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言女子非英物:鉴湖女侠秋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2:00:32

点击下载

作者:程遥,李俊焘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休言女子非英物:鉴湖女侠秋瑾

休言女子非英物:鉴湖女侠秋瑾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魂》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余年间的96位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到“红枪白马女政委,碧血染将天地红”的赵一曼;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焦裕禄,到“问鼎长天,扬我国威”的邓稼先……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2010年11月15日

勿望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周恩来

稽山鉴水育英才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从此,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对外卖国求荣,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在无数的先烈中,民主革命家秋瑾,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她为了追求光明、抗敌救国、推翻满清政府,不惜流血牺牲;她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放光芒;她那顽强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秋瑾像

清朝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也就是公元1875年11月8日,在福建省闽县的秋氏家诞生了一个女孩。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活泼可爱,父亲视其为家中美玉,于是就给她取乳名玉姑,大名闺瑾。长大后,她把表示束缚女子之意的“闺”字去掉,单留一个“瑾”字,并自号“竞雄”、“鉴湖女侠”。这就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女革命家——秋瑾。秋瑾画像

秋瑾的故乡本是浙江绍兴。祖父秋嘉禾在厦门、漳州一带当清朝知县一类的地方官。秋瑾的父亲秋寿南和母亲单氏随侍老人,全家迁到福建,秋瑾就降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浙江绍兴南山

秋瑾的童年是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度过的。当时,正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中国人民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步步加深;同时,怀有各种目的的外国传教士及各种侵略分子,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中国各地。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高等人的身份,到处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种种祸乱和灾难,激起广大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恨和反抗。因而各地经常发生中国人同外国传教士的纠纷、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教案”。秋嘉禾为人耿介不阿,廉洁自好,颇有威望。作为地方官,他在秉公处理那些“教案”中,经常蒙受外国侵略分子的凌辱。秋嘉禾在外受了洋人的气,回到家中难免长吁短叹。一天晚上,秋嘉禾从衙门回到家中,坐在书房里闷闷不乐。秋瑾见状,不敢直接问祖父,就跑到母亲跟前问道:“妈妈,为什么今天爷爷又不高兴了?”母亲长叹了一声,然后回答说:“还不是因为洋人教案的事!”关于洋人欺侮中国人的事,秋瑾也听说过一些,今天看见爷爷又为这事生气,她更加气愤地说:“红毛人这么厉害。这样下去,中国人要成为他们的奴隶了!”仇恨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发芽了,她立志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一定把“红毛人”赶出中国去!秋瑾的卧室

旧社会有个非常丑陋、恶劣的习俗,就是女人缠足。女孩长到几岁时,母亲要用很长的布条把她的脚缠裹起来,时间久了,脚趾骨折断了,肉也烂了,双脚就变了前尖后圆的三寸长的小脚了。古书上说的“三寸金莲”,就是指此而言。这种恶习,不但是对女人肉体的摧残,也是对女人精神的折磨、人格的污辱。秋瑾七岁那年,母亲开始给她缠足。她坚决反对,哭喊道:“为什么哥哥不缠足?”母亲说:“哥哥是男孩。”她又反问道:“为什么女孩缠足,男孩不缠足?为什么男孩女孩不一样对待?”尽管秋瑾坚决反对,拼命挣扎,可是一个弱小的女孩怎能逃脱封建恶习的魔爪!从此,秋瑾开始认识到:社会上男女是不平等的。可是,她又进一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男女为什么不平等?社会现实的压力和束缚,使她在思想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自己虽不是男儿,但是一定要胜过男儿!正像她自己写的《满江红》中所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的那些抨击清王朝暴虐统治、媚外卖国的文章和忧国言志的诗文就出自这间书房,对照墙上“善读书、无妄求”的牌子,她在当时应该算是个很“不听话”的孩子。秋瑾卧室窗户外边的院子里种的果树

秋瑾有兄妹四人。秋家是书香门第,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祖父很喜欢孙儿孙女,专门请一位老师教他们读书。兄妹中,秋瑾天资最高,记忆力很强,过目成诵,很受祖父和父亲钟爱。老师教她读了《四书》、《五经》等书以后,父亲还亲自教她读唐诗、宋词,并教她写诗填词。她经常捧读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诗、词作品,吟诵不已,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忧民思想;辛弃疾满腔忠愤、坚持抗金的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都深深地感染着秋瑾。她把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誉为“男仙”,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她热烈向往当一个女中豪杰,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为国为民的大事业。当她读了一本《芝龛记》传奇后,便以《题芝龛记》为题写了一组八首小诗。其中两首是这样写的:清兵搜查的时候,秋瑾就在自家后院的这口井里焚烧文件。

