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里读诗词·冬来雪倾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8:18:46

点击下载

作者:琬如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飞花令里读诗词·冬来雪倾城

飞花令里读诗词·冬来雪倾城试读:

前言

[  ]

2017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的节目在引爆收视狂潮的同时更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于古典诗词的记忆与热爱,而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飞花令”环节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飞花令”本是中国古时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该令诞生于西周,成熟于隋唐。属雅令。行飞花令时首选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一般而言,行令时,诗句不仅必须含有相对应的关键字,而且对该关键字出现在诗词中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诗词之美,美在情感之真纯,亦美在表达之深刻。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抹亮色,以其真实的表达与动人的遐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缤纷闪耀,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故此,我们策划编辑了《图说天下·文化中国:飞花令里读诗词》这套丛书。

本套丛书共分为4册,每册均以诗词作为载体,从诗歌的缘起——《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明清佳句,精心遴选了150余位诗人的近500首经典古诗词,依循古代飞花令的行令规则以及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选取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春、夏、秋、

、风、霜、雨、雪、花、云、月、夜等几十个常见字进行编排,每一首诗词后均配有相应的注释与优美的文字赏析,并辅以精心设计的花絮版块和插图,带领读者在诗香词海之间开启一场唯美动人的诗词文化之旅。

岁月浩浩,历史悠悠,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那些性灵的飞扬,生命的忧思,历史的感喟,都潜藏在一篇篇优美的诗词之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吧!冬夜书怀唐·王维[1]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2]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3]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注释[1]夜漏:漏,指漏壶,古时,人们以漏壶计时。漏壶上有镌刻着时间符号的浮箭,符号共百,分昼夜,白昼以漏壶计时,称昼漏;入夜以漏壶计时,称夜漏,意指夜晚的时刻。[2]霭:密集、浓盛的样子。[3]尚少:典出“白首为郎”,以郎官颜驷的三朝不遇,寓指怀才不遇,久不得擢拔。尚,崇尚、喜欢;少,少年。赏析

作为盛唐最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存世的佳作很多,《冬夜书怀》一诗算不得盛名煊赫,但文字明净清新,文风典雅精致,借景抒情,意味格外悠长。整首诗明是在写漫漫寒冬夜,草木衰颓,月光清冷,堂皇的灯火下,身着丽服的宫人已年老貌衰,无颜再拜谒君王。实际上却是在借此暗喻自身年已垂暮,不为君王所喜,怀才而不遇,壮志难酬。

诗开篇明义,首联以“寒”与“永”点出了冬夜的寒冷与漫长,又以“夜漏”“宫中”点明了时间与地点。颔联以细腻的笔触写景,“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在清冷的月光映照下,被浓密寒霜覆盖的草木愈显衰颓,而在衰颓的草木映衬下,月光也愈显清冷。短短十字,却营造出了一种暗夜孤独,凄清悲凉的气氛。

颈联,笔锋一转,由景及人,写了明艳的灯火下,身着华丽服饰,却已鬓生白发、年华老去、容颜衰败的人。“丽服”与“颓颜”,“朱灯”与“华发”的强烈对比,更凸显了夜半孤人、郁闷凄凉的境遇。尾联点题,借白首为郎的典故抒怀,汉家天子喜爱器重年富力强的官员时,我已垂垂老矣;顾影自视,再也无颜步足朝堂,谒见天子。

全诗笔法细腻,文字清新却疏冷,以景及人,借景抒情,既道出了冬夜的萧瑟漫长,又指出了斯人的年华不复、怀才不遇。景与情,情与人,水乳相交,浑如一体,隽永之余,颇值得细细品读。[1]渡汉江唐·宋之问[2]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1]汉江: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2]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归乡途中所闻、所感之诗,此诗描摹游人口吻,栩栩如生,而情感外溢,不可遏止。游子远客岭南,在这期间,音书断绝,信息不通,其间孤苦寂寞,可以想见。而年节变化,冬去春来,无形中将乡愁乡思深化了一番。诗人凭借时空的广阔,来抒写客游之况,虽不直白地写情,而客子思乡之情已见于字里行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客子一旦归乡,离家乡越近,那种惊喜与担忧的矛盾心情更显得激烈。远游之后,将要回家,喜悦是很自然的,而在久无音信的情况下,又担心家中发生其他的变化,未免又多了一重担忧。在这双重心理的作用下,诗人使用了一个“怯”字,使得情感更为生动。诗人以简洁的笔法将归乡客子的复杂心情刻画描摹得入情入理。虽然诗中并未与《渡汉江》发生关系,但从情感上而言,仍不失为一首饱含深厚情感的好诗。早冬唐·白居易[1]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2][3]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注释[1]可怜:可爱。[2]闲:清闲、闲适。[3]五马: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马驾辕,借指太守的车架,固以指代太守。赏析

十月清寒北风冽,初冬,总能给人一种冷肃萧杀的感觉,但白居易的《早冬》却独树一帜,让萧杀的寒冬瞬间变得鲜活可爱起来。虽然在吟咏冬日的诗词中《早冬》绝算不上出尘绝俗,但却是最脍炙人口的。

