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范式:区域推进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5:39:42

点击下载

作者:刘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仑范式:区域推进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北仑范式:区域推进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试读:

总序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作为促进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和时代使命。在知识经济迅猛崛起的今天,教育更是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本。宁波市北仑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产业优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模式,探讨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现代化强区典范等问题。

众所周知,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位的组织变革转向区域性的教育整体变革。特别是随着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探索区域层面教育改革与教育领导能力建构,开始成为重要的课题。第一,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教育变革往往能够增强教育改革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政府的领导组织,有效防止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和外部支持环境不良等问题。第二,区域性教育变革往往具有整体规划的意识,能够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建立本地区的教育运行秩序和机制,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整体效益。第三,区域性的教育变革强调从经验性、行政性的改革转变为专业化、系统性的改革,关注区域教育革新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能力建构和经验的提炼与推广,体现教育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紧密整合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均衡与优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区域性教育变革的模式已经成为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普遍战略选择。

北仑教育变革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北仑教育界创造了“北仑现象”及诸多教育奇迹,从最初的撤县建区,到承担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到均衡发展的率先探索与推进,再到建立教育现代化强区,改革不仅是北仑教育变迁的结果,也构成了北仑教育发展的特质、基因乃至精神,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北仑教育改革一以贯之的主线。30多年来,北仑教育界知难而上、攻坚克难,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区域教育的各种内生矛盾与问题,化解症结,破解难题,不断确立阶段性改革目标,将北仑教育推向新的发展水平。

北仑教育界从不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就,而把改革视为教育工作的一种常态、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在改革中,“时时矫正自己,日新日日新”。在探索教育变革的动力源泉和路径时,北仑教育界始终把根扎在区域这片沃土上,研究自身的问题,共同探讨及解决教育发展的本土问题,推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北仑教育一直坚持以区域性教育变革为根本战略,用区域整体布局和系统思维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由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和区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北仑路径。区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丛书正是对多年来北仑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理论性与经验性的总结。一方面,丛书反映了北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丛书也是对北仑教育现代化建设行动研究的理论提升,较为系统地检视了北仑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独有模式;此外,丛书还呈现了大量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优质案例,对于从整体层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丛书包括《北仑范式:区域推进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北仑策略:区域推进体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北仑实践: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北仑机制: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和《北仑模式: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探索》等六个分册,主要以体制创新、课程改革、特色创建、文化建设、质量监控和教师能力建构等六个方面为抓手,构建了北仑教育区域性改革与发展的内在体系。《北仑范式:区域推进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区域性变革的北仑范式,总结了北仑所探索的农村学前教育的人本管理模式、农村学前教育的集团化整合模式、农村学前教育的生态化课程模式和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区域本位化培养模式。《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以课程革新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探讨如何通过区域统筹规划,推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和师资培养的系统策略,总结了区域课程革新的策略系统和实用资源。《北仑策略:区域推进体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艺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建构,在实证调研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规划理论、协同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竞争合作理论为依托,为区域体艺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革新性策略。《北仑实践: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提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并通过区域教育政策引导的轴心作用,构建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北仑特色的多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系。《北仑机制: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从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体系、标准及其实施等层面构建全面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理念、具体策略和实践案例,为区域教育实现均衡与优质发展提供了北仑探索之路。《北仑模式: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探索》站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立场,从政府主导和草根推动两个方向,探索了“分层运作·多维融合·载体推动”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从教研训层次、教研训体系和教研训载体等不同方面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地区整体筹划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区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丛书作为对北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较为系统的盘点与反思,反映了多年来北仑教育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探索教育现代化留下的足迹。第一,丛书力求反映北仑区教育现代化探索中的愿景与使命领导的意识,区域教育的改革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和改革创新的本质精神,通过挖掘教育变革的内在精神引领教育事业的全面突破,以体现北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二,丛书力求反映较强的聚焦意识和问题意识,六个专题的研究均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最迫切、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学前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现代学校建设、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等,以破解教育现代化中的难题。第三,丛书力求反映实践智慧的力量,体现区域教育发展依托于理论又超越并发展理论的意义,各个专题的研究都扎根于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在实践中探索了创新性的策略、方法和经验,将鲜活生动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同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内涵相整合,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辐射。第四,丛书力求反映研究方法的规范意识,各个专题的研究综合运用了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北仑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制度与政策、经验与模式、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探讨,发展了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方法系统,可以为同类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区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丛书是北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结晶,是北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点,也是北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色所在。我们希望这些探索不只局限于北仑区域,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为我国推进区域整体教育现代化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参照的视角。我们期望北仑的实践经验和探索能够产生更大范围的辐射效应,一方面,希望它能进一步激发北仑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全国教育强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其他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可供解析的标本。主编2013年8月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北仑范式”

“北仑范式”(Beilun摧s paradigm),这里特指在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宁波市北仑区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典型模式,是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并不具有严格的学术性,如果说这样的提法有大而不当之嫌,那么更准确地说,建构一种具有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模式是我们过去多年来的期望和未来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愿景。

范式(paradigm)概念原本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在其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 ic Revolutions)一书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体,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英国语言哲学家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玛斯特曼(1970)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1]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因此,“范式”一词主要包含了三个维度的意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上面;二是在研究手段、方法和实践策略方面;三是在某个特定领域里所形成的模式之可推广性方面。

据此,我们对所谓农村学前教育的“北仑范式”的基本界定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最终目标,根据浙江省、宁波市和北仑区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条件,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农民的基本经济状况、基本文化诉求与教育期望,注重多方合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的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具有区域可推广性的策略与措施,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农村学前教育模式。这个界定体现在范式的价值观或思维方式维度上,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最终目标的“以人(农民、儿童)为本”的幼儿教育;体现在范式的示范性维度上,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推进式集团化发展模式;体现在范式的方法与策略维度上,是指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一系列操作方式。下面试分别就这三个方面分三节进行阐述。【注解】[1]Masterman M.The Nature of a Paradigm.In:Lakatos I.& A.Musgrave(eds.).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0:59‐89.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体现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1]医的愿望。

由上述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而其中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针。这个总体目标与基本方针符合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农民利益为根本,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与农民富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发展目标来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全面性目标;从发展思路上来看,它不是就农村建设农村,而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上来谋划和实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一个概念。与城市相比,其基本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小、生产场所较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家族血缘观念较重等。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成为中国改革的先行区。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了投资开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平等、协调、互助发展机制,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妥善处理“失衡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调整产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当前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二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三是要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配套能力。四是要形成以城带乡的机制,健全利益共享的分配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五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要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实现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2]障方面的公平、公正,确保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地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可表述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一是基本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农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城乡互动的过程。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是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农村才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不仅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这几方面的协调互动,对于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顾此失彼,搞单打一;又不能不分主次,四面出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把这一目标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指标,也不能仅仅看作是盖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在内的全面的奋斗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也要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既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新风貌、新环境为标志,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这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总结农村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就农业本身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后,各地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和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和供给已具备较好的基础;部分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发展对农村支持带动作用逐步发挥;城乡分割体制已有较明显的松动;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较雄厚的基础,国家公共财政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三农”工作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大政方针,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所有这些,都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尚缺乏产业的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薄弱;粮食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支撑力不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以后,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但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复杂得多,特别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成为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06年2月10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以“富裕农民、服务农民、发展农民”为重点,完善科学规划、多元投入、统筹发展的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作用,吹响宁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主持会议。陈勇、王卓辉、郭正伟、姚力、陈炳水等市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巴音朝鲁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我们必须站在全局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前列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认识,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农民需求、根据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在集中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协调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用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理念和机制来指导新农村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讲求实效、脚踏实地、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切实抓出成效。巴音朝鲁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十分丰富,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但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直接参与者。我们必须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努力在“富裕农民、服务农民、发展农民”上下功夫、见成效。巴音朝鲁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科学规划、多元投入和统筹发展的机制,才能持久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新村建设,也不是城市的“克隆”,因此,必须把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来抓,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要加大公共财政倾斜,鼓励信贷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要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股份制、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巴音朝鲁最后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民主体作用和社会共建作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综合上述可知,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但两者都贯穿了一个核心的理念——“以人为本”,这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终极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

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这就是说,“以人为本”乃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对于学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施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创设既和谐又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思考和解决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人是根本。一方面,人是自身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最早提出“人是目的”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从反对宗教神学的意图出发,强调人不是神灵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是神的奴仆,人就是终极的,神是人创造出来的,服务于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人永远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因素虽然很多,但真正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仍然是人,而且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的因素就越重要。无论是人的活动或是社会发展,技术、资本、自然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有人这个因素是最重要的,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因为有了人,才能发挥其作用,而技术、资本、知识的积累都是人创造和积累的,没有人,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所以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本身。但是,人是关键性的因素,并不意味着有了人就必然有一切,关键性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强调人是关键性因素,是为了把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和核心的地位。再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永远处在中心和优先的地位,人的价值永远高于物的价值,人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人,也是社会和自身的真正主人,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和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和继承,是基于当今时代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新特点所作的新思考与概括。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新的基本思想,不仅应当成为指导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应当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准则。学校工作是以育人为己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既要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和发展的诸多因素,并要为其服务,而且也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学校教育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为造就千姿百态的人才群体奠基,最终是塑造人。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人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的规章制度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师生的才能发挥,有利于师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另一方面,要创建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使个人成为完整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合格劳动者)。在个人社会化的进程中,受教育者一是要学会做事,二是要学会做人,一方面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和劳动经验及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使受教育者思想人格得到塑造。

近10多年,学校教育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在道德、思想人格方面的教育被弱化,使许多受教育者作为走向社会成为劳动者,专业技术合格,却不是合格的公民,会做事不会做人。素质教育正是为了纠正现行的学校教育的弊端,强调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健康地发展,既要教会受教育者做事,更要教会受教育者做人。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人才的竞争,而人力、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做人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这也是学校教育应遵循的目标。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教育特殊的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这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也是人在教育,所以尤其要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事。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尽管离不开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人的资源、人才的资源。一个学校能否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教职工队伍,始终是办学成败的关键。

21世纪兴办的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校园环境、设备设施不可谓不好,环境条件都不错,动辄投资数百万元、数千万元,有的甚至达到亿元,可是办学效率并不高,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办学不到两年就垮了,究其原因尽管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使每个学生成长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校在当地基础教育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再具体到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以人为本”更应该是一个基础的理念。因为:第一,幼儿期是人成长的基础,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基础不稳固,则在此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大楼就必然会倒塌,在没有基础的散沙上建塔则更是不可能。第二,幼儿阶段还没有受到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等的较大影响,所以其发展的方向、范围、形式和途径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此时最易于接受任何方式的影响,而如果“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强化,那么将对其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不受各种落后、邪恶、非人道、反社会等负面理论、观念的支配、奴役和驱使,从而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

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推动着个性化教育的进程,这是全球性的不可阻挡的变革。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根本性变革带动了基础教育从观念到实践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首次明确地写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旗上。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不仅代表着国家改革教育的决心,代表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代表着整个教育界的觉醒。“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贯穿《指导纲要》和《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关于幼儿教育的具体表现是:它将“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可以说,《指导纲要》和《规划纲要》的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教育观。《指导纲要》总则的五条中除第一条之外,其他四条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而且这一精神融入了《指导纲要》的其他部分,指导着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成为幼儿喜欢的环境,能让他们在与同伴和有专业知识的成人的共同生活中成长和学习。《指导纲要》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针对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鲜明地指出了“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等。这些规定性的条文有利于澄清幼儿教育的误区,有利于保证幼儿游戏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的真正实现。《规划纲要》第三章第五、六、七条指出:(1)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2)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这些条文告诉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入园难”的具体问题。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再加上近年受生育新高峰、进城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幼儿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公办园难、民办园贵、黑户园乱”的现象,特别是城市“入园难”的矛盾十分突出。难怪有人说一个可以把人送上天的国家,送孩子上幼儿园却比送卫星上天还难。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作出的重要决策。

从《指导纲要》和《规划纲要》的规定可以看出,发展幼儿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一切教育行为和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人这个关键因素而展开。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幼儿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教师(也包括保育员等)和家长,如何把这三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整体,才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2010年11月,国务院又专门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俗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强调:(1)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2)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地位。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的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3)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4)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5)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6)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7)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国家有关部门于2011年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8)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9)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10)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综括上述“国十条”,其核心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也就是把幼儿当成真正的人来看,要求全社会都彻底改变过去不把幼儿和幼儿教育当回事的局面。

