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著名博物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9:59:11

点击下载

作者:《看图走天下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世界著名博物馆

走进世界著名博物馆试读:

前言

博物馆的产生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四千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今年是第2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世上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穿越时空的隧道,欣赏自己平日欣赏不到的景象。现代的博物馆,更是通过对文物、图片、模型和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展现古文明、异域文化的历代演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震撼于古人的智慧和岁月变迁。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它让人们可以在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中,补充自己的知识。博物馆如同一幅画卷,在参观者面前慢慢展开,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出来。

参观过陕西的兵马俑的人,可以深切的感受古与今,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在人马车队前,身临其境,仿佛依稀可以看到滚滚车轮正向疆场挺进。一墙之隔的外面是繁华的都市,每有车辆经过,都会传来一阵轰鸣。在这上下却又隔了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外面轰鸣而过的现代交通工具与地下静静矗立的兵马俑,就这样时空交错,完美地叠加在一起。也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那种历史车轮疾驶的独特意境。

曾经轰动京城的青州佛像展,单纯从美的角度来说,就丝毫不亚于龙兴寺佛教造像和大足石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单是详细研读一下佛像脸上迷人的微笑,就可以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力,可穿透心灵。

本书以精选各国著名博物馆,全面介绍了博物馆的由来与发展,诠释了博物馆的功能与其蕴涵的人文精神,使读者在阅读时如同跟随一位博学而亲切的导游做了一次环球博物馆之旅。到一个城市不看博物馆,犹如进宝山却空手而回。为使您没有这种遗憾,是以本书的由来。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拥有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群、150万件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因此而举世闻名。

故宫博物院(中国)

故宫博物院,坐落在我国北京城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宫廷艺术博物馆。

故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旧称紫禁城。总占地面积7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城周环以10米高的城墙,周长3248米。从明朝永乐皇帝到清朝溥仪被逐出宫的近500年间,先后有明朝的14个皇帝和清朝的10个皇帝在这里生活和处理国事。

利用这座宫殿成立故宫博物馆是在1925年10月。它迄今收藏文物90多万件,一类为清代宫中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另一类为历代文化艺术作品,包括名画、书法、碑刻、碑帖、印玺、瓷器、雕刻、玉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丝织刺绣品、文房四宝,以及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外国钟表等。故宫

故宫博物院有“历代艺术”、“绘画”、“青铜器”、“陶瓷”、“珍宝”、“钟表”、“玩具”、“铭刻”、“文房四宝”、“清代典章文物”、“清代戏剧文物”等专馆。“历代艺术馆”展出自原始社会至清末艺术珍品1600多件。这里有6000年前的玉石器和彩陶,5000年前的黑陶和白陶,商周的青铜器珍品,战国的玉器和彩绘漆器,秦兵马俑,汉代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雕刻、书画和佛教造像,隋唐的绘画名作《游春图》及《步辇图》(摹本),唐三彩及金银器精品和唐“大圣遗音”、“九霄环佩”两琴,五代至南宋的宫廷绘画代表作,宋的名窑瓷,元的文人画和宗教雕刻,明代的瓷器和文房四宝以及主要流派的书法、绘画代表作品,清的瓷器、雕塑和珐琅器。“绘画馆”轮流展出院藏古代书法、绘画珍品。其中有晋陆机《平复帖》,是传世最早的名家书法墨迹;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图》(宋摹本),是传世最早的名家绘画作品;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韩滉《五牛图》、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宋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名作,以及唐宋以来诸名家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画真迹。“青铜器馆”展出商代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其中有商朝的鼎、尊、觥、爵、角等器物,西周的带有长篇铭文、精致纹饰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大司徒鼎”、“楚王鼎”以及各种铜镜、铜币、铜印玺等。“陶瓷馆”展出有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彩陶,5000年前山东地区的黑陶,4000年前商代的原始瓷器以及东汉时期的青瓷;有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河北邢窑制品、“三彩釉”、“釉下彩”;有明代“鲜红釉”、“宝石红釉”、“淡黄釉”、“孔雀绿釉”、“斗彩”、“五彩”及清“珐琅彩”。“珍宝馆”展出有金、银、玉石、玛瑙、水晶制工艺品及餐具、茶具、酒具和礼品。乾隆年间制造的一套16枚金编钟,共用黄金13500两。乾隆为收存他母亲梳落的头发而制作的一件金发塔,高1米多,用黄金4400两,塔座及塔身镶满了宝石。还有一件“大禹治水玉山”,有几千千克重,玉料采自新疆,用4年时间才转运、雕琢完成。“钟表馆”展出清宫所藏国内外生产的古代及近代钟表,用金发塔料贵重,装饰华丽,设计精巧。有的形体高大,紧发条要踏梯上钟楼;有的到时门扉开启,偶人缓缓出场;有的到时琴鼓齐鸣,奏出优雅美妙的音乐;有的或作花束间旋转,或流水淙淙,或小鸟枝头歌唱,或雄鸡引颈啼鸣,甚至还有一个机器人能写工整的汉字。

这些馆里陈列的展品,仅占收藏总数的百分之几,但已是洋洋大观了。在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储秀宫、长寿宫等殿堂里,则是按清代宫廷的原样作原状陈列。钟表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6.92米,面积2380平方米。殿里的梁枋,一式彩绘贴金,金碧辉煌。六根盘龙柱直抵殿顶。这个殿主要用于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等重大典礼。在皇帝生日和吉庆节日里,皇帝要在这里大宴群臣。

中和殿,高27米,面积580平方米,是个正方形的殿。它是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庆典前作准备的地方。

保和殿,高29米,面积1240平方米。殿内柱子极少,显得宽敞异常。在明代,它是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更换礼服的地方。清代中后期,则作为殿试的场所,在这里选拔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国)

兵马俑

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东7.5千米,有一个被世人赞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世界最雄伟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吸引着中外旅游者,也吸引了几十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到访。秦始皇兵马俑坑的浩荡气势,显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其国势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艺术的繁荣。

秦始皇兵马俑是1974年一群农民挖掘大口井时发现的。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整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全馆占地13.3万多平方米,以三个坑为中心进行博物馆的配套建筑。建在一号坑上的保护性展览大厅,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南北72米,东西230米,建筑高大宏伟。

三座坑共8000多陶兵马俑,组成了秦始皇时气势宏大的军阵排列。一号坑是它的主体,6000多件兵马俑呈长方形列阵,前面是三排210个武士组成的前锋,后面则是步兵、马和战士相间组成的38路纵队,其两侧及后面各有一列武士向内而立,可能是护卫。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的比例、大小都很接近;它们不同的装束和军阵中的位置,显示了各自的等级和兵种。有将军、有中下级军官,大量的是兵卒;除步兵俑外,还有不同装束、姿势各异的骑兵俑、驭手俑、车士俑、铠甲俑、战袍俑、立射俑、跪射俑等。陶俑的制作十分精美,古代雕塑家们运用高超的技艺,塑造了古代秦军将士们不同的表情和内在的性格。将军的神态威武庄重,士兵们有的机敏和悦,有的凶悍勇猛,面部造型有的还显示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特征。出土的陶马昂首挺立,四蹄矫健,结构严谨,与威武的将士相配合,使人感到了昔日秦军的赫赫声威。

