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用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1:53:40

点击下载

作者:吴礼权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育才用人

育才用人试读:

前言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名句,特别是那些历久不衰、传诵不绝的经典名句,既是作者千锤百炼的思想成果,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华之浓缩,很是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增加人生智慧,得到为人处世的人生启发,获取精神心灵的慰藉,由此开创我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秦《论语·卫灵公》)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先秦《荀子·修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秦《孟子·告子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成大功者不小苛。(汉·刘向《说苑·政理》)

读一读这些充满哲理睿智的先贤名言,对我们今天如何为人处世,相信会启发多多、获益无穷的。

中国自古便有一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实生活并不是诗词歌赋,更不会事事都充满诗情画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种种的人生挫折,那是“司空见惯浑闲事”。假如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我们是否就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下去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周易·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读一读先贤的这些经典名言,相信我们定能由此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顿起奋发进取之志。

有奋发进取的国民,才会有奋发进取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先秦《孟子·公孙丑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晋·陆机《文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唐·白居易《新制布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近思录拾遗》)

读一读这些气壮山河、豪迈超逸的传世名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由此洞悉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中华文化之所以渊博的内在原因。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那是因为有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经无数苦难之后仍然屹立不倒,并不断自强崛起,那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舍身报国、爱国忘家的优秀儿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秦·屈原《楚辞·离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唐·杜甫《重经昭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读一读上面这些掷地有声的报国誓言、爱国心声,我们不难窥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固然难得;而有治国安邦之才、济世爱民之情,则更为难得。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并不断从苦难中站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历来不乏治国之能臣、安民之才俊。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先秦《左传·襄公十一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先秦《老子》第六十四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先秦《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先秦《管子·牧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先秦《司马法·仁本》)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先秦《韩非子·饰邪》)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汉·戴圣《礼记·大学》)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宋·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为政之要,曰公曰清。(宋·林逋《省心录》)

听一听这些先贤治国安邦的心得,分享他们济世安民的成功经验,今天身为人民公仆的干部一定能从中学习、领悟到不少东西;于其执政能力、行政能力的提高,也会助益多多。

治国安邦之才,经世致用之能,并不是先天所生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接受教育、不读书或者说不会读书,都会被时代淘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秦《论语·为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汉·戴圣《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汉·戴圣《礼记·学记》)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对于“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先哲前贤都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读了上述教诲,相信今天的我们定能“心有戚戚焉”,对学习的意义与学习的方法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的。

其实,先贤留下的名言名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人生观的确立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人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慰藉为功不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唐·张蠙《登单于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唐·王维《汉江临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柳永《望海潮》)

读一读这些描写塞外、江南自然风光的诗句,相信我们都会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唐·耿湋《九日》)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唐·司空曙《题鲜于秋林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宋·晏几道《临江仙》)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宋·杨万里《芭蕉雨》)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宋·辛弃疾《鹧鸪天》)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水似天。(元·迺贤《次段吉甫助教春日怀江南韵》)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清·郑燮《潍县竹枝词》)

读一读这些描写山水花木的诗句,相信我们都会顿生“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情感共鸣,在观照自然万物中得到心灵的净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唐·杜甫《重游何氏五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宋·陆游《东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元·倪瓒《对酒》)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清·吴伟业《梅村》)

读一读这些诗句,相信我们会尘虑顿消。而对照于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潇洒的人生态度,相信今日忙忙碌碌的我们都会惭愧不已,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的反省。

这套名曰“名句中国”的小丛书,虽本意在于通过对一万余条中国古代经典名句意蕴的剖析,为人们的读写实践指点迷津,并提供“引经据典”的参考方便;但在名句意蕴解构的过程中,读者也许可以由此及彼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管中窥豹”的粗略印象。“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透过名句,我们虽然不敢说能由此窥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度,但最起码会给大家留下一点“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吴礼权2008年4月8日记于复旦园

凡例

一、本丛书共收中国历代经典名句一万余条。入选的各名句,一般都是编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技术,在认真调查了其引用频率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

二、本丛书所收名句依据特定的标准,共分为十二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每一小类所收辞目,根据实际情况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而多少不等。

三、辞目的编排,每一小类内的辞目编排顺序依据每一个辞目(即每一个名句)的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顺序依次编排。相同字头的辞目都集中于一起,排于其特定的音序位置上。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都相同的辞目,也依上述原则集中于一起,排于其特定的音序位置上。

四、每个辞目的编写体例是:首先列辞目(即名句),其次是“注释”,最后是“译文”和“点评”(句义没有难解之处,则没有译文)。即“辞目—注释—译文/点评”。

五、辞目的长度,一般是一句或两句。少数辞目考虑其意义的整体性,可能是三句、四句或更多。

六、注释的文字,包括名句的出处、生僻字词注音、难解字词的词义解释、古代汉语特殊句法结构的语法说明等四个部分。名句出处的标注,包括时代、作者、书名或篇名。成书时代难以确定的,则付之阙如。秦代以前的作品,统一以“先秦”概括,不细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等。这是考虑到有些作品的成书只能确定其大致时间,而难以具体指明何年何代,如《诗经》、《周易》、《尚书》等。作者不能确定的,也付之阙如。如《论语》、《孟子》等,并非孔子、孟子自己所编定,而是由他们的弟子或后人编定的,就不便注明作者。还有些作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书名本身就表明了作者,则也不注明作者,如《老子》、《庄子》等。如果所引名句是著作中的,则注明书名和篇名或章节名。生僻字的注音,以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标注声、韵、调。

七、译文/点评的文字,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句意难于理解的,先列出白话译文,或是进行句意串讲,然后再对其内容进行阐发。②句意易于理解的,则略去译文或句意串讲,直接进行内容的阐发、点评。③有些名句运用到特定修辞方式的,则明确予以指出,并说明其表达效果。④有些写景的名句,不便用编者自己的观点框定读者,就以概括句意的形式简洁点拨,以便读者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发挥。⑤有些名句的语意后世在使用中发生语义变化的,则予以说明。⑥有些名句可以引申运用的,则予以说明。

