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6:20:31

点击下载

作者:周晓娟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试读:

前言

本书重点突出企业ERP系统财务软件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可以熟悉企业财务科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工作步骤与工作内容,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实践操作技巧,懂得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懂得计算机如何代替人工进行建账、记账、算账、报账的系列工作过程,理解手工会计系统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具备财经专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操作技能。

本书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课程模式设置教学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相对接,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成就感。本书的特色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本书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教材设计,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使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整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②本书依据模块化编写思路,以知识单元为单一模块,使其具有系统独立性,以财务系统与供应链系统为群组模块,使其具有业务融通性,具有大赛的适用性。

③课证相融。将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考证内容列入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证内容统一,提高考证通过率,从而确保“双证制”有效实施。

④岗证结合。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充分体现课程教学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一致性,以工作能力为本位,充分体现了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用友ERP认证参考用书,还可供欲掌握财务软件应用的人员自学使用。

本书由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周晓娟担任主编,具体分工如下:项目一~项目七、项目十三、会计信息化案例资料项目一由周晓娟编写,项目八由王利娜编写,项目九由刘佳编写,项目十、项目十二由耿一丁编写,会计信息化案例资料项目二、会计信息化案例资料项目三由刘雅漫编写,全书由周晓娟负责拟定编写提纲和对全书进行总纂修改、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著作,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感谢。同时东北财经大学窦洪波、沈阳用友新道有限公司杨晓楠、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盘锦市分公司孙亚宁、辽河油田钻探总公司苏莉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指导与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者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今后修改和补充。编者2018年8月项目一 会计信息化系统概述任务一 会计信息化系统一、数据与信息

1.数据

一般认为,数据是描述客观实体属性的符号。

例如,“某职工的基本工资是105元”,其中“职工”是一个客观实体,“基本工资”是该实体的一个属性,“105元”就是属性值。一个实体可能有若干个属性,则需要用若干个数据来表达不同的属性值。仍以实体“职工”为例,我们可以用数据“0201”来表示某职工“所在部门编号”这一属性的值;用数据“张三”“5”“ZG”(助工)和“07/26/1973”来分别表示属性姓名、工龄、职称和出生日期的值。

应当注意的是,信息科学中所称的“数据”不等同于“数值”。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构成数据必须具备三要素,即实体、属性及属性值,如前例中,仅说“105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具备了三要素,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其次,描述数据并不一定依靠数字,如“某职工性别是男”,这也是一个数据。

2.信息

什么是信息?目前有很多定义,一般可以这样认为:经过加工后对人们有用的数据称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数据多指原始的、未经加工的,而信息一般是指加工后输出的、有用的。在会计学数据处理中,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往往又成为后续处理的会计数据。通常情况下,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并无严格界限,会计数据可以认为是会计信息。二、系统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 并且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

系统由一些基本要素(也称基本环节)构成。无论是技术系统还是社会系统,无论系统构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何不同,都可以抽象为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控制四个基本要素或基本环节。(1)输入 是指系统为产生预期的输出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一台机床为加工出零件需要输入毛坯、动力和其他辅助材料等;学校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需要资金、消耗材料、教材等各种输入;信息系统为输出预期的信息需要输入各种原始数据等。(2)处理 是指为产生预期的输出而对输入进行的各种加工和变换。处理可以是对物质的形态或性能的加工变换,也可以是对数据的加工变换,也可二者兼而有之。(3)输出 是指对输入进行处理后产生的结果,也是人们构建该系统所期望产生的成果。(4)反馈控制 是系统的控制部件,它检测系统的实际输出量,经一定的处理后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作为处理部分的另一个输入,以便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调整。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由于缺乏必要的调整和控制作用,这样的系统是不完善的。引入反馈控制这一要素后,系统将处于受控的状态,从而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根据系统构成所包含的基本环节的不同,系统可以区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两大类。那种只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这三个环节的系统为开环系统,而不仅包括输入、处理、输出环节,还包括反馈控制环节的系统称为闭环系统。3.系统的特征(1)目标性 是指系统是有一定的目标。系统是建立者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调集各种资源(人、财、物等),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例如建立工厂是为了生产某些社会需要的产品,创办学校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建立一条生产线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等,这些目标称为系统目标。(2)边界性 是指系统具有边界。系统边界将空间区分为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不同的领域,边界以内属于系统,边界之外称为环境。任何一个实际的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的,因此系统必定会通过边界与环境发生物质或信息的交换:系统从环境得到某些物质或数据,称为系统的输入;系统给予环境某些物质或信息,称为系统的输出。(3)整体性 是指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由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部分所组成,每个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虽然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但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系统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系统目标。(4)相关性 是指构成系统的各部分是相关的。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是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物质或信息的交换关系,称为物质流或信息流。正是通过这些流,各子系统才形成一个整体,也正是通过这些流,各子系统才能前后衔接、相互配合,联合起来构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5)层次性 是指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子系统,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也有其本身的目标、边界、输入和输出,也同样可以划分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也存在各种物质、信息的交换关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6)动态性 是指系统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不断地进行输入、处理和输出,因而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系统自身的特性、参数以及环境的具体情况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一个已研制好的系统应随着内外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三、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系统。具体说信息系统就是对数据进行输入、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的系统。简单地说,输入的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输出的是信息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具有五个基本功能。

