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义(一本书读懂大明王朝的权利游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21:54:46

点击下载

作者:蔡东藩著,刘子儒校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明史演义(一本书读懂大明王朝的权利游戏)

明史演义(一本书读懂大明王朝的权利游戏)试读:

版权信息明史演义/蔡东藩著;刘子儒校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9ISBN 978-7-201-15204-2Ⅰ.①明…Ⅱ.①蔡…②刘…Ⅲ.①章回小说-中国-现代 Ⅳ.①I246.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92723号明史演义MING SHI YANYI蔡东藩 著 刘子儒 校订出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人 刘庆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康岳大厦邮政编码 300051邮购电话 (022)23332469网址 http://www.tjrmcbs.com电子信箱 tjrmcbs@126.com责任编辑 郭晓雪特约编辑 丁兴装帧设计 张文艺责任校对 余艳艳制版印刷 天津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经销 新华书店开本 710mm×1000mm 1/16印张 37.5字数 840千字版次印次 2019年9月第1版 2019年9月第1次印刷定价 78.00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图书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致电联系调换(022-23332469)自序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大明一代的历史,官方记录的和民间撰写的有许多版本,其中,我认为尤以《明史》《明通鉴纲目》及《明史纪事本末》三部最为详细。《明史》《明通鉴纲目》,是朝廷的官方正史;清代谷应泰编写的《明史纪事本末》则是民间版本。

我曾研读过《明史》三百二十卷,《明通鉴纲目》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这些作品多的上千万字,少的也有数百万字。这么浩大的著作,不花上几年时间专心阅读,是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看完的。

而且历代史料里面,还有许多野史掺和进来,因此就算我有想考究明史的志愿,却也因为精力有限,实在无法搜遍一朝的各个版本史料,并都能够详细阅读。况且,即使我有时间、有精力将它们找出来全部详细阅读一遍,也没法都能将它们详细记下来。

此外官方正史和民间野史,其实有很多互相参照的成分在里面,有的大同小异,有的详略不一,有的是据实记载,有的则略有猜度……历史的是非真假,完全靠读者自己来评判鉴定。因此,就算只是单单看史,也很少有人能够全部明辨吧?

我潜心涉猎历史有些年头了,很惭愧资质愚钝,不敢妄论历史。在这些年里,我先完成了《清史通俗演义》一百回;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博采众长,不避讳海内外著述,对它们均有引用考据。

不过,此书的完成只是计划的一部分,实际上,我想完成的是《元明清演义》,想把这三朝历史,一并讲述清楚。所以去年我又完成了《元史演义》六十回,今年则又刚刚写完《明史演义》一百回。《元史》史料缺漏太多,考证的时候我颇为苦闷;而《明史》则因为史料太多,在资料选择上费了不少心,最终勉强成书。不管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著述,我都尽力各方搜证参考;乃至于泱泱明史的治乱兴亡,我也尽量去选取其中的重大和重要的事件,并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依次编纂,汇编成书。

特别关于忠臣义士、贞夫烈妇的这些史实,我更是要记录表述出来,为的是对后世能有所引导。此外那些奸邪凶恶的人物,我也尽力直接揭露,不让其遁形于历史。

以史为鉴,不仅好的一面值得学习,不好的一面也值得学习,以便引以为戒,这是我历来撰写历史的宗旨。而在写《明史演义》这部作品时,我尤其着重表达了这方面的思考。

在写作的时候,我不列正史,但凡是有史料可证明属实的,我一概留存;没有证据而且太荒谬的内容,我则尽量略过,或者明确说明此处虚构,以便读者明辨。跟我写元、清两代历史一样,内容上我尽量追求真实,笔法也尽力做到通俗。《明史演义》现已编写完成,今写下这些个人的见解,权当此书序言。中华民国九年九月,古越蔡东藩自序于临江书舍第一章 破庙里走出的穷和尚

如今天下太平,现世安稳,大地回暖,惠风和畅,鸟语花香,窗明几净,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搁笔一个多月了。回忆去年编写《元史演义》,写到元末明初时恰好年关将至,只好将元史交代清楚后便匆忙收笔。现在年关已经过去,身子也渐渐闲了下来。《元史演义》的余味,尚还留存脑中;《明史演义》的开头,恰好从此下笔。淡淡写来,兴味盎然,不禁就想把《明史》接着写下去了,于是,这才有了《明史演义》。

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将元帝赶出了中原,建立了明朝。死后传世十二,明朝历史一共二百七十六年,期间,有一段极大的原因,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的。

所谓“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这句话虽然是至理名言,但我总觉得有些笼统,不能用它来概括每一段历史盛衰的原因。

虽然明代开国,与元太祖、元世祖时的情形有所不同,但后来由兴转衰,由盛而亡却也重蹈了元朝的五大覆辙。哪五大覆辙呢?第一是骨肉相残,第二是宦官争权,第三是奸臣横行,第四是内戚恃宠,第五是流寇殃民。这五大弊端循环不息,足以损伤明朝元气,改写明朝命运。再加上内有党争,外有强敌,胶胶扰扰,致使整个明朝愈发混乱不堪,勉强支持了数十百年,终弄得一败涂地,把锦绣江山拱手让给了他人。

后经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今感世事变化之沧桑,话前朝之兴替,虽国体和以前不同了,但其中的一些道理应该还是相通的。

远鉴元,近鉴清,不如以明史为鉴,所以元、清两史演义,既都依次编成,这《明史演义》,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况且历代正史中,笔墨描写最多的除了《宋史》,就是《明史》了。若要把《明史》三百三十二卷,从头至尾看一遍,差不多要好几年,而现在的学子又有几个能做到一心一意地研究史书的?就算他们买部《明史》,大多也只不过是收藏在书室里,做一个读史的样子罢了。何况还要忙于生计,连工作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哪还有时间来读史书?不读史书,他们又如何了解明朝的历史?一想到这里,我就更加觉得有加强历史教育的必要。《明史演义》就是在这种想法下诞生的。本书该详写的地方详写,该略写的略写,对正史没有记载的奇闻轶事也都进行了记录,其中的是是非非就要靠各位读者来评判了。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要告诉大家,明朝历史不能不写,而且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崛起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当时盗贼四起,叛乱不断,黄岩人方国珍在台温起兵,颍州人刘福通和栾城人韩山童在汝颍起兵,罗田人徐寿辉在蕲黄起兵,定远人郭子兴在濠梁起兵,泰州人张士诚在高邮起兵。还有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一帮草寇,攻掠徐州,弄得四海纷争,八方骚扰。

虽然元朝廷调兵遣将,连年征战,却只抓住了韩山童,驱逐了李二,其他地方的叛军不仅丝毫未损,反而更加猖獗。那时元顺帝昏庸得很,整天只顾着和一群番僧变着法子作乐,搞什么演揲儿法、双修法、天魔舞、造龙舟、制宫漏……把军国大事全都抛在了脑后。贤相脱脱出征有功,元顺帝反而将他革职充军,以致脱脱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秃鲁帖木儿犯上作乱,元顺帝反而对他们言听计从,恩宠有加。

