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格言对联(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20:14:59

点击下载

作者:萧黄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人格言对联(下)

名人格言对联(下)试读:

前言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少年英才,在各个方面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渊远流长、绵泽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一代代名传后世的少年英才。这些传诵于世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少年朋友们来说,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教育与启迪意义。

人的智慧与才智,并不单单的表现在一个人的文化学识上,而是多方面的。就本书提到的人物来说,虽然以学识见长的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少年是凭借智力与勇气致胜的。他们面对难题,能够冷静思考;遇到危难,往往沉着机智;取得成绩,能够淡然处之。他们也并非个个都是天赋秉异的神童,却能够吃苦耐劳,通过勤学苦练,迎头赶上;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同一般寻常儿童一样,童稚可爱,甚至贪玩任性,但他们又能够及时反思,知错即改。他们往往少有大志,不同俗流,尤其是那些奇情少女,更是巾帼不让须眉。他们之所以会为世人所称道,有赖于其机智灵活的头脑、锲而不舍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纯洁的品德。《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一书即是通过一个个趣味横生的故事从各个方面来展现中华少年的智慧、精神与品德。全书共分十大部分:

斗智显智慧: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中华少年与人斗智斗勇的智慧故事;

小小审判官:料事如神、明察秋毫的中华少年当机立断、明辨是非的断案智慧故事;

妙对状元:中华少年巧对、善对、谜对、绝对、奇对、妙对、智对的联对智慧故事;

能言巧辩: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中华少年能言善辩的智慧故事;

勤学修身智慧:中华少年好学、勤奋、诚实、敬业、节俭、谦虚、礼貌的勤学修身智慧故事;

创新之道:中华少年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创造创新智慧故事与创新方法;

才艺智慧: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心灵手巧的中华少年多才多艺艺绝天下的智慧故事;

智慧在民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民间少年智慧故事;

神童大智慧:天才、奇才、鬼才的少年神童智慧故事;

英雄出少年:英勇无畏、精忠报国、大智大勇的中华少年英雄智慧故事。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较好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努力。人生的磨难,社会的感染,家庭的熏陶,个人的领悟,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一套少年通俗读物,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汇编,其间还有对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努力的肯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优秀学习与教育方法方式的总结,所以,不仅对于少年朋友来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希望本书能给少年朋友们以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导向,找到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编者二〇〇五年三月

2.妙联趣事

解缙巧对成祖问

传说,明成祖朱棣,一次对解缙说:“有一书句,要对很难。”解缙说:“哪一句?”成祖说:

色难

解缙应声道:

容易

朱棣望着解缙说:“你说容易,为何至今还对不出来?”解缙说:“我不是刚对了吗?”朱棣恍然大悟。

纪昀巧对乾隆帝

相传清乾隆帝曾口头出一上联:

二碟豆

请文学侍臣纪晚对,纪昀对以:

一瓯油

乾隆改口解释道:“我出的是:

二蝶斗

纪昀遂改口应答道:“我对的是:

一鸥游

乾隆又加二字道:

花间二蝶斗

纪昀亦加二字对曰:

水上一鸥游

李东阳巧答明英宗

明朝英宗帝,听说李东阳素有“神童”之称,传旨面试,英宗见小孩子走来,因个小跨不过殿门,便即兴出上联:

书生脚短

东阳应声答出下联:

天子门高

皇帝大喜。

林则徐巧对考官

传说,林则徐12岁那年和诸童生一起应试。考试结果,他和一位老童生成绩最优,不分上下,考官只好对他们面试。考官出了上联:

童子何知

那老童生不知所云,林则徐则应声答出下联:

大人利见

魏源对县令

清代文学家、思想家魏源幼时聪明过人,参加县里童子试

那天,县令见他眉清目秀,举止可爱,就叫他跟前,试他才华,县令指着茶杯上的太极图道出上联:

杯中含太极

魏源摸了摸怀内揣着的两张大饼,从容答出下联:

腹内孕乾坤

师生戏对

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少时人称“神童”。一天,他摘来一朵花在座位上把玩,猛见老师进来,吓得连忙塞到袖子里,老师早已看在眼中,却不直接说破,说出一联让解缙答对:

小子暗藏春色

解缙怕老师责怪,恭恭敬敬地对了下联:

大人明察秋毫

王淇巧答晏殊

传说,北宋宰相晏殊,路过扬州大明寺,从寺院墙壁题诗中,发现王淇诗写得好,招他前来,以试其才。晏殊想起自己以前作的一句诗,尚未得下联,便吟给王淇听: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淇略加思索,对出下联: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爱其才,推荐他到集贤院任职。

杨大年巧对寇准

传说,北宋宰相寇准,一天晚上与众文臣池边散步,见一轮明月映在水中,即兴吟一联:

水底月为天上月

吟毕目示众人,众人皆不能对,杨大年从后面赶来,闻之,随即应答:

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时称绝。

神童出对吓走富豪

传说,邱濬少年聪颖过人,人称“神童”。一次在学堂里与一富家子弟发生争执,富豪闻听大怒,找到邱濬,斥道:“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濬毫无惧色,轻蔑地回答了下联:

焉知鱼不化为龙

富豪一听,吃了一惊,灰溜溜地走了。

君臣趣对

传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见池塘里的荷花含苞待放,看上去像握着拳头,忽然心动,出一上联让从臣纪晓岚对: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抬头看看,恰好池边有一株剑麻,叶如巴掌,便凑趣对出下联: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师生即景联对

清人李文甫,少时跟老师到一座池子边观赏景致,老师想试试李文甫的学业,便指着积雪的山峰出一上联,让李对: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李文甫低头沉思,忽见一池碧水被风吹皱了,顿时领悟,对出下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佛印巧对苏小妹

苏东坡同佛印和尚、苏小妹泛舟江上,小妹见佛印竹篙打在自己的倒影上甚觉有趣,随口吟出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佛印接着以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对出下联: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纪晓岚巧答乾隆回文联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北京有一家有名的酒菜店,店号“天然居”。一天,乾隆皇帝外出私访,在这家店里用餐,对店号很感兴趣,回去作了一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苦思冥想,想不出下联,就传旨要朝中文臣学士来答对。百官中,纪晓岚才思敏捷,出班对出下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纪晓岚联对告假

据说,清人纪晓岚,做侍读学士时,日久思乡,乾隆皇帝看出他的心思,就念了一上联: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下跪,请皇帝准假省亲,说着又念出下联: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见他才思敏捷,很高兴,就准了他假。

刘基对朱元璋

刘基为明开国元勋,字伯温。一次与朱元璋下棋时,朱出句,刘对句,成一佳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李渔答对慧远

据说,明末文学家李渔和慧远方丈过往甚密。一日,两人乘着月色登山游玩,朦胧月色中慧远触景即兴吟诗: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见水中明月,顿时答出下句。

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纪昀方位对五行

清乾隆年间,一次工部失火,事后由一个姓金的人督工修复,有人戏为出句,用上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字: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久无能对者。一位中书舍人一次向他的同乡纪昀谈起此上联,纪昀略加思索,说了句“有屈足下”,便对出了下联。

