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学派医案(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1:20: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成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汇通学派医案(三)

汇通学派医案(三)试读:

前言

医案揭示了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浓缩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本草、针灸推拿等多学科内容,理法方药俱备,临病措方,变化随心,对学习借鉴名医经验、临证思路,指导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继承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

明代医家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指出:“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覆也。然使失之晦与冗,则胡取乎?家先生之医案等身矣,语简而意明,洵足以尽脉之变。谨取数十则殿之,由此以窥轩岐之诊法焉,千百世犹旦暮也。”孙一奎在《孙氏医案》中指出:“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纪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如老吏断狱,爰书一定,而不可移易也。”清代医家周学海强调说:“宋以后医书,惟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说:“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信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方耕霞指出:“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牍。”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中说:“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恽铁樵在给《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作序时强调:“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姚若琴在阐述编辑《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大意时指出:“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萃于是。”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秦伯未说:“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余之教人也,先以《内》《难》《本经》,次以各家学说,终以诸家医案。”程门雪认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境地。”俞长荣认为:“医案是中医交流和传授学术经验的传统形式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共同特点,又反映了中医不同学派在诊疗方法方面的独特风格。读者从医案中可以体会到怎样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怎样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怎样适当地运用成法和常方,并怎样有创造性地权宜应变。因此,医案不仅在交流临床经验、传播中医学术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医案始于先秦,奠基于宋金元,兴盛于明清。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内附医案。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录有久服石散而导致消渴的医案,陈藏器《本草拾遗》药后附案。北宋钱乙首次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设置医案专篇,寇宗奭《本草衍义》药后附案。南宋许叔微首撰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其《普济本事方》与王璆《是斋百一选方》方后附案,张杲《医说》记录了许多医案。金代张从正撰《儒门事亲》,李杲撰《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王好古撰《阴证略例》,罗天益撰《卫生宝鉴》,以及元代朱震亨撰《格致余论》等综合性医著中论后均附案。自宋金元以后,学习医案、应用医案、撰写医案蔚然成风,医案专著纷纷涌现,如《内科摘要》《外科枢要》《保婴撮要》《女科撮要》《孙氏医案》《寓意草》《里中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洄溪医案》《吴鞠通医案》《杏轩医案》《回春录》《经方实验录》等。明代著名医家韩懋、吴昆及明末清初的喻昌还对撰写医案提出了详细要求。而从明代就开始对前人的医案进行整理挖掘并加以研究利用,代不乏人,代表作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宫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古今医案按》《历代儿科医案集成》《王孟英温热医案类编》《易水四大家医案类编》《张锡纯医案》《〈本草纲目〉医案类编》等。由于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及条件制约,已有的医案类著作所收医案不够全面,参考中医古籍有限,分类整理方法简单局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同读者群及临床、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因此,从3200多种中医古籍包括医案专著中系统收集整理其中的医案日益迫切。这可以充分发挥、利用中医古籍的文献学术价值,对研究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型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

本套丛书收录1949年以前历代医家编纂的3200余种中医古籍文献中的医案,分为学术流派医案、著名医家医案、常见疾病医案、名方小方医案四大系列。本书在建立专用数据库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现代阅读习惯,参考中医院校教材,对所有医案进行全面分类,以利于了解、学习和掌握历代名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应用方药技巧,为总结辨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好的借鉴。其中,《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以学派为纲,医家为目,分为伤寒学派医案、河间学派医案、易水学派医案、温病学派医案、汇通学派医案;《著名医家医案系列》以医家为纲,以病为目,选取学术成就大、影响广、医案丰富的著名医家的医案;《常见疾病医案系列》以科为纲,以病为目,选取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医案;《名方小方医案系列》以方为纲,以病为目,选取临床常用的经方、名方、小方所治医案。

本丛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的大力支持,年届97岁的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特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担任主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条件所限,加之中医古籍众多,医案收录过程中难免遗漏,或分类不尽如人意,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中医古籍医案辑成》编委会2015年6月凡例《中医古籍医案辑成·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依据贴近临床、同类合并、参考中医教材教学大纲、利于编排、方便查阅的原则对医案进行分类与编排。

内科医案按肺系、心系、脾胃、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等排列。

妇科医案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生产与产后病、乳房疾病、妇科杂病等排列,并将传统外科疾病中与妇科相关的乳痈、乳癖、乳核、乳岩等医案调整到妇科,以满足临床需要。

儿科医案按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骨伤科顺序排列。年龄限定在十四岁以下,包括十四岁;对于部分医案中“一小儿”的提法则视医案出处的具体情况确定。

外科医案按皮肤病、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疾病等排列。

五官科医案按眼、耳、鼻、口齿、咽喉顺序排列。

对难以用病名或主症分类,而仅有病因、病机、舌脉等的描述者,归入其他医案。《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为全面反映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成就,其著作中所摘录或引用其他人的部分医案采用“附”的形式也予以摘录。医案中的方药及剂量原文照录,不加注解。对于古今疾病或病名不一致的医案,按照相关或相类的原则,或根据病因病机,或根据临床症状,或根据治法和方剂进行归类。同一医案有很多临床症状者,一般根据主症特征确定疾病名称。

对因刊刻疑误或理解易有歧义之处,用括号加“编者注”的形式注明本书作者的观点。原书有脱文,或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者,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一一补入,不出校。

原书中的异体字、古字、俗字,统一以简化字律齐,不出注。

原书中的药物异名,予以保留,不出注。原书中的药名使用音同、音近字者,如朱砂作珠砂、僵虫作姜虫、菟丝子作兔丝子等,若不影响释名,不影响使用习惯,以规范药名律齐,不出注。

