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8:36:36

点击下载

作者:石赟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作者:石赟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0-01ISBN:9787802033023本书由湾流(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常想一二,“放下”即“快乐”

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心身都如此无奈与疲惫?难道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吗?还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了?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到:“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人生就是这样,顺风顺水的事情真是很少。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希望事情总能如自己所愿,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欲望,然而幸运不可能总是眷顾某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来没有纯洁到如纯净水的地步,倒霉的事情也总是像街头的小广告一样布满人生的道路。

俗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共谈人无二三。”民国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饱经沧桑沉浮,但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而他则总是指指客厅的墙上高悬的一幅字画,笑而不答。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思八九”,下联是:“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人生是由无数个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者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扣除生活中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能令我们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至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人生需要快乐,在生活中要想拥有快乐,保持淡定达观的心态很重要。有了这样的心态,人生中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古人有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的生命就像电光火石一样转瞬既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快乐。一个人心胸开阔了,遇事便会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烦恼就变成了快乐。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不快乐、生活中也不乏艰辛,但这要看你是让它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把更多注意力用于欣赏人生路上靓丽风景;还是因为一丁点儿的不快乐而忽略整个世界!

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富翁,整天患得患失,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于是他决心去寻找快乐。在寻找快乐的途中,遇到一位肩扛锄头、哼着小曲的农夫,富翁说:“你为什么这么开心? 我很有钱,街坊邻居羡慕不已,但我却总是感觉不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农夫放下柴捆,边拍打身上的尘土边说:“其实呢,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随即笑着用脚踢了踢柴捆。富翁于是茅塞顿开,不觉也畅快地拍手大笑起来。

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个支点,也就是自我的生活哲学。“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就是一种淡定达观的生活哲学,它让我们能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生活的目的。请反思你是否终日忙忙碌碌却从来感觉不到满足与幸福?是否终日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却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应该把脚步暂时停下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开心?想想那些曾经得到的快乐是如何得到的,发自内心的欢笑是谁给的,有什么事觉得该做却一直拿时间推托……

不妨安静下来,抛开一切妄念,去感受清新的晨曦,观察晶莹的露珠,看满天星辰璀璨,沐浴在清凉的夜风中,让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让心灵在碧空下自由的呼吸,学会找回自我。

一个连自我都失去的人怎么能体味到生活的真意呢?人生应尽力、放下、随缘、不奢求。以达观的心态反思自我,善待他人。常想想自己得到的一二、做到的一二、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一二,这才是你在这世上真正拥有的一切!——编者第1章攀比者的悲哀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如此沉重

小张一直对自己的收入远低于同事耿耿于怀,于是每到年初,他就忙着投简历、等通知、参加面试。已有多次跳槽经验的小张,可谓是职场老手了,但最近几年,小张的薪水一直不是很理想,总是在原地踏步。这是因为,小张每到一家新公司,都要从普通职员开始做起,拿最基本的工资,做最基础的工作。当小张熟悉了公司的业务之后,就觉得自己起点太低,职位也太不起眼,升职和加薪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于是小张又加入了新一轮的跳槽大军之中。

就这样跳来跳去,时间长了,小张越跳心里越没着落,越跳薪水越低。想想自己的现状,对比一下同事和朋友的前景——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买房的买房,再看看自己,和他们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小张的心情愈发沉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枉在这世间走一遭。此后,小张总是盯着同事们的升迁和加薪,心里万分地不平,并且越想就越灰心,越想越不是滋味,而且干什么都没心思,以致茶饭无味,夜不能寐,甚至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小张的心态和遭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跳槽,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外乎薪水和职位,于是换了第二份工作,挣的钱倒是多了,每天也的确多姿多彩,结果却忙得昏天黑地,一开始的新奇很快就消失了,于是又开始怀念第一份工作的舒适。于是又开始第三份工作的接力,接着是第四份工作……

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具体点就是对现状不满意。而造成这个不满意的根源就是攀比——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别人的薪水高,总是认为自己的职位没有别人荣耀,甚至连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也会变成互相攀比的对象。

这就是现在社会上正在流行的攀比旋风,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比住房、比手机、比汽车、比女友、比衣服,无论是能比的还是不能比的东西都要拿过来进行一番比较,殊不知,比来比去,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几十年前,美国著名杂志《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说过,财富就是你比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告诫道: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其原因就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美国科内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做了一个测试,他询问被测试者: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这正是由于攀比引起的狭隘心理在作祟。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拿自己同别人相比较,而且为了超过别人,宁愿选择比较少的10万美元而不选择11万美元,因为10万美元虽少,但是可以在攀比过程中占上风,而11万美元虽然多了,却比不过别人。

同样的原因,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自己的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中写到:“一个人的住房到底需要多大面积呢?主要取决于邻居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那他也不需要太大的住房。原因何在?还不是攀比心理在作怪。”