八、《文学艺术》卷注有本丛书的条目索引,索引按照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读者可以方便迅速地查阅到相关条目。

尊贤识人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引古语。出令,指所制定的法令。所任,指所任用的官员。【译文/点评】国家安危在于所制定的法令是否得当,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是否称职。这是强调法令与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治国安邦,无非是制定法令、任用人才二端。抓住了此二端,也就纲举目张,一切皆顺了。

璧由识者显,龙因庆云翔。【注释】出自晋·卢谌《重赠刘琨诗》。因,依靠、凭借。庆云,祥云。【译文/点评】玉璧因为鉴赏者的慧眼而显其价值,龙靠祥云而飞腾。此以璧、龙发挥作用都要有所凭借为喻,说明杰出人才也需要有人赏识、有机会、有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

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注释】出自唐·韩愈《为人求荐书》。伯乐,春秋时代秦国人,善相马。顾,回头看。【译文/点评】此以伯乐看马而马涨价之事(据说有人卖马卖不掉,于是出高价请求伯乐到市场上看他的马一眼。伯乐应约而去,围着马转了一圈,临走又回头看了那马一眼,结果那马就以原来三倍的价钱被人买走了)为喻,说明权威者荐人的分量。

博求人才,广育士类。【注释】出自宋·苏轼《荐朱长文札子》。【译文/点评】广泛地访求各类人才,不遗余力地培育读书人。此乃苏轼对于如何访求与培养人才的见解。

不是虚心岂得贤?【注释】出自宋·王安石《诸葛武侯》。【译文/点评】此言刘备若不是虚心真诚对待诸葛亮,岂能得他这样杰出的人物相助而成大业?意谓要想求大贤、成大业,就要有虚心的态度对待贤能的人才。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求备,要求完美。格,纠正、要求。【译文/点评】此言选拔任用人才要从大处看人,不可求全责备,以完人要求选拔人才,便选拔不出人才;选拔任用人才的当权者自己才高过人固然可贵,但切不可以自己的长处要求所有被选拔者,否则也是选拔不出人才的。如此,只能成为孤家寡人,没有别的人才为己所用、为己之佐。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以,因。短,指缺点或短处。长,指优点、长处。【译文/点评】此言选拔或任用人才要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能只看到被选拔对象小的缺点而忘了大的优点。如果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录用,切不可因噎废食,因小弃大,放弃一个优秀可用的人才。

不以一眚掩大德。【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因为。眚(shěnɡ),过失。掩,抹杀。大德,大的功劳。【译文/点评】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的过失而抹杀他以前所有的大功劳。此言用人要看大节,要从大处着眼,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参患》。去亡,离开、逃亡。则,就。宜,应当。外难,即外患。朋党,结党、勾结。【译文/点评】有才能的人被迫离开或逃亡,国家的外患就应当不远了;群臣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则国家的内乱就不期而至了。这是管子的治乱观。揆之历史,凡是君子贤臣被逐,小人当道,内忧外患必然免不了,国家危在旦夕,自不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注释】出自宋·苏轼《滕县公堂记》。故,所以。养,奉养、待遇。【译文/点评】此言人的才能有大小之别,所以任用人才时就要根据其才能大小给他们不同的待遇,杰出人才要从优奉养,一般人才则一般对待。这个道理从理论上说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有些理想化。事实上,在任何时代都有才能与待遇倒挂的现象,“英俊沉下僚”的情况司空见惯,“庸人居高位”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正因为有此现实,所以苏轼才这样强调,意在呼吁国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任用与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目标。

材难矣,有蕴而不得其时;时逢矣,有用而不尽其施。【注释】出自宋·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公墓志铭》。材,通“才”,人才。矣,此为句中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蕴,蕴藏。时,时机、机遇。施,施展。【译文/点评】作为一个人才真是难啊,有的虽有大才却生不逢时,没有机遇被任用;有的生逢其时,也被任用了,但用的地方不合适,才能没有尽情施展出来。此言机遇对于一个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性,以及人才任用能够人尽其才的难度。

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累害》。【译文/点评】选拔人才就是淘汰德才不好的,挑选德才兼备的,就好像是剖开石头凿出玉来一样。此言选拔人才要有取舍、打磨的功夫。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逢遇》。操行,节操品行。仕宦,做官。【译文/点评】节操道德方面有一以贯之的贤者,但仕途之上则不会有经常被人赏识重任的事。此言德才兼备的贤者并不少见,但贤者被赏识重任并不容易。

常人皆能办大事,天亦不必产英雄。【注释】出自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译文/点评】此言大事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干得成的。意在强调英雄的作用。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注释】出自先秦《春秋左传·襄公三年》。称,推举、举用。其,他的。仇,指仇人。谄(chǎn),巴结、奉承。立,此指举荐。比,结党、勾结。【译文/点评】举用自己的仇人,不是献媚讨好;荐举自己的儿子,不是结党营私。这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祁奚在举荐人才时对晋君说的一番话,其意是强调举贤用人的原则是只问才能、道德,而不问与举荐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这历来被认为是公正荐举人才与公正用人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注释】出自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译文/点评】此言韩信能够被汉高祖刘邦筑坛拜为大将军,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应归功于萧何慧眼识人的力荐之功;韩信最后被杀而屈死,则是缘于萧何为吕后密室设计的结果。其意是说,荐韩信与毁韩信都是萧何一人。后世引此句,乃是说成事、败事都系于一人。

