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丰县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22:14:08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丰县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丰县卷试读: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免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幕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幕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幕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輔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幕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幕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

中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幕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幕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賡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漸宽、双鬂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

神话

、故事、

传说

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

故事

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幕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幕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幕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仝书》的编幕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幕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幕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幕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幕县卷本;4.对已编幕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幕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幕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幕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20005年8月23日酷热中神话

华山和栖山的来历

很早很早以前,咱丰、沛县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平原,连块石头也没有,哪儿来的山啊!那后来咋又有了华山、栖山呢?这有个传说。

早年间,王母娘娘生了十个太阳,她天天带着这十个太阳到东海里洗澡,又教他们咋在天上飞。老天爷立下规矩,叫十个太阳轮流上天,每人从东到西飞一圈,给下界生灵照亮。

曰子长了,十个太阳都觉得在天上没人说话,飞得没趣。有一回,王母娘娘上天去办蟠桃宴会,一时不能回东海。十个太阳一合计,就一发飞到了天上,乱腾腾地撒欢,有的跑,有的撵;该直走的不直走,该下山的也不下山。这十个太阳放出毒花花的光,你想想,人咋受得了啊?地上变成了火炉子,河里的水晒干了,庄稼草木也晒焦了。人都烧香求告老天爷,老天爷这才派下来杨二郎整治太阳。

杨二郎是个英雄好汉,力大无穷,胆大无比。接到老天爷的圣旨后,跑到昆仑山上,砍了一棵大树削成扁担;乂跑到东海边上,割了荆条编成两个大筐,一个筐里装上一座大山,担起来忽闪忽闪地撵太阳去喽。他撵上一个,就抓着压到山底下,前后压住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了。第十个太阳跑得快,最难逮。杨二郎跑啊跑的,大扁担忽闪忽闪地打颤,来到丰县的一条大河边,用劲一跳,超了过来,两脚落地没有站稳,扁担一撅,前筐里的山“骨碌碌”落到沛县地里,平地起了一座山。因为扁担头上没有楔子,后绳套滑了,后筐里又滑下来-座山,落到丰县地里。第十个太阳吓得脸色变黑,看见地上有一棵马蜂菜长得油绿肥壮,慌慌忙忙钻到了马蜂菜叶梗底下。说来也怪,他一钻进去,这棵马蜂菜就把盖得严严实实的,不露一点影子马蜂菜是贴地皮长的,趴趴着不显眼。杨二郎四下里找遍,也没有找着,只好回到天上来交差。老天爷想着世上的人离不了太阳,就免去了第十个太阳的罪过,不再叫人捉拿他。从这以后,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了。

马蜂菜把太阳藏到身子底下,救了太阳;太阳为了报答马蜂菜救命的恩情,就不把它晒死。所以,马蜂菜不怕毒日头晒,哪怕谁把它薅出来弄蔫巴了,只要插进湿地里,它也照样能活过来。人都说:“太阳不晒马蜂菜。” '

后来,杨二郎给后筐里滑下来的那座山起了个名叫“滑山”,后人说成了“华山”;又把前筐撅起滚掉的那座山叫“起山”,后人说成了“栖山”。华山在丰县地,栖山在沛县地,两座山离了十来里路,咱本地人都知道:“华山到栖山,来回二十三(里)。”从那以后,世人琢磨着咋能叫扁担上挑的东西不往下滑,就在扁担两头安上了楔子,这个法子如今还用着。

海水为啥是咸的

从前,山上住着一户人家,老嬷嬷和两个儿子。老大叫大贵,老二叫二贵。娘领着两个儿子在山南山北开荒种田,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日子越来越好。

有吃有穿有了房子,先给大贵娶了媳妇成了家,还是老嬷嬷领家过日子,准备再给二贵提亲娶妻。

大贵媳妇有私心。她想,一家人干活挣钱,要给二贵盖房子娶媳妇,觉得吃亏,不如分家好。劝说了大贵,决定分家,让二贵跟娘过,她两口单过。

婆婆没办法,只好答应分家。大贵媳妇提出:山南十亩好地带匹马,山北十亩孬地带头小毛驴,兄弟俩抓阄,摊哪里是哪里;现有的房子、钱财一分为二,各取各的。婆婆和二贵只好答应。

大贵写好,揉成纸团,对二贵说:“大让小,你先抓吧。”二贵拿起纸团,打出一看是“山北”,大贵说:“我就是‘山南’了纸团没取,就这样定了。原本两个纸团都是写的“山北”,二贵抓哪个也跑不了“山北”,这是大贵两口子定好的计。

大贵在山南安家,二贵和娘在山北安家,大贵两口子占了便宜,心里欢喜,二贵只好听天由命。

开头两年,二贵娘儿俩靠辛勤耕作,尽管地孬,还能吃上饭。谁知这一年遭遇大雨,庄稼都淹坏了,没吃没喝。山南大贵家大丰收,粮食吃不了。二贵和娘商量,去跟哥嫂借点粮。老嬷嬷决定她自己去,娘开口借粮,儿子还能不中?

老嬷嬷山南借粮,原说当天回来,二贵下午去接娘,直到傍黑也没接着,只好一人回家。

来到一条山沟前,忽见一个老狼挡住去路。狼面前还有它吃剩的山羊的两条后腿。二贵吓了一身冷汗。因为无路可走,便拾起块石头,准备与老狼拼了。也许是老狼已经吃饱了,避开二贵逃走了。二贵家里无粮,便拾起两条山羊腿,心想,带回家煮给娘充饥。

刚走了不远,听见一个老嬷嬷的哭声。二贵想,八成是娘,走过去一看,不是娘。老嬷嬷身穿补丁衣,看样子是个穷人。二贵一问,果然不错。老嬷嬷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她无儿无女,怎么活下去?二贵很可怜她,听她说明了家中情况,为了让她活命,就送给老嬷嬷一条羊腿。老嬷嬷说,她饿得走不动了,要二贵送她回家,二贵心眼儿好,就扶着她,送她回家。

