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15:47:05

点击下载

作者:菠萝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癌症·真相

癌症·真相试读:

作者简介

菠萝,本名李治中,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在美国杜克大学获癌症生物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诺华制药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实验室负责人。爱好科普和公益事业。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非常高兴受到治中的邀请来给《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这本书作序。

我非常欣赏作者作为年轻科技工作者所体现出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想了解癌症背后科学的人,无论是患者、家属、科学爱好者,还是医生和科研人员。

癌症的科普不容易,一方面因为癌症是非常复杂的疾病,讲清楚很难,写出来容易枯燥;另一方面是因为癌症领域科研进展非常快,每天都有很多新内容,如何把其中的精华准确提炼出来介绍给大众,需要很高的科学素养和判断力。治中这本书是中国少见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结合得很好的科普书籍。听说治中的文章在网上被誉为“史上最强的癌症深度科普”,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者对这类科普文章的渴望和对作者的欣赏。

我想说明的是,这本书的目的是告诉大家癌症各种治疗方法和各种流言背后的科学背景,避免大家因为不了解而恐慌。每个人的癌症都不一样,科普书不能指导大家就诊,更不能代替临床医生的专业意见。虽然作者是癌症生物学和制药方面的专家,但并没有长期在临床工作的背景,书中有些说法难免把握不是特别准确。如果书中内容和医生意见有了矛盾,请还是相信自己的主治医生。

医学作为整体,不只是一门科学和技术,还包含着人文精神,尤其是与人沟通的艺术。把更多的疾病知识真诚而透明地传递给大众,对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大有裨益的。而这就要求优秀的医生和科学家,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应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患者教育和科普活动中去。我希望能有更多医生或科学家能读到这本书,并从中找到灵感,做一点事情。帮助建立和巩固患者和社会对专业医务人员的信任,是所有人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是以为序。曾益新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7月于北京

有温度的科学家

菠萝,李治中,是2001年入学清华生物系本科,比我毕业还晚一年,所以在学校是没有机会认识的。到现在,我们俩也只见过一面。是2014年我去圣地亚哥出差,和很多读博士时候的同学朋友见面,他开车老远来“凑热闹”。

虽然并不认识,而只见过一面,但我却感觉和菠萝是神交的“密友”。这一方面要感谢微信(企鹅,不谢),让时空距离不见,另一方面是由于和菠萝认识以来他对我一些认识中的“颠覆”。

第一,是对“南方男生”的印象。我承认,作为北方人,对南方男生有很多固有的偏见(对,我很狭隘,早承认了,呵呵)。不过身为蜀人的菠萝虽然“老刘拿牛奶”绝对说不利落,但有视野、有担当、有情怀,更不必说有料有趣了。这对狭隘的我算是颠覆了一把。

第二,是对“理科男生”的印象。其实我得承认,上高中的时候文字功底好的男生,大学都去学物理了。所以对理科男生不是没有敬畏之心。不过学理科的男生后来大都出国,读博,千老(千年老博士后,好凄惨的称呼),学生物的熬出来的大都在药企,成为灰头土脸,每天为了学区房奔波的中产阶级。所以菠萝这个生物男经过了所有我描述的“路线图”,却没有变的灰头土脸,反而是眼里有光,脑里放电,心里柔软…… 我不得不收回成见。

第三,是对“人才”的定义。有一次我和菠萝讨论回国的问题,他说自己想回清华水平不够。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受的教育,以及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我自己“不端不装”地总结下,真正的人才,就是有意愿有眼光“没事找事儿”,而且有能力把“小事儿”折腾成“大事儿”的人。

菠萝写癌症科普系列,就是“没事找事儿”。他自己吭哧吭哧写,放在人人网上。我发现的时候,都写了将近十篇了。后来发在我和先生华章整的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上,文章累计有百万阅读(这还不包括盗版)。他不仅越写越好,还纠结了小伙伴们做了“健康不是闹着玩”这个微信公众号,好文不断。最近他还不声不响地搞了向日葵儿童癌症信息网站,找了100多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做了大量的总结和翻译工作,不到半年就上线了,而且有门有脸,有货有料——“小事儿”折腾成了“大事儿”。

菠萝自己写过一篇向日葵网站的介绍文章,原文叫“无处安放的信任”。他说关于“回国”,大家考虑的最多的是信任感的缺失。他的这些行动,希望在自己有知识的领域,给大家的信任一个出口。

我们每天在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其实经常会想一些“大”问题。不是因为我们身居高位,是因为各种柴米油盐里的小事情也会促使我们想大问题:

中国问题多么?多。

国人素质低么?嗯。

令人沮丧吗?经常。

信任缺失么?肯定。

有无力感吗?总有。

沮丧之余,退一步想想,虽然我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毕竟是中国一流的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做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如果我们也沮丧和无力,那希望在哪里呢?所以面对无力感我们能做的,只有行动。用行动“没事找事”,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小事折腾成大事。

路才刚刚开始。和菠萝共勉。李一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主编

乐观地和绝症一起进行人生冒险

“他得了结/直肠癌。我们要马上安排一台急诊手术。”2012年6月4日,当我刚做完为“排除患癌可能性”的肠镜检查后,眼睛还因为麻醉药没法睁开——就清晰地听到了这一事实。从此,那一瞬间便永远留在了我的人生记忆中。