雏凤清于老凤声。【注释】出自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畏之员外》。雏(chú),幼小的鸟。雏凤,此喻指韩翭(小名冬郎)。老凤,此喻指韩翭之父韩瞻(字畏之)。【译文/点评】此乃诗人以雏凤、老凤为喻赞扬早慧的韩翭将来定会胜过其父。后代引申泛化,常用以指称后生的才能胜过前辈。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逢遇》。……也,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相当于“……是……”。【译文/点评】处于尊贵显要地位的,不一定就是贤能之人,而是他遇到好机会罢了;地位低下的,不一定就是愚蠢无能之辈,而是他没有遇到好机会罢了。此言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他的才能有关,而与他所遇到的机会好不好有很大关系。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注释】出自唐·韩愈《送张道士》。大匠,指高明的木匠。寻,八尺,指代大材。尺,指代小材。【译文/点评】高明的木匠手里是没有什么废弃不能用的材料的,大材小材都各有其独到的作用。此乃比喻修辞法,以材料比人才,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样一个用人的道理:人才有各种各样,虽然有高下之分,但却没有有用与无用之说。只要用人者善用其长,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能发挥出其他人才所不可比拟的最大作用。

大器不可小用,小士不可大任。【注释】出自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杂记下》。小士,才能不大的人。【译文/点评】大的器物不可盛放小物,才能低下的人不堪担负大任。此以器物大小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用人要量才授职的道理。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注释】出自唐·李白《梁父吟》。虎变,用《周易·革》中“大人虎变”语,意谓大的变化(老虎秋后换毛后毛色焕然一新)。愚,指普通人。【译文/点评】此言真正杰出的贤才最初不是普通人能够看得出来的,只有到了他发生很大变化时,才能为人所了解。意谓只有独具慧眼才能识得英才。

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注释】出自先秦《尸子》卷上。士,此指人才。则,那么、就。焉,之,指示代词。【译文/点评】对待人才态度不敬,举荐的人才而不加以信任,那么好的人才就不会投奔他了。此言对待人才一要有敬重的态度,二要有放手任用的雅量,这样人才才能为其所用,并发挥作用。

待士之意周,取人之道广。【注释】出自宋·欧阳修《颁贡举条制敕》。【译文/点评】此言对待贤士人才要有恭敬周到之心,选用人才应该广开门路。

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注释】出自宋·王安石《上五事书》。得其人,指得到合适的人才。行,执行。之,指国家政策措施。则,那么、就。非其人,指任用的人才不恰当。【译文/点评】国家的政策措施,找到恰当有力的人才予以推行,那么对国家就有大利;任用的人才不恰当,政策执行不力或执行走样,那么对国家就有大害。此言执行国家政策措施要有恰当人才的重要性。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注释】出自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一。人,此指人才。【译文/点评】得到贤才,天下就会安定;失去贤人,国家就有危机。此言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引古逸诗。人,此指人心。……者,(的)人。兴,兴旺。崩,崩溃。【译文/点评】得人心的,国家就会兴旺;失去人心的,国家就会崩溃。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语,与后代所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其意一矣,皆是强调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注释】出自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道,方法、途径。责,要求。责实,依据事实。【译文/点评】求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根据事实与表现。此言得人与知人的方法。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注释】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不若,不如。伯乐,春秋时代秦国人,善于相马。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代越国人,善铸剑。圣人,指杰出的人才。【译文/点评】得到十匹骏马,还不如得到一个善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宝剑,还不如得到一个善铸剑的欧冶;得到千里土地,还不如得到一个能治国安邦的英才。此以引喻修辞法,通过得骏马不如得伯乐、得宝剑不如得欧冶作类比,形象有力地说明了求取英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呙氏之璧,不若得事之所适。【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一言之当,一句恰当有益的话。隋侯之珠,古代的宝珠。不若,不如。事之所由,做事情的途径。呙(hé)氏之璧,即“和氏之璧”,古代的宝玉。事之所适,如何做事情的方法。【译文/点评】得到万人军队的援助,不如听到一句如何治军的良言;得到隋侯之珠,不如了解到如何做事的途径;得到和氏之璧,不如了解到做好事情的方法。此言良言良策的实际价值远比其他别的什么重要得多。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注释】出自汉·王符《潜夫论·忠贵》。称,相称。其,指示代词。酷,厉害、严重。【译文/点评】道德威望与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称,那他将造成的祸患一定非常严重;能力与他所担任的职事不相称,那他将造成的祸殃一定很大。此言任用官员务须要才能、德望与其所担负的职位相称,否则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注释】出自先秦《管子·法法》。焉,句末语气词。【译文/点评】玩弄手段而获取名誉的人,不是贤士。此言沽名钓誉之人道德有问题,自然不是可以重用的贤才。

鼎也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闾。【注释】出自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鼎,古代用作传国的宝器。柱车,作车的柱子、支撑车子。闾(lǘ),里巷、里巷的大门。【译文/点评】鼎虽然是宝物,但不能用之作车柱;马虽跑得快,但也不能用之守巷门。此以鼎、马的用途为喻,说明人才的运用应该恰当的道理。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绠(ɡěnɡ),井绳。汲,打水。【译文/点评】井绳短,则汲不到深井之水;器物小,则盛放不了大的物件。此以汲水与盛物为喻,说明小才难担大任的道理。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注释】出自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花草。【译文/点评】此以花草树木之叶的新陈代谢、流水后浪推前浪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人才也有新旧交替的道理。意在劝人要有扶植年轻人、培养后进的雅量。

非才而据,咎悔必至。【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严峻传》。据,占据职位。咎,过错。悔,悔恨。【译文/点评】没有那份才能而占据职位,一定会因犯错而后悔的。意谓一个人没有胜任某一职位的能力,就千万别贪占某一职位,以免误国误身而后悔不迭。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非,不是。任,信任。【译文/点评】不是成就大业难,而是求得贤才难;不是求得贤才难,而是任用贤才难;不是任用贤才难,而是信任贤才难。此以“层递”修辞法,层层递进,有力地说明了对待人才问题,最难的不是求才、用才,而是充分地相信所用的人才,让他们放手施展才干。中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都反复强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原因就是因为“任人”实在不易。

腓大于股,难于趣走。【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扬权》。腓(féi),胫后肌肉,俗称腿肚子,此代指小腿。趣,通“趋”,快走。走,跑。【译文/点评】小腿比大腿粗,很难跑得快。此以小腿粗于大腿的负面结果为喻,说明下属权势过重对上级管理调度将产生不利的道理。