也许是冥冥中惹怒了上苍,当时,山崩、地震、旱灾、水灾接连不断,甚至血雨、陨石、陨火等奇异怪象也时有发生。这些无非都是想让元顺帝改过自省罢了。可元顺帝怙恶不悛,仍然整日整日地和淫僧、妖女、妃子、宦官、奸臣们在一起,研究什么欢喜禅、秘密双修法,根本就不知道今夕何夕。这是天要亡元,于是中原大陆上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当皇帝。刘福通奉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做皇帝,国号宋,占据在亳州;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也居然自封为诚王,立国称周等等。或许是上天觉得这一群草寇太得意忘形了,毫无纪律,不配做中国的皇帝,所以就另选了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父亲名叫朱世珍,家从泗州迁徙到濠州的钟离县。相传汉钟离就是在这里得道成仙的。朱世珍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朱元璋。

据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刚怀孕时,晚上做梦,梦见神仙给了她一颗药丸,她将药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把药丸吞了下去,只觉得甘甜可口,及至醒来时,嘴里仍有余香。等到她足月临盆,将要分娩的时候,忽见一片红光直冲云霄,附近的人见了,还以为是火警,于是都赶去救火。到了他家门外,反而看不见什么火焰,可站远了再回望,还是红光冲天。

大家觉得莫名其妙,惊奇不已。后来才探听到,朱世珍家里生了一个小孩。于是大伙都把这个孩子的出生看作奇谈,说他肯定不是普通人,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的。

这年乃是元文宗戊辰年,而朱元璋诞生的时日乃是九月丁丑日未时,于是后来有人推测命理说,朱元璋辰戌丑未四库俱全,是天子命。这也不在话下。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朱世珍在河边打水给儿子洗澡,河里忽然飘来了一件红罗衣,朱世珍将它取来做儿子的衣服,这就是红罗港的由来。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不过只要有英雄名人诞生的地方,总是有许多的奇闻故事。这也不足为怪。

朱元璋生下来就健康强壮、聪明伶俐,很受父母的喜爱。偏偏他就是爱哭,不管晚上还是白天都哇哇大哭,声音又十分洪亮,这样一来,不只做爹娘的日夜忧心,就是附近的邻居也经常被他吵得心神不宁。

朱世珍无计可施,迫不得已只好向神明祷告,正好附近有座皇觉寺,他就乘便入寺去祷告。说也奇怪,自从向神明祷告之后,朱元璋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啼哭不止了。朱世珍觉得这是佛祖显灵,很是感激,等到朱元璋周岁时,他还领着妻子陈氏,抱着朱元璋到寺里去还愿,并让朱元璋做了禅门弟子,给他取了一个禅名叫元龙。所以我们也叫太祖朱元璋为朱元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眼见着朱元璋一天一天长大了,身体也越来越魁梧健壮。朱世珍家里的口粮却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们都渐渐长大了,饭吃得多了,家里的开支自然也就大了。加上又碰上了年荒,入不敷出,单靠朱世珍一人养家糊口怎么可能够呢?所以一家人只好掰着指头过日子,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到最后实在没办法,朱世珍只好让三个比较大的儿子出去做佣工,只留下朱元璋一个人在家。

朱元璋每天无所事事,就经常跑到皇觉寺玩耍,寺内的长老喜欢他的聪明伶俐,于是就教他认字。他竟过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岁左右,居然已经能认识一大半古今文字。

过了十岁,朱世珍觉得朱元璋已经长大了,要他去给别人放牛,自谋生计。各位想想,小时候就这么聪明的小英雄,怎么会甘心做人家的牧奴呢?朱元璋起初不愿意,后经朱世珍再三训导,无可奈何,他只好到同村的刘大秀家去放牛。

那些牛经过朱元璋的喂养日渐肥壮,朱元璋因而颇得主人的欢心。但他生性好动,喜欢跟其他村童玩打仗的游戏,而且每次都一定要做主帅,要是有哪个孩子不同意,往往就会被他打一顿。刘大秀怕朱元璋给他惹祸,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让朱元璋回家去了。

转眼间就到了元顺帝至正四年,濠泗一带先是大闹饥荒,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妇相继被瘟疫夺去性命,不久,朱元璋的大哥朱镇也感染瘟疫,不幸去世。在被接二连三的死亡清洗后,朱家早已一贫如洗,如今,就连棺木也买不起一副。不得已,朱元璋和二哥朱镗只好用草席装殓大哥的尸体,本想着就这样将它抬到野外,草草下葬了事的。

谁知刚走到半道上,天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接着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就好像银河水被倒了下来。雨水不一会儿就将朱元璋兄弟全身都打湿了,两人在大雨中寸步难行,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于是只好先将大哥的尸身放下,跑到村里去避雨。不料这场雨下了好久都不停,好不容易天晴了,朱元璋兄弟连忙赶了回去,可到了之后才发现,大哥的尸身已经被泥土埋上了,两旁的浮土被水冲积成了一个小土堆,看上去就像一个宛如天成的坟墓。兄弟两个惊奇不已,一问才知道,原来将大哥尸身天然埋葬的地方,正是同村刘继祖的祖地。

兄弟两个随即找到刘继祖,和他商议这件事,刘继祖听后也惊讶不已,他暗想:“老天既然这么做了,那肯定有他的用意,我不如来个顺水推舟,做个大大的人情。”于是他就将这块地送给了朱元璋兄弟。这里就是后来的凤阳陵。

有了土地安葬亲人,朱元璋兄弟两个自然十分高兴。可谁知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朱元璋的二哥和三哥又相继染上了瘟疫一同去世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嫂子和几个孩子,整天以泪洗面。朱元璋这时已经十七岁,遭遇这种种变故之后,他沮丧不已,十分彷徨,每天晚上都辗转难眠。他寻思着,既然无处可去,还不如去皇觉寺剃度为僧,倒也可以免受许多苦累。想好以后,未等和嫂子侄儿告别,朱元璋就悄悄跑去皇觉寺,拜长老为师,出家做了和尚。

不久,长老圆寂,寺里的其他僧人瞧不起朱元璋,处处和他过不去,有时候他们吃完饭才敲饭钟,有时候夜里不给朱元璋留门,可怜这小少年,吃不好,睡不好,还差点做了孤魂野鬼,转入轮回。

朱元璋实在受不了这些折磨,想着,如果继续在这里混日子,最后肯定要死在这里,倒不如离开这里,还能有一条生路。于是他只好忍气吞声,带着自己的被子和钵盂独自云游四方去了。

饿了就化缘,渴了就喝溪水,朱元璋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吃了无数的苦。就在朱元璋云游到合肥地界时,他顿觉身上忽冷忽热,四肢疼痛无比,身子也动弹不得,于是,他只好找了一座凉亭,暂且休息一下。突如其来的疾病就像越来越汹涌的波涛不断向朱元璋涌来,他开始变得迷糊起来,模模糊糊中,他只觉有两个紫衣人一直陪在他左右照顾他。在他口渴的时候,身旁忽然就有新鲜的梨,肚子饿了,枕边忽然就有蒸饼。此时朱元璋根本没心思去想是怎么回事,只是拿起来就吃,吃了就睡。

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了几天,朱元璋的病竟然好了。霎时间神清气爽,等他抬起头来,四处寻找紫衣人时,却连个影子都找不着,只剩下一间茅屋和三股清风。朱元璋也无暇多思,起身收拾好行囊,便又继续云游化缘去了。

