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1:43:3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3综合考试[行政管理]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1综合考试[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答案: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利益矛盾

答: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它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横向利益矛盾,是指发生于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它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一是利益剥夺;二是利益竞取。(2)纵向利益矛盾,是指发生于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这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的不同意义;二是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2.压力集团

答:压力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但是其本身并不谋求组织政府的组织。压力集团可能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体,但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由利益相近的一些组织或个人以非组织的形式存在。压力集团却直接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公共政策,明确强调公共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必须有利于本集团的利益,使政策的正面效应尽可能的向本集团倾斜,在这一点上不同于政治组织的隐蔽性。

3.政策规划

答:政策规划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对政策方案进行设计、比较、优选,并制定出政策的活动。对其的理解主要把握三个方面:(1)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2)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方案的设计与择优。(3)政策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政策问题的层次分析法

答: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首先通过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其优点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灵活简洁。具体操作中,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分类分析方法。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5.行政裁决

答:行政裁决的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授权,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并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其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2)行政裁决的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有关。(3)行政裁决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4)行政裁决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6.行政复议第三人

答:行政复议第三人,是指与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经复议机关同意参加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构成要件包括三个方面:(1)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或是间接的利害关系。(2)第三人参与到复议中间要在复议申请已经受理,复议活动尚未终结的时候。(3)经过行政复议机关的批准。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l5分,共45分)

1.简述现代政治管理的特征。

答:现代政治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复杂性。这是就管理主体方面而言,由于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现代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非常复杂。表现在:现代政治管理主体多样化;政治主体内部其结构与功能复杂程度增加。关于现代政治管理主体,虽然也是以政府为主,但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政治管理主体,执政党在政治管理中的地位更为特殊。(2)规范性。这是就权力特性方面而言,现代政治管理所运用的权力具有非任意性的特点。现代政治管理权力首先是一种规范性的权力,亦即政治管理权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去运行,不得随心所欲地滥用。(3)开放性。这是就在管理功能方面而言,现代政治管理具有开放、非排他性的特点。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政治管理兼容多种利益的存在,并作为宏观调控者对之加以协调,现代政治管理的透明度大大增强,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机制比较完善。(4)科学性。这是在管理方法方面而言,现代政治管理突破了传统政治管理单一的特点,走向了科学性。现代政治管理通过参与管理的方法来体现民主精神,由群众参加决策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从实际运行来看,现代政治管理推行科学决策,要求有明确目标、严格程序、完整的效果评估系统及信息反馈渠道,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最大可能地优化效应。(5)法治性。这是就总体运行机制方面而言,现代政治管理越来越由法治取代了人治。现代政治管理遵循“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以保证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保证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和政治利益实现的机会均等。

2.简述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模型。

答: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模型是一种阶段性的描述,是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其核心是将政策议程看做是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议程的关系对政策议程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过程模型认为政策议程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过程。政策议程的确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议题确认,某一问题受到注意, 并被察觉到需要政府的行动。(2)第二阶段——议题采纳,政府决定对公共问题是否做出反应。(3)第三阶段——议题重要程度排序,对议程中各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排序。(4)第四阶段——议题持续。

3.简述行政指导的原则和主要方式。

答:(1)行政指导的原则:

①合法原则

实施行政指导行为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和管辖范围,不得滥用权力,不得与有关立法精神、原则、规则和一般法理以及国家政策相冲突。

②自愿原则

行政相对人拒绝接受行政指导的,不得因此对其采取或变相采取强制措施以及其他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处理行为。

③平等原则

行政机关应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接受行政指导的平等机会,在实施行政指导时,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得歧视和差别对待。在相关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行政相对人应当实施相同或者类似的行政指导。

④公开原则

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指导是坚持政务公开,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公开行政指导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实施人员等信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以便于社会监督,利于自我约束。

⑤合理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采取的方案、方式应与行政指导的目的有必要和合理的联系,且与行政指导目的实现相当;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方案中,选择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方案,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方式中,选择既能有效实现行政指导目的,又能避免损害行政相对人的方式。

⑥效能原则

行政机关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缩短时限,提高行政指导效率,降低行政指导成本,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方便、迅速、快捷的行政指导服务。

⑦诚信原则

行政相对人已经听从、配合实施的行政指导,除有正当理由或经过正当程序外,行政机关不得否认,不得随意改变或撤销该行政指导。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撤销的,对无过错相对人的损失予以补偿。

