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次元中国吸猫现象研究报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4:45:06

点击下载

作者:腾讯研究院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猫次元中国吸猫现象研究报告

猫次元中国吸猫现象研究报告试读:

爱马简介

姓名:爱马

性别:男

出生日期:不详

入职时间:2015年6月

工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8号银科大厦一层

现居地址:爱马哥北京店

电话:010-82173618

关键字:爱马哥 猫店长 爱马工作职责:

●爱马哥新产品的首席“体验喵”,通?使用形象、合影、试玩等方式,为各式各样的鹅厂周边代言,提升销量。

●日常巡店,利用猫咪高超的跳跃能力,及满满的好奇心,探索和确认爱马哥店内的每个角落都尽在掌握。

●让散落在北分各地的“爱猫族”,在办公室就有猫可“撸”;尤其关爱“云养猫”群体。

●关注店里小伙伴的工作状态,通?挥舞逗猫棒、投食猫罐头等方式提升小伙伴们的工作态度;关注店内顾客的状

态,尽可能的陪伴一个人来喝咖啡的“疑似单身狗”,有距离的陪伴“疑似熊孩子”。

●腾讯北分志愿者协会小动物保护组形象“代言喵”,号召全民关注流浪“喵”及流浪“汪”群体。

●资深喵学者,研究领域为:如何让“萌”成为第一生产力。爱马自述:

我叫爱马,我是北分爱马哥的猫店长。

2015年6月月初的一天,我和猫妈妈走失了,饥饿难耐的我,走进这家五颜六色的咖啡厅,有人说“感觉咖啡店和

猫更配哦”,于是我被留了下来。在这个580平的新家,我有了两层别墅的猫窝,有了各式各样的企鹅玩具,还有一

群爱我的Q民们每天来看我跟我玩耍。

我渐渐长大,在爱马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有所承担,才能永远的留下来。我可以迎客,可以巡视,可以陪帝都Q

民喝咖啡,可以监听会议,可以收银,可以整理货架,还可以为企鹅公仔们代言 ……每天够?得充实而美好。

2015年12月,我终于拿到了鹅厂的工卡,成为了一只有身份的猫。

我喜欢爱马哥,喜欢这里每天来来往往的Q民们,他们有人给我带来妙鲜包,有人为我扛来猫砂,有人带来逗猫棒,

有人出国旅游回来还专门为我带“手信”……假期的时候我也会去Q民家里度个假,也交到了很多“喵朋友”,我在

爱马哥的时候偶尔也会想念它们。

我还有个存钱罐,里面都是大家为我捐的款,这是我的爱马基金,我应该是中关村最有钱的猫吧!

爱马哥是个有爱的地方,Q民是一群有爱的人,我的梦想就是永远做爱马哥的爱马!

研究说明

一 数据来源

问卷:在微博、微信平台展开问卷调研,周期17.12.23-18.1.23,共收集有效问卷3242份

闪萌:提供表情包数据统计:猫咪表情包数量30076个,2017.1-2018.1表情包使用数据,

爬虫:利用网络爬虫工具采集晋江文学数据。二 研究方法

问卷调研:在小范围内发放20份开放式问卷,参考开放式问卷回答构建结构型问卷。结构型问卷在微信及微博等吸猫晒猫平台上进行发放,调研者通过自填问卷的形式,对目标群体进行资料收集,测量其吸猫态度,了解吸猫程度、养猫、消费、人口属性等情况。

案例分析: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研究,猫文化和特定的猫咪IP营销情景和运营过程。

实地观察:借助于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观察有代表性的平台和猫咪运营机构,在确定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

二手资料:通过梳理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猫咪与人类的关系。三 研究结论

2017年吸猫现象低调爆发,数千万网络用户趋之若鹜。

随着吸猫人群规模的快速增长,猫次元经济逐渐形成规模。之所以提出猫次元这个概念,原因有二。一是猫文化热潮。

近年来,一股养猫吸猫的热潮在年轻人群中流行,参与者数量约有5000万人。这个情形类似于二次元文化的发展。30多年前,二次元文化开始在国内传播,伴随二次元长大的90后00后,现在成为网络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二次元经济繁荣昌盛。猫次元也是如此。受猫文化影响的一代人,已经或即将成长为网络消费群体中的主体。二是猫型社会。“猫型社会”是一种社会风气和氛围,表现为自由、宅、缺乏斗志和精致利己主义。人群特征向猫靠拢,“活成猫样”变成了一种调侃式追求。“猫型社会”迎合了人们更加平和懒散的社会心理。从更宏观的社会背景来看,猫型社会的成因,可以归结于“老龄少子化”的社会现状,当然,还有其他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争相吸猫?从社会心理学来看,主要原因有五个:刺激、投射、弥补、随众和减压。在社会转型期,猫咪起到了稳定社会心理的作用。

