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8:57:46

点击下载

作者:徐广源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西陵史话

清西陵史话试读:

前言

我的家乡就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马兰峪古镇,那里建有东陵守护大臣的府第、孝陵礼部衙门、孝东陵内务府营房、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御书阁、永济档等,这些都是东陵的管理机构。因此我对清东陵很熟悉。我父亲跟我说,在咱们河北省还有一个清西陵,也是埋葬清朝皇帝和后妃的地方,和清东陵差不多,是一家子。所以我还是孩提的时候,就知道了“清西陵”这个名字。从那时起,我就总把西陵和东陵连在一起。从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与清西陵工作人员有了书信往来。他们的回信,我至今珍藏着,而且随着斗转星移,越来越感到了它的价值。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建立的两大皇家陵园。这两处的墓主人都是清朝皇帝及其一家子。生前,皇帝及其后妃、子女居住在皇宫紫禁城,死后分葬在东陵和西陵。清东陵与清西陵“同居畿辅,并列神州”,与京师形成了左右对称之势,犹如一宅两院。

1961年3月4日,清东陵与清西陵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与清西陵双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初清东陵与清西陵又同时被评为AAAA级景区。五十多年来,清东陵与清西陵同气连枝,休戚与共,互相支持,共同前进。

不知是天性,还是职业的关系,只要一提起清西陵来,一种亲切之感便油然而生。1978年12月4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和清东陵古建队的赵福禄、赵生两位瓦工师傅(如今这两位师傅均已作古)带着考察西陵大红门的使命,第一次踏上了清西陵的土地。前所未见的三座石牌坊,一望无垠的苍松翠海,规制奇特的慕陵,扑朔迷离的昌西陵回音壁和响音石……这一切一切,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那里山秀,水清,林茂,人更好。三十多年来,我去清西陵数十次,每次都像到家一样,西陵人淳朴、热情、好客。每次去清西陵,西陵的领导和同事们在生活上、工作上给予我的巨大支持,是我终生难忘的。

我的拙作《清东陵史话》问世以来,很受欢迎,读者纷纷购买。一些读者在购买《清东陵史话》时,往往要顺口问问有没有《清西陵史话》,当得知没有时,无不流露出遗憾之意。许多读者和同仁们无论是当面,还是来信,都劝我再写一本《清西陵史话》,与《清东陵史话》成为姊妹篇,这样,关内清陵就全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决定写这本《清西陵史话》的。既然是“史话”,所以拙作就在历史源流上多费了些笔墨。本书以清朝官方编纂的史书和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量清宫档案为主要依据,其中有许多是首次披露。这些丰富的史料,澄清了以往一些模糊认识,更正了一些不准确的提法,补充了一些不完全的内容,笔者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以期征得同行师友的指正和学术上的争论,使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和确认。

由于笔者学识浅陋,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肯定不少,敬请师友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徐广源2015年7月20日

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

“陵”字自从成为皇家坟墓的专用名词之后,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为秦汉时期,该期以秦始皇陵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坟头)多为覆斗形,以封土高大、圹室豪华为主要特色。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朝。该期的陵寝代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这一时期的皇家陵寝多数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以山丘为封土,横跨关中六县、绵延数百里,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气势。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内战频仍,国力颓弱,陵寝制度处于收缩时期。元朝皇帝死后,采用秘密深埋,地表不留任何痕迹的葬法。陵寝制度在经历了400年低潮之后,开始进入第三个辉煌时期即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以前的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封土由覆斗形改为圆形。

二、由陵院方形、封土居于陵院中央,改为陵院长方形、前后多进院落、封土居于后院的形式,封土改为圆形,称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方城之上建明楼。

