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中美儿童教育精华对比及启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19:36:10

点击下载

作者:杨慧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中美儿童教育精华对比及启示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中美儿童教育精华对比及启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中美儿童教育精华对比及启示作者:杨慧排版:昀赛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ISBN:9787564076719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这是一次教育的探索

本书的诞生源自一次教育的探索。这次探索又起源于笔者个人的经历和对孩子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尝试。

2008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就进入了北京邮电大学外语系担任英语专业老师,这是我上大学时的梦想。那时在课堂上觉得自己的专业老师是那么完美,决心毕业后要当大学老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所有的青春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算起来从小学到博士毕业,读书竟用了23年的时间。当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那一刹那我很雀跃,但真正执教多年下来,却发现这份工作远没有当年憧憬的那么美好。而且,我日益感觉到自己作为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产物,思维、做事似乎总受一个条框影响,而我又不能明确地定义这个条框是什么。

我习惯于读书、备课、去学校、讲课、回家的简单生活,有时希望自己突破、改变,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做到,但不舒服,多年的习惯没那么容易改变。最后,我学会了淡然处之,不再强迫自己,而是享受这种简单生活的美好。

简单平淡的生活的确不错,可是我却希望儿子将来不要像我一样,生活这么教条,我希望他自由,有更多选择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然我也不会将我的希望和梦想强加给他。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必经的、最重要的教育。孩子还没有上小学,但是关于小学的“传闻”我却听了许多。我工作的外语系,女教师比较多,课下年长老师的话题都是小孩的补习班、小升初、高中分班、大学志愿等,每次都听得我压力重重、惊心动魄,感叹如今小孩的辛苦、家长的无奈。虽说我也读书多年,但没有现如今的小孩子压力那么大,小时候也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记忆中的童年,总是做完作业就在外面疯玩;寒暑假也会利用几天时间,将作业全部搞定,然后玩上一整个假期。

所以,每次听完她们聊天,我都在心里想:要给儿子玩的权利,让他有快乐的童年。将来儿子上了小学,我才不给他报那么多补习班……可是我的这些“一厢情愿”能够实现吗?更不要说,我对小学孩子该如何教还是两眼一摸黑。怎样才能给孩子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方法,让他能够自由地成长?既然学校教育暂时不能改变,家庭教育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弥补?在这种担忧与思考中,我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

经常听人讲美国的教育十分自由、崇尚创新,而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有人讲美国的生活像是在天堂,也有人讲哪里也不如自己的家乡,众说纷纭。我决定自己到美国看一看,体会美国生活,了解美国教育,看看在那里我是否能获得给孩子最好教养的启示。

于是我在2011年9月来到了美国加州,20天之后儿子过来和我团聚,在“Santa Barbara”(圣塔巴巴拉)的“Isla Vista Elementary School”(埃拉维斯塔小学)上一年级。通过一年的观察、体会、参与,我全方位感受了美国公立学校的小学教育。所以我想把我和儿子所经历、感受到的一切记录下来,不夸大、不妄加评论,只是真实地呈现和记录。希望能为和我有同样想法和困惑的年轻父母提供一点参考。

总之,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都不是完美无缺,都需要家长的平衡和选择,毕竟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Chapter 1 我想在美国上小学

带孩子去美国,让他在美国读小学,这个想法是那么的突如其来,实施起来又是那么的艰难而有趣。其实,这是一次教育实验,也是我能够为孩子做的一点贡献。从出发前的艰难决定到开始时的尽心准备、努力适应,我们在美国展开了一段别样的学习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对我今后的教育有启示,这是我的原动力。◎ 突然的决定与等待的日子

送孩子去美国读小学是一个突然的决定。虽然在此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策划”过,但是都没有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直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面前。

儿子的生日是9月30日,熟悉中国小学入学制度的朋友应该了解这个日子的尴尬。8月31日之前出生的孩子可以入学读一年级,而9月1日之后出生的孩子要等一年再入学。如果托关系入学,那么儿子在班里就差不多是最小的;如果等到下一年入学,那么他差不多就是班里最大的孩子。身边有经验的“过来人”告诉我,男孩子晚上一年比较好。看着懵懂的儿子,我也觉得晚一年比较明智。可是事到临头,我又犯了难——在此情况下,要安排他再读一年幼儿园大班,重复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很枯燥吧?送他去学前班?这么早就学那么多机械的知识也是很折磨人的。一时间,我愁肠百结。

这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蹦进了我的脑海:为什么不送儿子去美国读一年小学?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想法有点异想天开,但是当时的我恰恰有这个机会。按照所在学校规定,教师工作满三年可以申请去国外深造。如果我能够与美国高校研究相同课题的教授取得联系,请他们对我发出邀请,我就可以带孩子一起去美国。我深造,孩子上小学。这个念头一经冒出,马上就不可抑制地生发了……短短几天时间,我就做出了决定。

现在回想起来,在带儿子出国读书这件事上,我似乎没有正式征询过儿子的意见,但在我和老公讨论以及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儿子多少也知道了一些。一直到申请批下来,我才跟儿子说,我要带他去美国读一年级。他没有表现出多激动或者多高兴,因为他那么小,不是很懂去美国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要飞越重洋,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度。所以他谈不上有多愿意或是有多不愿意。倒是在和幼儿园小朋友玩时,听说家长都在讨论孩子该上什么小学,他得出了一条结论:“21世纪学校”坚决不能上。因为那个小学是个寄宿学校,周一至周五不可以回家。他说:“妈妈,我可不上21世纪学校,那个学校是不让回家的学校,看不见妈妈爸爸。”

很快,幼儿园要求家长报小朋友下一个学年的意愿了,询问小朋友是否继续留园再读一年大班。我在意见表上填写了“不再读大班,出国读一年级”。于是,晚上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儿子出来对我说:“老师问我去哪里读书,我说去美国。”然后就把书包递给我,和小朋友去小广场疯跑去了。