为何“吸猫”者众而“吸狗”者稀呢?吸猫人士认为主要有下面三个原因:征服欲、颜值即正义和撸猫。不难预期,随着猫文化的流行,吸猫者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

商业化是吸猫现象的必然结果。研究发现,猫咪IP主要通过微博和微信两大平台孵化和推广,同时,在抖音等新兴平台上也有了一定发展,以猫为主题的独立App和网站也随之出现。

其中,微博是猫IP内容的最早孵化基地,也是重要的推广平台。

在微信上的猫咪IP商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体现在公众号、表情包和小程序三个领域。

整体来看,猫咪IP内容以娱乐为主,变现能力稍弱,但商业化的实践还将继续深入。

随着吸猫现象的爆发,与猫相关的各类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基于网络吸猫而形成的文化消费现象,可以称之为猫次元经济。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国民众“吸猫”历史悠久,猫次元的潜在受众遍布各个年龄层次,相关市场的潜在规模应远大于二次元经济。

目前,猫咪IP已经步入游戏、影视、动漫、文学等内容产业。猫咪的线下消费规模约为500亿元,线上消费正在萌芽,虽说经济规模暂时无法与前者相比,但已经步入爆发的前夜。—— 第一章 ——猫型社会的萌芽

从历史来看,人类与猫的交互有近万年历史,在西方大致经历了神、友、敌、宠四个阶段,现在正在关系回暖上升期。过去的时间里,猫咪曾被人类视若神明受万千爱戴,也曾被看作不详遭人残害,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在相爱相杀中反复演进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全球丰富多样的猫文化。

近几年来,线下的猫文化走到了线上,借助于互联网把人类驯化成猫奴。线下已接受奴役的人类自觉地上传源源不断的猫片提供给猫病患者,于是猫病在无数信息终端中大规模传播扩散开来。1.1 席卷全球的互联网爱猫浪潮

爱猫逐渐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共同热潮。

例如,YouTube用户的晒猫热情日益高涨,发展至2014年,YouTube猫片年增长量超过200万个,累计播放量260亿。到2017年,该网站关键词“Cat”下有超过8950万条搜索结果;其中,短视频“Very Angry Cat “拥有超过8900万浏览量,”Cats are so funny you will die laughing - Funny cat compilation” 拥有超过6400万浏览量。

日本的著名小猫Maru在2016年9月以所有视频合计3亿多的浏览量,成为YouTube上最多人观看的动物,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仅仅是YouTube,在国外包括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其他网站上,也充满着猫咪的身影。仅在Instagram平台,就有数千万只猫咪的照片和视频;网红明星们更是乐于与猫同框,以获得更多的粉丝与关注。

同时,国内的QQ、微博、微信等通讯平台也为猫奴们提供了聚集的场地,形成一个个吸猫社群。在2015年后,网络猫文化迅速扩张,在新成立的短视频平台比如快手、抖音上得到了快速传播。

猫在近现代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人类的伴宠,而是在“同化”人类。这种同化现象集中表现为“喵星人”一词的流行。

在网络语系中,猫咪已经人格化。网络赠与猫咪“喵星人”的称号,假想猫咪是从遥远外太空来的喵星人,依靠萌萌的外表而获得人类的信任,成为少数与人类平等交往的朋友。因而,猫逐渐被视为一种情感的寄托甚至是某种炫耀的符号,“连只猫也没有”、“会有猫的”的成为了年轻人最常用的调侃语句。

2017年7月,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日本迎空前养猫热潮,政界担忧国家回归猫型社会》进一步将这种同化作用升格为猫型社会,并分析了猫型社会出现的原因。

文章认为,“喵星人”喜静懒散,对于体力下降、行动不便的高龄者与不喜外出、深藏宅中的年轻人群,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要高一些。而喵星人又有洁癖,生活习惯上相对比较干净,比较省心,这一点也眷顾了不少懒人饲主。1.2 人类大规模吸猫的起源

2016年,网上一篇关于总结各种铲屎官晒自己爱猫的帖子名为《妖妖零吗?这里有一群不法猫奴聚众吸猫!》,吸猫一词就此走红网络,成为一些爱猫人士常用语。

吸猫,从字面意思上讲是把脸埋在猫身上,深呼吸,蹭它柔软的肚皮。但是该词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延伸指代一种对猫极度的喜爱之情,常常会忍不住要做出一些亲亲抱抱的这种亲昵的举动。