本书采用横排、简体、现代标点。版式变更造成的文字含义变化,今依现代排版予以改正,如“右药”改“右”为“上”,不出注。

每个医案尽量标明出处,以助方便快捷查找医案原文,避免误读或错引。

对部分医案或承上启下,或附于医论,或附于方剂,或附于本草,或案中只有方剂名称而无组成和剂量,采用附录的形式,将原书中的疾病名称、病机分析、方剂组成、方义分析、药物用法等用原文解释,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附录中的方剂组成,是根据该医案作者的著作中所述该方剂而引用的,包括经方或名方。汇通学派概论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沿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便于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深入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分清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哪些是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学术流派或体系是后人依据著名医家们的师承关系、学术主张或学术倾向、学术影响而划分的。由于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交叉、分化,学派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划分学派的标准不一,有按学科分类,有按著名医家分类,有按学术研究方向分类,有按著作分类,有按地域分类,因而划分出外感学派、内伤学派、热病学派、杂病学派、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薛己)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正宗学派、全生学派、金鉴学派、心得学派、寒凉学派、蔺氏学派、经穴学派、穴法学派、重灸学派、重针学派、骨伤推拿学派、指压推拿学派、一指禅推拿学派、经穴推拿学派、腹诊推拿学派、儿科推拿学派、五轮学派、八廓学派、内外障学派、少林学派、武当学派、新安学派等,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学派研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学术流派形成年代、学派划分标准、学派研究学术价值等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基础医学及临床领域中的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汇通学派是否存在,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能否另立门户,学派之间的渗透与交叉重复如何界定等;另外,每一学派的代表医家虽然在师承或学术上一脉相承,但其学术理论、临证辨病思路、处方用药方面或相差甚远,这些医学大家大多数是全才,如以学派分类,难免以偏概全;加之以往学术流派研究偏重理论,忽略临床,因此,以派为纲研究著名医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为弥补学术流派研究轻临床的不足,拓展学派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收集学术流派相关医家的涵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案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这些医案不仅是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直接鉴证,也是研究学术流派源流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汇通学派是主张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进行汇聚沟通以求得中医学发展的医学流派,简称汇通派。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中医将何去何从?中医界具有改革精神的医家,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试图取长补短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并进行了中西医汇通尝试。汇通学派以张锡纯、恽树珏(恽铁樵)等为代表,在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引导现代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的积极作用。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治学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重视实践;并深入研究中药药性,亲尝中药,体验药物的毒性反应、用量和功效等。张氏认为,汇通应以中医为主体,沟通中西医,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进行全面尝试;并深入研究大气理论,对大气生理,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创制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镇肝熄风汤、起痿汤、活络效灵丹;重视药对,善用小方与生药,尤其是擅长中西药联合应用,标本兼顾,取西药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强调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医案多达上千例,包括摘录先贤医案、其子张荫潮医案、门人弟子医案、亲戚朋友医案、地方名医医案、他人应用张锡纯方药医案等,这些医案或附于论后,或附于方后,或附于药后,部分医案可同时见于论后、方后、药后,但详略有度,侧重点不同,便于互参。医案治疗过程完整,部分医案分为病因、证候、诊断、处方、效果五部分进行描述,病机分析深入,临证用药思路清晰,容易效仿,故倍受后世医家青睐,成为学医必读之书。

恽树珏,字铁樵,清末民初人,著《群经见智录》《见智录续篇》《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各论》《临证笔记》《临证演讲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保赤新书》《妇科大略》《论药集》《梅疮见恒录》《十二经穴病候撮要》《药盦医案全集》等。恽氏主张中西汇通以中医为主,兼采西医之长,且中医不能囿于《内经》,必须超越古人,才能继续发展。因为中西医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认为重视生理、细菌、病理、局部病灶固然重要,但不知四时五行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是不行的。恽氏从维护中医的角度倡导中西医汇通,有其积极意义。《药盦医案全集》为医案专著,医案治疗过程比较完整,病机分析与治则俱备,所用药物均有剂量及炮制煎服方法。复诊记录详细,有多达二十诊者。

祝味菊,著《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等。今人招萼华编纂《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内有许多医案。祝氏在上海与西医梅卓生合作开办了中西医结合诊所。祝氏主张中西医汇通,提倡学术革新,“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术无中西,真理是尚”。首创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倡导重阳理论,提出“因无寒邪、温邪之分,邪有无机与有机之别”。并从西医病理学角度论述了中医卫、气、营、血功能障碍时机体发生的病理改变。临证善用温热药,尤其是附子,人称“祝附子”。常常重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阳药救治伤寒危证,名噪沪上。祝氏医案中对患者姓氏、就诊时间、病名、症状、病理、治法、处方及用药剂量、复诊等记录详细,用药颇具特色。

陆彭年,字渊雷,清末民初人,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概要》《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中医新论汇编》《生理补正》《陆氏论医集》等。陆氏主张中医科学化,强调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以阐发中医学术;认为能以西医解释者则以西医代替之,不能解释者,则据现代医学以否定之。陆氏医案散见于《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等书中。今人编有《陆渊雷医案》,医案症状叙述明确,并分析病机,复诊记录完整,多交代临床疗效。另外,还有引用日本人撰写的《生生堂医谈》《医事小言》《成绩录》《建殊录》《续建殊录》《险症百问》《橘窗书影》《方伎杂志》《漫游杂记》《古方便览》等书中的医案,对了解日本人用中药治病情况有一定的参考。

施今墨,字奖生,著《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均为门人弟子整理)等。施氏的治学主张一是沟通中西医学,革新中医,强调中医与西医二者应取长补短,互相结合。提出“学术无国界而各有所长”,“诊断以西法为精密,处方以中药为完善”,“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可用也”。二是重视中医教育,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开设课程以中医理论为主,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难经》等,兼顾生理、病理、药理、解剖等西医课程,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三是提倡中西医病名统一,率先使用西医病名诊断书写脉案,并结合己见而创新说,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临证常参考西医的辅助检查和化验结果,还经常与西医专家共同研讨治疗方法,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途径。四是提倡“中医现代化,中药工业化”,提出十纲辨证理论,擅用对药,使其同类相从、异类相使、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开阖相济、升降合用,更好地发挥疗效。医案中患者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辨证立法、处方、复诊、用药剂量及特殊煎煮方法均记载详细。

总之,中西医汇通,有接受西说以充实中医者,有以中西医相比附以汇通者,有主张中医科学化者,有临床上中西药并用者。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医学发展水平,汇而不通是必然的。但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思想,对中医学术研究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六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兴未艾,虽不能与汇通学派相提并论,但保持中医优势,中西医融汇贯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祝味菊内科医案◆伤寒

樊先生

一诊:1939年8月1日。

症状:病经月余,肌热复炽,神衰语乱,筋惕肉,腹硬满,脉微欲绝。

病理:伤寒正虚邪恋,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病名:伤寒坏症。

治法:姑予潜阳强心。

处方:黄附片24g(先煎),别直参12g,上安桂3g(研冲),炮姜炭6g,生龙齿30g(先煎),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45g,朱茯神18g,甘枸杞15g,龙眼肉15g。

