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1:29:34

点击下载

作者:姚乃礼,王思成,徐春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试读:

前言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医案是中医临证诊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总结和研究医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宝贵资料。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医案著作,保存了历代名家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学术经验,所以医案一直是中医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代表着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水平。国家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把医案作为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典型医案则是名老中医临床思辨特色和临床经验的具体体现,它突出地代表了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更能准确理解和提炼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有利于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包括了裴学义、王嘉麟、柴松岩、陈彤云等全国102位名老中医。在名老中医和各个课题组的努力下,提交了3670份典型医案,精选出2533份,汇编成书。不仅全面总结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又为传承、学习和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

对于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入选范围,主要依据以下条件:

1.能够反映或代表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临证思辨特点,能够体现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

2.资料比较齐全。有较完整的病情记录及检查所见,辨证施治思路清晰,理法方药记录齐全。中西医诊断尽可能明确,有复诊或随访,有治疗结局。

3.尽可能选择名老中医诊疗的优势病种病例,但其他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想和诊疗特色的疑难或少见案例亦可选择;一般应选择有效病例,但亦不排除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维特点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其他病案。

考虑到名老中医身体健康状况和课题研究的时间所限,为保证研究质量,反映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根据入选条件,既有前瞻性病例,亦选择了部分回顾性病例。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按以下体例编写:“标题”要求简单醒目,反映主题。能高度概括本案的主要病证及治法。“提要”概括介绍本案的辨治特点,使人一目了然,掌握本案的主要内容。“病历摘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初诊所见、诊疗过程、主治方药、中西医诊断、复诊情况及治疗结局。“按语”就本案所体现的名医在诊断、辨证、治疗或用药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紧紧围绕诊察病情、审证求因、辨析病机、诊治关键和标本先后等核心关键问题,力求理清名医对该病的辨证思路和脉络,能够体现名医的辨证特点和学术特色。要求抓住特色和经验,探求理论和规律,以对该类病症之辨证论治有所启迪。同时对本案辨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典型医案的选择,尽可能做到每案各有特色。但为了反映名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思路和经验,可能有一病多案,但各案之中,虽病证相同,其证治各有特点。反复品味,可以领悟到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规律和经验。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和体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基础。通过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名老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学术经验,便于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也是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源头。名老中医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各人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亦各不相同,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体会应用,主要应学习其辨证思路、学术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而对于具体方药的应用经验,则应视具体情况,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有的老中医善于使用一些作用强烈的药物,或超剂量使用。这些药物使用得当具有夺关斩将、立竿见影之效。但有的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对超量使用这些药物要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已在按语中说明。

典型医案中涉及的疾病,一般均有中西医病名诊断。在目录中均使用中医的病证名称。在具体医案标题的表述上,亦一般多为中医病证名称,但对于用中医病证名称难以准确表述的少数病案,亦有使用西医病名者。“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是在“十五”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保持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的连续性和特色,“十一五”名老中医医案汇编仍定名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其编辑分类亦参照“十五”课题分辑为册。具体目录按照典型医案中涉及病证排列。对其中分类交叉重复的,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调整。

为了学习阅读和推广方便,“十一五”《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在附录中增加了中西医病证名称索引。为便于学习研究,在每类疾病及每种疾病前面均附有概述,简要介绍名老中医在本类或各个疾病的学术特色和诊疗特点。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中最具优势和诊疗特色的学科之一。妇科分册收集了王成荣、王翘楚、王道坤、孔光一、伍炳彩、刘尚义、刘继祖、孙同郊、李孔定、李可、李维贤、杨家林、张志坚、周炳文、郑惠芳、胡永盛、夏桂成、柴松岩、柴瑞霭、徐升阳、徐志华、徐经世、高体三、郭振球、郭赛珊、曹玉山、董克勤、谢昌仁、颜正华等29位名老中医的287份医案。涉及月经病(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闭经、经间期出血、崩漏、痛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浮肿、绝经前后诸症)、带下病(及盆腔炎)、妊娠病(恶阻、胎动不安、滑胎、子肿、子嗽、堕胎小产、妊娠身痒、妊娠腹痛、妊娠感冒、妊娠肝功能损害、妊娠小便不通)、产后病(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产后汗证、产后荨麻疹、产后神志失常、产后遗尿、乳泣)、杂病(阴痒、不孕症、交合时诸症、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癥瘕、黄褐斑、外阴溃疡、乳癖)等中西病证。

本册在审核研究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课题组上传的资料。但由于研究水平和时间有限,特别是与全国各地专家和整理者当面交流不够,可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难免有疏漏和遗憾,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于修改。

