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20:43: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卷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卷试读:

作者简介

李士懋,男,1936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2014年获“国医大师”称号,终身成就奖。

田淑霄,女,1936年生于河北蠡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实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

夫妻相濡以沫,从医50余年来,二人合著以“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为主线的十几本专著,纂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内容提要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是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国医大师)、田淑霄教授夫妻合著的医集,是两位中医教授从医50余年来的中医求索之成果。全集始终有一主线贯穿其间,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下卷主要讲述专病治疗以及医案、医论。包括《平脉辨证治专病》《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平脉辨证相濡医案》《平脉辨证相濡医论》。前 言

我们从医50余年来,曾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地写了十几本专著,皆有感而发。今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邀,经修改、增删、重新编排,纂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抚思所著,始终有一主线贯穿其间,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当前,由于国家的重视、支持,中医呈现空前的大好机遇,然亦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此非耸人听闻,而是现实的危险。其原因固多,而中医队伍学术思想混乱乃一死穴。学术思想的混乱,集中表现于辨证论治这一核心特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迷茫。难怪一些中医老前辈振臂高呼“中医要姓中”,几千年的中医学如今连姓什么都不知道了,岂不哀哉!

怎么办?我们在半个多世纪领悟经典、临床磨砺、苦苦求索的基础上,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我们更提出“平脉辨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贯穿全部拙著的主线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指导我们临床诊治的亦此主线;自古以来,中医著作汗牛充栋,衡量其是非优劣的标准亦此主线;判断当今诸多学说、著作、论文、科研成果是非高下的标准仍为此主线。只有高举“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这面大旗,才能使中医的传承发扬走上康庄大道。吾等已垂垂老矣,尚奋力鼓呼,缘于对中医学的难解情缘。

李士懋、田淑霄的全部医学著作,此前只是陆续出版“单行本”。应广大读者要求并在出版社支持下,特别推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中、下三卷:

上卷主要论述仲景学说。

第一部分为溯本求源,包括《平脉辨证仲景脉学》(含此前已经发表过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理论部分及新撰写的《仲景脉学求索》)、《伤寒论冠名法求索》、《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主要谈仲景是如何创立并应用辨证论治体系的。

第二部分为脉学研究,主要为《平脉辨证脉学心得》(含以前已经发表过的《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及《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脉案部分)。主要谈我们在脉学方面的一些见解。需要说明的是:《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虽由学生们总结撰写,但亦真实反映了李士懋阴阳脉诊的见解,并经李士懋审阅,故收入《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书》。

中卷主要讲述温病与治则。

第一部分为平脉辨证对温病研究,主要为《平脉辨证温病求索》(包括以前发表过的《温病求索》和新撰写的《叶天士温热论求索》《薛生白湿热论求索》)。

第二部分为平脉辨证治疗大法求索,包括《论汗法》(含此前已经发表过的《汗法临证发微》)、《火郁发之》。

第三部分为《田淑霄中医妇科五十六年求索录》。

下卷主要讲述专病治疗以及医案、医论。

第一部分为平脉辨证这一体系的实例印证,包括《平脉辨证治专病》(含此前已经发表过的《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中医临证一得集》的专病部分)、《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

第二部分为医案选编,主要为《平脉辨证相濡医案》(含此前已经发表过的《相濡医集》的医案部分)。

第三部分为论文选编,主要为《平脉辨证相濡医论》(含此前已经发表过的《相濡医集》的医论部分)。

编纂《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之际,对已刊出拙著全部进行修改、删增、重新编排,又增部分新撰写的论述,目的在于竖起“平脉辨证”这一旗帜,引领中医走上振兴之康庄大道。李士懋2015年5月31日书于相濡斋平脉辨证治专病

李士懋 田淑霄 著第一章 冠心病第一节 概 述

一、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总体思路

冠心病可导致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梗、心衰、休克、心律不齐,以及室壁瘤、猝死等。急性心衰、休克、猝死等在门诊很难遇到,多见的是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慢性心衰等。这类病人常见的主症有心前区疼痛、胸闷、喘憋、心悸、短气等,我就是根据这些症状,结合脉舌神色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尤以脉诊为重。(一)疼痛

疼痛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通,即“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气血为何不通?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即:邪阻与正虚。邪气阻遏,气血不通而痛;正气虚馁,无力运行,亦可致气血不通而痛。

阻遏气血运行之邪,包括六淫、七情及内生五邪。正虚,包括阴阳气血之虚衰。尚有虚实相兼者,既有正虚,又兼邪实。

除心本身病变引发疼痛之外,尚有其他脏腑的病变传于心而引发的疼痛。治病必求其本,由他脏而引发冠心病者,以治他脏为主。(二)胸闷、喘憋、短气

胸闷、喘憋、短气的原因,缘于气机不能畅达,升降出入乖戾。导致气机不畅的原因,无外虚实两类。实者,邪阻气机而不畅;虚者,正虚无力运行而不畅;尚有正虚邪实及脏腑传变者,其分析的思路亦如疼痛。(三)心悸