早在2004年年初,北仑区中心幼儿园(简称区幼)就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的人本化办园理念,并落实在了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区幼提出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营造好“育文明人、树艺术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让“明礼、聪慧、活泼”成为全园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具体工作要点如下:(1)积极努力地争取区中心幼儿园总部建设的全面启动,力争2005年秋季投入使用。(2)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努力建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围绕主题教学活动和有关课改,开展好“目标与过程”“选择与创造”“预设与生成”“个别与集体”“主题与非主题”“计划与记录”研究,努力选择和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幼儿去思考,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我尝试、同伴交流、集体讨论和分享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一学期区幼会更加完善主题教学活动,注重活动区创设的进一步推进,并会继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自然、社会、人文等)。(3)建立人本管理目标,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区幼将通过“教师成长档案”“月岗位之星”“园师德楷模”“教改先锋”“民主参与式管理”“动力加油站”(党、工、团活动)等各项富有创意的制度和方法来解放教师的思想,激励教师大胆创新,促进教师个性化地发展。(4)创设宽松的保教改革环境,鼓励各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班级保教特色。(5)开展个别化教育,努力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利用“区角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为幼儿创设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6)关注幼儿德育教育,重视良好品质的养成。通过专门的课程安排与日常的行为养成有机结合,对幼儿进行文明、守纪、自立、自护、友爱等德育教育,并借助兴趣小组的艺术教学和每月一个节日庆祝活动、每月一次歌咏比赛、每周一次娱乐活动来营造“育文明人,树艺术风”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幼儿的生活充满欢乐。(7)着实抓好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3月中旬至4月份开展关于“我的小学”主题教学活动,组织参观小学邀请小学教师来园与教师幼儿进行衔接中的指导与交流,并计划每周安排二、四课时进行学前知识辅导。(8)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家园新举措。本学年我们计划改革家园联系方式,将一月一次的成长记录册改为一周一次的网上谈和一学期一次的全面评价方式。在家园共育上,我们将积极探索开辟“亲子活动”“资源共享”的渠道来增强合作,携手共育。【注解】[1]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社会主义新农村”条。[2]张占斌:《加快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1月8日。

第二节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幼儿教育

从区域变迁角度探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来源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或现代化研究范式)领域,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兴起了一股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热潮,通过对社会及其发展的相近性为依据而划定的一定区域,深入地考察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如以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的“中国中心观”,逐渐取代传统的“冲击—反应”模式而居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科文主张“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是“中国中心观”重要的特征。黄宗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研究的“重点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社会阶层”。施坚雅在对晚清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中,从地域出发提出的宏观地域学说、核心—边缘说、等级—规模说、地域周期发展说等对探索中国地域社会史乃至中国的历史结构,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除了对“大区”地域的研究外,对省一级,对府、县乃至村落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项目分十个区域,分别对“传统背景”“外力的冲击”“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结论”等进[1]行考察探索,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

区域推进式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构想、思路、理念、途径与方法,则来源于经济学领域。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国际上产生了几种理论:(1)平衡发展理论,主要主张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发展。(2)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出现的问题,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力进行发展。而且在不平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因素,其代表整体行为,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或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以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发展。(3)对我国改革开放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其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于不平衡成长,之后区域间的不平衡趋于稳定,达到成熟阶段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渐缩小,倾向于平衡成长,而此时期区域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初期,极化效应显著,区域间差距呈增大趋势,表现为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增长极(点、地区)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加显著,使得聚集的经济向周边地区扩散和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的差距[2]逐步缩小。

一、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个概念是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教授在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和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该研究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知识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县域教育变革的历程,以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具体道路和运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及主要的经验教训,说明追求教育的现代性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期盼,不一定要追随哪个国家或地区现成的模式,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多种模式的必然性。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3]应用,揭示了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所必然具有的区域性特征。

概括起来,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推进式发展或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4]化发展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以打造“优质区域教育”为根本目标。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就是普及优质教育,即实现从“优质学校”向“优质区域”的跨越。这一根本目标的确立,首先是由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强调教育的优先发展,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优质教育,普及优质教育;其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追求教育质量平衡方面来,这就要求教育提供更多并惠及各个阶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三,这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必定也必须走向精品化、特色化、优质化,并最大范围地呈现出上述特征。

2.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种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富含人文精神、且符合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教育发展观,确立和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是国家从落实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出发的战略决策。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理应成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和价值取向。当前,区域教育不均衡的主要表征是城乡之间与校际之间所存在的教育差距,这一差距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实现本区域教育制度、政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和谐。只有实现了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教育现代化。

3.以切实协调各类教育形式为主要内容。教育协调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协调;二是在内部教育各发展要素和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加快教育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另一方面,更要积极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起一个纵横贯通、结构合理、开放多元和动态发展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基本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教育形式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学前教育低龄化;二是继续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在确保各项指标不回落的前提下,全面扩张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三是大力普及高中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全力推动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升级,保持普职协调,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同时,如果可能,也要与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以建构一个具有终身教育特征的学习型社会。

4.统筹推进是实现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树立整体发展的观念,按照区域推进的思路,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动和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统筹发展的观念,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学校教育,统筹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并使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从而办好各类教育,办好农村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区域教育的全面、整体提升。

以上述特征为度,在学前教育方面,近几年,宁波北仑以政府为主导,定规划、出政策、顺体制、活机制、稳队伍、强管理,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集体、民办和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使北仑的学前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的其他各类教育相协调,真正做到科学发展,真正得到优质、均衡、统筹发展。

第一,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区幼儿园实行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下的辖区统一管理模式,推行园长公派、公立教师支教、高校毕业生任教农村等制度,确保每个街道、镇乡中心幼儿园均有3名左右事业或企业性质的幼儿骨干教师,基本做到城乡一体化。

第二,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2006—2008年,北仑新建13所规模在9个班以上的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扩建4所幼儿园,成立1个区早教中心,建立4个早教基地、5个早教点。目前,全区有省示范幼儿园4所,农村示范幼儿园11所,省二级以上幼儿园38所,占园所总数40.4%;在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10764人,占64.1%,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均通过市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验收。

第三,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全面提升。近年来,北仑深入推进园本教研,形成了“以区教研室、区中心教研组为中心,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干,辐射所有个体民办幼儿园的结网互动、城乡联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片区业务指导服务网络。积极开发园本课程,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先后涌现了幼儿滑板、木偶、剪纸、蒙氏教育、本土民间艺术等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个性化、有特色的幼儿园逐年增加,保教质量明显提高。

在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上,北仑坚持实施“均衡、优质、多元”的发展战略,全面实行“政府统筹引导,区、街道、镇乡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优质幼儿园辐射,公办民办并举,托幼一体化并进”的行动策略,推行公立示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连锁、集团化办园等多元化管理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布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创新用人机制等举措,已初步呈现了优质均衡、特色纷呈、多元发展的新格局。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学前教育内涵提升,使学前教育向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也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这要求教育发展应遵循创新式发展、均衡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方向。(一)创新式发展

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把教育发展纳入改革的视野中,注入创新的元素,教育发展才能展现理性和活力。就教育实际而言,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牢牢把握这一重点,锐意改革,矢志创新,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活力,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1.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不断深化“以县[5](市、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县(市、区)级行政部门统筹、督导、调控管理力度,充分运用市场导向机制配置资源,进一步调动和落实乡镇、村两级的办学积极性和责任。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因地制宜地改革和完善乡镇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行校管会、教育议事会、家长委员会等多元化的管理形式,不断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校面向市场和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

2.创新投资体制,构建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比例。规范教育收费制度,建立教育捐赠激励机制。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继续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健全经费调节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的规范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和系统招投标工作机制,倡导勤俭节约办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创新办学体制,进一步实施开放办学。要根据教育形势发展需要和人口发展趋势,有重点地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探索建立以中心集镇为据点的中心初中。创新“一校多区”教育管理模式,推进镇乡小学一体化,探索实行教育集团化试点。继续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教育后勤分公司和教育后勤配货中心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后勤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办学。进一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保护和规范,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与高校联合办学,加强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实施开放办学。(二)均衡式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区域教育而言,要抓住区域内教育的薄弱、后发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扶弱促强,加快发展,以教育均衡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要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要以农村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是要科学规划调整教育网点。根据城市化不断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和入学人数逐年减少的实际,按照“小学向集镇靠拢,初中向中心集镇集聚,高中向城区发展”的基本方针,统筹实施新一轮教育网点规划调整,逐步撤并非完全小学,扩大优质教育服务面,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要大力开展教育帮扶。加大对欠发达镇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强弱结合、新老结合等集团化办学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校际差距。实施师资分流工程,用活人力资源,完善城镇教师支教、学校干部上挂下派等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长效机制。构建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是要积极实施教育创建。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力在乡镇,基础在学校。要结合实际,以乡镇、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为对象,创设载体,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创建,致力于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打造高位均衡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如大力实施“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工程”,整体提升乡镇教育现代化水平;科学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实施“加强农村完小和幼儿园建设工程”,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实现早期教育与义务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对接与衔接等。

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强化成人教育与幼儿发展和教育之间的连接。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在重点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积极发展休闲教育、老年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拓宽办学渠道,促进规范管理,提高成人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探索培育和组建区域性成教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进一步巩固重点文化技能培训基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成人教育网络。

以幼儿园和学校为基地,联合家长实施“PAT(parents as teachers)”计划,对家长(尤其是留守家长、隔代家长、专职家长等等)进行培训,提升家长的知识技能水平,并进而改善其教育意识、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家长与儿童的同步发展。学校、幼儿园也要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设施,将学校、幼儿园与社区所内含的教育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对在校儿童和社区人民的双向互动与双向教育。

如早在2004年北仑新蕾幼儿园就开通了“家长热线”,并设立了家长学堂,以定期举行各种类型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实现家—园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

2004年3月18日晚上,新蕾家长学堂请来了儿科专家汪英英医师就“春季小儿多发病的防治”向家长们做了现场讲座与咨询,参与的家长与汪医师就共同关心的小儿健康发育、春季疾病的防治等话题进行了互动式的交流。

2004年4月14日下午,该园又请来了宁波幼教界的老前辈董琳琳老师为全园的祖辈家长们做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隔代教育策略谈”,约70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受了这次“观念洗礼”,使他们认识到隔代教育是目前早期教育中较常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忙于上班、学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保育、教育的任务往往就落在了祖辈家长肩上,而祖辈家长由于年龄的关系,平时学习的机会很少。这次幼儿园开设了祖辈家长学堂,使爷爷奶奶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2004年4月29日晚,新蕾家长学堂开出了“计算机知识应用”一课,一些自愿报名参加的家长在新蕾计算机老师的带领下,体验现代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家长们从开机学起到浏览新蕾网站,并学习了如何在论坛查看各个主题项下的内容、注册、发言、上传照片、Flash动画、视频等,还学习了照片的大小设置、格式转换等。2005年4月,新蕾幼儿园家长学堂又举办了一场题为“科学全人的蒙特梭利教育”的知识讲座,约80名家长和老师到会听了来自杭州的蒙氏教育专家罗老师的演讲,使大家对采用混龄编班、强调儿童的学习是通过手的工作来获得直接经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敏感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影响、注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等为特色的蒙氏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6]解和认同。(三)内涵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教学、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和条件保障等诸要素现代化在内的整体现代化。当前,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学校硬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学校外部条件逐步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努力通过促进学校的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不断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人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加强教师教育,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和谐发展。一要坚持师本,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要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坚持师德建设为首的原则,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中小学全员培训。切实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协作和谐、务实高效的班子集体。要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进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探索实施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职级制,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制度环境。二要坚持生本,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理念,坚持“德育为先、素质优先、质量领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完善德育机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教改实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构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努力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学校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努力创造一个人文、舒心、平安、和谐的生态化育人环境。要关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建设、学校管理和学校生活的要素和细节,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和培育每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建设“生态校园”的同时,也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切实抓好学校校舍、交通、饮食卫生、消防、心理健康、校园网络等安全,建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为儿童营造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北仑区学前教育区域推进式发展的历程

北仑位于宁波市东部,濒临东海,三面环海,北临杭州湾,南临象山港。1984年建区,陆域面积58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58平方千米,北仑区辖6街道2镇1乡,有215个行政村和34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70万,其中户籍人口35万。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北仑区域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促进了北仑教育迅速、优质、协调发展。

目前,全区有小学20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5所,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区教育“三中心”1所,成人学校9所,特殊学校1所,各级各类幼儿园91所,在编教职工3157人,在校中小学生4.93万人(其中外地户籍学生20292人),在园幼儿1.96万人。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区义务教育段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达到99%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以上,17周岁人口初等普及率达到99%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6%。

