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广州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9:46:26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广州卷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广州卷试读:

前言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经济特区建立之后,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伟大战略决策。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犹如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14个沿海港口城市紧紧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冲破藩篱,融入世界,站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推动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是在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发展的,是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中向前推进的。2014年,是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3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开局之年。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认真回顾对外开放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真实记录那些改革先行者、亲历者和历史见证人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不仅可以为改革开放史的研究留下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国30多年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历程,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从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撰写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亲见、亲历、亲闻”史料,已先后编辑出版50多亿字的图书,为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历史借鉴,发挥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抓住本届政协期间重要事件纪念日的时间节点,发挥人民政协的人才优势、组织优势,积极开展专题史料征集大协作。《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就是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牵头,14个沿海城市政协协作开展史料征集所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以各沿海城市为单位,独立成卷。全书通过大量生动的“三亲”史料,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做出14个沿海城市开放的重大决策后,中国沿海城市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再现了对外开放中许多生动具体而又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作者中既有对外开放的决策者,也有参与对外开放的建设者,还有感受到对外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普通市民。全书读来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以记录历史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史实为主的文史资料,“三亲”性既是其生命力所在,也决定了每一篇史料只能是反映历史过程中的某些片段、某一具体事件的个别侧面。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全书各卷以“

综述

”开篇,力求勾勒出城市开放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后编入“大事记”,收录了城市开放发展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以此作为正文“三亲”史料的补充。全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从启动征集到编印成书,得益于这些城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界人士特别是亲历者的积极参与,得益于浙江省政协和沿海城市政协领导和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2014年5月

综述

综述本文由集体讨论,吴智文、曾俊良、黄银安执笔。

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广州人民以敢为天下之先的气魄,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迈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步伐。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为进一步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广州实行更加特殊的政策和更加灵活的措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奋力实现“广州梦”。

一、沿海开放城市特殊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逐步扩大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1]

1985年广州恢复计划单列市后,享受省一级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广州用足用活这些政策。一是利用外资建设的生产性项目,凡属建设和生产条件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产品不要国家包销,出口不涉及配额,又能自己偿还的,每个项目总投资的审批权限,放宽到1000万美元以下。二是凡属主要靠利用自借自还的外资,自筹资金、材料和进口设备进行建设,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无论其投资额多少,均由市政府自行审批。此后,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逐步下放外资审批权限。如,1988年6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简政放权,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若干规定》;2003年1月,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委托审批管理规定》;2011年8月,印发了《广州外商投资商业及并购项目审批指引》。上述审批权限的逐步下放,初步实现了外商投资便利化,对加速广州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230个,实际利用外资304.95亿美元,为加快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商贸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为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老企业和兴办“三资”企业,市政府从五方面给予企业优惠:一是进口国内一时不能生产或不能保证供应的关键设备、仪器仪表和技术改造必需的其他器材,免征关税和进口工商统一税。二是因技术改造新增的利润,允许先还账,后交税(利)。三是对主要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项目,各区(县级市)在保证完成财政、外汇上交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在同一行业或地方财政收入中统筹还账。四是企业在技术改造期间,可适当调整生产计划和利税上交任务。五是采用“全厂合资型”等形式改造老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末,广州利用外资企业中属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的企业近200家,走在了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装备水平与企业信息化水平,为优化广州产业结构,实现现代企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充分利用港澳民间广泛的亲缘关系,采取联谊、恳谈会,以及到港澳举办洽谈会、展览会等形式,吸引了大批港澳客商前来投资设厂。同时,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广州华侨、港澳同胞投资优惠暂行规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和《广州鼓励外商投资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不断迎来外商投资热潮。1983—1984年广州与香港合资的白天鹅宾馆和中国大酒店先后开业,是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大型五星级酒店,翻开了广州利用外资新的一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后,穗港澳经贸合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1日,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祖国,穗港澳合作进入了宽领域、多层次、务实推进的新阶段,先后建立了“穗港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穗澳高层会晤制度等,实现了以民间合作为主向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合作的转变,[2]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随着“CE-PA”的全面落实,穗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逐步提升。2012年,香[3]港商人投资占广州实际利用外资的50.57%,穗港两地携手合作达到了双赢。(四)创立并不断发展国家级开发区

