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保健医教你疗小疾养天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14:07:4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晓鸿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著名保健医教你疗小疾养天年

著名保健医教你疗小疾养天年试读:

前言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长寿,在同疾病斗争的实践活动(即防病和治病)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传承了一套适合于中国人养生保健的经验和防病治病的方法。从易学到禅道,从气功到武术,从饮食到医药,从体育到健身,从文学到艺术,处处都蕴涵着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诗词歌赋、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风光、衣食住行均可修养身心、保健养生。

自我保健是指通过自我锻炼、调养身心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养生命,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汉代名医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这就是说身体要活动,但不宜过累,身体活动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得以流通,所以不易生病。即“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 平日通过各种自我保健的方法锻炼,慢慢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所以,养心、练形、调气,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自我保健之最佳方法。

当今世界,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气候恶劣、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药物滥用及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使药源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猛激增,人们对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都渴望回归自然。此时,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医学及其自我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首当其选。中华文化复兴在望,祖国医学振兴在即!

自我保健,法于自然,顺应四时;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所以选择保健功法应注意自然因素的不同和人体本身的禀赋、体质、性别、年龄、环境等差异,即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既要区别病情轻重、年龄区别、性别差异、体质强弱,又要结合季节、气候、环境的不同,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锻炼的自我保健功法。

我五岁即习武行功,从小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在运用传统中医方法治疗患者的同时,还给每一位患者传授一套因人而异的保健功法。让患者通过自我保健锻炼,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即充实人体的正气。这样,一方面正气能够与邪气抗争,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另一方面在疾病后期的康复过程中,充沛的正气还能够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康复能力,解除或减轻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害,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根据临床常见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练功心得,我总结了一整套常见病的防治保健功法。在此书中,我将此保健功法以及平日自己常练习的自我保健功法介绍给人们,这套自我保健功法,简单实用,易学易会。愿人人展卷可得,家家获福无艾。刘晓鸿2015年4月18日上篇常见小病的自我保健功法一、感 冒

感冒是人体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全身酸软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为高发季节。病程一般为3~10天,当气候多变或人体正气不足时,更易发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开天门升阳气法

正身站立式(两脚开立与肩宽,脚尖朝前,两膝微曲,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十指朝下,全身放松、神凝气和,两目垂帘、舌舔上腭,排除杂念、自然呼吸),以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四指指腹分推阴阳、开天门(从额头中间向两边分推),再以食指指腹揉左右太阳穴(头部的经外奇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各36次,揉耳后高骨、“鸣天鼓”各36次(即下篇中的“鸣天鼓”)。

最后以双手食指指腹按左右迎香穴(手阳明大肠经之穴位,在面部,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36次(即下篇中的“摩迎香”)。◆强体通督增元法

端坐式(端坐于凳子上或床沿,两脚开立与肩宽,脚尖朝前,两手自然放置两膝上,全身放松,神凝气和,两目垂帘,舌舔上腭,排除杂念,自然呼吸),双手掌相互擦热后,两手掌重叠,掌心向内,放置下丹田(即气海穴,人体任脉之穴位,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两肘尽量靠近膝关节,身体慢慢用力向前俯,再尽力向后仰,如此前俯后仰,共做36次,如汗出效果更佳。前俯后仰可疏通任、督二脉,对平衡阴阳,抗病御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以两手剑指分别揉按双侧颈项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即风池穴(足少阳胆经之穴位,在颈后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36次。◆宣肺运腹排浊法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自胸锁乳突关节处,以四指指腹沿双侧肋骨分理推法36次,自上而下一直做到胃脘部;再身向左侧侧弯,右手臂贴右耳举起,以左掌上下擦右侧胁肋部36次;再身向右侧侧弯,左手臂贴左耳举起,以右掌上下擦左侧胁肋部36次。

接着以双手掌揉腹,顺逆时针各36次。此法起到宽胸理气、宣肺排浊之效。

最后,双手掌相互擦热后,由下向上、由里向外反复摩擦脸部36次(即干浴脸)。二、咳 嗽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多为痰、声并见。咳嗽主要是由人体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而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均属于此证范畴。◆宣肺泻邪导引法

以双手手掌和双膝着床,或以双手手掌和双膝着地,俯身向下,用口徐徐吸气,再用鼻缓缓呼气,呼气时默念“嘘”字,以耳听不到为宜,呼气时并配合缓缓抬头、扩胸的动作。如此宣肺泻胸中邪气36次。◆扳足后仰祛痰法

以端正体位坐于床上或地上,双足向前伸出,脚尖朝上呈垂直状,两足间距大约与肩宽,双手轻置于双膝上,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数分钟后,上身向前躬,双手扳脚尖6次。

双手再撑于身体两侧,指尖向左右两侧,身体挺胸后仰,做“赤龙搅海”36次(即下篇中的“饮天河”),待口中唾液盈满后,分三次咽下。

此法扳足尖为疏通周身经络、加速气血循环,躬身仰起为疏通督脉、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使痰火和肾水相交,如此则肾水可灭痰火。◆点穴拍打排浊法

