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病外治良方妙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9:18:50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权,蔡玉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女病外治良方妙法

女病外治良方妙法试读:

前言

女病外治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外治经验,在临床上获得了神奇的效果,为解除广大妇女的病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女病外治越来越被更多的临床医家所重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有许多新的外治方法不断涌现,药物剂型不断改进,传统的外治器械不断创新,在妇科病的治疗上越显出其独特的优势,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女病外治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治疗的,除口服药以外的治疗方法。它具有作用迅速,易学易用,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付作用少,患者乐于接受的优点。

然而,尽管外治法对妇科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但至今尚未见到妇科病外治方面较系统、完整的专著,只在综合性书刊中,可见到部分零散的资料,临床查找、使用极为不便。有鉴于此,编著者为了顺应时代对女病外治的新需求,充分反映女病外治研究的新成果,从总体上提高对妇科病的治疗效果,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的卫生人员,提供一本对妇科病简便、灵活、多样、确切的外治资料,于是便开始了较系统的编著工作。遍览群书,旁搜远绍,斟酌筛选,体味精华。参阅了古今文献300余种,近20年来的国内医学期刊350余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比较,纳精汇萃,博采众长,务求实用,结合编著者的临床外治经验,编著成《女病外治良方妙法》一书。

我们编著时力求全面,着重实用,以满足多层次医务工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给读者以启迪,开阔视野,增加颇多的外治方法,读后有所裨益,希望能对中医妇科病外治的研究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述了女病外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妇科外治法的特点等。并介绍了60余种妇科病外治的具体方法,如坐药、扑粉、熏洗等。各论部分篇幅居重,对妇科临床常见的74种疾病进行了系统的外治介绍,力求以中医病名为主,为了使用方便,部分疾病以西医疾病命名。撰稿以病为纲,以法为目,每法下按处方、方法、功效主治、资料来源等项。

本书在酝酿、整理、编著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北京中西医新技术研究所府强所长的指导,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领导和山西省晋中二院的领导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李占永编辑的仔细审订和引用文献的作者们,均致谢忱!《女病外治良方妙法》一书的编著出版,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诸位读者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编著者1992年9月总论

妇科病的外治方法,是妇科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内治法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妇科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几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

妇科病外治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药敷、膏贴、熏蒸、焙熨、捏脊、推拿、针灸、坐浴、理疗等方法,通过皮肤或粘膜,透达于里,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妇科病外治,作用迅速,方法简单,使用方便,药效良验,易学实用,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为众多的患者乐于接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妇科外治越来越被临床妇科医家所重视。本法尤其对妇女体虚之人,攻补难施,不肯服用药物的患者,难以进药之证,或妇科生殖器疾患,都可体现内外治法的异工同曲之妙。更有内服药所不及的优点。因而女科外治是体现祖国医学特色的一大绝技。对许多妇科疑难症皆可取得较好疗效。由此可见,妇科病的外治方法,很有必要加以系统整理和研究。第一章妇科病外治概述

追溯妇科病外治的历史,大抵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群居的原始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在与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斗争中,逐渐发现按摩可以使疼痛减轻或消失,树叶、草茎、泥土外敷伤口可减少妇科病出血或治愈疾病。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又逐渐体会到用兽皮、树皮包裹烘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加温来减轻或消除某些疼痛效果更好,也更方便,于是便产生了现在所说的热熨法,人们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寒性痛经一直沿用至今。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从而积累了外治的经验。在制做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们创制了外治医疗工具,如砭石、骨针等。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又产生了热熨和灸疗……。这是医学外治的起源,也是妇科外治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文字,医学经验的积累和传播得以突破性发展。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医学名词的记载,前人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自此开始有了文字上的描述。《殷墟卜辞》中就有不少中药外治的史料。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熏浴法。在外治法中以熏浴、缚、酒、熨法应用得最多,并为后世广泛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妇科医师出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即那时妇科医生之称谓。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详细地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而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药外治的方法和内容。并开创了现代妇科外用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的理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撰写了名垂古今、理法方药较完备的《伤寒杂病论》。该书除收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内服方外,还介绍了不少外治方法。直至今天外治法在妇科病的治疗上,仍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如狼牙汤用以沥阴中(即现代的中药冲洗阴道),蛇床子散纳阴中(即现代的用蛇床子散棉花包裹纳阴道),从此便出现了妇科阴道冲洗和阴道纳药。也从此奠定了妇科病外治的基础。

宋明时期,医学大家流派的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推动了整个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妇科外治法的内容,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科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晋唐之后出现妇科外治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把敷药法和经络俞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妇科病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妇科病的疗效。

第二,妇科病外治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时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汇集了上千种资料,荟萃了明代及此前单验方万余首,内治、外治并重,收载了数十种妇科病外治的方法

第三,随着临床各科外治法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妇科病外治机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圣济总录》认为:“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籍以气达者,是也。”

妇科病外治法的形成应该说是在清代。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的专著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其标志。“外治之宗”吴尚先在精心研究前贤外治经验和亲验万人的实践基础上,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历时数十年,著成了举世闻名的《理瀹骈文》一书。该节收录了外治方法数十种。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妇科外治法。吴氏还提出,病有内症、外症,治有内治、外治,外者外治,亦需内治,内者内治,也有外治。尤其申明内治、外治之义,并提出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为后世妇科病应用外治法开拓了一个法门。