二号坑面积6000平方米,此坑由步兵、骑兵、车兵组成,共约有陶俑、陶马千余件。三号坑较小,仅520平方米,可能是整个军阵中的指挥部。

陈列室里展出了出土的万余件金属兵器中的一部分,大多为青铜制造,有剑、戈、戟、铍、殳、吴钩、弩机、箭镞等。其中吴钩和铍是首次发现,填补了古兵器的空白。出土的青铜剑,埋在地下2000多年,至今仍不锈不蚀,闪闪发光。经电子探针等分析,其表面有一层约10~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具有很强的抗锈蚀功能。这种工艺在欧美各国的使用,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中国却早在2000年前就已掌握,可以说是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

博物馆还设有一个特展室,即著名的秦陵铜车马馆。这是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发掘出土的两乘秦代大型彩绘铜马车,其大小相当于真车的一半,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官俑1件。车马鞍具齐全,与真车马无异。其中二号车的全部零件有3462件,包括金制零件737件,银制零件983件。铜车素雅的色彩,与金银饰件相配,十分精致华贵。这乘铜车长3.17米,高1.06米,辕长2.46米。车舆分成前后两室,前室小,后室大,中间有挡板相隔,有一个很精巧的前后相通的窗户。车的上边,罩有一个大篷盖,使车室形成一个轿状的长方形大密闭室,车身左右都有小窗户,从车内可以看到车外,而从车外却很难看清车内。在车篷盖里和前后的箱板、车外下层、门扉内外等都有非常美丽的纹饰。经过修复,现在用机械联结的链条,仍非常灵活,车的窗门,仍可启闭自如;带动轮轴,仍可自由运行,不能不令人拍手叫绝。四匹铜马的装饰也十分讲究,马鬃刷齐,中部剪有一朵“鬃花”,颈项都悬挂璎珞,呈穗状,左骖马和右骖马颈上还套有金银项圈。另外,四匹马的脸上各饰有金当卢一件,这是马的装饰品。这辆运用铸、焊、铆、镶嵌、错磨等多种工艺手段制造的古代马车,显示了极高的技艺水平,是人类古代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两辆车埋在秦始皇陵的西侧,显然是秦始皇车马仪仗的象征。它们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皇帝的舆服制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看了铜车马,我们联想当年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出巡的情景。据历史记载: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大队车马西巡,从京师咸阳出发到陇西郡(今甘肃东南部),再经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西),路经回中(今甘肃平凉市北),然后回归咸阳;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9年,车驾从咸阳出发,过函谷关,经洛阳,然后登临泰山,再向渤海以东进发,登芝罘岛(今烟台)至瑯玡(今山东诸城),再折向西南,途经徐州,南渡淮水,直抵衡山南部,入武归,回归咸阳;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原计划仍按那二次路线,但却遇到了“博浪沙事件”,途经河南中牟县境时,被一刺客用大锥击中副车后即中途折返咸阳;第四次出巡,直抵碣石(今河北乐亭附近的海滨);最后一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0年,从咸阳启程,沿丹水、汉水直到云梦(今湖北西部),又到江苏虎丘,再绕道浙江的会稽山,又至瑯玡。在回归途中,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东南)时一病不起,呜呼哀哉。这几次出巡,我们只能套用《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情景去神会。那么如今,我们看到秦兵马俑和铜车马后,则秦始皇出巡的浩浩荡荡的场面,就仿佛历历在目了。

兵马俑博物馆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博物馆之一。它不仅有了配套的陈列设施,而且开展了多种科研和学术活动。一门分支学科——秦俑学,已在此基础上形成。由于兵马俑无与伦比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每年到此参观的中外观众达200多万人。秦始皇陵兵马俑已与长城、故宫、周口店猿人遗址和敦煌莫高窟等古迹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三十多万件藏品,内容广泛、全面、质量精美,是其他馆无法相比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有一座雄伟端庄的现代建筑物,它的南半部,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成立的北京历史博物馆。1926年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1930年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1949年解放时,仍名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迁入现址后,改称中国历史博物馆。该馆是通过中国通史的基本陈列来勾画中国历史轮廓的。所以,它收藏、保管的各类文化藏品,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万件藏品,内容广泛、全面、质量精美,是其他馆无法相比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以9000余件珍贵文物的陈列,组成了一部用实物写成的中国历史。《中国通史陈列》,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起,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止,按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部分,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社会形态,以及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系统、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业绩。

原始社会部分的陈列,把人们带入170万年前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社会。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早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发现的两颗“元谋人”牙齿化石,证明了100多万年前我国已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1963年,陕西省蓝田县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的“蓝田人”头骨化石和石器,说明蓝田人已能制作工具。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化石,头骨比较原始,但四肢接近于现代人,说明长期劳动可以创造人的真理。“北京人”的遗物,不仅有大量的石器,还有许多灰烬和烧骨,说明他们当时已会用火和保存火种,他们成群地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十万年前后,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和湖北“长阳人”,制造石器的技术不断改进,像“丁村人”的三棱尖状器就是十分著名的,反映了当时采集和狩猎经济的发展。两三万年前的广西“柳江人”和周口店“山顶洞人”,体质基本上已和现代人一样,他们发明了磨制、穿孔技术,制作骨、角器,还用骨针把兽皮缝成衣服。山西峙峪出土的1万年前的箭头,表明当时已发明了弓箭。六七千年前,原始农业和牲畜饲养业有了发展,并掌握了制陶和原始纺织技术,这时已有了雕塑和彩绘。陕西半坡陶器上刻划符号可能是我国文学的雏形。在5000年前,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住房,种植着水稻和粟子等农作物。畜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陈列的动物骨证实了当时已饲养猪、狗、牛、羊。手工的冶炼、制陶专业也开始出现。

奴隶社会部分的陈列,展示的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的历史,即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部分陈列的珍贵文物越来越多,有宫殿、城市的模型和图片,有许多铭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还可以看到商代制造的著名的青铜器。如:重达875千克的司母戊鼎,以及造型精美的龙虎尊和四羊尊。西周的盂鼎、曶鼎,盂鼎上291字的铭文,记载了周王一次赏赐给贵族盂1709个奴隶的史实,曶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当时5个奴隶的价格只等于一匹马和一束丝。还有各种手工业制品以及金属铸币——空首布等,都表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出现,这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部分,展品展示的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的历史,按朝代说,起自战国,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16个朝代。

封建制度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展出的各地出土的战国铁范和铁工具,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广泛使用,它为大规模开垦农田、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展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金属器物和丝麻织品等,表现了古代人民高度的智慧;展出的诸侯国的金属司母戊鼎货币、度量衡器,以及砖瓦、下水管道等,反映了当时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展出的屈原辞作、扁鹊医术等,说明了当时科学、文化、艺术的进步。

进入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了。展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显示了当年秦朝大统一的气势。“齐铁官印”封泥和五铢钱,是汉朝实行盐铁官营和货币专铸的遗物。在这里,张衡的地动仪模型、铜奔马、铜长信宫灯等文物,都是引人注目的展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尤为发展。这里陈列了许多艺术品,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化水平。其中有一具南北朝的仰覆莲花青瓷尊,耐人观赏。