覆巢竭渊,龙凤逝而不至。【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逝,走、逃。【译文/点评】倾覆的巢穴、干涸的渊泽,龙凤会逃而不来的。此言如果没有好的用人环境与明智之主,杰出的人才是不会投奔其门下而为之效力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以,因。【译文/点评】事功因为人才而成就,事业因为人才而光大。此言人才对于成就事业、事功的重要性。

苟得其人,虽雠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苟,如果。其人,指人才。虽,即使。雠(chóu),仇敌、仇人。必,一定。举,举荐。授,授予官职。【译文/点评】如果确实是人才,那么即使是自己的仇敌,也一定要举荐;如果不是人才,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定不能滥授官职。此言举荐人才要唯才是举,不能以关系亲疏作为举荐的依据。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注释】出自唐·马总《意林》引《物理论》。构,架构,搭建;简,选择、选拔;佐,辅佐之人。【译文/点评】建造大厦,最重要的不是先找建筑材料,而是要先觅得能工巧匠。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为人所了解。那么,治国呢?何为先,何为后,就不容易把握了。为此,作者以构厦先择匠为喻,引申发挥,由此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欲治国先安民,欲安民先择佐的道理。这里的“比喻”是个“引喻”,前一句是铺垫、引子,后一句才是表达的正意所在。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刘备自称,古代帝王的自称。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句末语气助词,这里是帮助判断。【译文/点评】鱼得水才能活,水得鱼才有清趣。刘备将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比作鱼与水的关系,既形象地说明了他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和谐,也表达了对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的无比欣慰之情。后世形容君臣关系的和谐与杰出人才得到明主的垂青,都以鱼水关系来形容,即源于此。

古之君子爱其人也,则忧其无成。【注释】出自宋·苏洵《上富丞相书》。也,句中语气助词,帮助停顿。则,就。【译文/点评】古代的贤人君子爱护人才,就会担心他们不能有所成就。意谓真正爱护人才,就应该给他们以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做出成绩,这才是真正的爱才之道。如果只流于口头之上,不是真正的爱才,那是装点门面的虚伪。

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注释】出自先秦《墨子·尚贤上》。则,就。【译文/点评】官不会永远处于尊贵的地位,民也不会永远处于卑贱的地位。有能力的平民就荐举为官,没有的能力的官员就贬降为民。此言没有天生的官,也没有天生的民。官与民的身份是可以随时对换的。任之则为官,降之则为民。这个思想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官员“能上能下”的理念是相通的。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注引《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译文/点评】此言选任官员关键在于得当,而不在人多。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注释】出自先秦《墨子·亲士》。归,馈赠。不若,不如。进士,推荐人才。【译文/点评】馈赠君王一件国宝,还不如向其推荐一个贤才。此言能够治国安邦的英才贤士才是国宝。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上》。贵德,以德为贵,推崇道德。【译文/点评】推崇道德,尊重读书人,让贤者居于官位,让能者有职务。此言意在劝统治者推崇道德,尊重人才,任人唯贤。

国家将亡,必用奸人。【注释】出自先秦《国语·楚语下》引古语。【译文/点评】一个国家将要灭亡,一定会重用奸人。此言任用奸佞之人将会导致国家灭亡。

国以得人为强,如猛兽之卫藜藿;以积贤为宝,如珠玉之茂山川。【注释】出自宋·苏轼《赐新除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藜藿,豆叶。茂,此指润泽。【译文/点评】国家以得到能人为强大,就像是猛兽守卫豆叶那样可靠;以积聚贤才为宝,就像是山川因有珠玉而润泽有灵气。此言访求、积聚人才对于国家强大的意义。

国以用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注释】出自宋·王安石《兴贤》。【译文/点评】国家因使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不用贤能之士独断专行而衰亡。此言国家的兴亡与是否选任贤能之士有密切关系。

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谭传》。废兴,兴亡。由乎,在于。辅佐,指辅佐国政的人。【译文/点评】国家的兴亡,在于政事处理得好坏;政事处理得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辅佐国政的人是否得力。此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在于人才。英才治国则国兴,庸才治国则国亡。

海产明珠,所在为宝;楚虽有才,晋实用之。【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所在,所到之处。实,句中语气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无义。【译文/点评】产于海中的明珠所到之处都会被视为宝物;人才虽然产于楚国,但晋国也可以任用他们。此以明珠人人以为宝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是人才就会到处受欢迎,到处有人用,不受国别和地域的限制。

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鸿鹄(hú),天鹅。固,本来。但,只。耳,罢了。【译文/点评】天鹅本来就有一飞冲天的远大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而已。此以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为喻,说明平庸之辈不易了解杰出人物的志向。

后来者居上。【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译文/点评】此乃汲黯对汉武帝抱怨新进后辈地位超过自己的牢骚之言(“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此语原来是对领导用人不公而不以为然的讽刺语,后语义转移,表示在人才新旧交替过程中新进后辈优于前辈老人,语含赞赏之义。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罕》。后生,指年轻人。畏,敬畏。焉,怎么。来者,后来者,即年轻人。之,放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今,指现在的人。也,语气助词。【译文/点评】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就不如我们这些老人呢?这是孔子对年轻人的评价,也是对年轻人的鼓励,突出地表现了孔子关爱、奖掖年轻人的长者仁者风范。成语“后生可畏”,即源于此。