心悸亦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邪扰于心而心悸;虚者,心无所倚而心悸,总的思路亦如疼痛。

综上分析,各种因素交织,纷纭繁杂,所以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难以用一方一法统治所有患者,更不是一个活血化瘀就可以包打天下。而且,中医认为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病在变,方药亦当相应而变,才能谨守病机,鲜有一张方子吃到底的。总之,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因人而异,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辨证大要,在于分清虚实,正如景岳云:“千病万病,无外虚实;千药万药,不逾补泻。”虚实之要,在于脉之沉取有力无力。脉以沉为本,以沉为根。沉而有力为实,沉而无力为虚。若过于强劲之脉,反是胃气已绝之真脏脉,不以实看。

二、对38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粗略分类和用方统计

1.火热者84例,占22.0%(1)心经郁热   栀子豉汤 4  例

栀子豉汤加枳实 3  例

新加升降散 11  例

四逆散合栀子豉汤 1  例(2)火郁夹瘀   升降散加活血之品 1  例(3)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 1  例(4)热+痰   小陷胸汤 7  例

升降散合小陷胸汤 3  例

黄连温胆汤 21  例

黄连温胆汤合滚痰丸 1  例

黄连温胆汤合旋覆代赭汤 1  例

涤痰汤合人参白虎汤 1  例(5)热+痰+瘀   小陷胸汤合血府逐瘀汤 6  例(6)热+痰+风   温胆汤加息风之品 2  例(7)水热互结   木防己汤 2  例

升降散合己椒苈黄丸 2  例(8)余热未清   竹叶石膏汤 1  例(9)热+风   白虎汤加息风之品 1  例(10)热+湿   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 4  例

菖蒲郁金汤合升降散 5  例(11)木火扰心   一贯煎 1  例

一贯煎合百合地黄汤 1  例(12)痰瘀热+阴伤   活血化痰汤加清热养阴之品 1  例(13)阳盛阴虚   玉女煎 1  例(14)上热下寒   附子泻心汤 1  例(15)痰热+心阳不振   小陷胸汤合桂枝、附子 1  例

2.寒盛(包括虚寒)208例,占54%(1)寒遏饮蓄   麻黄汤 1  例

麻黄半夏丸 2  例(2)寒袭夹饮   小青龙汤 10  例

小青龙汤加附子 10  例

小青龙汤加活血之品 10  例

小青龙汤合苓桂术甘汤 6  例(3)寒湿痹阻   五积散 10  例(4)寒束热郁   防风通圣散 1  例(5)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加附子 3  例

桂枝去芍药汤 3  例

桂枝加附子汤 2  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7  例(6)阳虚血瘀   温阳活血 12  例(7)阳虚饮泛   附子理中汤 3  例

六君子汤加桂枝、附子 2  例

苓桂术甘汤合四逆汤 18  例

苓桂五味姜辛汤 32  例

桂甘姜枣麻辛附汤 32  例

苓桂术甘汤加附子、乌头 27  例

真武汤 5  例(8)心肾阳虚   真武汤合小青龙汤 2  例

真武汤加益气之品 2  例

真武汤合泽泻汤 1  例

真武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1  例(9)心阳虚+痰瘀痹阻   桂枝附子汤加活血化痰之品 20  例

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 6  例

苓桂术甘汤加干姜 1  例(10)心阳虚、相火旺   振心阳、泻相火 1  例(11)肝虚   乌梅丸 19  例

乌梅丸加活血之品 2  例

乌梅丸加化湿之品 1  例

乌梅丸加风药 1  例(12)肝寒+血虚   当归四逆汤合温肝汤 1  例(13)阳虚血弱   当归四逆汤 2  例(14)阳虚湿盛,清阳不升   温阳化湿,升清 1  例(15)阴盛痰凝   温胆汤加桂枝、附子 3  例(16)阳虚阴弱   桂枝汤合百合地黄汤 1  例(17)心虚+痰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  例(18)阳虚阴泣+阴虚   苓桂术甘汤合百合地黄汤 1  例

3.邪实(痰、瘀、气滞、肝风、热)52例,占13.6%(1)痰瘀互结生风   活血涤痰息风 7  例(2)痰蕴   涤痰汤 9  例(3)湿阻清阳   升降散合小柴胡汤 1  例(4)痰瘀互结   涤痰活血 7  例

瓜蒌薤白汤加活血之品 7  例(5)气滞痰郁肝风   涤痰息风 3  例(6)血瘀风动   血府逐瘀汤加息风之品 1  例(7)血瘀   血府逐瘀汤 5  例(8)气滞痰郁、清阳不升   升降散合涤痰汤 2  例(9)湿热蕴阻,清阳不升   升降散加化湿之品 1  例