拐了个弯,看到山洞里有个灯亮着,老嬷嬷说,这就是她的家。

二贵感到很奇怪:山洞里有不到一拃高的人在打铁,再往里走是小木匠在干活,还有小驴拉磨。二贵放下羊腿要回家,老嬷嬷说:“你也两天没吃饭了,我做点饭你吃了再走。”二贵没法,只好听她的。只见老嬷嬷捏了几粒小米放在锅里,一会儿就做好了,老远能闻到米饭香。老嬷嬷给二贵盛了一碗,让他先吃。吃一碗盛一碗,锅里的米饭盛不完,还给二贵上了一碟小菜,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吃盐,老嬷嬷从小磨盘里捏了一点盐放在菜里,二贵一尝,实在好吃。

饭后,二贵要走,老嬷嬷拿出几个小布袋送给他,每袋分别装着几粒小麦、大豆、髙粱、小米,还有一袋盐。她说:“知道二贵你是孝子,心眼好,能帮忙的我得帮。”家里的东西任二贵挑选。二贵不忍心要,老嬷嬷说:“再送你一盘小驴拉磨吧,想磨什么就放什么。”并教会他一番咒语。这盘驴拉磨总共不过一拃高。二贵谢过老嬷嬷,带着东西回家了。

.二贵回到家,见娘正哭,原来大贵两口子一粒粮也没借给,饭•也没管,饿着回来,与二贵走岔了路,娘俩路上没遇着。二贵把路上的经过说了一遍,拿出几粒小麦放在那个驴拉磨上,念了咒语,小磨转动,就出了白面。接着给娘做饭,小菜里放上点盐,娘吃得十分香甜。

二贵知道那老嬷嬷是位神仙,送他的磨是盘神磨。村子里的百姓也都忍饥挨饿,二贵便昼夜不停地磨面,分给饥民,又分给大家一些从没吃过的盐,大家都十分感谢二贵娘儿俩。

消息很快传开,大贵两口子听说了,心里难受极了,一心要把神磨占为己有。

大贵两口子从山南赶到山北,见神驴拉神磨正在磨盐,二贵下田干活去了,只有娘在家,便说:“这磨俺摊份的,二贵要独占,甭想!”抢了神磨就走,娘上前阻拦,被一把推倒在地。

二贵回来,问明原因,他知道哥嫂蛮横不讲理,咽下这口气算了。

神磨的事传到知县那里,知县看了十分惊喜,速报皇上,要拿神磨进贡。皇上大喜,并传旨让大贵两口子亲自送去,要封官重赏,还要知县派精干武士护送。这可把大贵两口子喜坏了。

他们走大道怕贼人抢劫,便乘船从海上走水路。一路上,神磨不停地磨着盐,一袋一袋,装满了船。

这天海上刮起了狂风,狂风掀起巨浪,船上人多货重,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大贵两U子喂了老鳖,盐浸泡在海水里,海水原来不咸,从此就变咸了。

金丝鸟

杨二郎担山赶太阳,压到山底下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在天顶上悬着喽。那华山底下也压着一个太阳啦,那太阳在山底下怪闷得慌,有时就变成一只金丝鸟,打山洞里钻出来玩儿。

从前华山顶上是清一色的大树林子,啥树都有,遮天盖日头的,引来老多老多的小鸟雀儿,来林子里玩儿,啥鸟都有,山上整天鸟声不绝。山南坡上住着一个看林子的穷老汉,叫张老三。张老三最爱鸟啦,要是看见有谁上山打鸟,他能跟人家拼命。因此,小鸟儿也都好跟他玩儿,唧唧喳喳跟他说话,滴滴溜溜跟他唱歌。

有一天张老三上山看林,忽然看见一只老鹰追扑一只金丝鸟,那小鸟扑扑棱棱地跟老鹰斗,眼看着就叫老鹰抓住啦,张老三一个箭步上去,砰,一脚就把老鹰踢跑啦。张老三打地下拾起金丝鸟,揣到怀里,爬到崖头上去找草药,搓碎了给它治伤。山头上野药多喽:七叶一枝花、紫地丁、马蜂菜,都能治伤。金丝鸟伤好了,就成天偎着张老汉不走啦。

岂不知,这只金丝鸟就是山底下那个太阳变的啰。过了一蹦子到了九九重阳,撒开牛羊,日头暖洋洋,清早起来,金丝鸟对着老汉唱开啦:“滴溜溜,跟我走,滴溜溜,跟我走……”

张老汉心想:鸟哥哥叫我跟它做啥去?且跟着再说。

金丝鸟在前头飞,张老汉在后头跟着。转过九道弯,跨过九道溪,来到一个绿草遮掩的洞U,金丝鸟飞进去了,张老汉也跟进去了。往里走了九十九步,啊嗬!一座金屋子,锃明闪亮!

进了金屋子,一看里头摆着一大一小两只皮箱。金丝鸟站在上头,亮开嗓门又唱:“吱喳嘹,带走它,吱喳喳,带走它!”

张老汉听清了,是叫“带走它”!就一只手提溜一口箱子跟着金丝鸟出来啦。

来到家,张老汉打开箱子,啊呀,大箱子里是黄亮黄亮的金子,小箱子M是白亮白亮的银子,张老汉留下一块金子一块银子,剩下一股脑都分给华山的穷哥们啦。

再说,华山集上有个青皮叫牛二,外号两头蛇,占着华山集,白吃白喝白拿,欺男霸女,活是拐角头、溜溜头、榆木疙瘩头,谁都不敢得罪他。为啥?牛二光棍一条,家无片瓦,不怕死。力气又大,腰里别着小刀子,三句话不投簧,就跟人拼死的。这一天,他听说金丝鸟的事啦,就喝得跟抒二样,来找张老三。一把揪住脖领子,右手“哧”——从释里抽出牛耳尖刀,瞪起牛蛋眼,咬着牙吓唬:“老不死的,你给我一箱金、一箱银、一箱珍珠、一箱元宝,咱俩拉倒,要不,老子跟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金丝鸟打花丛里飞出来啦,叫:“滴溜溜,跟我走,滴溜溜,跟我走!”