二诊:8月2日。

症状:筋惕稍瘥,已得寐,大便舒,腹部略软,脉息虚细而略缓。

病理:心力稍佳,腑气已行。

治法:再予前法损益。

处方:上方别直参改用9g,加紫贝齿45g,仙半夏15g,鸡子黄1枚(打冲)。(《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洪先生,鲁班路蒲柏坊。

一诊:1月21日。

症状:病经五日,汗出肌热,起伏不解,咳呛胸腹引痛,苔腻头痛、肢冷,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不和。

病因:素禀下虚,阳浮。

病名:伤寒太阳病。

治法:与温阳辛解。

处方:水炙麻黄4.5g,川桂枝6g,灵磁石60g(先煎),生紫菀12g,白芍9g(炒),黄附片15g(先煎),白杏仁12g,朱茯神15g,仙半夏15g,生茅术15g,大腹皮12g,远志4.5g,生姜9g。

二诊:2月2日。

症状:肌热略浅,咳仍未爽,苔腻,脉缓。

治法:再与温潜辛开。

处方:灵磁石60g,朱茯神18g,白芍9g(炒),紫贝齿30g(先煎),酸枣仁24g,仙半夏18g,蜜炙麻黄4.5g,川桂枝6g,生紫菀12g,黄附片15g(先煎),白杏仁12g,蒸百部9g,远志4.5g,生姜9g。

三诊:2月4日。

症状:肌热渐平,咳减而仍不爽,苔腻,口臭,脉缓。

病理:表气较和,肺气未肃,肺胃不和。

治法:再与和中肃肺。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蜜炙麻黄3g,炙细辛3g,紫贝齿45g(先煎),朱茯神18g,北五味3g,生牡蛎30g,酸枣仁30g,淡干姜4.5g,姜半夏15g,白杏仁9g,附片15g(先煎),茅术12g。

四诊:2月6日。

症状:肌热起伏,咳仍不爽,苔腻,脉弦。

病理:新感寒邪。

治法:再与辛开温摄。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蒸百部9g,朱茯神18g,生牡蛎45g(先煎),蜜炙麻黄4.5g,酸枣仁30g,生紫菀12g,白杏仁12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茅术15g(炒),附片15g(先煎),生姜9g,黑锡丹12g(先煎)。

五诊:2月8日。

症状:肌热已平,咳较爽,苔化,脉略缓。

治法:再与摄肾肃肺。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朱茯神18g,姜半夏15g,生牡蛎45g(先煎),酸枣仁30g,炙苏子9g,黄附片15g(先煎),茅术15g(炒),蒸百部9g,白杏仁12g,生紫菀12g,大腹皮12g,黑锡丹12g(先煎),生姜9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刘老,七十有四,禀赋素强,身体健康。

一日突患伤寒发热,医投辛温之药,病不少减,而反增重。壮热烦渴,六脉洪实,谵妄无度,不可终日。举家惊慌,于是再请一医生为其诊治。医曰:“此为温病,虑其病入心包,有痉厥之变。”处方则银翘散之类,自夸轻可去实。服药2帖,毫无效果。病者不安,更为狂妄,于是又换一医诊治曰:“病者年高病重,慎防摆脱之变。”予潜阳之品,亦无效果。闻祝师之名,请其出诊。祝诊之曰:“病者禀赋素强,服桂枝汤而转入阳明,可用白虎汤法,如体质虚弱者,可加人参,即人参白虎汤。今迁延日久,所幸正气未虚,可以大剂速抑病邪。

处方:生地30g,石膏30g,知母12g。

家属睹其方颇以为异。认为祝医生以用温药而传远近,今此病用此大凉之药,患者年老,是否有碍?祝曰:“余之常用温药者,因近人阳虚者多,刘君禀赋强,热度高,宜及时清热抑邪,可放心服之。”

果然一剂热减,二剂热退神清,三剂能下床行走矣。(《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刘女士,蒲柏坊。

一诊:

症状:头痛,肌热,恶寒,体酸,胸闷,苔腻,无汗,脉息浮弦。

病理:寒湿交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遏阻,心力亦感不足。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薏仁18g,朱茯神15g,生茅术15g,川桂枝9g,姜夏18g,水炙麻黄4.5g,大腹皮12g,藿梗9g,黄郁金9g,生姜9g。

二诊:

症状:头痛稍瘥,恶寒已罢,苔腻,胸闷,体酸,汗出不彻,脉浮弦。

治法:再与温潜辛开。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制川朴6g,云茯神15g,水炙麻黄4.5g,生茅术15g,酸枣仁24g,川桂枝9g,姜夏24g,白杏仁12g,黄郁金9g,藿梗9g,生姜9g。

三诊:

症状:汗出热解,咳呛痰多,苔腻,脉息细缓。

病理:表和,中温尚盛。

治法:再与温潜淡化。

处方:生牡蛎45g,白杏仁12g(打),生茅术15g,黄附片18g(先煎),白芥子6g,朱茯神18g,炙苏子9g,姜夏15g,酸枣仁24g(打,先煎),蒸百部9g,大腹皮12g,远志4.5g,生姜9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毛先生,重庆路。

一诊:1月12日。

症状:肌热一周已过,头痛,体酸无汗,咳呛不爽,胸痞,苔白,脉息弦大。

病理:阳虚中湿,风邪外干,营卫失调,三焦阻遏。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阳辛化。

处方:水炙麻黄6g,明天麻9g,仙半夏15g,川桂枝9g,生薏仁18g,灵磁石45g,川羌活6g,白杏仁9g,黄附片15g,生紫菀12g,黄郁金9g,制川朴4.5g,生姜9g。

三诊:1月15日(出诊)。

症状:肌热稍减,体酸已瘥,咳呛不爽,口腻,脉浮大。

病理:表气较和,肺失清肃。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60g,白杏仁12g,黄郁金9g,生龙齿30g,生紫菀12g,川桂枝9g,水炙麻黄4.5g,生薏仁18g,仙半夏15g,白芥子6g,黄附片15g(先煎),枳壳6g,生姜9g。

四诊:l月16日。

症状:肌热渐平,头痛亦瘥,咳爽,脉息转缓。

病理:表气渐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白芍9g,仙半夏15g,生龙齿30g(先煎),蜜炙麻黄4.5g,酸枣仁18g,川桂枝9g,云茯神15g,黄郁金9g,生紫菀12g,黄附片15g(先煎),生薏仁9g,大腹皮12g。

