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6:47:2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篇 导论和衡量问题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

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2)区别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单个消费者或者企业的行为选择。

二、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GDP也表示那些对国内产出作出贡献的人挣得的收入总量。

实际GDP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总产出衡量指标。

2经济增长(long-run growth)

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长期增长是指一国长期的生产能力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的短期上下波动,或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三、宏观经济模型

1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假设

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存在的原因、以及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的模型。确切的说,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是用来描述下列特征的:(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2)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5)可利用的资源。

两个重要假设:①关于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假定消费者与企业尽可能达到最优化,即他们在既定的约束下都会竭尽所能;②关于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如何实现协调一致。假定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本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竞争性均衡。在竞争性均衡中,我们假定商品经由市场买卖,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中都是价格接受者;他们的行为对市场价格毫无影响。在每个市场中当可供销售的每种商品的数量(供给量)等于经济主体想要购买的数量(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就能够确定下来,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

四、微观经济学原理

1构建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最佳方式

由于宏观经济由许多消费者和企业构成,它们的决策属于微观层面,因此宏观经济表现是许多微观经济决策的总和。构建宏观经济模型的最佳方式是,将目光放到微观层面的决策上,但这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出来。

2模型构建方式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之前,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都在用不具备可靠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模型开展研究,但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小罗伯特·E·卢卡斯在197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很有说服力地提出只有认真对待微观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才有意义,这种观点常常被称作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

五、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歧

1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增长模型是理解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框架。(2)内生增长模型是决定经济增长率的经济机制模型。

2几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大体上可分为凯恩斯主义(Keynesian)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non-Keynesian)经济周期理论。(1)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①传统的老凯恩斯主义模型

这一模型根植于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基本观念是:工资和价格在短期是黏性的,不能迅速而充分地作出改变以实现有效的结果。在老凯恩斯主义情况下,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私人市场存在的无效率。

②新的凯恩斯主义思想

a.凯恩斯主义协调失效理论(Keynesian coordination failure theory)

该理论认为,经济可能处于失衡状态,并不是因为黏性工资和黏性价格,而是因为经济主体的自我实现悲观情绪。

b.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同传统的老凯恩斯主义模型一样,包含黏性工资和黏性价格,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使用的是所有现代宏观经济学家所用的微观经济学工具。(2)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革命催生了一些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包括由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芬恩·基德兰德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该理论表明,旨在熨平经济周期的政府政策对于经济运行,乐观地说是无效的,悲观地说是有害的。

六、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得出的主要结论

1在经济体系中,生产能力和消费者偏好决定生产什么和消费什么。

2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强大的推动力,往往会产生具有社会效率的经济结果。

3现代经济失业无法消除。

4从长期看,一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靠技术进步。

5减税不是免费的午餐。如果政府减税,而支出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税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私人部门没有变得更富裕,总体经济活动也没有什么变化。

6信贷市场和银行在宏观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标准的经济学工具可以用来理解最近宏观经济层面发生的金融事件,确定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

7消费者和企业的未来的预期对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8货币有多种形式,其数量的变化最终并不重要。

9经济周期都类似,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10各国都会从彼此的商品和资产贸易中获益,但贸易也是冲击国内经济的一个来源。

11从长期看,通货膨胀是由增加货币供给引起的。

12总产出与通货膨胀间可能会存在明显的短期抵换关系,但除非长期通货膨胀导致无效率,否则不存在长期抵换关系。

七、认识近期和当前的宏观经济事件

1总生产率(1)平均劳动生产率(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即Y/N,是衡量整个经济的生产率的指标。其中,Y表示总产出,N表示就业人数。用每个工人的总产出量来衡量总生产率。从长期看,总生产率的提高决定了生活水平的提高。(2)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

①可能只是度量上出了问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对生产率增长放缓期间的经济增长估计偏低,导致生产率增长偏低。

②反映了对新技术的应用。生产率增长放缓可能是由采用新技术的适应成本导致的。

2失业和职位空缺(1)搜寻与失业模型

该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职位空缺率(企业寻找要雇佣的工人的比例)以及市场工资率的决定因素。(2)失业率的决定因素

失业率的决定因素:生产率、政府失业保险的慷慨程度以及匹配效率。(3)贝弗里奇曲线(Beveridge curve)

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可观察到的关系。

3税收、政府支出与政府赤字(1)排挤效应(crowding out)

政府活动的扩大一般会对私人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政府会与其他经济部门争夺资源。(2)政府盈余(government surplus)总额和政府赤字(government deficit)