我居然得癌症了?才40岁就得癌症?我身体健康,从不暴饮暴食,经常锻炼,体重正常,也不抽烟。而且讽刺的是,我还是一个研发抗癌新药的科学家。是的,我知道我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我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我的亲属们都是60岁之后才得癌症的。更荒谬的是,为了慎重起见,我计划从40岁就开始就做肠镜筛查。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在40岁那年,我不仅得了癌症,还已经转移了。

虽说刚开始治疗效果还不错,但我的肿瘤在两年后复发了,癌细胞变得对化疗不敏感,且手术无法清除。这个时候,我开始了一段“乐观地和绝症一起进行冒险”的人生旅程。我是如何面对诊断结果的呢?其实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极度恐慌,怕得要死,无所适从。当一个年轻人突然直面死亡时,往往都是这样。我对癌症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长期照顾身患胰腺癌晚期的母亲直到她去世,也因为我是一个肿瘤学家。但这些都没用,我记得当自己躺在妻子怀里哭泣不止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我这辈子很少怕什么东西,唯一怕的就是癌症。”在那之后,我泣不成声。

很多事的发生没什么理由。当我抬头看到了我两个小女儿时,才突然意识到,生命中有太多值得为之活下去的东西。我身体中的那位肿瘤学家终于开始占据上风了。我重新理顺思路,告诉自己:“好,癌症归根结底是一个科学问题。我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我没有理由否认我们永远无法攻克癌症。”

在那一刻,我开始了这辈子最大的一个科研项目:治疗自己的癌症。现在,三年过去了。癌细胞依然在我体内,但我远比当年更加乐观!

我做癌症研究已经超过20年了。我可以非常诚恳地说,迄今为止,肿瘤学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攻克癌症雄心勃勃,因为新的革命性药物层出不穷。这些重大突破包括,更好的靶向药物,最新的病毒和细胞疗法,以及已经彻底改变很多癌症患者命运的免疫治疗(免疫检验点抑制剂)。这绝不是炒作!免疫疗法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显示了非常好的疗效,肿瘤药的研发模式也被彻底改变了。正是由于这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治疗癌症的目标,已经从有限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转变为治愈绝大部分儿童和成人癌症患者。

因此,我一直称自己为“暂时无法治愈”的癌症患者。因为,我看到了这么多令人鼓舞的新药和癌症研究进展,我坚信癌症治疗将迎来更大的革命性突破,更多患者会因此受益!每位科学家的身边也都有亲人或朋友是癌症患者。我坚信不疑:这些才华横溢和动力十足的科学家,再加上充足的研究经费,一定能解决任何科学问题,包括癌症。我还相信,我们正处在癌症药物研发的黄金时代。

科学在发展,但它来得及拯救我的生命么?我不知道。但我确信我太太的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大部分直肠癌患者被治愈的那一天,当然,我也希望能等到那一天。

我喜欢用“希望”这个词,因为作为一个研究癌症的科学家,和一个“暂时无法治愈”的癌症患者,我满怀“希望”。你,也应该和我一样!

李治中博士的《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它邀请大家一起来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癌症,从科学原理到个人体验,从历史经验到最新前沿。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目前抗癌治疗领域进展给作者带来的“兴奋”和“希望”,这和我,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感受完全一样。我相信这本书能够给各位患者和家属带来力量,同时也会让大家对战胜病魔燃起希望!致敬生命!(1)汤姆斯·马斯尔泽博士

(1) 汤姆斯·马斯尔泽,一位“暂时无法治愈”的晚期直肠癌生存者,药物化学专家。

附原文 Adventures in Living Terminally Optimistic

“He has colon cancer.We'll schedule an emergency surgery immediately”June 4,2012.I was still too sedated to be able to open my eyes following a colonoscopy to“rule out cancer”– but I could hear.An audio-only moment that will be seared in my memory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Me have cancer?At age 40?I was in good overall health,ate reasonably well,exercised,was a healthy weight,a non-smoker and ironically a scientist who designed new oncology drugs.Yes,there was a history of colon cancer in my family – but all of them were diagnosed in their 60's.Ironically,to be“extra safe”,I planned to have my first colonoscopy at age 40.At age 40,I was already metastatic.

After a recurrence showing that my cancer is chemo-resistant and unable to be cured surgically,thus began my“adventures in living terminally optimistic”.How did I approach my diagnosis?I think like most people – with a sense of overwhelming panic and dread.Staring death in the face,especially as a young person,causes that to happen.As I wept in my wife's arms,being someone who had both been an end of life caregiver to my Mother as she succumbed to pancreatic cancer and an oncology researcher all I could say was“I'm afraid of very few things in life.Just about the only thing I have ever feared was cancer.”After that,I could not speak any more.

But then something happened.I looked at my two little girls and realized I had so much to live for.The oncology scientist in me also began to take control.When I regained my composure,I decided.“OK,this is a scientific problem.I am a scientist & science is always advancing.I will not assume I can't beat this.”At that point I began to approach my cancer as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my life.That was now over 3 years ago.I am even more terminally optimistic now than I was upon diagnosis!

I have been an oncology researcher for more than 20 years.I can honestly say there has never been as much true excitement amongst oncology scientists ever about the incredible pace of new & exciting cancer drug breakthroughs as right now.These breakthroughs range from improved targeted therapies,to novel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viral and cellular therapies,to the truly groundbreaking & paradigm shifting checkpoint inhibitor immunotherapies!This is not hype.Now that immunotherapies have recently been showing significant clinical activity in multiple advanced cancers,the entire field of oncology drug discovery has been transformed.The required technology & scientific pieces are starting to come together with the new goal to cure significant number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dvanced stage cancer,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more limited goal of relatively modest increases of lifespan.