妇科病外治发展到清代,以外治专著问世和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为其成熟的标志。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妇科外治法这一传统医学分支学科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妇科外治著述虽无专著,但从研究、推广、应用上为历代任何时期所不及。据我们对15年来全国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期刊杂志中,妇科病外治文献探讨、理论研究、临床报道等,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妇科病外治文章已达1000余篇,外治方面的专著40余种,其中都不同程度地编写了妇科病外治的内容。这些专论专著的问世,对妇科病外治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和论述。对提高妇科病外治的疗效和推广应用,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分析妇科病外治的临床资料,不难看出建国以后,尤其是近10年来,妇科病外治的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又其趋向于妇科多个病种外治法的研究,或增缺漏,或开前贤之末发,论前人之末述,力求完善。特别是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妇科病外治的方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观念,对治疗理论系统整理,也是历代外治专论专著所不及的。近10年来的外治文献和出版的外治专著,进一步展示了妇科外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给古老的中医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妇科外治法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尤其是70年代以来,它不仅大大突破了主要用于治疗外科、皮肤科等疾病的应用范围,而且将使其现代化成为可能。

近年来,研制出了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并具有使用方便等特点的新器具,同时还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许多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中药外治协同应用,这应该说是外治现代化发展的较突出的特色之一。声波、电疗、光学、磁石的应用,无疑是为妇科外治提供了更好的方法。第二章妇科病外治的 基本原理和特点第一节 妇科病外治法基本作用原理

妇科外治法种类繁多,各具其作用原理。但总的来说外治与内治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外治手段或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为了搞清妇科外治法的基本原理,所以很有必要将其外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一、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以药物敷贴熏洗、蒸气吸入、离子电导等方法,使其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深入腠理、脏腑等部位,直接吸收,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药理作用。如将药物敷于腧穴,或上药于阴道,药物气味就通过经络血脉运行全身。这样便可以改变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这一疗法对多种疾病有肯定疗效,其在妇科临床中越来越体现出它治病的威力。又如中药煎汤灌肠疗法,施药于直肠,由肠内吸收入血脉,输布周身以治疗妇科疾病。

随着中医的发展,现代的药理研究认为直接作用可使中药化学成分刺激皮肤感受器,发挥某些化学作用。也可以使药物渗透、吸收和经络传布,发挥药物归经,达到“以气调气”的作用。实际上可达与内服药同样的效果,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二、间接作用

间接作用是指除了药物之外,还有辅助的温热刺激,机械物理等对局部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治疗疾病。它首先表现在施于体表、腧穴、孔窍等,对局部产生一定的刺激,可通过经络将这一刺激信息传入脏腑或至病所,发挥调节或治疗效应。其次是促进药物直接治疗作用的发挥。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和传播,从而增强全身效应。例如,现代所用的电离子导入法、中药透皮法、中药电热熨法、电热药物温通法等,其中熨之、烙之、电导、温通、透皮等,无不属间接作用的具体运用。临床证实,间接作用的运用,对提高妇科病的疗效大有裨益。

现代研究表明,间接外治对体表某一部位的刺激,可通过反馈原理将刺激信息传入体内相应的部位,而起到生理或治疗效应。如用药丸贴压子宫穴的机械刺激,可能通过末梢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从而抑制或减弱了原有的病理兴奋灶,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趋于平衡,以获得疾病的痊愈或好转。第二节 妇科病外治药物吸收机制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内外有别,但其间必然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建立在特殊联系上的通路便是经络。经是主干,是通往周身四肢的要道。络是分支,是网络系统,由正经、奇经、支络、孙络等组成。其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才能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它能将患者的内部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保持着相对的协调和平衡。正如《灵枢·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内外联系的生理功能。同时,还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传注输布给全身各部组织、器官,使之得以濡养而司其正常活动。

人体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则又是病证的反应系统。如病者痛经、月经不调,可归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症候。带下病则可能与带脉虚损有关。可见,各经所属的脏腑及其在体表的反应,主要依靠经络保持着内在必然规律,可出现内在病症的体表或某一特定部位的压痛或反应点等异常反应。而经络迁延不愈也会传入内脏。因而,人体内外之通达,气血之运行,阴阳之平衡无不与经络息息相关。经络的特殊联系正是外治所能奏效的途径。《理瀹骈文》中明确指出:“外治非谓能见脏腑也,然而病之在,各有其位,各有其名,各有其形。位者阴阳之定也,名者异同之判也,形者凶吉之兆也。位不能移也,名不能假也,形不能掩也,此即脏腑告我者也,外也皆内也,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

近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妇科李光荣氏,采用中药制成宫颈栓(I号)治疗宫颈“间变”与重度糜烂。并做过临床总结和实验研究。经过有随访结果的35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9.06%。其中13例宫颈“间变”患者,经住院治疗,病例证实,近期疗效率为100%。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医外治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将妇科外治法的药物吸收部位详述如下。一、皮肤吸收

妇科病皮肤给药的特色在于经穴外敷。以脐疗为例,脐又名“神阙”,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近代研究表明,脐局部无皮下脂肪,表皮角质层较薄,脐下双侧有腹壁下动脉和下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故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因此认为,药物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主要有:(1)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2)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的含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而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C,加速血液循环。(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如膏药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4)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在外治方药中常常使用。冰片、麝香、沉香、菖蒲、白芥子、川椒、肉桂等芳香药物,据现代离体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说明我们的先贤多取芳香类药物为主进行外治,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近年来,皮肤给药新剂型的不断问世,人们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引进中药外治领域,使药物呈分子或亚分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基质中,以利于迅速、均匀地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二、鼻腔吸收