1984年4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率先成立。30年来,广州开发区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较好地发挥了对外开放“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市场“桥梁”的作用。在开发区初创时期,市委、市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灵活运用国家对外商、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开发区从事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有关优惠政策。二是以投资环境建设为抓手,辛勤“筑巢引凤”。三是从开发区实际出发,拟定技术引进策略。四是倾全市之力,紧密依靠和利用老城区、老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区初期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1991年3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1992年5月,广州保税区成立;2000年4月,广州出口加工区成立;2000年11月,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实行“四区合一”,把广州开发区建成东部制造业基地,使之成为全市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和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2010年6月,广州中新知识城首批20个项目正式落户。它将作为全区未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着力点。目前,广州开发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金属冶炼、生物、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为推动广州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0年6月,南沙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加快南沙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2001年8月成立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未来南沙新区,将以深化与港澳全面合作为主线,以生态、宜居、可持续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以大力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为全面推动珠三角转型发展和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挥更大作用。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2006年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目前,该开发区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充分发挥开发区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力争用3—5年时间,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活跃、综合环境优越、体制机制高效、社会和谐文明、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一流开发区,真正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4](五)发展“三来一补”企业

1979年4月,海珠区手表装配厂与市轻工出口公司、华高表业有限公司、东源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来料加工装配表芯协议书》,根据各自优势合作开展“三来一补”业务。这是广州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1984年广州进料加工复出口的外贸收购总值达3.87亿元,占全市外贸收购总值49.05%,对广州外贸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5]1987年前后,“来料加工”业在区街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并且出现了连片开发兴建新厂房、主厂从海外转移到国内的趋势。到1988年,全市各类出口企业的“三来一补”收汇达8204万美元(其中专业进出口公司2385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工贸公司5819万美[6]元)。但20世纪90年代后,在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四个难以为继”的时候,“三来一补”这种传统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向集约化、高端化转型迫在眉睫。(六)《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的制定

在中央实施沿海开放城市战略的同时,广州开始了城市发展道路的探索。从1983年到1985年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发挥广州中心城市作用、大力推进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等召开了各种研讨会,撰写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研究报告),形成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称“纲要”),并于1986年8月经广州市八届人大31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广州优势、特点和地位再认识的产物,表明广州人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它为推动广州全面开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多形式多层次利用外资

沿海城市开放以来,广州不断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综合运用国家优惠激励政策,从优化投资环境入手,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一是多种形式利用外资[7]被经济理论界概括为“四个三”。从1984年开始,利用外资方式逐步由开放初期以“三来一补”为主转向以合作经营和合资经营为主。1979—1987年,广州共签订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补偿贸易和外商独资经营合同650项,居全国沿海开放城市首位。二是不断挖掘利用外资的渠道。首先,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其次,以“广字号”国有企业嫁接外资;再次,发挥区街(乡镇)企业体制灵活的特点吸引外资。三是有步骤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首先,把香港作为广州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的首选地,有序地推进穗港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服务外包四大重点领域全面合作。其次,以金融服务业作为穗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首要领域,借人民币全面对外开放的契机,积极促进穗港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合作。再次,积极承接香港服务外包业务。近年来,穗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尤其明显。2008年广州服务业实际利用港资近10亿[8]美元,广州所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超过65%来自香港。(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984年广州被列为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后,全市一直坚持“巩固、发展港澳,主攻欧美,面向全球”的外经贸战略方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主要通过在境外举办展销会等方式,开拓东南亚、南美、非洲、中东和东欧等地区的贸易市场。进入21世纪后,外贸出口市场以港澳地区为主向全球拓展延伸,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2012年,全市外贸市场拓展到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中国香港等五大贸易伙伴[9]的出口比重合计达69%。(三)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首先,实施“走出去”战略。1981年2月,广州第一家境外企业——穗华企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1984年12月,香港越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广州在港澳地区投资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到2012年末,广州共核准境外投资项目119个,协议总投资7.1亿美元。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东盟和北美地区,其中中国香港55[9]个、东盟9个、北美22个。其次,不断拓展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1983—1990年,全市组织劳务输出9266人次,其中直接对境外输出3847人次,主要输出到港澳地区和日本。“七五”期末,广州劳务已进入英、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2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同额4.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9亿美元;派出[9]劳务人员9867人次;年末在外人员13770人次。(四)积极优化投资环境