北人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万安巧对远来客

传说,明正统年间进士万安,自幼学对,诗艺亦精。一次家里来了一位远客,晚上坐在阶前,对着天空吟哦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往下,却续不下去了,万安见状,不由笑着说,这有何难,随口吟出下联: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字

村童戏答乾隆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江南一农家办喜事,灵机一动,叫侍从送去三个铜钱与一上联: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满以为这农家被他难住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谁知这农家读私塾的小孩,对出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反而使乾隆感到左右为难。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相传,这是清末梁启超答张之洞的一副对联。梁从广东到武昌讲学,去拜访湖广总督、一品大员张之洞,投递的名片上写道:“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张见了置款大为恼火,出示上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也不甘示弱巧对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李泌答张说

李泌七岁那年,玄宗闻其才,召进宫去,当面试之,适玄宗正与张说对弈,就让张说以围棋为题,李泌联对。张说道出上联: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稍加思索道出下联: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

玄宗大喜。

农夫巧对难住唐解元

传说一日,唐伯虎到郊外散步,走到一条窄窄田埂上,一农夫挑泥过来,二人互不相让,农夫说:“我出个对子,对得上我让你,对不上你让我。”于是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拦子路

对中“重泥”谐“仲尼”,“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唐伯虎一时竟对不上这个隐字对,只好脱鞋下水,让路。几年后,唐见官船逆流而驶,官员为贪景色,忽叫船夫顺流回船,纤夫喜笑颜开,唐才得出下联:

两岸纤夫笑颜回

皇帝为屠户题联

传说,朱元璋定都金陵,除夕,传旨要全城百姓都要贴红对联。到时,朱化装出宫巡查,发现一家铺子未贴对联。一问,知道他家没有识字的人。便说:“我替你写一副如何?”老板喜出望外,连忙展纸磨墨。朱又问:“你家做什么行当?”老板答:“屠户,又兼阉猪。”朱立即笑着题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走了一圈,转回来,却仍不见屠户家贴对联,进去查问,老板忙跪下磕头说:“御笔亲书,岂敢乱贴,供在祖先牌那儿了。”朱一听,就不再勉强,笑着走了。原来,老板已认出朱是当今皇上了,从此皇帝给阉猪户题对联的事风传开来,再也没有人轻看阉猪这一行了。

何绍基挽和尚

传说,清朝道光进士何绍基,很有才。一次,他家附近的东岳庙里死了个和尚,小和尚跑来请他写挽联。他二话没说,先写了上联:

东安寺死个和尚

小和尚一看顿时嚷起来,说:“这谁都会写,何必请你动笔?”何绍基说:“你莫急,看下面就明白了。”接着读出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小和尚恍然大悟,高高兴兴拿着对联走了。

苏东坡受窘改对联

传说,苏东坡少时博览群书,小有名气,因而不禁有些自足,在自家门前写了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没过几天,来了一白发老翁,拿着一本小书,笑道:“请博学的小苏赐教。”苏东坡接过一看,竟连一个字都不认得,不由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翁原谅小生一时狂兴。”立即在门联头上加了两个字,改成了以上的七字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板桥书对戏富商

郑板桥多才多艺,常有人上门求字画。一次,有个大盐商想在堂屋里挂副郑板桥写的对联,以充“雅士”,便亲自登门来求。郑知他是富商,故意开口就要1000两银子。盐商只拿出500两,郑板桥马上铺纸走笔,写下上联:

饱暖富豪讲风雅

写完就要送客,盐商说:“还差下联呀!”郑说:“可你只付了一半价哪!”盐商知是中计,只得忍痛再拿出500两,郑板桥才写了下联:

饥馑画人爱银钱

王羲之续字保联

传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年年贴出的春联都在除夕夜被人揭走(珍爱其字)。于是,此年为防春联被揭,他便于除夕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联。人见该联不吉祥,谁也不揭了。初一清晨,王家春联上下又各续贴了三个字,这才使人恍然大悟。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祝枝山一联两读

明代书画家祝枝山,亦擅吟诗作对。有次被人请去写对联,他想跟主人开个玩笑,便提笔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主人拿来一念,便沉下脸来,很不高兴。祝枝山大笑道:“不必生气,你念错了。”说着高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主人听了,转怒为喜,立刻置酒相待。

高则诚出对戏客

传说明朝著名戏剧家、《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自小聪颖不凡。六岁那年,家中请客,酒菜还未摆好,他就到桌上偷吃好菜。有个客人见了,就训了他一句: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则诚边吃边对: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反使客人碰了一鼻子灰。这客人深怪他小小年纪不知天高地厚,便借桌上的酒壶出了一联:“细颈壶儿,敢向腰间出嘴!”高则诚不甘示弱,指指门上锈锁,讽刺道:“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那客人听了,才知不是小孩的对手,默然无语,高则诚一蹦一跳地跑了。

徐文长拦路对太师

传说,明嘉靖年间,太师窦光鼐到绍兴主考。轿子经过东郭门时,见一光膀子的男孩睡在官道当中。一问,小孩叫徐文长。太师问他:“你为什么睡在路上不回避呢?”答:“我哪里是睡觉,是在晒肚皮里的万卷书呢!”窦太师一听,这孩子口气好大,便有意吟出半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徐文长摸一下自己的脑袋,马上对出下联:

云盏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窦接着又以绍兴建筑为题出联:“南街三学士。”徐顺口对出:“东郭两军门。”窦太师见此孩童果然不凡,便想收他府中就学,说道:“徐文长,日后跟随老夫,准保你会高官厚禄,如何?”徐虽年纪小,却不贪图荣华富贵,回答说:“窦太师,你可知我家乡的两句谚语:‘冻僵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嗟来食?’”说罢,甩手就走了。

解缙戏赠秀才联

明代进士解缙很有才,一秀才不服。一天他拿着一副对联找解缙联对,这秀才摇头晃脑地念道:“牛跑驴跑跑不赢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解缙听了哈哈大笑,说:“我送先生一副对联。”随即吟出一对。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郑板桥出对断案

相传郑板桥做县官时,有个教书先生前来告状,说某财主请他到家设馆,议定一年酬金为八吊,可到了年底,财主非但不给钱,反把他赶了出来。郑板桥想,也许是这先生肚无才学,误人子弟所致,不妨试试再说。便指着大堂上的挂灯出了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言外之意说,我这公堂上,如辉煌挂灯,明察秋毫。教书先生略一沉思,把告状情由作为下联对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确信教书先生有才学,想定是财主耍赖,即刻差人把财主拘来,果属实,郑板桥喝令将财主打了40大板,还罚他给教书先生多付两倍的酬金。

莫宣卿妙对惊县令

唐朝大和年间,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出了个神童莫宣卿,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七岁能作诗自述:“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群。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足见他的抱负不凡。果然到了17岁,他成为广东、广西两省第一个状元。为此,他题《及第自咏》诗: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谗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莫宣卿八岁时,外县的梁县令经过封州,听说这里出了神童便去探望。梁县令一见莫宣卿就问:“你是莫家小公子么?”莫宣卿答道:“是,大人。”梁县令误以为他自称“大人”,有点太狂,便故意道:

廿日小孩岂称大?