在课题结题及本书出版之际,对殚精竭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各位名老中医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课题组及参与研究整理审核的各位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课题组2013年8月第一章 月经病第一节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1~2周的病证,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本病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临床一般分气虚和血热论治,气虚又有脾气虚和肾气虚之不同;而血热则有阴虚血热、阳盛血热和肝郁化热等证型。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和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宫出血,可按月经先期辨证论治。

本节收录了王成荣医案2则,王道坤医案1则,杨家林医案1则,郑惠芳医案2则,董克勤医案1则,颜正华医案2则。

王成荣着重凉血化瘀、滋阴清热法治疗,善用《傅青主女科》清经散加减治疗。王道坤治以健脾温阳,养血调经,方用归脾汤加减。杨家林主张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法治疗,拟方生脉二至坤茜汤加味。郑惠芳以健脾益气固冲法治疗,拟方安冲汤合二至丸加减;以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法治疗,拟方两地汤加减。董克勤治以补气摄血调经,方选圣愈汤加减。颜正华治以疏肝健脾,方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1.王成荣医案(2则)案一:滋肾凉血法治疗月经先期伴经期延长

月经先期伴经期延长,阴虚血热证,治以滋肾凉血、活血化瘀。

钟某,女,31岁。医案编号:074H024。

初诊:2007年10月12日。

12岁初潮至今月经周期20~23天,经期8~10天,量中,经前下腹痛,经潮后缓解,白带正常。GP,人工流产1次。末次月10经:2007年9 月23日。现疲倦,膝盖怕冷,眠差,易醒,多梦,二便调;舌质常,舌苔偏厚,脉小略弦。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余无异常。西医诊断:排卵性月经失调;中医诊断:月经先期伴经期延长,属阴虚血热。此为素体肝阳偏盛,血热致月经先期而经期延长。治宜滋肾凉血,拟方《傅青主女科》清经散加减:

生地黄20g,墨旱莲20g,枸杞子20g,黄柏15g,牡丹皮15g,地骨皮15g,怀牛膝15g,附片15g。水煎服,日1剂,10剂。

二诊(2007年10月22日):因近日感冒,仅服上诊药4剂。现怕冷,鼻塞,流清涕,多梦,易醒,大便2~3日1次;舌质常,苔常,脉平。基础体温(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上升约8天,今下降而经潮。此周期28天。诊其为感冒,证属风邪犯肺。法当辛平宣肺利咽。拟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银花20g,连翘20g,荆芥10g,桂枝10g,白芍30g,甘草10g,辛夷15g,附片15g,红姑娘10g,川牛膝30g,3~6剂。嘱其经净后续服首诊所余中药。

三诊(2007年11月12日):末次月经:10月22日,月经对月而至,量中,7天净。现周期第22天,BBT上升1天。上诊药后感冒已愈,近1周食后胃胀,纳呆,晨起口臭,大便秘结,苔白偏厚,脉平。证属湿滞化热而腑气不畅。拟诊伤食(消化不良),证属湿滞化热,治宜清热利湿,药用自拟方:

鱼腥草30g,茵陈12g,黄柏15g,牡丹皮15g,决明子15g,茺蔚子10g,6剂。

四诊(2007年11月20日):末次月经:11月20日应期而潮,量少。末次月经前BBT上升9天。上诊服药后胃胀消失,纳可,口臭好转,仍大便秘结,4~5日一行;舌根苔白偏厚,脉平。宜趁经行而通之,令不留瘀则血自归经。予自拟三川汤行气活血。处方:

香附15g,枳壳12g,川牛膝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决明子15g,6剂。

五诊(2008年1月18日):近4个月周期、经期、经量均正常,纳眠好,大便3~4日1次,小便正常;苔常,脉偏小。仍宗前法滋肾凉血,拟方《傅青主女科》清经散加减:

生地黄20g,女贞子20g,枸杞子20g,黄柏15g,牡丹皮15g,地骨皮15g,茺蔚子10g,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

2009年2月电话追踪:末次月经:2008年10月28日,已怀孕15周。按:

患者为“阳旺之躯”,肝阳偏盛,故月经先期且经期延长。经治5次,用滋肾凉血等法服药30余剂,月经周期、经期均转为正常。值得一提的是初诊和二诊方中加附片,乃是针对膝关节冷。附片虽性味辛热,但方药亦有“附子无姜不热”的说法,且方中配伍生地、黄柏等滋肾坚阴之品,既制其过热之性,又收阴阳互根、化生肾气之功。故并不影响全方滋肾凉血效果。然附片毕竟为热药,在三诊症状好转后,及时调整。(整理者:董岷;审阅:赵瑞华)案二:凉血化瘀滋阴清热治疗月经先期量多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提前伴量多,血热夹瘀证。先拟清热化瘀,后以滋补肝肾以固冲任,滋阴凉血以宁血海。