网络吸猫的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是潜伏期,1994-2009年。从90年代开始,互联网走向民用,猫咪开始在电子邮件中被传播。2005年,YouTube创始人Steve Chen在YouTube上发布了第一个猫视频,但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而后伴随着SNS平台的崛起,高清晰的猫图逐步增加。QQ等通讯平台为猫奴们提供了聚集的场地,形成一个个吸猫的社群。这一时期的网络猫文化传播发展成为互相交错的网状传播,然而由于带宽和平台等限制,网络猫文化的传播还是少数人的“圈地自萌”,并未发展成大规模的热潮。

第二阶段是高速扩张期,2010年-2015年,借着3G时代的来临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猫文化沿用小世界网络传播SIS模型(传染病动力学仓室模型,即易感者S与染病者I,这两类人群也是所有仓室流行病模型里都必须包括的。SIS模型则可以描述病人可以反复多次得病。常常被用于分析网络传播)迅速扩张,在刚成立的视频网站,以及twitter、Ins、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疯狂建立据点。吸猫逐渐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共同热潮。

2013年前后,著名宠物博主回忆专用小马甲、郭斯特、日食记等相继注册,喵星人仿佛在一夜之间霸屏。SIS战略已初显威力,猫瘾感染者数量迅速扩大,以点状,片状迅速辐射易感人群。喵病毒通过视觉传播,你一旦看到就难逃喵星人的肉垫爪爪了,从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喵星人粉色的肉垫,软乎乎的后脑勺或者萌萌的尾巴尖流口水,迅速成为吸猫大军的一员。

YouTube用户晒猫的热情日益高涨,2014年时,YouTube猫片年增长量超过200万个,累计播放量260亿。日本著名的小猫Maru在2016年9月以所有视频合计3亿多的浏览量,成为Youtube上最多人观看的动物,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三阶段在4G时代普及之后,猫咪大举“入侵”内容产业。2017年末,国外虚拟猫咪养成游戏《Crypto Kitties》悄然上线,区块链猫概念第一次出现;另一方面,微信猫咪小程序猫卡MeowCard试图构建晒猫生态、STEAM平台上线“猫版”丧尸生存游戏《麦克斯和玛雅:猫咪模拟器(Max and Maya: Cat simulator)》、经典游戏《猫咪后院》下载量超过1700万、陈凯歌电影《妖猫传》狂澜5亿票房。猫咪攻势扑山倒海而来。1.3 猫咪与人类的关系演化史

不仅仅是互联网上人与猫的缘分,猫咪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万年前。

考古发现,9500年前的塞浦路斯,有一位主人,和他的猫相依为命直到终老。

那是人类最艰难的史前时代,晚期智人刚刚成熟,亚特兰蒂斯就被毁灭,人类躲藏进方舟艰难地在史前大洪水中沉浮。接近一万年过去,人类发现了一具埋葬在人类旁的猫骨化石,无声地叙述着一人一猫在黑暗中相依为命,危机中不离不弃的温情故事。

5000年前的古埃及,非洲山猫已经作为常见品种被家庭驯养,这也是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支被家庭驯养的猫种。非洲山猫是短毛家猫的始祖,每位喜欢短毛猫的铲屎官都应该拜一拜。

公元前9世纪,埃及的短毛猫经由希腊的贸易被带入意大利,并在4世纪时,由腓尼基人带入英伦地区,并繁衍出新的品种:虎斑猫和野猫。直到17世纪时,短毛猫才从欧洲传到美洲。而长毛猫是在16世纪时,由土耳其传入欧洲,当时由于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长毛猫在欧洲被认为恶魔而惨遭杀戮。

在中国,猫的出现稍晚一些,西汉出现了最早有记载猫的文献-《诗经·大雅·韩奕》,研究学者一般认为家猫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可能是由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国。猫咪在中国度过了将近1000年后,从中国传到日本。

随着猫咪的地域扩散,世界各地相继产生了在很多与猫相关的神话传说。

在埃及、泰国等地,猫的地位则一直都高高在上。在古埃及,猫是圣兽,传说夜晚时,太阳所发出的生命之光被藏在猫眼里保管。

古埃及的猫咪化身贝斯特女神掌管人类性爱,是性感妩媚的象征。埃及人的崇猫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追悼喵咪的方式:如果一只家养的猫意外死亡,全家都要把眉毛剃掉以示哀悼。可以说古埃及就是猫神之国,是喵星人在地球上成功占领的第一个国家。

如果说埃古及把猫当作神,那么泰国就是开创了“猫主子”和“人不如猫”的先河。泰国有一句俗语叫“拥有暹罗猫的人,无不把它当作宝贝来供养。”它们时常被打扮得珠光宝气,连吃饭喝水的碗也非金即银,是真喵生巅峰!

