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教育(中英文双语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1:38:59

点击下载

作者:孔新苗,武志,郭雅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SMART教育(中英文双语版)

SMART教育(中英文双语版)试读:

主编简介

孔新苗,博士、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在艺术美学与美术批评、美育理论和美术教育研究方面有丰富成果。理论研究侧重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进行问题诠释,并一直从事有个人特点的美术创作。其成果在《文艺研究》《文史哲》《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著有《中西美术比较》《境遇·镜像——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研究》等多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多项。曾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两次获得“山东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武志,中国人民大学董事会董事,斯玛特教育集团创始人,斯玛特综合艺术课程研发人之一,斯玛特美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SMART教育模式发起人,生成式美术教育的长期研究者、提倡者和实践者。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在十几年美育经验基础上,提出SMART教育模式。曾著有《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一书,2019年3月,受邀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全美艺术教育大会(NAEA),向世界介绍来自中国的“SMART”教育模式。

郭雅茹,斯玛特教育集团教研总监,斯玛特美术教育研究院核心研究员,斯玛特综合艺术课程研发人,儿童美术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生成式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具有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

斯玛特美术教育研究院(Smart Academy of Arts 简称SAA),是由斯玛特教育集团筹建的一个连接国内外美术交流的平台,2017年3月20日成立于中国北京。斯玛特美术教育研究院旨在将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一线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升中国家庭美育观念,提高一线美术教师水平,为中国审美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SMART Academy of Arts (SSA),founded in Beijing on July 20,2017,i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latform built by SMART Art Education Group to improve the mix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We aim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family,build a high-quality team of educators,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for art education in China.第一章 什么是SMART教育

SMART教育面对人类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教育正全面迈入现代化的历史阶段,针对中国2~12岁儿童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生命成长需要,提出:秉承“助儿童有更幸福的人生”的初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美德教育为核心,以艺术教育为路径,在陪伴、启发、引导、帮助的体验性艺术学习中,与家长协力培养健康、快乐,喜欢创想、善于交流和动手制作,具有幸福生活、贡献社会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SMART儿童。

SMART教育把学科教育(Subject)、美德教育(Morality)、艺术教育(Arts)、陪伴教育(Relationship)、户外教育(Travel)结合起来,使其互相促进,与家长协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五个教育板块所对应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SMART教育”的名称。第一节 SMART教育是核心素养教育(1)“助儿童有更幸福的人生”是SMART教育事业起步的初心,源于对在现代物质文明条件下“何为幸福人生”的人文思考,源于对怎样衡量“成功的孩子”的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源于对如何让一个人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我是谁”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思考。

何为幸福人生?每种文化、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也会有相同的基本内容,如健康的身体、合意的家庭及朋友圈、与个人价值追求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而如何获得这些,则是一个复杂的、由多方因素构成的,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际遇问题。其中唯一可以提前准备和予以基础性建设的,是通过儿童期的教育,为将来实现幸福人生而养成情感态度、精神价值观;培育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的生活、工作能力综合素质。SMART教育,起步于此。(2)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命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到教育育人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具体体现为对学生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的教育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教育的核心素养经过众多专家的系统研究,最终被提炼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大方面,具体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个指标的内容(见图1-1)。图1-1 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核心素养教育研究,也是21世纪全球教育发展愿景阐释的中心课题。刚进入21世纪,许多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就进行了关于21世纪人的必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问题的研究,三大国际组织的研究结果见表1-1。表1-1 三大组织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专家和国际组织针对21世纪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研究,都定位于对终身学习、对能在未来社会中健康生活、贡献社会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而对于2~12岁的儿童教育,SMART教育认为应做好进入全面教育的生活、学习、交流的基础习惯准备,即对待儿童的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完全照搬青少年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终身学习教育的那种列出明晰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方式,而是应该更加侧重通过健康、快乐的生活习惯,游戏、学习、表达的心理素养培养,在从家庭到学习集体,再到有计划地丰富经历的各类集体活动,逐步展开接触世界、接触知识的认知、体验过程,养成他们“喜欢创想、善于交流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拓宽眼界,从而为将来的全面核心素养养成打下儿童时期的良好基础。