袁某,女,40岁。医案编号:074Q136。

初诊:2009年4月16日。

月经提前伴量多半年。

既往月经规律,量中等,用12~15张卫生巾。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周期15~20天,量较既往增加1/2,色鲜红,夹少量血块,7天净,未予重视。初潮12岁,周期28天,经期5~7天,量中。2005年末次人工流产,宫内环4年。近期眠差,手足心热。舌苔常,脉平略弦滑。末次月经:2009 年4月10日。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①月经先期,②月经过多,证属热瘀。经色鲜红夹块,先期量多、手足心热为热盛之象。阳热过盛,胞宫络脉伤损而致冲任失固。近期眠差而无阴虚舌脉见症,为血热而心神不宁。治以清热化瘀。自拟清化汤加减:

黄芩12g,小蓟30g,马齿苋30g,白花蛇舌草30g,地榆20g,乌贼骨10g,枳壳12g,川牛膝30g,生地20g,首乌藤60g,桃仁10g。日1剂,水煎服,4~6剂。嘱其测基础体温。

二诊(2009年5月11日):末次月经(last menstrual period,LMP):5月5日,6天净,总量较前次月经(past menstrual period,PMP)减少,约共用12片卫生巾,色鲜红,夹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前BBT未见明显高温相,眠差好转,但易早醒,难再入睡,手脚心热程度减轻。诊治同前。治宜顺应月经周期变化,经后阴长时段,重滋补肝肾以固冲任,滋阴凉血以宁血海,佐以安神。予《傅青主女科》清经散加减:

生地2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黄柏15g,丹皮15g,地骨皮15g,酸枣仁20g,首乌藤60g。日1剂,水煎服,12剂。

三诊(2009年6月9日):末次月经:5月28日,9天净,经量正常,用卫生巾10余张,无痛经,经色鲜红,偶有小血块,经前BBT无明显双相。睡眠好转,近2周仍感手足心热,余无不适,舌脉同前。仍宗热瘀治以滋阴清热,予二诊方减旱莲草、酸枣仁、首乌藤,加枸杞子20g,茺蔚子10g。日1剂,水煎服,12剂。

四诊(2009年8月17日):服药后近3个月周期经期、经量正常。LMP(7月31日)前BBT升高11天;PMP(6月30日)前BBT升高10天。现周期第18天,BBT未升高,感腰酸困,性欲下降。近几日有透明带。舌常,脉平略弦。围绝经期,肾气渐衰,腰酸困,性欲下降系肾气不足之征。治以补益肾气。予《景岳全书》赞育丹加减:

黄芪30g,党参30g,熟地20g,肉苁蓉20g,仙茅15g,仙灵脾15g,蛇床子10g,当归6g,枸杞子20g。日1剂,水煎服,12剂。按:

患者“月经提前伴量多半年”,经色鲜红夹块,经色鲜红夹块系热瘀之征,热盛可煎血成块,也可壅滞气机,气机不畅,影响血行,而致瘀。热瘀相合而为血热夹瘀证。根据冲任周期性气血阴阳变化立法用药:经期予“清化汤”凉血化瘀,经后经气当属阴长时段,以“清经散加减”滋养肝肾以固冲任。本案初诊虽在经期但却已为第7天,经量已很少,因恐其“炉烟虽熄,灰中有火”而予清化汤。至于《傅青主女科》清经散中之熟地,本案以生地意在增强凉血养阴;复诊先用二至丸代原方之白芍,以月经方净而有防其点滴不净之义;后以女贞子、枸杞子代白芍,则已在经净后4天之故。原方有青蒿、茯苓,原书未加方解,而就药味功能、主治分析,前贤所治病人或有自觉发热、小便黄少见症,本案无之,故减去。因周期仍偏短,故在方中更加清肝调经之茺蔚子。2个月后复诊,月经已恢复正常2次,而求治他症。(整理者:曹亚芳;审阅:赵瑞华)2.王道坤医案健脾温阳养血调经治疗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脾肾阳虚,气血失调,经血失摄证,治以健脾益气,温阳暖宫,养血调经。

吴某,女,27岁。医案编号:085Q192。

初诊:2009年5月14日。

每次月经提前6~7天。

患者每次月经提前6天,经期月经量多,持续7~8天,月经初期血色鲜红,中期则血色黯淡,夹有少量血块,平素腰酸,手足不温,现面色萎黄,头晕,心中烦热,舌淡,苔薄白,舌下络脉曲张,脉沉细。测体温:37.4℃,血压:118/65mmHg,心率:72次/分钟,呼吸:18次/分钟。本病月经先期属脾虚失摄,经血不固,故而时有经期提前;患者平素血色黯淡,夹有血块,平素腰酸,手足不温,说明脾肾阳虚,胞宫寒凝,日久气血瘀滞,阳气怫郁,亦可变生内热,导致心中烦热。西医诊断:月经失调;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证属脾肾阳虚,气血失调,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兼以清泄郁热。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当归10g,茯神15g,远志12g,酸枣仁30g,木香(后下)6g,黄芩10g,益母草15g,银花12g,川断15g,桑寄生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7剂。