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必,一定。荷,担负。社稷,国家。【译文/点评】怀有文韬武略之才的人,一定会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此言治国安邦必用奇才,奇才一定要为国家所用。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注释】出自唐·马总《意林》引《傅子》。累千,指极多。【译文/点评】再多的黄金,也抵不上一个贤才。此以黄金与贤才对比,强调了贤才难得之意。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注释】出自先秦《尉缭子·十二陵》。任疑,任用有问题的人。屠戮(lù),屠杀。【译文/点评】任用有问题的人,那是会悔之不及的;好行杀戮,那是会种下巨大罪孽的。此言治国安邦的人用人须谨慎、杀伐须戒忍。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则,就。思,想念。良相,代指杰出的治国人才。【译文/点评】此以“家贫思良妻”作比,说明了国家处于危急状态下杰出的治国英才对于“挽大厦之将倾”的作用。其意是强调杰出人才的作用只有在危急关头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听之。【注释】出自唐·魏征《论时政第二疏》。简,选拔。之,他/它。【译文/点评】选择贤能者而任用他,选择合理的谏言而采纳它。此言国君治国安邦要有举贤任能、察纳雅言的胸襟。

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注释】出自先秦《管子·立政》。与,授予。【译文/点评】见到贤能之士而不能让出职位的人,是不能授予他尊贵的官位的。此言一个人如果没有容人、让贤的雅量,是不配占据国家要职的,那样会使英才受到压制、国家受到损失。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注释】出自先秦《尚书·武成》。建官,选任官吏。惟,只。位事,安排职务。【译文/点评】选拔官员只根据其贤德情况,安排职务只依其才干。此言选拔官员与安排职务的两个原则。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事实上确实有些官职是象征性的,需要有贤德者任之;而有些职务则是需要有才干之人才能做好,故根据其才能安排职务。

荐贤贤于贤。【注释】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译文/点评】能够推举贤才的人,那他本人就比有贤才的人更贤。此言能够诚心举贤的人才是大贤,是贤德的最高境界。

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注释】出自宋·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异人,杰出的人才。【译文/点评】只有在特别的时势下考验、在特别的事业中磨炼,才能造就出特别杰出的人才。此言时势造英雄、事业成就人。

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晁错传》。将,将领。知兵,懂得兵法、用兵。以,把、用。其,他的。主,指君主。予,给。【译文/点评】将领不懂用兵之道,等于是将他的国君送给敌人;国君不懂得挑选将领,无异于是将国家拱手送给敌人。此言国君择将用人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注释】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之,指代人才。道,方法。则,那么。【译文/点评】教育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其中有一个环节的方法有错误,那么就足以毁掉天下的人才。此言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择、任用等环节,统治者都要认真对待,不可犯错,否则治国安邦便会无才可用。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蛟龙,比喻非凡的人才,此指刘备。云雨,古人认为龙得云雨而腾飞,此喻指适合的时机与环境。池中物,喻指局促于某一小环境中而不能施展才能的人。【译文/点评】蛟龙只要得到云雨之助,就会腾空而飞去,不会困于某一狭小的环境之中。此以困龙得云雨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困于东吴的刘备一旦被放走回到蜀中,就会大展手脚,再与东吴争夺天下。周瑜说这话,意在劝孙权不要放走刘备,以之为人质而要挟蜀汉。此语引申开去,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杰出的人才需要有好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宣公十二年》。【译文/点评】举荐人才不能忘记有德之人,赏赐不能漏了有功之人。此言荐才与赏罚的原则。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路》。举,举荐。尔,你。知,了解。其,句中语气助词。舍,舍弃。诸,之乎。之,指他。乎,疑问代词,相当于“吗”。【译文/点评】举荐你所了解的人。你不了解的人,由他人举荐(即难道别人会舍弃他吗)。这是孔子教育学生仲弓举才用贤的方法,符合举贤用能之道,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注释】出自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举,推举。资品,资历与出身贵贱。则,那么。矣,了。【译文/点评】举荐将领而限于其资历与出身门第,那么地位低下的英豪之士就无法提拔上来了。此言举荐将才要看其才能与文韬武略,而不应该看其资历与出身门第。

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从,听从。【译文/点评】荐举贤才而任用他,选择有益的谏言而接受它。此言做君王要有任人唯贤、从善如流的雅量与胸襟。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小知,指用小事来考察。大受,担大任。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君子不能用小事来考察他,但可以担大任、做大事;小人则不然,不能让他做大事、担大任,却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这是孔子谈如何用人的问题。他认为用人要看对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尽其才。这一用人观,我们今天还在强调,说明是正确的。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君子,此指地位高的人,即当政者。以,因为。举,举荐、提拔。言,前一个“言”指言谈,后一个“言”指正确的意见。废,黜弃。【译文/点评】君子当政,不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而提拔或举荐他,也不因他的人品不好而废弃他正确的意见而不取。此言君子举贤用人要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这是孔子谈如何选拔人才的言论,显示了他用人的雅量与胸襟,是正确的用人观。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注释】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译文/点评】这是唐太宗与封德彝谈举贤时所说的话,意谓任用人才不必求全责备,取其所长,授之以相应的职位,把事情办好,就是人尽其才了。不同的人才就像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器皿,本身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只要使用者用得恰当,那就是最好的。这一用人观既反映出唐太宗用人的明智,也体现了其用人的器量与胸襟。

枯木朽株,不荷栋梁之任;闻曲学,不为廊庙之资。【注释】出自唐·李峤《为欧阳通让司礼卿第二表》。荷,负、承载。(xiǎo)闻,有小的名声。曲,局部、不全。廊庙,指朝廷。【译文/点评】枯朽之木,难以作为栋梁之材;见识浅陋、学识不足的人,难于成为治国安邦的人才。此以枯木朽株不堪大用为喻,说明孤陋寡闻、识见不广、学问不深者难以担当大任的道理。意谓治国安邦需要博学多识的精英。