中医鼻药法历史悠久,无论是取嚏法、喷鼻法,还是滴药法、塞药法、闻药法等,都是通过鼻粘膜的吸收途径。国外研究表明,鼻粘膜有反射作用,当刺激有关部位时,可产生生理上和治疗上的效应。鼻粘膜的表面积约为150平方厘米,其上分布有丰富的血管。鼻粘膜上的纤毛又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因此鼻腔用药,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三、口腔吸收

口腔给药是指“噙化疗法”,它是使药物在口中慢慢含化而被吸收的。可在舌下和两颊两处吸收,所用剂型有膜剂和舌下含片两种。口腔粘膜血管丰富,口腔给药可使药物在口中含化溶解经粘膜表面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因口腔粘膜对某些药物吸收较快,有时仅次于静脉注射及雾化呼入。如中药麝香酮舌下含化治疗痛经,在几分钟内即可缓解疼痛。四、肠道吸收

现代医学对大肠的生理和肠道给药的吸收转送过程已有较明确的认识。正常人大肠吸收液体的能力为每日4—6升,在病理状态下仍然很强。直肠给药吸收有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从而进入大循环;第二是通过中直肠和下直肠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药物注入结肠时,其吸收途径是由上直肠静脉和结肠静脉。其特点一是减少药物在肝中发生化学变化,能较好地保持药物效力的完整性。二是吸收快,奏效速。研究表明,大肠给药的吸收速度,较口服为快,其粘膜吸收在用药之后立即开始,同时还表明,直肠给药是口服给药生物利用的15倍。这些研究,为妇科急诊外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五、肺部吸收

肺部给药的快速吸收,主要是通过吸入气雾剂实现的。药物雾化成粒径为0.5—1um的微粒经口腔喷入,可直达肺泡囊。不但能迅速起局部作用,也可迅速吸收而起全身作用,其吸收速度,甚至不低于静脉注射剂。肺泡是空气—血液进行交换的场所,它的特殊解剖结构,使肺部成为一个巨大的吸收部位。人体肺泡的总数约为3—4亿个,总表面积可达100平方米左右,而肺泡间隙中存在致密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膜间隔仅为0.5—1um,这样,肺泡内的药物就很容易进入血液循环。此外,到肺泡的毛细血管总面积约达90平方米,通过肺的血液循环量很大,这些都是导致药物可被肺部迅速吸收全面发挥全身作用的重要因素。

以上研究,充分体现了中药外治法所谓特殊的“药物穴位效用”,或者独有的孔窍给药,都有其理论基础。表明施用外治药物能够迅速经皮肤、粘膜等处的渗透扩散,吸收入血。也为今后妇科病的外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第三节 妇科病外治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妇科病外治之所以能有较好的疗效,是因其具有与内治法同样的基础,大体有抗菌抗毒、祛腐生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对血液和各系统组织器官都有调整作用。此外,对神经、体液及内分泌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抗菌抗毒作用

中药外治的局部作用,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对外治中药进行药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连、黄芩、黄柏、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上百味中药均有抗菌、抗病毒的化学成份,因而对局部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而蛇床子、苦参、山奈等对皮肤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被运用于外阴癣等妇科病中。如辽宁中医杂志92年第2期载刘远智医师,用黄柏、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青椒各150克,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2次,每次半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液,滤过,药物浓缩至1:1,然后分装于50毫升/瓶,压盖灭菌(105C—108°C),稀释成300毫升,外用熏洗阴部,每日洗2次。通过对体外抑菌试验,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最适用于霉菌性阴道炎。其法治疗154例,总有效率达92%。二、祛腐生肌作用

通过对体外敷药祛腐生肌作用研究发现,“生肌”作用对伤口修复过程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促进细胞的增生分化与肉芽组织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伤口的愈合速度。(2)促进巨噬细胞的游出,据观察肉芽组织切片所见,外用中药组内含较多的巨噬细胞,明显区别于对照组(外敷双层灭菌凡士林纱条组)。伤口内的巨噬细胞,除具有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提高局部的抗感染能力外,还能分泌促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物质,并有调节胶原代谢的作用,对伤口愈合有重要意义。外用生肌药能减少瘢痕的形成,其防止瘢痕形成的机理与促进巨噬细胞游出有一定关系。(3)改善创面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氧供给,加速创面新陈代谢,促进创面愈合。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无论是药物外敷、吹鼻,还是针灸手法及按摩、气功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发挥机体防卫功能的结果。如中医杂志1983年第11期报导,采用人参膏干粉胶囊坐药治疗单纯性宫颈糜烂,隔日阴道放药1次,1次2粒,4次为一疗程。治疗311例,治愈率94.1%,总有效率98.7%。取得了很大疗效。象这样的方法,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类似该方法的报道20余篇。从文献资料看,类似中药外用,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使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大大提高,增强机体抗感染、抗过敏的能力。然面,艾灸的实验研究更加明确了这一机制,研究发现施灸后可使免疫体大量产生溶血素、凝集素、沉降素,显著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其它如中药压耳、脐疗、磁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透皮等,对机体免疫机能均有一定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妇科病外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途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过不同程度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加体内各种特异性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等作用而实现的。四、综合调整作用(一)对血液系统的调整作用