最后,我们家庭会议决定,我自己先去美国,之后由老公把儿子送到美国。于是我就开始办各种手续,买各种东西。随着我出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儿子也开始有些犹豫,一会儿想留下来跟爸爸,一会儿又想跟我一起走。儿子的成长经历也比较特殊,因为出生时我还在清华读博士,没有办法照顾他,他从小一直跟着姥姥生活;直到他3岁,我博士毕业才正式把他接到我和老公身边,所以他不是那么黏人,只是比较胆小,总体来说比较听话、会变通,不会坚持己见。我耐心给他解释:“妈妈先过去租房子,买床,买家具,一切安顿好后,再让爸爸送你过来,否则我们到了那里没有地方睡觉,而且我办各种手续,要走很远的路,不知道学校让不让带小孩去报道。”儿子没有表示异议,有时他很懂事,反而让我觉得心虚。我总是因为学业和工作把他留在家里,这次一定要早点把他接过来,陪他一年。我出发时,儿子和老公去机场送我,他很不舍地哭了。等待就此开始。

在等待期间,老公带他在北京上了20天左右的学。因为园里很多小朋友选择上学前班,或者上小学,所以在9月的某一天,他们班级举行了小型的毕业典礼,有一项安排就是为不能继续留园的小朋友送别。老公作为家长代表去参加了,给儿子和小朋友拍照留念、看照片,小朋友们还是很开心的,小孩子不知离别愁为何物。

团聚的日子很快到来。在我到美国机场去接儿子和老公时,儿子老远看到我,就开始响亮地喊“妈妈”,看来他也很想念我,很期待美国的生活吧!◎ 哪所小学最合适

在诸多准备活动中,最令人犹豫的就是为孩子择校。在中国本土,家长们为孩子择校都要费尽心思,更何况是在遥远的美国国土上呢?如何给孩子确定一所合适的小学,让孩子真正体会一次美国式小学教育,成了我的重要工作。

既然要让孩子赴美读小学,那么自然就要选一所合适的好学校。可是这个“好学校”怎么选呢?

在国内,除了一些名校之外,大部分小学都是采取分片招生、就近入学的。美国小学的招生原则也类似——就近入学。因此,美国国土被教育部门划分成了很多“School District”(学区),学区内按照街道或社区划分每所学校的招生范围。所以第一步,我利用谷歌地图,将要去的加州圣塔芭芭拉区内所有的小学都查找了出来。

有了学校名录,下面就是要选择具体的学校。按照地图上给出的小学官网链接,我一一进入各个小学的主页,查看小学的基本信息。这么做有一个缺点:每个小学官网对自己的描述都很好,读到的教学理念、教学课程信息、课内外活动照片等给人感觉都不错,都是很专业、很人文;而且逐个学校读下来也比较耗费时间、比较辛苦,毕竟是英文阅读。很快,我发现这种办法并不是很好。通读不如按照一定原则选择性地检索信息。美国小学状况一览表

综合考虑,在美国选择小学要注意几个要点:学校是否离家近;学校评分如何;学校学生组成。

首先,看学校是否离家近。这一点上,中美两国小学的入校原则是类似的。毕竟孩子离家远上下学都不方便。我为儿子选学校时,小学和我所在大学的距离是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他的小学不能离我的大学太远,这样早上送他上学之后,我可以直接去我的学校;如果他在学校有什么状况,我也可以第一时间赶过去。再一次通过谷歌地图——不是给谷歌做广告,当时谷歌还是很好用——先确定我的大学位置,查到围绕着我的大学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三个区:最近的“Isla Vista”(埃拉维斯塔区)、次之的“Goleta”(戈利塔区)和较远的“Santa Barbara Downtown”(圣塔芭芭拉市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现在许多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惜让孩子每天走很远上下学,甚至小小年纪离开家门,独自在外地住校学习,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的教育界,对此都不支持。有什么教育要比在父母身边成长更为重要呢?

其次,要研究学校的综合评分。每所学校都有一个各方面的综合评比。在中国,家长们心中有一杆秤,在美国,这杆“秤”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分数”。我找到了两个网站:“schooldigger”(网站名称)和“greatschools”(网站名称)。这两个网站专门对学校进行评比,是美国父母为孩子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网上内容包括每所学校的基本信息、综合评分、教育部门打分、家长评分、星级等。在美国,最后的这个“星级”非常有用,因为不同星级的学校得到的政府经费是不同的,而且政府会定期考核,决定这个学校是几星。

儿子后来选定的学校在他读书那一年,被评上了The Distinguished School(加州星级小学),由原来的四星升级成五星,全校师生都很受鼓舞。当然,与联邦政府评定的星级不同,私营网站对某一学校的评分,不同学校之间有不同差异。最基本的,有的学校在两个网站上的得分大不相同。不过即便如此,如果在两个网站上评分都很低,那么这个学校应该确实比较差。这一点给我很大启发。国内的学校评比往往唯“升学分数”是从,这与综合评分的方法相比,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夜幕中的埃拉维斯塔小学

第三,要考虑学生组成。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美国朋友告诉我,尽量不要去黑人和墨西哥人多的学校。尽管这样说有些歧视色彩,但在现实中,黑人、墨西哥人多的学校的确比较乱。

经过仔细挑选,最后我锁定了四所学校,分别是:“Roosevelt Elementary School”(位于市区的罗斯福小学)“Brandon Elementary School”(位于戈利塔的布莱登小学)“Ellwood Elementary School”(位于戈利塔的埃尔伍德小学)“Isla Vista Elementary School”(位于埃拉维斯塔的埃拉维斯塔小学)罗斯福小学校园

这四家学校基本都符合上面我谈到的三个标准。最后促使我下定决心选择埃拉维斯塔小学的原因是这所学校周围的环境:它离大学最近,走路20分钟,而且也正是因为该小学离大学近,所以有接收来自世界各地访问学者子女入学的经验,办理入学手续会十分方便。除此之外,这所小学的硬件设施和操场环境也都不错,于是,尘埃落定,儿子的小学有目标了!剩下的只有期待,美国的小学和中国的小学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 上学准备之早餐和午餐

民以食为天,在为儿子鸣鸣上小学做准备的过程中,早、中、晚三餐是头等大事。孩子吃不好,营养跟不上,身体长不好,学习又怎么能有保证呢?到了美国,我第一时间对美国小学的“餐饮制度”进行了了解。

