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世界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9:27:09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学生版》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世界历史

图说世界历史试读:

前言

每一个人也许都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但是大家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几百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就已经开始钻木取火、在石崖上画下粗糙的壁画;几千年前,古埃及就已经在尼罗河畔修建伟大的金字塔,古希腊也已经在爱琴海边创造了不朽的繁华;几百年前,伊丽莎白女王用强大的海军向世界宣告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彼得大帝用改革的手段使俄国称霸世界;而几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刚刚消散,德意日又形成了法西斯同盟,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生灵涂炭……

所有这些,尽在本书《图说世界历史》中。书中不仅有真实的历史,还有有趣的故事、精美的插图,这些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学习了知识,还给我们带来阅读的快乐。

翻开《图说世界历史》,带你穿越时空的隧道,从原始部落走到现代都市,从欧洲大陆来到大西洋彼岸,从荒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从昨天的历史一直来到今天的生活。阅读历史,感受人类科技、艺术与智慧的美妙。

第1章 人类的起源与文明的繁荣

最早的人类与艺术

约3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猿类,这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他们虽为林栖动物,但身体已呈半直立状态,手和脚已有了某种分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人和猿的蛋白质大分子相同的程度看,人和非洲猿类关系最近。据计算,人和猿类分离的年代约距今500万~300万年。

人类祖先的出现

在埃及法尤姆发现的原上猿、埃及古猿和在法国等地发现的森林古猿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猿类的代表。到了新生代后期时,东非、南亚一带地形和气候发生变化,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迫使古猿经常到地上寻觅食物,逐渐习惯于用脚直立行走,从而进入了从猿向人转变的过渡阶段。人类学家称他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地、肯尼亚的特南堡、中国云南的开远和禄生等地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并且产生了最初的语言。猿人

3500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早的猿类,这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埃及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

钻木取火

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的元谋人已知道用火。在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层中,发现了很多炭屑,小者如芝麻,大者如黄豆,含炭层厚达3米左右。在几乎与元谋人生存年代相当的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更明显的用火痕迹。这里出土了一批不同颜色的动物肋骨、鹿角和马的牙齿等,经过化验证明,一些呈深灰色的兽骨是被火烧过的。在英国克拉克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火加工过的火矛,可能是猎取大动物的有力武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大概是天然火,后来才发展到人工取火。有的学者认为,约50万年前,人类已掌握了生火技能,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火的使用,使人吃的食物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恐龙时代

恐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据科学家研究,它生活于距今约2.3亿~6500万年前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时期,各种类型的恐龙曾经是地球的主宰,因此这段时间也被人称为“恐龙时代”。“恐龙时代”基本相当于地球历史的中生代,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恐龙出现于三叠纪的中期,而在侏罗纪的时候达到鼎盛。恐龙的种类很多,有凶猛的食肉类恐龙,也有温顺的食草类恐龙;有的身体十分庞大,有的却非常小巧敏捷。恐龙分布的范围也很广,陆地、湖泊、沼泽、天空,都是它们的生活领域。到了白垩纪时期,地球的地质结构和气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了恐龙的生存。

到了白垩纪末期,也就是6500万年前左右,在种种复杂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恐龙这一物种彻底灭绝了,“恐龙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早期人类用火复原图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

氏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开始形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地结合,并且要求各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已逐渐定居的人们,又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已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于是排斥血缘家族内部的通婚也成为必要。当本族兄弟与姐妹间的婚配遭到禁止,实行族外婚配之后,一个血缘家族就变成了氏族,但一个氏族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几个氏族互行婚配,这几个互通婚姻的氏族就组成一个部落。在这种婚姻形态下,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母权制氏族。这是最早的氏族公社,在这样的氏族公社里,男女地位平等,但妇女受到高度尊重。这一方面是因为世系按母方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原始人搭建茅屋图

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原始人住在用猛犸骨骼和皮毛搭成的小屋里。早期人类使用的装饰品鱼叉尖

带有侧刺的鱼叉尖,刻成于1.2万年前的法国。新石器时代彩陶鼓

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土鼓和木鼓两大类,土鼓即陶鼓。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生产工具的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和陶器的制造。在制作石器时,人们首先将石料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撒上带水的砂,进行磨光处理,制造出准确适用、刃口锋利的石刀、石锛、石镞等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还发明了在磨光石器上钻孔的技术。制陶术的发明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原始的制陶法很多,如将一团粘土压进去一块,再捏成圆形的器皿。还有的把粘土编成长条,盘绕后做成容器。总之,都是先用手制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也随着采集和狩猎的发展而产生了。

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更、变幻无常的天气、自然灾害以及生老病死等现象都无法理解,于是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对自己的身体构造、思维活动,原始人也无法正确认识。对梦境的不理解使人们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灵魂会与肉体分离,暂时离开肉体就产生梦中的种种景象;永远离开肉体就是死亡降临,灵魂开始活动在另一个世界里。因此,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就将工具和兽骨葬在死者身旁,供其灵魂使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又产生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族类”)观念,认为一定氏族的一切成员来自一定的动植物,因此对其加以崇拜。

最古老的壁画

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原始绘画。这些画一般都画在岩洞深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作画人往往要采取仰卧姿势或站在同伴的肩上,在石灯的照明下工作。这些画面比较简单,可能先用泥在岩壁上画出轮廓,再用红色或黄色的矿石颜料涂抹。在法国的尼奥山洞内,有一幅几万年前的野牛中箭图。野牛是用红、黑两色画在岩壁上,前腿呈跪倒状,几支利箭刺进它的身躯。这些原始画家的动机,可能在于施行巫术,以便猎获更多的动物。

历史趣闻

·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或“北京直立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发现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一处洞穴堆积中。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据头骨复原图显示,他们脑容量较小,额骨低平、眉骨突出、嘴部前伸、下颌后缩,外貌还有很多猿类的特征;身材矮小,腿短臂长;但是他们的四肢骨已与现代人接近,能够直立行走。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的石器,并且利用它来从事各种生产劳动,而且他们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这些都体现了北京人处于“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特点。北京人背鹿像(复原雕塑)阿尔塔米拉野牛

旧石器时代晚期,绘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

尼罗河的女儿——古埃及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埃及进入城邦形成时期,氏族制度走到了尽头,国家开始产生。埃及的国家最初多是以某一部落的城市为中心,聚集周围的村庄联合而成,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约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水涨落和天狼星运行轨道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了一部太阳历。他们把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日(大约在6月15日左右,潮头在孟斐斯)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与太阳恰好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还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3季,每季为4个月,一年共有12个月,每月30天。年末余下的5天称“闰日”,作为节日。这样全年共有365天。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这种历法比现行的阳历少6个小时,每隔120多年有1个月的出入。古埃及制定的太阳历对古代其他国家曾产生过影响,公元前46年,古罗马人根据埃及历法去弊取利,制定了“儒略历”(又译为“朱里亚历”)。尼罗河神群像

托勒密时期的希腊雕刻家创作的作品,半裸的男子象征着尼罗河,周围玩耍的十六个小孩象征尼罗河泛滥时形成的十六条支流。河神左手拿着丰饶之角倚在狮身人面像上,右手拿着象征丰收的谷物。雕塑的基座上是尼罗河流域动植物的形象。埃及象形文字

蝎子王美尼斯统一埃及

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在埃及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埃及地区最初有十几个部落,它们实际上各自都是独立的小国,后来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埃及形成了两个较大的独立王国,北部为下埃及王朝,南部为上埃及王朝。美尼斯出生于上埃及的提尼斯城,他首先统一了上埃及,然后向下埃及发动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征服了下埃及王朝,完成了整个埃及的初步统一,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位大约30年,采取各种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修建了新都白城作为埃及的首都,即后来的孟斐斯城。由于年代久远,有关美尼斯生平的考古学证据极为稀少,许多研究者认为,美尼斯其实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埃及古代帝王纳尔迈,还有人认为,美尼斯就是埃及古老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蝎子王。不管事实真相如何,美尼斯统一埃及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木乃伊不朽的神话

古埃及人深信,人死以后灵魂只是暂时离开肉体,到了一定的时间它又会返回肉体,直至永恒。为此,埃及人积极想办法保存好尸体,使灵魂能有寄托之处。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作木乃伊(即干尸)的技术。他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先用钩子从尸体鼻孔中钩出一部分脑子,再把药水灌进去冲洗;接着在尸体肚子上切口,取出内脏,用掺和着香料的酒冲洗腹腔,再把桂皮、乳香之类的香料充填进去;然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浸泡在一种防腐液里;70天以后将其捞出,裹上麻布,在外面涂上一层树胶,以隔绝空气。木乃伊制成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安放仪式,以示死者开始了来世生活。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静静地躺着,仿佛只是沉沉地睡去,显示了古埃及人超凡的木乃伊制作手法。蝎子王美尼斯

美尼斯生性彪悍果敢,当上了埃及国王后,他远交近攻,统一了埃及,称霸南部。图中手执权杖者即为美尼斯。

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的国王、王后或其他王室成员的陵墓,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金字塔。它高达140多米,相当于一座50层左右的摩天大楼,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的主人胡夫是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修建它大约用了30年的时间。胡夫金字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占地约5.3万平方米,底面呈正方形,边长为230米左右;四个斜面基本呈等腰三角形的形状,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它由200多万块巨大的石块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而大的甚至超过15吨。围绕着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说法。另外一个令人不解的事实是,在胡夫金字塔中并没有找到法老胡夫的木乃伊,是因为藏在了密室之中没有被找到,还是早就被盗,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历史趣闻

·狮身人面像之谜·

狮身人面像离胡夫金字塔约350米远,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胡夫之子哈夫拉的陵墓)的东侧,紧靠河谷庙的西北,似乎是陵墓的守护者,但更可能是死后与太阳神结为一体的哈夫拉王的象征。它高约20米,长为57米,如果把匍伏在地的两只前爪计算在内,共有73.5米长。它的耳、鼻长度超过一个普通人的身长。其胡须据说全长4米,重约30吨。千百年来,这座半人半兽的怪物不断引起人们的遐想,认为它的形象很可能象征着人的智慧和狮子的勇敢的结合,象征着国王凛然不可侵犯和凌驾一切的权威。可惜,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整个狮身遍体鳞伤,鼻子破碎坍陷,面目有些丑陋不堪。但尽管如此,它的威严仍不减当年,表现了古代埃及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埃及狮身人面像

据说狮身人面像是根据怪物斯芬克斯雕刻的,这个怪物有人的头,狮子的身子,常常在大路口问人谜语,猜不出的人会被它吃掉,很多人因此遇难。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喜克索斯”一词意为“异方山国之酋”(即牧人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他们是来自亚洲的塞姆人或塞姆人与胡里特人的混种。约公元前18世纪后半期,喜克索斯人乘埃及第十二王朝瓦解,国势衰微之机,占领了富饶的三角洲地区。在其东北部以阿瓦利斯为首都建立了第十五、十六王朝,并试图将势力范围扩至下埃及。喜克索斯人在埃及一个世纪之久的统治过程中,推行武力镇压政策,他们派重兵镇守要塞,焚毁城市,破坏神庙,屠杀男人,沦妇孺为奴,强征贡赋,甚至干涉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喜克索斯人曾派使臣至埃及的底比斯,禁止当地人民崇拜阿蒙神及其他埃及神,迫使他们转奉喜克索斯人的塞特神。喜克索斯人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上埃及的统治者塞卡内拉率领埃及人同入侵者展开了斗争,但直到雅赫摩斯一世统治时期,才终于把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埃及。