SMART教育是核心素养教育,更是针对儿童身心特点的核心素养教育。(3)SMART教育“以美德教育为核心”。

人,作为个体,身体、性格、爱好、兴趣千差万别;作为社会的人,他必须具有特定社会、时代认可的道德与价值观、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做人以“德”为先。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做人要立志为先,才能养浩然之气,才能对家庭、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SMART教育“以美德教育为核心”,正是秉承了中国文化的这一传统,将美德教育作为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各类活动之中的核心关怀。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是被讨论较多、仁智多见的话题。SMART教育认为,儿童美德的养成,要从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学习、体验活动、群体交流中落实,将美德的道理与行为规范,通过具体的活动过程在丰富的人际交流经验中领会、习得。因此,SMART教育的艺术教育课程,将“陪伴教育”作为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通过艺术教育、户外教育形式等,用真实、丰富的体验过程、生活情境,来熏陶、启发、引导、建立孩子的社会价值观,将美德教育一点一点地滋润进他们在具体生活经验中碰到的关于对和错、美和丑、善和恶的辨别过程中,让文明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通过具体生活环节的逐步体认而成为自觉,在与家庭、与伙伴、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中,养成个人美德品质。

SMART教育的美育理念:美育是德育的生活载体,德育是美育的价值核心,二者不可分割。(4)SMART儿童美术核心素养。

素养,要从小培育。素养,需从做具体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显现。美术,是最适合儿童学习、实践的素养培养方式。通过美术的核心素养教育,就是通过美术的形式实现对儿童整体身心的感受与理解力、交流与合作力、想象与表现力的核心素养培育。SMART教育的美术课程模式、美术课程环节,均指向了这个根本性的教育价值关怀:用父亲的心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美德教育为核心,以艺术教育为路径,在陪伴、启发、引导、帮助的体验性艺术学习中,与家长协力培养健康、快乐、喜欢创想、善于交流和动手制作,具有幸福生活、贡献社会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SMART儿童。

针对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对儿童教育的社会期盼与面向未来30年的中国社会发展预期分析,在系统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儿童美术教育的思想与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SMART教育“儿童美术核心素养”的三个要素:感受与理解、交流与合作、想象与呈现。素养1:感受与理解

感受,指通过美术活动,接触丰富的大自然,古今美术作品,生活中的图片、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信息,在观看、识别、解读的过程中,在保护儿童感性天性、视觉兴趣、游戏本能的审美、交流过程中,培养其审美的视觉感受力。

理解,指让儿童习得以联系的、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视觉形式的美术训练。各种类型的美术学习、游戏活动,各种主题的描绘、思考和讨论,可以让儿童在多看、多做、多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形象、图形的识别与解读能力,在愉快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提升视觉形象的感受、熟悉、理解力。素养2:交流与合作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围绕特定主题运用语言、形象进行交流,是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能力和判断交往情境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锻炼儿童组织自己的表达语言、提升形象表现能力的有效过程。在绘画活动与形象认知的自由、直观的交流环境中,儿童与美术教师、同伴之间形成的各种交流,营造了让儿童想说、敢说的氛围,在其中发展他们能说、会说的能力,可以拓展儿童的学习经验,超越个体感知局限,在交流合作中形成新的理解。人的交流能力,是在具体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美术学习过程,应看作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合作学习是“SMART教育”美术学习的主要形式,帮助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适应他人、适应环境,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途径。鼓励儿童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美术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语言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结合具体的美术学习情境,引导儿童换位思考,学会以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遵守活动的规则,诚实守信,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素养3:想象与呈现

美术教育的想象力培养与发展,是现代儿童教育研究中被普遍认可的教育方式。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大胆想、大胆画的鼓励氛围,调动儿童通过美术材料实现想象力的“成形”;运用形象思维与形象制作方法,尝试把想法做成自己的“作品”并作为送给他人的礼物;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搜集、分析、思考和探究,尝试运用自己选择的美术方法呈现创意;对自己身边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行符合目的与审美要求的设计、布置、装饰,或以草图、模型的形式予以呈现,并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这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动手呈现力的重要活动。

通过美术表现实践,儿童们学习运用各种美术材料、技术创造视觉形象。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的、现代的媒材、技术,结合自己的观察、想象、设计和表现,去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交友中的具体需要。

