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名将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5:59:0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隋唐名将谱

隋唐名将谱试读:

内容简介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这时期的战争主要是:隋、唐、后周王朝的统一战争,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平叛和削藩战争以及隋、唐末的农民起义战争。轻骑兵取代重甲骑兵。战略战术的运用更为成熟。少数民族优良战法与汉族传统战法相融合,使快速、突袭等机动战术有了明显发展。城池工程构筑和守城技术、战术均有提高和发展。府兵制的军事制度达于鼎盛。据史籍记载,这时期发明了火药,并开始应用于战争。所以,隋唐时期也是名将辈出的年代,本书就带您一起领略哪些名将的风采,欣赏那些伟大的战略艺术。

第一章 史万岁

少年英武,不同凡人

史万岁是北周忠臣之后,其父史静,乃是北周沧州刺史。少年时期的史万岁就是神武不凡,雄姿英发。善于骑射,膂力惊人,在年轻一辈人中算的上武力超群。而且他又喜欢读兵书,是个有勇有谋极具天赋的人。古往今来成功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努力,但是统兵大将和其他人的区别的在于,其他的人除了天生聪颖之外,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而在大将这里,天赋往往更重要,战场上很少有再次学习的机会。年纪轻轻的史万岁,在初战就展示了他的战争天赋,那就是超高超准的战场洞察力。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同理武将家的孩子也是早早就上阵杀敌,十五岁的史万岁就跟父亲随军出战。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北周与北齐大战于洛阳北邙山,史万岁正好在其父军中。两军对垒交战正酣之时,一直在观察战场动态的史万岁突然命令左右换装撤退。不多时周军果然大败,史静对儿子的表现出如此准确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感到十分的惊奇。史万岁的这项天赋想来在当时也很有名气,史书记载史万岁“兼精占候”。占候是一种古代方术,就是通过观察日月星土云气的变化,以及草木虫鱼鸟兽五谷等异象变化来推测人世间的吉凶福祸。但是想来一个军事贵族家庭出身的孩子,能读读兵书就很好了,怎么可能精通占候。估计就是因为他能在战场上屡屡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说他精于占卜料事如神的,这个真的有点状诸葛之智近于妖的味道。之后史万岁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最后连武帝都听说了,便任命他为侍伯上士。

可惜好景不长,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宇文邕亲率大军伐齐,史万岁的父亲史静战死沙场。二十八岁的史万岁以忠臣之后,进开府仪同三司,袭爵为太平县公。之后的史万岁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直到三年之后,史万岁的第一次机遇到来了。在这三年之中,发生了很多事。周武帝宇文邕,周宣帝宇文赟先后病亡,留下的周静帝宇文阐才刚刚八九岁,根本没有办法掌控朝政,朝中大权都被外戚杨坚所掌控。之后杨坚又铲除了宇文姓的五王,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忠于周朝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青州总管尉迟勤先后起兵反杨,史万岁的机会也悄然到来了。

且不说杨坚得到消息调兵遣将,那边尉迟迥的发展速度可是非常之快的。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潼州刺史曹孝、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纷纷举兵响应。面对来势滔滔的叛军攻击,杨坚果断应对。命令名将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阴罗云监诸军,郕国公梁士彦、乐安公元谐、化政公宇文忻、濮阳公宇文述、武乡公崔弘度、清河公杨素、陇西公李询、延寿公于仲文等皆为行军总管,后又遣高颎驰驿督战,大军讨伐首要敌人尉迟迥。史万岁就跟随在梁士彦的军中出战。当军队行进到冯翊的时候,史万岁看到头上有一群大雁飞过,就对梁士彦说:“大人,请让我射大雁中的第三只。”梁士彦同意之后,史万岁举手就是一箭,那只大雁应弦落地。军中将士看到都十分佩服史万岁的武勇。与尉迟迥部接触之后,河阳,草桥等战史万岁每次都是冲锋在前,英勇无比。

在邺城包围战中,梁士彦部奉命攻打北门,初战官军很不顺利,韦孝宽等部都不敌退却。这时史万岁对周围的人说:“事情到了紧要关头,我一定要打败敌人。”说罢就纵马冲入敌阵,连续斩杀敌人数十名。这才重新振奋了官军的士气,稳住了阵脚。

初战胜利的尉迟迥军放松了戒备,这个时候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也就出现了,那就是百姓观战。按说两军交战百姓那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但是这帮邺城百姓不知道是不是对尉迟迥太有信心了,还是对当年消灭他们周军内讧太感兴趣,竟然几万人一起出来观战。面对这数万百姓的熙熙攘攘,高颎立刻抓住机会,让行军总管宇文忻率军攻向这些百姓,邺城百姓大为惊恐,冲乱了尉迟迥军的防线,迥军大败直奔保北城而逃,官军占领了邺城。等到攻破保北城,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之后。史万岁因为作战英勇,并且数次立下大功,被封为上大将军。可以说这个赏赐对史万岁来说是十分优厚的,当时能够进位勋位第三等的上大将军,仅次于杨素,高颎等人的进位柱国大将军,成了很高的荣耀。但是杨素,高颎都是杨坚的心腹,那是理所应当的。史万岁能够连进两级,得到如此高位,凭借的除了自己英勇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他是北周忠臣之后的身份。笔者认为杨坚多半是想利用重赏史万岁,来向群臣显示自己一视同仁。在提拔了一群自己的心腹之后,提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来堵住周朝官员的嘴。用人之道永远是皇帝权臣的第一考虑要素。史万岁就这样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巅峰时刻。

