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智慧叫宽心有一种境界叫放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5:34:58

点击下载

作者:水中鱼陈荣赋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智慧叫宽心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智慧叫宽心有一种境界叫放下试读:

前言

这是一个充满欲望与诱惑的年代,一个人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现实。人生在世,难免滋生各种欲望,渴望名誉、渴望财富;置身社会,免不了要经受各种诱惑,或名或利,或钱或权。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情感的迷惑、仕途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身心交瘁;是非纷争、成败得失,让人徘徊踯躅,茫然若失。

如果任由欲望的膨胀,禁不住诱惑的侵蚀,就难免会迷失自我,让心灵沾染世俗的灰尘,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体会不到人生的幸福。这就是很多人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却心生感喟,自己再也没有幸福可言的原因。

面对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诱惑,你需要保持一份淡定的心境,拥有一种淡泊的胸怀。人生的幸福在于心之幸福,心灵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否则,即使拥有炫目的名誉、如山的财富,身心终日却纠缠功名利禄,也难有快乐和幸福而言。幸福不是锦衣玉食,而是一杯茶、一盏水、一碗饭;幸福不是煌煌功名,而是优雅的乐音、脉脉的书香、垂钓的乐趣;幸福不是荡气回肠的海誓山盟,而是临出门时爱人的轻声叮咛;幸福不是遥远虚无的海市蜃楼,而是近在身边的细碎日子。

淡定是世间最美的风景,淡定是人生最浓醇的滋味,淡定是生活最从容的态度。保持淡定,你才能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戏台上举重若轻、击节而歌,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岁月如何交替,你都能始终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境来面对喧嚣的红尘。落花无语,留香阵阵,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品出幸福的真谛,获得心灵的自由、充实、丰硕、纯净。

在生活的舞台上,你需要有一颗开朗、宽容、豁达、乐观的心。有的人爱抱怨,动不动就发脾气、生闷气;也有人心胸狭隘,总是看不得他人的好,容不得他人的错;还有人喜欢顾影自怜,郁郁寡欢,终日走不出压力的阴影,焦虑重重,烦恼丛生。

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烦恼和悲伤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快乐和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感觉。只要你感到快乐和幸福,既使身处困境也会满面春风;如果你感到不快乐,即使事事顺心也仍然感到心有不足,忧心忡忡。快乐和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把心放平、将心放宽。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抱怨了,那是你心中感到不公平,便将一切都推到生活中;生气了,那是你心中觉得不如意,于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嫉妒了,那是你心中看不得他人比自己优秀,打翻了五味瓶;指责了,那是你心中容不得别人的错误,于是对别人颐指气使一番;悲伤了,那是你心中承认自己不行,于是萎靡不振、自甘沉沦。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你只要把心放宽一些,宽心福自来,宽心路宽广。宽心似明灯,照亮内心的幽暗;宽心似春风,吹散心中的苦闷;宽心似解药,治愈心灵的疤痕;宽心似甘霖,滋润干涸的心泉。“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路上风云变幻,暴风骤雨都是常见的情形。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人生没有必要跟自己过不去,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何不把心放宽些,开朗豁达乐活每一天呢!只要能拥有宽阔的心,一切都将变得那么美丽和可爱。

漫漫人生路,你需要具备放下的勇气和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和不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的东西太多,什么都想拥有,但是却什么都放不下。身体背负了太大的包袱,心灵装满了太多的垃圾,哪里还有空闲和快乐、自在和幸福可言呢?

你能放下多少,幸福和快乐就有多少,幸福和快乐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人生需要既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该争取的要勇于争取,该放下的要及时放下。古往今来大智大慧的名人,无不参悟了宇宙人生的奥秘,不为俗事系心,不被物欲所累,事事不计较,拿得起,放得下,放开心胸去容纳,心境自然平和清明,也因而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什么都想攥在自己手里,最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懂得放下,人生才能重新开始,才能获得更多。放下财富,获得自由;放下劳累,获得轻松;放下计较,获得回报;放下自卑,获得自信;放下消极,获得进取;放下身份,获得尊重;放下后悔,获得潇洒;放下完美,获得另一种美丽;放下一种爱,获得另一种爱;放下眼前的得失,获得长远的利益。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在世,有些事物没必要紧抓不放。只有懂得适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人生苦短,有什么不可放下?生命之舟需要轻载,承载的太多,就会有沉没的危险。放下,才能轻松起航,才能快速前进,才能驶向更高远更空旷的人生境界。