表1-2标示了SMART儿童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与评价关注点。表1-2 SMART儿童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与评价关注点

其中,表1-2右侧上部横向四个能力水平——兴趣与观察力、动手与理解力、有意识的努力、视觉表达力,与表2中间纵向的三个SMART儿童美术核心素养,形成素养与能力水平的纵横坐标关系,坐标中间向上扬起的线和线上的6个点,是儿童美术学习评价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表1-2最左边与三个核心素养对应的8个具体的学习活动表现,是教师对相关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时的参考。

六个最基本的评价参考点,从下向上依次如下。

·在“感受与理解”核心素养中,“喜欢描绘自然、欣赏美术作品”与“兴趣与观察力”水平的结合点是第一个点。此点强调了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的兴趣评价。第二个点“有自己喜欢的美术学习形式”与“动手与理解力”水平的结合点,则强调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动手实践特点和参与活动的表现。

·在“交流与合作”核心素养中,“喜欢与人分享美的经验”与“动手与理解力”水平的结合点,强调了儿童与他人关于美的经验分享,主要建立在自己对制作作品的体会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发现之上,是美术教育最具意义的方面。“能与别人合作完成作品”与“有意识的努力”水平的结合点,强调了儿童发展与人合作能力的主观愿望、行动主动性的重要性。

·在“想象与呈现”核心素养中,“制作自己的美术学习册”与“有意识的努力”水平的结合点,强调了儿童对自己作品的整理、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总结,对自己学习行为与成果评价的反思等方面,这是考察儿童美术学习收获的主要指标。“能用美术做礼物,装饰环境”与“视觉表达力”水平的结合点,是对儿童美术制作与表现素养的实践能力评价,是学习评价的关键环节。

表1-2既可以给教师评价学生的工作以辅助,也可以帮助家长简明理解对SMART教育的追求与观察的介绍。建议各教育单位的管理者和教师熟练掌握,并用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解读,让家长对SMART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实践诉求和评价关注点,加深了解。第二节 SMART教育是通过艺术实现的素养教育

SMART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核心关怀,都是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实践和实现的。但SMART教育不是培养未来美术家的教育,更不是分科教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美术教育过程,通过美术欣赏、创作体验和展示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形式,养成儿童健康、快乐的性情,培养喜欢创想、善于交流和喜欢动手制作的习惯,从而为未来打下幸福生活、贡献社会的核心素养基础。

SMART教育的这一定位不是概念推理或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系统的研究得来的。即这一儿童美术教育定位,来自对中国文化现代性创新前景的研究;来自人文思想界对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来自对中国现代美育发展几个阶段特点的分析。(1)对中国文化现代创新前景的研究。中华民族被称为“诗性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审美文化”。21世纪的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大特点,是数字影像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对当代人生活方式、内容的持续、加速影响与改变。这一新趋势的突出特点,是现代文明[1]“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典型例子是今人对生活环境、衣着住行用品的认知与评价,都会突出审美的态度,甚至主要考虑视觉审美。思想家将今天这种有别于其他文明时代的“泛审美”现象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或人类文明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又有学者指出:这一审美泛化、视觉化的现代文明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审美的特点有着跨文明时代的异质同构关联。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与发展,正与现代视觉文化的审美特点有着丰富的可衔接关系。因此,今天的美术教育,与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文化思维方式和现代生活态度的塑造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美术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有气质、有素养、有胸襟的现代建设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

概言之,看,是现代文明中最具文化意义生产能量的文化行为;美术教育,是现代文化建设最基础也是最前沿的育人领域;人的视觉文化素养,是现代生活中最敏感、最直观地体现人的核心素养的外在文化生活行为。因此,它是在今天这个距离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最近的新时代,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代新人的最具现代性品质的教育事业。

