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穿越那个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23:12: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丽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我穿越那个时代

让我穿越那个时代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西周的最后一代君主。就在周幽王继位后的第二年,镐京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随后又遇上了大旱。但是,幽王只顾享乐,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周幽王在年轻时,曾娶申侯女儿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宜臼。幽王继位后,宜臼被立为太子。宫中还有个美女叫褒姒,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也生了个儿子,名叫伯服。幽王爱屋及乌,也特别宠爱小儿子。于是,他想废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宜臼正在花园里玩耍,迎面扑来一只斑斓大虎,幸亏宜臼身手矫健,躲过猛虎凶狠的一扑。原来这是幽王想害死宜臼,他想,如果老虎把宜臼吃了,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伯服立为太子,没想到宜臼行动敏捷,躲过了灾难。

经过这场劫难,宜臼时时有所戒备。他知道难逃一死,便偷偷溜出京城,逃到外祖父申侯那里。

三年以后,幽王废了王后和太子,立伯服为太子,封褒姒为王后。褒姒是如何进宫的呢?原来,周幽王即位后,对国家大事从来不闻不问,一味吃喝玩乐,派人到处找美女。大臣褒珦劝谏幽王别忘了治理国家,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竟命人把褒珦关进监狱。

褒家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姑娘,起名褒姒,教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幽王见褒姒长得俊俏,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

褒姒自从进宫,一直像个冰美人,幽王想尽办法,希望博得褒姒一笑。本以为立伯服为太子,封她为王后,褒姒就会露出笑脸,但她却始终无动于衷。

后来,昏庸的幽王发出一个奖赏令:谁能想办法博得褒姒一笑,就赏千金。幽王的奖赏令一下,有个大臣叫虢石父,特爱拍马屁,他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千米地就是一座。

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燃起;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接着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燃,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

幽王听了大喜,连连拍手称妙。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他竟然导演了一出以军国大事戏弄诸侯的闹剧。幽王果真带着褒姒来到骊山,摆下酒宴饮酒作乐。酒酣之时,幽王命驻守的官员点燃烽火。

远方的诸侯们看到了烽火,以为发生了紧急军情,一个个领起人马,匆匆向骊山赶去。各路诸侯领兵来到骊山下,却听到悠扬的乐曲声,一个个都目瞪口呆。

褒姒看到诸侯们惊愕的样子,不禁笑了笑。幽王发现她笑起来比平日更加娇媚,三魂六魄都附在了褒姒身上,直至侍从悄悄问他如何发落各路诸侯,他才从迷恋中清醒过来,笑眯眯地对诸侯说:“今天我一时高兴,和王后到这儿来散散心,这儿没什么事,你们都领兵回去吧!”

听了幽王的话,各路诸侯全都气坏了,心里嘀咕着,这个昏君,竟然拿烽火台寻开心。

过了不久,申国联合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大军向周发起进攻。幽王得到消息赶紧点燃烽火,好长时间都不见援救的诸侯军队。原来,各路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又是幽王戏耍他们,所以全都按兵不动,没有一支军队前来援救。

犬戎大军攻破关隘,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褒姒被掳。直至这时各诸侯才如梦方醒,急忙赶来相救,可惜迟了一步,犬戎军掳掠了一番已经撤出。

各路诸侯击退了犬戎军,共议另立天子,他们一致拥立宜臼为国君,他就是周平王。

启迪之光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使自己国家灭亡。我们每个人肩上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为了自己一时享乐而置其他事情于不顾。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该做的事情当中去,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忘乎所以。

商鞅变法成功

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

地处西陲的秦国,因经济文化落后,国力衰微,常遭魏国等中原大国的歧视和欺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秦孝公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

不久,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他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就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长时间的门客,也没有得到重用。

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就来到了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秦孝公。

卫鞅便把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秦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秦孝公听后非常高兴,与卫鞅秉烛达旦畅谈3天。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就封卫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秦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

秦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他又感到很为难,于是,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就会乱套啦!”

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

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至今,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

秦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

说罢就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谁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当回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桩,并贴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金子。”

到了那天,前来观看的人很多。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去,其实不是一件难事,但大家都怕其中有诈。所以大家都议论纷纷,却没人敢走近前去扛这根木头。

看着围观者越来越多,卫鞅又下令将赏金加到50两。

这时候,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说罢扛起木头就走。

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卫鞅正在那里等着呢!