三、取消寝宫,扩大祭殿。以前留居宫人、侍奉墓主灵魂的制度随之废除。

四、多数陵寝依山建陵,坐北朝南。

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清朝皇陵位置图

清朝入关以后,其陵寝制度沿袭明制,并在其基础上又有所改革和创新,从而使这一辉煌时期的陵寝制度达到了极致。清朝皇帝更加注重陵寝环境的质量,不仅对水文、地质、气候、光线等诸因素要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加关注山川形势与陵寝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相度陵址、营建陵寝的指导思想是“陵制与山水相称”、“遵照典礼规制,配合山川胜势”。在这方面,道光帝讲得更为直白:“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他们刻意追求所选的万年吉地要达到“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标准。他们对环境质量、山川形势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陵寝规制的要求。道光帝的一道上谕最具有代表性,他说:“惟择钟灵坤毓,干脉延长之处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宽狭不必过拘。如果地臻全美,即较从前规制稍从俭约,朕心亦以为宜。”明白了清朝皇帝的这一苛求,对于陵寝选址何以会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朝陵寝,大体可分关外三陵(也称盛京三陵、清初三陵)、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三处。再细分,关外三陵又可分为三处,即辽宁新宾县的永陵、沈阳东郊的福陵和沈阳北郊的昭陵,加上关内的东、西二陵,共为五处。

关外三陵所葬的均为清朝入关前的皇帝和被追尊为皇帝的先祖。永陵内葬的四位皇帝是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和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其中肇祖为衣冠冢。这四个人生前均未称过帝。福陵因位于沈阳市东郊,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东陵,内葬清太祖弩尔哈齐及其皇后等。弩尔哈齐生前也未当过皇帝,但称过汗。昭陵因在沈阳北郊,当地人又称为北陵,内葬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关外三陵内葬的六位皇帝,只有皇太极这个皇帝名实相符。他是清王朝的第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帝,孝端皇后则是清王朝第一位生前当过皇后的人。

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首辟的皇家陵园,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清东陵筹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营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陵重修完工,历经247年,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清东陵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葬皇帝5位、皇后15位、妃嫔136位、皇子1位,共157人。清东陵陵园总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面积之广,陵寝之多,葬人之众,在清朝皇家陵园中居于首位。自启运山鸟瞰永陵俯视清东陵陵园

清西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第二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位于今河北省易县梁格庄以西,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建有皇后陵3座,即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还建有妃园寝3座、王爷园寝2座、皇子园寝1座、公主园寝1座,共14座陵寝,葬皇帝4位、皇后9位、妃嫔57位、亲王2位、皇子皇孙6位、公主2位,共80人。清西陵从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到1914年年底崇陵全工告竣,历时185年。

无论是清东陵,还是清西陵,每座陵园都有共享的祖山、石牌坊、大红门,陵园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皇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主从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义。各皇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皇后陵神道与本朝皇帝陵神道相接,形成了枝状的神道网络。

上述这些特点都是历代皇家陵园所不备的。随着清王朝的覆亡,封建社会的结束,光绪帝的崇陵成为了我国最后一座皇帝陵,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皇家陵寝的历史,清朝的皇家陵寝遂成为我国陵寝史上的最后绝唱。鸟瞰清西陵大红门、石牌坊

为什么有东陵又有西陵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东陵所在的河北遵化昌瑞山下,这个地方曾被明朝末帝崇祯相中,准备作为他的万年寿宫,还未来得及兴工营建就国破君亡了。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以后,顺治帝福临到遵化一带行围打猎时见昌瑞山“王气葱郁”,心中大喜,遂定为他的万年寿宫,昌瑞山一带成了清朝的皇家陵园。顺治帝的孝陵建在了昌瑞山下,成为了清朝关内的第一陵、清东陵的首陵。10余年后,康熙帝的景陵也建在了昌瑞山下、孝陵的东旁。按照常理和惯例,入关后的第三帝雍正帝的陵寝也应建在昌瑞山下,位于孝陵、景陵附近。可是后来的事实并非如此,雍正帝却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距昌瑞山600里远的易县泰宁山下,开辟了一个新的皇家陵园。