⑧无偿原则

除非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和对行政指导项目进行评估,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行政指导为名收取咨询费、评估费。

⑨救济原则

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在行政指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提起异议,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或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2)行政指导的主要方式:

①建议。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为规范行政相对人行为,就行政管理领域相关问题向行政相对人提出引导性、倾向性意见供其参考。

②辅导。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与行政管理业务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③提醒。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就行政相对人容易疏忽的行政管理相关事项进行提示。

④规劝。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就容易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劝告、预警。

⑤示范。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通过推荐、评价等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

⑥公示。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行政管理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开,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有引导性的参考。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阅读下列材料,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答:略。

2.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合法化的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举措。

答:合法性的政策是指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的过程。(1)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合法化的制度安排:

①经常性的民意调查制度

政府的重大政策出台之前都应该进行民意调查,以保证政策符合民意。通过民意调查,不仅可以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还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获取国民的理解和支持,掌握民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但是,仅仅停留于政策公布之前的民意调查是不够的,政策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利益导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政策的期望在不同的时期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政策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要保证制定的政策能长期地发挥既定作用,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民意调查,根据环境的改变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政策的适应性和连续性。事实证明,经常性的民意调查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②立法听证制度“在当代法治化程度高的国家,法律基本上都是公开听证的产物。”立法听证也是发扬民主、确保政策立法符合民意的重要途径,是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合法化的要求。听证程序在做出公共决策的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使决策主体能够直接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甚至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决策主体全面、客观、公正地查明案件事实,从而做出合法、公正的公共决策,有利于形成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良好机制,强化决策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监督,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滥用,减少决策争议,提高决策效率,确立广大民众对以实现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决策主体的信赖。1996 年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听证制度,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对此项制度的规定又有新的发展,但在决策程序立法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界定必须听证的决策事项的范围,完善听证的具体方式、途径,确保各方面意见在公共决策中得到全面、正确的反映。

③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和各种组织机构向公众公开或开放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使其他组织机构和公众个人可以基于任何正当的理由和采用尽可能简便的方法获得上述信息。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④行政救济与监督制度

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监督。

⑤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是中国人民根据革命历史和现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合法化的存在的问题:

①传统政治文化导致的公民参与主体意识模糊

从政府角度来看,还存在官僚主义,有时还强调“官”的权威,不尊重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把公民当作公共政策的客体,认为公民应当绝对接受和服从公共政策,使公民参与流于形式;从公民角度来看,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还不强。人们对政策参与的冷漠感,遏制了人们对政策过程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即使有了参与的机会,也表现得沉默、被动,对政策少有独立的见解,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义也不大。

②公民参与渠道不足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只有公共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倾听公众的意见,了解民心所向,这样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促进政策顺利进行,保障政策的合法地位。

③参与制度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尚缺乏一套能使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得以实现的有效机制,主要表现为:公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和机会较少,公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间接参与难以真正落实。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规范。

④经济导致的不平衡状态

济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的程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对公众参与形成根本的制约。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所需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众参与也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在经济发达地区,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比较有目的,也能在更高层次上主动去参与政策过程;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往往是低层次的、被动的。甚至在一些落后地区,公众参与的程度几乎是零。(3)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合法化的改进举措:

①科学合理地划分政策主体权限

这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主体权限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缩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体制的层级,适当减少 “条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致政策失误。长期以来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政策主体权限不清或不合理所导致的。因此,科学地划分其权限既可以保证地方政府决策与中央政府决策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在行政政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处理好决策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

②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公共决策信息反馈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决策信息的反馈,公共决策体制就无法正常运转,并且由于没有完成决策程序的完整过程,没有决策活动的结果,就会失去对决策活动评判的依据,就算不上真正的决策。建立决策信息反馈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建立公共决策信息反馈机制,使决策信息的反馈经常化、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其总体思路就是:以决策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反馈决策信息为前提,以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反馈为基础,并使之成为基本的决策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形成决策信息反馈的有序系统。当前我国决策程序中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政、不协调等问题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制度等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将信息反馈机制纳入公共决策的程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结合当今行政执法现状,论述行政强制的作用、原则及其运用。

答: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预防或制止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危险状态以及不利后果,或者为了保全证据、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予以强行强制的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1)行政强制的作用:

①行政强制是现实所需。国家立法机关依人民意志制定的法律,法规付诸实施,予以执行,它的实施必然要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对于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相对人有服从,接受和协助的义务,相对人若不依法法履行义务,行政主体则可借助法律手段强制相对人服从和履行行政决,行政的强制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相伴随。