近年来,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区教育工作,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整体建构了统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的“北仑模式”,使区域教育呈现出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3年,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被浙江省定为“宁波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1997年荣获全国“两基”先进区称号,被确定为省首批“素质教育联系区”。1998年,通过市“两高”评估验收。2001年成为“省素质教育先进区”。2002年,成为首批浙江省3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2002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省府确认北仑区为省教育强区。2003年,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先后都被评为省教育强镇(乡)。2003—2009年,北仑区教育局均被评为省、市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4—2006年,北仑教科网分别被评为省最佳教育网站、省优秀教育网站、省文明办网单位、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2008年,北仑教科网第三次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城域网一等奖。2008年,北仑成功承办全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基础教育论坛暨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研讨会。2009年,北仑区教育局荣获“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至今已有省示范性幼儿园4所,61所学校(幼儿园)评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北仑区的学前教育伴随着港城新区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在义务段和高中段教育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提上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优质园所不断递增,办园模式日益多元,保教队伍更加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初步呈现了优质均衡、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北仑学前教育新格局。

从2005年开始,北仑区教育局对区域内学前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经过充分准备,于2007年4月30日率先在全市召开了全区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仑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文件,2008年3月,由北仑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创建北仑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活动的通知》,为北仑区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并构建了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

近年来,北仑区在区域推进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新路,创出了特色。教育系统重点开展了四大主题的实践活动:一是“拉高标杆”,围绕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国际化、法制化上寻求新突破。二是“重心下移”,围绕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管理细节入手,出台一系列改进措施,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三是“改革创新”,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承办省市级改革创新项目,在育人模式、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实现北仑教育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四是“反腐正风”,围绕“用好人、管好钱、办好事”,做好招生、考试、收费、采购等项目的“防火墙”,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区教育局结合北仑教育的实际,在省内确立了以杭州下城区为追赶标杆。“下城区在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省外,确立了张家港市和深圳南山区为标杆。这些地方在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和学前教育方面发展得很不错,这三方面也是今后北仑教育发展的重点。

数年来,北仑教育借助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省教科院、《中国教育报》全国基础教育协作体和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这五大平台,在队伍建设、优质特色高中创建、区域教育品牌提炼、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以助推北仑教育内涵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以软实力来提升北仑教育的影响力,以高质量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北仑教育的信服力。北仑已基本建成了教育发展的“七个区”,即学前教育发展的优质区、教育机制改革的创新区、素质教育推进的先行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教育国际化的开放区、现代化教育的达标区和全国科普教育的先进区,开创了“社会满意、持续跨越、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在学前教育方面,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优质园舍不断递增,办园模式日益多元,保教队伍更加专业,老百姓满意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优质均衡、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2010年2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幼儿教育专栏专门推介了北仑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

近几年来,北仑区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坚持“着力办好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的思想,在加大投入、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研训、规范管理和托幼并进等方面作了较大努力。(一)加大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为尽快改变北仑区学前教育相对滞后的面貌,近年来,区、街道(乡镇)二级财政舍得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金和幼儿园园舍建设专项资金,建设6所左右公办、民办或公建民办、小区配套幼儿园。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幼儿园园所建设投入分别为1461万元、1680万元、5220万元和2926万元。此外,从2005年开始,区政府新增设学前教育专项发展资金200万元,并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年增200万元,到2010年达到1200万元,主要用于星级以上且按不高于星级标准收费的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发放、合格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金的补助、新建民办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一次性补助及创建星级幼儿园的奖励等。同时,明确街道、乡镇的教育费附加5%以上用于学前教育,主要是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补助合格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金、扶持民办(村办)幼儿园发展等。至2008年9月,全区在园幼儿数16790人(比上年增加3271人),学前三年净入园率99.6%,共有各类体制幼儿园9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所,乡镇街道、企业办幼儿园14所,民办、个体幼儿园72所。目前,全区有省示范幼儿园4所,农村示范幼儿园11所,三星级以上幼儿园38所,占园所总数40.4%,比上年提高8.2%;在三星级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有10764人,占64.1%,比上年增加约4%(到2010年达到85%),且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均通过市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验收,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拓展。(二)理顺体制,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政府统筹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和街道、乡镇分级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3月、2008年2月区政府已召集了2次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把学前教育的事业发展、教育质量、经费投入与筹措、教师待遇保障等内容列入街道、乡镇年度教育考核,强化目标责任制,并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进行专项督导。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安全业务指导部门和街道乡镇合作联动的安全管理网络。实行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下的辖区统一管理,完善学前教育区片辅导网络。突出重点,推进均衡,优先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推行园长公派、公立教师支教、高校毕业生任教农村制度,确保街道、镇乡中心幼儿园均有3名左右事业或企业性质的幼儿骨干教师,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为使骨干队伍稳定并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安心从事农村幼教事业,从2009年起提高公派园长、骨干支教教师的津贴标准,按不同地域每月分别为700元和500元。为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明确区内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低保家庭子女到星级幼儿园就读的,按星级标准享受免费的3年学前教育。(三)积极扶持,引导学前教育多元发展

为保障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北仑区政府建立健全了民办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奖励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民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增加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2007年11月,龙盛航运有限公司向北仑区慈善总会捐资1000万元,成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盛航运有限公司慈善教育公益基金”,用于建设北仑岷山幼儿园,设立幼儿园助学、奖育金和慈善助学基金,此举成为北仑民营企业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表率。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方针,采取以奖代补、减免税收和建设规划费等方式进行扶持,凡新建或改建的民办幼儿园达到三星级以上办园水平的,区财政按实际招生班级数一次性给予每班4万元的补助;现有无星级幼儿园改建或迁建后经考核达到一、二星级标准的,分别给予1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对租用国家、集体或企事业单位房产兴办星级以上幼儿园的,其园舍租金视星级情况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事业或企业编制幼儿教师创办优质民办托幼园所,根据其办园回报方式,可自愿选择保留编制或继续享受相应编制幼儿教师的同等待遇;三星级及以上民办幼儿园允许公派2名事业或企业性质的幼儿教师;星级以上且按不高于星级标准收费的幼儿园发放生均公用经费,一星级每生100元/年,二星级每生200元/年,三星级以上每生300元/年;幼儿教师的工资原则上按上年宁波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上浮30%发放,公立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三星级以上民办幼儿园自聘合格教师和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社会保障金(五金),分别由区财政及街道、镇乡承担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名园带新园、强园带弱园等模式,推进公立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连锁、集团化办园或举办农村教学点的多元化办园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强化研训,提升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为改变幼儿教师人员紧张、素质不高的现状,在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北仑区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增加事业编制,新设企业性质编制,实施“先纳入、再考核、后录用”的用人激励机制。2005年招聘企业性质幼儿教师10名,2006年招聘6名事业编制、4名企业性质的幼儿教师,2007年招聘3名事业编制、3名企业性质的幼儿教师,2008年招聘了10个事业编制和17个企业编制。

第二,注重教师的素质提升,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分类、分层次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每年安排专项师训经费20万元,用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把持证上岗、提高全员素质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优秀园长作为重点,6个班规模以上幼儿园园长必须参加一轮由浙江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园长提高班培训,各类教师必须参加由区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员培训,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进行跨区域全程跟班培训,每年定期对保育员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职称培训,先后开办学前教育电大大专、本科函授班,鼓励教师学历进修。

第三,深入推进园本教研,不断完善辅导网络。定期组织岗位比武和优秀半日活动展评,构建了青年教师“三年会教、五年竞赛、十年论坛”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形成了“以区教研室、区中心教研组为中心,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干,辐射所有个体民办幼儿园的结网互动、城乡联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片区业务指导服务网络。至今已涌现了以区中心幼儿园、开发区幼儿园等为代表的省市园本教研示范学校。

第四,积极开发园本课程,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各幼儿园因地制宜,根据本土资源,先后开发了幼儿滑板、幼儿木偶活动、幼儿艺术体操、幼儿剪纸、蒙氏教育、本土民间艺术、幼儿健康教育等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

第五,提前实施,开展幼儿后备教师培养。从2005年开始,北仑区与宁波邵逸夫幼儿师范学校合作,在大碶社区学院开设了幼师中专班,为北仑区下阶段农村幼儿教育的大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第六,表彰先进,营造氛围。2007年,北仑区对从事学前教育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幼儿教师以及关心、参与、举办幼教事业的社会人士进行了宣传表彰奖励,并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以激发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幼儿教师的创造力和活力。(五)规范管理,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随着区域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个体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还有市场,鉴于客观现状,为确保学前教育安全、规范、健康地发展,几年来我们坚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按照“新建一批、扶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要求,加大投入整改,加快重组联办,严格准入制度,定期复核审验。一方面,强化安全规范措施,落实督学责任区,定期检查,每年集中组织2次以上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以民办幼儿园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每年组织区联合执法组对无证幼儿园进行分期分批取缔,并将三星级以上幼儿园招生纳入全区招生计划;另一方面,注重政策引导,将确保安全、规范办学、按星级标准收费和配置保教人员,保证合格教师享受区定最低工资并办理好社会保障金等内容作为各幼儿园享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补助的前置条件,同时明确无证幼儿园若自行关闭可根据其办园教学成本给予适当补助。各幼儿园经申报考核荣获“平安校园”的可一次性奖励5万元,并将各个体幼儿园全面纳入星级评估管理范围,使个体民办幼儿园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六)托幼并进,催生早期教育有序发展

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仑区在前两年京华早教园实践和组织部分亲子活动的基础上,把发展早期教育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07年、2008年暑期分别组织了89名、80名育婴师培训并获育婴师资格证书。整合资源,落实中心用房,利用原教育局办公大楼,投入140万,建立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北仑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出台了《北仑区早教基地(早教点)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要求公立幼儿园均开设早期教育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原则上要成立早期基地(目前北仑区已建立了4个早教基地、5个早教点),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开展面向0~3岁婴幼儿和其家长、看护人员的早期教育活动,相应的活动经费给予必要的补助,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区早教指导中心为基点,以托幼机构为主干向家庭辐射的早教辅导网络和服务体系。目前北仑区已建立了4个早教基地、5个早教点。初步形成了早教中心—早教基地—早教点的三级早教辅导网络。

教育是民生之基,学前教育是儿童幸福之基石。虽然北仑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北仑区又以学习贯彻宁波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新的契机,结合北仑区已出台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切实抓紧、抓好,重点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增量和存量提升上,在保教队伍发展和工资福利待遇保障上,在个体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管理、取缔上,在闲置校产和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处理上,在办园模式和运行激励机制的创新、完善上作积极探索,并从2010年起实施“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确保了北仑区已制定的到2010年各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让北仑区域的近18000名婴幼儿享受到了优质、健康、幸福、和谐的学前教育。

四、北仑区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做法

尽管北仑区已经取得了上述不俗的成绩,但是随着周边地区学前教育迅猛发展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北仑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全面促进区域学前教育的标准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建设。于是,根据对北仑学前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是促进将来发展、争取学前教育内部和区域社会外部两方面的更加良好的效应[7]的现实选择。(一)现阶段北仑学前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无证幼儿园难以顺利关闭的问题。无证幼儿园的存在影响着区域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无证幼儿园存在和潜在的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不利于平安校园建设的因素非常明显,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园务管理、卫生保健及教学常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外来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无证幼儿园条件更差,安全隐患更大。(1)无证幼儿园关闭较为困难。无证幼儿园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以廉价服务接纳外来务工者的子女,而外来务工者对幼儿园也不抱什么期望,只要求能管住孩子、收费低廉。因此近年来虽然先后关闭了十几家无证幼儿园,但往往是这边刚关闭,那边又新开一家,目前全区还有18家无证幼儿园,有近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读。(2)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关闭无证幼儿园,既要解决在无证幼儿园就读幼儿的分流去向,又要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的生活出路,更要开展外来务工者的入园入托宣传。此项工作涉及教育、民政、工商等多个部门,任务重、部门多、手续繁,仅靠单个部门很难有效开展,更需要得到街道乡镇的全力支持。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是对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量,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2.民办有证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民办有证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民办幼儿园园舍安全情况堪忧。目前全区有93家有证幼儿园,其中公立及街道乡镇办的幼儿园有23家,其余70家为民办(个体)幼儿园,除18家三星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10家民办幼儿园已领取“三证”外,其余42家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多为普通住宅民房或为没有房屋安全鉴定的完小校舍、村租用房,房子的结构多为混凝土和圈梁结构,没有按照国家幼儿园的建设标准进行建造,房子无论从牢固性能和功用性能来看均不符合要求。(2)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持证率低。民办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大部分是外地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中专人员或本地初高中毕业人员,具备“双证”的少,园内、外学习机会少,办园理念滞后,又加上这支队伍庞大,进取心不强,人心涣散,难以管理。虽然区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教师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3)民办幼儿园超班额现象仍有存在。为了使办园效益最大化,少配教师、多招幼儿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个体办园者往往会顶着“为政府承担入园责任”或“外来工家长一丢孩子强入园”的理由,无止境地扩大招生数量,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更使幼儿园的发展前景黯淡。每年2次的全区民办幼儿园安全大检查,均发现不少民办幼儿园比核定招生人数超过2倍以上,经济利益已凌驾于规范办园意识之上。