医嘱:饮食丰富清淡,忌酸辣刺激及油炸之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

二诊(2009年5月23日):药后诸症稍减,尤以心中烦热消失为显,现头晕腰困,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本次月经未至,左下腹疼痛,2009 年5月22日医院妇科检查诊断为盆腔炎。舌淡,苔薄白,舌下络脉曲张,脉沉细。提示患者以脾肾阳虚,冲任不固为主要病机,故以前方去黄芩,加小茴香、桂枝、台乌药,增温肾暖宫,养血和血之功。处方:

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当归10g,茯神15g,远志12g,酸枣仁30g,木香(后下)6g,益母草15g,银花12g,川断15g,桑寄生15g,小茴香15g,桂枝10g,台乌药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7剂。

三诊(2009年5月30日):药后症减。现偶有头晕,左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大便微干,舌淡,苔薄白,舌下络脉曲张,脉微弦。以上诸症提示肾虚气弱,下焦气机阻滞,故有胀痛,带下量多,以前方加玉片15g,山药30g以加强理气止痛,益肾固冲之功。处方:

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当归10g,茯神15g,远志12g,酸枣仁30g,木香(后下)6g,益母草15g,银花12g,川断15g,桑寄生15g,小茴香15g,桂枝10g,台乌药12g,玉片15g,山药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7剂。

医嘱:饮食清淡,忌酸辣刺激及油炸之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继以其法调治2~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按:

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归脾汤始载于宋代《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等引起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后经历代发挥至清代用于妇人经带、崩漏等症。妇女月经先期虽然以血热居多,但因处在压力负担较重时期,虚证亦越来越多,临证时应注意辨证及与舌脉相参。《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载:“……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故临床用药一定要注意补脾肾及固摄冲任,避免过用寒凉。

本案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平素腰困,手足不温,均属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之象。而心中烦热说明患者因脾肾阳虚,胞宫寒凝,日久气血瘀滞,阳气怫郁,亦可变生内热,导致心中烦热。上述诸症是以脾肾阳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治宜健脾益气,温肾养血调经,兼以清泄郁热。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另用黄芩、银花清泄郁热。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肾同治,重点在脾肾;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气旺则血有所摄,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整理者:李应存,段永强;审阅:马堃)3.杨家林医案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瘀热内阻、气阴两虚、冲任失固之证,治以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用生脉二至坤茜汤及生脉地黄汤加味治疗。

邱某,女,41岁。医案编号:075Q183。

初诊:2009年5月20日。

月经周期提前,经行量多1年,发现子宫肌瘤半年。

1年前人工流产后出现月经周期缩短,12~20天一行,经量增加约1 倍,色黯红,无块,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前次月经:4月13日,5天净,量多,无血块,色黯。末次月经:5月4日,周期21天,量多,少许血块,7天净,经行小腹隐痛,无乳房胀痛。平时白带量多,色淡黄,时阴痒。经产史:14岁初潮,周期28天,经期5~7天,月经量、色、质正常。孕5产1,人工流产4次。半年前于我院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下段肌瘤,约3.5cm×3.0cm大小,左附件囊性占位约2.9cm×2.5cm,后未复查。纳呆,眠可,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心悸,偶有小腹隐痛,无口干口苦,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月经先期,经行量多1年,发现子宫肌瘤半年”,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学“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癥瘕”范畴。患者多次流产伤肾,耗伤精血,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则出现月经先期而下,量多,以及手足心热,心烦心悸等阴虚内热、气阴不足之象。气随血耗,气虚血瘀;热邪灼津致瘀;多次手术金刃损伤留瘀,瘀血内阻,渐积成癥,故见癥瘕(子宫肌瘤)形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为气阴不足之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子宫肌瘤;中医诊断: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癥瘕,辨证为瘀热内阻、气阴两虚、冲任失固。治法: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方拟:生脉二至坤茜汤加味。处方:

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益母草15g,茜草10g,炒槐花10g,炒地榆15g,炒蒲黄10g,小蓟10g,黄芩10g,山茱萸10g,苦参10g。8剂,水煎服,每次100ml,日3次。

二诊(2009年7月22日):服药后,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前次月经:6月14日(周期37天),7天净,量稍有所减少。末次月经:7月7 日(周期23天),经量较既往减少约1/3,色红,夹少许血块,伴腰酸痛、耳鸣及下腹胀痛,无乳胀。仍纳差,眠差,心烦易怒,白带量减少,色黄,无阴痒,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因有腰酸耳鸣等肾阴不足之证,改用生脉地黄汤加味,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处方:

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10g,山茱萸10g,怀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白芍15g,枸杞子10g,炒地榆15g,炒蒲黄10g,刺蒺藜15g。8剂,水煎服,每次100ml,日3次。

三诊(2009年8月19日):药后周期正常,经量减少。前次月经:7月7日,7天净。末次月经:8月4日(周期28天),6天净,量较前减少1/3,经血流出有热感,色红夹少许血块,伴腰酸痛明显,下腹隐痛,白带正常,大便干。纳眠差、心烦易怒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继用生脉地黄汤加味,用二诊方减刺蒺藜,加首乌20g,川续断20g。8剂,水煎服,每次100ml,日3次。生脉口服液,5盒,1次2支,日3次。按:

杨家林教授认为月经先期的病机临床以血热为多见。其热以血分虚热为多,并有血分实热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若不及时调治,恐有崩漏之虞。

本病患者多次流产,此次由于流产后出现月经提前、量多,系精血耗伤、阴液亏损,虚热内生,当责之于血分虚热。病程日久,气虚血瘀,手术留瘀,瘀热搏结,形成癥积。瘀血内阻,加之频频出血耗伤气血阴液,又加重病情。因果交织、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困难。老师擅长治疗此类月经疾病,强调注意病程中的虚实转化。该案抓住阴虚内热的主要病机,在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的基础上配以补肾滋阴之地黄汤,既顾护了阴液又补肾固冲。方中生脉散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对气阴两虚之手足心热、心烦心悸、失眠尤为合宜。二至丸滋补肝肾之阴,凉血止血,坤茜汤活血散瘀、缩宫止血,加槐花、地榆、蒲黄、小蓟、黄芩清热凉血化瘀止血,加山萸、苦参宁心缓悸,药后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改用生脉地黄汤益气养阴,滋肾固冲,随症加减化瘀止血或补肾固冲之品,用药灵活。老师认为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理周期,使之恢复常度,达到三旬一至,应时而下,宜以平时服药为主。而月经量多则应经期与平时相结合治疗,经期以益气养阴、凉血止血为主,平时益气养阴、滋肾固冲。(整理者:曾倩;审阅:马堃)4.郑惠芳医案(2则)案一:健脾益气固冲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固冲调经。

刘某,女,31岁。医案编号:049Q060。

初诊:2008年11月8日。

行经时间提前伴月经量多1年。既往月经周期27~30天,经期6~7 天,量、色可。近1年因过度劳累,月经18~21天一行,月经量多,约用10片卫生巾,色淡黯、质稀,7~8天净,有大量血块,偶伴腰腹酸痛。LMP:2008年10月17日(周期20天),量多,日用5片卫生巾,7天净。伴腰痛,乏力。现月经周期第23天,纳眠可,大便干,2~3日一行。舌稍淡,苔薄白,脉沉细缓。曾行B超示:无异常(患者口述)。西医诊断:月经失调;中医诊断: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证属气虚。患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出现月经先期而来,并经量过多;久病伤肾,肾气不足,肾阳虚弱,血失温煦,则经色淡黯,质稀;气虚无力运血则血瘀,故见大血块及腹痛;腰为肾之府,肾虚故伴腰酸痛;月经提前且经量增多,日久阴随血伤,阴虚内热伤津,故而大便干。舌脉均为气虚之征。治疗以健脾益气固冲为主,凉血止血为辅。拟方安冲汤合二至丸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白芍18g,女贞子15g,生龙骨30g,地骨皮15g,生熟地各10g,甘草6g,炒川断20g,旱莲草30g。日1剂,6剂。

二诊(2008年11月29日):LMP:2008年11月9日(周期25天),量较前略少,日用卫生巾3~4片,色黯,有血块,腰略痛,7天净,经净后服上药6剂,纳眠可,大便干,2~3日一行。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现月经将至,加山萸肉15g、芡实30g以增强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日1 剂,6剂。

三诊(2009年1月3日):停药半个月,PMP:2008年12月5日(周期26天),经行腰腹痛,量较前略少,日用卫生巾3片,色红,有血块,7天净。LMP:2009年1月3日(周期28天),量中等,色黯,现月经第1天,腰腹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纳可,眠一般,小便调,大便干,2~3日一行。舌淡红,苔薄,脉沉稍滑。月经色黯,去生地以减轻凉血之功以防留瘀,加延胡索10g以止腰腹疼痛,日1剂,6剂。

四诊(2009年2月7日):LMP:1月31日(周期28天),量中,日用卫生巾3~4片,色黯,有少许血块,无明显经行不适,6天净。现月经干净第2天,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细。上方去行气止痛之元胡,调理善后。日1剂,6剂。按:

脾主中气而统血。患者过度劳累后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先期而来,量多。久之可导致脾损及肾,终致脾肾两虚。因而在治疗中要抓住实质,针对患者的脾肾气虚体质,以健脾益气、固冲调经为本,辅以凉血止血之品。气虚复,中气升,血有所统而经血得固。益气常以甘味药为主,甘味药可补脾以生生发之气,又因甘能生血养营,使脾胃气强;而肾虚经乱,多选择二至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治疗月经先期、过多,应固冲任之本,必要时用收涩之品。若病久不愈,或有滑脱不禁之势,要加用收涩之品。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熟地以滋补肝肾;黄芪、党参、炒川断以补肾益气;生龙骨、地骨皮、生地以凉血止血取得良好疗效。二诊时月经将至,故加入山萸肉、芡实以加强补肝肾、益中气、收敛固涩的作用,以防月经提前、经行量多。三诊时为月经第1天,月经色黯,去生地以减轻凉血止血之功;腰腹疼痛,故加延胡索以止痛。四诊时月经已净,月经连续3个月周期、经量正常,疾病痊愈。上方去行气止痛之延胡索继服以调理善后,巩固疗效。(整理者:叶青;审阅:赵瑞华)案二: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治疗月经先期经期延长

月经先期、经期延长,肾阴虚证,治以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王某,女,37岁。医案编号:049Q193。

初诊:2009年11月28日。

月经提前伴行经时间延长4年。初潮16岁,周期28~29天,经期5~6天,自初潮起即经行腹痛剧烈,1995年诊为巧克力囊肿,2005年因突发剧烈腹痛于滨州医学院行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子宫肌瘤挖除术,术后经行腹痛明显缓解。术后经期12~13天,周期20~21天,前3天量极少,后增多同既往月经量,伴经前头痛明显,心烦,乳胀,经行前后易感冒、发热。LMP:11月9日左右(周期20天),12天净。纳眠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沉略弦。末次B超:子宫肌瘤(1.6cm×0.8cm)。西医诊断:月经失调、子宫肌瘤;中医诊断:月经先期、经期延长,证属肾阴虚。观其病史可知本案患者手术伤及阴血,肾阴亏虚,则生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伴行经时间延长;经前阴血下注冲任、胞宫,阴血相对不足,阴虚阳亢故见头痛;经行或经后阴血既泄,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越,故见心烦、发热。舌红少苔,脉沉略弦,皆为阴虚内热之征。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拟两地汤加减:

生熟地各10g,玄参15g,麦冬15g,白芍18g,阿胶10g,龟板胶9g,川断18g,延胡索9g,甘草6g,川贝6g,生牡蛎30g。日1剂,6剂。

二诊(2009年12月5日):LMP:11月9日(周期20天),现为周期第26天,下腹隐痛,月经将潮,口干口渴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黯,少苔,脉沉。汗出多、口干口渴皆为阴虚内热之征,月经即将来潮,自觉下腹隐痛,上方延胡索加至12g以行气活血止痛,白芍加至20g以柔肝缓急止痛,因患者有子宫肌瘤,故加入僵蚕10g以加强化痰散结之力。日1剂,6剂。

三诊(2009年12月23日):服药平妥。LMP:12月7日(周期28 天),经前头痛明显减轻,经行小腹凉好转,7天净,经净时口中干痛,唇起疱。平素口干口渴,双目干痛,纳可,入睡困难,多噩梦,二便正常。舌黯,少苔,脉细弦。月经提前伴行经时间延长日久耗伤阴血,故见口干口渴,嘴唇起疱;肝血不足,故双目干痛。上方麦冬加至18g以滋阴生津。日1剂,8剂。

四诊(2009年12月30日):现无口干口渴,双目干痛。纳可,眠较前明显好转,自觉服药后大便干,2~3日一行,腹胀明显,小便调。阴血不足,肝失所养则双目干痛,上方加桑叶12g,杭菊10g以益阴清肝明目;加瓜蒌仁10g以宽胸理气,润肠通便。日1剂,8剂。

五诊(2010年1月20日):LMP:1月3日(周期27天),6天净,经前无头痛,经行轻微腹痛,现自觉双目干涩,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双目干涩仍为阴血不足之象,上方加女贞子16g,旱莲草20g以滋肾养阴,川贝加至9g以增强清火解郁、化痰散结之力。日1剂,8剂。

六诊(2010年1月27日):LMP:1月3日(周期27天),6天净,现月经周期第24天。双侧乳房胀痛4~5天,左腋下扪及一枣核大小突起,触痛,左下腹隐隐不适,双目干涩。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乳房为肝经循行之处,肝郁则经前乳房及副乳疼痛。上方去延胡索,加橘核12g以理气散结止痛。日1剂,8剂。