五诊:l月17日。

症状:肌热平,咳呛渐瘥,脉息缓大,腹泻溲短。

病理:表解里犹未和。

治法:再与扶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茅术15g,川桂枝9g,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大腹皮12g,朱茯神24g,泽泻9g,炙苏子9g,生紫菀12g,煨粉葛6g,带皮砂仁9g,生姜9g。

八诊:

症状:纳呆便闭,寐不安,苔腻,脉沉缓。

病理:表解肠胃未和。

治法:再与潜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姜半夏24g,生白芍12g,生龙齿30g(先煎),茅术15g,川桂枝6g,黄附片15g(先煎),朱茯神18g,大腹皮12g,麦芽15g,六曲9g,生姜9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密夫人,九江路75号。

一诊:12月25日。

症状:肌热三日起伏,无汗,头胀,肌酸,胸闷,苔腻,脉息浮弦。

病理:湿蕴于中,寒风干表,营卫失调,三焦不化。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生茅术15g,黄郁金9g,川桂枝9g(后入),姜半夏15g,藿梗9g,水炙麻黄4.5g(后入),大腹皮12g,桑枝15g,黄厚附片15g(先煎),生姜9g。

二诊:12月27日。

症状:肌热平,纳呆,苔化,脉息虚缓。

病理:表和,中阳不足,阴阳失交。

治法:再与温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18g(先煎),炒茅术15g,生牡蛎30g,黄厚附片15g(先煎),川桂枝9g,云茯神15g,姜半夏15g,生白芍9g,生谷芽15g,藿梗9g,陈皮6g。

三诊:12月29日。

症状:便秘,溲少,苔腻,寐不安,自汗,脉虚缓。

病理:脾胃未和,虚阳上浮。

治法:再与潜阳和营。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18g(打,先煎),白杏仁12g(打),紫石英30g,川桂枝6g,炒茅术15g,云茯神15g,生白芍12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炒麦芽15g,陈皮9g,生姜9g。

四诊:12月31日。

症状:寒热间日时作,苔黑润,脉细缓。

病理:阳虚中寒,三焦失化,营卫犹未能调节。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北柴胡9g,淡干姜6g,生牡蛎30g(先煎),姜半夏15g,大腹皮12g,川桂枝9g,炒茅术15g,酒炒当归9g,草果壳6g,藿梗9g,陈皮6g,桑寄生12g。

五诊:1931年l月2日。

症状:肌热平,黑苔已化,胃纳亦醒,脉息虚细而缓。

病理:营卫已调,中阳渐化,正气未复。

治法:再与温潜养心脾为主。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川桂枝9g,酒炒当归9g,云茯神18g,酒炒白芍9g,炒茅术12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8g,淡干姜6g,大腹皮12g,桑寄生15g,生谷芽15g,西砂壳9g。

六诊:1月4日。

症状:苔化,纳醒,力乏,自汗,脉虚缓。

病理:中气未复,气血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佐以和营之品。

处方:生西芪9g,云茯神15g,炒茅术15g,黄厚附片15g(先煎),生白芍15g,淡干姜6g,酸枣仁24g(打,先煎),火麻仁15g,大腹皮12g,巴戟天15g,川桂枝6g,炒谷芽15g,西砂壳9g。

七诊:1月7日。

症状:胃纳醒,大便行,自汗已差,脉虚缓。

病理:气虚中寒,心肾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三阴为主。

处方:生西芪12g,酸枣仁18g(打,先煎),制首乌15g,黄厚附片15g(先煎),姜半夏15g,巴戟天18g,云茯神15g,炒茅术15g,仙灵脾12g,灵磁石30g(先煎),炒麦芽15g,淡干姜6g,陈皮9g。

八诊:1月10日。

症状:眠食俱安,二便亦调,神乏体倦,脉息虚缓。

病理:正气未复,中阳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为主。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生西芪15g,巴戟天12g,云茯神15g,秦归身9g(土炒),仙灵脾15g,酸枣仁18g(打,先煎),甘枸杞12g,炒茅术15g,姜半夏15g,淡干姜6g,龙眼肉12g,生谷芽15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民国十一年,余悬壶成都。有府街刘老者,已古稀之令矣,卒病伤寒,壮热烦渴,六脉洪实,谵妄无度,不可终日。医皆虑高年气衰,不敢任用峻剂。余重与玉女煎,去牛膝加犀羚各9g,一剂知,再剂已,数日而痊。

阅十余载犹见其独步街头,腰脚弥健,计已耋耄之年矣。若斯禀赋,实为稀有者也,有是体,始用是药,吾非不用寒凉也。特以今人体质浇薄,宜温者多,可清者少,温其所当温,不足为病。浅薄之流,讥吾有偏,非知我者也,吾何患焉。(《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上海国医学院学生徐某之弟,病伤寒甚剧,请医束手。祝师当时在该院执教,徐某信仰其理论,征得父亲同意,邀祝诊治。徐弟高热两旬不退,神昏谵妄,前医佥谓热入心包,主用清宫。祝诊之,不能苟同。

处方:附片12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麻黄6g,桂枝9g,生姜9g,朱茯神12g,苏梗6g,郁金9g,姜半夏9g,生龙齿30g(先煎),酸枣仁15g。