SMART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而与儿童、家长们在今天相遇,共同担当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审美文化在现代视觉文化时代的再复兴使命,是为我们今天的孩子、明天的建设者,奠基能塑造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美好家庭和具有为社会添光赋彩能力的审美心灵、行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教育。(2)人文思想界对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审美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文化治理的有效工具。当代法国学者托尼·本尼特指出,现代审美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并不是如西方第一代美育理论学者席勒所描述的那样,是“个体自由”“独立意志”通过审美而实现的对生活现实的精神超越,而是现代文化通过对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而实现的社会治理的方式。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文化生活作为“一系列历史特定制度形成的治理关系,目标是转变广大人口的思想行为”,这种社会治理总“是通过审美智性文化的形式、技术和规则[2]的社会体系实现的”,“正是因为文化具有审美的特性,其才能够发挥教化行动者的作用。同时,文化的传播机制具有管理功能,也受[3]到功利主义计算法的影响。”托尼·本尼特发现,西方美学学科的成立与国家治理需要确立起个体自我管理的内在机制的需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说道,“就其通过将审美刻写在公民社会所规定的作为自我塑造过程的文化概念之中而为审美所创造的地位来看”,它使1806年普鲁士政体在“改革的论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4]1806年的改革标志着从警察国家向立法国家的转变”。托尼·本尼特认为,正是通过审美文化建设,“这一较高级的形式,主体被置于[5]世界的管理之下,理性的利益于是就得到了确保”。换言之,“审美”既是唤起个体自由意识的精神启示之光,也是让社会个体自觉归依现代文明规范的文化治理之途。

现代文化治理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生活、美育对个人日常行为与实践的调控,是美育的人文理想在社会文化治理中得以落实的载体。[6]“文化被建构为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美育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建构了一个通过审美与实践的“斜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引导审美活动参与者向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方向“自愿倾斜”。同时,这种技术化设计也是变化的,因为它的设计动力来自美育在社会文化建设实践语境中的问题意识。(3)对中国现代美育发展几个阶段特点的分析。中国美育在中国整体教育中几个主要阶段的特点与地位变化,如同一个温度计,标示了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征。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美育与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新文化的核心内容被提倡与推行。中国现代美育的第一代开拓者深受西方早期美育思想影响,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人的美育思想与康德、席勒等人联系密切。概括说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中国现代美育起步于人的改造、社会改造的问题意识。就此,王国维侧重将西方美育思想与中国美学范畴进行互证,以表明中西哲人对美的性质的理解不谋而合,以求从美育推动中国新文化建设参与人类文化现代性进程。蔡元培则利用担任民国教育界高官的位置力倡美育,1912年以教育总长身份主持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民国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7]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美育开拓者的这种将美育与人的精神养成、与培养新型现代国民密切联系的思想与实践,一方面与西方美育思想呼应;另一方面同19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面对外敌入侵而疾呼以“经世致用之学”来改革旧文化、旧教育,从而改良政治、改变社会的思想一脉相承,所谓育“新民”以兴邦,倡科学以强国。第二,选择“审美无功利”之途,期望以情感陶冶、信仰心培育来实现社会改良目标。王国维将康德、席勒、叔本华审美无功利思想与庄子的生存论思想结合,提出审美的“无用之用”说,核心意思是要以超越现实生存利益的“无用”来实现改造人的精神性情的美育目标之“用”。蔡元培在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中认为,美育是比宗教具有更大关怀的教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8]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梁启超、鲁迅的美育观相对来说功利色彩强,但在对美育的性质理解上依然认同“审美无功利”。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言:“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9]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这两个特点整体反映了中国第一代美育开拓者在美育改造社会的目的取向上的思想领先性和实践空想特点,“它并不重视创制人的现实改造计划以及人心改良所必需的制度安排,也不在现实的意义上论证审美何以能够使人超越现实的利害考虑和关系,实现情感乃至心灵的纯洁化和高尚化,而是把美学理论作为一部分知识分子表达人格和社会理想、宣泄对现存思想文化不[10]满情绪的一种方式或途径”。这一批评有其对历史中人求全的偏激,也确实道出了其致命的问题。