后来朱元璋又经过光、固、汝、颍各州府,虽然路上遇到不少好心的施主,但毕竟是讨饭过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种日子朱元璋挨了三年多,三年后他仍旧是一个光头和尚,除袱被、钵盂外别无长物。于是,朱元璋只好又从小路返回了皇觉寺。令他没想到的是,皇觉寺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只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佛像也已经残破不堪,朱元璋不禁为之惊叹。他拣了一块空地,把袱被、钵盂放下后,便出门拜访邻居去了。

邻居们告诉他:“这几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根本没有余力来供养庙里的和尚。这些和尚又都吃不得苦,后来熬不住了也就都散了。”

一番话惹得朱元璋生出了许多感慨,后因寺里无人,经邻居们布施,朱元璋被留在寺里暂作住持,朱元璋也得过且过,又在这里寄居了三四年。

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人在濠州起义。元将撤里不花奉命讨伐他们,却也不敢攻打他们,反而每天派人四处捉拿无辜百姓邀功领赏。无奈之下,附近的村民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一座座村落一时间全都变为废墟。

皇觉寺虽然地处僻静,但免不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朱元璋见附近的民家除了老弱病残之外,大多数的人都逃亡到别处去了,不禁也有些慌张起来,捏着一把冷汗。他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留下来吧,又担心世道太乱,找不到饭吃,就算不被杀,恐怕也会被饿死;想要离开,可是荆天棘地,无处可依,何况自己还是个和尚,越发觉得没有栖身之所。左思右想,还是进退两难,于是便走进伽蓝殿中,焚香卜卦,先问了远行,卦象显示不吉利;又问了留下,还是不吉利。

朱元璋不由得大惊道:“去也不好,留也不好,这要我怎么办?”

他忽然想起当年在云游化缘的路上生病的时候,似有紫衣人护卫,不免心中一动,于是又跪下虔诚地卜了一卦问:“去和留都不吉利,莫非是让我造反不成?”没想到,这次竟然是大吉。

朱元璋立刻跳了起来:“神明已经告诉了我去路,我还要这僧钵干什么?”

说完,就把钵盂丢到一旁,然后带上破旧不堪的薄被大踏步地走出了寺门,直奔濠州方向去了。真是:出身微贱亦何伤,未用胡行舍且藏。赢得神明来默示,顿教真主出濠梁。

前半章叙述编写这本书的缘起,是全书的楔子,已将一部明史,笼罩在内;随后所列举的元末的衰败景象,虽然只有区区几行文字,看起来过于简单,但详细的内容在元史上都有记录。本书以明史为纲,当然不能喧宾夺主。后半章详细陈述了明太祖的身世,极力描写当时的狼狈景象。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的确先经受住了许多苦难才成功建立伟业,并非我极力渲染。后人经常怀疑开创基业前的种种努力是不是真的,认为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铺垫,但如果不这样写的话,有谁知道其实是这么艰辛呢?这也是我煞费笔墨的原因。第二章 朱元璋发迹

却说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后,一口气跑到了濠州,远远望见濠州城上兵戈森列,旗帜飘扬,四周充满了严肃紧张的氛围,而且城外还有大营驻扎,有好几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士兵把守着营门。

朱元璋也来不及顾那么多了,直接闯了进去,门口的士兵见了,急忙赶来拦他,只听见他大声嚷道:“我要见主帅!”当下惊动了营里的其他士兵,士兵们于是纷纷跑出来看热闹,一看,原来是个光头和尚。众人十分惊讶,就问他叫什么名字?是谁介绍来的?朱元璋没心思跟他们慢慢细说,只说自己叫朱元璋,要见主帅。大伙怀疑他是奸细,索性把他捆了起来,押到了主帅的大帐前。

朱元璋毫不畏惧,见了主帅后,便对他说道:“您不是想成就大事吗?为何还要让手下的士兵,绑缚前来投奔你的人呢?”

那上面坐着的主帅见朱元璋长相特别,身形魁梧,说话又声如洪钟,不禁又惊又喜地问道:“看你的气派果然不像一般人,你愿意来我军为我效力吗?”

朱元璋回答说愿意。主帅这才令手下的士兵给朱元璋松了绑,接着,又问他是哪里人,家住在哪里,朱元璋大致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后,主帅就将他收在了麾下,当了一名步兵。这位主帅是谁呢?就是上章所说的郭子兴。

郭子兴自从得了朱元璋,无论碰到什么战事都让他跟着,朱元璋因此十分感激他,立志要为他好好效力。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强敌,朱元璋总是奋不顾身地第一个冲上去,渐渐地,敌军怕朱元璋就像怕老虎一样,只要见到他就逃。郭子兴十分赏识朱元璋的忠勇,对他也更加信任了。

一天,郭子兴处理完军事后,进内室和妻子张氏闲谈。他讲到最近战事很顺利,又提到了朱元璋的赫赫战功。妻子张氏听了也很高兴,就对丈夫说:“依臣妾来看,朱元璋应该不是等闲之辈。他的谋略如何我不知道,但单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与众不同,将来他一定会有大出息,你现在应该对他施以厚恩,让他感激你,这样他才会愿意为我们继续效力呀!”

郭子兴说:“我已经提拔他为队长了。”

张氏说:“这不过是普通的奖励,要我说还不够。”“那依你看,还要怎样?”郭子兴问道。

张氏说:“我听说朱元璋已经二十五六了还没有成家,我们把义女马氏嫁给他怎么样?这样一来可以让他为你忠心卖力,二来义女的终身大事也有了着落,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郭子兴听后连忙点头赞许道:“嗯,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我看就这么办吧!”

说办就办,第二天升帐时,郭子兴便把朱元璋叫到身边,向他说明了婚嫁的事情。朱元璋自然十分乐意,当即拜谢了郭子兴。郭子兴便让手下的两名部将做媒人,选了个良辰吉日,准备为两人举行婚礼。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补述一下马氏。

早先,在郭子兴还未显达的时候,曾与宿州一位姓马的人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此人的名字已无从查知,就姑且称他为马公吧。马公一家住在新丰里,因为祖辈受到赏赐,一直以来都富甲一方。到马公这一代时,因为他乐善好施,家业渐渐中落。妻子郑媪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就病逝了。后来马公失手杀人,不得不出去避仇。临行前,他把爱女托付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受人之托,就将她带回家里,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照顾。

后来郭子兴听说马公客死异乡,夫妇俩就更加觉得马氏可怜,对她也就更疼爱了。平时郭子兴教马氏读书写字,妻子张氏教她女红。马氏聪慧过人,总是一学即会,一点就通。

马氏成年后,出落得更加漂亮了,不仅身材苗条,模样端庄,神情秀丽,秾而不艳,美而不佻;还另有一种温婉的气质。无论事情多么紧急,她总是举止从容,从不慌张。

郭子兴夫妇对马氏一直都很宠爱,想为她找到一个能托付终身的好伴侣,不辜负马公的遗言。正巧朱元璋来投奔郭子兴,每战必胜,也被郭子兴夫妇所器重,所以张氏倡议把义女马氏嫁给他,郭子兴也赞成。于是,天生的一对璧人,因为他们夫妇俩的撮合终成眷属,真是前世注定的美满姻缘呢。