理人为循吏,理财为能臣。【注释】出自唐·刘禹锡《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理人,指管理人民。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理财,管理财政。能臣,能干的官吏。【译文/点评】此言善于管理人民的便是好官,善于管理国家财政的便是能人。意谓“理财”与“理人”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不能让百姓过得富裕幸福,而只知将百姓管得服服帖帖,那肯定算不上什么好的统治者。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注释】出自先秦《墨子·亲士》。张,拉开。及高,到达高处。入深,射到深处。任重,负重。致远,到达远方。【译文/点评】好弓不易拉,但可以射得高、射得深;骏马不好骑,但可以负重而至千里。此以良弓难张、良马难骑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人才任用的道理:真正优秀的人才既有独到的见解与才干,也有特立独行的个性。虽然不易任用,更不易驾驭,但却能真正把事情办好,能够做成大事业。因此,当权者、用人者必须要有雅量,要有容人之心。不然,只管任用听话顺驯的人才,虽然易于驾驭,但终究成不了大事。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庸人居高位、干才埋下层的现象,其实就是当权者、任人者不敢任用有个性有能力的干才的结果。这种用人作风,其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便利于当权者、用人者,却不利于国家与社会,当为当权者、用人者所戒!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注释】出自唐·韩愈《上张仆射书》。量、度,皆指估量、根据。之,指被选用的人才。任,任命、授职。处,安置。不能,没有能力。强,勉强。使为,指让他担任官职。是,此指某种官职。【译文/点评】任用人才要根据被选用对象的实际能力、才干而授予官职、安排职位,对于没有能力的人,不要勉强任用,以防渎职、旷职。此言任用官职要秉持“量才录用”的原则,无能者不授职。

量其当否,参其同异,弃其所短,收其所长。【注释】出自北魏·李谧《明堂制度论》。量,考察、衡量。其,他,此指所要任用的人才。参,比较。【译文/点评】考察他处事是否得当,比较他与别人的异同,摒弃他的短处,发挥他的长处。此言运用人才的方法与原则。

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注释】出自先秦《管子·立政》。临事,指执政、担任行政职务。信于,取信于。则,那么、就。【译文/点评】执政为官而不能取信于民,这样的人是不能让他担任重要官职的。此言担任国家重要职位的人应该是有诚信的人,是能代表政府形象的人。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注释】出自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须,需要。仕进,做官、晋升。中人,指举荐的人。【译文/点评】一个人要想仕途顺利,就必须要有慧眼识人的举荐人推荐,这就像龙要升空须借助浮云一样。此言人才能否人尽其才,发挥作用,最终是与有没有人举荐密切相关。这是强调人才任用离不开举荐人的作用。

虑事而当,不若进贤;进贤而当,不若知贤。【注释】出自先秦《尸子·发蒙》。当,恰当。不若,不如。进贤,推荐贤才。【译文/点评】考虑事情恰当周到,不如推荐贤才;推荐贤才恰当,不如了解贤才。此以“层递”修辞法,强调推荐贤才做事比自己亲自做重要,了解贤才而知人善用则又比推荐贤才重要。意谓了解贤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才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陈汤传》。大功者、大善者,皆指杰出的人才。录,记。疵(cī),小毛病、小过失,挑毛病。细,小。瑕(xiá),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译文/点评】此言选拔任用有杰出才能的人要着眼于他大的优点,不必斤斤计较于他小的缺点或过失而求全责备。否则,苛求于人,势必就会无才可用,因为世上无完人。

马效千里,不必骥;人期贤知,不必孔墨。【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案书》。效、期,都是“追求”之义。骥、(lù),都指千里马。知,同“智”。孔墨,孔子、墨子,代指圣贤。【译文/点评】骑马都希望马能跑得快,但不必要求马是日行千里的骏马;对于人才都希望他贤能智慧,但不必要求他一定是孔墨一样的圣贤。此以求马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用人的道理:选贤任能不必过分苛刻,衡量一个人是否是贤才,也不必太看重其名望。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注释】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百兽,代指所有野兽。及,等到。槛(jiàn),关野兽的笼子。阱,捕猎野兽的陷阱。【译文/点评】此以猛虎在深山与在槛阱的不同情状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利环境相配合的道理。

猛兽不群,鸷鸟不双。【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不群,不结群。鸷鸟,指猛禽。不双,不结对。【译文/点评】猛兽不结群而行,猛禽不成对而飞。此以猛兽、猛禽的行为方式为喻,形容杰出的人才都有其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注释】出自汉·曹操《短歌行》。掇,摘取。【译文/点评】仰慕贤才之心犹如望明月,渴望之情不可停歇。想到治国安邦大业,不禁忧从中来,绵绵不绝。这是曹操渴望得到贤才心迹的真切表露,令人感动。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客舟。【注释】出自宋·董颖《江上》。摩挲,抚摸。汝,你,此指柳树。【译文/点评】此以盼望岸边柳树快点长成好遮阴系船为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希望人才早日成长起来的殷切之情。

谋臣良将,何代无之?贵在见知,要在见用耳。【注释】出自南朝梁·郭祖深《舆榇诣阙上封事》。见,被。耳,罢了。要,关键。【译文/点评】有文韬的谋臣与有武略的良将,任何时代都不缺。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是否被发现,是否被任用罢了。此言人才任何朝代都有,就看用人者是否有眼光发现人才并有效地任用人才。

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注释】出自唐·柳宗元《行路难》。栋梁,指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杰出人才。【译文/点评】此以南山之上堪作大梁之木越来越少,而无人关心林木养育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杰出人才越来越少,而时人并不重视的忧虑之情。

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儒行》。称,称赞,此指举荐。辟,同“避”。【译文/点评】举荐人才,内不避亲近之人,外不避仇怨之人。此言为国举才荐贤要以有没有才能为依据,而不是以关系亲疏而定。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注释】出自唐·柳宗元《梓人传》。进,提拔、重任。由之,使用他。德,感激。退,辞退。休之,使他休息,即停止他的职务。愠,恼怒。【译文/点评】有能力的人就提拔,放手重用;没能力的人就辞退,让他们退出所承担的职务。此言任用人才要量才录用,任优汰劣,能者进,不能者退。

