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20:44:16

点击下载

作者:孙仲仪,高天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试读:

前言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建设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在内的综合文化建设。因为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而“软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体现班级的精神。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当然,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反之,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想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图书,包括《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学习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阳光心理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理论指导

1.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在一份针对学生调查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让他们说说,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应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结果一些学生权利写了,义务不写;自由写了,责任不写。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在社会开放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孩子过于崇尚个性,往往是讲自由、要权利,却不愿意承担与它们相配套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

一般来说,学生只有首先对个人有责任感,想到自己应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会想到应该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自我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学生的学习可以大致分成三类模式。第一类是“自主当家模式”。这类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会自主利用课余时间。这类学生常常很优秀,但遗憾的是,这类学生较少。第二类是“老师当家模式”,差不多有80%学生都是这种学习模式,老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完全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第三种是“无人当家模式”,就是老师把大量的自修时空还给学生,他不会自己当家,连时间都不知道怎么用,这样一来事情就糟糕了。

凡是“自主当家模式”的学生没有考不好的。凡是“老师当家模式”的学生,除非老师特别优秀,把要考的内容都讲到了,不然的话,他成绩不会很优秀。而且,由老师当家的学生在大学里还会有很痛苦的适应期。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把学生送出去。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将来能够走得更远。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教是为了不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提倡学生在学习上要自主当家,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有了,你才会去尽社会责任。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即使尽了,也可能是一时冲动。

在生活上,对学生强调:自己的前途自己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和家庭,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父母,那真是舒服,躺着享受就好了。所以我现在在学生里边倡导,城市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要让他自立、自强,要让他知道,父母的是父母的,物质也有靠不住的一面,你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提倡学生对自己负责,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从“自在”走向“自为”。自在的人是有奴性的,没有自我,完全依靠别人。到了“自为”阶段,才能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担当责任,让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

实践中,我们是把学习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你不能说,我这件事情准备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那件事要培养他的自我责任感,不是的。

当下责任教育比较难的地方,一个就是价值取向上的单维,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这两对关系,我们始终没有处理得很好。社会开放了,应该有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应该有他的权利,这个对不对?对的,但相应的,有了自由后,责任也要配套。有这样一个故事,11岁的孩子玩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破了,父亲说,我先把12美元赔了,但是你要利用星期天帮家人搞卫生或者是做公益活动,用挣的钱来还我。言下之意,就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是一种自由与责任相配套的文化。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是美国的前任总统里根。

其实人总是在承担各种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我们提出,进入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的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三“志”,是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础。

告诉学生,做人要立志。“志”既是个人之志,也是报国之志。不要把志向理解为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一种安逸的好生活。它们绝不是一个人志向的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一个人如果不倦地追求这些,那么达成目标之时,就会是他的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我把高远的志向比作一座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而且要从小耸立在心中。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是我们帮助学生树立志向时常讲的例子。

至于“志气”,现在很多学生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缺乏一种践行责任的意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不少法子。比如说高一时请学生写下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方面的,思想、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有。到了高三请学生回忆一下高一时的志向,再对照高一的规划,定一个将来的人生规划。这个规划里就要包含对自我、对家庭,特别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了。这个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鼓励学生要朝着一定目标走去,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气走到底,中途绝不停留,这叫气。凡事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字。

志气到了极点,容易走向高傲和狭隘。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高雅的志趣”。即对人生有一种稳定的爱好和执著的追求,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出兴趣、乐趣和情趣来。有了高雅的志趣,人才会阳光起来,柔和起来,生活也才会美好起来。

什么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当你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后,不管暂时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承载,都有会继续生长的能力,这就叫厚德载物。所以这“三志”就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从知到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中间就有很大的鸿沟。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们说知、情、意、行,但工作却总是做在“知”、“行”两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间出现了断层。学校里司空见惯的做法是:老师先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检查,没有遵守就扣分。我们缺乏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责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难点都在这里。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开展一个比较独特的活动,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家是农村的同学家里生活两星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人口是农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们的国情,不要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任,一定是先从对社会有所了解开始的。

我们的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回乡下,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都是自己做。这种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感情、强化意志。

平常我们讲社会责任感,总是在文字里、书本中和黑板上,可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而不是在封闭的校园里产生的啊。也许学生当时会很不习惯这种生活,但当他回到城市以后,参加工作以后,再去回顾那段经历,慢慢地,他的真切情感会出来:“当时那个家庭我还想再去看看”,或者是在城里看到农村来的人,他就会马上想到宏志生家庭贫困的情景、热情招待他的情景,他就会想,“我要关注他、帮助他,他们不容易的”。情感一下子出来了。

现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知到行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一则消息,美国人调查说,中国20岁~29岁喝星巴克咖啡、吃比萨、享受西方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收入增长最快的这个人群,是最反感政府拿钱去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对农村没有感情,也就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责任教育刻不容缓,责任教育任重道远。

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如何进行责任感教育?