隋、唐、五代,进入了经济、文化繁荣的新阶段。展品如精致的螺细镜、金银平脱镜、艳丽多彩的纺织品、釉色晶莹的瓷器、著名的唐三彩,代表着当时工艺新成就。这个时期还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天文学和医药学也有了新的发展。敦煌、龙门的石窟艺术,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都显示了新的风格。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开始向封建社会后期过渡。展出长信宫灯的我国古代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伟大贡献。

明、清两代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明代的青花瓷器和五彩、斗彩瓷器,光彩照人。《皇都积胜图》和《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代北京和南京商业繁荣的情景;福建长乐《天妃灵应碑》记载了郑和出使各国的情况;永昌元年“工政府屯田清吏司契”铜印及“永昌通宝”等是明末李自成农民革命政权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还有体现我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各国进行贸易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文物。

清代的展品反映了清末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预示着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征兆。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我国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国性地学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地学馆。

北京地质博物馆(中国)

你知道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地壳的结构吗?你知道地表形态吗?你知道地下有哪些宝藏吗?如果你想知道地质科学中数以千百计的“为什么”,请到北京地质博物馆。

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四“羊肉胡同”东口。它的前身是1916年在北京成立的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标本陈列室,后改称为地质矿产陈列馆。到1932年,陈列面积扩大到1000平方米,它的陈列成为1958年建成的地质博物馆的雏形。

新馆于1959年正式开馆,它是一座6层大楼,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有五个陈列室,即“矿产资源室”、“地球史室”、“地层古生物室”、“矿物岩石室”、“中国矿床室”。

一楼大厅陈列的是我国的矿产资源,陈列面积600平方米,共展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矿石标本1000多种。我国地大物博,以矿产丰富,镌石、炼金文明驰名于世。世界上已知道1500种矿产,均能在我国找到,其中多数矿种蕴藏一定的储量,有的还居世界前列。在这个展室中共展出农用及化工矿产、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燃料化工矿产、非金属矿产、美术工艺矿产、特种金属矿产等七个方面的矿产标本。在“矿产资源展望”部分,还介绍了关于开发海洋、开拓地壳深部矿体、探索矿产的新用途,运用新技术找矿以及发展人造矿石等方面的知识。“地球史室”,陈列面积600平方米。它通过实物标本、灯光板面、图表、自动模型和布景箱,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形成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主要物理场、地球的层圈构造、地壳运动的证据和轨迹、大陆漂移、地表形态、中国地貌,以及风化、风、流水、地下水、泥石流、冰川、湖泊、海岸、岩石的破坏和形成等方面的知识。还通过大量的标本,介绍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古生物的演化过程。它包括早生代——藻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裸蕨植物、鱼类、蕨类植物和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地层古生物室”,展出面积500平方米。它向观众展示了生命起源、进化的一系列画面。它以地质时代为顺序,展出了我国各个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有距今5亿年的三叶虫化石,有距今3亿年的鱼类化石,有中生代的恐龙化石,有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和昆虫化石,还有万物之灵的人类化石。这些原始生物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古老的生命日益发展变化,生物种类日益繁多,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热闹非凡的世界。生命发展的缓慢进程,人类当然无法亲眼看到,但生命的北京地质博物馆收藏的恐龙化石步履在各地层上留下的印记却清楚地展现在博物馆里,给观众以无尽的遐思。“矿物岩石室”,展出面积500平方米。矿物部分,主要介绍了矿物的结晶习性、外表形态以及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岩石部分,主要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大类岩石类型,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结构构造。“中国矿床室”,展出面积600平方米,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矿床实例,介绍了我国主要矿产生成的地质条件、成矿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共展出60多个矿种,180个实例,2100多块标本。

地质博物馆里还有一个灿烂瑰丽、光芒闪耀的宝石世界。那就是观众极感兴趣的“宝石陈列室”。进了展室,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那么多、那么大、那么晶莹的金刚钻石;那么艳丽而红光四射,像一轮旭日喷吐而出的红宝石;那么湛蓝,像海天一色的蓝宝石;那么多五光十色、争妍斗丽使人眼花缭乱的猫眼儿石、橄榄石、祖母绿、碧硒、欧泊、翡翠、松石、木变石、青金石;那么端庄、文雅、雍容华贵的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海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那么精致而又风格各异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松花石砚。这里,使我们想起了《天方夜谭》中被阿里巴巴打开的那座山洞宝库,百般品味而总感兴犹未足,时间逗留虽久而仍不愿离开该陈列室。

地质博物馆确实把人们带进了既奇幻莫测而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无生物世界中去。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与北京故宫同根同源,保存着中国历代帝王苦心积聚的艺术珍宝,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

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国)

国立故宫博物院

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台北故宫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6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台湾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国立故宫博物馆保存的文物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溥仪与中华民国签订《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仍继续住在紫禁城。1914年,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紫禁城的外廷,设立“古物陈列所”对外开放。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溥仪居住紫禁城这段期间,因赏赐、故臣借观、拍卖点押、窃取盗卖,使1200多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流失。随后于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整理宫内珍藏文物。1925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由李石曾出任委员长。清室善后委员会制定《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组织章程》及《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宫博物院”(此时尚无设置院长),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前身。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经亨颐提案废除故宫博物院、成立逆产处理委员会处理并变卖故宫文物,建议在南京另设“国立中央博物院”,后来在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张继的反对下,使经亨颐的前两项计划无法成功。同一时间派易培基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隔年2月接任第一任院长。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博物院文物南运。隔年,日军攻占热河、进逼北平,故宫理事会要求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精华装箱储置,开始南运。

1933年2月6日,北平戒严,华北情势告急,第一批南迁文物抵达上海,期间南迁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单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公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故宫改隶行政院,命马衡为院长。

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南京。1937年1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迁文物再由庄尚严等人第一批80箱南京文物迁至长沙;隔年11月再转运至贵阳安顺暂置(1944年再运往四川巴县)。

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经由长江至汉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庆至四川乐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陇海铁路运至宝鸡;1939年7月,再转卡车经汉中运抵成都,随后又运往峨眉古庙安置,成立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最后南迁至南京的文物,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北平沦陷后,北平故宫仍留有许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国民政府命令还在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将留下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以至于后来一箱也未运走。

抗战结束后,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许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随后运往台湾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这部分图书和艺术品。包含了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文物先集中运至重庆。1947年6月,南迁文物由重庆循水路运回南京,至12月全数运抵。解放战争后期,杭立武负责抢运这批故宫国宝至台湾,中华民国政府迁运台湾的文物本来计划共运送五次,但因战争形势突变一共只运了三次。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国民政府将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档案开始运往台湾,成立“中央文物联合保管处”。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舰运抵基隆港。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文物运台后,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存放。

1949年,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沪轮于1月6日运出,1月9日到达基隆,共计1680箱。第三批文物由昆仑号军舰于1月29日运出,2月22日运抵基隆港,共972箱;第三次原本计划搬运1700箱,但军舰一到海军部眷属就抢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军司令桂永清解决,最后下令拆除办公桌,但由于运输舰舱位有限,最后只能运出972箱,另728箱被迫留在南京。为阻止文物迁台,南京中央博物院共产党员陶孟和曾发动群众阻止,但未成功。

1965年,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现址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台湾“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改直属于行政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运台文物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档案30余万件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60万件。其中,后来运往台湾2972箱,占原南迁文物箱件数的22%。

1969年,订定《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办法》,在台湾展开增加藏品的行动。1967年至2008年8月期间,透过其他机关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合计46728件册。

