2009年杭州市社会发展白皮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2:25:03

点击下载

作者:杭州市社会发展白皮书编委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09年杭州市社会发展白皮书

2009年杭州市社会发展白皮书试读:

2009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

2009年,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共克时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以保增长促民生,以促民生抓稳定,不断丰富“7+X”新框架,深化“名城强市”战略,加快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各项指标进一步改善,社会发展形势总体乐观向好。

一、2009年社会发展主要特点(一)屡获殊荣,综合水平新领先

2009年杭州又获多项荣誉。连续第6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连续第6年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荣获中国内地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大活力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教育状况总体满意度评价和杭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桐庐县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余杭区获联合国“生态和谐环境美丽”最高荣誉。

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全国全省继续保持领先。根据《2008年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杭州社会发展总指数121.43分,处于第一发展层次,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2008年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杭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连续第6年位居全省首位。(二)克难攻坚,生活品质新改善

1.就业形势总体良好

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52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5.5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2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02%下降为2.99%。全市共使用促进就业专项资金4.78亿元。全市再就业培训6.17万人。676个社区达到杭州市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占社区总数的82.9%;37个街道达到杭州市充分就业街道标准,占街道总数的71.2%。共消除“零就业”家庭155户,做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2.“人才强市”成效明显

全年引进外智项目128项、国外专家167名、钱江特聘专家40名,5名留学归国人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全年9家留创园共引进留学人员456人、创业项目229个。新选拔推荐杭州“131”培养人选84名,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5名,累计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4家。推进大学生就业“九计划一平台”。新建江干赛博等5家大学生创业园,目前累计已建9家。315家大学生创业实训机构全年举办创业实训班1345期,实训人数50861名。新认定大学生企业实训基地77家,实训6724人。50个留学人员创业项目、27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分别获得财政资助1430万元、1377万元。举行“2009浙江•杭州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大会”。开展突出贡献人才住房申购与人才房配售工作。

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4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8595元,比上年增长11.2%,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8.3%下降至37.5%。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22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065元,比上年增长7.3%,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5.9%下降至33.8%。200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286.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3%。

4.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9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8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2平方米。全市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70.7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4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开展,市区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51.8万平方米,竣工72万平方米,公开销售50.09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6.98万平方米。开工拆迁安置房项目439万平方米、竣工229万平方米。新开工“两项公寓”(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31.5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工程3年累计完成154.7万平方米,受益住户3万多户。新开工田园地块经济租赁房33.5万平方米。

5.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至2009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2.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15.6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74.1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99.2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98.3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24.13万人、13.27万人、28.33万人、17.57万人和23.7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已实现全民覆盖。市区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19%调整为15%,全年共为企业减负9.19亿元。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继续实行临时性下浮,全年共为企业减负10.34亿元。出台《杭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和《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

6.妇女、儿童、养老事业协同发展

妇儿健康工程扎实推进。发放专项用于青少年牙齿窝沟封闭的健康券,累计已为12.8万名学生提供免费口腔保健服务。全年共为4114名农村低保(贫困)已婚妇女和部分来杭务工困难已婚妇女,提供了共计94.8万元的免费体检服务。2009年全市婚检率、孕检率分别达到51.16%、64.94%。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分别达到88%和99%。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加快。至200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7所(不含社会办农村敬老院),床位20924张,收养人员13600人;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94张。2009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2856张,增幅14.97%。已建117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78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新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791个,实现社区、行政村星光老年之家全覆盖。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被列为全国、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试点区。全年培训养老机构护理员及社区助老员450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的意见》,加大对非营利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财政资助力度。(三)国策先行,计生环保新成果

1.人口计生工作稳步开展

截至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83.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18‰,死亡率5.76‰,自然增长率3.42‰。出生人口性别比103.79。计划生育率98.36%。

2.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加大。2009年市本级财政安排环保补助、生态建设专项资金3.8亿元,同比增长80.95%。

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改善明显。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327天,比上年增加26天。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较上年减少3%,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和90%。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83.2%提高到89.6%,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由上年的57.1%提高到60.7%。市区扩绿面积799公顷。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14%。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