3.省等级幼儿园转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2月25日,省教育厅颁布了《对照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在具体的等级转换过程中遵循“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进行,经过几次转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任教师达标率、职称率低,流动率却高。转评指标要求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其他大专专业均不作计算)大专以上学历达50%,具有幼儿园高级以上职称的在10%以上,专任教师三年流动率不超过30%。这三条硬指标使相当部分幼儿园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北仑区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太快,而北仑区幼儿园中企、事业编制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5%,在全大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六位。(2)骨干教师匮乏。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规划课题主要承担人等1人以上。这条必达指标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来说是很困难的。(3)教育科研薄弱。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教育部门或市级教育学会以上的教研课题,且近3年在县(市、区)级及以上报纸杂志发表、会议交流的科研成果(论文)获奖次数之和与专任教师之比的比值达0.5以上。这条指标对教师的论文发表交流数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办园不到三年的幼儿园更显得困难。

4.省等级幼儿园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财务管理不规范。这些幼儿园在园舍和保教人员配备上基本符合规范,2009年区教育局也对全区民办幼儿园园长和兼职会计就如何建立规范的财物账目进行了重点培训,并对辅导网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但在年底对三星级以上民办幼儿园考核过程中,仍然发现有些民办幼儿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如账目分类不清、支出收入混乱,专项经费未单独立账等。(2)保健工作相对薄弱。除公立幼儿园外,其他三星级以上幼儿园保健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如一些保健人员业务不熟悉,对保健档案中的各类数据一知半解,十大类表格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3)办园者利益驱动为先。由于举办者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民办幼儿园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举办者因为租金或前期对幼儿园的投入,都有急于收回成本,马上盈利的焦急心态,因而忽视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师资培养工作,转评时虽能认真执行省等级幼儿园标准,但转评完成后,又会出现反复。

5.幼儿园园舍布局存在的问题:(1)部分规划幼儿园不能如期建设使用。根据《北仑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规划》要求,大部分幼儿园都能如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但也有部分幼儿园因多种原因不能按规划进行,如岷山、芙蓉家园、高潮和戚家山中心等幼儿园很难如期建成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无证幼儿园的关闭及周边个体幼儿园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戚家山中心幼儿园,随着外来人口的相对集中,原先的中心幼儿园已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园舍布局带来新的压力。为使更多的幼儿在规范标准的幼儿园就读,北仑区每年新建6所6班规模以上的标准化幼儿园,但由于外来人口子女激增,入园条件又没有明确限制,幼儿入园人数越来越多。2008年北仑区在园幼儿为16790名,到2009年,在园人数达18090名,仅仅一年的时间,在园的幼儿数就增加了1300名。(3)幼儿园规模设计不尽合理,造成管理困难。根据国家建设幼儿园标准,幼儿园设计的适宜规模一般在6~12个班级之间,由于急需解决外来人口孩子的入园,部分街道、乡镇在设计幼儿园的规模时,往往节省幼儿园各功能用房或减少户外活动场地,把可利用面积最大化用于活动室的扩张上,而忽略了规模过大后给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宁波市兄弟县(市、区)的先进做法

1.在管理制度方面:(1)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如宁海新增了10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江东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11.5%,5所民办幼儿园财务由局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代理;海曙将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定性为全民事业幼儿园;奉化将10所集体办中心幼儿园转为全民事业单位;鄞州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8.5%以上,并新增了14所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且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为公办性质,全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35所,集体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17所。(2)教育局机关专门成立学前教育办公室(科级)。自省、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县(市、区)普遍增加了学前教育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加强对辖区内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如江北、象山、鄞州、慈溪、奉化等地都在教育局机关设立了学前教育办公室(正科级单位),配置了职级与编制。(3)街道乡镇专门成立学前教育辅导站。在省、市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宁波市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以政府统筹引导,区、街道镇乡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各街道乡镇把学前教育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余姚、慈溪、鄞州在各街道乡镇建立了辖区教辅室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本辖区的学前教育,定期组织辖区的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4)明确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学前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但是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且规模在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学前教育都会一一涉及。因此,各县(市、区)教育局均要求各科室对学前教育能各司其职,如镇海、鄞州等地专门颁布了《关于明确局机关科室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通知》。

2.在园舍建设方面:(1)小区配套幼儿园有序建设与管理。市老三区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安置小区建设时,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决定》(甬政发〔2006〕53号)的要求,通过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计算,合理规划配套幼儿园,按配套中小学校建设的有关实施办法,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2)建立配套幼儿园的装修标准。在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四同步”的基础上,鄞州区还制定了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基本装修标准,达到基本标准后由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再移交到相应辖区内的街道乡镇管理,街道乡镇和教育局再配备80万左右开办经费,基本保证配套幼儿园能顺利建成使用。(3)标准化园舍逐年增加。如海曙的所有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办园标准,幼儿园省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奉化将10所无证幼儿园经整改后成为合格的准办园;余姚严格幼儿园准入审批和年检制度,使原有的240多所幼儿园调整到现在的169所;镇海对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个人举办幼儿园给予投入资金20%的设备设施补助。

3.在师资队伍稳定方面:(1)调动街道乡镇对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鄞州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并对评上的街道乡镇各奖励100万元,主要用于辖区内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宁海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均公派5~6名事业编制的骨干教师执教;象山在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的公办教师已经达到82名。(2)增加幼儿教育事业编制教师与保健员。各县(市、区)的事业编制教师数占区域幼儿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如海曙区达到36%,江北区和江东区均达到25%,镇海与宁海也达到17%;保健医生配备占园舍数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市三区和鄞州区均达到72%以上,江北区为加强幼儿园的保健力量,专门招聘事业编制的幼儿园保健医生。(3)自聘幼儿教师待遇得到保障。如江北区对非在编幼儿教师根据学历、持证、职称、区龄等条件进行补助;奉化市积极奖励教师提升素质,幼儿教师的持证率、高一级学历和职称拥有率分别达到60%、46%和23%;鄞州区专门出台《鄞州区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参加事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江东畅通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引才引智、争取编制,吸纳名优教师充实队伍,并对持有教师职称和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自聘教师,根据其职称高低,实行每月补助1000元以上的奖励制度。(三)北仑区学前教育2010年工作总结

1.树立学前教育发展新目标

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提出2010年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十大基本工作目标。(1)大力推进街道乡镇中心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村级幼儿园园舍建设。顺利完成梅山、上阳、柴桥、陈华浦、黄鹂、楼下徐等6所幼儿园的新建工程。按北仑区域的52个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启动中心村村级幼儿园的扩建、改建和新建工作。(2)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顺利完成昆亭、松花江、邵阮、世贸世界湾等4所幼儿园的新建、改建工程。(3)做好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省等级幼儿园和省标准化幼儿园的三项创建工作。新增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5所,市现代化幼儿园达标率持续提高(市现代化幼儿园园所数与全区幼儿园总园所数之比);新增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10所,等级覆盖率在85%以上(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新增二级幼儿园8所,优质覆盖率在50%以上(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儿童总数之比);启动按省准办园条件的“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工作,各街道乡镇的省标准化园幼儿园达标率逐年上升。(4)确保幼儿园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85%以上的省等级幼儿园评上“平安校园”,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安全的指导力度。(5)有效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加大力度,撤并或关闭无证幼儿园12所以上;整合资源,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数在90所以内;调整结构,减少托班及以下幼儿的全日制在园数,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在18000名以内。(6)提高幼儿园自聘教师、保健保育员的准入门槛。具有幼教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公立幼儿园达到100%,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持证率和具有规定资格的幼儿园保健员、保育员持证率均提高10%;新招聘学前教育特岗教师约30名(含8名保健医生),企业编制幼儿教师数达到30名左右。(7)打造区域园本教研训特色。园长、教师本年接受不少于48学时的继续教育,认真组织并逐步完善园本课程、园本特色和园本培训,园本教研训率达到100%。保育员及保健医生职业培训率达90%以上;依据《纲要》精神设置课程,使用规范教材,无小学化倾向,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重视幼儿教育科研,有4个以上教科研项目在市级及以上立项,有30篇以上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8)完善早期教育。街道乡镇早教指导中心开展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指导专题活动或讲座达到4次/年以上,组织社区亲子活动,达到12次/年以上且参加婴幼儿总人数在1000人次左右。倡导幼儿园多元服务,培育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品牌。(9)建立幼儿教师收入待遇的保障机制。对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的“双证”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或保健医生资格的保教人员等总体收入、社会保险等达到上级规定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且为在达到本地区幼儿园平均规模以上的幼儿园任职的、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教师,按规定参加事业养老保险。(10)完善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创建工作。对首批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进行复评,对第二批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进行督查,评定第三批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

2.完善学前教育投入的新的保障措施(1)建立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依照学前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属性,各级政府应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学前教育的地位,将学前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之中,落实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强调各级政府部门投入的责任,形成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强约束;另一方面按立法规定,确定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方向、使用细则、效率评估等办法。

第一,按不低于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10%的比例用于学前教育的园舍建设。幼儿园园舍建设仍然是关键,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分析,没有标准的幼儿园园舍,无证幼儿园难以关闭;标准化幼儿园比例不高,省等级幼儿园85%以上的覆盖率难以实现。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安置小区和新农村建设时,应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决定》(甬政发〔2006〕53号)的要求,通过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计算合理规划配套幼儿园。

第二,建立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制度。按《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138号)规定,各县(市、区)要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且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北仑区2006年到2009年四年内的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6111元,按18000名幼儿园在园幼儿计算,根据市定标准,全区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约需要11000万元。

第三,设立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能逐年增加,各街道乡镇按可用教育经费的10%设立街道乡镇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成为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比的前置条件,在各街道乡镇辖区内无无证幼儿园、标准化幼儿园比例逐年提高的前提下,主要督查各街道乡镇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情况。若该街道乡镇与上年比较确实有很大进步的,因地域人口的特殊情况造成离示范标准还有差距,可以先评“达标”,再评“示范”。

第四,继续完善社会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奖励政策。花小钱,办大事,用持续的激励政策吸引民办资金参与学前教育,现阶段要大力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幼儿园,健全以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对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继续按照《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的精神,实行建设用地划拨、税收规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社会人士愿意投入且能适当获利。

第五,合理确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学前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属性,通过专业研究确定学前教育支出的标准,立足于举办大众化的学前教育。一方面推行质价统一的幼儿教育收费机制,公办幼儿园实施按等级收费,民办幼儿园按办园成本核算收费;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对薄弱幼儿园的扶持,采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生均定额补助政策,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制度。(2)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各类教师收入待遇的保障机制。设置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辖区内各类学前教育工作者总体收入的补差部分,以达到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138号)提出的具体要求。

第一,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保障,按要求此类“双证”教师原则上人均年收入应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目前全区共有此类教师202名,若要达到市政府文件要求,2010年此类教师人均收入应达到4.3万元,若幼儿园至少核发3万元,按人均补差1.3万元测算,需要补差约263万元。

第二,持有教师资格证或保健医生资格的保教人员待遇保障,按要求此类人员收入应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目前全区共有持有教师资格证幼儿园自聘教师或保健医生672名,若要达到市政府文件要求,2010年此类人员人均收入应达到2.8万元,若幼儿园至少核发2.5万元,按人均补差0.3万元测算,需要补差约202万元。

第三,持有资格证书的保健、保育员等人员基本收入应达到宁波市最低工资水平,目前全区有254名自聘教师和59名自聘保健保育员,这些人员的年度总体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且全数由幼儿园来核发。

第四,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各幼儿园按劳动保障有关法律政策,依法为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其中为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中幼儿园承担部分,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应给予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补助。在达到本地区幼儿园平均规模以上的幼儿园任职的、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教师,可按规定参加事业养老保险。

第五,提高企业编制教师的待遇标准。近几年北仑区已在宁波市内率先实施了幼儿教师“先纳入、再考核、后录用”的办法,形成了“先自聘、后企业、再事业”的用人激励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规定的企业编制待遇标准比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还要低。为此,建议适当提高企业编制教师的待遇标准到5.5万元,到2010年下半年,全区企业编制幼儿教师约30名,补差60万元。

3.增创学前教育管理新平台(1)以四所公立幼儿园为龙头,组建四家学前教育集团。为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减少择园现象,成立学前教育集团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第一,制定区学前教育集团的基本章程。在总结提炼“新蕾幼教集团”成立3年来的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组建学前教育集团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本着“自愿、共享、统筹”的原则,以集团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的形式,制定各个学前教育集团的基本章程,以利于集团内各幼儿园的规范运作,确保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增值而不稀释。