图坦卡蒙的咒语

图坦卡蒙是一位年仅19岁就死去的法老,他的墓室由于位置隐秘,一直没有被找到。英国探险家卡特经过长达7年的寻找,直到1922年才发现了图坦卡蒙法老的墓室。据说在墓室里镌刻了这样一行咒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后来,一连串神秘的事件接连发生了。首先是赞助这次探险活动的卡纳冯伯爵因为肺炎死去,接着是英国解剖学家齐伯尔特·德利教授,当时是他打开了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裹尸布并进行了X光测验,然后是卡特的助手……当时参与墓室发掘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陆续死去,人们认为这是法老的诅咒应验了……

黄金面具

在图坦卡蒙的墓室中出土了几千件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也许是图坦卡蒙法老的黄金面具。这个面具由纯金制作而成,重达10.23千克。面具的制作工艺十分细致,线条流畅匀称,表面光滑细腻,面具上的眼睛用阿拉贡白石和黑曜石制成,眉毛和眼圈则是上好的透明蓝玉,看上去仿佛有着生命一般。面具前额上还有眼镜蛇和兀鹰的图饰,这分别是当时上埃及与下埃及的标志。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面具的形象就是年轻英俊的图坦卡蒙法老本人,因为它与后来根据木乃伊复原的图坦卡蒙面像完全一致。埃及斧子

这个由木头、铜和金组合而成的斧子上有一段铭文,标示着它可能是为纪念法老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打败了喜克索斯人而铸。少年法老图坦卡蒙

埃赫那吞和第二夫人生的图坦卡蒙年仅9岁就即位,但政治实权掌握在宰相们手中。由于生活在激烈的权力争斗中,他19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卡迭石战役

卡迭石战役是埃及与赫梯王国之间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卡迭石是赫梯王国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位于奥伦特河畔。公元前1700年,赫梯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随着国力的强大,他们开始不断向外扩张,攻占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巴比伦等地区,严重威胁了埃及的霸权地位。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了巩固埃及的统治权,开始远征赫梯人占领的叙利亚地区,公元前1298年春,双方在卡迭石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埃及与赫梯双方均对这次战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拉美西斯二世率领了3500辆战车和近4万名战士,分为4个独立支队,每个支队都以神的名字而命名;而赫梯及其盟军的主力也有2万多名士兵,2000多辆战车。这场战役十分激烈,发动了多次战斗,步兵和战车协同作战,声势十分浩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双方各有胜负,伤亡惨重,但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赫梯军队退守要塞,埃及军队无力夺取要塞,最终放弃并返回埃及。

埃及艳后之谜

在埃及历史上,有一位传奇的女性风云人物,有人称赞她是拯救民族的勇士,有人蔑称她为“尼罗河畔的妖妇”,她就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通常也被人称作“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的女儿,其父死后,她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两人因为争夺权力,不惜兵戎相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利用自己的美貌,获得了罗马大帝恺撒的支持,击败了托勒密十三世,成为了埃及实际的女王。恺撒遇刺身亡之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继续施展手段,使安东尼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继续维持着自己的女王地位。然而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结合遭到了罗马人的强烈反对,安东尼因此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在与屋大维的战争中败北,自杀身亡。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被屋大维俘虏,发现脱身无望,遂利用毒蛇自杀。其实关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生平的史料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她的种种传奇的事迹多半是来自于后人的加工,但这更增加了她那美丽耀眼的光芒。战车像

这幅描绘乘着马拉战车的埃及人的浮雕,是在上埃及阿比多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神殿内发现的。护身符何露斯之眼

何露斯是古埃及人信奉的一种神,形象似隼,太阳和月亮分别是他的右眼和左眼。克利奥帕特拉用奴隶试验毒药的毒性

埃及艳后的生与死同样充满着神秘,而这幅A.贝卢奇所绘的《克利奥帕特拉之死》更是将她的美艳与死亡展现得淋漓尽致。

卡纳克神庙

卡纳克神庙是古埃及最宏大最壮观的神庙,是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它位于开罗以南约700千米处的尼罗河东岸,这里曾经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的首都底比斯。底比斯人极度崇拜阿蒙神,在埃及中、新王国时期,它还被视为王权的保护神,享有着超出其他埃及众神的崇高地位。卡纳克阿蒙神庙始建于埃及中王国时期,在新王国时期又多次进行增修,最终形成了极为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神庙建筑群。整座庙宇的平面略呈梯形,主殿沿着东西方向分布有6座高大的门楼,又从中心部分向南方排列着4座门楼,这种宏大的建筑结构在埃及其他的神庙中是极为罕见的。各座门楼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柱厅或庭院,其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建于新王朝十九王朝时期,由三代法老连续主持修建。这座柱厅由134根巨形圆柱组成,石柱表面还有丰富的浮雕和彩画,记载着古老的神话传说或者历代国王的功绩,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历史趣闻

·恺撒的礼物·

当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争夺王位的时候,恺撒以罗马国家元首的身份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有一天,几位商人来到他的住所,抬来一捆毛毯,说是有人派他们送来一份礼物。恺撒不以为然地让人打开毛毯,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原来毛毯中裹着的竟然是一位绝世美人——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恺撒的礼物”这个经典的故事也由此广为流传。埃及贵妇的棺材

苏美尔人的赞歌

在西亚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有一块新月形的平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而苏美尔人就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

城市国家

公元前5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贫富分化、国家形成的过程。约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奴隶制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农村公社构成的小国寡民之邦,故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在众多的城邦中,埃利都、乌尔、基什等影响较大。这些城市国家的政体不完全一样,但一般最高统治者称为“恩西”或“拍达西”,平时主持祭祀,管理水利工程,战时率军出征。在城邦中,贵族会议权力较大,虽然某些城邦的公民大会尚能与之抗衡,但后者的作用已日益被削弱。土地占有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为神庙的土地,分为神庙公用地、神庙出租地和神庙份地;二为农村公社的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可以买卖。耕种份地的公社成员必须向国家纳税、服役。

乌鲁卡基那改革

公元前30世纪中叶以后,苏美尔地区的城市国家拉格什因长期进行对外战争,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到卢伽尔安达统治时(约前2384~前2378)这种状况更为严重。卢伽尔安达独断专行,横征暴敛,欺压剥削下层人民,把神庙的土地攫为己有,并向祭司征收赋税。在他统治下,拥有土地并能服兵役的公民人数已经减少到3600人。在这种形势下,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在平民和下层祭司的支持下,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取得了拉格什的政权。乌鲁卡基那在位7年间(约前2378~前2371),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恢复扩大了居民的公民权,改善了无权者阶层“苏不路伽尔”的处境,撤销遍布全国的监督机构和税吏;恢复庙产,免除祭司的纳税义务,减少人民的宗教费用;禁止以人身作为借贷条件;禁止暴力、盗窃、残杀、囤积居奇;禁止欺凌孤寡;禁止官员以廉价强买平民的住房、牲畜;禁止侵犯别人的住宅等。乌鲁卡基那的改革措施打击了氏族贵族奴隶主的势力,满足了平民的某些要求,扩大了公民的一些权力,使全国人数增加了10倍。公羊和树乌尔的军旗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创建了第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一直到公元前19世纪初,从叙利亚草原来了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占据了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巴比伦城,最后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古国——古巴比伦王国,苏美尔文明才渐渐衰落下去。

最早的书写文字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20世纪后半期,腓尼基人在埃及24个象形音符的基础上创造了22个字母,这便是后来的希腊字母和阿拉美亚字母的来源。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象形符号和音节符号并存的印章文字。公元前后,中美洲的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在中国,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产生了象形符号。捐献谷物

在苏美尔乌尔城一座神庙的院子里,人们正在向他们所敬仰的天神捐献谷物,一位书吏正在一块泥板上对谷物进行记录。苏美尔泥板文字

古巴比伦的魅力

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被汉谟拉比统治着。他凭借手中的强大武装力量和灵活的外交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战,逐渐使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区都纳入了他所统治的版图,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造就了古巴比伦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天下四方之王”的美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期颁布的一部著名的成文法典,是人类社会现存的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的制定可能始于汉谟拉比当政的第二年(前1791),这一年名为“制定国法之年”。自此,有关条文开始制定并实施,但直到汉谟拉比晚年才得以刻石公布。法典刻在一根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亦称《石柱法》。法典分序言、条文、结语三个部分,共有条文282条。《汉谟拉比法典》对巩固奴隶制度、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后来的《赫梯法典》、《旧约》中所见的《犹太法典》,乃至古希腊、罗马立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谟拉比法典

在刻有汉谟拉比王浮雕的石柱下方,国王的法令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个法典体现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原则。汉谟拉比法典残片

古巴比伦的沉沦

汉谟拉比建立的统一国家并不稳固,汉谟拉比王死后,国势便由盛转衰。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奴隶逃亡斗争和租税债务问题突出。阿比舒统治时期(约前1711~前1684)颁布的诏令反映了这一社会矛盾。在阿比舒王给另一些地方官的诏令中,多次提及催交租税的问题:有催促地方官员贡纳牲畜的,有催促商人交纳税银的,也有催促商人向神庙交纳贡税的,还有兄弟之间因债务纠纷请求国王予以裁决的……可见,社会经济的紊乱和王权的衰落,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外族的不断入侵和骚扰,更加速了王国的衰落过程。在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东北部山区的加喜特人日益强大,不时侵袭巴比伦,以后又有乌鲁克、伊新等地的暴动。约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终于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历史趣闻

·巴别塔·

在巴比伦城内,有一座直插云霄的高塔,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巴别塔”,也叫“通天塔”,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是“神之门”的意思。巴别塔主要是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主持修建的。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这座塔由八层高台重叠而成,台基愈往高处愈小,形成塔的形状,在塔身的外侧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沿着阶梯直达塔顶。塔基基本呈正方形,每边的边长大约为90米,而塔高也约90米。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据说上帝害怕通天塔完成后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打乱了人间的语言,让他们再也无法交流,“通天塔”的建造也只能搁浅。

那波帕拉沙尔新兴巴比伦

公元前626年,那波帕拉沙尔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是在迦勒底人反抗亚述统治的斗争中建立的,因占据巴比伦城而得名。为了与古巴比伦相区别,学术界将其称为新巴比伦王国,亦称迦勒底王国(前626~前538)。那波帕拉沙尔是迦勒底人反抗亚述统治的著名领导人和建国者。公元前626年,他率军打败亚述,占据了巴比伦城,宣布建国。公元前614年,他又与米底结成反亚述联盟。公元前612年,联军攻陷了亚述统治中心——尼尼微,推翻了亚述帝国的统治,从而确立了相对稳定的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巴别塔(又叫通天塔)

耶和华由于担心人类的作为会超越自己,使建塔的人说各种不同的语言,人们因无法沟通而停建工程,巴别塔也因此半途而废。

地中海上的马车夫——腓尼基人

腓尼基是位于西亚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地区,大约位于今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的一个狭长地带。古埃及文献将其称作腓尼赫,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为“紫红色国度”。这一名称来源于一种海生介壳动物,从中可提取用于制作染料的物质,用此制成的染料呈紫红颜色。

