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事家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20:45:03

点击下载

作者:于泓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军事家的故事

大军事家的故事试读:

阅读提示

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变幻莫测的一种现象。正因如此,那些在战争中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便令人惊叹和折服。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战斗故事被人久久传诵。

兵法始于少年之心,用兵如神,归隐无踪,这是

孙武

的一生概括。他的《孙子兵法》,世界著名,影响至今。

从英雄王子到创造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从征服欧亚非三大洲到英年早逝,

亚历山大

大帝的暂短一生可谓活得山摇地动。

从显赫的家世开始征战,与埃及艳后发生非同寻常的恋情,最后身中21刀而遇刺身亡,

凯撒

的一生,曾统治当时除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全部文明世界,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自由与爱情而奋斗,陷入美色与阴谋,在最后的时刻悲壮战死,这就是奴隶大起义的领袖

斯巴达克

的命运。他的人生是传奇的,是伟大的,永垂后世。

死里逃生,终成可汗,斗勇斗智,统一草原,雄心大志,横扫欧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对于推动蒙古社会的进步和统一中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他的故事惊天动地。

童年称王称霸,青年名震天下,壮年征服世界,晚年病死孤岛……威名赫赫的

拿破仑

几经人生大起大落。从一个普通少年奋斗成为世界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伟大人物。其经历耐人寻味,其奋争使人惊异,其精神催人向上。

巴顿

的性格与用兵,

蒙哥马利

的战术与趣事,

朱可夫

的头脑与福祸,都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上演成戏剧性的种种曲折故事。

大军事家的故事充满了迷人色彩,更充满了智慧与奇迹。孙武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中国古代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后至齐国,称田氏,祖父田书为齐大夫,因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推荐,并以所著兵法13篇晋献吴王阖闾,被重用为将。时值吴楚争霸,长期交战于江淮一带。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整顿军队,并制定出先击楚,再打越,最后攻占中原的逐步争霸方针。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纳孙武等谏乘楚兵被袭疲惫松懈之机,迂回奇袭楚军守备较薄弱的东北部,一举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从而使吴国以一隅之地称霸于各诸侯国。其著作《孙子兵法》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特别强调应争取民意;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争指导思想;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许多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兵法始于少年之心

孙武的父亲叫孙凭,在孙武出生后,为了给他取一个好名字,孙凭确实费了一番脑筋,后来,孙凭想:“值此春秋乱世之际,人心思定,将来若此儿有出息,能以武定国安邦,就算是实现了我最大的心愿。”于是遂为其定名为孙武。

这“武”可不是一般的“武”。古人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是配酝天,古之极。”

根据文献记载,古来的小学生入学年龄从八岁至十五岁之间。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的贵族入学较迟。但很可能中低级贵族子弟未入学前,先学于家塾,年龄渐大才入国学之小学就读。他们一般经过7年的学习,即可升入大学。

孙武受教育的内容,当包括德、行、艺、仪等四大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小学以书、数的学习为重点,在大学以诗、书、礼、乐的学习为重点。

六艺是六项训练的技能科目,内容繁杂而具体,要求很高。“礼”有五礼,即吉、凶、宾、军、嘉等。

孙武对军礼最感兴趣。因为军礼专门讲整编队形和作战的阵势,辨识金鼓旌旗发布号令的规则,教导兵众坐下、起立、进退、距离疏密远近的节度等等。后来孙武写下了“夫金鼓旌旗,所一人耳目。人既专一,则勇者不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的论述。由此可知军礼方面的教育给青少年时期的孙武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孙武是将门之后,从小对兵学知识就有如饥似渴的追求。在学好了学校的知识后,孙武向祖父孙书提出了要学兵法的要求。

孙书大喜,知孙儿大约是天授其智一类的人物,从其所请。当时大贤常隐,他相信天下必有精通兵法者,于是派人四处打听,后来便打听到位于蒙山深处碧云庵有一号称鬼谷先生者通六韬三略,研精兵学。孙书便派人把孙儿送到那里,孙武于是拜了鬼谷先生为师,在庵中住了下来,一应吃用,均由孙府供给。

那鬼谷是何人?原来他姓王名栩(Xǔ),隐于此间研究兵学已四十余年,世间各大战役他无不知晓,于其胜败原因均加穷究,写成理论,著于简中,故其兵简已堆积了数个房间,如积在一处,颇似小山。王栩因何以鬼谷为号呢?只因其庵旁有一鬼谷涧,遂取以名之。再说那鬼谷先生收了孙武为徒,先考察了他的六艺,尤其仔细考察了他的书与礼二艺,觉得孙武对其掌握得超过常人,心中大喜,便认定他必将是自己第一位高徒,于是让他一篇一篇翻阅自己所著满室之书。孙武按老师指点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他深为鬼谷先生高深的思想所折服,仿佛走进了一座智慧的殿堂,令自己立即变得灵气起来。一年多过去,孙武已把鬼谷先生所著书读毕,于其精义烂熟于心,且能相互融汇,于是鬼谷先生开始考察孙武的读书心得,他说道:“徒儿已把我之所著书阅读一遍,对于兵家之机有所悟知?”

孙武坦然答道:“学生略有所得。”

鬼谷先生道:“观你聪颖异常,当有所得,且答我问。一个指挥作战的将帅,手中拥有数倍于敌的大兵,他能否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呢?”

孙武答道:“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

鬼谷先生问道:“什么意思?”

孙武答道:“善用兵者胜,否则败。”

鬼谷先生问道:“何以见得?”

孙武答道:“桓公二年,齐国强大的军队向鲁国进攻,弱小的鲁军前往迎战,而齐以强败,鲁以弱胜,以此知之。”

鬼谷先生问道:“齐为何以强却败?”

孙武答道:“不善谋。”

鬼谷先生问道:“鲁为何处弱却胜?”

孙武答道:“因为善谋。”

鬼谷先生道:“善谋怎样?”

孙武道:“避其锐气,击其惰气。”

鬼谷双手击掌,大喜道:“由此见吾徒于军法大略已通,兵贵谋败,不在愚搏。”

孙武接着说道:“故上兵伐谋。”

鬼谷先生道:“正是,正是。你明日就可离开我,前去查阅古今战史,走访古战场,向当地父老了解战斗过程,仔仔细细研究导致成败的各种各样因素,结合我的理论,去创造你自己的理论吧。”

从此,孙武遂立定了要著就一部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兵法巨著的宏伟愿望,并渴望着日后能用它在疆场上去亲身实践,达到以谋制胜的目的。用兵如神

随着岁月的流逝,孙武进入了弱冠之年。

此时的孙武,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只知道缠住祖父讲说战争故事的聪颖稚童,而出落成一个英气勃勃、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他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志向高远,腹藏良谋。像历史上其他伟大的人物一样,孙武鄙视平庸,嘲笑浅薄,渴望抒展抱负,建功立业,寻求自己的人生支点,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谱写一曲生命的颂歌,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年龄大了,本领有了。该是闯荡世界、施展才华、谋创大业的时候了。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展宏图之际,中原形势的发展以及齐国政局的变化,使他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深深的思考和慎重的抉择。

当时,鲁、晋、齐、宋、郑等中原诸国,都出现了卿大夫之间武装兼并,又进而图谋夺取诸侯君位的战乱。

在齐景公统治下的齐国,政治腐败,吏治黑暗,刑罚残酷,赋敛沉重,统治者穷奢极欲,民不聊生,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公元前545年,田、鲍、高、奕(Yì)四族共讨国相庆封,庆封奔吴,四族取得了胜利,并从此揭开了“四族谋为乱”的序幕。他们为了争权夺利无不处心积虑,一边培植自己的势力,扩充私属武装,控制经济,一边又互相勾结,互相倾轧,无休无止,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安。公元前532年,田氏又联合鲍氏,趁执政的奕氏、高氏宴饮正酣之际,突然袭击,一举打败了奕、高二氏。公元前489年,国惠子、高昭子立太子荼为景孺子,而田乞、鲍牧立公子阳生为悼公,导致了一场争政的内乱,田、鲍二族在这场争斗中又获得了胜利。

孙武是田陈氏的后裔,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中当然合乎情理地站在田氏阵营的一边。但是,自孙武的祖父改姓孙氏,另立门户以来,孙家与田氏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起来。祖父孙书虽然政治地位不低,生活上也颇为优裕,却难以进入权力的中心,几乎等于赋闲在家。空有一身军事才华,却再也没有机会获得军事上的委任,统兵征战,再建功勋。孙武心想,自己日后纵然能够进入仕途,但按照目前的形势分析,恐怕也不能手握兵权,在军事领域中一酬壮志。况且,田氏在斗争中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是一个未定之数,如果田氏在激烈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反而会因为田、孙两家的渊源关系,殃及到孙武的家庭。每想到此,孙武不由对齐国卿大夫之间的这种无休止的倾轧斗争感到十分地反感,也觉得特别心酸,看来,自己在齐国施展军事才华,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希望是非常渺茫了。于是,孙武萌发了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念头。他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必须去选择合适的舞台。

可是该奔向何方呢?

孙武环顾海内,仔细分析着各国的形势,以便作出明智的选择。最后,孙武把目光转到了南方的吴国。

当时的吴国,是春秋晚期迅速崛起的南方强国,建国在东部沿海、长江下游下带,东靠大海,南与越国接壤,西和强楚为邻,北同齐晋各国相望,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自寿梦(前585年——前516年在位)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渐盛,政治也较为清明,颇有新兴气象,正是有志之士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良好处所。

在认真观察了当时各国的形势之后,孙武终于认定吴国是自己最有希望施展才能和实现理想的场所。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二年(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青春年华,他含泪告别家人朋友,携(Xié)带妻子和几个忠实家僮,从老家古称“安乐”的采邑(Yì)出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辗转投奔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心想,自己新来乍到,举目无亲,人地生疏,如果贸然去求见国王或投靠权贵,不但没有合适的门路,而且很容易招致无妄的挫折。同时,要在政治上有所发展,本身就要有雄厚的资本。军事固然是己之所长,可是自己这方面的高明见解此刻尚且笥(Sì)贮腹中,没有形成系统文字,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把它们著之于竹帛,成一家之言。

孙武一旦作出决定后,便挈妇将稚辗转来到罗浮山的东麓之下,在那里筑屋卜居,屋名定为栖霞居。孙武在这里植禾艺圃,潜心著述。

他清晰地回忆少年时期读过的所有兵书和各大家的兵学思想,结合在寻访古战场时听闻到的战争故事,对以往的兵法进行提炼和升华。他又以战略家、哲学家的眼光从纷繁复杂的战争现象中总结出战争的基本规律,从各具千秋的兵法理论中提炼出战争的基本原则。经过这段时间的苦苦思索,《孙子兵法》十三篇,这部前无古人的兵书初稿终于在孙武的笔端一篇一篇地流淌了出来。

春去秋来,转眼三年过去,一日伍子胥听乡间人盛传此处不远的穹隆山上隐居一位大贤,心想,何不访他一访,如果然是个大贤,荐给公子光,为自己日后伐楚多一个助手。于是独步登山,经乡人指点,来到了一个名叫栖霞居的山间住所。伍子胥依照礼节,轻轻叩开了柴门,便有一仆迎上前来,询问伍子胥有何事见教。伍子胥说道:“烦你去通报你家主人知道,就说来了一位乡间隐者,要拜见他。”

仆人应声而去,伍子胥门外等候,不一会儿功夫,栖霞居主人便出来迎接,行礼之后,请教伍子胥大名,伍子胥说道:“实不瞒大贤,我乃楚国已故太子、太傅伍奢之子,名伍员,字子胥。楚平王当时听信了费无极的谗言,认为我父唆使公子要造反,便将我父及一家三百余口尽行残酷杀害,如今避难吴国,久闻大贤之名,前来拜访,以求教诲。”

孙武便把伍子胥让到房间。伍子胥进了孙武居室,只见床榻案头都是竹简,有的墨迹尚未干,知他正在著书立说。坐定之后,孙武介绍了自己弃齐来吴的过程。二人因遭遇相近,话甚投机,于是各自开怀畅谈,伍子胥便说出了自己的抱负,坚信一定能在吴国得志。

伍子胥于是起身翻阅孙武所著之书,见其目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事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计十二篇。

那伍子胥也是一员战将,读了孙武兵法,深为其严密的论证、深邃的思维、精妙的高见所折服,但觉字字珠玑(Jī),处处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将那战争中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都揭示得清清楚楚,传播出去,必将成为用兵者常习之文。

伍子胥看完之后,赞不绝口。

两人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日已西垂,伍子胥便告别孙武,临走之时,他告诉孙武,就暂在此隐居,所缺食用均由他送来,并一再叮嘱,如云游他国,务要让他知其去处,孙武一一答应。

如此一来二去,孙武和伍子胥便成了莫逆之交,孙武从日常的谈吐中发现伍子胥绝非是等闲之辈,伍子胥更觉得孙武有经天纬地之才。

由于伍子胥是楚国人,他在言谈之中难免会谈及楚国之事,有心的孙武将此一一记在了心中,他知道,日后吴国定会与楚国进行争霸之战,到时候,如果用他为将,那么自己将能做到兵法中说的知己知彼,从而便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

公元前515年,吴国的公子光登上了国君宝座,号为吴王阖闾(一作“阖庐”),掀开了吴国历史新的一页。

阖闾是一位韬略过人、雄心勃勃的政治强人,弑(Shì)僚夺位成功后,他大权在握,便着手为实现自己革新图强、争霸天下的政治抱负而不懈努力。

一次,他在君臣陪同下登上高台,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煦的春光,阖闾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可是大多数臣子并不省察君主的心理,一个个左顾右盼,面面相觑(Qù),对君主的行为感到莫名的惊诧。

此时,惟有伍子胥多少觉察了阖闾的内心活动。

伍子胥一直在寻求恰当的机会,向阖闾推荐孙武,看来今天是个大好时机。于是伍子胥上前奏曰:“主公虑楚之将广兵多,吴国无人为帅而叹乎?”

阖闾很欣慰地看了一眼伍子胥,说道:“知我心者,莫过爱卿也。”

伍子胥听罢,心中当然大喜,便又迈前一步,表情郑重地说道:“臣举一人,可为将帅,定保伐楚可获全胜。”“此人来自齐国,姓孙名武,是齐国名将孙书的孙子,现隐居于罗浮山深处。大王,此人文能安帮,武能定国,堪称栋梁之才。大王若得此人,犹如周武王得吕尚,商汤得伊尹,齐桓公得管仲,不要说是伐楚称霸,就是平定四海,横扫九州,何足道哉!”