20世纪中期,国际冷战对立,国内的政治运动,使美育成为一个因高度敏感而被回避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始,借改革开放的春风,美育和艺术教育事业被重新唤醒,美育作为中国社会开放、现代教育起飞的“温度计”,再次标识了新热度的到来。这一美育热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走出“文化大革命”阴影后对人的主体性、审美独立价值的呼吁构成了特定时期中国美育的问题情境,审美无功利、形式美与自由、美的普遍性等命题,成为反思“文化大革命”、走向审美现代化的路标而在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氛围中耸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第二次五四运动”。显然,西方美育思想对其影响颇深。进而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与发达国家同步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传媒形态变化,更多的新问题被提到了美育事业面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第一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标示着中国美育进入了一个现代的、全新的发展时期。首先,美育作为“立德树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超越了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现代美育的经典浪漫主义“美育人性论”和无视艺术与生活之间丰富关系的“审美自律论”,而践行马克思主义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的精神文化再生产实践哲学。其次,在现代消费文化、数字媒介强势的视觉文化背景下,立足“不忘本来,接受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放眼界,反思极端二元对立话语,重新审视中国美育传统、中国乡土人文资源、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直面社会大众对物质、精神生活的更高质量,更多样化形式、载体与审美体验更加现代化的期望,而努力踏出针对中国当下问题的、现代的美育实践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SMART教育提出的事业发展口号是“做美术教育的先行者”,努力用现代的、科学的、针对问题求解的儿童美术教育实践,做中国21世纪新美育事业的建设者。第三节 SMART教育是对当下教育“短板”的补充

无须讳言,前面多年被边缘化的美育和艺术教育问题,造成了在今天整个教育事业格局中,美育和艺术教育成为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之一。如果说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属于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却是做得不够好的。主要表现为四点不足。一是教育资源不足。学校艺术教育的合格师资配备、开课完整水平、设备达标率欠缺,在一些边缘地区、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突出表现为与发达地区、城市的较大差距。二是如果说城市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资源配备已达到了合格水平,那么相关地区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发展形态则依然相对滞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艺术培训需求。同时,现有艺术培训机构的专业资质、专业水平和经营理念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待改善、提高的方面与问题相当多。三是学校美术教师、社会美术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手段落后,是艺术教育在现阶段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我们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基础不深,有待建设高水平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

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又颁布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10月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在苏州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现场推进会”。从上述国家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美育与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看,有两点比较突出:①从学校教育入手,加强和改进美育和艺术教育;②以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为手段,推动艺术教育尽快发展、城乡一体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SMART教育立足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整体发展问题意识,在我们的特点与当下艺术教育“短板”之间找准定位,侧重做出我们的开拓性贡献。(1)在教育理念上提出系统的针对儿童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教育观。我们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养成,永远不可能只在课堂上完成,更不可能被定时定量的艺术测评和考卷成绩涵盖,一定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中,在儿童每天的生活认知、学习发现、艺术活动的多样化体验中养成。国家在特定时期首先从学校艺术教育抓起,是针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亟待加强和改进的现实步骤。SMART教育针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一当下需求,从自己的角度,力求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联系起来,补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系中实施美育这一当下“短板”。(2)在课程模式上针对中国儿童的特点,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社会美术教育不同于学校美术教育,最基本的不同,是学校美术教育与学业成绩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社会美术教育则更多与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培育与个性发展相关,即SMART教育的美术课程模式设计,以保护孩子的个性、兴趣,培养和锻炼儿童的表达力、创造力为最高理想;践行“陪伴、启发、引导、帮助”的启发式教育哲学和力求更多设置自由表达、户外体验的课程环节,以“激励、唤醒、鼓舞”的教育方法替代“训练、模仿、测评”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工作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补充,成为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送给孩子的最珍贵、最有前瞻价值的礼物。(3)建立美术教育研究院,以领先的教育思想研究、问题研究,持续保持SMART教育的课程模式、环节与方法跟上社会需求,以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教学模式与课程环节的实践有效性,保持我们在该领域的领先性。如前述,当下中国社会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提出“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美术教育的社会需求大,儿童美术教育涉及许多家庭的未来期许,SMART教育准备用更大的投入、更专业的前沿研究与针对问题的教育实践探索,去担负这一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