第二,明确公立幼儿园在集团化运作中的责、权、利。各个学前教育集团基本上由公立幼儿园、居住区新开办的标准化幼儿园、村级标准化幼儿园等组成,原则上是以财政性投入建造的幼儿园为主。拟定集团对下属幼儿园承担什么管理和指导责任、行使什么权利、享受什么待遇,克服幼儿园性质不同、园舍分散、经费来源渠道不一等带来的困难,防止出现一些管理“死角”或管理不到位。

第三,建立省二级幼儿园办园水平持续提升的激励机制。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是全区幼儿园中的骨干,必须成为区域幼儿园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样板幼儿园,为此建议对省二级以上幼儿园联合组团或建立区域教研或发展性督导或公立幼儿园业务辅导等的制度。(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公立幼儿园的幼教集团为引领,以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以省二级幼儿园为骨干,建立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省三级幼儿园、准办幼儿园(有证幼儿园)及将要关闭的无证幼儿园等这三类幼儿园的办园规范、教学业务、财务监督、资源整合、平安校园等方面的管理网络,公办与民办同步发展,充分体现政府在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在全区范围内设立12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按辖区内幼儿园园舍数和在园幼儿数,建议成立新碶长来、仙荷,大碶中心、楼下徐(2010年年底开园)、小港中心(从江南教育集团分离)、厚生,戚家山中心(争取2011年新建,现暂由开发区幼儿园分园托管)、霞浦中心、柴桥中心(2010年年底开园)、白峰中心、春晓友飞和梅山中心等12所幼儿园为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

第二,配强配齐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力量。中心幼儿园的园长由区教育局与相关街道乡镇商量后发文任命,享受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基本相同的待遇,经考核后给予相应的津费补贴。按中心幼儿园及辖区内幼儿园园舍数、在园幼儿数等情况,核定各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配备的企事业编制教师数、保健医生数和计算机教师数。并逐步增加持有育婴师资格的教师数,用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非全日制的托幼培训机构。

第三,建立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考核办法。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着辖区内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任,在重点保证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布局优化的前提下,既要明确中心幼儿园的职、责、权,又要建立中心幼儿园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办法,与街道乡镇的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年审结合,与中心幼儿园园长和辖区内各幼儿园园长的年度考核结合。

第四,建立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按《关于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规定的一、二、三级幼儿园和准办园这四级标准,提出“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率”的概念,对各街道乡镇进行“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率”考核,对辖区内的幼儿园或扶持达标,或资源整合,使不同幼儿园及早成为省标准化幼儿园,并作为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内容之一。

第五,明确实现“省等级幼儿园85%的覆盖率”目标的测算方案。若目前全区在园幼儿18500名的数量不增加,按“省等级幼儿园85%覆盖率”要求,需要15800名幼儿入省等级幼儿园,与目前的13900名省等级幼儿园入园数相比,还需要增加1900名幼儿到省等级幼儿园入园,按平均200名左右的园均规模,还需要增加约10所省等级幼儿园;若目前全区96所幼儿园园舍数不增加,按“省等级幼儿园85%覆盖率”要求,需要有82所幼儿园为省等级幼儿园,与目前的50所省等级幼儿园数相比,还需要增加省等级幼儿园32所。(3)攻坚克难,增大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力度。对非省等级幼儿园按《浙江省幼儿园准办标准(试行)》(浙教基〔2008〕70号)进行全面审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能否在一定期限内关闭无证幼儿园,更是区域学前教育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考验。

第一,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关闭无证幼儿园的职责。对每一所无证幼儿园建立科学合理和富有人性化的关闭方案,教育局相关科室要做好无证幼儿园关闭后的幼儿分流工作,街道乡镇要妥善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民政、工商等部门要提供关闭工作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公安、城管等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

第二,依托街道乡镇关闭无证幼儿园。从以往的工作实践来看,街道乡镇内公安、工商、城管等是关闭无证幼儿园的主要力量,也能有力监管关闭后可能会存在的复原现象。同时,将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与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的评比直接挂钩,对有无证幼儿园评示范街道、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也应与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第三,建立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工作时间表。全区现有18家无证幼儿园,涉及近1000名幼儿与38名从业者。要利用2010年全区有6所新建幼儿园已开园、2009年开园的幼儿园已扩大招生规模这一大好时机,分街道乡镇落实辖区内无证幼儿园的关闭时间表,争取到2010年年末实现两个目标:无证幼儿园数不超过5所,有无证幼儿园的街道乡镇不超过3个。(4)明确教育局各科室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疏、棘手的问题,如筹办新园中的“办园许可证”“幼儿园收费许可证”“大批教职员工的招聘、培训、劳动合同的签订”“基建管理中的招投标、质量把关”“设备采购”,以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用人劳动纠纷”“家园矛盾纠纷”“安全事故处理”等,这些问题希望能有科室负责或有专人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在助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但对各幼儿园有要求,更应明确自身的具体指导和协助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第一,教育业务科:牵头负责区教育局对全区学前教育业务管理和指导的职能,是第一责任科室;负责制订全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政策、重要规章制度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协调街道乡镇组织实施;负责收集区、街道两级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汇总、初审、发放、使用情况的有关材料;负责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保健和保育业务;审核幼儿园班额及保教人员配备;协助卫生部门检查和指导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负责幼儿园的评比、考核,重点做好省等级幼儿园和省标准化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指导幼儿园做好各类创建工作;完成学前教育机构年度报表;配合有关科室处理突发事件及相应工作的落实。

第二,人事科:负责学前教育机构企、事业编制和自聘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公立和中心幼儿园园长的任命与考核工作,审查学前教育机构各类教师的总体收入与社会保障的标准与落实情况;负责学前教育机构各类教师的招聘、调配和职称认定,做好各类保教人员的注册登记和资格准入工作;负责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业务考核和表彰奖励工作,指导各幼儿园与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第三,计财科:负责逐步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域学前教育的园舍建设、教师待遇、财务监督和资产登记等逐步做到制度化;指导各街道乡镇建设省标准化幼儿园,指导居住区等各类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竣工后及时移交;指导学前教育机构规范财务收支管理,落实财务辅导员相应职责,做好风险保证金收缴及存储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审核和收费备案,审计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做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分析。

第四,职成教科:按《浙江省幼儿园准办标准(试行)》(浙教基〔2008〕70号)要求,负责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批、登记注册、变更、注销等工作,配合民政机构做好幼儿园年检的初审工作;及时提出无证幼儿园关闭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第五,督导室:负责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查和幼儿园办学质量评估,督促学前教育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办学;督促各级政府全面贯彻省、市政府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做好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的创建和各街道乡镇学前教育的年度考核工作。

第六,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和贯彻《纲要》的学习、培训、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组建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协同区教师培训中心推进园长培训、专题培训和跟班培训等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七,教科所:负责对区域学前教育改革机制的政策性课题研究,抓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科研队伍和课题建设;在省等级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指导区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正常开展工作,不断涌现区域学前教育的园本科研品牌。

第八,教学仪器站:负责按《浙江省幼儿园装备规范(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帮助做好装备采购、管理和应用工作,指导省幼儿园网站建设和维护,逐年提高省等级幼儿园网站建设覆盖率,抓好网络、图书等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第九,办公室:负责学前教育机构安全指导和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检查,牵头组织相关科室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安全指导检查。

第十,纪检室(工会):接受和处理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和师德的相关投诉、信访,维护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督促公立和中心幼儿园工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5)逐步建立幼儿园系统的党、工、团组织。在北仑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80%以上是各类自聘教师,流动性大、可塑性大、年纪又轻,他们的工作心态、权益保障、业余生活等情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党、工、团组织应该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要在保障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险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的医疗保障制度和改善幼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以街道乡镇中心园为单位设立党、工、团组织。在四所公立幼儿园建立党、工、团组织的前提下,建议对区域内的12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分别建立辖区内幼儿园的党、工、团组织,局相关科室对中心幼儿园党、工、团组织实行与义务教育学校党、工、团组织一样的管理。

第二,扩大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党、工、团组织的工作范围。各党、工、团组织负责人按规定程序产生,一般由企、事业编制教师担任。活动经费由区、街道乡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各中心幼儿园专门设立党、工、团组织活动室,并配置一定量的活动器材,局相关科室对各党、工、团组织建立年度考核办法。

4.开创学前教育用人新机制(1)省等级幼儿园的园长公派机制。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整个区域学前教育的硬件建设已经进入正常化轨道,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计划正在逐步落实之中,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园舍建设的氛围良好,每年均能新建、改建一批幼儿园,为人民群众提供标准化园舍。但学前教育发展除了“有房子”外,更需要的是要“有人”,特别是需要有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园长。

第一,园长公派。对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情况作综合分析,每年年初提出参加省等级幼儿园评定的方案,并对确定参评的幼儿园由教育局公派企、事业编制教师为园长,确保省等级幼儿园的称号名副其实,园本特色普遍呈现,择园现象基本消除,群众满意度与行政公信度提高,并能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查。

第二,建立梯队。随着区域学前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幼儿园的省标准化达标率会逐年提高,迫切需要一大批学前教育的管理干部,每年至少要有6名左右的幼儿园骨干教师走上园长岗位。为此,要建立幼儿园园长后备干部库,设立园长梯队建设专项计划,内部加强培养,外部注重引进,使名园长与名教师不断涌现。(2)企、事业编制教师再分配机制。2009年,北仑有企、事业编制教师186名,2010年再招聘学前教育特岗教师若干名后,全区企、事业编制教师已达到220名左右。这批教师是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一,设立标准,公平配置。目前,全区约有40所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10所省三级幼儿园,20所规模在100人以上的非省等级幼儿园,对这70所幼儿园必须重点扶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企、事业编制教师。按幼儿园的等级、规模、地域和发展前景,确定企、事业编制教师和持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资格证的“双证”教师数量的基本配置标准,2010年起基本消除这些幼儿园企、事业编制或“双证”教师的零配备现象,以后根据情况逐年增加配置数。

第二,创新办法,增强力量。采用定向培训专职、特岗保健员招聘、社区医生兼职等多种办法,扩大保健医生的人数,建立从准办园、省等级园、中心园(公立园)和区妇保院之间的四级保健网络。对不同级别幼儿园的保育员提出不同要求,建议设立保育员星级考核制度,也可专项设立企业编制的保育员,让保育员有作为,有地位,有保障,提升区域学前教育保健和保育水平。(3)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前提下,按《关于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和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和《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省教育厅教研室2009年5月发布)的要求,完善“跟岗实习、教学观摩、实践操作、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实践反思”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基地跟班制度,开展大规模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持“双证”上岗、园本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第一,区师训中心专设区幼儿教师培训站。区师训中心根据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态势和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要求,在局人事科和教研室的指导下,制订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方案,从园长梯队培养、业务骨干选拔、保教能力提升等方面,切实提高培训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区教研室开展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对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专业笔试、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要求,制订出考试、评估和结果运用计划。

第二,为教师建立并负责管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各类幼儿园应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系统性、规范性地记录整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人的“工作计划(总结)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发表(获奖)论文、工作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信息,展示幼儿教师的精彩教案,让教师体会到专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

第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力量。建议由局教研室牵头,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组建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以下园进行业务指导为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开展观摩教学、研讨评析、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有序开展幼儿美术、舞蹈和科技教育等主题教研。教研内容上,从只注重保教专业知识的讲解转变为注重与科研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只注重理论学习转变为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推进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将正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方方面面力量,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使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继续走在省、市前列。【注解】[1]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2]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章。[3]谈松华、王建:《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王伟成:《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1期。[5]县级市或副省级城市的区,均相对于县,如北仑区。[6]上述均参见北仑教科网:http://www.bledu.net.cn[7]根据北仑区教育局局长胡小伟的工作报告《区域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整理而成(2010年10月)。

第三节 产、学、研合作,造就“北仑范式”

现代高等教育自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的理念形成以来,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被确定下来。1904年,美国地理学家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在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在这里,他强调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大学必须发挥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因此大学应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构,而不是一座精致的象牙塔;二是大学服务必须考虑所在社会的实际需要,亦即在地化服务。海斯又主张大学应该透过提供专家服务和广泛传播知识两种方式来为社会作出贡献,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合而为一。海斯的主张奠定了后来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的理论基[1]础,并指出了大学服务社会之实务活动的方向、途径与方法。“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是为社会服务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为此,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建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把知识和书籍送往全州。威斯康星大学创造和推广的大学补习计划将高等教育传播到本州人民,到1910年,在5年的时间里,就有5000多人参加了威斯康星大学的函授课程的学习。