戍卫敦煌,再立新功

乐极生悲往往都是真理,春风得意的史万岁并没有能得意几年。在平定尉迟迥叛乱的几年之后。又一场叛乱让史万岁从云端重重的摔到了地上,那就是尔硃勣的谋反。史书中记载的“开皇初,大将军尔硃勣以谋反伏诛。”史万岁似乎和这个尔硃勣牵连甚广,因此被被削职为民,发配到敦煌做了戍卒。但是这件事上并不是完全没有疑点。

首先,史万岁靠的就是剿灭叛军起家。在种种表现来看对杨坚都很忠诚。而且刚刚升官完全没有必要参与叛乱。其次,史万岁虽然有很高的勋位,但是并没有实际的兵权。史万岁身在京城,又没有兵权。这样去造反岂不是去送死。最后就是关于大将军尔硃勣这个人。尔硃勣这个人笔者也曾多方询问查看。但是从史料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的踪迹,仿佛就是为了配合史万岁被发配而来的一样。这样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疑点。总之,史万岁就是被这样一场疑点重重的叛乱所牵连,虽然免于一死,但是却被免官发配。从一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成了敦煌的一个戍卒。

倒霉的史万岁心里非常失落,巨大的心里落差让他一时很难接受。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勇武无双的史万岁很快就在敦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话说史万岁刚到敦煌的时候,他们这帮戍卒的头领很不喜欢他,经常打骂。认为他是一个靠着祖辈余萌得到高官显位的公子哥。再加上这个头领自己又是一个好勇斗狠之辈,经常单骑突入突厥境内,掳其羊马而归,突厥人无法抵抗,只有任其来去自由,总的这厮来说就是一个活土匪。在这样一个土匪窝里,史万岁知道不给这帮匪性十足的戍卒露点本事是很难立足的。史万岁对他们的头领说自己也是精于骑射,随即露了一手,将这帮戍卒都给镇住了,至于这次是不是还是射大雁我们就不得而知。头领对史万岁说道:“你小子一定行。”言下之意就是我很看好你呦。之后的戍卒头领经常要史万岁和自己一起去突厥抢劫,经常深入突厥数百里才回来。渐渐地史万岁这个半路出家的土匪名声也逐渐逐渐大了起来,由此史万岁的敦煌戍卒的大名开始威扬塞北。

如土匪般逍遥的日子过得很快乐,但是史万岁心里想的始终是再次建功立业。恢复祖宗的盛名。就在这样一天天的抢劫中,机会终于又降临在史万岁头上。开皇三年,公元583年4月,隋军分兵八路大举进攻突厥。隋文帝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由凉州道(今甘肃武威一带)北击突厥。说到突厥,我们可以先插句言说说这个让史万岁声名大盛的悲情配角。当时的突厥可汗沙钵略对隋朝很不感冒,他的可贺敦千金公主更是北周的宗室之女。杨坚代周之后千金公主就开始天天鼓动沙钵略兴兵为其报仇。当时的沙钵略本来也不想南侵,但是正好赶上北方大雪,牲畜死了无数。面对这样的情况,沙钵略马上转变了思想,立刻处处以周朝的女婿自居了。他召集左右集结大军,勾结了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让其做向导。喊着给周朝的报仇的口号,就向南进攻。

开皇二年春,沙钵略与高宝宁合兵南下,总兵力达到四十万人,浩浩荡荡,还真有点势不可挡的模样。隋文帝杨坚得到消息之后大为惊恐,急忙派大军北上御敌。突厥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报仇是假,趁乱抢劫才是真的。看到隋军大军北上,心中也是胆怯。而隋朝上柱国李光于马邑击溃北路突厥军队,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在兰州洛峐山打败西路突厥军队。悍将达奚长儒更是在周槃一场血战打的沙钵略闻风丧胆,更是大大动摇了突厥主力的军心。见此情况,已经无心南侵的沙钵略便领军将北方诸郡劫掠一空,最后中了长孙晟的反间计被惊走。

得到消息的杨坚非常愤怒,下旨道:“往者周、齐抗衡,分割诸夏,突厥之虏,俱通二国。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氏西虞,惧周交之厚;谓虏意轻重,国遂安危,盖并有大敌之忧,思减一边之防也。朕以为厚敛兆庶,多惠豺狼,未尝感恩,资而为贼。节之以礼,不为虚费,省徭薄赋,国用有余。因入贼之物,加赐将士;息道路之民,务为耕织;清边制胜,成策在心。凶丑愚暗,未知深旨,将大定之日,比战国之时;昔昌世之骄,结今时之恨。近者尽其巢窟,俱犯北边,盖上天所忿,驱就齐斧。诸将今行,义兼含育,有降者纳,有违者死,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何用侍子之朝,宁劳渭桥之拜。”下定决定反击突厥,分兵八路进攻突厥。这才有了我们前边说的窦荣定出兵凉州道。

接着说我们的故事,这个时候的窦荣定也正是在郁闷之中。窦荣定与突厥阿波可汗的部队在高越原相对峙。两军相持,高越原地处沙漠地带,干枯无水。士卒只能刺马血解渴,死者十有二三。窦荣定仰天哀叹:“莫非老天亡我窦荣定!”随即大雨倾盆,军心复振。于是窦荣定率军进击,数挫突厥锋芒,即便如此,但是却始终无法彻底打败突厥的主力。就在窦荣定一筹莫展之际,史万岁来了。史万岁得到隋军北伐之后立刻赶往窦荣定的大营求见,以效犬马之劳。窦荣定早就听说过史万岁的名声,如今勇士来投一见之后更是高兴。随即给突厥下战书,约定来日再战。