这项研究以灸法和磁疗为多,灸法可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甚至成倍增加,使血沉速度下降,如灸前约为每小时50毫米者,灸后可降至15毫米或更低。艾灸还可以使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增加止血作用,故灸法对于宫出血、月经量多等出血性疾患,常获疗效。对血压则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使高血压逐渐降低,低血压逐渐升高。解放军301医院等研究表明,磁疗可使血液粘度减小,血脂降低,以治疗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疾病。针刺对影响血液各种成份的改变有调整作用。熏蒸、热浴、烙熨等不仅具有物理温热刺激,而且也因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对血液成份起到调整作用。(二)对器官和组织的调整作用

温水泡脚对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睡眠;压迫耳部一定穴位,可使胆汁分泌增加;超声针能促进胃泌素释放;矿水浴不仅能有温热的作用,而且有机械、化学和放射性元素的作用。温热刺激加速了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矿泉浴水中诸多化学元素对人体大脑、肌肉、细胞不无作用,某些放射性元素如氢,还在浴后不断产生放射线,对人体发生作用,使机体代谢、免疫功能增强,心血管、神经消化等功能得到调节。其它如气功、导引、按摩、针刺、药灸等更具多种功能,已有专著详叙,这里不再赘述。第四节 妇科病外治特点

妇科病外治与内治法虽然施治方法不同,但所据基础理论是统一的。疗效上二者相差无几,但不同疾病的诊治上,二者各有优点。从妇科外治上讲,有方法众多,适应症广,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安全稳妥,副作用少,奏效迅捷,易于推广,多途径给药,直达病所等特点。一、方法众多,适应症广

妇科病外治历史悠久,经过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不断总结创新,方法日益增多,有些疗法已达到妇科医学的最新前沿。目前妇科病外治已涉及百余种方法,大体可分为急救外治法、五官九窍外治、俞穴外治、皮肤外治、病变局部外治、现代外治等数大类别,基本适用于妇科的各种疾病。仅药物敷贴一种疗法即可治疗数十种妇科疾病。由于方法众多,对人类疾病就有了更多施治的手段。此外,也为治疗某些难治之症打开了禁锢的大门。如新近有人用具有放射性的铱针治疗乳腺癌术后的复发,用“三品一条枪”涂敷可切除早期宫颈癌。有的外治方法不但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而且还有较好的妇科保健价值。二、操作简便,取材容易

妇科病外治大多作用于人体的经穴和特定部位,如㗜鼻、敷脐、塞肛门、塞阴道、坐浴、腹部灯照等等,这些都是易于辨认的部位,所以操作极为简便。凡经言传身教或通过文章介绍,很快即可掌握要领,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本人及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施。至于取材,妇科病外治大多采用简单的器械、材料,如灯芯、艾卷、火罐等,用药亦多采用葱、蒜、姜、白芥子等易取之药,其它用药,药店也多能供应,除个别方法外,不用贵重药品。一般需药物剂量较小,无需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故可以节省大量药源,减少开支,也便于操作,易于掌握。三、安全稳妥,毒副作用少

由于妇科病外治是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的,它可随时观察其适应症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撤除或连续)。外治一般兼有刺激作用与药物作用,所需药量远小于内服药量。即使用药稍不妥,也不会象内服药那样如不对症,发生反作用时难于处理。正如《理瀹骈文》所说:“外治法治而不效,亦不致造成坏症,犹可另易他药以收效,末若内服不当则有贻误病机之弊。”他又说:“自来相戒,误人非必毒以药也。所见不真,桂枝下咽,承气入胃,并可以毙。即一味麻黄,一味黄连,一味白术,一味熟地,用之不当,贻误无穷。”另外,对妇科某些疾病部位往往采用患病局部或病位相邻以及关系密切部位施药。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血中药物浓度则甚微。有的外治法即便通过人体直接吸收而发挥作用,也因某些选择性较强、或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药物对肝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害作用。而脐敷、耳压、灯照、热熨等疗法几乎无毒害作用。所以使用外治法,只要辨证准确,施治得当,操作细致,一般说来是比较安全稳妥,而毒副作用少的。四、奏效速捷,易于推广

妇科病中药外治,施于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将显著高于其血液浓度,故发挥作用充分,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且取效速捷。如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阴道栓治疗阴道炎,宫颈栓治疗宫颈糜烂等均有殊效。所以中药外治应用于皮肤肌表疾患更具有明显优势。诚如徐大椿所说:“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用膏贴之,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器械等的严格限制,常可以家庭食用菜蔬做原料来自作剂型,因而家庭施用极为方便。又由于方法简便,一看便会。因此,极易于推广普及。五、多途径给药,直达病所

因外治疗法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对于不能口服药物,或鼻饲困难以及儿童难以服药,久病体虚或脾胃运化功能障碍,难以攻补之人,均无过多禁忌而可随宜施用,每能起到内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以补内治所不足,因而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应用时可单独选择一种外治疗法,或多种外治疗法共同施用,必要时与内治联合运用,定能使疗效大大提高。外治法使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如阴道炎可直接上栓剂,局部皮肤疾病,可直接外上膏剂,其效果尤佳,绝非内治所可比。这也是外治法最为显著的特点。随着中药外治疗法的不断增多和逐渐完善,其局部治疗作用必将进一步延伸和加强,外治法这一特点也将更为突出。第三章妇科病外治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妇科病外治法,方法众多,适应症极为广泛。选法择药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的疗效。现将妇科病临床外治的运用要点分述如下。第一节 重视辨证论治