污染防治工作全面铺开。在全省率先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各项整治计划。深入推进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整治,搬迁150家工业企业,整治6条河道和4条道路,半山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146台热电锅炉完成改造143台,125台10吨/时以上非热电企业锅炉完成改造110台。对64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创建6个饮用水源达标区,总数达到52个。基本建成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网络。完成“一绕四线”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运河综保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39.18亿元。

生态城市建设深入推进。2009年杭州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省会城市。临安通过国家级生态市验收,桐庐、淳安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余杭、西湖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已创建省级生态县(市、区)5个,占应创数50%。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7个,累计已达95个。继续深入实施“1250”生态建设工程,其中2009年新完成项目643个。

农村环境整治有序开展。组织编制了《杭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截至2009年末,全市已有890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专项治理,建成垃圾中转站100余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160余个。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59万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3.92%。

3.旅游休闲产业蓬勃发展

主要指标增幅明显。全市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03.12亿元,同比增长13.6%。共接待国内游客5093.72万人次,同比增长11.9%,接待入境游客230.4万人次,同比增长4.1%。市民出境旅游人数为41.7万人次,同比增长47.6%。根据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的游客满意度调查,杭州位列全国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第一名。

营销策略成效显著。以发放旅游消费券为载体,重点实施中国台湾、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宣传营销,共计发放面向内地、港台、日韩等市场的杭州旅游消费券面值达2.5亿元,实现2009年前三季度杭州入境市场的增幅位列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一名。举行“同游杭州•共享品质”2009杭州好客年活动、2009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等一系列推旅游促消费活动。休闲旅游影响力也大有提升。推出150个“首批杭州休闲生活体验点”,举办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和首届中国湿地文化节、“2009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休闲主题活动大巡展”等活动。第八次推出新西湖、第四次推出新西溪、第四次推出新运河(杭州段)。

旅游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推进南宋御街、西溪天堂等重点旅游综合体建设,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以及西溪天堂旅游综合体中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悦榕庄酒店、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已正式开放。新休闲旅游项目投入运营。滨江区高尔夫练习场、富阳金都富春山居国家网球中心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基地正式营业,桐庐岚庭度假酒店、千岛湖千岛龙庭、海外海等休闲度假酒店开始运营,余杭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四)均衡发展,“名城强市”新进展

1.经费投入继续增长

2009年市本级预算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与体育、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89.93亿元,增长20.5%,支出增量占新增财力的76.8%。其中教育、

科技

、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社会事业预算内投入38.83亿元,增长24.7%。

2.“文化名城”,文化实力不断增强

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行。2009年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642亿元,增长15%,占GDP比重达12.6%。共生产原创动画片35部、1477集、27409分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榜首。全年安排3375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39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出“宝石流霞”、“满陇桂雨”等文创产业债权信托产品。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三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杭州艺术博览会等文化类会展,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共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签约项目35个,总金额超过65.3亿元人民币。稳步推进十大文创园区建设,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已进驻企业110多家,之江文化创意园凤凰创意国际已进驻企业30多家。编制出台《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

坚持文化惠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若干意见》,新(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市所有村全覆盖,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9个区、县(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村(社区)服务点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工程85个、市级168个,覆盖率85%。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为农村放映电影2.6万余场。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工程累计建成1224个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为农民群众送“三农”类出版物2.8万余册(盘)。全年“万场文化活动”基层演出场次逾万。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免收全市4万多低保户的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维护费。文化扶贫工程为全市100个贫困村送戏100场,送图书、光碟10.8万册(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西泠印社“篆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我市世遗项目“零”的突破。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三大“非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西湖、运河申遗取得新进展。颁布《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纲要》和《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2009年全市获国家级、省级文艺、广播影视、动漫类奖131项。举办第四届“西湖之春”艺术节及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大赛等活动,梅花奖自1983年创立以来首次来到杭州。音乐剧《芝麻,开门!》入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现实题材优秀剧本。舞蹈《风酥雨忆》等在第九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8个奖项。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唱响杭州•唱响祖国”专场演唱会及进军营、广场、学校和社区的系列巡演活动。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2009年对外文化、广播电视等交流项目共92项、1662人次。《和平颂》、《中国印象》被文化部授予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开展“沪海浙潮”中国画系列联展和学术研讨会等各类文化交流合作项目8个。举办2009中国诚信画廊杭州——东京巡展等涉外艺术品展览近20项。

