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8:29:23

点击下载

作者:韩庆祥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作者:韩庆祥排版:skip出版社:红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505147775本书由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引 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2013年12月3日下午,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领导干部经常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进行决策、确定工作思路和做好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历史唯物主义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根本)和规律,并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提供智慧和方法的一门学问,由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一、中央为什么强调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体来说,今天是一个需要思想、需要哲学、需要哲学思维的时代。我们要超越“物化生存”而追求精神、思想和文化,就特别需要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中央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党现阶段提出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要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1978年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乃至今天,都一直强调学哲学、用哲学对我们领导干部的重要性,他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其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社会基本矛盾之间适应或不适应,一般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体现出来的。总体来讲,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然而,这两种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动力机制上,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劳动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不是很高,市场缺乏活力;在平衡机制上,社会和谐稳定也显得不够。这种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一些不完全适应的方面。这需要借助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来理解。一是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往往是通过人,尤其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呼声、诉求表现出来的。当今,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者对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出了新要求,但在现实社会中,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较低的实际尤其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没有完全反映劳动者这种要求,影响了劳动者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提出了新要求,但发育不全的市场机制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了劳动者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要言之,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二是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在经济基础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新要求,但传统行政体制使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和市场活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了新要求,但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分配公平的实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人直接参与到物质财富创造中来,提高创造能力,但权力配置资源的传统行政体制和“官本位”思想观念,使人们大都愿意挤入公务员行列。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建立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它使我国改革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对改革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就契合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机理,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两个要害。

最后,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政党要领导好大党、大国,站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哲学思维。因为哲学思维能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和人的发展状况。二、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

哲学是一门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智慧、方法的学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主观上可追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对头,工作方法必然不对头,好的工作效果就出不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毛泽东同志善于从哲学高度去提升工作方法,认为我们完成任务是“过河”,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船”,不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完成任务就是一句空话。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干部中有不少人不大懂得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陈云同志曾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每天我们都处在矛盾的包围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学哲学能提高我们驾驭矛盾的艺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工作方法。李瑞环同志说,“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对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力量、战胜各种艰难困苦,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三、党在现阶段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领导干部的一个经常性工作,就是进行决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要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自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尤其是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所面临的社会存在有一个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

对社会存在作出科学判断,首先要对我国现实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给以准确定位。当今,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实质上意味着今天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不是很高。正是基于“两个没有变”,我们党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依然是硬道理,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对社会存在作出科学判断,其次要对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状况有一个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当今我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已积累到较为顽固的程度。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我们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由此我们党提出,今天我国的改革处在“攻坚期”“深水区”,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来带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制度建设;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核心是要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以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对社会存在作出科学判断,还要对我国社会运行状况有一个科学判断。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也不是很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进社会创新活力。四、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开创的最伟大事业。坚持生产力标准,在这一事业开创及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标准,就是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社会历史发展是否进步、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和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不断推向前进,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这里,着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为例,来展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威力和魅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且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在探索中积累了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使十年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由于党在探索过程中发生指导方针上的失误,没有坚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这十年建设又遭受了严重挫折。针对这一段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出现过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完全搞清楚。于是,要纠正失误、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党需要真正弄清的一个首要基本问题。理论正确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它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人民群众主体创造性而发挥作用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点,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生产力状况,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这一客观实际及生产力观点,我们党又得出以下重要论断: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需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姓社姓资”抽象思维定式的阻碍。这里,基于生产力观点而提出的“初级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判断标准论”,是我们党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果,它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核心,是对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正确认识。

其次,当今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考察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动力、发展途径和发展趋向,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遵循的一种基本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说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状况,并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方法。

当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应当在解决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命运的“根本问题”中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解决什么“根本问题”?这里所讲的“根本问题”,应到当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中去寻找,因为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方式、途径和趋向等根本性问题。这就从根本上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社会基本矛盾方法。就是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有其他途径,但首先要在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进行思考,在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基础上加以把握。

