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随缘同心:剑秋散文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22:28:02

点击下载

作者:苏剑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随缘同心:剑秋散文Ⅲ

与随缘同心:剑秋散文Ⅲ试读:

艺坛掇英

行程万里成一脉

初识王曦是在上海一次书画拍卖的预展上。读了他的几十幅山水画作品后,觉得画得不错,儒雅温婉平稳清气徐徐袭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源远流长在王曦身上若隐若现,这种在努力探研背后的清韵,同时折射出他的才情和聪颖。画画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活计了,喜欢就是喜欢,心无旁骛就不可能学不好。近年来王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屈指数来,70后的那一代,大多已进入不惑之年了。王曦毕业于大学油画专业,最终定位于中国传统山水创作,近期,又开始工笔花鸟画创作,其中的心绪跌宕难以言表。我说,这种现象纯属正常。人们生活在纷繁的社会,各种诱惑和烦恼不断迎面而遇,把握心态的稳健,其实很不容易。

王曦讲了大学毕业头几年的彷徨和不确定,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的几乎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工作。这是为生计所累,无妨无妨。人需要寻找出路,就如同学习绘画需要眼光一样。王曦游离于艺术与生活之间,从学习西洋油画开始,进而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练习书法艺术硕果不菲,踏了山水画创作的通途。《江山无处不物华》是王曦近年山水画创作的上佳作品。千流归大海,他用了好几年时间来钻研宋元绘画,首先是摆脱世俗的烦躁,在中国传统绘画史的长河里,风雨兼程,心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王曦辞去了工作,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无知者无畏,但人是越活越懂得敬畏。从这幅作品,王曦力求山水清音,朴实无华。对千岩叠嶂,流泉飞瀑,云雾绕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绘画艺术几千年来,给予人们很多,关键是它能赏心悦目。王曦的作品中气息悠长,看得出是用功的。王曦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取决于他的内心安定。近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写生心悟。当今画坛各路英杰尽现才华,王曦却讲:“你要爱你的寂寞。”这话猛一听有些悲悯,言之寂寞是含蓄和相当尊贵的东西。既然选择那就必须充满珍视且内心安逸地加以爱护。我同他讲,真不知今天的人们能否理解这份难得的尊贵?

期待是什么?我们彼此在大时代成长,绘画艺术成为生命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想画的时候,那就尽快抓住稍纵即逝的感觉,作品是画家的最好代言人。画家几乎都是喜欢独处的人,生活需要独处。

大美建筑

古今中外画家以建筑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不在少数。辛卯岁末,在上海思南公馆举办的《金泽光——建筑墨痕画展》上,我所看到的是,建筑与绘画在现代理念相遇时的灵光闪现。金泽光作为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研究生院的高材生,将平素从事建筑设计时的感觉融入绘画语言之中,显现了其独特构图和韵味。

这幅《开春时的土楼一景》便是其中的一幅。首先是福建永定土楼建筑对金泽光的心灵撞击,他读出土楼建筑的内涵和真率,也就是古旧弥新的建筑艺术散发出如诗如画的律动。如果没有几十年游历欧美的经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时眷恋,我以为是画不出这样含蓄蕴藉的作品的。金泽光积聚了巨大能量来研究建筑绘画,建筑被赋以生命。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包括古建筑的保护十分重要。金泽光说:“全球各地的原生态建筑,都是绿色建筑。非洲的土坯建筑、中国西北部的窑洞、俄罗斯的原木建筑、爱斯基摩人的雪屋等等,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与周边环境几乎浑然一体。”最近,他送我一本新书《巢语》。翻阅过程中我对金泽光创作脉系的理解更加清晰。人们常言,绘画创作需要激情,我从他身上却发现了理性的重要。人们急需的是心灵得到净化,绘画形式只是心灵净化的自然流露。是的,金泽光花大量时间来探寻世界各国的建筑语言,最终定格在中国传统文明上,做了文章。

金泽光的画现代感强但不失传统文化的清韵儒雅,能够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协调。从作品中散发的气息,传递出对西安古城墙的情有独钟。在平遥的浮想联翩,只见满城的灰砖青瓦和满街的画栈绣阁。老上海的石库门亦堪称经典建筑,水乡的摇橹声,都市中净地的鸟语花香,无不吸引着金泽光那怜惜的眼神。

回到绘画艺术话题。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爱好,可作为事业来做的话,一生做好一件事便够了。金泽光在绘画艺术上寻到了人生最为重要的精神慰藉,墨韵线条之美尽在不言中。

又起故园情

壬辰正月十五,在上海罗店镇宝山寺,举办了著名画家徐志文丈二巨制《览读大海》的捐赠仪式。

在我的记忆里,徐志文对宝山家乡捐赠绘画作品不是第一次,从中折射出他对家乡的深情。海上画坛,宝山人氏的大家出了不少,徐志文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像徐志文感叹,一个贫寒农家子弟,能拿起画笔挥写人生春秋,家乡的情感是永远无法忘怀的。扬子江的滔滔东流水、田陌河塘如网交织的村落,乃至一眼清澈甜洌的瓦井,无不勾起他对家乡的眷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无论身在何处,生逢窘境还是光环荣耀,都无法忘怀,无数次午夜梦回。罗店镇上的上海宝山寺已有五百年历史,去年在历经五年时间的移地重建后落成,举行了十分隆重的金堂佛像开光庆典。祥和庄重,佛光普照,又一次成了他向家乡捐画的契机。

其实徐志文捐赠的《览读大海》,也是他整个从艺经历的缩影。喜欢海的人,心胸必定是宽厚的。徐志文行旅在涛声依旧的大海边,寻觅着他的独特感悟,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到很多,内心涌动激起创作的思绪。当今画坛,徐志文是首屈一指的海景画大师。《览读大海》是一种胸怀的畅想,渴望的情愫是令人向往的自然演绎。徐志文正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上远望,悟出了大海的心境,画出了前人未至的境界。天马行空的轩然心魄,激越的交响诗篇,打造出的一曲天籁之音。这是传统文人画的延续。

那天的捐画活动庄严虔敬。我想,徐志文的巨制找到了归宿,也为弘扬文化艺术做了一件善事,功德无量。离开宝山寺的时候,夜幕降临,欢度元宵佳节的璀璨夺目烟火映入星空。一个人能为文化做点事,心里应该愉悦呵。

收尽奇峰打草稿

与福建东山县图书馆馆长、东山书画院院长游明元相识于十几年前的东山行。东山岛独特的人文环境,养育了近现代的几位书画大家,凭借着与中国书画之乡诏安县由大嵼大桥相连,更增添了许多艺术文化元素。