听了伍子胥的介绍,阖闾赞叹不已,连连叫绝,恨不能立刻见到孙武,共商伐楚大计。

很快,孙武一行来到了吴国都城。

吴王阖闾把孙武接入宫中以后,亲自拜于庙堂之内,礼于宫廷之前,用最高规格的国礼隆重迎接孙武。礼仪过后,吴王阖闾心里十分欢喜,他的远大理想可以寄托在孙武身上了。

孙武认为吴国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求得生存,谋取开拓,就必须在三个方面中选定一个首先进攻的方向,重点突破,带动其余,从而最终实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称霸中原的战略目标。后来,孙武、伍子胥等人出于对全局利益上的战略考虑,向吴王阖闾提出了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楚国的建议,并为阖闾所欣然接受。

历史证明孙武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吴国如果首先发兵进攻北边的齐、鲁诸国,不但师出无名,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正如后来伍子胥对夫差所分析的那样,“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即使取得一些胜利,也不能从中获得多少实际利益。同时,吴国在当时诸侯的眼中,尚属于未曾十分开化的蛮邦;相反,齐、鲁则是立国悠久的“礼义”大国;在列国中素具威望,吴国要进入中原列国的圈子,有赖于它们的认可和提携。所以吴国此时不能贸然先攻打齐、鲁诸国。

如果吴国此时先进攻南面的越国,这在军事上、政治上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吴、越两国人口、面积、国力等方面都相差不大,派去攻打越国的军队如果少了就不能必胜,多了则国内空虚,会给楚国提供可乘之机,使吴国两面受敌,陷于被动。而且越国地处吴国的更南面,距离中原更为遥远,文化比吴国还要落后,即使战而胜之,在中原各国中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孙武认为当时只有首先进攻西边的楚国,才是吴国惟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楚国立国已久,地广兵众,位居上游。长期以来它兼并小国,争霸中原,亡吴之心不死,是吴国最大的心腹之患;第二,楚国当时面临的困难形势为吴国伐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楚国的形势是:民众疲惫困顿,财力空虚匮乏,奸佞当道乱政,国君昏庸无能,君臣离心离德,局势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矛盾复杂尖锐,社会秩序混乱,外交陷于孤立,军令不能统一;第三,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吴国攻楚在外交上也能够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晋国的积极支持自不必说,齐、鲁诸国虽然忌惮吴国的勃兴,但更畏惧忿恨楚国,所以将基本保持中立。至于越国,虽为吴国的宿敌,但此时其整体实力毕竟略逊于吴国,又刚刚被吴国所打败,当没有足够的力量主动向吴国进犯。

吴王阖闾四年,吴国开始正式伐楚。他们把打击的目标首先定在楚国的养邑上。

攻取养邑之前,为了稳妥,阖闾主持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参加者有孙武、伍子胥、伯嚭(Bǐ)。四个人一起,认真研究攻占养邑的战略方针。伍子胥、伯嚭先谈了自己的看法。孙武却默不作声,他正在凝神深思。阖闾知他想得差不多了,便问孙武道:“攻打养邑,将军之计何出?”

孙武道:“其方针应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养邑地势险要,利于防守。此地军事实力不容低估,如我大张旗鼓地矛头直指养邑,楚必增援,两兵相加而抵抗我军,必于我军不利,势必难以取胜。所以此战应首先从征讨在夷城的徐君章禹开始。徐君章禹当年诈降吴国而逃于楚,楚为他筑夷城使之与吴对抗,讨伐他师出有名,而且可以掩盖我伐养邑之谋。而我征讨章禹,楚军必远道来救援,如此外围战斗,足可疲弊楚军,等楚军疲弊以极,无力救援养邑,我再加兵养邑,必一举而夺之。”

阖闾听罢大悦,立即准其按此战略构想完成这场战役。

孙武于是择了吉日,与伍子胥等率军出征。他指挥吴军以急行军的速度,飞快渡过江淮,直向夷城袭去。此时是十月天气,令人感到寒凉,徐君章禹正拥美姬饮酒作乐以驱寒,忽闻报吴军打来,立即慌作一团,忙传令闭门固守,然后派出人去急速向楚请求救援。

再说孙武来到夷城外,见其城处于崇山峻岭脚下的盆地之中。沱河自西北而来,到夷城南部绕了个弯,向东北流去,再南折而入淮河。夷城之南,有一道屏障的山丘。挡着沱河之水。孙武侦察一番地形后,发现若能将这山丘凿开一道缺口,便可使沱河水直灌夷城,则此时夷城将不攻不自灭,于是心生一计。他先令大军将城团团围住,然后抽调一部分兵力去凿丘开渠,并令大军喧嚷要水淹夷城。吴军已围城半月有余,楚救兵虽已出发,因需跋山涉水,又兼路途多险阻,距离夷城仍十分遥远,而吴军凿丘很快就要打通。

孙武因不愿城中无辜百姓受苦受难,所以派出了一名精于游说的使者,去见徐君章禹。章禹被吴军团团包围在城中,又察得吴军即将凿通山丘,以水淹城,而楚救兵迟迟不到,心中无限恐慌,闻听吴军派来劝降使者,立即以礼接见。

第二天,徐君章禹断发,携了夫人出城投降吴军。结果孙武未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夷城。消息传回吴国,阖闾见孙武首战告捷,口中不觉连连称赞孙武。

再说孙武拿下夷城后,估计楚救徐之兵不日便到,立即调转兵锋,向南长驱五百里,渡过淮水,疾侵楚国的潜、六二地。这二地是楚之腹地,又是战略要地。楚军到达夷城后,见吴军已撤离,向潜、六二地打去,心中大惊。立即调头去营救潜、六二地。谁知当楚军到达潜、六地区后,孙武率领吴军扭头便走,坚决不与楚军交锋。楚见吴军把潜城攻得残破不堪,便把这里的守备力量调走。就在这时,孙武派出的由伍子胥率领的一支人马溯淮而上,昼夜兼程,舟行数百里直扑楚国的要地弦邑,最后把弦邑团团包围,摆出一副要攻占弦邑的架式。楚军见弦邑告急,立即赶往救援。当救援弦邑的楚军刚刚抵达豫章地区,伍子胥立即撤离了弦邑回师。这时楚军已三次扑空,东奔西走累经千余里,人疲马乏,且每次都是白跑,将士沮丧,士气沮丧,士气极为低落,不得不停在豫章休整。孙武见攻养邑时机完全成熟,于是号令大军朝养城实施战略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陷了养城,擒杀了阖闾的政敌——吴国二公子,率兵回国。阖闾闻报孙武凯旋,立即出郊迎接,并在效外举行了隆重的“振旅”(战斗凯旋而阅兵)仪式。并且还为孙武举行了庄重热烈的庆功宴,并赐以金帛美女,为孙武起造华屋,以示对孙武的嘉奖。

孙武初试兵锋,就充分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威震三军。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以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临了,让孙武将自己的作战指导思想应用于实战、发挥巨大威力的机遇终于出现了。

这一年的秋天,楚国继续走穷兵黩武的老路,悍然出动大军围攻蔡国。蔡国力屈不能相支,在危急中向吴国恳求救援。另外,唐国的国君也因愤懑于楚国的不断侵夺勒索,而主动遣使与吴国通谊修好,要求协助吴国共抗强楚。唐、蔡两国虽然是兵寡将微的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重兵把守的正面,进行战略大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了。

同年冬天,吴王阖间根据《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所提示的原则,委任孙武、伍子胥、伯嚭(Pǐ)等人为将军,胞弟夫概为前敌先锋,倾全国兵力水陆三万余人,并联合唐、蔡二国,乘楚国连年征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深远的战略奇袭,从而正式拉开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帷幕。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是孙武等人预先制定的,它以袭占楚国郢(Yǐng)都为基本目标,以实施远距离战略袭击为作战方针。

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孙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迂为直”,实施大规模战略迂回。在阖闾、孙武等人指挥下,以劲卒3500人为前锋,在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导引下,并利用春秋时期列国一般守御关隘的特点,兵不血刃,迅捷神速地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信阳市一带),穿插挺进到汉水的东岸,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先机之利。

楚国方面闻报吴军大举来袭,大为惊诧,不得已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

楚军因内部军令不一、矛盾重重的痼疾却最终使自己走上了失败之路。待沈尹戌奔赴方城不久,囊瓦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听从了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擅自改变了自己与沈尹戌商定的正面相持、断敌归路、侧翼包抄、前后夹击的正确作战方针,采取冒进速战的做法,不待沈尹戌完成迂同包抄行动,即率军仓促渡过汉水,进击吴军。

阖闾、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了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昏聩无能的囊瓦果然中计,误以为吴军怯战,于是就步步进逼,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北)至大别(今湖北境内大别山脉)间,楚军连续与吴军进行小规模交锋,可是结果总是失利,丝毫占不到什么便宜,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部队疲惫。

孙武等人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困境,就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九日,阖闾、孙武等人指挥吴军在柏举地区(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今湖北麻城)布列阵势,准备迎战楚军。

十一月十八日,天刚蒙蒙亮,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开始会战。像许多统帅一样,当战争还未到之时,盼望着早日开始取得胜利,可当真的要开战的时候,又往往犹豫起来,对能否获胜产生怀疑。吴王阖闾也不例外。当双方都为开战临阵前积极布置的时候,阖闾觉得吴军并非稳操胜券。

不久,吴王阖间与孙武、伍子胥等人在一座小山旁研究与楚交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孙武说道:“现在,敌人已如我们预期那样,进入柏举,吴军再不能后退一步,必须在这里一举歼敌。”

阖闾此时见楚军兵多势众,且又十分勇猛,不由又担忧起来,他说道:“寡人觉得此时交战似非良机,孙将军,您觉得可以稳操胜券吗?”

孙武坚定地说道:“如诸位共同努力,毫不泄气,胜利是没有问题的。”

吴军在孙武指挥下开始布阵。十一月九日,天刚放亮,柏举山间便回荡起喊杀声,吴向楚发动进攻了。那夫概本是猛将出身,亲率精兵五千直冲楚阵。楚这时尚未开饭,见吴军打了过来,弄得猝不及防,一个个空着肚子上战场,哪里能有力量,结果根本抵挡不住吴军攻击,阵营大乱。这时阖间与孙武见两军已交火,遥见楚军尚有些战斗力,立即又派出三千精兵火速增援夫概,夫概见后有援兵,胆子更大起来,指挥吴军左冲右撞,楚军被杀得尸骸(Hái)遍野。囊瓦怎么收军也收不住,最后知败势已定,仰天长叹一声,弃军逃往郑国而去。楚军只好在史皇指挥下负隅顽抗,最后大部分被杀死,一少部分逃掉。吴军取得了入楚后第一次大战的胜利,士气振奋。

这一战,在吴楚的军事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吴军破楚入郢的转折点。后世史书称之为柏举大战。

接着,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滋消灭了左司马沈尹戌的回援部队,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克郢。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振,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孙武在吴楚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华,令他成为了一位古今历史上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军事家,他的军事生涯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后也于此时达到了顶峰。归隐无踪

公元前496年,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年轻新立,以为这是征服越国的绝好时机,于是大兴吴军,御驾亲征。孙武和伍子胥虽然坚定主张南进,却认为不宜乘敌国新丧出兵,以致政治上陷于被动,故曾以时机尚不成熟为由劝阻阖闾的盲动,结果为阖闾所拒绝。并且,骄逸的阖闾认为没有孙武自己也能伐越成功,于是他令孙武留在吴国,不用与他一同出征。

在这次战争中越王勾践虽然年轻,指挥起战斗来却得心应手,如同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因敌变化,不断变换战术,出奇制胜,牢牢地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不是阖闾想像中不谙军事的毛头小伙。相反,冒进轻敌、自以为是的阖间却疏于戒备,墨守成规,指挥笨拙,而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双方较量的结果自然是吴军惨败,越军获胜。阖闾还被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击伤,阖闾由于伤势严重,不久就撒手人寰,弃世而去。

夫差子继父业,又踏上了伐越的征程,依靠孙武的谋略和伍子胥的指挥,吴国终于又迎来了久违的胜利。然而,刚愎自用的夫差为越国所献的美色所诱,于是向敌人展现了连父仇也可忘记的温柔。在孙武等人苦劝不听的情况下,夫差给自己埋下了“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的灭国之种。这是后语。

先说吴军在夫椒之战中大破越师,迫使越王勾践屈膝投降、俯首称臣,这是吴王夫差登基后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第一篇“杰作”。他有理由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对越战争的胜利,使得他意满志骄、忘乎所以,称霸天下的欲望急剧地膨胀起来,从而走上急于求成、穷兵黩武的歧路,为自己最后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随着越国暂时臣服于吴,短时间不再构成重要威胁的局面出现,夫差在战略方针问题上与伍子胥、孙武等人的潜在分歧迅速表面化、尖锐化了。

自公元前494年至前484年这十年左右时间里,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完全放松了对世仇越国的警惕,而把主要精力投入于对齐的战争准备之上。

可是孙武、伍子胥等人却对越国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多次向夫差揭露越王勾践的祸心。

伍子胥的不幸惨死,最终使他的晚年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伍子胥之死实质上是夫差在战略谋划上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容异说,在用人上信谗疑忠的必然结果。作为两朝老臣,伍子胥功勋卓著,在吴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死,给吴国的臣吏们造成极大的震动,使得他们怵然自危,众口皆缄。这表明夫差已完全蜕变为一位暴君,也意味着吴国的前途一片黑暗,不可能出现什么转机。

孙武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伍子胥的遭遇使他感到心寒,夫差的行径让他感到失望,他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明白吴国的前景,他不愿重蹈挚友伍子胥的覆辙,更不乐意替夫差这样的昏庸之君殉葬。于是对他来说,便只剩下了一种选择,这就是见机而作,功成身退,飘然高隐,独善其身,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从事著述以终余年。

孙武归隐后的去向,由于史无明载,已成为一个永远难以索解之谜。一般人的推测是,他依旧留在吴国,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直到默默去世。死后也葬于吴都郊外。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生于马其顿王国首府派拉城。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18岁随父出征,20岁继承王位。之后,他平息了国内外反对势力,占领了希腊,控制了埃及,征服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因地理气候环境不适,将士思乡厌战,被迫撤出印度。途经巴比伦时,突发疟疾死去,终年33岁。亚历山大用武力曾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的军事帝国,对古代世界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认为,亚历山大比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影响更加行之久远。英雄王子