全诗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流畅中带着几许清新的意味。首联“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直接点题,写出了江南十月,虽有轻寒萦绕,但却无丝毫萧杀之感,反而玉雪可爱,恍若阳春三月一般美好。之后,诗人在颔联与颈联具体描述了江南十月的“好”:地上薄有轻霜,但并不料峭,萋萋的芳草依旧绚烂着日光,斑驳的光影洒在叶子已经枯黄的老树上,将它如新发一般的茁茁生机映衬,寒樱粉白如雪海般的花朵连缀枝头,更为这溶溶早冬平添了一丝温暖。这丝温暖熨帖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诗人自也不例外,竟怀着对清闲酣醉酒客的无限羡慕之情,而自己因公务缠身,不能到酒家饮酒放松。“无由”二字用得精妙,言简意赅,却将诗人身不由己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与首联的“似春华”形成呼应。

概言之,白居易咏颂冬日的笔触从来都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浸润无声却让人感怀。诗人笔下那一片萧杀之中充满了安闲与美好的冬也的确令人艳羡,而他借景抒情,要抒的,恰也是对这冬日、对大自然、对希望、对美好和对闲适生活的由衷热爱与向往。大话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中唐著名诗人。他少时聪慧好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后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的作品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守岁唐·李世民[1]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2][3]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注释[1]芳殿:华丽的宫殿。[2]馥:浓郁的香味。[3]盘花:在此特指祭祀用的供品。赏析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于贞观年间的诗,他作为一代明君,其自身文学造诣很深。平时也喜欢武文弄墨,且作品多被世人所称赞。适值这一期间国家康泰安定,繁荣昌盛,李世民于春节之际有感辞旧迎新之情,所以写下了这首气氛祥和、节味浓郁的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闲适、安然之情。

全诗是以过年时守岁的情形为主题的,而且又是以皇宫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其景致自然更为别致一些。开句“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便直奔主题。太阳已经西下,华丽的宫殿之内被装扮得金碧辉煌,处处流光溢彩。在这样的氛围中,冬之寒岁即将过去,而暖意融融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在一年一度的守岁辞旧之际,举国上下一定都沉浸于欢乐之中了吧?看那祭祀祖先的供品多么庄重。“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大家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良宵共守,辞旧迎新,这是何等热闹而又美好的时刻呀!

其实,从诗里我们看不出一点独特的技巧,但因为李世民要彰显的是自己平静而祥和的闲适之情,这份直白显得平实,所以诗人以己心度人心的感受意味愈发浓郁,使我们读起来也仿佛置身其中,自然而然贴切了。冬夜唐·贾岛[1]

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

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

凌结浮萍水,雪和衰柳风。[2]

曙光鸡未报,嘹唳两三鸿。注释[1]羁旅:寄居异乡的意思。[2]嘹唳:声音凄清的意思。赏析

这是贾岛在外任职时所作的一首诗,主要对自我漂泊在外,寒夜漫漫之孤独进行表达。读贾岛的诗主要侧重于意境的欣赏,因为诸诗人之中,他独以推敲用字著称。宋朝刘克庄这样评价他的诗:“吟来体犯诸家少,改定人移一字难。”可见他用字之较真。不仅如此,贾岛所写的诗句多是工于华丽,富于雕琢的,不过于这样精心刻画的诗句中,我们又总是读出孤寂凄清之心境,悲惨抑郁之情绪。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便是对贾岛之诗最贴切的形容了。

在这首诗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到贾岛骨子中所渗透的孤零、凄清之意,一句“羁旅复经冬”便足以将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的孤独、无助进行了空间、时间的全方位表达。而那句“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又不由让人读罢难掩心中凄然,寒夜漫漫,孤枕难眠,思的想的无非是旧日之人之事。细品其境,那种空旷、孤独、忧伤之感便扑面而来。通句虽不见一个冷字,可其境,其情,其心,又何止一个冷字可形容?贾氏之炼字、炼意是绝对不容小觑的,用他自己的诗来表达,便真正是“十年磨一剑”了。

其实,贾岛此诗所流露的幽幽哀情是有处可寻的,他早年贫寒,曾经一度出家为僧。这种悲凉的成长经历或许是在贾岛的骨子内已经深浸不去了,何况是这样一个寒冷冬夜,独自异乡的所思所叹,又岂能不饱含悲情?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二月唐·李贺[1]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2]

依稀和气排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注释[1]日脚:即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样子。[2]和气:此处指温暖和缓的气息。排:化解的意思。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早春之景的小诗,出自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的第十二首。李贺素有“鬼才”之称,其作诗最讲究想象力,多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而且用词瑰丽,颇富浪漫情怀。历史上,人们将他与李白、李商隐相提并论,称为三李,可见其艺术功底之深厚。只不过,由于他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之中,内心的抑郁与伤感多在诗中展现,这就造成了其诗多伤感的特点。《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为李贺的壮丽之作,全词共计十三首,将一年四季进行极力描摹。而这一首则是对一年当中最后一月的描写,其早春气息极为浓郁。冬日的阳光刚刚升起,红通通一片,光泽虽淡却映红了天空,着落于桂枝上的薄霜还没有完全消散,可是,温和的气息已经出现,并化解了严冬的寒冷。白天渐渐变得长起来了,冬日漫长的黑夜被白天所代替,春天已经迫不及待地到来。短短几句诗,一幅早春之景便这样呼之欲出,从而变得具体可感。从太阳的颜色到渐长的白昼,情景跳跃自然,立意新奇又言之有物,让人读来口中有句,眼前有景,于不自觉中感受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暖。由此足可以看出鬼才之“鬼”的精巧构思,绝对不是浪得虚名。[1]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唐·杜甫

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2]

河冻未渔不易得,凿冰恐侵河伯宫。[3]

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4]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

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5]

新欢便饱姜侯德,清觞异味情屡极。[6]