升阳益胃汤 2  例(10)气滞   四逆散合升降散 1  例(11)气滞血瘀   膈下逐瘀汤 1  例(12)风痰瘀   天麻钩藤汤 1  例

半夏白术天麻汤 1  例(13)气滞   小柴胡汤 1  例

四七汤 1  例(14)支饮   泽泻汤加风药 1  例(15)痰阻阳郁   瓜蒌薤白白酒汤 7  例

6.阴虚(1)阳盛阴虚   三甲复脉汤 17  例

玉女煎 2  例(2)水亏火旺   黄连阿胶汤 2  例(3)阴虚气滞   一贯煎合百合地黄汤 1  例(4)气阴两虚   炙甘草汤 6  例(5)阴虚风动、血脉凝泣   三甲复脉汤加活血之品 3  例(6)痰瘀互结化热伤阴   活血化痰汤加清热养阴之品 1  例(7)阴虚阳亢化风   建瓴汤 7  例(8)心肝血虚   酸枣仁汤 1  例(9)肾阴虚   地黄饮子 2  例(10)阴阳两虚   桂枝龙牡汤合百合地黄汤 1  例(11)肾虚风动   济生肾气汤加龟板 1  例(12)支饮阴虚   苓桂术甘汤合百合地黄汤 1  例(13)心阴虚   百合地黄汤 2  例

5.脾肾两虚11例,占2.8%(1)脾虚肝郁   归脾汤 1  例(2)气血不足夹瘀   归脾汤加活血之品 1  例(3)脾肾两虚   脾肾双补 2  例

三鞭丸 1  例(4)阴阴两虚   桂枝、附子加麦冬、生地 1  例(5)痰阻肾虚   补肾涤痰 1  例(6)气血不足   黄芪建中汤加龙骨、牡蛎 4  例

从上述粗略分类统计可知,因冠心病的复杂多变,所以我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子,或一套固定的方子,一切都根据辨证结果选方用药,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而且,多数病人也不是一个方子吃到底,因病情不断变化,所以选方用药也不断变化,务求谨守病机。第二节 经典引述

中医经典中,虽无冠心病、心绞痛及其并发症的名称,但许多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却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深入学习经典,领会其精神,可给予我们无限的启迪,可开阔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故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难经》)经文列出,以便学习、领悟,也是本书治冠心病的理论渊源。

一、《内经》《难经》相关条文(一)六淫

1.寒邪《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按】

此泛指疼痛可因寒而发,致脉缩蜷绌急而疼痛。冠心病之心绞痛当属疼痛范畴,亦可因寒而发。温阳散寒是治疼痛的一大法则,当然也是治疗心绞痛的一大法则。《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

此亦因寒而痛者。寒客背俞,因寒性收引凝泣,气血行滞而脉泣。血既已凝,则为瘀血,而能正常循行濡润周身之血必少,故曰血虚。血主濡之,血虚经脉失濡,必绌急而痛。寒邪内注于心,则心痛,胸背相引而痛,即胸痹之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按】

此亦指因寒而痛者,心主血脉,寒客脉中,即可引发胸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按】

厥者,逆也。阴寒之气厥而上逆入胃,胃与心有经络相通,故寒厥入胃,上干于心,则心脉绌急而心痛。此之寒厥,当属阳虚而致寒上逆者。《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按】

寒积胸中而脉泣者,乃寒凝血瘀,脉不通,胸痛必矣。《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按】

风寒湿成痹,此痹,不仅指肢体疼痛之痹,亦包括五脏之痹。六淫之邪可外客于脉,内传于心,而为心痹。心痹之状,脉泣不通,心下鼓搏,悸动不安。心主脉而贯肺,以行呼吸,心下悸动而喘,心乘肺也。心脉支者上夹咽喉,邪遏心痹,阳不气化,津液不敷故嗌干。

噫乃心所主,冠心病患者常见此症,甚至顽固噫气。噫亦因寒气客胃,胃气上逆使然。正如《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心澹澹大动……病本于心。”【按】

心痛、心澹澹大动、呕吐血泄,其状颇类冠心病心衰者,可因寒盛所发,治当回阳散寒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微大为心痹引背。”【按】

瘛疭乃筋之病,筋之柔,必气以煦之,血以濡之。今寒客心脉,气血凝泣,筋失温煦濡养而拘急,故发瘛疭。心脉微急而不通,故心痛引背。大则邪盛病进,痹于心脉而心痛引背。

2.热邪《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热淫所胜……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按】

热客于心则心痛发热,牵及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腹大满膨膨、喘咳,干格于中而呕,症状类于心绞痛。可见,热邪亦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致病因素。

主胜则热,这个热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西医的热,西医是以体温高为判断发热的标准;而中医的热,是指一组特异的症状而言,如心烦、口渴、面赤、溲黄、便干、舌红、脉数实等,测其体温,可高,可不高。若是外感引起的发热,一般体温也高,中西医有重叠,但不等同。因体温高者,中医也可因阳虚、阴虚所致,不能一见体温高,就称为热,妄用寒凉。《素问·刺热论》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按】