从中国当下教育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整体大局看,目前的两个短板是:美育与美术教育资源量、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和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普及程度的不充分。而以我们的有限力量去补充这两个短板,是SMART教育提出“做儿童美术教育先行者”的用心所在。[1]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2]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3页。[3]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60页。[4] 〔英〕托尼·本尼特:《审美、治理、自由》,载周宪、陈蕴茜主编《观念的生产与知识重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9页。[5] 〔英〕托尼·本尼特:《审美、治理、自由》,载周宪、陈蕴茜主编《观念的生产与知识重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10页。[6]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2页。[7]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第229页。[8]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载桂勤编《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第78页。[9]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郎少君等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12页。[10] 杨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第208页。第二章 SMART教育模式

对教育、美育理念与思想的研究,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反思,都必须落实为建构科学的教育模式,落实为教学实施过程,才能将教育理想变为儿童成长的现实。SMART教育模式的建构,是SMART教育实践的核心。

SMART教育的名称,即由教育模式内五个核心元素的首字母组合而成:Subject(学科教育),Morality(美德教育),Arts(艺术教育),Relationship(陪伴教育),Travel(户外教育)。第一节 学科教育(Subject)

这里的“学科”有两层意思:一是把儿童教育的相关学科知识融入美术教育中,用艺术的活动方式承载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形成适合儿童认知、学习、理解的经验与知识,即用艺术的形式使学科知识“可视化”“游戏化”;二是用艺术的丰富形式打破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以更具体验性、交互性和生成性的学习、发现、探究活动过程,养成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艺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审美体验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多样化融合,可以拓展儿童更加开阔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教育中“学科教育”的权威理论,是DBAE教育理论。DBAE的全称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综合美术教育理论。从这一理论的内容与SMART教育模式中的学科教育部分的比较中,可以看出SMART教育中的学科教育特点。

DBAE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普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视觉艺术教育。(2)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a well-developed sense of art)。其主张教学内容应该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为核心,吸取四个相关艺术学科的内容为主要对象,即艺术创作(Art Making/Art Production)、艺术史(Art History)、艺术批评(Art Criticism)和美学(Aesthetics)。(3)“学科教育”的主要含义,是指艺术教育虽有其特殊的一面,但它与普通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其他学科是完全一致的。美国艺术教育家Barkan在题为“艺术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的文章中,针对视觉艺术中是否存在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结构”这一问题指出:艺术学科是一种不同的体系,它虽然不具有立足实证与精密测量的物理学知识结构,而以形象、形式的“类比”和“隐喻”为特征,但艺术探索并不是模糊和不严谨的。结论是,艺术和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世界的探索,只是探索的方式不同。

DBAE理论的这三个主要特点,与SMART教育模式中的“学科教育”部分的异同点如下。(1)SMART教育认同DBAE理论的第一点“充分重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视觉艺术教育”和第三点“艺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是对世界的探索,只是探索的方式不同”,将儿童阶段的美术教育作为“助儿童有更幸福的人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来对待。(2)在认同DBAE理论的目标“培养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的同时,针对儿童年龄段的特点,不是将“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这四个专业领域作为学科化的封闭自洽系统带入课程模式,而是走出“学科”的边界,围绕儿童的价值观养成和核心素养教育的育人目标,将学科教育作为“为了人”的整体教育模式中的一个儿童教育内容来对待。换言之,经典艺术学科教育的DBAE内容,被SMART教育模式针对儿童教育的特点吸收整合为一个有机内容:通过“美德教育”赋予它人文灵魂,通过“陪伴教育”“户外教育”赋予它儿童教育的实践形式,从而拓展为科学的、针对儿童核心素养养成需要的SMART教育模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完整学科化的艺术教育。在这一点上看,作为“学科的”艺术与科学在SMART教育中是密切相关的,是全部教育内容的一体两面;作为“教育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SMART教育中又是有明确差异的,即SMART教育有意弱化艺术的学科化内容,而以鲜明的、针对儿童认知特点与需要的情境化艺术体验活动、交流活动,实现艺术的综合育人目标。

对儿童的认知特点关注、综合化的学习情境营造,构成了SMART 教育模式中“学科教育”的特点和与其他部分密切联系的内在逻辑。第二节 美德教育(Morality)