美国小学生中午都在学校用餐,只有少数学生自己带午餐。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学校用餐是要收费的。午餐的费用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不同而不同。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的家庭可以填写表格申请低费午餐或者免费午餐,表格中要填写家庭人口总数、收入情况,提交给区学校餐饮主管部门审核。通常一周到两周时间,就可以知道结果。

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我在当地没有收入,朋友告诉我可以申请免费午餐,我开始觉得很不好意思。朋友说:“没什么,符合标准都可以申请,美国很多人都申请免费午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我填写表格,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学校提供的午餐大多不可以选择菜品,但会提前通知。每周五,老师会发给学生“星期五资料夹”(Friday Folder),其中就包括下周早餐和午餐的菜单,学生可以提前有心理准备,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合理配餐。在我们中国家长看来,学校食谱安排不太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多数是冷餐,没有热饭热菜,我很担心儿子的肠胃受不了。于是每天很早起来,给儿子做丰富早餐,希望他早餐吃得饱饱的,中午在学校少吃一点,很快14:50就放学了。回家后,可以吃些水果,晚餐还是中餐,这样安排应该很合理。

孩子的适应能力总是能给我们惊喜,儿子不仅午餐吃得很爽,个子也猛长,没有饿得面黄肌瘦,而是变得比以前水灵滋润起来。我仔细研究了美国午餐食谱,每餐一定都有的是冰牛奶、水果和蔬菜沙拉。主食每天都不同:有时是意大利通心粉,有时是汉堡,有时是热狗,有时是亚洲米饭,有时是火鸡肉和土豆泥;每周五都是比萨。尽管没有热餐,营养搭配还是蛮合理的。看到这种情况,我开始放开孩子的午餐饮食了。只不过早餐和晚餐依然在家吃。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放冬假的前三周。美国小学生菜单

一天,鸣鸣突然说想去学校吃早餐,因为很多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开始我不同意。虽然加州一年四季温度都不是很低,阳光充足,但是到了11月,早晨还是比较凉,有时会低至4℃。早晨早早出门,去学校吃冷餐,会不会对他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话虽如此,可是最后我还是没有禁住他的央求,小心地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暖和天,带他去学校吃早餐。

到了餐厅一问,如果午餐是免费的,那么早餐就自动免费。午餐讲究营养搭配,早餐也就不会马马虎虎,只是还是冰牛奶!这可能与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我每天临出门前都会给鸣鸣喝点热水,或者给他煮个鸡蛋带着——生怕他着凉。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必要,儿子适应得很快,和美国孩子一样,大早晨就喝冰牛奶泡主食,喝冰酸奶,好在每周至少四天有热的主食,包括黑米面的汉堡(儿子的最爱)、煎面包片、英式小蛋糕、热的谷物粥。孩子很喜欢这样丰富多变的菜谱,以至于儿子每天起床前都在床头找啊找的。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在找食谱,看看今天学校吃什么。”

看到孩子已经适应了这种变化和环境,我就再也不用早起给儿子做早餐了,自己也开始了简单的牛奶、谷物和面包片的早餐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其实应该更进一步正视孩子的适应能力才对。孩子是一个不断长大的个体,学习、适应是他们的专长。如果孩子自己希望能够适应环境,那么作为家长还是选择放手吧!◎ 上学准备之英语启蒙

在送孩子到美国读小学以前,许多亲朋好友都纷纷问我:孩子的语言不通怎么办?这似乎是一个决定性的障碍。要让孩子真正在美国小学学习下去,语言关必须通过。这似乎是一个前提。在鸣鸣去美国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在为他的英语启蒙做着各种努力,效果还算可以。这里介绍一下这个过程。当然,为孩子英语启蒙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更不是在他进入美国学校以前就彻底完成了。这一过程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年。不过,作为基础性的前提工作,我还是决定在这里先做一个交代。

孩子到了美国英语怎么样,能适应吗?多久才会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啊?估计这是许多中国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中国家长带孩子来美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让孩子学英语,我也是其中一员。

虽然鸣鸣还没有上小学,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英语盲。在国内,他已经学了3年英语——没有特别到外面报补习班,而是幼儿园内请校外机构开设了英文课,号称每周三天外教、一天中教。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儿子三年下来,所会的全部英语只是一些单词,包括“yellow,banana,apple,TV”(黄色、香蕉、苹果、电视)等;一些词组,包括“play in the park,climb the mountain”(在公园玩,爬山)等;句子似乎只会“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而且关键问题是儿子似乎并不明白英语是干什么用的,会这些单词和句子也不知道该用在哪里。

第一天去学校上学,我教他“Yes”(可以)、“No”(不行)和“Restroom”(洗手间)。他记Restroom有些困难,还自作聪明地说:“妈妈你给我写张纸片,我想去洗手间,就给老师看一下。”我说:“那怎么行,不能老是依靠纸片,把这个单词记住就行了。”上学第一天我陪他在学校,一切都还顺利。接下来的日子,我也不是很清楚他自己是怎么做的,总之没有觉得很困难,他说很多情况下,他看老师和别的孩子做什么,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而且只会说“Yes”和“No”就可以。所以在他看来不用学英语也行,“Yes”和“No”就像通行证。从本质上看,这其实就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了!更要命的是,鸣鸣的英文状况实在令人感到担忧。

在学校,儿子每周的作业都会有涉及英语单词、句子甚至作文的内容。刚开始都是我按照问题要求用中文提问儿子,再按照他给的答案翻译成英语,让他依葫芦画瓢抄到作业本上。后来我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儿子只会背26个字母和唱英文字母歌,但是具体发音和字母书写没办法对应上,也就是说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也不会写。儿子真是连英语的门儿都没入!

