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大附中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0:22:24

点击下载

作者:艾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首都师大附中史话

首都师大附中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一百零一年前的今天,徐树铮将军创办正志中学,擎起一面成德达才、教育报国的旗帜,自此薪火相传、血脉绵延,历经成达中学、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学、北京师院附中、首都师大附中。其间,任职校务的有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国学家王树枏、林琴南,教育家蔡元培、李石曾,文学家周作人,戏剧家焦菊隐,翻译家曹靖华,美学家朱光潜等;巨擘大师联袂领衔,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和学养。

历届毕业生人才济济、星光灿烂,不仅有曾戛初、林日藩这样的抗日将领,还有中科院院士刘光鼎、荣获国家级发明奖之徐乍英这样的顶级科学家;不仅涌现国庆30周年群众游行时打出“小平你好”标语之于宏实这样的莘莘学子,也不乏篮球名宿黄频捷和主导制造中国第一艘航母之李长江将军这样的领军人物。

1919年,大总统徐世昌为本校题赠匾额——“成德达材”(嗣后沿袭写为“成德达才”)。199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本校题词:“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办好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贺信寄语:“以新百年为新起点,深化教育改革,突出优势特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现任校长的身份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我倍感幸运而难免惴惴。回首过去,我感恩前辈诸公的艰辛创业及丰厚遗产;展望未来,更觉“大任更谁肩”的使命与责任。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秉持成德达才、教育报国的遗传基因,步武前贤,继往开来,恃丰厚积淀,创明日辉煌。

为迎接百年校庆,我们组织出版了献礼图书《百年历程》(校史)、《百年回首》(校友回忆荟萃)、《杏坛群英》(历届教职工名录)和《首都师大附中史话》。这些图书在内容上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之一,《首都师大附中史话》则侧重历史、侧重事件、侧重人物,与其他献礼图书互有取舍、互有交叉、交相辉映,共同为读者和校友勾画出百年名校的历史全程和整体风貌。

我校1978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市属重点中学,2002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在告别百年之际,我校已发展成辐射远郊区县,拥有多所分校和分校区的现代化教育集团,在美国捷门棠学校开设的孔子课堂于2012年被国家汉办评为“先进孔子课堂”。而今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我们有信心有准备,深化改革,再接再厉,沿着优质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路径,向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阔步前进,开创新的百年辉煌。

巍巍慈寿塔是历史的见证,淙淙昆玉河是时代的歌声。

我们展臂高呼:你好,新的百年!首都师大附中校长一百年薪火

191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上将创办京师私立正志中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粤东学堂旧址。六年后即1920年,徐树铮失势,学校由教育部接手改为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迁入新校址阜成门外北礼士路19号。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北平沦陷,次年日伪强占北礼士路19号校园,成达中学被迫迁至中南海公园内东四所继续办学,为期11年。1949年,东四所规划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地,成达中学迁至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46号和大水车胡同12号。1952年,成达中学与私立上义中学合并,改为公立学校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1954年,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学,并迁至阜成门外八里庄新校园。其间,学校历经民国初建、日本侵华北平沦陷、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四个历史时期,伴随国运兴衰而兴衰,伴随京城枯荣而枯荣;师生坚守“成德达才”之理念,踔厉跋涉,共克时艰,为后世留下一所桃李芬芳的优渥家园。1名噪京师:正志中学(1914年12月至1920年8月)

1914年12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创办京师私立正志中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其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前所未有深刻变化的历史节点。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社会转型激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同样体现在教育领域。正志中学教学楼徐树铮创办正志中学的历史背景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学制,奠定了近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率先开始了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政府、各省旅京同乡会以及私人陆续兴办了一些大学、中学和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至此中国绵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民国1年(1912)五月,北洋政府裁撤原清政府所设京师督学局和八旗学务处,改设京师学务局,规定“嗣后本京各项中等以下学校均由学务局直接管理”,并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从此由学务局管理全市中等教育。1928年,北平市政府成立教育局,统管全市教育事业。

据“京师地方公私立各中学一览表”(民国4年十二月编),迨至徐树铮创建京师私立正志中学,北京已有在学务局立案的正规普通中等学校16所(形形色色的私塾、学堂、专修学校及宗教学校不在此列),其中公立中学7所,私立中学9所。依建校时间先后为序,正志中学在北京市公立、私立中学中排序第十六,在私立中学中排序第九。【相关链接】

京师地方公私立各中学一览表(民国4年十二月编)

作者:韩朴 田红(摘自《北京近代中学教育史料》下册)正志中学的基本情况

徐树铮创办正志中学,时在陆军次长任上,年仅34岁。1914年12月,他与广东名宿、粤东学堂总理梁士诒(此后曾任参议院议长)签订合同,租赁宣武门外菜市口粤东学堂校舍,创办京师私立正志中学。翌年2月开办,徐树铮自任校长,邀请社会贤达王树枏(光绪进士、文坛名流)、傅增湘(1917年任教育总长)、叶恭绰(民初交通总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常委)等分别出任正志中学董事长和副董事长,招生第一、二两班,春季开学,四年制初中。4月至京师学务局立案,一度增设附属高小补习一个班。迨至民国9年(1920)8月改名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先后招生8个班,总计毕业4个班。按民初惯例,中等学校男女分校,正志中学是一所男校。