心热,可导致卒心痛、烦闷,此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见热邪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类经·十五卷·四十四》曰:“热与心气争,故卒然心痛而烦闷。”这个热,可分为心经的实热与虚热两类。实热者,包括六气化火,五志化火,及内生五邪蕴久化火;虚热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虚热内生扰心。除心经本身之热以外,尚有五脏之火上干于心而卒心痛烦闷者,亦分五脏的实火与虚火。所以火热扰心,相当复杂,临证须加仔细分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按】《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胃与心有经络相通,故胃热可沿经上干于心而引发心痛、心烦。提示冠心病亦可因胃热而发,治胃热,白虎、承气、凉膈散等皆可择而用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懊热内作……暴喑心痛。”“火气内郁……甚则心痛热格。”【按】

此亦热邪引发心痛。热邪引发心痛者,一者热邪可阻痹气血运行,不通而痛;一者热可煎迫气血,气血逆乱迫急而妄行,亦可为痛。如本书新列之升降散、栀子豉汤治冠心病者,皆本于此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按】

诸痛当包括心绞痛,故心绞痛可因火而发,清热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法则。

3.湿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按】

胸腹满与冠心病之胸闷憋气相关,可由寒湿所致。可见,温阳化湿亦为治冠心病一门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耳聋。”“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心为悬,病本于肾。”【按】

湿盛则痹阻胸阳而心痛,干于清窍而耳聋,甚则心气不收,心如悬,血不摄而咳唾有血,状类心衰。治当化湿蠲饮。本书以化湿蠲饮法所治之诸案,与经旨合。

4.风邪《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所胜……心痛支满。”“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风淫所胜……善伸数欠,心痛支满。”【按】

此论风邪客于心而心痛,风有内风、外风,外风当散,内风当息。内风之作,有实风、虚风之别,又当仔细辨认。本书新列之肝风走窜于心而引发冠心病者,与此相符。

5.燥邪《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燥淫所胜……心胁暴痛,不能反侧。”【按】

此为燥客于心而引发之心痛,胁痛。燥分温凉内外,外邪当养津疏燥,内燥当清润。内燥有虚实之异,热伤津而燥者,当清润;阴虚而燥者,当生津养阴润燥。本书新列之百合地黄汤、三甲复脉汤等方,皆为以养阴润燥之剂治冠心病者,其理盖出于此。(二)七情《灵枢·百病始生》曰:“忧思伤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本神》曰:“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喜伤心。”【按】

人之七情太过或不及,皆可乱其气血,扰神伤心,所以情志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虽情志不同,对人气机影响有别,有气郁、气逆、气下、气耗、气乱之分,但皆可影响于心,呈现心经的不同病变,临床当因其所异而治之。(三)内生五邪《素问·脉解》曰:“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按】

心痛少气,恶人与火、惊惕且厥,与冠心病之临床表现颇相吻合,可因水在脏腑而发。水气何来?盖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停蓄而为水饮。水饮泛滥,可外溢肌肤而为肿,内蓄胸腹而膨胀,影响脏腑则射肺而喘,干于胃而脘腹满痛、呕吐下利,凌于心则心悸、胸痛、憋闷、短气。以余之所见,冠心病属阳虚饮凌者颇多,恒以温阳化饮治之,与经旨颇合。《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按】

痹者闭也。脉乃血脉,脉不通者,乃血凝泣而不通,导致心痹。心痹者,必心痛憋气、心悸怵惕,与冠心病紧密相关。这段经文明确指出,瘀血是造成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因而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则。但造成瘀血的因素颇多,有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热烁血瘀、阳虚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阻血瘀等,治当首重祛除致瘀之因。《灵枢·口问》曰:“味过于甘,则心气喘满。”【按】

心气喘满,与心功能低下相关,造成心源性哮喘的原因,可因过食肥甘所致。肥甘生痰,痰痹心脉,可致胸闷、胸痛、憋气、气短而喘等症。痰浊痹阻心脉,与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之机理相通。因而作为养生防病来讲,勿过肥甘;作为冠心病的治疗,涤痰化浊为一重要法则。本书所选医案中,属痰浊者颇多,恒以温胆汤或瓜蒌薤白剂治之。(四)正虚《灵枢·五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按】

本应清阳在上,浊阴在下。若阴阳逆乱,升降悖逆,则浊阴反窃踞清阳之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则烦乱,恶与人言,心慌乱不支,气短难续,而喜俯首静伏。此等表现,亦与冠心病之烦闷、心悸、心悬、气短而喘相关联。

升降悖逆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大类。正虚者,无力升举,阴气反干于上;邪阻者,清阳不上达,阴浊痹阻阳位。临证要分清孰虚、孰实。本书用升阳汤益胃、半夏泻心汤治冠心病者,意在调其升降,法本于此。《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按】

该段经文所描述的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表现颇为相似,可见古人对冠心病已有深刻认识。马王堆女尸死于冠脉梗死,可为佐证。《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虚则胸中痛。”【按】

心之主肾也。肾藏真阴真阳,阳虚阴寒上逆可胸痛;阴虚经脉失濡而绌急,亦胸痛。故治冠心病有壮命火者、有滋肾阴者,皆为治冠心病之重要法则。《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养神,躁则消亡。”【按】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精躁,神无所倚,神惮散不藏。冠心病所见之烦悗、怵惕、闻木声则惊、恶与人言,或密嘿静伏,可与阴精消亡有关,故本书以三甲复脉汤、百合地黄汤等方所治之案,理渊于此。《素问·经脉别论》曰:“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按】心,心酸痛也。此痛,可因厥阴正虚所致。(五)五脏相传《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满,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按】