3.“

教育

强市”,优教基础不断夯实

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据2009年发布的《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杭州位列第五;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杭州位列第四。

十五年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2009年,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4%,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由上年的98.7%提高到99.1%。优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段优质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62.9%、70%、78.53%。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职普招生比保持在1∶1。

名校集团化战略深化发展。出台《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快拓展名校集团化向学前教育、农村教育、弱势群体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延伸。在“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形式,开发“高校+新校”、“教科研单位+新校”、“名园+街园”、“教育联盟”式、“名校托管”式等名校资源再生发展的运作机制。目前,全市教育集团达150个,成员单位549个,杭州六个城区已有64.4%的中小学和30.03%的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学,中小学生和幼儿受益面分别超过1/2和1/3。

学生资助体系继续完善。2009年,全市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工作全覆盖。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资助学生35万人次,累计金额2.12亿元。解决17.46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继续加大对边远农村学校的教育帮扶力度,2009年安排600万元支持淳安、建德、桐庐三县(市)基础教育发展。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学校改造和建设,确保校舍安全。2009年市直属高中校舍竣工面积约61876平方米。完成小规模农村小学改造项目53个,完成危旧区、县(市)教师集体宿舍改造维修项目31个。市电子信息职校丁桥新校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竣工并交付使用。杭十四中康桥新校区、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艺术实训楼等开工建设。继续加快对江滨职校滨江新校区、杭十一中、杭二中分校、中策职校、浙大附中等项目的建设。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培养工程。小学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分别达55.97%和16.17%,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9.62%。

4.“科技强市”,创新素质不断显现

创新型城市建设又上台阶。2009年,全市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02家、市级359家。首批认定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6家。新增国家专利试点(示范)企业13家、省级17家。新增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4家、市级7家。新增市新农村科技示范镇(试点)4个、村(试点)9个。新认定首批市级科技创新载体13家,新引进共建科技创新载体6家。组织实施53项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国、省科技项目395项,资助经费2.15亿元。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6075件,专利授权量1550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0.6%和57.7%,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被评定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杭州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

科学普及工作扎实推进。共创建市级科普文明示范乡镇5个、科普文明示范社区42个、科普文明示范村14个。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举办“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和谐发展”为主题的2009年科技活动周暨第二十三届科普宣传周。启动以“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低碳城市”为主题的杭州市2009年全国科普日暨“低碳”主题科普宣传系列活动。

5.“卫生强市”,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市本级投入卫生经费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8%。其中,投入新医院建设经费2.5亿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40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5850万元,健康城市建设资金1150万元。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健康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全市2009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上年的364.5/10万降至279.07/10万,孕产妇死亡率由上年的7.77/10万降至7.26/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上年的6.2‰降至5.1‰。起草编制了《杭州市健康城市之空间规划研究》。推进全社会控烟,《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已经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二是医院集团化管理继续推进,建立浙医二院与市滨江医院、邵逸夫医院与市下沙医院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名院集团化模式。三是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开展,主城区试点开展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四是新医院加快建设。市之江医院、市中医院丁桥分院选址完毕,市二医院、市滨江医院主体工程、市下沙医院医疗综合楼、市第十医院医疗综合楼、市妇女医院建设有序推进,市儿童医院(筹)挂牌试运行,杭州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基层卫生工作不断深入。一是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规定全面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加快建设。2009年,主城区实施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改扩建服务站44个。全市已完成建设达标社区卫生服务站305家,已有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1个。三是卫生创强工作大力开展。在全省率先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强市的考核验收。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滨江区和桐庐县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县)通过了审核验收。萧山、余杭和五县(市)148个建制乡镇(街道)共创建卫生强乡镇(街道)101个,创建率达68.24%。全市新创建28家省级规范化中心、6家市级规范化中心,131家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市级标准化或规范化建设标准,达标率达87.4%。