东归贪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

可怜为人好心事,于我见子真颜色。

不恨我衰子贵时,怅望且为今相忆。注释[1]阌(wén)乡:唐朝时期的县名,今河省灵宝。脍:细细切开的鱼肉。[2]河伯:传说中的河神。[3]饔(yōng)人:做饭的厨师。鲛人:捕鱼者,渔夫。[4]觜春葱:比喻鱼嘴部的肉质非常鲜美。[5]清觞:指美酒。[6]东归:作者要去洛阳,即回家乡。赏析

这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是杜甫在公元758年所作,当时他正从华州去往洛阳,途中遇姜候,于是设宴款待。吃饭过程中杜甫感念姜候不嫌自己官职卑微之德,从而写下此长篇,以赞美姜候的重情好客。

事实上,读这首诗会给我们生活气息浓重的感觉,因为诗句通篇很长,但其中大部分笔墨都用于写杀鱼,烧鱼,吃鱼之上,诗人内心真正的感受却是寥寥数字带过。其中,“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两句,最有生活艺术,从杀鱼到吃鱼,作者似乎一直静候其旁细细观看,这种完整的艺术经验自然来自于杜甫多年积累的功力,但却又不觉让人心生诗人深入生活现实,贴近生活本质的朴素感。尤其“落砧何曾白纸湿”,这不恰恰就是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所积累的烧菜经验吗?如此普通的句子,放进诗人长歌之中,不但不显突兀,反而加强了其细致、真实之感。

可以这样说,诗中处处洋溢的是一种好友相见,把酒言欢的氛围,这对一个羁旅他乡,归心似箭的人而言,实在太过美好。从而在侧面突出了姜候的热情款待之盛情,也从中凸显了作者内心的感激之情。虽然只是一顿饭,一条鱼,可读来却大有深意。无题·其二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1][2]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3]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释[1]金翡翠:一种金绿色的被子。[2]绣芙蓉:绣有芙蓉花的床帐。[3]刘郎:刘晨。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后重入天台山访仙女,踪迹渺然。赏析

此组《无题》共四首,除此首七律外,尚有一首七律,一首五律,一首七古,体例既别,其主旨又有明显不同,恐非一时之作。

依内容看,此诗表达的是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情人的思念,诗眼应在“梦为远别”四字上,全诗围绕此展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首联起句极突兀,大有横空出世之感。重来相聚,已是空言,一别之后,音信全无。此句之意极晦涩,但是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笔锋一转,却写到了月照楼台,五更钟响。原来首句所写恰是梦境,一声钟起而使自己从梦中惊醒。诗人造语之奇,令人叹服。“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有了首联的渲染烘托,颔联所写,则异常真实感人。钟声惊破了好梦,梦中相逢的恋人突然天各一方,杳无踪迹,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以至于落下泪来。但落泪亦是没有意义的,梦不可能再回来。因而,梦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的人儿写信,情急意切,走笔如飞,在这种不由自主的状态中,连墨都没磨浓。诗人用一个“催”字,将这个场景描绘得极为传神,而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又是屡见不鲜的,因而,颔联被诗人赋予了极强的生活意味。“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梦去书完的时候,蜡烛的光焰已经微残,淡淡地照射在帷帐上,而熏香的被褥,那股余香依稀。颈联之中,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又表现了在梦醒之后室空人杳的惆怅与悒郁,“金翡翠”“绣芙蓉”在这里有反衬的意味。“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在一切梦幻泡影都破灭之后,主人公又清醒地认识到了别离的痛苦。诗人以刘晨访仙不遇的典故,说明相爱的人不能相会的事实,而现在,这种相会更加渺然无期。尾联是情感的终极宣泄,前面的大肆渲染,使得尾联表现出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是以男女的爱情和相思为主线的,而这爱情可以说是失败的,是最能令人伤感的。之所以如此,是在其中融入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悲,后人解李商隐之诗,往往从其身世入手,不是没有道理的。诗人故事李商隐娶妻之后,多年在外任职,即便回到了长安,也只是担任一些闲职。为了一展胸中的抱负,他只好拜托当时的宰相令狐 帮忙。令狐 是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的儿子,他对李商隐投奔李党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所以一口拒绝了李商隐的请求。一天,正赶上重阳节,李商隐在令狐 的客厅里留下了一首诗,诗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 见诗之后不禁恻然,想起了两人当年在令狐府中的情谊,最终将李商隐补为了太学博士。虽然李商隐在官场前途黯淡,但他的诗文却名动一时。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时就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句,甚至还开玩笑说下辈子要给李商隐当儿子。白居易去世几年后,李商隐的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婴,李商隐给其取名为“白老”,以此纪念对他颇为赏识的白居易。[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3][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5][6]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7]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注释[1]过:这里是拜访、访问的意思。[2]具:备办。鸡黍:泛指待客的饭菜。[3]合:环绕。[4]郭:外城。[5]轩:窗户。场:打谷场。圃:菜园。[6]话桑麻:畅谈农事。古代常以桑麻喻农事。[7]就:接近,此为欣赏的意思。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时所写。首联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颔联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颈联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没有一个夸张的词语,却把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表现得富有诗意,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1]破阵子·春景北宋·晏殊[2]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3]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注释[1]破阵子: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2]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3]巧笑:美好的笑。赏析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田园气息。上阕写自然景物,众多意象秀美明丽。下阕写人物:“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的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斗草”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机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少年游·离多最是北宋·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1][2]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注释[1]可怜:可叹。[2]难重(chóng):难以再来。赏析