选好的良辰吉日快到了,郭子兴在城里设了一处馆驿,以此作为朱元璋的婚房,让朱元璋住在那里待婚,随后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提前热闹了两三天。到了良辰吉日,由司仪主持婚礼,笙箫合奏,琴瑟和鸣,请出了两位新人,行完交拜礼,接连是洞房合卺(jǐn),龙凤交辉,一宵恩爱,自然不用我细说。

从此以后,郭子兴和朱元璋就以翁婿相称了,其他人对朱元璋自然也另眼相待,争着改叫他朱公子。只有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向来目光浅薄,觉得朱元璋出身微贱,平白当了郭家的女婿,以后和自己平起平坐以兄弟相称了,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呢?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平。

朱元璋坦白无私,哪会顾忌那么多?偏偏这兄弟俩总找机会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一个说他恃宠而骄、独断专行,一个甚至说他意图不轨,想要造反,要郭子兴防着他兵变。

郭子兴本来是很相信朱元璋的,不肯轻信;怎奈两个儿子一唱一和,久而久之,郭子兴也开始猜疑起朱元璋来。然而,朱元璋不知就里,开会议事时还是和以前一样旁若无人,侃侃而谈,不懂看脸色逢迎。

一天,郭子兴和朱元璋在军事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怒之下,郭子兴让人把朱元璋关了起来。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这下高兴坏了,想借此机会除去朱元璋,一劳永逸,于是暗中吩咐厨房,不准给朱元璋送饭。

事情被朱元璋的妻子马氏知道了,她偷偷去厨房拿了蒸饼准备给朱元璋送去。事不凑巧,马氏刚出厨房就与义母张氏撞了个满怀,马氏担心被义母发现,连忙将蒸饼藏进了怀里,然后故作镇静地向张氏问安。张氏见她慌慌张张,料定有事情瞒着她,于是就故意和马氏闲聊起来。

马氏勉强应答着,但是说话支支吾吾,说着说着,马氏眉头紧蹙,眼泪直流,几乎说不成词,泣不成声。张氏见状连忙将她牵到内室,支开丫鬟仔细盘问。马氏方才伏在地上大哭起来,如实告诉了义母自己的苦衷。张氏听完大惊失色,连忙让她把衣服解开把饼拿出来,那蒸饼热气腾腾,粘在马氏的胸口上。好不容易饼拿下来了,可马氏胸口的皮肤几乎已经被烫得焦烂。张氏见了,不禁潸然泪下,一面命人给马氏敷药,一面叫厨房立刻给朱元璋送饭。

当晚,张氏力劝郭子兴,让他不要随便听信儿子的话。郭子兴本来就是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一听妻子这么说也觉得朱元璋被诬,当即就将朱元璋放了出来,让他回到甥馆。

随后,张氏又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去狠狠地呵斥了一顿,兄弟俩自觉心虚,也不敢强辩,只好乖乖跪在地上挨骂。不过从那以后,兄弟俩有了顾忌,稍稍收敛了些,不敢再放肆,朱元璋的日子因此好过了许多。

几天后,军中接到军报,说徐州被元军收复了,李二败走。又过了几天,守卒来报,说彭大、赵均用带着手下来降,想要谒见主帅。郭子兴听说后,立马传令打开城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双方见面后彼此寒暄了一阵,气氛十分融洽。

郭子兴当下设宴款待彭大他们,大家坐在一起饮酒谈心,好不快乐。谁知就在这时,突然有一探子跑了进来,报称元军追赶败兵,就快到城下了。郭子兴听后不禁皱起了眉头说:“元兵又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旁边有个人站起来说:“元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我们不如坚壁清野,先守住城池。等敌军锐气退下去之后再出击,到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就可以出奇制胜。”

众人闻声一看,说话的原来是朱元璋。彭大和赵均用不认识朱元璋,就问郭子兴:“说话的是你什么人?”

郭子兴回答说:“是我女婿。”

彭大说:“你女婿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听说你自从徐州起义以来,战无不胜,现在元兵追来,何不出城对战,杀他一个下马威呢?也免得被人小觑。我等虽然是败军将领,但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聊泄前恨。”

郭子兴听后连连点头,心想,这可是扬名立威的好机会,于是匆匆吃完,撤了酒宴,便下令出战元军。

这彭大和赵均用本是著名的强盗头子,和李二是一丘之貉。李二兵败逃走之后,因被元军追杀,站不住脚了,他们才只好来投奔郭子兴。但郭子兴只听过他们的大名,并不知道他们的实情,还以为自己迎来了左膀右臂呢!因而才对他们这么欢迎,但他没想到这是大错特错。

朱元璋收到出战的命令后,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勉强跟着郭子兴出城杀敌。彭大、赵均用两人也带兵跟在后面。郭子兴这边才刚拉开阵势,那边的元军就大刀阔斧地冲杀上来了,只见他们的士兵个个斗志昂扬,将领人人勇猛如虎,不管郭子兴他们如何抵抗,就是支撑不住。

郭子兴正慌忙应战呢,忽然,后面的部队纷纷向后移动退回到了城里,霎时间牵动前军,整个队伍顿时阵脚大乱,郭子兴只好拨马往回逃,元军乘势攻了上来,想要夺城。幸亏朱元璋带领手下拼死抵抗,才将元军击退,收兵入城。后来元军又发动了几次猛攻,但均未成功。朱元璋昼夜守城,丝毫不敢松懈,这才勉强保住了城池。

郭子兴退回城中,彭大单独前来找他密谈,把后面队伍退兵的原因全都推到赵均用身上。郭子兴居然信以为真,开始优待彭大,冷淡赵均用。赵均用因此心生了怨恨。

正巧这个时候,郭子兴的党羽孙德崖,募兵前来支援濠州,他突围入城后,来和郭子兴商议战事。孙德崖主战,郭子兴主和,两人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免不了对彼此都有些不满。赵均用乘着这个机会勾结孙德崖,两人决定除掉郭子兴,改拥孙德崖为主帅。

各位想想,以现在的形势,这些草寇英雄有谁不想当主帅扛大旗?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且孙德崖本来就不服郭子兴。

当初在濠州起兵之时,孙德崖和郭子兴本是旗鼓相当,只因为郭子兴比孙德崖年长,孙德崖才不得不谦让郭子兴做了主帅,自己屈居第二。此次经赵均用从中挑拨,孙德崖自然雄心勃勃,哪里还肯再屈居第二。

不过郭子兴还被蒙在鼓里呢,一点儿都不知道他们的诡计,朱元璋也一心防守着城池,无暇顾及这两人在军中的勾当。

一天傍晚,朱元璋正骑马巡逻,忽然接到张氏密召,让他马上过去。朱元璋赶去一看,只见张氏坐在房间内,已经哭成了泪人儿,爱妻马氏也在一旁啜泣。朱元璋不禁惊诧起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张氏声音哽咽,连话都说不大清楚,还是在一旁的马氏回答他说:“我义父被孙德崖骗去了,现在生死未卜,你快去救他吧!”

朱元璋听后,都来不及细问其中原委,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出了屋子。他立刻下令召集亲兵赶往孙家,同时派人火速告知彭大,让他赶快带人前去孙家搭救郭子兴。

说时迟那时快,朱元璋已闯进孙家大门,突然被门卫围截住了,朱元璋回头对左右说:“我受郭氏厚恩才有今天,现在郭主帅被抓,难道要我眼看着主帅被害而不进去相救吗?兄弟们,和我一起出力!打退那些家伙!”