1.数据收集和输入

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原始数据不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将这些分散在各处的数据集中起来,经过整理和记录,转换成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格式,通过某种可接受的方式输入到信息系统。

2.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是指对输入数据的存放和保管,以供系统长期使用。数据存储的介质可以是纸张、磁盘、光盘等。

3.数据加工

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变成有用的信息。数据加工的范围很广,从简单的排序、归并直到各种复杂的优化、预测和决策等。数据加工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信息系统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

4.数据传输

信息系统往往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并具有不同的使用者。为了用户使用信息的方便,就存在数据传输的问题,而且在数据收集和输入的过程中也存在数据传输的问题。

5.信息输出

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就是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信息输出是信息系统功能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系统与用户间的界面,信息系统数据输出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质量。

从广义上讲,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具有极高的运算速度,很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存储能力,它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的传输能力产生新的突破,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和文字(包括汉字)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因而成为当代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产生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四、会计信息系统

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了解会计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应首先了解企业系统。企业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为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具有五项基本资源,即人、设备、物资、资金、技术。企业这五项资源是不断流动的,这就形成了物质流,如人员的调入、学习、工作、调动、调出;设备的购建、调动、使用、维护、报废;材料采购入库、加工制成产品、产品的发出销售;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分配;产品的设计、试验、工艺制订等。这些物质流就构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

为了合理地组织和利用企业的基本资源,促使物质流进行合理的流动,实现企业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对物质流的管理。但是对物质流的管理是通过信息处理来进行的,这就使企业派生出了第六项资源,即信息。而且企业的信息也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信息流。信息流是伴随着物质流而产生和流动的,它可以反映物质流,如伴随着物资的流动有材料入库和出库单等,这些伴随着物质流而产生的信息流就构成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输出,为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管理人员利用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企业预期的目标。现代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技术手段的,所以通常的管理信息系统指的是电算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会计、人事、技术、设备等。会计系统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会计子系统具有综合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并且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均存在着信息交换关系。一方面,企业其他子系统的人、设备、技术、供应、生产、销售等活动都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到会计子系统中来,这样使会计子系统从其他各个子系统获得大量的数据,同时可以反映其他子系统的管理状况;另一方面,会计子系统通过自身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工作,又可以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和促进其他子系统的管理。如供应子系统采购活动必然要反映到会计子系统中来,供应子系统向会计子系统提供采购计划、采购合同、购货发票、收料单等数据,这样会计子系统就可以反映其管理状况;会计子系统经过材料核算与管理,则可以向供应子系统提供采购成本超支或节约、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从而影响和促进供应子系统的管理。

2.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是一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特定的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系统。

会计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双重含义:即一方面它是一个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一个信息系统,二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有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强调其数据处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但这并不排斥会计系统具有管理功能;同样,有时从管理的角度,强调其管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称为管理活动或财务管理系统,即会计管理系统,但这也并不排斥会计系统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来进行的,会计系统在履行管理功能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即在管理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工作;同样,会计系统也是在执行数据处理功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管理工作,即通过对各种数据处理并利用其产生的信息来实现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具体职能。会计的管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监督职能的发展和广义的认识;会计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核算职能的发展和广义的认识。