中国有句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比较形象地反映了攀比心理的认知状况。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去争取自己所不曾拥有的东西,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结果,我们眼睛往往只看到别人所拥有的,而忽略了自己原本拥有的,这势必会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当然,现实适应能力比较好的人,会不断地修正这些落差,或者设法去弥补落差,再或者承认这些落差是自己的能力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地认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种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质发挥自身的优势,从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比不切实际地强求克服自己的弱势,更有成效。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由攀比形成的落差就会造成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造成影响。

现实生活中,攀比心理的存在有时像一个隐形杀手,会扼杀许多人的潜能,使他们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心胸狭隘,甚至走上极端。攀比还可能造成忧郁和嫉妒,容易让人产生缺憾感,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

习惯于同别人攀比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个比较的对象,并将这个对象看做他的基点。美国《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基点,那么最好的对象应该是凯利•帕克。他是澳大利亚最富的人,他的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也做过手术。曼肯说:“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是移植的吗?”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缺少一些东西。

辛迪娜是欧洲著名的女高音歌手。一次演唱会之后,她刚和丈夫、儿子一起走出剧场,便被观众们重重围住。

人们无法掩饰心中对辛迪娜的羡慕和崇拜——有的恭维她,说她刚大学毕业就进了国家歌剧院,担任重要演员,才30岁就走红全球;有的羡慕她嫁了一个事业成功、腰缠万贯的丈夫;有人赞美她的歌唱天赋,25岁就跻身世界十大女高音之列;还有人说她真是好福气,有一个俊俏可爱的儿子……

辛迪娜听后,微微一笑:“谢谢大家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我十分愿意在这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只是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儿子在5岁那年不幸丧失了听力;他的姐姐,则是一个需要长年关在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人们听后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

辛迪娜又心平气和地说:“其实这并没有什么,这只能说明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

人们又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缺点的天性,所以当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别人的长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主动把自己的缺点公示于众,而你对自己的缺点却很清楚,因此你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长处相比。你看见别人开着一辆漂亮的汽车,就觉得自己的车没有他的漂亮,殊不知别人的车有可能是借来的,又或许漂亮车的背后有大笔的贷款,虽然你的车不比他的好,但是你没有欠债,因此你大可不必因为这种无谓的攀比而感觉不舒服。

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不要光看人家怎么花钱,你哪里知道他人背后的艰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总是无休止地攀比,就会把自己推向无尽的烦恼中。有的时候,过分的攀比还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某甲买了一张新床,生怕亲戚不知道,又不好满大街地去开“新闻发布会”,于是放出风声,说是自己病了,想以此让亲戚来探视,这样亲戚就会看到他买的新床,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的一位亲戚某乙恰巧做了一条新裤子,此时他已经知道某甲装病让人欣赏新床,心想:“我偏不看你的床,你一张床还不值我一条裤子钱!”于是,当某乙来到某甲家中的时候,某乙并没用眼睛看某甲的新床,而是往甲的床边一坐,有意无意地跷起一条腿,问道:“你哪儿不舒服?”某甲瞥了某乙一眼,发现了某乙的真实来意,于是回答道:“我的病已经好了,可是我发现你的脸色不好,我想你应该是病了。”某乙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我会有什么病?”某甲嘻嘻地笑着说:“我俩得的其实是同一种病啊!”

其实,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俗话说“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贫穷时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比”,内容无比丰富,有比身材、比相貌、比权势、比声望、比时髦的,也有比文思敏捷、比技术能力、比生活态度的,可谓不一而足,就看你怎么去选择了。事实上,少了这个“比”字,人生也就少了一种生气,少了一种动力。但是,应该明白的是,对比的双方有没有可比性。这个“可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或两个事件之间存在不存在类比的可能,说白了就是指两个事物值不值得去比。如果没有类比的可能,强行去比,便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假若两家财力很不相当,弱的硬是要争一口闲气,其结果必定是自讨没趣;进一步来说比穿戴之靓丽、比居室之考究、比待客之豪放、比出手之大方,也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这些东西完全不值得去比。

要比,就要选择积极的“比”。其实,积极的“比”当属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我们的文字里面就有不少包含积极攀比的词语——“比学”、“比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论语》里就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述。而汉朝韩婴在《韩诗外传》一书中所说的:“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简直道出了“攀比”一词的精髓——和德行比自己高的人比,会使自己的德行增进;和德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会使自己的德行减退。

说到底,我们所倡导的是,不是不比而是不要盲目“攀比”,要始终明白这种“攀比”的危害和影响!生活中我们不能攀比奢华、攀比安乐、攀比享受、攀比金钱和权力,然而却可以攀比勤奋、攀比学识、攀比上进。

虽然在众人的观念中,攀比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现象,但它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善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方向,是一种较实用的人生演练,它时常促使我们反省自己,将能实现的尽量实现。至于不能实现的,可以看做是一种美丽的期待。

可见,攀比对象的选择是生活策略的选择,选择一种适当的攀比方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轻松自如的生活。