首先,在全国率先建立“外经贸一条街”。1985年1月,广州“外经贸一条街”正式成立,从此创造了全国多项第一。如,1998年1月,率先推出外商投资项目联合审批、集中收费和联合年检项目制度;2013年11月,率先开发使用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审批服务系统等。其次,在全国率先简化外商投资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2004年1[10][11]月,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六放宽”和“六个取消”。再次,建立穗港合作交流平台,助力广州企业更好地“走出去”。2003年9月,“广州—香港CEPA入门网站”正式启动;2008年3月,广州市政府在香港举办穗港经贸合作交流会暨《2008年广州外经贸白皮书》发布会。广州成为第一个与香港政府在境外举行联合招商会,第一个开通CEPA招商网站,第一个到香港发布内地城市外经贸白皮书的国内城市。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日见成效。“七五”期末,广州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比“六五”时期增长1.01倍和1.39倍;“十一”时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增[12]长7.5%,出口国家和地区保持在220个左右。

三、积极扩大对外友好交往

(一)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1979年5月,广州与日本福冈缔结广州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截至2013年末,广州已与全球六大洲29个国家的32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17个国家的20个城市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关系,全市各区(县级市)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33对友好区(县级市)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紧紧围绕友好城市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广州采取“官民并举”、“因‘市’制宜,分类发展”的具体措施,不断完善“友好城市+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友好城区”的国际交流网络,大大拓展了广州国际交往渠道,形成了层次高、规模大、形式新、效益好的空前活跃局面。(二)组织授予荣誉市民活动

为鼓励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广州市自1986年开始举行授予荣誉市民活动,并于同年7月8日举行了第一次“授荣”仪式。创办中国第一个国内自动化养鸡场的美籍华人许志俭,为广州企业引进国内最早电冰箱生产线的新加坡华人陈德薰,为广州提供国际五星级酒店管理经验的中国大酒店第一任总经理德国籍人卜格,成为广州市第一批荣誉市民。截至2013年末,已有14批共422人被授予“广州荣誉市民”称号。同时,广州“授荣”活动经历了从最初的简单表彰到逐步规范的过程。广大“荣誉市民”所带来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和新的思维、视觉、理念,大大加快了广州走向国际化城市的步伐。他们为加快广州城市建设、促进广州对外交往、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举办国际盛会

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自1957年4月15日首届在广州举行以来,从此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如期召开。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2013年10月15日—11月4日举办的第114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2个国家(地区)的境外采购商189646人与会参观;累计出口成交1946.1亿元人民币(折合316.9亿美元)。

2009年11月,在全国友协的指导支持下,广州成功举办了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国际友城大会,极大提升了广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了国家中心城市良好形象。2012年11月14日—17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大会暨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年会(简称“一奖两会”),共有62个国家和地区149个城市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600多名国内外贵宾出席,其间共举办各种活动30场次。“广州奖”搭建了推进地方外交的新型渠道和平台,对进一步加强广州与世界城市间的多边交往,大力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在广州召开,这是广州市第一次主办综合性的洲际体育盛会。11月12日—27日,本着“激情亚运、和谐亚洲”的宗旨,广州圆满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亚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盛赞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令人印象深刻”;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盛赞广州亚运会“精彩绝伦”。2010年12月12日—19日,首届亚残运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亚洲残奥委会主席拿督扎纳尔·阿布扎林盛赞广州“两个亚运,同样精彩”。作为广州这座城市对亚洲残疾人事业的一种贡献,亚残运会开元火种永久留在广州。在广州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期间,以大中学生为主体的6万赛会志愿者和50万城市志愿者,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口号引领下,在各个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为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他们充分展现了广州、广东、中国的现代文明形象。(四)推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

在开展对外交往工作中,广州积极与国际民间组织和各国对华友好组织、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随着友好城市的增多,广州中外合作交流也从官方走向民间。其中最突出的是组织“市民团”开展中外民间交流。同时,广州海外交流协会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社团联系。2005年以来,该协会共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100个华侨华人社团,共计逾12500人次,赴港澳拜访重点社团及人士500多批次,大大推动了广州对外经贸科技文化交流。

2013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既是全球广府人的盛事,也是广州中外民间交流的一大盛事。一直以来,海外广府乡亲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让广府人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全世界23个社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广府人联谊总会”,今后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世广会”)将两年一届,通过“广府人联谊总会”和“世广会”,为广府人搭建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全新平台。