关于建校年份,在校史档案中,正志中学建校年份始终被确定在民国3年(1914),其根据是这一年徐树铮与梁士诒签订合同租赁粤东学堂校舍创办正志中学。此外,有文献把正志中学建校年份说成民国4年(1915),是错把正志中学在学务局立案及开学年份当成了建校年份,因此逐渐不被采用。

据“京师地方公私立各中学一览表”(民国4年十二月编),民国4年(1915)北京市中等学校的规模,最大的是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拥有教员23人,全校6个班,学生总数229人;规模最小的是京师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拥有教员5人,全校1个班,学生总数10人。

正志中学拥有教员13人,全校4个班,学生总数172人。学生总数在16所公立、私立中学中位居第六,在私立中学中则位列第二。据《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1840~1949》(袁熹著),1915年北京市内外城总人口为789127人。放在这样的人口背景下来看,正志中学的规模确实不小。

正志中学以校董事会主持一切大计及筹募经费等,设校长1人管理校务,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图书主任各1人及事务员若干人。经费来源,由校董事会筹款,学生缴纳学费、宿费等项。

学制方面,采用四二制,开办四年制初中,定额8个班,每年招收新生2个班,毕业2个班,每班定额48人,总额以400人为限。课程设置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外语、音乐、体育等。

校训方面,据正志中学校友关德懋著《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记载:“以克己深省,尊师重道为诸生训。”

管理方面,要求教室内务清洁,秩序整肃,学生座位均有固定编号,由训育主任负责督察。每间宿舍由学生选举舍长1人,负责寝室纪律和安排洒扫卫生。正志中学的办学特色

徐树铮饱读经史,精于国学,推崇桐城派古文,兼擅诗书昆曲,堪称学养深厚;同时他是一名训练有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他文韬武略兼于一身的素质,加之其对文教事业的情有独钟,并亲自遴选教员、制订教学计划,使正志中学的办学风格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征。

第一是名人办学。徐树铮邀请来的正志中学董事会成员均为社会贤达和学界名流。董事长王树枏是光绪进士、京师文坛名人;副董事长傅增湘是光绪进士,1917年任教育总长,为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另一位副董事长叶恭绰是民国初年的交通总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徐树铮延聘林纾(林琴南)、姚永朴、马其昶、姚永概等任教。林纾是一代国学大师、译著巨擘,二姚一马均为桐城派末期回光返照的大家,数学教师梁上栋后来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诸公博闻强志、含英咀华,令正志中学讲坛异彩纷呈。因此,正志中学创建伊始曾名噪一时。【相关链接】王树枏

王树枏(1851~1936),号陶庐老人,河北高碑店人,光绪进士,是中国近代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历任四川、甘肃等诸多地方知县及新疆布政使。他精通经史地理,有存世著作50余种,涉及训诂、算数、地舆等。民国期间,他任《清史稿》四总纂之一,参与编撰的《清史稿》《新疆图志》等巨著系中国史籍和边疆史地学的经典,另有自传《陶庐老人随年录》。

第二,特别注重国文。徐树铮拟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当时教育部所规定的有所不同,主要突出两门课:国文与体育。每天上午以国文课为主,下午以体育课为主。其他课目如数学、德文等,都放在次要位置上。姚永概任教务长,兼教《孟子》《春秋左氏传》和《尺牍选钞》;林纾教授《史记》,姚永朴教授《论语》《文选》等;马其昶教语文和作文,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作文,当堂交卷,多半为历史题目。徐树铮非常尊敬这几位老先生。他往往亲自搀扶他们进入教室登上讲台,自己则“屏息危坐听讲,参弟子列”(关德懋:《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每逢周三,他还会约请几位一起吃馆子。其率先垂范“尊师重道”,可见一斑。正志中学讲义

第三,开设以军训为主的体育课。每天下午的体育课,充斥着军训内容。第一、二年教授军体操,包括步兵操、器械操、摔跤、武术(拳脚、刀枪剑戟、三节棍、九节鞭等),第三、四年进行步枪操练。体育教师由徐树铮从边防部队中挑选军官担任,训练学生犹如训练新兵。

第四,开设陶冶心智的音乐课。音乐课内容丰富,注重陶冶情操。教授歌曲数十支,《国歌》《校歌》之外,还有《读史歌》《劝学歌》等。“感时伤别,慷慨抒情,无不被之新声,形诸拍奏。”(关德懋:《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学生们在吟咏歌唱中,“感于辞藻之典茂,音节之清越,……心声既洽,人情遂无秦越”(关德懋:《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

第五,实行犹如军校的严格管理。教室、宿舍和饭厅的规矩与日本士官学校相仿。因此,时人评论说这近乎一所军官预备学校。“该校校规极严,徐树铮长子徐毅行怀带食物被校监搜出没收,虽校长之子,也不可越矩。”(赵树生:《正志中学简介》)

此外,外语课与其他中学不同,不开设英语课,开设法语课和德语课,任课教师均为外籍教师。

有记载称,正志中学“名门弟子入学极多,现台湾名流如唐君铂、李立柏、刘方矩等人均为该校高才生”(赵树生:《正志中学简介》)。因此,当年人们曾把正志中学视为贵胄学校。

正志中学的异军突起,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当局的好评。《北京近代教育记事》(耿申、邓清兰、沈言、喻秀芳编,北京教育出版社)曾记载:

1915年10月京师学务局派员视察正志中学,认为该校“管理采取军校成法,而略济以宽,实已严于他校”。教学认真,聘师严格,“重要学科,聘师尤慎,国文则延文学名手,外国语则借才异帮”。

1917年教育部转发视察京师各中学的意见,褒扬私立正志中学,批评公立三中“校务形同废弛”,遂免去公立三中校长职务。

1918年2月京师学务局训令表彰公立四中和私立正志中学,认为“私立正志中学,管教采用军制,秩序整齐,校风极为严肃,注意体育,即务使学生各具军国民之精神。私立各校办理妥协,当推该校为最”。

1918年10月,徐世昌就任大总统,举行阅兵典礼。各校学生列队参加,正志中学阵容最为严整,特别引人注目。队列从校园出发,特意绕行东交民巷,引得外侨倾巷聚观;到达故宫午门内广场后,随武装部队同受检阅,博得一片赞扬。

1919年10月,大总统徐世昌为正志中学题赠匾额:“成德达材。”徐树铮呈请京师学务局批准“校长率同教管各员及全数学生敬谨恭迓悬挂”,对于“大总统训饬指示”,请教育部代呈“敬陈谢悃不胜感仰之至”(1919年10月徐树铮报京师学务局呈文)。何其巩题写“成德达才”

综上内容,可以看出徐树铮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他实际上力图通过正志中学封闭式的管理,培养他所需要的实用型军政人才。

然而,在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反帝反封、科学民主已汇聚成不可抗拒的大潮,徐树铮的办学思想面临着时代潮流的冲击。1919年5月,北京掀起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波及整个学界,正志中学的热血青年自然也不肯置身事外。5月下旬的一个傍晚,本应列队返回宿舍就寝,但是他们拒绝教师和学监的命令,明确要求走出校门参加爱国集会和游行。此刻,校长徐树铮闻讯赶来,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阻止了学生的行动。当年夏季,徐树铮特意在北戴河借用一处德国兵营,安排正志中学学生免费避暑,意在使这些同学无法与爱国学生运动接触。如此举措,招致事后正志中学背上“冷血团”的骂名。

1920年2月,阜成门外北礼士路19号新建校舍落成,遂迁入。此前,徐树铮在直皖两系激烈争斗中被免职,继而遭当局“通缉拿办”,被迫蛰居上海。他自身难保,更无力遥控北京的正志中学。遂教育部于8月15日接办正志中学,将其改名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9月,徐树铮辞去校长职务。一位正志校友对母校的记述《民国徐又铮先生树铮年谱》(王云五主编、徐道邻编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一书中,附有正志中学校友关德懋回忆母校的文章——《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写于1962年1月11日)。据推断,关德懋于1918~1920年在正志中学就读。该文以个人视角记述了当年正志中学的办学概况,其中个别内容似有出入。全文如下: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

民国四年(应为民国3年——编者注),萧县徐又铮先生方任陆军部次长,创办正志中学校于故都北平,授诸生以礼乐射御,所以修文树教,明耻教战也。九年夏,直皖战争起,合肥段公芝泉去位,先生亦退闲,直系军人王怀庆接办正志中学,更名成达,先生手树规模为之丕变,名师耆宿亦相继星散,未数年而停办。

先生之办理正志中学也,采军事教育体制,规模章则,昉自德国。新生入校,隐若入伍。以克己深省,尊师重道为诸生训。四年作业,首重古文学之修养,次数理,再次为德语。是时桐城姚氏昆季以文章气节著称于时,先生因聘永概叔节先生任教务长,永朴仲实先生授文选,其余执教之士,皆一时名德。马其昶通伯先生授春秋左氏传,闽侯林纾琴南先生授史记。仲实、叔节、琴南三先生均年屈古稀,鬓发皤然。仲实先生且已双目蒙翳,须人扶掖登坛,先生往往率诸生亲执其役,屏息危坐听讲,参弟子列。白首传经,青袍问道,令人想见伏生刘向之故实。学校舍首重经史,音乐课程亦独创风格。歌咏篇章,不下数十。国歌校歌而外,读史有歌,劝学有歌,感时伤别,慷慨抒情,无不被之新声,形诸拍奏。诸生感于辞藻之典茂,音节之清越,吁吁喁喁,永言兴叹,心声既洽,人情遂无秦越。

军事教官五六人,均赳赳武夫,皆军队中营连长之选也。此五六人者,步兵操典而外,并娴技击,教生徒手相扑。诸生不乏来自燕赵秦陇孔武有力之士,与教官博,胜教官,教官亦不以为忤。教官之上,有总教官一人,亦军官中之上选。总教官不能排日至校,非遇庆典,亦不亲自指挥行列。首任总教官宋子扬先生,校长之总角交也(后任西北边防军第二旅旅长),平易近人,无疾言厉色,亦如校长,深得学生之爱重,任教最久。宋以后有于珍芷山先生,威仪凛然,声如洪钟,后为东北军名将。

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发端于北大,政教革新之风飚举云涌,各校群起响应。正志中学独无所举措,俨然置身事外,“冷血团”之名由是而传遍各校。向之视正志为贵胄学校者,敌意亦愈深。每遇休假之日,正志学生整队过市则备受揶揄,于是群情有所未安。忽一日,校长微服莅校,一如平昔,至则召各班年长诸生忧心国是者,与谈论时政得失,诸生默然退。次日,仲实先生复为全校同学解易系辞潜龙勿用之义。是年夏,先生复为留校学生租赁北戴河旧德国军营为休沐之所。是以五四运动之终始,正志中学迄未参加。先生盖有鉴于季汉晚明,清流往往涉于党祸,其间得失,固未易言也。

