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礼仪专家讲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5:45:05

点击下载

作者:羽西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听礼仪专家讲故事

听礼仪专家讲故事试读:

前言

一个人走进一家酒店点了些饭菜,吃完后发现忘了带钱,便对掌柜的说:“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掌柜连声说:“没关系,下次送来吧。”然后,十分客气地把他送出了门。这件事情被一个乞丐看到了,他也进饭店点了饭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要带他见官。乞丐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赊账,我就不行?”店家说:“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擦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擦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饶你!”

一个小小的故事,不禁让人感慨良深。礼仪举止,在人们眼中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品格优劣的标准。礼仪举止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外在体现,不了解你的人往往会通过你表现的礼貌举止来评判你的人格。虽然说礼仪举止并不完全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善良与否,可是现实中大家只能看到你的举止,无法透视到你的内心。即使这是十分不公平的一件事情,你也必须学会接受,并且把培养自己良好的礼仪举止当作你重要的一课来学习。

礼仪,是随着人类发展进程步入文明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学习礼仪,就是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说礼仪的发展程度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在原始森林中蹦蹦跳跳的猿人们自然谈不到什么礼仪了,而欧洲的贵族们甚至把礼仪当作行为准则如同法律一般遵守履行。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对礼仪的重视由来已久。孔子说过:“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他把礼仪当作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通过人类的历史发展一步步积奠起来的。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对人类本身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具体的要求,而从这些要求的履行与否中判断出一个人是优雅的还是粗俗的。这些规则从我们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思想中,通过学习实践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处世方式。但是,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人,你是否真正做到了礼貌优雅滴水不漏呢?你是否真正掌握了成为优雅的人的行为准则呢?如果你给了我否定的答案,或者开始犹豫回答不出的时候,你就需要翻开这本书,找找你哪里做得不好。

本书将给你具体场合的具体礼仪指导,不仅可以作为你检视自身修养举止的标尺,也可以作为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让你在不知所措的社交场合中找到一盏明灯。编者

第一章 礼仪古今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1 何谓礼仪

“礼仪”一词,在西方源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证,上面写着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而随着它进入英语,渐渐发展,这个词就有了“礼仪”的含义,引申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在我国,“礼之名,起于事神”。是来源于敬颂天神,祭祀上天的活动。《说文·释部》中,有解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礼仪活动从原来的敬神活动渐渐发展开来,成为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表达敬意的活动,开始在上流社会渐渐发展,最后传播到民间。

简单来说,礼,即礼节,礼貌;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等。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的交往和相处中,为了相互尊重,减少摩擦,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它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

礼貌,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接人待物,和蔼可亲,为人平等、公正、礼让。它是人言语动作的表现,属于行为方面的修养。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蒙田说:“礼貌无需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

礼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从小家长就教我们对人要懂礼貌。在学校里,老师们也告诉我们要掌握“请、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学习礼貌,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行为是礼貌什么行为是不礼貌。礼貌的举止可以让施者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可以让受者心情愉快。不礼貌的举止不仅让人看出行为者内在的粗俗匮乏,还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甚至产生摩擦矛盾。握手的由来握手最早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那时候,人们在狩猎和战争时,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但是这种姿态经常让他们因为互相误会而发生战争。因此,后来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没有敌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曾经听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外宾在北京的马路上开车,在没有任何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超越另外一个中国人的车子。可是这个时候,中国人的车子忽然拐了过来,两个车子撞在了一起。两人停车下来交涉。大家猜猜,双方的态度如何?当时我们中国人下了车就开口骂出三字经,还不时作出威胁性的动作,一副不可一世想要打人的样子;而当时那个外宾却镇定地站在一边,对着这个叫嚣着的中国人微笑地看着,如同在欣赏一出喜剧。

我不知道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感受如何,就我来说真正感到汗颜。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来号称“礼仪之邦”,可是看看现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公共汽车站,到处可见拥挤着上车的乘客,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做“先来后到”;车上的老幼残孕座位上,经常坐的是身高体壮的年轻人。生活中,“请,谢谢,您好,对不起”这八个字,你还能听到多少?作为一个礼仪大国的公民,我们此时已经很有必要重新拾起我们的礼貌,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人格完美,更加为了我们国格的提升。

礼节

通常指一定的社会团体内所共同承认遵循的行为规矩。《礼记·儒行》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把礼节看作是仁的表现。我们平常婚宴的注意事项,请客的原则等等都是属于礼节的范畴。咱们平常所说的成语“五体投地”就是来源于一种礼节。五体就是身体和四肢,五体一齐伏在地上。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用来弱化甚至解决人群中的矛盾。一句“谢谢”或者“对不起”也许就可以解决一场战争。

1.2 克己复礼,天下当归——我们为什么要学礼仪

Need决定Etiquette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知的需要;⑥美的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如果希望得到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等,很明显必须首先要求你去爱别人,尊重他人。而礼仪正是最直接的尊敬别人,爱戴他人的表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而就现实层面来说,我们也有学习礼仪的必要。

约之以礼

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仪对人有十分巨大的约束作用。它所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通常是符合一定社会环境条件的。它是适合人群在特定环境生活的行为准则,通常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比如说脱帽礼,它起源于战争时期。人们经常会分不清敌我而互相攻击。而脱帽象征着“丢盔卸甲”,表示对对方毫无敌意,进而发展成互相表示敬意的方法。这样的礼节有利于人们了解对方的思想,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提升自我

礼仪可以体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内在品格和素养,完善我们的形象。我们生活在世界中,都希望努力提升自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不断地克制自我,学习善良诚实的品格,而这些都会通过礼仪体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不注重礼仪的培养,这是体现我们人格的大事。不仅仅如此,还关系到我们给人们的印象。你可以想象出一个容貌美丽,身材一流的魅力女性口吐脏字,粗俗无礼吗?粗俗恶劣的举止是对你形象最大的破坏者。不美丽但是礼仪教养良好的人往往会让人如沐春风,十分乐意与他接近;美丽但是粗俗的人,却往往更加让人鄙视,感叹上帝给了他美丽,他为什么却不珍惜自己呢?

成就个人

礼仪是个人成功的保证。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它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它的为人处世能力。三国时期,蜀国国主刘备就是一个由于礼仪成就成功的人。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而刘备一没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二没有机智应变的智慧,他有的只是“以礼待人”。对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亲自躬身于草庐之中,如同师长般对待;对待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如同兄弟一般对待;对待民众,刘备携民渡江,待之如子。这样讲究礼仪,重视仁义的人,又让人怎么能不忠心去辅佐他呢?孔子称:“君以礼仪待臣下,臣下事君尽忠诚,如此而已!”礼仪,甚至已经成为统治者御人的手段。张良拜师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完美企业

具有完美礼仪的员工的企业具有完美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在销售领域的员工培训中,礼仪培训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平时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在经过一家商店,如果发现一家店员举止得体,笑容美丽,我们往往便会心中充满温暖,甚至多多动动我们的钱包。而如果一家店员表情呆板,俗物无礼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厌恶地离去。

稳定社会

礼仪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和标志,同时也对社会的风尚产生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讲究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越和谐安定。在我国古代,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派就把礼仪作为奠定社会的基础。孔子重视社会伦理,把礼看成是维护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政治过程是一个由修己到治人的连续过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在他看来,修己为为政之本。安,就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稳定。社会何以能稳定?不是靠压迫和欺诈,而是要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以礼待人社会便会安定。

教化民众

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男左女右的由来“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1.3 “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礼仪文化

法国宫廷的繁文缛节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篇讲法国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宫廷礼仪的文章:

在凡尔赛宫廷鼎盛时期,有一个比国王更有权威的主宰便是“礼法”,或称“礼仪”,就像歌剧院的芭蕾舞一样,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明确的规定。人们看过宫廷记事录后,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无名奴仆,每个人的头脑里怎么能够塞进那么多的东西,怎么能够记住自己这个角色举止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更何况这种种礼节还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比如,一个贵妇在凡尔赛宫只有资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马尔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宫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个掌门官(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开门)必须记住哪些人经过的时候,他应当站在门里;哪些人经过的时候,他应当站在门外。公爵一类的人到王宫小教堂可以带一块方坐垫,俗称屁股垫,但不可忘记要把坐垫放得歪斜一点,绝对不能摆正,因为摆正是王族的特权。国王接见大使时,倘若礼宾官没有在楼梯的第四级上迎接,便会引起外交风波。

路易十五时期,讲究礼仪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宫廷礼法除了承袭旧传统(许多礼节起源于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远的年代)外,还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时期的复杂条例,而且又制订了一些连国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规定。大家可能以为在这样一个井然有序,人人职责分明的宫殿里,主子们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自己已成为礼仪规范的奴隶,国王、王后和王子们都过着一种终身受束缚的生活。在公主们举行的舞会上,王后也前来参加一同玩乐,可是礼仪规定,不管公主们跳舞跳到那里,位置怎样变换,她们的眼睛必须一直望着王后,结果小姑娘们的脖子扭得酸痛。

一天清晨,王后发现她那张大床上的棉被沾满了灰尘,她腼腆地责问了一下。这件事逐级传到寝宫侍从那里,寝宫侍从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说打扫灰尘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人们就去找管理帷幔、挂毯的侍从领班,后者听完这个事故后明确地说,这不关他的事。经过两天查讯终于发现,当国王陛下不在王后那里安寝的时候,王后的那张大床是当作家具管理的,因此应当由管家具的侍从负责。

可怜的玛丽·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温柔、孤独、多情而又随和的王后,每天吃午饭时,都得经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前厅里的一张小桌子旁边,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来参观的平民在一定距离之外围成一圈站着,静悄悄地望着王后吃饭。有一天,卡萨诺瓦亲自看到了这个场面:王后衣着简单,戴着一顶大无沿软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后开始进餐,她低着头,两只眼睛盯着盘子,不看任何人。当她觉得端上来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点又难为情,便扫了在场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认识的人,了解一下她爱吃的这道菜是什么。她找到了一个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达尔先生,”听到叫自己的侍臣弯下腰向前走了几步应道:“王后有何吩咐?”“我想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烩鸡块吧?”“是的,王后。”德·洛旺达尔先生用刻板的语调回答后又退回原位。王后直到用完了膳没有再说一句话。对参观凡尔赛宫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宫内开饭,他们参观了王太子妃喝汤,马上去看王子们吃煮白肉,接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去瞧公主们用餐。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贴身侍卫、跟班护卫、门卫和瑞士卫士等各种卫士,礼仪迫使他任何时候都不能一个人独自呆着。晚上许多人服侍他换内衣,早上许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尔侍卫们玩忽职守,他也能够暂时摆脱没完没了的守护。一天晚上,路易十五未带卫士只身一人走进寝宫,迎面撞见一个惊慌失措的人,这个人扑地跪倒在地解释说,他在宫内寻找一个与他同行的烤肉店老板迷了路,他一个门一个门地找,不料进了寝宫,现在他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出去。这个可怜的人等着受绞刑,可是国王安抚他一番,赐给了他几个路易。

法国是十分重视礼节礼仪的国家。但是法国封建王朝到了路易十五时期,空泛地追求所谓的贵族气质,虽然表面上追求礼仪,其实已经失去了礼仪尊重他人为核心的根本,沦为可笑的束缚了。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所谓的贵族渐渐丧失了权力,礼仪开始平民化,实用化,简洁化了。

西方礼仪发展——从“骑士”到“绅士”

西方礼仪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希腊,很多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有关于礼节的论述。到了中世纪,礼仪在西方更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礼仪书》等专门论及礼仪的专著,当时流行所谓的“骑士”礼仪。而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对礼仪的注重达到了顶峰。而法国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西方礼仪最繁盛的地方。到了路易十五时期,从宫廷到平民,无不把礼仪当作是一种身份体面的象征,对于礼仪必须像法律一样遵守履行。贵族中,礼仪是他们平时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个传统一直被保留到现在。而此时,所倡导的礼仪从所谓的“骑士精神”变为“绅士风度”。后来,欧洲礼仪开始影响英美。可以说美国现代生活礼仪基本上传承了欧洲和英国的社交礼仪发展起来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又是个没有悠久历史的,却勇于实践的国家。因此,在传承了欧洲的社交礼仪之后,逐渐发展出一套实用主义的社交礼仪。这种礼仪由于美国当今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它的实用性,渐渐成为当今商业和其他领域十分流行的世界性的礼仪。

在美国建国初期,是没有什么礼仪可言的。当时的北美大陆充满了来新大陆的拓荒者,他们在辛勤劳动的同时,哪里还有时间顾及礼仪?一切都以一种蛮荒的方式进行。而慢慢地,随着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人们对精神和人际关系的要求升高了,追求礼仪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南方富有的奴隶园主,他们希望从对礼仪的追求当中提升自己的身份,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英国礼仪和欧洲礼仪成了他们的礼仪的圭臬。进入19世纪之后,他们渐渐抛开了欧洲礼仪的很多繁文缛节,礼仪开始发生了变化。此时,礼仪不仅仅变得更加简洁实用,而且开始从上流社会中流传到平民之间。

我们当代所用的国际之间交往的一般礼仪,多数是以这种平民礼仪为导向,以尊重他人为根本所形成的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礼俗。这些具体的西方礼仪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讲解,现在就不一一赘述了。放屁的礼仪放屁的礼仪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公元前6世纪的一份中国手册上讲,进餐的时候,严禁放屁。远在印度,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一位牧师宣告服务于国王的人“不可在没有玩笑话,亦无人放屁时放声大笑”。在古罗马,这个问题变得更有戏剧性了。曾经流传过这么一种谣言,说是一位罗马人,在一次时间很长的宴会上尽量憋住不放屁,结果几乎把自己给憋死了。克劳迪亚斯国王听说这件事后,决定颁布法令,“视餐间放屁为合法行为——不管是小声放屁,还是大声放屁”,这是一位喜欢说闲话的历史学家苏维东尼亚斯说的话。中世纪的医生确认,憋住屁不放出来是有害健康的。显然给许多人带来了舒服感。可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本极有影响的礼仪书才正式踢开餐间礼仪大门,声称在紧急情况下,有屁但放无碍。“有很多人教导自己的孩子说,应该通过压缩胃部而存住一些气,”伊拉斯塔斯在他极畅销的一本书中这样说,“人虽然应该彬彬有礼,可是,为此而染上一些病却是不值得的。如果憋得住,一个人应该自己憋住。可是,如果实在憋不住,应该以高声咳嗽掩盖放屁之响声。”该书一共重印了90版,还有很多译本,模仿的书不计其数。学校里也大量教授该科目。就此话题展开的辩论接连不断。有一所学校认为,悄悄放屁是一种美德,并以古希腊的一个警句作为旁证:“(伊索恩)得十分小心,万不可在圣殿内以爆炸性的声响放出屁来,他紧闭着两片屁股向宙斯祈祷。事毕,他终于可以放屁了。啊,他放出的屁声,真是恐怖极了,特别是在较高的(那种神圣的)地方。”(摘自《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理查德·扎克斯/著,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2月版)

1.4 天地之经——中国礼仪文化

《春秋左传正义》中有一句话“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号称“礼仪之邦”。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都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礼的重视。《礼记》和《中庸》中对礼的含义和作用有这样的论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之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礼仪拾趣左手礼印度、缅甸和冈比亚等国,人们用左手干脏活、完成上厕所程序。平时端菜、接物、送客等,都不允许用左手。对不受欢迎的客人,主人送客用左手打发。送鞋礼尼泊尔山区民族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送一顶尼泊尔帽表示欢迎。告别时,还要送上一双尼泊尔鞋。男客送黑色,女客送红色,意为祝客人归途顺利,前途无量。抹泥礼新几内亚人在送别客人时会高声尖叫。还把道路上的泥土往客人身上抹,据说此举表示土地代表我的心,对你真心诚意。白色礼匈牙利人很好客,不管你带不带礼物到主人家,送客时他们都要送一份白色的礼物,表示祝你诸事顺利之意。

然而随着人类生活而逐渐发展,礼便开始向人类生活的具体内容靠拢,逐渐形成一整套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现代礼的含义。

中国礼文化发展简单来说经历了几个阶段。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以士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传统的礼仪流传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已经没有礼仪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韩国(南北分治前的朝鲜)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因此,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同中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礼仪文化传承自韩国。但是如今有很多外国朋友说,甚至如今的韩国人更加像一个中国人,更加守礼有节。我还听说,最近韩国设立了孔子学堂,专门提倡在新时代弘扬儒学。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应该重拾我们“礼仪之邦”的国誉呢?