四、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一)强力打造广州特色文化品牌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广州把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一是积极办好广州之夜、广州历史文化游等具有广州特色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二是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文化盛会。如中国木偶皮影金狮奖技艺大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发挥品牌活动和市场平台的引导示范作用。三是大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各区(县级市)根据自身特色优势,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文化设施为依托,以文化人才为骨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创新为带动,突出便利性、群众性、创造性和社会性,整合文化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打造自身文化品牌。越秀区努力打造广府文化核心区,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10分钟文化圈”;荔湾区强力打造粤剧、粤曲、玉雕等富有西关风情特色的“西关文化”;天河区紧紧抓住乞巧文化节等四大文化活动品牌,全面推动全区各具特色的文化服务圈建设;白云区全力打造“白云风采”广场文化活动品牌;黄埔、萝岗区以挖掘传承南海菠萝诞、金花诞等为着力点,以“跨国企业节”、禾雀花文化旅游节、萝岗香雪文化艺术节等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花都区打造“广州侨乡文化”品牌;从化市(区)着力打造“欢乐从化”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增城市(区)打响何仙姑文化旅游节等八大节庆文化品牌。(二)努力推动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走向世界

自明末清初,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就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起着文化引领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为广州的改革发展又立下了新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为推动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走向世界,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根据市委“打造广府文化核心区,推动广府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互动发展,与时俱进弘扬岭南文化”和市政府“擦亮广府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事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宣传、挖掘传承和研究保护工作。一是组织编纂《广州大典》。二是组织撰写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专著。三是成立广州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和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四是编纂《广府文化年鉴》。五是在“广州文化产业商品交易会”上开辟“广府文化”展示专区。(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广州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以广州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为载体,通过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展开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让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真实的广州,对提高广州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发展广州“软实力”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把羊城国际粤剧节倾心打造成广州重要的国际性文化品牌。二是以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为载体弘扬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三是以人文体育塑造广州城市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国际体育盛会和基本场地设施纷纷落户广州,如,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永久落户广州,全球首个国际级赛马场落户广州从化,全球首家国际乒乓球培训中心落户广州,全球顶级国际橄榄球赛[13]事落户增城,“广马”落户广州,是广州传统体育文化一次次新的起步。

五、大力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一)积极推进地方民主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地方性法规建设经历了探索起步、加快立法步伐、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全力推进科学民主立法等阶段。其主要特点:一是在城市管理立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性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并贯穿于各个法规及其条文之中。二是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坚持立法为民理念,将改善民生、造福于民、维护公平、促进和谐的社会领域的事项作为立法重点。三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形成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民主立法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公开性等特点。(二)不断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不断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一是率先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12月市委出台了《广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三项任[14]务:(1)完善党委、政府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包括“三不决策”[15]制度、“三重一大”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民意直通车”制度。(2)完善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3)完善重要问题政治协商制度。《方案》全面体现了广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二是健全党委重大决策工作机制。三是健全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机制。四是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重大决策听证办法,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五是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后即时通报制度。从1996年始,建立“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2001年起,实施“广州市对外新闻发布”制度;从2012年3月起,在国内城市中率先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后即时新闻发布”制度,每周的市政府常务会议结束后,立即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本次常务会议讨论的重点民生话题以及重大决策公之于众,接受市民的评议与监督。六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机制。七是推动决策征询民意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市政府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依法治市体系。200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州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试行规定》,《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等规章制度,市政府连续多年获“中国法治政府奖”。(四)加强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的有关文件精神,广州不断强化民主监督,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等的监督,不断强化政府内部监督,同时接受来自全社会的监督,逐步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依法保障了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2003年12月10日,广州举办了全国首场监督听证会。13位广州普通市民和3位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听证法规《广州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展开了激烈辩论,这标志着广州政府运行的社会监督由程序性监督进入实质性的监督。(五)积极营造公众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市人大及相关部门通过大众传媒等形式,为公众有序参与广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一是举办《羊城论

[16]坛》。该节目自创办21年来,以“国事家事天下事,你谈我谈大家谈”的方式,广泛吸引公众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成为有效沟通市民群众、人大代表与政府官员的桥梁。二是举办《沟通无界[17]限行风大家谈》。该节目自开播5年多来,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紧贴民生的内容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在解决群众诉求、完善社会管理、促进政风行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推动网络问政。随着网络化快速发展,市政府积极推进网络问政活动。它已逐步成为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倾听民意、汇聚民智、为民谋利的一个重要平台。

