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海洋活化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6:45:20

点击下载

作者:战海霞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珍贵的海洋活化石

珍贵的海洋活化石试读:

前言

海洋生物一直都是将海洋与读者朋友们联系起来的最直接纽带,那些生活在深不可测的海洋中的或瑰丽或神秘的生物,总能激发起我们探寻奥秘的浓厚兴趣。事实上,人类至今对海洋生物的认知和了解都还只是皮毛,海洋中仍有难以计数的物种或生物特性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

海洋是一个大家园,在这个家园中,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奇妙成员。它们在海洋里出生和成长,在海洋里展示着自身的独特魅力;也多亏了有海洋这样一个广大的环境背景,大小生物在其中才能自得其乐,繁衍生息。为了适应海洋复杂的环境,也为了应对海洋中潜伏的种种危机,更为了将种群在海洋中顽强地延续下去,这些生物使出了“浑身解数”,以错综复杂的关系编织了一张庞大的生态网。它们有时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有时又充当捕食者;它们有时会将自己隐藏起来,有时又不得不变换花样,欺骗对手;它们时而是最安静的海洋居民,时而又是最凶猛的猎手……和人类生活在社会中一样,每一种海洋生物都在其生存环境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会因为不同的情景发生转化,而就是这些变换,向我们展现着大自然的神奇和海洋的魅力。

平常,我们习惯于通过归类的手段来了解某一对象,归类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事物间相似特征的印象。在生物领域,最普遍的归类方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生物分类规范,这个用“门、纲、目、科、属、种”界定的框架,就像是打造了一个规范的格子箱,让每种生物都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事实上,即使不能放在同一个格子里面的生物,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找到有趣的相似之处。这套图书就像是把盛放着海洋生物的小格子打乱了,然后又根据最引人瞩目和最有意思的特征,将它们重新码放在一起,给读者朋友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不过,不管这些海洋生物的神奇与美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这套图书最想告诉大家的无非是:海洋也许是我们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归宿,人类与这些看似距离遥远实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海洋生物们为邻,还是让我们遵守为邻之道,从现在开始就去善待它们吧!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古网迹

古网迹是一种古老的生物。这种活化石生物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限的范围内,它唯一能被识别的特征就是身体由许多成六边形的小孔组成,看起来像跳棋棋盘。曾经有科学家认为这是太空生物留下的痕迹。小贴士尽管科学家们给了它取了名字,但由于一直捕捉不到这种生物,它到底是什么,科学界仍然存在争议。对于神秘的古网迹来说,主要的问题是不清楚这种六边形遗迹是洞穴还是机体的一部分,是空置的巢穴还是动物的遗骸,又或许它们真的来自遥远的太空。“太空来客”

20世纪70年代,罗纳博士获得了耶鲁大学的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进入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开始了大西洋深处的探索工作。他利用挖泥船、照相机和回声探测器等设备绘制海底地图。1976年,罗纳偶然遇见了这种活化石——古网迹。当时,他和同事们正在海底拍照,相机的闪光灯每隔几秒就会闪一下,照亮海底,并在35毫米胶片上记录下海底影像。几周后在佛罗里达的办公室里,罗纳博士冲洗胶片时意外地发现了那些奇特的六角形小孔。起初,他以为是显影剂的问题。后来在放大镜下,他看清楚了这些小孔,以为是外太空生物入侵海底时留下的印记。

1978年,罗纳博士和同事发表了一篇论文,文章排除了一切可能,并将这种神秘的生物命名为“不明的无脊椎动物”。随后,对这种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赛拉赫博士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写信告诉罗纳,这种生物与古网迹“十分吻合”,它们之间毫无疑问有着联系。

1985年,罗纳和他的同事们在北大西洋中部海底发现了温泉活动,以及包括虾在内的生物活动迹象,而罗纳想寻找的生物就在距离温泉活动区域1千米左右的地方,他分别在1990年、1991年、1993年、2001年潜入该海区。2003年,他与赛拉赫博士一道下潜到那里,当时,IMAX公司还以他们寻找活化石为题材,拍摄了纪录片《深海的火山》。这一年,罗纳和赛拉赫发现了证据,表明这种生物和古网迹之间的联系。犹如跳棋棋盘的造型