①概念

政府盈余总额,又称政府储蓄(government saving)总额,即税收与支出之差。政府赤字是负的政府盈余。

②政府赤字的影响

政府赤字的影响取决于赤字是因为税收减少还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如果赤字是由于税收减少,那么为赤字融资的政府债务将最终不得不用未来更高的税收来偿还。因此,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赤字意味着税负从一个群体再分配给另一个群体;一个群体的当期税负下降,而另一群体的未来税负增加。如果是较高的政府支出导致了政府赤字,那么就会影响经济活动,如排挤私人支出。(3)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李嘉图指出,在一些情况下,承担税负的两个群体实质上是一样的,不论对哪一个群体,政府出现赤字都不会产生影响。

4通货膨胀(1)定义

通货膨胀是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平均价格水平被称为价格水平,用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的百分比表示。(2)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从长期看可用货币供给增长率来解释,两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呈现出同步变动。从短期看,两者关系很不确定,除了货币增长率因素外,必定还有其他因素可用来解释通货膨胀率的短期变化。(3)通货膨胀的影响与控制

长期通货膨胀代价高昂,因为它会降低就业、产出和消费。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来影响长期通货膨胀率。

5利率(1)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2)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实际利率是债务人预期要支付的利率,是针对债务人在债务清偿之前预期发生的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利率。

6美国的经济周期

美国近年来明显的经济衰退发生在1974~1975年、1981~1982年、1990~1991年、2001年和2008~2009年。(1)1974~1975年的经济衰退,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实行石油限产,导致世界市场的能源价格暴涨。(2)1981~1982年的经济衰退也发生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之后,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次衰退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引起的。(3)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比较温和,对于这次衰退,难以找出一个单独的原因。海湾战争期间能源价格的上涨是一个重要的诱因。(4)2001年的经济衰退好像比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还温和,似乎是乐观主义在美国崩溃的结果。发生在2001年9月的恐怖袭击也促成了2001年的经济衰退。(5)2008~2009年的经济衰退一点也不温和,偏离趋势的比例接近-4%。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这次的经济衰退表明了金融市场因素对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性。

7信贷市场与金融危机

信贷市场的两大缺陷:不对称信息和有限承诺。(1)不对称信息

①不对称信息是指在市场上的两个经济主体中,一个经济主体比另一个经济主体拥有更多的信息。

②消费者和公司的信贷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导致可观察到的信贷风险增加,继而导致消费和投资总支出下降。(2)有限承诺

有限承诺指借款人在信贷市场上缺乏还款的激励。借款人在获取贷款时,贷款机构一般都要求有抵押品,以此来解决这种激励问题。

8经常账户盈余(1)经常账户盈余(current account surplus)与经常账户赤字(current account deficit)

经常账户盈余是衡量贸易差额的一个指标,是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net exports,出口减去进口)加上净要素支付(net factor payments,来自国外的净收入)。当经常账户盈余为负数时,就产生了经常账户赤字,即国内居民从国外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数量大于外国人从国内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数量。(2)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合情合理的原因

①正如个人通过借款以使其长期的消费流平稳是合情合理的一样,一国通过经常账户赤字在短期内借款以使其长期总消费平稳也是合情合理的。

②如果国外借款能为本国的生产能力提高提供额外资金,而这种生产能力又可以提高将来的生活水平,那么,持续存在的经常账户赤字也许就是合情合理的。(3)经常账户盈余变动的原因

①政府支出是影响经常账户盈余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政府增加其支出,而税收收入不变时,就会增加政府赤字,而要弥补政府赤字,就要增加政府借债。

②影响经常账户盈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收入增加。本国收入增加会增加进口,外国收入增加会增加出口。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复习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鲜明特征是什么?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2)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

②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

③政府应该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率,促进经济增长;

④经济周期的原因;

⑤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

⑥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异同?

答:(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基础之上。(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①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家侧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

②研究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因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许多家庭与企业组成的,在总体水平上的相互影响是单个家庭和企业决策的结果。

宏观经济学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它涉及的是所有经济主体的选择对经济的总影响,而不是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选择对经济的影响,它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32011年的普通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富多少?

答:2011年的普通的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平均来说富近8倍。实际人均GDP是衡量一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指标。1900年,一个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是479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2011年增加到4273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因此,以实际价值计算,美国人在111年间财富平均增长近8倍。

4美国在过去112年间发生的两次异乎寻常的经济周期事件是什么?