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

马家妇和沈家女,曾有威名震九州。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前一首诗中的马家妇指明朝的秦良玉,是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的妻子。丈夫死后,她代领宣抚使,统率“白杆兵”,抗击金兵入侵。沈家女指沈玉英,也是明末人,曾代领父职,受任游击将军。后一首诗尖锐地讽刺朝中大臣们,说他们都是些白吃饭的无能之辈,而赞美代父从军、抗敌卫国的女英雄花木兰。

秋瑾的性格不像一般的女孩子。对于女红等活虽然一学就会,可是她却不喜欢这些。她喜爱读书吟诗,尤其对古代的豪侠小说更是如痴如迷。有一天,她读过《史记·游侠列传》之后,和母亲谈论起西汉著名游侠朱家和郭解的故事。母亲见她那种眉飞色舞、满怀羡慕之情甚为可爱,就随便说一句:“你外婆家也有武艺高强的人。”秋瑾一听,喜出望外,忙问:“是吗?是外公,还是舅舅?”母亲说:“你舅父和四表兄,都有一身好武艺。”秋瑾听后沉默不语,可内心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并做好了打算。秋瑾蜡像

1891年夏天,秋嘉禾忍受不了外国人的气,告老还乡。秋瑾全家随祖父回到了故乡——绍兴。秋嘉禾在城南和畅堂买了一幢三间四进的住宅,全家定居下来。

拓展阅读红毛刀歌秋瑾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鸮。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绍兴城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南面是林木葱茏的会稽山,西面有水平如镜的鉴湖。古往今来,它养育了许多英雄豪杰。至今依然屹立在城东南的禹陵,相传是大禹王的葬地。大禹治水,在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后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南宋将领唐琦在这里抗金救国、英勇牺牲的故事,流传甚广。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明代愤世嫉俗的文人徐渭都是绍兴人。这些古代先贤、英雄豪杰的历史故事,熏陶着、感染着少女秋瑾,使她逐渐形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忧时报国的思想。秋瑾纪念章

于是,秋瑾学习武艺的欲望、要求更加强烈。有一天,她把自己学习武艺的要求向母亲说了。虽然母亲宠爱女儿,但却认为女孩儿家舞枪弄棒不成体统,便不同意她的要求,再三劝阻。可是,母亲终究拗不过爱女的倔强性子,再加上爱女成天纠缠,最后只好答应她的要求。就在秋氏全家返回故乡这年秋天,母亲带着秋瑾来到了外婆家。外婆家住肖山县,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舅父虽然是文武双全,但要经常处理公务和家事,不能天天教秋瑾练武,秋瑾就拜四表兄单宝勋为师。单宝勋武艺高强,远近闻名。他先教秋瑾拳术,然后再教棍棒术、刀剑术。因为秋瑾并不是要学习古代剑侠那样独来独往地除暴安良,而是要学习率领千军万马同敌人作战的本领,所以,当她把武功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又要求师傅教她骑术。秋瑾天资聪颖,她又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在习武上,所以很快就学会了武艺和骑术。转眼间,秋瑾和母亲已在外婆家住了很长时间。母亲考虑到,秋瑾已是待字闺中的大姑娘了,成天舞枪弄刀,恐怕不大好。于是,母亲就把她带回自己家里。秋家所住的和畅堂后面,就是绍兴城有名的塔山。秋瑾每天一大早就登上山顶,在当年越王勾践观天文、卜吉凶的地方,苦练武艺。就这样,她虽然没学得飞檐走壁之术,可是武艺却越来越精湛,一般的三五个大汉恐怕也不是她的对手。由于父母的宠爱,英雄豪杰事迹的熏陶,再加习武生活的磨炼,使秋瑾养成了豪放、纵情、刚烈的性格。凡是同她有过较多接触的人,大都有这种感觉和印象。和她情同姊妹的女友徐自华,后来在《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中说秋瑾的个性是“不拘小节,放纵自豪,喜酒善剑”等等。秋瑾故居展览室

