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魅力风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11:01:35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城魅力风韵

古城魅力风韵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荆州古城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是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00多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古老底蕴,可上溯到绵延久远的史前时期。不仅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圣地,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至汉代时,又是全国商业都会之一。

周厉王时期荆州始筑城墙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人们时常说的俗语“大意失荆州”,典故就出在这里。荆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荆州古城。

距今五六万年前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在古城东北;古城附近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很多处。无可置疑的史迹告诉人们,荆州这块古老的热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小北门外的郢北村鸡公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晚期遗址。遗址内不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石核和石器废料,而且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在遗址中部有数个由大量石器围成的不规则形空地。

鸡公山遗址是一处长期使用并保存完好的石器制作场,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荆州就已开始修筑城墙。此后历朝历代都对城墙加以修缮。

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古城墙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郭。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后世所存的古城墙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的建筑。古城的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

该城保存完整,有东南西北四个老城门以及一个新南门。城内有玄妙观、关帝庙及铁女寺等。荆州城北的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保存得也较为完好。

楚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当时称为“郢都”,因为城在纪山的南边,也称“纪郢”。西晋学者杜预在《左传》的注释中始将郢都改称“纪南城”。

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00多年,楚国共有20代国王在此建都。在此期间,楚国还统一了近50个小国,势力极大。楚国全盛时期,纪南城也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当时南方的第一大都会。

纪南城址规模宏大,有7座城门。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处均为水门。水门缺口东侧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

城垣四周环有护城壕遗址,城内已探出东周夯土台基几十座,以中部偏东南处最为密集当为宫殿区。其东侧和北侧还探出墙基遗址。城内有三条古河道。冶炼作坊区在城西南部。宫城以西陈家台曾发现两座铸炉,炉底和附近还发现有锡渣、铜渣、鼓风管和残陶范等。

宫城北面的龙桥河两侧,曾发现窑址、水井以及墙基、散水、下水管道等遗迹,并有大片瓦砾堆积,应是当时烧制陶瓦陶用品和市民居住生活的地区。

全城共有水井几百口,以宫城以北的龙桥河两侧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有的井底遗留一大陶瓮,当为冷藏窖。出土遗物以陶瓦的数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两类。

城内西北部发现两处墓地,已发掘的均是春秋晚期的小型楚墓。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800多座,多数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交,与遗址的堆积和出土遗物的年代基本一致。这大体表明了古城的繁荣时期。

三国时期,荆州是争霸要津。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家分荆州。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取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210年,周瑜死后,孙权采纳鲁肃建议,把自己所据的部分“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的地盘。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一百二十回中,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码头虽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码头之上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码头的石阶仍清晰可辨。

210年,立营公安县的刘备,从接替周瑜执掌帅印的鲁肃手中侥幸借得荆州,并派关羽镇守,他自己仍扎营公安。

以后刘备每次经公安来到荆州视察防务,都要经过水路,由小东门码头登岸入城。

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后人就用刘备驻守之地的公安代称小东门。年深日久,小东门称谓淡化,公安门便成了惯称。

此后,东晋末年的晋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朝后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王侯在此称帝、称王,并建都,历时100多年。知识点滴在荆州城大北门金水桥外有一条街道,叫得胜街。这条街道连同洗马池都是大有来头的。传说,关羽镇守荆州时,曾在沔水与曹军遭遇,并展开激烈战斗,关羽获得胜利。随后,关羽班师凯旋进城,沿街百姓自发聚集欢迎得胜将士。一时间,鞭炮声声,载歌载舞。关羽得胜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欢迎,喜不自胜,进城后,看到他的坐骑赤兔马满身征尘,顿生怜惜之情。关羽见北门内东侧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便策马而至,亲手为赤兔马洗涤。百姓亲眼目睹此景,甚为感念,遂将此塘谓之洗马池。