六、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一)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一是经济辐射力不断扩大。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二是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显著提升。至2012年,全市集中了全省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全市共有院士35人,[18]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8人,占全省73.42%。三是科技创新功能不断提升。201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四是文化引领功能进一步增强。广州既是岭南文化中心,又是广府文化中心。广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和改造了一批文化设施,使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五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2011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跻身世界前20强。201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前六和前七

[19]位;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已成为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广州逐步由商品市场建设为主,进入到以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新历史时期。外资逐渐进入商业零售业;“广州价格”逐渐形成;金融、房地产、劳动力、人才、产权、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繁荣,带动和引领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二)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州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97.74亿元(当年价,下同)增加到2012年的[20]13551.21亿元,年均增长19.26%;2010年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2012年经济总量分别占广东省和全国的23.75%和2.6%。2008年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折11696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1][22]2006年国税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年国税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2012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1102.40亿元,占全省的17.7%,比1984年增长了近49倍。[23]广州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7.27亿元,比[24]1984年增长了近105倍。(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广州紧紧围绕“三促进一保持”和“双提升”战略,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大、步伐快、效果显著。2009年末,广州三产结构实现了第三产业占比重超过60%,服务业占第三[25]产业比重仅次于北京等。尤其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26]6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了50%。(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沿海开放发展战略后,广州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商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广州商品进口总值582.52亿美元,出口总值589.15亿美[27]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近51倍和58倍;广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19.1%,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28][29]52.5%;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215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27]使用外资金额47.4312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30倍。到2012年末,[30]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32家在广州投资。同时,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投资稳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较快发展,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此外,口岸通关效率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从2007年3月21日起广州白云机场实行24小时过境旅客免签证,2013年8月1日起广州口岸对45个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外国人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广州成为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沿海城市开放以来,广州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以全民科技素养提升和创新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政策措施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为保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科技惠民成效显著,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辐射能力不断增强。1999年以来,广州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同时,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以企业为主体、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数字通信、智能终端、LED、平板显示器、集成电路及芯片、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研发和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投产。2013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443.40亿元,同比增长14.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随着“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等相继成立,全市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首先,医疗条件大幅改善。至2012年底,全市医院(卫生院)已达259所,病床数7.0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67万人,比1984年分[31]别增长14%、289%和231%。2012年末,全市农村居民参合率达[32]100%。其次,妇幼保健成绩可喜。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00年的20.40/10万、8.50‰下降到2012年的15.2/10万、3.46‰。[32]再次,卫生环境显著改善。2008年3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最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并连续10多[33]年控制在3.5%以下。同时制定实施了农转居人员医疗保险等政策措施,基本实现了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七)文化体育事业成就斐然

首先,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广州城乡均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市100%的区(县级市)和100%的镇达到“广东省教育强区”和“广东省教育强镇”,广州也成了广东省教育强市。2012年末,广州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0所,在校本专科学生93.92万人,比1984年分别增长4倍多和22倍多;在校研究生达7.31万人,比1985[34]年分别增长近2倍和近26倍。其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东美术馆等一批规模大、层次高、代表城市形象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拔地而起。2012年末,广州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0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个,文化站165个。公共图书馆15间,图书馆总藏量2333万册。档案馆30个,博物馆、纪念馆及美术馆32个。全市有广播电[35]台2座,节目18套;电视台3座,节目29套。再次,体育事业取得骄人的成绩。1984年以来,先后涌现了陈伟强、陈肖霞、关渭贞、杨伊琳、马琳、刘诗雯、张雁全、雷声等世界冠军。从1987年到2013年,广州先后承办了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以及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等国内大型综合性体育盛会;还承办了乒乓球、羽毛球、摔跤、女足等项目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得到了国际体育界的高度评价。它标志着广州体育事业从国内逐步迈向国际合作发展,并进入为国际体育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崭新历程。同时,全市各级政府为逐步建立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进一步加强健身指导站、文体活动站、青少年俱乐部的建设,开创了全市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30多年来,广州积极打造并成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逐步加强,曾获“羽毛球之都”、“毽球之都”等称号。(八)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2012年用于城市建设投[36]资额达202.24亿元,比1984年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9.32%。近年来,广州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由以往的单一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转变,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调整,对外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二是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广州港作为华南最大的主枢纽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于2009年12月建成投入营运,京(北京)广高铁于2012年12月正式开通运营,位于番禺的广州新客站(南站)也于2010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并成为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三是园林绿化和环境整治独具特色。2003年起,广州全面启动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2008年10月、11月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2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61%、绿化覆盖率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平方米,初步构建起“林在城中,城在林中”[37]的生态格局。2006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60天。四是供水、供气、供电量飞速增长。到2012年末,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801.8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量206187万立[38]方米,为1984年的3.5倍。1991年9月广州油制气厂建成投产,开启了广州管道燃气事业新时代;到2012年末,全市各类燃气用户[39]398.55万户。2009年全市用电最高负荷达1033.8万千瓦,成为全[40]国第一个超千万千瓦负荷的省会城市;2012年广州电网全年实现[40]供电量528.07亿千瓦时,长期困扰广州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五是居住条件大为改观。截至2012年末,广州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经从1984年的5.81平方米提高到22.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41]居住面积也由1978年的6.84平方米提高到45.3平方米。另据广州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末,广州城市居民自有房屋率达[42]89.9%。(九)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984年以来,广州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054元,比1984年增长43倍多,年均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788.48元,比1984年增长近31倍,年均增长13%。2012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4%,比1984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48.74%下降到2012年的44.5%。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049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10964.52元。2012年广州城市居民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平均拥有[44]量为32辆。在满足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娱乐消费逐年升温。