1989年,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聘请社会学者、专家40余人组成委员小组,再次进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点检验,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录号签张贴,文物建卡照片摄照以及文物保存状况的了解。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该院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该院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精、最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的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案等。

翠玉白菜原陈列于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螽斯虫,属飞蝗翠玉白菜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在《诗经·周南》中有“螽虫”一篇是为祝福他人子孙众多的诗篇。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可以说这是件别有涵义的嫁妆。另外还有一块几乎乱真的“红烧肉”,雕刻之细,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宋代青瓷中质地最好也是最为罕见的是汝窑瓷(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它以细腻的胎体、精巧的片纹和浅蓝、天蓝与淡青釉的虹彩而闻名,现存于世的仅67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23件(另外北京故宫有17件,上海博物院有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有7件)。瓶底烧印有“丰华”2字的一只铜梯形的青蓝色瓷瓶尤其名贵,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贵妃刘夫人的宫中之物。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数量非常丰富,国宝级的文物多得令人惊讶。

南京博物院(中国)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

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1936年6月开始兴建,1947年告竣,为博物院主楼。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某些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南京博物馆

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该院当时为全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曾一度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辽式建筑于10至12世纪在我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就是仿明清风格的。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离中山东路主干道较远,前面留下宽敞的空间,做草坪、广场和绿化带,大殿前建有宽大的三层平台,这样设计,可以衬托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大殿仿辽代蓟县独乐寺山门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1934年7月,傅氏因中央研究院本职事务太忙而离职,教育部改聘李济继任。李济上任后,着手进行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兴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委员有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在1934年7月26日第一次会议上,公推其中的张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三位为常务委员,梁思成为专门委员,会议还讨论了征用院址土地的问题。8月4日,筹备处即正式致函南京市政府,拟征收中山门内路北旧旗地为院址。至1935年4月,市政府正式函复,划定半山园旗地100亩为院址,后又增加93亩。地价、青苗、拆迁诸费共5万多元,由中央研究院补助,于1935年分别拨付。建筑费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150万元。当时计划建:自然馆1410平方丈,人文馆1320平方丈,工艺馆2000平方丈,公用270平方丈,共计5000平方丈。建筑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包括行政办公楼和人文馆等,人文馆暂由三馆共用。同年4月16日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征选建筑图案章程,邀请李宗侃、李锦沛、徐敬直、杨廷宝等13位建筑师送设计图参选。审查委员会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杭立武、著名建筑师刘敦祯、专门委员梁思成及张道藩、李济等5人组成。经审查,全部图案均不符合章程规定,故决定从各图中选出比较合用、最有修改价值的图案。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审查委员们一致选出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的图案,报呈教育部备案。

院建筑委员会聘请徐敬直为本院建筑师,由他会同专门委员梁思成等修正原图,测量院址,并指导、监督建筑工作。参选的十多份建筑图案,还于同年10月初在博物院筹备处公开陈列展览。

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于1937年底迁离南京,将文物分三路转移到西南各处,经过数处辗转,最终于1940年底驻扎于宜宾李庄,与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女子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机构一起成就了李庄“抗战文化中心”之名。

日寇占据南京期间,在博物院设有防空总机构,对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并破坏多处,损失严重。1946年8月至12月,在中山门内院部,建筑委员会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复工程计划。在修复计划决定前,由傅斯年代表建筑委员会,通过谈判,解决了原承包商江裕记问题,得以另行招标复工。经过公开招标,报价最低且信誉很好的陆根记中标。1946年12月份签订合同后,即行开工,仍按原设计图案进行。主要项目包括人文馆陈列室、大小讲堂及图书室、理事会及院长办公室、人文馆保存库、研究室等。电气、卫生及消防等附属工程,也以招标的形式进行。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新落成的博物院陈列室内举办了联合展览,展出商周铜器、汉代文物、民族文物、历代帝后像等,蒋介石、于右任等要员名流出席、参观,观者塞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博物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仍称“国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性质仍是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由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经费由中央拨款,任务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发掘、六朝陵墓调查等。

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又拨款对博物院的建筑做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筑工程算最后完成。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图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因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庄重中又略有轻灵之感,而不显板滞沉重,成为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品赏的风景。

藏品征集工作也有长足发展,目前有各类藏品42万件,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有2000件以上,其中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以及日寇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独有的罕见品,科学价值较高。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其中还有全国少有的善本书和殿版书。历年新征集的古代书画,总数亦在3万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时代的珍品,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是名列全国前茅的精品。建国后新出土的东海大贤庄旧石器,邱县大墩子彩陶器,仪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时代青铜器,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王衣及“广陵王玺”金印,南京、丹阳一带六朝时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诵,都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近年主持或参加的考古工作,如昆山赵陵、高邮龙虬庄、扬州唐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以及苏州真山吴楚贵族墓地,“八五”期间,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及获得荣誉奖。与日本学术单位合作的“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都取得了备受国内外瞩目的成绩。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它是超级课堂,是教育的场所,是一本巨大的生活百科全书。它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

中国美术馆(中国)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模板是敦煌莫高窟主楼建筑,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主楼建筑面积22379平方米,一至五层楼共有20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70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一层和二层之间的夹层有3个小型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4305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二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5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三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863平方米,展线长235米。1995年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近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民国初期、清代和明末的艺术家的杰作,藏品中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其中有对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家及作品。仅齐白石的作品就有410件,另包括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司徒乔、吴作人、罗工柳、吴冠中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大批中国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重大美术展览中的获奖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收藏品类有绘画、雕塑、陶艺、民间美术等数十个品类。其中包括年画、剪纸、玩具、皮影、彩塑、演具、木偶、风筝、民间绘画、刺绣等民间美术品。在馆藏品中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欧美国际艺术品117件,其中有毕加索作品4幅,这是我国首次大量收藏的西方艺术品,此外还有非洲木雕及其他外国美术作品数百件。

建馆40多年来共举办各类美术展览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3100多个,除具有影响的全国性展览外,影响较大的国际展览有“美国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件展”、“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毕加索绘画原作展”、“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展”、“罗丹艺术大展”、“夏加尔艺术大展”、“米罗东方精神艺术大展”、“奥地利国家博物馆藏品展”、“非洲艺术大展”、“俄罗斯油画展”、“达利艺术大展”、“日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及以“仲夏法兰西——北京”为主题的中法文化年闭幕系列艺术展等,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中国美术馆已成为向大众实施美育的重要艺术殿堂。

为把中国美术馆建成真正国际水准的国家现代美术博物馆,从2002年5月起,开始对主楼实施改造装修工程,2003年5月竣工。展厅设施、灯光照明、楼宇自控、恒温恒湿、消防报警、安全监控系统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7月23日适逢建馆40周年之时重新开馆。改造后的新馆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新技术,对传统格局加以扩展,为民族建筑文脉增添了新的内涵。重新开馆后引起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反映强烈。

伴随着社会大众十分关心的中国美术馆的新馆建设的扩建工程的即将上马,中国美术馆的各项改革工作也在进行中,继续实施“开门办馆”的策略,组成了中国美术馆顾问委员会、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馆策展委员会、中国美术馆收藏评鉴委员会、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小组等,并得到专家委员们的支持。专家委员会发挥社会各界能量提升了美术馆的学术地位。中国美术馆还将继续加大收藏力度,丰富藏品种类;继续提高策划系列精品展的能力,打造国家美术馆品牌;继续强化公共教育职能,提高美术馆服务社会水平;继续盘活资源优势,开发延伸产业;继续加快建立“数字美术馆”和“流动美术馆”的进程。