现在,多元价值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冲击不小。整个社会风气,归纳成6个字:重物质、轻精神。教育也免不了受这股风气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好是整个学校都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班主任作用很大。他的文化底蕴越深,人文情怀越厚,他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越可能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着他们。

2.学生认识社会教育指导

小学社会课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新外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了解一些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是由人、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构成的。人生活在社会上,每个人与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紧密相联系的。人的生活基本需要是社会供给的,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人们之间应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现在或将来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今天的学生将来是社会的主人,今天他们依赖于社会,明天仍然要依赖于社会,同时须服务于社会。所以,指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教育他们从小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他们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是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1)从社会课知识结构理解社会课的教学要求

小学社会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及法律常识四部分。它是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其中社会生活部分要求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家庭、学校所在社区及社区设施等事物或现象,初步了解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体验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理解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中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人们。培养他们从小具有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历史、地理知识部分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历史、地理常识,初步知道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情,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我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知道我国近代受侮辱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史,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法律常识在小学社会课中内容不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学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有为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而设的法律,使他们知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少年儿童的权利并受法律保护。其次还要使儿童知道我国有为保护环境而设的《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法制内容是结合思品课中的交通法规和《小学生守则》的学习,教育他们从小遵纪守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并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课中的社会生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册中,是五年制小学三年级、六年制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事物和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发生着相依存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种的关系,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基矗。(2)认识社会关系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很多很多。每种社会事物和现象都直接地或间接地和每个人发生着某种密切的关系。如学校是每个人学习的地方,商店或市场是人们购买生活必须品的地方;社会各种事物都必须有人参加其中的活动,每个家庭的成员又都必须参加社会事物的某种活动;家庭的生活必须品又都是依靠社会供给的。在这种供求关系中使我们每个人都和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所以每个人,特别是小学生应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逐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明确将来必然要参加社会某种事物的活动中,他们对社会都必将担负建设、改造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责任。

使少年儿童明确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和哪些人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应如何对待社会事物和从事各种事物的人们,这是社会生活部分教学应注意的事情。

今天的少年儿童,在家庭中是一名成员,他与其他成员一般都是父子、母子关系,当然有的还有爷孙等关系,他们处于晚辈的位置。父母对他们都具有抚养、教育、保护、关心爱护的责任,而接受教育、受到保护、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替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在父母抚养下茁壮成长则是少年儿童的责任;在学校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是这个群体的一名成员,和其他成员之间是同学关系。

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学习,共同维护班级的集体荣誉,遵守学校的一切纪律是他们的共同责任。明天他们将分别参加社会各行各业的活动,辛勤地工作,这就是他们将来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少年儿童的衣、食、注行、用等基本需要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分工合作供给的,通过这种供求关系,使少年儿童和从事各行各业的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发生了关系。尊重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爱护他们的成果,珍惜我们生活必须品则是少年儿童的责任。

如在《节约用水》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知道人们用的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要经过自来水厂广大工人把水源处的水提到贮水池,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道工序处理,再送上高高的水塔,水由水塔流入事先铺设好的自来水管,最后送人厂矿、机关、学校、每家每户等需水的地方。如此繁杂的工作,如此众多的人分工合作才能将一滴滴的净水送给我们使用,满足我们需水的要求。

在用水问题上应教育学生一是要尊重供水工人,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二是要关心他们,为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必须节约使用每一滴水。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水充足的时候要节约用水,在供水紧张的情况下更要节约用水。我国现在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缺水问题则是我们少年儿童将来的责任。

通过对社会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没有社会各行各业人们的分工会作,我们是无法得到生活基本需要(衣、食、注行、用)的各种物品的,我们是无法生存的,今天,我们尊重为我们提供生活基本需要的人们,节约使用生活必须品,以后用我们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则是少年儿童将来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是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3.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什么人”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由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这个问题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恐怕只是这个问题的底线而已。那么,“培养什么人”的底线是什么?先看杜威先生的标准,他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行为的人,一个在社会中有生产能力和愿意与人合作的成员,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姑且把杜威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作为底线吧,“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简单说就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每天的新闻报道:老人当街摔倒无人扶,儿童溺水众人围观无人就,小偷车上偷盗乘客视而不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的社会责任感缺少?追根求源可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学习动机,一是教学方法。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成因分析(1)在学生学习动机引导上背离社会实践。漠视学习动机或进行错误引导是目前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成绩怎么样。至于学生为什么而学,已经没有人去追问了。考个好学校寻个好前途,已经成为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的招牌语言。即便是学校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关注本单位的排名,更关注本地区的高考上线率和综合目标考评。谁还有精力和兴趣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我们不能指望家长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家庭教育的动机与国家教育的动机终究是有差异的。家庭的教育动机一般表现为:“考高分”、“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做白领”、“像个人样”。学校教育正在于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通过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矫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境界。马加爵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学习动机的缺失,法庭推断了他的杀人动机,却没有追寻他的学习动机,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马家爵具备较高境界的学习动机,也许不会产生杀人动机。不论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教育,已经不能再漠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了。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境界,防止学生学习动机过于狭隘和功利化,必须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才有可能获得。在课堂上学生只会使把道德教育抽象化和教条化。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在教学活动上脱离了社会生活。教育虽然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活动,但接受性学习所学到的间接知识如果不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感性体验,就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目前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所容纳的知识技能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有些教育专家也认识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实在将来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文理出现分科。问题是,文理分科后,促使课程知识进一步精细化、精深化,学生负担不仅没降反而加重了。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如果再回到文理分合上去动脑筋,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与文理分合根本没有关系。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太少,整天关在教室内学习那些脱离社会的、抽象的“纯知识”,只会使学生感到沉重和厌烦,学生在“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必然对社会责任感到麻木直至淡忘。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1)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很多教育专家已经看到这一问题,所以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但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加之安全因素和操作上的难度等原因,这一课程在实际上基本缩水成电脑课了,前三个板块特别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基本没有实施起来。(2)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体验式学习,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活技术以及心理品质、价值观和信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并从社会体验入手,将道德信条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进而成为他们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3)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策略