要想在美国上好小学,英语这个水平怎么可以?无奈之下我只好亲自上阵。英语启蒙要打好基础。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每天教儿子四个字母,包括每个字母的大小写。26个字母教完之后,我将字母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考他几个,居然还是不会!而且他还振振有词地说:“要慢慢来,不能一下子记那么多。”我愤怒之下向老公控诉。老公周末和我视频的时候,专门就此事跟我说了他的想法:“聪明也好,笨也好,已经没办法换了,这就是咱儿子,气急败坏没有用,想办法就行。”

好方法教出好孩子。我开始想一些小窍门教孩子英文字母,比如制作26张小卡片、给他播放字母歌视频等。孩子似乎也意识到尽快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所以自己也更加努力起来。这样过了一星期,鸣鸣还真就记住不少,不过还是有八九个记不住的。这下子,我再也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了,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学校发的英文单词表

鸣鸣看我真生气了,急得拿着卡片自己背,不知为什么,似乎越是想记越记不住,字母T和J怎么都记不住,刚刚教完就忘,一会儿过来问一下:“这个怎么念?这个怎么念来着?”儿子似乎不知道背诵是怎么回事。我非常奇怪,他什么事情都问为什么,数学题也做得呱呱叫,可几个字母为啥记不住?我给他解释,这个只能背下来,没有别的好办法,就像没有砖没法盖大楼一样。结果鸣鸣却来了一句:“没砖可以用木头盖啊!你不是说美国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吗……”我顿时火冒三丈。

接下来的时间里,鸣鸣觉察出了我的不满,也有点儿伤心,背得更加努力了,甚至连睡觉也想着背字母。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几天他就认全了所有的字母,而且不厌其烦地让我一遍又一遍考他。我心情也雀跃起来,又开始觉得儿子是个聪明孩子了。后来学校老师跟我讲,儿子在班里也向老师展示会认字母的本领了。

当孩子打下了字母识读的基础后,学校也开始介入鸣鸣的英语启蒙了——他们专门派了一个助教每周的一、三、五到儿子班级,教儿子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刚开始鸣鸣搞不清楚这是在干什么,所以也不配合。这惹得老师专门向我告状。无奈我只好回家给他解释助教是在帮助他学习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规律,如果学会了规律,以后自己看到单词,就自己会发音。每到一、三、五的早晨,我都会叮嘱他:“要配合大艾米丽哦!”(因为班上有一个小艾米丽是儿子同学,我每次说配合艾米丽,儿子都会问大的还是小的,于是我干脆直接讲要好好配合大艾米丽。)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艾米丽终于肯定了鸣鸣的学习。我长出一口气,终于放心了!

冬假之后,再次开学,儿子说:“妈妈,我能听懂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而且他也能说些简单的句子了,虽说达不到和同学自如交流的地步,但是和孩子玩是没问题的。早晨送他上学,也会有同学主动跑过来和他玩,还有孩子热心地教儿子英文,认真地说:“晓鸣,跟我学说‘Christina’(克丽缇娜)(同学在教儿子名字的英文怎么讲)。”儿子有时跟他们学,有时故意说“艾米丽”(儿子故意说成另外一个名字),他们便一起哈哈大笑。我也能感到他们班上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儿子,愿意和儿子玩,不像刚来时,儿子总是一个人在操场上拍球,或者一个人坐在一边吃点心。现在总是在操场上疯跑,有时带去的点心也没时间吃。

朋友说,到美国半年以后,小孩语言会爆发,能说很多英文,因为已经有足够的输入与环境了,我还在等待。◎ 上学准备之融入环境

对于小孩子来说,新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展开学习,而是尽快融入环境。当然,这个“环境”包含许多方面。比如前面说到的饮食问题、语言沟通问题,等等。这里要讲的是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

孩子在美国上小学,获得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是问题也同样明显,比如社交就很成问题。虽然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华裔也不在少数,可毕竟依然属于少数群体。这样一来,孩子的好朋友就一下子少了很多。在来美国以前,我就曾经为他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而担忧。毕竟,孩子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好朋友,没有玩伴,那么孩子的童年就不仅仅称得上暗淡,甚至堪称灾难了!事实证明,刚到美国的那一段时间,鸣鸣的确遇到了一些社交难题。

孩子的社交活动可以分为家庭附近和学校两个圈子。开始的时候,我对孩子在学校的社交并没有感到担忧,因为他性格非常外向,担忧的是他放学后在家庭附近的社交。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正确的。

在来美国以前,我曾经为在哪里租房很伤脑筋。美国朋友介绍说,在这边最好能够租住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的“Family House”(家庭房)。所谓“Family House”是大学为已经结婚有小孩的学生准备的公寓,有一居室和二居室两种,房租要比外面市场价格便宜,是给学生的福利。公寓是按照有小孩的家庭设计建造的,配有院子、花园、草坪、孩子的玩耍空间和体育器材。最大的好处是,家家都有小孩子,孩子能有伙伴玩。对此我曾经很动心。可是事与愿违的是,家庭房很难租到,因为需要排队,很多教授都排队排很久。无奈之下,我只好一边参加排队,一边找了现在的房子。

我租的住所很不错,可是对于鸣鸣来说却不一定好。最关键问题是他没有在附近发现和他年龄相仿的华人男孩。有一个一年级女孩和一个二年级女孩,但是很难玩到一起。小女孩喜欢玩芭比娃娃、过家家、角色扮演游戏,对此儿子总是无奈地一笑,说:“我不想玩。”鸣鸣没有玩伴,而我又不能全天候陪伴他,于是他就显得很孤独。尤其是在周六、日不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可以看看动画片、玩玩玩具,可是后来我发现儿子变得喜欢自言自语,而且越来越严重,每一件小事都要说出来,比如“我碰了一下桌子”“我用手摸了一下衣服”,每一个动作都要汇报出来,似乎在跟我讲话,又不太需要我回答。我有时答应一句,有时不答应。对于这种情况,我以为慢慢就好了。

然而,儿子不但没好,反而愈演愈烈,弄得我很烦,我就严厉批评他,可他没有好转;于是我用转移注意力法,耐着性子,希望他自己淡化,可他没有好转;于是我严肃地和他谈,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自言自语,明明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他很委屈地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很无聊,电视没意思,玩具也没意思,就乱想。我又跟他讲了半天道理,盼望周一快快到来。美国小学的“操场游戏规则”

孩子这种状况怎么行?我实在有些着急。思来想去,只能从他的学校入手,让他在学校多交几个朋友。这样才能让他尽快融入环境中去,让他有自己的社交圈。就在我想在他的学校“下一下功夫”的时候,一件事给了我不小的触动。