唐代始建玄妙观和两座寺院

唐朝时期,荆州被作为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荆州在我国漫长历史的演进中,所处的这种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荆州古城的发展与进步。

这一时期著名的建筑有铁女寺、开元寺、玄妙观以及荆州古城墙等。

铁女寺建于629年,距荆州古城北门楼只一箭之地。随着年代的久远,铁女寺庙几次毁损。元代末年,世道不宁,民不聊生,铁女寺坍塌。

到明代洪武年间,辽王朱植改藩荆州后才重新修建了此寺。

门内赫然兀立大石碑,正面为一巨大“佛”字,背面就是朱植的《铁女寺碑记》。二铁女置于大雄宝殿内,其形态模糊,如坐似立。铁女寺规模虽算不上宏大,但其特有的来龙去脉和古建胜迹却使其魅力独具,香火、游人不断。

现存建筑是明朝修建的,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韦驮殿和藏经楼。寺内供奉两尊铁像,传说就是两位铁女原身所熔,甚是生动。寺内供有舍利,一部血书《妙法莲华经》。

开元观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后代屡有修葺。现在所存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中轴线建筑山门、雷神殿、三清殿、天门和祖师殿等都保存很好。

山门是木构门楼式建筑,庑殿顶,上檐施一斗二升交麻叶出四翘斗拱,下檐施六栖出三翘斗拱,三门道造型庄重秀丽。山门外东西两侧有大石狮各一座,显得十分威严。

玄妙观与开元观建于同一时期。玄妙观名称曾多次变更。1009年,宋真宗下诏更名为天庆观。1297年,元成宗复改为玄妙观。1339年,元顺帝赐题“九老仙都宫”。清代为了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为元妙观。

古观原由山门和六座殿阁组成。六殿阁分别名为四圣殿、三清殿、玉皇阁、玄武阁、圣母殿和梓潼殿。前四殿依次成直线排列。

四殿中最后一殿玄武阁置于高台,台东为圣母殿,台西为梓潼殿。后来剩下三重建筑,前为玉皇阁,中为三天门,后为置于崇台之上的玄武阁,均为1584年重建。

荆州古城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但荆州古城墙却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古城垣包括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和宋朝、五代时期的砖城。五代砖城叠压城墙。由此可见,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

到了元代,荆州被作为荆湖行省的省会。此后,历代皆有发展。知识点滴据江陵县志中记载,当时江陵府有位叫孙坤的冶铁监官,蒙冤入狱以后。孙氏的两个女儿痛父蒙冤,投告无门,两人便一起投入冶铁炉中,化为两尊铁女。皇上闻听此事后,被铁女的孝心打动,释放了她们的父亲,并昭赐立祠祭祀,取名“铁女祠”。最初,铁女祠是供奉符合儒家标准的女性人物的祠殿。后来,祠中请进了佛菩萨,就改称为“寺”。成了既供铁女又礼佛,融儒、佛两教于一炉,独具特色的道场。此事在明代朱植所撰的《铁女寺碑记》中有详细记述。

元明清时期古城再度繁荣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到了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成为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县的治所。

提到荆州古城,人们就会想到城上三山。其实,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是指松甲山、卸甲山和掷甲山。

城上三山实际上就是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而得名。后人在三山上建祠以祭祀关公,祠堂后来均已毁圮。

据清代乾隆时期的《江陵县志》记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说关公曾经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

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曾在此地卸甲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卸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

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了明朝及以后,荆州越发得到朝廷的重视。在这一时期修建了众多的古迹。如关公馆、万寿宝塔、荆州城墙、张居正故居、古墓群等。

1396年,明代政府出资修建了关公馆。关公馆也称关帝庙,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关庙旧址。关庙旧址既是关羽镇守荆州十多年的府邸故基,关羽曾在这里总督荆襄九郡诸事十多年。这里也是关羽后代世袭江陵的地方所在。