答:美国在过去112年间发生的两次异乎寻常的经济周期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化强度而言,这两次经济周期使美国在20世纪所出现的其他任何经济周期都相形见绌。在大萧条期间,实际人均GDP从1929年的7105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的峰顶跌落至1933年的5056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的谷底,下降了约29%。在1944年战时生产达到最高峰时,人均GDP提高到13053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从1933年算起提高了158%。总体经济活动在这15年间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5列出六个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

答: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短期经济周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上,具体包括:(1)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2)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3)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改变经济增长率。(4)经济周期的原因。(5)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6)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6在经济时间序列的自然对数的曲线图中,曲线斜率表示什么?

答:曲线斜率表示指数增长率。将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是研究分析经济数据的一种变换方式。假定y是经济时间序列在t期的观测值,t例如,y表示t年的实际人均GDP,这里t=1900,1901,1902等等。t于是,y从t-1期到t期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为g,从而有g=y/yttttt-1-1。假如g很小,则ln(1+g)≈g或lny-lny≈g。由于lny-lnyttttt-1ttt是y的自然对数曲线在t期与t-1期之间的斜率,故在增长率很小-1t时,时间序列y的自然对数曲线的斜率几乎接近y的增长率。tt

7趋势与经济时间序列的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趋势与经济时间序列的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区别:(1)趋势与经济周期成分是构成经济时间序列的不同组成部分。趋势是一条与数据拟合的平滑曲线;实际人均GDP的经济周期成分可以以实际人均GDP对与数据吻合的平滑趋势的偏离来表示。(2)趋势用来解释经济增长,而经济周期成分则是用来说明经济对趋势偏离从而产生经济波动。

8解释实验为何难以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

答:实验难以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的原因:(1)实验可能给许多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尽管实验是新出现的且日渐增多的活动,但就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而言,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进行实验会导致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2)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大多数实验因成本太高而无法实施。宏观经济学依靠的是模型,这些模型是人造工具,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模拟经济系统的变化。

9宏观经济学模型为何应是简化的?

答: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必须简化才能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世界的本质特征。所有经济模型都是抽象的——即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分析特定经济问题的需要。因此,为了实用,模型必须简化,简化就要求舍弃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特征。

10宏观经济学模型应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吗?请解释。

答:宏观经济学模型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太复杂导致经济模型不能提供有用的结论。经济学家构建的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为什么存在经济周期,以及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什么作用的。所有经济模型都是抽象的——即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分析特定经济问题的需要。因此,为了实用,模型必须简化,简化就要求舍弃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特征。

11构成宏观经济学模型基本结构的五个要素是什么?

答:经济模型中的主要经济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与企业,因此经济模型的基本结构应该能够描述以及预测消费者希望消费的商品和企业耗费资源生产商品时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体现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以及消费者和企业如何行动。因此,构成宏观经济学模型基本结构的5个要素包括:(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2)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5)可利用的资源。

12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模型有用?我们如何确定它们是否有用?

答:(1)宏观经济学模型是有用的。宏观经济学模型能够回答经济如何运行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模型对于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参与者(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希望消费的商品和企业耗费资源生产商品时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另外,宏观经济学模型还具有另外两个特征:①模型中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达到最优化,即他们在既定的约束下都会竭尽所能;②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协调一致,即经济必须处于均衡状态。可以通过这样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2)如果模型能合理并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那么模型就是有用的。

一个实用经济模型,再加上对经济环境的描述、追求最优化的企业和消费者以及均衡的概念,就可以开始向模型提问题。通过对经济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它是否以一种与实验数据近乎吻合的方式增长,一旦模型既合理又准确地拟合了现实中发生的经济现象,那么经济模型就是有用的,通过模型预测经济运行趋势就是有说服力的。

13解释宏观经济学模型为什么应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

答:(1)宏观经济行为是许多微观经济决策的结果。为了研究政策问题,需要知道提出的政策是否能够影响到个体决策者的行为。(2)由于宏观经济由许多消费者和企业构成,它们的决策属于微观层面,因此宏观经济行为是许多微观决策的总和。构建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最佳方式是,将目光放到微观层面的决策上。(3)政府政策的变动一般都会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从而明显影响整个经济的行为。政府政策的任何变动,都会有效地改变经济环境的特征,而消费者和企业必须在这种环境中作出决策。为了能胸有成竹地从总体经济行为出发预测政策变动的影响,必须分析政策的这一变动对单个消费者和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

14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两大主线是什么?

答: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两大主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具体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5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两个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有:(1)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一个解释是,可能只是度量上出了问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对生产率增长放缓期间的经济增长估计偏低,导致生产率增长偏低。这种解释似乎相当乏力,但经济上的度量通常是有缺陷的。经济学家必须非常谨慎地推敲他们的结论,只有全面掌握他们所分析的数据才行。(2)生产率下降可能是由采用新技术的适应成本导致的,反映了对新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得到应用,随后高速计算机被广泛使用。在学习使用计算机技术时,存在一个暂时的适应时期,这就可能会使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慢。

16在失业率没有相应降低的情况下,职位空缺率为何上升?