雍正帝为什么不在昌瑞山下卜择他的万年吉地,把陵寝建在孝陵、景陵附近,而建在了六百里之遥的易县泰宁山下呢?雍正帝关于选择万年吉地的谕旨

是昌瑞山一带没有风水宝地、上吉佳壤了吗?不是。因为雍正帝的泰陵在易县泰宁山下建成以后,在昌瑞山一带又先后建起了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安皇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以及4座妃园寝,这9座陵寝所在之地都是经当时国家第一流的风水大师精选、皇帝钦准的,都称得上风水宝地、上吉佳壤。所以无风水宝地、上吉佳壤之说不成立。

还有一种“怕报复”说法。在民间和野史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雍正帝篡改了皇父的传位遗诏,谋夺了皇位,残忍地诛杀了与他争夺皇位和不服他的众弟兄。雍正帝自知理亏,心中有鬼,心虚,担心自己的陵寝如果建在昌瑞山下,近依皇父的景陵,在九泉之下既无颜与父皇见面,更怕遭到父皇的谴责和报复,使他永远不得安宁。为逃避父皇的报复,故此要远离景陵,另辟陵区。这种说法简直是天方夜谭,近似神话。对于鬼神来说,往来无踪,瞬息万里,躲出600里远就能免遭报复吗?他生前长期住在北京,距景陵只有300里地,难道就不怕报复吗?况且他在位期间,先后8次去景陵,并每次都住在景陵附近,难道就不怕报复吗?所以,怕报复之说纯系无稽之谈。

笔者以前曾认为雍正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雄心勃勃,从来不肯甘居人下。尽管昌瑞山一带吉壤很多,但顺治帝的孝陵已占据了至尊无上的昌瑞山主峰之下的位置,成了首陵。首陵有资格建石牌坊、大红门、更衣殿,规模宏大,建筑齐全,气派威风。其他陵的神道都要接到孝陵神道上,非首陵则不能如此。如果雍正帝的陵建在昌瑞山一带,则只能屈居于孝陵、景陵之下,雍正帝绝不心甘情愿,所以才另辟新的陵区,使自己的陵寝雄踞首陵之位。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十分不妥。一来这只是一种推想,没有任何依据,二来雍正帝也不会将屈居父、祖之下看成是不光彩之事。三来雍正帝另辟陵区,成为首陵,绝非想将自己的陵寝建得规模宏大、气派威风。如果真的是这个目的,那他为什么不像孝陵那样设置气势恢宏的十八对石像生,反而谕令不建石像生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雍正帝对万年吉地的标准要求过高、过严,条件苛刻,毫不迁就。他立志要选择一个十全十美的上吉佳壤。他在谕旨中讲得十分清楚:“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所谓无可营建之处就是没有一处能使雍正帝满意的理想之地。后来在昌瑞山一带建起的9座陵寝,虽然都称得上风水宝地,但也绝非十全十美,毫无缺憾。比如乾隆帝的裕陵所在的胜水峪在堪舆家的口中虽被称为是“诚天造地设之大地,应万年吉祥之佳名”的上等佳壤,但也存在着“惟左边贴身界气之砂稍低,须用人力培补”的不足,承认胜水峪是“非万全完备之地”,因而使这些堪舆家也感到“心犹未足”,致使相度大臣讷亲、海望有了“前赴奉天一带相度”之请。由于乾隆帝以大局为重,不计较细枝末节,仍确定胜水峪为万年吉地,才避免了去东北奉天卜择之举。咸丰帝的定陵所在之地平安峪,从咸丰元年(1751年)就开始相度,派著名堪舆家陆应榖多次前往“覆加相度”。咸丰帝利用谒陵之便,还亲临实地反复阅视,直到咸丰九年(1759年)才最后确定下来。这足以表明平安峪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或缺欠,致使咸丰帝犹豫不决,迟迟难下决心,如果平安峪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上上吉壤,咸丰帝早就确定下来了。同治帝的惠陵所在之地双山峪,只有朝山,没有案山,后宝山低矮,只得采取了“培补后山龙脉”的方法予以弥补。由此观之,对于条件苛刻的雍正帝来说认为昌瑞山下俱无可营建之处,并非虚言。在这种情况下,才不得不扩大相度范围,到其他地方相度,不久相中了遵化州境内的九凤朝阳山(也称九凤山),很快就确定了下来,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准备开工。后来有人发现九凤朝阳山吉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雍正帝绝不容忍自己的万年吉地存有如此重大缺陷,因此毅然废弃九凤朝阳山吉地,派人再次到他处遍行相度,终于在易县泰宁山下发现了太平峪这个“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理想宝地,于雍正八年(1730年)破土兴工,历经6个寒暑才全工告竣,确定陵名为“泰陵”。九凤朝阳山吉地与东陵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自从雍正帝在泰宁山下首建泰陵之后,清王朝在关内出现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遵化、易县对称并列的两个皇家陵园。遵化在北京以东,故将昌瑞山下的陵园称“东陵”。易县泰宁山下的泰陵位于北京以西,故称“西陵”。在《清高宗实录》中第一次出现“东陵”字样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十月。第一次出现“西陵”之名,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表明年代,才于“东陵”、“西陵”字样前面冠以“清”字,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西陵胜地一览