牛二扔下刀子,笑眯眯跟着走了。转过九道弯,跨过九道溪,来到一个葛针封着的黑咕隆咚的洞口。进去走了九十九步,嗨,有一座石屋子,里头摆着一大一小两只黑箱子。牛二一个狗哈腰蹿过去,提溜起箱子就走。

两头蛇牛二来到自家屋里,恣得吃蜜蘸糖瓜:一箱子金银盖上瓦屋楼,买上丫环仆女;一箱子珍珠元宝买个县官当当,嘿嘿,咱牛二吉人自有天相。插上大门,就开箱子啦,一窝马蜂轰地从小箱子里飞出来啦,蜇得牛二眼冒金花,乱抓乱打,“啪哒”!那只大箱子也开了,从里头蹿出几十条长虫来,都张着血盆大口,吐着红舌头,一家伙把牛二缠倒啦。

金丝鸟为华山除了一害,又回到树林里,跟张老汉一块过日子去啦

讲 述:程杰(56岁农民初中)

记 录程连真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10月于丰县华山

老猪

六畜,老猪是王。

早年,老猪并不这么丑,长得大大的眼,尖尖的嘴,支棱着两只大耳朵,长腿细腰,能说会道,惟独有两个缺点:一是贪酒,二是贪色。

有一年春天,老猪去西天朝佛,路过枵花村酒店,闻到扑鼻的酒香,便向酒店走去。他进了店门,迎面看见一名美色姑娘,他周身的血好像都不流动了似的,直愣愣看着这位姑娘出神。姑娘说:賴勵“客官,要吃酒吧?”他猛然惊醒:“对,吃酒。”姑娘端来好酒一碗,他一饮而尽,连饮八大碗,说话便有点儿不规矩了:“姑娘,这酒好香!你能陪我吃几杯吗?”

姑娘先是皱了皱眉头,后又格格一笑,娇声娇气地说:“客官,要我陪你吃酒有啥不可!”于是乎,姑娘端了一碗酒饮了一半,然后送到老猪面前,老猪接过碗,一饮而尽,挪了挪身子,凑近姑娘,把长嘴直往姑娘脸上拱。姑娘那粉红的小手轻轻一推,老猪立刻浑身酥软,飘飘然,像成了神仙。慌忙跪下前腿,请姑娘亲一亲。姑娘说:“亲一亲,也行,我嫌你这嘴太长。”老猪说:“长木匠,短铁匠,好办好办。”一边说,一边拿起菜刀,“啪”的一声把嘴砍去半截,鲜血直流。姑娘连忙端来一碗水,给他洗去血污。不料老猪中了酒毒,昏迷倒地,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姑娘把他拖进院子。等他醒来,再也不想走动,从此变得贪吃懒动,呆头呆脑。姑娘每日三餐给送食,每吃饱就地一躺,让姑娘给他挠痒痒,只求得浑身麻酥酥,就像成飘飘仙了。

老猪慢慢肥胖起来,粗腿大肚,耳朵越长越大,又怕听人家骂他贪吃懒动、贪酒好色,就请土地老爷,把耳根骨敲断,用大耳朵把耳眼盖起来。

直到姑娘送他上西天,他叫了声冤枉,到死没能跟姑娘睡一觉

讲 述:张怀明(已故农民不识字)

记 录:齐运增(5) 岁文化干部高中

狗、马换腿

在古时候,有一员大将叫刘春,刘春有爱马的癖好,特别是爱自己坐下的黄骠马。

一次与敌人打仗时,被敌人打败,腰部受伤,要不是黄骠马把他驮回家,他早已丢了性命。不料黄骠马刚到家中,一头栽在地上乱打滚,这时他才发现马的后腿有一条已经断了。刘春看到自己的救命宝马,伤到这步田地,不顾自己的伤情,一下子扑到马身上,哭得死去活来。马医匆忙赶来,经诊断是粉碎性骨折,马医劝慰刘春说:“只有全部官兵吃斋三日,把铁拐李请来,方可救得此马,别无他法。”

刘春泪流满面地下令:所有将士斋戒三日,违者杀!第三日午对果然刮了一阵清风,就见铁拐李背着大药葫芦,一颠一颠跑来,铁拐季一见这马疼得奄奄一息,眉头一皱说:“此伤

不轻,须以腿换腿,别无办法。”刘春爱马如命,哭道:“大仙,若能医好此马,我愿以此腿相换。”说罢拔出宝剑,众兵卒见将军如此讲仁义,纷纷说要把自己的腿献上。铁拐李笑了笑说:“众军士不必献腿,只要一狗腿而已!”于是将士们到处抓狗,足足抓了几百条送上来。铁拐李又笑道:“一狗即可!”于是抓过一条狗,扯脚一拧,一条狗腿丢了下来,狗哼也没哼。铁拐李吹了口仙气,口中念念有词,把狗腿换到马腿上,用手一扯,和真马腿一样,马顿时睁开了双眼。铁拐李又从葫芦中倒出一点白药面,揞在马腿上一搓,马顿时踢蹦撒欢,仰头长嘶。刘春和军士立即拜谢,这时狗汪汪地叫,铁拐李说:“忘不了你!”从地上抓一把土,吹吹仙气,从药葫芦中倒出仙水一和,捻出一条泥腿给狗换上。

从此,马和狗都有了腿,只是马是换的狗腿,不太得力,一到歇着时就把一只后腿抬起来;而狗是换的泥腿,总怕在撒尿时,尿散了泥腿,所以总爱把腿抬起来。

讲 述:孙浩(66岁退休工人初中)

记 录:孙惠民(20岁农民高中)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5月于丰县常店西村

镇海小龙告天子

历年来,戏班和艺人几乎都敬老郎神(也有的称老郎爷)。老郎神就是皇帝唐太宗(另有一说是唐明皇)。为什么敬他?因为他是戏曲的创始人,他创始戏曲也与他在天宫里受到的启发有关。话得从镇海小龙说起。

一天清早,东海里的镇海小龙私自到陆地游玩,天旱地干,路上浮土没脚面深,田里的庄稼也都干死了。村头路旁,他见一白发老汉带着几个孩子在点种什么,他感到奇怪,上前问道:“你种的什么?”老汉笑道:“种瓜。”镇海小龙仔细一看,果然不错,见老汉把瓜种放在干土里,再用干土封好墩儿。镇海小龙说:“你疯啦?瓜种埋在干土里,怎么能出?”老汉又笑道:“能出。”镇海小龙讥笑老汉笨得出奇、蠢得可怜,说道:“我什么都见过,就没见过干土里种瓜能出。”“我是种上等雨。”“你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今天午时。”“下在什么地方?”“就下在这路北,还要下面条细雨儿,正好四指儿。”“你这老头儿胡砍八拉,响晴的天,尽说鬼话,哪里会下雨?”“你敢打手击掌、签字画押?”“敢!”