二是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学专家做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演讲和指导工作。而且这种专家服务是双向的,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实践领域的专家来威斯康星大学,加强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这样,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更有益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此后,世界高等教育皆以“威斯康星思想”作为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其中“产、学、研合作”就是威斯康星思想的当代体现。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具有双赢性质的教育模式,一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利用或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对于地方社会教育机构来说,利用高等学校的专业优势,通过设立实践研究基地、成果应用、专家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其员工进行培训,以提升其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塑造优质品牌。

目前,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一般被研究型、综合型或主要以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大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或本科高年级阶段使用,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Natural Scientific Fundation)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科技园及共同的课题项目,英国的“教学公司计划(TCS,Teaching Company Scheme)”和欧盟的社区计划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技术(COMETT,Community Pro‐gramme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echnology)计划等。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大学的资源,即是否拥有众多的高水平师资、高素质的生源、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充足的研究资金。

二是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模式。这主要是一般性大学或主要以培养设计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的合作教育模式。大学本科这一层次的多数高校都采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模式,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定向的重要策略与方法,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的运作特点是,高校设立由项目协调人组成的合作教育部,对外项目协调人代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确立具体的合作教育项目;对内他们是学生的顾问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及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劳动力市场情况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有条不紊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教育项目顺利进行。这种合作教育项目的形式和学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各具特色。这种模式有一种变式,把实习完全企业化与社会化,即工学交替的模式,学生直接顶替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完全作为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工作,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安提亚克大学模式等。

三是直接以培养操作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主要是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所采用的模式。此模式直接以毕业后将要从事的某一职业的技能培养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一般在以就业为基本取向的职业教育系列和专科学校实行,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就从事这一种职业,做到真正的专业对口,如德国职业教育系列和高等专科学校所采取的模式。该类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某一领域或流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他们做好就业前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我国创造性地发展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合作教育中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形态:

一是项目加基地模式,即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等为纽带,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模式越来越成为当今产学合作教育的主导模式。其特点是:以科研项目为双方的结合点,以产学研基地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高校实现创新教育注入无穷生机。

二是订单式合作模式,即通过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推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该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全面培养过程,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足、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等弱点,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用人单位直接把入职条件和要求提供给高校,按照其行业需求、不同岗位的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用人单位不但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人力、物力的费用支出,有利于实现企业选拔人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提前介入的方式,使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有效地缩短了人才培养期。

三是“三明治”模式,即“实践—理论—实践”模式。高校学生入学前先到工厂、企业、基础教育机构等进行一段时间训练,然后回校学习二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这种循环式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经过演变,又创建了“工[2]学交替”模式,其实质是一致的。北仑区各类教育机构与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在不同程度上对上述三种形式都有采用。“北仑范式”作为一个农村学前教育典范的形成,除了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有科学发展观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以及积极的、具体的和有效的实践措施之外,还得益于数年来与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以及浙江省教科院、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高等学术研究机构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下面试分别择要予以简单阐述。

一、“分享阅读”:北仑幼儿园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

北仑区学前教育领域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始于2005年,首先是北仑区中心幼儿园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早期阅读研究中心的专家来指导幼儿园的“分享阅读”教学模式。

分享阅读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活动,是帮助幼儿逐渐学会独立阅读的过程。这是由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提出的。他们认为,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语义。只要方法得当,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能够极大地帮助儿童获得阅读理解所必需的解码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儿童的阅读学习。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针对3~7岁儿童简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分享阅读法(shared book reading)。

分享阅读与其他阅读方式区别在于:(1)分享阅读活动的目的十分清晰,即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2)分享阅读活动注重轻松、愉快亲密气氛的创设,让幼儿在享受亲情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活动强调从共同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程,真正体现家园的教育互动性和师生的教育互动性。

21世纪初,分享阅读被引进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研究,通过长期的实验,对分享阅读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例如他们以天津市河北区9个自然班184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让7个教学干预班级分别在学生中心讨论组、分享阅读教学组、分享阅读图书组三个条件下以每周一个故事的进度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历时9个月的教学干预结束后,采用多个测验考查学生词素意识、识字量、词汇量、句子理解、阅读建构及阅读动机的发展水平。结果发现:(1)分享阅读作为理想的早期阅读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词素意识、词汇量、句子理解、阅读建构等几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2)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课堂讨论模式都会影响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借助图画故事书进行分享阅读教学并且以幼儿为中心组织讨论,是最理想的早期语言教学模式。(3)幼儿的识字量和家庭中识字活动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家庭识字活动和幼儿在家主动进行阅读活动的频率[3]之间存在负相关。

2001年,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前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前阅读(pre‐reading)是指0~6岁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让幼儿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等。幼儿前阅读水平的发展包括早期识字行为、早期图书阅读行为和早期书写行为。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思维、口头语言、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前阅读的开展将为文字阅读和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小学阶段《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幼儿园新《纲要》在语言方面对书籍、阅读和书写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告诉我们:现今幼儿园教育教学应重视对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纲要》精神,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005年秋季学期,北仑区中心幼儿园精心选取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早期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开发的“分享阅读”课程作为幼儿园早期阅读的蓝本进行教学。分享阅读又称“大书阅读”,它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幼儿精心编辑的读本,结合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幼儿园或家庭里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目的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它的途径是由读图过渡到读书面语,让幼儿由伴随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从而获得阅读能力。自引进这项分享阅读研究成果后,区幼非常关注读本的使用情况,9月份首先在园内开展了研讨课,并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不足、交流提高。11月16日,北师大分享阅读课题组专家欧阳老师和张老师又亲临该园进行面对面现场指导,该园首先向两位老师展示了两节分享阅读课,再由专家对两节活动进行点评,最后是专家与老师们互动交流工作中的困惑……经过这样的细心梳理、层层探究,老师们对分享阅读的教学充满了信心,同时相信区幼的孩子们在分享阅读中会有收获!

2010年4月12日,区幼和仙荷幼儿园再次邀北师大专家指导阅读教学,举行了“分享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旨在通过观摩活动,探讨如何在“分享阅读”中有效地进行“大书猜图”“指读创编小书”以及“拓展各领域”的活动。北师大“分享阅读”专家和老师们一起观摩了活动。课后,北师大专家对两节教育活动分别进行了点评,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更好的建议。随后,专家老师和区幼的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教师们把自己在组织活动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专家也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解答。

2011年5月10日,北仑区中心幼儿园举行每学期一次的分享阅读研讨会。北京奕阳分享阅读研究院专家刘婷和欧阳颖应邀到会做专题讲座,区幼各个集团分园和辅导网片区的老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活动。当天上午,小班组张璐老师和大班组郑棱尹老师分别开展了小班读本《上床睡觉》和大班读本《巨人和小怪兽》教学活动。下午,刘婷专家结合早上两个活动为大家做了《幼儿园园长阅读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分别就在幼儿阅读教学中如何自主阅读,如何个别指导,如何机智地预测和联结作了生动的案例讲解和理论分析。研讨会上,专家中肯到位的教学活动点评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彩讲解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强烈共鸣。与会老师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向上风貌、讲课老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区幼孩子的活泼主动表现更是得到了专家的赞赏。此次研讨活动为老师们促进阅读教学的策略互动和提升幼儿阅读效益起到了更深层的推动作用。

2009年9月7日,北师大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奕阳教育研究院的柴老师再次来到北仑,为北仑区幼儿教师作了《分享阅读》指导讲座。从阅读及分享阅读的概念、分享阅读课程总体安排、分享阅读活动设计、分享阅读环境创设四方面入手,阐述了早期阅读的真谛,如何开展分享阅读课程活动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近年来,分享阅读已进入北仑区各幼儿园进行活动开展。此次讲座既针对新教师讲述了分享阅读的基本教学方式,又针对老教师结合视频信息指出了阅读活动中需注意的教学重点,使教师们受益匪浅。分享阅读作为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形式,各幼儿园均十分重视此项课程,北仑区也多次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次学习有效加深了教师对分享阅读的理解,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分享阅读活动。

此外,在对北仑区各幼儿园进行分享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北师大还对北仑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进行了系统的集中培训。图1‐1 2011年6月13—18日,全区33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由北仑区师训中心组织、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宁波市北仑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班”

2011年6月13日至18日,全区33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由区师训中心组织、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举办的“宁波市北仑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为期一周。此次培训可谓是一次高端培训:重量级教育专家纷纷出场,高屋建瓴般的理论讲座一个紧随一个,犹如一场场精神盛宴,滋养着学员们的心田,点燃了学员们的智慧,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沉甸甸的收获。王文湛司长的《纲要》解读,让学员从《纲要》制定者的角度重新深入体会了《纲要》每一条简要文字背后的深刻意义;楚江亭博士的《幼儿园战略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采用了参与、互动和多步式SIDR模式演练的方法,让学员直接参与到学校、个人发展的SWOT分析和社区资源图设计等活动中;谢志东博士的《幼儿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让学员接受了一场法律知识的洗礼;钱志亮博士绘声绘色的《面向儿童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让学员意犹未尽,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深刻思索;潘月娟博士的《基于游戏的儿童观察与评价》以清新的风格讲解了游戏观察和评价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周俊鸣研究员的《幼儿园纲要与艺术教育》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传授了非常有指导价值的艺术教育目标和关键经验;冯晓霞教授的《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感受看幼儿园管理》结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儿园管理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梳理;姚计海博士的《教师与儿童的心理沟通》以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了师生沟通的思路和策略;北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和家长有效的沟通》真正来源于实践,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让学员了解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园沟通。这次骨干培训,留给大家的不仅是丰富的精神营养,更促进了每个人的深刻反思。培训不是目的,是打开视野的窗口,是推动大家深入学习的动力。从培训中来,到学习中去,从培训中学,到课堂中用,这是参训人员共同的期待。

二、提升教研组长能力: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仑教育界的缘分始于2004年年底,其时华东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在明港中学报告厅为北仑区广大教师做了教育科研方法之“质性的研究”专题讲座,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其中也有北仑区幼儿园教师听取了讲座,并将所得应用于实际的幼儿教育的研究工作之中的。而北仑学前教育借力华东师范大学以提升幼儿园教研组长能力,进而促进北仑学前教育的科研发展。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下移”,催生和建立了新型的教研活动的理念和形式——“园本教研”,这种“基于幼儿园、在幼儿园、为了幼儿园”的教研方式,从此使教研摒弃了“贵族气”,从精英走向了平民,即教研主体和主题发生了转变,传统由高校幼教专家为主体从事的研究活动转为由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体,研究主题不是从假设出发,而是从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强调了“教师为园本教研的主体和主人”,正如学者刘占兰指出的,“理想的园本教研方式不是教师各自为战或孤军作战,而是群体合作研究”。教研文化模式从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式走向了合作、对话与探究的教研文化,“改造和重建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4]生存状态成为教研活动的核心目标”,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活动理念,成为了幼儿园教研“新气象”。通过日常观察可以发现,教师们认为常规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几乎为零,教师喜欢策略性地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如外出参观、同事间讨论、专业人员指导等,这说明了教研活动的指导性,基于问题的讨论等成为了教研的主题。

教研组长作为教研活动的灵魂人物,教研的方式、对象、目标的变化对教研组长的角色以及教研组长本身是否适应和胜任这一职责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需要建立教研组长的“新形象”与之相适应:如教研组长一改以往单纯的“上情下达”为“学术引领”,“个别走”为“群体走”,“文本传递”为“行动为本”等教研特点,即需要为实现教研文化模式的转型服务,通过教研活动这一基本的方式,为提高教师和自身在教研组以及这个群体在组织内的生存方式献计,打造“一个充满民主气氛,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5]织和实践共同体”,努力提升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提升幼儿园教研组长的活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指导能力,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在教育研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提升教研组长队伍的整体素质,2010年5月20日至5月26日,北仑区教师培训中心牵手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期幼儿教研组长培训班。培训对象为省二级(含原三星级)及以上幼儿园教研组长或业务骨干,共计50名。本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讲座,也有实践观摩。王滨教授的《幼儿园探究性游戏的研究》、姜勇老师的《幼儿园教师发展阶段与教师发展》,让在座每位学员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底蕴;来自一线的名园长王顺妹的《幼儿园组织与有效管理》和贺敬红园长的《分享式园本教研模式》包含的精湛管理模式及超前的管理思想让学员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实践性观摩与讨论中,主办方共组织学员们实地参观了2所幼儿园,观摩了幼儿园常态的四个教学活动,活动后园长一一进行精彩的点评,让大家及时了解活动生成的由来、活动涉及的价值取向,为如何看好课提供了指向。活动后学员们还分组采用对比的方式,就几个教学活动进行讨论与重构并进行交流。培训不仅提升了教研组长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同时,培训也总结了北仑区师训模式积极走出省外、借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新途径、新方法,对今后北仑区师干训工作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图1‐2 2010年5月20日至5月26日,北仑区教师培训中心派遣50名幼儿园教研组长或业务骨干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一周的幼儿园教研组长培训班