答:(1)职位空缺率指职位空缺数占职位空缺数加上就业数的百分比。在任何时点上,只要企业出现了想要填补的职位空缺,就可以通过做广告,招聘新工人。如果令A代表整个经济体系的职位空缺数量,那么,职位空缺率就可定义为:(2)贝弗里奇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可观察到的关系。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率负相关,且职位空缺率是顺周期的。(3)当处于经济繁荣时期,需求旺盛生产规模扩大时,企业会增加用人需求,扩大招聘范围,此时职位空缺数增多,就会出现虽然失业率没有降低,但由于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增加而导致职位空缺率上升。

17政府支出增加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政府支出增加的主要影响包括:(1)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消耗掉资源而对私人经济活动产生排挤效应。政府活动的扩大一般会对私人经济活动产生排挤效应。也就是说,政府会与其他经济部门争夺资源。如果政府规模扩大,那么通过若干经济机制,私人企业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量就会减少,从而造成私人消费支出的下降。(2)在税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可能导致预算赤字。短期内,支出增加导致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但长期来看,大量的预算赤字并不利于一国的资本积累,从而可能会降低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率,而且会使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面临着重重困难。

18减税为什么可能毫无成效?

答:保持政府支出不变,当期的税收减少必须用以后的税收增加作为弥补。这样的政策改变不能影响私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如果减税引起了政府赤字,那么为赤字融资的政府债务将最终不得不用更高的税收来偿还。因此,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赤字意味着税负从一个群体再分配给另一个群体;一个群体的当期税负下降,而另一群体的未来税负增加。在一些情况下,这两个群体可能实质上是一样的,不论对哪一个群体,政府出现赤字都不会产生影响。这种看法,即政府赤字在一些情况下无关紧要,被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

19在长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长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过度的增加。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较高的货币供给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货币去追逐既定的商品数量。这最终会以较高的速率抬高价格。持续的利率与高速的货币供给速度,是造成长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0解释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区别。

答:(1)名义利率表示针对借款额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美元利息;实际利率衡量偿还一项贷款所需要的购买力的数量。(预期的)实际利率约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2)名义利率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3)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实际利率是债务人预期要支付的利率,是针对债务人在债务清偿之前预期发生的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利率。

21美国最近的五次经济衰退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答:美国近年来明显的衰退发生在1974~1975年、1981~1982年、1990~1991年、2001年和2008~2009年。

具体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2信贷市场缺陷在最近的这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1)不对称信息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信贷市场的信息质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显著下降,这对市场利率、贷款数量和总体经济活动都产生重要影响。AAA级(安全的)公司债券与BAA级(有点风险的)公司债券之间的利率差额在经济衰退时期增大且很高,这种高利差反映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信贷市场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信贷市场的某些部分(包括BAA级公司债市场),不对称信息程度加重,原因是贷方对于哪些企业是有风险的、哪些企业是无风险的越来越拿不定主意。面对高利率,即使是信誉好的借方(很难鉴别),也会减少借款。(2)有限承诺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有限承诺使消费者的借款行为受到他们有多少财产可作为抵押品——可抵押财产的约束。如果消费者受到抵押约束,那么,抵押品价值的变化对他们当前能消费多少会产生影响。消费者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以房屋作为抵押品的按揭贷款和房屋净值贷款等借款融资的。从2006年开始,随着房价的下跌,美国的可抵押财产价值贬值,消费者支出也随之大幅度减少,引发了2008~2009年经济衰退。

23一个国家让经常账户有赤字是一个坏主意吗?为什么?

答:对一个国家来说,存在经常账户赤字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正如个人通过借款以使其长期的消费流平稳是合情合理的一样,一国通过经常账户赤字在短期内借款以使其长期总消费平稳也是合情合理的。(2)如果国外借款能为本国的生产能力提高提供额外资金,而这种生产能力又可以提高将来的生活水平,那么,持续存在的经常账户赤字也许就是合情合理的。

二、思考题

1分析以下美国实际人均GDP数据:(a)计算2003~2011年,每年实际人均GDP较上年的增长率。(b)用近似估计法100×(lny-lny)计算2003~2011年的年tt-1度增长率,式中,y为t年的实际人均GDP。得出来的近似值与你在t(a)中计算的现实增长率有多接近?(c)重做(a)与(b),计算1950~1960年、1960~1970年、1970~1980年、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因自然对数的变化而近似计算出来的误差有多大?与(a)和(b)相比,为什么会有差异?