此词抒发离愁别怨,上阕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而为下阕反衬作好铺垫。起首句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比喻诀别。后一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也就是说,流水不足以比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而后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定比喻对方一去杳无音讯。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以取消。短短六句,将云和水人格化,语意反复,有千回百转之感。

流水、行云本是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而是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作者化无情为有情,是为了突出人情之难堪。尾联三句直抒胸臆,言语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日相比。此三句是对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截了当的表达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直陈久别的怨恨和难耐的相思,读来荡气回肠。难怪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词中正是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设置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北宋·周邦彦[1]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2][3][4]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凤帏深几许,曾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觞。[5]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6][7][8][9]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注释[1]金屋:指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2]土花:苔藓。唐李贺诗:“三十六宫土花碧。”[3]莓墙:布满青苔的墙。[4]丝簧:中国传统的丝弦和管乐。[5]待月西厢:唐代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以“待月西厢”喻情人相会。[6]伊行:意中人那里。[7]密耗:秘密的消息。[8]秦镜:汉代秦嘉将到外地做官,来不及与卧病的妻子徐淑话别,特赠与铜镜,以表示思念之情。[9]韩香:晋贾充女贾午喜欢韩寿,就将家藏的异香赠与了他。后来贾充闻到韩寿身上的香味,知道是贾午所赠,于是将贾午许配给了韩寿。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铺叙、渲染的特长,摹景抒情都细腻动人。上阕以写景为主,展现黄昏之愁。春雨潇潇,小小的池塘中荡漾着一泓新绿。清风吹过窗帘,片片碎影在夕阳中闪动。“羡”字起领四句,于景中略微流露出情思来。一双燕子轻盈地飞进帘下的巢中,仿佛是旧日的那一对;苔藓在前番的残壁上重新染出新绿。它们都能隔年而重返旧地,多么让人羡慕啊。主人公于是触景生情,感叹人不如物,旧欢难续。“绣阁”句开始揣想对方的情形——绣阁深闺,凤帏沉沉,渐觉一往情深。本来打算以琴音传情,却又怕误了佳期,因此“欲说还休”,从中更可见满怀幽怨之无处倾诉。本来想对酒当歌,借酒消愁,但是却“未歌先咽”,因为借酒消愁愁更愁。作者把视角巧妙地转为写人思己,从侧面衬托了思念之深。

下阕“遥知”三句依旧从对方着墨,想象伊人晚妆停当,在西厢下等待着自己的到来,词意与上阕相续。然而明知她“待月西厢”,却因为路途之“遥”而不能相见,好不凄苦。人不能相见,只有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可是偏偏连梦魂也不到她的身边,凄苦之感便更进一层。这频叠出现的悬想与希冀写出了佳音渺渺,相聚难期的痛苦,逼出长长的问句:“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

作者巧妙地化用秦嘉赠镜、贾女偷香的典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将词情又推进一层。由于旧欢是这样的难以继续,因此只寄希望于霎时厮见。这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而天又何苦悭人?如此尤怨、迂妄的一问,将词情推向高潮。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最后几句:“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道出了其中的艺术真谛。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南宋·李清照[1][2]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3]偏宜瑞脑香。[4]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注释[1]琐窗:镂刻着连锁纹饰的窗户。[2]酒阑:酒酣。[3]瑞脑:龙涎香,也叫龙脑香。[4]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他写了一首《登楼赋》,在文坛享有盛誉。赏析

这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一首词,词中透着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在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中,多可见这种愁肠千结、悲凉阴郁之作,因为当时的宋朝百姓所面临的是国破家毁的惨状,很多人为了追随朝廷而背井离乡。李清照也是如此,加之其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她居于异乡,孤苦伶仃之状可以想见。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不仅道思乡,还别有深意地借用典故思及国家之命运,使得愁云惨雾笼罩全篇。同时,词人擅工闺情,如此又让词中多出一份缠绵凄恻之苦。这种国失、家毁、孤身一位弱女子的对应真可谓“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上阕叙事,一个醉酒的女子,品着苦味连绵的浓茶,于梦中醒来,与她相伴的唯有萦绕不去的瑞脑香气。原本精致华丽之美却分明透着借酒排遣的孤独无助。清香缭绕,室静无声,其孤独之景跃然可见。下篇则抒情,“秋已尽,日犹长”,此情之无可奈何分明可见。唯无所事事才叹天长,寂寞之人才会有此感。可词人又于结尾处用“莫负东篱菊蕊黄”进行转折,乍看有对自己随遇而安的排解之意,事实上只给人留下隐忍不发的愁思凝重之感。所谓不提情则句句关情,便是如此。所以,赏花下酒殊不是借酒消愁之故?词人故事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字德甫,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北宋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二十一岁时与李清照结婚,崇宁四年(1105)十月授鸿胪少卿。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出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他和李清照结婚后,对金石学的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金石录》共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二十卷收录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是研究古代金石学的必读之书。早春唐·白居易[1]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2][3]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注释[1]和气:和暖气息。[2]春销:春日温暖之气消散寒冷冰霜的意思。[3]鬓边霜:指两鬓白发。赏析