整个馆宇仿照原关庙风格,殿宇分为仪门、正殿、三义楼和陈列楼。正殿和三义楼分别供奉着关羽和桃园结义刘、关、张三人的巨型塑像。

庙内现存明代万历年间栽植的两株雌雄银杏树,以及关羽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槽等珍稀文物。关公馆于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又有两次重修并扩建。

荆州关帝庙自建成以后,规模不断扩大。到了1735年,庙内除了奉祀关羽外,他的儿子关平、部将周仓及杨仪、马良都一起受祭祀。一时间,荆州关帝庙庙宇森严、规模宏伟。

明代所建的另一处景观是万寿宝塔,也称“接引塔”。该塔位于素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的观音矶头上。是明藩辽王朱宪炯,遵太妃毛氏命为嘉靖帝祈寿而修建的。1548年动工,1552年建成。清代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都曾有过修缮。

该塔向南,塔身以砖、石砌筑,八角七级。塔基须弥座,塔身中空,每层都有塔门。底层塔门上置一石匾,楷书“万寿宝塔”4字。第四层塔室内有一块“辽王宪鼎建万寿宝塔记”碑,字迹斑驳。塔内设螺旋式石梯。

万寿宝塔塔额、枋、斗拱皆仿木构建筑形式,塔一层正中供一尊接引佛,庄严肃穆。塔身各层共饰有汉白玉雕刻佛像,塔身内外壁还共嵌有浮雕佛像砖、花纹砖和文字砖。

雕佛像或端坐、或肃立,各具风姿,据传这些佛像都是嘉靖皇帝下诏各地敬献,因而极具地方特色。字砖中所刻的汉、藏、满文仍然清晰。塔顶置有铜铸鎏金塔刹,上刻《金刚经》全文。

荆州城墙自1789年至1792年两次大修后,保存有六座城门。城门的建造巧妙地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

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1788年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名为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后来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了西门。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了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就是暗设的四座藏兵洞。

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的敌人,可以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敌人猝不及防。

1393年,朱元璋的第十二子,受封于江陵的湘王朱柏,由于笃信神仙,在这里量地造林,营建新殿。第二年新殿落成,经过占卜,命名为太晖观。其实,早在宋元时期这里就建有草殿。

湘王后来被诬为谋反畏罪自焚,不久就被平反了,其衣冠冢就位于太晖观西侧。后经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600多件。

该墓为砖石结构,由前、中、后三室外加耳室组成,墓室前室外顶仿硬山式殿堂建筑,墓室结构奇特别致,建筑工艺精湛,与太晖观交相映衬,共同构成湘献王地上地下两座王宫。

张居正故居位于古城东门内,是后人为了缅怀、纪念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场所,原名为“张大学士府”。由于历史原因,其故居毁于战乱。后人又重建张居正故居,并以其原有建筑景观布局。

在荆州古城西北的八岭山上有一处规模庞大的古墓群“辽王墓室”,至今保存极为完好,现有的墓院墙,是八岭山古墓群按土筑方式修筑的。院墙上部用带卷草的花纹图案砖出檐,上盖大型筒瓦。

墓室的前、中、正殿还装有大型石门和两道木门,石门上有9排9行石制门钉。墓道盖面上刻有“故辽简王之墓”6个大字,底面上刻有辽简王的生平。整个墓志铭全被城砖密封。该墓在历史上虽多次被盗掘,仍出土了100多件珍贵文物。

荆州城古老且历经沧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爱。古老的荆州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异彩。知识点滴卸甲山位于荆州古城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曾在此地卸甲。而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即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于是,后人称此处为“掷甲山”。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我国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是我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旧称“古陶”,始建于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间。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始建城墙。1703年,筑四面城楼。平遥是我国清朝晚期的金融中心,并有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基本保存明清时期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西周为抵御侵扰始建古城

在我国北部的山西省中部,有座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原型,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经这样评价它:

它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一语道破了这座古城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一个“老”字。