本书通过循循善诱的语言、简洁流畅的表述、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向你阐释淡定的内涵、宽心的智慧、放下的境界,启发你对于世间的一切和人生的诸事保持达观开朗的态度,在纷繁喧嚣的尘世中关照自我、关照内心,提高自信、活出真实,给自己输入新鲜的心灵血液,给人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心灵力量,以最从容超脱的人生态度,抵达幸福人生的最高境界。

坚守淡定,学会宽心,懂得放下。淡定,遇见最幸福的自己;宽心,活出全新的自己;放下,做最成功的自己。PART 1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人生需要淡定。成熟饱满的谷子总是低着头,越是真正有内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调、沉着、淡定。我们需要学会淡定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淡定地生活,用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得失。如果说进取心是一种“场”,让人生有种向上的磁力,那么淡定就是一种“禅”,让一切回到内心,淡然安神,宠辱不惊。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顺其自然会更好!第1章云淡风轻,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淡定是一种气度,超然世外,物我两忘。淡定是一种风范,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淡定是一种修为,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淡定是一种人生,平淡是福,平淡是真。

纷扰世事中,平淡对待人生悲欢,冷眼看尽人间繁华,坚守一份淡定的心,不奢求不该得到的,不放下不应该失去的,才是幸福人生的真谛!感悟淡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坚守淡定,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人在红尘淡定为伴《窗幽小记》中有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们都很喜欢这副对联。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然,才能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描绘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失之不忧,得之不喜,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闲看庭前四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漫随天外四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具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还要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魂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明证。而这些关键是在于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心中没有太多的私欲,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选择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如此豁达风流的原因,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来。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她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才能达观进取、笑对人生。生亦欣然,死也无憾。花落花开,水流不息。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都很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也更加文明了。但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泞中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惊、或诧、或喜、或悲、或忧、或惧,一旦欲望难以实现,想法难以成功,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自然需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

陷阱、棒杀、怨恨都是每个人不愿意得到的东西,但现实生活中却是实际存在的。有人吹你,你不要太过在意,因为吹你有时是陷阱;有人捧你,你不要太过兴奋,因为捧有时是棒杀;有人对你微笑,你不要太过看重,因为微笑后面可能是怨恨。对于存在的东西,没有必要去认真计较。还是先哲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所以不要因为有人批评了几句,就灰心丧气;也不要因为有人夸奖了几言,就忘乎所以。要做到宠辱不惊。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悲喜勿虑,大彻大悟自为之”。功名利禄过眼忘,世事于我如浮云

金钱名位是大部分人一生追求的目标,认为这是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尺。但是,淡泊金钱名位无疑是高雅超俗的,看淡金钱名位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一种风格。

看淡金钱名位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了权与利抛弃了尊严、抛弃了爱情、抛弃了人格、抛弃了一切。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因为追求金钱与权力的欲望,从而疯狂或死亡。因此,不要因为寻找一时的痛快而放下我们的初衷。其实人只要快乐就好,快乐不是要有多少的金钱,不是要有多大的权力,而是渴望爱、拥有爱。

我们可以对自己说不在乎名位和金钱,不在乎那些头上的光环。我们也可以说平淡的一生也很好,平凡地生活,高兴地活着。我们还可以说再大的权力、再多的金钱,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都会化为乌有,这就是人们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那些金钱和权力在我们离开时也无用武之地。

郑板桥的一生非常坎坷,历尽沧桑,但是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他因为帮助农民胜诉及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而被罢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忧郁沮丧,也没有因官场失意而耿耿于怀,而是毅然返回故乡,寄情于诗、书、画中,恬淡欢乐地度过晚年。

看淡金钱名位,这是郑板桥养生长寿之术。郑板桥一生当中,为人处世,不为名位,不计得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曾经写过两条著名的字幅,即“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他的这两条字幅蕴涵着极为深刻的哲理——不要去计较名位的得与失,求得心安。这是其核心思想,也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世的准则。

金钱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然而金钱并不等于幸福,因为人类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虚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正如人们所说:金钱能买床铺,但不能买睡眠;能买书,但不能买智慧;能买食物,但不能买食欲;能买奢侈品,不能买教养;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药,不能买健康;能买仆役,不能买友谊。