上月初我同友人登岛游览,得与游明元兄再次把盏欢聚。老朋友相见,聊得最多的还是绘画艺术话题,明元兄兴奋地谈到去岁在祖国宝岛台湾举办个展的点点滴滴。绘画艺术靠悟性不假,但机缘的成分必不可少。一个偶然的机遇,促成了他赴台举办画展的成功。东山与台湾高雄隔海相望,免不了历史渊源形成的乡恋。在台湾期间明元兄除了学术交流之外,更多的是用心探寻文化根源,当了解到嘉义山上天后宫是东山净山名院“玉二妈”抵台的第一站,在场的台湾信徒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来东山岛上寻根。明元兄还参观了台北广平堂(游氏祠堂),发现了该游氏族谱记载的清朝名将游宗功、游尚功、游金铬同《东山县志》记载的有许多关联,他便邀请台湾游氏宗亲回东山看看。

在东山的两天时间,我对明元兄身处的环境氛围艳羡不已。海风习习,渔舟唱晚,郑成功屯兵遗迹,大学者黄道周故居,风动石的传奇,还有石僧拜塔等人文景观。作为画家的他,创作素材取之不尽,是另一种“收尽奇峰打草稿”的演绎。

读明元兄的作品,时常会有海风拂面涛声依旧之感。他山水人物花鸟样样精到,近年来创作颇丰,是一位十分勤勉的艺术家。这幅《悟道》也许是代表他风格的作品之一,水墨韵味儒雅,人物表情丰富,笔意概括明亮,看得出悟道后的追求。我们常言环境造就人的精神,土生土长的东山人明元兄,打小受到儒道文化影响,青年时期常常独自一人登临九仙山,找寻摩崖石刻,面壁静思,望着千年古榕遐想。那天一同登临山顶,眺望雾气蒙蒙的东山铜陵镇全貌,明元兄一阵感叹:“滔滔海峡水,浓浓骨肉情。翰墨芳香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难以割舍的亲情。”

画家要心静如水,灵与肉的作品就会自然流泻出来。画家间的交流是一条通途,彼此在艺途中相见,仿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邂逅。我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东山岛上苍劲的古榕树下相逢话旧。绘画艺术传播是产生心语的载体。

五月鲜花艳

由上海大田艺术主办的“中日艺术家画洛阳牡丹花展览”日前在莫干山路50号开幕,值得庆贺。

洛阳牡丹甲天下,主办者精心策展的努力在春天得到回报。在几赴洛阳写生观光,领悟牡丹艳姿和内在精神的同时,艺术家受到了一次美的洗礼。

日本画家石川幸永的油画作品《牡丹》引人瞩目,隽永的笔触和挥洒自如的表现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但我由此倒想到另外一个话题,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何止展览一种,像这样集中去洛阳写生确也是一种交流形式,面对相同的牡丹,每个艺术家心中却有不同的感受,笔下自会产生不同的国色天香。

绘画之于观者更是心情交流的平台。保田邦夫的作品《总感觉是个美好的时刻》,不但切题,更充溢灵气,歌颂着生活的美好和鲜花盛开的朦胧美意。艺术作品饱满的生命力,本身就是打动观众的要素之一。

中日艺术家的倾力之作相聚一起,歌唱美好生活。艺术本没有边界,相聚是一种缘分,绘画作品间的交流更能体现彼此的精神内核。中国画家用传统的中国画表现牡丹,争奇斗妍水墨淋漓,传递的信息就是互补。

听大田艺术总监讲,中日之间的艺术交流会一直做下去,无论音乐、美术。在缤纷的艺术海洋中,推介和选择最适合当代人玩味的艺术作品是一份职责,同时也为艺术收藏者和投资人提供了具有价值空间的好作品。有交流才有认识,有认识才有向往,至关重要的是艺术无国界可言,相通相融永不断流。

风雨兼程总相宜

篆刻家陈辉是圈内出了名的谦谦君子,博学多才,性情温润,通善进退。人生艺术有目标是幸事,所谓名利之说皆抛脑后,因此我以为他是一个肯为艺术牺牲一切的人。

壬辰正月,陈辉兄在锦沧文华大酒店“骥文轩”成功举办了篆刻艺术展。高朋满座,在欣赏他的艺术成果之余,大家议论最多的是他的为人之道。其实像陈辉这一代,学艺经历颇为周折,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其中甘苦难以言表。陈辉兄的幸运是来得早的,他读小学时遇到了陶为浤老师,这成了他一脚踏入艺术之门的基石。如今回望那年月,成了使一个懵懂孩子依稀见得烟云流润山温水软苍茫世界秀色可人的启蒙。要知道那时正常的学科都难以维系,他却偏偏喜欢上了篆刻这门大雅的艺术。

纵然思维尚未成熟,喜欢喜爱是深深扎进了他的心田。小学毕业后他经常到陶老师家求教,70年代中期开始追随海上名家钱君匋先生左右,对秦汉古印乃至晚清吴让之、赵之谦等前辈诸家均研究颇深,心得大大。这才有了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一举夺得“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之表现。照他自己讲这仅仅是步入开端,后面的路途遥远,应心静下来才能有所探研和收获。

难得寂寞、勤学苦练的含义,是指艺术家的心境映象。前些时候同陈辉闲聊,他透露的心情状况,的确令我为他取得成就高兴之时,隐约看到了他内心的另一面,便是人随心境定,心随思绪往。回顾与展望中,知他曾经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宋词,并以篆刻诗意再现,许多词句的选用可圈可点,尤其在边款的刀法运用上,将精气神推向高潮。读他作品,百般意绪萦绕,恍如隔世又如目前,古气甚浓苍苍茫茫。“千里烟波”“冷香飞上诗句”两枚作品,赏之见其功力之浑厚,又闻其冷香之魅力,没有十分了得的安静忍耐,怕达不到千里烟波的境界。陈辉又讲道,从前两年开始,他又将赵之谦、陈巨来等名家的代表作,细细临刻一遍,同三十年前的感觉大不相同。慢慢品味大师本来就是一种乐趣。我倒钦佩他的作为,如今世事浮躁,真正静得下来做学问的人却不多,能够操守目标的人更少。

养于古人之造化

许韵高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也是海上画坛山水画名家之一。一个长期在中国山水画领域辛勤耕耘的人,他的收获,不仅仅是桃李满天下,其本身在该领域的不懈和努力亦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曾就读于工艺美校,说来许先生应该也是我的老师,虽然他没有直接教授过我。20世纪70年代他调入工艺美校执教时,已是上海画坛中坚,他的山水画尤其突显水墨韵味与张力。依稀记得在嘉定外冈校园,同学们在食堂用餐时,忽然发现墙上多了几十幅中国画精品。大家很快聚拢在许韵高的《松荫图》前,只见水墨淋漓、笔墨精湛。之后有一位老师讲,许韵高是我校六六届国画班高材生,如今回校执教,他可是著名画家申石伽的高足呵!