二日两军对垒,摆定战阵,窦荣定和史万岁就策马来到了阵前。窦荣定派人对阿波可汗说:“两军交战,死伤无数,我于心不忍。其实这些士卒并没有什么罪为什么一定让他们命丧沙场呢。今日双方可各遣一名壮士以决胜负吧?”突厥人的也爽快的答应了这一要求。大家看三国演义上武将单挑场场都有,其实这东西在历史上并不常见。主将死了部队怎么办?所以面对武将阵前单挑这个新鲜玩意,双方都觉得很兴奋和好奇。

史万岁拍马出阵,二话没说上去就把突厥的武将给挑下马来。这让突厥一方大为震惊,从可汗到士兵都是士气大跌,更加无心恋战。再加上前边提到的长孙晟再次用计,让垂头叹气的阿波可汗投降了隋朝。之后的事情这里就不再多说,详细的经过和细节我会在长孙晟的文章中详细说明。

总之,再次立下了大功了史万岁终于回到了朝廷,以这次立下的功劳再加上杨坚念在他以前的功劳的份上被拜为上仪同,领车骑将军。虽然官位待遇没有以前的大了,可是这是也算是得到了实职,证明史万岁凭借自身的努力已经得到了杨坚的信任与赏识。像史万岁这样从将军被贬到戍卒,又从戍卒靠自己立功再次成为将军历史上还真是极少。可见其毅力和运气在历史上也是少有人能出其右啊。

平定江南,忘形获罪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史万岁又因为因为在灭陈之战中再次利有战功,被加封为上开府。这表明杨坚对史万岁的信任与日俱增,已经从一个小小戍卒,彻底的转为化隋朝的一线武将了。在随后的开皇十年,刚刚平定的南方土地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隋朝的起义和暴动,规模声势十分巨大。在隋朝攻占灭南陈之后,为了加强对江南的统治,派了大量北方官员去做基层官员,对南方世族的打击十分严厉。同时右仆射苏威做了《五教》一书,让南方人民日夜背诵。这些举措都让南方民怨四起。同时民间又有传言说朝廷要迁移江南百姓去关中,不愿远离故土的世族和百姓终于在这样的条件下爆发了。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相继举兵自立,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蒋山李忮、乐安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等,都自称大都督,攻城略地,叛乱基本遍及了南陈故地。其规模多的达到数万人,少的也有数千人,互相呼应,一时之间东南之地风起云涌。

杨坚面对这样的形式,马上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讨平南方叛乱。史万岁也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划归杨素指挥,参加了平南之战。虽然同样是行军总管,但是杨素在朝中为内史令、越国公,身份地位不及朝中四贵但也要超出史万岁很多。史万岁对这样一个有才能和声望的统帅也是十分服气的。这次出兵可谓兵强将广,上下一心。可以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这场战斗的困难和血腥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杨素率大军自杨子津渡江,先是在京口击败了自称南徐州刺史的朱莫问。而后又在晋陵击败了太守顾世兴和都督鲍迁。无锡的叶略也被杨素打败。吴郡的沈玄懀、沈杰等正引兵围攻苏州,苏州刺吏皇甫绩屡战不利,形势危急。杨素率军赶到将其击败,沈玄懀逃走,投奔南沙的陆孟孙。两人合军一处想据守以备官军,结果被杨素攻克。东扬州刺史高智慧在钱塘江东岸驻扎,营盘连绵百余里,部队很多。杨素听从子总管来护儿的建议,偷渡奇袭,大败高智慧。首战失利的高智慧无心再战,便率领部队出海,南逃闽越。杨素命令史万岁率领2000精锐在继续路上扫平叛军,自己则是率领主力出海追击高智慧。史万岁率军从东阳别道挺进,率军直取婺州。一举打败了毫无防备的汪文进与他部下司空蔡道人,先后占领了东阳,乐安。杨素军也继续追击叛军,在温州击败了沈孝彻,之后一路追击。在泉州抓获了高智慧,最终平定了叛乱。

在这场战斗中史万岁功劳很大,他率领部队一路上翻岭越海,转战千余里,历经700多次战斗,击败叛军无数。有次史万岁大军数十日杳无音信,远近皆以为其部已全军覆没。由于水陆交通阻绝,信使不通,史万岁只得置书信于竹筒之中,浮于水上,顺流而下。有取水之人得到竹筒后,报告给杨素。杨素大喜,并上奏报于隋文帝。隋文帝接报后赞叹不已,赐史万岁家钱十万,升任左领军将军。

升官之后史万岁更得杨坚信任,终于在之后的平定南宁州叛乱的战役中担任统帅,独自领军出征。当时的南宁州,爨氏是非常强大的两股地方势力,被称为“两爨蛮”,也就是“东爨”和“西爨”。自从梁宁州刺史徐文盛率军入湘之后,爨氏就在当地割地自守,北周时期,才遥授爨氏为南宁州刺史。隋朝开皇初年,梁睿率军打败了当时益州总管王谦的叛乱,西南震动,当时西爨氏的首领爨翫(cuàn,wán)也遣使朝贡,表示归顺。隋于其地置恭州、协州、昆州,以翫为昆州刺史,并且派了韦冲为南宁州总管。韦冲到了当地之后平没有能够很好的处理同当地民族的关系,当地土人和隋军的关系日益紧张。没多久就在爨翫的带领扯起了叛旗。