妇科病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内治疗法一样,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吴师机曾特别强调,外治要“先辨证、次论治、次用药”,并明确指出辨证有五:“一审阴阳,二交四时五行,三求病机,四度病情,五辨病形,精于五者,方可辨证分明”。“辨证”就是分析疾病的矛盾特性,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全面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轻重程度、范围大小及其发展趋势,从而确定疾病的实质。“论治”就是根据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结合患者所处的环境及个体的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制宜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妇科病外治疗法虽比内治法安全稳妥,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必须辨证论治,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虚实不明,寒热不辨,表里混淆,阴阳不分地使用外治法,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导致病情恶化,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吴尚先说:“外治之法,间有不效者,及看证末的,非药之不效也。”又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也。”“大凡外治用药,皆本内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处,则法为之也。”所以他认为用外治法亦须明阴阳,识脏腑。”“灵、素而下,如《伤寒论》、《金匮》以及诸大家所著,均不可不读……通彻之后,诸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考吴氏的《理瀹骈文》全书内容,始终是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来指导临床,把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融会贯通在一起使用外治法的。兹将外治法的辨证施治要领分述于下:一、辨别寒热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由于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所以,辨病证之寒热,实际上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的属寒属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在指导临床治疗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以妇科痛经来讲,有湿热、寒凝气滞、气滞血瘀的不同,因而外治之法也有不同。寒凝气滞的痛经,可用炒干姜30克、肉桂15克、生半夏21克、生附子21克、白芥子18克、麻黄21克、胆南星18克,上药组成消炎化瘀膏,贴归来、水道穴。以两侧穴位交替使用。湿热痛经可用黄芩、黄连、黄柏各15克,虎杖30克,组成三黄虎杖汤,煎汤灌肠进行治疗。气滞血瘀的痛经,可用败酱草、三棱、莪术、赤芍、丹皮、红藤、木香、槟榔、昆布、大黄组成化瘀宁坤汤。煎汤保留灌肠进行治疗。二、审清虚实

虚实是八纲辨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太盛。所以《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辨证,是辨别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亦尚末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正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如以子宫脱垂为例,若单纯因中气下陷所致脱垂者属虚,可采用升麻10克、枳壳15克、黄芪10克、柴胡10克、党参10克、麝香0.3克、陈醋适量,制成膏剂,外贴脐孔穴中央,以达提升子宫的目的。如因湿热而致的子宫下垂患者,可用苦参、蛇床子、黄柏、白芷、枯矾煎汤。先熏后洗以清热,达到升提脱垂子宫的目的。三、分清表里

表与里是相对而言的,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经络属表;脏腑、气血、精髓属里。分清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的两个纲领。分清表里的目的,主要是明确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病理变化的趋势。分清表里,在妇科病外治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产后发热为例,表热先用取嚏法,次用葱、姜、胡椒煎汤熏蒸头面即可。若阴虚发热兼有血瘀者,可用桃仁适量,研泥用蜡、猪脂调而敷之,日日易之,热便消退。四、察标本“标本”是个相对概念,也是一种主次的关系。临床上常运用标本关系分析病症主次,以确定治疗妇科病的步骤。在一般情况下,治本是一个根本法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时,则应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治其标病,后治本病。如妇科的崩漏病,在出血过多时,可用陈棕炭、血余炭、棉子炭、煅枯矾等各等分,将上药共碾匀,取适量用消毒纱布包成如荸荠大小之药球,以长线拴好,塞入阴道达子宫颈部,留长线在外,嘱静卧。待血止后,拴线取出药球,为了不使病情反复,采用益智仁、沙苑子各20克,焦艾叶30克,前两味药烘干,研细末,过筛,艾叶浓煮汁,调前药成膏,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到血止病愈。本书各论中有关治标本之法甚多,此处从略。第二节 根据病种确定外治方法

妇科疾病多种多样,外治方法的种类也很繁多,确定使用哪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很需要重视的问题。临床上可参考以下几点:(1)根据妇科的特点,可选取窍道给药外治法,常用的方法有塞鼻、滴耳、坐药、灌肠等,以妇科阴道炎为例,可采阴道外治数十种方法,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根据病证的特点,确定全身或局部给药外治法。

妇科疾患,当其局限于体表某一部位时,可选择局部给药途径,使药物直达病所,奏效迅捷。如治疗乳痈、外阴疮痈等病,可选取如意金黄膏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于盆腔炎、附件炎、盆腔肿痛,可采用中药电离子导入、薄贴、热熨、药物灸治等局部外治给药法。而一些外阴湿疹,或外阴白斑等病,可选用药浴、药熏、涂药等体表给药法。(3)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外治方法。

妇科病外治,方法很多,除传统的坐药、熏洗等外治方法外,近年来又开发出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注射剂等方法。由于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因而在临床使用时,必须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性痛经和闭经,则宜选用热熨剂或艾灸法以达到温通的目的。再如酊剂,由于酒精涂在皮肤上容易挥发,溶于酒精内的药物便不易渗透深部肌肉组织,故只适用于妇科病皮肤表浅疾患。又由于酒精有刺激性,故凡溃破后的疮疡及糜烂者均应慎用。又如用花椒油调敷龟板散,则有杀虫、减少渗液、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的作用,但若使用油蜡膏或用其调制同样的药粉则往往不能收到上述效果,而且常因创面渗出物的滞留刺激患部周围的皮肤,使浸淫加重。可见剂型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的高低,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三节 掌握综合的外治方法