服后诸恙依然,翌晨又为处方如前。徐父慌乱之余,又延名医会诊,皆认为热药之误。一医且笔之于方案,谓邪入心包,误投温燥,法在不救。家中人更慌,皆出怨言。徐乃见祝师,祝问前方服后厥恙好转否?徐曰:未也。然则能变否?答曰:亦未也。祝曰:不好不变,药力未及也,何用惊为。徐以实告:名医某某等皆谓服师药已无求矣。祝遂与徐同往,其父蹙额相迎。祝问前方服否?徐父有难色曰:顷间名医会诊,以为非是,未敢服也。言下唏嘘不已。祝曰:有斯哉!病以吾药而剧,吾不得辞其咎,然吾知此病不即死也。吾使人来侍病者五日,前所服之药过五日其药性当已消矣,其不及五日而亡者,药之过也,可毁我招牌,并鸣之于报端,为庸医杀人之戒。苟过五日不死者,非吾之罪也,任令更医诊治。徐父用此而谢曰:吾固深信夫子者,医生有割股之心,先生既知其不死,幸始终拯救之。于是出纸笔,促之处方。祝曰:无更只字,连服两帖,不分昼夜续进,明日不需延请,自来诊视。次晨祝破扉而入,急问昨宵病人有变否?徐氏谢曰:小子服夫子药,汗出热减神静而得安寐矣,夫子真神人也。复出纸笔请处方。祝曰:无更只字,再服两帖。次日仍照原方又服两帖,诸恙大愈。因谓徐父曰:向者一纸热药,即被断为杀人,今连服六剂而热退神清,是非明矣。徐父谢曰:倘非夫子真知灼见,小子其病毙矣,今而后始知名医之所以为名医也。(《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书家天台山农之女,病伤寒,朱少坡治之两旬馀,热不减无汗,略有谵妄,少坡数见余之治绩,因邀去会诊。视其处方,大致蒿佩栀芩之属,其后又参用大黄,服已仍无动静。时余意气方盛,认为不合,改予麻桂葛根,与夫温中之药,如茅夏砂腹之类,言服此当令汗,汗出热当减,次宵忽暴下凝血而亡。少坡因劝余改变作风,余言事理无差,变出意外,宁愿受谤,良心不可改也。嗣后又遇相类之事数则,不胜怅然。因推思其故,大凡中寒之人,频服清凉之药,肠胃活力日削,渐次麻痹,由肠充血而肠郁血,因于郁瘀栓塞,循环障碍,引起肠坏死,轻凉薄寒之药,其性缓和,故所害不显,旦旦服之,譬如雪上加霜,层层堆砌,麻痹既深,反应沉寂,只是衰弱,痛苦反稀。一旦处服温峻之剂,郁阳暴伸,肠胃蠕动转烈,溃疡腐肉,剥离下注,譬如日照冰山,豁然崩裂,倾注下泻,一发而不可收拾。夫温热之药,多涩大便,服茅夏砂腹等固肠之药,而不免于滑泻者,寒凉蓄积之量大,温热之药,反成催促推动之原也,以此招谤,百口莫辩,代人受过,又何辞乎。(《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小女厚初夹食伤寒,下之不通。

伤寒病灶未敛,绝对不可下,孺子未明伤寒之解剖之理也。伤寒之肠,炎肿扩张,孔道缩小,(大凡急性炎症,组织多充血而形肿,内脏炎肿之情形,不可目睹,试观眼膜发炎者,眼睑焮肿,其目眶缩小,如成一线,难于睁大,可以为证。)病灶以上之固体积滞,因炎肿之处,孔隙狭小,不得遽下,遂逗留蕴郁,而为痞满。此时而欲强下之,则刺激其病灶,徒增懊憹而已。小女厚初,病夹食伤寒,壮热胸闷,苔垢嗳腐,数日不更衣。以为可下,下之终不可通,恍然知肠道壅肿而窄小,新停之积,不易通过也。

遂与藿朴夏陈鸡金枳壳之类,以减少其酵腐之机,迨夫炎肿渐消,宿滞顺流而下,毫无阻碍,容量之多,数倍往时,绝食既久,骤得如许积粪,自有骇怪之者矣。

用下法以抑制亢奋,不得应用于伤寒者,下药必经肠道,肠道不耐峻攻时,则有所顾虑也。昔仲景有慎下之文,反复叮咛,岂无谓哉。(《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徐某,20岁。

患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

邀请祝氏诊治,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不能作热入心包之治法。遂以温潜法拟方:

附子、活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仁、茯神、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有西医叶翰臣者,中国药学界之老博士也,早岁曾罹伤寒之病,热匝月始退,体力困惫,久久不复。民国二十九年,又病伤寒,反复检验,费氏反应甚浓,白细胞显著减少。时叶氏已五十余岁,私心忧急,度难久持。会同居有护士缪小姐者,屡在大华医院,为余看护伤寒病人,前后多次,深知中医治迹之佳,乃竭力介绍于叶氏。博士固以深研国药著称于时者,然未尝信中医也,惊于事实之传说,遂相延诊视。曰:吾所患者,何病也,须几旬可愈?余为之诊询一过,答曰:此伤寒病也,依吾法治疗之,十日可衰也。博士将信将疑,缪小姐力为证明所说不虚,于是改服中药,依法调护,所得效果,悉如所料,八日退净。留一方为之调理,不数日而体力复苏。乃大诧异,复来邀诊,余意其为食复也。至则博士蹑蹀室内,欢然相迎曰:今日之请,非求诊也,愿得一谈如何?余颔之。博士曰:此番伤寒病程缩短,超过预料,体力恢复之快,出乎意外,余甚感谢,今所欲问者,阁下前后所用之药,余在中央研究院,大都已作精密之研究,对于伤寒,既无杀菌之力,又无特效可寻,然而阁下能如期愈病者,何所为而然耶?余因问之曰:西医用血清疗病者,胡为哉?博士曰:此不过增强人体之抗力而已。惟其然,中医之能奏愈病之功者,亦犹是耳。夫愈伤寒者,伤寒抗体也,抗体之产生,由于整个体力之合作,吾人协调抗病之趋势,使其符合自然疗能,在此优良之环境下,抗体之滋生甚速,故病可速愈,非药物直接有愈病之能也。中医疗法之原理,不过如是而已。博士击节赞叹曰:果如是,中医疗病之原理,诚有其卓然之立场矣,我人个别研究中药,而不了解整个医者,虽冥索百年,亦无所得也。嗣后叶氏眷属,及其亲友凡有病伤寒者,无不推诚介绍,亦无不应手而效,此八年前事也。[本案在《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内科疾病·伤寒》中也有记载。祝氏处方:黄厚附片12g(先煎),人参9g(先煎),黄芪15g,川桂枝9g,炒白芍9g,活磁石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朱茯神9g,酸枣仁12g,姜半夏9g,陈皮9g,淮山药12g,炒麦芽12g。编者注](《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又治一伤寒病人,发热多日不退,神衰脉数。诊为并发心脏衰弱。

于麻黄、桂枝等中药,复加附子、酸枣仁、磁石、龙齿以强心安神,终于获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程先生,卜邻里14号。

一诊:2月25日。

症状:肌热,汗出及颈,肢体酸楚,苔腻胸闷,气短,腹膨,溲浊而少,脉息虚数。

病理:湿蕴于中,寒风外束,营卫不和,三焦滞壅,肺络损伤。

病名:伤寒兼湿。

治法:当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水炙麻黄4.5g,白杏仁12g,川羌活9g,朱茯神18g,仙半夏12g,川桂枝9g,生薏仁24g,大腹皮12g,炙苏子9g,生紫菀9g,附片15g(先煎),生姜9g,桑枝15g。