答:(a)2003~2011年每年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如表1-1所示。表1-1 2003~2011年人均GDP增长率(b)用近似估计法100×(lny-lny)计算出的2003~2011年tt-1的年度增长率如表1-2所示。表1-2 2003~2011年人均GDP近似增长率

近似增长率和真实的增长率非常的接近。对于小比例的变化,近似很有用。(c)1950~2005年的实际增长率如表1-3所示。表1-3 1950~2005年人均GDP增长率

近似增长率如表1-4所示。表1-4 1950~2005年人均GDP近似增长率

近似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依然比较接近,但是近似误差变大,这是因为增长率更大,时间序列y的自然对数曲线的斜率偏离y的增长tt率的幅度也较大。需要注意的是,近似公式实际上计算的是连续复合增长率。

2假定你拥有特殊本领,可以进行时空穿梭和做你想要做的任何经济实验。如果你可以将时钟拨回到大萧条时期,你愿意就当时的美国经济进行实验吗?为什么?

答:愿意。(1)大萧条产生的原因

①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流动性的严重不足。而美国大萧条货币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的外生性紧缩政策及其引致的金融系统内生性崩溃而造成货币流动性的严重不足。

在1928年初,为了制止股市的过分投机,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这种紧缩政策几乎已连续了两年,使货币供给总量减少,1929~1930年货币总量减少了4%,货币总量减少必然导致货币流动性不足。随着商品供给能力增长、物价上涨,货币供给增长率降低都往往会造成货币流动性不足、经济开始衰退,到了1929年,美联储通货紧缩政策导致的货币流动性不足局面开始显现,促使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制造业、建筑业等都大幅度减产,实体经济出现衰退。

货币流动性不足时,根据MV=PY,人们往往倾向于保持既定的货币储蓄,人人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了需求大幅度下降,经济萧条、前景低迷,人们的购买力不足,收入、盈利预期下降,消费、投资倾向随之相应下降,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相应下降,即货币流动性不足时,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MV下降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了,所以,总需求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货币量下降的幅度。

②股市的过分投机性挤占了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最终导致实际经济恶化,证券市场随之崩溃。

在货币开始不足时,股市仍然继续吸引更多的货币流入,紧缩政策所要遏制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压力。股市继续保持牛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货币流动性不足的程度。

随着紧缩政策的继续,实体经济衰退程度加重、企业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利润和预期利润不断降低,企业实际收入急剧下降已越来越明显。实际经济情况的不断恶化,使得人们信心崩溃,产生雪崩效应,人们不计价格地抛出股票,证券市场崩溃。

③银行本身结构不合理。许多独立经营的银行机构所固有的缺陷在于:如果有一家银行破产倒闭,那么其他银行的资产就会被冻结,而其他银行的存款人则会争相提取自己的存款。资金链一旦断裂,必然导致整个银行体系崩溃,引发挤兑风潮,出现金融危机。大量银行倒闭导致货币乘数相应降低,银行为应付挤兑而强制清理贷款和证券的抽紧银根行为也降低了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给总量继续迅速内生性减少,货币总量的继续迅速减少又进一步导致货币流动性不足日益严重,又不断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很小,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内生性崩溃听之任之。到1933年为止,共发生三次金融危机,这导致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流通速度相应较大幅度下降。总需求大幅度下降,萧条的程度也就大大加重了。

⑤国际收支状况加剧了美国的大萧条。美国当时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保持了很高的贸易顺差,其他国家与美国之间形成很大的贸易逆差。逆差国希望向美国增加出口,以达到平衡,但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来进行抵制。这样,造成了美国借给他国的债务,得不到偿还,与此同时也受到反抵制,出口急剧下降,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萧条。(2)由以上原因的分析可知,一些明显的措施都可能降低大萧条损失。如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以保持货币供应量不收缩、在大萧条开始前实行银行结构改革、避免高额关税等等。事实上,罗斯福上台后,美联储大量买进国债(赤字货币化),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使得美国很快走出了经济萧条的泥沼。

3除了本章所说的交通图的例子外,再举出一个能用于经济学以外领域的模型例子。这个模型的不切实际之处是什么?该模型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它预定的目的?

答:(1)牛顿的自由落体模型;该模型忽略了空气阻力,对大多数致密的物体很实用,但不适合羽毛。(2)足球和篮球比赛示意图;忽略了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对手的反应,适用于旗鼓相当的球队。(3)新飞机设计比例模型;该模型忽略工作引擎和内部元件,但是利用该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可以模拟真实的航空器的空气动力学。

4在教材图1-6中,失业是在其增加时变化得更快还是在其减少时变化得更快?基于以前的经验,在2008~2009年经济衰退之后,失业率何时会再次达到4%?