与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

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生活越来越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使人陷入困境的心理有时是由于比较方式选择上的偏差所致。人们一味地向上比较——诚然这样的比较可以鞭策人力求上进,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意地选择向下来比,以减轻一下心理负担,同时也要尽可能做自我比较,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放在一起比较会更客观一些。

生活中,无论是别人主动展示的,还是我们所关注的,总是那风光的一面。而当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风光迤逦的时候,也有狂风暴雨的情况,而我们往往是在暴风骤雨的时刻看到别人的风光。但是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较之别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一位富翁,垂垂老矣。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向儿子讲述了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儿子能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番天地来。

儿子听了很感动,决定独自一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特别的香气,放在水里不是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为此他深感苦恼。

当他看到隔壁摊位上的木炭总是很快就能卖光时,他决定将香木变成木炭来卖。第二天,他果然就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被一抢而空,他十分高兴,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诉他的父亲,但父亲听了他的话,却后悔不迭。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世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正确认知、坚守自己,而总是喜欢和别人比较。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一味地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志,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生活告诉我们,建立在正确认知自己之上的坚持,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如果你一定要比,就和自己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如果仔细品味一下,你就会发现它的道理。因为,一个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因此,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的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去赛跑。

一个年轻人总是认为自己太穷,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老者,他问:“年轻人,你为什么愁眉苦脸的?”“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而他们,”年轻人指着那些富人说,“竟然那样富有。”“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为什么这么说?”年轻人问。老人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反问道:“假如今天我送给你1000元钱,条件是斩断你的一根手指头,你愿不愿意?”“当然不愿意!”年轻人回答。智者又问:“假如给你1万元,你愿不愿意让我斩断你的一只手?”“不愿意!”“给你100万,但是你要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你愿不愿意?”“不愿意!”“我给你1000万,但是你必须马上死掉,你会不会答应?”“不可能!”老人意味深长地说:“这就对了,其实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了呀!”说完老者笑吟吟地走了,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由此看来,那些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去攀比的人,他们的心灵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到自己真正拥有的财富。

其实,我们为什么要那样苛求自己?我们怎么能肯定别人的生活一定比自己好?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属于自己的缺憾,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是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事情。那些心态平和的人,物质生活也许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感到满足而已。

每个人都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如果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说要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尽量忽略过去。毕竟,上帝将我们创造成具有不同肤色、不同个性的人,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不要只盯着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看,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

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

所以,我们要用“与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

心理测试:测测你的攀比心理指数

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有目的地检查一下攀比心理程度,以便心中有数。

仔细回忆一下,最近2个月以来,你经常有下列情况发生吗?

1.当别人有了车以后,自己也想买,而且是超越自己经济实力买更好的车吗?是□否□

2.当别人升职后,认为应该先提升自己吗?是□否□

3.别人的手机、照相机、电脑、摄像机、音响好,看见以后,决心要买更好的吗?是□否□

4.别人的孩子好,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更好吗?是□否□

5.别人的衣服高档,自己也不切实际地买更高档的衣服吗?是□否□

6.别人婚礼办得隆重,自己也想办得更隆重吗?是□否□

7.同事技术好,出国学习深造,自己没有技术,也想出国深造吗?是□否□

8.别人去旅游,自己不顾经济条件,也去旅游吗?是□否□

要求:上述问题,需要在自然的状态下真实地回答。

评分标准

你的测试结果如果出现2个以上“是”的话,说明你存在不健康的攀比心理,需要及时调节,逐步走出阴影。第2章将焦虑抛诸脑后

撒哈拉的沙鼠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沙鼠。这种沙鼠每当旱季要到来时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准备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但是,让人费解的是:即使当沙鼠囤积的草根已经足以使它们安然度过旱季时,它们仍然要拼命工作,一刻不停地将草根咬断运回自己的洞穴,似乎一定要这样做,它们才能感到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经过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这种现象是由于沙鼠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这是出于一种本能,虽然这种担心毫无依据。

曾经有不少医学界的人士想用沙鼠来代替小白鼠做实验。因为沙鼠的个头很大,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药物的特性。但沙鼠一到笼子里,就表现出一种不适的反应。尽管它们在这里根本不缺草根和任何食物,但是它们还是习惯性地不踏实。

最后,沙鼠一只只死去了。它们是因为极度的焦虑而死亡,是来自一种自我心理的威胁,而这种威胁却并不存在。

人们常常用“撒哈拉的沙鼠”来形容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常常是多余的,而且毫无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焦虑的表现。

现代人的焦虑担心与沙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你总结一下你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就会发现有许多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因此,生物学家说:当生活中人们无端焦虑时,多看一看沙鼠,这也许对我们是一种提醒。