以端正体位坐于床上或地上,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数分钟后,按揉天突穴(人体任脉之穴位,在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左右手的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在手背上,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各36次;按揉双侧风池穴(足少阳胆经之穴位,在颈后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太阳穴(头部的经外奇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各36次。体弱者加按揉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鼻塞痰多加揉双侧丰隆穴(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发热加揉双侧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咽喉肿痛可用指甲切压少商穴(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

拍打胸部,先将两手相互摩擦生热后,身向左侧侧弯,右手臂贴右耳举起,以左掌上下拍打右侧胸部、胁肋部36次;再身向右侧侧弯,左手臂贴左耳举起,以右掌上下拍打左侧胸部、胁肋部36次。重点是拍打的同时伴用力自腹腔、胸腔发出深度咳嗽声,用意念咳出体内浊气。三、哮 喘

哮喘在中医学中分为哮证、喘证。哮证是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证是以呼吸困难、气息迫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难以平卧为主要特征。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哮喘之病多为肺气壅阻,《素问·大奇论》曰:“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肾,与肝、脾有关,严重者可涉及心。

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肺结核以及癔病等均可参照本证论治。◆平喘定息导引法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端坐于凳子上或床沿,两脚开立与肩宽,脚尖朝前,两手自然放置两膝上,全身放松、神凝气和,两目垂帘、舌舔上腭),自然呼吸,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数分钟后,双手置于后腰部,用双手指掐后背第11胸椎下的脊中穴(人体督脉的穴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36次,再按揉脊中穴36次。

接着用双手按摩两乳房下的乳根穴(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人体的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36次,再摩擦背部、肩部36次,宁心安神,做饮天河(即下篇的“饮天河”),待口中的唾液盈满后,分三次咽下津液,使上逆之浊气得以降下,以达平喘定息之功效。◆吐故纳新呼吸法

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全身放松呈正身站立式,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数分钟后,以鼻吸入新鲜空气,以意引至腹部丹田部位(即气海穴,脐下1.5寸),当胸腹部气满时,抬头、张口,慢慢将体内浊气吐出。吸气时,提肛,足跟抬起,呼气时放松落下。如此鼻吸口呼36次。

此吐纳功法可疏通肺气,增强肺卫之功能,调节心肺之血液循环,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行之有效的功法。◆按揉膻中浴胸法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双手拇指点住胸腔左右的中府穴(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穴(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即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两穴位,配合深呼吸各点揉36次。

再双手掌叠按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之膻中穴(人体任脉上的穴位,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配合深呼吸按揉36次。然后用双手中指尖(其余四指握拳)反复叩击胸部的膻中穴(即下篇中的“叩膻中”)。若有胸闷加揉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手三里穴(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在手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各36次。

最后双手叠掌置于膻中穴,上身微前倾,两臂左右搓擦胸肋部(自上而下,沿胸部肋骨),擦至左侧则左臂抬至与肩高,擦至右侧则右臂抬至与肩高,如此“干浴胸”36次。四、心 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情较轻为惊悸,病情较重为怔忡。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或心血不足、水饮内停,导致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临床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见,轻者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重者不能平卧,甚至昏厥。

心悸的病变部位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功能不全、神经症等均可参照心悸病证论治。◆宽胸理气祛心火

正身站立式,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数分钟后,双手十指并拢为合十状,放置胸前,双拇指相贴对准膻中穴(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与胸距约20cm左右。注意双手掌心不要靠实,然后合十的双手渐渐分开,先分掌根,再分手指,由胸前缓缓移至背后,双手及双肩擦肋而下。再慢慢移双手到胸前合十、擦肋为一次,共做18次。

接着两臂向前平伸,十指朝前,掌心相对,鼻吸口呼,呼时口念“呵”字18次后。渐渐双手变成指尖相对,掌心朝向胸部,两臂再回拉至胸前,使掌心贴至心窝处,鼻吸口呼,呼时口念“呵”字18次。

此功法中双手合十可调整阴阳,并具有强心健体之功效。擦肋、“呵”字呼气法有泻心火、益心气之功效。◆两臂推拉虚天心

正身站立式,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数分钟后,平舒两臂,掌心向前,指尖向上,两臂挺直,一推一拉,自觉膈上(胸腔内)荡动,如此推拉36次(即下篇中的“虚天心”)。

如此推拉后自觉气血周流,精力旺盛。持久行之可促进气血循环,增加肺活量,起到强健心肺之功能。◆曲蹲平举强心阳

正身站立式,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神凝气和,两手变掌握指为拳,缓缓向胸前平举与肩高,平举时两膝缓缓曲蹲呈马步,保留马步、双臂握拳平举姿势约9秒钟,再复原正身站立式,如此曲蹲平举36次。

此法中握指为拳可以强心固元(俗曰“十指连心”,心脑血管患者平卧床上,双手十指反复练握指为拳的动作,亦有强心祛瘀之功效),曲蹲平举可以伸筋拓骨,活气血,通百脉。五、胸 痹

胸痹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脉阻滞,以阵发性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部剧痛、面青肢冷,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内科疾病。胸痹之名,最早见于《内经》。胸痹的发生多与年老体衰、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