答:失业在其增加时变化的快,在经济衰退时,失业率迅速升高。基于以前的经验,失业率可能在2020年前后重新下降至4%。

5利用教材图1-8和教材图1-9分析政府总赤字为何如此之大。这样大的赤字是因税收减少所致还是因支出增加所致?抑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政府出现赤字原因有两种:①税收减少;②政府支出增加。由教材图1-8可以看到,税收与支出呈不断上升趋势。一方面,1947年税收总收入占GDP的24%,到了2012年,这一比重提高到近27%;另一方面,1947年总支出占GDP的20%,到2012年提高到超过35%。这些趋势大体上反映出美国政府规模与同期经济总规模相比扩大了,而自2000年以来,支出明显高于税收。故2000年以前,政府赤字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2000年以后,主要是由于政府支出增加所致。

6如教材图1-10所示,大约在1980年以前,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一直都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1980年后与1980年前相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情况?请解释这种现象。

答:(1)由教材图1-10可知,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60年代初相当低,到60年代末开始爬升,1975年达到12%左右,1980年达到约14%的峰值。1980年后通货膨胀率开始稳步下降,徘徊在2%左右,2009年初甚至跌落至负值区间。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呈现出同步变动。但是,在短期,二者间的关系很不确定。(2)从长期看,通货膨胀率可用货币供给增长率来解释。没有货币供给的增长,价格就不能持续上涨;货币供给增长率提高,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货币追逐数量既定的商品,这最终会加快价格上扬。除了货币增长率因素外,必定还有其他因素可用来解释通货膨胀率的短期变化。从趋势上看,尽管货币增长时常表现出很不规则(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货币增长加快,之后货币增长下降,通货膨胀亦如此。

7根据教材图1-11和教材图1-12,分析讨论2000~2012年间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对实际利率的波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可用费雪方程式来表示。假定全部货币存量由通货构成,P表示当期价格水平,用P′表示未来价格水平。名义债券是当期售价1单位货币、未来偿还1+R单位货币的资产。因此,R是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债券收益率,即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是某人从当期到未来持有名义债券时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率。实际利率可以根据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i来确定,i定义为:i=(P′-P)/P

即通货膨胀率是价格水平从当期到未来的增长率。(2)费雪关系式

①实际利率用欧文·费雪命名的费雪关系式来确定,可表述为:1+r=(1+R)/(1+i)

②费雪关系式的推导

以实际值来看,购得名义债券的某人,当期放弃1/P商品,未来就获得回报(1+R)/P′商品。因此,根据等式i=(P′-P)/P,名义债券的实际毛收益率是:

由此得出费雪关系式。(3)实际利率

将费雪关系式等号两边同时乘以1+i,整理后可得:r=R-i-ir

若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低,则ir可忽略不计。有:r≈R-i

即实际利率约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4)由以上可得,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名义利率通常与通货膨胀率相伴而行。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值大小与趋势决定了实际利率波动的方向。如教材图1-11与1-12所示,2000~2012年间,实际利率的波动基本与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趋势一致,总体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

8根据教材图1-13,讨论同以前的经济衰退相比,2008~2009年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

答:1981~1982年经济衰退后到2008年这一段时期,时常被称为“大缓和”时期,因为同1947~1982年这一时期相比,总体经济波动没那么大。而2008~2009年的经济衰退一点也不温和,偏离趋势的比例接近-4%。2008~2009年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后扩散到世界各地。美国金融系统的监管失灵给高风险抵押贷款创造了盈利机会,而住房价格的下跌造成抵押品赎回权丧失,金融市场吃紧。

9分析教材图1-14所示的利差增大与教材图1-13所示的经济衰退的匹配状况。经济衰退之时,利差总是增大吗?利差增大之时,经济衰退就会发生吗?请作评论。

答:利差是指较为安全的公司债券的长期利率与有一定风险的公司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差额,是度量信贷市场上违约溢价大小的一种方法。由教材图1-14可知,经济衰退时期的利差增大,但利差增大时,经济衰退不一定会发生。利差增大是经济衰退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预测经济衰退的有力指标。

教材图1-14显示了1919~2012年间AAA级(安全的)公司债券与BAA级(有点风险的)公司债券之间的利差。首先,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利差非常大;自1970年以来的每一次经济衰退,都伴随着利差的增大。进一步看到,2008~2009年经济衰退期间的利差是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这些都说明经济衰退之时,利差总是增大。但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好转时,利差却是扩大趋势,这反映了利差增大之时,不一定会经济衰退。