卫鞅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50两金子奖给了他。

这件事一下就在全城轰动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对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认真执行才是。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都一心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

秦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的官职,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

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很衰弱,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只得向秦国求和。

卫鞅凯旋,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新法令实行了10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秦孝公十分欢喜,把商、于一带15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酬谢。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作商鞅了。

启迪之光

商鞅通过舌战群儒,取得了变法的权利,通过徒木取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所以他的变法才能成功。我们在作承诺之前要想一想,我们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不能信口开河。我们要像商鞅一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

战国时期,在魏国做官的孙膑,因为受到同僚庞涓的迫害,被齐国使臣救出后,来到齐国国都。齐国使臣将他引见给齐国的大将军田忌,田忌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讲了三天三夜,田忌特别佩服,将孙膑待为贵宾,孙膑对田忌也很感激,经常为他献计献策。

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赛马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比赛的时候他们总是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几次比赛,田忌都以失败告终。

这一次,田忌又输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他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我认为,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保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吗?”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和孙膑迎面走来,便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都拿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儿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启迪之光

同样的马匹,因为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一件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且,做事情要学会随机应变,多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找出解决方法。一旦机会来了,就要抓住,且不可错失良机!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赵括,很小的时候就习读兵书,喜欢夸夸其谈。有时,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很难驳倒他。但是,赵奢坚持认为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赵括的母亲看到儿子这样,却认为很有出息,不免常常在丈夫面前夸耀。谁知赵奢却不以为然地说:“用兵事关国家安危,他却说得那么简单容易,实际上他这样只是在纸上谈兵。将来如果赵王让他领兵,必败无疑。”

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侵略赵国,赵国的新君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迎战。廉颇一看秦军太强大了,就在长平守了3年。秦军远道而来,本想速战速决。现在,廉颇坚守不出,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胆也小了。如果派赵括担任主将,秦军必败。赵国的国王果然中了计,准备起用赵括做主将。

大臣蔺相如和赵括的父亲都劝赵王,说赵括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万万不能作为主将。但赵王是死活也听不进去,不仅任命赵括为主将,还赏了好多的黄金、丝绸给赵括。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撤换大批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

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进攻。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15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到了9月,赵兵已断粮46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4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

赵括军队大败,40多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长平之战,由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从实际出发,最终导致了赵军惨败。

启迪之光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从实际出发,最终惨败。因此,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会念书背书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掌握真正的本领。

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就被打得稀里哗啦了。

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又派兵追击,定要将太子丹拿住。燕王喜被逼得没有办法,就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又向执掌军政大权的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趁着现在天气寒冷,不如我们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

秦王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10万人先攻魏国。魏王遂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没有理他。

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全部都押到咸阳。接着,秦王打算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先议论了一番,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

李信说:“不过20万吧!”

秦王又问老将军王翦。

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20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至少60万不可。”

秦王听了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么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于是,秦王就派李信带兵20万往南方去攻打楚国。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20万人马到了楚国,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7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大怒,把李信革了职,并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我是特来请将军出马的。”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60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发动100万人马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我说我们要出兵60万,还怕不大够呢!若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说:“这回听将军的啦!”

秦王拨给王翦60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到了前方,王翦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于是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放松了对王翦的警惕。

就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60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棒,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就纷纷各自逃命去了。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后,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很多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王翦灭楚国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大将之位,攻打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至此,就剩下一个齐国,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其他诸侯国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后,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投降。

至此,秦国把六国一个一个都灭掉了。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250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启迪之光

秦始皇以智谋取胜,本着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一一灭掉六国。常言道:认真只能将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就要求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事先预料到会发生的困难,并灵活机动地采取对策,最终取得成功。

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

因为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办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121斤,因为,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6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文字也很不统一。从那时候起,秦始皇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迅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秦始皇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全国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匈奴却在北方打了进来。战国后期,匈奴趁北方的燕国和赵国慢慢衰落,就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部分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的地区全部收了回来,设置了44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工,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到东面的辽东,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50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3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就有了40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庆祝开辟了新国土。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他对秦始皇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必将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经》、《尚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死罪论处;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一律满门抄斩。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