疾病可相互传变,心病可传其他脏腑,其他脏腑病变可传于心,心病先心痛。在判断冠心病的原因、病机时,要分清是心自病,还是由其他脏腑传变而来。他脏传心者,他脏之病为本而心为标。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治他脏为主。视其寒热虚实而调之,本去标象随之而消,或标本兼顾。本书所治之冠心病,多有从他脏入手而治者,概本于此。《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痛如针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病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按】

此言五脏相互传变而引发心痛者,所以治疗冠心病,不能只着眼于心,还须分清心病由何脏所传,以整体观来通盘分析判断,胸有全局,方能分清标本先后,施治方有准的。因何脏所传,依脏腑及经络辨证来判断。《素问·气穴论》曰:“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阳明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按】

该段经文所描述的症状,背与心相控而痛,牵及天突、胃脘、十椎,胸胁满痛不得息、不得卧等,与冠心病之临床表现极似,看来冠心病古已有之,故能对其病因、病机、治则进行精髓论述,奠定了后世辨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值得深入研究、领会。《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脉“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肾脉“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按】

肝与心乃母与子。肝脉不及则肝阳虚,足厥阴之寒逆于心,则胸背相引而痛。本书用乌梅丸治冠心病心绞痛例,与此经旨相符。

肾为水火之脏,其脉不及,或肾阳衰厥气上逆于心,或肾阴虚心阴不足,心脉失濡,皆可引发冠心病,故益肾阳,或补肾阴,皆为治冠心病之重要法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呕吐霍乱。”【按】

土郁,乃脾胃之郁。脾不升,胃不降,湿浊中生,清浊混淆,肠鸣吐泻霍乱。土郁则木郁而胁,湿浊蔽塞胸阳而心气不通为心痛。此心痛,乃脾胃升降失司所致,治当升清降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按】

金郁,乃肺气郁也。肺郁宣降失司而咳逆。肺气郁,心气不通而心满,腑气不通而腹满,金囚木不升发而胁痛。此心满乃由肺而引发,治当通宣肺气,宣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阳明之复……甚则心痛否满。”“太阴之复……上冲心。”“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素问·缪刺论》曰:“邪客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心风疝。”《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谵妄心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蒙昧,心痛暴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甚则心痛。”《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素问·厥论》曰:“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按】

以上诸条,皆为五脏相干而心病者。五脏在生理情况下,相承相制;病理情况下,相互传变,此即中医之整体观。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任何疾病,尤其像冠心病这种老年病,都不可能是单一系统、单一靶点的病变,因而多系统多靶点的综合调理,是中医的优势之一。一味中药常含上百种化学成分,一个方子由多味药组成,经煎煮后,成分相互反应,服后被吸收入血,作用于不同靶点,其成分、机理更为复杂。中医由单味药到复方,是一次飞跃;由奇方到偶方,又是一次飞跃。这种按君臣佐使,相使、相须、相畏、相恶关系组成的方子,远较西药的鸡尾酒疗法,或复方混合疗法更高明。整体观是中医主要特色之一,它不是落后,而是先进得很。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条文(一)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

1.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按】

此条昭示胸痹心痛之病机——阳虚阴寒内盛。何以知其阳虚阴盛?以脉阳微阴弦故知之。寸为阳,尺为阴。寸微,知上焦阳气微;尺弦,为下焦阴寒盛,治当温阳。

若胸痹之脉为阳弦阴弱者,亦为阳虚阴盛之脉。阴弱者,即阳虚于下;阳弦者,阴寒逆于上,亦可致胸痹、心痛、短气,治法亦当温阳。凡阳虚阴盛之脉,如脉微细、脉弦无力、脉缓无力、脉拘滞无力等,皆阳虚之脉,皆宜温阳。本书所治之医案,阳虚者居多,因而温阳是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法则。阳虚,又可兼血瘀、饮泛、湿浊、痰凝、气结、气虚、血虚、阴虚等诸多兼证,可在温阳的基础上随证变化加减,因而形成了琳琅多彩的众多方剂,大大丰富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手段。

2.原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按】

此条告诫我们,胸痹、心痛、短气,虚者有之,实者亦有之,不可一见气短不足以息,即谓气虚,而妄予补之。何以别虚实?以脉别之,脉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此乃分辨虚实的紧要之处。实乃邪实,邪阻气机,致短气。何邪所阻,阻于何部,又当细辨。凡六淫七情,气血痰食瘀等,皆可阻遏气机;其病位,可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皆可阻遏气机而致短气。其中又有兼夹之异、程度轻重之别,亦颇繁杂,若能丝丝入扣,切合病机,亦非朝夕之功,必刻苦学习,善于领悟,谨于实践,不断总结,方能渐臻成熟,舍此别无他途。