白居易一生所作春天的诗句非常多,但除去对春之热爱之情外,大多都是抒发自我抑郁情怀的,尤其是老年之后的诗作。这首《早春》便是如此,其用语不多,却于和暖春光之中可感诗人脉脉愁情。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和白居易的经历相关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因为官场的排挤、打击、贬谪而倍受煎熬,所以哪怕面对春光如许,却依旧无法真正快乐起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派早春之景:春日温度渐暖,和风消融了冰雪,温暖了河水,阳光照在寒冰初融的河面,闪烁着温暖的光泽。可是,于如此温馨的景致之中,诗人独心生郁闷,春风所消的不过是田园之冰霜,而年华渐老,双鬓结下的“秋霜”又如何清除呢?这样看似无意之叹,恰恰将诗人内心最无可奈何的惆怅表达了出来。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多会借景抒情,从而隐喻、精工之语颇多。但白居易一直追求的是平易近人,其语句中不会有太多雕琢之感。可正是这样简洁的写法,才更加突出其春之又来,年华又老去一岁的沧桑之味。这里面没有春风得意,也没有春意暖心,更多的只是诗人落寞心绪的反映,使人读来心生怅惘。[1]暗香·旧时月色南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2]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注释[1]暗香:此亦为姜夔自度曲,双片,九十七字。[2]何逊:南朝梁的诗人,曾在扬州做官,极善于咏梅。赏析

这首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咏梅绝唱。起句云“旧时月色”,本要咏现在的梅花,却偏偏要从“旧时月色”开始,可见词人的心里有着多少过去的哀怨故事。而就在这月色下,他在梅边吹笛,唤起“玉人和月摘梅花”,境界清幽。接下来,词人突然又回到了现实中来,“何逊而今渐老”,这正是词人自己痛心的自问,是否就已然忘却了“春风词笔”了呢?这时,笔锋本已转向了词人自己,但他又再次转回到石湖的梅花上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可见此处花好,也可引动诗兴。而下阕又再一次荡开笔致,“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此句写相思之情,却无可慰藉。“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见尊酒而想到离人之泪,但更是因相思之愁苦方去喝酒。而红萼无言也几近白话,因红萼本来就无言,但如此一说,反觉情致更为深厚与醇美。就在“红萼无言耿相忆”的文脉中,顺理成章地打开了别一扇记忆的门。然而,“长记曾携手处”,竟然是“千树压、西湖寒碧”的景象,这种渗透了作者自身情感色彩的景色更为深刻的向我们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千树压、西湖寒碧”,那是一个纷纭万状的美丽与黯然惊心的凄楚在心灵深处的瞬间融合,也是这首词共有的感情基调。满江红·江汉西来北宋·苏轼[1][2]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3][4][5]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6][7]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8]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注释[1]西来:对于鄂州来说,长江来自西南,汉水来自西北,因此统称西来。[2]高楼:这里指的是黄鹤楼。[3]锦江:位于四川,是岷江的支流,流入长江。[4]南山:《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之君子,民之父母。乐之君子,德音不已。”冯应榴合注:“《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得贤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遗爱:在地方官卸任时,称赞其政绩良好,称为“遗爱”。[5]剑外:剑南山以南,是四川的别称。[6]江表传:书名,已经失传。[7]狂处士:指祢衡,他很有才学,恃才傲物,孔融曾经多次向曹操举荐他,但是他却受到歧视,对曹操破口大骂,后又被送到了荆州刺史刘表那里,也不被接纳,最终被送到江夏,被江夏太守黄祖杀死。[8]使君:指朱寿昌。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当时,他与朱寿昌为好友,二人经常互诉心声,这首词便是苏轼寄给朱寿昌的其中一篇。全词看似一篇怀古思乡之作,其实内涵非常丰富。当然,之所以如此,除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与苏轼大气开阖的文风有关。

词的上阕是由景入情,状写长江、汉水之气势,但却又从景中寓情,加入自我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当是苏轼见景生情的感慨之语,不足为奇。但是,后面马上拓开一笔,“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一句马上由思乡之感慨做好了进入怀古的状态,这种快速的笔锋之转将苏轼内心难平的郁愤之情染上一抹苍凉之色。在下阕词中,词人顺理成章的借古人与好友阔谈人生,那既是对好友的规劝,又是对自我内心郁愤的排解。所以,读至此苏轼之旷达忽然而现,尤其是词末“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句,将词人超然物外的人生观表达得恰到好处。这是对好友的勉励,更是勉励自己,它不同于看不透当局而阐发的牢骚之语,而是看透了世事而由内心生出的脱离政治、寄情诗词的美好愿望。

因此,品读此词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最为鲜活却全方位的苏轼形象,他有血肉,有情感,更有他人所不具备的睿智以及开阔的心胸。所以,他会因为政治不顺而郁愤,也会因为离家而思乡,更会对朋友良言相劝,以及自我沉淀。如此多的意味在一首词中尽数表达,可谓谈笑之间尽抒胸臆了。[1]秦楼月·楼阴缺南宋·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2][3]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注释[1]秦楼月:词牌名。据传李白始创此调,因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因此得名。[2]金虬(qiú):铸有虬龙装饰的漏箭,用以计时。[3]灯花结:古俗谓灯花结则有远客至,为团聚之兆。赏析

这首词写春闺怀远,表达了一种朦胧的情绪。霜月、楼阴、风露、杏花等组合成的月夜景色,能引起无限遐思。又由室内诸景而勾起团圆之念。如果说这是词人出使金国时怀念南方之作,那么,“楼阴缺”便带有痛惜河山破碎之意了。江雪唐·柳宗元[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3]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1]踪:行踪。[2]蓑(suō):用棕或莎草编织成的雨具,即蓑衣。笠:斗笠。[3]“独钓寒江雪”:严冬大雪天独自在江上垂钓。赏析