要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历程中社会基本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天,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生的。一是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当今我国生产关系的基本的理论界定。如前所述,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往往是通过人,尤其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呼声、诉求表现出来的。当今,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者对自主创新和公平正义提出新的要求,但不合时宜的落后的收入分配体制没有完全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收入分配体制与劳动者对自主创新和公平正义的新要求不完全适应,尤其是分配不公,抑制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这实际上是过去的“老问题”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面前显得突出了;市场的某些垄断阻碍着市场的公平竞争,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未真正建立起来,致使一些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缺乏创新活力。二是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情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变更过程中,劳动者对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传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某些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不完全适应,阻碍生产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思想上层建筑方面,党内面临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也阻碍着分配制度改革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建立。上述新情况聚焦到需要我们着重解决的三大根本问题上:一是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它侧重于经济领域,与“发展”有关,根本途径是“创新”;二是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它侧重于社会领域,与“稳定”有关,根本途径是维护“公正”;三是如何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它侧重于政治领域,与“改革”有关,根本途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通过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在今天,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则是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状况,来着重解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公平正义和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问题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述三大根本问题,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的集中体现。由于它从战略上关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根本问题,关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趋向,关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这三种根本机制,因而,解决好这三大根本问题,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切入点和根本路径。我们党应在集中解决这三大根本问题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来说,解决这三大根本问题,能在经济、社会、政治三大领域,并通过创新、公正和改革三种路径,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到一个新境界。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根本转变并拓宽新的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选择,因而,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从经济(或创新)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使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能使注重物的发展转向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能使注重发展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其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并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聚焦点,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迫切问题,因而是从社会(或公正)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在中国历史上,分配相对比生产落后,分配问题始终未真正解决好。今天,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成为风险的根源。所以,今天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应坚持公平正义也是硬道理,尤其要关注分配正义。特权现象会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如果缺乏社会公平正义,就难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也难以使社会充满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问题要作为一个大问题抓起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使注重经济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把中国社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能使分配不公走向分配正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能使注重社会活力走向注重社会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统一,把中国社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能化解人民群众的怨气并赢得人民认同,可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向。最后,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从政治体制(或改革)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深化改革开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消除影响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障碍。当今深化改革,其立足点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起创业和创新的高潮;其着力点,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突破口,是围绕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进行结构改革。体制是由结构决定的。基本面的问题长期且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一定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长期解决却始终没有解决好,一定是结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的体制主要是政府一元主导,这种体制与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权力过大而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较小的社会结构有关。这种由政府力量主导的体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有历史的积极作用,必须肯定并予以保留。但也有一定历史局限,它使政府主导力量有余而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发挥不足,权力至上有余而能力建设不足,自上而下有余而民众表达权益不足,行政权力管制有余而公共服务不足。这种体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障碍。应根据我国社会变化的趋势,围绕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利益再调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权力再分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结构转型和领域分离的进程。市场经济的出现使经济领域相对独立,市场力量日趋增大;市场经济发展会逐渐孕育出社会组织与具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的公民,由此会增强社会的力量;当市场经济与社会组织、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日趋增大的时候,会出现“水涨船高”的“倒逼”效应,即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由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能破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因而能把政府行政体制、政府职能和政府活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当然,这必须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来进行。五、只有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978年以来,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要求,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状况及其性质、特点。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时,只需要对不适应部分进行调整或改革;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时,一般通过革命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状况属于前者,对不适应部分,可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

首先,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存在部分不适应的状况。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其次,要根据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然而,当今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因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最后,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坚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又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有意义,改革才有动力。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有五个基本思想:一是关于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指出:“以往的哲学主要在于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的是,哲学既要解释世界,更要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二是关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指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问题是时代声音,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这就是说,哲学要关注时代和一个时代的问题,时代精神就体现在时代问题之中;哲学要以问题为中心抓住时代的本质,读懂时代这本书,哲学只有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问题,才能发出时代的声音。三是关于哲学与国家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这是说,哲学理论产生于一个时期的需要,其功能也在于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四是关于哲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哲学家是“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说的是,哲学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要汇聚人民智慧,反映人民呼声,为大众立言,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哲学要通过改变人而改变世界。五是关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说:“哲学在理论上是实践的,哲学要与实践发生接触。”这就是说,哲学在本性上要与实践发生接触,才会有生命力。总之,马克思要终结一切不与世界、时代、国家、人民、实践、现实问题接触的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与世界、时代、国家、人民、实践、现实问题发生接触,其根本基石和本质特征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正本清源,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也要从哲学上解释清楚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更要坚持研究“中国问题”的路线: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哲学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要读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也要读好时代精神、现实社会、实践生活、人民群众这些书。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从具体走向抽象,透过具体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也要从抽象走向具体,把哲学理念变成现实。只有这样的哲学,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映国家、时代、人民和实践的需要,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显示其生命力。这主要体现在,哲学界从“文本”“中国问题”“对话”“元哲学”四种路径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发展;出现了部门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价值哲学、人学);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与中国道路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所要求的水平,能对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提供合理有效的解释,还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关注“中国问题”,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七、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所谓看家本领,是指做好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就是人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和履行职责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功,意在强调此项能力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客观地认识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二是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把这些观点转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求树立求实思维。这种思维体现在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上,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事物,尽量不带个人主观偏好,力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任何一种客观事物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中存在的,要客观地把握这一事物的实际,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客观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和条件。所以,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分析和看待任何事物,要具有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和条件意识,一切以时间、空间和条件为转移。把求实思维转化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要求把吃透“上情”与吃透“下情”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指出,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其实,这种方法是一切工作方法的基石。领导干部的一项首要工作就是决策,而决策首先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叫作科学决策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有的人对一些事情不敢拍板,往往是因为心里底气不足和底细不清,缺乏调查研究。