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正邪斗争的过程。某些病,并非一方一法所能取效。因此,应用外治法和强调内病外治,就必须掌握综合治疗的方法。古人治病,一针、二熨、三服药,既指出了治法选用的先后,也指出了综合治疗的必要性。一、外治诸法联用

外治方法很多,可依据病情急缓,病程长短,疾病难易,适当联用。如产后晕厥,首先施以手法急掐人中穴,然后进行针刺并用艾灸,如不效,再用开关散㗜鼻取嚏,以使其治愈为目的。二、传统的外治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外治技术,如刮痧、挑治、割治、火针、导药、吹喉等技艺很多,可与现代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使传统技术得以继承,而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之发挥,二者结合起来用于外治,如中药电导、冷冻针灸等,使适应证更加扩大,疗效更佳。三、外治与内治结合

妇科某些病证,是用外治以“急则治标”,亦应与内治法结合以“缓则治本”,这里并不排除外治法也有标本兼治之意。如有人用耳压法治疗闭经,认为可疏肝理气,促进月经来潮。但也须辅以中药内服,可能对巩固疗效或治其根本不无好处。因此,临证用法,应视病情而定。第四节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辨证观,说明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寒暑交替,时刻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而人体本身又有禀赋、体质、年龄、性别的不同,以及其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差异,因而运用外治法,就必须注意到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即所谓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不但要区别长幼、男女、体质强弱,而且要结合季节、气候、地域的不同,以选择最佳的外治方法。

再者,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季节,外治药也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在运用中药外治时,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确立相应的用药原则。严寒地区,选用药要考虑用偏热的药,温暖地区,选用药要考虑用偏寒一些的。当然也要根据病情而定。总之,临床在治疗妇科病时,除应熟练掌握上述方法要领外,还必须根据病情需要,及所选外治法在该病中的治疗地位,疗效等,有的放矢,灵活选配针灸、推拿等其它中医外治疗法或与内治疗法结合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第四章妇科病外治疗法的种类与方法介绍

妇科病外治法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四类。一、作用于器官组织的外治法。二、作用于俞穴的外治法。三、作用于皮肤及病变局部的外治法。四、现代外治法。下面将分别介绍。第一节 作用于器官组织的外治法点滴法

点滴法是将药物制成药液,滴入鼻内或耳内,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载有“救卒死方,以韭菜捣汁灌鼻中”;救卒死而目闭者方,“捣韭汁灌耳中……立效,”可以说这是点滴法的最早记载。以后历代都沿用此法,并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1、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症,选择相应的药液,点滴于相应的器官组织。如滴鼻,让患者仰头将药物滴入鼻内,滴后要稍仰片刻。每日3—4次,每次2—3滴。滴耳,先清洁耳道,滴后侧耳向上,将药液流入耳中。治耳部疾病,一般只滴患耳,若治其它疾病,可交替滴双耳。每日3—4次。

2、适应证 滴耳、滴鼻。可用于痛经、妇科手术痛、产后腹痛等。㗜鼻法

㗜鼻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粉末,㗜入鼻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最早见于元代倪维德的《原机启微》。到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收载了十余首㗜鼻药散。涉及到妇科多种病证。

1、操作方法将所用药物研成细末,令患者噙水一口(或不噙水亦可),以管吹药末入鼻内,或让病人自己㗜入鼻内,每日1—3次不等,视病情而定。

2、适应证产后子肠不收、临产晕厥、妊娠眩晕等。

3、注意事项临床采用本法治疗疾病时,应注意药物的刺激性,以免引起过多的涕泪或嚏涕。有鼻衄史的患者禁用本法。塞鼻法

塞鼻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做成栓子,塞入鼻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塞鼻法在民间流传很广,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近三十首塞鼻方。本方法已广泛用于妇科临床。

1、操作方法 将所用的药物研成细末,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或直接制成锭剂,塞入鼻腔,也可用薄棉(或用薄纸卷成条)蘸药末或浸入药液塞入鼻腔,每日一次,每次塞药量及塞药时间需依据具体病情及所用药物而定。

2、适应证 产后晕厥、急性乳腺炎等。

3、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掌握用量及使用时间,以保障安全。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芫花酊液),不宜直接接触鼻腔粘膜,以免造成损伤。使用时,应在外面裹以消毒棉花。烟熏法

烟熏法是用药物燃烧生烟,熏于鼻、耳、口等孔窍,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为一传统的外治法。明·楼英《医学纲目》中就记载了此种外治方法。本法借助于温暖氤氲的药性,直达病所,起到疏通腠理,畅达气血,解毒杀虫,开关止痛,消肿排脓等作用。

1、操作方法 烟熏法具体操作方法很多,可根据药物病证来选用相应的方法。如将所用药物研末,撒于涂有油脂的纸上,卷作筒状,或将药物与艾绒拌均匀,点火燃着后再吹熄,根据需要以烟熏鼻、外阴等。一些富含油脂的种子类药物,可直接压油于纸上,然后点燃熏之。一般每日熏1—2次,每次所熏时间可依据具体病情而定。

2、适应证 外阴脓肿、阴道炎(滴虫、霉菌所致)等。

3、注意事项要随时听取患者所熏部位热感程度的反应,以相应调节烟熏的距离。室内烟雾弥漫时,要适当调节空气流通。鼻嗅法

鼻嗅法是让患者用鼻吸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古已有之,在民间广为流传。吴尚先《理瀹骈文》已开始使用此法治疗产后血晕等病症。