秦始皇焚书,使那些儒生和方士们更加恨他,反对他。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找仙药的方士卢生和侯生在一起大骂秦始皇,说他刚愎自用,用残酷的刑罚治理天下,像这种人,就不该给他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经过一番商量,他俩就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骗来的大量钱财逃跑了。

秦始皇发现后大发雷霆,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读书人。结果,在咸阳城里抓了许多儒生。这些儒生经不住拷打,为了开脱,就互相告发。秦始皇在盛怒之下,亲自圈定活埋了400多人。

此时的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

谁知,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启迪之光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愚蠢而又残暴,虽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却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凡事都三思而后行,稳重、妥当地处理问题,千万不要感情用事。

赵高指鹿为马

赵高,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气的宦官。

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吧,这分明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就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看时机已到,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启迪之光

赵高“指鹿为马”实属可恶,它讽刺了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我们要认清事情真相,不能相信他们虚假的语言。我们要以诚待人,在学习上要认真对待,不能是是非非、马马虎虎。

项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秦军包围。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20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休整了几个月,现在听说要去和秦军的主力拼杀,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宋义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

当他走到安阳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的事。项羽实在忍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

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

项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

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知道后,大发脾气,喊道:“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

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

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3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9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启迪之光

项羽不留后路,终究打败秦国。项羽这种自断退路、破釜沉舟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做事不能瞻前顾后,要坚决果断,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不顾一切地干到底。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学习也要一点一点积累的。只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永不放弃,相信我们一定能行!

项羽设鸿门宴

刘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秦朝的京都咸阳城,将士们纷纷到皇宫里争抢财宝。刘邦吩咐部下查封了皇宫的府库,带领将士们回到了军营灞上。项羽率领大军向西推进。他仗着盛势,一路上没有遇到抵抗,很快就到达通往关中的函谷关。项羽进关后,一直向西挺进。当他的军队开到鸿门时,天色已晚,只好暂时住下。

项羽安下营寨,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准备明天攻打刘邦。项羽的军师范增鼓励项羽说:“大家都知道,刘邦当年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可进入关中后,即不贪财物,也不霸占妇女,看来志向不小啊!应该赶快趁他未站稳脚,把他除掉。”

项羽点头称是,便派自己的叔父项伯去探听刘邦的动静。

项伯与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交谊很深,得知项羽明天要出兵讨伐刘邦,担心张良的安全,就连夜溜进刘邦的军营。项伯找到张良,劝他赶快逃走。张良却说:“我奉韩王之命来送沛公,现在沛公有难,自己逃走,天下人会笑我不义。”

张良让项伯在帐中等候,自己去见刘邦。他们经过一阵商讨,才想出让项伯劝阻项羽的主意。于是,张良把项伯请进刘邦的大帐,摆上酒席,热情接待。刘邦做出诚恳的样子说:“我进关以来,大事小情都未擅自做主。哪里敢抵御将军呢?望兄长务必在项将军面前代为解释明白。”又说明天一早,亲自去向项羽赔罪,请项伯到时多多关照。项伯听了刘邦的话,连夜赶回军营见项羽,把刘邦的一席话原原本本地跟项羽说了一遍,劝项羽不要打刘邦,并建议项羽趁明天刘邦亲自见他的时候,以礼相待,友好地招待他。

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100多个随从,到了鸿门见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一个要刺杀,一个要保护,刘邦全看在眼里,惊慌万分。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陪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

樊哙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项羽不该听信小人挑拨,不但不奖赏刘邦,反而杀害他。项羽听了,无话可说,只好让樊哙在刘邦身边坐下。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便带领随从抄小道跑回灞上。张良约摸刘邦已回到灞上,才向项羽辞行。这就是历史上的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军事力量的暗中较量。

启迪之光

项羽以项庄舞剑为名要杀刘邦,结果没能得逞。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啊!因此,我们做事情要果断,认定的事一做到底,同时还要讲究策略。

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

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办法突围,只好又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就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而且还有很多人在唱。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他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楚人呢!”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800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天蒙蒙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赶。

项羽一路奔跑,到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人只剩下一百多了。他又跑了一程,结果却迷了路。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就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士兵往左跑下去,越跑越觉得不对头,跑到最后,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调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于是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再点了点人数,只有28人了。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自己也就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8年,经历过70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啊!”