在改革开放初期,文化艺术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好的作品刚刚会看,要接受的东西多之又多。听许韵高讲,他没考入工艺美校之前已叩拜申石伽为师,后来入校深造,更是有幸在先生左右系统学习传统艺术和笔墨技巧。这段传为佳话的师生情缘,一直延续到申先生九十六岁高龄仙逝。我不禁又想到,人生遇得一位又严又慈又博又真的老师是造化。许韵高与我感同身受。

每个山水画家的行路历程,总是随时代循序渐进。许韵高的创作心路过程,就是越来越显得安静畅达。这幅《碧霄万壑松云风》,是他几年前参加上海“海纳百川——山水画大展”的作品之一。看得出他的求变之道,画面苍翠雍容华贵,水墨敷色雅致妥帖。在“浩云楼”书斋,我谈到了他近年的心血之作,几十幅巨制,贯通气势如虹,听说是为秋季全国巡展作准备。

绘画作品带来一片华润明朗生气,别有一番清丽可人情趣,应该说成功了一半。加之学养和包容之心,做人之道和别样心绪,你安静了也就脱俗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许韵高每日伏案挥毫,伴随着古典音乐,有烦恼也会很快抛之脑后,因为绘画是他毕生的追求和喜好。传承传统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是经得起推敲的,也不失时代气韵的。

穿越时间的艺术

今岁五月,我怀着别样心绪去了一趟意大利。文艺复兴诞生地的旖旎风光和保留至今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着我,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画家沈柔坚的那次意大利之行。

我穿行在罗马满是古迹遗址的街道上,细细品味着文化底蕴留给人们的无限想象,于雄伟庄严中寻找着四十年前一个中国画家的身影。这种心情在我走过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等历史名城时同样不断闪现。时光荏苒,不想多谈沈先生当年去意大利的大背景。单从艺术家的审美角度,足以证明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文化对意大利及世界艺术的巨大冲击力,那不愧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闪亮点。

记得80年代初,沈先生第一次拿出他的“意大利之行”写生稿。我当时对意大利的印象相当粗浅,仅仅知道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绘画艺术的神奇在于表达,沈先生激情四溢的作品让我赞叹不已。这批作品历经磨难保留了下来,比内容题材更为重要的创作热情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这幅《罗马古斗兽场》,沈先生曾谈及当时的创作过程。遗址历经岁月风雨,能容纳六万观众的高大砖结构基本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如用撑足画面的纯西洋画法,恐怕很难表现出沧桑雄美之感。他想到了中国画中的留白技法,舍繁求简里寻找韵味,用淡墨淡彩表现斗兽场外观的斑驳,线条与皴法相融相合,构图突出中景,十分饱满。这次我有幸真实地站在斗兽场前,绕场一周完整欣赏建筑雕刻大师的巨制,更想到了沈先生的艺术才情非同一般。平时与同道们相聚,时常提及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用来表现欧洲风光,往往难以令人满意,情语与景语达到融合之美不易。以往看大师画外国题材作品,除了感到赏心悦目之外,许多道道却不知。所以要出去走走看看,真正好的作品是会感动人的。在佛罗伦萨,伫立在诗人但丁故居前,立刻想到沈先生曾讲:“像佛罗伦萨的但丁街,因为要保持但丁故居(现为但丁纪念馆)的原貌,一直保留着那一街道的本色(狭小的石子路街道、古式路灯等),使人一到但丁故居,便如身临其境,不禁联想到文艺复兴早期的生活景象……”是啊!为此沈先生又是水墨写生又是版画创作,是为但丁故居而写而作,为的是一种文化情结,对艺术挥之不去的虔诚。

沈柔坚的意大利之行,当然是冲着文艺复兴的巨匠而去的,同时他也给我们带来了解读欣赏意大利悠久历史文化的机会。四十年过去了,古罗马凯旋门、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蒂窝里喷泉、比萨斜塔等景色风光依旧,续写着文化新篇章。

蹊径从杂学走出

海派画坛的兴盛,带动了一批篆刻艺术家声名鹊起,而浙派金石书艺更早早地渗入上海,传播和影响着整整几代人。当今专攻浙派篆刻艺术的也大有人在,陈建华便是其中一位实力派书画篆刻家。

早年学校毕业后的陈建华,进入纺织系统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由于对书画篆刻的爱好,20世纪70年代末经人介绍,拜著名书法家李天马先生为师。我看他的书法作品,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却又中规中矩。

那天在他位于交通大学内的工作室,就书画篆刻艺术,我们相谈甚欢。陈建华讲,李天马先生学识素养才情一流,耐心细致的教授令他至今难以忘怀。1985年,他又拜韩天衡先生为师,学习金石篆刻。80年代后期全国举办首届“篆刻艺术大展”,他的八方篆刻作品入选并获优胜奖,拿出当年画册,见整整一版都登载了他的作品。要知道,当年能够入选大展的中青年作者如今全是上海篆刻界的中坚力量。

我与陈建华相识也是缘起篆刻。三十年前,我就喜欢涂鸦中国画,沈柔坚先生看到后说,要多练书法,还要请人刻二方印。于是沈先生托陈建华帮我刻了二方印,我是先见其印章后见其人。他的水平果真了得。一来二去我们成为好朋友,看他奏刀治印是一件快乐的事。

陈建华为追循前辈金石作品精髓,这两年时常在拍卖市场寻寻觅觅,看到那些原作真迹,总是爱不释手,这些年倒也收藏了不少。他还翻出几枚去年在景德镇自制的瓷印,玲珑里透出一股古朴雅韵。还到宜兴去研究陶印,效果也真的不错。“千山觉翠”和“寿永”两方朱白文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将步入花甲的陈建华的不懈追求。最好还是留给读者来评判吧。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从老远的地方走来的,慢慢靠近我们,走进我们的生活。

日行千里传馨香

画家夏佩明是乔木先生的高足。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踏入乔先生门下,佩明兄便知艺途漫长,勤学苦练为其要素。先生的悉心教诲,使他于感动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画花鸟的关键是神似。就凭这点,他在乔家同门师兄弟之间算是出挑的。乔先生曾说:“佩明稳重内敛,但绘画创作热情四溢激情喷薄,我的学生中唯一一位职业与绘画毫不相干的,画画却画出来了,而且画得相当不错。”这是我亲耳听乔先生讲的,至今想来还是那样平实嘉许的口吻,显得蔼如可亲。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拜师学艺是一条极好的途径,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面对面的教授,人会变得灵动兴奋乃至心意相通。佩明的中国画创作历程就是这么简单,他说,跟着乔先生,学到的东西足够享用一辈子。前一阵子艺术品春拍,佩明看到一本八开的花鸟画册页,是乔先生1962年(壬寅)画给朋友的精品。我从佩明的眼神中看出他志在必得的心绪。果然那天拍卖,他在场中同好几个行家反复追咬,最终以高价竞得,满心欢喜。

这幅《鱼乐图》扇面,是今年初夏佩明赠与我的精品。金鱼在水中悠然漫游,水草处理淡雅温润,尤其金鱼的画法上溯虚谷的笔意,楚楚动人。佩明画艺进步真大呵!