10如教材图1-15所示,2006~2012年之前,有三个时期的住房相对价格下降。与2006~2012年的跌幅相比,以前这些时期的住房相对价格下降的程度如何?请作出评论。

答:住房的相对价格即美国的住房平均价格除以消费价格指数。这是对住房存量的购买力的一种度量方法,也是对可作为抵押品的住房总存量价值的一种度量方法。

由教材图1-15可知,2006~2012年间,住房的相对价格从2006年的峰值到2012年底,下跌了28%,与2006~2012年的跌幅相比,2006~2012年之前,三个时期住房相对价格下降的幅度并没有2006~2012年的跌幅大。这是因为2006~2012年间,一些按揭借款人想违约而使抵押贷款市场出了问题,同时抵押品的价值下跌引起了消费支出下降,从而使住房相对价格大幅下跌。

第2章 衡量

2.1 复习笔记

一、衡量GDP: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

国民收入核算的首要目的,是得到一个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用于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指标。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问题而言,衡量总体经济活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一定时期内在某国境内创造的以货币单位核算的最终产值。

1衡量GDP的方法(1)生产法(product approach)

生产法也被称为增加值法(value-added approach),是将经济中全部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加总起来计算GDP。为了用生产法核算GDP,首先将经济体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相加,然后减去为实现总增加值而投入生产的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2)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就支出法而言,以经济体中生产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的总支出计算GDP。在国民收入生产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中,总支出的计算是:

总支出=C+I+G+NX

式中,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3)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用收入法计算GDP,需要将各经济主体因参与生产而获得的全部收入加总。在NIPA中,收入包括雇员报酬(工资、薪金和津贴)、业主(自营企业的所有者)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企业间接税(企业缴纳的销售税和消费税)和折旧(固定资本损耗)。(4)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会产生相同的GDP

因为经济体中的总产量或总增加值最终会销售出去,从而表现为支出,而且花费在所有产品上的支出,对经济体中的某个人而言,都是某种形式的收入。假如用Y表示经济体中的GDP总额,那么Y就是全部总产出,也是总收入。进一步说,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无疑是一种恒等关系,即:Y=C+I+G+NX(收入-支出恒等式)。

2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是国民生产要素创造的产出价值,不论生产是不是发生在该国境内。

国民生产总值是GDP和国外对国内居民净要素支付(net factor payments,NFP)之和,即GNP=GDP+NFP。式中,NFP为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支付。

3GDP的缺陷(1)GDP难以精确衡量社会福利水平

①GDP总量没有考虑收入在人口中是如何分配的。假如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人拥有全部收入,而其他人一无所有,这个经济体系的平均福利水平就很低。

②GDP遗漏了所有的非市场活动,如家务劳动。GDP的增加夸大了经济福利的提高。(2)GDP难以精确衡量总产出

①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的经济活动不计算在GDP中。地下经济包括任何未申报的经济活动,如非法的毒品交易,以及有偿代人临时照看小孩。

②政府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无法按市场价格出售。在另一些情况下,政府生产又可能会被估价过低。在一些情况下,这可能会对生产的产品估价过高。

4总支出的构成(1)消费(consumption)

消费支出是当期用于商品和服务消费上的支出,由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构成,是GDP构成中的最大支出因素。耐用品包括汽车、家用电器和家具之类的物品;非耐用品包括食品和衣服;服务包括理发和旅馆住宿之类的服务。(2)投资(investment)

投资是用于当期生产而未消费的产品上的支出。

投资可分为两类:固定投资(fixed investment)和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固定投资是指资本(诸如厂房、设备和住房)的生产;存货投资主要由被储存的产品构成。

尽管投资占GDP的比重大大低于消费,但投资在经济周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投资的变动常常大于GDP或消费,它的一些构成因素也常常会导致经济周期。(3)净出口(net export)

净出口是指一国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如果某一国家一年内的出口小于进口,该国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就会出现赤字,即净出口为负数。(4)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s)

政府支出由各级政府部门用于最终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构成。

政府支出仅是用于最终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并不包括转移性支出(transfers)。转移性支出在政府预算中非常重要,它实质上是将购买力从一群经济主体转移给另一群经济主体,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支出等,属于收入再分配。

二、名义GDP、实际GDP和价格指数

1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是经济体系在一段时期内生产的一组产品和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如果价格指数包括了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那么它就是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即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2名义GDP

名义GDP是用当年的价格乘以当年的产出量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实际GDP

实际GDP是用之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乘以当年的产出量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