清西陵平面示意图

清西陵和清东陵一样,被皇家视为“万年龙虎抱,日夜鬼神朝”的圣洁禁地与地臻全美的灵秀之区,载入史书,备加称颂。在一些大臣的著述中和地方志书中也多有记载。下面摘录几段,以飨读者。《清朝文献通考》载:

世宗宪皇帝陵曰泰陵,孝敬宪皇后合葬,敦肃皇贵妃从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宁山,本名太平峪。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山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前则白涧河旋绕,而清、滱、沙、滋诸水汇之;后则拒马河潆流,而胡良、琉璃、大峪诸水汇之。信天设之吉地也。《续文献通考》载:

秀若拱璧,簇若云屯。考其潆洄,延袤千里计,所汇纳从朝山元宝山上远望永宁山

襟带百川。崇寝殿之,信天造之吉壤也。

在雍正、乾隆两朝任过多年直隶总督的李卫对永宁山的山水形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诚如金城玉笋。《蜀輶日记》称易州一带山势嵸峭拔,如花如火,龙虎森严,灵气所钟,甲于寰宇。皆实录也。

其实,上面的描述并不为过。清西陵确实称得上是一处山川秀丽、景色优美的不可多得的风景名胜。雄峻的永宁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犹如一道天然的围屏,矗立于陵区北面,成为诸陵之祖山。陵区西侧是太行山东麓,著名的西陵八景之一的云蒙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东面的金龙峪等山峦盘旋远去。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端峙陵园之南。元宝山的东西两翼,东华盖山和西华盖山巍峨耸峙,成为陵区之南的屏障。在大红门两旁又有九龙山和九凤山东西对峙,如天然门阙,其间形成一个自然的陵口。西面的拒马河奔腾咆哮,波涛汹涌;南面的易水河清波粼粼,潺潺流淌。整个陵区群山拱卫,众水环流。陵区之内,数以万计的苍松古柏形成了一望无垠的翠海,隐天蔽日,松涛阵阵。

清西陵胜地一览

在万顷绿涛碧海之中,红墙、黄瓦、拱桥、石雕镶嵌其间,飞金耀日,富丽堂皇,博大精深,气象万千。整个陵区“纷郁丽九光之霞,郁葱翠万年之秀”,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展现在眼前。清西陵称得上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将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美高度有机结合的杰出典范。

公元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和清东陵、明显陵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初,清西陵又被评为AAAA级景区。清西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