①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高考是省为单位组织的,所以省政府的教育策略是关键。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力度在于树立一个风向标。如果继续把应试教育的典型地区南通市树为“素质教育”的典型,就不要再谈什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相反,恰恰要从南通改起,在南通试点综合实践课程。

②县区编制地方性综合实践课程。将课程内容规范化。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于:省编课程不能适应地方的资源实际,校本课程又得不到地方社区资源的配合,最终使综合实践课程走向形式主义。如果由县区政府出面编制课程和教材,可以有效地协调本地区工、农、商、文等各种社会资源,将这些资源纳入课程,课程教学就能得到保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有检查、有考核的开展各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义务劳动或者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得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学生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精神。

③促进学生评价多维化。首先要淡化只以学生文化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制度,要建立学生长效评价机制,包括从入学到毕业的发展档案。其次,要引入社会相关机构如社区居委会、小区保安或家长委员会之类的代表来评议学生的办法,让学生的社区行为也纳入成长评价,这样,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被社会监督,直接影响到自己评价,将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④强抓课程实施的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在组织上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教师的课前考察、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组织、资源地接待、活动总结等等。课程组织的难度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小学,学校顶不住社会压力和择校费的诱惑,大量扩招造成班额过大,使课程的组织难度成倍扩大;其次是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给课程组织带来一定困难;再者是学生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担心万一出事就无法承担事故后果。所以,要确保综合实践课程开起来,一要控制班级人数,二要提高教师组织能力,三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实践课程实施法规。

4.引导学生感恩回报社会方法指导

中华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现在是现实是: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这一切并非错只在学生身上,其实根源还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整个社会,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使他们学会感恩,健康成长,将来回报社会。

然而,我们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在报纸上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孩子杀父母、学生杀老师、大学生杀同学等一系列悲惨事件的报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办,该怎么拯救我们的下一代,拯救中华民族的未来。

我们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父母以及祖辈过分的宠爱、溺爱,造成有些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学校教育由于存在并过份强调竞争,过于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重视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整个社会过于强调竞争,强调“您进我退”和“您生我灭”的竞争生存意识。淡薄了人与人之间本来应有的互依互存及亲情,友情关系。

要想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并让他们能付诸行动,我们应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1)要使孩子有感恩意识,健康成长,良好而正确家庭教育不可缺。

不错,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这一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给他们以良好的教育,能给他们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孩子不会天生就不具有感恩之心,也不会天生就具有感恩之心。“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让孩子不再认为别人为他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与别人的付出相联系的,没有别人的付出,他不会获得任何东西,甚至是生命。(2)要使学生有感恩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科学而有效的学校教育必不可少。

①根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学校要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明白:现在的社会竞争是很激烈,这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原因,但是,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竞争,更重要的还有合作,还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集体中,任何人生存所需的一切东西都要依靠集体,每有一个人能在只有一个存在的星球上生存。每一个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活都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在为他付出,他每天所喝的每一滴水,所吃的每一粒粮食,所吃的每一粒盐,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等等,如果没有别人的付出,这些都不会有。

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绝对的,竞争是相对的,只有大家能力合作,人类才能向前发展,人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从而使学生拥有一颗发现别人的好,发现别人的恩的心。

②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

在学校里,老师可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和品德课给孩子们讲故事,如鸦反哺、羊跪乳的故事,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中国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

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于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忘恩负义必遭唾弃,从而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③激起学生感恩的心。施恩不望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④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如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让孩子学会极其简单平常的礼貌用语“谢谢”。