三、课题互动:与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合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幼儿教育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充满希望的改革之路,其具体表现就是: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以立法来维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措施来规范社会、教育机构、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并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澄清一些观点,使教育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方法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组织和运作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诸如,如何真正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如何合理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如何优化幼儿任何时候任何空间的生存环境,如何让每一个幼儿在各自的发展水平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上述种种,都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完成、解决这些课题的责任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落在专业学前教育研究人员的身上,而更多地应该由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研员、教师、园长,甚至保育员、医生等等来承担,这是由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其他专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即它的群众性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幼儿教育第一线的幼儿园教职员却相当缺乏研究的技能,比如难以从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确定选题,研究程序、研究方法失当,研究报告写作不规范等等问题的存在,表明幼儿园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鉴于此,北仑幼儿园自2007年开始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部分教师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以研究课题互动的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浙师大的老师前往北仑参访、考察,对在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另一方面,北仑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也成为浙师大老师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课题资源和研究基地。

2009年6月24日,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王春燕教授第三次来到北仑区九峰幼儿园做课题指导。座谈中,王春燕教授根据九峰幼儿园两年来的研究情况,从儿童民间游戏核心理念的定位,儿童民间游戏收集、筛选、整理的机制,儿童本土民间游戏课程目标的定位,儿童民间游戏的类型层次划分,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途径与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细致而到位的分析指导,让老师在感性的教育经验中得到更多理论的思考,使思路更清晰、更明确,渗透在幼儿园的园务、教研、小课题研究、案例研究等的方方面面。王春燕教授还指出,课题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展了两年,肯定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她建议以编书的方式作个回顾和整理,一方面对两年来的研讨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和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优秀的民间游戏教育经验进行推广。她所带的研究生又在九峰幼儿园蹲点研究达一个月之久,对九峰幼儿园的民间游戏研究作为个例进行观察指导,并帮助一线老师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与撰写研究论文工作。

为更好地开展特色教学,推动集团内涵发展,2010年10月27日至28日,新蕾幼教集团特邀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朱丽丽、《幼儿教育》杂志社主编张虹、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傅蕴慧、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昭济等知名专家、教授前来指导。浙师大专家团分别走进新蕾幼教集团各幼儿园,通过座谈、观摩、点评、反馈、参观等形式,专家们深入了解了新蕾幼教集团的集团理念、管理模式、特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在新蕾幼儿园,《幼儿教育》主编张虹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幼儿教育杂志介绍》的讲座。从《幼儿教育》系列杂志的发展过程、办刊宗旨、读者对象、发展思路及下阶段采编设想等方面向老师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主编面对面的交流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该从哪些方面写素材更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杂志社需要我们写什么类型的文章等等与老师们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张虹老师都一一给予解答。

随后,新蕾幼儿园年轻教师王丹慧为大家展示了幼儿园特色教学——奥尔夫音乐《毛毛虫变蝴蝶》。看着孩子们随着音乐进行各种肢体创编,专家老师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随后的专家点评中,朱丽丽老师即兴给大家进行了一次奥尔夫专业知识的培训。在肯定了王老师从最自然的方式把孩子引入一切领域的音乐世界、尊重孩子感受和表现等优点之后,朱教授详细地把本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构,客观的讲评、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在座听课的老师都收获颇丰。当专家团来到春晓友飞这个现代化的农村幼儿园,充满着艺术和乡土结合的气息,给专家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友飞幼儿园园长傅州红在带领专家们参观环境时,介绍了幼儿园如何利用乡土材料来创设大环境,从而凸显农村特色,如走廊上的挂饰、教室内的隔断、图书室的坐垫、绘画的材料……教师的巧手、孩子的创作、家长的配合,使幼儿园的环境不断更新和创新。课题组长在介绍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同时,请教了专家在现阶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专家的指导和建议给予了课题组长很大的启发。在太平洋幼儿园,乐志红园长带领专家团参观了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并走进蒙氏班级,班级中孩子们有序的工作,舒适的环境,都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在会议室交流蒙特梭利的教学理念,在交流过程中也给了该园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同行的《幼儿教育》杂志社主编张虹老师给太平洋幼儿园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国际化的办园和教育理念,为孩子成长为国际化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次专家会诊把脉,新蕾幼教集团各园在充分展示了各自风采后,均能更直接地看到自身不足,在专家建议下找到适合各园特色的发展之路。

除了邀请浙江师范大学专家来北仑以外,北仑幼儿园也多次主动前往浙师大请教。如2010年2月9日,梅山中心幼儿园园长朱激文带领教师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就幼儿园的市级立项课题“基于‘童趣农庄’的幼儿园田园教育模式研究”请王春燕教授进行座谈指导。王春燕教授根据梅山中心幼儿园近一年来的研究情况,从田园的合理开发、布局、“童趣农庄”的教学内容、幼儿园课程的途径与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思路上的梳理,使教师们的科研思路更清晰、更明确。王春燕教授还指出,课题已经实实在在开展了一年,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应该对课题的框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这样既是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和提升,也可以把优秀的田园特色活动的教育经验进行推广。2010年3月底或4月初,又带研究生到梅山中心幼儿园,从而帮助一线老师更好地梳理科研思路,开展课题研究与撰写。图1‐3 2010年10月27日,北仑新蕾幼教集团春晓友飞幼儿园园长傅州红带领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幼儿教育专家参观该园利用乡土材料所创设的环境

四、整体统筹: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合作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和时代使命。宁波市北仑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产业优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北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独特经验与模式,思考北仑教育如何与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全国教育现代化强区的典范。众所周知,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位的组织变革发展到区域性的教育整体变革。多年来,北仑区教育局一直运用系统思维和全局眼光,在全区范围内贯彻教育优先发展和育人为本的理念和政策、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创新。在对应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硬件指标,实现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资源、政策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北仑教育开始着力思考如何从达标和规范化的教育现代化走向高水平内涵式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之路,在北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质量提升与内涵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住现代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全面而高效的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以及现代化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几个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支点,构建了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北仑模式。

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区域推进式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断裂的和片面的,即它不可能独立于本区域内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制度、文化、标准、目的等)之外,不可能与中小学教育相互脱离,也不可能仅仅在教育活动的某些局部方面或只针对某些元素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统筹式发展,而一个完整合理的规划方案是整体统筹发展的前导,但发展过程中各教育元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根据现实情况对规划方案的修正、发展过程中具体行为的理论依据与操作方法等等也离不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挥咨询与指导的功能,这就是北仑基础教育及学前教育领域选择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的基本动机。

另一方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北仑教育整体统筹规划发展的合作伙伴,也是名副其实的。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和高级学术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浙大教育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的相关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幼儿教育专家和体育专家,如俞子夷、孟宪承、郑晓沧、庄泽宣、黄翼、沈有干、陈立、王承绪、陈学恂和舒鸿、胡士煊等曾在学院任教工作。薪火传承,学院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不仅形成了求是严谨的教风学风,开拓创新更成为学院立院之本。学院现由教育学系、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体育学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用心理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军事理论教研室组成。建有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有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思高教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体能测评与训导基地,亚洲教育研究中心、民办教育研究中心、蒙台梭利研究中心、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生态研究所、文琴学前教育研究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浙江大学联系中心、全球大学创新联盟亚太中心秘书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大学创业教育教席。学院拥有教育史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史、比较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省重点学科;教育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设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体育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1个硕士点;教育博士(Ed.D)、教育硕士、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产业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

对于北仑来说,选择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又占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而且与高水平的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无疑也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在循环经济、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等方面已开展了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贯彻落实北仑区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全面合作的精神,为推进北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率先建成省现代化教育强区,打造“学有优教”的区域教育特色品牌,2009年1月23日,北仑区教育局又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就师训干训、教育科研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合作的目标、项目和职责,双方将在更加深入和具体的层面上展开多维度和深层次的合作。图1‐4 2009年1月23日,北仑区教育局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小洲,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吕有志,北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丁素贞,北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小伟等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签约后,双方又经过了数轮认真的讨论,2009年4月,北仑区教育局向各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教育“三中心”等北仑区教育局所辖部门发布了仑教〔2009〕35号文《关于认真组织实施北仑区教育局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项目的意见》,阐明了合作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等等。其中,2009年开展的合作项目就有14项:(1)举办第一期北仑区校级领导干部(含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培训时间1周,为北仑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有影响力的管理人才。(2)为符合条件的北仑区中小学教师开设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学员50名左右,并为符合条件、成绩合格者授予教育硕士学位。(3)举办以“校本研修”和“教学评价”为专题的两个短期培训班,每班培训会期2天,参加对象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主。(4)选择6~8名优秀教师作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帮助北仑培养一批教育领军人物。(5)组织一期中学文科骨干教师培训班,总授课时间不少于4周,分4个时间段进行,以中学政史地或语文或英语组班,或统分结合同时进行。(6)启动培养北仑区特级教师、市名师、名校长、学科骨干工作,或牵线拜师,或课题指导,或短期集中培训。(7)落实有关专家对北仑区5个区域性重大教育研究课题展开研究,并予以完成。(8)在1所普高、1所初中、1所小学、1所幼儿园挂牌建立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并对实验学校予以指导、引领和课程开发。(9)组织有关专家,为8所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打造、特色课程建设、校本行动研究、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现场诊断或举办专题讲座,推进学校内涵发展。(10)在北仑区教育“三中心”建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北仑研究基地,拟定基地工作方案,规划北仑区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思路,帮助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11)在北仑区1所民办学校或教育局职成教科建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北仑指导站,加强对北仑区民办教育的理论指导、政策研究和成果应用,提炼和推广北仑区发展民办教育的经验。(12)在北仑区教育局教科所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北仑分中心,确定若干所学校作为中心的实验学校,加强对实验学校的指导和引领,并帮助指导北仑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地方课程的纲要制定和教材编写。(13)在1所学校设立浙江大学学生培训基地,推荐一批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学生到北仑进行教育见习或实习。(14)积极支持北仑区教育局重大工作和重大活动。

通过一年的合作,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在专家的指导下有了新的突破,双方也渐渐熟悉,对今后的合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为在完善前一阶段合作的基础上尽力做好后期工作,于是,2010年3月24日,合作双方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了2010年度合作工作会议,会上又确定了2010年在学校文化建设等9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的目标。图1‐5 2009年6月2日,北仑新蕾幼教集团等4所学校挂牌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学校。新蕾幼教集团将在浙大教育学院指导之下,侧重于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程开发研究、政策运行机制构建、园本研究和特色培育指导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派遣了专门的幼教专家负责与北仑学前教育领域(主要是新蕾集团)进行联络和指导,在2009年至2011年两年时间里:(1)对新蕾幼儿教育集团的20多个省、市、区和园级立项课题进行了具体和详细的面对面的设计、修改与指导(立项报告、结题报告、课题展开程序与方法)以及数十次频繁的邮件和电话指导。(2)亲自前往新蕾幼儿教育集团所有的园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其中的某些具体项目进行了指导。(3)为该集团及北仑区幼儿教师做了关于幼儿教育科研的多次讲座,听众达数百人次。(4)与北仑教科所基础教育科及学前教育方面负责人领导进行了数次当面会谈与研讨,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演讲,确定了“北仑农村学前教育范式研究”的基本主题和研究方向,提出了从“北仑文化精神:海港文化与山岭文化的融汇”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使农村儿童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建议。(5)为北仑幼教集团联络了杭州的四家幼儿教育集团(公立和私立各两所),达成互访、交流和合作科研、主办研讨会的意向,以期共同探讨集团化办园模式的方向、途径、方法及工作原则等具体问题。(6)与除新蕾幼教集团以外的多所幼儿园达成了合作办园和科研的意向。(7)对与新蕾幼教集团建立了交往关系的西藏拉萨市实验幼儿园等进行了调查分析。(8)达成新蕾集团与在台湾地区及海外幼儿教育领域里具有国际声望和权威的著名学者和重量级专家之间的互动联系。

以“提高幼教集团总体科研水平、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打造幼儿园特色课程”为共建目标,新蕾幼教集团2010年1月13日邀请浙大教育学院刘华副教授进行科研工作现场指导,浙江省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林莉教授、区教科所所长徐飞、区教研员吴文艳老师共同参加。此次活动开启了2010学年度新蕾幼教集团与浙大教育学院合作的序幕。一年里,浙大将组织以刘华副教授为首的专家讲座团定期赴新蕾幼教集团开展现场指导、课题诊断、学术报告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在为期三天的时间中,刘华副教授高瞻远瞩针对新蕾历年来的科研成果以及具体的园本特色,拟定《幼儿园生态式艺术课程对幼儿各领域的发展作用》作为集团的“领雁型课题”。在分园园长的热情邀约下,刘华副教授还参观了集团内数个分园,并针对各园特色为集团内现有的近10个课题逐一进行细致、认真地点评、指导与展望。同时,刘华副教授还为集团200余名教师带来了《幼儿园教育科研及课题(论文)的撰写》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他用坦诚的态度、深入浅出的道理,旁征博引,让全体老师徜徉于精彩讲座中,深受启发。刘华副教授的此次新蕾之行,拓宽了整个集团的课题思路,提升了每位教师撰写案例论文的能力,为新蕾幼教的特色课程作出了全新的展望。