结语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逐渐凸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2011年12月召开的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做出了今后五年[45]“12338”战略部署,2012年9月19日召开的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和15个配套实施意见,构成了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体系。未来几年,广州“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日趋完善,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品牌更加响亮。到2020年前后,广州将实现新型城市化发展大跨越。当前,全市人民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建设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把广州打造成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而共同奋斗。

[1]广州市分别于1955年─1958年、1964年─1969年、1985年─1994年先后三次划为国家计划单列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从1995年1月起,按照国办发[1994]103号《关于八个省会城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后若干政策衔接问题意见的通知》,广州不再实行计划单列,但继续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2]2003年6月、10月,中央政府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

[3]《广州年鉴》,2013年,第333页。

[4]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5]《广州年鉴》,1985年。

[6]陈柏坚:《广州外贸史》[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7]即三贷:利用国外政府贷款或商业银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租赁,补偿贸易;三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图来样制作;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转让:科技成果转让,老企业产权转让,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8]罗艾桦:《张广宁呼吁:香港服务业“前店后厂”再出发》[N],人民网2009-08-20.

[9]《广州年鉴》,2013年。

[10]即放宽核准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期限;放宽对企业名称查询登记的限制;放宽对新设企业登记准入门槛;放宽对企业住所登记的条件;放宽企业存续条件;放宽对外设分支机构、办事机构的限制。

[11]取消名称核准登记须提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定;取消法定代表人必须亲自到场签字备案的规定;取消办理延期登记必须提交场地证明的规定;取消分支机构、办事机构申请变更登记须提交董事会决议的规定;取消办理董事会成员备案须新旧董事会成员签名的规定;取消新登记企业筹建期只发一年期限营业执照的做法。

[12]《广州年鉴》,1991年,第62页;《广州年鉴》,2006年,第378页;《广州年鉴》,2011年,第79页,第356页。

[13]全称“广州国际马拉松赛”。

[14]即没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不决策,没有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的不决策,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论证的不决策。

[15]即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

[16]该节目于1992年5月2日开创,是中国内地最早举行的政论性电视论坛,由广州人大常委会和广州电视台联合主办。

[17]该节目是广州政风行风热线电视节目。自2006年6月开播。

[18]《广州年鉴》,2013年,第350-365页,第585页。

[19]《广州年鉴》,2013年,第250页;钟啸:《白云机场年客流量突破5000万人次跻身全球前15》[N],南方日报2013-12-13.

[20]吴智文等:《广州现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5页;《广州统计年鉴》,2013年,第13页。

[21]《广州年鉴》,2009年,第619页。

[22]《广州年鉴》,2007年,第174页。

[23]吴智文等:《广州现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7页;《广州统计年鉴》,2013年,第15页。

[24]吴智文等:《广州现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5页;《广州统计年鉴》,1985年,第9页;《广州统计年鉴》,2013年,第13-14页。

[25]《广州年鉴》,2010年,第578页。

[26]《广州年鉴》,2010年,第578-580页。

[27]吴智文等:《广州现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6页;《广州统计年鉴》,2013年,第14页。