古网迹这种生物比骰子稍大,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生活在海底约3千米深处。在这一深度,海水压力、低温、黑暗等海洋环境为它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古网迹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限的范围内,它的身体由许多成六边形的小孔组成,看起来像跳棋棋盘。科学家在拍摄到的上千幅这种六边形的图片中,发现最大的古网迹有200~300个小孔。奇妙的生物

也有科学家认为古网迹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生物,因为它在岩石表面上留下的小孔遗迹形成了迷宫一样的隧道。这不仅仅是化石,而且是生命高级形态的表现,而这种生活方式又是非常非常古老的。古网迹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时期,开始时这种生物在浅水中生活,后来逐渐将栖息地扩张到黑暗的海洋深处。

最具生命力的海参

中文学名:海参

拉丁学名:Holothuria

英文名称:Seacucumbers,Holothurians

别称:海鼠、沙噀、海瓜皮、海黄瓜等

界:动物界

门:棘皮动物门

纲:海参纲

目:无足目

属:海参属

种:海参

分布区域: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珊瑚礁内栖息

海参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距今已有6亿年,从前寒武纪就已经开始存在了,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海参虽其貌不扬,生存历史却令人惊诧,在深蓝的海洋世界里,它耐住旷古寂寞,在漫漫无涯的天宇演化中,经历了几次地球大毁灭得以下不断繁衍。海参战胜了自然界万千劫难,经受住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级生命状态的进化层级,数度见证地球变化,它坚强的生命能力远胜于恐龙和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物种。所以,海参被中外科学家称为最具生命力的“神奇的海洋活化石”。

海参整体呈瓜状或蠕虫形,所以有人称它们为“海黄瓜”。它身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颜色较暗,多肉刺。海参的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在口的周围有10根甚至更多的触手,可以伸缩,用以捕捉食物或是挖掘自己的洞穴。而用于排泄的肛门则在后端,多偏于背部。

海参深居海底,不会游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缩在海底蛹动爬行。爬行速度相当缓慢,一小时走不了3米路程。它生来没有眼睛,更没有震慑敌胆的锐利武器。海参家族之所以能历经亿万年的艰难险阻,跨越千年历史,其所具有的众多随环境变化而调节自身的功能,成为生存至宝。奇妙的护身术变色术

海参能随着居住环境而改变身体的颜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既有利于捕捉猎物,又有利于隐藏自己,以便躲过天敌。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排脏逃生术

当遇到敌害偷袭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饱餐一顿,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得无影无踪。排脏后的海参并不会死掉,如果环境合适,大约50天的时间,它就会长出一副新内脏。再生术

若是环境适宜,被切为几段的海参,经过3~8个月,每段都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海参感到外界环境不适宜时,能将自身截成数段,以后每段又会长成新的个体。海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直是医学、生物工程学家在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古怪的夏季休眠期

当水下温度达到20摄氏度时,海参便不声不响地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一睡就是三四个月,整个身子萎缩变硬,进入休眠期,待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这是因为海参以小生物为食,当海底生物多的时候,它吃饱喝足了,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而海底的小生物对于海水的冷热变化是十分敏感的。海面水暖,它们就会上浮;入夜水冷,它们就退回海底。日升夜沉,就是海里小生物的生活习惯。入夏以后,上层海水由于太阳光强烈照射的结果,温度比较高。这时,海底里的小生物都浮到海面,进行着一年一度的大量觅食和繁殖。而留在海底的海参,却迫于夏季食物中断,寸步难行,无能为力,只好进入夏眠了!这是生物适应环境养成的“习惯”。耐人寻味的共生现象

海参与光鱼和谐共生。光鱼体小而光滑,时常钻进海参腔内寻找食物或躲避敌害。有人发现一只海参体内竞栖居7尾以上的光鱼。光鱼白天把参体当作舒适的寓所,夜里出来寻找一些小甲壳之类的动物充饥。不幸的海参非但得不到一点好处,反而体内受损。尽管如此,它们彼此和睦共处,从不分离。凡是比较接近海岸的海参,几乎没有光鱼潜伏寄生;而栖息深海的海参,一般都有一尾或多尾光鱼隐伏体中。不俗的药用价值