有一个广告推销员,每天都要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取经”,并随时准备剪刀、光盘,把看到的美文佳图一一保存。尽管这样,他还是觉得自己才尽思竭,要不断扩大选择面才行。他每天都在浏览网页、电视、报纸,但是却漫无目的。于是,他报纸、杂志越买越多,在网上待的时间也越来越久,甚至浏览媒体的开销占到总收入的近一半。如果哪天晚上太累,没有完成功课,他甚至不能安心入睡,第二天他会加倍罚自己多看一会儿。他在和同事、朋友聊天时谈得最多的就是最新信息,从国家大事侃到娱乐新闻,如果朋友没有听过这方面信息或一时反应不过来,他就开始嘲笑甚至斥责。他认为,每一次交谈都必须有内容、有主题,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时间一长,这位朋友变得神经衰弱,晚上难以入睡,时常感到恐慌。

后来,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他去见了心理医生,医生听他说完症状,立刻断定他患了焦虑症。

其实,类似这个广告推销员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种种需求使得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工作主要依靠电脑、网络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一段假日,去了一个环境优美,几乎与外界没有什么联系的世外桃源度假时,任景致如何怡人,当地人情如何淳朴,同行者如何兴致盎然,你却无论如何都提不起兴致,看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干什么都惴惴不安,内心深处总是隐隐觉得有某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虽然实际上根本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身在世外桃源,心却如同在炼狱煎熬。

可是当假期一过,回到你熟悉的城市,进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奔向电脑,这时,烦躁的心就像找到妈妈的婴儿,瞬间安定下来,你甚至会感到此时比任何时刻都快乐。

这就是明显的焦虑症的表现。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诞生接近天文数字的新信息,报纸是每天清晨的早餐,网络是每天的便饭,临睡前还要看一看杂志,生怕漏掉当日信息。但是这种吸收信息的过程并非是你的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或者说是这种人群无意识的行为,这种对信息的过分关注(或依赖)常常使人在没有信息的时间里无所适从,甚至没有理由地慌乱、担忧,但是具体担忧什么,却难以说出来。

焦虑症集中在成年人群中发病,没有明显的职业区别,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心理专家认为,焦虑是过分担心产生威胁自身安全的事件或其他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良心态。焦虑能导致紧张、易怒、失眠、神经紊乱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严重的症状还可能造成悲剧。

焦虑症患者平时的工作节奏大都过于紧张,而与信息过多、过密地接触又使他们产生紧张“惯性”,一旦工作节奏被打乱或者信息收发渠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不适应。为防止信息焦虑症的侵扰,人们应该尽量使工作节奏弹性化,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心理放松。

抖落身上“焦虑的泥沙”

相传古时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活活地被压死,这不是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天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你曾经遇到过杞人忧天的现象吗?比如有一天早晨起晚了,你是否会这样想:“糟糕!起得太晚了,一定会碰上大塞车,上班铁定会迟到。如果到得太晚,老板肯定会对我不满意;要是他心情不好,搞不好会要我走人。万一我失业了,房屋贷款,还有一大堆等着支付的信用卡账单该怎么办?要是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的话,不但没有饭吃,房子也会被查封。房子如果没了,我要住哪儿去?没钱又没地方可去,我一定会很惨,搞不好还会横死街头呢!而这些都是起因于今天晚起了10分钟!”

也许你会觉得这一路推演下来未免太夸张了,不过,类似这样的杯弓蛇影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存在。

为了生活得更好,每个人无不战战兢兢地过活,谁都害怕今天所有的一切明天会幻化成泡影,所以,无形的焦虑就产生了。

其实,适当的焦虑是促使我们奋发向上的助力,它让我们产生一种危机感;没有了它,大多数的人就失去了激发自己向上的原动力,也就没有了奋斗动机。但是,过度焦虑可不是件好事,只会让我们成天忧心,久而久之成了习惯,甚至内化成个人的性格,变得无事不忧、无事不虑,反而让你束手束脚,啥事也做不成。

如果凡事能够退一步想,不那么钻牛角尖,忧虑就会减轻不少。以前面的例子来说,虽然迟到了,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定今天同事都起晚了,万一塞车了,老板可能也没到。就算被他逮到了,顶多也是挨一顿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不可知的事,所有猜想都是几率问题。以统计学来说,最坏和最好的情况出现的几率都是微乎其微的,同时它们的机会也大略相等。所以,你担什么心呢?更何况,如果最坏的结果真被你料到了,你又能怎么办?能够改变它吗?所以说,与其一颗心七上八下的,倒不如及早放下无谓的担心,规划一下如何亡羊补牢,甚至是另谋解决之道。

有两个人结伴出门旅游,在即将返回的时候他们发现钱包不见了。其中一个人立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但把自己去过的地方找了个遍,还到派出所报了案,结果一无所获,整日闷闷不乐。而另一个人在发现丢了钱包之后,不是一味地懊悔,而是积极想办法,考虑如何才能挣到回家的路费。他走进一家饭店,向老板讲明了自己的情况后,用给饭店洗菜的办法为自己和同行的朋友挣到了回家的路费。此后,他还与这家饭店的老板交上了朋友,定期有信函往来。直到现在,一提起这件事他总是说:“旅游的时间那么短,有趣的事那么多,为了丢失钱包而一直烦恼下去很不值得。”