老汉笑道:“今天若不按我说的时间、地点和雨量下雨,我愿双膝跪倒拜你为师。”镇海小龙说:“若按你说的下雨,就割我的头。”他俩当即立约,决定未时在此相见。

镇海小龙是专管行雨的,立约后心里髙兴,自认为赢定了。镇海小龙回到龙宫,接到了玉皇大帝的御旨,要他行雨的时间、地点等,和那老汉说的一点不差。他犯难了,咋办呢?能输给那个老头儿吗?输给他,谁还能瞧得起我?于是私改玉帝旨意,路北偏下个倾盆大雨,把老头种的瓜种都给“拍了”。

镇海小龙按原定时间高高兴兴地来见老头儿。“你输了吧!”镇海小龙笑着说。“哼,你摸摸还有头吗?”老汉轻蔑地问。

镇海小龙见老头儿如此反问,就说:“咋啦?”

老汉训斥说:“你胆子不小,竟敢违背天意,错行了雨,死罪难逃!”

镇海小龙一惊,心想,他怎么知道我错行了雨?便问道:“你是何人?”老汉答道:“我是太白金星……”

镇海小龙双膝跪倒:“请你在玉皇大帝面前讲个人情,免我~死,终生难忘。”太白金星说:“这个情我讲不下来,除非天子唐太宗,别无他人,你只有去求他。”

镇海小龙连夜叩见唐太宗,说明来意,跪倒不起。唐太宗答应去见玉帝讲情,并说:“保你无事。”

玉皇大帝得知镇海小龙违了旨,错行了雨,并没见唐太宗来讲情,传旨把他斩了。

镇海小龙鬼魂喊冤,来天宫见玉帝,告了唐太宗一状,说天子朝廷是金口玉言,竟然说话不算数。玉皇听了,传旨带唐太宗来天宫,问明情由,唐太宗承认过错,任受惩罚。玉皇见他能承认过错,不予惩处,对受了委屈的镇海小龙,良言相劝,并叫仙女为他奏仙乐,唱仙曲。唐太宗看了,这种演唱太好了,于是回宫廷后,亲自组织宫中的男女演唱,后来叫文武百官也参加演奏,扮演前朝忠奸人物,他也亲自伴奏和扮演角色,这就是最早的戏曲。

为不影响朝中大事,把戏班安在皇宫附近的梨园里,排戏演出都在梨园。后来梨园就成了戏曲的代名词,如梨园世家、梨园子弟等。

至今老郎爷两旁的对联还是:兴家立业梨园主,金枝玉叶帝王家。横批是:梨园子弟。

讲 述:邓贞吉(69岁农民高小

记 录:邓贞兰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11月12日于丰县赵庄镇邓庄村

周仓看家

人们传说关羽死后升天成了神,他很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整天在民间巡视。哪里有灾难,他总是设法搭救。所以人们都很敬重他,称他为关帝或关二爷,并给他修了庙宇,塑了金身。每逢节日,人们总要到庙里烧香磕头,求他保佑降福。

每逢旱天,人们常把关羽的塑像抬出来,放场中间立起的石磙上暴晒,名曰“晒关二爷”,说来也灵验,不出三天就降雨。

关羽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磨一次青龙偃月刀,磨刀时所蘸的水掉下来就成了雨,所以人们又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关羽每次出发巡视,总是让周仓跟随,让关平看家。周仓有些不悦,他以为关羽总是向着关平:在家既能享受香火,又能吃到时鲜供果,风吹不着,雨打不着,舒服自在,真是个美差事。而自己跟着出发,到处奔波,风吹头雨打脸,常年辛苦,真不合算。

这天关羽早起,又要出发巡视。周仓就说:“让关平跟着去吧,也观赏观赏外地风光,我留在家里看守,料也不会误事。”关羽说:“看家可不是个容易事,事务不少,你办得了吗?”周仓不以为然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关羽看出了周仓的心事,又知他生性鲁莽,正想勒一勒他的性子,于是说了声“好吧”,带着关平就走了。

关羽刚走,求神的接踵而来。先是一群庄稼汉,他们来到庙里,摆好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马,然后跪倒磕头祷告:“关二爷,眼下田里旱了,庄稼要枯死,请你老人家赶快下几场透雨,救救黎民百姓吧,不然我们要饿死的。”说罢走了。周仓刚要提笔写奏章转求上帝降雨,忽然又进来一群姜农,他们也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纸马,跪下祷告:“关二爷,眼下我们正在暴晒鲜姜,请你老人家千万不要下雨,免得鲜姜烂掉。”说罢也走了。周仓听了皱起了眉头,嘴里不住地嘀咕:“有人要下雨,有人不要雨,这怎么办?”正在为难,又进来一群梨农,说是梨子已经成熟,他们求关二爷别刮大风,免得摔坏梨子。周仓听了心想,这倒好办,不刮风就是了。可是那群梨农还没走出庙门,又进来一群纤夫,他们也摆供磕头祷告:“关二爷,怜惜怜惜我们这些穷苦之人吧,我们拉纤,勒肿了肩膀累酸了腰,摔痛了脚板,眼下船上又装了重载,无论如何,请你老人家刮一场大顺风,送我们到达目的地吧!”说罢也走了。周仓听了,双眉紧锁,犯起愁来,心想:我第一次值日,竟碰上这些难办的事儿,处理不好,二爷和关平回来不讥笑我无能吗?他伏在案上唉声叹气。他愁呀,愁呀,愁了整整一天,饭也吃不下,茶也喝不进,既没吃供品,也没心思去享受香火了。