八年(应为民国7年——编者注)十月,东海就职总统,举行阅兵典礼于故宫午门内广场。各校学生列队参加,以正志之阵容为首选。全校学生约六百人,行列严整,随武装部队同受检阅。犹忆自校出发,特意通过东交民巷,外侨倾巷聚观,为当时母校之一大事。

德懋年十六,侍先君入故郡,投考正志,名次最末,忝列门墙。越两载,学校易名,遂负笈南下,距今忽忽已四十年矣。瞻怀往迹,如在昨日,耳提面命,德音孔存。顷先生哲嗣道邻兄厘定先生手泽,将付剞劂,以彰先德;命余略述往事。师谊私交,敢辞谫陋?抽思搁笔,惓念风徽。惧修名之禾立,能无愧于师承,极目时艰,不禁感慨万千。六安关德懋谨记关于“王怀庆接办正志中学”之辨伪

关德懋之《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一文说:“九年夏,直皖战争起,合肥段公芝泉去位,先生亦退闲,直系军人王怀庆接办正志中学,更名成达,先生手树规模为之丕变,名师耋宿亦相继星散,未数年而停办。”

但是,截至本书编撰之日,尚未找到“王怀庆接办正志中学”的任何史料或佐证。《北京近代教育记事》载:“1920年8月15日‘教育部将阜成门外私立正志学校改名成达学校,并指派钱能训、傅增湘、董康、叶恭绰、傅岳棻等为校董’。”

另据成达中学1920年档案:5月27日呈学务局的文件,校长署名为京师私立正志中学校校长徐树铮。这是档案中最后一次出现徐树铮的具名。9月10日呈学务局的文件,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校长署名处已无校长署名,代以“正志中学校学监张庆琦代呈”。同日另一文件成达中学校长署名处亦无署名,只有加盖的一枚“校长之章”印章。9月30日呈学务局文件成达中学校长署名处为“校长之章”印章。11月24日呈学务局文件校长署名为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校长傅岳棻。

由此可见,1920年9月徐树铮去职正志中学校长前后,及至傅岳棻就任成达中学校长之职,其间并无他人出任校长的任何记载。

综上,“王怀庆接办正志中学”一说并无实证,而“王怀庆接任成达中学校长”一说更无可能。【相关链接】

王怀庆(1875~1953),北洋直系将领,1919年7月受任步兵统领,11月加封陆军上将衔。辛亥革命期间,曾经出卖滦州起义,诱杀滦州起义志士王金铭、施从云等。在徐树铮去职正志中学校长,正志中学易名成达中学之际,王怀庆甫任京畿卫戍司令(1920年7月任职)。2危局苦撑:成达中学(1920年8月至1952年秋)

1920年8月15日,教育部接办正志中学,改名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9月,徐树铮辞去校长职务,教育部指派钱能训、傅增湘、董康、叶恭绰、傅岳棻等为校董,组成成达中学董事会,由刚刚卸任教育部次长、代理教育总长的傅岳棻出任校长职务。由此开启了32年之久的成达中学办学历程。校名沿革

1920年8月,改称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1923年4月,改变学制,由四二制改为三三制,增设高中,在学务局文件中一度使用“京师私立成达高级初级中学校”一名,但校方仍沿用“京师私立成达中学校”校名和校印。北礼士路19号成达中学校园

1928年,北京市更名为北平特别市,校名遂改称北平特别市私立成达中学校,简称北平私立成达中学校。其间,北平市教育局文件中曾使用“北平市私立成达初级中学校”名称,自1937年恢复高中设置以后,不再使用该名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市复用北京市名,校名遂改称北京市私立成达中学校。【相关链接】

北京何时称作北平?北京历史悠久,名称变化较多。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平府,改北平为北京。1644年,清入关仍定都北京,亦称京师。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曾定都南京,但仅逾月余,袁世凯强令将首都迁至北京。1927年北伐战争,4月18日宣布定都南京。1928年6月,北洋军阀政府覆灭,国民政府将北京改称北平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北平市改为北京市。因此,1928~1949年的2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称为北平。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侵华期间,日伪政权曾一度把沦陷的北平非法称为北京,但这不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所接受,只是在当时的日伪文件中曾经这样使用过。

与正志中学倚重校长徐树铮个人能量的办学方式不同,成达中学则更为依靠完善治理结构,注重发挥董事会和校一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循规蹈矩,依章办校。董事会明确规定,“以充实中等教育造就普通社会服务人才为目的”,“本会得有规定教育大纲延聘校长、筹募经费及审核预决算之职权”,“校董会每年举行常会两次,但遇有特别事件得随时开临时会议,由常务校董召集之”。“本校设名誉校长一人,校长一人,由董事会推选聘请,管理本校一切事务,其余各项职教员均由校长聘任,请董事会分别加委”;校内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图书馆主任各1人,延聘教员多名分担各课;“各职员均分课办事,计设文书、注册、庶务、会计四课”。成达中学章程第一页吴鼎昌

第一届董事会(1920年9月至1924年)。1920年9月,董事会成立,周作民(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吴鼎昌(曾任财政部次长、盐业银行总经理)、王树枏、钱能训、傅增湘、董康、叶恭绰、傅岳棻等38人为董事会董事。