腓力二世是后来相继征服希腊、埃及、波斯(今伊朗)以及印度两河流域地区,在世界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

占卜师阿底曼图斯经过多方位的,周密细致的推算、占卜,向全国宣布说:“小王子降世恰逢马其顿人连取三项胜利,它足以说明,小王子日后必将战无不胜!他——亚历山大就是马其顿王国的希望和未来!”这番话传到腓力耳中,腓力更加喜悦。

于是,一道紧急命令从卡尔狄息斯半岛被快马送回培拉。这道命令立刻在培拉城的广场上通告给市民,并散发到全国:“所有与亚历山大同日出生的马其顿人的男孩,必需全部送到宫中,由国家抚养。他们将与亚历山大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军事训练,他们长大后就是亚历山大的卫兵。他们的父母家人将享受到国家的津贴和抚恤。”

亚历山大健康地成长着,体魄健壮。

在王宫的草坪上,花园里,经常有一群咿呀学语的顽童在嬉戏。他们总是一样的衣着:短短的卷发,白色的衣衫,如果天气寒冷则罩上大红的棉袍。这群孩童无忧无虑,健康活泼,很少头疼脑热的。因为腓力规定这些孩子必须天天早晨出来活动,然后冲澡,水温偏低,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和耐力。

这群孩子吃住在一起,不分彼此,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他们的姓氏名谁。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总能发现,这群孩子里有一个孩子王,独一无二的孩子王!他又高又胖,健壮有力,脸色红润,眼睛蓝中带黑非常引人注目,也显得格外精神。他成为他们的王,靠的不是胖乎乎的身体,而是他聪明的脑袋。

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进攻。一大群孩子爬在地上,把头藏在草丛里,屁股却翘得老高。这时候他们的“头儿”开始高喊了:“大家注意!前面有敌人来进攻啦,快冲上去呀!”说完他带头冲上前方,随手捡起石头、土块用力往前扔。哎呀不好,一个孩子正好被打中了脑袋,登时起了个大疙瘩,疼得他哇哇大哭。他们的“头儿”跑上前,用手一摸,说:“没事儿。再哭就不是男子汉!我们不带你玩了。”突然,那孩子不再哭叫,抽泣了几声就又向前冲去了。

亚历山大和他的一群伙伴们迅速成长着。他们之间十分友爱,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关系融洽。亚历山大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他常常带着他的伙伴们模仿王宫卫队士兵的动作,列队、跑步、格斗,孩子们你追我赶,兴致极高。可惜,不能像卫队士兵那么威风,要是有一群小马驹就好了。亚历山大时常对威风凛凛的宫廷卫士羡慕不已。

有一天,腓力二世围着一群未经训练的野马绕了一圈,选中了一匹有着光亮毛色,体形健壮的烈马,它的鼻子上长有一块白色的花斑,跟褐色的歃发相比十分耀眼,整个头部看上去有点像牛头。那几个马贩子管它叫“蒲斯飞路”,意思就是“牛头马”。“好一匹‘蒲斯飞路’!”腓力二世心中暗暗喝彩。然后,他疾步走上看台,抽出一把闪亮的宝剑说道:“谁能最先驯服这匹马,我就把这柄宝剑赐给他!”“我来试试!”“让我先来!”数十名皇家侍卫胸有成竹地高喊着,在看台下使劲地向国王舞动着手臂。“你来试试吧,卫队长尼阿丘斯!”“遵命!”尼阿丘斯听后面带微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轻轻一跃就上了马背。要知道这是国王陛下赐予的莫大荣誉啊,一定要驯服这匹烈马!想到这里,尼阿丘斯双手一抖缰绳,瘦长的身躯紧贴马背,双腿夹紧马肚,“哗!”众人一阵赞叹,“真不愧是皇家卫队长,身手多敏捷啊!好威风啊!”只见烈马一声嘶鸣,四蹄乱跳,头猛地一低,屁股向上一撅,“呼!”,尼阿丘斯还来不及收起脸上得意的笑容,就被掀翻在地上。全场一阵哄笑。接着,又一名富有经验的骑手上场,但被摔得更惨。腓力二世下令所有的骑手都去试试,并说只要能欣赏一下这匹马走路的样子就满足了。但是所有的勇士都试过了,无一例外地在马的狂跳中摔下来了。这匹马是那样地胆小,生人一走近,它就十分惊慌,狂跳不已。腓力二世恼火了,人们停止了喧哗,热闹的驯马场刹时一片寂静。“父王!”从人群中跑出一位少年,这是国王12岁的儿子亚历山大。“这是一匹多好的马!得不到它是因为没有人能驾驭它。让我试试吧!”“你?”腓力二世看着年少的儿子,微笑着摇摇头,心里却有一丝莫名的忧虑。他是为儿子的安全担心吗?不可否认,儿子是未来的国王,可是儿子似乎比一般同龄的少年要成熟得多,他的小脑袋里装满了智慧,并且野心勃勃,甚至近乎目空一切。他生了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儿子,他真有些无可奈何了。“父王!”,亚历山大抓住腓力二世的衣袖还请求着。“你真能驯服这匹野马吗?难道我的侍卫们的骑术还不如你吗?”他的话中含着明显的轻蔑。但亚历山大却把它当作是一种鞭策,他毫不在乎地回答:“只要您允许,我一定能驯服它!我愿意以这匹马昂贵的价格一赌输赢!”在场的人都笑了。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腓力二世只好点了点头。亚历山大迅速解下金色披风,身穿紧身的马靴、马裤,在众人善意的哄笑声中奔向“浦斯飞路”。

亚历山大在看台上早就看中了这匹烈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真的要一试身手,倒有些手足无措了。“沉住气,要镇定!”他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定要驯服这匹野马,千万不能让父王和大臣们小瞧了自己!”他回想到这几年跟着骑兵队长尼阿丘斯摸、爬、滚、打,风里雨里,见识过不少难驯的烈马,也降服过几匹顽皮、疯狂的野马。今天的这匹马也不过如此吧?亚历山大轻轻地舒了口气,镇静地靠近骏马。

可是,“浦斯飞路”显然已经饱受惊吓,亚历山大每靠近一步,它的头就抬高一下,紧盯着新的对手,浑身的毛孔似乎也张开了,毛发倒竖,显出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似乎根本不把眼前这个黄毛小儿放在心里。怎么办?亚历山大在离这匹野马十步远的地方站住了,双方对峙着。周围的观众也屏住呼吸,他们都为这位小王子捏着一把汗。亚历山大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根套马索,把它迅速缠在左臂上,右手随时准备抛出去,可是“浦斯飞路”早有警觉,它不时地踢腿、吼叫,一刻也不停。这样过了片刻,亚历山大注意到这匹马十分害怕自己的影子,于是就慢慢移动着脚步,把它的头引向太阳,马儿看不见自己黑黢黢的阴影,似乎平静了下来。机会来了,亚历山大一个箭步上前,右手高高抛出绳索,准确地套住了“浦斯飞路”的脖子。“浦斯飞路”上当了,它狂怒不已,突然,野马像箭一样向前方飞驰,拖着手持缰绳的小亚历山大,顷刻之间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啊,糟糕!”人们发出了阵阵惊呼,国王和王后也万分着急,担心亚历山大凶多吉少,王后奥林匹娅斯不停地尖叫:“天神,快保佑我的孩子!”脸色变得煞白。

当野马低头狂奔的刹那间,亚历山大已松开了套马索,纵身一跃,跳上马背,策马而去。偌大的驯马场,四周被山石包围着,“浦斯飞路”急得围着跑道狂奔,一次次地竖立、腾跃、踢蹴、狂窜,想甩掉背上的小家伙。但是亚历山大紧贴马背,双手抓紧缰绳却并不收紧,听任它在原野上飞驰。终于,烈马的野性发泄完了,一声长啸,放慢了速度。亚历山大迅速抬起头,舒了口气,摆出合乎规范的优美姿式。众人看清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不禁大声喝起彩来,于是,亚历山大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神情,悠闲地骑着骏马回到了父亲面前,优雅地翻身下马。奥林匹娅斯一把搂住小亚历山大,母子的脸色一红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亚历山大大口地喘着粗气,头发早被汗水湿透,“浦斯飞路”则安静地靠在一边,身上也是汗流浃背。腓力二世看着这一切高兴得流下泪来,他俯下身吻着儿子的前额说:“我的儿子,去寻找一个配得上你自己的王国吧,马其顿这个小池盛不下你啊!”

小亚历山大在众目睽睽之下。独自驯服了来自色雷斯的一匹野马——浦斯飞路!腓力二世大喜过望,把这野良驹送给了亚历山大。从此它和亚历山大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直到战死在印度。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那位备受推崇的大名鼎鼎的博学之士,应尊贵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邀,做少年亚历山大的导师。亚历山大从13岁起一连三载有幸得与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贤哲朝夕相处,他们共同讨论有关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学问,涉及面非常广泛。

小王子的脑子里总是不断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他的好奇心很强烈,这是其他少年根本不具备的。亚里士多德他那独特的洞察力早把亚历山大的性格和智力分析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勇敢、骄傲、机智和好奇心,这些品质使亚历山大超凡出众。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总是极为耐心,谆(Zhūn谆教诲。在亚历山大面前,他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去解释一个又一个神话。他要解释半人半马的怪兽、狮头羊身的喷火怪物、长着蛇发的女妖、生长翅膀的飞马以及无数难以想像的凶恶狰狞的怪物。

就这样,他们在田野中的梧桐树下,一起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日子,讨论了许多的问题。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四季的景致在一天天地变化,这些少年的知识也在一天天地增长。

春雨淅沥,芳草萋萋,几只青蛙在水中蹦蹦跳跳,不时鼓起嘴巴,发出响亮的叫声。卡利斯瑟尼——亚里士多德的侄子,指着那几只青蛙大声说道:“叔叔,您看那些青蛙,它们的嘴一鼓一鼓的,是在用肺呼吸吗?”亚里士多德看着他的侄子,眼中充满爱意。

未等亚里士多德回答,亚历山大已经接上了话茬(Chá),对自己知道的事情亚历山大总是当仁不让,锋芒毕露。“青蛙怎么会有肺呢?它又不是胎生动物。卡利斯瑟尼,你忘了老师刚刚还在说的‘三段论’了吗?所有能呼吸的动物都有肺,所有胎生动物都能呼吸,所以,所有胎生动物都有肺。老师,我说得对吗?”亚历山大忽闪着一双晶莹的眼睛,看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时语塞,他竟没找到合适的字眼来表达他惊讶的心情。这青年的理解力简直神了!再大的难题只要轻轻一点拨,他就能茅塞顿开,并且能触类旁通。了不起,真是了不起,他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呢!

腓力二世深爱着亚历山大,因为直到目前来看,他的儿子只是沉浸在学习之中,他脑中的幻想,虚无缥渺,不切合实际。腓力二世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亚历山大一天不热衷于政治,那么他们父子的关系将一直亲密无间。腓力二世正值年富力强,希腊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敞开,他要加紧行动,否则再过两年,他的儿子亚历山大长大成人,也许要和他一决高下了。

腓力二世对儿子亚历山大的提防之心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亚历山大自出生之后,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处处都显得与众不同,智力超群。

有一次,亚历山大说:“父王,江山是要打出来的,我喜欢去打江山!坐享其成有什么意思?”

当着众人的面,腓力不由得对儿子大加称赞:“好,好!小小年纪就有雄心壮志。等你长大了,咱父子俩共同打江山!”“那好吧。不过,”亚历山大认真的说着,“您可得慢慢来呀。要不,把希腊的城邦留给你,我将来去攻打小亚,征服波斯和东方!”众人一片哄笑。有善于奉承拍马的纷纷上前恭维,说小王子将会使马其顿走向世界等等。可腓力听了心里却不是滋味,自己出生入死创下的基业,要到儿子手里才能辉煌吗?如果儿子超过了老子,那将来我腓力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可这孩子总是不知天高地厚!有一次腓力设宴款待远道来访的波斯帝国的使臣,亚历山大正式以王子身分作陪。他看着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心中涌起了无数遐想:那广袤的土地,肥沃的良田,成群的牛羊,遍地的财宝,甚至连波斯的猫都有神的灵气,听说它价值连城……于是亚历山大开始向客人们询问波斯的风土人情,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幼稚的问题。当他有意无意涉及到波斯国道路的状况和军队的装备等敏感性的问题时,那几位使臣不禁感到心惊肉跳,他们没想到这样一个看起来态度友善、天真幼稚的小主人竟然城府很深!

亚历山大早已厌烦了宫中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日渐明白,自己是生活在一个虚伪荒谬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必须迂回曲折,绕过礁石。

对父王,他心里从幼时的崇敬变成了怨恨。因为他总觉得父王的笑容之中含有一丝令人生畏的意味。他知道。在父王面前一针见血、锋芒毕露会把自己断送。他必须忍耐,宫廷里生活豪华,场面阔绰,觥筹交错。而实际上,这一切又都不过是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避免树敌,亚历山大对任何人都笑脸相迎,为此他成了交际场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口碑颇佳。

亚里士多德在亚历山大面前反复灌输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希腊人之外的野蛮人或外族人生来就都是奴隶,尤其是亚细亚的野蛮人,他们注定是要被西方人去统治的!把这个观念灌输给一个企图统治整个野蛮人世界的年轻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亚里士多德当然想不到这么多,可在亚历山大心目中,他的目标却渐渐明确了。亚历山大不再是孩子了,他已经长大!虽然他才十六岁,但他已准备行动了!

亚历山大和腓力二世父子间的一次公开翻脸发生在腓力准备出兵攻打波斯期间。事先亚历山大曾向腓力提出请求,让他也随军出征。可腓力以亚历山大年龄还小为由一口回绝。父王要远征波斯了,他一旦成功,就可能成为希腊和小亚的统治者,那我亚历山大还有什么事可做呢?这样一来征服“世界”的伟大事业就与我无缘了!亚历山大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急得火烧火燎。他在宫中四处走动,气得脖颈又朝左倾了,这个毛病他总改不掉。他左手叉在腰带上,右手紧握成拳头在胸前挥动,嘴里叽哩咕噜地直想冒粗话。

花园里,正摆着盛大的酒宴,为腓力二世饯行。

宴会正酣时,阿突勒斯说话了:“尊敬的陛下,到目前为止您只有一个王子亚历山大,不过听说他还不一定是您的亲骨肉。所以为了马其顿人的前途着想,您还是应该立刻结婚再生王子,这样我们马其顿才会有合法的继承人。”

阿突勒斯为了让腓力立刻要他的侄女,以讹传讹,出语伤人。腓力也有些不快,正要发作,亚历山大早已听得一清二楚,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入宴席,端起一只盛满葡萄酒的酒杯朝阿突勒斯摔出,朝他怒斥着:“你把我当成了私生子吗?”