医药价格体系不断完善。2009年共降低1000多个药品的价格,降价金额1000余万元,并组织开展医药价格专项检查。确定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临安市、桐庐县五个区(县、市)作为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

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成立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编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开展甲流疫苗应急接种工作,全力防控甲流。继续做好霍乱、麻疹、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年霍乱疫情总体平稳,痢疾发病数下降58.13%、麻疹下降83.23%、手足口病下降58.98%。

6.“体育强市”,身体素质不断提升

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举办第十七届市运会和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全年组织群体活动1500余场,参加人员近90万人次,体育人口达到49%。2009年,富阳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被授予“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称号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桐庐县被授予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上城区继续通过“全国游泳之乡”复查验收。

竞技体育取得佳绩。全年有821名运动员参加34个项目50个项次的省级以上比赛,其中共取得世界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3枚。第十一届全运会杭州籍运动会员获奖牌5金12银15铜,占全省金牌总数的31%。在全市设立32所中小学足球学校,被中国足协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重点城市。

体育产业继续拓展。成功举办冲浪中国高峰论坛、国际冲浪嘉年华活动、世界汽车飘移大赛杭州站比赛、汽车“王中王”争霸赛等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体育彩票销售额突破1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地位。实现市体育系统场馆健身“一卡通”。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完成桐庐足球基地5片训练场地的基础施工。完成“1000”工程(即357个健身点、225个篮球场、318个乒乓球室(场)、100个小康体育特色村)的建设。开工建设市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建成西湖区体育场、江干区体育场等一批体育设施。(五)统筹兼顾,社会和谐新局面

1.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深入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快速推进。一是继续推进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共同体建设。截至2009年末,已组建297个“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和207个“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二是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补助力度,专项经费每生每年400元,2009年共计2670万元。三是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经费补助的通知》,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全市近69万名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累计金额达3.61亿元。四是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全市40%、21%的镇(乡、街道)分别成为学前教育达标、先进镇(乡、街道);4个区、县(市)成为市学前教育强县。启动《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新建改建111所农村幼儿园的任务。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一是实施优生优育“四项免费”服务、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贫困聋儿免费语训、贫困脑瘫儿童免费康复训练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2009年市财政新增对农村地区卫生补助经费2500万元。做好第二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全年完成农民健康体检309.7万人次,体检率为86%,农民动态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0%以上。实施“健康生活进千村万户”行动,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三是爱心门诊和惠民病房工作深入推进。2009年全市爱心门诊诊治病人近24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206.33万元;“惠民医院”诊治23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124.31万元。四是深化城市医院对县级医院“万名医生下基层”和城市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活动。五是扩大对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范围和救助力度,截至2009年底,市本级共救助医疗困难人员16233人次,救济金额4974.79万元。

统筹城乡就业服务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9万人。实施就业援助计划,投入促进就业资金5.31亿元,重点解决四类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基本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补贴对象范围从原来的失业人员扩大到失地农民、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新杭州人”和企业职工。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对落实农民工生产生活“八个有”(有收入、有房住、有教育、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进行重点部署,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稳定。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已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在萧山、余杭和五县(市)大力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至2009年底,全市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15.82人(不含淳安县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净增3.16万人。出台《杭州市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办法》。

2.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力度加大

社会福利继续优化。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7998户、88752人,全年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1.81亿元。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3.99%和99.6%。向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征地农转非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等对象发放的低保金、物价补贴、生活补贴、消费券、救灾资金等达5.85亿元,为历年最多。

社会救助扎实开展。第九次“春风行动”共募集社会帮扶资金4085.5万元。全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3.65亿元,使用4.57亿元,受助人数26.65万人。出台《杭州市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全市已救助困难对象21838人次,发放救助金1759.36万元。出台《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残疾人申请基本生活保障的条件,全市共发放保障金1036.34万元。全年安排残疾人就业2446人,开展残疾人培训2824人。(六)服务社会,城市管理新提高