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和奉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一次次成功,就是我国航天人用淡泊金钱名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铸就的通往太空之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长期以来,他们从不计个人得失,不求金钱与名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甚至奉献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航天事业是一项非常艰苦、非常复杂、风险极大的事业。航天工作者能够淡泊金钱名位、默默奉献,源自他们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强信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航天员们能够淡泊名位、默默奉献,源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光荣传统。老一辈航天工作者在国外同行难以置信的艰苦的条件下创业,用奉献精神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坚实起点。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十三年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始终,被一代一代航天人传承发扬。在一个团队里,一旦形成一种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就会持久地影响着这个队伍里的每一个人,成为他们始终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

航天员们的优良品质告诉我们,辉煌的业绩和崇高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联系的,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孕育不平凡的英雄。广大航天人几年、十几年如一日,淡泊金钱名位、默默奉献,舍小家顾大家,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为祖国谱写了一曲曲“追星牧舟”的凯歌。同时,航天工作者也在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享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愉悦、胜利的欢欣,成为令全社会尊敬的航天英雄。

相比之下,有一些人却把金钱奉为上帝,为钱财名位铤而走险,抵御不了金钱名位的诱惑……古往今来,金钱作为特殊商品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也酿成了无数悲剧。

过分看重名位,你就会整日绷紧神经、挖空心思地活着;过分看重名位,你就会心浮气躁,如负重的老牛一样活得又累又烦;过分地看重名位,你常会茶饭不香、失魂落魄。声显名赫自然是好,权高位重更加诱人。但是世上平平淡淡的凡人总占大多数,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名位金钱,需要对这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才能活得潇潇洒洒。

淡泊金钱与名位,就是要超脱红尘的诱惑和世俗的困扰,真真实实地对待一人一事,豁达乐观地去看一得一失。淡泊名位,就要面对生活的山水时登高放歌、临风把酒,宠辱不惊。

淡泊金钱与名位,既不是老庄的与世无争,也不是毫无激情的冷眼旁观,更不是陶氏的隐遁山水、悠然南山。淡泊金钱与名位,其实是一种更广阔的胸怀,是超越尘俗、直追人生真谛的积极态度。

淡泊金钱与名位,人们就会拥有一个好的心境。天雨人悲、月黯神伤的困惑便会离你而去。无论何时,你都会平平淡淡、开开心心。淡泊金钱与名位,你会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温馨。

人生不满百,何须名位忧。淡泊金钱与名位,日日是好日,天天有风景。荣辱毁誉不上心,是真名士自风流

提起羞辱,是每一个人都不想遇到的,但是看那些成大事业者,却往往都是从屈辱中走过来的。这里,我们并不是在宣扬羞辱的经历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元素,我们要说的是,如果你不幸遭遇到了令人感到羞辱的事情,那么不要觉得难堪,不要觉得抬不起头,而是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羞辱可以锻炼韧性,可以成就强者。

忍辱负重,从而完成《史记》的司马迁就是一个值得后人敬重的英雄。

司马迁的父亲在临死之时嘱咐其子一定要完成《史记》的撰写。不过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天汉二年,武帝派李陵随从李广押运辎重。结果李广遇难,李陵被俘。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听说自己的战将投降,非常生气。满朝文武都顺从武帝的想法,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直言进谏,说李陵寡不敌众,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极力为其辩护。然而他的直言不讳,引得龙颜大怒。司马迁因此被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遭受酷吏的严刑拷打。面对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后来司马迁被判以腐刑。当时,这种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当时的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不过后来他想到了父亲遗留给他的使命,想到了孔子、左丘明、孙膑等人所受的屈辱,他们顽强的毅力和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成绩都大大鼓舞了司马迁。他立誓无论有什么样的屈辱,也要把《史记》完成。