夏佩明的职业与绘画艺术无关,可在同道眼里,他的重要角色是一位画家。对此他很知足。

明年佩明将有更多时间来创作,他正向着艺术的彼岸慢慢靠近。

梦把心牵住

在2012年上海书展上,偶遇去年荣获“上海文汇报文化新人奖”的画家金国明,得知他将于10月下旬前往法国巴黎参加“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展览”,真为他高兴!

金国明从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活跃在油画创作的舞台上,可以说收获颇丰、硕果累累。每每读到他的油画作品,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这种向往令人开启想象的空间,是梦境是纯粹是精神焕发。绘画作品的成功要素是触及人的灵魂,也许金国明正是这样早早地悟及绘画与心灵世界间的内在沟通。在精神层面上,油画艺术与中国画的本质是互通相融的。中国画讲究意到,油画则必须情到,金国明深知油画艺术作为外来画种,处理恰当叠加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照样可以画到意出情致。我真佩服他的耐受力,想想也是这么多人在拨弄画笔,各种流派纷呈,守得住的人必成大器。他的低调成就了作品的高格。2005年他首次参加“法国艺术家沙龙”画展就获铜奖提名,并受到法国艺术家协会褒奖,今年又一次以佳作入选此项展事。

在过去的十年中,金国明游历欧亚大陆,徒步旅行写生,怀揣着对艺术的追求,兴奋悦阅,当然也吃了不少苦,回头想想都是值得的。当重新回到画室,面壁架上油画创作,我看出他又是异常淡定冷静的。其实他是个十分内敛的人,面对利益诱惑泰然处之。他是一个对艺术十分有讲究的人。这也是我喜欢他作品的理由。金国明的作品宁静悠远,艳而不俗。他的思绪热闹纷呈,而他的内心很是寂寞,这才是金国明与其作品要告诉我们的真正内涵。

他们来自牡丹故乡

时值金秋,由上海大田艺术主办的“洛阳牡丹画展”在静安区文化馆揭幕。

洛阳牡丹从古至今盛誉不衰,人们欣赏赞美的同时,亦联想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洛阳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正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次洛阳平乐牡丹画院郭肖伟院长率领数十位画家,携精品佳作参展,带来了古都洛阳中原文化的勃勃生气,带来了迎国庆的祥和喜悦氛围,带来了与上海同道切磋画艺的好心情。纵览幅幅作品,令人感受到洛阳牡丹之乡辛勤耕耘的画家们的风采。他们大都自幼喜好书画,在平乐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地方,学习画艺,再经专业培训,一个个成为绘制牡丹画的高手,走出平乐,走出国门,同世界各国艺术家交流心得,确是各有建树,成果不凡。

同是河南老乡的郭肖伟,生于古都洛阳,成长于中原灿烂文化之中。有道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郭肖伟年少时开始画画,尤喜牡丹画的研习与创作。所画牡丹作品,雍容华贵,写意挥洒韵味娴熟,含牡丹艳丽浪漫之神采,容牡丹妩媚清纯之情韵。四十余载的不懈努力,博采众家之长,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在我看来,他是独具风采的画家。前几天遇见郭肖伟,在他身上,足见中原人的朴实憨厚,满是沧桑的脸庞烙印着岁月痕迹,一旦说起绘画艺术,中原汉子马上显露出对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虔敬。画展就是交流的平台,尤其是海派画坛,在中国影响巨大,郭肖伟内心还是充满着期待。他说,画展期间会同海上同道交流画技,喜迎国庆佳节的到来。

飘逸

新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史中,陈逸飞以他的聪明睿智和大量留世精品佳作,重重书写了一抹浓墨重彩。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种地位显然是稳健和牢不可破的。

成长于大时代的陈逸飞,为油画艺术付出了努力和艰辛。他的创作内涵是超越时代的。那时还是二十几岁风华青年的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开路先锋》油画巨制,最近在中华艺术宫陈列展出,吸引了无数观众,震撼力依旧,人们对他的人生和艺术怀念依旧。是啊,这件优秀作品第一次在南京路老美术馆展出至今已跨越四十年了。

画为心声,那些历经轰轰烈烈岁月洗礼的画家,其实是经历了磨砺心智的过程,心平气和中彰显绘画艺术是自己的最爱。这幅《丽人》便是陈逸飞艺术创作鼎盛期的佳作,它平稳细腻抒发情绪,画面优雅中透出东方女性特有的魅力。陈逸飞倾力而为,为我们展示了怀旧心绪就是珍惜现实生活,凝眸中、点点笔触中,饱含轻轻盈盈风雨古今中的话语,真正追寻着生命的意义。

陈逸飞是上海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闲庭信步逍遥游

中年篆刻家裘国强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求学时,学习的是玉雕专业,而今探究成就他的篆刻艺术也近三十年了。艺事风云变幻,唯有真情无限,潜心探索聊以自娱。

比我高两级的国强兄,早在工艺美校时便追随名师钱君匋先生左右,得先生艺术之精华。他治印温润儒雅而富情趣,吸收传统,勇于开拓,扬弃繁杂,在方寸之间做足文章,逐步形成自我特点,工整布局,奏刀健朗,在海派艺坛中终有一席之地。

前些日子,在香山画院,彼此闲聊。国强兄谈及从艺经历,想想还真幸运,能得那些成就斐然的大师们的亲炙。他讲到1987年和恩师钱君匋等合作原拓本《丁卯印存》时的激动心情,感叹学习的态度与心情尤为重要。钱君匋曾评价他的作品:“工整无出其右,可想功力之深,所作颇饶变化,如能更进而发为纵肆,无可限量矣。”不过,面对先生的褒奖,国强兄头脑却异常清醒,要走的路还很长。