海参,有人称之为“海人参”,因补益作用类似人参而得名。海参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几亿年的历史演变,底栖礁丛、趋利避害的生活习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则,使海参体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形成了近乎完美、均衡合理的营养结构,自古就被人们所认识。现代医学更验证了海参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酸性黏多糖、多肽、海参素、海参皂、谷光甘肽、硒、钴等50余种人体所奇缺的微量元素。海参的管足小贴士现代医学证明,海参独特的成分能抗拒单纯性疱疹病毒(HSV)所引起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特异性病变,对肝炎病人“三阳”转阴及恢复肝功能方面,比常规药物疗效好,并可以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通过药理实验证明,刺参黏多糖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

海中的花和果实——海绵

中文学名:海绵

拉丁学名:Porifera

英文名称:Sponge

界:动物界

门:多孔动物门

纲:钙质海绵

  六放海绵纲

  寻常海绵纲

分布区域:全球大多数海域

海绵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简单的动物,但人们对它在生物进化中的定位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认识过程。作为海洋“活化石”,海绵动物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海绵的结构非常简单,但作为一个特殊生物群体,却含有极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海绵现在被认为是最原始、最低等的水生多细胞动物,但它也有像单细胞生物的地方,例如单独的海绵细胞可以成活。植物还是动物?

海绵不会走动,随波逐流,或随着在水中的岩石、贝壳、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直到近代,显微镜的出现,才揭开了争论整整2000年之久的归属之谜。被称为“海中的花和果实”的海绵,看上去似植物一般,实际上是一种动物。也许是海绵身体柔软似绵,大都生活在海洋里,故人们为它取名“海绵”。

海绵没有嘴,没有消化腔,也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生活在海水中的海绵,多数是灰黄色、褐色或黑色的块状物。它的体表有许多凸起,凸起旁分布着许多小孔,而凸起的顶端有一个大孔,孔内长着许多鞭毛和一个筛子状的环状物。海绵借助这些鞭毛的摆动将海水拢入体内,海水带进氧气、细菌、微小藻类和其他有机碎屑,再经环状物过滤,使它们最后成为“自投罗网”的食物。海水“过滤器”

虽然海绵的个体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几毫米,大的则十几米,但海绵的内部结构却是如此简单:整个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组成,体内没有分化的组织,只是有些细胞在构造和机能上有差别。海绵的体表有4000亿个小孔与体腔相通,并由砂质纤维骨骼联系支撑,就好像密布千千万万水网的一个渠道系统。一个直径仅1厘米、高10厘米的海绵,一天能过滤20千克海水。千变万化的造型

海绵喜欢和其他生物共生共栖,其形状很奇特,常与它的固着物相似。如果海绵固定在珊瑚或甲壳上,其形状就如同珊瑚或甲壳。另外,有的像管子、有的像瓶子、有的像球体、有的像扇子,奇形怪状,不一而足。海绵的颜色也美丽多彩,有鲜红色的,有银灰色的,也有白色的。各种形态的造型庞大的家族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2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发展到1万多种,占海洋动物种类的1/15,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海洋各处,均有海绵的身影,从潮间带到深海、从热带海洋到南极冰海都有分布。海绵不仅可以生活在海洋里,还可以生活在河流与湖泊,海绵家族的兴旺可见一斑。超强的再生能力

海绵之所以拥有庞大而兴旺的家族,应归功于海绵那奇特而强大的再生能力。有人把海绵撕成碎片抛入海中,它们还可以一块块独立长成一个个完整的新个体。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橘红海绵和黄海绵捣碎成细胞悬液混合在一起,发现这两种海绵可以按各自的种属重新排列和聚合,形成新的橘红海绵和黄海绵。若把捣碎的海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海绵细胞三五个聚成一团,不久就变成一个个新海绵体。自我防卫