亚历山大气愤之下,用力欣翻了一只桌子上的杯盘碗盏。众人见王子发了这么大的脾气,都默不作声了。腓力正在气头上,朝亚历山大喊道:“闹够了没有?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给我滚!”亚历山大依旧站着不动,对腓力二世不甘示弱。腓力二世看到亚历山大当众冒犯他,恼羞成怒,当下拔出宝剑冲向亚历山大,人群中大乱。由于又醉又气,腓力未等靠近亚历山大便身子一歪向地上倒去,手中的宝剑也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众人连忙扶起人事不醒的腓力。亚历山大不慌不忙地从地上捡起宝剑,往桌子上一摔,大声嘲笑道:“你们看呀!这个老家伙还想从欧洲跨到亚细亚去哩,可他现在却连一张龙椅都跨不过去啦!”

事后,腓力二世果然没去成亚细亚,因为宫廷诸事纷繁,他一时难以脱身,只好委派好战的大将军帕米尼欧率军前往。

闹归闹,胳膊终究别不过大腿。腓力二世终于娶了阿突勒斯的侄女克里奥帕特腊,如愿以偿。奥林匹娅斯要的是名分,只要她还是马其顿的王后,她倒也懒得计较了。

像往常父子间的龃龉一样,这次争吵不久就平息下去了,毕竟是血浓于水。不过经过亚历山大的这一闹,腓力不得不对儿子另眼相待了。对军中的大事和一些国事,也让亚历山大参加协商和处理。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亚历山大已不满足于坐在书斋(Zhāi)里看书、研究军事,也不愿干等着从前线传来的有关父王打败敌人的一个又一个捷报。他总是盼望着亲自上战场去试试自己的勇气、胆略和军事才干。

公元前328年夏天,腓力二世发动了统一整个希腊各城邦的战争。亚历山大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披挂来见父王,说:“父王,我要随你一起出征!”“我在外出征,你还是留下管理朝政吧。”腓力二世说。“父王,马其顿的王位迟早得由我来继承。可是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没有战功,又何以服众?”

亚历山大的话,说得腓力二世无言对答,只好同意他的要求。

这次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跨上他那“浦斯飞路”骏马,挥舞着长剑,像一头猛狮,率骑兵直插底比斯神圣兵团中央。两军对阵,未战三个回合,底比斯人就乱成一团,纷纷溃逃。亚历山大毫不手软,率骑兵紧追不舍,后来又将雅典军团打得大败。

战胜了希腊联军以后,腓力二世强迫希腊各城邦派出代表,前往一个名叫科林斯的地方召开大会,组成了大希腊联盟。腓力二世自任该联盟的主席和军事统帅。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一个贵族刺死,马其顿王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亚历山大不露声色,先用重金收买了腓力二世手下赫赫有名的大将帕米尼欧安提帕特。在他们的拥戴下,登上了王位。接着,处死了刺杀他父王的凶手,惩办了阻碍他继承王位的一些贵族。然后,又用了两年的时间,降服了马其顿东北部的一些小部落,从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波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域广阔。现在的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伊拉克、伊朗、阿富汗、阿拉伯半岛及印度两河流域地区,当时都在它的统治之下。波斯帝国的首都设在波斯波利斯,它的最高统治者是被尊为“万王之王”的皇帝大流士三世。

大流士三世拥有一支纪律严明,多达几十万人的皇家军队。而亚历山大的军队,包括步兵、骑兵、海军,总数不超过3万人。可是这支军队却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

亚历山大是在公元前334年春率领马其顿和希腊联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波斯境内的。大流士三世在接到这一军事情报后,不屑一顾地说:“我们有几十万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希腊人早已是波斯人的手下败将,现在小小的亚历山大只有几万人的军队,这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由于大流士三世的无知,加上狂妄自大,失去了反击亚历山大的战机,致使亚历山大一路畅通,一直进逼到波斯帝国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到了这个时候,大流士三世才如梦初醒,慌忙调集帝国大军约60余万,驻守在距首都不远的战略重镇伊苏斯。

伊苏斯北面靠海,南面是平原,地域不大。大流士三世采用阵地战的办法,把步兵置于平原地带,摆成一块块方阵,以弓箭和盾牌来抵挡亚历山大骑兵的冲击,而把波斯骑兵置于方阵后面,来冲击亚历山大的步兵。

大流士的军队在伊苏斯不过刚驻扎下不久,他的军队主力还没有完全配置好,那帮女眷们惊恐不安的吵闹声已弄得他心神不宁,他悔不该带着这帮累赘!有些军官们眼见大战在即,纷纷在夜间悄悄送走了一些家眷,大流士三世无暇去过问他们,只要不影响白天的战斗就行。大流士三世并不是个庸才,想当初他继位为王时,不是也曾东征西讨,平定过四处的叛乱吗?大流士三世在给自己打气,一定要镇静,挫败那小子的狂妄野心!

天色大亮时,浓雾渐渐散去,大流士三世终于得到了敌人已经逼进的警报,一支三万多人的马其顿——希腊联军迅速地出现在伊苏斯城南约二十里的地方!

战争迫在眉睫,但大流士三世还要炫耀一下皇帝的排场!

在河岸的高地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朝拜仪式:头戴高高的金质皇冠、身着紫色王袍的大流士三世神态威严地站在一方猩红色的地毯上,接受文武百官和士兵们的朝拜。他手中黄金铸成的“权杖”在阳光下熠熠(Yì)生辉,花白鬈曲的长胡须在微风中抖动。他的身后是数十名高擎羽扇和遮阳伞的侍卫和随从,在他们的簇拥下,大流士三世威风凛凛地款步而行。他绕过了正中的雇佣军,径直走向自己位于内侧的精锐部队。骑兵身穿饰满鳞片的铠甲,头戴粗麻布胄,配备有弓、剑和盾。而且所有的战马都配有铠甲和披胸。长矛手身穿用白色粗牛皮张起来的腾叶形腾盾牌,长及膝下,右手持有长约六臂、矛身底端饰有金制或银制小球的长矛。步兵身穿短袍,厚如麻布被套,可以抵挡利剑的穿透,腿上有胫甲,头盔中间隆起,形状颇似三重冠。他们手持铁制战斧或大刀,勇猛无比。这些步兵被称为“不死的步兵”,因为他们的人数永远保持小变,随时有预备队补缺。

大流士登高远望,他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压压的车队,他稍稍放下了心。

这时候,河对岸升起了一阵烟尘,起初像是一团白云,但过了片刻便像是平原上漫长地伸展起的一道黑烟,亚历山大的军队已来到了阵前。只见武器的寒光闪耀,方阵兵步法匀整而稳健,只有隆隆的脚步声和奔腾的马蹄声。

亚历山大率精锐部队在右翼,左翼仍由帕米尼欧指挥,是希腊盟军和骑兵大队,中间是马其顿方阵。河岸大多陡峭,有些易于突破的地方已被波斯军队设上了栅栏。在波斯军队的射程以外,两军隔岸相峙。当充分了解了地形之后,亚历山大的右翼率先发起了冲锋。方阵兵也开始向前推进,这是条小河,根本阻挡不了铜墙铁壁般的方阵军。

莱西马库指挥的阿格瑞安部队再显威风,数十只石弩载着巨大的碎石块和箭头射向对岸。还没来得及张弓搭箭的波斯射手们被这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石块和箭头砸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亚历山大带着卫队和骑兵迅速冲入河中,转眼间就跃上了对岸,与岸上大流士三世的左翼部队杀作一团,亚历山大的右翼已占了上风。

亚历山大以神速行动,突破了波斯军的左翼,又直捣中锋,与尚在河中的方阵军相配合。亚历山大威风凛凛,在阵前纵马飞驰,为将士门加油鼓劲,号召他们要做忠诚的男子汉。

马其顿方阵以其雷霆万钧之势让波斯军队溃不成军,无法抗击。波斯的雇佣军被方阵兵切成几块并很快像割草那样大批撂倒在岸上,尸体纷纷向河中滚落。其余的雇佣军这才放弃了抵抗,他们开始了公开地、全面地溃退。

亚历山大的卫队簇拥着亚历山大,高声呐喊,向中间的大流士三世的卫队冲杀过去。大流士三世的皇家卫队拼死护驾,而大流士本人则坐上战车向后躲避,刚才趾高气扬的神态,已消失了,急忙命令军队撤退。

在溃退中,惊恐万状的大批人马挤在狭路中胡乱冲撞,加上后面马其顿骑兵的紧追不舍,成群的波斯士兵被踩在脚下或马蹄之下。大流士三世的战车走在溃军的最前头。他的卫兵早已失散,自顾不暇了,马夫也不见了,大流士三世只好亲自驾车狂奔。勿忙中他跨上了一匹战马,转向僻静的山路。

大流士败逃的消息已在敌军中传开,本来波斯人的右翼方阵和骑兵已迫使帕米尼欧的军队在河中后退,稍稍占了上风,这时他们也无心恋战,人人丢盔弃甲争相逃命。

亚历山大率领着骑兵一马当先,冲进了大流士的军营。营帐里一片狼藉,一群贵妇人正缩成一团,掩面哭泣。亚历山大感到不可思议,大流士三世在仓皇逃命时竟丢下了他的家眷!把他的母亲、妻子、女儿如同丢靴子一样给甩了!

亚历山大冲出营,纵马狂奔,他要亲手活捉这个不可一世,如今却落荒而逃的“万王之王!”可是由于夜幕的降临,大流士三世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月光下,亚历山大发现了被大流士三世丢弃的战车、盔甲和长袍,他只好把这些当作战利品带了回来。

这次战役是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以来,取得最辉煌胜利的一次战役。亚历山大仅用不到3万人的部队就打败了60余万的波斯军队,可谓世界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亚历山大在打败了大流士三世后的当天晚上,来到了还没有被摧毁的大流士三世的大帐。帐内陈设豪华,摆满了各种珍宝。

在浴室里,亚历山大看到那里的水管、大水罐和首饰盒全是造型优美的金制品,浴盆里弥漫着香料和膏脂的扑鼻香味,深有感慨地对侍从们说:“看来这才像个国王的样子啊!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仗打下去。东方国家遍地是财富,只要占领了这些地方,你们要什么有什么!”

亚历山大洗完澡,刚要进晚餐,忽然有人来报,说战俘营里发现了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未婚的女儿。亚历山大沉思片刻,便决定亲自去看望。他对大流士的母亲说:“你们仍然可以像过去一样,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我是同大流士打仗,对头只有大流士一人,你们并不负战争的责任。”

亚历山大善待大流士亲属的举动,赢得了波斯帝国的大臣们的心,许多跟着大流士逃亡的官员们听说只要归顺亚历山大就可以保命,因而便纷纷返回。这为巩固他新占领的地区、彻底打败大流士起了重要作用。

之后,亚历山大乘胜前进,接连攻克了波斯帝国的数座城镇。公元前332年,又以和平方式占领了埃及。然后回师,在一个名叫推罗的地方围住了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在此情况下,大流士三世乞求与亚历山大讲和,表示愿意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的领土,并向马其顿赔偿大笔款项。可亚历山大拒绝讲和。

公元前331年在尼尼微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争。结果,大流士三世彻底战败。此后,他率领不多的残兵逃到了米底首府,被米底的总督杀害。

大流士三世的死,标志着波斯帝国的瓦解,亚历山大成了波斯的新主人。随后,亚历山大又率军向中亚细亚远征,相继占领了一些城市。英年早逝

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虽然身为帝国君主,但他仍有着强烈的求知精神,而且不屈不挠,锐意进取。亚历山大照例在准备东征印度的大部队里,带着数十名学者。此外,随军者还有商人、马夫、厨师、医师、作家以及妇女和儿童,多达数千人之众。

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向东进发了!这是公元前327年的初夏时节。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在离开了苦战两年的东伊朗时狂喜过望。“到印度去,那里美女如云,黄金遍地!”“快离开这个荒凉的高原!”士兵们对东征印度再次充满了新的渴望。

亚历山大的大军与他当初横渡赫勒斯滂海时兵力相仿,不足四万人。但这支大军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为了占领巴克特里亚和索格狄亚那,亚历山大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辗转中亚,损兵折将。为了确保中亚被征服地区的安宁,亚历山大又留下了一万名方阵兵和3500兵骑兵驻守。这样一来,他的兵力大为削弱,只好及时补充了当地的波斯人和其他部族的勇士,有驰聘于中亚、以勇猛强悍(Hàn)著称的巴克特里亚骑兵弓箭手,骑兵梭标手和其他各具特色的部队。这支大军是东西方民族混合的产物,对亚历山大来说,他梦寐以求的一个具有世界性的国家正在形成之中。

亚历山大身披蔚蓝色的战袍,全身披挂整齐,骑着坐骑浦斯飞路,被卫队簇拥着,一路向东行进。他知道,此番远征印度,任重而道远。但既然波斯帝国曾一度延伸到印度,而波斯帝国又已经属于他亚历山大,那么他就必须要亲眼目睹这个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此行能到达世界的最东端和最南端,那么他就会迅速推进到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的各个边缘……

当然,亚历山大也知道,他在印度既会有朋友也会有敌人。塔克西拉是印度河东岸的一座古城,它的头领塔克西尔斯在亚历山大还在巴克特里亚时就曾派遣使者求见,因为他急需援手去抵抗印度一个强大王国的统治者波鲁斯。这样,在还未越过印度河之前,亚历山大实际上已经插手印度各国相互的纷争了。

亚历山大以及众学者和将士们在印度,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这些人是多么不可思议,是何等神秘莫测呀!无论是寒冬或酷暑,马其顿人几乎无法赤足行走,而他们却发现这些哲人们居然能整天一动不动地赤裸着身体,或站、或坐、或卧,有时甚至是行走和倒卧于石头和钉子上!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国度!怎样才能使它适应新的事物呢?