6世纪的中国,九尾猫妖的传说悄然出现,狡黠神秘隐藏着长生不老的秘密。

日本的猫又夜里可以发光,通过吞噬猛兽和人类增强道行,而在江户时代,招财猫能带来好运和财富,从此日本踏上吸猫的道路。

但在中世纪的欧洲,猫咪交上了厄运。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认定黑猫是女巫的宠物。以至于屠猫尤其是屠杀黑猫成为了正式化、常态化的行为,比利时甚至还举办了“伊普尔猫节”来虐待残害猫咪。

总体看来,古代猫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了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厌恶者有之,惧怕者有之,喜爱者有之,崇拜者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产生,不同地区的猫文化开始合并同类项,走向一个在过去或许难以想象的趋势——吸猫。

这些奇妙神话和故事传说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传达了不同地域的人民对于喵星人错综复杂的态度和情感,甚至对现在的猫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有不少国家制定了猫的节日。比如比利时把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猫节。日本的猫日实行委员会(猫の日実行委员会)在1987年制定了猫的纪念日2月22日。美国的猫节是10月29日、俄罗斯是3月1日等等。国际猫日(世界猫节)是每年8月8日。

到了近现代,猫咪对人类的情感抚慰则要更加突出。从名流权贵到文人雅士,猫咪用它们软萌无害的外表和阴晴不定的性格让人类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它们的猫爪之下。

近现代的名人猫奴有很多,钱钟书、季羡林、冰心、丰子恺都是著名的爱猫人士。钱钟书不惜在冬夜起床,举起小拳拳就帮自家猫与林徽因家的猫打架。季羡林完全不嫌弃主子的猫屎猫尿。在国外,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心中,喜欢猫的人更高级一点而且晚年酷爱和猫一起吃饭;而前苏联领袖列宁经常在会议上当众撸猫。

总体看来,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猫文化表现为一种个人式的自娱自乐;在互联网时代,“晒猫、吸猫”现象,在网络社交平台兴盛之后开始大规模出现。1.4 “一人经济”引发的猫型社会

随着吸猫三浪潮的叠加,“猫型社会”逐渐为人所重视。“猫型社会”是一种社会风气和氛围,表现为自由、宅、缺乏斗志和精致利己主义。人群特征向猫靠拢,“活成猫样”变成了一种普遍追求,由此,共情而产生的偏爱,导致猫咪成为年轻人中备受欢迎的“网红“。

另一方面,“猫型社会”迎合了人们更加平和懒散的社会心理。

从更宏观的社会背景来看,猫型社会的成因,可以归结于“老龄少子化”的社会现状,但是,除了老龄化,还有其他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中国家庭大量的独生子女构成的“一人经济”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爆发是其原因之一。“一人经济”是指一个人用餐、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等由一个人创造出的消费。国家民政局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这个青年人群体促进了“一人经济”的发展,对于单身青年来说,一方面,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足够承担独自生活的成本;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又让他们疲于分出精力去维持人际关系。这时,独立冷静、软萌神秘的猫咪就给了怕麻烦却又渴望陪伴的都市人以“治愈”的功效。

印第安纳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猫虽然不会增进主人的正面情绪,但会消解主人的负面情绪。

现代都市人群的各种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情感压力等,通过吸猫,都可以缓解或消除。在某种意义上,吸猫成为心灵治愈剂,满足了吸猫群众的情感需求,起到了社会情绪纾解的作用。

总而言之,猫型社会的产生原因有:单身人群的增加,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逐渐兴起;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低迷;全球老龄化的趋势等等。相较而言,“喵星人”更适合不喜外出、深藏宅中的年轻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 第二章 ——吸猫的社会功效:治愈

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人类为何近年来都如此为猫着迷呢?