征和二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基本的编撰工作。

司马迁用他的生命谱写的不仅仅是一本旷世的历史著作,更是我国史上一首永存的生命赞歌。

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甚至坐过大牢,差点将小命丢掉。然而,他对自己遭遇的荣辱很豁达,这与他得益于禅的领悟不无关系。自他修禅开悟之后,沉浮不伤其情,苦乐不动其心。他在连连遭贬之时,还是那么超然洒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被发配到惠州时,结识了禅友刘世安。刘世安知道他与丛林之中那些著名的禅师多有来往,就请他接引,也想结识一些精通佛法、功行深厚的禅师,以便随时请教。一天雨后,东坡居士前来邀请刘世安,说是共同去参谒“玉板”禅师。东坡还说,“玉板”禅师不但善于演示佛法真谛,而且能拯救人的性命。

刘世安听他说得神乎其神,就乐颠颠地跟随他来到城外的一座寺院。然而,东坡既不进讲经说禅的法堂,也不到高僧居住的方丈,而是将他带到了寺院后面的竹林之中。春雨过后,正是竹笋破土时。东坡采来鲜嫩的春笋,剥成薄片,在火上烧着吃。

刘世安从未吃过如此美味,便向有美食家之称的东坡请教这道佳肴的名称。东坡大笑,指着颜色像美玉一样温润、质地像玉石一样细腻的笋片说:“此名玉板。此老不但将自然法则演示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而且能解馋充饥。”

这时,刘世安才知道,东坡所说的“玉板”禅师,即是鲜嫩的竹笋。

东坡见他不解其中奥妙,面露失望之色,便以诗意说禅机,吟诵道: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不怕石头路,来参玉板师。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遨游宇宙天地间,淡定人生逍遥游

在《庄子·田子方》篇中,庄子杜撰了一则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子,说:“是孔丘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的,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老子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混沌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问:“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还是让我为你说个大概。最为阴冷的阴气是那么肃肃寒冷,最为灼热的阳气是那么赫赫炎热,肃肃的阴气出自苍天,赫赫的阳气发自大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汇融合因而产生万物,有时候还会成为万物的纲纪,却不会显现出具体的形体。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为,却不能看到它造就万物、推演变化的功绩。生长有它萌发的初始阶段,死亡也有它消退败亡的归向,但是开始和终了相互循环,没有开端,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们变化的穷尽。倘若不是这样,那么谁又能是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的情况。”老子回答:“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美’、‘至乐’了,体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乐’,这就叫作‘至人’。”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老子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生活的草泽,水生的虫豸不害怕改变生活的水域,这是因为只进行了小小的变化而没有失去惯常的生活环境,这样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就不会进入内心。普天之下,莫不是万物共同生息的环境。获得这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又混同其间,那么人的四肢以及众多的躯体都将最终变成尘垢,而死亡、生存终结、开始也将像昼夜更替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扰乱它,更不去介意那些得失祸福!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己的东西就像丢弃泥土一样,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过终极,怎么值得使内心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这样做呢?”老子说:“不是这样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对于德行,无须加以培养,万物也不会脱离他的影响,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把见到老子的情况告诉给了颜回,说:“我对于大道,就好像瓮中的小飞虫对于瓮外的广阔天地啊!若不是老子的启迪揭开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老子告诉孔子,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乐”。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他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品,任何事物都充满了难言的真善美。花落了,可以葬花;叶落了,可以做成美丽的标本。一个心境淡泊的人,他不会被世间的荣枯牵绊,也不会因为万物的流逝而或喜或悲,忘记一切,超脱一切,就能在一切当中逍遥自如。由此观之,人如果能够忘记各种欲念是非,把生活当作乐趣,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从容超脱处世

从容超脱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很受用的处世哲学。

从容超脱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只管奋力前行,只管走属于自己的路。中国有句俗话叫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这种“成事在天”便是一种从容超脱。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历经坎坷,却活到九十多岁。他的养生之道,堪称楷模。

开朗乐观,胸怀广阔,是他的健康法宝。早在1933年,他被第一次打倒时,被派到农村,他却若无其事,照样有说有笑,有人替他惋惜时,他则大度地说:“革命哪能一帆风顺呢?”1969年他成为全国第二号“走资派”,被发配到江西劳动改造,骨肉分离,吉凶未卜,可他没有忧伤,没有牢骚,泰然处之。他有一句名言:“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

他很善于以幽默风趣的言谈,来调解自己的心态。“文革”后期,他复出后,不怕再次被打倒,幽默地说:“我是维吾尔族姑娘,‘头上辫子多’,不怕人家‘抓辫子’”。借以打消那些心有余悸的干部们的顾虑。