如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在感恩老师方面可要求每个孩子从平常小事做起,遇见老师的时候真诚地问候并主动让路,尊重老师。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送上祝贺,关心老师。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团队活动,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等等。(3)要使学生有感恩之心,健康成长,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不可忽视。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感觉到,孩子在学习坏的东西时很快就学会了,在学习好的东西时总是很难。以及今年近期我国连续发生的伤害学生的事情,再一次给我们以血的启示:负面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媒体应多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而不应该宣传那么多负面的东西。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努力成长回报社会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正如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其它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一样,光有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不可能永远待在学校里,社会里的一切都是学生关注的,他们也必将竭尽所能去适应社会。只有学校外面的大社会和学校里面的小社会差别越来越小,学校教育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好。让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给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努力成长回报社会。

5.热爱社会要从小事做起

其实,毁掉我们的地球很容易,一只普通的塑料袋便够了:它足以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废弃塑料袋的处理费用是生产成本的5倍以上;全球平均每人每天消耗10只,一年即为24万亿只,为人类第二大污染源。

如果我们每天少用一个袋子,就相当于种45705棵树。

我们的口号——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从环保袋子做起……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尽管国家提出了“创建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一系列口号,但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尚未能对环境状况作出相应的警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傍贷。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知道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要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小河面上浮满垃圾、被砍伐的森林等,告诉学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

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

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2)利用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堂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晨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以及我们的语文、数学等课上都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学生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3)开展活动,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如果以环保为主题开展活动,环保意识一定会深入人心,环保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比如,我们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

在放假,带孩子去旅游时,我们可以实地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孩子不要乱扔垃圾、不要践踏草地、教育孩子如何维护环境的整洁,不随意攀折花木等。

让学生写环保的文章、抵制“白色垃圾”、开展节水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认领一颗树”等班会活动,能使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家人、亲戚、同学的宣传和自身的行动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使“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教育孩子做起,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6.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指导

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人的发展也就不会完善。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人格丰富多彩、个性充分发展;使其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论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因而我们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必要性。拓宽责任教育渠道,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水平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师期待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与学生现有社会责任感水平之间的矛盾,即实验目标与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学生期待的社会责任感与学生现实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矛盾,即学生自身的内部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动力源。教师的引导是外部动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是内动力。实验只有在充分调动各种动力的前提下,组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成功。(1)营造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环境

①创设校园责任教育点。把学校的每一处硬件设施,建成美丽、规范、整洁的学习场所和学习工具,让每一棵树都说话,每一段墙壁都教育人,使它们成为无声的教育者。推行校园卫生和班级财物责任包干制,以规范管理约束学生。在校园醒目处,张贴“责任”标牌;充分利用校广播台、黑板报、墙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责任,人人尽责任。让学生了解学校各种荣誉,激发学生责任心。

②建立责任感培养制度。在课题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校长室围绕责任感开展德育活动;少先队围绕责任开展班队活动;教研处围绕责任感开展评课活动;实验老师围绕责任感开展渗透教育。教师人人讲责任感,人人开展责任感教育,使得责任感教育形成合力,形成教育氛围。

③树立责任感学习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实验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水平,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并以责任感推动教学,示范学生。在班级内开展责任感学习榜样评比,树立学生身边学习典型。这些榜样,是在自己班上成长起来的,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

④引导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我们学校要求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禁止学生进“三室一厅”。(2)挖掘学科教育素材,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课堂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渠道,利用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责任感培养更经常化、更为有效。

①编写有关读物,进行专门教育。教师编写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读本《让我们更富有责任心》。这本小册子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来教育学生。如《净化语言美化校园》、《珍惜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以及穆尼尔纳素夫的名言“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等都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②学科渗透教育。我们学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把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品、晨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力争使学生明确责任感的内容,理解责任感的概念。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去做。各实验教师,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科特点,开展学科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力求堂堂有德育目标,课课有德育渗透,不做“经”师做“人”师,把知识的传授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抒写“责任心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表现的缺乏和不良习惯有所警觉,并强烈地意识到危机感和紧迫感。此时,教师就要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针对自身问题,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心中的“我”去说服现实的我,并以简洁的语言,写成责任心语,时时警戒自己,也提醒别人。如有同学意识到自己在电影院大声说话是不对以后,写下了“在为别人创设文明环境的同时,其实也为自己营造了文明的空间。”还有一位习惯于乱扔垃圾的同学在看了《化工残液杀人》一文后,写了“抛弃社会公德的人,社会也将抛弃他”的责任心语。组织责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情感(1)立足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①我们每个学期安排十至十五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内化。如一年级开展“迈好小学第一步”活动;开展每周一件孝心事,争当孝敬父母好子女活动,母亲节“母子(女)共叙亲情,营造温馨”活动;进行“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考证;选定班歌;举办“社会责任感”儿歌朗诵。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对班级、学校及社会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坐标,不断完善自己在小学阶段应具有的形象,培养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②“学会感恩”系列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学校在寒假开展假期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在每年三月份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③开展“踏实少年第一步”活动,二、三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单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渴望长大,有比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社会意识也明显增强,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举办了“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环境卫生靠大家”、“讲文明讲礼貌”班队活动,举办“责任征文”活动;勤俭节约活动;“你拉我帮特困生”活动等,使之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增强了求知成才的紧迫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④开展“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情绪易于波动,但这个阶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时机,正如出炉钢铁,可塑性大,打几锤就可定型。因此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举办“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喜看家乡新变化”等活动;结合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从明理激情入手,从讲国家前途、祖国命运、时代特点、当前形势入手,结合学习有关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集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知识开展“一滴水和大海”的主题班会;开辟“学生演讲”探讨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2)延伸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①利用社区优势,营造责任感整体教育网络。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访常规,制订家校联系制度等形式,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每周开展“我为家庭尽一职”活动,通过平凡而又简单的家庭小事,以逐步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促使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生定期上门为福利院的老人服务,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在交往中,许多学生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就像一本书,有些阅历学生在书上根本谈不到。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懂得怎样为老人着想,得到家长和居民的认可。