本章总结

●礼仪可以分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学习礼仪基于两点: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西方礼仪是由贵族化向平民化发展的。中世纪法国宫廷礼仪由于越来越脱离实用性已经成为皇室的束缚,是不符合礼仪发展趋势的。●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章 见面礼仪

2.1 人际关系的彩虹桥——谈介绍与称谓

第一印象是人和人见面第一次所获得的印象,往往容易对人的评价形成最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第一印象是最不可磨灭的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简单来说,人们很容易根据第一印象来决定后来对你的判断。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烈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因此,尽管也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是第一印象会在决策时,在人的情感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我们熟知见面的种种礼仪,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人际关系的彩虹桥——谈介绍与称谓

介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熟识的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一些社会活动中会结识一些新的朋友,这种时候,介绍就必不可少。在这一节中,我们来谈谈有关介绍应该注意的礼仪。

详谈介绍

自我介绍

顾名思义,自我介绍就是把自己介绍给别人。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想要结识一个人,或者当你随着朋友来到一个陌生人身边,可是你的朋友却没有介绍你的时候,就需要自我介绍了。

自我介绍一般的方法是首先主动和对方握手,然后说出你的名字:“你好,我是王辰。我在双飞计算机公司工作。……”一般来说,自我介绍要包括打招呼,说出你的名字,和你的工作。

自我介绍的方式要根据场合而改变。比如说你去参加一个宴会却迟到了,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到主人面前道歉,然后再作自我介绍。

如果你并不认识对方但是又想结识对方,这个时候你可以说:“您好,请问您是哪位?”等到对方介绍完自己,然后再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时候注意声音要清晰,要让对方听清楚,态度不可忸怩。

自我介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分寸。不可喋喋不休长篇大论,也不要过多地提到你的职位和财务情况,这样让人厌烦。除此之外,自我介绍不要过分热情,否则会让人感到你是否是要推销什么。

给他人介绍

为他人介绍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要了解双方的背景。在了解双方的背景的情况下,简短地说明一下双方的情况。包括双方的姓名,职业等等。最好可以找出双方的共同点,比如两人共同的爱好,或者来自同一个地方等等,都可以让两个人尽快熟悉起来。当两个人交谈开来,你就可以离开了。记住介绍别人的时候不要过多地牵涉到自己,提到自己的地位、身份等等都是不礼貌的。比如说,你介绍一个人,说他在你手下工作,这就暗示了你的地位,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多评价一个人,特别是你拿不准的时候,否则当这个朋友出现了问题,就是需要你承担责任的时候了。但是真诚的称赞可以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影响,令双方尽快熟悉。比如说:“幸亏王辰,我们的工作才会完成的这么顺利。”令被介绍的一方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注意:介绍的顺序第一,将男性介绍给女性;第二,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第三,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第四,将客人介绍给主人;第五,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第六,顾客永远第一。

介绍他人的时候要注意介绍的顺序。一般来说,国际上公认的顺序是:第一,将男性介绍给女性;第二,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第三,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第四,将客人介绍给主人;第五,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如果被介绍的客人同时具备以上五个原则中两个以上的原则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后一个原则来介绍。例如,当一个晚到的女客人遇到一个早到的男客人的时候,你就需要把晚到的女客人介绍给男客人;当一个年轻的女子遇到一个年长的男子的时候,就要把女子介绍给长者。

但是,介绍的顺序应该注意场合。如果是严肃的工作场合,就要按照职位的高低来判断,把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而对于公司的客户,你要注意,客户永远都是上帝,就算是一个公司的总裁面对一个普通的客人,你也要把总裁介绍给客人。

为他人作介绍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你要站在要介绍的二人之间,向哪个人作介绍的时候面孔和身体都要微微倾向于那个人。然后把手指向要介绍的人,一边指一边说你要介绍的内容。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千万不要用一根手指来指向某人,因为这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对介绍的反应

当别人把一个人介绍给你的时候,你要注意自己的反应。你要微笑着注视对方的眼睛,然后伸出你的手。同时,可以说:“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或者还可以加上一两句表示友好的话。注意你此时的态度,一定要认真,友好,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此时的走神对对方来说是一种侮辱和忽视,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行为,可以让对方对你产生十分强烈的厌恶感。

如果别人介绍你的时候加上对你的夸奖,你要及时表示自己的谦逊,但是不可过分,和介绍人谦虚起来忽略了介绍的对象。

称谓

合宜的称呼不仅仅可以拉近两个交谈者的距离,而且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和学识。

而不合适的称呼却可以让对方反感甚至产生误会,导致交往的破裂。那么在称谓上我们要知道些什么呢?“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在人际交往中,一般人很容易忽视名字的重要性。大家很习惯接过对方的名片,看了对方的职务,看了对方的公司,就是没有注意对方的名字是什么。其实在人际交往中,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对他人最根本的尊重。

卡耐基强调记住别人名字的重要性。记住对方的名字,并把它叫出来,等于给对方一个很巧妙的赞美。而若是把他的名字忘了,或写错了,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有时候要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很难,尤其当它不太好念时。一般人都不愿意去记它,心想:算了!就叫他的小名好了,而且容易记。锡得·李维拜访了一个名字非常难念的顾客。他叫尼古得玛斯·帕帕都拉斯,别人都只叫他“尼古”。李维告诉我们说:“在我拜访他之前,我特别用心地念了几遍他的名字。当我用全名称呼他:‘早安,尼古得玛斯·帕帕都拉斯先生’时,他呆住了。过了几分钟,他都没有答话。最后,眼泪滚下他的双颊,他说:‘李维先生,我在这个国家十五年了,从没有一个人会试着用我真正的名字来称呼我。’”

安祖·卡耐基成功的原因何在呢?

他被称为钢铁大王,但他自己对钢铁的制造懂得很少。他手下有好几百个人,都比他了解钢铁。但是他知道怎样为人处世,这就是他发大财的原因。他小时候,就表现出组织才华和领导的天才。当他十岁的时候,他也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姓名看得惊人的重要。他利用这项发现,去赢得别人的合作。举例说明:他孩提时代在苏格兰的时候,有一次抓到一只兔子,那是一只母兔。他很快发现了一整窝的小兔子,但没有东西喂它们。可是他有一个很妙的想法,他对附近那些孩子们说,如果他们找到足够的苜蓿和蒲公英,喂饱那些兔子,他就以他们的名字来替那些兔子命名。

这个方法太灵验了,卡耐基一直忘不了。

好几年之后,他在商业界利用这同样的人性弱点,赚了好几百万元。例如,他希望把钢铁轨道卖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而艾格·汤姆森正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因此,安祖·卡耐基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巨大的钢铁工厂,取名为“艾格·汤姆森钢铁工厂。”

安祖·卡耐基这种记住及重视他朋友和商业人士名字的方式,是他领导才能的秘密之一,他以能够叫出他许多员工的名字为傲。他很得意地说,当他亲任主管的时候,他的钢铁厂未曾发生过罢工事件。

德州商业股份有限银行的董事长班顿拉夫相信,公司愈大就愈冷酷。他认为唯一能使它温暖一点的办法,就是记住人的名字。他说假如有个经理告诉我,他无法记住别人名字,就等于告诉我,他无法记住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且是在流沙上做着他的工作。

加州洛可派洛魏迪斯的凯伦·柯希,是一位环球航空公司的空服员,她经常练习去记住机舱里旅客的名字,并在为他们服务时称呼他们。这使得她备受赞许,有直接告诉她的,也有跟公司说的。有位旅客曾写信给航空公司说:“我好久没有搭乘环球航空的飞机了,但从现在起,一定要环球航空的飞机我才搭乘。你们让我觉得你们的航空公司好像是专属化了,而且这对我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个最单纯、最明显、最重要的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

别人的姓名,使别人觉得重要——

但我们有多少人这么做呢?

当我们被介绍给一个陌生人,聊上几分钟,说再见的时候,我们大半都已不记得对方的名字。

如何学习记住别人的名字?注意如何记住他人的名字?1.交谈中反复重复2.联想法。如“韩旭”联想成“含蓄”。3.让对方写出自己的名字。4.形象联系法。与对方的长相相联系。

法国皇帝,也是拿破仑的侄儿——拿破仑三世得意地说,即使他日理万机,仍然能够记得每一个他所认识的人。他的技巧非常地简单。如果他没有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名字,就说:“抱歉,我没有听清楚。”如果碰到一个不寻常的名字,他就说,“怎么写法?”

在谈话当中,他会把那个人名字重复说几次,试着在心中把它跟那个人的特征、表情和容貌联想在一起。如果对方是个重要的人物,拿破仑就要更进一步。一等到他旁边没有人,他就把那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仔细看看,聚精会神地深深记在他心里,然后把那张纸撕掉。这样做,他对那个名字就不只是有耳朵的印象,还有眼睛的印象。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名字里所能包含的奇迹,并且要了解名字是完全属于与我们交往的这个人,没有人能够取代。名字能使人出众,它能使他在许多人中显得独立。我们所提的要求和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只要我们从名字这里着手,就会显得特别的重要。不管是女侍或总经理,在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名字会显示它神奇的作用。

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请记住这条规则:“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如何称呼他人?

常见称呼别人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一般性的称呼。这是最常见的对普通公众的称呼,包括先生,小姐,太太,夫人,同志,同学等等。其中,对未婚女士统称为“小姐”,已婚女子称为“夫人”或者“太太”。如果不能判断她的婚姻状况,可以全部称为“女士”。而在工作场合,“女士”这种称谓也是普遍使用的。

◎姓名称呼。这种称呼一般是在关系比较亲密或者年龄职务相仿的人之间使用的。而对于自己的上级或者长辈,这种称呼十分不礼貌,不要随便使用。

◎职务头衔称呼。如“王经理”,“李局长”等等。

◎亲属称呼。如“李叔叔”,“王爷爷”等等。生活中用的比较多,不要带到工作中,给人带来不好的印象。

◎职业称呼。如“陈老师”,“服务员”等等。

在不同的地域国家,称呼他人的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在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呼“小姐”,“女士”,反而会称呼“先生”。在很多国家包括英国,都可以在职务后面加上“阁下”的称呼,但是在美国、德国和墨西哥等国家却没有这种称呼,在国际交往中应该注意这些区别。

2.2 五花八门见面礼——谈握手等礼节

握手礼

握手礼是历史最悠久的礼仪之一。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为了表示手中没有武器,人们开始学着握手,这就是最初的握手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最常见的东西,不注意握手的礼节,造成失礼。

握手应该注意

第一,握手对象与先后顺序。通常年长(尊)者、女士、职位高者、上级、老师先来握手,然后年轻者、男士、职位低者、下级、学生及时与之呼应。宾主之间的握手较为特殊,来访时主人先伸手,以表示热烈欢迎和等候多时之意。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伸手与之相握,才合乎礼仪,否则有逐客之嫌。朋友和平辈之间谁先伸手不作计较,一般谁伸手快,谁更为有礼。在正规场合,当一个人有必要与多人一一握手时,既可以由尊而卑地依次进行,也可以由近而远地逐渐进行。总理的握手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总理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擦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第二,握手时机和时间。握手之前要审时度势,听其言观其行,留意握手信号,选择恰当时机。尽量避免出手过早,造成对方慌乱,也避免几次伸手相握均不成功的尴尬局面。握手时间长短的控制,可根据双方的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二三秒钟之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握住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令对方产生误会或不快。

第三,握手的力度。握手的力度要适中,一般以不捏疼对方的手为限度。不可用力过猛,也不可完全不用力或柔软无力地同人握手,否则会给人以缺乏热忱或敷衍之感。另外,男士握女士手应该轻一些,不要握满全手,只握其手指部位即可。

握手失礼的行为

第一,与客人见面或告辞时,不能跨门槛握手,要么进屋,要么站在门外同人握手。

第二,除非是年老体弱或者有残疾的人,一般要站着而不能坐着握手。

第三,伸出右手与人握手时,左手应该自然下垂,不能插在口袋里。

第四,男士不能戴着帽子和手套与他人握手。

军人不脱帽先行军礼,然后再握手。在社交场合,女士戴薄纱手套或网眼手套可以不摘而握手。

但在商务活动中讲男女平等,女士应该把手套摘掉后再握手。当然这时男士仍旧不要先主动同女士握手。

第五,忌用左手同他人握手。如果右手有病或是右手太脏,应向对方说明原因并道歉。在印度和中东的一些国家里,左手只能用以洗澡或上洗手间,因而被认为是不洁的。所以与这些国家人握手时尤其不能用左手。