This is why I always describe myself as“currently incurable”because from my inside view,I see so many promising new cancer drugs & strategies,I can't feel anything but optimistic that major cancer treatment breakthroughs are fast approaching patients!I am a firm believer that once you have a critical mass of research funding,brilliant scientists and a strong drive to succeed(all scientists know someone who has been stricken by cancer),the human race can solve any problem – including cancer.I believe we are currently living in that moment for cancer drug discovery.Will new advances be made fast enough to save my life?I firmly believe and know that most cases of advanced colon cancer will be cured within my wife's lifetime – I hope and believe there is a chance that it will happen in my lifetime!Note the word HOPE in that sentence.From my insider's view as both an oncology research scientist and a“currently incurable”patient,I have a lot of HOPE and so should you!

Cancer Insights by Zhizhong Li is the perfect book for exactly this moment in history.It describes cancer from a range of angles from the scientific to the personal,from the historical to the cutting-edge.It also is infused by that feeling of excitement and HOPE in recent scientific progress that I share – not only as a scientist but as a Stage IV cancer patient.I believe that Cancer Insights will bring you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o empower you and I also believe that it will infuse you with Hope.To Life!Dr.Tom Marsilje

癌症是什么

大家谈癌色变,主要是因为对它完全不了解。在本章节,我会给大家解读癌症最根本的几个问题:什么是癌症,为什么人会患癌症,为何癌症会致命,为什么癌症容易复发?

癌症和肿瘤

癌症和肿瘤这两个词经常通用,一般情况下也确实没太大问题。一定要纠结的话,这两个词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肿瘤的属性是“固体”,而癌症的属性是“恶性”,所以恶性固体肿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肿瘤,良性肿瘤不是癌症,被绕晕了吗?

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更简单直观:

癌症=恶性肿瘤+血癌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良性癌症=不存在

这俩在英文中也是有区别的,肿瘤的英文是tumor或者tumour,而癌症的英文是cancer。说起cancer这个词,喜欢研究星座的各位应该不陌生,因为巨蟹座的英文就是cancer!巨蟹座同学们,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癌症和巨蟹座居然使用同一个名字?关键是这俩名字有联系吗?还真是有的。

cancer作为癌症名字来源于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传奇医生,号称西医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言归正传,某天希波克拉底在观察一例恶性肿瘤的时候发现肿瘤中伸出了很多条大血管,看着就像螃蟹的腿一样,于是他就用希腊词里的螃蟹“caricinos”来称呼这种疾病,到英文里面就是cancer。所以,癌症说起来也可以叫大螃蟹病。

有意思的是,几乎和他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也出现了中医重要奠基人物——扁鹊。中西方现代医学几乎同时起源,但却各自发展,到后来更是渐行渐远,形同陌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不少人又在致力于把中西医学理论实践统一起来,值得大家关注。

什么导致了癌症

导致癌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基因?污染?饮食?抽烟?都不是,和癌症发生率最相关的因素是年龄!

2013年中国第一次发表了《肿瘤年报》,从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出两点:第一,无论男女,癌症发病率从40岁以后就是指数增长;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原因是大量男性会得前列腺癌。

从患病年龄来看,绝大多数大家熟悉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都属于老年病!小孩也可能得癌症,但他们的癌症类型很特殊,和成人的完全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得白血病,但几乎没见过小孩得原发肺癌、直肠癌。

因此,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越来越高是必然的,无论如何控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都不能逆转。为啥苍蝇很少得癌症?因为它们寿命很短,还没来得及得癌症就已经死了。而宠物猫、狗都会得癌症,原因是在人类爱护下,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10多年,相当于人的70~100岁,因此后期得癌症的概率比较高。除了年龄,还有其他因素与癌症发病有关系吗?肯定有的。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每个人体内大概有两万多个基因,已知真正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大概有一百来个,这些致癌基因中突变一个或者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基因为什么会突变?什么时候突变呢?

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每一次细胞分裂都会产生突变,但是绝大多数突变都不在关键基因上,对癌症发生不产生影响,因此癌症仍然是小概率事件。那细胞什么时候分裂?生长或者修复组织的时候。

我自己总结的简单数学公式:P=abcd式中,p为癌症发生概率;a为细胞分裂次数;b为每次分裂产生突变基因数目:c为突变基因是致癌基因的概率;d为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失败概率。

在这个公式中,c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完全是个概率问题。每个人得癌症几率不同,关键是a、b、d3个数字不同。绝大多数和癌症相关的因素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推导和解释。为何老人比年轻人容易得癌症?

人活每一天都伴随着大量的细胞更新,岁数越大,细胞需要分裂的次数就越多,a数值变大;同时岁数越大,免疫系统越弱,对癌细胞清除能力减弱,d数值变大。为何乙肝患者容易得肝癌、抽烟容易得肺癌?

人体器官受到损伤后需要修复,而组织修复都需要靠细胞分裂完成。器官长期慢性损伤,会导致组织反复修复,细胞分裂次数a变大,就容易诱发癌症。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很多没有急性症状,但乙肝病毒会缓慢、长期地伤害肝细胞,导致反复的肝细胞“死亡—分裂”循环,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患肝癌。类似的道理,抽烟或空气污染损伤肺部细胞,因此长期抽烟或重度雾霾容易患肺癌;暴晒损伤皮肤细胞,因此经常晒伤皮肤容易患皮肤癌;吃刺激性或受污染的食物损伤消化道表皮细胞,因此长期吃过辣、过烫或污染食物会增加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直肠癌的发生,等等。为何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得癌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00倍?