腓尼基人的海上征服

古代的腓尼基并非国家的名称,而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历史上这一地区形成的是若干彼此独立的小的城市国家,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腓尼基最早的居民是由胡里特人和迦南人融合而形成的。到公元前30世纪末,腓尼基出现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最重要的有乌加里特、毕布勒、西顿和推罗。这些城邦一般都有国王,但其权力受城邦会议限制,城邦会议则由富有的大商人和大奴隶主把持。当时的人们从不把自己叫做腓尼基人,而是叫做某某城市的人,如推罗人、西顿人等等。乌加里特金盘

乌加里特是腓尼基北部的一个地区,这是一面刻有腓尼基人狩猎场面的金盘。腓尼基人的海上运输

腓尼基人以船为家,船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腓尼基人也都是一些优秀的航海家。腓尼基石刻铭文

腓尼基地处西亚海陆交通枢纽,很早就有较发达的商业和航海造船业,过境贸易和海外贸易成为腓尼基的大宗财源。人称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上的马车夫”,马克思称之为“商业民族”。腓尼基人以航海、经商包括贩运奴隶而闻名,其航海殖民活动也相当活跃。约从公元前20世纪初起,腓尼基人已开始在小亚细亚沿岸、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甚至黑海南岸建立商业据点。公元前20世纪末,西顿(腓尼基城邦)强盛时,其商业殖民活动多在东部地中海。推罗(腓尼基城邦)的商业殖民活动多在地中海西部和北非,他们沿马耳他岛、西西里和撒丁尼亚西进,直达西班牙。公元前9世纪末,推罗人又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迦太基这个殖民城市强大后,自身也在地中海西部、西西里、撒丁尼亚等地建立殖民地,后来曾称霸西部地中海。

最早的非洲探险

根据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记载,古代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为了促进与非洲的贸易和与南方的通商关系,曾雇用了腓尼基水手去非洲海岸探险。他们从苏伊士湾出发南行,每年上岸播种,收割以后再往前航行。在旅行开始时,太阳从他们的左边升起,但经过了海岸的某段以后,突然发现太阳正从他们的右边升起,这证明他们已从非洲大陆的东侧航行到西侧。最后,他们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回到尼罗河三角洲,全部航行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非洲探险活动。

腓尼基字母文字

腓尼基文字亦称腓尼基字母。公元前20世纪中叶,在腓尼基北方城市乌加里特,出现了受两河流域文字影响的楔形字母文字29个(一说30个),没有元音。在南方城市毕布勒,出现了直接受西奈字母影响的线形字母文字22个,也没有元音。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北方的字母文字逐渐被南方的字母文字所代替,成为腓尼基通用的字母文字。古代一些民族在借鉴、模仿、改造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基础上,在东方逐渐形成了阿拉美亚字母体系,又由阿拉美亚字母演化出希伯来字母、古波斯字母(外形是楔形的)、安息字母、阿拉伯字母等字母文字。古希腊人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加上元音发展成古希腊字母,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拉丁字母。古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是西方后来各国字母的基础。腓尼基金饰腓尼基人腓尼基楔形文字

古印度的风采

公元前2300~公元前17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城镇,其中以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规模最大,他们建立了最早的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入侵之后,印度进入了“吠陀时代”,有着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产生了佛教,给世界文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部落大战

在《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描述了约公元前9世纪婆罗多族内部的一次大战。战争虽然主要是在婆罗多族的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展开的,但北印度的所有部落几乎都被卷了进去。支提、婆蹉、西摩竭陀、南般罗及迦鲁沙等部落加入般度族一方作战,而东摩竭陀、毗提河、鸯伽、羯陵伽、阿般提及整个旁遮普诸部落则加入俱卢族一方作战。战争以般度族的胜利而告终。战争给国王、僧侣和部落贵族带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军事民主制的各机构逐渐被国家机关所代替。

历史趣闻

·吠陀文学·

约公元前20世纪中叶,印度吠陀文学开始出现。“吠陀”一词原意为“知识”,后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西北印度用梵文写成的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其中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从狭义上讲“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共分4部:一为《梨俱吠陀》;二为《沙摩吠陀》,将《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供祭祀时歌唱,共载入赞歌1549首;三为《耶柔吠陀》,主要说明出自《梨俱吠陀》的赞歌在祭祀时如何运用;四为《陈闼婆吠陀》,共20卷,载入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语,其中杂有科学的萌芽。吠陀经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印度鱼叉刀

这把鱼叉刀是在印度北部的一窑藏铜器堆中被发现的,可能是一件祭祀时用的物品。战象

大象有时候会被古印度人用来作为战斗时的坐骑。在古印度的军队中还有战象编成的重型骑兵队。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并逐渐完善的宗教,因该教祭司出身于婆罗门种姓而得名。除了保留吠陀教的宗教仪式及祭祀外,婆罗门教也将地方信仰神纳入吠陀的众神行列。这些地方神的特质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但其位阶则有所调整,昆纽天及其众多的化身、湿婆神的各种化身和梵天都列为最高等的神。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互为表里,它竭力维护种姓制度,把社会等级看做神的安排,绝不允许违反。

佛祖传奇

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国的国王净饭王。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小就十分聪慧,喜欢思考,他时常因为世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而感到迷惑,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道路,使人们从生老病死等苦痛中彻底解脱。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他决心抛却人间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在他35岁那年,他想通了万丈红尘的真相,了悟了解脱人间痛苦的方法,创立了佛教。乔达摩·悉达多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到各地传教,招收信徒,不断扩大佛教的影响。佛教逐渐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舍利子

据相关佛教文献记载,释迦牟尼涅之后,在火化遗体的灰烬中留下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指骨舍利和八万多颗珠状舍利子。除了遗骨舍利,其他的舍利子基本呈珠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白、黑、绿、红等;有的像水晶、钻石一样晶莹闪亮,有的则像玛瑙、琉璃一样色彩斑斓。除了释迦牟尼,其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也都能得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舍利子。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原因,有些学者认为舍利的形成是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食素,经过新陈代谢后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在遗体火化过程中形成了结晶体;还有人认为舍利子其实是身体中的结石重构形成的。但是这些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舍利子的形成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金箔浮雕

这是一幅纪念释迦牟尼转世的金箔浮雕,从中可以看到印度人的乡村日常生活场景。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亚述的征服

亚述这个国家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居民是亚述人和胡里特人。公元前30世纪末,塞姆人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了阿舒尔城,这是亚述的起源,亚述名称也源于此。亚述的历史可以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新亚述时期,在新亚述时期,它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四方之王”建国

亚述城原是两河流域北部的一个商业据点,在两河流域南北交通贸易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受苏美尔、阿卡德人的影响,亚述人私有制、奴隶制逐渐形成。公元前30世纪末,亚述进入奴隶制社会,史称“古亚述”。从卡尼什出土的大批泥板书信中得知,古亚述是一个贵族政治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是贵族会议,也有类似苏美尔城邦恩西的长官,称“伊沙库”。另外,每年要选出一人,以他的名字作为该年的名称,即“名年官”,或称为“里模”。名年官可能在贵族会议成员中选举产生,也有国王或地方官兼做名年官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商业贸易为主。在古亚述发展史上,沙马什阿达德曾用暴力手段推翻了贵族政体,成为攫取真正王权的第一人。他自称“四方之王”,一度使古亚述走向强大,势力曾达“大海”(地中海),使许多国王向他纳贡。亚述美术黑方尖塔

此塔又名黑色方尖碑,是亚述国王沙尔马尼德三世在首都宁鲁德竖立的纪念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亚述方尖碑。亚述人俘虏埃兰人的场面

亚述帝国由铁制武器装备起来的军队具有巨大的攻击力量。

野蛮的征服

亚述军事帝国亦称新亚述帝国,建于公元前935年,终结于公元前612年,历时300多年。公元前10世纪初,亚述南方的巴比伦已处于衰弱状态,自身难保。小亚细亚的赫梯国家由于外族入侵已无力他顾,正逐步走向解体。北非的古埃及虽然在名义上维持了第二十一王朝的政权,但实际上已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亚述帝国就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重新崛起的。

公元前935年,亚述阿苏尔丹二世统治时期,中断了一个世纪的亚述年代纪年重新开始,标志着亚述帝国时期的到来。阿达德尼拉列二世首先拉开了一系列开疆掠土的序幕。萨尔贡二世则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其政治生涯就是一部戎马征战的历程。公元前7世纪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其野蛮征服行为也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断起义,而且周围的敌人如埃及、吕底亚、米底等国家也日益壮大。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与米底结成联盟,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尼尼微遗址

尼尼微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今伊拉克境内。它曾经是古亚述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西亚地区的一个繁荣的贸易市场。后来亚述帝国衰落,尼尼微被敌军攻破,宏伟华美的城池化为废墟,从此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19世纪中叶,尼尼微遗址被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并多次组织发掘,后来伊拉克政府派遣考古队继续发掘整理,并修复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尼尼微遗址的规模十分宏大,古城墙的周长约12千米,共有15个城门,而城墙的宽度达几十米,十分坚固。位于库云吉克山丘上的王宫非常宏伟,它修建在一座高达上百米的台基之上,整座王宫由几百个大厅和几十个庭院组成,到处都装饰着巨大的石像和精美的浮雕。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像

亚述的提格拉·比利萨三世以勇武见称。他的军队征服了叙利亚的一部分和亚美尼亚,合并了巴比伦王国。尼尼微遗址

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城遗迹。

波斯的兴起

公元前6世纪左右,居住在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破了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建立了统治伊朗高原的新帝国。公元前550年,受米底人统治的波斯人在居鲁士的率领下灭米底,建立了独立的政权,波斯帝国由此开始。在居鲁士和其子冈比西斯的对外扩张之下,波斯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地的大帝国。

传奇的居鲁士

居鲁士(前590~前530)是古代波斯卓越的军事领袖和政治家,创建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居鲁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本是王族后代,父亲是波斯王子,母亲是米底公主,但是他出生后险些遭到米底国王杀害,流浪在外,直到10岁才回到波斯。公元前559年,居鲁士统一了波斯;之后他带领波斯人民起义反抗米底的统治,并于公元前550年正式建立了波斯帝国。在此之后,居鲁士不断开疆拓土,他凭借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向东征服了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向西打败了吕底亚王国,还征服了希腊各城邦以及各游牧部落,建立起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波斯大帝国。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被征服地区采取“怀柔”政策,不仅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还采取措施支持他们发展经济和贸易。这些开明的政策使居鲁士得到了各个地区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然而,公元前530年,在他出兵征讨波斯东北方草原上的马萨格泰人时,遭到惨败,殒命于草原之上。古波斯帝国会议大殿遗址波斯骑兵受伤的波斯士兵

大流士一世的遗憾

波斯帝国的第一代君主居鲁士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继承了王位。然而冈比西斯性格暴虐,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引发了内乱,波斯帝国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在这一关键时刻,阿契美尼德家族旁支的一位贵族青年大流士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于公元前522年登上了波斯皇帝的宝座,史称大流士一世。他对内巩固统治,镇压了米提亚、埃及、巴比伦、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不断扩张,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大流士一世采取了“大统一,小自治”的原则,推行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行之有效的统治政策,如行省制、军区制、货币税收制度等,使不同地域和文化得到了共处和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流士统治波斯帝国长达37年,然而,他晚年时逐渐变得固执昏庸,公元前490年发动了希波战争,但是遭到惨败;公元前486年,大流士在镇压埃及起义期间阵亡。