第二届董事会(1924~1928年)。1924年,董事会改组,成立第二届董事会,周作民、吴鼎昌、朱启钤、倪道杰、胡筠、徐国安等6人为董事,周作民为董事长,吴鼎昌为名誉校长。

第三届董事会(1928年至1937年1月)。1928年,董事会改组,成立第三届董事会。第三届董事会初为9人,经历并校风潮后调整为16人。董事会议决废除会长制,改用委员制,推举3人为常务董事,再由3位常务董事互推1人为董事会主席,主席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董事:蔡元培、李煜瀛(李石曾)、沈尹默、周作人、何其巩、李泰棻、张凤举、黎世蘅、马廉、周作民、褚民谊、吴鼎昌、张心沛、李书华、徐炳昶、方梦超。董事会推举周作人为主席,何其巩为名誉校长。

第四届董事会(1937年1月~1947年10月)。原董事徐炳昶、李书华、褚民谊、李泰棻、李煜瀛、蔡元培等6人因事请辞,马廉已故。增补何澄、汤尔和、董人骥、温寿泉、薄以众、陈涤之等6人为校董。董事会董事:沈尹默、周作人、何其巩、张凤举、黎世蘅、周作民、吴鼎昌、张心沛、何澄、汤尔和、董人骥、温寿泉、薄以众、陈涤之。董事会推举周作人、何澄、董人骥为常务董事,周作人为主席。1946年,温寿泉出任董事长。

第五届董事会(1947年10月至1952年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董事会成员中的周作人、黎世蘅等人受到国民政府的惩处。1947年10月,董事会进行人员调整。新一届董事会由何其巩、焦菊隐(戏剧家、北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朱光潜(美学家、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古宗纶、齐思和(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王静如(中法大学历史系主任,语言学家)、马懋勋、沈家彝(前河北高等法院院长)、张寿龄、薄以众、温寿泉、赵伯陶等人组成,何其巩为董事长。【相关链接】

北平私立成达初级中学校第三届董事会章程(民国17年)

第一条 本校董会根据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创办成达初级中学,故称为成达初级中学校校董会。

第二条 本校董会为学校法定最高机关,有对外代表学校对内监督学校之权能。

第三条 本校董会之职权列作:

一、筹划及保管本校经常费

二、审核学校预算决算

三、选任校长

四、处理学校非常事务

第四条 本校董会设校董会主席一人、常务校董三人。

第五条 本校董会每年召集常会一次以上,其遇有临时事故时,得召集临时会,由主席召集之。

第六条 本校董会开会时,校董有因故不能出席者,得委托其他校董为代表。

第七条 本校董会讨论事件经出席者过半数之同意,为议决通过之。

第八条 本校董会章程有未尽事宜,得由校董二人以上之提议,经全体校董过半数之赞同修改之,并呈教育主管机关备案。

第九条 本章程经教育主管机关批准后,公布施行。

其间,历任校长共10位,他们是:傅岳棻(1920年9月至1922年);张庆琦(1922年至1928年7月);张心沛(1928年7月至1928年11月);刘栋业(1928年11月至1930年3月);范庆涵(1930年3月至1931年6月);黎世蘅(1931年8月至1939年);王同烜(1939~1945年);戎书城(1945~1949年);姚丽卿(1949年至1951年12月);吴纯性(1952~1955年)。名誉校长两位:吴鼎昌(1924年聘任)、何其巩(1928年聘任)。【相关链接】

北平私立成达初级中学校章程

中华民国20年八月改订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本校以校董会为最高法定机关,负经营学校全责。

第二条 本校遵照教育部定章,教授初级中学应有学识及技能,并注重陶镕学生心性,敦励品格,以养成刚健中正之国民为宗旨。

第三条 本校修业期限定为三年,修业期满经考试及格者,得准毕业,由学校呈请教育局发给毕业证书。

第四条 本校每年分两学期,以八月一日为学年之始,八月至次年一月为一学期,二月至七月为一学期,暑假放假五十六日,由六月三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寒假十四日,由一月十八日至一月三十一日;其余放假日期遵照北平市中小学校历办理之。

第五条 本校招收新生以年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曾由高级小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经入学考试及格者录取之。其编级生以转学年级衔接,持有证明书,经考试及格者录取之。

第六条 本校学生得在校食宿,学校任管理之责。如有特别情由必须回寓者,亦可准其通学。

第二章 教职员

第七条 本校设校长一人,处理本校一切事务。

第八条 本校校长由校董会选任之,其余各项职教员(原文如此——编者注)均由校长聘任之。

第九条 本校设教务主任一人,商承校长管理以下各项教育事宜:

一、订定全校课程。

二、考察各科教授情形。

三、考查(原文如此——编者注)学生学业及操行。

四、监察各项考试。

五、核校成绩分数。

六、稽查讲堂课室及图书仪器各室。

第十条 本校设训育主任一人,商承校长管理以下各项事务:

一、督率管理各员办理各项事务。

二、监察讲堂课室寝室餐堂操场各项事宜。

三、监察学生操行及起居食饮疾病旷课各事。

四、管理学生请假事务。

五、分派值日员生。

第十一条 本校斟酌各科教授钟点聘订教员,不限人数。

第十二条 本校教员除授课外,均有指导学生行为之责。

第十三条 本校设文书、会计、庶务、注册及图书、讲义等课,各课设主任一人、事务员若干人。

第十四条 本校教员及各课主任事务员请假者须自行商请他人代理。

第十五条 本校聘请教员及各课主任、事务员均订有聘书,一切待遇按照定明办法办理。

第三章 学科及程度

第十六条 本校课程按照现行部章订定,惟因本校与中法大学孔德学院联合办理,学生毕业后得升入该学院高级中学肄业故,自第二学年起即加设法文,其不愿习者听其课程,概要如左: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章 入学停学退学

第十七条 本校考取各生须具志愿书,并邀请保证人填交保证书,将应交各费交清,始准入学。

第十八条 本校学生因事请假,须由家长或保证人具函陈明理由。

第十九条 本校学生请假至六星期以上者,应由校长酌定停学期限,命其停学。

第二十条 本校学生停学期满,应归原级以下之班肄业。

第二十一条 本校学生有学业逊下,或性质不良,或屡犯过失告诫不悛者,均由校长随时令之退学。

第二十二条 本校学生因事自请退学者,须由家长及保证人具函陈明情由,经校长核准之。

第二十三条 本校学生因过退学者,不准重回肄业,亦不准再来投考。

第五章 学绩与操行之甄别

第二十四条 本校为甄别学生学业之优劣,有定期考试计分学期考、学年考、临时考三种。

第二十五条 本校每年于寒假前举行学期考,暑假前举行学年考。

第二十六条 本校临时考试由各教员自行酌定,并于每次上课时由教员酌设问答,察其有无心得。

第二十七条 本校以学期考学年考所得分数为考试分数,临时考及问答所得为平时分数。

第二十八条 学期考分数与平时分数平均为本学期成绩。

第二十九条 学年考分数与本学期平时分数平均为本学期成绩,再合以前一学期成绩平均为本学年成绩。

第三十条 毕业之学期,其本学期与本学年成绩均照前条核定。

第三十一条 末次学年考试即作为毕业考试。

第三十二条 本校以各学年成绩平均为毕业成绩。

第三十三条 本校考试一律以百分为满,八十分以上者为甲等,七十分以上者为乙等,六十分以上者为丙等,不及六十分者为丁等,丁等不及格。

第三十四条 本校学生学期学年考试列丁等者,由校长酌令降班或退学,或其考试纵列丙等以上而有一主要学科成绩逊下者由校长酌令补考,补考不及格得令其重习。

第三十五条 本校学生毕业成绩在丙等以上者,给与毕业证书;其不及格者,由校长酌给肄业证书或留校补习。

第三十六条 本校学生操行由校长、教员及教务主任、训育主任随时审查登记于簿,每年年终汇集各簿,由校长邀集会议评议等次。

第三十七条 本校学生操行亦按学业成绩办法定为甲乙丙丁四等,丙等应加训诫,丁等退学。

第三十八条 本校学生升班及毕业均以操行学业各分数参核定之。

第六章 奖惩

第三十九条 本校学生操行学业俱列甲等者,特由校长缮给褒奖状,以资奖励。

第四十条 本校学生如有背犯校规不服教训或为学不力者,均由校长斟酌轻重分别惩戒;凡受惩之生皆扣减分数。

第四十一条 本校惩戒学生之法规定如下:(一)惩戒(二)记过(三)降班(四)退学。

第四十二条 本校学生语言动静有不合者,由校长或教职员随时训诫。

第四十三条 本校学生有违犯校规者,由校长按照情节轻重分别记过、记大过或令退学。

第四十四条 本校学生学业成绩不及格或旷课太多者,由校长酌令降班或退学。

第七章 校舍

第四十五条 本校设通用讲堂及博物、物理、化学、音乐、图画、手工各专用讲堂。

第四十六条 本校设礼堂、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阅书室、储藏室、医药室、病室、操场各项。

第四十七条 本校设校长室、会议室、教员休息室、教务主任办公室、训育主任办公室、课主任办公室、事务员宿舍室各项。

第四十八条 本校设课室、寝室、餐堂、盥漱室、浴室、厨房、机械室、传事室、夫役室、厕所各项。

第四十九条 本校每年共纳学费二十四元(每学期十二元)、膳费每月八元五角(每年约合七十六元)、杂费每学期二元、寄宿费每学期五元,入学之始须预为交清。

第五十条 本校学生膳费、宿费、杂费、教科书费各项如遇物价昂贵必须更改时,随时另行通知各生家长及保人。

第五十一条 本校学生入学之始须交保证金十元,毕业时退还;中途辍学者无论因何事故自退或被革概不退还。

第五十二条 本校学生损坏各项器具,应随时按价赔偿。

第八章 会议

第五十三条 本校校务有应商酌者,由校长邀集全校各员酌开校务会议、教务会议或事务会议,公同议办。

第五十四条 本校校务会议及教务会议、事务会议均由校长主持,校长因故不能出席时,得由各主任或教员中嘱托一人代表。学制

1923年前,延续正志中学的四二制。1923年,大总统颁行教令,中等教育中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初级三年,高级三年。4月,成达中学遵照大总统教令,报经京师学务局批准改行新学制,由四二制改为三三制,增设高中,初级中学修业年限三年,高级中学修业年限三年。学校随之更名为京师私立初级高级中学校。其间,由于经费和招生等缘故,高中几度中断。1937年报经北平市教育局批准继续开办高中,嗣后一直坚持不辍,未曾中断。