②建立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德育基地,具有其他教育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增强公民意识。文明共建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与桥南居委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成文明共建单位,并举行隆重的共建挂牌仪式,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创办了警校共建文明学校,学生上街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创文明城镇”活动。经常配合交警队开展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宣传活动。(3)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学生自觉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把学生作为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它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唤起学生内心责任感为最终目的。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责任活动。“志愿者服务队”和“爱心站”的建立,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深化。利用“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

责任感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一般地说,主体意识越强,则责任越强;反之,主体意识越弱,则责任感也会随之减弱。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也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主要采用了“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来调节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责任意识。(1)构建责任评价体系。我们学校要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激励不同层次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整、改进和激励功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激励为主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评价--激励”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2)学生自我评价。老师随机评价,家庭跟踪评价,共同激励责任实践学校开展自评、他评、互评、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3)学会自我教育。基于学生对自我责任的清醒认识和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的愿望,教师可鼓励学生制定目标。责任目标要体现最近发展原则,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在目标制定时,我们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

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的激励评价,可推动学生制定更高的目标,向更高层次的责任感迈进,逐步由任务过渡到责任,最后达到责任向义务的过渡。中高年级小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最终取决于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7.中小学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品质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

一个人有着渊博的知识,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却不能尊重他人生命、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公民,他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懂技术的狗”。一个人平凡地活着,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他人的痛为痛,以他人的忧为忧,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像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普通人放下工作,奔赴灾区,成为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危难唤醒了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公民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是每个公民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担当的一种使命。

当然,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只存在于危难时刻,更多时候,它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培养它,基础教育能够做些什么?

最近,教育部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题,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这就要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抓好中小学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理应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班主任的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我们提高对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基石。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社会责任感作为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阶段,牢固打下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基础,不仅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建设。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立体,它由道德、文化、智力、体力等多个环节构成,而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立体结构的中心环节。正如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提出的那样,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中心环节,格外重要。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变迁带来了青少年学生生长环境的巨大变化,也给青少年的社会价值以及行为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成长也必将愈加艰难。(1)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等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青少年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青少年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2)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的市场价值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观念,给青少年一代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挑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是崇尚物质和现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价值的产生,也挑战着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3)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青少年道德自律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我说你听”,强制性“我说你必须听”的特点。而现今社会,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草根传播,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听,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的新格局,这就对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课题,给公民素质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4)社会组织发生变化,青少年和儿童健康社会化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社会原有的正式组织,如共青团、少先队的社会影响力日趋下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组织日益活跃,逐步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影响转向对青少年深层次的观念、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而网络组织的发展,更是对一代人的社会化提出了新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不仅对一代人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而且对教育内容、方法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社会责任感教育:知、情、意、行要统一

社会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也可以说是为保证自己能在社会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对社会的付出;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一个人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化。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有三项基本要求,即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学会社会规范和承担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相对应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社会正义的原则和价值、扬善抑恶的情感支持和利他的社会实践行为能力。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1)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做人等,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是不是从小就树立起国家观念、团体意识和利他的思想基础,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在处置家庭及社会事务时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他的社会行为。四川汶川地震时被称为“范跑跑”的范美忠之所以在危难时刻丢下弱小的学生于不顾,归根结底就来源于他信奉的“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当前,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警惕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脱离社会现实,片面地将主流价值抽象化、空洞化,不愿意也不敢把社会上的多种价值现象放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和辨析,结果造成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尴尬局面;

二是不负责任地将社会上一些非主流价值传递给学生,甚至混淆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片面的、非主流的、被混淆了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这也势必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2)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更是一种内化了的情感,是一个人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习惯于狭义地从道德的视角来认知和解读人的责任感,认为只能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上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这是极其片面的。