1.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公交事业发展继续优化。城区新辟公交线路15条,更新公交车855辆,公交空调车比例93%以上。至2009年末,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设置服务点2150个,投放自行车5万辆。扎实推进停车新政,新增停车泊位9704个,累计停车泊位数达60129个。全市公路通村率99.2%,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由上年的97.5%提高到98.5%。实现了杭州与富阳、临安两市的城际公交一体化。

居民生活设施质量又有提升。完成353个庭院、1590幢房屋改善工作,受益人数23.8万人。完成87条背街小巷改善工作和238座公厕的改造升级。完成截污纳管项目329个。2009年市区纳入分类保洁管理考核的道路(街巷)共1997条,1—12月市区道路(街巷)平均清洁度96.36%。

2.“平安杭州”建设更有成效

2009年,全市公共安全预算内投入11.21亿元,增长11.2%。全市发生各类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16.7%、8.7%、17.4%和16.1%。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18人,比上年下降14.3%。有力开展打击整治工作,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0.73%,破案同比上升1.02%。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平安畅通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1+X”交通整治长效机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信访事项终结、违法信访行为处理和领导包案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3.“和谐社区”建设更加深入

2009年城乡社区事务预算内投入13.59亿元,增长10.7%。上城、下城、拱墅、江干、滨江等5个城区以及7个街道、10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名列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和谐社区创建率58.38%。出台《关于在全市深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870个社区全部挂牌。

4.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全面

至年底,全市有社会组织3893家,比上年末增加151家,其中社会团体221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678家。组织开展“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和社会组织进“市民之家”服务市民等活动。拱墅区仓基新村社区在全国率先推出IC卡电子投票系统直选社区居委会。

5.拥军优属工作更加细致

积极开展双拥慰问活动,市本级赠送部队慰问金275万元。加大科技拥军力度,全市科技拥军投入114万元。积极帮助部队解决战备训练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立项解决驻杭部队经济适用房建设等项目资金达2.5亿元。全市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自谋职业率分别达95%和53%,安置率100%。(七)解放思想,体制改革新突破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积极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努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制定出台《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同时积极出台医改各项配套政策。按照2009—2011年五项重点目标任务要求,开展医改投入测算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市医改办领导小组的成员组成。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市本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推进“一会议、一评议、一中心”建设,探索广播电视管理新机制。加快整合演艺资源探索集群式发展,推进红星剧院、新华剧场、杭州越剧院、杭州话剧团四家单位“场院整合”,正式成立杭州文广演艺有限公司。

3.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机制,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成立杭州科技银行,杭州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加快构建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八)高效有序,项目建设新面貌

1.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杭州广电中心、杭州图书馆新馆、杭州市公共实训中心、杭州市丁桥高级中学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积极推动奥体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城北体育公园、滨江医院、下沙医院、市妇女医院、市第十人民医院、杭师大仓前校区、杭高钱江新城校区、市第三福利院、市智残人托管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进程。我市纳入2008年、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

2.项目资金来源进一步拓宽

积极上报项目争取社会事业项目国债资金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资金,2009年新增杭州市中医医院改扩建、萧山区戴村镇中心卫生院、临安市人民医院、临安市昌化镇中学学生公寓工程、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等多个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7780万元。

3.项目监测机制逐步完善

根据已出台的社会事业重大项目规划,已形成每季度一次的重大项目跟踪。同时高度关注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情况,已形成每月一次的监督监测机制。

二、当前社会发展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9年,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但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热点和话题。当前需要着重关注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城乡统筹工作有待深化

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低收入户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另外,城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二)环境保护工作有待细化