延续正志中学成例,成达中学仍然是一所男校。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暑假,成达中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男女分班,直至三十八中时期;1954年改为四十二中后,开始男女混班。办学宗旨“遵照教育部定章,教授初级中学应有学识及技能,并注重陶镕学生心性,敦励品格,以养成刚健中正之国民为宗旨。”课程设置

所有科目均为必修科目,第一学年为三民主义、国文、英文、算术、中国史地、植物、自然、手工、音乐、军事学、军事操、运动等;第二学年除算术授毕改授代数、几何,植物改为动物,其余不变;第三学年加物理、化学、生理等三科,中国史地改授外国史地。先无劳作、音乐二门,后增设此二门(个别科目有所增删)。

施行学分制。按照教育部规定每科每周一小时,教授一学期者为1学分计,第一学年为62学分,第二学年为68学分,第三学年为68学分,共计修满186分方得应毕业考试。学校规模

1923年前,规划初中4个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附属高小补习班1个;1923年后,实行三三制,逐步增设高中,初中、高中各3个年级,一般保持初中、高中每年级一个班,在校生300人左右(1923年北京人口总数为847107人);1927年,8个班全校学生247人(该年北京人口总数为878811人),这个人数在京师学务局立案的40所正规公立、私立中等学校中,位列第五。在成达中学前面的一至四名分别是:私立弘达学院中学部(324人)、私立培根女学中学部(316人)、私立求实中学校(263人)、北京师范学校(287人)。

由于社会动荡、经费拮据、招生困难等原因,学校几度陷于困境,在校生人数锐减,1930年在校生仅17人。1949年10月,初中3个班,高中3个班,全校学生323人(该年北京人口总数为150余万人)。1952年改为公立北京第三十八中学时,初中4个班,高中3个班,在校生300余人。

此种规模,在北京公立、私立中学中,均居前列。【相关链接】

京师公私立中等学校一览表(民国16年五月调查)续表续表

截至1952年的32年来,成达中学共毕业高中11个班、初中37个班。师资力量

成达中学的历任教师基本拥有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极个别为本科肄业学历或专科毕业学历,其中不乏出国留学生。

1931年任课教师学历情况:黎世蘅(校长),日本东京国立大学毕业;秦宗尧(国文),北京大学肄业;沈汝直(英文),清华大学毕业;胡瀛川(数学),日本广岛高等师范毕业;张兰春(历史地理),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张仁辅(生物植物),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毕业;缪辉曾(工艺),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全庚靖(图画),燕京大学毕业;洪景漪(音乐),上海美专毕业;富一厂(体育),民国学院毕业;鲁仁侯(党义),北京法政大学毕业。

1940年任课教师学历情况:王同烜(物理、教务主任兼代校长),两江优级师范毕业;李勤修(修身、历史),北平大学毕业;郭纯熙(国文),北平大学毕业;毕蔚生(历史),河北大学毕业;张树棻(日文),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荆超(英文),上海沪江大学毕业;马宝珍(英文),北京大学毕业;郑季伟(国文、法文),北京大学毕业;范庆涵(数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朱景新(数理化),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王金钹(地理),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毕业;佟慎修(数学、生物、化学),北平大学毕业;吴之宏(劳作),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孙瑞明(音乐),燕京大学毕业;马允济(劳作、自习指导),沪艺专科毕业;赵振绩(体育),中国学院毕业;米宗海(国术),直隶高师毕业;孙国桢(事务主任兼图书仪器管理),南京中学毕业;濮堃森(会计主任兼文牍),南京中学毕业;金寿年(事务员),市立一中毕业;张效增(教务员),通县师范毕业。

1948年任课教师学历情况:戎书城(校长),日本帝国大学毕业;佟慎修(数学),北平大学毕业;范庆涵(数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杨正培(国文),北平朝阳大学毕业;阎郁周(地理、音乐),日本东京高师毕业;俞士镇(国文),北京中华大学毕业;姜永龄(英文),北平师范大学毕业;范德庸(生物、博物),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王永(化学),中国大学毕业;毕蔚生(历史、地理),河北大学毕业;陈淑贞(英文),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徐先振(国文),辅仁大学毕业;齐振祎(物理),辅仁大学毕业;王荫梓(英文),北京大学毕业;左锦明(体育),北京师范大学毕业;黄均(图画、劳作),中国书画研究院毕业;苏观洲(历史、地理),朝阳大学毕业;李占魁(公民),中国大学毕业;吴树德(军训),中央军校毕业;郭悦哲(教务主任),中国大学毕业。经费来源

第一,学生缴纳的学费、宿费等。民国19年(1930)成达中学呈北平市教育局年度预算表显示:每学期每人缴纳学费24元、杂费14元、宿费10元、书籍费6元、体育费2元、制服费12元、膳费36元,共计104元,每年共缴208元。

第二,北礼士路19号校舍部分房产出租所得(1938年之前)。1931年成达中学呈北平市教育局年度预算表显示:“本校有余房产约值银五万元,租与中法大学孔德学院应用订立合同每月租金计洋六百元,按月拨付,全年共收租金七千二百元。”1938年7月,北礼士路19号校舍被日伪强占,该项收入自此断绝。

第三,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自1933年起,成达中学因设立法文班,每年向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申请拨款补助。1937年,此款项为2215美元,折合国币7309.5元。