会计系统的结构可以按对象划分。会计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从动态角度看,它包括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的耗费、资金的收入和分配;从静态角度看,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会计系统的结构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按会计对象的内容划分为账务处理子系统、材料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子系统、产品利润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款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等。

会计系统的结构可以按基本功能划分。会计是一个系统,会计系统具有两项基本职能,即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这两项基本职能实际上就是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会计系统的结构可以按基本功能划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会计控制系统,会计监督系统)。

会计核算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记录、计算、分类、汇总、报告,为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实际上就说明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为管理提供信息。从这一广义的认识角度出发,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随着会计的发展可以具体分为:事前核算,即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编制计划及制订定额;事中核算,即日常核算,日常核算主要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记账、算账、报账;事后核算,即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完成情况分析。但是目前习惯上将会计的日常核算称为会计核算,这种认识是对会计核算职能最基本的认识,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认识,严格地说对会计核算的广义认识才是比较完整和准确的。

会计监督是以价值的形式,对经济活动加以限制、促进、指导和考核,使之符合规定的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样,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会计监督这一基本职能实际上就是说明会计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主要是对财务活动进行有关的控制,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这一广义的认识角度出发,会计监督这一基本的职能随着会计的发展可以具体分为:事前监督,即预测、决策、计划、组织;事中监督,即指挥、控制;事后监督,即调节。

会计的这两项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核算是基础,监督需要核算,是在核算中进行监督,也是在监督中进行核算。监督与核算只是在理论上进行的一种抽象划分,实际工作中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正因为核算与监督的上述关系,所以我们才从广义的认识角度上说:会计系统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一个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系统。

会计系统的结构可以按手段划分。包括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以计算机作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会计称为电算化会计,而以手工处理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会计相对来说就称为手工会计。任务二 会计信息化概述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一词是一个简略的提法,它是对“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简称。198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支持下,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计算机专题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正式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信息化”。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一词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已经成为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会计信息化是一项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实践的系统工程。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会计信息化一词中的“化”字使人联想到“工业自动化”“四个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推广及应用,会计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会计信息化就是实现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帮助人们完成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实质上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它是会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促进会计对象现代化、会计人员现代化、会计职能现代化、会计理论现代化等会计的全面现代化。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衡量会计信息化水平有着不同的标准。

2.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以计算机作为技术手段,不能等同于会计使用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以使会计实务发生变化,而且也可以使会计理论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会计手工核算内容放入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及其他数据处理,而是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研究和分析数据,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化首先是一项工程。工程是将一定的科学知识、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一系列工作过程的总称。工程包括硬工程和软工程。工程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具有一定的实施对象,即工程对象,如基建工程的建筑物;第二,它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方法;第三,它是由一系列工作组成,即往往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工作组成。会计信息化是一项工程,因为它符合工程的特点,它的工程对象就是会计实际工作。它必须运用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手段,如计算机、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手段,它也是由一系列的工作内容组成的。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它是从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出发,把工程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对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术,使工程及工程对象从总体达到最优效率的目标。

系统工程的特点是:将工程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将技术手段、方法系统化,即运用系统的思想、组织、程序、技巧和方法对工程对象进行规划、研究、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将工作过程化,将工作方式系统化。

系统工程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形成目标及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转换、系统运行及维护。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它的工程对象——会计实务是一个系统,它运用系统的观点将会计系统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将技术手段、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即采用系统的思想、进行系统的组织、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工程区分成若干个工作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

会计信息化含义有广义的会计信息化和狭义的会计信息化。广义的会计信息化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实践的系统工程,包括系统(软件)的开发、系统的操作与运行使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狭义的会计信息化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是指会计软件应用的具体工作,只包括系统(软件)的操作与运行使用。二、手工会计系统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关系

1.手工会计系统与电算会计系统的联系(共同点)(1)系统目标相同 无论是手工会计系统还是电算会计系统,其目标是都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加强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2)都要遵守有关会计法规 无论是手工会计系统还是电算会计系统,都要遵守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3)都要保存会计档案 无论是手工会计系统还是电算会计系统,都要保存会计档案,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4)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无论是手工会计系统还是电算会计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如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会计报表。(5)数据处理的基本功能相同 无论是手工会计系统还是电算会计系统,都具有五项数据处理的基本功能,即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传输、输出。