第六,如果有几个人在场时,切忌只同一个人握手,而对其他人视而不见。同时多人握手时,要注意等别人握完再伸手,不可交叉相握。有的国家视交叉相握为凶兆的象征,交叉成“十”,意为十字架,认为必定会招来不幸。礼仪小常识吻礼的含义:吻手表示敬意;吻颊表示欢喜;吻唇表示恋爱;吻额表示关爱;吻眼表示幻想;吻掌表示热情。

吻礼

吻礼在欧美国家是十分常见的社交礼仪。随着当今社会日益向国际化发展,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吻礼的情况越来越多。

作为常用的见面礼,吻礼一般包括亲吻、拥抱和吻手礼三种。这种礼仪因为很多人掌握不好分寸,经常造成笑话和矛盾,因此很有必要学习一下如何行吻礼。

亲吻的礼仪起源于古罗马。据说,在罗马帝国时期,战士们出征之后为了约束妻子不准饮酒,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凑到妻子嘴边闻一闻。这种行为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夫妻间见面的礼节。欧美人,待别是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美国人多喜欢“亲吻礼”。但是,此礼对象划分不同范围的,范围界限很严格,来不得半点含糊,用中国话,叫“不能越雷池一步”。长辈人若吻子女和下辈人,只吻额头部位。如果低辈人吻长者,只能吻长者的下颌部位。

若同辈人、亲友年纪相近,只要脸颊贴一下,或吻一下脸颊即可,只有情人、夫妻之间才可嘴对嘴地相互拥抱而吻。

拥抱也是西方十分常见的礼仪。拥抱作为一种肢体接触,能给人很大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人说,每天一个拥抱,世界将会变个样子。可见拥抱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礼节,更加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表达关爱的方式。

按照场合的不同,拥抱分为一般性拥抱和热情拥抱两种。热情拥抱通常用于朋友或者亲友之间,而一般性拥抱则用在普通的社交场合。

拥抱的标准方式是:两个人相互扶着对方的右后腰,双方的头部和上身向左前方相互拥抱。礼节性的拥抱到此为止。但是为了表达更为亲密的感情,则可以在向左前方拥抱之后,头部以及上身向右前方拥抱一次,继而再向左前方拥抱,才算完毕。男女之间则应抱肩膀,与此同时以贴面颊的方式左右交替。双方的身体不能贴得太紧,拥抱时间也较短不宜用嘴去亲对方的脸。但是在商务往来中,一般不会使用这种礼仪。

吻手礼是男士向女士致敬的一种极为有礼的方式。一般男士身着礼服,立正垂首致意,然后用右手轻抬起女士的右手,并俯身弯腰用嘴唇靠近女士的右手,双唇微闭,象征性地轻触女士的手背或手指。

如果男士在室内社交场合,来到女士面前垂首致意时,女士若将手臂向上微微抬起,则是准许男士行吻手礼的表示。吻手礼仅限于男士对自己特别敬重和爱戴的已婚女士表示敬意。未婚女士不应享受这种礼遇,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女士,不要轻易抬起右手,这种男士向女士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一般适用于对祖母、母亲、有较高地位的夫人、上司夫人等表示敬意。

因为吻手礼是在室内正式场合进行。因而男士和女士都必须着礼服。需要注意的是,吻手礼所轻吻的部位应当是女士的手背或手指,不可以吻女士的手臂。行吻手礼时,如果咂咂作响或把唾液留在女士的手背上,是十分无礼的,应是双唇轻拈对方的手,不出声响。

在英国,特别是上流社会中,吻手礼十分流行,表达一种对于女士的尊重。“吻手礼”除在英国流行外,在东欧国家也盛行,但是含义和英国不同。这个地区的妇女们,大都热心家务劳动,但是,又怕丈夫因自己干活手粗了而不爱自己,所以非常期盼丈夫给自己行“吻手礼”,以表示对自己的敬爱。在这些国家的报刊上,经常刊登国家领导人向普通女工行“吻手礼”的照片,这会赢得妇女对领导人的好感。奇特的见面礼马来人的见面礼十分独特。他们互相摩擦一下对方的手心,然后双掌合十,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在马来西亚,对女士不可先伸手要求握手,不可随便用食指指人,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马来人忌讳摸头,认为摸头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侮辱。除了教师和宗教人士之外,任何人不可随意触摸马来人的背部。如果背部被人触摸过,那将意味着恶运来临。

鞠躬礼

鞠躬本来的意思是臣服和不抵抗。两个人相对,把对立的视线移开,然后怀着敬畏的态度低头弯腰,告诉对方我对你没有恶意完全臣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渐渐用鞠躬来表示尊敬和敬意。在中国,这种礼节十分常见,但是在欧美国家,并不流行。

正确的鞠躬姿势:

1.身体挺直,五指并拢自然垂下,身体从头顶到脚下是一条线,视线向前。

2.五指并紧从侧面向膝头慢慢滑去,达到手指将要相碰的程度为宜,同时上身伸直,由腰部带动上体下移。以站立的姿势上体下倒,视线随身体自然下移,如果看着对方脸鞠躬,自己的下颔向上,由脖子到背部的线会被破坏。

失礼的动作:

1.鞠躬不能行走。应该停步,两臂自然下垂,躬身15°~30°,头跟随向下,并致问候语。

2.切忌边看着对方边鞠躬,这是十分不雅的。

3.切忌边工作边致礼。

4.切忌一边摇晃着身体一边鞠躬。

5.鞠躬不可速度太快。

6.切忌上身不动,只膝盖处弯曲,歪歪头,像是丫鬟。

注意

正确的呼吸决定你能否有正确的鞠躬,随着上半身下弯吸气,倒下后数一、二、三吐气,接着一边吸气一边慢慢抬起上身。如果起身过快,就会显得草率。

拱手礼

拱手礼又叫做揖礼,在我国至少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礼节之一,常在人们相见时采用。

即身体直立,两手握拳,右手抱左手。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目前,它主要用于佳节团拜活动、元旦春节等节日的相互祝贺。有时也用在开订货会、产品鉴定会等业务会议时,厂长经理拱手致意。

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

其行礼方法是: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对,手掌向外倾斜,头略低,面带微笑。

这种方法在佛教国家当中,除了佛教活动之外,一般用于普通的社交或者家庭交往中,但是商务场合不宜使用。

2.3 社交场上的身份证——名片礼节

在当代社交生活中,名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名片不仅仅已经成为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加成为一个人尊严和为人处世方式的体现。如何使用名片,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加是一门艺术,体现一个人内在的素养。

名片从哪里来?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小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着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他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统一全国文字,分封了诸侯王。咸阳成了中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他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唐初科举制度开始实行,让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力,他们在官场上相互提携,拉帮结派的门阀也开始形成。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的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

名片的选择和保存

用作自我介绍,是社交场合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建立今后联系所必须的信息;使用名片可以使人们在初识时就能充分利用时间交流思想感情,无需忙于记忆;可以使人们在初识时言行举止更得体,不会因要了解对方情况又顾忌触犯别人的私人领地而左右为难,也不会要介绍自己的身份和职位而引起别人不快;使用名片可以不必与他人见面能与其相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名片可以代替正式的拜访。

名片的选择切忌花哨不实。颜色过多的名片让名片的主人给人轻浮不稳重的印象。黑色和棕色等过于深沉的颜色也不要用在自己的名片上,因为这样的颜色往往让人有压抑感。名片颜色的选择应该以明快为主,色彩不宜过多,单色为好。款式上也应该尽可能简练,不要有过多繁复的花纹。

名片上一般会印有公司名称,头衔,联络电话,地址等等内容。有的还有个人的照片。但是切忌在名片上印有过多的内容,这样反而会让人对内容印象不深刻。也不要过多罗列自己的头衔,这是一种十分可笑的行为。

自己的名片要随时准备好。名片要放在易于掏出的口袋或皮包里,花钱买一个好的名片盒是明智的。质量好的名片盒不仅能保管好名片,还能为你的职业形象增光添彩。为避免寻找名片时在衣兜或包里乱摸一气,你应总把它们放在固定的位置,西服或夹克衫上衣的内兜就是好地方。你出示的名片应有型有款——不能又皱又摺。不要把自己的名片和他人的名片或其他杂物混在一起。

如何递接名片

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的一步,一般应该在与人刚刚结识或者经过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有着一定的顺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客先主后;身份低者先,身份高者后”。当与多人交换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

递名片的时候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

交换名片的礼仪同握手的礼仪相似:通常是年长者或职位高者采取主动。如果他们没有表示,你应该递上你的名片然后向他们要名片。在一组人或聚会场合,交换名片应在私下进行。有时人们就像发扑克牌一样分发名片,这样做是很外行的。你想要人尊重并珍视你的名片,如果胡乱散发就不会有这个效果。交换名片适当的做法经常是,每次只在两个人之间交换。按照西方社交场合,递送名片应注意到,一个男子去访问一个家庭时,若想送名片,应分别给男、女主人各一张,再给这个家庭中超过18岁的妇女一张,但决不在同一个地方留下三张以上名片。一个女子去别人家做客,若想送名片,应给这个家庭中超过18岁的妇女每人一张,但不应给男子名片。如果拜访人事先未约会,也不想受到会见,只想表示一下敬意,可以把名片递给任何来开门的人,请他转交主人。若主人亲自开门并邀请进去,也只应稍坐片刻。名片应放在桌上,不可直接递到女主人手里。不要乱发你的名片,不然你不是令你的名片贬值,就是使它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你应问问你自己,对方是否需要它以便在今后同你联系。最好比较实际需要稍微多分发一些。

不同的国家交换名片时,有着不同的礼仪:在日本,无论接递名片,都必须双手,都应当微微弯腰。在阿拉伯地区,绝对不能用左手接受名片,更不能用左手递名片给阿拉伯人。

本章总结

●一般来说,国际上公认的顺序是:第一,将男性介绍给女性;第二,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第三,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第四,将客人介绍给主人;第五,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握手要注意握手对象与先后顺序,握手时机、时间和握手的力度。●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

第三章 餐桌礼仪

《红楼梦》中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吃饭的场景:

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茶。

短短一百来个字,就对餐桌上餐具,座次等就餐礼仪有了细致的描写。可见,自古以来,餐桌礼仪作为传统礼仪的一部分,在我们日常的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当今社会生活日益繁杂,社交圈子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为了避免一些尴尬和失礼,学习餐桌礼仪是必要的。

3.1 美食中国——谈中餐礼仪

中餐礼仪,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传承。学习中餐礼仪,不仅有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更加是一种对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学习。清朝的大才子袁枚写过一本书叫做《随园食单》,就饮食的传统和文化有过很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们就中餐需要注意的礼仪详细地加以介绍。

就餐方式

一般来说,常见的就餐形式包括宴会,家宴,便餐,工作餐等等,我们接下来将一一加以介绍。

1.家宴。相对于正式宴会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亲切、友好、自然的气氛,使赴宴的宾主双方轻松、自然、随意,彼此增进交流,加深了解,促进信任。

通常,家宴在礼仪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为了使来宾感受到主人的重视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亲自下厨烹饪,男主人充当服务员;或男主人下厨,女主人充当服务员,来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还要按主人邀请的时间准时赴宴。除酒会外,一般宴会都请客人提前半小时到达。如因故在宴会开始前几分钟到达,不算失礼。但迟到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敬,非常失礼了。

当走进主人家或宴会厅时,应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时。对其他客人,不管认不认识,都要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好;对长者要主动起立,让座问安;对女宾举止庄重,彬彬有礼。

入席时,自己的座位应听从主人或招待人员的安排,因为有的宴会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没定,应注意正对门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对门的座位是下座。应让身份高者、年长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适当的座位坐下。

入座后坐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入座后,不要旁若无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盘中菜肴,显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简单交谈。

用餐时应该正装,不要脱外衣,更不要中途脱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开始后再进行。就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动作要轻。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盘里,然后再用筷子夹起放进嘴。送食物进嘴时,要小口进食,两肘向外靠,不要向两边张开,以免碰到邻座。不要在吃饭喝饮料、喝汤时发出声响。用餐时,如要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先向别人打个招呼再拿;如果太远,要客气地请人代劳。如在用餐时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签轻轻剔牙。

喝酒的时候,一味地给别人劝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别是给不胜酒力的人劝酒、灌酒,都是失礼的表现。

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2.宴会。通常指的是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

3.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饭。用便餐的地点往往不同,礼仪讲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讲究公德,注意卫生、环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过多。

4.工作餐。是在商务交往中具有业务关系的合作伙伴,为进行接触、保持联系、交换信息或洽谈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进行的商务聚会。它不同于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会和亲友们的会餐。它重在一种氛围,意在以餐会友,创造出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接触的轻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围。是借用餐的形式继续进行的商务活动,把餐桌充当会议桌或谈判桌。工作餐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在中午举行,主人不用发正式请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进行答复,时间、地点可以临时选择。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

在用工作餐的时候,还会继续商务上的交谈。但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不要像在会议室一样,进行录音、录像,或是安排专人进行记录。非有必要进行记录的时候,应先获得对方首肯。千万不要随意自行其是,好像对对方不信任似的。发现对方对此表示不满的时候,更不可以坚持这么做。

工作餐是主客双方“商务洽谈餐”,所以不适合有主题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个招呼,或是将其与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简略的介绍。但不要擅作主张,将朋友留下。万一有不识相的人“赖着”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宝贵时间了”或是“我们明天再联系。我会主动打电话给您”。

5.自助餐。是近年来借鉴西方的现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统一的菜单,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陈列在一起,根据用餐者的个人爱好,自己选择、加工、享用。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费用,而且礼仪讲究不多,宾主都方便;用餐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悉听尊便。在举行大型活动,招待为数众多的来宾时,这样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婚俗饭千斤饭福建的畲族人在举行婚礼之前,新娘要在娘家吃千斤饭。首先在桌面放上2把竹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边的哥哥,哥哥接筷后从桌上把竹筷放到碗上。然后新娘低头弯腰把那碗衔上口,吐在桌上的手帕里,由哥哥带到新郎家去。按旧俗说:新娘把这千斤饭带回婆家后,年年能养一只千斤重的大肥猪。小夜饭江南有些地方,结婚有吃小夜饭的习惯。就是闹新房的客人走后,新娘把家里带来的饭打开来吃。饭上一般放蔬菜、腌菜,也可放红枣、莲子等甜食。意思是怕新娘子没有吃饱,刚到婆家,不好意思向婆婆要饭。这种风俗相传始于明朝。有一年,朱元璋的女儿出嫁,后宫娘娘知道女儿在宫中娇惯了,就特地用红绫包了一小碗面放些腌菜,叫女儿在睡前吃,并告诉女儿:以后过日子要靠你自己了,应该学会勤俭持家。夹生饭居住在牢山上的叶车族人,其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当新娘被接到夫家后,除了行俗礼外,还要吃夹生饭。这夹生饭必须蒸至五分熟,使其外熟内生。叶车族人认为,新娘吃夹生饭是添丁的好兆头。