贝希斯敦石崖铭文

在波斯高原西部、靠近伊拉克边界旁的伊朗境内,有一座名叫克尔曼沙的城市,城东大约3000米处有一个名叫贝希斯敦的小乡村。这个村子附近有一座大型的摩崖石刻,据传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石刻离地面有几十米,上半部是一座浮雕,下半部是一些奇怪的、谁也看不懂的铭文。1835年,一位叫做罗林森的英军少校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拓下石刻铭文。他潜心钻研,发现这些铭文居然是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但是可惜它们都已经失传几千年了。经过了12年的艰难钻研,罗林森终于成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原来,这上面记载的是波斯帝王大流士镇压叛乱、登上王位的故事,悬崖上的浮雕就是大流士的形象。贝希斯敦石刻铭文为人们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后人较为真实地了解到古代波斯帝国的情况。

帝国的衰落

大流士即位后,便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修建驿道,统一币制;提倡文化和教育;实行军事改革;开通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等。大流士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其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波斯军队被希腊人打得大败。10年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再次远征希腊又惨败而归。从此,波斯帝国逐渐衰落。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像波斯王宫残墙上的雕像

众神庇佑的国度——古希腊

约在公元前1600年间,希腊人在希腊地区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建立国家,其中心是迈锡尼,历史上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统称为爱琴文明。迈锡尼城约在公元前1125年毁灭。到公元前800年以后,希腊各地出现了新的国家,它们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村镇,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城邦。希腊人创造了极为繁荣的希腊文明,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爱琴海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有位叫米诺斯的国王,统治着爱琴海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在岛上有一座迷宫,迷宫中道路曲折纵横,从来没有人活着走出来过。在迷宫纵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怪兽——米诺牛。每隔9年,雅典都要送来7对年轻男女,作为供奉给米诺牛的祭品。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提修斯决心要和被选为祭品的人一起去克里特岛,他要杀死米诺牛。他和父亲约定,如果成功的话,就在返航时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英俊潇洒的提修斯王子赢得了米诺斯国王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爱慕。公主送给提修斯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并且教给他战胜米诺牛和走出迷宫的方法。提修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果然获得了成功。阿里阿德涅公主和他们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岛,启航返回希腊。然而由于过于兴奋,提修斯忘记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爱琴国王一直在海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当他远远地看到归来的船挂的仍是黑帆,就以为儿子已经被米诺牛吃掉了。悲痛欲绝的爱琴国王没有等到船靠岸,就跳海自杀了。后来人们就把那片海域叫做“爱琴海”。雅典娜女神

这位宙斯的女儿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作为战神,她亦曾鼓舞和激励希腊英雄走向胜利。雅典城因其得名。诸神的盛宴

迷宫的传世

希腊传说中,在克里特岛上有一座迷宫,里面住着吃人的米诺牛。而在几千年之后,人们真的在这里发现了这座传说中的迷宫,它就是米诺斯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克诺索斯王宫。克诺索斯王宫是由英国探险家亚瑟·伊文斯于1900年发现的,它位于一座小山脚下的河边,依坡而建,占地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整体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大庭院向四周分布,有大小厅室1500多间。宫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是国王办公区、祭祀场合和储藏区,东边是王室的居住区。建筑物之间由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长廊、门厅、通道和阶梯相连,各种通道交错复杂,迂回曲折,在里面行走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被人们称为“迷宫”。除了宏伟复杂的建筑,克诺索斯王宫还具有相当完备的排水系统,而且宫殿周围没有发现任何防御设施,人们认为王宫之所以不设防,可能是当时的人们过于相信他们的海上防御力量。

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400年前后,迈锡尼文明进入晚期,即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迈锡尼王宫建筑宏伟壮丽,其工艺品较克里特岛的更精美。考古发掘出了迈锡尼著名的狮子门,装饰性极强的宫廷壁画,金属器皿及精美的金银陶器制品。由于1952年文特里斯释读线形文字B的成功,使我们可大致了解迈锡尼城邦的情况: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是王,有将军辅佐,并有由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和由公民组成的民众大会。国王、贵族、僧侣构成奴隶主阶级,他们联合起来共同统治主要由战俘组成的奴隶阶级。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由于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统治机制被削弱,加之历经10年才攻破特洛伊,使迈锡尼各邦损失很大,虽胜犹败。不久多利亚人南下,摧毁了迈锡尼各邦,从此这一文明消失在希腊历史的地平线下。

历史趣闻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诸神诞生和神的生活等。根据希腊神话,宇宙最初为混沌状态,后来从中产生地母神盖娅,盖娅生乌拉诺,他们结合生了12个提坦神(6男6女)。提坦诸神彼此结合,生日月星辰、宙斯等神。宙斯、赫拉夫妇率男女众神住在奥林匹斯山,他们共12个:天神宙斯、天后赫拉、战神阿瑞斯、火神赫菲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爱神阿佛洛狄忒、智慧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农神狄密特(亦为宙斯妻)、商旅神赫尔墨斯、月神阿尔忒弥斯、火工神赫斯提。英雄传说主要歌颂那些为民除害的英雄、发明工具的能工巧匠,这些人都是神和人结合而生的,因而他们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希腊神话成为古希腊文学和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后世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创造了不少优美的绘画作品,使许多希腊故事流传至今。迈锡尼金杯

在伯罗奔尼撒南部的一座迈锡尼古墓中发现的金杯描述了捕捉希腊祭祀用的野牛的场面。迈锡尼王国王宫

特洛伊战争

据《荷马史诗》记载,希腊第一美人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后,海伦的丈夫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立志报仇,其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提出自任统帅、组建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计划。公元前12世纪,联军从洛拉米斯的奥立斯扬帆出港,开始远征特洛伊。希腊联军与特洛伊的战争旷日持久,互有胜负。战争期间,阿伽门农把美女克莱西丝据为己有,并拒绝其父——阿波罗神庙祭司用钱赎女的请求,从而触怒了太阳神阿波罗。太阳神降下瘟疫,使希腊联军险些遭受灭顶之灾。阿伽门农又去抢夺已分给主将阿喀琉斯的美女布莱西斯,致使统帅与主将之间严重不合,联军军心涣散,近于崩溃。后来阿奇里斯的心腹巴特罗克拉斯英勇捐躯唤醒众人,又经众将领从中斡旋,统帅与主将言归于好,军心重振。最后阿伽门农采纳了奥德修斯提出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抢回了海伦,并把特洛伊城夷为平地,胜利班师。据近代考古材料证实,联军远征特洛伊城基本上是历史的真实事件,但战争的起因并不像《荷马史诗》所描绘的那样,实际上很可能是希腊城邦向外殖民过程中发生的一场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争霸斗争日益尖锐。从公元前457年开始,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双方陆续交战,后于公元前448年签订了30年和约。但公元前433年,雅典船队在绪汲塔击败科林斯军,此举被认为破坏了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缔结的30年和约。同时雅典与科林斯为争夺殖民地汲狄德亚发生了纠纷,而公元前432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麦加拉法案》,禁止宿敌墨加拉城的商船进入阿提卡和雅典同盟的一切海湾。这些都导致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矛盾激化。公元前431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诸国通过了向雅典宣战的决议,斯巴达向雅典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解散提洛同盟,放逐首席将军伯里克利,遭到雅典公民大会的拒绝,伯罗奔尼撒战争由此爆发。特洛伊人拖木马

特洛伊人高高兴兴地把希腊人遗留下来的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了城中,却不想里面藏着希腊勇士,夜晚,希腊士兵钻出木马,与城外的同伴里应外合,将特洛伊城一举拿下。希腊人战斗时佩戴的青铜头盔

希波战争

公元前491年,波斯大流士一世派使者到希腊各邦索要“土和水”,斯巴达和雅典处死了波斯使者。公元前490年,波斯10万军队、600艘战舰,再次入侵希腊,在雅典东北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在米太亚得的指挥下,雅典大败波斯军队,极大地鼓舞了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反抗波斯的斗志。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率50万大军、战舰千艘分水陆两路进犯希腊。希腊各邦组成全希腊同盟,推举斯巴达为海陆军统帅。8月,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军在温泉关顽强抵抗波斯军,终因众寡悬殊,李奥尼达及300名斯巴达士兵壮烈牺牲。

马拉松长跑

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发动了对希腊的第二次进攻。雅典动员了所有公民,征集了1万名重装步兵,另外还有普拉提亚的1000名援军,而波斯军队有10万之众。但雅典军队士气高昂,同时采取了巧妙的队形:军队排列成长方阵,主力集中于两翼。两军接触后,力量较弱的雅典中路军在波斯军的压力下向后退却,而两翼迅速突破波斯军的弓箭队伍,以长枪密集方阵击退了波斯的两翼,波斯军顿时大乱,全线溃败,雅典取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之后,将军米太亚得派一擅长跑步的名叫腓力庇的战士跑回雅典报捷。他用3小时跑完了全程(42195米),到达雅典卫城中心广场时高呼“我们胜利了”!话声刚落,便倒地而死。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的壮烈行为,决定定期举行马拉松赛跑。希腊武士作战图

希腊武士将盾牌虚晃一下,然后举剑刺向波斯战士。此图展现了两军搏杀中短兵相接的情景。希腊士兵法国大卫名画《李奥尼达在温泉关》

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300勇士在温泉关与波斯军展开激战。中间站立者即是李奥尼达,周围是准备御敌的战士。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在温泉关战役中阵亡。

伟大的改革家梭伦

公元前6世纪初年,雅典的阶级关系极度紧张,平民为摆脱债务奴役不断酝酿武装起义。公元前594年,在平民起义的压力下,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并被指定为“调停人”。梭伦担任执政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梭伦在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改革是颁布了“解负令”,通过法令赎回被没收的土地,同时把卖到国外为奴的人赎回。取消以土地为担保的债务,并禁令以自由民的人身作债务担保,从而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大约在公元前592~前591年,梭伦修改了宪法。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论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4个等级。梭伦对政治机构也进行了改革。他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提高了公民大会的作用,规定各等级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决定战争与媾和等国家大事,并选举官员。梭伦还对雅典的第一部成文法,即《德拉古法典》进行了修订,使法典具有了人道主义色彩。亚历山大与导师

年轻的亚历山大与导师——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一起。“千古一帝”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国王,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公元前336年夏,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从此开始了他开疆拓土的征程。他首先运用谋略平定了底比斯的叛乱,使希腊诸城邦重新统一在自己的领导之下。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波斯之战。当时的波斯帝国拥有数十万大军,面积比马其顿王国约大50倍,而且十分富足,但是亚历山大利用波斯帝国内部的种种矛盾,加以自己的非凡军事才能,奇迹般地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并且随后率军入侵印度河流域。直到公元前324年他才返抵巴比伦,次年因发高烧身亡。在短短13年中,亚历山大以其雄才大略,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上游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也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