亲兵们奉命上前,个个挥拳奋臂,一哄儿就将门卫们赶散了。朱元璋一马当先地冲了进去,然后大踏步跨进客厅。

孙德崖和赵均用正在房间里密谋着什么,见朱元璋闯了进来,料知是来救郭子兴的,于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一般,问道:“朱公子来这里干什么?”

朱元璋质问他们说:“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二位为什么不去杀敌,反要谋害我主帅?这是什么道理?”

孙德崖说:“我们是邀请主帅前来商讨军机大事,不劳你们费心!你现在就给我回去!守城那么重要的事你竟然敢擅离职守?”

朱元璋不理他,又问:“主帅在哪儿?”

孙德崖瞪着眼睛回他:“主帅在哪儿跟你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闯了进来,说:“赵均用你这个小人!为什么要谋害郭主帅?你要是不交出主帅,我彭大绝不会善罢甘休!”

朱元璋听到这话后底气更足了,雄赳赳地就要和孙德崖搏斗。

孙德崖见两人手下,带有无数身强力壮的士卒,陆续赶了进来,挤满一屋,心里不由得害怕了起来。于是他又谎称主帅已经走了,不在他家。

朱元璋愤愤地说:“那你可否让我进去搜搜?”

孙德崖还没答话呢,彭大已从后面插嘴道:“有何不可?快进去搜!快进去!”

于是朱元璋拥盾而入,直趋内屋,可找遍了各个地方,也不见郭子兴的踪影。忽然,厅后传来了一阵呻吟声,朱元璋顺着声音找去,发现一间门窗都被封住了的矮屋子。朱元璋立刻破门而入,只见屋子里有一人,正被铁链绑着,缩在墙角哭泣,仔细一看,他不是别人,正是濠州主帅郭子兴。

朱元璋也顾不上安慰他,连忙上前替他砸断锁链,随即令部下将郭子兴背了出去。孙德崖和赵均用眼睁睁地看着郭子兴被救走,无可奈何。

随后,朱元璋带着彭大一起朝门外走去。临行前,朱元璋回过头来对孙德崖说:“你和主帅一同起义,称得上是莫逆之交。为何你要听信别人的谗言,和主帅自相残杀?”

又对赵均用说:“现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你既然投奔到我们这里,就应该同心协力,共谋大事,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不过现在,你还是好自为之吧!”

说完,朱元璋拱手告辞。弄得孙德崖和赵均用两人神色黯淡,羞愧难当,反而彼此相互埋怨了一番。

这件事在《太祖本纪》里有记录,但是《太祖本纪》在提到此事时是在濠州还没有被围困之前,而谷应泰所著《纪事本末》,则说此事是在被围困之时发生的。两书不仅在时间上有所差异,而且对事情始末的记载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参考了两本书做了折中。

朱元璋救出郭子兴后,仍然一心一意用心守城。不久,元军主帅贾鲁在营中患病,病情日渐加剧,于是元军的攻击渐渐松懈下来。第二年,贾鲁病死,元军撤退,濠州之围终于解了。

从濠州被围到解围,历时三四个月,守城的兵士有一大半都受了伤。朱元璋禀报郭子兴,建议招募新兵补充队伍,郭子兴应允,并委任朱元璋办理此事。

朱元璋当即回到家乡,陆陆续续一共募集了七百名士兵。这七百人中有二十四人能文能武,有勇有谋,是后来的开国大英雄,真皇辅弼。这二十四人姓甚名谁?待我开列如下:

徐达 汤和 吴良 吴桢 花云 陈德 顾时 费聚 耿再成 耿炳文 唐胜宗 陆仲亨 华云龙 郑遇春 郭兴 郭英 胡海 张龙 陈桓 谢成 李新材 张赫 周铨 周德兴

朱元璋得了许多英才,和他们谈论时事,聊得非常投机。当下截止招募,带领七百名士卒回到了濠州向郭子兴复命。郭子兴按花名册点了人数,七百人一个人也不差。他委任朱元璋为镇抚官,统率他所招募到的七百个人。朱元璋行礼拜谢郭子兴。

有一天,朱元璋正在处理公文,有一个人进来找他。朱元璋一看,是徐达,就问他:“天德(徐达字)有什么事吗?”

徐达见左右无人,便开门见山地对朱元璋说:“镇抚您不想成就大事吗?为何要一直待在这里寄人篱下?”

朱元璋说:“我知道这里不是久居之地,但现在我的羽翼未丰,无法高飞啊!天德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徐达说:“郭主帅厚道,孙德崖专横,彭大、赵均用两人又相持不下,您夹在这中间有许多不便和潜在的危险,何不先离开这里再说?”

朱元璋回答说:“我如果要离开的话,必须得有一个脱身的计策。否则招人猜疑,反而会有危险。”

徐达说:“郭主帅的家乡在定远,至今还没有平定,您正好可以借此出兵,郭主帅肯定会答应的。”

朱元璋说:“我刚招来七百名新兵,现在又是镇抚官,如果马上带他们离开的话,一定会有谣言产生,郭主帅也多少会起疑啊!”

徐达说:“这七百人中,可用的不过二十多人,您只要将这二十几人带着就足够了,其他的全部留在濠州,那样郭主帅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天德,你的这番话,甚合我意,我们就这么办吧。”徐达乃出去候命。

徐达字天德,朱元璋对徐达称字而不称名,以此表示他对徐达的器重。徐达是日后的开国元勋,所以我在这里特地写写他。

朱元璋随后就向郭子兴禀报了自己的想法,说是想带兵平定定远,并请郭子兴另派他人统率那些新兵,自己只带二十四个人同行。郭子兴欣然答应了。果然不出徐达所料。

随后,朱元璋随整装南行了。真是:踏破铁笼翔彩凤,冲开潜窟奋飞龙。

从军是明太祖发迹之始,成婚是明太祖得贤内助之始,救郭子兴是明太祖报绩之始,招兵七百,得英才二十四名,是明太祖纳贤之始。这几层循序渐进,真可谓有声有色。郭子兴的平庸和优柔寡断,孙德崖的贪心和暴戾,彭大的粗犷和豪爽,赵均用的刁钻和小人,都只为反衬明太祖朱元璋一人。我事事都采用倒叙,而不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让读者先迷惑,后清醒,这看起来容易,写起来其实是很艰辛的。第三章 岳父郭子兴

话说徐达、汤和等二十多人跟随朱元璋南下收复定远。定远附近有一个叫张家堡的地方,驻扎着不少民兵,号称“驴牌寨”。朱元璋命费聚前去侦查情况,费聚回来报告说,寨子里缺粮,似乎有投降的倾向。

朱元璋大喜道:“这是机不可失啊!”随即便让费聚在前面引路,另外又选了几个人协助他前往驴牌寨招降。快走到寨前时,朱元璋远远地就看见寨子里有两名大将走出来,冲着他们大声喝道:“来者何人?”