正在周仓没法子的时候,二爷带着关平回来了。二爷听到周仓 唉声叹气,又看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早已明白了,故意问道:“周仓,今日供品吃了没有?家中事务处理得怎么样?”周仓哭丧着脸,将今天发生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带着请求的口吻说道:“关平,你看这事咋办?”关平说:“容易得很。晚上下大雨,白天晒鲜姜,大风顺河走,小风串梨行,百姓的要求不都满足了吗!”周仓听了方知与关平相比真是望尘莫及,于是跪在二爷面前央求道:“二爷,我学浅才疏,实难称职,还是让关平在家值日,我跟二爷出发吧。”

讲 述:刘德士(50岁农民不识字已故)

记 录:李文启(50岁教师中师)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2年3月6日于丰县赵庄镇夏王庄

土地老爷韩文公的来历

相传,土地老爷叫韩文公。

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上天成神后,常常思念叔叔韩文公和婶子,一心要他们上天步入仙界。于是返回人间故乡,见了叔叔和婶子,表达了一番思念心情。亲人团聚,都很髙兴,拉起家常。韩文公夫妻问起天宫情况,韩湘子告诉他们:“天宫是神仙住的地方,殿堂楼阁,华丽无比,远比人间好,真是极乐世界,特请您一起上天成神。”夫妻俩心领侄子的一片真情实意,但他们谁也不愿去,因为他们爱恋人间,爱恋家乡。韩文公爱种庄稼、爱土地;妻子爱纺纱织布,自己所爱其乐无穷。韩湘子无奈劝道:“您先到天宫看一看,不愿留在那里也行,我再送您回来。”韩文公勉强答应了,但妻子说什么也不离开家。

韩文公随侄子到了天宫,他看得眼花缭乱,生活舒适极了,心中高兴。几日后,他思念家乡,心里念念不忘他亲手种的庄稼、园里的菜,不与土地打交道就像得了心病,日不能食,夜不能眠,对侄子说:“天宫虽好也不如我在家种地好,我爱的就是土地,非走不可。”韩湘子怎么也挽留不住,叹道:“土地、土地,就是离不开土地,你就当土地老爷吧。”韩文公笑道:“那好。”韩湘子是神仙,说话算数,韩文公就成了土地老爷。

讲 述:刘韩氏(女76岁农民高小文化)

记 录:邓贞兰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5月14日于丰城

土地奶奶是何人所封

民间传说,土地奶奶是姜子牙所封。

一天,姜子牙在河边钓鱼,见老伴把饭菜送来,便放下钓鱼竿,在河边吃饭。老伴拿起钓鱼竿,无意中发现钓鱼钩是直的,像根钢针,心想:老头子怎么傻了,无钩怎能钓住鱼?于是窝了个钩。因姜子牙吃着饭,钓竿闲着,老伴无事,出于好奇,想试试自窝的钓钩,拿起钓竿,钓起鱼来。不一会儿就钓上来两条大鱼,高兴地喊着,让姜子牙来看。姜子牙走近--看,大吃一惊:“你怎么把龙子龙孙钓上来了?这还了得!”老伴也吓呆了。他乂仔细看看钓钩,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问老伴•.“这钓钩是你窝的?”“是的,无钩怎能钓住鱼?”“唉,坏了,我钓鱼,向来是愿者上钩。这下,你惹大祸了。”

再说老龙王,得知其子孙被姜子牙的老伴所钓,暴跳如雷,即令部下将她生劈活抓。姜子牙见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大雨将至,知道是龙王发怒,祸在眼前,焦急地喊老伴:“快跑,快跑,快往红门庙院里跑……”老伴急急忙忙直奔庙院而去。这时,大雨倾盆,青龙、火龙压着云头吱吱怒叫,她刚跑进庙院小屋就被雷劈龙抓了。

姜子牙成了神上之神,他封神后,想到了老伴,她是无意中惹此大祸,对她产生了几分同情之心,便封她为土地奶奶了。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

讲 述:渠亮(54岁农民初中文化)

记 录:邓贞兰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2月6日于丰县凤城剧团宿舍传说

公鸡打鸣“哥哥一猴”

公鸡打鸣,谁都听到过,你知道它喊叫的什么、喊叫的谁吗?仔细听听,公鸡打鸣,总是昂着脸、伸长脖子高声叫着“哥哥——猴”。为啥叫“哥哥猴”呢?

从前,有个孙悟空,都叫他孙猴子,本事很大,老天爷把孙猴子封为齐天大圣。有-•天,天宫里出现了一个蝎子精,翘着大尾巴,尾巴尖上长着一个又大又尖的毒针,要蜇着人,能把人蜇死,让人见了心惊胆寒,仙女们都吓得不得了。老天爷也没见过这么大的蝎子精,一看,吓了一跳。怎么处治它?就把这事交给孙猴子了,还不让他打死在天宫里。

孙猴子一看,想了想,这好办。他就驾着云头从天宫来到了人间,对大公鸡说:“天宫可好玩了,我带你到天宫里转转、玩玩,还请吃顿蝎子宴。”公鸡一听,喜得不得了,很感谢猴哥哥。

孙猴子抱着大公鸡到了天宫,对它说:“你看这个蝎子精又肥又大,把它吃了吧。”公鸡正饿呢,扑棱棱跑过去,叭叭两嘴,一挺脖子就把蝎子精吃了。老天爷和神仙都又惊又喜。

孙猴子带公鸡在天宫玩得很如意,公鸡想留在天宫里,猴哥对它说,这是天宫,不能随便留,就把公鸡又送回了人间,临走又对它说:“什么时候想我,你就喊猴哥哥吧。”

孙猴子走后,大公鸡每天早晨都喊叫“哥哥——猴”。这个喊叫一直流传到今天。

讲 述:邓张氏(农民不识字)

记 录:邓贞兰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3月4日于赵庄镇邓庄

蚯蚓为什么没有眼

蛐蜷从前是有眼睛的,也不吃泥;现在没有眼睛了,全靠吃泥,这是咋回事呢?