伊索寓言

公元前6世纪,希腊民间传诵着一些散文故事,其中大多是动物寓言,相传是伊索讲述的。据说伊索是个奴隶,后来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解放,他曾去过吕底亚,后来前往德尔斐圣地,在那里被杀。《伊索寓言》的现代版是以公元前4~2世纪不同作家编纂的集册为基础改编的,共有300多篇,主要通过动物的故事给人以道德教育,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例如《狮子和野驴》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压迫,斥责压迫者的贪婪和专横;《农夫和蛇》告诫人们不能对敌人仁慈,不能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伊索寓言》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历史趣闻

·奥林匹亚赛会·

奥林匹亚赛会是古代全希腊的竞技大会。公元前776年(希腊纪年“奥林匹亚德”之始)举行了第一次赛会,以后每4年举行一次。赛会本来是奥林匹亚地方居民的祭神仪式,后来发展成为整个希腊崇拜宙斯神的祭祀大典。竞技会的竞赛项目最初只有赛跑一项,后来增加了跳远、掷铁饼、投标枪、赛马车、角力等。此外,赛会上还有音乐、诗歌和戏剧等文娱节目。赛会一般于6月底7月初举行,最初赛期为一天,公元前472年确定为5天。对优胜者奖以用橄榄枝编制的花环,他们在各自的城邦也会享有崇高的声誉。参加竞赛者必须为希腊公民,赛前有的项目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准备。各城邦规定在竞技期间全希腊神圣休战,违者将受到惩罚。394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非基督教徒举行多神教祭祀和赛会,这一年举行的奥林匹亚赛会便成了最后一次。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得名于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掷铁饼者希腊方阵作战图

在双管长笛的伴奏下,希腊方阵的前列士兵在前进,与另一方阵的前列士兵以长桦相接。

来自彼岸的希伯来人

按《圣经·旧约》传说,希伯来人(以色列人或犹太人的别称)在其始祖亚伯拉罕率领下自两河流域迁入巴勒斯坦。他们在与迦南人的相处中(包括战争)逐渐融合,被原居民迦南人称为“希伯来人”,有“来自彼岸”之意。

以色列-犹太国家建立

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约公元前2000年,希伯来人在部落领袖亚伯拉罕率领下由哈兰草原地带迁到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同迦南人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也接受了迦南人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两大部落联盟,北方是以色列,南方是犹太。第二个阶段,公元前1200年左右,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入侵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加速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形成。公元前11世纪末,犹太首领大卫在公民和长老支持下称王,率领希伯来人终于战胜了腓力斯丁人的入侵,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

所罗门的统治

所罗门(约前973~前930),是以色列-犹太王国国王。所罗门是大卫王之子,杀其兄亚多尼雅取得王位。所罗门统治下的以色列-犹太王国,重视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贸易;划分行政区(12个),对周围地区征税征贡;实施强迫劳役,加强常备军,配备战车部队;大兴土木建筑,营造耶路撒冷锡安山上的华丽宫殿和著名的耶和华神庙等。在对外关系上,与埃及法老联盟,并娶法老女儿为妻,与推罗王希兰一世缔和。所罗门统治时期,是以色列-犹太国家的黄金时代。所罗门是被《圣经·旧约》赞美的英明君主。

历史趣闻

·黄金约柜·

根据《圣经》的记载,摩西“十诫”装在一个饰有黄金的柜子里,即“黄金约柜”。黄金约柜由于是上帝所赐,被视为圣物。传说中约柜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以色列军队曾经依靠它而战无不胜。约柜一度供奉在耶路撒冷的教堂中,但是后来却神秘地失踪了。有人说它在混战中被焚毁;有人说它被秘密护送并保存在另外的地方;还有人说它被以色列所罗门国王带回了埃塞俄比亚。直到今天,人们仍不知道黄金约柜的下落。摩西与《十诫》

传说上帝耶和华将刻有十条诫律的石板授给摩西,作为耶和华与以色列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诫律成为后世犹太教民和基督教民的行为准则。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著名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尼布甲尼撒二世远征犹太,同年7月攻陷犹太首都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按照亚述征城掠地、掳民掠财的征服办法,尼布甲尼撒二世将犹太人的一部分强行迁往巴比伦城。据《圣经·旧约》的记载,犹太国国王及王室、贵族官吏全被掳去,还有战士1.7万人,木匠、铁匠1000人,“除了极贫穷的人以外没有剩下”。这件事,在犹太史上被称为“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在巴比伦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流放失国的生活。在长期的痛苦磨难中,犹太人逐渐萌发了“救世主”观念,成为后来犹太教形成的一个重要酝酿阶段。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攻陷巴比伦,灭亡新巴比伦王国,犹太人臣服于波斯,才得以返回故国巴勒斯坦地区,重建神权政体国家。希伯来文手稿归还约柜

带给以色列人幸福的约柜,却带给了非利士人灾难,这是非利士人不得不将抢来的约柜还给以色列人时的情景。法国画家普吕东用《归还约柜》描绘了人们在田间欢呼约柜的失而复得的场景。所罗门在向上天祈祷

古罗马的辉煌

在古代罗马史上,关于罗马建城有着动人的传说。据罗马作家瓦罗的推算,罗马建城的时间为公元前753年,古罗马人就以这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古罗马文明是继古希腊文明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时代,在军事、建筑、艺术方面都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狼孩建城的传说

相传特洛伊城被攻陷后,一些保卫城市的人逃了出来,他们来到意大利海岸一个叫拉丁的地方定居下来,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命名为阿尔巴·尤加,其子孙在此世代为王。到努米多尔做国王时,他阴险残暴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夺了王位,同时杀死了努米多尔的儿子,并强迫他的女儿列雅·西尔维娅当了维斯塔女神的祭司,禁其婚配。不久,西尔维娅与战神结合,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阿穆留斯听到消息后非常愤怒,就派人将这对婴儿抛入第伯河。可孩子却被冲到岸边,一只母狼用奶汁哺育他们。后来兄弟俩被牧人发现了,并把他们养大成人,哥哥叫罗慕路斯,弟弟叫雷穆斯。当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组织起一支队伍,杀死阿穆留斯,夺回了阿尔巴·尤加城及王位。但兄弟俩不想留在那里,他们将政权交给外公努米多尔之后,在过去被丢弃得救的地方另建了一座新城——罗马。母狼与孪生兄弟

母狼用乳汁救活了罗慕洛斯兄弟,也成就了以后的罗马开国之君。剑斗士的护具(头盔)

罗马人喜欢观看剑斗士在剧场、圆形竞技场中进行的决斗表演。剑斗士大半是由奴隶或罪犯充当。

抢劫萨宾妇女

相传罗慕路斯建立新城以后,由于城中男人多而女性少,无法生育更多的后代,罗慕路斯就派遣使者去邻邦要求通婚,但是这一要求却遭到了邻邦拒绝。罗马人采取了一个巧妙的计谋:假借新城建立而举行盛大的集会,邀请附近的凯尼那人、安提姆内人、克鲁斯图美人以及萨宾人来参加,然后趁机出动,劫走了许多邻邦的青年妇女。萨宾人经过谨慎的准备,推举奎利斯国王第度·第提斯为统帅,发动了对罗马的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战争持续了3年,一直相持不下,最终却被巧妙地化解了,功臣就是被罗马人抢劫来的萨宾妇女。萨宾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们来到萨宾军队的营地,向她们的父亲、兄弟恳求,希望他们看在孩子的份上停止战争,因为她们既不希望失去自己的丈夫,也不希望失去父亲和兄弟。萨宾人了解到罗马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由于需要后代的缘故,所以就跟罗马人议和了。一场战争就这样和解了,罗慕路斯和第提斯并立为王,国名仍为罗马。

高卢人入侵罗马

公元前390年,骁勇善战的高卢人越过亚平宁山脉南下,沿途占据了波河平原的大片沃土,准备进攻罗马。当时的罗马由于居民大量移居其他城市而显得兵力不足,原本的独裁官卡米勒斯又因为流言被迫出国流亡,所以高卢人几乎没有遭到有效的抵抗就占领了罗马城。罗马人将青壮年男子撤退卡匹托尔山上,准备在这里死守。卡匹托尔山的山顶面积较小,但一面邻水三面为峭壁,是一块易守难攻的要塞;而且山上建有朱庇特神殿等几个罗马的主要神殿,是罗马人的圣地,必须守住。高卢人一面在毫无抵抗的罗马市区内肆意烧杀抢掠,一面团团围住卡匹托尔山,反复进攻。罗马人拼死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7个月过去了,战争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由于罗马城内瘟疫的流行,高卢人在索取了大批的黄金作为补偿之后,终于撤离了罗马。这是罗马建城300多年来,首次遭受到的异族入侵。高卢人的入侵导致了拉丁同盟的解散,罗马人用了40年时间才从这次打击中恢复,不过,罗马人也由此走上了变得更为强大的道路。

历史趣闻

·罗马人的野蛮游戏·

在古罗马时期,流行着一种野蛮的游戏——角斗。角斗士一般是由奴隶或战俘训练而成,他们要接受极为严酷的训练,很多人在训练过程中就死去了。真正成为角斗士的人需要不时地进行“表演”,这些表演实际上就是生死之战,失败的角斗士通常是被胜者杀死。当胜利者将武器刺入败者咽喉来宣告胜利的时候,全场的观众一起高呼,气氛达到最高潮。这实在是一种血腥残酷的活动!公元前73年,长期的压迫终于引发了一场由角斗士斯巴达克领导的大型的奴隶起义。手持盾牌与短剑的罗马战士迦太基盔甲

迦太基人抗击罗马军队时使用的镀金盔甲。

布匿战争的硝烟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霸权而爆发了战争,罗马史上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以墨西拿事件为直接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连续23年的战争使双方都精疲力竭,于是罗马接受了迦太基的求和,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战败的迦太基不肯善罢甘休,积极作反击罗马的准备。到汉尼拔掌握军权时,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了。战争伊始,迦太基军统帅汉尼拔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使罗马处于被动地位,首战告捷,并且连续取得胜利。但是由于他孤闯敌境,给养、兵源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战斗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的扎玛附近进行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汉尼拔战败,次年迦太基被迫求和。到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城被罗马军团付之一炬。

前三头同盟

随着民主派势力的强大,左右罗马政局的克拉苏和庞培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转向民主派。克拉苏是苏拉的部将,随苏拉出兵意大利,建立了功勋,并趁火打劫,成为罗马首富。庞培也是苏拉的部将,曾先后平定了西班牙起义,消灭了地中海上的海盗,征服了小亚细亚,功震罗马。与此同时,马略的内侄恺撒也以民主派的身份登上了罗马的政治舞台。恺撒既不能在军功上与庞培竞争,也不能在财富上同克拉苏匹敌。但恺撒凭借着对马略的追念活动,打击了苏拉的党羽,赢得了平民和马略老兵的支持。但三人中谁也没有力量单独战胜贵族势力,而只有三人暂时联合,才能与元老院抗衡。于是公元前60年,恺撒、克拉苏和庞培达成了互相支持的协议,建立了秘密的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汉尼拔像元老院成员