每个人细胞分裂一次所产生突变的数目b是不同的。这个值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携带一类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会让他们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的突变数目大大增加。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为了防止得乳腺癌和卵巢癌而先后手术切除了双乳和卵巢,该新闻轰动全球。她做此决定的原因就是她家族和本人都有BRCA1基因突变。携带这个突变的人,细胞分裂一次产生的突变比正常人高100倍,因此她家族多名女性,包括她的母亲很早就患上恶性乳腺癌。朱莉个人被估计有87%的可能性患乳腺癌,50%的可能性患卵巢癌。她的这个举动,从纯科学眼光来看也许有点冲动,因为并不能保证身体其他部位不会发生癌变,同时手术带来的长期副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她的勇气还是让我无比佩服,只能想到一个词——壮士断腕。

大家不妨把自己感兴趣的致癌因素找出来,看看这个公式是否真的适用。

癌症如何导致死亡

大家谈癌色变,主要的原因就是患癌症后死亡率很高,但是要说清楚癌症到底是怎么让患者死亡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了。为什么有人长了很大的肿瘤,做完手术就没事了,但是有人刚被查出癌症就去世了呢?

首先说肿瘤的严重性和肿瘤大小并没有相关性,2012年有个著名新闻,越南人Nguyen Duy Hai,4岁就开始长肿瘤,等到30岁的时候右腿肿瘤已达到惊人的90千克!在这26年中,他慢慢失去行动能力,但是奇怪的是,他居然没有太多别的症状,在做完手术后,看起来也比较正常。我们在新闻上也时常看到从肚子里取出超级大肿瘤的故事。这种大肿瘤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只要位置不在关键内脏,实际上对生命的威胁并不大。此外,这种巨大的肿瘤肯定是良性肿瘤,因为如果是恶性的,是没有机会长这么大的。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是什么?是看肿瘤是否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属于“钉子户”,所以只要手术切除肿瘤本身就算治好了。而恶性肿瘤不论大小,都已经发生了转移,可能在血液系统里,可能在淋巴系统里,也可能已经到了身体的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转移并不是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才发生,而是可能在肿瘤很小还检测不到的时候就发生了转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刚确诊就发现已经扩散到了全身。很多癌症(比如乳腺癌)转移一般首先到达淋巴结,然后才顺着淋巴系统到达其他系统,所以临床上对肿瘤患者常常进行肿瘤附近的淋巴结穿刺检查,如果淋巴结里面没有肿瘤细胞,说明肿瘤很可能还没有转移,患者风险较小,一般化疗和放疗以后就能控制住疾病。

那癌症到底是怎么致命的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定答案,每个患者个体情况都不同,最终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大致说起来往往和器官衰竭有关,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统性衰竭。肿瘤,不论是否恶性、是否转移,过度生长都可能会压迫关键器官导致死亡,比如脑瘤压迫重要神经导致死亡;肺癌生长填充肺部空间,导致肺部氧气交换能力大大降低,最后功能衰竭死亡;白血病细胞挤压正常红细胞和免疫细胞生存空间,造成系统性缺氧,出现免疫缺陷死亡。

恶性肿瘤之所以比良性肿瘤危险,就是因为它已经转移。肿瘤转移后危险性大大增加,一方面是一个肿瘤转移就成了N个肿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肿瘤喜欢转移的地方往往是功能非常重要的地方,最常见的转移是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和肝转移。这4个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由于器官的重要性,手术往往很保守,很难完全去除肿瘤。所以乳腺癌发现得早一般没事,手术摘除乳腺或者乳房就好了,患者可以正常、健康地生活几十年。但是如果乳腺癌转移到了双肺或者脑部,就很难根治了,因为医生不能把肺部或者大脑全部摘除。

癌症致死有时候并不是某一个器官衰竭造成的,而是由于系统性衰竭。有很多癌症,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原因,会导致患者体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都迅速丢失,无论患者吃多少东西,输多少蛋白质都没用,这个现象叫“恶病质”(cachexia)。恶病质现在无药可治,是不可逆的。由于肌肉和脂肪对整个机体的能量供应、内分泌调节至关重要,出现恶病质的癌症患者很快会出现系统性衰竭而死亡。

例如全民偶像乔布斯,在诊断胰腺癌后活了8年,算是不小的奇迹,但大家如果仔细看他患病过程中的照片对比,能清楚发现他身上的肌肉和脂肪在后期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他最后还是由于器官衰竭而去世的。

癌症为何如此难治

在很多人心目中,癌症和艾滋病是最恐怖的两种疾病。如果你问我,癌症和艾滋病哪个会先被攻克?我的答案肯定是艾滋病。

癌症为何那么难治?在我看来有3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癌症是“内源性疾病”,癌细胞来自患者自己,是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对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我们有抗生素,效果非常好。抗生素为何好用?因为它只对细菌有毒性,而对人体细胞没有作用,因此抗生素可以用到很高浓度,让所有细菌死光光,而患者毫发无损,全身而退。