每一所美国小学都有一个很不错的操场。以鸣鸣所在学校为例,操场上有大大的草坪,兔子和松鼠以此为家,还有各种小鸟。除了自然环境好以外,各种设施也是一应俱全:足球球门、篮球架、水泥硬化活动场、滑梯、秋千、太空通道、休息座椅……之所以建设如此之好,是因为学校非常鼓励孩子们去操场玩。早晨学生上学直接把书包挂到教室外面的书包架上,铃声响之前不能进教室。孩子都跑到操场上玩耍,踢球、拍球、跳绳、晃呼啦圈,所有的体育用品都在架子上,本着先来先得的原则取用。孩子遇到的那件事情,就发生在这个美丽的操场上。

1~6年级的学生全都在操场上玩,难免会发生磕碰。一天放学回家,鸣鸣在路上和我讲,亚明被三个白人孩子欺负,请他帮忙,于是他就出手打了那三个白人孩子。亚明是鸣鸣的好朋友,也是中国人。我听了很是担心,给他讲了一通不能打架的理由,第二天早晨起来又叮嘱。晚上,接他放学,他又跟我讲,那三个白人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他,他能听见自己腿“咔嚓”一声,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查看他身上有没有明显伤痕。儿子跟我讲述时,他们班的助教也在场,我翻译给她听,她只说了一句“Oh,No”(啊,不会吧)就没了表示。鸣鸣说那三个白人孩子来找他的时候,亚明就吓跑了。这听得我哭笑不得,说:“你看看,这是真正的朋友吗?”班级合影

晚上回家仔细想想这件事情,我越来越生气。别人抢了儿子椅子,儿子语言不通,推了他们,就被罚坐冷板凳(此事后文介绍);而儿子被三个孩子打,却没人管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儿子去了学校办公室,问这种情况该做何解释。秘书说:“老师没有在现场,不知道情况,所以没有办法处理。”难道这就没人管了吗?她说要我等到第二天早上,去找操场上戴桔黄色标志的操场协管员,首先跟他们汇报,再让儿子指认打他的孩子。我带鸣鸣找到了值早班的协管员,跟她讲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她认真记下儿子名字,让他在操场上指认打他的孩子,然后告诉儿子下次发生这种事情,要一边大叫一边跑到协管员身边,不能用语言交流,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她还亲自示范了一下。

虽然和学校进行了交涉,可是我还是不太放心。课间休息时间,我去学校办公室拿了访客标签,到操场躲起来,想偷偷观察儿子怎么样。不一会儿,儿子班上同学就发现了我,热心地告诉我,鸣鸣在后面。果然一会儿儿子出现了。班上老师也跟来了,她给儿子拿着小零食,还找来了笑笑。笑笑是个中国女孩,似乎是安排儿子和笑笑玩。看来老师已经知道了操场上的事情,所以特意过来给儿子找玩伴。我很感激,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个时间老师会留在班里休息,操场上的事情都由协管员来管。

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鸣鸣慢慢适应了美国的环境,不仅有了许多华裔伙伴,而且也交了不少外国朋友。不过回首过去的这段时光,我还是感触颇深。中国小孩来美国上学,肯定要经过一个磨合期与适应期,所以家长不要像我一样恐慌,要理智地做好准备,特别是男孩子的家长。据我观察,大多数中国女孩在美国上学问题不大,因为其他种族的男孩子不大会把女孩子当作敌对目标;相反,甜美安静的中国女孩很受这边的男孩、女孩欢迎。刚去美国的鸣鸣还不适应,笑笑是他很少的朋友之一

男孩子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和男孩子本身较强的动物性有关。小学低年级还好,孩子喜好差不多,玩的都是简单游戏,很容易参与。低年龄段的小孩没有那么多的种族文化差异,所以融入进去没那么困难。到了高年级,就有些难度,因为小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有各自的小团体,所以对于亚裔的男孩子是个挑战。这时家长要做到熟悉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做好预警,很多情况该如何做、如何处理,应事先讲给自己小孩听,让小孩子有所准备。同时要让孩子打开心扉,主动接触比较友好的同学和同学家长,逐渐参与,渐进式融入美国学校生活。Chapter 2 美国的课堂

课堂是给孩子最直接学校教育的场所。虽然不能说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至少也能够占据孩子教育影响的半壁江山。美国小学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它的课程设置又是如何?孩子们在课堂上怎样获取知识?和中国小学相比,它有哪些优点或者不足?我下面会一一介绍给大家,带大家一起走进美国的小学课堂。◎ 美国小学“一天亲历记”

9月24日,儿子“大驾”抵达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刚到美国的一个星期,为了让他适应环境倒时差,我特别给他放了一个舒心的假期。我住的地方离大海很近,儿子很喜欢去海边玩。无论是清新的早晨、绚丽的中午,还是有火红夕阳映照的傍晚,都能看到儿子在海边蹦蹦跳跳的身影。挖沙子、追海鸟、躲浪花,玩得开心极了。没两天,他的额头和鼻子两翼就都晒掉了皮,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10月1日上学的日子到了。

按照美国小学的惯例,新生入学,家长是可以“陪读”一天的。所以我也就有幸获得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观察美国小学教育的机会。

由于9月中旬我就已经给儿子报了名,所以办理入学时,我们要做的手续就简单了许多。早晨接待我们的是学校办公室的一位秘书。在提供了租房合同、孩子的出生证明、疫苗接种证明和护照以后,秘书很快就办完了手续。在去教室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儿子的班主任:Ms.Goff。她是一位迷人漂亮的金发白肤女士,大约25岁,或者更年轻——美国人的长相比较成熟,我也猜不太准。