从上面这则故事来看,人生有许多事情要做,不能为一时的失去而一直悲伤下去。即使我们遇到了令自己非常苦恼的事,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要面对现实找出路,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

有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叫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久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其实,就如驴子的所为一样,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陷入情绪的“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焦虑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中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谁都难免要遇上几次灾难或许多难以改变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是可以抗拒的,有些事是无法抗拒的,如亲人亡故和各种自然灾害,既已成为事实,你只能接受它、适应它。否则忧闷、悲伤、焦虑、失眠便会接踵而来,最后的结局是,你不能改变这些无法抗拒的事实,而是让无法抗拒的事实改变了你。

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一只祖传三代的玉镯,每天擦了又擦,看了又看,真是爱不释手。一天,老太太一不小心,玉镯滑落到地上,摔成了几瓣,令老太太心痛得不得了。从此老太太不但茶饭不思,脾气也变得十分烦躁焦虑,人越来越憔悴。时隔一年,她就离开了人世。最后咽气时,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只破碎的玉镯。

俄国“生理学之父”巴甫洛夫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许多医疗实验证明癫狂症、胃肠疾病、高血压症、冠心病及乳腺癌等,都与人的焦虑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则完全是由于强烈的情绪波动所引起的。老太太的死就与她焦虑的情绪有关。

覆水难收,徒悔无益。据说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师,一天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被摔成了碎片,教室里不断发出阵阵惋惜声。此时,这位教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如果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

应该说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心理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更不应该让自己陷入焦虑的情绪之中。

被称为世界剧坛女王的拉莎•贝纳尔,就是这位心理学教师的得意学生。她在一次横渡大西洋的途中,突遇风暴,不幸在甲板上滚落,足部受了重伤。当她被推进手术室,面临截肢的厄运时,她突然大声朗诵起自己所演过的一段台词。记者们以为她是为了缓和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可她说:“不是的!是为了给医生和护士们打气。你瞧,他们不是太正儿八经了吗?”可见,拉莎•贝纳尔已经完全脱离了焦虑的控制,并且学会了接受和面对现实。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完全接受已经发生的事,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接受无法抗拒的事实,既然是第一步,那么有没有第二步?有。拉莎•贝纳尔手术圆满成功后,她虽然不能再演戏了,但她还能讲演。她的讲演,使她的戏迷再次为她而鼓掌。

拉莎•贝纳尔在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时,能跳出焦虑、悲伤的圈子又迈向一个新的里程,这就是她的情绪“转换器”在起作用。任何人遇上灾难,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这时一定要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面对无法改变的不幸或无能为力的事,就抬起头来,对天大喊:“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不可能打败我。”或者耸耸肩,默默地告诉自己:“忘掉它吧,这一切都会过去!”

紧接着就要往头脑里补充新东西,因为头脑每时每刻都需要东西补充,这种补充就能使情绪“转换器”发生积极作用。最好的办法是用繁忙的工作去补充、去转换,也可以通过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去补充、去转换。如果这时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突发出来,那就是最好的补充和最好的转换。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量子理论的时候,妻子去世,两个女儿先后死于难产,儿子又不幸死于战争。普朗克不愿在怨悔和焦虑中度过,便用加倍努力工作来转移自己内心巨大的悲痛。情绪的转换不但使他减少了痛苦,还促使他发现了基本量子,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勇敢地抛弃焦虑,才能从失落和失败中解救自己。

心理测试:焦虑测试

人们对可以预知但是无法确定到来的危险或威胁会产生一种复合性的情绪,这就是焦虑。个人遭遇的利害冲突、灾难、疾病困扰,升学、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压力,竞争对手的挑战等,所有这些因素,只要使人感到无力避免,就可能产生恐惧,并由复杂的恐惧情绪转化为焦虑。焦虑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学习,并且会导致多种心理和生理疾病。