费聚有些害怕,连忙勒住马,回过头来对朱元璋说:“对方比我们人多,我们不能太深入敌方,不如先回去召集些人马再来。”

朱元璋笑着说:“人多有什么好处呢?只会让对方更加怀疑我们的来意。”

说完,朱元璋就跳下马,撩起衣裳,渡过城河,朝驴牌寨的寨门径直走去,寨主连忙出来迎接。

朱元璋上前,道:“郭主帅过去和您有些交情,他听说您这里缺粮,怕您遭到敌人的攻击,所以特地派我们来告诉您。如果您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话就请和我们一起回濠州,要是不愿意呢,就请转移您的兵马离开此地,以免遭遇不测。”

驴牌寨寨主唯唯听命,只要求朱元璋留下一枚信物,作为日后的凭证。朱元璋慷慨地解下腰间的玉佩交给寨主。随后,寨主请他们进城入营,并向他们献上了牛酒饭食。大家饱餐了一顿,吃完饭,朱元璋请寨主收拾行装跟他回去,寨主推脱说以三日为期。

朱元璋回答说:“既然如此,那我就先回去,让费聚留在这里。三天之后您和他一起过来吧。”寨主答应了,朱元璋当即策马而归。

徐达等人来接见朱元璋,向他问询情况。听完事情的经过后,徐达说:“恐怕会有什么变动,咱们应该防范着点。”

朱元璋说:“我也在担心有变故发生。”

徐达说:“我听说寨子里大约有三千多兵马,如果他们不守信用来攻打我们的话,敌众我寡,怕是打不过。所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马上招兵买马,以备不时之需。”朱元璋点头称是,当下便竖起大旗招兵。

招了三天,便招到了大约三百名壮士,就在大家为此而高兴的时候,费聚忽然踉跄着跑了回来,气喘吁吁地大喊道:“不,不好了!不好了!那寨主改变主意了,要出事了!”

朱元璋听后,气得一甩衣袖,道:“这等小人实在可恨,我们现在就去把他抓回来!”说完,就拔营率领着众人朝驴牌寨奔去,他让一些壮士藏在米袋子里冒充军粮,由其他士兵用小推车将米袋推到驴牌寨寨门前,然后派人去告诉寨主说:“郭主帅命我们送军粮来,请寨主出来领取!”

寨主正愁缺粮呢,一听说有人来送军粮,立马就赶了出来。朱元璋和他见面后,下令将粮食从车上卸载下来,这时只听一声呐喊,壮士们飞快地从袋子里跳了出来,立马将寨主拿下了。

朱元璋又命令部下放火烧营。吓得寨子里的士兵无处逃窜,只好大声高呼着愿意投降,朱元璋放过了那些士兵,只将营寨全部付之一炬,当下收检降兵,将他们全部录用。只有寨主因为言而无信,被朱元璋按军律处斩了。自这件事之后,附近的豪杰大多仰慕朱元璋,纷纷前来归附他。

唯独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定远人缪大亨。缪大亨拥兵两万,听从元军将领张知院的驱使,现在屯踞在横涧山。

朱元璋和徐达商议,定下了一条抓缪大亨的妙计,然后派花云去悄悄执行,花云领命而去。

缪大亨的手下都是民间的一些义勇人士,他们本不受元军的控制,只是因为张知院和元军勾结,因而才受到元军控制。

听说朱元璋破了驴牌寨,缪大亨心里隐隐有了戒心,每天都严加防范着朱元璋,可是接连数日都没有听到什么风声,缪大亨渐渐地也就松懈了防务。

这天晚上,缪大亨正在营中山酣睡,梦中觉得有呼叫声,踩踏声,相率起床来查看,谁知外面已万炬齐明,火光烛地,把全营照得通红,顿时头晕眼花,不知所措。缪大亨见大事不妙,想要逃走,可刚跨上战马,就看见敌兵杀入营中。为首的一名大将身穿铁甲,手里还拿着一柄大刀,径直朝他砍来。一刀下去险些把缪大亨的脑袋劈掉,缪大亨急忙举起刀来招架,一边开口说道:“黑将军快通报姓名,不要乱砍!”

来人说:“我是濠州大将军花云,特来借你的头一用!”

缪大亨说:“我跟你无仇无怨,你为什么要杀我?”

花云说:“元朝不人道,造成天怒人怨,我们大伙起义正是为了讨伐元军,你既然也是起义一员,就应该和我们一同出力,为什么要跟元人勾结为虎作伥?我今天是来向你问罪的!你若诚心改过,我倒可以既往不咎,但倘或你说一个不字,我绝不会刀下留情!”

缪大亨本不想束手就擒,但他发现他的部下早已仓皇失措,人仰马翻,只好忍气吞声地对花云说:“要我投诚也不是不可以,还请将军息怒!”

花云说:“你既然能够听我的劝告,那就再好说不过了。你只要下令让士兵缴械投降,我自然会禁军屠戮。”缪大亨应允,于是两边传令,一边弃械,一边停刀。

花云又对众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了一番,最后缪大亨心悦诚服,连其他受降的战士也都心服口服。就这样,横涧山的两万义军都随着花云归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受降的士兵进行了好言安抚和勉励,正在按名将他们收进花名册时,又收到另一个喜报:横涧山附近的另一个山寨头目,秦把头也率领部下前来归降。

朱元璋随即传令入见,免不得一番慰问奖励,一边检阅秦把头带来的部队,一共有八百多人。

现在,朱元璋人多势旺,声威大震。

这时,定远人冯国用和他的弟弟冯国胜也带人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他们穿着儒服,温文尔雅,不觉对他们恭敬了起来:“看两位的神态就知道是饱读诗书之人,见识渊博,现在天下不稳,敢问怎样才能够平定天下?”

冯国用说:“长江以南的金陵是龙盘虎踞的战略要地,而且是历朝都城所在。您既然领兵南下,就应当先取金陵作为基地,然后再派遣将士们去四方征战,救民于水火之中,并且倡行仁义,不贪恋女色和钱财,使天下归心,这样平定天下的话又有何难?”

朱元璋非常高兴,留下了冯氏兄弟做自己的谋士,接着下令拔营向滁阳进发。

在去滁阳的途中另一个举止不凡的人求见朱元璋。

朱元璋问他姓名,对方回答说:“我叫李善长,字百室,是本地人,籍贯是定远。”

朱元璋有心考考此人的才识和见地,便故意发问诘难他,只听李善长从容地回答道:“秦朝残暴不仁致使天下大乱,汉高祖本一介布衣,但心胸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滥杀无辜,所以仅用五年就成就了帝业。现在元朝政体崩溃,天下四分五裂,和秦末的情形不是很相似吗?将军出生在离沛县不远的濠州,身上又有王者气概,如果您能仿效汉高祖刘邦这位老乡,一定能够平定天下。”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后十分快慰,就请李善长留在自己身边做书记,负责粮草的筹备与供给事宜。

接着朱元璋派花云做先锋,带一队人马飞速朝滁阳前进。花云在前面开道,途中遇上了数千土匪也毫不胆怯。他提剑上马横冲直撞,后面的部队也跟着他斩荆披靡,如入无人之境。群盗纷纷吓得大叫:“黑将军来了,太勇猛了,别和他打啦!”说完,各自分道逃走了。

花云一路杀到滁阳城下,城里的守卫早就闻风而逃了,只有一些流寇来来往往,入城抢掠。这些流寇一听说花云的军队到了,纷纷逃出城外,不巧被花云截住了,花云乱斫乱杀,信手扫荡,几乎将流寇全部杀尽。就这样,滁阳城内外一鼓肃清了。