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指标称为隐含GDP价格缩减指数(implicit GDP price deflator);第二种指标称为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1)隐含GDP价格缩减指数的衡量公式是:(2)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种固定加权价格指数,是将普通消费者在基年购买的代表性商品的消费额作为该基年的消费额,然后以这些消费额为权数计算每年的CPI。(3)在实践中,消费价格指数CPI只包括由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不如隐含GDP价格缩减指数用得广泛。大体上这两种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相似,但有时也存在很大差异,且CPI通货膨胀率常常比隐含GDP价格缩减指数通货膨胀率更具波动性。

5衡量实际GDP和价格水平时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衡量实际GDP和价格水平时存在三个重大问题:(1)相对价格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2)商品的质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3)衡量出的GDP如何对待新的商品。

三、储蓄、财富和资本

1储蓄(1)私人部门可用于支出的收入称作私人可支配收入(private ddisposable income),用Y表示为:d

Y=Y+NFP+TR+INT-T

式中,Y为GDP;NFP为国外对美国居民的净要素支付;TR为政府对私人部门的转移性支出;INT为政府债务的利息;T为税收。p

私人部门储蓄等于其可用于支出的收入减去消费,用S表示私人部门储蓄(private sector saving),即pd

S=Y-C=Y+NFP+TR+INT-T-C。(2)政府可用于支出的收入是它的税收T减去TR、INT,它的消费就是政府支出。g

政府储蓄(government saving)S可以表示为:g

S=T-TR-INT-G

政府储蓄其实就是政府盈余(government surplus),而政府盈余就是负的政府赤字(government deficit),用D表示,即g

D=-S=-T+TR+INT+G(3)把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相加,就可以得到国民储蓄pg(national saving),即S=S+S=Y+NFP-C-G,它等于GNP减去私人消费,再减去政府消费。

2财富和资本(1)流量与存量

流量(flows)是单位时间的速率,而存量(stocks)是客观对象在某时点上存在的数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都是流量。相反,某国在某一年末的住房数量就是存量。(2)国民储蓄

根据收入—支出恒等式可以得出Y=C+I+G+NX,将Y代入S=pgS+S=Y+NFP-C-G可以得到:

S=Y+NFP-C-G=C+I+G+NX+NFP-C-G=I+NX+NFP

因此,国民储蓄必定等于投资加净出口,再加上国外的净要素支付。NX+NFP的大小等于与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current account surplus),用CA表示,有S=I+CA。(3)财富积累的途径

①财富可以通过投资积累,这会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

②财富可以通过经常账户盈余积累,意味着本国居民积累了对外国人的债权。

四、劳动力市场衡量

1人口分组(1)就业者(employed),在过去一周里有兼职或全职工作的人;(2)失业者(unemployed),在过去一周里无工作但在过去四周里积极寻找工作的人;(3)未纳入劳动力人口的人(not in the labor force),既不是就业者也不是失业者的人。

劳动力人口等于就业者加上失业者。

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参与率(participation rate)和就业-人口比率(employment/population ratio)(1)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的计算公式(2)失业率是非常有用的经济指标的原因

①失业率有助于确定劳动力市场紧张度(labor market tightness),即企业雇用工人时面临的困难程度,以及潜在的工人找到工作的难易程度。

②失业率可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间接指标。失业率越高,人口中的收入差距就越大,穷人的集中度就越高。(3)失业率作为衡量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指标有缺陷的原因

①它不能针对失业者寻找工作的强度进行调整。

当失业率高时,失业者也许没有很努力地寻找工作;当失业率低时,失业者可能会竭尽全力找工作。倘若如此,失业率可能是度量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一个有偏指标,因为同失业率单独反映的情况相比,在经济衰退时企业更难招到工人,而在经济繁荣时企业更容易招到工人。

②失业率在反映经济福利时也有偏差。特别是失业率的标准衡量指标没有包括边缘劳动力(marginally attached),即不积极寻找工作,但如果给一份工作就接受的潜在工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复习题

1衡量GDP的三种方法是什么?

答:衡量GDP的三种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1)生产法

生产法也被称作增加值法,是将经济中全部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加总来计算GDP。为了用生产法核算GDP,首先将经济体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加,然后减去为实现总增加值而投入生产的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2)支出法

就支出法而言,GDP是指用于经济体生产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方面的总支出。不计算用于中间产品的支出。总支出的计算公式是:总支出=C+I+G+NX。式中,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即出口产品和服务的总额减去其进口的总额。(3)收入法

用收入法计算GDP,要将各经济主体因参与生产而获得的全部收入加总。收入包括企业实现的利润。收入包括雇员报酬(工资、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