隋文帝为了彻底消除西南爨氏的割据势力,于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派遣左领军将军史万岁为行军总管,率兵前往南宁州镇压爨翫的叛乱。史万岁率部经蜻蛉川、弄冻、小勃弄、大勃弄,进入南宁州地区。爨翫率众依险固守,均被史万岁击败。隋军行数百里,经过诸葛亮纪功碑,见其背刻铭文:“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令左右将碑倒置,继续向西挺进,渡西洱河,入渠滥川,转战千余里,打败了以爨氏为首的西南部族30余部,俘虏了2万多人,当地的部族土人都十分惧怕史万岁这个杀神,爨翫也被打得丧胆,被迫再度请降。进献了大量金银珠宝,表示以后一定听从约束,从此归顺朝廷。史万岁遣使飞骑上奏,出于控制地方的考虑,请将爨翫送入朝庭,隋文帝准其所奏。但爨翫心怀恐惧,害怕去了之后就把他杀了,不想随军入朝,便以重金贿赂史万岁,以求活命。史万岁也是一时见钱眼开,刚刚还为国考虑的他欣喜之下居然放了爨翫便引军还朝了。也活该他倒霉,这事居然还被别人给知道了。当时蜀王杨秀正在益州,他也不是什么好人。知道了史万岁接受了爨翫大量珍宝并且估计放走了爨翫。不第一时间派人上奏朝廷反而派人去史万岁处索取。史万岁闻知此事,将所得珍宝全部沉于江底,杨秀一无所获,心中大恨史万岁,但是此时连证据都没有了,也只得作罢。史万岁以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进位柱国,成了朝中主要的军事将领之一。杨广出于夺嫡的考虑早就在拉拢军中宿将,而史万岁也十分看好杨广,两个人一拍即合,关系十分友善。正因如此,杨坚便命令史万岁为督晋王府军事,史万岁就进一步成了杨广的心腹。

好日子并没有过几天,第二年的十二月,爨翫和儿子爨宏达不负众望再次造反。见此机会蜀王杨秀趁机上眼药给杨坚上奏说:“史万岁受赂纵贼,致生边患。”杨坚派人一查果真如此,心中十分愤怒,责问史万岁说:“因为你受贿把人放了,这回又要劳师远征。想到将士们风餐露宿我都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你这样是一个重臣应有的作为吗?”史万岁在关键时刻总会一根筋,这个时候如果他承认错误坦白从宽或许还能好点,他也不想想杨坚要是没有实际证据怎么能责问他呢。史万岁自作聪明的对杨坚说:“我把爨翫留在南泸州,是害怕那里的民众不安反叛,留他在那里镇扶民众。等我过了泸水,才接朝廷的旨意。不是故意不把他带到朝廷里来的,真的没有收受贿赂啊。”杨坚一听就更生气了,史万岁的辩解分明就是有意的欺骗,说:“我以为你是好人,为什么享受着高官厚禄转眼就变成国贼了呢?”大怒之下就准备杀掉史万岁。史万岁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俯首认罪。好在这个时候左仆射高颎和左卫大将军元旻帮他说话,对文帝说:“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文帝想到他以前的功劳,又有点联系他的武勇最后心软就没有杀掉他,不过再次变为平民。过了一年多,面对突厥的威胁,杨坚又再次启用史万岁,将其官复原职,并且任命为河州刺史、行军总管以防备突厥。

再立新功,因谗身死

在史万岁被免职之后的一年里,隋朝与突厥之间的战争不断。都蓝,达头,突利三可汗之间混战连连,隋朝从中渔翁得利,时不时也出兵助战。随后对突厥作战经验丰富的史万岁被复职启用。随着突利可汗的彻底投降,隋朝终于撕开脸皮冲到了第一线上。杨坚派遣越国公杨素率军出灵州,行军总管韩僧寿率军出庆州。史万岁率军出燕州,大将军武威姚辩率军出河州,再次大举进攻都蓝的势力。不料大军没有出塞,十二月都蓝就被部下所杀,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整个突厥国大乱。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四月。达头可汗侵犯边界,杨坚命令命晋王杨广同越国公杨素统领大军出灵武道,汉王杨谅同史万岁从马邑道出击,双向夹击达头可汗。杨广等人在西路并没有遇到突厥的主力,同时杨广又听取了长孙晟的建议,在突厥的河水中下毒。毒死了很多人和牲畜,突厥人以为是上天在帮助隋朝,大惊之下落荒而逃,这样实际上杨广和杨素的西路军并没有取得大多的战果。而东路的史万岁则是遇到了达头可汗亲率的主力部队。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出塞,军至大斤山,与达头可汗遭遇。达头可汗派人侦察隋军情况,随后问道隋军的主帅是谁?侦骑说是史万岁。达头又问道:“莫非就是那个敦煌戍卒?”侦骑说就是这小子。达头听了大为惊恐,再加上他此次出征本身就是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并不想和隋军拼命,遇到史万岁这样的杀神,自然是能躲就躲了。