回归传统文化艺术,国强兄一讲到鸟虫篆印的往事,话匣子一下打开了。鸟虫篆印最早源于战国玺,当然也经历了汉代鼎盛之后的长时期衰退。在明代,篆刻艺术异军突起,但它仍处于较为冷清尴尬的局面。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初海派书画崛起之时,鸟虫篆印得到了许多书画家的钟爱。那时一大批大师大家,创造了“印从纹饰出”的鸟虫篆印精品佳作。其实鸟虫篆印发展至今,众篆刻爱好者纷纷追摩,是被它的古朴气息所吸引。“香远益清”“君子无所争”两枚朱白印蜕,是国强兄的篆刻作品。它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鸟虫篆印研究了几十年,心得所为概括为香远益清,再有就是在艺术上君子无所争了。

凝霜

20世纪的海上画坛群星璀璨。林风眠与沈柔坚是先后荣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艺术家,两人也是交情甚笃的朋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做任何事,尤其是画家出版个人画集,皆需层层报批,待有关部门签复,方能进入程序启动。在整理沈柔坚文稿遗墨时,发现了一篇作于1964年7月27日的《林风眠画集》前言,为什么当时没有用呢?《林风眠画集》到底出版与否?原来画集事情直接同政治气候相关联了。听沈柔坚讲,当时特选了三十张林风眠多类题材的精品力作,正待发排,情况变了,拖至“文革”中期,草草了事。有一天,沈柔坚拿出一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林风眠》画集,封面是用林风眠的仕女画制成黑白木刻版,标题是“林风眠”三个字,扉页没有,前言没有,页眉没有,光秃秃的三十张作品,直到封底上面标有“内售人民币3.00元”结束。呜呼!一代宗师的一本较全面完善的画集落得了如此凄凉的境地。再来读读沈柔坚的前言:“另一方面,由于他(林风眠)高透明度地强调自己的感受,因此在某些作品中,使人感觉到在洒脱之余,带有一些萧瑟的情调……”其实,一种隐约的无奈彼时将要降临。也就是在1964年,国家权威性艺术杂志《美术》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开始了批评林风眠画的前奏,晴朗天空没多久阴霾出现。是啊!暴风雨要来了。

林风眠在1977年获准出国探亲,他的成行沈柔坚是出了力的。老朋友要分别了,浓郁友情,依依不舍难免。沈柔坚设家宴为林风眠饯行,邀请唐云先生、关良先生出席作陪。

据沈柔坚女儿沈黎回忆,那天下午早早来到的林风眠情绪特好,慈祥平和地同大家寒暄,拉着家常。问及沈黎在学习什么专业时,她回答外语专业。林风眠点头称好,“我的第一任妻子方·罗达是德籍奥地利人,那时双方语言不通,我就一边翻字典一边和她谈情说爱。虽然有些困难,回想当年真有意思,学习外语重要呵!”林风眠要为沈黎画一幅画留念。只见他铺开宣纸沉思片刻,笔端蘸了几种颜色,大气简练勾勒几笔,一个童趣可爱的公鸡跃然纸上,在旁的沈黎见状高兴极了。林风眠收笔时动情地讲:“做人要老实,画画可不能太老实,要有激情,才会有趣味,如实描绘就糟了。”

唐云酒后雅兴即起,要王慕兰老师准备笔墨助兴。关良年长,首先开笔,他稍加思索后画了一个鲁智深,林风眠在画面左下画了一个武松,沈柔坚随即在武松身旁补上一只布老虎。唐云定神一看,直摇头:“画面上的事物哪能互不关联?”唐云灵机一动画了一只翻倒在地的空酒坛。哈哈哈!这就对喽。由王慕兰想词句,唐云题跋:“老友相聚迎春戏作,智深武松各在醉中。慕兰题句,关良风眠柔坚唐云合作。”

林静无声呼风云

初识赵建平,就知道他应该是个画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纯属偶然,那年我同建平兄同赴东欧短暂旅行,在机场集合的瞬间,彼此均感对眼,对绘画艺术的共同爱好一下把两人从不相知拉近到像久别重逢的相熟老友。那个旅行团大部分由画家组成,也就是那次出行,一路看了建平兄写生作画,真的很有才智。

赵建平早年办过企业,可绘画艺术始终伴随左右,哪怕是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下,也未言放弃。我说,这是艺术有股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画山水,明确自己胸中烟云走势;他画人物,知道刻划神韵是要有内在涵养;他画花鸟,更是以能够与自然交响共鸣为追求。在他的“大胤堂”中,我细心赏读着他的作品。一大本山水册页,张张精到,烟云供养峰峦叠嶂,层层云雾秋林点点,看得出是花费一番苦功之作,他喜欢陆俨少大师作品的精神,又师造化,拜自然为师,精气神到位,其实画山水就应该这样画。

绘画艺术本该是纯朴的,建平兄这些年来似乎悟出真谛,就是出去多走多看。我想起在奥地利,他被多瑙河沿岸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中世纪遗留的璀璨文化,加之旖旎的人文景观,他如饥似渴写生速写,记录心情,游走在浓郁文化氛围中自得其乐,好几次忘了上车时间,团友戏称他是“刻苦大师”。在维也纳国立美术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他认真仔细观摩大师的作品。这不,前一阵子,赵建平又同画友前往土耳其采风,不光是饱览欧亚大陆的爱琴海风光,更带回了一批写生作品。“印象——蓝眼睛土耳其采风美术作品展”在上中画廊隆重揭幕,建平兄也有作品参展,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赵建平平时谦虚地称自己是“票友”。其实画画这件事,又谈何票友和专业之分。他是怀揣着虔诚的心来对待画画,因为艺术太有诱惑力了。《卡帕多起亚峡谷》是赵建平的得意之作,是在原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静谧梦萦的烘染把画面效果推向极致。最为简单的情韵,是画画的人,画好了画出来了,就开心了,其实就那么简单。

神行

昨天,准确地说是在今天,我们曾经拥有的一代宗师吴大羽先生,那沉郁悲悯的纯艺术内核大大冲击了20世纪画坛。风云变幻间,摒弃一切降低生活质量的琐屑,激情高昂引领狂飚的艺术理性渐进,终于成为把握灵魂的十足富有者。

终于可以摆脱一切琐事真正定居上海,为人师表的吴大羽似乎找到了能活在梦中世界的契机,把自己整日关在小楼逼仄的画室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将真心融情韵,交给了绘画,同时研习哲理佛道,迷于老庄之学。即使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也只不过在上海美专和后来成立的油雕院挂了个名而已,风雨如晦使他已经不知道该怎样与人和社会周旋了。犹自可怕的“政治术语”胁迫他远离红尘,为人拘谨。尤其是“文革”的冲击,更加不堪回首。可是上苍恩赐了吴大羽宝贵充裕的时间,让他慢慢地细化了悟,对艺术境界中的无、虚、空、情、悟的阐释,达到飘渺无羁的程度。他逐渐抛弃了早期作品中的具象成分和某种需要,径直走向“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自由驰骋的境地。