朱元璋随后率军入城安抚城里的百姓。谁知刚安抚完毕,忽然跑来了一个少年,两个小孩子。少年叫朱元璋叔叔,两个小孩子一个叫朱元璋母舅,一个叫他义父。见到这三个人,朱元璋可谓悲欣交集。

原来,少年是朱元璋的侄儿,名叫朱文正。自从朱元璋出家为僧后,两人很多年没见过面了。两个小孩子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母亲去世后,李文忠随父亲外出避难,后来在途中和父亲走失,经历了九死一生才来到滁阳;另外一个小孩子是朱元璋在濠州收养的义子,本名叫沐英,定远人,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他在街边乞讨,朱元璋在濠州出城巡察时碰到他,见他相貌伟岸,不像乞丐,就将他带回家让妻子马氏代为抚养,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如今,亲人相见,难免悲喜交加。

其中,尤属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最年幼,只有十四岁。他走到朱元璋的身前拉着他的衣襟依依不舍,朱元璋也摸着他的头笑着说:“外甥见到舅舅,就好像见到母亲一样,所以才如此亲昵吧!你母亲死得早,父亲想必也已经不在了,不如你以后就随我姓朱吧!”

李文忠说:“我愿意听舅舅的。”

朱元璋又转过头对沐英说:“你本就是我的义子,也改姓朱吧。”沐英也唯命是从。三个人于是都留在滁阳住下了。

滁阳城安定下来后,朱元璋开始派遣部下四处征战,攻陷了铁佛岗,攻占了三汊河口,收复了全椒、大柳等地。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泗州的差使到来,说是奉郭主帅的命令,让镇抚官朱元璋去守卫盱眙。

朱元璋惊讶地问:“郭主帅什么时候去了泗州?”

来人说:“这是彭大和赵均用两个人提出的计划,郭主帅觉得好就听从了。”

朱元璋又问:“濠州现在什么人在把守?”

来人回答:“现在是孙公,孙德崖在把守濠州。”

朱元璋沉吟了半晌,说:“我知道了。彭大和赵均用两个人胁迫郭主帅迁往泗州,然后调我去盱眙以便控制我,真是一网打尽的妙计啊!但是我只遵从郭主帅的命令,彭、赵二人的命令我可不会遵从。你去告诉他们,别想搞什么阴谋,我朱元璋也不是好惹的!”

来人语塞,只好告辞离开,回濠州去复命。自此之后,朱元璋格外留意泗州的情况,经常派人前去打探消息。

不久,有探子回报说,彭大和赵均用两个人因为争权产生了内讧,彭大中箭身亡,部下被赵均用吞并,现在他的气焰比以前更嚣张了。

朱元璋暗自思忖:“赵均用得势的话,郭主帅就更危险了。”当下便和李善长商议,令李善长写了一封长信,派人送去给赵均用,他在信上说:

公昔困彭城,南趋濠,使郭公闭门不纳,死矣。得濠而踞其上,更欲害之,母乃所谓背德不祥乎?郭公即易与,旧部俱在,幸毋轻视,免贻后悔!

大意是:想当初,你受困彭城逃到濠州,如果郭主帅不收留你,你必死无疑。现在你占据了濠州还想谋害郭主帅,你可知道这是恩将仇报?如果郭主帅有什么好歹的话,我们这些郭主帅的老部下决不会放过你,你可不要轻举妄动,免得自讨苦吃!

赵均用收到信后,心里虽然愤恨,但终究还是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加害郭子兴。

朱元璋担心,自己在滁阳,赵均用一旦叛乱的话,根本来不及救援远在泗州的郭子兴。他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了一条贿赂之计,他派人送去金帛,贿赂赵均用的左右,让他设法救出郭子兴。

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没过多久郭子兴就带着家人来到了滁阳城。朱元璋连忙打开城门迎接,并推选郭子兴做了滁阳王,所有的部下由他调遣,郭子自然兴喜不自胜。

谁知才过了一个月,郭子兴又变了脸,渐渐疏远了朱元璋。

除了李善长,朱元璋身边的亲信几乎都被郭子兴调走或者收罗了去,因为李善长坚决不肯,郭子兴不好勉强,方才作罢。

之后,朱元璋变得格外小心,即使有战事都不再表态,郭子兴也不愿意找他商议了。可即便是这样,郭子兴对朱元璋的猜忌还是越来越深,流言也越来越多:有的说朱元璋不肯出战,有的说朱元璋出战不出力……这些郭子兴全都记在了心里。

时值敌军来犯滁阳,郭子兴将朱元璋召入账内,命他前去围剿,朱元璋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郭子兴随即又派了一位副将跟朱元璋一起出战。显然是派去监视朱元璋的。

不过可笑的是,刚一交战副将就中了敌军的流箭,狼狈地逃回去了。副将一走,士兵阵脚大乱,敌军乘隙进攻,幸亏朱元璋率军拼杀了好几个小时,方才将敌军击退。

朱元璋回来向郭子兴报功,郭子兴只淡淡地敷衍了他几句。朱元璋既沮丧又懊恼,回去之后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马氏在一旁安慰他:“打了胜仗本该高兴,夫君怎么不开心呢?”

朱元璋叹息着说:“你一个女人,怎么知道我的烦心事呢?”

马氏说:“我知道,是因为我义父对你不好。”

朱元璋说:“你既然知道那还说这些做什么?”

马氏说:“那你知道我义父为什么会这样吗?”

朱元璋说:“以前因为顾虑我专权,所以我情愿交出兵权。现在怀疑我出战不出力,那我就争先杀敌,可他还是不满意,真是让我莫名其妙,我想应该是他跟我有仇吧。”

马氏说:“其实并非义父和夫君有仇。请问夫君,你屡次出征回来,有没有把缴获的金银献给义父?”朱元璋愕然,回答说这倒没有。

马氏问他:“其他将领出战回来的时候都会把金银献给义父,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朱元璋说:“他们都是抢来的钱财,我外出征战从来都是对百姓秋毫无犯,哪来的金银财宝呢?就算从敌人那里搜缴了一些金银,我也都分给部下了,拿什么献给主帅呢?”

马氏说:“体恤民生,慰劳将士,你做得对。但我义父不知道这些啊,他还以为是你私吞了呢!不过我这里有一些积蓄,我们将它们献给义母,让她帮我们跟义父说情,这样义父就不会再疑心你了。”

朱元璋说:“那就依你所说的办吧!”

第二天,马氏便把自己积攒的金银首饰拿出来,亲自呈给了义母张氏。张氏果然很高兴,马上就向郭子兴说了这件事。郭子兴高兴地说:“朱元璋这孩子真有孝心,我以前错怪他了。”

自此之后,两人之间的嫌隙渐渐地就消除了,郭子兴碰上重要军事还是找朱元璋一同商议。朱元璋心里知道这都是贤内助的功劳,两个人的感情也比以前更加好了。

过了几天,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邀请朱元璋去城外赴宴,马氏知道后,悄悄提醒朱元璋说:“夫君要小心!以前义父猜疑你都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挑拨,这次设宴款待你,恐怕也是不怀好意。你能不去就不要去了,免得中了他们的计!”