莫宣卿听梁县令将自己的姓“莫”字拆而为联,随口应对:

三两木头不成官。

莫宣卿同样将县令的姓“梁”字拆开成联,巧妙至极。梁县令听他出口不凡,顿时目瞪口呆。过了老半天才不住地称赞:“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商辂河埠拦考

浙江商辂自小天资聪颖,六岁时就能吟诗作赋。一天,他从大人的口里得知严州主考乘船从金华、兰溪来到梅城,许多考生前去拦考的消息,就吵着让父亲背他来到南门码头。却见考生纷纷散去,主考官站在船头,正吩咐开船。

商辂连忙喊道:“主考大人,请等一等!”主考官见是个小孩在喊,好奇地问道:“是你在喊本官吗?”商辂一本正经地说:“我是来拦考的!”主考一听,不禁哈哈一笑说:“码头上这么多书生,也没人对得上本官的上联,你小小年纪能对得上吗?”商辂不紧不慢地说:“别瞧不起我,请快出上联。”

主考官见面前的小孩口出狂言,便看了看正在拉纤的纤夫,随口说了个上联:

龙须缕缕升天际。

商辂一听,也看了看正在拉纤的纤夫,灵机一动随即对上下联:

虎爪尖尖伏水中。

主考官疑是背他的大人教的,就又出了个上联:

顽童无知骑父作马。

商辂听了,便“蹬”地从老父的背上跳下来,然后答道:

慈父有德望子成龙。

主考见他对得又快又好,心中暗暗称奇。有心再考考他,便手捋胡须,摇头晃脑地又吟了个上联:

月照三河河映塔,似虎拦溪。(这三河、三溪是两个地名,都在兰江边上。主考官刚从金华府下来,便巧妙地将两处地名嵌入上联。难度比较大,一般人很难对出。)

商辂一时没有吭声。主考官以为他对不上,正要开口说什么。哪知小商辂用手指着三江口的方向,对出下联:

风吹大浪浪掀洲,如龙分水。(这句对联里也藏着“大浪”、“汾水”两个地名,对答得很工整。)

主考官叹服商辂的文思敏捷,便连连地说:“这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啊!”

商辂以后成为明朝第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

顾洵答父显聪慧

明孝宗弘治初年,江苏昆山有个叫顾洵的人。他很有学问,儿子鼎臣才五岁,就教他写字吟诗了。小鼎臣生性聪慧,父亲教什么,他一学就会,很快就能背出来。时间一长,他就会任意发挥。三年以后,他写的字就很有功力了,随口吟出来的诗,也有板有眼了。

顾洵看在眼里,只是高兴在心里,从不当面称赞他。相反,对他更加严格了。他为了考察儿子的接受能力,随时会出难题要儿子回答。

一天,他带着儿子到郊外去玩,一老一少在柳树底下。这时,黄莺在树上欢叫,顾洵情不自禁地抬起头一看,几只黄莺正在柳条中间穿来跳去。顾洵看着、看着,便笑眯眯地对儿子说:“鼎儿,我以柳条、黄莺为题,作一上联。你对下联,好吗?”

小鼎臣看了看父亲,便催促道:“爹,您快出上联吧!”

顾洵见儿子有兴趣,心里便想:我出难点,看你这次如何对答。他想到这,便脱口而出地说: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锦。

小鼎臣两眼眨都没眨一下,好像早有准备似地答了下联:

云笺雁字传来塞外九秋月。

答得有板有眼,顾洵情不自禁地夸奖道:“我儿,答得不错!”

小鼎臣听了并没自满,反而读书更加刻苦了。

弘治十八年,顾鼎臣便高中状元。不久,便在朝廷做了大官。

施觔出口成章

施觔出生在吴县的一个有钱人家里。五六岁时,就吵着要爹为他请一位教书先生。爹见儿子还小,劝他再等几年,可是小施觔却撅着嘴说:“还小哪!甘罗12岁就拜相了。照这样下去,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中状元?”

爹见他小小年纪有这么大的志气,就笑眯眯地说:“好,我去请,我去请!”他刚说完“请”字,门外就有人应声:“我来了!”随着说话声,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一个白发老人来。

小施觔一见老人,惊喜地扑上去,朝着老人纳头便拜。

小施觔为什么见了老人会这么高兴?原来,他从大人们的嘴里早就知道他的底细。老人是前村的秀才,虽屡试不中,却是很有学问。他教出来的学生,以后都做了官。老人虽然白胡子一大把,但他仍闲不住,总想找个称心的学生。他把前村后巷的小孩排了一排,施觔虽小,但很聪明。有心收他做学生,又怕他爹不同意。这次老人因为有事路过施家,正好听到父子的对话,因此就应声走了进来……

小施觔见自己心目中的老先生不请自到,他能不高兴吗?从此,小施觔如鱼得水,学问大有长进。

九岁那年,小施觔就会吟诗作画。逢年过节,村上的人就要请他写对联,而他总是有求必应,一挥而就。

京城有个姓张的都御史,路过施家村,听人说施觔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有点不相信,就想去看个究竟。他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小施觔呢?我要见他。”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施觔的爹见这张大人急着要见自己的儿子,便猜出他的意图。可是不巧的很,小施觔走亲戚去了,去叫吧,路太远了。没办法,他只得双手一摊说:“张大人,您来的不巧,小儿走亲戚去了。”

张都御史不相信有这么巧的事,怕是见了我有意避开的。既然如此,我何必痴汉等婆娘。正想告辞,小施觔突然从外面蹦蹦跳跳进了门。他一见爹,就亲热地说:“爹,我一吃完饭就回来了。”

爹见到儿子,不由松了口气:“我儿,快来见过张大人。”小施觔见礼以后,就想退到书房里去。张都御史哪肯放过,便把手一拦说:“听说你会吟诗作对,是吗?”小施觔连说:“不敢,不敢,还请多多指教。”

张都御史还当他不敢应战哩,便不客气地说:“我想到一句上联,就是想不好下联,请你对上去。”他不等小施觔回答,便说出上联:“新月入弓,残月入弓。上弦弓,下弦弓。”

小施觔对张大人看了看,便微微一笑对道:“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张都御史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不禁夸奖道:“小小年纪,就出口成章,将来定能出人头地!”