要搞定癌症就没那么简单了。癌细胞虽然是变坏了的人体细胞,但仍然是人体细胞,所以要搞定它们,几乎注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勾当,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副作用”。例如,传统化疗药物能够杀死快速生长的细胞,对癌细胞当然很有用,但是很可惜,我们身体中有很多正常细胞也是在快速生长的,比如头皮下的毛囊细胞。毛囊细胞对头发生长至关重要,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毛囊细胞,这是为什么化疗的患者头发都会掉光。负责造血和维持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也会被杀死,因此化疗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非常弱,极容易感染。消化道上皮细胞也会被杀死,于是患者严重拉肚子、没有食欲,等等。正因为这些严重副作用,化疗药物不能大量使用,浓度必须严格控制,而且不能持续使用,必须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来。医生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治好癌症和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之间不断权衡,甚至妥协。如果化疗药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样大剂量持续使用,癌症早就被治好了。这是我为什么觉得艾滋病会比癌症先被攻克的主要原因,毕竟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外源性疾病”,理论上我们可能找到只杀死艾滋病病毒而不影响人体细胞的药物。

第二个原因是癌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几千几万种疾病的组合。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癌症。比如肺癌,在中国和美国都是癌症第一杀手。中国现在每年新增近60万肺癌患者,美国也有16万。常有人问我:美国有什么新的治肺癌的药吗?我说:有是有,但是只对很少部分患者有用。比如诺华最新的肺癌药物Ceritinib最近被FDA批准,它对3%~5%的肺癌患者有很好的效果。但为什么花了10年研究出的新药只对很少的患者有效呢?

简单按照病理学分类,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那是不是肺癌就这两种呢?不是的。我们知道,癌症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最近一项系统性基因测序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平均每人突变数目接近5000个!每个人突变的组合都不同,每个患者的基因组都是特异的。中国这近60万肺癌患者,其实更像60万种不同的疾病。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需要60万种不同的治疗肺癌的药。这几千个突变里面,绝大多数对癌细胞生长不起作用,只有几个突变是关键的,只要抓住了这几个关键基因,我们就有可能开发比较有效的药物。但是无论如何,制药公司开发的抗癌新药,即使是灵丹妙药,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肺癌患者。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诺华的新药Ceritinib只对3%~5%的肺癌患者有效?因为Ceritinib针对的是突变的ALK基因,而只有3%~5%的肺癌患者才有ALK基因突变,对没有ALK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这个药物是完全无效的。Ceritinib目前正准备在中国做临床实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ALK突变肺癌患者能用上这个药。

因为癌症的多样性,药厂几乎注定每次只能针对很少的患者研发药物,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成本是多少呢?10年+20亿美金!这样大的时间、金钱投入,导致我们进展缓慢,要攻克所有的癌症,即使不是遥遥无期,也是任重道远。

第三个原因是癌症可以很快产生抗药性。这点是癌症和艾滋病共有的、让大家头疼的地方,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攻克艾滋病的根本原因。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超级细菌。在抗生素出现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致命的,它可以引起败血症。但是人类发现青霉素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不那么可怕了。然而生物的进化无比神奇,由于我们滥用青霉素,在它杀死99.999999%细菌的同时,某一个细菌突然产生了新的基因突变,进化出了抗药性,它们不再怕青霉素,变得非常危险。于是人类又努力找到了更强的抗生素,比如万古霉素。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同时抗青霉素和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就是超级细菌。

生物进化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赐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是癌细胞不仅保留了基本进化能力,而且更强,针对我们给它的药物,癌细胞不断变化,想方设法躲避药物而存活下来。Ceritinib在临床实验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癌细胞在治疗几个月以后就丢弃了突变的ALK基因,而产生新的突变来帮助癌症生长,这么快的进化速度,不禁让我感叹自然界面前人类的渺小。

儿童癌症,为了中国的未来

绝大多数癌症是老年病,但极少数儿童也会不幸得癌症,那是为什么呢?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导致儿童癌症上升的元凶吗?给宝宝存脐带血有意义吗?为何中国患儿需要更多的中国骨髓捐赠志愿者?

儿童为何会患癌症

通常来说,癌症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增加,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都直线上升。但是凡事都有例外,生活中我们也听说过不少年轻人、小孩甚至婴儿患癌症,尤其是白血病的故事,这是为什么?

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后天因素导致突变需要时间积累,正常人在短短几年内是不可能由于后天因素导致癌症的。可以肯定,婴儿或者儿童患癌症必然有先天因素存在,他们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携带了基因突变。儿童基因突变有两个来源:从父母那里遗传了致癌基因,或者是在怀孕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胎儿产生了突变。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对致癌基因认识的提高,检查父母是否携带致癌突变已经很简单,应该会成为孕前体检的常规项目。而在怀孕过程中进行突变检测相对要困难很多,主要原因是要获取发育中胎儿的样品很困难。现在很多筛查还依赖于羊水穿刺,这是一个手术,对胎儿发育也有一定的风险。很多人正在为无穿刺检测技术而努力,理想是通过检测孕妇的血液就能查出胎儿的基因情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相信几年之内就会有突破性进展。

各种产前检测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怀孕过程中尽早检测出胎儿的先天突变,如果证明宝宝很可能患严重疾病,父母至少能选择是否流产。但是无论检测技术如何先进,在儿童癌症这件事情上,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将永远存在:即使知道胎儿有了致癌基因突变,由于生物体的复杂性,儿童不一定100%会得癌症,这个时候父母将面临一个非常困难且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是冒险生下来还是继续等待下一个健康的宝宝?相信随着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个问题将日益突出。

癌症是儿童的第一杀手,现在全世界大概有50万儿童患有各种癌症。儿童癌症中最常见的是白血病,占了近40%,这是我们为什么老是听到儿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赠的故事的原因。其次是神经系统肿瘤,然后是骨瘤和各种软组织肿瘤。