责任感是双重的,它既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的内部。从心理学规律看,少年儿童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责任感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更重要的是要一点一滴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体会不同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组织孩子们在马路上擦洗护栏,单纯地教导他们要有责任感,为社会服务多么重要,就不如加上启迪他们思考和体会:当路人看到干净栏杆时,路人的舒心和快乐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愉悦。有了后者,孩子们就有了情感上的冲击,就有了更为真实的内心感受。责任,也就会从空洞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情和意。(3)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责任感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它要表现在责任实践中。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式,也表现了思维的一种固定模式。一个孩子路过厕所,听到水龙头嘀嗒漏水,走过去随手拧紧,表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公德心,一种环保意识,一种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行为定式。这种行为定式需要习惯的养成、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和一点一滴的行为积累。

一些学校每学期都推出两三个行为习惯养成主题,利用团体的制约力和周围逐渐形成的文化氛围,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事情不大,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受益终身。特别是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家庭里,也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如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是盛给老人的、每个家人都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要求,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始,是责任感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担当中理解“责任”

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当前在方法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和少年儿童学习、家庭、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责任感按其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三个层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管是责任意识和情感,还是实践行为能力,都必须是具体生动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具体事务中的。

江苏省某市在全市少年儿童中评选表彰“五小标兵”: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守纪律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把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为了在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独处时的行为要求,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实践就有了方向。

还有一所学校把责任感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在孩子中间提倡三个“负责”:对自己负责,搞好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物品摆放整齐等;对集体负责,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做到不乱丢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等;对社会负责,做“环保卫士”,做到不乱丢废电池、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分类回收垃圾、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从自己到社会,由低到高,较好地处理了社会责任感与孩子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把社会责任感具象化了,也就容易理解和实践了。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表明,个体社会化中的亲社会性发展,从儿童到青少年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以他人需要为定向的水平阶段、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深度内化阶段。这基本上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发展期,是一个认知范畴从内到外,社会规则从外到内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只有按照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予以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适度引导,从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到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胸怀世界,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分层次、具体化地逐步树立起来。(2)运用多种手段强化责任感教育。抓好课堂教学的思想渗透、社会活动的实践强化以及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三个环节,全方位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分别讲述生活、社会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应高度重视,切实上好每一节课。如小学社会课以认识社会为主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理解这些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打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教育还可以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与本学科特点相结合,实施主流社会价值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科的渗透作用。

还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一般习惯于用“社会责任感”、“领导力”等比较中性的词语来表达所谓“精英”的含义,也就是说,“精英”与否,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综合能力,而不是学识和技术的高低。所以美国培养精英也从服务社会开始。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等。但现在我们太过重视学科、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了。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育的评价和价值取向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软实力”,也是学校最为宝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学会善加利用。(3)让学生负担责任体验责任。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成人社会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承担。但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承担过责任。狂热的追星族杨丽娟年过30,自己没有任何收入,靠父母生活,为了追星,不惜让父母变卖房产,每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却还振振有词,以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社会的。人们感叹她的自私,指责她没有丝毫责任感,更为她父母的不当教育深感痛心:没有担当就不懂得责任,没有经历过就不会负责任。

中小学责任感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在校内、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像有的班主任在班级中实施“职责轮岗”,不断给学生以角色转换的机会,不断变换大小集体环境,使学生在不同角色体验中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效果很好。

另一个是在社会上,不断为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如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成为其志愿者的输送与培养基地。首批10名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光荣地担当起了纪念馆的双语讲解员,学校还规定高中阶段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100个学时的志愿者服务。

在不少城市,垃圾分类的研究、盲道的设计、古城老街的保护开发等话题,都成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课外实地勘察、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不仅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为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启迪学生通过负责任的行为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感。

事实上,对于当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而言,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付出,同时也是一种获得。任何人都有全面发展、追求荣誉的天性,任何人都希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而履行责任就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应该注意通过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帮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这种自尊心的满足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教育中最应予以注意的部分。(4)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关注社会。敢于把社会问题引进学生生活中来。责任感具体到社会行为上,既有积极履行责任,对符合社会利益的事情积极支持、参与、促成的正面态度;也有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事情反抗、排斥、痛恨的负面态度。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就无从谈起。

因此,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我看世界”等征文活动,通过班级讨论会、辩论会,经常性地把社会关心的公共话题拿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思考重大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关注和认识社会的各种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逐步提升公民意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公共问题进行调查,并将针对问题做出的调研报告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以促使公共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通过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活动,能有意识地培养起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和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

第三个方面还要敢于把一些社会上有争议的事件引入校园,放进课堂,通过孩子们的辨析,整体提升他们对社会事务的辨别能力。

8.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句口号是在“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提出来的,旨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严防死守,最终战胜“非典”,也是号召人民面对疫情,建立起防范的责任感。其实,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关键时刻,每个公民都应承担起挽救国家、振兴民族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亘古以来的民族精神,应当弘扬。