不过史万岁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就放过达头了,万岁挥军追击百余里,大破突厥军,杀敌数千人。而后又继续跟踪追入沙漠数百里,打得达头可汗抱头鼠窜,最后才凯旋而归。可是立下了大功的史万岁确被杨素所嫉妒。先回来一步的杨素对杨坚进谗道:“突厥本降,初不为寇,来于塞上畜牧耳。”这样既掩饰了自己的无功而返,又说了史万岁贪功冒进,擅开战端。结果史万岁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在杨坚心里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史万岁并不知道其中关节,多次上书给杨坚表功,想为将士们争取封赏,杨坚就更加厌恶他了。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又有另一件大事发生了。那就是杨坚废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具体中间的诡计与阴谋就不在这里多做描述,总之倒霉的史万岁赶上这个事情。最终命丧黄泉。开皇二十年十月,杨坚正式废了太子杨勇,同时因为杨勇之前表现的十分愤慨和过分,又大肆搜罗杨勇一党。没几天正好赶上史万岁从大斤山率军还朝,杨坚按例召见史万岁,就问旁边的杨素说史万岁在哪。杨素趁机说道:“史万岁正在拜见废太子杨勇。”杨坚一听,怒不可及,一个掌兵大将同废太子有联系,还是在见自己之前先去见杨勇,这都让杨坚十分怀疑史万岁。杨坚马上命人传唤史万岁,其实史万岁并没有去拜见什么杨勇。前文咱们说过,史万岁是杨广在军中的心腹,怎么可能去拜见自己主子的对头呢?尤其是在这个胜负已分的情况下。关键时刻史万岁的一根筋又一次把他给害了,不明就里的史万岁带了数百有功将士上朝来接受杨坚的接见,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这帮出生入死的弟兄当面请功。见到了杨坚的史万岁并没看到杨坚的满面怒容,上来就向杨坚诉苦,同时说道:“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数百个将士也是言辞很激烈。这种场面让杨坚想起了古往今来经常出现的一幕,那就是率军逼宫。愤怒的杨坚更加肯定了这是史万岁和杨勇串通好的阴谋,命令左右当庭就处死了史万岁。过后杨坚冷静下来知道了事情真相,也十分后悔自己的冲动,这才有了“追悔不及”不这句成语,充分说明杨坚心中的后悔,只是可怜史万岁最终还是为小人所害。

他的死,虽然和自己的性格以及政治智商基本为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杨素的陷害所致。史书上记载史万岁带兵“不修营伍,令士卒各随所安,无警夜之备,虏亦不敢犯。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其实这也正反应了他的性格,并不是那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人。这就给了有心人很多机会。当时韩擒虎,史万岁和杨素同为杨广在军中心腹,杨素为人又十分的善嫉,阴险狡诈,对另外两人都是十分的嫉妒与防备。本来史万岁一直都是在其手下做事,这还尚能容忍。但是杨素的主要对手韩擒虎早亡,而史万岁的越来越出色的表现,在平南战斗中更是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元帅,让杨素对他越来越不放心,害怕他有朝一日取代自己在杨广阵营中军事第一人的地位。所以杨素更加处心积虑的想除掉史万岁,而史万岁的种种行径更是给了杨素无数的机会,在将贺若弼搞下台之后最终一举打垮了史万岁。

如果真的像史书上说的史万岁兼精占候的话,不知道他有没有算到自己最后会死于小人之手。其实包括史万岁在内,还有很多隋朝名将事例都告诉我们-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这个命运,天真如史万岁者,只怕是难以有好下场的。

第二章 贺若弼

少年成名,慎言避祸

贺若弼出身鲜卑军事贵族家庭,其家中将星辈出,祖上贺若伏连,做过云州刺史,祖父贺若统跟随上党王元天穆征讨过邢杲,有大功。任颍州长史,后官拜右卫将军兖州刺史。父贺若敦更是以勇武闻名当世,任过金州总管等职。生于这样的武勋之家,在少年时代贺若弼就受到了很全面的教育,同时也逐渐显示出了他的不同反响,史书记载贺若弼为人慷慨,勇猛异常,少有大志。并且弓马娴熟,能骑善射,涉猎群书,博闻强记,在当时绝对是属于文武双全的青年俊才,在青年贵族中名声很大。齐王宇文宪听闻有这样的贵族俊才自然是十分自爱,便让贺若弼到自己身边来做记室参军。没过多久,备受赏识的贺若弼就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

而就在贺若弼少年扬名,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的人生第一次大的打击也随之而来。打击就是他父亲的惨死。少年的贺若弼直爽慷慨,是个有正义感的年轻人。这可以说和他父亲贺若敦是一摸一样的。贺若敦为人也是豪爽敢言,对把持朝政的晋国公宇文护颇有微词。更重要的是贺若敦十分自负,见其他人都当上了大将军,自己却只做了个中州刺史,再加上因曾在湘州之役中因他人失败受到过牵连被责罚而对宇文护更加不满,时常口出怨言。

大家可以想想宇文护那是什么人。那可杀过元廓、宇文觉、宇文毓三位皇帝的心狠手辣之辈,岂能容贺若敦对其如此。大怒之下将其罢官召回,逼令其自杀。

此时的贺若敦悔之晚矣。只能对贺若弼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谨慎啊。”并且用锥子刺破了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说话一定要小心。这件事对年仅22岁的贺若弼触动很大,自己的父亲用生命换来的血淋淋的教训让当时的他铭记于心。而也就是这个事情后来救了年轻的贺若弼一命。