短气与气短当有别。气短,是气不足以息,故常太息,其呼吸并无滞碍,虚故也,其脉当虚。短气者,非气不足,自觉胸中窒塞,吸入之气不能下贯丹田,仿佛吸半截状,乃邪阻气机,呼吸不畅,此实也,脉当实。尚有肾不纳气或大气下陷而气浮于上者,此名息高,属虚。呼吸急促而短气者,名喘息,虚者有之,实者亦有之。

3.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按】

本条是典型的胸痹证,既有肺经的喘息、咳唾、短气之症,又有心经的胸背痛之象。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紧密相关;且宗气居胸中,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助心行血。上焦病变,极易出现心肺同病。胸乃阳位,阳痹则阳不用事;阳不用,则气之上下不相通,前后亦不通,致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并见。

脉寸口沉迟,若沉迟有力为寒遏,当温散;若沉迟无力乃阳微,当温阳。本条证以方度之,乃涤痰通阳之剂,知其病机为痰遏阳郁,故此沉迟当有力,为实。关上小紧数者,小紧乃阴脉,为邪遏阳不宣达,数乃阳郁之象。

脉之迟数,俗皆以至数解之,寸口迟当一息三至;关上数,当一息六至,这是不可能的。脉的搏动,乃由心搏所引发,同一心搏,要数皆数,要迟皆迟。若以至数论脉,这是无法解释的。中医讲的是脉象,是脉的形象,而非脉的至数。若脉之来去皆迫急,虽至数不快,亦为数;来去皆徐迟,虽至数稍快,亦为迟。以脉象来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者,脉学皆有寸关尺分部而数,或寸关尺分部而迟的记载,若以至数论迟数,同一血脉,气血一以贯之,何能寸数而关尺不数?何能尺迟而寸关不迟?所以,以至数论迟数,则难以解释,若以脉象论迟数,则疑窦冰释。

本条以方药脉象来分析,其病机当为痰遏阳郁。瓜蒌甘寒,宽胸涤痰;薤白辛温通阳,且除大肠滞气,《内经》有“心病宜食薤”之记载。白酒,《千金方》用白酨浆,即酢浆。《辞源》:酢,醋本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云:“今用米醋极验。”焦树德云:现今有用米醋、黄酒、白酒者,以醋为佳,黄酒次之,白酒无效。半夏苦酒汤,苦酒为醋,知白酒非醋,当为米酒或黄酒。日本有清酒,或为古代传入日本,此白酒或为清酒。

4.原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按】

此条胸痹之状较上条为重,是胸痛彻背,且不得卧,卧则胸痛憋闷,呼吸困难,乃痰阻胸中气塞甚也。尤在泾云:“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痰浊重,气塞亦重,故更加半夏以蠲痰饮。

冠心病由痰浊阻蔽者颇多,故此方为临床所常用。我常用半夏10 ~ 15g,以增涤痰之力。本书中多例用温胆汤治之,痰浊重者,温胆汤加三子养亲汤,或更加皂角子、白金丸,甚至礞石滚痰丸。其法,皆缘于此。

5.原文:“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按】

此上焦之病,已延及中焦,涉及胃肝,不仅胸痹,且已成痞及胁下气逆而抢心。同样一组症状,但有虚实不同。实者,气滞气逆重,当急通痞结之气,去邪之实,加枳实、厚朴除气结,桂枝通阳。虚者,乃土虚木乘,升降悖逆而成痞,肝气上逆而抢心。土虚而木乘者,关键在土虚,故以人参汤温补中土,以御肝乘。

症状相同,而虚实有别,何以知之?当以脉决。脉沉取有力者为实,沉取无力者为虚。

6.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按】

此亦气痹之证,症状相同,病机有别。以方测证,茯苓杏仁甘草汤,取杏仁宣上,通利三焦以化湿,茯苓淡渗以利湿,甘草培中,当属湿郁于上者。橘枳生姜汤苦辛散结降逆,乃气滞为主者。

症状相同,何以别之?湿阻者,脉当濡且舌苔腻;气滞者,脉当沉弦或滞。本书例案中有以三仁汤、苓桂术甘汤、甘露消毒饮、菖蒲郁金汤等方治之者,有以益气培中治之者,理通于此。

7.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按】

胸痹缓急者,当指胸痹之状有缓有急,正邪交争,互有往来胜复,阳气暂通则症缓,阳气暂闭则症重,故缓急交作。何邪使然?以方测证,当为阳虚寒湿痹阻,附子温阳,薏苡仁除湿,故知此证为寒湿所致,治当温阳除湿。本书中温阳化湿、温阳化痰、温阳化饮诸案,皆本于此。

方为散,且每服方寸匕,量较小,盖因湿性黏腻氤氲难以骤解,故小量缓图。

有湿何不选茯苓、白术、苍术等,而取薏苡仁?盖薏苡仁除湿,且可舒筋缓挛急。胸痹而痛者,因经脉绌急而痛,薏苡仁舒挛急缓其痛;而茯苓、白术长于健脾化湿渗湿,无舒筋缓挛急之功,故方选薏苡仁。