蛐蜷住在河边的一片潮湿地里。蚂虾是个白胡子老头,别看没有眼睛,还就是喜欢玩枪,整天乱刺乱戳。

一天,蚂虾听到蛐蜷歌唱声,就摸到了它的家。

蚂虾对蛐蜷说了很多奉承话,还要跟它交朋友。蛐蜷老实厚y圖n道,相信蚂虾的话,它们就结成了“把兄弟”。蚂虾为哥,蛐蜷为弟。蛐蜷热情地款待它。

一天,蚂虾对蛐蜷说,它要到亲家青蛙那里去看看,还得泥鳅^领路,怕亲家笑话,想跟仁弟你借双眼睛,保管当天回来就还,说话算数。蚰蜷说,为朋友两肋插刀,行。就把两只眼睛借给了蚂虾。

蚂虾戴上了借来的两只大眼睛,什么都看得到了,心里可高兴了。到了亲家青蛙家,亲家直夸它的眼睛好。

蚂虾回来的路上,心想,要把眼睛还了,我还是看不见呀,负心就负心了吧,不还了。就跳到河里,躲到水草里去了。

蛐蜷盼呀盼呀,一天两天,见不到蚂虾的影子了,伤心难过地喊着:“虾来,眼来……”它没有眼了,找不着东西吃,饿得受不了,只好以松软的泥土充饥。

讲 述:齐运会(75岁退休教师高中文化)

记 录:邓贞兰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0年10月2日于丰县文化馆

布谷鸟的传说

有一种鸟叫光光夺働,样子像麻嘎子气收麦前后就能听得它的叫声,叫得很好听,公的叫“光棍夺锄”,母的叫“对对对对”。它们是一对青年男女变成的。

过去有个俊姑娘叫云英,从小丧父,跟着娘过日子。因为家穷,家里地里,啥活都干,16岁就割砍働地,整天累得没法。

本村有个小伙子叫喜柱,光棍一条。父子二人,家里也穷,爹在外混饭吃,他在家种着二亩薄地,有空就帮人干点杂活。这小伙子能干,心眼又好,因为跟云英家是近邻,又都是穷苦人家,见云英家有重活累活,他就主动抢着帮忙,不讲啥报酬。云英见他常光KI着脚干活,知道他没人做鞋,闲时也帮他做鞋。两家处得很好,曰子长了,喜柱心里装着云英,云英心里也装着喜柱,他们暗定终身。云英的娘也喜欢喜柱,心里有数,虽然村里别的小伙托媒求婚,她都不答应。

麦子黄梢的时候,一个晌午,天气很热,喜柱干完活下晌回家,路过云英的地头,见云英还在锄地,热得汗水湿透了衣衫。喜柱很心疼,劝她:“下晌吧。”云英笑笑说:“还有一点,锄完再走。”喜柱便走过去,夺她的働头,要帮她锄地。云英知道他刚干完活,也很累,就抓着锄把不松手,两个人就夺来夺去,喜笑颜开。“光棍夺锄了,光棍夺働了!”原来有个小伙子躲在-••边,在偷看着他们,故意大声咋呼,羞羞他俩。

光棍夺锄的事在村里很快传开,这对两个青年男女来说是非常丟人的事,从此喜柱不敢出门,就病倒了。

喜柱的病越来越重,就因为“光棍夺锄”眼看送命。云英来看望他,二人相对流泪。云英说:“咱要变成一对鸟就好了,随意在天空飞。”喜柱笑了笑,闭上了眼睛,死去了。他真的变成了一只鸟飞上了天。云英哭得死去活来,一头撞死,也变成了一只鸟,随后飞去。

喜柱变成一只公鸟,一边飞一边叫:“光棍夺锄。”云英变成一只母鸟,叫着:“对对对对。”

讲 述:齐运会

^记 录:邓贞兰

采录时间和地点

1980年10月2日于丰县文化馆“咕咕”唤鸡的来历

从前,有家姓李的给儿子娶了个媳妇。新媳妇俊俏贤惠,孝敬公婆,对小姑子也像待亲妹妹一样。只是小姑子好吃懒做,讨厌嫂子,因为嫂子比她长得好。

有一回,小姑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玉龙杯,老太太听到响,忙跑来看,小姑子硬说是嫂子打碎的。老太太不分是非,把媳妇打了一顿。媳妇说:“真的不是我,是妹妹不小心打碎的。”小姑子忙说:“不是我,要是我的话,让我变成一只鸡蛋!”

没想到,话音刚落,小姑子真的变成了鸡蛋!

这只鸡蛋后来孵出了一只小鸡。嫂嫂知道是小姑子变的,就用米喂,“咕、咕”地唤它。有了孩子,也让孩子这样唤它。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唤。

讲 述:渠刘氏(女48岁农民不识字)

记 录:渠玲(女20岁学生高中)

釆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9月于丰县首羨中学

桑树为啥流泪

桑树为什么一长大就淌水呢?据传说,某朝天下大乱,敌兵攻进了京城,皇帝和娘娘仓皇逃跑,被敌兵冲散。

后来官兵平息了叛乱,皇帝和娘娘先后回到了京城。皇帝问娘娘:“这些日子既没银钱又没粮食,你是怎样生活的?”娘娘就说全靠吃桑葚过活:“无怪人们都说人吃桑葚甜如蜜,蚕吃桑叶吐蚕丝。桑树真是好树,救了我的命,立下了大功,万岁应该把它封一封才是。”于是皇帝就制了一个牌子,上写“树王”二字,命一位大臣给桑树挂上。这位大臣不认得桑树,把牌子错挂在椿树上了。所以椿树成了树王。后来人们建房用杂木料嫌不吉利时,放上一条椿木橡子就不妨事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柳柳不合,楔个椿,,椿树无功受爵,当了树王,桑树当然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只是生闷气,后来竟气得流下泪来。这就是桑树大了淌水的缘故。