那么,这座古城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它便是旧称“古陶”的平遥古城。据说,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在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时期。

当时,周宣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后来平远县城东北的京陵村,“京陵”2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存平遥古城的前身。如果从那时算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春秋时期,平遥隶属晋国,战国时又归属赵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平陶县,属太原郡。汉代时期,平遥属于京陵、中都两县及邬县地区。

到了北魏太武帝时期,为避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太武帝把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此次迁动后的新址就是后来平遥古城的地址,以后,平遥历经多个朝代变迁,但名称都没有发生变化。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当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严酷考验。

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在战斗中派兵焚烧平遥城。然而,虽经历了一场火灾,平遥城池还是保存下了不少,并在以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1367年,平遥城墙在旧城基础上开始了扩建。重建后的古城有门6座,东西各两座,南北各一座,全部用砖石包墙。

明朝中叶,平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以后,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共进行过十多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为此,现存平遥古城的城墙一直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城墙风貌。

据记载,平遥古城最初城墙是特别低矮的夯土筑就,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经过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有20余次的包砌整修,便形成现在见到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意喻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若磐石,金汤永固。气势宏伟的古城墙,全长6千米,城墙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顶铺砖以排水。墙外筑有又深又宽的护城壕,足以抗拒来犯之敌于墙外。

城墙的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6座,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城墙上还建有角楼、城楼、魁星楼、文昌阁和点将台等建筑。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均为方形,与城墙同高。

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的敌人,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的过客,需要时即可关上两座门,形成“瓮中之鳖”之势。城外有护城河环城一周,河上有一座大吊桥。

城墙的角楼是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有西北角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和东南角的凝秀楼。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

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吉甫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

城墙有6道城门,这些门还分别有各自的寓意,南门叫迎薰门,是龟首,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两眼水井,喻为龟之双眼,可谓“龟前戏水”。北门叫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

上西门叫永定门,下西门叫凤仪门,上东门叫太和门,此三门形似龟的三腿向前伸,唯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传说是古人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向东门拉直并用绳子绑好拴在麓台塔上。

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用于瞭望和发扬侧射火力,是保卫城墙用的。城墙脚下是防御的死角,有了马面,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

马面上的两层小楼,也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40座,明隆庆三年(1569年)增至94座,明万历三年(1575年),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敌楼平面呈方形,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

平遥古城城墙上的现存敌楼,是供士兵休息、存放粮食和弹药的场所,同时也增加了古城的美观。

城墙顶面用砖墁铺满,内侧为保护守城士兵而修建的护墙,名为女儿墙,外筑供士兵打击敌人和眺望敌情所用的垛口,共计3000个。

据说,这300个垛口和72座敌楼,象征了同孔子周游列国的3000门徒和72贤人。敌楼上还有孙子兵法石刻,使得一座壁垒森严的城池显得文雅亲和、先礼后兵,透露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除了这古老的城墙,在平遥古城内,还有许多从明代以及明代前流传下来的遗址和遗迹,它们与古城墙共同组成完整的平遥古城,为平遥古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其中,位于古城内的政府街,坐北朝南,平遥县,是我国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据说,这座古县衙始建于明代。

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一字排开,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

紧接县衙大门的是仪门,也称礼仪之门,是象征封建礼教的建筑物。

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土地祠、赞候庙、粮厅、花厅。院西有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站和阎王殿等建筑群。

衙署大门西侧是申明亭,是有关吏员对民间纠纷进行了解和调解的地方。衙门两边是赋役房,为窑洞厢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

平遥古城内的另一处著名景观是位于古城东侧的城隍庙。此庙初建于明代初年,1544年重修。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城隍庙又曾多次修葺补筑。

1859年,城隍庙在庙会期间毁于火灾,1864年才得以续修。

城隍庙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为7302平方米。平遥城隍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合一。

城隍庙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殿宇高大挺拔,临街山门,殿前戏楼,殿后寝宫,是我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