海绵能分泌一种类似于毒液的物质,这是海绵的防御手段,用以反击敌害,或杀死周围海水中的有毒微生物,使海绵周围的海水变得比较洁净。海绵趣闻

有些水藻长在海绵的身上使其全身变为绿色,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水藻。有些沙蟹喜欢把海绵撕成碎块贴在腿或壳上,让海绵在它们的身上生长起来,好似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沙蟹以此来防御敌害。海绵常附着在峨螺或牡蛎壳上,牡蛎和峨螺倒很乐意,因为海绵身上能分泌难闻的气味,帮助它们吓退敌害。小贴士海绵对人们的好处很多,不仅能用于日常生活,而且由于海绵含有天然抗生素,能杀死结核杆菌,可为人们医治风湿及神经系统疾病。更令人欣喜的是,海绵的体内有多种抗癌物质,有些已被提取,正广泛应用于临床。

蓝血活化石——鲎

中文学名:鲎

拉丁学名:Tachypleus

英文名称:Limulus、Horseshoecrabs

别称:三刺鲎、两公婆、海怪、马蹄蟹、鲎鱼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肢口纲

目:剑尾目

科:鲎科

分布区域:鲎现存有3属4种,分别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美洲鲎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东方鲎分布于日本、韩国至中国长江以南沿海;南方鲎(巨鲎)分布于泰国、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至印度孟加拉湾。圆尾鲎则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印度孟加拉湾

鲎的祖先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它也被称为马蹄蟹,不过它与蟹并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鲎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唯独鲎从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样子。披甲武士

鲎是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最大的有60厘米长。一般生活在海底的泥沙中,主要以蠕虫、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主要吃小型无脊椎动物、薄壳小贝类、海豆芽、海葵等。鲎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在头胸部长有6对足,其中后5对围绕在嘴巴周围,当它吃东西的时候,这5对足就像“牙齿”一样,帮助它咀嚼食物。鲎的腹部长有坚硬的腹甲和腹足,这样它不仅可以用胸足在泥沙上爬行,还可以利用腹足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并借助剑尾的帮助钻入泥沙中。它那长长的剑尾可以刺入敌人的身体,至敌于死地。仔细看看鲎的6对足长长的剑尾是利器,能刺入其他生物的身体生活习性

鲎平时生活于水深40米以内的泥沙质海底,每年6~8月回到海滩上产卵,它对沙滩的沙质和温度等自然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入秋后,鲎会从浅海游回深海过冬。幼鲎在滩涂上长到9岁才移居浅海,一般要到13~15岁才达到性成熟。海底鸳鸯

在沙滩上或海底,经常能看到鲎一大一小、一雌一雄地同行。原来,雌雄鲎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体型较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其实,这是因为当雄鲎发育成熟后,头胸部的第二对足末端就会长出一对弯曲的小钩,它用这对小钩牢牢地“抱”住雌鲎,趴在雌鲎的身上。看上去,它们就是“妇唱夫随”,“恩恩爱爱”地相守一生。所以,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海底鸳鸯”。鲎在海边舒适地沐浴频繁“更衣”

每年春夏季为鲎的繁殖季节,产卵高峰期一般在6~8月,雌雄成对地爬到潮间带,雌鲎在沙滩上挖穴,将卵产在穴中,每穴产卵100~1000粒,接着雄体把精液洒在其上。孵出的幼鲎,体长仅7~8毫米,没有剑尾,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故称三叶幼虫。雌鲎一生中要蜕皮18次,雄鲎19次,约15年才能成熟。一旦成熟之后,就不再蜕皮。蓝色血液

鲎是一种拥有罕见蓝色血液的生物。为什么鲎的血液是蓝色的呢?

原来,在高等海洋动物,如大型鱼类、鲸类及其他海兽的血液中,氧是用铁元素来作为运载工具进行输送的,铁氧结合后呈红色,因此血液是红色的。而鲎是一种低等动物,用铜元素来运输氧,铜和氧的结合物是蓝色,因而鲎的血液是蓝色的。小贴士从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的“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受细菌感染,为急症病人的诊治做出快速诊断;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目前,鲎试剂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已经成为检测内毒素最好的方法。小贴士鲎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超过4亿年,是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物的样子。鲎一生要经历受精卵、蜕卵壳期、蜕卵膜期、三叶幼体期、后幼体期、仔鲎以及成年鲎等几个时期。鲎成年后很耐饥饿,竟然连续10个月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也许这就是它能够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史中生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巨型食腐者——深海大虱