二诊:2月26日。

症状:汗出仍未爽,体痛稍瘥,脉息虚而略缓。

病理:表犹未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9g(后入),炒茅术15g,黄附片15g(先煎),川羌活9g,姜半夏18g,水炙麻黄4.5g,北茵陈15g,生紫菀12g,蒸百部9g,炙苏子9g,朱茯神18g,生姜9g,桑枝15g。

三诊:2月27日。

症状:肌热稍减,体痛渐瘥,便溏溲少,脉转虚缓。

病理:表气较和,中湿尚盛。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羌活9g,蒸百部9g,朱茯神15g,川桂枝9g,北茵陈15g,酸枣仁18g,生紫菀12g,泽泻9g(炒),炒茅术15g,炙苏子9g,黄附片15g(先煎),大腹皮12g,姜半夏24g,生姜12g。

28日改方,去枣仁,加龙齿。

四诊:2月2日。

症状:肌热平,咳呛减,苔腻,溲浊便溏,脉息虚缓。

病理:表和中湿尚盛,三焦遏阻。

治法:再与扶阳化湿。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茅术15g(炒),生牡蛎45g(先煎),川桂木9g,泽泻9g(炒),朱茯神24g,黄附片15g(先煎),姜半夏18g,淡干姜6g,炙苏子9g,蒸百部9g。

五诊:3月3日。

症状:咳呛未已,苔腻,溲少而浊,不思饮,脉虚缓。

病理:心脾肾三阳俱衰,湿邪遏阻,分泌不良。

治法:再与温化三焦为主。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带皮苓24g,茅术18g(炒),牡蛎45g(先煎),上安桂6g,北茵陈15g,枣仁24g,黄附片15g(先煎),仙灵脾12g,西砂壳9g,大腹皮12g,淡干姜9g,姜夏18g,远志4.5g。

桂枝改作肉桂,为了化气行湿。(《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李先生,四明医院。

一诊:2月28日。

症状:肌热,汗出不解,神昏,苔腻,唇烂,目开不得寐,溲秘,脉息浮大。

病理:寒邪外干,中湿遇阻,营卫不和,心力已衰,阳浮不潜,三焦失化。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化。

处方:蜜炙麻黄4.5g,生龙齿45g(先煎),茅术15g(炒),川桂枝6g,黄郁金9g,仙半夏18g,灵磁石60g(先煎),白芍6g(炒),生紫菀12g,黄附片15g(先煎),生姜9g,酒连5g(泡冲),朱茯神24g,白杏仁12g,远志4.5g。

二诊:2月29日。

症状:神清得寐,溲行,便秘,肌热已平,脉息缓大。

病理:表和浮阳已敛,腑气未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茅术15g(炒),生龙齿30g(先煎),薏仁18g(炒),白杏仁15g(打),云茯神24g,姜半夏18g,大腹皮12g,川桂木6g,生紫菀9g,远志4.5g,生姜9g。

三诊:3月2日。

症状:寐已安,胃纳醒,大便不行,脉息缓。

病理:腑气未通。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炒茅术15g,大腹皮12g,生牡蛎3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麦芽12g(炒),朱茯神18g,仙半夏15g,白杏仁12g(打),炙苏子9g,生紫菀12g,黄郁金9g,生姜9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梁先生,忆定盘路大新村。

一诊:

症状:肌热经旬,汗出疹透,体酸头痛,腹满便溏,脉息略紧。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不和,三焦遏阻,阳浮于上。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粉葛根6g,生龙齿30g(先煎),水炙麻黄4.5g,仙夏15g,朱茯神18g,川桂枝9g,炒茅术15g,黄郁金9g,大腹皮12g,黄附片15g(先煎),生姜9g。

二诊:

症状:头痛稍瘥,肢酸,便溏,肌热起伏,脉息转缓。

病理:营卫未调,三焦遏阻。

治法:再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水炙麻黄6g,云茯神18g,黄附片18g(先煎),川羌活6g,酸枣仁24g,川桂枝9g,仙半夏15g,生茅术15g,大腹皮12g,桑寄生15g,藿梗9g。

三诊:

症状:头痛体酸俱瘥,肌热渐平,苔白,脉缓。

病理:正盛邪衰,营卫渐调。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酸枣仁24g(打,先煎),桂枝9g,炒茅术15g,藿梗6g,大腹皮9g,白杏仁12g,茯神18g,川羌活9g,大腹子12g,陈皮9g,生姜9g。

四诊:

症状:肌热已平,寐已安,二便俱郁,苔腻纳少,脉虚缓。

病理:邪去正虚,中湿尚盛。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9g,姜夏18g,云茯神18g,炒白芍9g,大腹皮12g,酸枣仁24g,炒茅术15g,黄附片18g(先煎),藿梗9g,西砂壳9g,淡干姜6g,炒麦芽15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于少灵,蒲柏坊。

一诊:3月17日。

症状:肌热一周已过,胸闷,腹胀痛,苔白脉浮,红疹遍布,小腹焮肿。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失调。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水炙麻黄4.5g(后下),仙半夏24g,黄郁金6g,粉葛根6g,生茅术12g,藿梗6g,川桂枝6g(后下),大腹皮12g,灵磁石30g(先煎),黄附片12g(先煎),白杏仁9g,生姜6g。

二诊:3月18日。

症状:肌热稍减,腹痛亦瘥,脉浮缓。

治法:再与温潜辛散。

处方:上方加生苡仁15g,生紫菀9g;改附片4.5g,郁金9g,仙半夏15g,生姜6g。

19日改方加赤苓12g,葛根减4.5g。

三诊:3月20日。

症状:肌热渐平,腹痛已瘥,苔化脉缓。

治法:再与潜阳和表。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白芍18g,白杏仁9g,炒茅术12g,黄附片15g(先煎),水炙麻黄3g,朱茯神12g,黄郁金9g,川桂枝6g,仙半夏15g,酸枣仁15g,大腹皮9g,生姜9g,粉葛根4.5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翁先生。

一诊:1941年3月9日。

症状:肌热一周未解,无汗,寐不安,苔腻,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束,中湿遏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

病名:伤寒湿阻。

治法:当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水炙麻黄6g,紫石英10g,姜半夏12g,苏梗6g,大腹皮9g,云茯神12g,川桂枝6g,黄附片12g(先煎),生茅术12g,黄郁金6g,白杏仁9g,生姜9g。

二诊:3月10日。

症状:汗犹未彻,苔腻,泛呕,脉浮缓。

治法:再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云茯神12g,水炙麻黄4.5g,酸枣仁15g,大腹皮9g,黄郁金6g,乌附块12g(先煎),姜半夏18g,川桂枝6g,生茅术12g,苏梗6g,白蔻仁6g,生姜9g。