元老院因担心恺撒独霸政权,便与庞培密谋了一系列对付恺撒的计划。

无冕之王恺撒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山南高卢总督。他以罗马占领下的高卢为据点,向山北高卢大举扩张。恺撒凭借着4个军团的兵力,到公元前56年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地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公元前55年,恺撒越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地区。公元前52年,高卢人在维辛盖托利克斯的领导下,掀起了反抗罗马的大起义。恺撒将起义镇压下去。至公元前51年为止,恺撒经过8年的征战,吞并了高卢全境,山北高卢并入罗马版图。克拉苏死后,元老院竭力拉拢庞培,借以维护传统势力,而庞培为战胜恺撒、建立个人独裁政权也极力投靠元老院,因而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49年,恺撒以破竹之势攻占了罗马和整个意大利,庞培偕大批元老仓皇逃往希腊。公元前48年,恺撒率军去东方,进攻庞培在希腊集结的军队,两军在北希腊帕萨利亚境内的法萨罗展开了决战。庞培一败涂地,逃亡埃及,后被托勒密廷臣杀害。

历史趣闻

·罗马雕塑·

古罗马的雕塑艺术是在继承古希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的埃特鲁丽亚雕塑艺术和铸铜、石雕技艺发展起来的,罗马雕塑艺术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之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罗马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人物雕塑方面,这一方面是由于罗马人十分尊崇祖先,喜欢在家中摆放祖先的雕像;另一方面是因为罗马统治者极力炫耀个人权威,刻意制造个人崇拜。因此罗马雕塑带有很浓的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和帝王为主。形象上虽然不如希腊时期的雕塑那么生动、秀丽,但更多地突出了矜持严肃的气质。罗马雕塑十分强调真实和个性,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善于表现沉默静思中人物的美感。古罗马雕塑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奥古斯都”屋大维

公元前30年,屋大维重新统一罗马之后,鉴于恺撒由于忽视传统势力而被刺身亡的教训,没有公开采取君主制的统治形式,而是以“元首”的名义进行统治。他将共和时代的统治机构完全保留下来,利用旧的统治形式,行君主统治之实。这种在共和制的外衣掩盖下的君主制,被称为“元首政治”。屋大维建立这样一种统治形式,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公元前27年11月,他在元老院发表了长篇演说,宣称放弃一切权力,把共和国交还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屋大维这一表示尊重元老院、维护共和制的举动,在罗马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传统势力代表者的元老院为了回报屋大维,正式赐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尊严、荣耀”)。在此前后,屋大维获得了终身保民官、大元帅、元首、大祭司长、祖国之父等多种头衔,成了罗马真正的君主。恺撒像屋大维像

不幸的罗马皇帝克劳狄

古罗马皇帝克劳狄是罗马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之一,有人认为他智能低下,是个任人摆布的白痴,当上皇帝纯属意外;也有人认为他大智若愚,功绩卓著,是一代贤君。克劳狄是罗马贵族,传说他由于早产而导致头脑迟钝,运动失调,从童年开始就饱受歧视和欺凌。然而到了他50多岁的时候,命运居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公元41年,近卫军叛乱,克劳狄的侄子——当时的罗马皇帝盖乌斯被杀于宫中,吓懵了的克劳狄被近卫军们恶作剧般地拥立为皇帝。克劳狄在位13年,在政治与军事上都表现得极为英明果断,与罗马元老院改善关系,对外开展军事扩张政策,占领了不列颠、德意志、叙利亚等,并主持开展修建公路、疏浚港口等公益建设。但是他晚年时老朽糊涂,不断为身边的人所左右。公元54年,花甲之年的克劳狄在吃完一盘蘑菇之后突然暴卒。研究者后来证明,是克劳狄的第四任妻子亚里斯皮娜,也就是他的继任者——暴君尼禄的母亲下的毒。这位不幸的老皇帝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亲人手里,留下了身后一系列谜团。

历史趣闻

·庞贝古城·

在2500多年之前,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西南角的坎佩尼亚地区有一座繁华的小城,名字叫做庞贝。它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贸易港口和避暑胜地,是名扬一时的“酒色之都”。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庞贝附近的维苏威火山从沉睡中苏醒,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瞬息间,火山喷出的岩浆直冲云霄,铺天盖地地降落在庞贝城。几小时之内,6米厚的火山灰毫不留情地把这座生机勃勃的古城埋没得无影无踪了。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整个庞贝城变成万人冢,同时还有埃尔科拉诺、斯塔比奥两座城一起被毁。从1860年以后,经过近100年系统的大规模发掘,庞贝古城已基本重见天日,那些繁华的街道、宏伟的建筑、精美的壁画都完整地保存了古罗马时期的风貌,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尼禄像

暴君尼禄

尼禄在17岁时登基为帝,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忍凶暴,耽于淫乐,骄奢无度,不理政务,由其母后当政。尼禄为寻求支持,极力用布施和娱乐等手段收买近卫军和流氓无产者,结果使财政紧张,而增加的苛捐更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大火,连烧6日,14个区中有10个区被焚毁,而尼禄却登楼观火为乐。他将“纵火案”嫁娲于当时还是社会下层的基督徒,对他们加以残酷迫害。尼禄的暴政使民怨沸腾,反抗四起。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巴勒斯坦各地。起义者全歼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前去镇压的罗马军队又接连败北。公元68年,西班牙和高卢也爆发起义。近卫军也背叛尼禄,元老院则宣布尼禄为“祖国之敌”。尼禄于公元68年在逃亡途中自杀。

西罗马的灭亡

在西罗马帝国统治的晚期,罗马社会的各种矛盾极度尖锐。公元4世纪30年代,在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公元4世纪中叶,一度被镇压的巴高达运动重新发展起来,到公元5世纪中叶发展成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在西哥特人向巴尔干半岛进发的同时,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也向意大利进军。410年,西哥特人攻占了罗马城。到公元5世纪70年代,西罗马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汪达尔人统治非洲北岸,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统治高卢,东哥特人统治意大利。476年,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斯被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北非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一个标志。从此,这些地区进入了以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主导的历史阶段。罗马军团使用的甲胄和短剑古罗马城墙

第2章 从黑暗时代走来

民族大迁徙的浪潮

在历史上,爱好迁移的游牧民族与喜欢稳定的农耕民族之间,一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伴随着各个民族势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掀起了一拨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民族迁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蛮族入侵

罗马帝国于公元2世纪末开始的危机导致了边界线的溃败,帝国再也控制不住蛮族向高卢地区的渗透入侵,日耳曼人是罗马最大的敌手。日耳曼人原本居住于北欧,他们分为许多部落,譬如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等等,有些部落分布在高卢东部边境地区,作为罗马的盟友向罗马交纳贡税,提供兵员;有些则敌视罗马,不时进犯。从公元3世纪开始,日耳曼人加快了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的步伐。到了公元4~5世纪,迁徙达到了高峰期。406年冬天,许多日耳曼部落穿过了结冰的莱茵河,进占了高卢地区,衰弱的罗马帝国只能眼睁睁地任其发展。公元5世纪,高卢已经是日耳曼人的囊中物了,强大的日耳曼部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西哥特人霸占了高卢西南部,416年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43年,勃艮第人以里昂为都城,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将高卢东南部纳入统治范围。盎格鲁-撒克逊人阿提拉

印有阿提拉像的匈奴金币。

匈奴大帝阿提拉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少数民族,是今蒙古、突厥等民族的祖先,自夏商时期就占据着辽阔的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公元3世纪末,匈奴突然崛起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公元4世纪中期,他们侵入欧洲,占领了中亚至东欧的大片领土。公元5世纪上半叶,匈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占有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起咸海,西至莱茵河,南起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这时在位的匈奴王就是让所有欧洲人闻风丧胆的“上帝之鞭”阿提拉。443年,匈奴人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皇帝被迫与匈奴人签订城下之盟,再次缴纳沉重的贡税。451年,阿提拉借口东罗马新皇帝马西安拒绝缴纳贡税,再次率军渡过莱茵河向西挺进,意欲进攻西罗马。然而他不断膨胀的野心终于激起了欧洲人的抵抗,西罗马名将艾提乌斯联合了所有反对阿提拉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阵营,包括罗马人、高卢人、西哥特人、阿兰人、勃艮第人等。阿提拉征服西罗马的夙愿还没能实现,就于453年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当天夜里突然神秘死亡,强大的匈奴很快土崩瓦解。

阿提拉猝死

453年,正当匈奴帝国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一生流离飘荡、戎马倥偬的阿提拉占足了江山爱上了美人。他迎娶了日耳曼公主伊尔迪科,一位美丽的欧洲姑娘,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宴会。当客人们酒足饭饱离开后,阿提拉也醉意盎然地拉着新娘进了洞房,但谁也不会想到,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出来。第二天清晨,人们在新娘的尖叫声中发现一代雄主阿提拉死于动脉破裂,口鼻中窜出的鲜血将洞房中摇曳的花烛染成了凄惨、恐怖的颜色。阿提拉的死因从古至今没有人能明白,虽然他一生建功甚多也树敌甚多,但是嫉妒他的人和仇视他的人都没有站出来“声称对此事负责”。可怜的新娘伊尔迪科不可避免地遭到人们的怀疑,但是在连绵不断的内讧和纷争中,已没有人顾得上搭理这件事。阿提拉被草草埋葬,葬礼举行得非常简陋而混乱。匈奴人阿提拉入意

公元4世纪,匈奴大帝阿提拉曾率兵进攻意大利,当时的教皇利奥一世将其劝退,这幅画作就是拉斐尔根据这段历史所绘的壁画。

法兰克王国的起起落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分为沿河法兰克人和滨海法兰克人两大部落,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公元6世纪中叶,法兰克人逐一征服周围部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滨海地区的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出身于墨洛温家族,建立了墨洛温王朝。

墨洛温王朝

墨洛温王朝是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创立者是克洛维,而这一王朝则是以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而命名的。克洛维一世是墨洛温王朝著名的君主,他确立了王权的统治,不断对外扩张领土,还把罗马基督教引进了法兰克,并且因此得到了罗马教会的支持。511年克洛维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平分了王国的领土,在之后的100多年间,法兰克王国虽然有过短暂的统一,但王权逐步削弱,实权慢慢落到掌管宫廷事务和王室地产的宫相手中。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里斯托尔的丕平统一了全国,751年,他的孙子矮子丕平——希尔德里克三世的宫相获得了罗马教皇的支持,自立为王,墨洛温王朝结束。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496年,克洛维击退阿勒曼人的进攻后,采取了一个重大的政治措施——改信基督教。据说,这次战斗之所以能够转败为胜是因为耶稣的帮助,于是克洛维在兰斯主教的主持下带领3000亲兵隆重领洗,接受罗马基督教。当时大多数日耳曼人信奉阿利乌派基督教。阿利乌后因反对三位一体和教会占有大量财富,被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斥为异端。克洛维改信罗马基督教标志着法兰克新贵和高卢罗马教会的进一步勾结:法兰克新贵把后者当作实行统治和向外扩张的有用工具,高卢罗马教会则视前者为保护教会财产、反对下层群众和其他日耳曼人的靠山。从此,罗马基督教在法兰克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拉丁语成为官方通用的语言。十字架