这是首咏寒江雪景的诗。作者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在漫天皆白、毫无生机的特定环境下,以一蓑衣钓翁的形象来打破沉寂的画面,以无声胜有声。全诗以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贬谪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清平乐·别来春半南唐·李煜[1][2][3]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4][5]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6]生。注释[1]春半:春天的一半,半春。[2]柔肠:原意是心肠柔软,这里指绵软的情怀。[3]落梅:指开放时节较晚的白梅花。[4]无凭:没有凭证,这里是指鸿雁没有带来书信。[5]归梦难成:指想回家的心愿无法实现,有家难回。[6]更行更远:指行程遥远。赏析

李煜是南唐后主,作为亡国之君,五代十国的纷乱,也铸成了李煜的悲剧。作为词人的李煜,以词雕花,以文琢情,潇潇然织成了另一番文字的繁华。《清平乐·别来春半》一词是李煜思念被扣留汴京、有家难回的弟弟李从善所作。词风柔和婉约,格调清新别致,触景生情,忧思难禁,是难得的佳作。

上阕以“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起笔,毫不掩饰地直抒胸臆,道出了兄弟分别之后的抑郁与离愁。“别”既是起意之处,又是落笔之处,一向含蓄的词人竟开门见山的以“离别”来点题,足见其离愁之强烈。“触目柔肠断”,春光已逝过半,每每掠过这些春景,便会想起远在异国、羁留难归的弟弟,瞬间便会柔肠寸断。“触目”一词,在这里用得极为精准。离愁满腹时,静静地站在花树下,不染纤尘的白梅花落了满身,亦落了满地,阶下的白梅如飘雪般零乱,身上的落花刚刚拂去就又落了一身。“乱”之一字,淋漓地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忧思与烦乱,“拂”与“满”的连续及对照则生动地刻画出了思念之深刻。

下阕紧承上阕,以鸿雁归无凭,路遥梦难成,离草无尽生,将原本虚无的离愁描绘得更加真实和具体。鸿雁本为传书来,但仰头望去,横飞的鸿雁脚上却不见信函,弟弟并没有从汴京传讯来。故国与汴京相距遥远,山水迢迢,想要在梦中相见都难以办到。怀着这样的忧思,词人举目远望,只见春草连绵,无穷无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慨叹。离愁别恨就如这连绵的春草,无论走到何处,无论走多远,都近在眼前,难以摆脱。春草如离恨,绵绵无尽,这样的比喻浅显直白,让整首词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意味深长、余韵无穷。尤其是下阕三句,“信无凭”“梦难成”“远还生”之间的层层递进,更将如春草般的“离恨”渲染得恰到好处,无形之中便照应了上阕的“离别”之思、之情、之恨。[1]将进酒唐·李白[2][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6]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7]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8]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9]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10]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11][12]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13]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14][15]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1]将(qiāng)进酒:属乐府旧题。将:请。[2]君不见:是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3]回:流回来。这两句的意思是黄河从西边的高山上奔流而下,那磅礴的气势仿佛从天上流下一样,流到大海之中就不会再回来。暗指时间消逝得很快,难以挽回。[4]高堂:高大的厅堂。[5]青丝:黑发。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6]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7]会须:正应当。[8]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都是李白的好友。[9]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10]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3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11]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12]恣:纵情任意。谑(xuè):玩笑。[13]径须:干脆,只管。沽:买。[14]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发斑驳的马,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指价值千金的名贵狐裘。[15]尔:你。销:同“消”。赏析《将进酒》一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天宝十一载(752),对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这时已经离开长安,漫游天下。在嵩山颍阳元丹丘的家中,李白与好友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将进酒》。诗一开始就从广袤的空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上展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写景起兴,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景是黄河之水滔滔东去,虚景则是“到海不复回”的想象。这种由天倾海的壮观景象被诗人在广袤的空间里极力夸张,水的流动引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依然由“君不见”起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岁月流逝是何等的迅速,人生苦短的悲哀跃然纸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岁月无情,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刚才还在说“明镜悲白发”,现在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人生得意”了呢?其实“悲”所体现的是大众的心理,“人生得意”恰是诗人的风骨使然,历经了多少人生挫折的李白早已超脱了大众的“渺小”的“悲”,而是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高歌人生得意,开怀痛饮,不可辜负这“金樽对月”的美好时光,才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对“人生得意”的承接,只有如此,方见得诗人高歌“人生得意”,何等痛快,何等淋漓。酒逢知己的豪情被诗人发挥到了极致,引出了下文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由“岑夫子,丹丘生”开始,诗人的情绪显得异常激昂。刚才那畅快淋漓的曲调不见了,接踵而来的是急促激越的曲调,失意的人生悲歌终于拉开了序幕。“钟鼓馔玉不足贵”,诗人蔑视权贵,富贵荣华并非诗人的追求,一腔抱负的施展才是诗人的目的。可惜苍天不能遂人愿,当年还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人,而今饱尝志向不能实现之痛苦。在现实中这种痛苦时刻困扰着诗人,“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有在最后才能摆脱这样的痛苦,激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纵观古今,得出了自己的命运感悟,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愤慨和蔑视。“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当年的曹植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只能借酒消愁,诗人在借酒消愁的同时,更进了一步,那就是睥睨现实,傲然挺立。虽然谁都知道“万古愁”不可能消除,但是他依然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慷慨高歌。这里面或许有些悲愤,但是悲愤中显示的是诗人无比豪迈、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豪情壮志可以横扫一切烦恼与忧愁。宋人严羽评价李白这首诗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登池上楼南北朝·谢灵运[1]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2][3]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4][5]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6]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7][8]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注释[1]潜虬:虬为传说中的小龙,潜虬即潜龙。[2]薄霄:形象逼近云端的意思。[3]怍(zuò):惭愧的意思。[4]徇禄:对俸禄进行追求。[5]卧疴(kē):即卧床生病的意思。[6]岖嵚(qīn):形容山岭极高极险。[7]祁祁:出自《诗经》“采繁祁祁”。[8]萋萋:出自《楚辞》“春草生兮萋萋”。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起兴之作,为谢灵运受到官场排挤,任职永嘉太守时所作。谢灵运才情极高,所作诗词颇多,而这首《登池上楼》则为他的名篇之一,特别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句,历来为文人志士所传诵。元朝文士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对此句进行评价时说:“池塘一联惊心节物,乃尔清绮,惟病起即目,故千载常新。”