8.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按】

诸逆,当指寒痰、水饮、厥气等逆而上行。心中痞,心悬痛,皆因诸逆使然。究竟本条为何气使然?枳实行滞气,桂枝生姜通阳散寒降逆,推知此证当为寒饮气逆所致,法当通阳散寒,行气降逆。本书中多例采用此法,概源于此。

9.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按】

心背痛彻者,阴寒凝闭重也,腧脏相通,内外相引,则心背彻痛。方取乌兴、附子、川椒、干姜,共襄除寒凝开闭结之功,佐赤石脂以安心。据余管见,冠心病属寒凝痹结者多,余遵此法而广为应用,疗效确切。仲景用乌头者共五方,皆为寒凝而痛重者设。(二)热郁

1.栀子豉汤类《伤寒论》第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伤寒论》第77条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第78条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第221条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第375条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按】

此为太阳病误予汗、吐、下、温针,热邪郁于胸膈,出现下列五组症状:

热症状:身热、虚热、咽燥口苦、汗出。

神志症状:心烦、懊、反复颠倒、不得眠、怵惕、心中愦愦、谵语。

气滞症状:胸中窒、心中结痛、身重。

消化症状:腹满、心下濡、下利。

呼吸症状:喘。

这几组症状,乃冠心病患者常见之症。热邪郁于胸膈,不得外达,必上冲、下迫、内窜。上冲则咽燥口苦;下迫则腹满、心下濡、下利;内窜于心而见神志症状;迫肺则喘;热淫于外而身热,迫津外泄为汗,闭阻气机而胸中窒、心中结痛。凡此,皆热郁胸膈所致。

热郁胸膈者,其脉若何?脉当沉而数,热甚则沉而躁数。若闭郁甚者,脉可沉伏、细小、涩、迟,状若阴脉,然其中必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感,此乃热郁甚者,万不可误为阴脉而妄予温补。

栀子豉汤乃辛开苦降之方,辛以开郁,苦以泄热,为透泄郁热之良方,余治冠心病或心肌炎等病屡用此方。为增其透泄之力,常与升降散相合而用,确有良效,理缘于此。

气滞者,可加枳实、郁金,或合四逆散。

夹瘀者,加蒲黄、丹参、泽兰、赤芍、丹皮,或合血府逐瘀汤。

夹痰者,加天竺黄、贝母、瓜蒌、竹沥、半夏,或合菖蒲郁金汤、黛蛤散。

夹湿者,加佩兰、杏仁、白蔻、茯苓、菖蒲。

夹阴虚者,加麦冬、百合、生地。

夹气虚者,加甘草、太子参、沙参。

灵活加减,可纵横捭阖。(三)少阳枢机不利

1.小柴胡汤《伤寒论》第37条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细浮者,与麻黄汤。”《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231条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按】

小柴胡证的本质是半阴半阳证,半阴是指正虚——血弱气尽;半阳是指邪实——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胆经下胸中,循胁里。少阳郁结,经脉不通,故见胸满胁痛、心病等,冠心病者亦可见此证。故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令春生之气舒启敷和,亦用于冠心病者。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第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按】

此伤寒误下,邪入少阳、三焦,表里俱病。少阳枢机不利则胸满,少阳相火夹胃热上熏则烦惊、谵语,三焦不畅则小便不利,阳气内滞则身重不可转侧。诸症皆可见于冠心病患者,若见胸满烦惊者,此方可酌而用之,以疏利枢机,兼以安心。

3.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第147条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按】

此少阳证兼饮者。少阳枢机不利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饮阻见渴、小便不利、头汗出。诸症冠心病患者亦可见之,故此方可酌用于治疗冠心病。(四)二阳并病《伤寒论》第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伤寒论》第150条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伤寒论》第171条曰:“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按】

太少并病,表未解且枢机不利,误下邪陷,与饮相结,而成结胸状,可与柴胡桂枝汤两解之,或刺大椎、肺俞、肝俞。虽成结胸状,然太少之邪未解,故慎勿下之。

结胸主症为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乃水结胸胁所致。既然水结在胸,则胸痛当为必有之症。二阳并病如结胸状,必亦胸脘硬痛,与冠心病心绞痛表现相符,故和解表里,疏达少阳,亦为治冠心病之一法。(五)热入血室《伤寒论》第143条曰:“妇人中风,发热严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按】

热入血室,乃瘀热互结,瘀热阻于少阳经脉,故可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此亦与冠心病相关。

叶天士云:“仲景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此与虚者为合治。若热邪陷入,与血相结者,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夹寒者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然热陷血室之证,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也。何以故邪?阴主重浊,脉络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祛邪通络,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是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录出以备学者之用。”

血结胸,是瘀热互结。其来源,一可由热入血室,瘀热上逆心包而致;亦可热陷胸中,与血相结乃发。仲景论结胸,是热与水结,而血结胸,是对仲景学说的发展、补充。血结胸的主症是胸中痛,这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门。叶氏对热入血室所列的六项治法,对治疗冠心病皆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六项治法为:虚者,小柴胡;瘀热,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寒瘀,小柴胡加桂心;本经自结,小柴胡加延胡、归尾、桃仁;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血结胸,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六)阳虚阴盛《伤寒论》第21条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按】