胸痹的病变部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托举采气补心阳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静心宁神、排除杂念待呼吸平和自然后,徐徐以鼻深吸气,同时双手缓缓抬起与肩高,如捧一太阳状球体;再徐徐用口呼气,同时双手翻掌缓缓托举至头部上方,掌心朝上,保持托举姿势约9秒钟。再缓缓恢复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如此反复36次。◆拨云见天扩胸怀

正身站立式,静心宁神,排除杂念,徐徐以鼻深吸气,同时两手在腹前交叉,慢慢上举至头顶上方交叉,掌心朝前。再徐徐用口呼气,同时双臂分开,经身体两侧下落至腹前交叉,掌心朝里,同时屈膝下蹲,操练9次。

接着抱住后脑勺,左右转身,每侧各转36次,这样使胸部慢慢扩展。◆擦胸揉穴舒心气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脱去外衣,用对侧手掌轻轻按摩胸部及腋下胁肋部,左右各36次,按摩局部有热感为佳。

再揉按左右手的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各36次、左右手的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在手掌心,当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各36次、左右手的神门穴(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各36次、左右臂的少海穴(手少阴心经的穴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各36次。六、不 寐

不寐,亦称“失眠”“不得眠”或“不得卧”,是由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入寐困难,寐后容易醒,醒后不能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由于睡眠时间不够、深度不足,人体不能及时消除疲劳、恢复体能而致病。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中,不寐(“失眠”)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有头昏、脑胀、健忘、遗精、月经不调、食欲不振及更年期综合征等。◆静养叩齿冥心神

端坐式(或盘膝坐式),头部端正,腰部、脊背挺直,颈部、肩部放松,双目微闭,调息宁神。两手交叉,抱住颈部后面,低头用力下压,下压时两肘尽力向内靠拢。然后慢慢抬头、仰头,两肘尽力向外扩撑。如此靠拢、扩撑36次。

接着叩齿36次(即下篇中的“击天罄”)。◆握固冲拳托天举

端坐式(或盘膝式),静心宁神,排除杂念,两手慢慢握固变拳,置于左右腰两侧,然后交替左右平行击出(微微似用力非用力),拳心向下,左右各36次。

再以拳变掌,左右两手交替仰掌上举,如托举重物状,左右各36次。◆鼓漱咽津通血脉

端坐式(或盘膝式),调息宁神,排除杂念,双手拇指按住耳根下部的翳风穴(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其余四指按住左右太阳穴(头部的经外奇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稍稍用力按揉36次。随后用双手拇指、食指稍稍用力点按后脑的风府(人体督脉之穴位,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风池(足少阳胆经之穴位,在颈后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哑门(人体督脉之穴位,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天柱(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颈部大筋即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四穴各36次。再用双手拇指点按左右腕部的神门穴(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此时配合深呼吸各做36次。

最后,鼓漱咽津(即下篇中的“饮天河”),以津液漱口,分三次徐徐咽下。如此可灌溉五脏,调和血脉,濡养精气,滋润机体。

以上功法,能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的神经衰弱,或循环系统的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失眠,或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失眠(即“不寐”一证)。七、眩 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临床上轻重不一,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出现昏倒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主要与邪中、血虚、情志失调、髓海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神经症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醒脑转睛升清阳

端坐式(或盘膝式),闭目宁神调息,两眼内视百会穴,吸气后闭气片刻,令清气上行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如此呼吸9次。再以双手掌心掩耳,鸣击天鼓36次(即下篇中的“鸣天鼓”)。

再以双手掌心互擦至热,以左掌擦右脚心36次,以右掌擦左脚心36次(即下篇中的“温九泉”)

接着闭目双睛左右上下旋转36次(即下篇中的“转日月”)。◆握固吐纳调阴阳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两臂向前平举,掌心向下。呼气时,双手紧握拳,中指尖扣紧掌心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拇指外包呈握拳状;吸气时,手掌放开。如此共握固9次。

两臂再向身体两侧平举,掌心向下。呼气时,双手紧握拳,中指尖扣紧掌心劳宫穴,拇指外包呈握拳;吸气时,手掌放开。如此共握固9次。

两臂上举,掌心相对。呼气时,双手紧握拳,中指尖扣紧掌心劳宫穴,拇指外包呈握拳;吸气时,手掌放开。如此共握固9次。

最后两臂下垂,掌心相对。呼气时,双手紧握拳,中指尖扣紧掌心劳宫穴,拇指外包呈握拳;吸气时,手掌放开。如此共握固9次。◆拿捏点按醒清窍

端坐式(或盘膝式),先以左手拇指指尖对准右肩井穴(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在肩上,前直对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其余四指放在锁骨外侧,捏拿肩井穴36次。再换右手捏拿左侧肩井穴36次。接着将双手手掌互擦至热,以左掌擦右肩井穴36次,再以右掌擦左肩井穴36次。

再以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臂的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在手背上,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各36次,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臂的曲池穴、合谷穴各36次。再以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腿的太冲穴(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涌泉穴(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人体足底部,踡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各36次,再以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腿的太冲穴、三阴交穴、涌泉穴各36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