其实全诗皆为诗人情绪所发,而且其立意极为单纯,只不过这情绪非常复杂,既有对官场失意的不满,也有欲期归隐的向往,更有孤傲清高的志气与坚守。这样百折千回的诗篇,恰恰将一颗忧虑重重的心表现了出来。而全诗对于景致的描写犹如神来之笔,一个久卧病榻之人,当打开沉重的窗帘,放眼窗外时,鸟鸣莺啼,池生绿藻,其生机之意味便无须多言,早就呼啸着跃然而出了。所以,全诗虽然思绪纷杂但不外乎“沉”与“兴”两个境界,但诗人巧妙地将内心孤傲、愤懑之压抑与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相对应,从而实现诗作比兴的衬托美,形成全诗工整对仗之独特风格。同时,通过这样的对比,也让自己从沉郁之中忽然豁然开朗起来,最终鼓起勇气重新面对人生之困顿。有美堂暴雨北宋·苏轼[1]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2][3]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4][5]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释[1]顽云:指浓厚的阴云。[2]潋滟:水波连绵,光波闪闪的样子。[3]敲铿:指敲击鼓的声音。羯鼓:指由羯族传来的一种鼓。[4]谪仙:即李白,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5]鲛室:传说是鲛人在海中居住的地方。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为苏轼的即景之作。有美堂是出自宋仁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的诗句而得来的。当时,此句一出,文人们便都以此为题作诗,而苏轼则是在公元1073年于有美堂恰逢大雨,所以即景写出这首不朽名诗。

此诗非常符合诗人的率直个性:奔放、豪迈。一开篇诗人并不作铺叙,而是直奔主题,“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雷声阵阵,浓云翻滚,这是大雨欲来之势,读者不用联想,只从字面便可以感受到一场壮观的天象突变之景观。而后面“浙东飞雨过江来”才真正再现了大雨滂沱,迅猛难挡的一泻千里之象。后人评价说:只有唐朝骆宾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方能与此方驾。由此可见,苏轼之雨的描写是何等的气吞山河,何等的大气磅礴!

通过苏轼之雨,我们也可以透观当时山河景观的壮阔之象。天的开阔在此时已经完全被忽略,只剩下迎面扑来的汹涌黑风,天地骤变的风势卷着暴雨从天而降,如飞如舞横跨江面。这种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描写方法,恰如其分地将雨之大、雨之急进行了准确的描摹。慢品“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一句,真是多一字则过,少一字不及,难怪它历经千年却依旧传诵不衰。清平调·其三唐·李白[1]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2][3]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注释[1]倾国:喻美色惊人。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2]解释:消散。[3]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这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此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诗人故事宝应元年(762),李白去世,享年六十一岁。然而,李白的死亡原因一直颇具争议,历史上曾有病死、醉死和溺死三种说法。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李白晚年依附在当涂令李阳冰家中,后来唐代宗即位,准备召李白任左拾遗,而李白已经病死,这是病死说的史料依据。而《新唐书》则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是醉死说的史料依据。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则记载:“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这又支持了所谓的溺死说。李白的死因究竟为何,已经成了一段历史谜团。[1]六丑·落花北宋·周邦彦[2]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3]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4][5]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6]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7]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注释[1]六丑: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十字,仄韵,由周邦彦首创。[2]过翼:春光像飞鸟掠过一样逝去。[3]楚宫倾国:这里以楚王宫中的如花美女比喻蔷薇落花。[4]蒙笼暗碧:绿叶成荫,显得光线幽暗。[5]珍丛:即蔷薇花丛。[6]强簪巾帻:勉强把残花插在布帽上。[7]断红:飘零的花瓣,这里用了“红叶题诗”之典。相传唐卢渥偶然拾到宫女题诗的红叶,后来竟与题诗的宫女结成夫妻。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但作者并没有把笔触停留在对蔷薇的吟咏之上,而是通过对花的描写寄寓身世之感。开篇“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突兀横绝,使伤春伤别的凄切、紧迫之感笼罩全篇。“愿春暂留”一句紧承,慨叹春光将尽、客里光阴虚掷而来。一波三折,将对春的留恋、痛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接下来一个问句“为问花何在”,将词境推向了更深之处。夜来风狂雨横,词人一夜无眠,暗想蔷薇花片在桃蹊柳陌上乱点轻翻,玉碎香消,又有谁能怜惜呢?由于无人恋花,因此她们的媒人和信使——蜜蜂和蝴蝶不时焦急地飞来,叩击着窗子,要唤醒屋里沉睡的人,来园中惜花爱花。上阕全写由室内望出园中所见。下阕则以“蜂媒蝶使”叩窗做引渡,写走进园中的情景,衔接处有天衣无缝之妙。词人来到园中,徘徊珍丛,心中叹息不已。只见花亦恋人,柔条牵衣待话。此处不说人惜花,而说花惜人,笔触妙绝。“残英”几句明写落地之残红不如美人头上的鲜艳花朵,实际上是以残英自比,暗寓自己仕途不如人。结尾再复伤感于万片飞红,任随流水,即有相思字,亦不得见,伤感的情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评论家黄蓼园对此评道:“比兴无端,旨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蓼园词选》)。”准确地说出了这首词的艺术成就。秋莺南唐·李煜[1]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2][3]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4]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注释[1]残莺:作者以此自比。[2]背世:和世俗主流不相同,而是相背而行。[3]碎:化用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诗句。[4]露华:指露水。赏析