亚历山大对征服印度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挑战!这是怎样一个冥顽不化的国度和人民呀!在亚历山大之前,还从没有哪位君主侵入甚至试图降服过印度,至于亚历山大本人对印度征战的后果,他当时也无十分把握。

鉴于在这里的神秘遭遇和感受,亚历山大决定加快征服的步伐,以便早日班师回巴比伦,他觉得巴比伦正是他帝国的中心,只要他早日收兵,坐镇巴比伦.那么或许可以使帝国得到太平,而他本人也是吉星高照的。

亚历山大任命他的心腹将军之一菲利普为塔克西拉城及附近地区的督办,塔克尔西斯仍为这一地区的藩王,但从属于马其顿帝国,在留下了驻军和疾残人员之后,亚历山大转向东北的海达斯皮斯河(即杰勒姆河,为印度河支流)进军,因为那里有印度最强大的王国,波鲁斯王国。

赫斐斯申率领的一个中队早已经把在印度河口的那些船只拆卸,运往海达斯皮斯河。所以当亚历山大大军赶到海达斯皮斯河岸时,赫斐斯申的士兵们已经在河上形成了一支完整可观的舰队。亚历山大命令士兵在河岸宿营,他已经接到情报,河对岸的波鲁斯已集结了全部兵力,决心要阻止亚历山大过河,因为他的王国就在河东100英里远的地方。

亚历山大带着一小队卫兵和他的亲密伙伴们一起登上了一艘三十桨大船,其中有后来成为埃及国王的近卫军统帅托勒密;有未来的色雷斯、阿格瑞安部队的统帅莱西马库;还有骑兵统帅之一的塞琉古,他后来承袭了亚历山大帝国的亚细亚部分,建立了塞琉古王国。此外还有亚历山大病逝时成为大帝国摄政的波蒂卡斯。所以这艘船舰上的人物都是帝国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重要人物。这艘三十桨大船的分量实在是不轻呀!命运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能同生死,共患难,当然这一切必须有亚历山大的支撑,有了顶天立地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的部将们就可以齐心携力,共创锦绣前程。

亚历山大的这部分人刚踏上对岸,波鲁斯的巡逻兵就发现了,于是波鲁斯阵地里立刻鼓乐齐鸣,将士们迅速向亚历山大的军队开过来。

但亚历山大大军犯了一个错误!由于不谙地形,找错了登陆地点!等亚历山大他们也登上了岸这才发现,他们脚下是一个靠近对岸的一个小岛!情况危急,波鲁斯先头部队的喊杀声已隐约可闻,亚历山大不顾一切地大声吼道:“快靠岸!塞琉古,去指挥你的阿格瑞安部队!”

由于一夜的暴雨,使河水猛涨,平时该岛与河岸之间的水道很浅,但此时这条水道已经变成了一道湍流。阿格瑞安士兵手持长杆,手牵手,终于找到了人马可以登陆的地点,于是亚历山大不顾危险,带头跳入水流中,托勒密手疾眼快,一把抓住了亚历山大的腰带,然后又转身对身后的人说:“跟上,手拉手!快,快!”尽管这里是水道最浅处,但已经到了士兵的胸脯以上,马匹也只能把头露出水面,由于士兵们渡河时手牵手,井然有序,所以很快岛上的人马就全部上了岸,而亚历山大早已向后面渡河的士兵发出了改变靠岸地点的命令。士兵们浑身湿透,水往下直淋,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波鲁斯的大军已杀到阵前。“来得好!”亚历山大一声怒喝,“全体将士,做好战斗准备!”

波鲁斯的先头部队是由他儿子率领的约2000名骑兵和战车兵。

亚历山大的士兵迅速列出了步兵方阵,似铜墙铁壁一般,同时在两侧配置了弓箭手、投掷手和骑兵部队。亚历山大本人也亲自指挥着一支骑兵卫队,他让托勒密去指挥方阵兵,又命令弓箭手司令陶郎跟他的骑兵卫队一起全速迎敌。亚历山大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敌兵发起了攻击,波鲁斯的先头部队立刻乱作一团。敌兵向黑压压的一整块一整块的方阵兵射击,可是那整块整块的东西却似乎有神力,非但没被攻破,反而一步步向他们逼进。波鲁斯的士兵傻了眼,他们还不知道这铜墙铁壁之中藏的是什么东西!这时亚历山大率领的骑兵从右翼向他们猛攻,在马上格斗起来。方阵兵也冲入战事中,横冲直撞,杀得敌兵抱头鼠窜。波鲁斯的儿子见势不妙,正要撤离。忽然。他一眼看见了向他直冲过来的亚历山大!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波鲁斯的儿子豪气顿生,他手举长标枪,在马上大骂:“亚历山大!你这无耻的西方人!今天胆敢来侵犯我印度王国,我要叫你横着回去!”两人斗在一起。波鲁斯的儿子比亚历山大还年轻,二十来岁,血气方刚,他双目圆睁,显得怒不可遏。亚历山大根本不把这小子放在眼里,他轻蔑地哼了一声:“小子,休吐狂言,快些投降,饶你不死!”说着他举起长标枪一枪刺去,对方也正好刺来,两人都是长标枪,战得难分难解。亚历山大的坐骑浦斯飞路似乎也气愤了,它居然飞起一脚,踢向对方的坐骑,好家伙,两匹战马也较上劲了。波鲁斯的儿子左手放下盾牌,又抽出了一支标枪,冷不防他右手的长枪直刺浦斯飞路的腹部!然后右手立刻接过了左手的标枪,等他再想进攻时,已经晚了一步,亚历山大的枪尖已刺中他的咽喉!俩人几乎同时从马上摔下来,亚历山大是因为坐骑受了重伤,而波鲁斯的儿子则是身体失去了平衡。亚历山大不顾一切地抱着浦斯飞路的脖子,紧张地大喊:“御医!医师快来!”叫御医来有什么用呢?当几名兽医匆匆赶来时,浦斯飞路的血似乎已经流尽了。亚历山大还紧紧抱着它,呆呆地坐着。此时,波鲁斯的儿子早已经断气了,他的先头部队也被击溃了。

海达斯皮斯之战激战了8小时,一直到夜幕降临才告结束,只是由于波鲁斯决定投降才避免了更大的屠杀,波鲁斯大军全军覆没,步兵死伤近2万,骑兵约3000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大象全部被俘获。波鲁斯本人右肩受伤,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战死沙场。

亚历山大大军在海达斯皮斯河畔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他决定继续东进,以便深入到印度的腹地。然而,广袤(Mào)的印度和它众多的人口,酷热和雨季,加之又是在一块完全陌生的国土上无休止地行军作战,亚历山大的士兵难以忍受了。由于对热带气候的不适应,军中瘟疫流行。士兵们萎靡不振,没有一个不在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印度的雨季整整持续了70天!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被这绵绵雨季弄得更加强烈。

亚历山大极力克制着自己征服东方的欲望。东方的尽头就在眼前,他怎么能就此放弃呢!但这群士兵的厌战情绪让他措手不及。这一次亚历山大没有责怪这些已经离家多年、归心似箭的老兵,很明显,他们并不是在聚众闹事或哗变,他们只是想回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他们还希望跟着他们的主人亚历山大一起荣归故里,了却浓浓的思乡之情。他们没有错!亚历山大在心中呐喊着。

亚历山大继续东征横穿印度的进军计划受挫,将士们在这一点上赢得了胜利,可是回国的路线还是要由亚历山大来决定。沿原路返回已不可能,那是一条充满高山峻岭、荒无人烟的地区,曲折难行。亚历山大选择了水路,即由印度河向南至海,再从海上返回两河流域。

公元前325年底,海陆两支大军终于会师于古拉什凯德。近十年大规模的远征,到此结束了。

平安回到了已经属于自己的国度,亚历山大心花怒放,在印度时被迫放弃东征的懊恼心情已被巨大的喜悦所冲淡了。

就在这个时候,亚历山大接到了马其顿人叛乱的消息。亚历山大气急败坏,急于赶回底格里斯河的巴比伦城。亚历山大要到巴比伦了,他已经决定将巴比伦定为大帝国的首都。此后,他将要在这里营建新的宫殿,他要造一个不亚于“空中花园”的帝王宫殿!

他日理万机,马不停蹄地往来航行于幼发拉底河上,就像他一年前在底格里斯河所做的那样,疏通了通航的水道,排除了灌溉的障碍。他还拨出巨款兴建公共设施和资助艺术家与音乐家。巴比伦将建成一个大港口。亚历山大还计划勘探印度的矿产资源,对那个国家是否对自己忠诚不贰毫不怀疑。

与此同时,他还派出一个探测队到黑海去测定黑海与大洋的关系。他在波斯湾口兴建了一些城市,还制订了波斯湾沿岸殖民化的计划。尤为重要的是他计划勘明阿拉伯半岛的大小,还要开创通往埃及的航路。

制订计划与举行会议成了他每天生活的新日程。这一切当然是在他经过长期行军征战之后,这些事情非做不可。显然,这使得本已心力交瘁的亚历山大无法休息,以致影响他受过伤的身体彻底康复。

亚历山大突然病倒。他患的是恶性疟疾。虽然医生们立刻聚集到了他的身边,尽着最大的努力抢救,但是他们不久就明白,亚历山大无药可救了。

在亚历山大弥留之际,他的将军们恳求他指定一个继承人。亚历山大犹豫了一会儿。接着,他从自己的手指上取下了刻着自己名字的戒指。他把戒指给了自己的亲信将军波第卡斯,并用微弱的声音说:“看来,在我的葬礼之后,不久就会流血的。不过你们中间最强有力的人会统治这个大帝国的。”

皇家日志上记下了亚历山大在巴比伦患病期间的逐日记录。记录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亚历山大献祭、接见尼俄楚斯以及与其他军官一起讨论远征阿拉伯半岛等事宜。在他高烧时,士兵们硬闯进宫中,为的是最后再看他一眼。亚历山大此时已不能说话了,但他还是挥手向来者致意。日志结尾时写道,“越二日薄暮,君薨,天意也。”这是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亚历山大大帝还不到33岁,确切地说是32岁零8个月,在位共计12年零8个月。凯撒凯撒(公元前100~前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出身贵族。早年反对苏拉派,历任监察官、大法官等职。公元前61年任西班牙总督,战功显赫。次年返回罗马,与宠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成为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公元前53年克拉苏战死后,庞培与元老院图谋解除其兵权。他先发制人,率军进占罗马。公元前48年,在法萨罗战役中彻底打败庞培及其支持者。公元前45年,被元老院推为终身独裁官,任执政官和保民官等职。因其独裁统治触犯了罗马的共和政体,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公元前44年3月15被共和派阴谋刺杀。凯撒毕生征战,用兵有方,成为后人崇拜的偶像。凯撒是一个生活在约2000年前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制国家——罗马帝国的主要奠基者。虽然他的前人扩张了罗马的版图,但却是凯撒和他的养子屋大维用武力征服、统治了当时世界上除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全部文明世界。凯撒一生的事业,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显赫的家世开始

凯撒的全名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按照罗马贵族的命名法,盖乌斯是本人的名字,尤里乌斯是氏族的名字,凯撒是家族的名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姓。

他的父亲担任过公元前92年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但从来没有达到过执政官的高位,他在凯撒15岁时去世。凯撒在母亲的教养下长大。

父亲死后,凯撒身边的亲人就只有几位妇女了。但这些妇女对凯撒的影响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她们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妇女,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文化教养的妇女。

凯撒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抱负和志向,自幼幻想权威与荣耀。他喜爱阅读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撰写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并经常满怀羡慕之情地凝望着这位伟大帝王的雕像,在他早熟的心灵中,充满了对权力和荣誉的渴望。他系出名门,受过标准的上流罗马人的教育,讲究仪表,但他决不是我们心目中想像的那种弱不禁风的贵公子。凯撒虽然生活在共和国向帝国的转换时期,但他保留了古老的罗马共和国公民的特征——勇敢、刻苦、豪放、实际等等。

凯撒13岁时当选为朱比特神的祭司。朱比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天神,从他拥有的各种不同的头衔看,他是分管光、电、雷、雨之神,他还掌握各种不同的气候。当时,在罗马的卡皮托利乌姆山上有一座奉祀朱比特神的最著名的神殿。在罗马的祭司中,朱比特神的祭司地位十分重要。但是,朱比特神的祭司没有权利骑马、阅兵,不能宣誓,不能戴指环,不能在罗马城外过两夜以上。这是为了保证向朱比特神奉献牺牲的活动不至于长期终断。在公元前84年他同执政官、民主派秦纳的女儿克妮莉亚结了婚。

公元前82年冬天,苏拉率军再次占领了罗马,被元老院宣布为无限期的独裁官。

这时凯撒已是一个18岁的青年了,他以其聪明的才智和豪爽的挥霍在罗马的青年贵族中享有一定的声誉。苏拉出于策略上的需要,准备提拔凯撒为青年贵族的代表。他要凯撒和克妮莉亚离婚,以疏远政治对手,还为他准备了一桩婚事。可是凯撒却不顾苏拉的淫威,拒绝了这门婚事。苏拉气愤至极,强迫凯撒和克妮莉亚离婚,但凯撒断然顶住了苏拉的压力。为了躲避苏拉的迫害,凯撒逃离了罗马,流浪于萨宾尼亚、比提尼亚和基利基亚一带,他的财产以及妻子的嫁妆都被没收。在随时被逮捕的威胁下,他化装成得了重病的病人,在这些地区流浪,每天夜里都更换一个住处。尽管采取了这样一些防备措施,他还是被苏拉的巡逻队追上,并不得不付出12000狄那里乌斯(罗马货币单位)的贿赂来赎买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在这困难之际,还是亲属们帮了他的忙。凯撒的母亲同苏拉集团的人们是有联系的。连女祭司们也被惊动起来了,因为按照古老的罗马习俗,她们有权庇护被判了罪的人。苏拉赦免了这位执拗的年轻贵族。

不管怎样,凯撒在得到正式的赦免以后;仍然认为离开罗马为好,于是凯撒动身去亚细亚行省,在那里他很快就成了行政长官克温图斯·米努奇乌斯·提尔穆斯麾下的一名军官。

有一次,他率领一队士兵,乘船从罗马到小亚细亚去。途中遇到了海盗,海盗人多船多,很快就抓住了他们。

海盗从他们的服装打扮上一下子就看出了凯撒是首领,海盗头儿问他:“你是当官儿的吧?”“我是。”凯撒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留下你,你快叫你们的人去拿钱来赎(Shú)你。”

海盗把凯撒带上他们的船,让他的部下去取钱。

凯撒留在海盗船上,一点也不害怕,他明白海盗图的是钱,而不是他的命。他照样让海盗们侍候他,海盗为了钱,只好听从他的。

40天后,凯撒的部下取来了钱,换回了凯撒。临离开前,凯撒对海盗们说:“你们说到做到,很讲义气。不过,我也要说到做到,讲义气。”“你要做什么呢?”海盗们问。“我要率领一支舰队来,消灭你们。”凯撒指天发誓说。

海盗们一下子全笑了,其中一个一边笑一边指着凯撒说:“就凭你?谁不知道现在大海是我们的天下,罗马的海军都拿我们没办法。年轻人,别吹牛啦!”