2007年6月8日,中国美术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一座以古代艺术为重点、但又张开双臂欢迎人类艺术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中国)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从远处眺望,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馆藏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他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历史,都浓缩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

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

1981年2月14日巴金先生在为香港《文汇报》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和《创作回忆录·后记》中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倡议于1981年3月12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刊载,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决定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报中央批准。1981年10月13日成立建馆筹备委员会,并于1985年1月5日正式建成。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巴金、孔罗荪任名誉馆长。冰心、阳翰笙、萧乾为顾问。该馆新馆工程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设计,l999年10月落成,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小区文学馆路45号,是一座蕴含浓厚文学气息的标志性文学建筑。它是由中国文学泰斗巴金先生、冰心先生等倡建的一组新颖别致的园林式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1至3层建筑群,为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大型文学博物馆和文学资料研究及交流中心。

该馆占地面积46亩,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包括有文学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馆的外观以红墙蓝瓦为主,墙外的百花浮雕,各显神韵,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意境。馆内的玻璃壁画、主厅油画、园林雕像、石头馆徽等都有别致的安排,整个建筑布局构思巧妙,在建筑上把传统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显示了建筑美学的新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为北京增添了新的风景。

新馆在总体布局中,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庭院组合和江南园林建筑的造园手法相结合,并融入了一些彩灯、暗流、涌泉和椭圆形社交广场等西式文化,在绿意缭绕的建筑周围有文学大师们的青铜雕像散落其间,使整个建筑组群的平面和空间活泼多变,极富现代感,又有历史的文学气息。屋顶的设计更有独到之处:传统的双坡和四坡攒尖的屋面都不到顶,省去了顶尖部分的无用空间,在顶部开辟了各种形状的采光天棚,大大丰富了室内空间和光影变幻;从外部看,更形成了双屋顶脊或三角形屋脊,再结合传统屋脊鼻子,大大丰富了建筑的外部形象。

在文学馆砖红色的花岗岩石的外墙上,有一圈由品种不一的石雕花卉组成的白色大理石腰线,其取材于郭沫若对100种花的赞美诗,寓意着现代文学百花齐放。

该馆设有四个展厅:

1.“二十世纪大师风采”展。主要展出我国著名文学大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的生活和创作的模拟场景。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展。主要展出20世纪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况及代表作家作品。

3.“作家文库”展。主要展示作家捐赠的藏书及文物。

4.“文学藏书票原作”展。主要展出53位中国最著名画家为该馆开馆所画的藏书票。

文学馆共有藏品38万件,其中书籍23万册、杂志2100多种、报纸142种、手稿13824件、照片16173件、书信11600件、录音带360盘、录像带442盘、文物4380件。对作家整批捐赠的文学资料,建立了以其姓名命名的文库,已建立的有巴金文库、冰心文库、唐弢文库、张天翼文库、周扬文库、俞平伯文库、丁玲文库、夏衍文库、阿英文库、萧军文库、姚雪垠文库、萧乾文库、张光年文库、刘白羽文库、李辉英文库、林海英文库、卜少夫文库、周仲铮文库等中国内地、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库共81座,供国内外作家、学者使用。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展示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工艺品和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古墓中发现的古代人遗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是新疆文物收藏和科研中心,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1953年筹备,1963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其外观造型具有维吾尔建筑风格。馆内装饰亦富有民族特色。展厅面积7800平方米,共收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5万余件,常设如下展览:(1)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览。系统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在服饰、起居、节庆娱乐、婚丧、礼仪、饮食、宗教及其他方面各具风姿的民情风俗。展品丰富,深得国内外人士好评。(2)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览。展出了自四五千年前至近代从丝绸之路发掘及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锦娟、陶瓷、泥俑、钱币、碑帖、文书、典籍、兵器、器具等,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西域的灿烂文化。(3)新疆古尸展览。有距今3800余年的楼兰女尸、距今3200余年的哈密女尸和距今3000年且末女尸。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

该馆藏品3.2万件(号),其中一级品288件。有丝毛棉麻织物(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毛织品);多种文字(汉文、回鹘文、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构成了独具一格的藏品特色。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

新疆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展览有《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历史文物陈列》、《新疆民族风情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览》、《历史的丰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览》两个中型展览。《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通过近千件文物、大量的图片,结合沙盘、互动装置等现代化陈列设计手段,较系统地反映了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新疆的历史面貌,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流行的区域,同时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世界文明的交融荟萃处。《新疆民族风情陈列》。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文物上千件,通过蜡像、民族生活场景复原等陈列设计手段,较全面地展现了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兄弟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让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绮丽的瑰宝再放异彩。《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览》。展出面积700平方米,通过近百余件文物、大量场景复原及蜡像等陈列设计手段,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活在新疆的古代先民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人种,还有二者的混血型。展出的干尸和文物,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医学的珍贵资料。《历史的丰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览》。展出面积700平方米,革命文物200多件、图片200多幅,分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民主运动的一部分——三区革命、新疆和平解放、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支持四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建设新疆而流血牺牲的史实和我党三代领导人对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举世闻名的楼兰美女复原图,让世人可以一睹古代罗布泊女子的美丽容貌。英俊的且末男尸的蜡像更是栩栩如生,让人们对古代且末地区的生活以及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唐将军张雄的蜡像,复原了将军生前驰骋战场的潇洒英姿和他的戎马岁月。

展厅陈列中有许多精品的文物,例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是在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尼雅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锦护臂,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锦纹样和题材新颖别致,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花纹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气纹以及孔雀、仙鹤、辟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小篆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此锦纹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堪称我国汉代织锦中的精华。

展厅展出的古尸更是各具特色。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的铁板河女尸——楼兰美女,是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距今3800年,死亡年龄大概在40~45岁,身长1.52米,生前高约1.558米。面色棕褐,尖高鼻梁,眼睛深凹,长长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发披散于肩,甚至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皮肤呈古铜色,美貌超群,因而有楼兰美女的雅称。她的血型为O型,被科学测定为古代欧罗巴人种。

轰动一时的小河墓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干尸更是让世人叹为观止。展厅展出小河墓地的成年女性干尸身长158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显;头面部保存最好,窄额,宽颧骨,眼窝深凹,依稀可见眼睫毛,鼻梁尖而小巧,嘴紧闭;灰棕色头发自然中分,长至颈肩部;头发表面似用胶状物涂抹过,一缕缕黏结在一起,很难看出她生活在3800年前。

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营盘15号墓男尸,出土时放置在彩绘棺木中,棺上盖彩色的狮纹毛毯,墓主人为男性,面罩人面形麻质面具,额部贴饰金箔宽带,眼、眉、胡须用墨线勾勒,口部涂红,表情温和,安详,头枕鸡鸣枕,枕套为对禽对兽兽纹绮,绮上加绣四方连续的蔓草纹样。墓中主人的人兽树纹双面袍,堪称稀世珍宝。精美的服饰和葬具均显示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且末地区发现的男尸和女尸不仅皮肤保存完好,毛发俱全。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面部做了精美的化妆。此外,他们身穿的深咖啡色的长外套,毛质平纹;足穿长筒软皮靴,彩色毡袜。这种多色彩毡袜的发现,证明在2800年前,新疆就存在了擀毡工艺,是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之一。