慎重选择时间、地点

中餐特别是中餐宴会具体时间的安排,根据人们的用餐习惯,依照用餐时间的不同,分为早餐、午餐、晚餐三种。确定正式宴请的具体时间,主要要遵从民俗惯例。而且主人不仅要从自己的客观能力出发,更要讲究主随客便,要优先考虑被邀请者,特别是主宾的实际情况,不要对这一点不闻不问。如果可能,应该先和主宾协商一下,力求两厢方便。至少,也要尽可能提供几种时间上的选择,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并要对具体长度进行必要的控制。

另外,在社交聚餐的时候,用餐地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环境优雅,宴请不仅仅是为了“吃东西”,也要“吃文化”。要是用餐地点档次过低,环境不好,即使菜肴再有特色,也会使宴请大打折扣。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争取选择清静、优雅的地点用餐。

其次是卫生条件良好,在确定社交聚餐的地点时,一定要看卫生状况怎么样。如果用餐地点太脏、太乱,不仅卫生问题让人担心,而且还会破坏用餐者的食欲。

还要充分考虑到,聚餐者来去交通是不是方便,有没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过,有没有停车场,是不是要为聚餐者预备交通工具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以及该地点设施是否完备。

菜单

根据我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它主要涉及到点菜和准备菜单两方面的问题。

点菜时,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必须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讲排场、装门面,而在点菜时大点、特点,甚至乱点一通,不仅对自己没好处,而且还会招人笑话。这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力求做到不超支,不乱花,不铺张浪费。可以点套餐或包桌。这样费用固定,菜肴的档次和数量相对固定,省事。也可以根据“个人预算”,在用餐时现场临时点菜。这样不但自由度较大,而且可以兼顾个人的财力和口味。

被请者在点菜时,一是告诉做东者,自己没有特殊要求,请随便点,这实际上正是对方欢迎的。或是认真点上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再请别人点。别人点的菜,无论如何都不要挑三拣四。

一顿标准的中餐大菜,不管什么风味,上菜的次序都相同。通常,首先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最后上果盘。如果上咸点心的话,讲究上咸汤;如果上甜点心的话,就要上甜汤。不管是不是吃大菜,了解中餐标准的上菜次序,不仅有助于在点菜时巧作搭配,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懂而出洋相、闹笑话。

在宴请前,主人需要事先对菜单进行再三斟酌。在准备菜单的时候,主人要着重考虑哪些菜可以选用、哪些菜不能用。

优先考虑的菜肴有四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第四类,主人的拿手菜。举办家宴时,主人一定要露上一手,多做几个自己拿手菜。

其实,所谓的拿手菜不一定十全十美。只要主人亲自动手,单凭这一条,足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和友好。饮食纪念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比如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公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可找到吃的东西。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像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吃粽子纪念屈原;吃腊八粥纪念佛;吃馄饨纪念盘古等等。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

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不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不吃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

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

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

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在隆重而正式的宴会上,主人选定的菜单也可以在精心书写后,每人一份,用餐者不但餐前心中有数,而且餐后也可以留作纪念。中餐上菜有顺序上菜顺序,中餐一般按照先凉后热,先炒后烧,咸鲜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浓味重的后上,最后是饭菜。宴席里的大致顺序是:茶:在酒家里,因为要等待,所以先来清口茶。餐前的茶不必过多讲究。凉菜:包括凉果拌菜。热炒:炒菜,拼合的热菜。大菜(不是必须的):指整只,整块,整条的高贵菜肴,比如一头乳猪,一只全羊之类。甜菜:甜汤类。点心:一般大宴不供饭,而以面食代替。水果:爽口,消腻。此顺序非一成不变,如水果有时可以算在冷盘里上,点心可以算在热菜里上。较浓的汤菜,应该按热菜上;贵重的汤菜如燕窝等要为热菜中的头道。

席位的排列

中餐的席位排列,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

桌次排列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排列圆桌的尊卑次序,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

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

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

第二种情况,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在安排桌次时,所用餐桌的大小、形状要基本一致。除主桌可以略大外,其他餐桌都不要过大或过小。

为了确保在宴请时赴宴者及时、准确地找到自己所在的桌次,可以在请柬上注明对方所在的桌次、在宴会厅入口悬挂宴会桌次排列示意图、安排引位员引导来宾按桌就坐,或者在每张餐桌上摆放桌次牌(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位次排列。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为了便于来宾准确无误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员和主人要及时加以引导指示外,应在每位来宾所属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个人姓名座位卡。举行涉外宴请时,座位卡应以中、英文两种文字书写。我国的惯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必要时,座位卡的两面都书写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时,如果需要进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参照宴请时桌次的排列进行。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右高左低原则

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二是中座为尊原则

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三是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中餐餐具使用

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用餐的大忌

任何国家的餐饮,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说,过年少不了鱼,表示“年年有余”;和渔家、海员吃鱼的时候,忌讳把鱼翻身,因为那有“翻船”的意思。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说,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期间,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用餐时,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举动,尽早去洗手间解决。

用餐的时候,不要当众修饰。比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衣解带,脱袜脱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手间。用餐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四处走动。如果有事要离开,也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可以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女士用餐大忌用餐时经常会遇到食物塞进牙缝、不小心掉下刀叉,甚至在菜肴中见到“异物”等既普遍又尴尬的情况。倘若处理不当便会予人没有礼貌的感觉,更糟糕的会影响别人的食欲。要化险为夷,处理得体,便应留意用餐礼仪。特别是女士,更加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1.不宜涂过浓的香水,以免香水味盖过菜肴味道。2.出席隆重晚宴时避免戴帽子及穿高筒靴。3.刀叉、餐巾掉在地上时别随便趴到桌下捡回,应请服务员另外补给。4.食物屑塞进牙缝时,别一股脑儿用牙签把它弄出,应喝点水,试试情况能否改善。若不行,便该到洗手间处理一下。5.菜肴中有异物时,切勿花容失色地告知邻座的人,以免影响别人的食欲。应保持镇定,赶紧用餐巾把它挑出来并弃之。6.切忌在妙语连珠的时候不自觉地挥舞刀叉。7.不应在用餐时吐东西,如遇太辣或太烫之食物,可赶快喝下冰水作调适,实在吃不下时便到洗手间处理。8.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

3.2 刀叉的文明——西餐礼节

小陈在一家跨国贸易公司工作。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陈的洋人老板让他带着一些客户吃西餐,地点是在一家五星级的饭店当中。

小陈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西餐,到了此时只能临场发挥了。他坐到了桌子上,首先用桌上一块“很精致的布”仔细地擦了自己的刀、叉。吃的时候,学着他们的样子使用刀叉,既费劲又辛苦,但他觉得自己挺得体的,总算没丢脸。用餐快结束了,吃饭时喝惯了汤的小陈盛了几勺精致小盆里面的汤喝了下去。

在场的宾客见了面面相觑,然后也跟着他喝了下去。

在这个就餐场合中,小陈犯了什么错误呢?

一个是他不应该用“很精致的布”(餐巾)擦餐具,那只是用来擦嘴或手的;二是“精致小盆里的汤”是洗手的,而不是喝的。

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越来越频繁,西餐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只有掌握一些西餐礼仪,在必要的场合,才不至于“出意外”。

就餐方式

当被邀请参加早餐、午餐、晚宴、自助餐、鸡尾酒会或茶会,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一种是随意的。如果去的是高档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要求穿正式服装,男士必须打领带。

下面介绍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场合及注意事项:

1.自助餐

自助餐(也是招待会上常见的一种)可以是早餐、中餐、晚餐,甚至是茶点,有冷菜也有热菜,连同餐具放在菜桌上,供客人用。一般在室内或院子、花园里举行,来宴请不同人数的宾客。如果场地太小或是没有服务人员,招待比较多的客人,自助餐就是最好的选择。

自助餐开始的时候,应该排队等候取用食品。取食物前,自己先拿一个放食物用的盘子。要坚持“少吃多跑”的原则,不要一次拿得太多吃不完,可以多拿几次。用完餐后,再将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不允许“吃不了兜着走”。如果在饭店里吃自助餐,一般是按就餐的人数计价,有些还规定就餐的时间长度,而且要求必须吃完,如果没有吃完的话,需要自己掏腰包“买”你没吃完的东西。

自助餐有两种类型,坐式并且享受部分服务的是最美妙的。它将优雅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融于一体,这样的聚会需要一定的服务,除非它小得女主人可以应付得过来,同时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容纳餐桌。另一种是不需要餐桌的,也没有服务或者很少,客人们自娱自乐,可以自带碟子、银具和餐巾到一个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地方,而且随时可以讨论问题。

自助餐,除了解决由于额外服务产生的问题,也解决了女主人安排桌位的问题。当客人们自由选择地点时,先后次序和是否适合满意等并不是主人的责任。往往提供了很多种菜肴,客人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主人也不必担心菜单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

2.鸡尾酒会

鸡尾酒会的形式活泼、简便,便于人们交谈。招待品以酒水为主,略备一些小食品,如点心、面包、香肠等,放在桌子、茶几上或者由服务生拿着托盘,把饮料和点心端给客人,客人可以随意走动。举办的时间一般是下午5点到晚上7点。近年来,国际上各种大型活动前后往往都要举办鸡尾酒会。

这种场合下,最好手里拿一张餐巾,以便随时擦手。用左手拿着杯子,好随时准备伸出右手和别人握手。吃完后不要忘了用纸巾擦嘴、擦手。用完了的纸巾丢到指定位置。

3.晚宴

晚宴分为隆重的晚宴和便宴两种。

西方的习惯,隆重的晚宴也就是正式宴会,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8点以后举行,中国一般在晚上6点至7点开始。举行这种宴会,说明主人对宴会的主题很重视,或为了某项庆祝活动等。正式晚宴一般要排好座次,并在请柬上注明对着装的要求。其间有祝词或祝酒,有时安排席间音乐,由小型乐队现场演奏。

便宴是一种简便的宴请形式。这种宴会气氛亲切友好,适用于亲朋好友之间,有的在家里举行。服装、席位、餐具、布置等不必太讲究,但仍然有别于一般家庭晚餐。

西方的习惯,晚宴一般邀请夫妇同时出席。如果你受到邀请,要仔细阅读你的邀请函,上面会说明是一个人还是先生或夫人陪同,或者携带伴侣。在回复邀请时,你最好能告诉主人他们的名字。

刀叉的拿法

右手拿刀,左手拿叉,是一般通用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左撇子,或者你就是喜欢左手拿刀,也不是不可以通融。要求右手拿刀不是国际标准,而是右手用刀切料理时更加方便。叉子的拿法为食指伸直按住叉子的背部。刀子拿法也因情况而不同。

注意:在社交场合不可以将料理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将食物送到嘴里。如果在家庭聚会或者气氛比较随意的店里,当然也没有关系。

刀叉的基本使用方法:

1.用叉子按住食物,用刀切开

料理上桌后的基本动作,即是“右手拿刀将其切开,然后左手用叉将食物叉起”。用叉子压住食物的左端,固定,顺着叉子的侧边用刀切下约一口大小的食物,叉子即可直接叉起食物送入口中。

2.正确姿势与合适的角度

没有办法顺利将食物切开的人,首先要从姿势上开始改正。两侧手肘过高会使刀叉角度过大,而呈直立状态;如果手肘过低,将使刀叉呈倒下状态,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将料理切开。正确姿势是:将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这样不但能轻易将食物切开,而且姿势看起来也比较优雅。

刀子的移动也有要领,首先要用力在左手的叉子上,再轻轻移动刀子,将刀子拉回时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压下时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将食物切开。

注意:餐桌上刀叉的摆放都是固定的,左撇子在使用时可以将刀叉位置互换,但是用餐完毕后,还是需要将餐具按照正常的位置摆放,这样只是为了避免造成服务人员的困扰。

3.用餐中为八字形

刀叉除了将食物送到口中的功能之外,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刀叉的摆放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者“用餐结束”的信号。服务员正是根据这种信号来判断客人用餐的情况,从而决定是否收拾餐具并准备接下来的服务。

注意:刀刃一侧一定要面向自己,刀刃面向他人是一种敌意的表现。用餐结束的摆放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正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接下来的摆放方式又分为英国式与法国式,不论哪种方式都可以,但最常用的是法国式。

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

其他餐具的使用

西餐的一个特点就是餐具多:各种大小杯子、盘子、银器具等。

餐具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小瓶装盐和胡椒,可以在每一套餐具中间的前面放一份,可以每两套餐具之间放一个甚至只在餐桌的中心位置放一个,这样就可以共用一套小瓶了。

餐具都摆齐以后,不要忘了餐桌的装饰物,例如蜡烛台或用你的茶壶做个小花瓶等,都可以增添浪漫的气氛。

招待客人时不要把热水放在玻璃杯里,这样既不科学,又不安全,因为玻璃杯容易烫手。所以,热水、热茶等,应该放在瓷杯里,玻璃杯是用来装冰块或是冷水的。

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

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除了食量特别大的外,其实不必从菜单上的单品菜内配出全餐,只要开胃菜和主菜各一道,再加一份甜点就够了。可以不要汤,或者省去开胃菜,这也是很理想的组合(但在意大利菜中,意大利面被看成是汤,所以原则上这两道菜不一起点)。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焗葱头汤。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调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斯汁等。

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可煮、炸、烤、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调味汁有醋油汁、法国汁、干岛汁、奶酪沙拉汁等。

沙拉除了蔬菜之外,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这类沙拉一般不加味汁,在进餐顺序上可以作为头盘。

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几种常见食物的食用方法

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汤的食用:喝汤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的上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地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鱼的吃法: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叉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针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由左至右面,边切边吃。

甜点吃法:

冰淇淋:吃冰淇淋一般使用小勺。当和蛋糕或馅饼一起吃或作为主餐的一部分时,要使用一把甜点叉和一把甜点勺。

馅饼:吃水果馅饼通常要使用叉子。但如果主人为你提供一把叉子和一把甜点勺的话,那么就用叉子固定馅饼,用勺挖着吃。吃馅饼是要用叉子的,除非馅饼是带冰淇淋的,这种情况下,叉、勺都要使用。如果吃的是奶油馅饼,最好用叉而不要用手。以防止馅料从另一头漏出。