[28]《广州年鉴》,2013年,第322页。

[29]《广州年鉴》,2013年,第323页。

[30]《广州年鉴》,2013年,第332页。

[31]《广州年鉴》,1985年,第348-355页;《广州年鉴》,2013年,第334-365页。

[32]《广州年鉴》,2013年,第334页。

[33]《广州年鉴》,2013年,第450页。

[34]《广州年鉴》,1985年,第358页;《广州年鉴》,2013年,第585页。

[35]《广州年鉴》,2013年,第583页。

[36]《广州年鉴》,1985年,第151页;《广州年鉴》,2013年,第280页。

[37]《广州年鉴》,2013年,第291页。

[38]《广州年鉴》,1985年,第259页;《广州年鉴》,2013年,第292页。

[39]《广州年鉴》,2013年,第293页。

[40]《广州年鉴》,2010年,第174页。

[41]《广州年鉴》,1985年,第297页;《广州年鉴》,2013年,第5页。

[42]蒋悦飞:《广州九成市民拥有自住房二居室占54.0%》[N],广州日报2010-06-19.

[43]吴智文等:《广州现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7页;《广州统计年鉴》,2013年,第13页,第211-227页。

[44]《广州年鉴》,2013年,第551页。

[45]即一个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两个战略重点:建成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三个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个重大突破: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主导产业建设、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实施八大工程: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一、解放思想,扬改革开放风帆邓小平三次做客白天鹅宾馆李齐念

李齐念:原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1978年初,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就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在全国的大城市建立几个国际水准的旅游饭店,以此向世界昭示中国打破封闭,走向开放。

1983年,中国首家中外合作酒店——白天鹅宾馆(简称“白天鹅”)开业,立即对全国酒店业和计划经济体制带来巨大冲击,没想到开业不到一年时间,1984年1月31日,“白天鹅”就迎来了邓小平。宾馆里还留着一份当年的《“白天鹅”大事记》档案:上午10时40分,邓小平、王震、杨尚昆一行31人,前来宾馆参观28楼和25楼套间。在28楼,邓小平称赞:这个宾馆比美国的好,他对“故乡水”(注:即宾馆大堂的园林景色)很感兴趣。随后到扒房进餐,称赞“很好”。很多东西使他想起了当年在巴黎留学的情景。餐后邓小平一行接见了厨师和服务员,并和他们一起合影。

2月5日,邓小平再次到白天鹅宾馆,和广东省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新春晚会。伍德林是当年邓小平到丝绸之路扒房进餐的服务员。他说,邓小平同志用餐动作相当优雅。席间,当伍德林征求邓小平同志要哪种面包时,邓小平选取正宗的法式硬包。当服务员上菜时,邓小平同志身体微转,示意服务员从右边上菜,显示出他对西餐礼仪非常熟悉。白天鹅宾馆的外方合作者霍英东先生回忆,那一次邓小平很欣赏“白天鹅”的面包,专门买了一些到上海。在那里他宣布再开放14个沿海城市,这不是凑巧,而是看了“白天鹅”,看了广东,才坚定了他这么大的决心。

1985年的2月19日,邓小平和邓颖超、王震等一批国家领导人一起,第三次登临“白天鹅”。这天正值除夕,邓小平同志等一行晚上在沙面春餐厅用餐,和广州人民共度新年。“白天鹅”总经理谢伟杰当时就在邓小平身边为他分餐。那场宴会的时间很短,一小时就结束了。当时他为邓小平斟上酒,邓小平喝得并不多,只是象征性地举杯。后来在宏图府看表演时,邓小平边抽烟,边看表演。当晚8时,在宏图府举行的文艺晚会结束后,不少群众围在大堂等候邓小平同志,一睹伟人风采。

邓小平三次光临“白天鹅”,这不仅仅是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幸运,更代表了他对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的重视。“白天鹅”人今天都为这段光辉历史感到骄傲。主政羊城 闯关破局梁灵光 口述 卢荻 整理

梁灵光:1916年出生,福建永春人。1980年1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3年3月任广东省委书记、省长,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任广东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2月逝世。

梁灵光在主持广州工作期间,大力搞活流通,放开市场,改革外贸体制,推进市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任广东省省长期间,他推动广东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率先提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构想,积极落实侨务政策,推动广东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率先进行物价体制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为广东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于1993年至2005年间,曾在广东省政府贵宾室、梁灵光同志家中和从化温泉宾馆等地,数十次采访梁灵光同志,请他回顾广东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现根据梁老多次谈话记录,选择有关他讲述主政广州期间的主要工作事务,整理出这篇谈话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