总之,不同的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和各具特色的随葬品,是不同时代、不同部族或民族文化特色的形象反映。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干尸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属于不同的人种和部族,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生活等特点。这些干尸和遗物对研究体质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以及医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了解新疆古代社会和人类自身进化发展过程,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丝绸之路中段,被称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汇聚古代中原文化、两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和罗马文化、美索布达米亚等文化的地方,外加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新疆成为文化类型多、文物资源丰富、文物种类多的一块宝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有力见证。

例如:丰富多彩的毛、棉、丝织物是新疆出土文物的一大特色。距今约3000年的纺织品色泽艳丽、品种丰富、图案精美,向人们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先民们高超的纺织技术。尤其是丝织品,大多来自中原,这也充分证明了当时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汉文、龟兹文、焉耆文、回鹘文等各民族文字简牍、文书、信件、经文等重要文物不仅是直接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对中亚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展厅里陈列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货币,它们造型各异,种类齐全,是丝绸古道经济贸易繁荣景象的见证。陈列中大量精美的绘画、雕塑、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都代表了新疆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其中有中国最早的纸画“墓主人生活图”、唐代绘画精品——绢画,草原文化的代表——青铜器,还有大量的木俑、泥俑、泥塑、金银饰品等,形象生动,制作精美,令人惊叹。此外,陈列中大量的遗址图片、照片向人们展现了遍布新疆境内的清真寺、石窟寺、古城等,雄伟壮观,别具匠心。辉煌绚丽的新疆古代艺术,也曾对我国中原和世界的舞乐、绘画、石窟艺术等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唐、宋、元、明、清的书法、绘画、丝绣、古地图、辽代陶瓷等珍品荟萃,驰名中外。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

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艺术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址原是东北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的寓邸。伪满统治时期,1935年于此成立伪“国立博物馆”,1938年改为“国立中央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奉天分馆”。国民政府时期为“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为中国三大博物院(另两院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之一。1949年筹建东北博物馆,7月7日建成开馆,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该馆藏品有书画、丝绣、铜器、漆器、古地图、货币、甲骨、陶瓷、景泰蓝、雕刻、碑志、家具、服饰、考古、少数民族文物、革命文物、古生物等5.7万件,其中一级品173件。馆藏资料包括标本、模型、照片、图表、拓片、印刷品等1.8万件。藏品的时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藏品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伪满时期奉天博物馆残存的少量藏品;二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征集的文物;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征集品和考古发掘品。

古代书画藏品中以唐宋元作品为突出特点。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即《万岁通天帖》)卷、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欧阳询书《梦奠帖》卷、张旭《古诗四帖》卷、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宋李公麟《白莲社图》卷等。历代丝绣有五代织成《金刚经》卷、北宋缂丝《紫鸾鹊谱》轴、南宋朱克柔缂丝《山茶》及《牡丹》、宋绣《瑶台跨鹤》、元绣《金刚经》册、织成《仪凤图》卷、明顾绣《弥勒佛》等,皆传世之作。陶瓷类中丰富多彩的辽瓷,也是该馆特藏之一。古地图类中明代许论的《九边图》和利玛窦《两仪玄览图》都是海内孤本。

在众多的考古发掘品中,较重要的有喀左马厂沟、北洞、山湾子等地出土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燕侯盂、蟠龙纹盖罍;朝阳十二台营子春秋墓出土的青铜短剑;北票西官营子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龟纽金印、鸭形玻璃注等一批玻璃器、包鎏金铜片木芯马蹬;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白釉剔划花盘口长颈瓶、酱釉鸡冠壶、《竹雀双兔图》轴;《深山棋会图》轴、缂丝金龙纹衾等。

该馆1949年以来先后组织过10多次大型陈列,有《历史文物分类陈列》、《历史文物陈列》、《中国历史艺术陈列》、《中国历史陈列》、《辽宁重要考古发现陈列》等。该馆的基本陈列是《辽宁历史文物专题陈列》,集中了辽宁考古文物的精华,以重点文物专题组合的形式,展现辽河、大凌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面貌;另有石刻陈列和明清瓷专题展长期展出。此外,该馆还经常组织专题性特展和举办各种流动展览。该馆的“明清书法展”、“明清绘画展”、“三彩展”、“中国青铜和陶瓷器展”、“中国辽宁省文物展”等,先后赴德国、日本等地展出。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继承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融汉、满、蒙各族艺术于一体,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沈阳故宫博物馆(中国)

沈阳故宫是清代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使用的宫殿,始建于1625年,其占地面积为6.7万平方米,共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坐落在沈阳古城中心的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清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它是清代初年的皇宫,是清代皇帝顺治的祖父努尔哈赤和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历时11年,至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全部建筑有90余所,沈阳故宫300多间,占地6万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它在建筑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融汉、满、蒙各族艺术于一体,有很高历史价值。

它以崇政殿为中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中轴线,将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故宫主体,崇政殿(金銮殿)为主体的核心,是皇太极处理朝政之所,配以飞龙阁、翔凤阁、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后面有凤凰楼、清宁宫,还有皇帝妃嫔寝居的东西配宫,以及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迪光殿、保极宫等。

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中心,辅以左右翼王亭、八旗亭。这是清王朝入关前,八旗建制的象征,是早期八旗兵制在宫殿建筑中唯一的历史古迹。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迁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

西部建筑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等,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四库全书》为乾隆时撰修,历时10载;共誊写7部,以文溯阁所藏的最为完整。

新中国成立后将故宫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人们来这里还可以在清代历史文物展览馆和工艺品展览馆中欣赏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造的琳琅满目的文物。沈阳都城的建者是努尔哈赤。他在关外先后建了三个都城,最后才确定沈阳,理由是地形取胜,又便于攻打明朝。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展示了香港及华南地区关于考古、历史、民俗及自然历史方面的文物,讲述了香港6000年的故事。

香港历史博物馆(中国)

香港历史博物馆于1975年创立,但馆中部分藏品来自1962年成立的大会堂博物美术馆。博物馆于1998年迁往位于尖沙咀漆咸道南的现址。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外形、色调与毗邻的科学馆互相协调,形成一个博物馆组合。

香港历史博物馆位于九龙公园内,展出香港的出土文物、历史图片、图画和地图等,并定时举办文化活动和展出一些有关香港历史或各国珍贵的历史文物。馆内的“香港故事”展览,占地7000平方米,介绍香港历史发展。

该馆以香港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为基本陈列,重点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陈列分三部分:(1)介绍香港的自然环境;(2)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窑址等实物反映了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3)展示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过程。该馆藏品分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历史四大类。考古类藏品中;有著名的麦兆汉神父藏品及芬戴礼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历史图片为主,最早的图片为19世纪60年代所摄;民俗史藏品中,有中国传统的渔船模型、捕鱼装备、传统农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历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矿物,以及香港常见的蝴蝶及软体动物贝壳。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是通过购藏、修复和研究馆藏文物,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遗产。此外,博物馆亦通过馆藏、展览和教育及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香港历史的发展及其独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香港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数量逾9万件。博物馆的藏品,除直接添购外,亦通过捐赠或实地考察采集得来,其中捐赠物品的数量正不断增加。