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未来期望会不同,但都希望孩子具有与家庭、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教养;具有参与社会竞争的生存能力;具有在社会群体中与人合作成就公共事业的人格素质。中国传统美育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就是将美育看作德育的生活载体,将德育看作美育的价值核心,二者不可分割。孔子认为,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还具有知识教育的功能。人的形象气质美的根本标志是“文质彬彬”,质(本性)胜文会粗野,而文(外表)胜质又会浮华不实。他提出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既尽善(内容)又尽美(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不仅要读书,还要习礼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礼是政治、道德教育;乐是艺术审美教育;射御指骑马射箭驾车,是强健身体、掌握作战本领的教育;书是指书写、识字、作文等方面的教育;数是指计算、数学等方面的教育。

当今世界,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科技发展迅速,人们更加看重在公共交往中人的相处与合作素养。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对21世纪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研究结果中,合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信息技术素养(ICT Literacy)、社会和文化技能(Social and/or Cultural Skills)、公民素养(Citizenship)等核心素养,是几乎所有方案中具有的。而这几项中除了“信息技术素养”外,都是与人的美德教育相联系的。由此可见美德教育在面向未来的人的核心素养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此处可以引用2017年SMART教育创始人武志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来认识SMART教育模式中的美德教育的内涵。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  亲爱的家长们:在斯玛特的课程环节中,第一个环节就是美德环节。可能有的家长会问:“孩子上的是美术课,为什么要有美德环节呢?”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美德的民族,有延续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美德已经渗透到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2017年是鸡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鸡为“六畜”之中的“德畜”,代表着五种美好的品德:文、武、勇、仁、信。“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这五种美德与鸡的生物学特征契合得十分巧妙。在美德的烘托下,一种平凡的动物,仿佛就有了不平凡的生命,这就是艺术的升华作用。家长不妨给孩子讲讲这个有趣的典故,或许孩子在感兴趣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美德也具有提升个人形象的作用,斯玛特的教师会启发孩子们,美德是一个人最美丽的装饰品:“你们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吗?这些东西都很美好,但比这些东西更美好的,是一个人美好的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德可以让孩子的形象更美,可以让孩子更快地脱颖而出。Rebecca Sabky是美国常春藤联盟达特茅斯学院的招生部官员,她在一年的招生中,发现了一封有些特殊又令她感到惊喜的推荐信,这封信来自一所高中的清洁工。担任招生部官员15年来,Rebecca Sabky接到过包括前总统、奥运选手在内的各界名流的推荐信,阅读过大约3万份大学申请材料,唯有这份清洁工的推荐信令她过目难忘。这位清洁工在信中说,他所推荐的这位学生非常善良,所以自己必须支持他的大学申请。这位学生是学校里唯一知道每一位清洁工人姓名的人,他会主动把空教室的灯关掉,会在每个早晨向值夜的楼道管理员道谢,会在别的同学离开后把活动场地清理干净——即使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这位学生尊重所见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职位、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如何。这封信中谈到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美德,却比任何知识、技能都具有更强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位获得清洁工推荐的学生,被达特茅斯招生委员会一致表决录取,如愿进入常春藤名校。斯玛特重视孩子美好品德的塑造,因为这是育人的根本,也是孩子们将来求学、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美德的塑造,这种看似与美术毫无关系的东西,恰恰正是美术最根本的素养。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必须先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而一颗美丽的心灵,来自于美德的不断熏陶。斯玛特的理念是以艺术为载体,对孩子进行美德塑造,同时,也是以美德的塑造,来提升孩子的美学素养。斯玛特选取了52种美德,包括勇敢、善良、自信、节制、包容、尊重、关心,等等。一年52周,每周都要训练一种美德。我们相信,这些美德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最坚实的基础,能让他们的艺术才能得到最好的滋养。第三节 艺术教育(Arts)