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程材》。牛刀,宰牛之刀。鸡刀,杀鸡之刀。【译文/点评】此以牛刀与鸡刀为喻,说明大材可以小用,但小材绝不可大用的道理。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注释】出自唐·韩愈《进学解》。爬,爬梳。罗,网罗。剔,剔除。抉,选择。刮垢,刮去污垢。磨光,磨去毛瑕,使其光洁。【译文/点评】爬梳、网罗、剔除、选择,刮去污垢、磨光瑕疵。此以搜物择物、刮垢磨光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如何网罗人才与培养人才的道理。前句言网罗人才,后句言培养人才。

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译文/点评】偏听一面之词,就会生出奸邪之事;只任用一个人,就会酿成祸乱。此言治国不能偏听偏信,防止被奸人迷惑;也不能过分信任某一个人,让他权力过大,以致尾大不掉,导致祸乱。

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注释】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译文/点评】此以凿石取玉、沙中淘金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寻觅人才的艰难。

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注释】出自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第一个“其”的意思为“他的”,为人称代词。第二个“其”也是人称代词,意为“他”。以,因为。布衣,指没有功名的平头百姓。【译文/点评】他的话说得有理而且可信,就不能因为他是平民百姓而不任用他。此言意谓用人只需看其有才无才,而不是看他目前的地位身份,强调的是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

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注释】出自宋·苏轼《策别第九》。宜,应该。【译文/点评】选拔人才要精,任用人才要久。此言意谓人才任用宜精不在多,一个英才的关键作用远胜于众多庸才;任用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任期,从而看出其真实的能力才干。今天我们任命官职强调反复考察,并要求有一定的任期,正是这个意思。

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骐骥,骏马、骏马、千里马。则,那么、就。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照、知,知道、了解。卢狗,猎犬。韩国,古代善于相狗的人。【译文/点评】千里马长嘶不已,那么相马人伯乐就会了解到它的能力;猎犬放声悲号,相狗者韩国就知道它非一般之犬。此以相马、相狗者闻声识骏马、猎狗为喻,说明真有才能之人,迟早都会被慧眼识才者所荐拔重任的。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注释】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骐骥,骏马、千里马。疾,快。伯乐,古代善于相马者。致,到达。干将,古代有名的宝剑。利,锋利。【译文/点评】千里马虽然跑得快,但是遇不到识马的伯乐,也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日行千里的;干将虽是有名的宝剑,锋利无比,但没有人力作凭借,也是不能自己切断任何物体的。此以千里马有待于伯乐、干将需要人掌握为喻,说明优秀人才需有善于识人用人的人荐拔才能发挥作用。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注释】出自元·迺贤《南城咏古·黄金台》。【译文/点评】此言真正杰出的人才是不能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的。其意是强调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独特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注释】出自唐·韩愈《杂说》之四。伯乐,春秋时代秦国人,善相马。【译文/点评】此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为喻,说明人才易得而慧眼识人者难得的道理。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译文/点评】求才急切之情就像是口渴腹饥一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正言直谏而无厌倦之意。此言治国安邦的执政者对人才、忠谏应持的正确态度。

求贤若不及,从善如转圜。【注释】出自宋·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使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转圜(huán),转动圆形之物,喻极易而无阻。【译文/点评】访求贤才就像是来不及一样,听取有益的谏言就像是转动圆物那样顺畅自然。此言贤明之君对于人才、谏言的明智态度。

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注释】出自宋·欧阳修《详定贡举条状》。之,的。方、术,皆指方法。【译文/点评】选拔人才的方法,一定要所选之人具有真才实学;用人的方法,应当将人才放到最适当的位置,以使其充分发挥其才干。此言选拔人才要重在才学,任用人才要人尽其才。

人各有才,才各有小大。大者安其大而无忽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注释】出自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安其大,安心做他的大事。忽,轻视。乐其小,高兴地做他的小事。【译文/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只是才能是有大小之别的。有大才能的人就安心做好自己的大事,但也不要轻视别人做的小事;才能小的人就愉快地做自己所能做的小事,而不必仰慕别人做的大事。此言人的才能是有大小之别的,因此不同才能的人都应各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也就算是人尽其才了。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因,根据。艺,指才能。任,指职务。【译文/点评】此言人的才能专长各有不同,因此任用人才应该根据其专长授予其恰当的官职,使其担负起能够胜任的职事。

人各有能有不能。【注释】出自先秦《左传·成公五年》载赵婴语。【译文/点评】此言每个人都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不可能什么方面都完美。认识到这一点,对用人者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抱此客观的认识,才能用人之长、避其所短,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最大作用。

人有厚德,无问小节;人有大举,无訾小故。【注释】出自唐·马总《意林》引杜恕《体论》。訾(zǐ),非议、批评。小故,小缺点。【译文/点评】如果一个人有崇高的道德,那么就不必在小节上苛求他;如果他有大的成就,那么就不必非议他的小缺点。此言用人要看大节,不要因其小的不足而弃其大才高德。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书解篇》。工,指巧。固,必然。【译文/点评】人有其所长,就一定有其所短;人有其工巧的一面,就一定有其拙劣的一面。此言人都是有优势与劣势的,有长处就有短处,有巧的一面就有拙的一面,不会十全十美。这便是俗语所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因此,用人、看人都应该客观,不可求全责备,要求其完美。否则,世上便无可交之人,亦无可用之才了。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注释】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译文/点评】一个人能否成为人才,关键是要专注于某一方面,而不能杂取旁收,什么都会一点,而又什么都不精专,结果不堪大用。此言要想成才,就要专注于某一领域而作精益求精的努力。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才。【注释】出自唐·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之,的。才行,此指才能。苟,如果。若,如果。则,那么。责,索取、要求。【译文/点评】人的才能,自古以来便少有完备的。如果有某一方面的长才,那么一定有某一方面的欠缺。但是,如果能取其长而补其短,那么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无用的;反之,如果求全责备,只看到其短处而看不到其长处,那么天下就无可用之才了。此言世上无全能的人才,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但只要合理使用,取其长而补其短,那么就有用不尽的人才了。反之,求全责备,以百般挑剔的眼光看人,那么天下就不会有可用的人才。此言用人要有雅量,切不可求全责备。