2.手工会计系统与电算会计系统的区别(1)使用的工具不同 手工会计系统使用的工具是算盘、计算器、纸张。电算会计系统使用的工具是电子计算机。(2)信息存储载体不同 手工会计系统的信息主要以纸张为载体进行存储。电算会计系统的信息除了部分必要的以纸张为载体进行存储之外,主要以磁性材料(硬盘、移动硬盘、U盘等)为载体进行存储。(3)记账规则不同 手工会计系统账簿记录的错误采用划线更正法,总账与明细账采用平行登记,大多数单位采用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程序,登记总账必须依据编制的科目汇总表。电算会计系统不能采用划线更正法,总账与明细账不采用平行登记,可以采用多种会计核算程序,而且编制科目汇总表不是登记总账的必经程序。(4)岗位人员不同 手工会计系统会计部门一般设置若干手工会计工作岗位。如设置工资、材料、固定资产、成本等岗位用于专门的业务核算,设专人负责记账、编制报表工作。电算会计系统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不同,如需设置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操作人员,要求会计人员即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应用。(5)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电算化会计系统相对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取消了有些控制措施,如平行登记、账证核对、账表核对等;加强了有关控制措施,如输入人和审核人不能是同一个人,未经审核不能记账等;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设置操作人员口令与权限、数据备份等。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1.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阶段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阶段主要经历了单项处理阶段、综合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目前正朝着决策支持系统方向发展。(1)单项处理阶段 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成批处理大量数据。基本特征是:程序简单,程序和数据相互不独立,无数据管理。如账簿登记、科目汇总。(2)综合处理阶段 利用计算机控制某一管理子系统。基本特征是:程序已构成一个系统,以文件来实现一定的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相互独立,使用比较灵活。如工资核算、账务处理。

以上两阶段称为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简称“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3)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阶段 利用计算机控制整个管理系统的信息,统一处理和调节信息流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基本特征是:以文件和小型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软件支持,数据共享性提高,容量增大。此时将会计系统开发成为具有管理功能的软件,且与其他管理子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管理信息系统。(4)决策支持系统处理阶段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模型库,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方案。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DSS)基本特征是:数据冗余度减到最小,数据可以无限扩张,有分布式终端,构造网络。如管理会计系统,各种经济模型等。

2.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1)1978~1988年,自行研发与自行应用阶段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是手工记账。一些企业自主开发财务软件,然后在内部推广应用,但不是软件商品化的方式。这一阶段主要是探索,各个行业都在积累经验,但同时造成了大量重复劳动。(2)1988~1998年,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与推广阶段 1988年是一个转折,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出现了商品化的软件公司。(3)1998~2008年,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融合阶段 1997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发布会,主题叫“向ERP进军”,吹响了由财务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型的号角,这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4)从2008年开始,会计信息化向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阶段 2008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这是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财政部提出,力争通过5~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

3.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①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②向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融合方向发展;

③向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

④向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信息系统结合方向发展;

⑤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方向发展;

⑥向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方向发展。四、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存储等工作,都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从加班加点中解放出来,而且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手工的几十倍、几百倍,因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2.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因此,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3.促进工作职能的转变,促进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采用电子计算机后,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财会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财会人员学习电子计算机知识,许多财会人员学会了计算机操作,其中一部分财会人员还学会了开发会计软件,一些著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就是由财会人员通过自学计算机软件,逐步摸索开发成功的;另一方面,也使财会人员有了脱产学习的机会;这必然使广大财会人员的素质,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开展而逐步提高。

4.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根据一些企业统计,会计信息占企业管理信息的60%~70%,而且多是综合性的指标。首先,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就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就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其次,行业、地区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极大地提高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5.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

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还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内容、方法,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存,以及会计理论等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任务三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一、生命周期法

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从系统开发任务的提出,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的全过程。

用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法开发会计信息系统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系统开发要求

当用户对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手工的或计算机的)感到不能令人满意时,就会提出开发新的信息系统的要求,这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起点。由于用户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了解不多,他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是不明确的,而且往往缺乏量化标准,作为开发人员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帮助用户逐步明确这些要求。