2010年1月22日,友飞幼儿园特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华副教授来园参观指导,即将结束一周走访的刘教授,在友飞幼儿园待了半天的时间,为该园正在进行的生活化绘画课题进行了指导。刘教授在参观友飞幼儿园环境后,充分肯定了该课题,并鼓励教师们在开展生活化绘画课题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相关课题,扩大课题本身的范围,并结合自己的理念向老师们作了介绍。刘教授提倡“文化自然”,即将自然的东西人文化,正好为生活化绘画课题作了引领。在课题指导期间,刘教授详细地指导了每一个书写环节,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生活化绘画作为友飞幼儿园现阶段立项的课题,教师们不断挖掘课程,积累经验,本次刘教授的来园指导,为课题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0年6月23日,刘华副教授再度应邀来到新蕾幼教集团,对集团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生态式美术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进行追踪指导。继5月成功进行集团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生态式美术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开题论证会,集团各园的园长和课题组长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了主课题研究指导思想、研究任务和大体思路,会后集团根据专家们的建议,设计调整了各子课题的修改方案,并约定下月再聚首共研课题。本次会议中刘教授对该集团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课题的选题非常有研究价值,同时系统地从总体设想、理论提升、领域入手等方面予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并与课题组成员详细探讨了“子课题如何既有意识为主课题服务,又有效兼顾自身研究”的实际问题,以面对面的形式、一问一答的互动为大家及时解答了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使参与研讨的老师们受益匪浅。在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对集团主课题和各子课题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也相信通过这次指导,能有力地推动集团和各园科研兴教的步伐。

2011年5月25日至26日,浙江大学刘华副教授再度应邀来到新蕾幼教集团,为2011年新蕾幼儿园申报“宁波市课题成果推广”列框架、“生态式美术课题”的重构与结题框架的制定以及各园所新的区级立项课题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关于区里“北仑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的展开进行了意见交流。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会上,刘华副教授对各园课题研究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系统地从总体设想、理论提升、领域入手等方面予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并与课题组成员详细探讨了许多课题挖掘与开展的实际问题,面对面的形式、一问一答的互动为课题组成员及时解答了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使得大家受益匪浅。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课题组对集团主课题和各子课题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一定程度提高了老师们的课题研究水平,也有力推动了集团和各园科研兴教的步伐。图1‐6 2011年5月25、26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华副教授为新蕾集团各幼儿园的市、区级立项课题把脉

五、调研、参访与实习:与浙江省教科院、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2004年3月11日,浙江省教科院王健敏博士在北仑区教育局教科所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北仑区大碶中心幼儿园进行调研。这也是北仑区接受此次调研的唯一一所乡镇幼儿园。近几年来,大碶中心幼儿园在教育科研以及管理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调研中,王博士听取了该园长的幼儿园工作报告,并给予了肯定,之后,他还和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该园教师就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如何更好更合理地进行教育科研等问题向王博士请教。王博士对该园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他还表示今后将与该园长期保持联系。

2008年5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一行人来到新蕾幼儿园参观考察。从整洁大方的门庭设计,到以“剪纸”为特色的展示走廊;从一楼多彩绚烂的彩带、二楼富有创意的“蒸屉”挂饰,到三楼变废为宝的草席背景;从孩子们精美的创意泥塑作品,到教师为装饰水管而精心绘制的线描作品,新蕾温馨而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赢得南师大教师的细细观赏,盛赞新蕾老师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对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用心。“用心创设幼儿身边的环境,充分开发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陪同参观的新蕾教师表示,全体老师将一如既往地用最科学最先进的艺术眼光创设出孩子喜欢的、能帮助孩子发展的、具有深厚内涵的幼儿园环境。

2010年9月17日,在宁波教育学院副院长柳国梁的带领下,宁波教育学院一行14人的专家、教师团走进新蕾幼教集团。在新蕾幼儿园,专家、老师们在园长乐志红的陪同下参观了园所环境,走到孩子们中间询问学习生活情况。该园郑洁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区早期阅读优质课《我妈妈》。娓娓道来的讲述、温婉动听的音乐,不止孩子们,连在座的老师们也被深深感染了。随后,乐园长向老师们介绍了新蕾幼教集团的成长过程,历数了每个幼儿园的办园特色,“让更多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让更多的教师拥有高品质的人生”的办园宗旨更是得到了各位专家、老师的高度认同。下午,在集团园长乐老师的陪同下,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又走访了太平洋幼儿园。太平洋幼儿园整洁大气的整体环境,老师们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都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蒙特梭利教学展示中,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专心工作的样子,专家们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老师向太平洋幼儿园常务园长邬老师提出了长期联系的要求。一天的参观指导,展示了新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而专家们的肯定更是给了新蕾幼教集团前进的动力。在“请进来”“送出去”的学习氛围中,新蕾人必将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家长放心。

宁波大学与北仑学前教育机构的结缘主要是接受宁大基础教育学院的学生实习。如2008年6月新蕾幼儿园被正式授牌成为“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实习基地”,此后年年迎来宁大的数批实习生,实习期一般为6个星期。每次接收实习生,新蕾幼儿园都要为此制订详细的方案、计划,以确保每一个实习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新蕾幼教集团总园长乐志红对实习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殷切地提出了“虚心好学、多问多思、勤练基本功”等希望和要求,对实习班级和指导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她们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将新蕾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为实习生实习乃至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北仑区中心幼儿园也是宁大教育学院的实习基地之一,为保证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区幼也在每次实习活动开展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实习生的工作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在2010年的欢迎会上,区幼园长李建岚向实习生们简单介绍了幼儿园的概况,并对他们提出了实习的要求,希望幼师生们多看、多听、多问,抓住实习契机,将所学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能有所收获。相信在区幼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一定能促进实习生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的认识,提高教育工作能力,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期间,宁波大学校领导都会亲自前往实习基地进行考察慰问实习生并对基地的工作给予指导,如2008年4月13日,宁波大学相关校领导一行6人来到区中心幼儿园,对正在区幼实习的2009届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巡视和看望。在区幼三楼会议室,宁波大学校领导一行对区幼提供给实习生们宝贵的实习机会表示感谢。区幼园长李建岚就实习生四周来的实习表现进行了简要总结,对实习生虚心好学的实习态度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在实践技能和幼儿心理掌握上所存在的不足和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祝愿实习生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增加更多的技能技巧,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实习生们也畅所欲言地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现场气氛热烈融洽。【注解】[1]详见A Century‐old Legacy:Influence of Van Hise Lives on through Wisconsin Idea,http://www.news.wisc.edu[2]陈海燕、张海燕、骆小婷:《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3]朱瑾:《使用分享阅读有效促进汉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验研究》,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5]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

第二章 北仑范式之一:人本化管理模式

自本章始,我们将介绍农村学前教育的“北仑范式”分别在人本化管理模式、集团化发展模式、生态化课程模式和区域本位化师训模式方面的具体操作。

第一节 北仑城乡学前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

学前教育是对0~6岁幼童进行的教育,它是教养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学前幼儿进行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既影响到个体终身发展,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以人为本的时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正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满足群众教育的需求

目前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虽然获得增长,但仍不能有效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价廉、均衡的学前教育的需求。至2010年,北仑全区在园幼儿数19865人,学前三年净入园率99.7%,园均规模223人。共有各类体制幼儿园89所,其中公办8所,乡镇街道、企业办14所,民办67所。其中省一级、二级和三级幼儿园分别为7所、24所和27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5.2%;在省三级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16358人,占82.3%。有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32所,30所达到“北仑区平安校园”创建标准。至2011年,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和标准化达标率均达到100%。经过几年的探索,北仑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类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但百姓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现有托幼机构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一方面,在城市,一些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不合理,收费程序不符合规范,出现了一些天价幼儿园,每年数万元的入园费用让许多工薪阶层百姓望“园”止步。另一方面,在农村,一些地区幼儿园数量过少,家园距离过长,导致百姓无园可上。在流动人口子女较为密集的城乡结合部,一些简易幼儿园的出现虽然暂时满足了家长入园的需求,但低廉收费的背后是办园条件不达标,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目前,受到家长欢迎的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数量过少,北仑区仅三分之一的幼儿园为公办园。存在择园倾向的家长需要自行缴纳数额不菲的费用选择民办园。百姓对政府加大财政供给力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有着强烈的期盼。政府是否需要在学前教育供给方面承担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政府责任已成为政府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城市发展定位的需要

虽然宁波市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但学前教育发展并不能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及百姓需求匹配。2011年年底,北仑区人均GDP达到1万多美元,达到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提速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北仑区每年安排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达到数百万元,怎样规范经费投入和使用需要制度保障。从整个国家来看,巩固普九成果是重要内容,但对于北仑区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而言,应有更宏大的教育发展目标定位。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是北仑区下阶段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幼儿园入园率和高中入学率都超过98%的情况下,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应成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北仑港建设和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北仑区在宁波全市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但教育发展的排名仍不靠前。一般而言,一个城市人均GDP增长到8000~10000美元时教育发展将面临转型。北仑教育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不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重点是普及基础教育,90年代中后期重点是普及高中段教育,21世纪初重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十二五”后的阶段,宁波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成为宁波教育转型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这一宏大目标要求我们因时因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最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城市奠定基础,从而使得宁波教育的综合实力、水平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

三、科学规划的需要

虽然北仑区园所布局日趋合理,但仍存在结构性、层次性和体制性矛盾,分布不均衡。近年来,北仑区政府将落实“好入园”作为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来抓,合理规划幼儿园的布局。在农村,重点是每个镇乡建设一所独立设置的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并逐步增加事业性质的比重。在城市,重点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近两年全区共有多所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并实行事业法人登记。鼓励社会力量按布局总体规划建设和承办幼儿园,落实对民办幼儿园的优惠、补助、奖励等引导性政策,改善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新小区配套园、已租赁或承包的小区配套园到期后,实行资产国有、园长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派的办学管理模式。园所布局逐步与城乡建设规划相一致,分布日趋合理。但地理概念的均衡只是学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一个要求,还需要在城乡之间、在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在本地居民小区和外来人口聚集地之间达到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育公平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得到保障。目前增长的学前教育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公办园,如果政府不通过立法加以引导和规范,学前教育发展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剪刀差”。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虽然北仑区幼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师资稳定性也显著加强,但教师素质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教师专业成长仍存在制度性障碍。政府正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现有政策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最低标准,凡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原则上人均年收入应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约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但在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后,学前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仍显不足。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财政补助在北仑区仍不能充分保障财政经费的投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宁波市走向优质学前教育阶段的瓶颈。目前,北仑区已出台措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将幼儿园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制定出台了“北仑区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三年规划。根据规划,初步形成了三级培训体系。目前,各类园长培训、专任教师培训、保育员培训、新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师学历进修以及各项专题培训等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正逐步建立。然而,培训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不均衡现象。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获得培训机会和培训经费资助方面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在一些教育保育任务重的幼儿园,如果举办人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将大大阻缓。目前,北仑区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40%的教师未受过专业培训,73.1%的教师未评职称。保健员中医护专业毕业的仅占38.7%,有职业医师执业资格的比例非常低。许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在培训、评奖、晋升职称等方面仍得不到保障。

五、经费保障的需要

虽然近年来学前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但经费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近年来,政府经费投入力度和经费管理力度明显加大。一是规范幼儿园日常经费收支。北仑区逐步建立幼儿园预算资金支付管理与财务公开监督制度,以规范幼儿园的经费使用。在幼儿园收费方面,一方面,推行质价统一的幼儿教育收费机制,公办幼儿园实施按星级收费,民办幼儿园按办园成本核算收费;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对薄弱幼儿园的扶持,采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生均定额补助政策,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制度。二是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北仑区明确把幼儿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县(市)区政府幼儿教育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比例不断加大。尽管目前建立了幼儿教育专项经费,但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相比较,公共财政对幼儿教育投入数量仍然偏低,而家长承担了每人每年1500~6000元不等的保育费。各乡镇(街道)的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的额度、经费投向、管理办法差异较大,如何保障这项经费的到位,对有限的经费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仍然需要探索有效的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