太阳病,乃风寒所致。下后阳虚,风寒内陷,出现胸满脉促,与冠心病胸憋闷、心律不齐相符。用桂枝去芍药以温振胸阳。因阳虚阴盛,宜刚不宜柔,故去芍药之酸寒。阳虚重者,可加附子。温振阳气以治冠心病是临床常用法则,本书所举案例中,此法最多。《伤寒论》第160条曰:“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按】

伤寒汗吐下后,阳气耗伤,阴寒内盛,厥气上冲,寒气凝结而心下痞硬、胁痛,冲于胸则胸痛憋闷,冲于咽则咽痛、咽窒。这些表现与冠心病相符,由阳虚阴盛所致。《伤寒论》第166条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论》第355条曰:“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论》第324条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按】

邪结在胸中,必痹阻胸阳,出现类似胸痹的胸闷、胸痛彻背、短气等。实者当吐,如瓜蒂散;虚者当温,如四逆汤。

吐法,可引邪从上而越,本应为治疗冠心病的法则之一,现已鲜用,余亦未用,惜此法渐趋湮灭。《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按】

肝中寒,经脉不通而胸痛,寒则气郁而太息。胸痛、太息等症与冠心病相关,可因肝寒所发,治当温肝散寒。《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按】

此皆阳虚,寒气逆上而致胸胁逆满疼痛者,大法皆温阳散寒。故温阳散寒为治冠心病心绞痛之重要法则。温阳之方此仅摘数则,其他温阳诸方,亦可酌而用于冠心病。(七)水饮《伤寒论》第127条曰:“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按】

饮多水蓄,水饮上凌于心而心悸。冠心病者就常有心悸一症,故化饮为治冠心病之又一重要门径,化饮诸方皆可择而用之。《伤寒论》第356条曰:“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按】

茯苓甘草汤中,桂枝、甘草以振心阳,茯苓安神化饮,生姜散寒饮。饮蠲则神安,故本方可用以治疗冠心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肾,心下悸。”“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按】

水饮凌心,则心动悸、短气、喘满,与冠心病相符,故温阳化饮为治冠心病一大法则。《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按】

方同小承气,当腹中痛而闭者,此方下之。何以胸满用此方?盖因支饮格拒心下,腑气不通,肺气不降而胸满。此胸满必重而急,故泻水消壅,通腑以降肺气。下法,亦为治冠心病变通之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伤寒论》第152条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按】

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为泻水峻剂,必因水饮盛而憋闷胀痛殊甚者,泻水以缓其急。逐水法,亦为治冠心病救急之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按】

诸症与冠心病心衰者颇似,乃饮聚所致。木防己汤行水气、散结气,且清热补虚,或加茯苓、芒硝,渗水破坚,消其结聚之饮,诸症自除。水饮迫肺而呼吸迫急不得息者,以葶苈泻肺水,余常相伍而用,视其轻重,用量在10 ~ 30g之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按】

小青龙汤温阳散寒化饮,用治寒饮上犯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冠心病多属寒饮上犯者,故余屡用小青龙汤治之。然寒饮多有变证,仲景将小青龙汤巧予化裁,形成苓甘五味姜辛汤等诸方。以上6条,可看成一完整病例,示人如何谨守病机,随证加减之实例。因而余在治外寒内饮之冠心病时,亦依仲景所示而裁度,灵活运用上述诸方,治疗实例载于本书中。《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复吐之,冒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按】

脉沉紧乃阳虚不能制水,水泛而肿,厥气上冲胸咽,故胸胁苦痛、咽如炙肉、咳喘逆,与冠心病颇符,因而温阳制水是治疗冠心病一重要法则,本书此类案例颇多。《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按】

心下坚大如盘,乃阳衰饮结聚心下,可见于冠心病心衰者。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意在行阳化水,散心下之坚。仲景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者,乃人身之阳气也。阳气者,若天与日,阳运当以日光明。离照当空,阴霾自散,阳气周行,阴浊无处藏匿,诸证冰释。枳术汤之心下坚,乃水饮阻气,故以苦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按】

此饮遏阳气,饮邪上干而心悸,以半夏蠲饮,麻黄发阳气。《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曰:“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按】

吴茱萸汤温阳散寒降逆,此呕与胸满,当属阴寒上逆使然。胸满一症冠心病多有之,故吴茱萸汤亦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余常以吴茱萸汤相伍而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按】

上述二条,胸满、短气、胸冷,皆可见于冠心病患者。究其原因,皆为虚寒所致,法当温阳养荣。(八)结胸、脏结《伤寒论》第128条曰: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伤寒论》第129条曰:“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伤寒论》第130条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伤寒论》第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伤寒论》第134条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伤寒论》第135条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汤主之。”《伤寒论》第136条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第137条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