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行为及财产进行临时约束或处置的限权性强制行为,有利于维护和实施行政管理秩序,预防与制止社会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的发生与存在。

③行政机关根据现实情况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依职权对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及行为进行暂时性限制,以实施一定的行政目的的行为,有利于查明事实情况,或者为了预防、制止、控制违法行为和危害状态,或者为了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为排除紧急妨碍,消除紧急危险。(2)行政强制的原则:

①人权保障原则。行政强制是所谓“高权行政”中权力色彩最为浓重的行政行为,从而对公民权利、自由侵犯的可能性最大,对人权最具威胁性。因此确立人权保障原则意义最为重要。

②依法强制原则。行政强制的实施,则必须有法律、法规依据,由法定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实施,并且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法定程序可包括《行政强制法》规定的程序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程序,但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程序不得与《行政强制法》规定的程序抵触,否则无效。

③比例原则。由于行政强制对人权最具威胁性,因此比例原则在行政强制实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

a.适当原则。设定行政强制应当适当,兼顾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b.最小损失原则。实施行政强制应当依照法定条件,正确适用法律、法规,选择适当的行政强制方式,以最小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为限度。

c.间接强制由于直接强制原则。行政强制不得滥用,实施非强制性管理措施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d.期待当事人履行义务原则。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事先应当进行督促摧告,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的,不再实施行政强制。对违法行为显著轻微,没有明显社会危害,涉案财物数量较少的,可以不对其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④救济和责任原则。救济解决的是行政强制对相对人侵权的补救问题,责任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强制、滥用强制权的法律责任问题。二者的密切联系在于,救济和责任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保障人权,建立以人为本的政府和责任政府。主要有下述内容:

a.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告知当事人有陈述和申辩权利。

b.实施行政强制应当严格依法,文明执法,不得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c.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d.对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e.对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因违法行为或扩大强制执行范围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要求赔偿。(3)行政强制的运用:

行政强制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但一般可以分为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和即时强制三类。

①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生效行政决定所确定的义务,由行政机关依职权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两种。间接强制,是指执行机关通过某种间接的强制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直接强制,是指业务人逾期不履行义务时,由执行机关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业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业务相同的状态。

行政强制执行可以分为对人身、财产和行为的三种强制:

a.对人身的强制执行方法,具体包括强制拘留、强制服兵役和强制传唤。

b.对财产的强制执行方法,具体包括滞纳金、强制划拨、强制扣押、强制抵缴、强制拍卖、强制拆除、强制退还、扣除工资或者扣押财物作抵。

c.对行为采取的强制执行方法,具体包括强制许可、强制检定和强制铲除。

②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预防、制止或者控制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确保行政执法的顺利进行和行政决定的执行,依法对有关对象的人身或财产加以暂时的限制,使其保持一定的状态所采取的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可以分为对人身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和对财产行政强制措施,前者包括遣送出境、强制遣回原地、强制隔离治疗、扣留或管束,后者包括查封、扣留、冻结、强制收购、强制收兑。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一般来讲其实施要经立案、调查、决定、执行四个程序。其特点是:

a.实施主体是行政机关。

b.目的在于预防、制止或者控制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确保行政执法的顺利进行和行政决定的执行。

c.实施对象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和财产。

d.具有临时性。

③即时强制

即时强制是行政强制措施中的一种,特指行政机关在遇到重大灾害或事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国家、社会、集体或者公民利益的紧急情况下,依照法定职权直接采取的强制措施。根据即时强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对人身的即时强制和对财产的即时强制,前者包括对酗酒者的约束、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者的强制驱散等,后者包括对非法枪支的扣留、运输途中对易燃、易爆物品的强行保留等。即时强制,一般是在紧急情况时采取的,因而不适用一般的行政程序。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9综合考试[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共同利益

答:共同利益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可以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在内容、规则、形式和让步妥协等不同意义上的共同性。它不仅涉及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是指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公共产品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途径来实现,由此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的需要。(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旦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5)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共产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在于:(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八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是以协商合作的方式展开政治活动的。并且,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监督的关系,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与和谐。

根据这些特点,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方针,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准则。

3.元政策

答:公共政策一般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总称,是政策体系中统率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元政策在一个政策系统或政策领域中处于最高地位、对其他政策具有指导价值和意义。