秋瑾虽然性格刚烈,但却有一付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柔肠。秋瑾父母的卧房

拓展阅读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新编现代绍剧《秋瑾》

秋瑾的祖居原在福全山(又叫复船山),离绍兴城二十里左右。秋瑾小时候常到那里玩,那里的许多事物她都感到新鲜有趣,什么车水呀、拔草呀,甚至捕渔捞虾呀,她都要试一试,学一学,乡亲们都说她不像个大家闺秀。她非常同情穷人和弱者,见到这种人,她总想帮助他们。当时那里住着秋瑾的一位本家族伯。那人年轻时请一个算命先生算命,说他命中注定将来要当翰林(清代的官职名)。于是,他从此田也不种,工也不做,成年累月地苦读四书五经,苦练八股文章,结果年年去应考,年年落榜。人们取笑他,都不叫原来的名字,叫他“翰林公”。可是,他仍然执迷不悟,死不回头,坐吃山空,家境渐渐穷困,弄到快要讨饭的地步了。当地有钱人家不但不接济,反而耍戏他,穷困人家又帮不了他。秋瑾眼见这种情况,同情之心和不平之愤一齐涌上心头。她一回到家中,就和父亲商量,请求父亲接济这位族伯。父亲也有慈善心肠,便决定每月接济这位族伯一定的粮米。在送粮米时,秋瑾和父亲一起劝族伯:“不要再做‘翰林’梦了,应该安心种田,养活家口。”这位族伯终于醒悟过来,拉着秋瑾的手边哭边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反不如孩子有见识。多亏了你们父女救了我们一家啊!”后来,这位族伯用苦读四书五经的精神从事农业生产,家境自然一天天好起来了。秋瑾弹词《精卫石》手稿

秋家住在城里,乡下还有良田百亩。一位姓曹的农民租种了秋家几亩地。这年天旱歉收,加上曹家妻子、儿女先后病死,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庄稼又颗粒未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压得这位农民喘不过气来。深秋的一天,他穿着破烂不堪的黑袄,哆哆嗦嗦地站在秋家院内廊下,哭诉着无力交租的原因。秋瑾见状十分同情。父亲不在家,她就请求母亲免了这位农民的租米,母亲同意了。这时惊动了秋瑾祖母,祖母手头没有现钱,就拿出一些金银首饰给这位农民,叫他变卖了去埋葬妻儿,度过荒年。秋瑾大铜章

追求光明志不移

秋瑾在故乡绍兴度过了两三年自由奔放的少女生活之后,便跟随母亲离开故乡前往台湾,和她在台湾某地任知县的父亲一起生活。大约在1893年前后,秋瑾的父亲调往湖南任职,秋瑾和母亲也随同来到了湖南。第二年夏天,父亲调任湘潭厘金局(税务机关)总办,秋瑾一家又搬到了湘潭。这时,秋瑾已是待字闺中的大姑娘了。

湘潭在清末已是有近百万人口的大县,商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时有“小南京”之称。当时住在十八总(街道名)的王黻臣,因帮曾国藩家管账目,随同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迹,成为有“百万富翁”之称的大富户。此人早就与秋瑾父亲秋寿南相识,秋寿南调到湘潭任职后,两人更是“时相过从,

渐成莫逆”。再加上秋瑾素有“才女”之称,在亲朋之间很有知名度。所以,王黻臣便托朋友李某到秋家为小儿子说亲,要娶秋瑾作为儿媳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秋王两家门当户对,又是莫逆之交,因此这门亲事一说即成。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三位近代英豪被称为“鉴湖三杰”。

秋瑾一开始就不情愿这门婚事,怪父母没有了解清楚男方的人品、性情、学问。然而,不论父母怎样爱怜自己的儿女,儿女都逃脱不了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就这样,在1896年初夏,秋瑾同比她小四岁的王子芳结婚了。这王子芳虽然生得面目清秀,潇洒风流,有点儿文名,但他是个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为人妄自尊大,又不讲信义。热情奔放、豪爽不拘的秋瑾,同他根本没有感情可言,更谈不上有共同的生活志趣了。秋瑾的婆婆是个性格暴躁、思想守旧、对人极严的人,秋瑾服侍稍有不周,便遭她的斥责。这些,对于酷爱自由、性烈过男、自尊心极强的秋瑾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但是,在那“出嫁从夫”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夫妻如何琴瑟异趣,甚至受虐待,女子都必须从一而终。此时的秋瑾痛苦极了,正如她后来在《精卫石》中所说:“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闭深闺莫奈何!”她无以排遣心中的抑郁,只能借酒浇愁或写诗泄愤。她在《梅》十章中借梅自喻,叹息此生未遇知音;在《谢道韫》中,她表达了对才女不得嫁诗人的惋惜;她写于新婚之夏的《思亲兼柬大兄》诗,更深刻地表达了缺少知音同调的痛苦和不满。

拓展阅读以书言志

秋瑾在庚子事变前即从事创作,多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抒写个人幽怨。《梅》、《兰花》等诗,托物抒怀,已经很见才情。而《题芝龛记》八首通过对花木兰、秦良玉的赞颂,抒发她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庚子事变时期的《杞人忧》中的“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感事》中的“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已见诗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胸襟,也预示着她即将冲破樊篱,走向革命。