周武帝英明神武,可他那个儿子宇文赟确是个暴虐荒淫之徒,一点没有乃父之风。武帝也十分着急,派了宇文孝伯做太子的老师,只要他犯错就严厉的处罚他。但是这宇文赟真是天生坏种,无论武帝如何管教,就是不见成效。

时任上柱国的王轨对太子的言行也是十分的不满,认为他不是做皇帝的料,也时常对当时任小内史的贺若弼说起。年轻的贺若弼也是深以为然。然后王轨就将太子的品行不端告诉了武帝,同时还对武帝说:“我曾经和小内史贺若弼谈过,都觉得太子不是帝王之器。”武帝便叫来贺若弼,当面询问贺若弼是否如此。此时的贺若弼早已不是那个年轻的热血少年了,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十分谨慎。同时也知道太子不端,其他几个皇子也是不如此堪。换太子的可能性很小。对违心对武帝说:“皇太子德业日新,臣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失德的地方。”武帝默然以对但是心里却是十分明白王轨说的不差。

事后王轨认为贺若弼背叛了自己,讥讽贺若弼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翻覆?”贺若弼劝他到:“此公之过也。皇太子,国之储副,岂易攸言。事有蹉跌,便至灭门之祸。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又说到:“君主说话做事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做臣子的说话做事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王轨默然已久,说我只是一心为国,没有私念。两者同样对比一下,贺若弼作为臣子的品格确实是值得怀疑。

后来有一次武帝同王轨喝酒,王轨借着酒劲就对武帝说:“你是个多好的皇帝啊。怎么就没有一个同样的的好儿子还继承基业呢?”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叫来了太子的老师宇文考伯,责问宇文考伯为什么不上报太子的恶行。宇文考伯说这是你们的家事,你都管不好,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武帝没办法只有再次狠狠的处罚了宇文赟。

事情的发展果然贺若弼不出所料,年轻的太子对此事怀恨在心,在即位之后就将王轨等人处死。而贺若弼因为自己的小心谨慎,躲过了这个祸端。

中年从军,镇守一方

年轻的宇文赟即位之后,充分显示了他的荒淫无道的暴君本质。皇后就先后立了五个,后妃宫女更是无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杀了无数忠臣良将。而对当年曾经对自己指责过的王轨,宇文考伯等人更是不打算放过。

他令内史杜虔信到徐州杀害了时任徐州总管的王轨。当时有人劝王轨逃难,王轨对他说:“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以嗣主,便欲背德于先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如此忠义之臣就这么被宇文赟杀害了。这还没完,紧接着他的老师宇文考伯,还有那位很赏识贺若弼的齐王宇文护,上将军王兴,大将军独孤熊,大将军豆卢绍等人也都遭到了杀戮。宇文赟的倒行逆施,大肆杀戮忠臣也为后来的杨坚代周创造了条件。

回到我们的主角贺若弼这里,宇文赟的屠杀非但没有波及到他。反而为他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徐州地理位置重要,在王轨被杀后宇文赟便派了名将韦孝宽为徐州总管,总掌徐兖等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随即韦孝宽就发动了对南陈淮南的攻击。而贺若弼也得以随军出征,第一次踏上了战场。

淮南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守江必淮的道理古已有之。三国时的曹操与孙权反复争夺合淝就是这个道理。在北朝东西分裂的时候,陈主陈霸先趁着北齐衰弱,取淮南之地。北周统一之后,徐州等山东重镇也是屡次遭到淮南陈军的攻击。所以等到韦孝宽到了徐州之后,收复淮南的计划立刻提上了日程。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周宜帝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领行军总管宇文亮、梁士彦等进攻淮南。陈军鲁广达,萧摩诃,樊毅,淳于量等军先后败退。后韦孝宽攻克寿阳,宇文亮克黄城,梁士彦克广陵,后取霍州。陈军一败再败,难以抵挡。便将南、北兖、晋三州以及盱眙、山阳、平阳等九郡民众徙往江南。周军乘势攻下谯州、北徐州。至此,长江以北土地皆入北周。此后宇文亮因为儿媳被宇文赟强占,怒而谋反,随即被韦孝宽诛杀。淮南收复战以北周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而贺若弼也在此战中崭露头角,史书上说贺若弼出谋很多,战后贺若弼也因战功被拜为寿州刺史,改封为襄邑县公,此时的贺若弼已经36岁了。

贺若弼为了完成父亲和自己的愿望,一心以讨平南朝为己任,但是世事总无常。当时的杨坚大权在握,一步一步的巩固自己的地位,借千金公主北嫁突厥之机,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而周文帝的外甥,同样是北周大将的相州总管尉迟迥深恐杨坚会对周朝不利,遂在邺城起兵征讨杨坚。益州总管王谦,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也相继举起反旗。这时的贺若弼统军驻扎寿阳,杨坚不知道是因为贺若弼祖上都是忠臣还是觉得贺若弼平时表现的大义忠贞,对这个初露头角的将军并不是很放心,派长孙平去接管了贺若弼的兵权。在笔者看来以贺若弼早年表现来看,此人绝不会为了周朝去殉葬,用好听点的话说那就是是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俊杰”。然而历史证明还是杨坚有识人之明,长孙平去了之后贺若弼并不想交出兵权,最后让长孙平绑送了京都。之后的贺若弼就是长达两年的沉寂。随着隋朝政权的建立和日渐安定,收复江南的想法出现在了杨坚的心头。这个时候影响贺若弼后半生的大恩人出现了,那就是高颎。高颎作为杨坚的心腹很受杨坚的器重和依仗。杨坚问高颎谁能担任收复南方的重任。高颎答道:“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杨坚听了大喜,便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坐镇广陵,作为东路攻陈的主力。身为吴州总管的贺若弼与寿州总管源雄,并称东西重镇。当真是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对源雄作诗说:“交河飘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其中要争当伐南首功的意思不言而表。