1.自然历史藏品

自然历史藏品记录了香港的地质及自然生态的发展历史和演变。博物馆的自然历史藏品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标本、贝壳及动物标本三大类。博物馆已收藏约2800件香港岩石和矿物标本,以及超过750件在香港水域内找到的贝壳。馆藏的动物标本超过1600件,包括哺乳类动物、鸟类及蝴蝶。

2.考古文物藏品

馆藏的考古文物主要由四批藏品组成,分别是麦兆良神父在广东海丰地区发现的文物、芬戴礼神父在南丫岛发掘的文物、李郑屋汉墓出土的58件东汉时期陪葬品,以及1976年以前香港考古学会在本港境内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些考古藏品记录过去6000年来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是研究香港古代史的重要材料。

3.民俗藏品

博物馆建立了一个能反映本港不同族群传统生活习尚的藏品,包括农具、家具、农村及渔民日用器具、捕鱼装备、渔船模型等,有助于阐明及了解农民及渔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农业耕作方法与渔业状况。同时,馆藏的服饰已达5500多件,年代从晚清至1970年,属于不同族群、年龄,以及社会阶层人士穿着的服装及饰物。从这些文物可探知各族群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价值观念、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有助研究本港族群的历史文化。

在搜集有关传统行业及生活用品上,博物馆已收藏850多件木偶戏用品及乐器、1500多件婚嫁及祭祀用品、各类传统行业用具及文献。这些丰富的民俗藏品皆有助于研究香港传统节庆、信仰习俗及民间工艺的发展。

4.本地史藏品

博物馆的本地史藏品总数超过70000件,其中的历史图片和旧明信片是研究香港历史的珍贵资料,因为它们能够如实反映早期香港的生活面貌。馆藏的14000余帧历史图片,主要为二次大战以前香港街景及民生景象,而最早的图片可追溯至1860年。另外,博物馆亦收藏约19000件历史文献,包括账簿、证件、商业及政府信札和教科书等,有助于研究香港社会、经济及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博物馆亦致力搜集本港邮品,馆藏约4000件邮品,有助于研究香港邮务发展史。同时,馆藏约5500件的钱币及钞票大多为香港历年来使用的货币,但亦涵盖广东及澳门等地的货币,借以勾寻香港与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脉络。此外,博物馆还搜藏不少工业产品、商业用品、家具、孙中山先生本人及其家族的文物,而前港英政府各部门器物更是博物馆在九七回归时积极搜集回来的藏品。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中国)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先主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1936年,贾兰坡先生又在这里发现了3个“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20世纪60年代末,这里又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洞人”遗址。这一系列重要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展厅展示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古人类用火遗迹以及粗糙简陋的石制砍斫、切割、乱削和雕刻工具。

第二展厅以复原模型展示了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所。

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龙骨山上发现的20余处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和古人类活动过的遗址分布点,以及一件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遗物——串青贝壳、兽牙、小石头制成的古老的项链。

第四展厅陈列着我国和世界各地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

周口店遗址常年开放,还有北京人遗址(即猿人洞)、山顶洞人遗址(即山顶洞)、新洞人遗址以及距今500万年以来的鱼类、鸟类及兽类化石地点20余处。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自然环境优美,遗址内长年绿树成荫,花草吐芳,野生动植物数量繁多。1986年,周口店遗址入选“新北京十六景”之列。1987年,经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推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列入该名单的五家单位之一。1992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周口店遗址“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同年6月,周口店遗址以“保存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7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是一不可多得的集休闲和学习参观于一体的郊外综合性旅游场所。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藏品中有很多稀世杰作。

印度国立博物馆(印度)

印度国立博物馆包括两座著名的博物馆,它们是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和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传统,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则以其现代化的建筑与设备而著称,两者相得益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亚洲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早期印度文明的兴衰交替,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巨大内蕴力以及印度教的持久生命力,同时也可以深刻地理解植根于古老文明沃土之上的当今印度的发展。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是亚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馆,它的兴建是英国人之举。印度莫卧儿王国自1707年奥琅则布死后开始瓦解,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乘虚进入印度。到18世纪,英法两国排挤葡萄牙人,成为印度的主要掠夺者。通过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英国排挤了法国在印度的统治,到1773年,英国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武力,独霸了对印度的统治,把印度沦为它的殖民地。1774年,为了研究亚洲的自然风土和艺术、历史、考古等,配合英国侵略亚洲的需要,深谙印度文化的英国高等推事威廉·尤斯在加尔各答创立了“孟加拉亚洲学会”。在不断的调查过程中,他们搜集到很多有关亚洲、印度的文物资料,随着这些物品的不断增加,设馆储藏成为必要。1814年,为方便“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员的各种收藏品的收藏,亚洲学会便成立了一所以“收容一切有助于了解东方民间习俗与历史,足以阐明东方自然风土与艺术特性的作品”为目的的机构,这便是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的前身。1876年,英国政府将此馆交给当地政府接管,这时的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以后,此博物馆藏品不断丰富,馆址也不断扩建,终于发展成现在的规模。虽然,加尔各答博物馆已历2个多世纪之久,如今它依然活力未衰,引世人瞩目。印度国立博物馆

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为一座典型的英国式宏伟建筑,坐落在繁华的加尔各答大街上,与繁华的闹市相映成趣。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优雅、安逸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修养身心,接受古代优良文化的熏陶。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外表庄严,馆内庭院花草茂密,四季飘香。馆内分艺术、自然史、民俗及人类学等部门,各种收藏物品数量丰富、珍贵。其中,最珍贵的要数以神像为主的雕刻、绘画艺术品。这里有阿育王时期的石柱柱头狮子,公元前的男女神像以及如意树等珍贵文物、英国爵士康宁汉发掘的著名的巴尔户得的栏楯也陈列其中。这里还展示有印度西北部犍陀罗佛像雕刻艺术以及后起的具有印度本土风格的马朱拉神像雕刻;除佛教雕刻外,还有许多耆那教与印度教的艺术品。同时,加尔各答博物馆中收藏的古代钱币,色彩缤纷的染织品以及莫卧儿时期的纤细画等都相当珍贵。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它于1949年8月成立,1960年12月建成新馆,位于贯穿新德里的王家大道中央南侧,并附有一分馆——亚洲古物博物馆。经过工作人员和国家机构的共同努力,其藏品不断丰富,很多稀世杰作珍藏其中,成为世界的著名博物馆之一。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雄伟挺拔,主要储存和展示印度史前时代的遗物,佛教与印度教艺术品以及染织品和大量古钱币。其中,斯坦因从中国窃去的许多文物展示于分馆内。进入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古代印度摩亨·佐达罗和巴哈拉遗址上的遗物,你可以欣赏到大量的佛教及印度教雕刻艺术,那些印度教雕刻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与其他神像雕刻的庄重严肃形成不同格调,你还可以欣赏到阿姜塔石窑的大量临摹壁画。此外,新德里博物馆还陈列有中国、尼泊尔等其他亚洲国家的物品。