说完,众海盗哈哈大笑起来。

不料,几年以后,凯撒果真集合了一支舰队,横扫了地中海的海盗。当他抓到当年绑架了他的海盗时,对他们说:“朋友,还认识我吗?”

海盗们一下子认出了凯撒,正是他们当年绑架过的人,一时说不出话来。

凯撒威严地扫视了一下海盗,说:“当年,我说过:‘你们说到做到,很讲义气。我也要说到做到,讲义气。’”

说完,他把手一挥,吩咐部下:“按规矩,把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

海上从此安宁多了。

多年的军旅生活,增长了凯撒的才能,但他还要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公元前71年,凯撒出任保民官。公元前69年,他又出任财政官。他利用取得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成为民主派的领袖。

公元前1世纪,罗马出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庞培,另一个是克拉苏。

庞培多年征战,有军功。克拉苏镇压了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转卖奴隶,很有钱。他们看到民主运动发展起来,为了个人利益,都转向民主派,可他们之间又有很深的矛盾。

凯撒同时使计策得到克拉苏的支持和庞培的信任。

有了克拉苏和庞培的支持,有广大平民的拥护,公元前59年,凯撒顺利当选为执政官。凯撒、庞培和克拉苏这三个人,为了和元老院的贵族抗衡,暂时联合起来了,历史上称这个联合为“三头同盟”。凯撒达到了他继续扩大个人影响的目的。

凯撒终于成为罗马强有力的人物,但他明白,必须取得军权,才能成为最高统治者。庞培因为征服了东方,有了不可一世的威名,凯撒于是把目光转向了西方,转向了高卢。

高卢在今天的法国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高卢人体格健壮,英勇善战。那时,高卢人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经济比较落后。

凯撒想:“我要是占领了高卢,一方面可以取得那里的财富,一方面又可以在那里招收新兵,壮大我的势力,这样,就可以直接威胁罗马。”

公元前58年,凯撒率领军队到达了阿尔卑斯山(现在意大利西北部)南面的高卢人居住区。他先利用高卢人各族的矛盾,打败了原来就不团结的高卢人。

这时,日耳曼(现在德国)人也进入了高卢。公元前55年,凯撒又打败了日耳曼人。第二年他又两次渡海攻打不列颠(现在英国),虽然损失不小,但他带回不少战俘返回高卢。

凯撒在高卢实行军事统治,掠夺和压迫高卢人。公元前52年春,全高卢爆发了反罗马统治的大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很快发展到30万人,他们把凯撒的一个军团骗到一个谷中全部歼灭,凯撒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这年的夏天,凯撒调来了援军,在阿利细亚城与起义军决战。

起义军高呼着“为独立自由而战”的口号,个个英勇战斗,前仆后继,很快接近了罗马人的堡垒。这时,凯撒不顾部下的劝阻,登上塔楼,一方面鼓舞士气,一方面吸引起义军的注意力。他命令后备部队绕过山地,放火烧了高卢人的营寨,起义军看营寨被烧,急忙后退。凯撒让骑兵追击,把起义军打得大败。

这一仗,起义军大部分战死,首领被杀害,高卢被牢牢控制在凯撒手中。这次战役以后,凯撒把目光盯住罗马最高权力的宝座。公元前56年,克拉苏在东方的征战中死去。这样,“三头同盟”只剩下凯撒和庞培。凯撒军事实力的增长,引起庞培的不安。

公元前52年,庞培的亲信杀死了凯撒的亲信,引起了平民暴动,元老院任命庞培为独一无二的执政官(按罗马的法律规定,应当同时有两个执政官)。暴动平息后,元老院又企图夺去凯撒的兵权。凯撒听到这个消息,在公元前49年率军向意大利进军。当他到达意大利边界时,天已近黄昏了,前面有一条河挡住去路。“这是什么河?”凯撒问他的部下。“这是卢比孔河。”部下大声强调道。

凯撒不自主地勒了一下马缰绳,他明白,罗马法律规定:任何将军没有接到命令,不得带军队越过这条河,否则,就要当做谋反治罪。他停了一下,对部下大声喊道:“骰(Shǎi,一种赌具)已经掷了(相当于中国的俗语:“泼出的水收不回了”),不过也得过了!”

说罢,他领头冲过了河。凯撒率大军所向无敌,很快占领了意大利本土,庞培因为主要兵力在西班牙,他的势力范围又在东方,没法儿和凯撒对抗,就逃到希腊北部去了。凯撒进入了罗马。

公元前49年秋,凯撒进军西班牙,迫使庞培的部将率军退出了西班牙。为了最后消灭庞培的势力,公元前49年年底,凯撒又率军渡海到希腊。临行前,他对部下们说:“士兵们,现在天气很冷,我们又准备不足,但伟大的事业把你们和我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只有前进,战争最有效的是出奇不意。”

可以说,庞培在积极进行战争动员和物质准备上,是无可挑剔的,但他完成这些工作后,却把部队放回冬令营过冬,使得部队失去了原来的临战态势,为凯撒的突然袭击创造了有利时机。

凯撒打破罗马军队冬季不作战的常规,利用庞培的麻痹(Bì)思想,冒着严冬凛列的寒风,开始了向希腊的跨海突袭。凯撒的船队一路平安被风吹到了塞芳尼安山脉的海岸附近。士兵们都悄悄下船登岸,船只在当夜被遣回出发的布隆狄西乌姆港,继续把其余的军团和骑兵再运送过来。

时间正在一分一分地流走,太阳已经要沉到海底去了,凯撒觉得必须迅速作决定了。

凯撒命令道:“现在,为了行动方便,不被敌人发现,我决定将化整为零,分为三路,各自分头行动,务必于明日天亮前赶到奥利库姆城。”

此时庞培的部队,降低了沿海有一些守卫部队之外,其他部队正在赶往冬令营的路上。当庞培听到凯撒上岸的消息后,急令部队调整部署,准备固守沿海要点。凯撒通过急行军,赶往奥利库姆。守城军民很快要求投降,把城池交给凯撒。彼利斯、阿曼提亚和邻近的其他市镇、以及整个伊庇鲁斯都派使者来见凯撒,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在招降的同时,凯撒还率军强攻下其他一些城镇。这样,凯撒通过突然袭击,收复和攻克了奥利库姆等沿海及浅近纵深的诸多城镇和要塞,使自己的登陆部队建立了一定地幅的基地,站稳了脚跟,从而使这次跨海登陆行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公元前48年6月6日,著名的法萨卢战役开始了。数量上的优势完全在庞培一边,他拥有47000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而凯撒只有22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

凯撒军队一路穷追猛打庞培的军队,把他们包围起来,从背后攻击他们。在凯撒部队两面夹击下,庞培的军队支撑不住,全线溃退。

凯撒与庞培在法萨卢的决战就这样结束了。在这次战役中,凯撒损失的士兵不到200人,但却有30名百夫长,都是些很勇敢的人。庞培大约死去15000人,投降的则在24000人以上,连驻扎在要塞里充任守卫的那些营也都投降了。

当凯撒军队冲进庞培营寨时,庞培找到一匹马,扯掉自己身上的统帅服饰,带着30名骑兵随从,从后门奔出营寨,驱马一直向拉里萨奔去。他在那边也没停留,一路收集起一些正在逃跑的部下,日夜不停地奔驰。赶到海边,乘上一艘粮船。

当凯撒在亚细亚停留了几天之后,听说人们曾在塞浦路斯见到过庞培,便猜想庞培仗着自己和埃及王国有交情,一定是去了埃及。凯撒便毫不犹豫地带着军队赶向埃及的亚历山大。

凯撒一到埃及,埃及人就把庞培的人头献给凯撒。但是凯撒并没有接受这一可怕的礼物,他转过脸去,落了泪。他对这些见风使舵的家伙的鄙劣做法十分反感,并斥责了他们。艳后情爱与埃及战火

凯撒在撤军返回罗马之前在这里出现了一段难舍难分的感情纠葛,驱使他不得不插手埃及王室的权力之争,将他长时间地拖在了这里。

当时的埃及,由先王之子、不满13岁的托勒密十三世统治。先王有一女,名克娄巴特拉,聪明过人,魅力无比。克娄巴特拉虽名为女王,与其弟共同执政,可大权却掌握在监护人手中,她实际上徒具女王之名;再加上托勒密十三世与监护人沆瀣一气,滥杀无辜,克娄巴侍拉公主奈何不得他们,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便带着心腹侍从逃出埃及,到叙利亚避难。公主在叙利亚招兵买马,欲伺机重返埃及,杀死监护重臣,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埃及女王。

正当克娄巴特拉忙于准备重夺王位这时,这位后来被人们称为埃及艳后、尼罗魔女的公主,听说凯撒已来到埃及,便立即与亲信商量,决定求援于凯撒,借用他的军事力量除掉国内政敌,重登王位。凯撒愉快地接受了女王的要求。当然口头上的接受是轻松的,但要真正履行自己的诺言则并不轻松。凯撒在埃及一共度过了9个月。这9个月的多数时间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度过的。

凯撒率军追击庞培,首先是从亚历山大港上岸的。上岸后凯撒的傲慢态度引起了当地群众和王室成员的不满。后来凯撒借故扣压了小国王,致使双方军队发生了冲突,于是亚历山大战事开始了。

亚历山大此时是埃及的国都。这是一个天然条件极好的港口城市。凯撒军队占据着这座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及对面的法罗斯岛的部分地域,临靠大海,这使凯撒军队可以得到海上支援。双方军队一发生战事,凯撒马上命令部队构筑工事,固守待援。

与此同时,埃及人也在积极备战。他们派使者和征兵官员出去,到埃及王国各地去征兵,并运到城里大批轻矛、弩机。城里还建立起大规模的武器作坊。青壮年奴隶都被统统武装起来,由比较富裕的主人供给他们每天的伙食和饷钱。

经过一段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一天,埃及人突然派使者来见凯撒,要求他放了小国王,允许国王到自己的臣民那边去。

凯撒认为他们的要求是出于真心,国王释放了,有利于停战。要是国王有反心,无非仗继续打下去。他拉着小国王的手,送别了这位差不多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双方分手时说了一些客气话。

埃及人得到了国王,马上又开始了激烈的反抗。他们首先决定对罗马人的一支海上运输队发动截击。当凯撒得知此事时,命令他的全部舰队都做好准备,待命出动。他把这支舰队交给副将提比略·尼禄指挥。结果,这位海上战将因无人支援而和自己那条四列桨舰一起遇难。

就在凯撒海上战局十分困难之际,一支援军来到这里,这就是佩伽蒙国王弥特里达特。这是一个家世显赫,既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又勇敢出众的人,而且是凯撒的一个非常忠诚、非常真心实意的朋友。在亚历山大战争刚爆发时,他被派到叙利亚和西里西亚去征召援军。因为那些国家的由衷相助和他本人的辛勤努力,迅速召集起一支庞大的军队。现在他一路夺关斩将,把埃及人的阵营撕开一个大口子。一路上他利用胜利者的声威,把经过的地区统统都降服过来,让他们和凯撒结成友好关系。埃及国王见这支大军一路杀来,就派大批军队去迎战。埃及国王希望能把他顶住在尼罗河边,不让他和凯撒会合。

弥特里达特派人送信到凯撒那里,把自己的困难处境报告给他。在这困难时刻,凯撒赶来支援他。他赶在埃及国王军队前面,在他们还没攻击弥特里达特之前,把弥特里达特的那支得胜的军队安全地接到自己这边来。

取得这次胜利之后,凯撒估计如果自己突然进军,一定会引起埃及人的巨大的惊慌,于是乘胜一直推进到国王的营寨前。他在离敌人不远的地方扎下营寨。

次日,凯撒率军对离敌人营寨不远的一座小村庄发动攻击。这个小村庄里有国王筑起的一座碉堡。凯撒集中优势兵力去进攻,最终把它攻了下来。趁埃及人惊慌失措之际,乘势直接去攻击国王的营寨。国王从营寨里逃了出去,登上了一条船。可是后来他的大批部下都泅(Qiú)水向这只船涌来。因为人太多,那条船终于沉没,国王和许多士兵一起被淹死。

战争结束的如此迅速,使罗马人都感到突然。凯撒因为这次巨大的胜利而充满信心。公元前47年3月27日,也就是战争结束的当天晚上,他带着骑兵,由最近的陆路亘奔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广大居民全都抛掉武器,放弃防御工事,向凯撒投降,凯撒接受了他们的投降,还安慰了他们。然后他穿过敌人的防御工事,在部下们的热烈祝贺声中,来到城市的原来属于他控制的那部分街区,罗马官兵们欣喜若狂,难以言表。

掌握了亚历山大,就象征着征服了整个埃及。凯撒仍旧把老托勒密写在遗嘱上的要求继续付诸实施,把老国王的继承人安排到王位上去。

克娄巴特拉终于如愿以偿,加冕(Miǎn登基,成为真正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女王复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陪凯撒逆尼罗河而上,视察全埃及,其实就是游山玩水,共享爱情的欢乐。凯撒因为迷恋克娄巴特拉,欣然答应。凯撒和克娄巴特拉整天厮守在一起,说不尽的温柔爱意,道不完的风流情韵。遇刺身亡

凯撒于公元前45年9月回到罗马,他的到来在罗马城内引起了空前的反响。拥护凯撒的人全身升腾起崇拜的狂热情绪,而反对凯撒的人,却被一种深深的恐惧所笼罩。此时的凯撒,从军事上粉碎了自己的敌对势力,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顾虑了。他现在已不是一个青年人,而是一个57岁的知天命的政治家了。他自信完全能够左右罗马政坛。

公元前44年底,凯撒第五次成了独裁官,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是终身独裁官。与此同时他还当选了为期10年的执政官。他的地位看来是没有争议了,元老院明令授予他的新的荣誉已经不单是能与国王身分相比,而且等于是公开的神化了。

正当对凯撒想当国王的传说甚嚣尘上的时候,维护传统民主政体的派别正在加强活动,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反凯撒的力量核心是原来的旧元老势力,他们仍然占据着大量的土地,是罗马政治、经济上旧体制的代表者。反对派的势力自知直接与凯撒硬拼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最卑鄙的手法——谋杀。这种做法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凯撒的一些亲密朋友和过去的部下已经倒向反对派,凯撒对此还蒙在鼓里。这些人随时可以接近凯撒,给行刺带来很大方便。

阴谋者选定3月15日在庞培议事堂召开元老院的会议(因为这一议事堂是庞培倡导修建的,因而以庞培的名字命名),作为执行他们计划的日期和地点。

会议进行当中,一个阴谋者上前向凯撒请求一件事情,他用双手抓住凯撒的外袍,这是动手的信号,第一个凶手冲上前去向凯撒刺了一刀,凯撒高叫:“坏蛋,你干什么!”