有一次,施觔随父亲到扬州去,船停泊在岸边。在送客时,不小心失足掉到河里。众人急忙将他拉上船。他刚在船上站定,便随口吟道:“脚踏船头船便开,天公为我洗尘埃。诸君莫笑衣衫湿,才向龙门跳出来。”

张都御史说得没有错,小施觔也没有使众人失望。他十二岁那年,就得中高第。明英宗正统年间,他春风得意,高中状元及第。

一天,明英宗来到翰林院,见到英俊的少年状元施觔,便问:“卿家是苏州人,可知道有哪些名胜古迹?”施觔不假思索答道:“有四寺四桥。”英宗又问:“何谓四寺、四桥?”施觔不慌不忙地说:“四寺是承天、万寿、永定、隆兴;四桥是凤凰、来苑、吉利、太平。”四寺四桥,大吉大利。英宗一听,龙颜大悦,称赞不已。

姚涞巧对答御史

明弘治六年(1493)的一天,左都御史王谟来到浙江慈溪县的三才庄进行私访。这里山明水秀,风景这样好,必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王御史想到这里,便走进村边的一座私塾。他一见教书先生,便问“你教的学生,才学究竟怎么样?”先生笑着回答:“要说这些学生的才学,不瞒大人,好坏高低相差太大了。”王谟用征求的口吻相问:“能否当面一试呢?”先生施礼道:“还望王大人赐教。”王谟叫先生让学生放下书,准备他的考问。

先生一声令下,五六个学生都一齐放下书,静候王大人的提问。王谟和颜悦色地对大家说:“孩子们,你们别害怕,我今天来,只是想考一考你们现在学得怎么样,方法是对对联。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谁先想好,谁就先说。”一说对对联,先生和学生心里都暗暗高兴。先生擅长吟诗作对,平时经常教学生如何吟诗,又如何作对。如今说是考查这个,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便落了地,不由舒了一口气。

这时,王谟站起身来,隔着墙往外看,正好看到一个牧童手拿柳条,骑着一条黄牛,慢慢地向他走过来,心里一动,便出了个上联:

柳枝策指牛。

有个高个子学生便脱口对道:

枣条戮狗牙。

先生听了,把脸一沉,还狠狠瞅了他一眼。王谟却笑了笑说:“对是对上了,只是欠文雅一些。”这个学生却不服气地说:“大人的上联俗,还期望有一个不俗的下联吗?”王谟听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笑道:“说得有理!我再出一联,由你来对,好吗?”说着,又出了一个上联:

前殿走到后殿。

这个学生出口便对道:

东街跑到西街。

王谟一笑对先生说:“此生贱才也。”

先生见王谟很失望,便上前说:“大人,这个学生平日里就很浮躁,且好在人面前卖弄,请大人再出一联吧,这里有个高才生还没有开口哩!”王谟说:“也好。我就出最后一个上联。学生们若对不好,就由你来对。”他环顾一下学生和老师,便说:

三字经,百家姓,茅草小屋一先生,童子七八个。

先生一听,知道这上联难度不小,担心学生对不出。正在犯愁的时候,一个名叫姚涞的瘦弱学生呼地一下站了起来,不紧不慢地对道:“大人在上,学生应对了。”王谟赞许地说:“噢,快说出来听一听。”这个学生答应一声,便说出了下联:

八大臣,九公卿,金銮宝殿一朝廷,天下十三省。

对得很有志气。王谟一听,高兴地走上前去,轻轻地拉着他的手,夸奖地说:“对得好!从现在起,你如果再加紧努力,将来必成大器!”

谢迁善对传佳话

浙江余姚人谢迁,26岁中状元。相传他七八岁开始,就以善对而闻名乡里。

在一个初夏的傍晚,尽管刚下过雨,天气仍然比较热。小谢迁便和祖父一起坐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子外面的田野里蛙鸣阵阵。祖父一听,便笑眯眯地对他说:“孙儿,如此良辰美景,不可没有了联语助兴。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可否?”小谢迁点了点头说:“祖父,你快出吧。”“好啊!”祖父随即说了上联:

蛙鸣水泽,为公乎?为私乎?

谢迁略加思索,应声对道:

马出河图,将治也!将乱也!

祖父听了,连连地说:“对得好!对得好!”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听说谢迁善于联对,就想对他试一试。客人进门时,正巧谢迁家的大白狗站在门口。客人灵机一动,立即指着大白狗出了一句对子:

白犬当门,两眼睁睁惟顾主。

只见谢迁小头一摇,随口对道:

黄蜂出洞,一心耿耿只随王。

客人听罢,不由赞叹道:“果然名不虚传!”并预言谢迁今后准能成为栋梁之材。

果如这位客人所预言的,明成化年间,谢迁举乡试第一。第二年,高中状元及第。谢迁历经成化、张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以“为官正直、见事明敏、能言善论”著称,成为明代著名的贤相中的一个。

杨用修博学多才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他出生在书乡门第和官宦人家。祖父杨春曾在湖广做官。父亲杨廷和是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以贤相著称。

小杨慎在这样的家庭里,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明、好学,少年时代就能诗善对,以“神童”、“奇才”名闻乡里。

12岁时,他跟祖父学习《易经》,仅用20天时间就能熟背,通篇可不漏一个字。他经常练习书文,在《古战场文》中,写出了“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佳句,使当时的大人甚为惊叹。

有一天晚上,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在客厅与友人下棋直至深夜,还杀得难解难分。围观的人很多,个个兴致勃勃。小杨慎刚学习完,正想去睡觉,也被这个场面吸引住了。他一走近大家,立即有人提议:“杨公子才思过人,何不以今晚下棋为题,作诗一首,以助雅兴?”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呀!”杨廷和也笑眯眯地说:“孙儿,来一首吧。”这下,杨慎睡意顿消,稍加思索,便展纸挥笔,不一会儿,一首五言律诗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兵卒冲千里,将军坐九宫。

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

士相围城固,江河天堑雄。

笑谈番几局,月白映灯红。

如此诗才,若非亲眼所见,定难相信。人们交口称赞,再也无心观棋了。祖父杨春看在眼里,却是喜在心里。他没有当面称赞他,却在平时更加精心指导。

有一次,祖父杨春正在欣赏一幅风景画,小杨慎也凑上去观看,与祖父一样连声称妙。祖父便问他:“景色优美,人们往往称赞说,真像一幅画。绘画美妙,人们往往又称赞说,这幅画像真的一样!依你之见,究竟是佳画似真景,还是真景似佳画呢?”杨慎略一思索,便吟了起来:

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

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杨慎的祖父听了,这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赞叹不已地说:“只此四句诗,就够得上与名家比美了。”

杨慎十四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开始拜师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时,他的诗文已在京城小有名气。

有一次,他偶尔作了一首《黄叶诗》,当时诗坛领袖李东阳读了这首诗,惊异地说:“这可不是一位寻常的人物啊,真可作我的小诗友。”继而,他又命小杨慎仿照诸葛亮的《出师表》,另作一文。杨慎没有半点推辞,便运用自己平时读书所获得的历史知识,细心地体味诸葛亮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写出了一篇情辞俱佳、文采飞扬的新《出师表》。

李东阳读后,连称“不减唐宋词人”。当时,他欣喜地收杨慎为弟子,令其受业门下。

张骞海上踏金鳌

清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状元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张謇。他是江苏南通人,世代务农。相传张謇小时候非常聪明,12岁在蒙馆读书时,先生见门前人有骑白马而来,即随口出了一条上联:“人骑白马门前过”,命他对出下联。张謇应声对道:“我踏金鳌海上来。”对得很有气势,先生听了大喜,逢人便说:“此儿非同寻常,今后必定大魁天下!”