煮梨:使用勺和叉。用叉竖直把梨固定,用勺把梨挖成方便食用的小块。叉子还可用来旋转煮梨,以使挖食梨肉。如果只有一把勺子,就用手旋转盘子,把梨核留在盘里,用勺把糖汁舀出。

果汁冰糕:如果作为肉食的配餐食用可以用叉,如果是作为甜点食用,使用勺子。

炖制水果:吃炖制水果要使用勺子,不过你可以用叉子来稳住大块水果。把樱桃、梅干、李脯的核体面地吐到勺里,放在盘边。

蔬菜吃法:

芦笋:如果要吃的芦笋菜中有汤汁,先切成小块,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芦笋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头切下,然后分开来食用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着茎柄,蘸汁吃。对于小的芦笋完全可以用手拿着蘸汁食用。

西红柿:除做色拉吃以外,西红柿都可以用手拿着吃。挑个小点的,正好放入嘴中,不要张嘴咀嚼,因为这样汁液会溅出来,要把嘴唇闭紧。如果盘中只有一个大的西红柿,用牙轻轻将皮剥掉,先咬下一半,慢慢吃完再吃另一半。

玉米棒:鲜玉米棒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吃的,可以先把它掰成两半,以便好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一次不要沫撒太多的黄油或调料。横着吃还是转圈吃,自己选取,两种方法都行。先集中数排或一部分抹黄油,撒盐。吃完后再换地方,这样你的手和面部就不会过多粘染调料。

土豆:土豆片和土豆条是用手拿着吃的。除外土豆条里有汁,那样的话要使用叉子。小土豆条也可拿着吃。但用叉会更好。如果土豆条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开,不要挂在叉上咬着吃。把番茄酱放在盘子边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着小块蘸汁吃。烤土豆在食用时往往已被切开。如果没有用刀从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将土豆掰开一点,加入奶油或酸奶,奶油和小青葱,盐和胡椒粉,每次加一点。你可以带皮食用。

饮酒的礼仪

西方的饮酒文化内容丰富,在西餐宴会中,几乎每一道菜都要跟着一种酒。对于菜与酒的搭配,酒与酒具的搭配,以及使用酒具的方法等等,在西餐中有明确的规定。

用三根手指轻握杯脚:

酒类服务通常是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下品质是否有误。只需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答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

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喝酒的方法:

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

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拿着酒杯边说话边喝酒、吃东西时喝酒、口红印在酒杯沿上等,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喝酒为什么要碰杯?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之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够辨别酒味,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希腊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们习惯于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的,为了防止心术不正的人在给对方喝的酒中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方法,即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以后,这样碰杯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

几种酒与酒具的介绍:

在西餐中,正式宴会上每一个座位的餐桌上,刀叉和盘子的右上方摆着脚酒。包括凉水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等。装红、白葡萄酒的两只杯子基本相同,或是大小略有不同,喝香槟酒的杯子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一般是高脚口杯或郁金香形瘦高杯子,选择何种酒杯,必须视菜单而定。欧美人在吃酒菜时的饮食方式,往往与饮酒密切相关。据说这有助消化,尤其在宴会、招待会等主要场合,几乎是每道菜配以一种特定的酒,使用一种特定的酒杯,要求严格讲究。美食之国的法国,历来就有白酒配鱼、红酒配肉的不成文的规矩。

酒会上一般饮用低度酒,以香槟最常见,香槟在西餐中有“酒王”之称,味清凉甘甜,由于是酒中气很足,开瓶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在高级宴会上,各桌同时开瓶,发出砰砰的响声,犹如鞭炮交鸣,给宴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

本章总结

●宴请不仅仅是为了“吃东西”,也要“吃文化”●工作餐是主客双方“商务洽谈餐”,所以不适合有主题之外的人加入。●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第四章 仪容礼仪

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在现代生活中,所谓的“美女经济”,“整容风潮”等等的掀起,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美丽天生的追求和向往。姣好整洁的仪容不仅仅有利于增强自信,更加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博取别人的好感,产生润滑剂的效果。我们虽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美女、帅哥,但是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保证外表的得体和整洁,再利用化妆等的技巧来弥补容貌上的不足。

4.1 清水出芙蓉——清洁的功用

一个人可以不美丽,但是绝对不可以不干净。整洁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体现。

面部的清洁

清洁面部可以去除新陈代谢产生出的老化物质、空气污染、化妆的残留物,同时也可以清洁肌肤。洗脸时应遵守以下几点:

1)使用洗面乳的方法:将适量洗面乳放在手上揉搓起泡,泡沫越细越不会刺激肌肤,泡沫需揉搓至奶油般细腻才算合格,让无数泡沫在肌肤上移动以吸取污垢,而不是用手去搓揉。

2)基本上是从皮脂分泌较多的T字区开始清洗,额头中心部皮脂特别发达,要仔细清洗。手指不要过分用力,轻轻地由内朝外画圆圈滑动清洗。

3)用指尖轻柔仔细地清洗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鼻翼及鼻梁两侧,这一部分洗不干净将导致脱妆及肌肤出现油光。

4)鼻子下方容易长青春痘,须仔细洗净多余的皮脂,用无名指轻轻画轮廓,既不会刺激肌肤又可完全去除污垢。

5)注意,嘴巴四周也要清洗,脸部是否仔细洗净,重点在于有没有注意细小的部位,清洗时以按摩手法从内朝外轻柔描画圆弧状。

6)下巴和T区也一样,也容易长青春痘及粉刺。不但如此,这还是洗脸时,往往容易忽略的部位。洗脸时应由内朝外不断画圈,使污垢浮上表面。

7)面积较大的脸颊部位需要特别仔细地关照。清洗面颊的诀窍是,不要用指尖,而是用指肚接触皮肤,使指肚仅有的面积充分接触脸颊的皮肤,以起到按摩清洁的作用,洗脸的重要技巧是在于不要太用力,以免给肌肤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8)洗时要记得洗到脖子部位,下巴底部、耳下等也要仔细洗净,粉底霜没去除干净将使肌肤引发各种困扰。

9)冲洗时用流水(水龙头不关)充分地去除泡沫,冲洗次数要适度,在较冷的季节,需使用温水,以免毛孔紧闭而影响了清洗效果。

10)洗脸后用毛巾擦拭脸上水分时,不可用力揉搓,以免伤害肌肤。正确使用毛巾的方法是将毛巾轻贴在脸颊上,让毛巾自然吸干水分。

身体的清洁

有异味的身体不仅仅是一种失礼,更加会惹人厌恶,因此适当的沐浴和清洁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天沐浴对身体清洁和健康都十分有好处。如果条件不能满足,那么至少要保持每周一次的沐浴。

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每经过一段时间,身体表面就会出现一些死皮。如果长时间没有去死皮,身体表面就会失去光泽,也容易产生一些皮肤疾病。因此,我们要注意除去身体表层的死皮。在生活中,很多人用“搓澡巾”——一种粗纤维布料来除去身体的死皮,其实这样很容易弄伤皮肤,损害皮肤健康,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比较科学的方法是使用磨沙剂。

正常情况下,使用磨沙剂清洁皮肤一个月一次就可以了,敏感性和干燥性皮肤一个月两次比较合适。

头发的清洁

洗发可以清除头部皮屑和灰尘,保持头发的清洁卫生,而且还能促进头皮部分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头发的生长并延长其寿命。

由于人们头部分泌油脂的多少不同,头发也可分为干性、中性和油性三种。干性头发,因油脂分泌不多,可以一周以上洗头一次;油性头发,因油脂分泌较多,应5天左右清洗一次;中性头发,宜每周洗发一次。不过,由于四季更迭,职业各异,洗发的次数也应有不同。头发洗得太频,会损害发质。

洗发时,不要用去油腻较强的肥皂,更不要用碱水洗头。如果能按照头发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洗发精、洗发膏则效果更佳。洗发时,水不要太热或太冷。头发洗干净后,任其自然风干,不宜用电吹风吹干,以免头发弹性减弱,产生断发现象。头发未干,不宜睡觉,否则容易因湿热郁蒸,损害健康。头发的保养头发衰老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发色变得斑白。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色素细胞的活跃程度会自然减慢,白发便因此产生。不过,美国医学界指出,一个人在面对沉重压力时,会加速体内维他命B的燃烧,使头发容易斑白。因此,要使头发颜色恢复乌黑,多吸收维他命B是最直接的办法。此外,平时多食新鲜蔬果、全谷类食物,如红米、小麦;多吃鱼和鱼油,多喝水都对美发有帮助。至于奶类食品,加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多盐多糖等饮食习惯,可免则免。在中医学上也有一些祖传的食疗,有助生发、润发、黑发。比如:糖水核桃仁,做法是:将核桃仁1~2斤用清水浸泡两至三天。然后去皮,再放入糖水中煮成核桃仁糖。早晚各吃一次,每次八至十粒,连续吃三个月后,有些人的头发会变得黑了些,并会减少脱发现象。

4.2 青春永驻的秘诀——保养

外部保养

皮肤在保持清洁的条件下,还要注意保养,这样不仅仅有利于保持皮肤的健康,更加可以消除岁月的痕迹,让人青春永驻。一般,皮肤的保养可以分为外部保养和内部保养。首先说说外部保养。

一般地,外部保养又可以分为基础护肤和美容护肤。基础护肤就是每天的护肤步骤。基础护肤应该早晚各一次。在完成洁肤过程之后,护肤的过程有以下几步:(1)化妆水的使用

为了使肌肤紧致有弹性,应该倒硬币大小的化妆水,由下至上轻拍面部,直到用手触摸脸颊,感觉冰凉为止。平时把化妆水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使用时会更加清凉。(2)眼霜的使用

人的眼睛部位的皮肤只有其他部位皮肤的四分之一厚,因此最容易老化。所以要注意眼霜的使用。眼霜一般分为啫哩和霜状。油性皮肤使用啫哩比较好,不容易产生脂肪颗粒。眼部皮肤干燥严重的最好使用霜状的眼霜。

涂抹眼霜的正确方法是眼睛上部要从里往外按摩,眼睛下部要从外往里按摩,才不会揉出细纹来。每次按摩最多不要超过三圈为好,剩余的眼霜以指肚轻拍进去。

注意涂抹其他化妆品的时候都要避开眼睛,以免产生脂肪颗粒。(3)润肤霜

将乳液或润肤霜均匀涂抹在脸上,用手掌包裹住整个脸庞,让面部肌肤温度上升,使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完全渗透到肌肤里。

涂乳液前,把手掌搓热,可以帮助面部吸收营养。

在每天的基础护肤之后,如果有条件,为了美化皮肤,延缓衰老,还可以进行一些美容护肤。美容护肤一般在美容院都有这样的服务,当然为了节省时间,在家里也可以做。

基本的步骤是去死皮,活肤,然后敷面膜。这样的步骤一般可以一周一次,在一周内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内部保养

内部保养其实就是食补。一般地,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有利于皮肤的健康。下面介绍几种饮食美容的方法。

科学家得出结论,人体的内脏,例如心、胃、肾等都与脸部的不同部位有特定“联系”。内脏机能的好坏会在人的脸部反映出来,因而饮食对美容极为重要。

如果额头皱纹增加,表明肝脏负担过重。因此,必须戒酒,少吃动物脂肪,而且每天至少饮3升水。如果能做到小小的节食,例如放弃一顿午餐则更好。

如果眼圈发黑,眼神无光,则是肾负担太重。请少吃盐、糖、咖啡,多吃小红萝卜、白萝卜和蒲公英。

脸颊发灰,说明身体缺氧,肺部功能不佳。应多去公园散步、慢跑,并补充绿色蔬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鼻子不喜欢糖。过多的巧克力和甜食会在鼻尖上形成红色血管,所以可用果仁、水果和酸奶来代替巧克力当零食。但如果整个鼻子通红,那就是心脏负担过重了,应该立即放松、休息,并戒烟,少吃含脂肪的食品。

上嘴唇肿胀常常由于胃痉挛引起,而土豆有暖胃的功能,从而间接有利于嘴唇的美容。

几种常见美容问题的解决(1)如何去青春痘

青春痘的起因一般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导致皮肤油脂分泌过剩。所以要根治青春痘首先要调节内分泌。一般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所以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是生理性的内分泌失调,可以到中医那里就诊,开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

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去除青春痘,清洁皮肤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证对皮肤的彻底清洁。

去除青春痘的面膜十分有效果。在皮肤瘙痒,快要出痘的时候,迅速敷一张除痘面膜可以避免和减少青春痘的产生。珍珠粉的妙用珍珠粉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美容圣品,有细嫩皮肤,美白的作用。内服1.含服法:早餐和临睡前舌下含服或用温开水吞服0.3~0.6g(12调羹)的珍珠粉。2.牛奶法:早餐和临睡前将0.3~0.6g(1~2调羹)的珍珠粉倒入牛奶中,调均后饮用。外敷1.粉饼法。每天早上,清洁脸部后涂上日常护肤霜。用粉扑蘸取适量珍珠粉均匀扑于面部,保持即可。2.美白法。每次将少量珍珠粉与润肤霜或防晒霜调和。用五点法敷于面部美白又营养。3.去痘法。临睡前,彻底清洁皮肤。在长青春痘处抹上水和珍珠粉,以盖住痘痘为准,保留至清晨。4.面膜法。清洁脸部,用热毛巾敷脸五分钟。用半只鸡蛋清和适量珍珠粉均匀涂于脸部。保持15~20分钟后用清水洗去。

如果青春痘已经出来了,千万不要动手抠或者挤。可以等待它成熟露出白头之后,用除痘棒挤出白头,然后涂上消炎的药物。在此处推荐一种去痘圣水——茶树精油。茶树精油有消炎,镇静肌肤和除痘的功能,能立刻消除红肿的青春痘。笔者强烈推荐。

在青春痘慢慢消除的时候,脸上可能会出现一些红色和黑色的痘痕。一般来说,这种痘痕会慢慢消除,快则几个月,慢则一两年。这样的痘痕传统的可以用白糖洗脸,有利于它的快速消除。(2)皱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脸上都会产生皱纹。一般来说,从25岁开始,皮肤就会开始老化,继而产生皱纹。减少皱纹主要要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柔韧度,这样就要注意平时护肤时候的按摩。按摩是保持皮肤柔韧度的最好方法。