领导干部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求实思维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呢?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就是把吃透“上情”和吃透“下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上情”,把握上级的一般号召,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方向性;又要吃透“下情”,从当地特殊实际出发,克服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既不能借口本地方的特殊而自行其是,也不能不顾特殊实际而生搬硬套。吃透“下情”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把调查研究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其基本方法,除了社会学所讲的外,从哲学上讲,就是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进行调查研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能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驾驭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核心观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要全面地看待事物,就要看到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二是要联系地看待事物,就是要深入认识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内在本质联系即对立统一关系;三是要发展地看待事物,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内因来自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事物,要求树立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要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眼光来看问题,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对立。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照辩证法办事”。具体说,要掌握两种基本方法:

一是抓重点带一般,这是一切工作方法的核心。今天,我们的政府面临的任务、矛盾、问题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领导工作也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都比较累。领导干部如何从繁杂的事务中“超脱”出来,减轻压力,进而掌握驾驭全局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工作效率?在哲学上,一是基本的方法就是集中精力抓住每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或中心工作,即抓重点,抓住主要矛盾或中心工作,一切问题就容易迎刃而解。抓好重点的方法,就是要抓得准、抓得狠和跟得上。抓得准,就是要把所有矛盾加以比较鉴别,找出并准确抓住影响全局、事关成败的主要矛盾,再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得狠,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扭住不放;跟得上,就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政策、措施和方法要跟得上。

二是学会“两面性”看问题,注重矛盾双方的协同发展。过去,我们常常用矛盾一方排斥矛盾另一方,这是一种极端思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常且必然面临一系列基本的“矛盾双方”,这些“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双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党的十七大报告讲的“十个结合”就是我们党在处理这些基本的“矛盾双方”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经验。今天,我们要学会“两面性”看问题,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有利于领导干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能动反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大飞跃;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这些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实践思维。基本内容:一是注重实干。即强调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纲领很重要,纲领是目标、是方向。当纲领确定之后,实现纲领的每一步实际行动更重要。二是注重实效。在先天给定与后天作为的关系中,要弱化先天给定强化后天作为;在外在名分与内在实效的关系中,要相对注重内在实效。根据这一思维方式,需要掌握两种基本工作方法:其一,由琢磨人走向琢磨事,注重营造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认识是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在哲学上,人所认识的客观对象主要有两种:(1)认识人,朝着注重“人脉”“人际”“关系”以及“权力”的方向努力;(2)认识客观事物,朝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科学、技术、能力的方向努力。认识的对象不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也就不同。相对而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也注重认识“人”,但更注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但更注重认识“人”和“人脉”。主要表现是: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西方相对注重能力(也看重权力),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而我们中国相对注重权力(也强调能力),人们大都愿意做官;在认知方式上,西方相对注重事功(也讲人脉),而我们中国相对注重人脉(也强调事功)。结果,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获得较快发展,而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则相对缓慢。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领事的人,要给“能干事”的人以发展空间,给“会来事”的人以规则约束,给“爱挑事”的人以谈话诫勉,给“无所事事”的人以心理压力。其二,注重掌握把理论变成实践的具体方法,从五个方面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从感性认识提升出来的理性认识往往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认识还应回到实践、回到基层、回到群众中变成现实。这就是我们比较关心的“贯彻落实”或“执行力”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好“贯彻落实”问题,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注重从“利益”“制度”“政策”“结合”和“问责”五个环节入手,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或执行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领导干部的一个经常性工作,就是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此,就必须自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和实践认识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尤其要运用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客观地认识社会存在的本质,对社会存在有一个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给以准确定位。如前所述,当今,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实质上意味着今天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正是基于“两个没有变”,我们党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对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状况有一个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当今我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不高;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发展;这种阻碍已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