1、操作方法 用瓶装药物,畅开瓶口置患者鼻下,让患者吸其药气,或用药物煮汤,趁热让患者用鼻嗅其蒸汽,或将药物卷入纸筒,点燃生烟,让患者用鼻嗅其烟。

2、适应证 产后血晕、乳痛等。

3、注意事项使用本法中的吸烟法时,须先分析药物烟气中所含物质,如含有有害物质较多则不能使用,如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因此吸烟法应慎用。嗅吸药物蒸汽时,鼻与药液之间应注意保持适当距离,不可太近,以免烫伤。耳内吹粉法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和其它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较早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外治法。耳内吹粉法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干水等作用。本法也可用于妇科疾病。

1、操作方法 吹药前先清洗外耳道,然后用纸筒或竹管或喷雾器,将药散吹入耳内,每日吹3—4次,每次吹少许。

2、适应证 用于妇科痛经、月经不调。

3、注意事项 (1)每次吹入药前,都必须认真清洗外耳道,以免药物堆积。(2)每次吹入药散量不能多,以免阻塞外耳道,妨碍听力。坐浴法

坐浴法是用药物煮汤置盆中,让病人坐浴,使药液直接浸入肛门或阴道,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属洗浴法范畴。它可使药物较长时间地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借助热力,促使皮肤粘膜吸收,从而发挥清热除湿,活血行气,收涩固脱等效。

1、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汤后置盆中,让病人趁热坐浴,至药液冷。每日1—2次。

2、适应证 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子宫脱垂等病症。

3、注意事项 药汤温度要适宜,不能过热,以免烫伤皮肤。也要注意坐浴液的浓度。坐药法

坐药法是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内,以治疗妇女白带、阴痒等病证的方法,又称为“塞阴道法”。此法源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蛇床子散。以后历代都沿用此法,并有所发展。近代以蛇床子散加味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效果甚佳。本法是使药物直接接触患部皮肤,起到燥湿杀虫止痒,温经散寒止痛等作用。

1、操作方法 治白带、阴痒等病证时,塞药前可先用一些燥湿杀虫止痒的药物冲洗、熏洗阴道,然后将药物塞入阴道,连用数次。

2、适应证 用于妇女白带、阴痒、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3、注意事项 (1)本法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2)若采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方法时,应注意先对药物及纱布作消毒处理。坐垫法

坐垫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让患者坐在药包上,使肛门、会阴部接触药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清代吴尚先对此法非常重视,认为外治法应三焦分治。“大凡上焦之病,以研细末,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证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下部之病,无不可坐。若内服药不能到达或恐伤胃气者,或治下须无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为优矣。”本法是与㗜鼻、敷脐同样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它借助温热之力,使药性由皮肤入里,并循经内传脏腑,以通经助阳散寒,除湿,利水消肿,调和气血,收涩固脱,从而达到愈病之目的。

1、操作方法 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让患者坐在药包上,使肛门、会阴部接触到药包。

2、适应证 阴挺、阴痒、带下、痛经等。

3、注意事项 药包不能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包已冷,再炒热布包坐之。灌肠疗法

灌肠疗法是将药液(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从肛门灌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以后各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目的仍局限于润肠通便。近年来,这一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它不仅可治疗数十种妇科疾病,还可用于内、外、儿等数百种常见病证,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妇科病外治方法之一。

1、操作方法 临床上依其所要达到的治疗目的之不同,灌肠疗法又可分为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非保留灌肠法三种。这里重点介绍保留灌肠法。(1)让病人排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于药物吸收。(2)将灌肠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开关夹)、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头时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将硬橡皮管头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头应煮沸消毒。(3)扭紧开关夹,将所用药物液体倒入灌肠管筒内。(4)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或腑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和治疗巾,露出肛门。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药液。(5)在肛管头上涂抹润滑油,然后松开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除管内空气。用手腕试灌肠管内液体温度,如感觉微温(药温以39—42°C为宜),即可捏紧肛管,轻缓地插入肛门内约10—15厘米。漏斗的高低要与臀部平齐而略高,使药液缓慢地灌入肠内。(6)药液流完后,立即捏紧导管,取下漏斗,稍停一下,然后慢慢地将管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7)嘱患者留住灌入药液,不可随即排出。必要时可用肛纸按压肛门数分钟,以助病人保留药液。每次保留药液要在30分钟以上。(8)每次灌入的药液量要因人而宜。成人为200—300毫升,小儿按年龄酌减,1岁以内用15—30毫升,1—3岁用30—60毫升,3岁以上用60—100毫升。每日2—3次,一般7—10天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中间休息3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危急重证,灵活掌握。

2、适应证 本法适应证极广,妇科病不肯服药之人或不能服药之证以及妇科的危急重证,皆可运用本法。尤其适应于妇科的久病体虚,攻补不受,诸药难施之体(该法既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又可避免对胃气的刺激性损伤)。

3、注意事项 (1)妊娠病人慎用。(2)插入肛门的硬橡皮管头或橡皮肛管要煮沸消毒。(3)要根据病情、年龄和辨证施治精神,来确定所用药、灌肠方法、药量多少、灌肠次数及疗程。(4)插入肛管时,动作宜轻缓,以免损伤粘膜。(5)灌肠的药温、时间、速度要因人、因证而宜。