系统开发任务的提出主要是初步确定系统开发的目标、要求、内容、方式、时间等。较大的系统开发项目,其系统开发的任务通常以书面形式提出,具体的方式可以是下列几种形式之一:系统开发工作计划、系统开发任务书、系统开发申请书、系统开发委托书。虽然形式是多样的,但其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2.初步调查

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负责人在接受开发任务后,应对企业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以判断企业的开发要求是否可行,为下阶段的可行性分析提供资料。初步调查实践的难度较大,主要凭个人的经验。初步调查的内容包括: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概况、外部环境、现行系统的概况、新系统的开发条件、对新系统的要求与意见等。

系统的初步调查主要是概括地了解现行系统的情况及其对信息的总需求,为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及后续详细调查和逻辑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初步调查的主要工具是初步调查的提纲,其工作成果是记录调查结果的工作底稿。

3.可行性分析

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应当对提出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判断,并将分析结果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组织一定的人员进行审定,可行性审核如果获得通过,则项目可以正式进行;如果被否定,则项目就此停止;另一种可能是经审定认为:需要对系统目标做某些修改或等待某些条件满足后,该项目才能正式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必要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不仅要论证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可能性,而且首先要分析其必要性。虽然从总的来看,开发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必要的,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用户当前都是必要的,而要分析每个用户的具体情况,对新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2)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从技术条件和技术力量两方面来分析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的可能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涉及会计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因此在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时,应以已经成熟的并已商品化的技术,来论证新系统所需的各种技术要求在当前条件下能否达到。(3)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就是估算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运行将消耗的成本和系统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收益,将成本与收益相比较,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因此,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两个方面。系统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费用、系统研制费用、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等。系统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4)组织可行性分析 组织可行性分析是指对一些社会、体制、人的心理等对系统开发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分析、用户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分析、用户目前的管理状况分析等。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分析论证系统开发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等方面是否必要和可能,为系统是否进一步开发做出科学的结论。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采用可行性分析的方法,形成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系统开发的最初这四个步骤是系统开发的第一个阶段,可统称为可行性研究阶段。

4.详细调查

可行性论证通过后,系统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此时首先应对企业进行详细调查,以便掌握现行信息系统的详细情况,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能、业务处理过程以及信息处理流程等。详细调查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掌握现有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可能采取的改进办法,这对于下一步的逻辑设计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系统的详细调查主要是详细、全面地了解现行系统情况,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系统的逻辑设计提供资料。系统详细调查的工具及成果有:组织机构图、功能层次图、业务流程图。

5.系统逻辑设计

在现有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已经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就可以针对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用户的要求来设计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系统的一种抽象,是指系统能干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管理功能以及为完成这些功能所需要的信息处理流程等。提出并最后确定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即称为系统逻辑设计。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即构成系统分析报告,该报告也应组织一定人员进行审定。审定的结果同样有三种可能:通过、否定或需要进一步修改。如果是第三种情况,系统开发人员需要重新进行详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逻辑模型做必要的修改,以期再次审查时能获得通过。

系统的逻辑设计主要是确定新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为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维护提供资料。系统逻辑设计主要工具及成果有: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处理逻辑的描述方法、规范化技术、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的详细调查和逻辑设计构成了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称为系统分析阶段。

6.系统的物理设计

在系统逻辑模型已经得到用户认可的基础上,即可开始考虑所要求的逻辑功能和信息处理流程的具体实现方案,如应用软件采用什么样的总体结构、数据如何组织、计算机如何配置等。这种实现系统逻辑模型的具体技术方案称为系统的物理模型,确定物理模型的过程即称为物理设计。进行物理设计是系统开发的第三阶段,称为系统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系统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的讨论是和用户的又一次交流。审定通过后,将按报告提出的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新系统。

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是确立系统的总体结构,说明系统的构成以及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系统的结构设计,采用的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系统结构图;系统配置设计,采用的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系统配置平面图,硬件、软件需求明细表。系统的详细设计主要是在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确定及说明系统和内部的各有关细节,系统的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数据库及数据文件设计,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或数据文件设计说明书:代码设计,其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代码设计说明书;人机接口设计,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输入格式、输出格式、屏幕(人机对话)格式清样;模块设计,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为模块设计说明书;系统安全保密设计,其产生的成果为系统安全保密设计说明书,可将其说明书分别附在相应的模块设计说明书、数据文件设计说明书、系统配置图和硬件需求明细表之后。