由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对全面深化改革作总体部署,以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今天我国的改革处在“攻坚期”“深水区”,要攻坚克难,以“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有一个准确把握。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也不是很够。这要求我们既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进社会创新活力。其实,不仅我们党现阶段的科学决策、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而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有利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有利于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有利于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二,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做好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做好工作,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而要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其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它能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指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说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状况,并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方法。这一方法首先要求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状况,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状况,需要把握其中蕴含并体现出来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社会基本矛盾之间适应或不适应,一般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体现出来的。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相互适应时,就使社会既具有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也能使社会保持平衡与和谐。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基本不适应时,就使社会既缺乏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也会失去平衡与和谐。衡量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状况,一般通过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来把握。一切发展着的事物,都具有动力和平衡两个根本要素。飞机要飞起来,首先要有动力,否则飞不上天;它在飞行中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会掉下去。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动力机制,释放着社会发展的能量;平衡机制,保持着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正如李忠杰教授所指出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一切社会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机制,一切制度、体制、政策和措施都是这两种机制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深层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从社会运行机制角度看,本质上都是围绕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进行的。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动力机制有余而平衡机制不足。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主要体现在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注重社会平衡上。马克思、毛泽东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相对注重社会主义的平衡机制。1957年至1977年间,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力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发挥,结果导致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是从解决动力机制入手的,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看作硬道理。之后,由于我国社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我们党又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平衡机制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在指导思想和目的上强调公平正义和“三个解放”,主要就是解决发展动力、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这在实质上涉及的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有序运行且可持续发展,就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由此,一个政党要确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领导干部要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就要紧紧围绕这两种根本机制来考虑。我们党可以运用这两种机制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我国的“总问题”或根本问题,是贯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条红线。我们实行“改革”是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从根本上主要是解决“发展”与“稳定”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两方面问题,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有关,发展与动力机制有关,稳定与平衡机制有关。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首要应紧紧围绕这两种根本机制来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从事任何工作,首先要注重解决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也注重解决和谐稳定问题。

第三,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战胜风险和困难且取得成功,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战胜风险和困难并获得成功避免失败,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要做到这一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坚定理想信念和战略定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也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尤其要掌握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相统一方法,或坚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要求与符合人民群众主体需求相统一方法。这一方法既要求看到人的活动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应按历史发展规律办事,也要看到个人尤其是人民群众在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进行决策、确定目标和付诸实践时,既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要符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要求与人民群众主体需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领导干部越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作出的决策、选择与确定的目标就会越科学,就越符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和共同追求,人民群众就越能从中受益,进而就越能使工作获得成功。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既能使领导干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也能使领导干部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并自觉从中汲取积极力量,而这,正是迎接挑战、战胜风险和困难并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重要法宝。当今各级领导干部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具有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思考和解决重大的历史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当今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具有什么新特点?当今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具有什么新形式和新特点?应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

当今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力量在发生转移,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世界力量逐渐转向亚太,我国正由“大”走向“强”;由于实行赶超战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走过的历程,同时也把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之不同阶段产生的问题以压缩形式集中到同一时空中来,使矛盾和问题在今天显得十分严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就是结构转型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这将使社会结构发生转型,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当前,出现了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以及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边界固化和利益固化;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正处在关键的历史临界点上,既进入了“发展需求”期、民众诉求增强期,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风险期;我们正处在决定命运的历史阶段,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是关键决断阶段。

今天,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既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时期,也是难题最集中的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力量较量日趋激烈,和平与冲突交织,但冲突增加,抢占世界发展制高点的紧迫感在增强;变化迅速所导致的不确定因素会增加,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严峻,集中突发的矛盾会增多;结构调整成为常态,传统与现代博弈,但阵痛增强,我们时刻面对严峻考验;社会复杂多元,成长与烦恼同在,但烦恼增多,从两难和烦恼中寻求成长成为不懈追求;民众参与和民怨增大并存,但民怨增大相对突出,公共安全成为突出问题;我们要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坚克难,这既有成功也有危机,成功与危机共存,但危机增大,我们遇到很多决定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这要求我们绝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斗争形式多样,文化软实力竞争、网络上的斗争、反腐败斗争、利益格局调整引起的斗争和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斗争等,会以隐蔽、迂回、渗透、征服、瓦解、侵蚀、抵触等方式出现。

概言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临的执政环境相当复杂,打的“铁”相当坚硬。在这种社会存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决定命运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在这种伟大斗争中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只有为了人民群众,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才有意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才有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同时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才能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进而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执政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第一章求实思维与从客观实际出发 ——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块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这一块内容,主要是帮助人们如何能“客观”而不是“主观”地认识事物,从而能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反对和批判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唯物论是批判唯心主义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世界的物质性

我们平常所讲的世界或哲学所涉及的世界是一个总称,指的是包罗万象的整体。中国古人把这个整体称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