邓小平又是一个心态平和、平易近人的人,这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战争年代,他就善于深入基层,和战士同甘共苦。有一次,全体战士到后山背粮食,他也要去,大家就说:“邓主任,你那么忙,就别去了。”可邓小平却说:“命令是我下的,我能不带头执行?要吃饭,就得干……”

从容超脱不是随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实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有人曾经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漩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漩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便可转危为安。”从容超脱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奋斗。

从容超脱不是宿命论,而是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从容超脱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世人多被功名累,莫如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杨国忠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随后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于是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后来自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因而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降临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宰相元载将其视作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挤,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正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位,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的处世要诀。

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有一阕《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后人的忠告。生命诚可贵,活着就是一种福祉

有些人经常告诉自己,活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还有些人常想,应该感激生命,唯有幸成为生命的载体,我们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一切,才能感受到温暖与快乐,才能体会到智慧的力量,才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才能尽情地抒写生命的赞歌!

其实,人生就如一曲旋律,充满抑扬顿挫,关键是在于我们怎样去把握生活,多一分乐观,少一分忧愁,这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一样。我们应该享受平淡带给我们的温馨,享受清心寡欲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喜悦。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在坦然中求得一分欢乐。

在找了许多种理由之后,我们得以发现:生活在我们的视野下,盛满着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所以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所以我的人生也跟着美丽。

坦然便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一支登山队在攀登一座陡峭的雪山。这是一座分外险峻的山峰,稍有不慎,他们就会从上面跌落下去,将会粉身碎骨。

他们在努力攀登。突然,队长一脚踩空,向下坠落了。

当时,他想发出一声临死前的悲呼,可是他知道,只要他一出声,肯定就会有人受到惊吓,攀爬不稳,再掉下去!所以他死死地咬紧牙关,强忍着不发出一点声音来。就这样他无声无息地掉进了万丈深渊里。

只有一个队员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烈的场面。原本他是可以发出一声惊叫的,但是多年的经验让他明白,惊叫一声不仅不能救回队长,而且还会惊吓到其他队员,将会给全队带来更大的灾难。他像没事的人一样继续向上攀登,每登一步,眼泪就会掉下来,打在雪上。

登顶后大家才发觉队长已经不在了,最后目睹者把事情的真相说了出来。大家沉默无言。

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支登山队,因为它的队员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也能坦然面对朋友的死亡。他们不仅登上了自然的高峰,也登上了人性的高峰。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庄子》中曾提到过一个女人,她在与南伯子葵地交谈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位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那一天。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逍遥。

心灵的淡泊,能与宇宙时空中无穷无尽的能量连接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灵魂升华,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永远充满神秘色彩。为了放淡自己的各种欲望,我习惯在孤灯夜静的书案前,头靠着松软的椅背,轻轻地合上疲惫的眼睛,闭目养神,忘记自己,忘记世上困扰人的一切。在宁静中,我的生命变得犹如满天的轻风细雨那样悠长、清澈、温和,缓缓地逍遥于宇宙时空之中……

一个人要想消除心灵的烦恼,淡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爱生命,就必须修身养性。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不动的高山,安贫乐道,不能像水中的杂草,随波逐流。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改变心中的宁静。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第2章淡观浮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方心灵的圣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身处纷繁世间要保持淡逸的心情,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炼、锤炼道德来达到自我完善。有道德的人才会收获甜美的人生。人生的境遇千般万般,唯有心中的道德操守可慰藉终生,要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形貌之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不易保存的。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心灵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迷茫的世间,唯有道德能治愈各种心灵疾病。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操守,让道德之光在心头闪耀。保持淡定的心境,坚守道德的准则,奉行行事的戒律,仰不愧于苍天,俯不怍于大地,立不惭于做人,行不愧于处世,你必将收获幸福圆满的人生。美德是朵无忧花,幸福是美德结出的硕果

卢梭有一句名言:“美德有如茗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在此,他指出了美德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美德可以让心灵摆脱痛苦,心灵被美德所占据,烦恼、纷争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欲望便会枯萎。幸福是美德所结出的硕果,拥有美德,便拥有幸福。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己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的很呢?拾金不昧者也是快乐的,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如果占为己有,则会整天提心吊胆,总担心被别人认出来或是东窗事发,而这种私欲,要以长期甚至是终生忍受心灵的折磨为代价。相反,如果能拾金不昧,则会皆大欢喜。总之,只有拥有美德才能使烦恼无法接近,才能有一颗快乐的心。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卑院乞儿。眼前见得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美德是心灵的健康剂,它让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爱心。拥有了美德,我们便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便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美德本身就是报酬,它能给人们带来最高尚而真实的快乐,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们爱心的刀刃会更加锋利。