七诊(2010年3月10日):PMP:2月1日(周期28天),7天净。LMP:2月26日(周期26天),量较前略增多,色红,6天净,无经前头痛,无明显经行腹痛及经前心烦,双目干涩较前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右缓左沉。现为经间期,白芍加至24g以养阴调经,加石斛12g以滋肾养阴。日1剂,8剂。按:

本案患者为月经先期、经期延长,证属肾阴虚。患者曾有手术史,手术伤及阴血,妇人以血为本,加之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可知阴血亏耗亦甚,正如《傅青主女科·调经》曰:“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肾阴亏虚,则生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伴行经时间延长;经前阴血下注冲任、胞宫,阴血相对不足,阴虚阳亢故见头痛;经行或经后阴血既泄,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越,故见心烦、发热。舌红少苔,脉沉略弦,皆为阴虚内热之征。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拟两地汤加减,方中生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白芍养阴柔肝;阿胶养血和血;因患者有子宫肌瘤故加用牡蛎、川贝配合方中玄参取消瘰散结之义,清火解郁,化痰散结;龟板胶温补肝肾之精,与牡蛎合用具滋阴潜阳之功;川断补益肝肾;延胡索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患者连续复诊4个月后,月经周期已正常3个月,观察下次月经情况,若月经正常则可停药。(整理者:叶青;审阅:赵瑞华)5.董克勤医案补气摄血调经治疗月经先期量多

月经先期、量多,气虚证,治以补气摄血调经。

李某,女,26岁。医案编号:021H015。

初诊:1997年6月2日。

月经提前3个月,阴道流血9日。

近3个月月经不规律,每15日月经来潮一次,量多,色淡,质稀,6天净。末次月经:5月23日,至今未净,未用药。现阴道流血量多,色淡红,质稀,无腹痛,伴有神疲倦怠,纳呆便溏。西医诊断:月经失调;中医诊断:月经先期、量多,辨证属气虚证。素体脾虚,中气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血失摄,以致月经先期来潮。脾虚及肾,脾肾阳气不充,血海失摄,则血不止。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奉心化赤,则经血色淡而质清稀。中气不足失于旁达升举则神疲肢倦。脾虚运化无力,则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虚中阳不振之候。治宜补气摄血调经,方拟圣愈汤加减。处方:

当归20g,白芍20g,枸杞30g,桑椹20g,党参25g,黄芪30g,血余炭20g,地榆炭20g,侧柏炭20g,仙鹤草20g,山茱萸15g,三七粉(冲服)5g,水煎服,日1剂,连服4日。

二诊(1997年6月6日):服药后阴道流血已止,但仍头晕乏力,纳呆、便溏,嘱上方去血余炭、侧柏炭、地榆炭、仙鹤草,另加山药20g、白术20g、茯苓20g,日1剂,连服17日。

三诊(1997年6月23日):服药后神疲乏力消失,饮食睡眠佳,今天月经来潮,量中等,色黯红,无块,无腹痛,上方续服6日,日1剂。

四诊(1997年6月29日):服药后,患者月经6天干净。诸症消失。按:

素体脾虚,脾虚及肾,统摄无权,以致月经先期来潮、量多。临床以“补气摄血调经”法治疗,方拟圣愈汤加减。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芍药敛阴养血;党参、黄芪益气摄血;枸杞子、桑椹补益肝肾;山萸肉、仙鹤草收敛止血;血余炭、侧柏炭、地榆炭凉血止血;三七粉活血行血,使其塞而不滞,止血不留瘀。血止后患者仍有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则去止血药加山药20g、白术20g、茯苓20g以健脾补肾。(整理者:王丹辉;审阅:赵瑞华)6.颜正华医案(2则)案一:疏肝凉血健脾温肾治疗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肝郁血热,脾肾阳虚证,治以疏肝凉血,健脾温肾。

严某,女,34岁。医案编号:096H111。

初诊:2000年2月17日。

月经先期10余年。末次月经:2月15日。月经提前5天,有血块,经期第3天,白带量多夹血丝。经行腰痛,下肢冷痛。双侧颧部痤疮,经前期加重。疲劳乏力,纳少,眠安,二便调。舌淡,苔微黄,脉弦细。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证属肝郁脾虚,热壅血瘀,治宜疏肝健脾,活血调经。处方:

柴胡10g,香附10g,赤芍12g,丹皮10g,丹参15g,金银花12g,连翘10g,生甘草5g,生薏仁(打碎)30g,土茯苓30g,怀牛膝12g,益母草15g,仙灵脾10g,大枣5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0年2月24日):患者自述服上方后症状减轻。现大便不成形,日一行。腰腿酸软疼痛,畏寒。舌淡,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弦细。上方去香附、仙灵脾、益母草、土茯苓、连翘、金银花、丹参,加炒白芍12g,当归6g,炒白术12g,炒薏仁(打碎)15g,银花藤30g,茯苓30g。7 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0年3月2日):患者自述服上方7剂后,症状减轻。现舌淡,苔微黄,脉弦细。上方去大枣,加丹参15g,香附10g,陈皮10g,砂仁(打碎)5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00年3月13日):患者自述服药后月经周期趋于正常。现仍有腰痛、下肢冷痛,倦怠,乏力。纳可,嗜睡,二便调。脉弦细,舌黯,苔微黄。上方去白芍、炒薏仁、甘草、陈皮、砂仁、银花藤、茺蔚子,加萆薢15g,桑枝15g,桑寄生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00年3月27日):患者述服上方7剂后,症状减轻。现舌红,苔黄燥,脉弦细。上方加秦艽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药后随访,经期正常,1年余无异常。按:

此患者辨证为肝郁,血热,血瘀,脾虚之月经病。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温煦全身。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见神疲食少;肝脾不调,统藏无能,则可致月经不调;舌淡、脉弦细皆为肝郁血虚之象;肾阳不足,则可出现腰痛,双下肢冷痛等临床表现。故颜教授在治疗此疾病时,以疏肝健脾,活血调经为治则,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加减。

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赤芍、丹皮清热凉血,丹参、益母草、大枣补血活血,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生薏仁、土茯苓、怀牛膝、仙灵脾利湿通淋,诸药合用,以求药到病除之效。患者二诊时,症状减轻但仍有,同时出现了便稀、畏寒等症状,颜教授再加炒白术、茯苓、炒薏仁等健脾补脾止泻药,以巩固疗效。在余后的治疗中:患者下肢冷痛不减,故酌情加入了少量的祛风通络逐湿药,如桑枝、桑寄生、银花藤、秦艽等。诸药合用,随证加减,以巩固疗效。(整理者:吴嘉瑞;审阅:马堃)案二:疏肝健脾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肝郁血虚证,治以疏肝健脾。

彭某,女,43岁。医案编号:096H112。

初诊:2007年11月5日。

患者月经不调10余年。LMP:2007年11月1日。月经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10天。上腹部隐痛,食凉后或生气后加重,纳差,便不成形、日1~2行,眠差,多梦,就诊时见其舌偏黯,苔薄黄,舌下青紫,脉细滑,中医诊断:月经不调,证属肝郁脾虚,治宜疏肝健脾。处方:

柴胡6g,当归6g,炒白芍12g,生白术12g,茯苓30g,炙甘草5g,陈皮10g,炒枳壳6g,炒神曲12g,炒枣仁(打碎)20g,夜交藤30g,阿胶珠10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7年11月12日):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减轻。便质偏软,日一行,纳呆,嗳气频,多梦。舌偏黯,苔薄黄,舌下青紫,脉细滑。上方去阿胶珠,加生龙牡(打碎、先煎)各20g,生麦谷芽各15g,2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7年12月15日):患者服上方20剂症状减轻,现有经前乳房胀痛、情绪紧张,易急等临床表现。眠轻,入睡困难,便不成形,日1~2行,纳可,偶头晕。舌红,苔微黄,脉弦细。照上方2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08年1月7日):患者服上方20剂后,经前期症状减轻,末次月经:2007年12月24日,经色、量均正常,无痛经。便不成形,2日一行,便后肛门灼热感;眠轻,梦多,纳可;皮肤瘙痒。舌黯,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炒黄柏6g,地肤子15g,20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08年1月28日):患者服上方20剂后,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也均较正常,末次月经为1月21日,无痛经。现眠少,多梦;便前腹部不适,便不成形,日1~2行,便后肛门灼热感减轻;皮肤已无明显瘙痒感;纳少。舌黯,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弦细。上方去炒黄柏,加砂仁(打碎)5g,炒薏仁(打碎)30g,合欢皮15g。20剂,水煎服,日1剂。

六诊(2008年2月25日):患者服上方20剂后,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也均较正常,末次月经为2月15日,无痛经,行经期间腰酸明显。心烦起急,纳差,嗳气频,便稀,日一行,眠轻。舌黯,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弦细。上方去地肤子,加阿胶珠10g。20剂,水煎服,日1剂。

七诊(2008年3月17日):患者继服上方20剂后,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也均较正常,末次月经为3月15日,现行经,无痛经,无腰酸。纳可,眠安但浅,便干,日一行,时觉肛门灼热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滑浮数。上方去砂仁、炒薏仁,加太子参15g,丹皮10g,丹参12g,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药后随访,经期正常,1年余无异常。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