朱元璋笑着说:“这两个小子怎么可能害得了我?我会处理好的,你放心吧!”说完,就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一起骑马离开了。

走着走着,朱元璋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莫名其妙地对着天空念念有词,好像在天上看到了什么似的。念完之后,朱元璋又翻身上马自顾自地往回走。弄得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一头雾水,连忙追上去问道:“我们不是说好一起去喝酒的吗,你为什么要回去呢?”

朱元璋回过头来呵斥他们:“我没有对不住你们,你们为何要设计害我?幸亏有神明告诉我,说你两个人在酒里下了毒,让我马上回去,免得中了你们的诡计!”说完,朱元璋骑着马扬长而去。

兄弟两个早已吓得一身冷汗,直到朱元璋走远了,才敢小声议论说:“酒里下毒是我们两个密谋的,除此之外没人知道啊,他怎么知道的?难道真的有神明在保佑他?”“有可能。”“那咱们还是快回去吧!”当下,两个人便怏怏不乐地骑着马回去了。

从此之后,兄弟两人再也不敢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不是,女婿和娘舅之间的关系开始和睦起来,滁阳城也因此更加坚固了。

正好元军围攻六合,六合派人来滁阳求救。郭子兴一向看不上六合,所以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朱元璋劝郭子兴说:“六合和滁阳城唇齿相依,六合如果被攻破,滁阳也危险了,我们应当前去救援才是。”

郭子兴犹豫了许久,方问来使:“元兵大概有多少人?”

来使说:“他们号称是百万雄师。”

郭子兴不禁吓了一跳:“这、这么多人,谁敢前去救援?”手下的将士听了全都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可别人都不敢做的事情,朱元璋偏敢做,他站出来对郭子兴说:“朱元璋不才,愿意前去!”

郭子兴提议说:“要不我们先卜一卦?”

朱元璋说:“卜卦是为了帮助做决定的。现在我已经决定好了,还卜卦做什么。”

郭子兴也不好再说什么,他叫来使先回去,随后拨给朱元璋一万名士兵,由他统领,前去救援六合。没过几天,朱元璋就率兵出发了。

朱元璋走后,郭子兴便一直盼望着能收到捷报,不久军报果然来了,说是六合的围解了,郭子兴这才放下心来。谁知第二天,就有探子来报说,元兵准备对滁阳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郭子兴大惊道:“朱元璋在哪儿?”探子回报称他也不知道,这下可真把所有人都吓坏了。真是:军事由来变幻多,猝逢大敌急如何?若非阃外英雄在,日暮何人得返戈。

至于滁阳为什么被攻,朱元璋又为何未归,我们下章再说。

自古以来每一个帝王的崛起,在外需要能辅佐他建功立业的人,在内则需要有为他分忧解难的贤内助。昔日周武王在外有周召,在内则有邑姜,邑姜的功劳可以说不比周召小。倘若明太祖朱元璋南下滁阳时徐达、汤和等人是周召,那么马氏就是邑姜了。本章内外兼叙,强调内外人才对太祖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原因。第四章 鸿门宴“死里逃生”

前章说到郭子兴接到军报,得知元兵来攻,非常吃惊,问及朱元璋的下落,探子不知,他也不见其率兵归来,一时更是吓得不知所措。

朱元璋为何还没有回来呢?听我慢慢从头道来。

原来泰州人张士诚占据了高邮,元朝丞相脱脱领军前来讨伐他,大败张士诚全军,又乘胜分兵围住六合。六合主将派人向滁阳求救,朱元璋自告奋勇,率领耿再成等前去救援。

朱元璋和元军交锋多次,双方互有胜负。因考虑到元兵人多势众,朱元璋觉得不便与其长久的相持下去,于是就故意让士兵潜伏在民居里,又让妇女们站在门口指着元军大声痛骂。元兵担心中了他的诱敌之计,不敢靠太近,只好相继离去。

那时,元丞相脱脱,早已得知滁阳出兵救援六合,竟然给他们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又分兵去进攻滁阳。这便是滁阳为何忽然被攻的原因。

这边朱元璋还没回,那边元兵就快到了。探子遇警则报,不曾面面俱到,所以被问及朱元璋的下落时,答称不知。而郭子兴的那些部下又都是酒囊饭袋,没有一个中用的,现在,忽然听说元军都打来了,怎么会不惊?怎么会不慌?

就在这危急时刻,又一探子来报:“朱将军回来了!”听到救星回来了,郭子兴这才将早已吓得出窍的灵魂,收回身中,准备出城亲自迎接。

这时朱元璋已经率领众人进了城,见到朱元璋后,郭子兴不及和他细谈,就开始和朱元璋商量应敌之策。

朱元璋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他做什么?”听到这话郭子兴就放心了,遂命朱元璋出战。

朱元璋领命而去,来不及休息就又率领部众出城去了。经过探听,他得知元兵距滁阳已不到十里,当即就命人在山涧设下埋伏,又命耿再成带着数百人渡过山涧,前去诱敌,自己则在城下立营,等待元兵的到来。

元兵来势汹汹,直扑滁阳,他们在途中遇到了耿再成,一看对方不过才几百人,全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纷纷争先上来抢头功。

耿再成的兵就像风卷残云一般,顷刻之间就逃散开了,元兵在后面奋力追赶,追到山涧边,见败军跳水逃去,元兵纷纷下马,提起衣裳涉水过河。

可就在这时,猛然号角齐鸣,两岸林间顿时杀出无数人马,前队列有弓箭手,个个拈弓搭箭,箭矢不断向元兵射来。元兵躲避不及,连忙往回退,但已有一大半人中箭,倒毙在山涧中。朱元璋见元兵中计,连忙带着大队人马赶了过来。

城里的将士见朱元璋得手了,也不等郭子兴下令就一拥而出,纷纷上前争功。幸而元兵没有设下埋伏,否则全城都要沦陷在他们手上。

众人又追了元军一段路,还是朱元璋勒马停住,叫他们穷寇莫追,他们方才收兵回城。途中拾到元兵丢弃的军械,不计其数,众将士都非常高兴地返入城中,向郭子兴报捷去了。

朱元璋担心元兵还会回来,秘密叮嘱手下要加强戒备。

不久,听说元丞相脱脱被削职充军,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高兴地说:“元朝大将只靠脱脱一个人,现在他已被贬,其他人就不用担心了。”不久他又听说脱脱遭到陷害,竟被赐死,禁不住又喜又叹!

没有了战事,朱元璋在滁阳无所事事。一天,从虹县来了一位身材高大、面色铁青的英雄,他自称胡大海,特地前来求见朱元璋。朱元璋听说后,急忙令人请他进来,只见此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朱元璋起身相迎,让他坐在身边,两人一问一答,谈的无非是一些行军要略,两下里谈得很是投机,朱元璋当即就命他做了先锋。

转眼间到了至正十五年,滁阳城里的军粮日渐缺乏,郭子兴找来众将和他们筹划军需,商量对策。

朱元璋进言道:“我们困守孤城,哪来的粮食呢?邻近的和阳城没有经历骚乱,想必应该有粮食,我们可以去那里取粮。”

其余诸将笑道:“朱公子说得容易,和阳城虽然小,但城高府深,又有重兵把守,怎么取粮?”

朱元璋说:“这些我也知道,既然我们不能力敌,那就要智取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