在讲求效率和功利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心灵中为美德留下一片土地,让美德帮我们清除心灵的垃圾,不能物质生活丰富了,而心灵却贫乏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心境似水一般清澈通透

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人生若是如水,往来穿梭自如,于浩渺的天地之间默默流淌,上可至穹庐,下可到黄泉,不畏寂寞,不为诱惑,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只身存天下又有何难?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便来找师父开导自己。师父静静听完了他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房中。房间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师父微笑着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师父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厌恶地摇它,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又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澈,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坦荡胸怀对日月,君子每日三省自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厌倦战争,于是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只得等待有一天,将军起了一个大早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放不下,也很难有步入佛门的境界。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然而,自省又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也就倍增。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俯仰无愧于天地,躬行不怍于做人

无愧于心的人就是佛。很多事,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甚至都不需要解释,只要你做得问心无愧就行了。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使社会人士颇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士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士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会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他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说着,那女士便将自己的一条裙子拿出来,要月船禅师在上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

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

月船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用。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还要完成师父的心愿。当月船禅师完成师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作画。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禅师,走街串巷,卖画赚钱,确实有点儿不可思议。

在我的印象里,出家人出入尘世间通常都是行脚化缘,没有见过专门做买卖的,所以月船禅师被人当众羞辱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是禅师,是得道高僧,是受人尊敬的人。如果他是一个花和尚,那就不一样了。

面对误解,月船禅师没有任何辩驳,甚至没有说任何话。他的心里只有慈悲,只有苍生,没有荣辱,没有喜忧。因为他是禅师,所以世俗的尘埃又怎么能污染得了他?不顾世俗见地,不忌人间毁誉,这就是月船禅师的可贵之处。

人心都是善的,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慈悲的愿念,只是顾忌太多,因而犹犹豫豫、畏畏缩缩,很多时候不敢想,更多的时候不敢做。其实只要你用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又何必害怕厄运会降到你头上!人活在世上,只要无愧于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沧海桑田,独守一个“信”字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挺可怜的,因此就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自家给孩子们授课,随后便办了间私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也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间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就不忍心打他,于是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们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佛教中有“不打诳语”一说,即在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也可理解成不要轻易对人许诺言,一诺千金,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不管做人、处世、为政,“信”都是关键所在。居高声自远,让德行的馨香浸润一生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成为他正式的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确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在两者权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中国自古素有重视德行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中有“敏德以为行本”之说。《诗经》里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比喻对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论语》中孔子也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这其中,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由此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重要。立德立言立行,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讲,做人要有三立:立德、立言和立行。如果做不到此三立,人便不完整,有缺憾。不做违法的事情,不做缺德的事情,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离“三立”的境界不远了。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做事,就是正正当当的做人。“正当”两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有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因此,人生中有许多的不正当。不正当的言论,不正当的行径……诸事不正当,人生就充满了黑暗。

正当,就是一个人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当做。不该说、不当做的坚决不说不做。正当作为一根做人的标尺,其适当的尺度只有依靠当事人自己拿捏。不办亏心事,不说违心话,不做小人,这样的人生才快意,才有真滋味。

正当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度,度就是界限。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事情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但也不能达不到这个度,达不到就是做人不彻底,人生也随之不完整。做事情好就好在一个“恰”字上,不偏不倚,正正当当地“恰”在这个度上。正当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也是人生所必需的状态,任何失当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衡,给生命带来隐患。

高僧慧能为了考验寺里众多僧侣的慧根,便在飞来峰的峰顶修建了庄严肃穆的达摩法像,并传话出来,寺内徒众谁能正大光明地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能继承衣钵。

僧侣一听便议论纷纷,主持长老之所以要修建达摩金身是要为将来的事情作准备,谁能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是寺内住持的接班人。还传说通往峰顶的山路崎岖难行,更有甚者,风言不少高僧前辈圆寂在登顶路上,可见路之艰险。