1.如果你独自在黑暗中是否感到有一些害怕?是□否□

2.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责任太重,而想减轻一点?是□否□

3.你是否很在意别人如何对待你?是□否□

4.你是否常被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吓一跳?是□否□

5.你操心生活中的琐事吗?是□否□

6.你在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吗?是□否□

7.你关心钱的问题吗?是□否□

8.旅行时,如果你与其他人走散了,你会害怕吗?是□否□

9.你是否常需要服用安眠药方可入睡?是□否□

10.到了该入睡的时间,你是否仍然会躺在床上反复考虑一些事情?是□否□

11.为使自己平静下来,你是否常常需要服用一些镇静安神药物?是□否□

12.你是不是十分自我主义?是□否□

13.在你十分生气或紧张时,声音会不会出现颤抖的情况呢?是□否□

14.你是否经常会害羞、脸红?是□否□

15.你能不能很快地让自己放松下来?是□否□

16.你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烦恼?是□否□

17.你是否总是对某种事放心不下?是□否□

18.你是否很容易感到坐立不安?是□否□

19.你是否经常会觉得恐慌?是□否□

20.你是否将身边重要文件及财物都收拾妥当,一旦有危险便可以从容离去?是□否□

21.你是否常被一些身体上的小毛病,如消化不良、发疹之类所困扰,并且因此感到很烦恼?是□否□

22.你是否不太能忍受噪音?是□否□

23.你是否会因为小事而常常被激怒?是□否□

24.有了差错或遇到挫折时,你会感到十分不安和忧虑吗?是□否□

25.如果别人取笑你,你心中会惶惶不安吗?是□否□

26.外出或睡前,你是否都要反复查看门窗有没有真的锁好了?是□否□

27.在外出赴宴、开会等社交活动前,你是不是会感到有些紧张?是□否□

28.如果朋友们要到你家来聚会,你是否会为此准备上好几个小时?是□否□

29.在社交场合中,你是否常会觉得面红耳赤?是□否□

30.你很害怕认识新朋友吗?是□否□

评分标准

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

分析

10分以上

看得出你在为生活操心。你常为一些不值得担心的事而放心不下,甚至于被激怒、无故发脾气、烦躁不安。分数越高,焦虑征象越明显。

4~9分

这表明你一般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依然有少许焦虑。

3分以下

你的心境平和如镜。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你阵脚不乱,应付自如,能带着微笑与必胜的信念面对生活。

当你发现自己有焦虑征象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加以调整

默想法:默想是一种鼓励自己运用想象力来表达良好愿望的方法。例如,你可以闭上眼睛,把困扰你的事物想象成一块冰,把松弛想象成为太阳,太阳的温度使得冰块缓缓融化,伴随出现的就是紧张慢慢解除。

色彩法:红色、黄色和橙色属于暖色调,可以使人兴奋;蓝色和绿色属于冷色调,可以降低紧张度。除了有意创造一定的色彩环境外,还可以用默想色彩的方法来解除焦虑。

音乐法: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音乐,同时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尽量放松,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

倾诉法:焦虑时找一位知己倾诉一番,这是缓解焦虑的好方法。若一时无人可以倾诉,也可以采用唱歌、写字、作画等形式宣泄不良情绪。第3章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永远不要苛求完美

应该说,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有了完美,人类才不满足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才有风起云涌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才有人类的进化和进步。但是,如果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人生也就没有什么完美可言了。

有一个男人,他一辈子独身,因为他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当他70岁的时候,有人问他:“你一直在到处旅行,从东方走到西方,从陆地到海上的小岛,从繁华的平原到人烟稀少的高原,从阴冷的森林到炽热的沙漠,你始终在寻找,难道你没有找到完美的女人吗?甚至连一个也没找到?”

老人不无遗憾地说:“是的,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她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女人。”那个发问者说:“那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们不结婚呢?”老人显得非常伤心,他说:“我能怎么办呢?她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找一个最完美的伴侣相伴一生,人们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最终往往会吃尽苦头,直到有一天才恍然明白,这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人呀。

每个人都有过完美的梦想,但是最终还是无奈地接受现实的不完美。因为你不会说:“除非那是完美的空气,没有被污染过的,否则我将不呼吸。”

一个未婚男子听说有家婚姻介绍所的介绍成功率极高,于是慕名而来。他一进大门,迎面看见有左右两扇小门,只见左边门上写着“美丽潇洒的”,右边门上写着“不太美丽潇洒的”,男人心里想:“当然是要美丽的,这是每个男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于是他推开左侧的门走了进去。谁知前面又是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年轻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微笑着径直推开“年轻的”门。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里面还有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温柔善良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温柔善良的”,男人不假思索地推开了“温柔善良的”门。迎面仍然是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有钱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有钱的”,男人自然而然的推开了“有钱的”门。随后男人又推开并进入了忠诚、勤劳、文化程度高、健康、有幽默感等9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扇门时,愕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到了熙熙攘攘的大街之上,他疑惑地回头看,只见那扇门后写着:“很抱歉不能提供令您满意的服务,因为您过于追求完美,而这类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在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寻找完美只是在寻找一种感觉,甚至是错觉。完美永远寻找不到,有人曾说,你可能会找到美好的花朵,但你无法找到完美无缺的美丽。当我们抛开完美的幻想,收获的可能是埋藏在平凡和朴实中的幸福。

在沙漠中,如果你快渴死了,你会去喝任何东西,你不会要求喝可口可乐,任何东西都好,只要是水,甚至是脏水。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你只有渴死。一个活着的人就会有缺点,有缺点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一个人有一张十分出色的弓,他非常珍惜这把弓。一天,他看见集市上卖的弓很是精致,上面雕刻着美丽的图案。他再看看自己的弓,虽然十分有力,但是却很笨重,外观也没有特色,他认为应该增添一些华丽的图案才能让这张弓变得更完美,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上一些精美的行猎图案。

这个人拿着雕刻好的弓不由得赞叹:“你终于变得完美了!这才是我要的弓!”