到了广陵的贺若弼整军以待,时刻为了伐取江南做准备。而整个隋朝从上到下也都在为南征准备着。在杨坚代周之后,突厥就屡次犯边,隋朝的北方边境一直都不平静,牵扯了隋朝大量了人力物力财力。文帝一边大举派兵北上屯驻设防,并且对突厥打了几个胜仗。同时又采取了大将长孙晟“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建议,对突厥内部进行分化瓦解,让突厥分裂成了东西两部,而强大一些的东突厥内部又分成了十股势力。在如此情况下突厥各部纷纷同隋朝交好,这样隋朝北方的边境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在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了江陵的梁政权。占领了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江陵。同时为了后勤运输,隋文帝更是下令疏通了邗沟。对南陈的作战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地步了。还是在开皇七年,隋文帝下令征集平陈的作战方略。高颎,杨素等人纷纷献策,贺若弼也进献“十策”,并得到了隋文帝的肯定与赞赏,获得了宝刀的赏赐。

无论南北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当年“太康平吴”的故事又要上演了。

功成名就,鸡犬升天

开皇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文帝在寿春设立了淮南行台尚书省,晋王杨广就任尚书令。南征的步伐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了。就在攻陈之前,贺若弼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他积极筹备战船,用军中无用的老马,病马去南方换取战船。同时从中游的杨素处也得到了一批战船。贺若弼为了麻痹敌人,将战船分成新旧两批。把新船藏起来,把旧船留在江边给南陈军队看。让敌人麻痹大意。之后他又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大军集结,营帐遍野。陈军以为隋军将至,让军队全部开拔设防。知道是换防交接之后,陈军又散去。几次之后陈军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对此都是习以为常,也就不再戒备了。

这一回隋伐陈的时间与进攻方向,与太康平吴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从东到西隋朝已经集结了50万大军的恐怖兵力。隋文帝诏令晋王杨广、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为行军元帅,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师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弘农燕荣出东海,有行军总管九十人,兵力达到了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

滔滔长江之上,东起东海,西至巴蜀,旌旗蔽日,舟楫连天,隋朝大军浩浩荡荡向着陈国的都城健康压了过去。

对待隋朝日益明显的南征迹象,陈国自然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早在贺若弼屯兵广陵之时,陈后主命令骠骑大将军萧摩诃为南徐州刺史,以据贺若弼。等到隋朝大举南下的消息传来,沿江的守军都迅速把消息上传给陈朝朝廷,然而湘州刺史施文庆,中书舍人沈客卿当时掌握机密,这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个重要消息上报,要陈国早作准备。等到了隋军到了江边,陈朝的朝廷才知道这件事。但是后主叔宝不愧是亡国之君,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居然还能大言不惭的说道:“王气在我这里,齐军和周军都多次打过来,但是全都无功而返。这次的隋军也是一样。”他的宠臣孔范也说道:“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君臣二人一唱一和之后就将这等大事抛之脑后,继续饮酒作诗去了。这等君臣不得不说真是亡国君臣的典范,大将军萧摩诃也在紧要关头被从长江前线召回了健康。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元月初一。长江之上大雾弥漫,当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了隋军这边。贺若弼引军自广陵渡江,由于先前的准备让陈军对贺若弼的防备极为松懈,而大雾弥漫之下更是给了贺若弼绝好的机会,在陈军丝毫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度过了长江天险。渡江之前,贺若弼持酒对长江祝愿道:“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而另一边的庐州总管韩擒虎也率五百人自横江趁夜渡江,长江对岸陈朝重镇采石防备松驰,守军皆醉,韩擒虎竟以五百人攻克采石。晋王杨广也设帅帐于六合桃叶山上。直到第二天采石守将徐子健逃回了健康,才将隋军已经大举渡过长江的消息告诉了陈后主。四日,后主下诏宣布内外戒严,以骠骑大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为大监军,遣南豫州刺史樊猛帅舟师出白下,散骑常侍皋文奏将兵镇南豫州。并重立赏格,僧、尼、道士也尽令赴兵役。但是此时的陈军在失去长江庇护之后早已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了。六日,贺若弼攻克京口,俘获了陈朝的南徐州刺史黄恪,切断了健康下游的通道。七日,韩擒虎攻克姑孰,大败陈将皋文奏,同时切断健康上游的通道。同日,贺若弼进据钟山,两路夹击之下,陈军纷纷溃退投降。上游的隋军的蕲州总管王世积率领水军出九江,大破陈将纪瑱。信州总管杨素也同荆州刺史刘仁恩一起三战三捷,直下汉口,与秦王杨俊会合,就此结束了长江上游战事。晋王杨广随即派遣杜彦渡江与韩擒虎军会合,步骑二万屯于新林,成合围健康之势。此时的陈王朝最后的据点健康也已经成了风雨中的孤舟,时刻将倾了。