庚子事变以后,特别是在光绪二十九年以后,秋瑾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献身革命,谋求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成了她诗歌的基调。绝大部分诗篇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充满着挽救民族危亡、振兴祖国的激情。《宝剑歌》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吊吴烈士樾》的“卢梭文笔波兰血,拚把头颅换凯歌”等等,无异于诗人献身于革命的誓词。和徐寄尘等女友的唱和诗,唱出了对于妇女解放的理想。她希望妇女破除袖手旁观的陈规陋习,尽国民的责任,脱下闺装换戎装,挽救祖国危亡,创造英雄事业,创造“女儿文明”。这一时期的诗除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外,又采用了篇幅较长的歌行体。诗的风格也明显地呈现出互不相同的两种特色。一种偏重于抒发革命理想,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虽间有悲凉之句,但以乐观豪放、热烈昂扬为其特色,如《宝刀歌》、《宝剑歌》、《秋风曲》、《泛东海歌》、《吊吴烈士樾》、《赠蒋鹿珊先生》等。另一种诗则偏重于批判现实,慨叹世人麻木不仁,自己救国无方,如《感时》、《感事》、《感怀》、《柬某君》等,虽有感人奋发的诗句,但以悲壮苍凉为基调。

秋瑾的词作,大致如同其诗。前期多写闺中愁绪,后期多写革命壮怀。《满江红》中的“小住京华”抒发正在觉醒,即将冲破家庭,走向革命的一腔激愤之情。《满江红》中的“肮脏尘寰”和《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归国》,抒发唤起群众创造新世界的胸怀。

秋瑾的革命品格与诗品历来受到称赞。邵元冲说:“鉴湖女侠成仁取义,大义炳然,不必以文词鸣而自足以不朽。然即以文词而论,朗丽高亢,亦有渐离击筑之风;而一往三叹,音节嘹亮,又若公孙大娘舞剑,光芒灿然,不可迫视。”(《秋瑾女侠遗集序》)

为了唤起群众,秋瑾写过白话文、歌词,谱过曲。她还针对妇女识字者少的情况,创作了通俗易懂,能够演唱的弹词《精卫石》。篇中描写黄鞠瑞等妇女冲破家庭束缚,赴日留学,参加革命党,终于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的事迹。它相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与封建伦理观念对妇女的压迫,指明了妇女在社会革命中求得自身解放的道路,其题材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从光绪三十三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多种秋瑾作品集,如王芷馥编《秋瑾诗词》,龚宝铨编《秋女士遗稿》,长沙秋女烈士追悼会编《秋女烈士遗稿》,秋社编《秋女侠诗文稿汇编》,王绍基编《秋瑾遗集》,王灿芝编《秋瑾女侠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秋瑾集》。绍兴各界妇女代表在秋瑾英勇就义处举行民祭仪式

虽然秋瑾的遭遇不幸,内心痛苦,但是没有丝毫减损她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当时王家有个女佣人吴妈,她儿子在乡下老家租种了地主曾五爷的田。因为这年遇到旱灾,颗粒不收,吴家交不上租米。曾家上门逼租,吴家跪地求饶,也无济于事。可是曾家却想出一个狠毒的办法——诬告吴妈儿子是私盐贩子,写状子告到当时在湘乡任盐务督销的秋寿南衙门。那年头贩私盐是犯法的。这曾五爷是曾国藩本家,和王黻臣有亲戚,所以吴妈不敢把这事告诉主人王家,但是又怕儿子吃官司,只是暗中着急流泪。秋瑾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同情吴妈,就找借口回娘家,把实情告诉了父亲,请求父亲主持公道。秋寿南听完女儿所说,明白了事情的曲直,但是碍于亲家关系,觉得事情很难办。可秋寿南毕竟是耿直的人,清正的官,最后还是秉公处理了这桩案子,使吴妈儿子免去了一场灾祸。

拓展阅读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正在秋瑾挣扎于王家的“网罗”中时,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割去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还要中国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开放四个商埠。消息传开,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接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大力提倡变法救国。湖南省的变法运动尤为活跃,谭嗣同等一批维新人士开办“时务学堂”,设立“南学会”,办起《湘报》、《湘学新报》,宣传变法新事物,大大开通了以“守旧闭化名天下”的湖南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潮自然给秋瑾以积极的影响。她常叫人买来新报新书来读,使她大开眼界,接受了许多新鲜事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