30年后,这话果然得到了应验。

这年的会试正值隆冬。这天,慈禧太后看到雪后天气放晴,后宫的冰雪在渐渐融化,惟有宫门口的御缸口上有一圈白雪未化,便触景生情,信口吟出一上联来:“雪落缸口天赐一条玉带。”

她让随从的大小官员及内侍们对出下联。可是,他们都面面相观,无人言对。

慈禧很是扫兴,当即令一个太监将此上联张榜,让赶考的举子续对。

张謇是这些考生中的一个,文思最为敏捷。他看罢上联,沉思片刻,便从容对出了下联:“虹出海外地涌半副金环。”

这句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语含吉庆。慈禧听了大喜,遂点张謇为状元及第。

但张謇中了状元以后,历史的潮流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旧式的玉堂式人物,却使他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中的一个。自1899年起,张謇先后建成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资生治铁厂等,并创办了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聋哑学校等新式学校,为近代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忘怀的四个历史人物中的一个。

庄培因勇于进取

清乾隆十年(1745),朝廷开考,江苏常州考生庄方耕仅差状元一步,中了榜眼(进士第二)。庄方耕回家不久,当地县衙便敲锣打鼓前来庄家报喜。

庄方耕有个弟弟庄培因。别看他年纪小,却很有才学。他看了县里送来的喜报,却不以为然地说:“有啥稀奇,要中就要中状元。”

他回到自己的书房,铺开纸,用笔信手写了两句诗:“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间有宋祁。”

宋祁是宋朝人,他与宋郊是兄弟。两人都进京赶考,本来是弟弟状元。太后却说:“弟不能先于兄。”就这么一句话,哥哥宋郊就成了状元,而弟弟宋祁变成探花。庄培因诗句的意思是,哥哥中了榜眼,我弟弟决不会比你差,一定要胜过你。

庄方耕看了弟弟写的诗句,笑眯眯地说:“贤弟,你写得很有志气。为兄等着那一天,一定在京城为你设宴庆贺!”

庄方耕进京做官以后,庄培因就把写给哥哥的两句诗重新抄写,并贴在自己的书房里。每天睡觉时,他总要看几遍,然后检点一下当天的学习情况。

庄培因因虚心好学,学问便大有长进。几年后,果真中了状元。

出榜那天,哥哥庄方耕特地在京城设宴为弟弟庆贺。从此传下了“兄弟两鼎甲,美名传天下”的佳话。

周延儒一统乾坤

昆陵(今江苏武进)吴姓是当地的望族。明末科第连连,其中最突出的有被称为“十三阁老”的吴宗达。宜兴状元周延儒的妻子就是昆陵吴家的姑娘。

当年,吴宗达还是个举人。有一天,他租了一只船准备到江阴去。当行到宜兴地界,忽见旁边的岸上有个披着头发的少年,在赤日下跟船一个方向行走。吴宗达越看越觉得好玩,就让仆人把他叫到船上,和颜悦色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小孩不慌不忙地说:“祖居宜兴县,姓周,名延儒。”

一会儿,小家伙双眼打起架来,很快就在船板上枕书而眠。吴宗达一见,便信口吟道:

将书作枕,千秋圣贤共头眠。

周延儒其实并没睡着,此刻他听在耳里,睁眼看到吴宗达手中的纸扇,一面绘着天文图,一边绘有地理图,眼珠子忽闪一下,便随口答道:

把扇轻摇,一统乾坤随手转。

吴宗达一听,猛吃一惊!小小年纪,竟如此敏捷,便有心问他:“小孩,你会做八股文吗?”周延儒充满自信地回答:“能”。吴宗达即以“小子”两字为题,让他写一篇文章。周延儒便不假思索地写了起来,不一会儿便写成了。吴宗达见文笔别具一格,看了更加惊异。心想:这小家伙有这样的才能,今后一定会有出息。

吴宗达从江阴回来以后,便张罗着要把侄女许配给周延儒。他的哥嫂见周延儒身无功名,又无依无靠本不同意,是吴宗达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哥嫂,把侄女许配给了周延儒。

伦文叙观棋联对

广东状元伦文叙小时候很喜欢踢球。有一天,他跟邻居家的小伙伴在村口踢球,一来一往地踢得多么欢。就在这时,对方猛地一脚,球便呼地一下来到他的跟前。小文叙说了声:“来得好!”便飞起一脚,哪知抬脚过高,球一下飞到广州镇守使王天禄的内园里。这怎么办?其他孩童不敢进去取球,可伦文叙不怕。他不从侧门进去,却要从正门进去。守门人不让进,伦文叙便与他争了起来。

恰巧王天禄在里面正和人下棋,听到了争吵声,便问家丁出了什么事,家丁便将原委告之。王天禄早知伦文叙的名字,今天不期而遇,便立即传见。

王天禄一见伦文叙,便微笑着说:“我听说你擅长作对联,现在我出个对子,你若对得出我就把球还给你。”小文叙爽快地说:“将军有命令,小的怎敢不服从。”

王天禄抬头思索,正好望见墙上的一幅《龙吟虎啸图》,便脱口而出:“图画中,龙不吟,虎不啸,看见童子,可笑可笑。”小文叙面对棋局,略一转念,立即笑眯眯地对答道:“棋盘内,车无轮,马无辔,喝声将军,莫跳莫跳。”这个下联,不但工整,而且语带双关,既可解作下棋的“催将”,又可解作呼喝王天禄将军。

王天禄听罢,连连地说:“对得好!对得好!”便下令家丁把球还给了伦文叙。

贾黯言辞不凡显才名

河南穰下状元贾黯小时候聪明活泼,好学不倦。九岁时便能做诗,言辞不凡,出口成章。

一个清明节,父亲贾文领他去祭扫祖坟,路过一个叫凤凰台的地方,贾文携着儿子的手,一同上台观看。看着看着,父亲脱口而出地说:

今朝同上凤凰台。

小贾黯随口对道:

他年独占麒麟阁。

不但对得工整,而且暗蕴豪气。正在一旁的叔父和族人一听,都惊叹道:“这是我们的神童。”

等到祭祖回家,路过癸辛街时,看到牌坊上写着街名,他的叔父有心试一试小贾黯,就乐呵呵地对他说:“侄儿,这癸辛街三个字,前二字合着甲子干支,下一个字又含着街道地名。我思量了许久,想不出好对。你如果对得好,我赏你一方端砚。”贾黯笑而答道:“这又何难,癸辛街可对子午谷。”他的叔叔道:“这个对子很真切。但子午谷我倒忘了出处。”贾黯不假思索地答道:“要回答子午谷的出处,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三国志》中蜀将魏延对诸葛亮说过,他‘愿带精兵五千,由陈仓道而东,出子午谷而西,不消十日,可到长安。’《通鉴》上也有子午谷的记载。”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使在场的人都感到惊叹。他的父亲便以他为荣,对他关怀备至,悉心栽培,使他早日成材。