4、使用优点 (1)符合辨证论治要求,它可将辨证所选方药注入直肠,直达病所或经吸收后再经肺部散于全身,以发挥整体和局部治疗作用。因而,治疗妇科病适应范围很广。(2)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和疗效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报道,直肠给药吸收与口服给药吸收总量的比值是15,与静脉给药吸收的总量无区别。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口服给药增加100%。所以,中药直肠给药能加速奏效时间,提高疗效。且药物吸收部分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而改变药物性能,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3)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缓和了因药物格拒或昏厥、吞咽困难、暴吐等不能下咽的局势,增加了治疗妇科病的手段。(4)药液高位灌肠,不仅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且有利于肠粘膜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5)比口服药物吸收更快,吸收更有规律,治疗作用维持时间长,疗效也更可靠。(6)简便易行,无并发症,有利于条件差、急救手段落后、剂型单调的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医务单位中医急症的开展。塞肛门法

塞肛门法是由药物和基质混合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剂型,而塞入肛门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纳入肛门后能迅速溶化、软化,与肠道分泌物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而发挥其药效。栓剂塞入肛门不仅能起到局部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全身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操作方法 由药物和基质混合制成栓剂,缓慢塞入肛门。患者可以仰卧或侧卧。

2、适应证 用于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肠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3、使用优点 (1)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刺激而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2)可防止胃酸及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3)药物作用持久,比口服药物吸收快。冰敷法

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冰之为药,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

1、操作方法 (1)将冰袋置放于患处冷敷,若为高热病人,可将冷袋敷于病的前额、颈部,经前鼻衄,可冰敷患者太阳穴或前额。(2)一般每次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且要经常更换冰袋,直至病愈。

2、适应证 产后高热、经前鼻衄等。

3、注意事项(1)冰敷完毕,要用干毛巾擦干冰敷部位的皮肤。(2)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左右。(3)年老体弱、虚寒症、妇女妊娠、经期等不宜冰敷。(4)外伤破损、劳累后、炎症后期、心脏疾患、水肿病患者不宜冰敷。(5)冰敷时,如果发现病人有不良反应,则应立即停止。第二节 作用于腧穴的外治法敷脐法

敷脐法是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糊、粉、膏)填敷脐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脐名神阙,自古只灸不针,至唐代逐渐发展到药灸并作,用药灸来治病。晋、唐以后,随着穴位敷药疗法的诞生,在神阙穴贴敷药物以治病的方法即敷脐法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此种方法应用更加广泛,敷脐方法也由单一的敷脐法,发展为填脐、贴脐、填贴混合等多种方法,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敷脐法利用肚脐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点,以及神阙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经膜的生理特性,使药力迅速渗透到各个组织器官,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愈病之目的。本法用药少,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1、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症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特,制成一定的剂型进行敷贴。目前敷脐方法主要有填脐法、贴脐法、填贴混合方法等。填脐法又有填药末、填药糊、填药饼。(1)填药末:将所用药物研为细末,适量放入脐中,胶布固定。(2)填药糊:将药物切成细末,根据需要用温开水、或醋、或酒、或药汁等调为糊状,适量填脐中,以脐布固定。(3)填药饼:将所用药物捣烂如泥,做成药饼状填脐中,脐布固封。(4)贴膏药:将药物先制成膏药,然后再敷于脐中,固定扎紧。(5)贴布膏:将大小适度的布膏直接贴于脐部,固定扎紧。凡溶于水和脂的药物成分,皆易于透皮吸收。临床实践也证明,将药物制成糊状填敷,其疗效要优于粉末状。此外,用闭式敷料(如用脐布固封)也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2、适应证 妇科闭经、痛经、白带、月经过多。

3、注意事项 (1)敷脐药物应少而精,尽量研为细末应用,以促进药效充分吸收。(2)敷药前应先将脐部擦拭干净,脐部有感染者禁用。(3)注意保护皮肤,加用膏药烘烤不可太热,严防烫伤皮肤。(4)本法一般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旦个别患者对某种药出现局部红肿、痛痒等过敏现象,可揩去药物。(5)对急重病,在末确诊前不宜敷贴止痛,以免贻误病情,确诊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熨脐法

熨脐法是将药物经加热处理后,敷于脐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药熨法范畴。历代医药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脐名神阙,位居中焦,熨脐可温通元气,运脾胃气机,化寒湿积滞,且脐敏感度较高,渗透力强、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熨脐法可使温热之气和药物效能直接作用于神阙穴,并经脐迅速入里,循经传至脏腑,以温中助阳,散寒逐湿,调和气血,通经止痛,从而达到愈病之目的。本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妇科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方法 可将药物研成细末,制成饼剂,烘热,或把药物炒热,直接熨脐上,也可将药末放脐上,再用熨斗熨之。

2、适应证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不孕证等。

3、注意事项 (1)治疗时要随时听取病人对脐部热感程度的反映,以防止皮肤的灼伤。(2)脐部有病或感染者禁用。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法是采用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油菜子、白芥子、绿豆、白胡椒、花椒籽等)或药丸,或磁性金属粒等为药子(亦称药豆),在耳穴上用胶布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耳穴压豆法、耳穴点压法等。本方法的作用机理,可通过刺激,经过耳穴经络等的传导而发挥治疗作用。本法能较长时间地对穴位进行刺激,也可及时调整。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且无损伤等副作用。

1、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的性质,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