另外,多食用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可以增加皮肤弹性。比如猪皮和燕窝。

另外,蜂蜜敷脸可以防止肌肤老化。(3)黑眼圈的解决

黑眼圈产生的原因一个是睡眠不好,一个是烟酒的损害,还有就是天生眼圈比较黑。所以要尽量避免吸烟喝酒,保持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

对于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就是睡美容觉。每天的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皮肤新陈代谢的最好时间,所以,这段时间的睡眠十分重要。一般地,如果你有黑眼圈,连续睡一个星期的美容觉,这种黑眼圈就会慢慢消除了。但是天生的黑眼圈除外。

对于天生的黑眼圈,可以加强眼周的美白,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比较明显的方法就是去美容院作激光手术。

此外,眼霜和眼膜也是补救黑眼圈的方法。(4)美白

皮肤干净、白皙的女性,总能享有特殊的待遇,因为,均匀白嫩的肌肤,更能衬托出五官的明丽动人。在这个夏季,你也能轻轻松松拥有白皙的肌肤,享受到它所带来的优越感。

美白,绝非不自然的漂白,目的是积极地避免肌肤产生斑点,令肌肤健康,散发自然白皙的光泽。

美白首先要注意防晒,否则所有的美白产品和方法都会没有效果。一般来说,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都有美白的功效。另外,牛奶、豆浆、珍珠粉等食物具有十分明显的美白效果。美白食物花粉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天然酶类。不仅能调节人体机能,而且还能抑制色素沉淀,使皮肤白皙。卷心菜、花菜、花生油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均能抑制黑色素生成,防止黑色素沉着。猕猴桃、草莓、西红柿、橘子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有效美白,帮助黑色素还原。长期口服维生素C,有助于淡化和分解已形成的黑色素,还能抑制新生的黑色素;长期口服维生素E,可加速黑色素从表皮或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芹菜、香菜、白萝卜等属于“感光”蔬菜,这些蔬菜让爱长斑的皮肤更容易出现色素沉淀,因此要尽量避免吃这些蔬菜。如果在吃美白食品的同时又吃感光蔬菜,美白的效果往往会被抵消。

4.3 化妆是一种礼仪

化妆,是一种通过对美容用品的使用,来修饰自己的仪容,美化自我形象的行为,简单地说,化妆就是有意识、有步骤地来为自己美容。

对一般人来讲,化妆的最实际的目的,是为了对自己的容貌上的某些缺陷加以弥补,以期扬长避短,使自己更加美丽,更为光彩照人。经过化妆之后,人们大都可以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身心愉快、振奋精神,缓解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而且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开放,更为自尊自信,更为潇洒自如。或许正因为如此,有一位哲人曾经发表高论说:“化妆是使人放弃自卑,与憔悴无缘的一味最好的良药。它可以让人们表现得更加自爱,更加光彩夺目。”

不过,对商界人士而言,化妆虽然可以使人自尊、自信、自爱,但它却并不是用来要求商务人员必须重视化妆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化妆就可以完全被理解为仅与个人相关的一己之私事,而不必由单位出面,来作统一的要求。

由于化妆在商务交往中,与维护单位形象和对交往对象尊重与否这两桩大事有关,因此每一位商务人员对于化妆问题都不可掉以轻心。

下面根据《南国礼仪》和《仪容礼仪》上的介绍,给出一些参考建议。

化妆技巧

1.椭圆脸怎样化妆?

椭圆脸可谓公认的理想脸型,化妆时宜注意保持其自然形状,突出其可爱之处,不必通过化妆去改变脸型。胭脂,应涂在颊部颧骨的最高处,再向上向外揉化开去。唇膏,除嘴唇唇形有缺陷外,尽量按自然唇形涂抹。眉毛,可顺着眼睛的轮廓修成弧形,眉头应与内眼角齐,眉尾可稍长于外眼角。

正因为椭圆形脸是勿需太多掩饰的,所以化妆时一定要找出脸部最动人、最美丽的部位,而后突出之,以免给人平平淡淡、毫无特点的印象。

2.长脸型怎样化妆?

长脸型的人,在化妆时力求达到的效果应是:增加面部的宽度。胭脂,应注意离鼻子稍远些,在视觉上拉宽面部。抹时,可沿颧骨的最高处与太阳穴下方所构成的曲线部位,向外、向上抹开去。粉底,若双颊下陷或者额部窄小,应在双颊和额部涂以浅色调的粉底,造成光影,使之变得丰满一些。眉毛,修正时应令其成弧形,切不可有棱有角的。眉毛的位置不宜太高,眉毛尾部切忌高翘。

3.圆脸型怎样化妆?

圆脸型予人可爱、玲珑之感,若要修正为椭圆形并不十分困难。胭脂,可从颧骨起始涂至下颌部,注意不能简单地在颧骨突出部位涂成圆形。唇膏,可在上嘴唇涂成浅浅的弓形,不能涂成圆形的小嘴状,以免有圆上加圆之感。粉底,可用来在两颊造阴影,使圆脸削瘦一点。选用暗色调粉底,沿额头靠近发际处起向下窄窄地涂抹,至颧骨部下可加宽涂抹的面积,造成脸部亮度自颧骨以下逐步集中于鼻子、嘴唇、下巴附近部位。眉毛,可修成自然的弧形,可作少许弯曲,不可太平直或有棱角,也不可过于弯曲。

4.方脸型怎样化妆?

方脸型的人以双颊骨突出为特点,因而在化妆时,要设法加以掩蔽,增加柔和感。胭脂,宜涂抹得与眼部平行,切忌涂在颧骨最突出处。可抹在颧骨稍下处并往外揉开。粉底,可用暗色调在颧骨最宽处造成阴影,令其方正感减弱。下颚部宜用大面积的暗色调粉底造阴影,以改变面部轮廓。唇膏,可涂丰满一些,强调柔和感。眉毛,应修得稍宽一些,眉形可稍带弯曲,不宜有角。

5.三角脸型怎样化妆?

三角脸的特点是额部较窄而两腮较阔,整个脸部呈上小下宽状。化妆时应将下部宽角“削”去,把脸型变为椭圆状。胭脂,可由外眼角处起始,向下抹涂,令脸部上半部分拉宽一些。粉底,可用较深色调的粉底在两腮部位涂抹、掩饰。眉毛,宜保持自然状态,不可太平直或太弯曲。

6.倒三角脸型怎样化妆?

倒三角脸型的特点是额部较宽大而两腮较窄小,呈上阔下窄状。人们常说的“瓜子脸”、“心形脸”,即指这种脸型。化妆时,掌握的诀窍恰恰与三角脸相似,需要修饰部分则正好相反。胭脂,应涂在颧骨最突出处,而后向上、向外揉开。粉底,可用较深色调的粉底涂在过宽的额头两侧,而用较浅的粉底涂抹在两腮及下巴处,造成掩饰上部、突出下部的效果。唇膏,宜用稍亮些的唇膏以加强柔和感,唇形宜稍宽厚些。眉毛,应顺着眼部轮廓修成自然的眉形,眉尾不可上翘,描时从眉心到眉尾宜由深渐浅。

7.少女怎样化妆?

少女妆的特点应在于自然,予人以青春朝气和不加修饰之感。

由于少女的皮肤细腻、娇嫩而富有弹性和光泽,在化妆时宜突出两颊和嘴唇处,不宜描眉、涂眼影和上较夸张的粉底。在技巧上,应清淡自然、似有若无,切忌浓妆艳抹,反倒失去自然美。

具体的方法是:清洁皮肤,一定要彻底洗净,因为青春期皮肤油脂分泌较多,若不保持清洁易生粉刺等。涂上润肤剂,以轻拍方式施以化妆水,以整理肌肤;涂上一层薄薄的浅色调的粉底,双颊扫以淡淡的棕红色胭脂;唇部画好唇形后,宜涂上粉红色、橙色等富有朝气色彩的唇膏;睫毛上可涂上淡淡的黑色睫毛膏,强调明亮的双眼;在整个以粉红色和棕色为基调的脸部,还可略施薄薄的透明状松粉,更显露出柔和鲜艳的肤色。

清新而艳丽是少女化妆的目标。

三四十岁正是保持青春、延缓衰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除要注意皮肤的保养外,还应借助化妆留住青春。

7.中年妇女怎样化妆?

由于中年妇女面部普遍布有皱纹,因而化妆重在掩饰。可选用稍暗色调的粉底,在有皱纹地方轻轻涂抹,应沿着皱纹纹路的起向轻涂,否则垂直涂抹粉底会使之存留于稻纹之中,使皱纹更为明显。粉底宜涂得薄而均匀。为进一步掩饰皱纹,必须降低皮肤的亮度,所以应用质好细腻的香粉扑面。

选用胭脂时应视面部的不同情况而定。液状胭脂有湿润作用,粉状胭脂则能掩饰粗大的毛孔。

中年妇女的化妆宜突出自然、优雅之感。

8.少妇化妆要注意什么?

有人说:女性最令人着迷的阶段就是少妇时期,因为这时她们身上既保持着青春,又添加了成熟之美。此话确有道理。但女性到了这一时期,皮肤已或多或少地出现细小的皱纹,肤色也不如少女时红润和有光泽,因而要展示成熟的美感,需掌握化妆的技巧。

少妇化妆的原则是,白天讲究化妆的整体淡雅,晚间则可稍微浓重一些。

具体操作时,则应视五官不同情况强调优点、掩饰缺点。选择的粉底,应是稍带粉红色调的,以增添面部的青春气息;使用的香粉则应是淡紫色调的,可令皮肤色泽更柔和白皙。涂搽胭脂时,宜面对镜子做微笑状,找出脸颊鼓起的最高处施以胭脂,胭脂的色调宜与自然肤色相近,以求淡雅效果。

少妇化妆时,最忌效仿少女妆,而应重在展现其青春风韵犹存、成熟之美初生的风姿。

9.50 岁以上妇女怎样化妆?

50岁以上的妇女,尤其是过了60岁的妇女,已步入老年行列。我国的老年妇女大多不加打扮,认为人老珠黄再美容化妆会惹人说笑,这是极为错误的观念。其实即使老年人,也可借助巧妙的化妆技巧来美化自己。展现“黄昏”之美,白发红颜更予人强烈的美感。

老年妇女,应选用接近自然肤色的粉底,过深或过浅色调的粉底反而会使皱纹更为显眼;眼影不可选用油质的或带有闪光的,否则会使眼部油腻无神而显浮肿;唇膏宜选用颜色柔和的,忌用过于艳丽的色彩,最为经常使用的是润唇膏,另外,在涂唇膏时不宜画唇线;在修正眉形时,可将眉毛稍稍描一下。

老年妇女的装饰应上下统一而协调,给人高雅之感。在穿衣时,最好将皱纹较多、肌肉松弛的颈部掩饰住,使面部化妆效果更为明显。(节选自《仪容礼仪》)

化妆礼仪

谈起化妆,它实在不是简简单单的举手之劳,而是一种艺术性、技巧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若是不理解这一点,自以为化妆不过是一学就会,只是随便化化而已,将是徒劳无益的。

就头发来说,对中国人而言,一头乌黑发亮的黑发与黄皮肤,黑眼睛一样,都是自己应当为之自豪的民族特色。因此,不允许商界人士有意将一头乌发染成其他颜色,如红色、金色、亚麻色或多种色彩并存,也不允许戴其他色彩的假发套。

不管是男士还是女士,不少人的眉形都有一定的缺陷。比如,眉毛稀疏、眉棱不清、眉毛残缺、眉毛褪尽,等等。有一些人,因眉毛过分高扬,看上去十分凶狠;还有人天生一对“倒八字眉”,让人觉得城府颇深。必要的话,应对眉毛进行修剪或补描。一般来说,对男士的眉毛尽量不要描画。女士可以描眉,但最好不要纹眉。女士在修眉或描眉时,不要把眉毛修得过细或过粗,过短或过长,过弯或过直,也不要使之下拖或上吊。切记不要因为修眉或描眉不当,而使自己显得妖冶或刁钻。

画眼一般只限于女士。如在正式场合露面,商界女士在画眼时,只需画眼线,涂眼影,上睫毛膏。画眼线时,不宜过于浓重。涂眼影时,切勿过量使用仅西方人适用的蓝色眼影。上睫毛膏时,也不要用得过量,让它把睫毛粘成一撮,未见其美,反显其脏。

修饰唇形时,男士可使用无色唇膏,或润唇膏,以保持嘴唇的丰满圆润。女士用唇膏的话,一定要先用唇笔画出轮廓。不要一上去就乱涂一气,也不要轻易“吃”唇膏。

呵护手部的问题,重点是要使之干净、光洁、细腻,既非粗糙不堪,又不要过分艳丽。究其原因则要“敦促”人们多去注视其应当注视之处——自己的面容,而不要为其他部位所分神。

商界对于员工的化妆问题,尤其是对于女性员工的化妆问题,往往会有着一定的规范和许多具体的要求。这一点早已成为其常规之一。业已知道,大多数公司、企业都要求自己的职员,在工作中化妆上岗。也就是说,要求职员上班时必须化好妆。如果把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它并不简单。

在商界,一般要求职员在美容化妆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如下几项规则:

化妆与化淡妆,其实是并不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倘若对此不加深究,仅仅要求商务人员只要化妆就行,其后果有时会让人大吃一惊。

通常化妆有晨妆、晚妆、上班妆、社交妆、舞会妆、少女妆、主妇妆、结婚妆等多种形式,它们在浓淡的程度和化妆品的选择使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要求商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应当化淡妆,实际上就是限定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化妆,而且只宜选择工作妆这一化妆的具体形式。因此,有人将这一规定简洁地叫做“淡妆上岗”。

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

女士所化的工作妆,在此基础上,还要使用相应的化妆品略施粉黛、淡扫蛾眉、轻点红唇,恰到好处地强化可以充分展现女性光彩与魅力的面颊、眉眼与唇部。

应当强调,与晨妆的明朗、晚妆的亮丽、社交妆的美艳、舞会妆的浓郁、少女妆的妩媚、主妇妆的柔美、结婚妆的清纯俱不相同,工作妆只强调一个淡字。它要求着妆者化妆后若有若无,自然而然,好似天生如此。实际上,不仅工作妆与其他类型的化妆在总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化妆品的具体选择上也不甚一致。就举唇膏为例,虽然鲜红的唇膏最容易吸引异性的注意,但商界的白领丽人在化工作妆时,还是要优先选择与肤色接近的棕色、橙色或深红色的唇膏。

工作妆要求以淡为主,目的在于不过分地突出商务人员的性别特性,不过分地引人注目。如果一位商界女士在工作场合,妆化得过于浓艳,往往会使人觉得她过分招摇和粗俗。在西方,这种妆型的女士还有“应召女郎”之嫌。