和老师见面寒暄了两句,我就提出了自己想陪读一天的请求,以此帮孩子熟悉一下一天的流程和学校各部门的位置之类情况。老师很爽快地同意了。

美国小学的课程安排很有意思。与我们国内小学事先规定死的课程表不同,美国小学一天上什么课、有什么安排,都是要在早晨由老师临时公布的。而且,在此过程中,老师还会极力鼓励孩子发表意见。8点15分,学生们进入教室,听老师对一天课程进行安排。期间,许多孩子都临时想起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求举手发言,老师也欣然同意。看这些孩子一本正经地说着那些和老师刚才的安排毫不相关的事情,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不过笑归笑,我在心底里还是被美国教育中的这份“尊重”所打动。“高高在上”的老师没有把一年级的学生当作什么也不懂的毛孩子,没有强硬地命令和安排,而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有自己思想的、有自己意见的“大人”。无论他们的说法有多么无厘头,老师都会耐心地听完,给予合适的、有时还很幽默的回应。在这一点上,我想不管是国内的学校也好,年轻的父母也罢,都应该有所感悟。孩子唯有从幼年时期就受到平等的对待,长大成人后才会更好地理解“尊严”的含义,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这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影响力更为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学习时间

介绍完安排后,首先要度过的是“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英语能力发展课),即ELD时间。如果要做一个类比,它与我们国内上的语文课相类似。

语言学习课要开始时,班上很多学生跑了出去,又有一些其他班上的学生跑了进来,其中不乏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我感到很惊讶。后来听老师解释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上课的需要。

在美国,学校课堂教学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的等级。学校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是容忍学生水平和成绩有差距。这样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的好处是,优秀的学生不会觉得讲课内容太简单枯燥,而水平差的学生不会觉得太难,跟不上讲课进度,不会使班上孩子都成为平均水平。美国小学教室

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最后变成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精英;让水平暂时较差的学生,获得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安全的感觉中成长,避免竞争引起紧张的焦虑情绪,这样他们也有后来居上的可能。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中国现代小学教育中的“努力不偏科”“全班一个进度”的反差是何等强烈!当然,这样做也许会让一些孩子出现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却不一定是不利的。扬长避短,轻松成长,是美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美国学生们都要划分等级,那我儿子呢?老师介绍说,儿子今天先在这个班级学语言,明天给他语言评估后,再决定他进哪个班级。这让我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一点儿。

接下来,美国“语文课”上活泼的教学景象再次让我大吃一惊。这节课里,老师教了三个句型:“Could I have…,please?”(我可以要……吗?)“Sure”(当然)“Here you are.”(给你)“Thank you.”(谢谢)

教学时,老师从百宝箱里拿出各种蔬菜和水果,每个孩子分一个,孩子站成两排,相互对话,从队的一头轮向另一头。每个孩子手里拿着西红柿、青椒、玉米或香蕉,蹦蹦跳跳地从队伍这头到那头,练得很开心。与坐在座位上枯燥地反复背句型相比,这种教学法自然大受欢迎。30分钟的时间也很快就过去了。数学学习时间

语言学习之后,是数学课。数学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数字,第二部分是练习简单数学运算。

数学的教学过程也不是枯燥的认数字、背数字、写数字。而是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大大的日历纸。请孩子写10月份的日历,从1写到31,并计算有几个星期六、几个星期日。老师告诉孩子,这个月的重要活动有哪些、是哪一天,请学生把那一天用红色标出来,大家共同期待。这种教学方式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因为它不但让孩子掌握了1~31数字的写法,而且教会了他们认读日历,知道每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有几周的规律,并学会了在日历上做记事——这对日后的事业无疑帮助不小。

第一部分数学活动完成之后,是休息进食时间。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跑到外面,从架子上挂的书包里拿出父母准备好的水果、小零食等。没带零食的,老师会给个小袋子,给每人发一袋小鱼形状的奶酪饼干,鸣鸣也拿到了一小袋。这种奶酪饼干的成分是奶酪、面粉和盐,十分营养安全。

休息之后要进行数学教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练习简单数学运算。学生自己掷骰子,把两次的点数加起来,就是加法练习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此期间,我终于有时间慢慢打量一下儿子的教室:布置很随便,老师讲解时,学生坐在铺有软绵地毯的地上。学生写字时,有五到六张圆桌子,配有小椅子,桌子中间的盒子里有削好的铅笔、橡皮、彩笔、格尺等各种文具。

数学课就是这么轻松,也许孩子最喜欢上的课就是这样的吧!自由玩耍时间

数学课之后是室内自由玩耍时间,学生可以几个人一起搭积木,可以自己画画,可以继续写数字,可以和老师一起做文字游戏,自由度很大。这一时间也包括午饭在内。吃过午饭,学生在操场上继续疯玩到一点半,听到铃响再回教室。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现在北京许多小学的现状:孩子们下课后,不允许去操场上玩,也就是说,孩子们从早晨进教室一直到3点钟放学,一直待在教室——别说是小孩子,大人也受不了啊!后来,听说是因为学校学生太多,操场地方小,出去跑,万一出了事故责任重大,所以还是以安全稳妥为主。如此想,也不能算错。但是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我们是不是能够想办法加以解决呢?语音课

下午先上语音课。这堂课主要是教孩子练习正确的发音。老师先给学生讲单词和发音,示范一个发音之后,老师会读几个单词出来,请孩子判断当中是否有那个音。接着,老师写出发那个音的字母,请孩子提供单词。与上午的课程相比,这种课有些枯燥。

儿子此环节基本不会,他自己有些着急,不断问我:“妈妈,是什么?是什么?”语言艺术课

接着是语言艺术课。在这节课上,班主任老师讲动物专题,她先请孩子提问题,对于动物,问孩子想知道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了很多创意无穷的问题,小孩子的创意是很让人吃惊的,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鸣鸣对此很感兴趣,我帮助他翻译了一个问题:“什么动物出生在水里?”