基督教圣物十字架。中世纪骑士漫画

君士坦丁献礼

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将夺得的土地献给了罗马教皇,这引起了定都拜占廷的东罗马帝国的抗议,因为这片土地原是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东罗马帝国提出丕平应将意大利中部领土归还,但遭到了拒绝。罗马教皇为了确保领土的合法性,出示了一封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书信。这封写于公元4世纪的信中声称,上帝治好了君士坦丁大帝的病,君士坦丁为了感谢罗马教会,迁都拜占廷,把罗马地区奉献给罗马教皇。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瓦拉经过考证,发现这封人们千百年来坚信不疑的书信竟是伪造的,是教皇杜撰出来欺骗世人的。因为如果这封信真的是写于公元4世纪,那么应该使用当时的拉丁语,然而它实际上用的却是日耳曼语。战场上的克洛维

496年,克洛维率领法兰克士兵血战征服阿雷曼尼人,这幅绘画表现的就是战场上的克洛维。

查理曼帝国

751年11月,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位国王,自立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去世后,其子查理和卡洛曼共治,771年卡洛曼死后,查理成为全法兰克国王。774年,查理借教皇求援之机,征服意大利半岛北部的伦巴第王国,兼任国王,并进军罗马,控制了意大利半岛大部分地区。查理一生征战50多次,使法兰克疆域空前广大。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史称“查理曼”(“曼”意为大帝),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曼帝国。帝国虽强盛一时,但争战中地方割据严重,自由农民不断破产,帝国统治基础破坏。817年,皇帝路易把帝国分给三个儿子:罗退耳、秃头查理和路易,路易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争夺领土爆发内战,杀得难解难分,帝国最终一分为三,为近代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奠定了疆域基础。《罗兰之歌》《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研究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罗兰之歌》中的众多英勇骑士形象,尤其是罗兰和奥利维,是中世纪骑士心目中苦苦追求的完美典范,他们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和捍卫,对君主的一片忠诚,对祖国、人民的满腔热爱和对敌人毫不妥协、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中世纪骑士的典型楷模。《罗兰之歌》优美的笔调、奔放的激情、赤胆的忠心成为法兰西民族完美的印记,诗歌中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永驻法兰西人民心间,他是法兰西民族危难之时的守护神,更是法兰西民族引以为荣的骄傲。查理大帝像罗兰战死

778年,查理大帝找到了战死的骑士罗兰。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是公元8世纪中叶~10世纪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王朝。751年,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自立为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王,他经过连年征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为他加冕称帝,史称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大帝在位期间,不仅努力开疆扩土,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掀起了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王朝达到鼎盛时期。查理曼大帝的继任者“虔诚者”路易一世在位期间,内战加剧,843年,路易的三个儿子缔结《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为三部分:一为西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法兰西,加洛林王室于987年被卡佩王朝继承。一为中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普罗旺斯、洛林和意大利,后来北部领土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一为东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德国(或神圣罗马帝国),加洛林王室的统治结束于911年。

历史趣闻

·加洛林文艺复兴·

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面开疆拓土,一面唤醒思想文化停滞的时代,开展了加洛林的文艺复兴,这无疑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查理大帝推行了一系列复兴希腊文化、弘扬基督教使命的政策,他的宏伟目标是在法兰克建立一个新雅典。查理大帝命令阿尔昆等学者对《圣经》文本进行校勘,再译作拉丁文,作为帝国基督教的定本。在查理大帝的主张之下,阿尔昆和他的弟子弗雷吉改革了拉丁文,改革后的新文字简单易学,书写整齐秀丽,被称为“加洛林字体”。在查理大帝的极力支持和奖励下,帝国学术研究蔚然成风。这次的文艺复兴还涉及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加洛林的宫殿、教堂无不体现着罗马式的建筑风格,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初绽头角,为中世纪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圣马太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幅《圣马太》就是当时著名的作品,体现了古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复兴。

征战在英伦三岛

公元8世纪末,丹麦人的入侵促进了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联合,公元9世纪初,联合王国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从11~15世纪,英伦三岛上战争频繁,既有英法之间的战争,也有内部之间的矛盾。直到15世纪末期,近代的英吉利民族才开始正式形成,英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基本确立。

七国时代

从公元5世纪中叶起,盎格鲁-撒克逊人陆续建立了许多小的王国。到公元7世纪初,这些小国合并为七个王国,它们是:在岛之东南部,裘特人的肯特王国;南部和东南部,撒克逊人的西撒克逊、南撒克逊和东撒克逊王国;东部、北部和中部,盎格鲁人的东盎格里亚、诺森伯里亚和麦西亚王国。这七国如同欧洲大陆上的东哥特、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王国一样都是早期封建国家。对领土和权力的欲望让这些征服者们相互厮杀,争相称雄,充当“霸主”。这七国并存的局面,引领英格兰进入了英国史上的“七国时代”。

历史趣闻

·中世纪的行会·

行会出现于11~12世纪,几乎与城市同时产生。城市初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手工业还不可能完全与农业分离。为了对付封建势力的侵扰,保护辛苦学得的手艺,免遭逃亡农奴的竞争,捍卫同业者的共同利益,手工业者组成本行业的特殊联盟——行会。它是“由直接需要,对保护财产、增加各成员的生产资料和防卫手段的关怀而产生的”。除法国南部一些城市外,几乎所有的西欧城市都有行会组织。

阿尔弗烈德大王

阿尔弗烈德大王是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生于849年,871~899年在位。在阿尔弗烈德生活的时代,英格兰虽然已经基本统一,但是却面临着北欧海盗入侵的严重威胁。867年和870年,尚未成为国王的阿尔弗烈德两次参加抗击丹麦海盗的战争,均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奠定了他的威望。871年,他的兄长国王埃塞列德去世之后,阿尔弗烈德被贤人会议推举为国王。阿尔弗烈德一生致力于抵抗敌人的入侵,他改革了英格兰的军事制度,建立了一支称为“塞恩”的职业常备军,开了骑士制度的先河。他还借助基督教的名义进行战斗,并要求战败者皈依基督教,这也使他获得了支持。886年,他从丹麦人手里收复并重建了伦敦城,伦敦后来发展成为英国的首都。除了建立了赫赫军功,阿尔弗烈德还有着深厚的学术素养,他主持编修了《阿尔弗烈德法典》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在文化方面对整个英格兰有着更为持久的影响。中世纪羊毛行会的标志阿尔弗烈德大王像“征服者”威廉“征服者”威廉本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后来入主英国,成为英格兰第一位诺曼人国王。生于1028年的他8岁时继承父亲的公爵位,15岁开始在领地执政。他的性情冷酷残忍,而且精力旺盛,曾经多次平息本国贵族的叛乱。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是威廉的表兄弟,据说他曾经承诺让威廉继承他的王位。但1066年爱德华去世时,继承英国王位的却是另一位竞争者哈罗德。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英法战争。9月28日,威廉大军在英格兰南部登陆,当时与之对抗的哈罗德军队刚刚击败了挪威国王,损失惨重,这为威廉提供了可乘之机。在10月14日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威廉大获全胜,哈罗德及两个弟弟均战死沙场。威廉随即率军直逼伦敦,并于1066年圣诞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开始了诺曼王朝对英格兰的统治。威廉的统治遭到英格兰人的坚强抵抗,他首先残酷镇压了各地的反抗,然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措施,使英格兰形成了当时西欧国家中最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诺曼底公爵威廉像

1066年,为了争夺英国王位,威廉与哈罗德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诺曼底城堡

诺曼征服以后,理查一世在这片土地上建成了一座坚固的城墙,然而,这座坚固的城堡却在百年之后被法国人攻破了。

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由于是用武力夺取的王位,国人不服,所以威廉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措施加强王权统治,历史上称作“诺曼征服”。1069年和1071年英国北部爆发两次反诺曼底统治的起义,但都被威廉一世镇压下去了。富庶的约克平原和杜哈姆地区遭到惨重破坏,自由民大部分变为农奴,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威廉一世对反抗的英国贵族的领地实行一次大没收,威廉本人约占有全国耕地1/7,他把全国1/4的土地赏赐给教会,目的是获得教会的支持,还规定高级神职人员(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由法国僧侣担任。威廉一世要求大小领主和骑士都要直接向国王宣誓效忠和服兵役,贵族和教会向威廉提供大约5000名骑兵,威廉依靠这支强大的军队镇压了各方的叛乱。

历史趣闻

·伦敦塔的兴建·

1066年圣诞节后,征服者威廉一世为控制伦敦商业社区,扼守通往伦敦池的通道,于1087年开始在泰晤士河北岸、伦敦市东侧兴建中央城楼白塔。12~13世纪,以白塔为中心向墙外扩展,形成内外两层防御要塞。内城墙上建有塔楼13座,外城墙上有6座,并有两座堡垒,四周挖有护城河。城堡只在西南角有一陆上入口,13世纪在河流上建一水门为主要通道。该塔长期被作为国家监狱使用,因此水门也被称作“叛逆者之门”。塔中军械库里收藏有中世纪时期的各种武器。17世纪前为王室住地,现在驻有军队。该塔及其周围地区被划为“自由区”,不受伦敦市长和伦敦主教管辖,一般由陆军元帅担任要塞总管。塔内有管理仪仗卫士的常驻长官,仪仗队至今仍着都铎王朝时代的军服。诺曼征服

在诺曼征服中,黑斯廷斯战役是决定性的一场战役,此战威廉战败哈罗德,取得整个战争的最终胜利。伦敦塔

巍峨耸立的伦敦塔如今已成为伦敦城的标志,这座近千年的建筑见证了英国的风雨历程。

黑斯廷斯战役

1066年10月14日,在英格兰东南部濒临多佛尔海峡的黑斯廷斯原野上,刚刚获得英格兰王位的哈罗德与处心积虑要获得英国王位的威廉一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势均力敌。就在双方酣战不已时,威廉决定扬己之长,命令诺曼底军队所独有的弓箭手万矢齐发,疲于奔命的英军在箭雨中无力强攻,遂退守森拉克山头,居高临下,用乱石标枪击退冲上山来的诺曼骑兵。战斗一时陷入僵局。黄昏时分,威廉让他的军队假装败退,引诱敌军脱离坚固的防线分散追击。哈罗德军队不知是计,呐喊着追杀下山,威廉随即指挥骑兵将其分散围歼。夜幕降临的时候,忽然一支箭不知从何而来,射中了哈罗德的右眼,他倒在了军旗下。英格兰士兵群龙无首,全线崩溃,征服者威廉赢得了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狮心王”理查“狮心王”理查一世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二世的次子。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法国,与父亲基本毫无感情,1189年,在母亲的唆使和主君法王腓力二世的挑拨之下,他出兵击败亨利二世夺取了英国王位。而实际上理查一世对英国极度厌恶,他不会说英语,身为英王10年,他在英格兰前后总共只待过6个月。理查一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四处征战,1190年他与腓力二世一起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多次击败埃及苏丹萨拉丁,最终与萨拉丁议和。他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国王,据说他曾经把手从狮子喉部伸进,将狮子心脏取出并且当众吃掉,“狮心王”的称号也由此而来。黑斯廷斯战役

黑斯廷斯战役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英国成功的军事入侵,此后再也没有人能征服英国。“无地王”约翰像

约翰是理查的同胞兄弟,在理查死后成为国王。

英法百年战争

中世纪时期,英国国王通过与法国皇室的一系列联姻,继承了法国的大片领地。为了争夺这些土地,特别是富饶的弗兰德地区,英、法两国不断地发生纷争。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没有儿子,由其堂兄继承。而英王爱德华三世,则以自己是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外孙为理由,要求由自己兼任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此为借口,于1337年入侵法国,开始了百年战争。