4.精英决策模型

答:精英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具体涵义为:(1)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2)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精英与公众的沟通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3)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也就是说,它们对基本的“游戏规则”具有共识,对社会制度的延续看法一致。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存在就依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得到决策层的认真考虑。

5.行政主体

答: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行政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是行政权的载体.是同家行政权的组织形态,是行政法律规范的起点及归宿。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资格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拥有行政权

这里的拥有行政权,既包括拥有行政职权的所有权,也包括拥有行政职权的行使权。行政主体以拥有行政权作为其主要的资格条件之一。在我国,行政权主要通过如下方式配置给行政主体及其他组织、公民:(2)宪法、法律的直接规定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所体现出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由宪法和法律来配置行政权,也最接近包括行政权在内的一切国家权力的政治本源——人民。而以宪法、法律之外的其他方式配置行政权则要受法律保留原则的制约。此处的法律保留是指,对于特定的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只能由国家权力机关以宪法、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

6.行政合同

答:行政合同也称行政契约,指行政机关为达致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之目的,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在行政合同之中,行政主体并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是以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在期间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

行政合同,是公法和私法相互渗透,公法精神和契约自由的结合,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具体行政行为,更不同于民事合同,在性质上、法律适用上、调整原则上出现与民事合同、一般具体行政行为不同的特征,它同时具备行政性和合同性的两大特点。

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合同性体现在:(1)从签约主体上看,一方当事人必定是国家行政主体。一般情况下在行政合同中,一方是从事行政管理、执行公务的行政主体,另一方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其次,从签订合同的目的上看,签订行政合同主要目的或占支配地位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行政管理,产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是为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第四,从合同当事人的地位来看,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一方拥有行政优益权。一般而言,民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权利义务关系是对等的,双方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而在行政合同中,由于行政合同是以实现行政管理为目的而订立的,故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不仅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还具有行政管理者的身份。作为管理者,行政主体拥有行政优益权,例如行政机关享有监督合同履行的权力,对履行过程中相对人违反合同的行为进行纠正;在一定条件下,对相对人的严重违反合同的行为还可以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对相对人行使制裁权。(2)行政合同是一个双方行为,它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这是行政合同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的最明显的特征。一般的行政行为只需行政主体一方做出决定就可形成,而行政合同则不然,它具有一般合同的基本属性,即合同必须由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方可成立。其次,行政合同需要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行政相对人一方对于合同是否订立、合同内容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也是契约自由原则在行政合同中的体现。第三,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即行政合同的内容具有可妥协性。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行为,以国家的强制执行力为直接后盾。行政合同虽然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要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由于行政合同是双方协商一致订立的,所以行政主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行政相对一方做出一些让步。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l5分,共45分)

1.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答: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政治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传播,主要的媒介有:(1)家庭

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其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就是家庭。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2)学校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结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初步的规范知识,另一方面,在与许多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地体验了社会的政治生活。因此,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特定的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比起政治社会化的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政治成员正是通过政治实践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的。另一方面,政治实践又是检验和修正人们所获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政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调整自己的政治心理,修正自己的政治认识,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完善自己的政治人格,从而逐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人们的政治认识从感性向理性飞跃。(5)除上述所列主要的政治社会化媒介之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共同体、聚居区和同辈集团”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起着维持和改变政治文化的作用。

2.简要说明公共政策分析的逻辑顺序和系统分析内容。

答:(1)公共政策分析的逻辑顺序

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搜寻备选方案。④预测方案结果。⑤选择政策方案。⑥评估政策结果。(2)系统分析

利用系统方法去研究对象的一个具体工具,就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它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

①系统分析的步骤可以归纳为五个步骤。

a.问题的构成,旨在确定目标,以及问题的重点与范围;

b.收集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寻求可行方案;

c.建立模型,从便于分析出发,可试建多种模型;分析对比各方案的经济效果;

d.综合分析,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定最优方案。

②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系统模型化、最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

a.系统模型化

模型化过程的好坏,对系统分析的效率有重要影响。通常在构成模型时要考虑四类变量:决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与评价变量。

b.系统的最优化分析

依据模型求解,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最理想的,又称最优解。这种最优化的分析,往往体现在政策目标上,是“效益(或效率)为最大”、“费用为最少”、“时间为最省”之类。而体现在模型的数值计算上,最优化是求极值,或是极大值,或是极小值。

c.系统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利用“价值”的大小进行评判的,这种“价值”可理解为“有用性”或“重要性”之类。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存在。不同的环境会影响“价值”的大小,所以系统分析中所使用的价值具有相对意义。评价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反映这种关系也有若干价值因素。它们互相联系,共同决定着总的价值。