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加重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大的考验。水、电、土地等要素资源瓶颈约束和环保压力日益增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7天,比上年增加26天,但与厦门360天、广州347天相比,仍有差距。(三)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至2009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4.0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人口17.8万人,占总人口的2.6%。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然而,为老服务水平却相对滞后,养老机构发展虽有较大提升,但养老机构的数量、床位数总体仍供给不足,与其他城市相比也相对落后。养老服务项目、范围、标准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体系也有待健全和完善。(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继续向学前教育等教育阶段延伸

自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以来,我市优质教育覆盖率逐年提高。而随着我市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相比,相对较低,优质教育迫切需要向学前教育等更广的教育领域延伸。此外,市属高等院校在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五)社会服务业进入发展机遇期

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服务业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拓展的最佳机遇期。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等领域的既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挖掘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相对薄弱领域的发展潜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有效发挥社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另外,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主体还比较单一,公共服务的产品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三、2010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意见

2010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年,我市社会事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及市委全会各项精神,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以“7+X”为总载体,在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建设低碳城市、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为我市“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保障改善民生事业,共建共享品质之城

深化“新医改”,进一步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加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市每个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推进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有所创新,落实好优生优育“四免”、困难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治疗等服务项目。三是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努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以及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实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力争实现“一卡通”,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四是着力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推进三区二县(上城、下城、拱墅、桐庐、临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药供应保障体系和医药市场监管网络。五是推进卫生科技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切入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切入点的医院信息平台。

坚持“教育优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是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方式,优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机制,扩大名校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社会教育、弱势群体拓展,打造优质教育均衡化、普及化、平民化的“杭州模式”。二是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学生资助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扩大对十五年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保障经费、师资、政策资源在各个阶段的合理分配。

落实“就业新政”,扩就业保稳定。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新杭州人”等四类重点群体,量身定制就业再就业帮扶政策,包括增加扶持项目、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培训等。二是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和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实现充分就业城市和创业型城市目标,搭建好就业再就业平台。三是支持以创业带就业思路,鼓励社会人员尤其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四是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再就业问题,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同时鼓励农民工在原籍地创业以及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

加快社会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五费合征”,加快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贯彻实施《杭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部分企业继续实行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政策。抓好服务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农民工以及个体工商户雇工的参保工作。

完善和创新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宜居。坚持“租、售、改”三位一体,以解决“两个夹心层”住房问题为重点,坚持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人才房“六房并举”,力争尽快实现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拆迁安置房)、人才房五个“房等人”,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切实加大公共租赁房、拆迁安置房、人才房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结构,推动保障性住房由租售并举、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转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落实现有养老政策,合理利用现有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在强化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办好示范性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参与度。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积极培育发展老年食品业、老年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等养老服务关联产业。努力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坚持“公交优先”,破解行路停车难。构建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的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八城区与五县(市)公交一体化的“8+5”品质大公交体系。加快推进以城市快速路网和地铁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建设。努力实现“免费单车”服务系统的扩面、提质。继续落实和完善停车新政。(二)实施“低碳新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低碳科技馆,推广绿色建筑,实施“阳光屋顶”计划,推进国家“十城万盏”与“十城千辆”试点。主城区实行垃圾直运,提高生活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率。开展低碳教育,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培养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继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环保投入,重点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特别是对钢铁、造纸、印染、建材、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继续抓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抓好钱塘江引水、天然气利用、闲林水库、三堡排涝等重点环保与生态建设项目。加强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截污纳管工程,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制。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扩大节能、节电、节水、节材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工业循环经济“2632”工程,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行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与考核办法,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三)维护社会局势稳定,合力打造“平安杭州”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夯实社区、农村等基层警务工作基础,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好校安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监督检查。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对地铁等重大工程、交通运输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社会事业发展

做好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一是继续推行市领导重大项目联系制度,抓好已批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两期工程顺利开工;推进市属新医院建设,重点做好丁桥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前期工作;协调推进奥体博览中心项目;积极推进中国动漫博物馆、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新城校区、市智残人托管中心、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等其他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继续做好中央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的争取工作。三是着手开展《杭州市“十二五”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五)编好规划做好指导,加强监测深化研究