寺内有的僧人早已探索到了登顶的捷径,按照这条捷径登顶路程可以缩短一半,到达峰顶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有的僧人成群结队从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缓缓而进,路程虽长但平缓,没有障碍。

只有名叫心禅的僧人决定从正面的路攀登而上。飞来峰的正面山势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荆棘满途。心禅一步一步艰难攀行,披荆斩棘,流了不少汗血。

到了峰顶,心禅发现寺内的众师兄弟早已站在达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视着姗姗来迟的心禅。心禅也不羞愧,缓步登上佛像触摸慧眼。

这时高僧慧能出来宣布,心禅具有慧根可继承他的衣钵,并决定未来将住持之位传与他。众僧一听十分惊诧,有的僧众抱怨说:“心禅来得最晚,方法最死,毫无灵性可言,主持之位怎可让与他?”

慧能说:“人生在世修行,贵在‘正当’二字。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众人皆走捷径,唯有心禅从正面一步一步攀登;众人皆走大道,唯有心禅从荆棘中挥洒血汗前来。他走的是佛的路,你们却不是。我怎么可以将我的寺院交给你们这些不正当的人?”

众人哑口无言。

那条慧能所言的“正当”之路,就是衡量僧人的一条尺度,有很多条捷径可以超越它,有很多路比它安全,但只有这条路才是佛的路。因为佛当年也是一步一步从荆棘中走来,成就了大觉悟。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就是佛的尺度,也是佛的修行。充实的人生也要从佛祖那里吸取智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情况和故事里的情形相似。面对自己的事业或爱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捷径,更有甚者走上歧途,这些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寻找捷径的人一定会忽略当下的风景,到达彼岸的时候才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来的地方。走上歧途的人造就了人生的黑暗,他们歪曲了心智却换来了枷锁。只有正当的人,才懂得人生的智慧,诸事取度,不可以逾矩违法,不可以丧失道德。第3章本色做人,追随内心忠于梦想,做最好的自己

人贵在了解自己,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们往往在还没有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在没有了解自己之前,就向着目标奋进,久而久之,生活变成了负担,每天受尽折磨,而不是充实和享受,慢慢地就会迷失自己、否定自己。

成功需要肯定自己,并坚持自己的立场。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冷静对待自己的优劣、他人的褒贬,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从容不迫地走向成功。做最好的自己,不必迎合别人

环顾我们周围不难发现,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是不大可能的。我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对你的感受,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算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了。只要看看西方的大选就够了:即使获胜者的选票占多数,但也许还有40%的人投了反对票。因此,对一般人来讲,不管你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意见,都可能会有50%的人提出反对意见,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人的反对意见。当别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也不必再因此而感到不安,或者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许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你应该意识到他只是与你意见不一致的50%中的一个人。只要认识到你的每一个决定总会遇到反对意见,那么你就可以摆脱情绪低落的困扰。当我们做事之前已经料想到某种后果,一旦出现这种后果时,你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情绪波动,或者是措手不及。因此,如果知道会有人反对自己的意见,你就不会自寻烦恼,同时也就不会再将别人对你的某种观点或某种情感的否定视为对你整个人的否定。当然,如果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更不应该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你就是你自己,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的童年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农场里度过的。

当时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就问她原因。她断断续续地说:“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后,只是微笑,忽然说:“我能摸得着咱家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后觉得很惊奇,不知父亲想说什么,就反问:“您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摸得着咱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忘记了哭泣,仰头看看天花板。将近四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摸得到?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笑笑,得意地说:“不信吧?那你也别信那女孩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索尼亚就这样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自己拿主意。她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是个颇有名气的演员。有一次,她要去参加一个集会,但经纪人告诉她,因为天气不好,只有很少人参加这次集会,会场的气氛有些冷淡。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刚出名,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以增加自身的名气。索尼亚坚持要参加这个集会,因为她在报刊上承诺过要去参加,“我一定要兑现诺言”。结果,那次在雨中的集会,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气和人气因此骤升。后来,她又自己做主,离开加拿大去美国演戏,从而闻名全球。

自己拿主意,当然并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忠于自己,相信自己。坎坷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都要自己拿主意。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六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七个人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六个人的意见后,仍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六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仍坚持己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其实,林肯已经仔细地了解了其他六个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