绘画创作之余,他手捧古典、熟读古词,并且写过不少诗词,仅是一句“写给自己看的”,就彰显出吴大羽借以抒情排遣孤寂后余下的分量依旧是凝重深厚的。诗情画意正是以心感受外物的结晶,吴大羽并不掩饰心中的寂寥,依赖于忘我的创作,凭借着自己眼力中闪烁的思想光辉,将紧随的脉动与呼吸的节奏,以及抹不去的岁月沧桑,统统安放进《公园早晨》《滂沱》和无数幅《无题》里,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于实践中,吴大羽完成了整个艺术架构体系,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很少有机会正式露面,这又同他的内敛性格与木讷心理紧密相关。

记忆中吴大羽在世时没有开过一次个人画展。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包含着他个人性格内向的因素。谙知吴大羽一生的跌宕平仄,摸清他艺术生活的一路走向,会发现早就具备大艺术家素质的他,活着时有没有办过个人画展显然已经不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吴大羽的艺术精神同他本身及其痛苦纠缠之后,喷发涌现出势不可挡的激情。他是画家亦是思想家,他的艺术思想、艺术创造在整个世纪里掀起层层波澜,推动了艺术循序渐进发展。目前到了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吴大羽的艺术带给我们什么教益的时候了。

说一段插曲,1982年华君武先生来沪,沈柔坚先生陪他一起去探望吴大羽,交谈中三人商量拟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吴大羽画展”。在那之后曾听沈柔坚讲起那次会面的详情。吴大羽当时以作品不多或者不够成熟为由推托,最后应允时机适当再说。而沈柔坚一直关心吴大羽的生活创作情况,赞赏他:“他总是反复构思,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吴大羽完成的作品,一般均以“不成熟”为由,极少在画作上签名,这又是一个谜题。思想飞跃的光芒浓缩在画中的佳韵意蕴令人起敬,签不签名又不重要了。在世时的吴大羽没有开成个人画展,是不了情的遗憾?不得而知。

醉归

唐云自1938年从杭州卜居上海起,几乎是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面有多种因素掺杂,首要的是他心仪海上画坛,因为它能够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领潮流。

唐云8岁开始习画,青少年时靠临摹早期珂罗版画自学,凭借悟性和潜力,较早便在杭州冯氏女子中学担任国画教员,在此期间同画家姜丹书、潘天寿、来楚生等人结成艺术交流的“莼社”。上海成了他向往的大学堂。唐云先后受聘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画,自身的艺术修养也循序渐进。光在上海“孤岛”时期,唐云就同他的画友邓散木、白蕉等举办过《杯水画展》《三友画展》等多次画展,值得称道的是其将展出收入全部赈灾济民。唐云在上海的生活开端竟是这样丰富,接着他又开了个人画展,在绘画艺术方面名声大振。

进入20世纪50年代,唐云的艺术生涯逐渐迈向高峰。他早期初习人物、次学山水、再学花鸟,在心态平稳时三者样样粗进精出,他的治学精神、聪颖天赋长期以来堪称画坛楷模。同道们说起唐云,都肯定他是一位注重艺术修养的画家。记得60年代初,为配合上海花鸟画展首次赴北京展出,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一文,引发了全国同行的共鸣。如果我们耐心梳理一下唐云的艺术发展轨迹,会发现人物、山水、花鸟画他是各有建树,各有千秋。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一直看重唐云的花鸟画,忽略了他的山水画的存在。静下心来读读唐云的山水画佳作,除了获得感恩和启发,除了得以重新认识评估唐云以外,还可见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内核要素:一位成功画家的成熟理念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而是在无数痛苦反思甚至难以自拔的基点上的取舍。

关于山水画理论以及山水画创作中的醒悟,唐云在80年代有过精辟的论述。那是在大石斋里,我们几个围坐在他左右倾听:年轻时候有段十分倾心山水画创作的光阴,是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安静气息所吸引,逐渐对沈周、石涛以及上溯元四家具有了特殊爱好。这是前奏,接下来就看怎样融会贯通了,最终唐云形成了内心积淀喷薄而出的刚柔相济、雄秀旷美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观其作品,能够清晰地辨出唐云追求的是苍劲奔放的况味,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画心经。唐云告诉我们,山水画在他的绘画生涯中,心追手摹从未放弃过。他顺手从画案下拿出几张近期山水画佳作,从这些画中透出了他晚年勤于思考、笔头老辣与爱恋心情的状况,执着心思令人敬畏!请看《虎头岩》中的恣肆不羁的墨色相加,水乳交融的整合为一的表现,说明唐云的晚晴生活灿烂无比。

楚艳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关良的平静基于他较早确立中国传统绘画须向现代主义渐进演化的理念。我们甚至没有必要知道他热衷戏剧人物画的理由,可从他的不懈努力以及在油画、国画上的创意性突破,照样能够见到其人格魅力的光芒。

1957年关良被派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和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倒也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受到关注的一个侧面。粉碎“四人帮”后,文化艺术事业百废待兴,关良的艺术创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北京一些重要宾馆、会议场所要重新装修布置,急需一批成就卓越的老画家,创作中国画作品。这可是代表着国家面貌的呵!上海方面的沈柔坚接到通知后,即告知关良等著名画家进京完成光荣任务。那时的政治环境刚刚结束十年思想禁锢,尽管关良日夜构思创作,画了一批精品力作,但他从人们的眼神中总觉得“任务”未完成似的,因为有人读不懂他的画和内容。这是一个文化层面深浅的问题,需要的是时间。

现在来重读沈柔坚对关良艺术的评价:“关良画戏,自己是进入角色的,他从熟悉掌握剧情与人物性格入手,经过艺术的取舍,以简练的笔墨与夸张的造型,表现出戏剧人物的神采。关良的画,妙在画得自由和天真,不理解他的画的人以为像儿童画,正是因为它像‘儿童画’才为许多人所爱慕。”其实很难说关良的油画是“西画”,他的油画和中国画作品,只是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已。二者均是“中国画”,便是画出关良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个性的画。综上所述,对关良的艺术应该有了正确的定义了吧。