3.简述行政复议范围的特点。

答: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在外部表现上主要有以下特征:(1)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可以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等;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等。我国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审查对象,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如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规定、乡镇政府的规定等。(2)行政复议解决的是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使行政权进行具体行政行为而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发生的争议。这种争议的核心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3)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方式,但当事人申请或复议机关认为必要时,复议机关可以决定调查取证、当面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及第三人意见。这与法院审理案件必须开庭审理,原则上公开、不公开作例外的审判制度正好相反。行政复议采用书面审查方式的目的,在于确保行政复议必要的行政效率,所以行政复议程序不能照搬诉讼程序。(4)行政复议采取一级复议制,决定以书面作出。复议案件除法律规定终局的以外,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不能再向上级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这与法院审判案件的二审终审制不同。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必须以书面作出,并且要依法送达方能生效,这与行政机关的一般行政行为的形式也多有不同,行政机关的其他行政行为有的并没有规定作出行政行为的形式。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结合时代发展特征,论述政治管理职能的发挥。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根据社会契约论的原则,国家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成为唯一管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合法主体,因此从发达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出现一种普遍的现象,公共事务的扩张带来了公共利益的扩大化,带来了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张和膨胀,行政机构和行政自主权明显增大,出现行政国家现象。“行政国家”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强化的政府的作用,给政府行政职能的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行政职能,是指具有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和社会公共组织在依法对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和服务时所负有的职责与发挥的功能。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第一,行政职能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第二,行政职能的对象广泛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第三,依法行政是行政职能得以履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政治职能是指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所负有的职责。政治职能是公共行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职能有时也称统治职能。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统治职能是政治职能中能够鲜明地体现政治统治的部分,具有较浓的阶级色彩;而政治职能则以统治职能为核心,泛指行政组织在实施政治事务管理时所履行的一切职能。

由国家政治事务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所决定,政治职能的内容亦是非常广泛的。政治职能包括了军事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职能等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职能

国家和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镇压国内敌对分子反抗、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等重要职能。任何国家总会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以确保这一职能的实现。(2)外交职能

在国际社会中,行政职能表现为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参加各种外交活动。外交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争得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等等。(3)治安职能

为了保证一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政府担负着保护人民的财产和人身权利,防止和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职能。(4)加强民主建设的职能

维护和巩固民主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人民依法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推动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

管理职能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从行政组织的工作实际来看,行政职能更多地表现为管理职能,有人甚至直接将行政职能称为行政管理职能。例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和行政均使用一个解释。由此说明了管理职能在整个行政职能体系的地位。一般而言,管理职能包括经济管理、文化管理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其中经济管理职能是公共行政组织最为经常和最为基本的一种职能。(1)经济管理经济职能指行政组织在经济事务管理与服务中所负有的职责。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再加上市场本身不健全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资源配置,保证经济制度的稳定,实施经济管理,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服务等职责就落到了行政组织的身上。

行政组织为弥补市场的缺陷而担负的经济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弥补“市场失灵”而担负的职能

市场经济依靠价值规律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所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经济秩序。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很难对制度本身的缺陷做出理性的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消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很难维持一个稳定的平衡,其周期性的波动常会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事实已经向人们证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可能会出现失败,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就显得不可或缺。这样,弥补市场缺陷就成为行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担负着宏观调控、微观规制、消除外部效应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任务。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进行的经济管理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①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主要包括合理地确定国民收入中分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做出预测,并进行宏观调控等内容。

②提供公共品。“市场失灵”表现为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政府需要提供公共品,引导市场主体。这主要包括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建立和健全金融体系等内容。

③保持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总会表现为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波动,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种波动过于激烈,则会导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为了尽量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政府就必须负起相应的职责。

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着缺陷,政府需要履行经济职能,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离不开政府。但是,在市场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市场,政府替代不了市场。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从根本上并不主要承担配置市场资源的职能,而是为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提供一个正常运行的保障。政府的经济职能并不能替代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作用,它对市场的干预并不是无限度的。

以政府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进而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缺陷,使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具有了合法性。但是,就像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客观上存在着“政府失灵”的情况。因此,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要对政府的干预与其造成的后果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成本最低的弥补方法。