第四,董事会筹资。20世纪30年代董事会每年筹得约16000元。

民国20年(1931)的财务报表显示,当年的支出情况:教员俸给每月计210元,全年2520元;职员俸给每月计300元,全年3600元;校役工食每月40元,全年480元;图书购置每月30元,全年360元;仪器购置每月20元,全年240元;标本购置每月20元,全年240元;消耗费每月100元,全年1200元;计每月支出720元,全年8640元。教职员工资待遇

民国20年(1931)的财务报表显示:罗伯麓(训育主任,兼职国文),每周4课时,月薪24元;秦宗尧(国文),每周2课时,月薪12元;沈汝直(英文),每周6课时,月薪36元;胡瀛川(数学),每周5课时,月薪30元;张兰春(历史、地理),每周4课时,月薪24元;张仁辅(生物、植物),每周4课时,月薪24元;缪辉曾(工艺),每周2课时,月薪12元;全庚靖(图画),每周2课时,月薪12元;洪景漪(音乐),每周2课时,月薪12元;富一厂(体育),每周2课时,月薪12元;鲁仁侯(党义),每周2课时,月薪12元;黎世蘅(校长),月薪60元;罗伯麓(兼职国文),月薪40元;张金鳌(庶务),月薪30元;谌亚达(图书),月薪30元;饶伯(会计),月薪30元;马克荣(讲义),月薪25元;孙继薰(注册),月薪25元;郑传愈(文书),月薪25元;包文斌(书记),月薪15元;张友焜(校医),月薪20元。校歌歌词

成德达材,社会中坚;基桢缔造,肇始青年。努力爱春华,及时着先鞭;撷文明之茂实,扬智慧之灵泉。步武前贤,薪火长传;舍我青年,大任更谁肩。校旗

校旗从右向左有四个大字——“成达中学”。校旗校址变迁北礼士路校园平面图(选自档案第27袋第19页)

1920年8月,迁入阜成门外北礼士路19号新校园(现新华印刷厂)。1938年7月,阜成门外北礼士19号校舍被日伪新民印书馆侵占,学校迁至中南海公园内东四所。1949年6月,奉令迁移,中南海校址为中央人民政府收用。1949年7月,迁至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46号和大水车胡同12号,是为租用原私立镜湖中学校舍。1952年,私立上义中学并入,改为公立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上义中学马尾沟校舍改为男生宿舍。1954年9月,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学,迁至阜成门外八里庄新校园。3革故鼎新:三十八中(1952年秋至1954年9月)

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的一个报告上指示“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同年9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北京市做出《关于接办北京市私立中小学校的决定》。1952年秋,北京市政府接办了38所私立中学(包括教会办的15所),决定将私立成达中学与私立上义中学合并,改为公立学校,全称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校址在原成达中学校址王府仓和原上义中学校址马尾沟两处。上义中学的基本情况

上义中学由法国天主教圣母会修士吉善于1906年创办,1911年由城内参谋部旧址迁至阜成门外藤乡栅栏(现马尾沟市委党校院内),先后由吉善和华人修士李慎任校长,只招收有志修道的青年天主教徒,只授法语;学生称“公教生”,仅20余人。学生的生活费用和教学费用全部由天主教中国圣母会及其上义洋行利润提供。辛亥革命后,该校才开设国语、历史、地理、自然等中文课程。1919年,为充实在华传教士和天主教会学校教员,学校董事会决定成立三年制的师范学校,同年8月改名上义师范学校;11月呈京师学务局报教育部批准,修士张巽甫由校董会聘任为校长。1927年迁至黑山扈(现309医院院内)新校址,原校址开办上义师范附属小学。1934年奉命改为普通中学,改名上义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校由黑山扈迁回马尾沟旧址,由刘宝忠任校长。1940年3月,学校又迁回黑山扈,董事会聘请杨玉书为校长,至1948年由张瑞廷为代理校长。北平解放前夕,学校仅有学生20余人,暂时停办。1949年后,上义中学在马尾沟原址复校,招收学生30余人,设初一、初二两个班,张瑞廷为校长,有教职员9人,大都是原上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上义中学校址

上义中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与一般的“教会学校”明显不同。一般的“教会学校”仅由教会主办,其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则与普通学校完全相同。上义中学则类似天主教神学院,教职员不仅都是天主教徒,而且绝大多数是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神甫或修士。招收的学生都是有志修道的天主教青年教徒,称为“公教生”;其毕业出路都是从事天主教业务的神职人员;他们多数来自城乡贫困家庭,学费、住宿和生活费均由教会供给,早晚都要进天主教堂从事宗教活动。

该校教学设备是当时北京市私立中学中比较齐备的,有物理、化学仪器,生物标本及挂图共600余件,图书2000余册。

与成达中学合并时,上义中学有教职员十几名、“公教生”四五十人。除旧布新,向社会主义学校转型

两校合并后的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很快进入除旧布新的进程。首任领导和部门主管如下。(1)校长:吴纯性;(2)副校长:张瑞廷(原上义中学校长);(3)教导主任:王问渔(总管教育教学);(4)代理总务主任:刘剑秋;(5)团委专职书记:唐继赤(中共党员,1953年因故调走)、杜森(中共党员,1954年初调入);(6)少先队总辅导员:刘毓庄(中共党员,1953年暑假改作人事干部)、林淑贞(1953年暑假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