规则之二,商界人士在工作岗位上,应当避免过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妆品。

在工作岗位上,使用任何化妆品都不能过量。就芳香型化妆品,尤其是这一类型的代表香水而言,更应当铭记这一点。有一些人不晓得化妆与为人处世一样,都要含蓄一些,才有魅力,才有味道。

实际上,当人们过量地使用香水,不但有可能使人觉得自己表现欲望过于强烈,而且还有可能因此“摧残”他人的嗅觉,并引起对方的反感或不快。在商务交往中,有许多地方空气流通不畅,如写字间、会议室、会客室、电梯间、轿车间。在这类地方的人群里,如果出现一颗“香弹”,可就成“害群之马”了。

除此之外,过量地使用香水,还有可能引起别人的误解。因为过分香气扑鼻的人,很有可能是利用香水来替自己扬长避短,即用香水浓郁的香气,来遮掩自己身上不雅的体臭。

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三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

要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的香水恰到好处,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应选择适当类型的香水。像淡香型、微香型的香水,都比较合适。而诸如浓香型等本身香味过于浓烈厚重的香水,在工作岗位上都不大适用。另一方面,使用香水的剂量不宜过大。用得多,不如用得精、用得准。所谓用得精、用得准,是说香水有当用之处,也有不当用之处。将香水用在当用之处,即便只是一两滴,亦能见效。通常认为,若同时使用几种香水,容易“窜味”,所以在某一段时间内只能用同一种。凡身上容易出汗的地方,例如发际、腋窝、脊背、膝弯等处,不可涂抹香水,否则汗味与香味混合掺杂在一起,会产生像“菜园子”一样的气味,更加难闻。

正确使用香水的位置有两个:一是脉搏离皮肤比较近的地方,如手腕、耳根、颈侧、膝部、踝部等处。二是既不会污损面料,又容易扩散出香味的服装上的某些部位。如内衣、衣领、口袋、裙摆的内侧,以及西装上所用的插袋巾的下端。

规则之三,商界人士在工作岗位上,应当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尽管商务人员的时间并不宽松,尽管商务人员对自己的化妆应当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但是这不等于说,商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都为自己化妆或补妆。

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女士,不管置身于何处,只要稍有闲暇,便会掏出化妆盒来,一边“顾影自怜”,一边“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旁若无人地“大动干戈”,替自己补一点香粉,涂两下唇膏,描几笔眉形。她们珍惜自我形象这一点固然正确,但若当众表演化妆术,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当众这样做,则是很不庄重的,并且还会使人觉得她们对待工作用心不专,只把自己当成了一种“摆设”或是“花瓶”。

不是不允许商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必要的化妆或补妆,只是不允许商务人员当众这样做。在商界的许多单位里,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化妆间,它就是为有必要随时化妆或补妆的人所预备的。

特别需要提到一点,就是活跃于商界的女士们千万不要当着一般关系的异性的面,为自己化妆或补妆。有人可能要讲:“我不觉得那样做有什么不对,其实有一些男士很爱看小姐化妆呀。”这种说法,其实是很不自尊、自爱的。它将商界女性视同“花瓶”、“摆设”,乐于以姿色讨好异性,很有一点儿搔首弄姿、自甘堕落的味道。相信有志气的中国女性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规则之四,商界人士在工作岗位上,应当力戒与他人探讨化妆问题。

现在,有不少人,其中尤其以女性居多,对化妆、美容颇有兴趣。虽然如此,在工作岗位上,也不允许商界人士擅自“越位”,随便与他人一起切磋化妆术。这种人,谁都会觉得他有些不务正业。

不允许在工作岗位上,介绍自己化妆的心得,也不允许到处兜售自以为是的“拿手好戏”。

不允许评价、议论他人化妆的得失。每个人的审美观未必一样,所以不值得在这方面替别人“忧心忡忡”,否则很可能“费力不讨好”。

规则之五,商界人士在工作岗位上,应当力戒自己的妆面出现残缺。

在工作岗位上,假如自己适当地化了一些彩妆,那么就要有始有终,努力维护其妆面的完整性。对于用唇膏、眼影、腮红、指甲油等化妆品所化过的妆面,尤其要“常备不懈”,时常检查。用餐之后、饮水之后、休息之后、出汗之后、沐浴之后,一定要及时地为自己补妆。要是妆面一时深浅不一、残缺不堪,必然会给他人造成十分不好的印象。为妆面的残缺寻找任何借口,都难以让人接受。

妆面一旦出现残缺,不仅仅会直接地有损于自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显得做事缺乏条理、为人懒惰、邋里邋遢、不善自理。所以,商界人士尤其是白领丽人必须努力克服这种现象。

发现妆面出现残缺后,要及时采用必要的措施,重新进行化妆,或者对妆面重新进行修补。拖得时间越久,危害就越大。(节选自《南国礼仪》)

男士化妆

不要以为化妆是女性的专利,其实在现代生活中,男士的化妆也是司空见惯的。

男士所化的妆,一定包括美发定型;清洁面部与手部,并使用护肤品进行保护;使用无色唇膏与无色指甲油,保护嘴唇与手指甲;使用香水;等等几项内容。

男士化妆要注意不要过分阴柔,不要涂过多的发乳,另外胡须的修剪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艺术化”。

树欲静而风不止——论整容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整容风在神州大地上越刮越猛,韩风、美风相继袭来,关于“整容”与“选美”的风潮也是永恒的话题。一到了寒暑假,更加有很多大学生来到美容院整容。到底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挨刀子也要美呢?有人说,就为求职时能给自己增加些许的自信。

企业要生存,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销售与经营问题,雇佣员工主要看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员工的容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多看一个人内在的素质,但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以貌取人”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谓“有求才有供”,正是由于企业这种不正常不合理的人才观,才产生这种不正常的整容现象。

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人的相貌是天生的,在没有大的缺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因为某些原因整容,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所谓内在美更为重要,其实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是可以美化仪容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了。但是如果外貌确实存在缺陷,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整容也未尝不可。

总之,整容不可盲目,不可跟风,要学会尊重自然。

本章总结

●一个人可以不美丽,但是绝对不可以不干净。●化妆在商务交往中,与维护单位形象和对交往对象尊重与否这两桩大事有关,因此每一位商务人员对于化妆问题都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求商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应当化淡妆,实际上就是限定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化妆,而且只宜选择工作妆这一化妆的具体形式。●男士化妆要注意不要过分阴柔,不要涂过多的发乳,另外胡须的修剪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艺术化”。

第五章 服饰礼仪

老陈出身农民家庭,从小靠着自己一双手白手起家。他敏锐的直觉和处事的魄力成就了他的事业,如今,不到四十岁的他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了。

可是最近,老陈在事业上遇到了一些难题。他的生意做得大了,想把生意扩大到海外。可是在一次商务会谈中,对方的商务代表却对他态度冷淡,而老陈却不知道对方是哪里不满意。后来,他从旁人的嘴里听说,对方看到他身着西装却脚穿球鞋,显然是个不懂得礼节的人,而这样的人怎么能让对方把上亿的资金放心交给他呢?

他听了来了一肚子气,心想这些老外怎么这么以貌取人呢,我的事业就是靠我的球鞋跑出来的!可是后来,他渐渐听到别人的一些议论,说他把暴发户的标签贴在头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老底。他渐渐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些,学习一下如何着装了,因为这已经成为了阻碍他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服饰,指的是一个人的衣着和饰物。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服饰,却包含着更加深入的意思。它指的不完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和装饰物,而主要是指着装后构成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了它所表达的人的社会地位、民族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的修养、趣味等因素。所以不能孤立地以衣物的好与坏来评价人在着装之后的美与丑。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服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质,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证”。同时它还体现着民族的习俗和社会的风尚。正是在这意义上,人们的服饰一直被视作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所以,服饰必然在他人心中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相互关系。从而,服饰也就有了社交礼仪的性质和功能。而例子中的老陈,正是因为不符合他身份的服饰装扮影响了别人对他的印象,所以让人觉得他不可信任。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服饰礼仪的重要性。

5.1 规划你的私人衣橱

说起沈宏,人们立刻就会想起羽西化妆品(中国)公司和她的“私人衣橱顾问”的概念。沈宏说过:“衣服已经不完全是一个个人装扮的问题,它已是一个团队、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衣服是一个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触动让她这样深刻地认识到着装的重要性呢?

沈宏女士,著名美籍华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早在15岁时就下乡到黑龙江插队,在建设兵团做过宣传干事,幸运的是没多久就被选拔到北京外交学院读书,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中国外交部派往联合国,后来她毅然辞去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自费在美国留学并移民美国。1993年沈宏女士和她的好朋友、著名美籍华人靳羽西女士联合创立了“羽西”化妆品牌、创办了羽西化妆品(中国)公司,并出任执行副总裁和营销传播总策划。

目前的沈宏女士有着多重身份,她是美国伊芙心悦服装集团公司CEO兼首席创意师,她第一个把“私人衣橱顾问”概念引入中国,仅短短的9个月时间,她就使一个美国品牌移民到中国,销售火爆。

可是不为外人所知的是,真正让沈宏走到服装顾问道路上的人,是我们的周总理。

刚进外交部的时候,沈宏还是一个整日素面朝天的孩子模样,衣着服饰不是十分讲究。

一天,她参加周总理宴请埃塞俄比亚海尔塞拉希皇帝的国宴,坐在外交部工作人员的桌上。周总理看见了沈宏,碰杯时低声细语地跟旁边的人开了句玩笑:“你们外交部怎么把孩子都带来了?”

当时,沈宏穿一身灯心绒的衣服,鞋上又沾了点泥。尽管那时只是作为工作人员出现,但毕竟是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上,所以“形象”二字,对沈宏的震撼可想而知。“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对我以后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周总理的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就这样,周总理的一个玩笑成就了今日的国内外著名的服饰顾问。

1983年,她经外交部推荐来到联合国就职。沈宏曾经回忆道:“刚到纽约工作的时候就被告知,每天都要换衣服,而且一周内的着装不可重复。那时候服饰的数量和款式有限,配饰也不充分,于是我就备着一个小本子,把每天自己穿的衣服和搭配记下来,这是我的着装备忘录,因为我们每一天的形象都是在为中国人而树立。”由此,她慢慢靠近了衣橱顾问这个行业。

不过,“衣橱顾问”在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即使是免费的穿衣指导,沈宏也曾遭遇白眼。

一天,在上海的家乐福超市,她看见一个9岁左右的小女孩,穿着睡衣推着手推车,行动间不时从领口前襟处露出刚开始发育的前胸。她急忙走过去对她说:“小同学,你上学时穿什么呀?”她回答说是校服。沈宏说:“对了,你是知道在什么地方需要穿什么衣服的。睡衣是在家里穿的,不能穿到外面来,不能把秘密告诉别人,对吗?”这时,小女孩的母亲不知从哪出来了,不问青红皂白地冲她嚷起来:“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能穿睡衣?我们家就在楼上。商场都不管,关你什么事?”说着,拉着女儿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沈宏说,中国需要用5年的时间扫除“穿衣盲”。她说,很多市民既无规则又无美感的着装,显露出城市民众文化的盲点。例如,春秋季节女士棉毛裤外套长袜,再罩裙子的“保暖”穿法,简直就是着装礼仪的灾难。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准是什么?不是有多少五星级的饭店,不是有多少500强企业落户,而是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对着装礼仪文化的理解水准,和对时尚的主流意识。

5.2 着装的原则

根据人们的日常习惯,很多人总结出一些着装的原则和适当的搭配方法。

着装的TPO原则

TPO是英文Time place object三个词首字母的缩写。T代表时间、季节、时令、时代;P代表地点、场合、职位;O代表目的、对象。着装的TPO原则是世界通行的着装打扮的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服饰应力求和谐,以和谐为美。着装要与时间、季节相吻合,符合时令;要与所处场合环境,与不同国家、区域、民族的不同习俗相吻合;符合着装人的身份;要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交往对象选择服饰,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根据TPO原则,着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着装应与自身条件相适应。选择服装首先应该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体形肤色,以及风格和谐统一。年长者,身份地位高者,选择服装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简单而面料质地则应讲究些才与身份年龄相吻合。青少年着装则着重体现青春气息,朴素、整洁为宜,清新、活泼最好,“青春自有三分俏”,若以过分的服饰破坏了青春朝气实在得不偿失。

形体条件对服装款式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身材矮胖、颈粗圆脸形者,宜穿深色低“V”字型领,大“U”型领套装,浅色高领服装则不适合。而身材瘦长、颈细长、长脸形者宜穿浅色、高领或圆形领服装。方脸形者则宜穿小圆领或双翻领服装。身材匀称,形体条件好,肤色也好的人,着装范围则较广,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2.着装应与职业、场合、交往目的对象相协调。着装要与职业、场合相宜,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则。工作时间着装应遵循端庄、整洁、稳重、美观、和谐的原则,能给人以愉悦感和庄重感。从一个单位职业的着装和精神面貌,便能体现这个单位的工作作风和发展前景。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机关、学校开始重视统一着装,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举措,这不仅给了着装者一分自豪,同时又多了一分自觉和约束,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的标志和象征。

着装应与场合、环境相适应。正式社交场合,着装宜庄重大方,不宜过于浮华。参加晚会或喜庆场合,服饰则可明亮、艳丽些。节假日休闲时间着装应随意、轻便些,西装革履则显得拘谨而不适宜。家庭生活中,着休闲装、便装更益于与家人之间沟通感情,营造轻松、愉悦、温馨的氛围。但不能穿睡衣拖鞋到大街上去购物或散步,那是不雅和失礼的。

着装应与交往对象、目的相适应。与外宾、少数民族相处,更要特别尊重他们的习俗禁忌。总之,着装的最基本原则是体现“和谐美”,上下装呼应和谐,饰物与服装色彩相配和谐,与身份、年龄、职业、肤色、体形和谐,与时令、季节环境和谐等。(转自《服饰礼仪》)

服装的颜色与款式(1)服装的色彩搭配。

服装的色彩是着装成功的重要因素。服装配色以“整体协调”为基本准则。全身着装颜色搭配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而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颜色太多则显得乱而无序,不协调。灰、黑、白三种颜色在服装配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几乎可以和任何颜色相配并且都很合适。