1981年,年逾八旬的老人关良应香港博雅艺术公司之邀,前去举办个人画展。这对出生在广东番禺的关良来讲,是件心仪已久的事情,认真准备仔细策划,画展轰动盛况空前,港澳艺术评论家纷纷撰文称赞反响不俗。关良高兴之余,欣然接受邀请赴香港中文大学演讲。谈艺术人生,讲上下古今,艺术贵于独创,这是关良讲解内容的关键。画家只有潜心探索中外古今艺术大师的名作,采撷精英,才能勇于寻找适应时代的个人风格,自辟蹊径。关良坦言:“中国文化的土壤虽然深厚,但还要革新,要面向时代、面向世界,这样才有生命。”接着关良向香港的青年,也向所有热爱艺术的有志青年表达希冀:画种的差异只是艺术语言的区别,重要的是抒写内心深处对艺术的诚挚热情。东西方文化和整个艺术趋向的现代化,是情趣意蕴的相互交融渗透,往往真知灼见于豪率中显精微,于沉郁中见清远。

柔情

画画的男人,画山水的男人,他的心胸应该是高于一般人的。绘画艺术能够勾人心结的主要一面,是它的内涵和深度。刘铜成从开始喜欢绘画的瞬间,几乎已奠定了他的气场和胸襟,这点肯定不假。铜成一步踏进中国传统绘画世界,他的心情、心绪、心境是纯净坦然的。因为喜欢,因为绘画,开始是顾盼左右循序渐进的;因为绘画带给他的快乐无与伦比,因为绘画让他寻找到了理想境界。还是绘画,让他活得自在。

刘铜成有刚柔之间的气度担当。画画其实简单又复杂,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铜成开始绘画也是从摸索开始,蕴涵国学底子,想画就是映像再现。真的佩服他的聪颖才智,许多年前朋友想请他画虎,他还真的呼啸虎林,上海人讲“随画画”。不光是山水画苍苍茫茫,人物走兽样样精到。由此,铜成在画坛稳步发展。

每个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多少努力的付出,回报率是相等的。成就应是一个人努力的象征,刘铜成如饥似渴地画,填补心里仅是一个方面,活得自在更为重要。有时他刚同朋友吃完晚饭,转念想到去黄山走一趟,随即就驱车连夜赶赴黄山。他说:“画画的人,对黄山的敬重是时时刻刻的,分分秒秒的。”画山水的人,黄山永远是一座圣山。刘铜成的山水,不取群山峰峦连绵的大场景,但取其局部一水一景一村屋,未必不见群山大水之气势。这样的画面组合便是神的力量在召唤。

绘画确使人神往。刘铜成今日之成就,不只是能以一般的所谓喜好所定论的。天高云淡,汩汩泉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滋养了成千上万的虔诚学者,血脉相传,哺我心境。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绘画的心绪不变,孜孜不倦的追求不变。绘画终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让刘铜成颇感慰藉的永远的精神支柱。

瘦影

随着年龄阅历增长,画理思路日见成熟的贺天健,知晓该怎样在画坛上游刃有余,怀揣一腔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钟爱,将其演变成一种神圣的事业。这个时期贺天健出任多家艺术学院的国画教授,主编《国画月刊》,并在上海、北京、无锡和天津等地多次举办了个人画展。现代海派山水画的基石在夯实,在平静中的意韵架构以及日后所起的作用方面,贺天健的影响力始终是在稳步中频频向上的。艺术家要用作品讲话,早在1953年被聘入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的人中,在上海可能就数贺天健获此殊荣了。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他不但受聘为画师,而且担任了副院长之职,那个时期贺天健的才情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有必要回顾一下贺天健的创作履历。他的山水画从吴历、王翚入手,兼容原济、髡残,上溯宋元王蒙、夏圭诸家,重视师法自然,坚持“一枝秃笔走天下”,十分注重写生体会,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他提出“甄陶天机,融代物我”,认为要有仰俯天地之大气,不能局促于“南北宋”,要有博取众长的勇气,才能丰满自己。在《黄山派和黄山》一文中,他总结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浙派得黄山之质”的精辟论述。在绘画实践中,他强调严谨的过程是质量与数量并重,并称“画现代画要有时代精神。山水画中即使不画人,一树一石一泉也应有时代气息。画要耐看耐读,即能吸引观众进入画里的境界”。这是针对贺天健当时的提法的大声疾呼。

贺天健长期蛰居在上海襄阳南路一所公寓里,“开天天楼”中窗明几净,琳琅图书陈列满架,很容易看出主人的学识渊博,畅游艺海的孜孜不倦,来往客人频繁,其中可见学生、朋友、同道居多。贺天健生性好客,喜爱煮茗清淡,话语深邃风趣至极,一旦提及书画山水便滔滔不绝。

1991年,欣逢贺天健百岁诞辰纪念日。在“贺天健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上,我才较完整地领略了大师的无尽丰采。其实贺天健的绘画艺术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化遗产,而且告诫我们:若要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学问研究方面取得第一流的成就,就必须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了如指掌。贺天健生活的时代背景,画家一路风尘的跌宕,都使他始终伴随一股清气的儒雅,激越的心情终归平静,那种深层次的涵韵与理念,绝对不是以当今画价沉浮为定论的。

开拓

今年是著名画家江寒汀先生诞辰110周年,也是他去世50周年的纪念日。前些时候,同江寒汀之女画家江圣行相聚,她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更正江先生的出生年份。江先生应为农历甲辰1904年生,以往几乎所有画集简历均写他生于1903年。这次圣行专程去公安派出所查阅有关档案,终于弄清父亲确切的出生年份,也算是尽了一份孝心。

作为近现代海派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名画家江寒汀,名列“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之首,他的画艺精到和其在艺术上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江寒汀16岁到上海发展,据推算年份应是1920年,那时海派的雏形业已形成。早年的江寒汀认真刻苦研习历代花鸟画家的各种技法,在日常生活中细细品味。人们常说,为生计所迫,有时画家会不断思考,寻找切合自己的创作路数,既为艺术又顾及生活,便是两全其美。

距离江先生离世整整50年了。上月上海朵云轩成功将江寒汀《百鸟百卉图册》拍出一千多万元高价。圣行跟我聊起此事,回忆说:“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父亲先后画过四套《百鸟百卉图册》,朵云轩这次拍卖的是作于1951年的一套,应为排序第三。”是啊!这册精品从50年代开始流转,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也就值几万人民币,到90年代价值33万,转至去年上升至千万人民币。这就是艺术市场,尽管作品归属早已与江家无关了,可圣行的内心依旧充满了慰藉,毕竟父亲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