在印度国立博物馆中藏有较多的中国敦煌文物,这些文物主要得于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的收藏。斯坦因的中国之行,不但盗去大量敦煌文物,而且还发掘了中国古城米兰、楼兰、吐鲁番等遗址,发现了不少文物。在古城米兰挖掘出几座佛教寺庙遗址,并发现了色彩艳丽的壁画。在印度国立博物馆中有《佛佗与比丘》、《扛抬大花轿的童子》等壁画。这些壁画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从壁画图像来看,里面有印度艺术的影响,有中国思想的融汇,也有某些希腊艺术风格的特征;这些壁画充分表明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发达,这些壁画作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博物馆中,还有出土自吐鲁番的精美绢画和帛画,这些画的大多数内容是描写中国远古神话和信仰,最有名的两幅为《伏羲与女娲》、《死后的飨宴》。《伏羲与女娲》描写传说中中国祖先的情况,在这幅绢画中,伏羲和女娲下半身被描写为蛇身,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似在象征生育万物大地;上半身描绘成典型的中国传统形象,两人双臂合一,伏羲左手扬起曲尺,女娲右臂举起圆规,周围有日月星辰环绕,这寓示着他们在冥冥之中创造养育万物,并掌握着人们生活的秩序和途径。《死后的飨宴》主要描写死者来世生活的理想场景,体现了古代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的思想。

印度国立博物馆中储藏的中国文物,最珍贵的也是敦煌文物。这里藏有大量中唐到五代、宋初的绘画作品,内容涉及佛陀像,佛传以及诸天部立像。如《菩萨立像》,作品线条流畅、清晰,色彩鲜明,菩萨面容秀丽、慈祥、典雅,头上有象征法力的光环,衣着华丽、衣褶流畅飘逸,如行云流水,超脱尘世;《药师净土图》则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亭台楼阁的装饰表现出宏阔的仙境气势。还有几幅佛传图也相当有艺术性,除描绘佛陀自幼到涅槃的经过外,更主要的是其描绘的艺术风格鲜明,每幅画中都配以仙境般的山水景物,情景交融,颇具宋代山水画的意境。这些绘画作品无论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还是研究中国绘画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且不说馆中的贵重文物,单说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重要文物。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日本)

日本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创立于1977年11月,虽然它的历史很短,但它以丰富的藏品著名于世,并且利用现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古老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是世界民族文化巨大的展示窗口。这个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反映世界各地文化人类学的物品,它收集了5万余件反映世界各民族在劳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物和标本,向人们展示一幅幅生动的民族画卷。建立在日本大阪近郊万国博物会纪念公园里的这座博物馆,占地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馆舍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4层建筑,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一层是正门大厅、餐厅、机械室、库房;二层是陈列厅、讲演室、语音练习室、办公室;三层是电子计算机室、图书室、资料室;四层是情报分析实验室,影像实验室,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实验室。

该馆在5700多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中,展出展品约7000件,主要参观路线1500米。它的陈列,就是一部用实物组成的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在这里,它用以传播信息的,不仅是各民族的文物,还有各民族的音和像。它设有最现代化的图像、音响自动输出装置,建有37个录像室、3个音响室;有供使用的录像带1715套,语音磁带30种,民族音乐磁带151种。观众可以根据荧光屏指示的文件及资料号码,按动电子计算机上相应的电钮,在荧光屏上马上就可以显示出图像,从音响设备中听到想听的声音。

这个馆共分9个展厅。观众从大洋洲室开始,顺序参观美洲、欧洲、非洲、西亚、东南亚、中北东亚各展厅。中间还参观音乐和语言两个展厅。这个参观路线,巧妙地安排了观众从大洋洲开始向东绕地球一周,最终到达日本。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好像让观众作了一次环球旅行,从而激起观众的激情。

在参观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珍奇的民族文物。如:大洋洲展厅,面积627平方米,展出了原始居民利用贝壳、鱼骨等作为原料磨制成精巧的鱼钩和针,靠榫头制作的木帆船,用椰子壳制成的器具,用植物茎、叶、皮制成的弓箭和盾牌。非洲厅,面积536平方米,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大量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欧洲厅,面积212平方米,可以看到法国最早酿酒使用的榨葡萄器。美洲厅,面积290平方米,可以看到智利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头人像。南太平洋雅浦岛上闻名于世的一块直径达5米的石币,也陈列在这个闻名的博物馆里。

语言厅,面积411平方米,是一个很能使人增长见识的展厅。它用“文字”和“语言”两个部分分别作介绍。“文字”部分,可以使观众了解世界上有多少种和有哪些文字,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是如何。这里展出有各民族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也展出了中国古代各种汉字。“语言”部分,主要介绍声学和语法,将世界上22种主要语族对某些语句的表现方法进行排比;同时观众可以按动电钮,选择想听的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

祈祷与祭祀室中,展示了大量的寿神仪式用品、面具、神像、神龛等,不仅表现了日本人祈祷与祭祀的风俗与仪式,还使我们对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有所了解。

在乐器展示室里,陈列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形成一种世界民族文化的“大合唱”。在远古时代,音乐和人类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以至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人类精神、民族性格的完美体现,因而研究各民族音乐和乐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中还有一室专门陈列各民族遗留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古代生活中,基本的生活用品代表了他们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特征,通过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我们可以复原古代民族的生活场景。另外,在此室中,还展示有各民族的服饰。在古代,服饰不仅是取暖的一种用品,也闪烁着一种文化精神,有着多种功能,也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近年来所建立的对世界博物馆界有影响的一个重要博物馆。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明治村使人们看到了已经消逝百年的社会,了解日本维新的过程,有助于认识今天的日本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明治村(日本)

日本的明治村是展示明治时期建筑的博物馆。它坐落于名古屋市郊入鹿池畔,是一个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大规模户外博物馆。明治时期(1868~1912)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在维持其政治准则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形成了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这种特征表现在建筑上,一向偏重东方风格的日本建筑界开始适度接受西洋建筑技法,因此保留这一时代的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62年日本特别成立财团法人,投巨资保存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1965年正式辟为博物馆“明治村”。

这一博物馆主要展示各种房屋建筑。明治村的入口是明治四十二年建造的第八高等学校的正门,村内有不少与学校有关的建筑物,如三重县寻常师范学校、藏持中学、大阪府的千早赤阪小学礼堂,属于旧制高等学校的物理化学教室等,都是明治年间的建筑物。明治村中有官厅房舍,例如日本明治初期的最早西式建筑三重县官厅房舍(建于明治十二年),其内部还被用来作为明治文化资料及其他资料的展示会场,这种官厅房舍吸收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欧化的式样,明治村中的西乡从道宅邸也是西式建筑。警察机构也受此影响而形成一种新式风格,如美丽的红砖造京都七条派出所。各地教堂的纷纷建立,更促使欧化风格的流行。随着电话的使用,各地的电话交换局也体现了这种西化风格,例如札幌的电话交换局、伊势市的宇治山田邮电局都是当时建筑的代表。其他如东京红十字会中央医院、长野县木曾和洋折中式清水医院、安田银行会津支店等都是当时明治建筑风格的代表。

这里还有私人住宅,如森鸥外及夏目濑石的住宅等。当年的戏院、电车等也都保持原样。到目前为止,村内共展示57幢建筑物,各种资料达14000余件,是一座相当重要的户外历史博物馆,颇具代表性。日本明治村

本篇简介Benpianjianjie它将韩国各地的农家民宅、寺院、官府等各式建筑聚集于此,再现朝鲜半岛500多年前的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