讲 述:李守义(60岁农民不识字)

记 录:李文启

采录时间和地点:1970年9月8日于丰县赵庄镇夏王庄

地杧牛为啥学牛叫“地杧牛”是一种鸟,长得像鹌鹑,比鹌鹑小一点,头小尾巴短,夏天在麦棵里跑得可快了。别看它个头不大,叫声响着哩。它把嘴插进土里,“哞哞”叫起来像牛似的,所以人家给它起名叫“地杧牛”。地杧牛为啥学牛叫呢?说起来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刘德这个人心狠、小气、不讲人情,朱元璋一家给他当佃户,啥活都干,还是还不清他的账。对朱元璋、汤和、徐达他们这几个放牛的小孩,刘德说不给饭吃,就不给饭吃,他的理由是:“猫无黑饭,狗无中饭,放牛的小孩没早饭。”这几个放牛的小孩天天吃不饱,对主人恨得牙痒痒,走到一起就变换花样偷骂刘德。有一天,他几个在山上放牛,肚子饿得咕咕叫,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咋能弄得到吃的。一个说:“去挖蒲子根吧。”又一个说:“不管•,蒲子根不压饿。”有的说:“咱抓野兔子去。”另一个说:“兔子跑恁么快,谁有劲撵上它?”想来想去,没有好办法,都闷声不响了。

朱元璋说:“跟我来!”拿起绳,捆上了一个小牛犊。周德兴、汤和、徐达也动起手来,把牛砸死。剥牛皮的剥牛皮,拾柴火的拾柴火,烤起了牛肉。几个小孩痛痛快快地解了馋,撑得肚子滚圆。转念想想,又害怕起来:东家要是查出少了一头牛,不知会咋着打咱呢!几个小孩大眼瞪小眼,你怨我,我怨你,有一个胆小的吓哭了。这群孩子里,朱元璋年纪不是最大的,胆子却大,又爽快,他拍拍胸口说:“怕啥?吃牛是我引的头,这事包在我身上了。”他叫那些小孩把肠子、牛皮、骨头埋起来,用土盖上血印,又拿着牛头揞到山缝的一头,把牛尾巴掖到山缝的另一头。

天快黑了,几个小孩赶着牛往回走,心里边都是七上八下的。朱元璋一见刘德,就急忙说:“咱家的一个小牛犊钻到山旮旯里去了,身子卡到石头缝里,咋拉也拉不出来。”刘德带着他们回到山上,见山缝里果真有一条牛尾巴,上去就拽,没有拽动。刘德还是不相信放牛孩子的把戏,一个劲地拽。这时候,他一拽,就听见“哞——”的一声牛叫,再一拽,乂听见“哞——”的二声牛叫,这才真的相信了朱元璋的话。

原来,这山上有一只鸟,看见朱元璋要遭大难,特意来搭救他,把嘴插进土里,学起了牛叫,蒙了刘德。打这以后,这种鸟的叫声就跟牛一样了,它就是“地杧牛”。

后来,刘德越想越觉得这件事蹊跷,自己吃了大亏,还是把朱元璋揍了一顿,撵了出去。

放牛的小孩对朱元璋服气了,都心甘情愿地把他当成头头。汤和、徐达、周德兴跟着他造反,成了明朝的开国功臣。

刘邦出世

龙雾桥的来历

丰.县城北二里,有个龙雾桥,考古学家们常到这里来进行考察。说起这龙雾桥,还真有个来历呢。

汉髙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年轻时家贫,种田为生。一个夏天中午,刘太公在田里锄地,因离家较远,为了多干活,中午就不回家吃了。刘太太在家做好了饭菜,看看天已不早,便挎着饭篮,提着饭罐,顺着大路直奔西北,给丈夫送饭去。走了一阵,直累得脚疼手麻,暑天里热气蒸人,脸上的汗珠不住地往下滚。突然,迎面刮起一阵狂风,霎时乌云蔽日,遮天盖地,接着电闪雷鸣,雨如箭下。她急急忙忙直奔路边小河桥下暂避风雨。“咔嚓”一声霹雷,眼前金光闪闪。抬头看天,只见天空有一条青龙,喷云吐雾,双目如球,须如长鞭,张牙舞爪,直向她扑来。刘太太惊叫一声倒在桥下,昏迷之中,只觉龙在身上翻滚,如同触电,随后便失去了知觉。

刘太公得知消息,慌忙赶到桥下,呼唤数声,刘太太才慢慢醒来。她诉说了经过,知道被龙“雾”了,从此刘太太就怀了孕,后来生了个儿子刘邦。

刘邦坐了朝廷,成了真龙天子。那桥,也就从此出了名,被称为“龙雾桥”。“龙雾桥”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凤凰嗉与刘邦降生

刘太太被龙“雾”后,怀孕满十二个月,婴儿仍不降生。俗话说,该生不生,不知吉凶。夫妻二人整天焦急不安。

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夜观天象,发现东方有紫微星发光,现出天子气,这对秦王朝来说是不祥之兆。他担心江山不稳,因而坐卧不宁。就与军师计议,带领文官武将一干人马东巡,要破天子气,除掉后患。

经仔细观察,天子气出在沛地丰乡。经军师推算,此时真龙天子还没降生。秦王速带众兵前来封锁了丰城,并传旨将城里的孕妇统统杀掉。宁可错杀一百,决不漏掉一人。城里的孕妇一个个惨遭杀害。刘太太为躲避杀头之难,就用干柴搭起了一个小小的柴窝,周围再用树枝、枣条等将柴窝围好,刘太公给她端吃送喝,躲过了官兵一次次搜查。可是刘太太越想生孩子,孩子越不下生,实在急死人。“要生龙子,必喝凤土。”丰城西南角有一片凸地,人称凤凰嗉。这片地不寻常,人们发现,黑夜常常光芒四射,传说凤凰曾在此歇息过。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嗉的土也就成为宝土了。军师看了凤凰嗉,奏于秦王说:“未出生的龙子托胎在一个凡妇身上,这凡妇必须喝了凤凰嗉的土,婴儿才能降生。务必严加防守凤凰嗉,万万不可被人取土。如三日内取不走此土,该生不生,龙子变空,永不能出世。天子气就破了,我主的后患就除了,江山就可万世千秋。”秦王听奏,立即传旨:派精兵强将层层严密封锁凤凰嗉。凡取土者,开刀问斩!’