和成人癌症一样,治疗儿童癌症常采用的办法也是“手术+化疗+放疗”。好消息是儿童癌症的治疗效果比成人癌症好很多,即使不考虑骨髓移植治愈白血病,很高比例的儿童癌症患者也能够被化疗和放疗治愈。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一,和成人癌细胞动则有上千个基因突变不同,儿童癌症的基因突变往往很少,一般只有几个,因此癌症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较低;第二,和传统想法不同,对儿童癌症患者使用的化疗和放疗的剂量按体形比例来说往往超过了成年人,这是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比较强,能够忍受更多的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这两点是儿童癌症的治疗成功率远远高于成人癌症的重要原因。

不幸的是,治愈癌症往往只是这些儿童艰难生活的开始。凡事都有两面性,高剂量化疗、放疗在治愈癌症的同时,会给儿童带来各种各样长期且严重的副作用。比较大的问题是“二次癌症”。高剂量化疗和放疗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但它们本身也会引起新的基因突变,所以部分儿童癌症患者在被治愈后很多年,会出现白血病等和第一次癌症毫无关系的“二次癌症”。另外,在儿童发育过程中使用化疗和放疗药物,可能造成儿童神经发育不全、智力受损、长期抑郁、不孕不育等。因此,对被治愈儿童癌症患者的长期关护非常重要,同时开发针对儿童癌症且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也迫在眉睫。

可惜,相对于我们对成人癌症的投入,对儿童癌症的研究远远落后。根本原因是由于儿童癌症数量较少,这导致能被用于研究的样本不足,很多医生和研究者一辈子也见不到几个新的患者,导致对儿童癌症了解不够。同时,由于患者少,一方面临床实验很难招到足够多的患者,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使做出药来也不能收回成本,使得大药厂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专门研究儿童癌症。最后,因为周围儿童癌症患者少,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关注不够,对政府的压力也不够。

面对儿童癌症,一方面是患者家属的无奈,另一方面是科研资源的匮乏和药物开发的停滞。只有强烈呼吁大家增加对该问题的关注,刺激社会和舆论推动政府作为,才有可能迫使药厂加大投入。

我近几年开始参与儿童癌症的研究,和各方面的人都有很多接触,感触良多。最近去长岛冷泉港开了个横纹肌肉瘤的会议,赞助者是一对夫妇,他们的儿子去年由于这个疾病而去世了。横纹肌肉瘤全美国一年只有400个左右病例,多数是儿童。由于患者少,科研非常落后,导致这个疾病的存活率在过去30年没有任何变化。这对夫妇家境非常富裕,在全美国最好的肿瘤医院使用了最贵的药物,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仍然深感绝望,因此在儿子去世之后设立基金,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这类“罕见病”的重视。在会上,我见到了他们和其他几位患者的父母,听到几位医生讲述患者的故事,有治愈的故事,也有不幸的故事。我觉得只有亲身见到这样的例子,科研工作者才会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和这些科研、临床的朋友一起,我们建立了一个横纹肌肉瘤的宣传公益组织(http://focusonrhabdo.org)。这里面有我们能找到的所有和横纹肌肉瘤相关的内容,所有科研文章和进展都会随时更新,每个月会有科研、临床的专家进行网上讲座,患者家属之间也能互相交流和鼓励。

相对美国,中国社会对于儿童癌症的关注更少,网络上鲜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很多医生很少见到儿童癌症,经验不足,导致不少患者刚开始被误诊而耽误了治疗。中国儿童癌症治愈率远低于美国。鉴于这个现实,我和100多名志愿者一道,设立了“向日葵儿童癌症之家”(www.curekids.cn),致力于把最权威、最透明、最及时的儿童癌症信息带给中国的患儿和家长。这群志愿者绝大多数是中美生物学博士或者临床医生,很多人工作在儿童癌症科研和临床治疗最前线,大家出于对儿童癌症的关注走到一起,希望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慢慢改变中国社会,包括患儿家长、医生和研究者对儿童癌症的认识,最终提高儿童癌症的治愈率和儿童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希望有一天没有儿童会再被癌症打倒!

雾霾能引起儿童癌症吗

前段时间,柴静制作的雾霾纪录片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个人看完以后非常佩服,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用心制作的新闻调查纪录片。我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每次回国24小时之内鼻子就堵,一到美国24小时之内就通。我一直幻想某一天回中国不再挂着鼻涕见人。

纪录片里面有没有科学漏洞?肯定有,而且不少。对这个片子的价值有影响吗?我认为影响很小。科学家很难做出这样的宣传片,因为等我们认为完美解释了科学问题的时候,99%的大众已经不可能看得懂了,这样的科普文章只能留给科学家自己看。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科普宣传一定要带有人文关怀,我觉得柴静做到了,所以才能引起强烈共鸣。好的科普文章一定是站在读者角度来写的,而不应该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写。

我想说说大家问我比较多的关于雾霾、环境污染和儿童癌症的关系。比如雾霾到底能否导致儿童癌症?儿童是否会患肺癌?