三诊:3月12日。

症状:肌热平,苔腻,作呕,脉息沉缓。

病理:表和中阳未化,食物阻滞。

治法:再予温潜淡化。

处方:上方去麻黄、郁金、白豆蔻,加焦枳实9g,淡干姜6g,炒白芍6g,炒麦芽12g。

四诊:3月14日。

症状:热平,苔化,纳呆,便秘,脉息虚缓。

病理:病去正虚,心脾不足。

治法:再予潜阳益脾。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酸枣仁15g,炒茅术12g,云茯神12g,带皮砂仁6g,炒麦芽12g,乌附块15g(先煎),苏梗6g。

按:热平,苔化,病去正虚,麻桂均去,乌附加重。(《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徐夫人,愚园路。

一诊:11月29日。

症状:肌热二周,无汗而炽,神衰,不得寐,苔白,脉息虚数。

病理:气阳素虚,心力不足,寒邪外干,营卫不调,虚阳上浮。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扶阳强心,兼调营卫。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30g(打,先煎),川桂枝6g(后下),青龙齿30g(先煎),黄厚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朱茯神18g,水炙麻黄4.5g,生茅术15g,藿梗9g,大腹皮12g,干姜6g,黄郁金9g。

二诊:11月30日。

症状:汗出热减,胸闷泛恶,苔腻,脉息虚而略缓。

病理:营卫较和,中阳未化。

治法:再与强心和营,兼理三焦。

处方:酸枣仁30g(打,先煎),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6g(后入),青龙齿30g(先煎),朱茯神15g,姜半夏24g,黄厚附片18g(先煎),川朴花4.5g,生茅术15g,水炙麻黄4.5g(后入),黄郁金9g,白蔻仁6g(后入),淡干姜6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茵先生,29岁。

一诊:3月19日。

症状:肌热二周未解,汗出齐颈,苔白,胃痞,便溏,脉缓大。

病理:寒风干表,营卫失调,中阳不足,表邪留恋。

病名:伤寒症。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姜半夏15g,水炙麻黄4.5g,朱茯神18g,炒茅术15g,大腹皮9g,酸枣仁24g,川桂枝6g,黄郁金9g,藿梗9g,粉葛根4.5g,生姜9g,白芍6g(炒)。(《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先生,打浦路

一诊:2月11日。

症状:肌热一周,汗出不解,咳呛胸痞,气短耳鸣,苔白便溏,脉息虚大。

病理:寒邪外来,肺卫不和,中阳被伤,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病名:伤寒太少合病。

治法:与潜阳强心,兼调肺卫。

处方:川桂枝9g,酸枣仁30g(先煎),蜜炙麻黄3g,姜半夏15g,生白芍9g,灵磁石60g(先煎),炙苏子6g,黄郁金9g,朱茯神18g,黄附片18g(先煎),远志4.5g,大腹皮12g,生姜9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先生。

一诊:

症状:自汗气促,鼻煽,脉息虚缓,舌润无苔。

病理:伤寒已达二候,心肾水虚,真阳泄越。

病名:伤寒阳越。

治法:与摄肾潜阳为主。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朱茯神15g,仙半夏12g,生龙齿30g(先煎),炒白术12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先煎),炮姜9g,黑锡丹15g(先煎)。

二诊:

症状:自汗气促稍瘥,脉息仍虚缓。

病理:真阳已见潜藏之势,气衰。

治法:仍当摄阳益肾为主。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朱茯神15g,破故纸15g,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覆盆子9g,黑锡丹15g(先煎),巴戟天18g,仙半夏15g,炮姜6g。

三诊:

症状:脉象缓而敛。

病理:连进益阳补肾,吸气亦深,肾之摄纳渐复。

治法:再与前意出入。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朱茯神15g,破故纸18g,灵磁石30g(先煎),巴戟天18g,炮姜9g,制川朴6g,生龙齿30g(先煎),炒白术12g,仙半夏15g。

四诊:

症状:脉缓而虚,耳聋眠少。

病理;邪去正虚,肾气不固。

治法:再与益肾潜阳为治。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大熟地18g,生龙齿30g(先煎),破故纸18g,生谷芽15g,朱茯神15g,灵磁石30g(先煎),仙半夏18g,炮姜16g,炒於术16g。(《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先生,外滩。

一诊:2月23日。

症状:胸痞,纳呆,下利,脉细紧。

病理:中阳不足,寒邪阻遏。

病名:结胸。

治法:当与泻心汤法。

处方:姜半夏18g,川桂皮9g,粉葛根9g,酒连2.4g,瓜蒌壳12g,生姜12g,淡干姜6g,黄附片18g(先煎)。(《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治徐伯远肠伤寒奇验

民国十五年,余自成都移壶来申,囊办景和医科大学。朱君少坡,引小圃长子伯远来,从余学医,其明年。伯远以病告,视之,正伤寒也,与麻桂辛温宣发之方。小圃惧其峻,扬言已服,诊数日,仍无应手之象,心窃疑之,旦旦临诊,而病势日重,百般思维,不得其解。一日又往诊视,适小圃外出,余徘徊室内,苦索其药病不应之理,忽见案头置有药方一纸,睨视之,则泻心之类也,于是恍然大悟,遂即引退。

当晚小圃来电道歉,因问之曰:案头药方,是伯远所服与?曰:是众道友评议之方也。余曰:此方不妥,阁下其审慎之。小圃谢曰:今已服矣,尚无不合。余又曰:慎之,郁极必扬,今宵或有猝变欤。翌晨竟无消息,午后再往访视,则诸医皆在,济济一堂,僮仆栖遑,客有愁容。西医谭以礼等亦与焉,小圃神色沮丧,惘然若失,见余至,整额而迎曰:伯远昨晚发厥,至今未醒,顷又增搐搦,如之何其可也?言已,唏嘘不止。未几看护出,告小圃曰:顷间予服紫雪丹,数下不得入,客皆同声嗟叹。小圃悲从中来,亦潸然泪下。余曰:药未入口,如此亦佳。众咸愕然。