凶手赶紧招手喊:“兄弟们,来帮忙啊!”

预先商量好的阴谋者一拥而上,.抽刀向凯撒刺去。当凯撒拼命抵抗时,他看到他的亲信也向他杀来,他知道完了,停止了抵抗,悲哀地说:“还有你,我的孩子!”

凯撒身中21刀,倒在了血泊中,这个不可一世的独裁者,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凯撒是古罗马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想登上权力的顶峰,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也为此献出了生命。斯巴达克斯巴达克(?~公元前71),色雷斯(希腊北部)人。古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大起义的领袖。在一次战斗中被罗马人俘虏,充当角斗士奴隶。公元前73年率领70多名角斗士起义,转战意大利各地,多次击败仿佛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起义军曾经发展到12万人,动摇了罗巴共和国的统治基础。起义于公元前71年失败了,但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却永垂后世。马克思称赞斯巴达克“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自由与爱情

公元前75年夏天,古罗马国家竞技场。

这天的早晨,太阳刚升上来没多久,国家竞技场四周的阶梯状看台上,却已经挤满了观众。

有一个观众很特别。她是一个女人。

不过,说她特别,倒不仅仅是因为她长得美貌。她坐在台阶的最底层,隔着一排栅栏,就是平展的角斗场了。也就是说,她坐的位置,能够最近距离的、最为逼真的观赏角斗士们的鲜血淋漓的厮杀。

她是整个罗马帝国最富有的人——大奴隶主克拉苏的小女儿。她的芳名叫范莱丽雅。

今天,她之所以坐在了竞技场的大理石台阶上,是因为她得知,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奴隶要参加这场角斗比赛。这个十分特别的奴隶,就叫斯巴达克。

有一幕情景范莱丽雅很难忘记,那是两个月以前,屋外微风拂动、细雨飘洒,屋内炉火熊熊、笑语连天。笑的是她的大姐,几乎笑折了腰。说话的是她的二姐,说得唾沫四溅,有一小片唾沫,差点就落在达莱雅的脸颊上。

二姐说来说去就说的一件事:角斗。她说来说去也就是说的一个人:斯巴达克。她麻利地抹了一下嘴唇说道:“大姐,你是不知道啊!你要是亲眼看过斯巴达克,你就会相信我的话了。他往角斗场上一站,个子至少要比其他的角斗士高出一个头。他的胳膊比我的腿粗,他的腿比我的腰还粗。其他的角斗士,在角斗之前,都披上盔甲,而他连头盔都不戴,只穿着一条小裤头。他的大腿,他的胳膊,他的胸,他的背,都是一大块一大块的肌肉。我就在想啊,要是我能亲手去摸一摸那些硬梆梆的肌肉,该多好啊!我甚至想,我的那些情人当中,如果能有一个像斯巴达克那样的男人,该有多么幸福啊……”

范莱丽雅在原先刻板的生活的基础上,多了一项五彩缤纷的内容。那就是做梦,只要躺在床上,眼一闭,她就开始做梦。斯巴达克成了她白天和黑夜里的梦,几乎完全占据了她的生活。她年轻的心房,只为斯巴达克而跳动;她火热的青春,也只为斯巴达克而燃烧。

所以,在这么一个又热又闷的夏日早晨,她便瞒着大姐和二姐,偷偷摸摸地跑到国家竞技场,坐在大理石台阶上,在一片乱哄哄的气氛中,竭力按捺着心中的焦灼与不安,用一对幽深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角斗场,期盼着那个斯巴达克的出现,好圆自己白天和黑夜里的热烘烘的梦。

当然,像她这样身分的人,—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单身外出的,她有一大帮奴隶可供她任意驱遣。在这一大帮奴隶中,有一个奴隶最得她依赖。这个奴隶叫朋齐,本是色雷斯的一名战士。

朋齐虽也很健壮,但并不英俊。不过,他平日不怎么说话,办事又稳妥,所以,侍奉范莱丽雅时间不长,就成了她的亲信。而他,对她也确乎是忠心耿耿的。

此刻,朋齐站在竞技场外的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他虽然看不见角斗场,但他心里所想的,却也和范莱丽雅一样。他也在想着那个斯巴达克,因为斯巴达克是他的同乡,他和斯巴达克曾是色雷斯的战士,他们是在同一场战斗中被罗马军队俘获的。

不过,范莱丽雅想的是斯巴达克这个人,而朋齐想的却是斯巴达克的性命。

无论是多少人参加的角斗,结束之后,能侥幸活下来的,可谓少之又少。这场角斗结束之后,斯巴达克还能活下来吗?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今保加利亚一带),这年刚满三十岁。他身材魁梧,肌肉强健,具有不可摧毁的英武气概。当他与侵入他祖国的罗马人作战时,不幸被俘。几经周折,斯巴达克被一个罗马军官卖给一个角斗士老板,从此,他跟着老板几乎走遍意大利所有城市,参加过上百次角斗。

角斗士!这是个多么悲哀、多么让人痛苦的角色啊!自己的生命朝不保夕,还要被逼着手拿短剑凶残地刺杀自己的同胞!更让他义愤填膺、难以忍受的是面对角斗士们血肉横飞的刺杀,那些嗜血成性的贵族们却欢呼鼓掌,以此为乐!

这次角斗是按苏拉的吩咐举行的规模最大的角斗之一。苏拉(公元前138年~78年)是贵族派的领袖,罗马帝国的统治者。

这次与斯巴达克一起参加角斗的角斗士共有一百人。走在队列最前面的是九个绳网角斗士和九个追击角斗士。

在这九对人后面,是三十对正式角斗士。他们分成三十人一队进行角斗。两队角斗士中,一队是色雷斯人,另一队是沙姆尼特人。全都是强壮、剽悍的青年人。色雷斯人身着鲜红色短衣,头戴飘拂着黑色羽毛的头盔,一手握着弯曲的短剑,一手执着前面隆起的盾牌;沙姆尼特人则身穿淡蓝色短衣,头戴飘着白色羽毛的头盔,一手握着笔直的短剑,一手执着正方形盾牌。

一百个角斗士在贵族们的掌声与喊叫声中在斗技场上绕上一圈之后,便依次开始了惊心动魄的角斗。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角斗士的一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角斗,队员们已大部分死去,尚未断气的,正在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阵阵刺人肺腑的惨叫。最后只剩下三个幸而活下来的队员了,他们背对背站成一个三角形,全力抵抗着力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沙姆尼特人的勇猛进攻。

斯巴达克愤怒的脸都扭曲了,他两眼喷火,对身后二人大喊一声:“保护我的脊背!”说罢,挥起短剑接连将身旁两个沙姆尼特人击毙。这时,整个角斗场里,鼓掌声、呼喊声响成一片,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角斗者双方的动作上。

又一个沙姆尼特人被斯巴达克一剑砍中颈动脉,顿时鲜血喷涌,随着丁当一声短剑落地,他像截木头一样轰地一声倒在地上。也就在这同时,斯巴达克的两个伙伴中最后一个伙伴,被沙姆尼特人刺中,没有呼叫一声,便倒在地上。

如今,色雷斯人组成的角斗队只剩斯巴达克一人了,而沙姆尼特人却还剩四个。角斗场上形成了一比四的局面。面对着这严峻的形势,斯巴达克一阵紧张:眼前的四个人尽管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流了不少血,但自己与他们仍然力量悬殊。

突然,他想起一条计策,停了一会儿,他便拔腿逃跑,沙姆尼特人不知是计,便一齐猛追。

只见斯巴达克猛地转过身来,首先用锋利的短剑刺向离他最近的一个追击者,接着又向第二个追击者刺去。这样,前后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改变了角斗场上的局面—一比四变为一比二。并且两个当中,一个已经受了重伤。斯巴达克再也不忍心将他们杀死。他首先用盾牌在已经受了重伤的角斗士头上打了一下,将他击倒在角斗场上,然后,将另一个的短剑击落,接着把他按倒在地上,顺势附在他耳朵上悄悄地说道:“克利克萨斯,不要怕,我要把你救出来。”说罢,用一只脚踏着克利克萨斯的胸膛,用另一只腿的膝盖,压在被他刚才打晕了的那个沙姆尼特人的胸膛上,以此来等待着观众席上贵族们的决定。

这时,整个角斗场上爆发出撼天动地的鼓掌声与欢呼声。观众们既举起拳头,屈起大拇指,表示两个沙姆尼特人可以活命,又欢呼斯巴达克表现的勇敢精神。

紧挨着苏拉的绝代佳人范莱丽雅早被斯巴达克英俊的身姿和在角斗中的出色表现所折服,内心对斯巴达克充满爱慕,这时,她说道:“如此刚毅果敢的人儿,理应获得自由!”

她几个月前刚刚与丈夫办理了离婚手续,如今是孤身一人。这天,当她以迷人的身姿走上角斗场看台的时候,人们顿时被她的美貌惊呆了。嗜(Shì)血成性的苏拉那残忍的目光也顿时变得亲切而柔和。由于苏拉正在设法讨好范莱丽雅,所以,当他听到自己爱慕的美人儿也要求给予斯巴达克以自由时,便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在雷鸣一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斯巴达克获得了自由。啊,终于获得自由了!他真不敢相信幸运之神会落到自己身上。所以直到走出角斗场,来到罗马的大街上,他还怀疑获得的自由是否真实。

一间狭窄的屋子,一张高低不平的木板床。斯巴达克就住在这间屋子里,睡在这张木板床上。

有两滴亮晶晶的泪水,悄没声息地从他的眼角滑出,顺着他的两腮,一点点地、缓缓地蠕动着,就像两条不甘寂寞的蚯蚓,从肥沃的土壤中钻出来,在广袤的土地上,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莫非,斯巴达克脸颊上的那两道泪痕,真的是两条不甘寂寞的蚯蚓?

几乎每一场角斗比赛结束之后,斯巴达克思总要独自一个人暗暗地垂泪。诚然,他大大小小一共参加了好几十场角斗比赛,他都是胜利者,但是倒在竞技场上的是谁?

斯巴达克不觉坐了起来。他感到有一股汹涌澎湃的热血在体内激荡。他擦干两颊上的泪痕。他的脸是那等的英俊,又是那等的坚毅。似乎连罗马帝国的蚊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了。

他听到了敲门声,敲得很轻。

斯巴达克低低地叫了一声:“是谁?”

门外一个竭力压抑着的声音回道:“是我,斯巴达克,我是朋齐……”

斯巴达克不禁“哦”了一声。朋齐?这不是我在色雷斯一同和罗马军队战斗过的战友吗?斯巴达克急忙跳下床来,两步跨到门前。拽开门一看,眼前站着的,不是朋齐又会是谁?

两个战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滚烫的泪水从他们的眼睛中夺眶而出。自那场战斗之后,他们已经整整三年没有见面了。现在,两个人终于还活着站到了一起,这如何不令他们激动万分?两人诉说了分离后的生活,朋齐还告诉斯巴达克,是自己的主人范莱丽雅小姐让他获得了自由。

朋齐走后,斯巴达克一时难以入睡。本来他就心事重重的了,现在又加上了一个朋齐,还有那个克拉苏的女儿范莱丽雅。尽管他很累、很乏,可他的双眼,就是合不起来。因此,好长时间之后,他依然圆睁二目,有些怔怔地望着屋顶。

又听到了敲门声,还是敲得那么轻轻的。斯巴达克还未来得及发问,门外便传来了他熟悉的声音:“是我。斯巴达克,我是朋齐,快开门啊……”

斯巴达克猛地将门打开,几乎把朋齐吓个半死。“朋齐,你怎么又来了?”

朋齐低低笑道:“斯巴达克,她这次叫我来,是叫我带你去一个地方,那地方……”

朋齐不再言语,领着斯巴达克,离开了小旅店,直奔罗马城大街而去。穿过大街,拐入一条小巷。走完小巷,便来到了著名的台伯河边。朋齐停下了脚步。这是在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底下。

斯巴达克四周看了看,除了河边的树木和不远处的房屋外,不见一个人影。他疑疑惑惑地问朋友道:“就是这儿吗?”

朋齐应道:“就是这儿。范莱丽雅小姐和我约好的,穿过小巷,河边的第一棵大树底下……”

斯巴达克留神注意树荫外面的情景了。终于,从一株大树底下走出一个人来。这显然是一个女人。高高挑挑的身体外面,裹着一袭洁白的衣衫。夜风徐来,衣衫拂动。斯巴达克虽然没有见过上帝,但他却觉得,这袅袅婷婷迎面走来的女人,不是克拉苏的女儿,而是上帝的使者。

她启开双唇说话了。她的声音,比此时月光映照下的河水还要温柔三分。“斯巴达克先生,你好!”

她的双眼,在斑驳的月光下,显得越发的幽深。那幽深里,有一种火辣辣的炽热。那炽热,就在斯巴达克的脸上和裸露的双臂上燃烧着。

斯巴达克猛然一震。从她的这双眼睛里,他仿佛忽然明白了她之所以要叫他来这里的原因。他不由得朝后退了两步,差一点就退出了这棵大树阴影的笼罩。是的,阴影里也有月光,但阴影的外面,月光就更加妩媚和皎洁……

不久,斯巴达克来到了范莱丽雅的密室。他和范莱丽雅相爱了,但这一次他来,是为了告诉范莱丽雅,他要走了,要去从事高尚的事业了。

当他说完往回走时,他听到身后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叫声。斯巴达克感到自己的心也在流泪了,但理智却警告他不能回头,一定不能回头!