柴静在片头提到她女儿患肿瘤导致她特别关注环境,其实她并没有直接说和雾霾有关系,这个很有争议。至于她为何要提到这件事情,我不得而知,也许真的是想暗示两者的关系,也许是想迅速捕获观众的注意力。但为了把谣言扼杀在襁褓中,菠萝在这里负责地告诉你:雾霾能引起儿童癌症目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父母们大可不必过于惶恐。

我在上一章就已经指出,儿童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不是小孩出生以后的环境,而是在出生之前就存在的问题。儿童得癌症有两种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的卵子和精子有基因突变,二是母亲怀孕过程中出现了基因突变。雾霾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在于肺部和心血管系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雾霾能影响精子或卵子,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影响到子宫里面的胚胎发育。雾霾肯定需要治理,但儿童癌症不能赖在它头上。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儿童癌症呢?根据我上面提到的两种儿童癌症发生原因,这个问题等同于哪些因素会导致卵子、精子或胚胎中的基因突变?

卵子或精子中的基因突变原因主要是遗传,这个无法改变,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就从她母亲(56岁因癌症去世)那里遗传了BRCA1基因突变,虽然没有导致朱莉儿童时期罹患癌症,但让她有75%的可能在中青年期就得乳腺癌或子宫癌。如果父母遗传的突变发生在Rb、p53或者Ras等更强的癌症基因,那么小孩就非常危险了。除去本身的遗传因素,卵子中出现新基因突变的概率在35~40岁以后会指数级提高,多1岁就多1倍风险,因此大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在35岁之前生宝宝,而大龄孕妇则一定要做好孕前和孕期检测和监测。幸运的是,卵子或者精子有突变的整体概率非常低,而且即便有突变,生物体进化出的保护功能很多时候会让问题胚胎流产,防止有缺陷小孩的出生。我一向觉得只要不是习惯性,流产很可能不是坏事。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胚胎的突变?理论上,因为胚胎发育完全发生在子宫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能引起胚胎突变的因素必须要能到达子宫。目前确定的几个因素:大剂量辐射(是核弹或核电站泄漏这种,不是手机或者电脑辐射),因为它能穿透母体组织,直接影响胚胎;母亲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抽烟、酗酒,烟、酒里面的很多致癌化学物质能通过脐带血进入胚胎;病毒感染,比如艾滋病,同样也可以通过脐带血等途径进入而影响胚胎。

最后,还有一个不会直接引起胚胎突变,但和儿童癌症相关的因素是化疗和放疗,一些儿童癌症患者在被治愈的几年后会出现和第一次癌症完全不同的新癌症,这是因为第一次治疗癌症过程中化疗和放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不幸地又引起了新的基因突变,孕育了新的癌症种子。因此,找到更好的儿童癌症治疗药物迫在眉睫。

除去重度辐射和儿童癌症关系很明确,其他环境污染和基因突变的关系其实一直都存在争论,主要是这方面的大规模科学研究非常难做,因此虽然大家都猜测有影响,但可靠的数据并不多。纯粹从科学理论上来说,如果某个环境因素能引起致癌物质进入血液,就有可能影响胚胎的基因和发育。从这点来看,水污染比空气污染要危险得多,一方面因为已知的致癌物溶解在水中的能力远超存在于空气颗粒中的能力;另一方面,水里的致癌物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到达胚胎的可能性也远大于空气污染中致癌物通过肺部的毛细血管交换进入血液的可能性。中国的癌症村往往都能归结到水污染或者土地污染,总之都还是“病从口入”,而不是“病从肺入”。为了保护宝宝,孕妇和小孩在饮食上应该要非常注意。

说明雾霾和儿童癌症关系不大的另一个证据:儿童几乎不得肺癌。

文献中虽然有儿童肺癌这个说法,但儿童肺癌和成人肺癌显著不同,主要还是先天因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和空气污染乃至任何环境因素有关。

1.儿童肺癌多数为转移肺癌(其他部位癌症比如脑、神经、肌肉肿瘤转移到肺部)。转移性肺癌是由于其他儿童癌症导致的,和肺部损伤、空气污染显然没有直接的联系。无论儿童还是成人,真正和空气污染相关的应该是原发肺癌(直接从肺部发生的癌症),而这在儿童里面的发生概率极低。南非一个250个床位的大型儿童医院31年一共才收了4个儿童原发肺癌患者,而639个床位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儿童医院在1982年到2007年的25年间也仅有14个儿童原发肺癌患者。

2.儿童原发肺癌不仅少,而且和成人的肺癌有明显不同。我们常说的成人肺癌主要是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四大类,和吸烟最相关的是肺鳞癌,绝大多数肺鳞癌患者都吸烟,这也是大家猜测和空气污染最直接相关的肺癌类型。可是在我读到的文献中,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例儿童肺鳞癌,甚至我也没有看到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或大细胞肺癌。相反,儿童肺癌中出现过比较多的是胸膜肺母细胞瘤、肺类癌瘤等极度少见的癌症类型。虽然我做了十多年癌症研究,但和大家一样,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些癌症类型。通过研究,我发现这些儿童肺癌和其他儿童癌症一样,都明显和先天发育和基因缺陷相关,而不是环境污染的产物。

因此,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我可以下结论,虽然儿童可能得肺癌,但是原发肺癌极度少见,且都和先天基因突变有关,和儿童外部生活环境包括空气污染应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

中国社会对儿童癌症的忽视非常严重,柴静在纪录片里暗示雾霾和儿童癌症有关系是不严谨的推测,但如果这个纪录片能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儿童癌症,也算是善莫大焉。

应该给宝宝存脐带血吗

最近几年,生宝宝的父母多半都会听说和考虑过“私人脐带血库”,就是有公司帮忙把新生儿的脐带血收藏着,以后只有这个婴儿或家人有权使用。这个项目费用不菲,不仅有几千上万的脐带血“收集费用”,每年还需要交纳数百乃至上千的“保存费用”。虽然有点贵,但是宣传单看起来实在很有吸引力:“脐带血可以治疗上百种顽固疾病,包括白血病!”“天然完美配型,无异体排斥反应!”“存储脐带血一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无机会!”“负责的父母请给宝宝买一份保险!”