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始终存在所谓“工具论”与“本质论”的分野。工具论,强调通过艺术的教育价值和通过艺术教育的过程实施,来唤起受教育者的自然生命感性、自由表达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生命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1]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本质论的代表,是前面提到的DBAE教育理论,主张以完整的学科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认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在SMART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过程的基本载体。其教育科学的依据是:2~12岁儿童,更需要通过美术活动而丰富、锻炼自己的形象感知力、形象表达力与动手制作能力,相对弱化对专业美术技能的训练。因为SMART教育认为,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具有大胆、自由的想象力和美术形式的表达欲望,通过美术活动而得到快乐、交流的乐趣,养成喜欢美术、喜欢交流、喜欢动手制作的兴趣,远胜过掌握一种学科化、成人化的美术技能。同时,在SMART的课程安排中,又有丰富的美术欣赏环节和引导儿童去主动理解、评论经典作品的活动内容,意在通过不过多设限地让儿童自然地接触经典美术作品,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自由想象、大胆评论,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经验的交流过程,培养儿童对美术表达方式的感受力与认知力,再结合他们自由的、为兴趣而表达的美术实践,潜移默化地养成他们用形象呈现、交流自己美术经验的敏感性,为将来随着年龄、兴趣的发展而需要进一步学习学科化的美术知识,奠定基础。正如被认为是工具论代表人物的艺术学者赫伯特·里德所言:“我们可以假定教育上的一般目的就是要培养每一个人独具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要以如此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调和……这样的美育,其范围如下。(一)保护一切形式的知觉与感觉的自然强度。(二)知觉与感觉的各种形式彼此间的协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三)以能传达的形式来表现感觉。(四)以能传达的形式来表现心理经验的样式,否则这种经验将部分或全部地未被觉察。(五)以规定的形式来[2]表现思想。”在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二元结构中,SMART教育模式中的艺术教育是偏于工具论的,同时,又将上述从(一)至(五)的美育范围看作随年龄变化而递进展开、逐步获得的。因此,SMART教育将鼓励儿童自由地表达置于首位,鼓励儿童将这种自由表达的经验过程与结果和教师、家长、同伴分享,让儿童在展示自己作品、陈述自己想法、倾听同伴意见的过程中学习,从而获得“以能传达的形式来表现感觉”(通过不断说话而学会如何说话)的学习收获。这一点,就是艺术学科教育要教给学习者的最基本东西——学习一种表达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与方式是被文化传统认同的、在交流环境中能生效的。由此可见,SMART学科教育将工具论与本质论在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学习经验中结合了起来。第四节 陪伴教育(Relationship)

陪伴教育是SMART教育模式中一个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方式,也是SMART教育模式的特色所在。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唤醒受教育者的心灵与潜能,那么,唤醒之后最需要的就是精心的陪伴与呵护,没有这个过程,唤醒的东西依然可能再度睡去。教育的陪伴,对教育者来说就是换位思考、尊重宽容、允许犯错和静待花开,就是俯下身子与受教育者一同成长。SMART教育将陪伴教育作为SMART教育的核心实践方式,同时用这一方式督促家长对子女的陪伴、小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关心,促成儿童在具体的游戏交流、友谊交往中体验,提升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

2015年,由中宏保险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开展的“中国亲子教育现状报告调查”显示,有38.66%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精力有限而会疏忽与孩子的交流。在获得亲子教育科学知识方面,27.63%的家庭期待有一所免费学习的父母教育公益大学,24.27%的父母期待有更好的亲子教育电视节目。62.78%的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身体与人格健康和孩子的平安成长。SMART教育模式中的陪伴教育,正是直面这一教育需求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以艺术的陪伴贡献自己的力量。SMART教育的“艺术游学”项目,已举办了敦煌、西双版纳、中国台湾以及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等不同内容的活动,让家长通过与孩子一起参与艺术游学的方式,一起亲自然、走世界、谈艺术、论感受……在人类艺术、自然世界中最为经典、最具特点的精品中让父母与孩子24小时实现“浸泡式陪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SMART教育认为:美术活动对创新的、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视觉形式表达的要求,可以培养儿童的个人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而美术活动、作品展示过程中的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则可以培养儿童学习他人优点、关心他人想法、学会表达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家长的爱心陪伴与科学引导,是最关键的。第五节 户外教育(Travel)

大自然,是天然的教科书,是活的教材,是巨大的博物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大自然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快乐,投身大自然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自然、与自然对话会深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感受、体验、模仿、思考、探究的主动性。环境与人的关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频发异化现象的时候,更需要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感情。美术在这方面的独特功能与教育形式、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就中国学校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校课程系统中接触自然的机会还相对比较少。SMART教育作为校外教育,看到了在这方面可以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提供填补“短板”的机会。因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