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注释】出自宋·王安石《送陈升之序》。之,的。材,才能。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人的才能有大小之分,志向也有大小之别。此言人与人是有区别的,不可强求一律,对其差别应该予以承认。

任官惟贤材。【注释】出自先秦《尚书·咸有一德》。惟,只。材,才。【译文/点评】任命官员只看其才能。此与我们经常所说的“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同义。

任贤使能,天下之公义。【注释】出自宋·苏轼《赐吕大防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公义,天下通行之理。【译文/点评】任用贤能之士,这是天下通行的公理。此言选贤任能是治国安邦的常规,是天经地义的。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注释】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译文/点评】此言任用贤能之人不可三心二意,摒除奸邪之人要毫不犹豫。前句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注释】出自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是用《韩诗外传》所记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译文/点评】此四句一方面是说贤才多多益善,另一方面也通过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达了曹操渴望贤才辅佐以建功立业的急切之情。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注释】出自先秦《老子》第六十八章。不与,指“不与之争”。为之下,对人谦卑、谦逊。【译文/点评】善于克敌制胜的人,常常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往往礼贤下士、谦卑待人。此言对人态度谦恭才能赢得人心,人才才能为我所用。

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注释】出自宋·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必,一定。材,才、才能。竭,竭尽。【译文/点评】善于任用人才的人,一定会使有才干的人竭尽全力而为其效力,使有卓越识见者竭尽其全部智慧为其出谋划策。此言能使人才竭尽智力、能力为其效劳,才算是真正会任用人才的人。也就是说,让被任用的人达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才是第一流的驾驭人才的高手。

尚贤者,政之本也。【注释】出自先秦《墨子·尚贤上》。尚,推崇。……者,……也,古代汉语的一种判断句形式,相当于“……是……”。【译文/点评】对贤者礼遇,这是治国的根本。此言人才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身贤者,贤也;能进贤者,亦贤也。【注释】出自汉·刘向《说苑·臣术》。……者,……也,古代汉语的一种判断句形式,相当于“……是……”。身,自身、自己。进,推荐。亦,也。【译文/点评】自己贤能,是贤者;能够推荐贤才的,也是贤者。此言自贤与荐贤对于国家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得贤而治。【注释】出自汉·王符《潜夫论·思贤》。愈,病好。【译文/点评】身体有病,需要经过医生医治才能恢复健康;国家遭遇动乱,需要求得贤才才能治理得好。此以生病须治为喻,说明治乱世需要贤才的道理。

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注释】出自先秦《关尹子·三极》。圣人,此指治国明君。以,用、凭。一己,自己一个人。【译文/点评】明主贤君不以自己的力量来治理天下,而是以天下人的力量来共治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治理天下,不能太迷信个人的领导能力与魅力。如果执政者都能明白这个道理,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圣人”的。可惜绝大多数的执政者一旦权到手,立马就忘了这句话。其结果必然是专权误国,贻害天下。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注释】出自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译文/点评】十步之内,一定会有茂盛之草;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也一定不乏有才之人。此以茂草与俊士并举,以引喻修辞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只要有任用贤才之心,世上是不难发现贤能之人的。

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注释】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魏策二》。树,栽培。则,那么。生杨,活着的杨树。矣,句末语气助词。十人,指多人。一人,指少数人。【译文/点评】十人种杨,一人拔杨,那么就不会有成活的杨树。此以种树为喻,说明培养人才难、毁掉人才易的道理。

时不乏人,而患知之不博。【注释】出自宋·欧阳修《范文度模本兰亭序》。人,指人才。患,担心、愁。【译文/点评】任何时代都不乏优秀人才,就愁访知人才的途径不广而遗漏了人才。此言只要肯用心访求人才,只要真有爱才之心,人才什么时候都能发现。

时危始识不世才。【注释】出自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不世才,难得一见的人才。【译文/点评】此言只有在危难之时才能知道谁是真正难得的人才。今天我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正是此意。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时务,时势。在乎,在于。俊杰,杰出的人才。【译文/点评】此言能对客观时势的发展走向有清醒认识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杰英才。在古代,大凡要劝降敌方某一人才时,往往都会引用这句话,意在告诫对方要认清形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赏气者必采秽薮之芳蕙。【注释】出自唐·马总《意林》引《抱朴子》。秽薮(sǒu),指污秽聚集之地。蕙,蕙兰。【译文/点评】真正识珠者一定能从浊水中找寻到明珠,真正懂得鉴别气味者一定能从污秽聚集之地采摘到香气异常的兰草。此以从浊水、秽薮中寻珠觅兰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杰出的人才往往藏于社会的底层,成长于艰苦的环境之中。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扬权》。司,负责、掌管。狸,此指猫。执,捉。【译文/点评】让公鸡负责打鸣报时,让猫捉鼠,这都是发挥其特长。此以鸡报时、猫捉鼠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任人的道理:人各有不同的才能,关键要用其所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注释】出自唐·杜甫《不见》。吾,我。【译文/点评】此言李白“安史之乱”后参加永王起事、卷入王室争端事件确实不应该,但李白的才华还是应该珍视的。这是杜甫怜才怜友之辞。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注释】出自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九方皋,古代善于相马的人。【译文/点评】此以千里马与九方皋的关系为喻,说明优秀的人才并不难得,难得的是能够慧眼识才的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注释】出自唐·韩愈《杂说》之四。伯乐,即春秋时代的孙阳,善于相马。【译文/点评】此言千里马虽然客观上是存在于世的,可是在伯乐没有出现时,没人知道哪匹马是千里马。此以相马为喻,说明世上的人才多的是,只是需要具慧眼的人去发现。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注释】出自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译文/点评】前句是说,是不是真玉,烧满三日便知(作者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后句是说,是豫木(枕木)还是章木(樟木),要长到七年才能分辨得出来(诗人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这两句是以比喻修辞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有高尚的节操,需要经过一定的磨炼;一个人是否有才能,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俗语“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说的意思皆与此相通。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