富有青春气息。中老年人采用上浅下深的搭配,给人以稳重、沉着的静感。服装的色彩搭配考虑与季节的沟通,与大自然对话也会收到不同凡响的理想效果。

同一件外套服装,利用衬衣的样式与颜色的变化与之相衬托,会表现出不同的独特风格,能以简单的打扮发挥理想的效果,本身就说明着装人内在的充实与修养。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打扮意识薄弱之处。利用衬衣与外套搭配应注意衬衣颜色不能与外套相同,明暗度、深浅程度应有明显的对比。色彩的意义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暖色调——红色,象征热烈、活泼、兴奋、富有激情;黄色象征明快、鼓舞、希望、富有朝气;橙色象征开朗、欣喜、活跃。冷色调——黑色象征沉稳、庄重、冷漠、富有神秘感;蓝色象征深远、沉静、安详、清爽、自信而幽远;蓝色象征高傲、神秘。中间色——黄绿色象征安详、活泼、幼嫩;红紫色象征明艳、夺目。紫色象征华丽、高贵。过渡色——粉色象征活泼、年轻、明丽而娇美;白色象征朴素、高雅、明亮、纯洁;淡绿色象征生命、鲜嫩、愉快和青春等等。

着装配色要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根据个人的肤色、年龄、体形选择颜色。如肤色黑,不宜着颜色过深或过浅的服装,而应选用与肤色对比不明显的粉红色、蓝绿色,最忌用色泽明亮的黄橙色或色调极暗的褐色、黑紫等。皮肤发黄的人,不宜选用半黄色、土黄色、灰色的服装,否则会显得精神不振和无精打采。脸色苍白不宜着绿色服装,否则会使脸色更显病态。而肤色红润、粉白,穿绿色服装效果会很好。白色衣服任何肤色效果都不错,因为白色的反光会使人显得神采奕奕。体形瘦小的人适合穿色彩明亮度高的浅色服装,这样显得丰满;而体形肥胖的人用明亮度低的深颜色则显得苗条。大多数人体形、肤色属中间混合型,所以颜色搭配没有绝对性的原则,重要的是在着装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颜色。(2)款式与体形

人的体形没有完美无缺,而服装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美化不完美的体形。但是,不合适的穿着有时候反而会让本来就不完美的体形更加难看。那么应该怎么着装才是适当的呢?请你对号入座。

一、标准型:

女性身高为168公分。颈部、肩部、躯干、胸部、腰部、大腿、臀旁肉和小腿等,都要有完美的比例。这种标准体型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在色彩搭配和谐的前提下可穿任何流行时装。

二、葫芦型:

身材就像葫芦一样,胸部、臀部丰满圆滑,腰部纤细,曲线玲珑,十分性感。这种体型的人穿低领、紧腰身窄裙或八字裙的西服,质料以柔软贴身为佳,这是十分性感、丰满而女性化的穿着。葫芦型身材如果穿宽大蓬松的洋装,会减损许多魅力。总的来说这种体型也是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的。

三、苗条型:

身材苗条、胸部中等或较小、臀部瘦削扁平,没有腹部及大腿旁的赘肉。这种体型,应该是比较容易穿衣的,但要避免紧身衣裤或低腰长裤。适合穿着打褶的裙子、宽松的西服、宽松打褶的长裤。

四、梨子型:

上身肩部、胸部瘦小,腹部、臀部肥大,形状就像一个梨子。由于腹部肥大的关系,往往形成腰线提高,也就是变成上身较短。适合宽松的西服,目的是避免对腰部的注意力。其次,上衣要宽松,长度以遮住臀部为宜,打褶的长裤配上宽大的夹克,也很能美化这种体型。避免紧身衣裤、宽皮带、褶裙或抽细褶的裙子。

五、腿袋型:

臀部和大腿旁有许多赘肉,看上去就像在大腿旁边挂上了两个袋子一样。这种体型要绝对避免紧身裤子,那样只会暴露缺点。穿式样简单的打褶裙子或长裤,颜色选择明度和彩文较低的暗色。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上身,配戴色彩鲜艳的丝巾、珠宝或装饰物,不适合的服装还有:及膝靴子、紧衬衫、大花格子、粗横条纹或背后有口袋的长裤。

六、娇小型:

身高在155公分以下的娇小型,无论是属于何种体型。由于受到身长的限制,服装可变化的范围较高或健壮的体型要小得多。娇小型的人如果以为穿上很高的高跟鞋或梳高耸的发型,就能使得身材瘦高,那是白费心机的,而且会显得滑稽或格格不入。最佳的穿着是朝向整洁、简明、直线条的设计。垂直线条的褶裙、直统长裤、从头到脚穿同色系列或素色的衣服、合身的夹克都会使得娇小型的人显得轻松自然。大型印花布料、厚布料、太多的色彩、松垮垮的衣服、大荷叶边、紧身裤等,都应避免。(摘自雅酷时尚(时装)在线)

七、特殊体形

鸡胸型——这种体型的特征是胸部上面应该平坦的部分过分突出,如果设计时没有留意,往往会在试穿时发现胸部太窄,必须多留出接缝的余量。设计方面,应注意领孔不可开得太低,太大,使鸡胸一目了然,不妨采用小领孔,或是加上外领、立领,使领子产生更高更厚的错觉,而不太容易看出鸡胸来。

驼背型——病态驼背的人,由于脊椎骨发育受到障碍,所以身材通常不高;也有些个子长得太高的人,因为下意识怕被人注目,而养成了驼背的习惯,这种情形可以用运动来改除驼背的习惯。驼背的人,不宜在服装背后开口,更不能在背后钉上大扣子,大齿轮拉链,以免招引别人的视线,可以选择有下垂荷叶边的衣领,当衣领自脖子往下垂时,略微蓬起,正好与背部的突起衔接,而不大显出驼背的部分。

臀部扁平型——有些较瘦的人,从侧面看去,臀部的地方一点弧度也没有,好像一块平直的衣板一样。这一体型的女士可以多穿裙子,在腰部多打一些细褶,以隐藏扁平的臀部,不打褶的八片裙或斜裙通常臀部很合身,直接暴露缺点,是不讨好的。还有宽大的蝴蝶装、帝王服等,全身上下连成一气,亦有遮饰臀部的作用。

5.3 穿出来的风度——男士着装礼仪

很多男士,尤其是社交活动比较频繁的男士,如今对服饰礼仪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开始追求服饰的品质和细节,重品牌的简洁式样。然而也有很多男士对自己的着装并不十分了解。不管如何,我们都有必要来看看男士着装需要注意一些什么。相较女士来说,男士着装比较简单。但是正是因为简单,才更加要求品质和细节。在日常生活中,着装注重大方、整洁和随意。但是在工作中,西装成了男士着装的首选。

男士着装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我们归纳为四点:

1.不同风格的男装不要随意搭配。比如休闲风格的牛仔就不要和西装搭配在一起。这样搭配,就会互相冲突,自相矛盾。因此,为使你的着装不会失败,就不要将多种风格的服饰同时组合搭配。

2.衣冠不洁不整是男性包装的大忌,衣冠不洁不整往往是许多男士的通病。也许有些男士会提出抗议,但请你注意一下你周围,不乏衣领有污垢、头发油腻之人。这里的整洁不单指服饰的整洁,也包括男士自身的卫生。男装服饰的整洁是男士着装成功的一半,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但它却能提醒男士注意——整洁是包装自己的重要内容之一。

3.服装的质地和品质是身份的象征。男装款式力求简洁,所以质地和品质更加重要。质地和品质可以看出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品味格调,因此需要着重加以注意。服装的质地以纯天然的质料为主,用料要求密实,熨贴。服饰的标签在穿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取下,不要造成笑话。

4.款式和颜色要求低调。这样可以塑造出男性成熟稳重的气质,让人产生信任感。

西装的穿着

虽然说源自渔夫,西装的来历并非很雅,但西装已确实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是正装的标志。西装是现代男士基本的衣着之一,遗憾的是许多男士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西装的穿着之道,究竟如何穿西装才能穿得得体呢?

寻找适合你的颜色。其实男性对于色彩比女性迟钝,而服装合理搭配的关键在于色彩的选择。专家们按发色、肤色及眼睛的颜色把男士们分为六类,每一种类型的男士都有相应的适合的色彩搭配,我们不妨参照一下。

深色型

这类男士有暗色的头发和眼睛,黄色到棕黑色的东方肤色,比较符合国人的特征。

这类人选择深色的西装,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更能显得健康有生气。时下流行的炭灰色(纯一色、编织细密)以及炭褐色、深蓝色(纯一色或带素色斑点、条纹)、深橄榄色西装都是不错的选择。

淡色型

面孔白皙,浅色头发和眼睛。需注意西装色彩不必过深过灰,或采用过渡色衬衫等调节平衡,以免影响面色。单一色或夹灰色条纹的西装会令你显得优雅,炭色、浅蓝色、灰色以及褐色系列都是可选的。

明净型

本身色调对比很强烈,头发、眼睛色彩很深,皮肤却白皙,这种男士适合色彩鲜艳、色调丰富的衣服。单一色或有对比强烈条纹的西装,炭灰色、藏青色、炭棕色以及深橄榄色或深绿色都比较适合。

暗色型

这类男士看来比较缺乏特征,头发、眼睛、肤色都比较中庸,不大起眼,但选择中暗色服饰可以体现出优雅气度。可试试中性一些的色调以及带有同色斑点的西装,炭灰色、浅藏蓝、灰绿、灰褐色、炭蓝绿等都可以。

不必太新潮

除非你参加文艺节目,或手头阔绰喜欢追潮流,太新潮的装束也许会让女同事们感觉有个性,但必然遭到男同事和上司的反感。因为,这样装束给人有叛逆感。虽然,现代企业对于人们着装的包容度有所提高,但橙红、苹果绿等舞台西装还是给人离经叛道的印象,还是保守一点好。

如果你身材不太好,修身西服就不太合适;如果肩部下溜,还是选择传统厚垫肩吧;如果脖子较短,别选择小领型;四粒扣已经够新潮了,在比较讲究的环境中,就别想六粒扣那样扎眼的款了;再有,明线口袋虽时尚,但一般只适合比较随便的场合。

虽然机器的加工已经很不错,但西服的一些部分还是手工制作的好。首先,度身裁衣的西服合体程度是成衣不能相比的,在缝衣领,作衬里、袖子方面,好裁缝的手艺是无可代替的。再看西服的衬里和表层能否分开,如果不能,那么这两层就是用机器贴压在一起的,这种方法既快又便宜。如果其间是用胶粘在一起,就更糟,这种衣服穿到后来,衣襟会皱在一起,还没办法还原,因此尽量别选这种。注意看西服的线缝和口袋是否对齐,尤其是细条纹西服,关键部位是否匀称是观察西服质量的要点。

在面料上,应该先考虑天然面料,不要选择不透气的人造纤维,否则你会有在蒸宠中生活的感觉。毛料当然是首选,除非是夏装,况且轻薄的毛料也比全棉、亚麻或真丝面料更有面子,也更挺括、耐穿。西装的穿着礼仪西装是一种国际性服装。一套合体的西装,可以使穿着者显得潇洒、精神、风度翩翩。穿着西装时应注意:●面料要根据季节和场合来选择。●在正式场合穿西装,最好要精心选择衬衫和领带。●西装袖子的长度以到手腕为宜,西装衬衫的袖长应比西装袖子长出1~2厘米。●穿着西装,在较隆重的场合必须系扣。●袜子一般应穿与裤子、鞋子同类颜色或较深的颜色。●衬衫的领子要挺括,系扣。衬衫的下摆要束好。衬衫里面一般不要穿棉毛衫,天冷时,衬衫外面可穿一件羊毛衫。●凡是正式场合,穿西装都应系领带。穿着羊毛衫时领带应放在羊毛衫内。系领带时,衬衫的第一个纽扣要扣好。如果使用领带夹,领带夹一般在第四、五个纽扣之间。但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使用领带夹被当成一种坏习惯。●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一般是黑色或棕色皮鞋。皮鞋要上油擦亮。●西装在穿着时可以敞开,也可以扣上第一粒纽扣(亦称“风度扣”)。但不能两粒纽扣全扣上,西装的袖口和裤边都不能卷起。●西装的衣袋和裤袋里,不宜放太多的东西,显得鼓鼓囊囊。也不宜把两手随意插入衣袋和裤袋里。●穿西装不扎领带的时候,衬衫的第一粒纽扣不要扣上。

领带的选择和保养

一、质料

领带的质料分为面、里、衬三部分,以面和衬最为重要,上等的领带是用细羊毛织物做衬里,高级专用缎子做面料,这种质料的领带打出结后立体造型漂亮,有弹性,边缘柔和有雕塑感,真丝是理想面料,选用最多的是双绉、斜纹绸和缎。双绉绸色彩柔和,弹性好,斜纹绸绸面光亮,色彩鲜艳华丽,给人以高雅之感。

二、图案

领带的图案大致有条纹、单色、几何图形、点式图形等,最近还出现风格独特的卡通图案领带。选择领带图案要因人而异,瘦长体型者,适宜用梳密的图案,它能引导实现移动产生横向移动延伸,产生渐明逐暗的效果,使人感到形体增胖。中等体型者,可选斜条嵌几何形状或几何小花卉图案,可以给人以稳重、平衡、高雅之感。如今领带在图案方面的流行主体体现在弱化华丽、过于复杂的图形,追求一种平淡、柔和、自然和人情味,圆点和条纹图案以及单色领带成为领带图案的“永恒主题”。

三、颜色搭配

常见搭配有:1.黑色西服,采用银灰色、蓝色调或红白相间的斜条领带,显得庄重大方,沉着稳健;2.暗蓝色西服,采用蓝色,深玫瑰色、橙黄色、褐色领带,显得纯朴大方,素静高雅;3.乳白色西服,采用虹色或褐色的领带,显得十分文雅,光彩夺目;4.中灰色西服,配系砖红色\绿色、黄色调的领带,另有一番情趣;5.米色西服采用海蓝色,褐色领带,更显风采,风度翩翩。

四、尺寸

领带的宽度和长度对于领带的佩戴效果也颇有影响。一般来说,脸宽的人不宜佩戴细长的领带,而脸长的人不宜选择宽阔的领带,领带的长度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尺寸,一般的标准是系完领带后,领带的底端正好在腰上。

五、领带的洗涤与熨烫

领带因其料子的质地不同,洗涤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可用水洗法,有的则需干洗法。

水洗法

混纺与合成纤维料子的领带可用水洗法。为使领带不变形,洗前应先在领带里放一层形状相同的硬纸,再喷水,并用蘸有清洁剂的刷子轻轻将污垢刷去,然后快速洗一次,最后用清水冲洗即可。领带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