他一面想,一面拉紧了弓,但是,由于弓被雕刻得凸凹不均,“啪”的一声,弓断了。

人生就像这个人手中的弓一样,追求完美的结果只能是走向毁灭。

完美主义者往往既是自我嫌弃的高手,也是挑剔别人的专家。当自己不能达到理想中的完美高度时,他们很容易作茧自缚——有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可是最后却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做事非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时,才肯动手去做。他们不明白的是,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绝对完美的,永远不要追寻绝对的完美。

凡事都要做好,表面上看上去不错,但是你的生活却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很多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他们纷纷走进各种职业介绍机构,努力寻找工作,重塑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愿以偿,重新谋得了一席之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未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究其原因,这和他们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有关。他们就像寻找完美伴侣故事中的那位老者,一心想寻找最完美的,对自己将要选择的工作要求得尽善尽美,最终只能是无功而返。

在非洲大草原,有一头年幼的狮子叫迪奥,它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一头最优秀、最完美的狮子。

但迪奥却发现,虽然狮子是草原之王,可是它有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在中长跑项目中的耐力比羚羊弱。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个弱点,羚羊从嘴边溜掉了。迪奥决心改变这个弱点。通过长期对羚羊的观察,迪奥认为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为了增强耐力,迪奥便学着羚羊吃起草来。最后,迪奥因为吃草而变得体力空乏,奄奄一息。

母狮子发现迪奥这一做法后,对它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有突出的优点,它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才称霸于草原的,没有缺点的狮子是不存在的。”

听了母亲的话,迪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它不再把心思放在改变自己的缺点上,而是尽力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几年后,迪奥成了那片草原上最优秀的狮子。

由此可见,世间的许多悲剧,正是因为我们执著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而忽略了平淡的含义。因此,与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寻找最完美的伴侣上,不如踏踏实实地从眼前做起,把握每一次机会。哪怕是一份最平淡的工作,我们也要赋予它诗一样的内容。

缺陷也是一种美

卡耐基说:“如果你想要拥有完美无瑕的友谊,可能你一辈子也找不到朋友。”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们希望时时事事都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花许多时间、力气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率。

一位女士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但却因常常无法如愿而总是处于自责之中,以致对自己驾轻就熟的日常工作都缺乏信心,并因此心中感到惶恐不安,于是向朋友大倒苦水。

朋友问她:“你知道著名的维纳斯雕像吗?”

她说:“当然知道。”

朋友又问:“你知道她除了美,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什么吗?”

她想了一想,说:“她的手臂是断的。”

朋友说:“那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帮她接上两只手臂,会不会显得更美呢?”

她怔了一下,说:“如果那样的话,她就不叫维纳斯了。”

朋友说:“对呀!同样的道理,凡事不可能都做到尽善尽美,既然维纳斯的残缺也是一种美,那么你为什么又一直为那些工作中小小缺陷的存在而焦虑不安呢?其实,正是由于那些缺陷的存在,才能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力争去避免失误,争取做得更好。往大了说,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缺陷的存在,才使得人类为了追求完美而一天天在进步,如果没有缺陷的存在,很可能人类早就灭绝了。”

朋友顿了一下,又说:“我们是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因为追求完美并不是过错,但永远都不应该超出自己的能力而苛求完美,那样的话你就会失去整个生活。”

听了朋友的话,这位女士从此再也不强迫自己去追求完美了,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而快乐。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称道,相反,有缺陷的事物往往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被他人所歌颂。

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里,但正因为这种环境才会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赞美;昙花的绽放是美的,但它开花的时间很短,只能“昙花一现”, 但正因为这样,它才得到很多人的珍惜,甚至为了看这美的一刻,而一整天都在等待;霍金因得了不治之症,而全身瘫痪,只剩两根手指头可以动,就因为这个缺陷,使他更加努力学习,钻研科学,研究出了黑洞的奥秘,为人类带来了宝贵的财富;美国的海伦•凯蒂因双目失明而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但她没有把这缺陷当成自己的绊脚石,而把它当做动力,写出了感动世人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而激励更多的人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

这就是用缺陷碰撞出美的火花,把缺陷化成美,让每个人关注,值得每个人学习,如果不是这缺陷,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美的奇迹的发生。因此,不要把缺陷看成自己的负担,把它看成美的东西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下面一则寓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挑水夫,有两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只水桶有裂缝,另一只完好无损。每次完好无损的水桶,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水桶到达主人家时,却总是只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破水桶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后,终于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挑水夫笑了笑说:“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时,破水桶眼前一亮,它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许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过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