做好《杭州市“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蓝图,提出“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子规划的体系结构,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做细社会发展监测和综合评价工作。做好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监测和综合评价工作,特别关注相对薄弱领域和“短板”指标,加大分析力度、深度和广度,加强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部门篇

人口和计划生育

2009年,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要求,深入实践“和谐计生、惠民计生、阳光计生”的工作思路,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

一、人口计划圆满完成

2009年全市人口控制目标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性别比保持在107以内。

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报表统计,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83.38万人,2009年全市出生人口56797人,人口出生率为8.35‰;死亡人数38109人,死亡率为5.6‰;自然增长人数18688人,自然增长率为2.75‰;计划生育率为98.3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79;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人口控制目标。

二、全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分析(一)出生人数同比增加,二孩、多孩率上升

2009年全市出生人口56797人,同比增加2201人,增幅为4.03%。分地区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生增加比较多的地区有萧山区、江干区、上城区、余杭区、滨江区,增幅都在8%以上。

出生人数中,一孩出生43617人,同比增加660人,一孩率为76.79%,同比下降2.36个百分点;二孩出生12941人,同比增加2505人,二孩率为22.78%,同比提高2.28个百分点;多孩出生239人,同比增加133人,多孩率为0.42%,同比提高0.07个百分点。2009年我市出生人数增加主要是二孩出生人数增加,原因是受生育间隔取消、再生育政策微调如农转非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进入婚育高峰期等因素的影响。既反映群众真实的生育意愿,也符合群众按政策生育的回归趋势。(二)计划外出生减少,计生率稳中有升

2009年,全市出生56797人中,计划外出生931人,同比减少166人,减幅为15.13%,计划生育率98.36%,同比提高了0.37个百分点。分析2003年以来我市的计划生育率,发现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计划外出生减少、计生率提高是全市各级齐抓共管的结果,成绩可喜。

从计划外出生性质分析,主要是不符合再生育条件者生育675人,同比减少117人,占全市计划外出生的72.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说明“超生”仍是当前主要的违法生育行为,反映出部分群众强烈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矛盾。符合再生育条件未经批准生育14人,同比减少22人,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取得明显效果,群众对有关政策加深了了解。早婚早育154人,占全市计划外出生的16.5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各地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政策宣传,让男女青年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切实减少早婚早育。(三)出生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二孩、多孩性别比下降

全市2009年1—12月出生男婴28926人,女婴27871人,出生性别比为103.79,同比提高0.11个比值,仍处在正常范围内。从孩次来看,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02.82;二孩、多孩出生性别比为107.07,同比下降1.66个比值。从合法性来看,计划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33,计划外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5.69,反映出生育时偏好男孩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表明违法出生时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存在。总的来说,我市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一直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内。但是,违法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出生性别比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各地要继续坚持加强出生性别比的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漏报女婴出生和通过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人流引产,维持性别比正常。(四)独生子女领证率保持平稳,优先优惠政策显成效

2009年全市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数为552796人,较上年同期减少7403人;独生子女领证率为39.84%,同比下降0.79个百分点。2009年领证人数减少、领证率下降主要是受再生育政策调节的影响。2003年以来,我市独生子女领证率逐年上升,2006年后基本稳定在40%左右。独生子女领证率的提高,表明全市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特扶政策以及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成效日益显现,群众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意识增强,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提高,这对稳定低生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五)四项手术总量持续减少,长效措施落实率下降

2009年,全市共实施四项节育手术47291例,同比减少3008例,对比历年的情况,四项手术总量仍在持续减少。人流数为15740例,同比减少33例,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个别地区人流数持续增加,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隐患,也不利于保障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需引起重视。2009年出生数(含补报)加人流数72537人中,实际已落实结扎、放环、皮埋等长效措施的为31551人,两者相差40986人。

全市138.76万已婚育龄妇女中有121.35万人已落实各种节育措施,综合节育率为87.45%,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长效节育率为50.05%,比上年的54.06%下降了4.01个百分点。同时,在选用各种避孕方法人数中,选用长效避孕措施人数比例持续下降,相应的2008年底到2009年底,使用“安全套”人数增加了3.19万人,比例达到了32.03%,提高了2.73个百分点。随着知情选择深入和前期落实长效措施的育龄妇女退出育龄期,长效节育率还可能继续下降。