斯巴达克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奴隶兄弟,决心发动奴隶大起义,然后,再把起义的奴隶带到不受罗马人统治的自由土地上去。

于是,斯巴达克又回到他接受过训练的卡普亚角斗士学校,他在这里有许多朋友,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奴隶早晚都要死在斗技场上,他们能够豁出命去反抗罗马人。

不久,独裁者苏拉死了,罗马的政治局势动荡起来,社会很不安定,斯巴达克抓住这个机会,加快了起义的秘密准备工作。

公元前73年,正当斯巴达克发动起义的前夕,有人向罗马赫赫有名的统帅凯撒告了密。

斯巴达克知道凯撒是苏拉的反对派,但他更知道凯撒是罗马的贵族,所以,他根本不指望凯撒能跟奴隶们一条心。

当凯撒与斯巴达克见面谈话陷入僵局后,斯巴达克立即骑上一匹快马,朝卡普亚角斗士学校奔去,他要抢在敌人镇压之前发动起义。

斯巴达克连夜奔走,终于赶在罗马军团包围卡普亚角斗士学校之前,回到了角斗士中间。

随后,在斯巴达克的率领下,角斗士们冲向了武器库。经过激烈的战斗,角斗士们杀死了看守士兵,夺取了武器库中的武器。这时,前来镇压角斗士起义的罗马军团赶到了,斯巴达克被迫指挥他的部下撤出卡普亚角斗士学校,他清点了一下人数,总共只有78个人。

斯巴达克毫不灰心,他相信这78个人是火种,很快就会点燃起奴隶起义、争取解放的熊熊大火,他振臂一呼:“让我们到维苏威火山去,那里地势险要,可以凭险击退罗马军团的进攻。我们已经拿起了武器,只有战斗下去,才是惟一生路!”

在维苏威火山,斯巴达克表现出军事统帅的机智、沉着和勇敢,他让角斗士们采集野葡萄藤,编成藤梯,放下悬崖。斯巴达克亲自率领部下,顺着藤梯下山,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敌军背后,一举击溃了罗马军团,打了起义后的第一个大胜仗。

起义军在战斗中缴获了不少兵器和盔甲,声势大振,远近的奴隶们像看见了救星一样,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投靠斯巴达克,起义军迅速壮大到7万人。

斯巴达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范莱丽雅了。

这天,斯巴达克来到范莱丽雅的别墅。美色与阴谋

这年冬天,冰封雪飘,双方进入休战状态,起义大军又来到瑙(Nǎo)拉安营扎寨过冬。

其间,起义军一致要求斯巴达克出任大元帅,让他穿上特制的大元帅袍,但斯巴达克怎么也不同意。他望着沉浸在欢乐气氛中的一张张亲切的笑脸,真心实意地说道:“深深感谢同志们的深情厚谊!但是,你们知道吗?从我参加被压迫者同盟直至带领大家战斗到今天,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绝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了自己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而是为砸烂这罪恶的奴隶制度,从而使大家都获得自由和幸福。”

但大家坚决不同意,非让他接受大家的请求不行。

口号声此起彼伏,人们情真意切!斯巴达克面对这动人的场面,被感动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最后,在广大战士们的一再请求下,斯巴达克最后终于同意了。

人们兴奋地取来大元帅服,帮他穿上。只见他身披白银铠甲,头戴白银头盔,肩套紫色罩袍,显得更加英俊潇洒。人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大元帅斯巴达克万岁!”

站在旁边的爱芙姬琵达望着英俊潇洒受大家无限爱戴的斯巴达克,又高兴又激动,恨不得立即将他拥到怀里,情欲的烈火在她心中更加热烈地燃烧起来。

早在斯巴达克与范莱丽雅深深相爱的时候,一个罪恶的阴谋正在策划之中。罪恶阴谋的策划者就是爱芙姬琵达,当年24岁,出生在雅典郊区。几年前,罗马军队侵入雅典时,她被俘作了奴隶。后来,由于和罗马贵族们发生了肉体关系,终于获得自由。她不想甘心受制于人,她要利用她的智慧,想方设法出人头地。正在这时,在角斗场上,她发现了斯巴达克。斯巴达克俊美的面庞、健美的体魄和那无与伦比的斗技,曾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似乎感到,他不仅可以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而且可以凭借他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现状。

爱芙姬琵达对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美貌所带来的魅力非常自信,无论地位显赫的贵族,还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在自己迷人的美貌面前,无不百依百顺。因而,在她的想像中,作为一名角斗士,即使成为一个自由人了,只要她对他表示喜欢,斯巴达克一定会乖乖地听她吩咐。

然而,让她出乎意料的是,当在街上遇到斯巴达克,她以奴隶身分热情地去亲近他时,他非但没表示出受宠若惊,反而反应冷淡。

当斯巴达克被她骗进家门之后,她便把曾令无数人倾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全部妖媚力量施展出来,然而这个色雷斯人,竟对此无动于衷,以铁石心肠拒绝她。

她伤心地流泪了,她是个好胜的女子,她不甘心就此罢休。她立即派人去库玛对斯巴达克的私生活进行打探。

通过收买为范莱丽雅看家的奴隶,打听到斯巴达克经常在夜晚走进范莱丽雅的房间。

如同一瓢冷水泼到头上,使她感到无限悲哀,气愤异常,她胸脯起伏,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如同一只虎视眈眈的母狼,狂吼着要报复斯巴达克。

她决定立即给苏拉写一封信,向苏拉告发他们的奸情。她相信,只要苏拉接到她这封告发信后,决不会饶恕他们。

然而,写给苏拉的告发信,尚未送到苏拉手里,罪恶的苏拉却在一次宴会上猝然死Z。爱芙姬琵达一计不成,又施一计。

斯巴达克起义之后,有一天,爱芙姬琵达女扮男装见到斯巴达克,但斯巴达克没有认出她来,直到她变成女孩,斯巴达克才认出她来。

斯巴达克不解地问她道:“你,你到这里干什么?”“我要复仇!”爱芙姬琵达气愤地说道,“难道你不知道我也是一个失去自己祖国而受人蹂躏的奴隶吗?我要为我的祖国,为我的父老乡亲,为我那被荒淫无耻的压迫者所蹂躏的青春,为我被玷污的贞操,为我被毁灭的一生复仇!这,难道不行吗?”没等斯巴达克说话,又接着说道,“你知道吗?为了献身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卖掉了我全部的财产,除购买了三匹骏马——这些天来我已学会骑马与剑术——余下的资财,总数约六百泰伦脱,连同我的生命,我要全部奉献出来!”

斯巴达克望着冒着危险带着全部家财投奔到起义部队来的爱芙姬琵达,深深被感动了,平静地说道:“谢谢你,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斯巴达克深深佩服这位希腊姑娘的献身精神,他代表被压迫者同盟一再对姑娘表示谢意。并告诉她说,晚上即开领导成员会议,会上他要把她的巨额捐赠和她的请求告诉大家,假如决定设置传令官的话,一定答复她的要求。说罢,即礼貌地说了些感谢话,便让人安排她住下。

当晚在被压迫者同盟领导者参加的会议上,领导者们听斯巴达克叙说了爱芙姬琵达捐赠的资财及要求作传令官的事情之后,大家十分兴奋。关于爱芙姬琵达请求做传令官的事,大家也一致同意。

一天晚上,斯巴达克又和往常一样,对营垒的各个方面详细检查了一遍,一切安排得当之后,才回到营帐休息。

他正睡着,突然感到有人用柔软的嘴唇在吻自己,一股浓烈的香气沁人肺腑,他吃了一惊,慌忙睁开眼睛,他吃惊地发现跪在自己身旁的竟是爱芙姬琵达,爱芙姬琵达趁机向斯巴达克表达了爱慕之心。

斯巴达克望着面前的爱芙姬琵达,只见在火红头发的映衬下,俏丽的面孔上挂满泪水,显得愈加楚楚动人,令人爱怜。“请你可怜可怜我吧,亲爱的斯巴达克,我愿陪伴你一生,为你献出我的一切!”说着,她双手捧起斯巴达克的手,浑身颤抖着亲吻起来。

斯巴达克一阵颤栗,啊,他多么想,多么想立即把眼前这美若天仙一般的女人拥到怀里。然而,突然眼前闪现出范莱丽雅那双眼睛,于是,便立即紧紧握住胸前的纪念盒。这时,理智又立即回到身边,他回绝了爱芙姬琵达的爱恋,并劝他放弃这个念头。

一听斯巴达克的话,爱芙姬琵达呼地站起来,铁青着脸,如同一个母狼一般捶胸顿足地吼叫起来:“夺走我这爱情的女人一定是该死的范莱丽雅!我要复仇!”“住口,你这无耻的女人!”斯巴达克神色严肃地止住她的吼叫,然后告诉她道:“从今后,不准你再随便窜进我的营帐,我也不再需要你来做我的传令官了,明天我将告诉埃诺玛依,你到他那里去吧!”

随着夏秋季节的匆匆离去,冬天又来到了。站在营帐门口的斯巴达克,望着一片片黄色的树叶飘落而下,心里一阵悲凉——这些日子,斯巴达克心情一直不好,主要原因是埃诺玛依近来的反常表现使他伤心、不解!啊,埃诺玛依,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战友,你,为何这样呢?

在这次高级指挥官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斯巴达克的分析与主张——起义大军北上,翻过阿尔卑斯山,然后各自回到故乡,发动更多的人起义,组织起更加强大的队伍,然后一举把罗马帝国消灭。这是打败罗马帝国的惟一途径啊,可你却坚决反对,并用十分粗野的语言激烈地进行攻击,最后竞不顾大家的劝阻,气势汹汹地离开会场。斯巴达克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这是爱芙姬琵达捣的鬼。自从做了埃诺玛依的传令官之后,她逐渐逐渐把他勾引了过去,并使他百般驯服、听话,千方百计挑拨他与斯巴达克的关系。

这一天夜里,人们被一阵嘹亮的军号声惊醒,以为敌人来了,都慌忙披挂铠甲,取过武器,匆匆忙忙向外走。埃诺玛依身披盔甲,手执短剑。骑在马上正要走,突然听到有人喊他,他转身一望是斯巴达克匆匆赶来。“埃诺玛依,你这是怎么啦?”期巴达克气喘吁吁地问道。“怎么啦?你自己难道还不知道吗?”埃诺玛依气势汹汹地说道,“我们决不能做你向罗马换取荣华富贵的牺牲品,我们要离开你这卑鄙的叛徒!”“什么?叛徒?!谁是叛徒?!”斯巴达克又吃惊,又不解,他气得浑身颤抖起来。“你是叛徒?”埃诺玛依理直气壮地说。“你简直在胡说八道!”斯巴达克又气又急,再也按捺不住了,霍地拔出短剑向埃诺玛依扑去,埃诺玛依也拔出短剑纵马向斯巴达克扑来。一对亲密无间的弟兄顿时变成你死我活的仇敌。幸亏人们一齐拉住,才没有产生可怕的后果。

这时,只见斯巴达克把短剑插进剑鞘,拨开人群,走到埃诺玛依身边,无比激动地说道:“埃诺玛依,我亲爱的弟兄,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同志啊!你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情呢?别人不了解我,难道你也不了解我吗?在这里,我当着你,当着在场的每个战友宣誓,假若我像你说的那样,我将遭到天诛地灭!让我的名字打上可耻叛徒的烙印,让子孙万代唾(Tuò)骂!行啦,我就说这些,再次希望你能三思而后行,留下来,和我们一道完成我们的崇高理想!”

斯巴达克的真情话语,使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几乎每个人的眼里都泪光闪闪,连刚才火气冲天的埃诺玛依也低下头来。这时,一直躲在埃诺玛依身后的爱芙姬琵达发现埃诺玛依又犹豫起来,怕他变卦,悄悄地拽了拽他的战袍,埃诺玛依顿时又醒了过来,说了句:“我们不再受骗了!”然后掉转马头,用两腿一夹马身,冲出人群走了。“停——停下——”斯巴达克也紧接着喊道,“停——停下—”他喊得声嘶力竭(Jié),声泪俱下,痛心疾首。然而,这声音只在空旷的原野上引起一阵阵回响,埃诺玛依率领的队伍一会儿便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了。

敌方的首领海里乌斯早已掌握了埃诺玛依与斯巴达克因意见不一致,现已率领部分人马叛逃到努尔西亚地区,于是便命令队伍,加速进军,最后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了埃诺玛依的队伍。埃诺玛依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领队伍发起一次次冲击,然而,终因势孤力单,未能杀出重围,最后倒在血泊之中。他的胸前与背后,伤痕累累,鲜血汩汩地流淌着,他昏死了过去。

停了一会儿,他醒来了,吃力地睁开眼睛,突然,他发现爱芙姬琵达还活着,并坐在不远的地方。他心里一阵高兴,便拿出所有力气呼喊起她来:“啊,亲爱的爱芙姬琵达……你还活着……太好了……太好了……只要你活下来……我……我就、就死而无憾了!我,我的口、口、太渴了……请、请你快给我,给我点水喝!”

望着埃诺玛依带领出来的起义军,一个个被砍杀在地,尸体横陈荒野,特别看到埃诺玛依也面临死亡,她心里畅快极了,她恨不得他立刻死去。因而对埃诺玛依的呼叫,她只鄙夷不屑地望了一眼,又忙自己的事去了——她从身边的死尸身上扯下一块布,一面包扎着伤口,一面想着下一步的行动——她可以趁机跑到罗马军队里去,但自己的阴谋活动才刚刚开了个头,报复斯巴达克的愿望还没实现,想来想去应当继续待下去。

怎么才能不引起斯巴达克的怀疑,进一步取得他的信任呢?

看着埃诺玛依死了,爱芙姬琵达幸灾乐祸地想道,但愿斯巴达克也能马上步他的后尘!爱芙姬琵达正想着,突然发现不远处烟尘滚滚,杀声震天,双方在进行着激烈的厮杀。爱芙姬琵达吃了一惊,啊,难道是斯巴达克率领他的队伍与海里乌斯相遇了?假若斯巴达克来了,她可如何是好?突然,她发现她的那匹白马正在不远处溜达,不时用鼻子嗅着满地的尸体,大概在寻找它的主人吧!爱美姬琵达一阵高兴,她轻轻地呼唤起她的马来。等它驯服的时候,她从腰里悄悄地摸过短剑,朝马的胸前猛地刺了进去,顿时,鲜红的血液如同喷泉呼地喷涌了出来,爱芙姬琵达肩膀与前胸也溅得一片赤红,爱芙姬琵达一阵高兴,她正想追求这样的效果。爱芙姬琵达乘势的把腿插到马脖子底下,然后,趴在马的身上——爱芙姬琵达这时才放下心来。她很满意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