斯勒伊斯海战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为夺取制海权,1340年6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兵进军法国海军基地斯勒伊斯港,法王腓力六世在斯勒伊斯港附近海域迎战。双方基本势均力敌,约有士兵2万人左右,战舰200多艘。但是法王采用的是传统的海战手法,将舰队成三线展开,并用铁链将舰只一排排连结起来,以阻击敌人。而英国舰队实行“纵队作战”,将战舰一字顺次前进,先派长弓箭手开始射击,接着由士兵展开接舷战。由于法舰连成一排,无法活动,战斗力不强,只能被动挨打。经过战斗,法国舰队惨败,损失舰船近180艘,官兵伤亡十分惨重,而英军仅伤亡4000余人。在斯勒伊斯海战中英军首战告捷,夺取了制海权,为以后渡海大举进犯法国创造了条件。金盔

世界上最著名的不列颠博物馆(亦称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藏品,此金盔即为其古希腊陈列馆中的珍品。斯勒伊斯港口

百年战争中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斯勒伊斯港口海战。

克雷西战役

克雷西之战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渡海侵入法国,法王腓力六世迎敌,双方在法国的克雷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陆战。当时英、法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当悬殊,法军兵力接近6万,其中有1.2万名重骑兵,1.7万名轻骑兵,6000人左右的热那亚十字弩手,还有大约2.5万人左右的所谓“公社征募兵”。英军的部队只有法军的1/3,约2万人左右,但是英军装备有紫杉长弓,据说这种长弓能够在100米外穿透骑士的盔甲,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武器。战争开始之后,法军毫无计谋,只是凭借兵力优势一味冲锋,但是英军的长弓有效地阻止了进攻,法军损失惨重,约有2万人伤亡,而英军却仅仅伤亡200余人。

圣女贞德

贞德本是一名普通的法国农村少女,1428年,法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自称获得神谕的贞德设法见到了法国王储查理,要求带领军队前往奥尔良。1429年4月,贞德带领法军浴血奋战,解除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包围,奇迹般地获得了胜利,鼓舞了法国人民对抗英军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在此之后,她继续领导军队获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势。

1429年,法军收复兰斯,7月17日,查理七世在兰斯的大教堂举行加冕式,成为了正式的法国国王。1430年,贞德在一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虏,随后被转交给英国,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英法战争结束后,贞德的母亲请求教皇重新审判,于1456年为贞德平反,并于1920年封她为“圣女”。英国军队在克雷西战场上贞德戎装

百年战争时期,法国少女贞德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幅画即是表现战场上英姿飒爽的贞德。

战争与死亡的阴影

由于英法两国之间以及英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在英格兰的土地上,战争一直是一块笼罩在上空的乌云。而从14世纪中期到末期流行于欧洲大陆的黑死病,也给饱受战争蹂躏之苦的人民带来了新的打击和痛苦。

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后期,英国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和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都以爱德华三世的后嗣为由,要求继承王位。1422年亨利五世去世后,王冠戴在兰开斯特家族亨利六世头上,加上王后玛格丽特专权,引起约克家族的不满。从1455年到1461年,两个家族便纷争不断。1461年2月,约克公爵理查的长子爱德华打败兰开斯特军队,并进占伦敦,3月加冕登基,称爱德华四世。之后,相继肃清了约克家族的反叛势力和玛格丽特王后集团的残余,爱德华得以稳居王位。1483年爱德华四世死去,约克家族因王位继承问题又起风波。幼主爱德华五世即位后,叔父理查篡权,称理查三世。此举遭到拥护爱德华五世的约克家族贵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余党的联合反对。1485年8月,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在一次战役中杀死理查,自立为王,称亨利七世,建立了都铎王朝,玫瑰战争至此结束。

英国议会制度

英国的议会是英王亨利三世(1216~1272)统治时期大封建主、骑士和市民同国王斗争的产物。1264年,大封建主德·孟福尔率军打败王军,俘虏国王,成为实际统治者,并于次年召开议会。参加者除大贵族外,每郡派两名骑士,每座城市派两名市民参加。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制的开端。议会讨论国王政府的各项政策,确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进行任何改革,不能征收任何捐税。后来议会逐渐形成两院:贵族院包括贵族和教士,由贵族大臣担任主席,平民院亦称众议院,选出议长主持会议。此后,议会按1295年的模式经常召开,所以,人们称1295年的议会为“模范议会”。在1640年开始的英国革命中,长期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国会两院制延续至今。巴内特战役

1471年4月14日,英国玫瑰战争中的巴内特战役,英王爱德华四世与沃里克伯爵理查在哈福德郡交战,爱德华四世获胜并重新获得王位。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是从1485~1603年统治英国的封建王朝,以统治者的姓氏“都铎”命名。都铎王朝开始于1485年,是年“玫瑰战争”结束,亨利·都铎夺得王位。1603年,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女王去世,都铎王朝结束。虽然都铎王朝的统治时间只有120年左右,但当时英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可以说都铎王朝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王朝因此在英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政治上,从都铎王朝开始,英国进入君主专制时期,王权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而宗教方面,通过宗教改革,脱离了罗马教廷,创立了英国国教。在经济方面,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的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为其后来迅速成长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黑死病:世界末日的降临

1348~1390年,黑死病在欧洲到处泛滥。黑死病是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它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死亡率较高,因患者伴有淋巴腺脓肿及皮肤出现黑斑,故名。此病于1347年经地中海各港口由亚洲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以及低地国家,1350年传到波罗的海地区和北欧。此后,又在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多次复发,整个14世纪在欧洲到处泛滥。据估计,黑死病在14世纪的几十年间共夺去了2400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4。黑死病的泛滥给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乡劳动力锐减、物价上涨、剥削加重、社会动荡,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都铎王朝最后一任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像面对审判者的死者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世纪末期的黑死病,那场使欧洲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的灾难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生存和死亡的思考。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乍听起来人们或许会把它和恺撒、屋大维时期的罗马帝国相提并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史上一段光辉而又辛酸的历史。一般认为自962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起,神圣罗马帝国始现于历史舞台,到1806年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止,帝国走完了它悲壮的一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936年,德国萨克森王朝国王亨利一世中风而死,其子奥托继承王位。奥托继续执行其父的东征政策,征服了波希米亚,击败匈牙利人。951年占领伦巴第,获得意大利王位。961年,罗马贵族叛乱,奥托进抵罗马平息了叛乱。次年,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当选为皇帝,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一直由哈布斯堡家族承袭。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推举。除直辖领地外,皇帝对帝国境内的诸侯领地没有约束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更加衰弱。1804年8月,拿破仑宣布他为法兰西皇帝,取代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诸王权中传统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弗朗西斯二世被迫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直到1806年彻底告终。腓特烈接见教皇使节

1153年,教皇尤金尼乌斯无法面对意大利的政局,派使者去向当时的德意志皇帝“红胡子”腓特烈求助,却不知由此导致了意大利的沦陷。中世纪盔甲“红胡子”腓特烈

腓特烈一世是属于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德意志国王,1152~1190年在位,并于115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是一个企图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在德意志国内实行削减诸侯势力的政策,击败了主要敌人和竞争对手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没收了其大部分领地并将其分给了其他公爵。他对外实行军事扩张,为了占有意大利大片富饶的地区,腓特烈一世曾经对意大利进行过5次军事入侵。但是意大利诸城市在1167年组成了伦巴第联盟,并于1176年彻底打败了腓特烈一世,迫使他放弃了一系列政策。1189年,腓特烈一世与“狮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起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竟然在小亚细亚的萨列法河中意外溺死,就此遗憾地结束了征战的一生。

阿维农教廷

14世纪初,罗马教会的权势不断受到欧洲各地农民运动、城市市民异端运动的冲击。早在13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加强王权,排斥把持国家司法机关的神职人员,由此引起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之间的斗争。1303年,卜尼法斯八世争权失利后死去。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主教贝尔脱朗·特·戈被选为教皇,为克莱门五世。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授意下,克莱门五世将教廷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教廷,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教廷134名枢机主教中也有111名法国人。阿维农教廷的出现是中世纪教皇权势由盛而衰的转折标志。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鲁道夫一世夺取奥地利公国。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内的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此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1745除外),直至帝国覆亡。在马克西米连一世统治期间(1493~1519),通过广泛的皇室联姻,哈布斯堡家族俨然已是欧洲的霸主。后期,王朝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三个分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于1700年绝嗣而亡,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于1740年绝后,被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取代。直至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被奥地利共和国取代。马克西米连一世像

哭泣的君士坦丁堡

从395年到1453年,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延续了千年之久。在漫长的时间里,拜占廷帝国有过辉煌的繁荣,也曾经陷入惨败的境地。一批批侵略者企图征服君士坦丁堡这座富饶的城市,却一次次未能如愿。然而强大的帝国也总有一天要走向末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拜占廷帝国灭亡。

拜占廷帝国

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灭亡,但罗马帝国东部的东罗马帝国仍然存在,一直从395年延续到1453年。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为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廷城,所以帝国通常被称为“拜占廷帝国”,或者被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公元6~7世纪,拜占廷帝国先后与波斯和阿拉伯作战,但是始终未被征服,一直保持着中心地区君士坦丁堡的繁荣。11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爆发,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本应与阿拉伯人作战的十字军却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13世纪之后,土耳其人开始崛起,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占领了拜占廷帝国的大片领土。1452年左右,在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进攻之下,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纷纷被攻陷,君士坦丁堡实际已成为一座孤城。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人冲进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屹立于欧亚两洲达1130年的古城终于彻底沦陷了。拜占廷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查士丁尼大帝

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他手里拿着的球状物是东罗马帝国的标志。君士坦丁大帝像君士坦丁凯旋门

于公元315年落成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了庆祝君士坦丁皇帝最后战胜马森齐奥而建的。它是当时罗马作为天主教国家的标志。

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是生活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廷皇帝,他的叔父查士丁原是拜占廷的宫廷侍卫长,518年被军队选为皇帝。527年查士丁死后,查士丁尼即位称帝。他以复兴罗马帝国为终生奋斗目标,提出“一个国家,一部法典,一个教会”的治国方针。他任命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了修编古罗马法典的巨大工程,把古罗马诸帝的法令和历代法学家著作汇集成由三部巨著构成的《罗马民法汇编》。532年,他在皇后提奥多拉策动下,动用军队镇压了著名的“尼卡起义”,巩固了专制皇权。他还同波斯进行了长期战争,兴兵摧毁了北非的汪达尔人国家和意大利的东哥特人国家,使地中海世界(包括北非、西班牙一部分和意大利)重归帝国版图,但战争大大消耗了国力,政治上也陷入重重危机。565年查士丁尼死后,他所缔造的地中海大帝国也迅速土崩瓦解,复兴罗马帝国之梦也烟消云散。

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是一位著名的罗马教皇,1198~1216年在位。他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利用各种时机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努力扩大教皇的权力和影响。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教廷势力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会事务方面,英诺森三世制定了教皇大权独揽的神职人员任免制度,颁布了圣餐变体说教义,天主教内出现了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等派别。英诺森三世还加强异端裁判所,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这是教廷用武力镇压异端的开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