挑水夫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水桶的那一边却没有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回来,你就替我浇了一路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桌上也就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如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一样,这样那样的缺陷无处不在地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逢年过节人们相互祝愿的“万事如意”,其实只是美好的祝愿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往往也是千真万确的。在许多人看来,最不如意的大概就是伴随终身的生理缺陷了——比如先天的残疾、容貌的遗憾、后来的损伤、意外的灾祸,都可能造成这种挥之不去的缺陷,然而,比生理缺陷更可怕的是心理的缺陷、性格的缺陷。

美国一位著名电视主持人右手只有4个手指。在他成名之前,他曾向许多单位求职,但都被拒之门外。当他终于得到机会做一次实验性主持时,毅然摘掉了手套,把自己真实的形象展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结果,他真诚、自信而又热情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其生理缺陷不但没有成为成功的障碍,反而与他的魅力联系在了一起,变成了他独特优势的一部分。

可见,缺陷不但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同情和赞美,而且还能表现出完美所不能代替的特殊内涵,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世人说,有时缺陷不但不是一种过失,而且是一种优势和美丽。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绝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有缺点并不可耻,百般掩饰只是自欺欺人,只能让自己生活在虚无中。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这才是智者的心态、勇者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雨•布兰登曾经讲述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许多年前,一位叫洛蕾丝的24 岁年轻女子无意中读了他的一本书,找他来进行心理治疗。洛蕾丝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可她的脾气却很暴躁,甚至骂起街来也粗俗不堪,更让布兰登吃惊的是,洛蕾丝曾经吸过毒,做过应召女郎。

在对他人谈起洛蕾丝时,布兰登这样说道:“她做的一切都使我讨厌,可我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的外表相当漂亮,而且因为我确信在堕落的表象下她是个出色的女人。起初,我用催眠术使她回忆她在初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她当时很聪明,但是不敢表现自己,怕引起同学的嫉妒。她在体育上比男孩强,招惹来一些人的讽刺挖苦,连她哥哥也怨恨。我让她做真空练习,她哭泣着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信任我,你没有把我看成坏人!同时你也使我感到痛苦,并对生活产生了期望!但是,你把我带到了真实的生活,因此我恨你!’”

一年半后,洛蕾丝考取洛杉矶大学学习写作,几年后成为一名记者,并结了婚。10 年后的一天,布兰登和洛蕾丝在大街上邂逅,布兰登几乎认不出她了:洛蕾丝衣着华丽,神态高雅,生气勃勃,丝毫不见过去的创伤。寒暄过后,洛蕾丝对布兰登说:“你是唯一没有把我当成坏女人看待的那个人,你把我看做一个特殊的人,也使我看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非常恨你!因为当时承认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人,是我一生中从未遇到的事。人们常说承认自己的缺点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然而现在看来,承认自己的美德是多么的艰难。”

洛蕾丝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去而让自己失落,反而因为自己的缺陷而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去改变自己,从而在10年之后,带给布兰登先生另一番感受。可见,真正要面对成功,就不能苛求完美,甚至是不求太完美。因为我们的确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我们越是及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向新的目标迈进,这是人生的真谛。

没有自我接受、自我肯定这个先决条件,我们怎么会改进和提高呢?比如怎么看待自我形象:

你站在一面穿衣镜前,观察自己的面孔和全身。你可能喜欢某些部分,而不喜欢另一些部分。有些地方可能不怎么耐看,使你感到不安。如果你看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抵触,不要否认自己的容貌。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不苛求完美,放弃“公有化”的标准,而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否则你就无法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到:倘若所有的人都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由此可见,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的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经营者如果只能见人之所短而不能见人之所长,从而刻意于挑其短而不着眼于其长,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不要苛求完美,尽管追求完美而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但总可以促使自己有所改进和提高!

然而,我们要有所改进和提高,就必须要通过一个重要的环节——学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因而,我们只有不苛求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太多的完美,只有当你不苛求完美的时候,你才能找到更多的完美。”

心理测试:你是不是完美主义者

请逐一回答下列10个项目并计分。

1.不论把事情做得多好,仍觉得不满意。

2.希望未来在自己的掌控中。

3.在成功之后感到沮丧,而非快乐。

4.对自己及他人过于严厉。

5.不工作时会有罪恶感。

6.每到周末就被头痛困扰。

7.休息时仍想着工作以及其他尚须解决的事。

8.与他人交谈,喜欢主导话题。

9.遇到排队、塞车等情况,会极端沮丧。

10.认为他人很少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

评分标准

〔从来没有〕为0分;〔很少〕为1分;〔总是〕为3分。

分析

0~5分:你从不在意事情是否完美。

6~10分:对事情的要求不至于为你的生活带来困扰。

11~29分:你已经在完美主义这条充满麻烦的路上了,但还来得及改道。

30分:你是完美主义者,而且可能正陷于苦难之中。

如何从追求完美中摆脱出来呢?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也不必过于自卑。

2.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一次乃至多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

3.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为自己定一个短期的目标,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会轻松一些,做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更有成效。

总之,我们应记住一句话:“人可以完善自己,但不能完美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