这种从科学到感情的360˚立体式宣传,让新鲜出炉的父母难以拒绝。我们这代独生子女现在是生育主力,家里三代人,6大1小是标准配置,谁的孩子都是宝中之宝。在环境污染严重、白血病越来越多的今天,一两万块钱就能给宝宝买个“白血病保险”,即使孩子父母不愿意花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肯定会果断赞助的。何况现在几万块不也就只能在大城市买个勉强能放下马桶的地儿吗!你是要孩子一生的健康还是要大一点的厕所?

让大家觉得这个靠谱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都有脐带血保存机构。除去各个国家的“国营”干细胞库,现在世界上有超过200家进行脐带血保存的私营公司,保留着几百万份的私人脐带血样品。公司数量和样品数量显然说明了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既然美国和欧洲也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私人脐带血保存,那么这肯定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是有用的,对吧!?

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和美好。

脐带血之所以受到科学家和医生重视,是因为它确实非常有用。脐带血和骨髓一样,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因此可以被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可以根治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症等很多严重的疾病。而且,和骨髓移植相比,脐带血有两个巨大优势:

1.脐带血天然存在,无论你用还是不用,它都在那里。获取脐带血无须单独手术,比找志愿者捐赠骨髓实在要简单太多了。

2.脐带血配型成功的概率远高于骨髓配型。骨髓里的干细胞配型是8位的,移植成功通常需要8/8完美配型(8个位点完全符合),而对脐带血来说,干细胞配型是6位的,只需要5/6配型(6个位点只有5个符合)。科学研究表明5/6配型不完美脐带血和8/8完美配型骨髓移植在治疗儿童白血病上成功率几乎一样。

从脐带血进入临床的20多年以来,已经有几万人接受了脐带血移植,有很大比例的患者被治愈,因此脐带血的价值不容置疑。但是大家并不知道的真相是,脐带血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构成一个巨大的干细胞库,这样大家都可以去搜索,寻求有用的配型资源。接受了脐带血移植的几万人里面,99.99%都是接受的别人的脐带血。因此捐献脐带血给公共脐带血库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不损己而利人,何乐而不为?

那私人脐带血库的价值呢?

权威的美国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专门发布过“脐带血使用指南”,里面清楚地表明了科学界和医学界的主流态度:

1.我们鼓励和提倡所有人尽可能捐献脐带血给公共脐带血库。

2.根据研究,在小孩出生后20年内需要用到自己脐带血的概率极低,仅为0.0005%~0.04%,因此我们不推荐健康家庭保存私人脐带血。

3.如果新生儿有兄弟姐妹患有重大疾病,需要干细胞移植,或者新生儿的父母一方患有重大疾病,需要干细胞移植,且基因检测表明婴儿和患病父母配型一致,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我们鼓励私人保存脐带血。

简单地说就是大家应该都把脐带血免费捐给公共脐带血库,除非家里已经有患者,不然就不要花私人脐带血库这个冤枉钱。

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几百万人私人存储了自己的脐带血,真正使用到自己脐带血的人真称得上凤毛麟角。根据2008年对世界上13个大型私人脐带血库的调查,虽然它们保存着大概500000份脐带血,但是真正被调用过的只有99例,这其中还有很多并没有最终进行移植!因此,能用到自己脐带血的可能性极,几万块钱的价格买这个“保险”,性价比太低了。

你说:我就是有钱,就是这么任性,几万块毛毛雨,性价比低也非要买,你管得着吗?当然管不了,但是还有比性价比低更可怕的事情,就是你花钱其实啥都没买着。对消费者性价比低的东西,对商家来说就是暴利!在脐带血保存这件事情上,已经暴利到了一个可以说是空手套白狼的程度:

假设我开个“菠萝留美博士靠谱脐带血保存公司”,每份私人脐带血保存费收取1万元人民币,建立一个10万人的脐带血库就有10亿收入。其实呢,我没条件,也没兴趣保留这些血,于是我直接把所有拿到的脐带血都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由于自体脐带血使用概率不到万分之一,那么这个10万人的“私人脐带血库”估计一辈子会有不到10个人需要脐带血,这时候拿不出来咋办?赔钱呗!我找家属谈判:“这件事情走法律程序肯定很慢,你们有患者,等不起吧?!这样,我认错,赔你们1千万,庭外和解,私了!你们拿钱去找真正的治疗办法吧。”家属一般耗不起,也确实会缺钱,到了这份上也没什么别的选择,肯定多半会同意。10个人,每人1千万,就是赔1亿。

我啥都没保存,收了10亿,赔了1亿,净赚9亿!因为私了,没人会知道这个消息。我仍然是个有信用的、带给所有家庭希望的靠谱脐带血保存公司。即使考虑再拿几亿去医院打通关节和做市场营销,仍然是富得流油、稳赚不赔的“好生意”。写到这里,我不禁在想为啥我还没去开这个公司?!

开个玩笑。我不是学金融的,相信早有精明的商家算出了这个经济账。即使不是空手套白狼,在这样的低风险、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下,你真的指望私营公司花精力和时间去好好保存脐带血么?你真的相信它们会在乎那一堆概率大于99.99%永远都不会用的东西么?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