中文学名:深海大虱

拉丁学名:Bathynomus giganteus

英文名称:Giant Isopod

别称:巨型等足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软甲纲

目:等足目

科:漂水虱科

属:大王具足虫属

种:大王具足虫

分布区域:全世界海域

深海大虱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节肢动物门等足目动物,有30~40厘米大小,体色一般为淡紫色,身体呈扁平状,且有坚硬的鳞片状钙质外骨。这样鳞片在上与头部、在下与尾部都是合为一体的,犹如一个带尾短腹的盾牌。深海中的活化石

巨型深海大虱在过去1.6亿年漫长的时间里,外形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被称为“深海中的活化石”。研究者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深海大虱的生存环境极度缺少光线,所以能保持它们最初的模样。法国动物学家米奈·爱德华最早描绘了这个物种,他于1879年在墨西哥湾捕获一只巨型深海大虱的雄性幼虫,这个惊人的消息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和社会大众,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都认可“深海无生命论”的观点。1891年,有人又首次捕获到深海大虱的雌性幼虫,由于它难被捕获且没有很大的市场销路,因此商业捕鱼业对它没有很大兴趣,但是这种难得一见的海洋怪虫却也有足够吸引公众兴趣的噱头,不少美洲的水族馆里都纷纷展出它的标本。能够忍饥挨饿的食腐者

深海大虱食源广泛,属于肉食性的海洋生物,不过,深海大虱比较偏爱海洋生物的死尸,如鲸、鱿鱼和其他鱼类。此外,它们也会主动猎食一些行动缓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参、海绵、线虫、放射虫等。食物匮乏的时候,深海大虱只有靠天活命,它们可以忍受长期的饥饿。有记录表明,深海大虱在水族馆中长达8个星期没有进食,依然可以存活。但当遇到大量食物时,深海大虱也可以把自己填饱到只能勉强行动的地步。深海大虱的身体结构

深海大虱有着由近4000个平面小眼组合成的复眼,无柄的复眼在头部相互保持远距。

深海大虱有7对关节肢,第一对关节肢已经进化成颚足,这样可以把食物送到四套颚处。腹部还有5块鳞片,每块鳞片都有一对双枝腹足,能够在水中行动。

深海大虱有两对触须。深海大虱的嘴部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许多部件,能够协同一致进行刺入、撕开、掏出内脏等动作。海洋大虱的嘴深海大虱的生存环境

深海大虱产的卵是已知的所有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

外貌看起来像是史前生物的深海大虱,受到威胁时,行为则和潮虫一样,会把身体蜷成一个紧紧的球,让背部坚硬的装甲来保护自己。

80%的深海大虱都生活在365~730米深度的海底,它们一般在滋泥或黏土层中独自生活。

深海大虱的数量往往取决于季节的变化,夏天由于食物科短缺,它们在这个季节会变得很沉默。季节性数量增多主要发生在春天和冬天。深海大虱表壳结实,就像是坚不可摧的盾牌妈妈的育儿袋

成年母体在繁殖期时会长出一个育幼袋,虫卵都被安全地安置在育幼袋中以度过孵化期。一个正在孵卵的母体如果大量进食,可能会导致身体膨胀从而使得虫卵被挤出育幼袋。当深海大虱幼虫从育幼袋中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是成虫的微型版了。除了最后一对胸部附器外,其他都已经充分发育了。另外,幼虫孵化后会把没孵化的卵吃掉,雌性深海大虱产卵后也会死亡,只有少数能继续生存下去再次生育。英国展出巨型深海大虱

英国海洋公园曾经从美国进口了9只巨型深海大虱作为该中心新进物种展出。为了将这些深海“怪物”运送到英国,科学家着实费了一番力气。首先使用湿粗麻布以及报纸包裹,之后放入带冰块的盒子里,再装上飞机运到英国位于多西特郡韦姆思的海洋生物中心。它们在该中心的检疫隔离区度过一段时间后,被装进一个巨大黑暗的容器内运送到英格兰黑泽进行展出。展览过程中,它们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反射玻璃容器内,参观者可以看到它,它却不能看见参观者。容器设有特殊的冷却系统,能够保证水温维持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这样就可以让巨型深海大虱觉得自己仍然生活在漆黑冰冷的海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