分析表明,我市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工作力度还有一定差距,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的持续走低说明各地在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的同时,引导长效措施工作有所弱化。

三、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市长作重要讲话,市政府与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下发了《杭州市2009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意见》。8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人口形势分析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安排下半年工作任务。市分管、联系领导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区、县(市)认真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了领导重视、责任到位、经费保障、措施过硬。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群策群力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了齐抓共管人口计生工作的合力。据年终考核,各区、县(市)和市级有关部门都完成了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任务。(二)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1.加快推进计生服务体系“二次发展”

全市13个县级计生服务中心,有10个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工作,3个正在新建之中,萧山区进一步改善区计生服务中心硬软件条件,成为2008年全国东部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座谈会的现场参观点。全市65%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余杭区塘栖镇,萧山区河庄镇,富阳市新登镇,桐庐县分水镇,建德市寿昌镇,临安市於潜镇、昌化镇,淳安县威坪镇等按高标准配置建设成为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拱墅区计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2+10”项目,在祥符镇设立了区计生服务中心分站。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20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规范化建设全部完成。

2.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

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咨询、随访、查孕查环查病和手术服务。全年开展计生咨询服务1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5%,查孕查环145.5万人次,门诊服务20.1万人次,全年四项手术无质量事故。江干区创建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目前,全市已有10个区、县(市)获“国优”称号。深化拓展青春健康宣传教育服务,为104名非意愿妊娠少女提供了免费救助。

3.优生“两免”稳步推进

市政府出台了实施优生“两免”政策的文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上城区、余杭区政府出台了“四免一补”政策,免费为待孕夫妇提供营养素,上城区还按每例500元标准对高危人群进行产前诊断予以补助。上城区、拱墅区、富阳市、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等整合人口计生、卫生、民政等资源,为群众提供了方便的“两免”服务平台。西湖区完善“两免”工作相关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全市上下联动开展“两免”主题宣传发动,9月份开展了宣传服务月活动,10月份,联合民政、卫生、妇联等相关部门分两组对全市优生“两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评估,并将结果在全市范围进行了通报。2009年,全市婚检率、孕检率分别提高到了51.16%、64.94%,都高于省考核指标,其中上城区、滨江区、桐庐县、淳安县、富阳市“两免”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创新载体,拓展领域,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

1.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暨婚育新风建德行活动,与省、区联合举办了实施优生“两免”政策宣传服务月启动仪式,向群众发放宣传品5万册。积极参加首届杭州生活品质展,精心搭建人口计生宣传主题展位,着力宣传人口计生工作成就及优质服务、惠民利民政策,被组委会授予“最佳互动奖”。各地积极创新宣传载体,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上城区优生“两免”宣传服务月启动仪式、下城区优生两免“准妈咪靓丽秀”决赛和“7•11世界人口日——生命•和谐”公益艺术展、西湖区优生“两免”宣传服务暨农村独生子女养老保险金发放仪式、萧山区人口计生系统千人大会,余杭区纪念“7•11”世界人口日艺术健美操比赛、建德市“优生两免”工作启动仪式纳凉文艺晚会、淳安县“纪念计生队伍成立三十周年”等活动各具特色、亮点纷呈。萧山区传化婚育新风艺术团下基层巡回演出175场,近50万群众观看。

2.大力弘扬婚育文明新风

继续把人口文化园建设整合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建设了一批有品位、有档次的生育文化园区。据统计,全市已建成生育文化园区(地)801个,其中有6个申报了“省级人口文化示范园”。深化“星级示范”创建活动,强化乡、村二级人口计生宣传氛围,完善了“一校三室”宣传服务阵地。深化人口文化进高校活动。2008年投入了6万元,开发了《青春通》杭州高校版网络平台,将1万张会员卡分发给浙江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