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学、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网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对群体利益、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在中学阶段就应形成明确的概念。中学生要遵守什么,为什么要遵守,遵守和不遵守对自身、对群体、对社会有何益损。而这种概念的强化巩固,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联手进行,仅凭学校的纪律和说教是不稳固的。

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社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亲情依着于家庭,他们的经济依附于家庭,所以他们听从于学校,更听命于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行为如果与学校教育相悖,当然很容易动摇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

因此,要使青少年高质量地做人处世,社会必须唤起家长正心修身提高自身素质,唤起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氛围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杂夹着世俗和落后的成分,使得许多人抛弃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表现出乱吐乱扔、污言秽语、老拳相向、损公肥私、制假贩伪、坑蒙拐骗等等。

中学生走向社会如何远离落后的现象,如何摆脱恶劣的氛围,走近文明进步的环境,溶入诚信负责的群体,应该是一个社会工程呢。

因此,对于社会教育,特别是公民道德、公民意识教育,党政群团应摆到正常的议事日程,公众媒体应承担主要任务。

我们应当明白,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国民素质沿良性轨迹承传发展的基础。中学生带着良好的素质步入社会,将积极地影响周边的人群,甚至积极地教育他们的后代,可见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2)营造氛围,形成维护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力量。一个本来粗俗、慵散、放荡、不负责任的人走进一个文明、勤奋、严谨、负责的群体,他的个人行为必然会收敛,他的心灵必然会被感化,他的人格将得以扶正。反之,其行为将变本加厉。譬如如一个人喜欢随地吐痰,周围的人见而远之,或事不关己,冷漠待之,他当然不可能缄口不吐,甚至众人见而恶心众人吐。如果周围的人能群起而批评之,教育之,让他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性,用众人的力量责令他清除痰迹,他从此将自我收敛,他从此也可能参与对乱吐乱扔的监督。

怎样在中学生中形成群体的力量,来匡扶正气,抵制歪风,限制不良行为,怎样用群体的力量来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式管理。班委会根据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管理条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管理细则,经过班会由全班同学通过,具体以小组为单位、以宿舍为单位实施相互监督,相互批评教育,共同纠正错误和偏差,班委会分工督查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各班级形成了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形成了纠正错误和偏差的主动性。

②开好主题班会。针对一些常见的违纪现象,班级及时召开主题班会,由同学们自己罗列现象、陈述事件过程,自己剖析危害性,自己寻求纠正的措施。同学们遵章守纪更加理性化。

③开展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述评活动。团委、政教处、各班级都组织过这样的活动。运用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运用学生周围的现代雷锋的精神品格,向公众讲述,同时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广大同学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向社会作贡献的决心。(3)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要使他们具有这种属性,对他们的教育,就应该置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一个坐标系中,因而,就应该让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步入社会的轨迹。

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而外,还应具备两个能力:

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能独立顽强地生存;

二是秉赋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样,当他们被嵌入社会这部机器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个得力的零部件而发挥作用。

在上述两个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假日假期跟随父母或长辈到田头、到车间劳动,写几篇劳动的苦乐感受;向家长或邻居了解近几年的家庭生活变化、每年的家庭收入支出结构,与家长或邻居共话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计划;考察周边农村、工厂,观察所在的城镇,提出改进或建设性的建议。

能够关注社会、关注发展,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可以通过接触社会来提高的,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可以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实践来增强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引导和指导。

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孩子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地提升起来,培养出一批批有知识、有修养、有抱负的青年。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9.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指导

从社会、经济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提出应从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当代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且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实惠的。

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专业选择上,“就业去向好”、“工资收入高”成为他们追逐的热点;在学习中,呈现出轻基础理论重实用技术的倾向。

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人和自我实现并重。这一点既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工作”不同,也与9O年代的“兼顾社会利益与自我实现”的“自我设计热”不同。(2)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一些青年学生能够自觉确立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在选择人生目标和道路的同时也选择了自己的责任,体现了以社会利益为标准的社会本位思想。但我们也看到大学生的这种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错位,表现为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有的学生忙着拿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书,似乎在学校的一切目的就是学会赚钱、赚大钱的本领,个体过于强调自身的利益,而对他人、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当集体与个体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可以认为,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利益观念已日益向个人倾斜,以个人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已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3)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据笔者在本校大学生关于上大学的目的调查中,选择率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占75.2%,选择“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占9.7%,而选择不太明确的占11. 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与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在部分大学生中,学习的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中;也有的大学生为了就业、考研究生、“专升本”和出国留学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置其他课程于不顾。

他们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难得机会,因而失去了学习的持久动力。现实中种种不负责任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个体对自己姑息迁就,不负责任所造成的。一个对自身都缺乏责任意识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的负责态度的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1)社会方面。受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加之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的过分溺爱,缺乏生活的磨炼,使之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显得意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而这正好与西方那种错误思潮合拍,部分大学生坚信它,奉行它。(2)经济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思潮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三种观念:

①个体本位观念。不同于社会本位观念,它把自己从实际存在的各种关系中独立出来.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和出发点。

②为己观念。正因为它认为每个个体都独立存在、独自生存,所以只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被市场无情淘汰,为此很少关心或顾及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③金钱万能观念。在以上三种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使用。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一旦利益、愿望有差距或实现不了,就会简单偏激地批判这个社会,发泄不满情绪,甚至不负责任地否定这个社会。(3)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和失范,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尽善尽美的人,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大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对自己负责。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一些形式主义的要求往往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每个公民既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和崇高的责任,尤其是他们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使我们在和谐社会条件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1)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质,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意识的产生。(2)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可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等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意义系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园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这种情况决定了“改变精神价值观点是使现代社会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以便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同时,高等教育对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应当予以揭露和反对,让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反对消极腐败现象是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建立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

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意识到责任的情感意识、态度和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难以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3)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有些大学生之所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

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因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4)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入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某些教师在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对大学生多么有利时,却不肯定知识和才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针对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高校首先应该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生来。

10.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指导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青年,寄托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

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1)社会的外在因素。社会的因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

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有着其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些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转嫁灾难,甚至组织卖淫,只要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地使用。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是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2)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总之,在高等学校我们应从各方面努力创造出一种与大学生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环境机制,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3)注重情感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一种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助动或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3)参加社会实践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社会责任感逐渐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也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在和谐背景下,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对策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然而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一些大学生偏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一些大学生的言行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符。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是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是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后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如同在空白的画布上涂鸦。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延伸,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不容乐观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总结和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经验、方法及有待加强的地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1)自我责任感弱化。自我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等,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2)家庭责任感弱化。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家里就像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3)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简单说,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很多大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或是煲电话粥到深夜。(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对老师不负责;轻易答应同学事情而不做,对同学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5)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凸显,缺乏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注重个人价值,漠视社会价值。重视个人理想,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精神。只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社会、集体、国家乃至我们生存的环境尽一份责任;对索取、自由、权利乐此不疲,而对奉献、义务、责任却颇感不适。(6)功利主义太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一些大学生认为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唯一实际的,做任何事情都要经济回报。在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重物质实惠而轻理想目标。(7)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大学生应该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期间要认真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学生中真正做到的比率下降。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会有这些不良倾向,是学校教育、家庭氛围、社会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1)学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不到位,学校始终将智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的,学生的人格在不平衡的教育下变得扭曲和残缺;教育方式方法简单,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受动者,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决定和自由创造的权利,学生丧失了主体性。而社会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2)家庭教育。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所有家务劳动,子女却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现象,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一些独生子女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因此可以说,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其家庭没有从小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联。(3)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而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比如一些不正常、不公平、不积极的社会现象,而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却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急剧变化中、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一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得到解决的。(4)主观方面。作为一个客体的存在,大学生本身就有需求,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很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偏差。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可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上走来,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再加上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①思维方式教育。一个只想着自己的人,身边的朋友会逐渐离你远去;一个总为他人着想的人,身边的朋友也会为你着想。

就象那个“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的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上帝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来到了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而又饥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悲苦。“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把那个人领入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大家都快乐地唱着歌。“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与条件,而他们快乐,另一个房间里的人们却很悲惨?”上帝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的,他们会喂别人。”

在自然界中,作为最高级的人的生物机制是最和谐的。人体内五脏六腑相生相克,每一脏腑都是整体中的脏腑,牵一发而动全身,太过与不及都会出现问题。这也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相吻合之处。在传统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在五伦关系之中,人是关系中的人,人活在各种责任之中。

②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③最有效的责任教育手段。研究发现,有无榜样与大学生责任心存在显著相关性,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全国优秀大学生”等等。

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榜样离自己太远,就让学生在自己班里找,从自己的身边找,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集大家的优点在自己身上,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如学习王某的勤奋、李某的整洁、张某的善歌、刘某的能舞、徐某的管理能力等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的活动,即养成了学生发现别人优点的思维模式,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促进了班内友爱和谐的气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④结合学生专业和学生一起讨论。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是从事教育事业,结合他们的工作需要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他们会说到“角色转化”,如“过家家”、“娃娃屋”等;“以大带小”,让大一点的幼儿带小一点的幼儿,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再有让幼儿照顾植物、小动物等。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承担责任才能培养责任心,进而能主动的承担责任。(2)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

①角色转换。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模拟父母角色的,关心大家的生活,如早上起床后给舍友倒杯水,关心大家的饮食起居等等;模拟老师的,督促大家一起学习,给大家以心灵的鼓舞,树立良好的风气;心理医生,关心大家心理活动,调节大家的情绪。通过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培养责任意识。

有些学生说,“早上大家走的急,倒的水没人喝”。有些学生说,“老师,我都拉着她的手,一遍遍的给她讲,她就是不复习,……”。模拟心理医生的反映,“老师,某某心理有很大的阴影,她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