少坡走辞,余起送之,小圃曰:兄亦去乎?余曰:否,吾将少待。小圃遂携余入一小室,愀然而悲曰:伯远尚有望乎?余曰:不惧吾药,非无望也。小圃悚然动容,长揖而谢曰:伯远是吾子,亦阁下之徒也,可以为父师而坐视不救乎?虽毒药不敢辞,惟阁下图之。因为处强心扶阳诸药,倍增其量而与之,曰:速为配就,吾将督煎也。煎次,即嘱看护如法顿服。旋进晚膳有顷,余问小圃曰:药已服否,药后动静如何?答曰:犹未也,顷间众医会商,佥谓用药太峻,安危存乎一线,且缓待之,明晨再议可乎?余曰:此何时耶?病笃若斯,岂可耽延!小圃曰:家人怯,不敢服也。余滋不怿,质之曰:家必有主,君之家主为谁?君固方寸已乱,然吾不能坐视吾徒之枉死于病也。伯远服师药而亡,吾不复言医矣。于是径命看护灌药,亲视其咽服。初服吐不纳,再服下少许,三服则未吐。余曰:此犹未足,再煎一服。尽二剂犹无动静。余恐药力未到,心力先溃,因请于谭医,即予注射强心。谭医辞曰:高热如此,昏愦如此,脉微如此,强心注射,恐非宜也。余曰:但注小量,愿负全责。于是召诸看护,告以调护之法,即令肃清病房,摈退杂人,虽其生母亦不留。由是戚当哗然,卿卿私詈曰:何来野郎中,不近人情若斯。

小圃欲备车送余归,余曰:夜已深,今宵不复行矣。小圃局促不安曰:然则当为备榻。余曰:且小坐待之。小圃假寐,夜半看护忽忽来速小圃去,小圃矍然惊愕而起,余固睨及,因亦不语。未几小圃入,见余未醒,则亦默坐。少顷余佯作伸欠,问小圃曰:何如?小圃捧拳而谢曰:顷伯远已醒,顾看护曰:吾欲见阿父。余趋视之,彼便咽悲诉于吾曰:儿苦甚,许多褴褛无赖,曳我入井,吾虽挣扎,力不胜也。忽来大胖子,力驱群只,拯我出井。我今遍身疼痛,如受鞭笞云。余笑曰:何物群丑,困人若斯。大胖子者,大附子欤,邪机出表,安得不痛?因再处方而归。

次日终朝未厥,搐搦亦平,汗未出,热未降,再予前法出入进服,汗出热减,身痛乃解,三日神志尽复。自言左胁下作痛,家人延西医牛惠霖诊之,云是肋膜炎,且已成脓,非开刀不可。余入语小圃,牛言恐有未确,因顾谭医曰:此项胁痛,当是汗出局部受寒之故,即有炎症,亦未必化脓也,牛医何时来,余当面询之,不然则先行抽水化验,以昭郑重。谭然之,翌日再往,则牛医已去,且已割开表皮,言脓在内膜,必须剖肋,最好住院,今因病重,姑与内服,令脓下泄。余询谭医曰:肋膜之内,即是胸腔,胸腔之脓,循何道而可下泄,愿请教焉。谭医谢曰:此牛医敷衍之语耳,不意遭遇阁下,遂有失言之窘也。余返与小圃曰:伯远今已厥回神清,渡过危机,今而后余不复问讯矣。小圃惶惶相谢,大啐主持割治者,即命其东宅夫人担任监护之责,以坚信任。于是继续服药七日,热退痛消,调理月馀始痊。

小圃原为时方论者,经斯认识,于是一反过往作风,得心应手,遂有祝派之称,其后次子仲才,亦从学焉,盖体认有得也。一代名医,行道数十年,犹能从善若流,亦足多已。(祝味菊门人王云锋在《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之四》中也录有本案并载有处方。编者注)(《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苏生(指祝味菊门人陈苏生,编者注)家境清寒,幼年就丧了父母,由嫁给朱家的姨母带在身边,供养上学。自从学医成业之后,机会还不差,偶然看好几个病,自己以为了不起,因为人缘还好,口碑也还好,因此我很自负。那年姨丈朱季安罹了伤寒病,我照例先与辛散宣解,汗出热不减,照我的经验,知道此病不易速痊,为了慎重起见,就延聘了某名医来诊治。他认为姨丈是阴虚者,汗多伤阴,邪热反炽,所以主张滋清。大家因为他是个名家,据说他有断生断死的本领,脉案相当漂亮,所以我也很赞同他的措施。可是一天一天的诊治,病况一天一天的恶化,从烦躁到谵语到昏迷,他说这是一个历程,他还预测以后应当恶化到如何程度,然后可以逆转为安。大家信任他,我也信任他。在病的第十天,病态不大妙,神志晦涩,呼吸浅表,时时有发厥之象。我打电话问他,他说这是“转”,一转就有希望的。我们邀他拔号出诊,他晌午才来,这时姨丈已经奄奄一息。他匆匆一看,对我说,这是“转”,叫他们不要慌张。他匆匆地去了,他还没出大门,里面已经凄声嚎淘,素称强健无病的老人家,就此与世长逝了。(《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大表兄朱仰荪,又病倒了。病倒却在南汇故里,乡间无名医,当然又是我挡了一个头阵,两贴药不灵,样子又是伤寒,而且症状和姨丈是一个路子。他们慌了,和我商议,我当时主张,不宜再请那些赫赫有名的时医,我们应当找寻一个素有学识的医家,比较妥善些。他们同意我的主张,但是茫茫医界,究竞谁是学者呢?在那时某报的顾问某先生,常常有著作在报端发表,问病答方,说来头头是道。我与他素昧生平,然而心仪已久,于是决定推荐了他,病家也很满意,因为“行交行”,总比较靠得住的。他们就重金敦请这位先生专车下乡,他主张下夺,他说:非此不足肃清陈莝。三贴药之后,病情照样变了,我自作主张来给他一贴滋阴开窍,乡下的医生又加上一付清宫牛黄,病情没转机,格外地糟了。他们怪到墙门的风水不好,延了和尚道士,七敲八敲,把病人敲上了西天!(《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一九四一年冬天,第二个表兄朱仰山又病了,病了又是伤寒。开始就是伤寒专家看的,七八天不见效,烦躁得很厉害,又找我去看。我根据过去经验,自以为很有把握,足能控制病情,所以不再对一般名家专家有所依赖,这番很经意地负起治疗的全权。为了特别审慎,同时又会同一位西医老搭挡,实行中西会诊,针药并进,从谵语昏糊许多不利条件下,居然把病人拖上了四五个星期,虽然神志还是不甚了了,可是热度总算退了。我很自得,以为这番立了大功,足以拉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