7.系统实施

在此之前,系统开发一直停留在计划、讨论上,系统设计报告通过后,即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既定的方案来具体实现这个系统:计算机的购置及安装调试、大量应用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原始数据的输入、人员培训等等。这些大量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工作同时展开,需要精心的组织与协调,否则会贻误进度。直到整个系统的调试完成、试运行后,即可交付用户正式使用。这就是系统开发的第四阶段——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就是系统实现,它是以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报告,以及系统分析阶段确定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报告为依据,建立一个可交付用户实际运行使用的系统。系统实施文档资料除包括前两阶段所列举的外,还包括系统实施报告。具体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说明书(包括框图、清单);用户操作手册;系统调试记录与报告;人员培训要求与计划;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维护报告;系统评价与评审报告。

8.系统的运行、转换、维护

新系统试运行通过、交付用户后,系统开发工作就结束了,会计信息系统进入生命周期的实际使用阶段。信息系统进入实际使用阶段应当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转换,系统转换方式有:(1)直接转换 直接转换是规定一个时点,在规定的时点停止原有系统的工作,改用新系统继续进行业务处理。(2)并行转换 并行转换是指规定一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原有系统继续正常工作,新系统也开始投入使用,新旧系统同时处理同一业务,以便互相核对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系统存在的问题。(3)分段转换 分段转换是指在进行系统转换时,分期分批,逐个子系统甚至是逐个模块进行转换。

系统投入实际运行后,由于种种原因,仍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包括修正错误、扩展功能和适应环境的某些变化,这就是系统维护。系统运行若干时间后,当环境的变化对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修改原有的系统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新系统的开发要求又提到日程上来了,开始下一轮新的系统开发过程。

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法开发的基本过程如图1-1所示。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法的特点是:开发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是一个循环过程,不是简单重复而螺旋式地上升,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用户至上,每一个开发阶段及开发步骤不仅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而且要得到用户的同意。图1-1 系统开发基本过程二、原型法

1.原型法的概念

在获得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投入少量人力和物力,尽快建立一个原始模型,使用户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循环迭代,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2.建立原型法的开发流程

原型法的开发流程如图1-2所示。图1-2 原型法开发流程

①确定初步需求;

②设计初始原型;

③试用和评价原型;

④修改和完善原型。

原型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它的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边开发边使用,较适合于开发环境和管理体制多变、系统结构不稳定的情况。

3.原型法的特点

①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反馈过程,它符合用户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②原型法很具体,使用户能很快接触和使用系统,容易为不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用户所接受。

③原型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适用于小型软件或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不稳定、有变化的软件的开发。三、面向对象法

1.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概述

它能够用计算机逻辑来描述系统本身,包括系统的组成、系统的各种可能状态以及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过程和过程引起的系统状态切换。

面向对象的问题求解就是力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这些封装了数据和操作的对象,通过定义其属性和操作来表述它们的特征和功能,通过定义接口来描述它们的地位及与其他对象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广泛联系的可理解、可扩充、可维护和更接近于问题本来面目的动态对象模型系统。

2.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的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面向对象的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OOD)和面向对象的实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三个阶段。(1)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 提出OOA逻辑模型。(2)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OOD) 设计软件系统应该“怎么做”。在OOA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人机界面设计、系统资源管理功能设计和系统与数据库接口设计,并进一步扩充OOA模型。这三部分设计再加上OOA逻辑模型,构成了最初的OOD物理模型,然后对该模型做进一步的细化设计和验证。(3)面向对象实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 选择一种合适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如C++、Object Pascal或Java等,具体编码实现对详细设计步骤所得的公式、图表、说明和规则等软件系统各对象类的详尽描述。

3.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优势

①可重用性;

②可扩展性;

③可管理性。任务四 会计软件种类与选择一、我国会计软件的基本类型

1.核算型会计软件

1996年以前我国会计软件基本属于核算型软件的范畴,主要实现会计账务以及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存货、成本等业务核算,部分会计软件还具有采购、库存和销售等业务管理功能。