科学研究显示,爱猫成痴的宿命早就写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普遍而广泛的情感和社交需求中。吸猫族将之归纳为两个字:治愈。“治愈系”是日本在1999年后半期开始出现的词语,原本是指电视上演出的女性艺人中能让人感到平静,治愈,舒畅的人,以及她们的动作。2000年时这个词也为男性所使用,有温柔稳重气场的一部分男性偶像、演员等也被称为“治愈系”。

后来,“治愈”被引申为猫咪专用名词。

与猫咪互动可以减少个体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提升幸福感、自尊和良知(Knight & Edwards,2008; McConnell,Brown,Shoda,Stayton,& Martin,2011),甚至能对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更好的康复(Barker & Dawson,1998)。对儿童、老人、特殊群体和空巢青年们而言,猫咪的陪伴甚至比人类伙伴更为重要。

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逐渐淡漠,生活节奏飞快,生活压力倍增,人们愈发渴求一份纯粹的、稳定的、安全的、不带功利色彩的情感支持。这种真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可遇而不可求,即便遇到了,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情感来维持。而猫咪与人类之间的情谊十分纯粹,主人只需要备好充足的猫粮和水,或是点开互联网上任意一个猫咪短视频,即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稳定的陪伴和抚慰。

我国“空巢青年”是猫咪“治愈”功效的受益群体之一。

这一群体从2017年开始获得大众的关注。数据显示,他们大都是80、90后,绝大数远离故乡,独自在大城市打拼,单身且独居。空巢青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和主要劳动力,也是网民中最爱发声的群体之一。他们面临着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两大困境,容易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孤单。这一群体具有的特征,与本次报告中提到的养猫/吸猫人群的吻合度达到90%以上。可以说,猫咪和猫内容,正是这些青年内心的填补和救赎。2.1 产生“治愈”的原因第一,“一看到猫就控几不住自己”的脑科学

为什么人类会对猫星人产生如此的保护欲和爱,心理学已有研究。

在认知科学里,科学家Parsons等人在2010年提出了养育脑的理论,Swain在 2011强化了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指人类母亲对婴孩之间存在的一种亲密无间、正向积极的感情,正是因为养育脑系统的参与。婴儿之所以看起来可爱,是因为养育脑系统使人类产生一种怜爱、想要照顾他们的保护欲及养护欲。

人们对宠物的这种不自觉的喜爱和养护,使得研究学者们去思考宠物是否也会激活人类的养育脑系统。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表明,人类与宠物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于婴儿与父母的亲密关系(Topal,Miklósi,Csanyi,& Doka,1998)。

家中的猫咪是一个被照顾的对象,铲屎官在承担照顾责任的过程中,(尤其是女性)不仅会使用妈妈语,还会自发地像抚摸婴儿一样给猫咪以肢体安抚。而猫咪会像孩子一样,通过用头蹭、发出呼噜声、踩奶、替你舔毛、甚至送你“礼物”来表达它们的依恋和爱。在双方互动中,猫咪的回馈行为让主人在养育中不断地获得类似的满足感。这样的可爱回应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更愿意去付出持续的照顾与无条件的爱。

进化学研究也给类亲子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人类拥有养育后代的天性,养育基因越强的人群,基因越容易流传下去。研究显示,女性的养育基因强于男性。长此以往,人类身上“养育者”的基因就比较普及,对婴儿的特征逐渐形成了天然的喜爱。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观看可爱的猫咪图片时,人类的“育儿”神经网络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可爱的猫咪能够激活人类的母性和父性,刺激人类提供无条件的爱。

人在照料猫咪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责任感,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同时自我存在感会提升。另一方面,猫的回馈则会让饲养者在照料中不断获得一种满足感。在一些情况下, 猫给予人的满足感会超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猫与人类之间的情谊十分纯粹,几乎不受外界现实条件的影响, 这种真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却相对稀少。一项比较猫类伙伴和人类伙伴的研究发现,可爱和无条件的爱是猫类伙伴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Zasloff & Kidd,1994)。而猫的积极反馈则会大大激发和强化了饲养者的“照料”行为,(Marks,Koepke,& Bradley,1994), 就如同亲子之间的照料关系一样。第二,猫咪这个小可爱就知道往好看了长

猫咪也聪明地利用了人类的育儿天性。我国陕西新石器遗址(公元前3200-2800年)中挖掘出的家猫头骨具有较长的脸和尖锐的獠牙,因为彼时人类与猫只是简单的互利共生关系,野猫被老鼠吸引而来,而人类利用猫咪控制鼠患。但5300年后的今天,猫咪已经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聪明地进化出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更大的头身比例和更可爱的模样,这些都是人类婴儿的共同特征。更为明显的是,猫咪的声音高频而软萌,与婴儿的哭叫频率极为相似。且成年的猫咪也保有人类婴儿的特征,而不像其他动物,为了捕猎发育出更为健壮有力的身躯和四肢。

这种自带的“萌”,容易让人联想到婴儿的面孔,生物学家将这样更吸引人的、更可爱的圆脸称为“婴儿图式”(Babyschema),并将人类对这种圆脸所激发的保护欲称为“可爱回应”(the Cute Response),即人类在看到这种面孔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主客体之间变得更加亲近、友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