城隍庙的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游廊、官厅、东西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有官署建筑的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

平遥城隍庙是我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尤其以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建筑之精而著称。平遥城隍庙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局部的艺术处理,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知识点滴在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这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最早的城墙上是没有女儿墙的。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然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城去,就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女孩,工匠们就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

从清代起曾为金融业中心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

进入清代,平遥古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据记载,清康熙帝西巡时,曾驾临古城。到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西逃途中,也曾路宿古城。

当然,平遥最辉煌的一页,它曾是清代晚期我国的金融中心。1824年,我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它也是我国银行业的开山鼻祖。

当时,在日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0多家,一度成为我国金融业中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现存的平遥古城内,还有众多从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街道商铺、居民建筑等,这些遗址古迹均体现了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沧桑的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

这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自古以来就是平遥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明清街的中央是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贯通南北的金井楼,清时被冠以平遥县十二景之一。

金井楼的结构为三重檐歇山顶木构架楼阁,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柱上施半拱。

金井楼的二层平座回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神龛,南供关圣大帝,北祀观音大士,另奉魁星,屋顶装天花板,楼顶施彩色琉璃瓦,嵌镶成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

金井楼既不是宗教性建筑,也非防卫性建筑,为城内独一无二的楼阁式高层公共建筑。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井楼与古城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

在明清街,除了这金井楼,还有清代平遥“蔚”字五联号之一的蔚盛长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县城南大街13号,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蔚盛长票号成立于1826年,由原设于平遥城内的绸缎庄改组而成,总号设在平遥城内。财东是介休北贾村的侯荫昌和平遥普洞村王培南及几户小股东,经理为汾阳人郭存祀。1900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行路过平遥时,因提取醇亲王汇来的银两下榻蔚盛长票号。1912年,经理雷士纬求到了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墨宝“光绪行宫”4字,为此,此处又名“光绪皇帝下榻处”或“光绪客栈”。

在蔚盛长博物馆的北厢房,墙上有一副由四小一幅画为一组的画,这便是明清著名书法家傅山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指头画。

蔚盛长博物馆的正厅,院子与台阶一级比一级高,这代表着步步之高的意思,也就是说院子的与身份的高低是成正比的。

正厅便是当时掌柜所住的地方,在厅中央,有一块蓝色的匾,上面写着“乾健伸贞”4个大字。据说,这块匾是当时票号掌柜过六十大寿之时,他的好友赠予他的。

进入正厅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葫芦宝床”。此床是此馆珍品之一,采用浮雕和镂空两种工艺,上面雕有100个葫芦,床的两边还有两个“寿”字,象征多子多福多寿之意。下边的床板上还雕有九头狮子在嬉绣球,这幅雕刻画代表着:狮子滚绣球,好日子在后头。

在百福阁的二楼,还存放着一尊古老的佛像,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古代生意人信佛,像此票号的历任掌柜便都是信佛之人,放置佛祖塑像在此,是乞求财源滚滚之意。

位于古城明清街南口,坐西朝东、建筑保护非常完好的一座三进院落,是清代主要票号之一的百川通票号旧址。

此票号是明清街店铺、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完好、最高的店面,也是古城内最早开发的景点之一,票号财东的祁县城内的渠源浈,经营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近多处分号,其旧址已辟为“三晋大财东家私博物馆”。

博物馆由外及里,分三进院落,每个院落依次增高,隐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穿过门厅,院内南面耳房为住房用品陈列。对面是当时接待重要宾客的大烟房,在中院南厢的原账房内,现设有百川通的全模型,北厢房是当时的银窖。

中院正厅原为会客所在,仍以旧时模样摆设。里间是票号的客房,现设有清代紫檀三面浮雕罗汉床图案,木雕工艺十分考究。

客厅和楼上的阁楼组成整座院落的主楼。楼檐椽头用油漆彩绘画成铜钱图案,并依次写有“一本万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