2.管理型会计软件

我国1996年和1998年先后提出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管理型会计软件初步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现在不少系统的管理会计软件部分已经具有较强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管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功能。

3.网络财务管理型软件

网络财务管理软件是建立在Internet/Intranet基础上的会计软件,与一般会计软件的区别是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处理和支持电子商务,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网络财务管理。

此外,会计软件按适用范围分,包括专用会计软件、通用会计软件;按运行环境分,包括单用户会计软件、多用户会计软件、网络会计软件。目前我国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有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二、会计软件取得方式

1.企业自行开发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质量性好;实用性强,便于运转;计算机与会计人员配合难度大;计算机人员熟悉业务开发时间较长;在维护运行方面计算中心与财务配合不好。

2.委托外单位开发

这种开发方式的优点是:系统性强,质量高,开发时间短;实用性强;能与财会部门配合,满足需要。缺点是:系统维护困难,维护依赖性强,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

3.企业与外单位联合开发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开发由企业和外单位共同进行;力量强,开发周期短;实用性强;便于维护;质量较高;财务、计算中心与外单位配合较难。

4.购买商品化软件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开发时间少;质量高;实用性取决软件质量;维护视软件本身质量,软件开发单位售后服务及自身计算机技术人员力量。

5.行业推广软件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实用性较强,有时也难满足特殊需要;质量高低视开发单位水平;开发时间短;统一维护。三、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选择

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选择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合法性 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法律制度,是否为正版软件。(2)适用性 是否适合本企业硬件,是否适合本企业业务规模和特点,是否适合人员条件和基本工作条件。(3)通用性 是否可以在企业直接应用,减少二次开发,了解其他用户使用情况。(4)先进性 运行效率、保密、方便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5)服务性 是否具有良好的技术培训、软件维护、版本更新等售后服务。(6)价格性 价格是否合理,价格不仅包括一次投入的软件价格,还应包括售后服务费用等。任务五 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系统(单位)的内部各个子系统(部门、个人)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数据正确可靠,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和本单位制度、计划贯彻执行,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系统的内部分工而产生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的一种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护财产安全完整;提高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令、制度、计划;是审计的依据之一。一、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方式

1.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就是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如可将财务部门下设业务核算部门和计算机部门。

2.授权控制

授权控制就是规定电算化会计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如签发支票须经财务主管批准盖章;如记账凭证须经审核人员审核后方可输入计算机等。

3.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就是规定同一个人不能处理“职责不相容”的业务。如出纳与记账必须实行分管。

4.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

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就是规定有关业务处理标准化规程及制度。如可以把各项业务处理方式、方法、要求编成工作手册,以供业务处理时遵照执行。

5.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

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规定软件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如制定软件维护、修改规程。

6.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

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规定数据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如制定数据备份制度,规定数据使用权限,建立操作运行日志,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

7.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包括输入、处理、输入控制三个方面。(1)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主要对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控制。如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2)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主要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如输入计算机中记账凭证未经审核不得记账,已记账凭证不得修改等。(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主要对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控制。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

8.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和执行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二、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特点

1.会计信息化系统构成发生了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从物理结构上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机构及人员、数据及规程等。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必须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有关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操作、维护和管理制度。

2.会计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工记账、算账和编制报表,输入记账凭证后,凭证通过计算机自动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工作;凭证的输入和审核成为日常人机交互操作的主要工作;使用计算机后存货可以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对大量的固定资产可以进行个别计提折旧,进行详细的部门核算等;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

3.对会计人员的协作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计软件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处理特定部分的会计信息,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联系,完成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会计人员相互协作完成账务处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存货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会计人员将进一步完成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如资金筹集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等,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和预测;尤其是在网络情况下,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彼此的凭证传递、交接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相互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一个操作员出现问题,会影响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各会计人员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

4.内部控制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由于计算机自动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工作,手工条件下的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工作可以取消,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结构和设计非常熟悉,他们有能力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必须限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尤其是不能兼任出纳工作,等等。

5.会计人员分工和职责发生了变化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人员必须操作会计软件才能够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其次,会计人员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以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工作必须增设一些新的岗位,同时需要减掉一些不适应电算化工作的岗位。这就使会计人员的分工、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

6.提高了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