刘太公将此消息告诉夫人,两个人嘀咕:“孩子不能降生,大概是缺少凤凰嗉的土了。”难呀难,难如摘星揽月!一天、两天过去了,刘太太只觉得肚里阵阵作疼,婴儿上蹿下跳,左右翻滚,就是生不下来,怎么办呢?

此时正是三伏天,天气闷热,守护凤凰嗉的官兵又热又渴。刘太公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他挑着几个西瓜向凤凰嗉走去。岗哨端着大刀走来盘查:“你是来取土的?杀头,杀头!”

刘太公不慌不忙,指着筐笑笑说:“卖瓜的,长官要的……”

两个岗哨,正渴得难忍,一见西瓜,心里高兴极了,上去就抢。正想开吃,就听一声大喝:“放下!”刘太公转脸一看,从凤凰嗉上下来一个当官的,只见他杀气腾腾,横眉竖眼,把手往腰里一卡:“干什么的?”刘太公笑道:“长官,我是卖西瓜的,特给您送西瓜来了,这弟兄太渴了,顺便给他们一个……”当官的早就想吃西瓜,他把手一摆:“挑上来!”刘太公连连应诺,便把西瓜挑上了凤凰嗉。

到了凤凰嗉上,刘太公对当官的说:“请您尝尝咱的大西瓜吧!”说罢,“啪”一刀切开了一个,“好,红沙瓤!”官兵可乐坏了。你一块,我一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等啃完瓜瓤就把瓜皮扔掉,赶紧再捞一块,好甜的西瓜呀!他们吃个满嘴,沾了满腮,瓜汁顺着嘴巴往下流,简直连瓜子也顾不得吐了。刘太公只收了个本钱,向官兵送了个人情,很快就把西瓜卖光了,顺手拾起几块瓜皮放在筐里,笑着向官兵打了个招呼:“明天再送好的来!”

刘太公挑着筐走下凤凰嗉,岗哨盘查得十分认真,他们把刘太公仔细搜查一遍,没查出他身上带土。一个岗哨指着筐里的瓜皮问:“带这是干什么的?”太公笑道:“丢了可惜,拾回家喂猪。您要吃西瓜,我明天送来。”一路上虽经几次盘查,也都放了行。刘太公兴冲冲地回到了家里。

刘太太在柴窝里看见太公回来,便焦急地小声叫道:“快快送点水来,你再不回来,我就要渴死了……”太公慌忙拿过几块西瓜皮说:“你先啃啃解渴吧!”

刘太太正又热又渴,接过西瓜皮,不管干净不干净,三两口就啃光了。因为瓜皮上沾了凤凰嗉的土,她连土一起吃进肚里。果然灵验,过了不久,刘邦就出生了。

丰城小五门

刘邦降生后,刘太公夫妇喜出望外,离开柴窝,挪到屋里。这孩子生来就特别惹人爱两只大眼睛骨碌碌乱转,有时笑得怪甜,看起来像懂人事似的。

正当夫妻俩高兴之时,突然传来了可怕的消息,秦王传旨:“要把城里的婴儿统统杀掉,凡窝藏婴儿者,全家斩首。”这是因为秦王的军师掐指算出,真龙天子已经出世了。

丰城的婴儿惨遭杀害,多少人家哭儿唤女,整个丰城鬼哭狼嚎。

刘太太抱着刘邦穿街走巷,躲过搜查的一群群官兵,想逃出丰城。谁知丰城四门落锁,并有驻军把守,无法出城。最后转到东北角-片僻静的蒲華塘边,眼望着髙大的城墙,心急如焚。

巡逻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刘太太怀抱婴儿刘邦,两手颤抖,用嘴亲了亲孩子,哭着道:“我的儿啊,四门落锁,城墙两丈高,插翅也难逃,咱娘俩今天没命了……”

刘邦在娘怀里,两只明亮的大眼睛闪闪有神。说来奇怪,这孩子懂人事!只见小嘴动了动,先是轻轻地“啊”了两声,接着就咿咿呀呀地会说话啦:“娘啊,别难过,咱能逃出去的。”刘太太不由大吃一惊,再看看怀中,小婴儿抓了抓右手,接着一指说:“那不是门吗?”刘太太顺着刘邦指的方向看去,高高的城墙下,果然出现了一个拱形小门:形如窑门,也无官兵把守,于是就赶紧抱着刘邦从这小门逃了出去。

各地的城池都是四门,惟有丰县的城池五个门,丰城的“小五门”就是这样来的。

蜷弯的枣针

刘太太怀抱婴儿刘邦,刚刚逃出丰城的小五门,对面正走来一支巡逻队。“站住!”巡逻队一干人马饿虎般扑来。刘太太大吃一惊,想不到刚出鬼门关,乂进阎王殿!真是有命难逃啊。

小五门外是一道护城河,河沿上长满了野枣棵子。小小的刘邦用手拍打着娘说:“你怎么不躲躲呀?”•

刘太太急忙躲藏,一头扎进枣棵里去。巡逻队赶来,不见她母子二人;再看看河沿上,枣棵子长得密密麻麻,枝条交错,枣针又多又长,连只野鸡、野兔也进不去。巡逻队瞧了一阵,当官的便把手一挥,从小五门直向城里追去。

巡逻队走后,刘太太听听没有动静了,便悄悄地分开枣条,抱着刘邦慢慢地钻了出来。

她看看孩子,又看看自己,这么密的枣针,不仅没有扎伤人,连衣服也没划破,便对刘邦说:“奇怪,枣针为啥不扎咱呀?”刘邦在娘怀里笑了:“娘,枣树怕扎着咱,都把枣针蜷起来了。”刘太太乂看看枣针,果然不错,这才恍然大悟,向枣树点点头,表示谢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