他把仅有的28人分为4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4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4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3队,分3处把守。汉军也分兵3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回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3处人马会合在一起,28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26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艘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8000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和26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

项羽受了10多处创伤,年仅30岁的他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在此结束了他辉煌壮烈的一生!

启迪之光

霸王到死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宁愿死,也不愿回到家乡,不愧为一代雄主。难怪清代女词人李清照怀念他作了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敢为人先、敢作敢为、刚烈豪放、坚韧顽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司马迁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带兵30000人,攻打匈奴,结果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他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0000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但还是因寡不敌众,最后只剩了四百多名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讨论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人,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其宠妃的哥哥李广利,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受一种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古代称为腐刑或者宫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被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他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

这种实地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收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想: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公元前96年,司马迁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直至汉武帝太始二年,即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130篇、52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评价。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显易懂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启迪之光

司马迁忍辱负重,最终写完了《史记》。这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促使他坚持下去的。没有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张衡和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的政治还比较稳定。

等到汉章帝一死,10岁的汉和帝继承皇位,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他17岁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

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讽刺这种现象。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就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和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的。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在仪器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时候一年两次。每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使好多城墙、房屋倒塌,还死伤许多人畜。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8条龙,龙头伸向8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把铜球吐出。铜球就会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了地震。

有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家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说离洛阳五千多米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常糟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启迪之光

张衡一生勤奋好学,在官场失利的情况下,依然在所从事的事业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最终发明了地动仪。我们应发扬这种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英豪蜂拥而起。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在一次战役中三人失散。

曹操十分喜爱关羽的德才,欲收入帐下。关羽为了刘备二位夫人的安全,同时感念曹操对他的恩德,暂时为曹操效力,在一次战役中替曹操斩了敌将颜良、文丑。

后来,关羽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立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去寻找刘备。由于关羽没有丞相曹操的手谕,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英武异常,斩将夺关而过。

第一关,东岭关,把关将领孔秀要查验通行令,才肯放行。关羽因走的匆忙,忘记向曹操索取令书。两人便打起来,孔秀带领500名军兵在岭上把守,两马相交,只打了一个回合,关羽钢刀起处,孔秀横尸马下。

第二关,洛阳关,洛阳太守韩福先命牙将孟坦出马,孟坦抡双刀来打关羽。打了不过三个回合,孟坦诈败,拍马逃走,孟坦只指望引诱关羽,拨回马便走。不想关羽马快,早已赶上,拦腰一刀把孟坦砍为两段。

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口拔出箭,血流不止,飞马直奔韩福,韩福慌忙逃走,关羽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把韩福斩于马下。

第三关,沂水关,关羽担心沿途遭人暗算,包扎好伤口,连夜奔往汜水关而去。汜水关守将卞喜假装殷勤,用酒菜招待关羽,暗地里埋伏了士兵。关羽识破了他的阴谋,将其劈为两段。

第四关,荥阳关,荥阳太守王植与韩福是两亲家。王植设下诡计,要烧死关羽。关羽得知王植的阴谋,提前出关,王植赶来,拍马挺枪,直奔关羽,被关羽拦腰一刀,砍为两段。

第五关,滑州关黄河渡口的守将秦琪,纵马提刀,直取关羽。二马相交,只一合,关羽刀起,秦琪头落。

曹操的大将夏侯淳听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愤怒极了,拍马赶到,与关羽杀的难分难解。曹操的使者飞马赶到,叫夏侯淳住手,放关羽过去。夏侯淳根本不听,与关羽继续大战。

张辽又赶到,拦在夏、关中间传达曹操的命令,一定要放关羽过关。夏侯淳没有办法,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关羽一行远去。

关羽请两位嫂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的地界了。关羽冲破了五道关口,一共斩杀了六员将领。

启迪之光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感悟到,面对困难一是有决心克服;二是要有过硬本领;三是有一往无前的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关羽那种忠诚的品质,做诚实守信的忠义之士,还要学习他那不畏敌兵、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

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