在圣行书房,挂有一幅江寒汀1961年“五一”即兴创作的《一枝桃花》,我真的第一次读到江先生如此笔墨精到色彩讲究的佳作。似用一枝桃花墙面一挂,阵阵清气扑面而来,这不是一般人能所为的。这里要提到绘画作品的精气神的出处,尤其是江先生把桃树枝叶根须连同芬芳泥土一同放置在画面中,那种久违的亲切感,顿觉温馨无比,优美之极。时间过去许多年了,依旧鲜美可嘉。圣行天天面对佳作,情思怀念是一,更为重要的是对父亲艺术有一种深入研究,她只讲简单的一句话:“这幅画,我真的太喜欢了。”

气定神闲,中国传统绘画是一门了不得的艺术。我辈无缘江寒汀这样的大家一面,可他的佳作却为后辈留下了一道永远绚烂的艺苑风景线,不知圣行有否同感。

无恙年华

转眼时光已进入2012年初夏,日常生活循序渐进,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画家沈柔坚夫人王慕兰老师的第四本散文《唤醒的记忆》又将结集出版,真是一件使人感叹而神往的好事。从《往事如歌》到《那些人那些事》再至《随风云掠过》的整整十几年间,不难看出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胸怀。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好玩”而已,而是一种无畏的精神在支撑、在使然、在发光。

记忆是什么?唤醒的又将是什么?社会在进步,当人们从一个时代迈向新的时代的时候,想法思绪是呈波浪形前进的姿态,靠的是信念,而不是所谓的赶潮流。通读《唤醒的记忆》似乎可以明白无误地找到答案。王慕兰的文字从《一所弄堂小学》慢慢展开,传递着除牵挂之外的一种虔诚。要上小学了,这是人生懵懂的开始。但她没有忘记曾经教导过她的陆校长和新来的语文老师,以及同学兼玩伴曹圣洁。怀旧里沁满着琐碎的馨香,几声殷殷欷歔里始终不忘表露感恩的心绪。此时我悟出了她字里行间的尘外空明,依依思恋旧时点点滴滴的同时,她的记忆闸门开启,汩汩泉涌,带给人们她的心路历程,从遥远的1938年开始……

人老了会格外怀旧。王慕兰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她的心绪平稳宁静,这么多过往经历,也证明了她事事专注克己。由于她的包容,过去的人和事,在她笔下又显得如此温润亲切。认真读王慕兰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往事回放”中的几篇文章,我感觉到一本书就像一个人,在寻找她的命运归宿。我也看到了她内心强大之闪光点,她能够将文字写得直抵自己的内心,使它由弱变得坚强。有感恩之心的人一般也是厚道的人,这又使我想起一句话:“感恩是一种心灵的习惯。”

王慕兰大度豁达,思维常新,可心里还是寂寞的。这种孤寂常常逼得她坐在椅子上回头看,过去的一幕幕不时萦绕心田。如果说她前几本书几乎统统围绕沈柔坚而展开,这本《唤醒的记忆》则将重点放在了自己的青春记忆上。毫无疑问,在王慕兰率性潇洒的文字意境中,我始终看到一种孤寂,但在她风雨兼程的几十年中,因这种孤寂而产生的低调明理、谨言慎事的性格特点,却成了一个安全的屏障。这既是为家人、为丈夫、为孩子,更是为自己。王慕兰遇事是不愿意麻烦别人的,那么除了孤独,似乎别无选择。也许她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清楚地理解和表述自己,于是,在第三本散文集出版之后,她紧接着就开始准备第四本,这种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值得钦佩。

旧时记忆唤醒旧梦,无恙的竟是少年同学心中的风雨归舟。王慕兰深知,人生是感恩温馨和收获浪漫的漫漫旅程。在《怀念南屏女中》一文中,她的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她在此地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这里也是她步入进步青年行列的开始。“我进南屏女中后,该校浓厚的民主气氛深深地使我感动,学校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思想活跃。”这段描述,基本阐明了王慕兰向往进步、向往革命的朴素心情,尽管还处在萌芽状态。有向往的人,应该是智者。王慕兰由进步青年成长为革命者,显然与南屏女中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为她奠定了人生的志向。这是人们面对老一辈感到最为敬仰的一部分。《唤醒的记忆》下半部是艺坛轶事。叶以群、黄永玉、贺友直、刘旦宅、任徽音、袁雪芬、夏伊乔等,在书中均有精彩的描写。他们是沈柔坚的朋友,也是王慕兰的朋友。艺术家之间的友情,往往是重友谊,并在患难之中见真情的纯真无价的感情。作为画家夫人的王慕兰肯定不光是一个旁观者。书中提及的那些名人艺术家,她用闲聊式的笔调,娓娓道来中可见真切,也正是这种随心随意的叙述,让人读来有种亲切感。

201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馆隆重开幕。王慕兰不顾年事已高,前往观展,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熟记心中。尤为重要的是,她对意大利文化艺术有种特殊的情结,因为20世纪70年代初,沈柔坚曾以中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代表团团长身份访问意大利,而展出地正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沈柔坚此次出访的时代背景,使他当时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王慕兰对此至今记忆犹新。由是,书中有关“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的文章篇幅虽短,却是一篇充满浓浓思念故人之情的美文。

文字优美是散文写作的一方面,而平实清爽是要素,牵引出自己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更是不易,这就需要一种宽广的胸襟。王慕兰阅历深厚,经历了人生太多的酸甜苦辣,才有了今日之思想成熟、从容淡定。提炼与浓缩的是生活的影面,讲出的是一个大话题,为写作而写作是写不出这些人生真谛的,她的这些精彩的文章,是在浓厚的情感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比那一抹夕阳更为灿烂光耀。

陶刻传艺

宜兴紫砂陶除了茶壶制作出现了当代制壶泰斗顾景舟、朱可心等大师外,紫砂陶刻艺术也出现了任凎庭大师,其弟子谭泉海、毛国强的紫砂陶刻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王超鹏作为中国陶艺大师毛国强的弟子,其陶刻目前在陶都紫砂艺术界已崭露头角。

与超鹏相识多年,在宜兴丁山“听雨堂”多次交谈甚欢。满堂他精心设计刻制的紫砂艺术品里,我看到了他的内心,那种近似虔诚的内心。

王超鹏出身艺术世家,这在宜兴陶都是司空见惯的,关键是怎么把握和渐进。像他这样年复一日,每天静静地孜孜以求,行云流水得飘逸,书法线条融刀法,在文化上做足文章,实为难能可贵。王超鹏早年在宜兴印刷厂参加工作,从事铅字雕刻,凭二十多年的铅字雕刻练就了刻字艺术的基本功,一手蝇头小楷颇见功力,后经其岳父宜兴紫砂文化著名学者韩其楼先生的指点,技艺大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