骆成骧贫贱不移高志

整个清朝,四川只出一个状元,那就是资中的骆成骧。他自幼十分聪明,“初为文字,即惊宿儒”。14岁举童试第一,成为“县案首”。后来又考入四川著名书院——成都尊经书院读书,拜清末著名儒学大师王壬秋为师。

成骧在书院读书,生活依然十分清苦。他不但不能从家中得到资助,反而要把书院发给他的“膏火费”寄给家里。

当时,他有一个四川射洪名叫谢泰来的穷学生。有一天,泰来相邀骆成骧对句。他自己先出了一句上联:

至穷无非讨口。“讨口”是川话乞食的意思。成骧即应声对曰:

不死总会出头。

对得很有志气,表现出贫贱不移的气质。

骆成骧就是凭着“不死总会出头”的气质,高中状元及第的。

钱福妙对显高才

松江(今属上海市)状元钱福,自幼以神童著称。孩提时代,他在私塾里读书。有一天回家较晚,途中碰上了一群赏菊的文士,便上前彬彬施礼。文人们都听说他才思敏捷,想当面试试。有人信口出了一句上联,要他对。那上联是:

赏菊客归,众手摘残彭泽景。“彭泽”指的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因为他曾当过彭泽县的县令,世称“陶彭泽”;又因为他曾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名句,这“彭泽”又成了菊花的代称。这句上联是说:一群赏菊的客人归来,大家手里都摘有菊花,使陶渊明所欣赏的菊花景致都弄得残损零乱了。当时钱福不假思索,立即对道:

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

洛阳的牡丹是有名的,而牡丹又是花中之王,洛阳的春天主要靠牡丹来装点。卖花人从这里走过,把洛阳的春色都给挑跑了。这当然是夸张,形容卖花人挑的花多而且艳丽。文人们见他对得又快又好,赞叹不已。

后来钱福考上了状元,当了几年翰林修撰就被罢了职。不久,江阴县一家姓徐的以每年五百两银子为束,聘他去做家庭教师。徐家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是举人了,钱福每日只是稍加点拨,住了半年,只改过三篇文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宴中度过的。

当时江阴县的县令某公也极爱舞文弄墨,有一天,他特邀钱修撰同游君山。文人相聚,免不了有一大群凑趣的。大家诗酒唱和,而作诗一般要“分题拈韵”,即将诗题的韵脚先写在纸上,然后由抓阄来决定谁写什么题,用哪几个字为韵脚。某公事先做了手脚,让人挑选了“齐韵”中的“堤”、“脐”、“低”、“梯”等难以入诗的字眼为韵,并设法让钱福抓上,想为难他一下。

酒过三巡,要作诗了。大家谦让,一定要请钱修撰先作示范。钱福信手一抓,果然是限“齐韵”的那一张,题目是《题大观亭》。钱福不慌不忙斟下一杯酒,四下里望了望,然后低头思索起来。众人见到这情景,都挤眉弄眼的,打算看他的笑话。没想到钱福很快就动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水势兼天山作堤,渚去烟树望中齐。

直从巴峡才归壑,许大乾坤此结脐。

胸次决开三极朗,目光摇荡四垂低。

欲骑日月穷无外,谁借先生万丈梯?

诗句通畅,切合题目,限韵都用进去了,而且气度不凡。席间士大夫们读罢无不击节赞赏,自叹不如。

伦文叙鬼才妙对

清乾隆年间,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出了一位“鬼才”,名叫伦文叙。他自幼聪慧,善于吟诗作联,有“急才”之称,而且又调皮诙谐。

伦文叙五岁时,私塾先生教他朗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伦文叙读一遍就记住了,所以他停口不读了,心想:咋不快点放学,好去捉蟋蟀去。

突然间晴天下起雨夹冰雹来。先生走出课堂观赏,伦文叙也从窗口伸出头观看。先生回首见了责备道:

顽童无心读诗书。

伦文叙随口应道:

先生有意观冰雹。

伦文叙九岁时还未读完蒙馆便去报考县级书院。主考官见他人小很是奇怪,决定亲自面试。主考出联:

大蝴蝶遍身锦绣。

伦文叙灵机一动:

小蜘蛛满腹经纶。

主考见他才华出众,当场点取他为本年的“冠首童生”。

后来,他到广州参加乡试,撞见巡抚不及回避。巡抚说:“我出上联,若能对出,恕你无罪。”伦文叙点头同意。

巡抚大人指着神台供瓶出了上联:

胆瓶斜插四枝花,杏桃梨李。

伦文叙也指着神台边的画答道:

案头横挂一轴画,松竹梅兰。

巡抚听了,连连称好,便恕他无罪。

有一天,众秀才游览广州陈家祠。广西才子柳先开见大鳌木雕,便口占一联,请广东秀才作对:

梁上鳌鱼,难炒难煎难供客。

这上联难度较大,广东秀才都不作声。伦文叙即以门上贴的关羽、张飞像为题,对了下联:

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

不久,伦文叙考中状元。

相传,有座山寺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伦文叙倒要去试对试对。这上联是: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这是副连环对,“竹寺”合成“等”字,“四维”合成“箩”(简体为“罗”)字。

伦文叙略加思索便挥笔写出: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小大尖峰。“木门”合成“闲”字,“小大”合成“尖”字,恰好符合要求。游客和僧人们见了,无不赞他对得好。

林大钦妙对惊举人

林大钦,字敬夫,广东潮州(今东莆区山兜乡)人,因世居洛阳东甫,故又叫东甫先生。大钦幼时家庭异常贫苦,经常没有鞋穿。因此,当不忍其失学的父母送他入学的第一天,又买双屐给他穿。为图个吉祥,他改用红皮代替屐上面的综绳。当他穿着屐子上学时,恰在路上碰到一位喜欢耍弄文墨的人,写着一联“雄鸡头上髻”的对子,让过往的人们对。条件是:“对得中肯者,送两只大公鸡。若对不上,就算输给我一文钱。”林大钦不管自己有没有一文钱,便装着一边摸钱似的,一边则对曰:“牝羊颔下须。”出对者一听对得工整,留下大公鸡掉头便走。

又有一天,债主到他家讨债,恰逢大钦外出,债主见挂在屋里的鸟笼中有只美丽活泼的鸠鸟很是喜爱,便问道:“此鸟是谁饲养的?”无钱还债的林父答道:“是我十岁小儿大钦养的,你既爱它,就送给你吧。”贪心的债主便提着鸟笼走了。待大钦回来问明情况后,即跑到债主家吵闹。债主无奈,就要大钦对对子,若对得中肯便归还鸠鸟。大钦答道:“很好,快说上联。”这时恰好仆人端鱼上桌,债主便吟道:

盘鱼难入海。

话音刚落,大钦便一边伸手取鸟笼,一边朗声对曰:

笼鸟易归巢。

贪心的债主只好眼巴巴地望着惹人喜爱的鸠鸟由穷小子大钦提回。

大钦十二岁那年,邻乡的两位薛举人为了风水关系,要在“来龙地带”挖一条渠,刚好此渠要从大钦婶母的田地经过。大钦见婶母哭得死去活来,一面安慰婶母,一面穿一双红鞋,一面携一柑子往薛家论理去。

当他来到举人门第时,便大声喝道:“薛举人,快开中门迎接我!”薛家兄弟得悉后虽非常恼火,但仍叫人打开中门。大钦进门后放下柑子说:“一点微礼望你允情。”弄得薛家兄弟俩非常尴尬,只好听他讲道理。然而在背地里却叫人挑几担泥土倒在大门口,准备让在中门进来的林大钦告辞时,如果不敢从大门经过便处死他。可是聪明绝顶、勇气过人的林神童,见此泥土挡门,仍向大门走去,当他的红鞋踏在泥土中时,便神秘地笑道:

红鞋双鸟。

薛举人一听,几乎惊得忘记举步了,为试探其文才便吟道: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大钦知是咒骂他,也就回敬两位“小老头子”同样意思的下联:

日落西山无久时。

薛家兄弟听了口怯舌伸,且深信大钦日后决非池中物,不可与之结冤,所以薛家的渠道也只好绕道,不敢经过林婶之田了。

王云锦妙对偿心愿

王云锦是清朝时无锡的第二个状元。小时候他非常聪明,七八岁时就能吟诗作对。12岁时作的诗,一般的秀才已不是他的对手。尽管这样,爹娘仍对他管教得很严,不能私自出书房一步。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来到了。按惯例,在晚上县城要举行灯会。小云锦知道灯会一定很热闹,心里很想去看,可又怕爹娘不同意。吃过午饭后,他虽然身在书房里,可再也没有心思读书了。他爹看出了他的心思,又怕他影响了学业,便语重心长地对小云锦说:“孩子,快安下心来,功课要紧!”小云锦一听,撒娇地说:“爹,看灯会这是开眼界、长知识的好事,你尽可放心让儿子前去。”爹却严肃地说:“你要去看灯会,为父可以和你一同前去。不过……”小云锦见爹这么说,便焦急地说:“爹,只要让我去看花灯,你提什么条件都可以。”爹一见儿子那副满是稚气的脸,仍是一本正经地说:“你要对得上爹出的对子,才能带你去。”小云锦看灯心切,便很有把握地说:“爹,请出上联吧。”

爹一听,笑眯眯地点了点头。这时,小云锦的娘和祖母正对着镜子梳头,在做出发去县城前的准备工作哩。爹一见,不禁出了上联:

婆媳中青双有髻。

小云锦听罢,向四周一看,见爷爷正抱着小弟弟,双眼忽闪了一下,便脱口而出:

公孙老幼双无牙。

爹点了点头,目光一下落到屋檐下挂着的鸟笼上,便脱口出了上联:

鸟笼撒谷谷饲鸟。

小云锦见鸟笼下,放着一盆花,顿时有了主意,便笑嘻嘻地对道:

花盆装泥泥种花。

对答得很有板眼,可爹仍一步不松地问:“花盆里装的是土,怎么说是泥?”小云锦不紧不慢地答道:“爹,你把土浇得太湿了,不就成了泥吗?”爹听了不禁夸奖了几句。

不一会儿,爹在一堆石头旁边的竹林前停住了。他深情地看了看那片翠竹,又吟出上联:

竹母虚心穿土长。

小云锦走上前用手抚摸着翠竹,目光却盯在石缝里透出的笋儿,不由欣喜地答道:

笋儿壮志钻岩生。

儿子对答得比上联还好,爹听了,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在他的眼前飞过一只正在搏击长空的雄鹰,随即吟道:

雄鹰志壮凌云江。

小云锦心里想,这句诗立意高,气魄大。这是爹在勉励我从小要立壮志,长大去为社会做好事啊!想到这里,他便笑着对道:

骏马心雄骋锦程。“对答得很有气势,爹祝你前程似锦。”就在爹的一阵称赞声中,小云锦终于得到了与爹娘一起前去县城观花灯的许诺。

钮福保巧对显真才

清朝道光年间,浙江湖州出了个名叫钮福保的状元。小时候,他就聪明过人,博闻强记。十岁即遍读了《十三经》、《国语》、《史记》等书,大多数还能不漏一字地进行背诵。十四岁就崭露头角,考取了秀才。

这年的夏天,钮福保会友后回家,在走到右营基的河埠头时,正好看到有只官船停靠在那里。他感到很是有趣,就情不自禁地走上官船玩去。船上有个当差模样的人一见小福保,就不耐烦地说:“你这小孩,怎么可以随便到官船上来玩,快走上岸去!”

小福保不经意地说:“官船有什么稀奇,我今后要坐比它还大的船。”

这官船上载的是这个府的学府李大人。此时,他正在船舱里看书,在听到小福保的话以后,就叫那个当差的叫他进船舱去。

不一会儿,小福保就来到他面前。李大人见小福保样子很可爱,心里就有了几分欢喜,便和颜悦色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读书?取得功名了没有?”小福保一一作了回答。

李大人见他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就想一试他的文才:“你既然已是县学秀才,本学府今天想出个对子让你对一对。”

小福保听了没有半点畏惧,相反却催促李大人:“学府大人,快一点出吧。”

李大人点了点头,然后向四周看了看,再回过来看了看手中那把折扇上的山水画,便随口吟道:

拍扇摇风,一统山河随手转。

小福保听了,一本正经地对李大人说:“大人,你出的可是一副大话对子呀。”

李大人听了,心里一征,回味一下,这才知道自己已经失口了:这样的话,只有皇帝才能说啊。要是在大众场合这么说了,丢乌纱帽事小,闹大了还得掉脑袋啊!他越想越害怕,浑身不由渗出了冷汗。

小福保看在眼里,就想为学府大人解危。这里,他看见里舱里有位师爷正在睡午觉,用了两本书当枕头,便灵机一动,说出了下联:

以书作枕,千古圣贤抱头眠。

李大人品味了一下,见对得入情入理,连忙走过去,拉着小福保的手,感动地说:“你不仅显露了自己的才智,还为本府解了危。真是状元之才啊!”

小福保并没有因为学府大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相反读书更加刻苦。

这年,他进京赶考。因为旅途辛苦,几天后就病倒在客栈里。那店主读过几年私塾,胸中也有点儿文墨。他一见钮福保病成这个样子,心里非常同情,就为他请来当地有名的郎中,还对他进行精心调理。十天以后,钮福保就病愈了。第二天准备起程了,可是一结账,却欠了店主十五两银子。他家里并不富裕,随身带的银子并不多,如果还了这些银两,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更何况去京城的路还长着哩!