李煜一生虽然政治失败,但其艺术造诣极高,素有“千古词帝”之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的词继承了晚唐花间派的风格,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反映生活,表达不同的意境。不过,这首《秋莺》是一首律诗,写法则与词截然不同,采用“赋体”,化繁为简,运用最简洁的诗句来表达自我囚禁的生活痛苦。这样的描写更能让人感同身受,因此读来诗中有泪,泪中有思,不由伤神黯然。

在此诗中,诗人以残莺自比,这是古人多用之形象,比如司空曙所作《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就用这样一句“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这不仅符合了古人咏物寄情的风格,更多的是自卑、自怜、自泪的一种表达。只通过一个“残莺”之比喻,便让人眼前看到一位孤独、寥落、凄凉的人物形象。昔日繁华奢靡,今日阶下之囚,两相对比,何等怅然。且秋之残莺还有多少时日可言?正因如此,古人才会有“谁怜一片影”“飘渺孤鸿影”的诗句,自喻残莺实为无奈之叹,读之不禁令人断肠。柏学士茅屋唐·杜甫[1]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2]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3]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注释[1]碧山:绿色的青山,此指柏学士隐居的山。银鱼,银质鱼符,唐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2]年少:指柏学士的孩子、侄子辈。[3]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一句,形容读书极多的意思。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六岁那年写下的,当时他就住在重庆山区。对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后人多有争议,认为是作者抒发归隐之感,但我们读诗时却明显可以感觉到,杜甫还是劝勉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有所作为,只有通过多读书才可以达到。这样的初衷显然与归隐深山,不问世事相悖。

此诗开篇便是对柏学士身世的介绍,因为官场不顺,所以才弃官隐居深山。但是,归隐之后的柏学士似乎并未真正摆脱红尘烦扰,他归隐之后所做的便是“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可见,杜甫之意极为明显,他对归隐并无留恋,反而是外面世界的现实更让他牵挂,若有能力,若有机会,他依旧愿意为国、为民而出力。这种意愿在后篇便得以展现,一句“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更能彰显杜甫的情怀。古时何为富贵?当然是为官出仕,而想要为官出仕,就必须要读书参加科举。可见,认为杜甫想要归隐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否则他又怎么会如此劝诫他人呢?

其实,杜甫为柏学士写的诗并不只此一首,比如《寄柏学士林居》《览镜呈柏中丞》等都是为这一人所写,这也就说明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此诗我们就可以将它看作好友之间的互勉。两个有着为国分忧之高尚情怀的人,所论之语自然高度更上一层楼,其中深意读者能否参透,就要看个人情怀了。黄河唐·罗隐[1]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2]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3][4]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释[1]天意:指当时统治者的意思。[2]银汉:银河。天上的意思,诗中特指皇帝身边的人。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刘禹锡有“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这一句中,结合了这两层意思。[3]高祖:汉高祖刘邦,此取刘邦定天下大封群臣的典故。[4]仙人:此指手握权力的朝廷命官。这里含有一个典故。据说汉代张骞曾经奉命去黄河源头,他坐着木筏,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了一个织布的女子和一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十分不解,回到西蜀之后,就去向擅长占卜的严君平请教这件事。严君平告诉他:“你所到的地方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赏析

这绝不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诗,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当时制度的不平之作。因为当时政治格局的缘故,普通学子想要通过努力而成功考取功名实在不可能,权力握于高官之手,整个朝廷氛围都乌烟瘴气,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但皇帝却完全置混乱于不顾。所以罗隐才在一开篇便将那混乱的现实用比喻进行传神表达:“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古来诗者,书写黄河之语的为数甚多,尤其经典的是诗仙李太白所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神句,读者只通过此一语就完全可以看到黄河浑浊、奔腾、大浪淘沙的真实模样。所以,罗隐才说莫把阿胶倒进黄河之中,因为它的浑浊已经成了定局,你再怎么做都不可能改变它的现实了,何况“天命”如此!

全诗虽然句句都在书写黄河,但事实上每一句中都暗含着对现实的嘲弄、针砭、讽刺,甚至是咒骂。之所以如此,其实并不难理解,罗隐虽才华出众,但却连续参加了十次科举都没有成功,就只因“仙人占斗客槎轻”的现状。

所以,此诗立意新颖,其构思非常巧妙,打破古人对黄河壮观、宏伟之势的歌颂,而是借其混浊之势来讽喻当局。同时,用典精致,且直击要害,真正表现出了说得尽兴,骂得痛快的放纵感。这让全诗有一种愤怒之人不顾一切大抒其意的酣畅,给人以淋漓尽致的感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