2、为弥补“市场不能”而担负的职能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而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常常投资额度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慢,甚至会出现负投资回报的现象。对于这种行为,市场经济主体或是不愿从事,或是无力从事,从而出现“市场不能”的现象。从整体经济的运行来看,外部经济环境至关重要。在市场无力介入的领域,政府需要提供公共品,以弥补市场不能所造成的缺陷。政府为此而担负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加强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法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了市场经济建设的成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行政主体负有确立产权制度、保护所有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惩治违法行为等职责。

②管理经济行政事务。为了有效地进行经济管理,公共行政主体需要担负起管理经济行政事务的职责,主要包括审批各种经营项目、颁发各类经营证书等多项事务。

③公共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这种职能主要包括:建设为改善宏观经济环境而进行的公共项目,例如举办水利工程、防护林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公共工程;发展属于非竞争性的行业和基础产业等等。

④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利用政府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也是公共行政主体在管理经济时的主要职能。这一职能主要包括: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和政策的服务;进行各种各样的咨询;扶持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

3、为弥补市场体制不健全而担负的职能

在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存在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规则不完善等状况。这常常是市场所不能解决的。这样,弥补不健全的市场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成为行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弥补市场体制不健全方面,政府要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而且还要担负起培育市场经济的任务。其内容主要如下。

①培育市场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常常是不自主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要求经济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因此,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有目的地界定产权,划分责、权、利关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使其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就成为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内容。

②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市场是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市场发育不完全将会影响商品交易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有意识地建立市场体系。这不但包括商品市场的建设,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因此,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经济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完善市场规则。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市场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规则的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经济主体无章可循。这时就需要行政干预,以法制为核心建立起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包括法律、法规的建立,法制观念的培养等内容。

行政职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职能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组织所负有的经济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一个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在一个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则会弱化,更多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

除了从弥补市场缺陷来划分行政组织的经济职能外,还可以根据行政组织管理对象的性质将经济管理职能分为一般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经济管理职能。由于政府与这两种类型的经济所有制的关系不同,其担负的职责也就不一样。行政组织在管理国有资产时负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而对于一般的非国有企业,则不具有这样的职能。(2)文化管理职能指行政组织在文化事务管理中负有的职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愈加丰富;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同科技、教育等文化因素的正相关性逐渐加强,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的“知识经济”对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行政组织不断地加强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现代行政组织的文化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职能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之一,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政府应当关注和支持科技发展,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积极推动科技知识创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以及科技成果的市场化。

②发展教育的职能

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发展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就成了政府的一项职责。

③发展文艺事业的职能

通过履行这一职能,为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产品予以取缔。

④其他职能

文化事业是一个全方位的事业,有着复杂的内容。其他的文化职能包括保护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管理文化产品市场等等。(3)社会管理职能是行政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所负有的职责。社会职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要求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了维护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增进人民福利,政府有必要通过专门机构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事业进行管理,进而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这一职能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与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相对应,行政组织的社会职能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社会福利职能

政府通过兴建各种社会福利设施,制定各种福利政策,解决社会中“弱势群体”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②社会救助职能

政府通过人、财、物的供给,保障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需要救助的群体,以使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和自理能力。这项职能包括救灾、救济等内容。

④社会保障职能

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保险、救济等方式来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④社会优抚职能

政府通过开展拥军优属、互助互济等社会活动,对那些现役军人、退役军人、革命残废军人、军烈属以及伤亡职工等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与照顾。

除了以上职能,行政组织还担负着制定人口政策、实施计划生育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职能。

2.试从公共政策学科的早期发展论述学科诞生的历史条件。

答: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甚至被说成是当代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革命”。公共政策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原则、规律或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系统论或称系统科学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系统原理;其二为系统方法;其三为系统工程。信息论是一门以信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学科;是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2)决策科学的形成。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遍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每时每刻。最早把决策作为行政的主要功能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行政学家古立克。1938年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也提出了决策和与决策密切关联的“动机”、“沟通”、“目标”及“组织关系”等概念,并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西蒙在巴纳德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决策概念。在1944年发表的《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特别是1947年出版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他系统论证了管理决策的概念体系,从而创立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决策理论学派。(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它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行为科学产生于管理工作实践。行为科学包括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的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等。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人被统称为行为科学家。例如,马斯洛等。行为科学不同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派别,行为主义拒绝意识或把意识等同于行为,行为科学虽然标榜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但它结合人的主观世界来研究行为规律,广泛接受传统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们主观世界的观念,如需要动机、性格、爱好、心理机制等。行为科学之所以成为根深叶茂的学科大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对人性的探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