眼见得试期越来越近,只急得他搔头挠耳,满屋子团团转。老店主看在眼里,就笑眯眯地走上前去,安慰他说:“别着急。钱财乃身外之物,老汉喜欢结交有才学之人。如今老汉有一上联,只要相公能对出下联,所欠医药费和住房等一切费用,就可一笔勾销。”

钮福保忙不迭地说:“小生愿听老伯指教。”老店主听罢,就一声吩咐,顷刻桌子上已摆上了酒菜。老店主用筷子指了指桌子上的几样菜肴,便笑吟吟地说:“这是老汉为相公备下的饭菜,请笑纳。”接着,便以桌上的菜肴,随口出了上联:

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瘪嘴。

真绝!那桌上的菜肴居然会凑得这么巧的,看来这是老伯为一试他的文才,特意这样安排的。钮福保左思右想,一时无以对答,脸都红了起来。老店主安慰道:“相公,请宽心。古人曹子建七步成章只不过是传说罢了。对对子是急不出来的。相公用过饭以后,再慢慢地想吧。老夫暂且失陪。”

钮福保又羞又愧,哪有胃口去吃这样的酒菜。他只草草吃了些,就一下躺到了铺上。眼睛却盯着黑黑的帐顶,脑海里在想啊、想的。可是直到天亮,还没想出下联来。

这天中午,老店主仍备上酒席,这次的酒菜换了,地点设在后宅的小花园里。老店主和钮福保边吃边聊天,全无半点逼迫之意,这就使得福保更感到过意不去。小花园里秋菊傲霜,丹桂飘香。如此良辰美酒,可钮福保无心品味,只呆呆地望着这丰盛的酒席。后来自己觉得可笑了,正待举杯,忽然“哦”了一声,然后一把抓住老店主的手,欣喜若狂地说:“有了!有了!”

老店主却含笑捻须地向钮福保传去一杯酒。钮福保接过酒杯,当即一饮而尽。然后大大咧咧地用手指在桌上画了个圈,然后吟道:

酒席有足,龟圆鳖扁蟹无头。

老店主一听,不禁拍手叫好,连连称赞:“高才!真是高才!”他不仅免了房钱菜金,还赠送马匹路费,亲自相送钮福保启程。

这次进京,钮福保春风得意,一举高中了状元及第。不久,他在朝廷做了大官。福保在做了大官以后,并没有忘记老店主的恩情。他还专门向皇上请了假,备上礼品,登门相谢哩!

小春霖联对挫举人

清朝同治年间,刘春霖出生在河北肃宁县石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父亲刘魁书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没等小春霖满月,就返回保定府当差去了。贫苦的生活迫使母亲把怀中刚满月的孩子交给公婆抚养,随丈夫去保定府衙里当了奶妈。

刘氏夫妇出身贫穷,免不了要受那些当官的欺侮。夫妻俩只是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养在家的老人和自己的孩子。孩子渐渐长大了,还得供他读书,盼望儿子早日成材,刘家也有个出头之日。

小春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生性聪明,再加上他的刻苦好学,学问大有长进。他尤其喜欢练习毛笔字。家里没钱买纸,他就用笔蘸了水,在门口的几块方砖地上练字,他练啊、练的,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练就了一手好字。

本家的一位老爷爷,因儿子娶媳妇,三番五次去请同村的一位秀才写副对联。那秀才嫌他穷,不肯为他写,这使老爷爷伤透了脑筋。小春霖听说以后,便兴匆匆地主动找上门去,对老爷爷甜甜地说:“老爷爷,我来为你写对联。”老爷爷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他,还没表示什么,小春霜就提起笔来,飞快地在老爷爷裁好的大红纸上写了起来。写好对联以后,小春霖还在斗方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喜”字。这些字写得又周正又顺看,把老爷爷乐得连脸上的皱纹也开了花。

老爷爷忙把春联往大门上一贴,呼啦一下便招来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人们看着、看着,都情不自禁翘起大拇指,夸奖门联上的字写得好。

从此,一进腊月,前来请求小春霖写春联的人便络绎不绝。同村的那个秀才在看了春霖写的对联,诵读了春霖写的文章以后,不仅自叹不如,还连连惊呼:“小小年纪便显露出非凡的灵气,真乃神童也!”很快,春霖的神童之誉,传遍了村村户户、大街小巷。

神童刘春霖的名字很快传到邻村的马举人的耳朵里。这个人自恃才高,目中无人。他以为刘家是种田人家,鸡窝里是飞不出金凤凰来的。可他的心里却在暗自打着主意,一旦有机会就要会会这个神童。

这些天,马举人要去肃宁城里办事。他在路过石家村时,便找到刘春霖的门上,小春霖的伯父正好在春霖家。马举人疑是春霖的父亲,便趾高气扬地对他说:“听说你家春霖是个远近闻名的小神童,能诗善对,过目成诵,不知此说可是真的?”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春霖的伯父很快觉察出马举人的来意。他恐怕小春霖要吃亏,便连连地“打圆场”说:“大人过奖了,小侄春霖才疏学浅,怎比大人才高八斗?外面的传来之言不可信。”说罢,忙从内室叫出小春霖,要他拜见马举人。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破旧,面色青瘦的小子站到马秀才的面前。马秀才眼珠子对小春霖上下看了看,便阴阳怪气地说:“老夫爱才成癖,愿出一联,与‘神童’对课取乐?”

小春霖的伯父谦恭地推托说:“小侄乳臭未干,岂敢与大人对联?”小春霖见马举人不怀好意,便来了个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道:“既蒙大人见爱,还请大人手下留情。”

马举人怎把小春霖放在眼里,当即摇头晃脑地吟道:

鹦鹉乖巧难成凤。

他满以为这穷小子即使拎着脚挂在房梁上控三天,也控不出一滴墨珠来的。哪知小春霖只略一思索,便脱口而出了下联:

蜘蛛有丝不如蚕。

马举人一听,心里不由一震:蜂小针毒,竟敢在老夫面前鼓唇弄舌?平时,马举人只知以文墨戏弄别人,如今却遭到一个穷小子的戏弄,脸顿时刷地一下红了,脸上的一块块肌肉还在颤动。可以想象,他的肚里是窝着多少气呵。然而他不便发作,只得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煞费苦心地又出了一上联:

两猿断木,小猴子焉敢对锯(句)?

小春霖一听,堂堂大清举人,出口竟这样不礼貌。来而不往非礼也,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

一马陷足,老畜牲怎敢出蹄(题)?

马举人见自己的上联又败在小春霖的脚下,气得脸像紫红色的猪肝一样。他还想再出个上联,可是苦思苦想,就是想不出个道道来。这时的马举人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嘴里却在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哩!

小春霖的伯父一见这情景,暗自喜在心里,脸上却装出一脸严肃的样子对小春霖说:“小子不得无礼!”既而又转过身来对马举人赔不是地说:“大人不记小人过,请原谅我家小春霖。”

马举人听了鼻子里只“嗤”了一声,便一脸尴尬地出了春霖家的大门。这件事传出以后,小春霖很快就名扬肃宁全县。

第二年,刘春霖先中了秀才,以后又中了举人。不久,他经人推荐,在京城的一个王爷身边当师爷。王爷知道他的字写得好,常要他为自己写向太后请安的禀帖。由此,他以娟秀的字体,获得慈禧太后的青睐。从而为高中状元及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