孩子一边提问,老师一边记。等黑板上写满了的时候,她停笔对孩子们说:“接下来,我们要一个一个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她一边解答这些问题,一边讲解了问号的用法,复习了一个句子开头要大写、陈述句末尾有句号等语言写作知识。故事时间

一天的最后一节是讲故事时间,老师从班上图书馆拿出了一本书,先问孩子读书需要注意什么。于是很多稚嫩的童声讲出不能将书弄坏、要从头看到尾、不认识的字看图片等小常识……之后,孩子围坐在那里,老师开始讲故事,孩子们不时地举手说上几句,和家里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情景一样。

下午14:50,放学回家。

我十分好奇的“小学一日游”结束了。这一天里,我和鸣鸣一起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美国小学教育。孩子获益匪浅,我也感触颇深。美式小学教育的教育方法在这一天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总结起来,我觉得就以下几点:

·美国课堂更讲究轻松的学习氛围;

·针对学习的知识,美国教育者习惯于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有更强的接受欲望,寓教于乐;

·美国小学课堂与国内的学校相比,更注重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让孩子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通过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孩子对知识的吸收掌握能力;

·重视孩子的尊严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

说到最后一点,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关注。在国内,孩子们的文具一般是父母准备的。可是在美国,这些却要由学校集体准备——至少在课堂上是如此。没有哪个孩子是特殊的,即使是在文具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管得“严”还是管得“松”?

来美国以前,经常听到朋友说美国的小学在教学管理方面是如何如何松。对此,我一直怀有疑惑:这种“松”到底是指什么呢?难道是把孩子“放羊”吗?这一切,在儿子进入美国小学课堂后,我得到了解答。

据我观察,美国小学绝不是对孩子“放羊”不管,而是选择尊重学生兴趣,允许学生之间有差距,但这绝不意味着没有标准和要求。事实上,每周的功课计划、作业安排、手工准备,老师都会给家长和学生很清晰的说明,包括本周数学课上讲什么、学这些有什么用、课后可以参考哪些参考书,等等。美国小学不是没有作业,相反每周的家庭作业量还不少,基本上是每天A4纸两面,只是不会每天留作业,而是一周的作业每周五都发给学生,下周四上交;如果当天做了手工,晚上老师也会放在学生书包里,让他带给家长……一切都显得那么规矩严格,而刚刚知道这些的我却也更加疑惑——美国小学到底“松”在哪里呢?

谜底很快揭开。美国小学老师虽然很“啰唆”,但比较人性化的是,学生完成到什么程度,老师并不强制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从不会因为作业没完成、所学知识不会而批评孩子。如果知识没掌握,老师会单独给讲解;如果作业没完成,会有助教在每天早餐前指导写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作业。所有的考核评估都在学期末的一页考核表上,没有具体的分数,而是通过“E=Excellent”(优秀)、“S=Satisfied”(满意)、“N=Need improvements”(需要改善)和“NA=Non Applicable”(不适用)四个标准来做最后考核,没有排名。学校和老师乃至整个美国的价值观,都认为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

一件事情能够很明显地反映出美国小学“松”和“严”的含义所在:背单词。在中国孩子眼里,背单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管是之前的要求,还是过程的艰苦,还是考核的严格。美国孩子,对背单词的理解却不是这样。儿子上学第一学期,每周五学校都会发给学生一张单词表,都是生活中常用单词,按首字母大写和小写的不同印两遍。学校没有要求孩子背会,只是因为这些单词在课堂和生活中会很有用,发给孩子以便加深印象。我有时会带儿子读一读,对他的口语和词汇量有帮助。第一学期要认识的单词表

从儿子上学的第二学期开始,每周家庭作业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背单词。每周10个基本单词,要求所有孩子都掌握;另外5个较难单词,学生自由选择,可背可不背。儿子最初不知道什么叫背单词,一个单词有发音、拼写、词义三部分,他却没办法理解。而且对于我们非英语母语者,词义还包括英文词意和汉语词意两部分,所以儿子刚开始的情况是:有时会读却不知道如何拼写,有时会写但又不知道什么意思;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还真是有点儿不容易。

好在每周老师发的单词都是遵循发音规律的,通常10个单词练习一个或两个发音规则,比如练习[i]、[e]、[ai]、[ei]的发音。而且家庭作业中有针对这10个单词而设计的练习,包括:每个单词写5遍;利用每个单词造一个句子;在家里提前预热进行单词考试。每周五发单词表,下个周四要考试。一年级第二学期要背诵的单词表

只要我能记起来,而且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会每天晚上带儿子读一读单词,给他讲讲发音规则,告诉他如何背那些单词、有什么策略会又好又快地记住。通常我会给他分类,10个单词分成3或4类,记住规律,单词就一下子都背会了。但是我有时间和记起来的时候不多,通常会在周三想起来还有单词任务,只好帮他突击一下。所以,儿子似乎也只有一次考试全对,也有记住9个的时候,但大多数都是6~7个,至于选择性的、可背可不背的单词,我从未要求过儿子。

儿子对背单词的态度也有变化,刚开始,背会了,考试时答得不错,他很开心,回家就跟我骄傲地吹牛,总是说:“差不多全对吧!”后来,他发现即使不对、不会,老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批评,于是他背单词变得有些消极不配合。我每次说下周四就要考试了,他都会回答说:“考就考,我不在乎。”我心里想:“哇噻,怎么先学会“I don't care”(我不在意)了呢?”这就是尊重学生兴趣和差距教育理念的不好的地方——人都是有惰性的。就像《虎妈战歌》中“虎妈”所说的那样,“所有孩子都喜欢吃冰激凌、看电视,而不是愿意弹琴和学习,有时不强制要求,孩子是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力和判断力的”。通过这件事,美国小学的“严”和“松”就很容易对比出结果了。这种“严”其实是对老师的“严”。每一位小学教师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孩子安排好最合适的学习流程。这是对孩子的负责,是科学教育的直接体现。“松”则是针对孩子学习结果的“松”。美国人不会填鸭式教学,更不会为了成绩逼迫孩子必须学到什么硬性知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能够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才能和优势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大量死死的目标压在课桌上。

美国的这种“严”要求过程、“松”对待结果,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遇到一个美籍华人跟我聊天时说,美国的教育就是培养天才和精英的教育,如果有哪些天分被挖掘出来,那真是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但是如果孩子做不好选择也很头疼,小的时候还听父母的,一旦到了青春期,根本没办法控制。

这也是很多想要移民的中国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很多家长希望让孩子在中国读完初中或高中再出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尽管有强制填鸭之嫌,但还是很扎实的。如果读完初中、高中甚至读完大学再出国,家长又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没办法融入美国文化,孩子的心理、喜好、习惯都是中国式的,要适应和融入是非常难的;并且,到美国读书主要是希望能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培养其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如果在国内读完中学,知识倒是足够了,但也有可能有些方面同时就失去了。

就我个人的意见和目前的感受而言,要么就早点移民,小学就过来,那么孩子接受的就是美国文化,长大也不会有太多融入问题;要么就读完大学再来,孩子大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独立能力强了,也不用将那么多学费“捐”给美国大学。不过不论是哪种选择,美国小学试图教给孩子的这种精神和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孩子学会阅读

阅读是孩子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从鸣鸣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注意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可以前他读的都是中文书,现在进入美国小学,读的是英文书,孩子能够适应吗?而且,据说美国小学也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他们到底如何教呢?我很好奇。恰好,美国学校安排了一周的公开课,家长在这一周里可以走进任何科目课堂,观察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利用这次机会,观摩了美国小学各科老师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尤其是阅读课,我更是特别关注了一下。

10点25分下课,孩子吃完小零食,在操场上玩了一会儿后,就到了阅读课的时间。与国内阅读课不一样,美国小学的阅读课是分级阅读的,气氛也要相对轻松许多。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就要站在操场上已经画好的阅读课班级的号码上。站好队后,阅读老师来把他们带到阅读课教室。

鸣鸣上阅读课的教室的地毯是个大型的世界地图,鸣鸣拉着我坐在亚洲板块上,其他一些孩子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坐下。有的孩子迟迟不坐,老师就会说:“你要坐在印度洋上吗?”于是孩子就乖乖地坐在印度洋板块上。孩子围坐在一起之后,老师坐在一个看起来很舒适的沙发上,开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读故事,每读完一页就请孩子看一下图片,也会问一两个简单问题请孩子回答。这种感觉和家里老奶奶戴上眼镜讲睡前故事非常相像。

故事讲完后,老师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三个孩子,每组跟随一个老师到三个不同的桌子去完成不同的任务。

鸣鸣先跟着他最喜欢的麦奇(Ms.Mickey)老师练习阅读。老师拿来阅读材料,请孩子找到写着自己名字的那一份。儿子很兴奋地说:“我要先读。”于是老师请鸣鸣作为朗读者(Reader),第二个孩子作为页数管理员(Page Keeper),第三个孩子作为单词侦探(Tracer)。

三个孩子的配合开始了,先是页数管理员大声朗读:“封面!(The Cover)”鸣鸣开始读封页上故事的名字。然后页数管理员读:“第一页!(Page One)”鸣鸣开始读第一页上的内容。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笔,边读边用笔指着单词;单词侦探的任务就是时刻追踪朗读者读到哪里了。朗读者读的时候,有不会的单词或者发音不准的地方,老师会及时纠正。读完之后,老师再决定朗读者获得几个小印章——只要将手里的笔的笔帽打开,在阅读材料的封面上一按,就会出现小蝴蝶或其他图案。

鸣鸣读得还不错,老师说他可以得两个小印章——这应该是他这节课上最兴奋的时刻——鸣鸣赶快给自己阅读材料的封皮上,印了两个小蝴蝶。直到此刻,我才明白为什么儿子发下来的阅读材料封面上总是有一排小印章了。接下来,三个孩子进行角色互换,鸣鸣做页面管理员,另外两个孩子一个做朗读者,一个做单词侦探;又读了一轮之后,再一次互换,直到每个人都承担了三个角色。阅读时间结束,小组成员要去完成下一个任务。

第二组的任务是做单词发音练习题。练习题印在A4纸上,正反两面。正面的练习是四个单词,分别缺少“i”字母,请孩子将字母填上后,练习发音。然后做连线练习,将单词和对应的图片连上,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大概知道这个单词的含义了。下面是四个句子,分别缺少上面的四个单词,孩子根据四个单词的意思,将句子填完整。背面的练习,是三选一的练习,将句子补充完整,所有缺少的单词都是带有[ai]的发音,都是很简单的句子,但是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填正确。可见,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是颇费心思的,练习环环相扣,先请孩子练习发音、了解词义,最后练习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孩子将第二组练习完成后,再一次赶场到第三组。这一组学习字母组合的发音,是“ow”字母组合,老师已经在小白板上写了“ow”的发音,同时也写好了大概十几个单词。首先,请孩子自己练习将这个单词的发音拼出来,然后举大拇指表示要发言。儿子这时候正在纠结于我不陪他吃午饭,似乎有点心不在焉。老师说他今天有点安静,于是请他发言。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有些单词如果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会在白板上画图给孩子解释。最后总结每个孩子今天得了几颗星。做完这些后,就到了中午洗手吃午餐的时间了。

林林总总一节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美国对于孩子学会阅读的重视和教孩子学习阅读的理念。

从重视的角度来看,美国学校对于孩子阅读课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这一点在教育资源的投入方面非常明显——整个阅读课一共9个学生,共有3位老师。我们可以自己算一下比例,再想想中国一年级每个班级40个学生,只有1位老师在辛苦地教学。形成这个局面,当然有我们国情的限制,但是在此过程中透露出的对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却是应该引起我们这些家长的高度重视的。

重视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美国小学课堂,我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倾向:阅读课不是为了教授孩子知识,而仅仅是为了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在阅读内容上,美国的儿童故事书和中国的儿童故事书也有一定区别。个人感觉美国的儿童书籍,重在故事,故事往往充满想象力,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创新点子,体现出了一种单纯的对自然世界和美好社会的向往。中国的儿童故事书,重在教导,除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唐诗》《宋词》这一类,似乎连娱乐性的小故事在结尾处也都要升华成一种说教,教育孩子从故事中学习什么、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程序方面,这种“去知识化”也很明显。整堂课都没有孩子被灌输知识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做事情。每节课,要做几件不同的事情,而且通常有明确的分工和配合,所以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至于阅读能力的训练,效果也相对较好。

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国内所沿用的阅读培养,孰优孰劣?

在我们国内的教育者眼里,阅读是必须“读有所得”的。换句话说,某些东西读过之后,如果对孩子的学习、品德素养没有帮助,那么这种阅读就是失败的!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年龄大些的孩子,在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