此时的健康城中尚有十万大军,早在贺若弼进军京口的时候,萧摩诃就多次请命出兵攻击贺若弼,后主不许。等贺若弼进占钟山,萧摩诃又对后主说:“贺若弼悬军深入,声援犹远,且其垒堑未坚,人情惶惧,出兵掩袭,必大克之。”而上文说到的佞臣施文庆害怕诸将出战立功,于自己不利,便竭力阻止。等到隋军合围之势已成,镇东大将军任忠主张死守健康,对后主说:“兵法:客贵速战,主贵持重。今国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缘淮立栅,北军虽来,勿与交战;分兵断江路,无令彼信得通。给臣精兵一万,金翅三百艘,下江径掩六合,彼大军必谓其度江将士已被俘获,自然挫气。淮南土人与臣旧相知悉,今闻臣往,必皆景从。臣复扬声欲往徐州,断彼归路,则诸军不击自去。待春水既涨,上江周罗睺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策也。”这个建议当时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后主作为亡国之君的光环再次发挥了作用,强令萧摩诃领兵出战。任忠磕头苦请不要出去作战,这个时候孔范也是继续发挥了奸臣本色,对后主说:“请作一决,当为官勒石燕然。”后主一听就下了决心,命令萧摩诃出战。

二十日,萧摩诃帅诸将领军出城,部队从北到南依次为萧摩诃部,孔范部,樊毅部,任忠部,鲁广达部。整个队伍南北长二十里,摆成了一个标准的一字长蛇阵,真的是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率精兵八千迎战于钟山,陈军田瑞,鲁广达等部奋力出战,相继出阵进攻,贺若弼麾下战死数百人,只能边战边退。这个时候只要陈军主将萧摩诃发动总攻,贺若弼此战绝对无以幸免,但是老天确实是在站贺若弼这边。就在开战之初,萧摩诃得到消息,就在自己领兵出城之后,后主就强占了自己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的萧摩诃怒发冲冠,当时就战意全无。所以当时的陈军失去了中心指挥,是在各自为战。初战顺利的陈军士兵争相割取隋军士兵的头颅以备领赏,而贺若弼也趁机释放烟雾,整顿部队。然后引兵攻击佞臣孔范部,这孔范官至都官尚书,全靠拍后主的马屁和孔贵妃吹枕边风。见贺若弼引军攻来随即甩部逃走,陈军立即全军溃乱,死者五千,大将军萧摩诃也被隋军俘虏。贺若弼见了这个老对手先是命令拉出去处斩,但是见萧摩诃全无惧色,敬重他是条好汉,就将其松绑奉若上宾。战胜后的贺若弼领军直扑北掖门。

就在贺若弼在钟山同陈军死战的时候,另一边的韩擒虎也没有闲着。韩擒虎在击溃守朱雀航的蔡徵部队之后,一路东进。遇到了被贺若弼击败的任忠前来归降。韩擒虎知道陈军主力已经被贺若弼击溃,健康城中一片混乱之后,决定引精兵速进,遂率领500精兵轻装直取朱雀门。朱雀门的守军开始还想抵抗一下,任忠这时站出来说:“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能成事吗?”众军见到如此皆四散逃命去了,韩擒虎不战而下健康,抓住了后主陈叔宝,也算是捡了一个便宜。等到贺若弼击溃了鲁广达的最后抵抗后,才知道健康已经被韩擒虎攻下,陈叔宝也被他擒获。在见陈叔宝的时候,陈叔宝极为惊恐,汗流不止,对贺若弼一拜再拜。贺若弼安慰陈叔宝说:“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贺若弼对没有能亲手抓住陈叔宝立得首功十分愤慨,转头质问韩擒虎。韩擒虎也是统军大将,两人一言不合便拔剑相向,两个人的关系从此不睦。

晋王杨广到达健康之后,想以违令先出战为由治贺若弼的罪。隋文帝下发旨意给杨广说:“平定江南,全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的功劳。”并且召见贺若弼,见面不但没有治贺若弼的罪,还当面夸他说:“平定三吴之地,是你的功劳。”

贺若弼和韩擒虎到了文帝处依然争功。贺若弼说:“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韩擒虎也说道:“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文帝只能和稀泥,说:“二将俱为上勋。”于是进韩擒虎为上柱国,赐物八千段。有司劾擒虎放纵士卒,淫污陈宫;坐此不加爵邑。而贺若弼的赏赐更是丰厚:命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加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拜右领军大将军,寻转右武候大将军。从这么多赏赐总可见圣眷之隆,须知当时获得陈叔宝妹为妾的只有二人,那就是杨素和贺若弼,这是隋文帝对其功劳的肯定。而贺若弼的兄弟也是被大肆封赏,兄长贺若隆被封为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一家都显贵无比,当真是应了那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目无余子,身死殒命

志得意满的贺若弼终于完成了父亲和自己的终生夙愿,心中自然是十分高兴。生活上也是越来越奢侈无度,每日就是和歌姬寻欢作乐,饮酒嬉戏。家中的珍宝数不胜数,宅邸物品也是越来越华丽。功成名就的贺若弼越来越自满,他和他父亲同样的毛病开始展现出来,那就是无比的自大和自满。自认为功劳第一的贺若弼开始不满于将军的职位,以为宰相之位非自己莫属,对其他的朝臣也是常常也宰相自居,但是事情确很出乎他的意料。

开皇十二年,国子博士何妥同当时的尚书右仆射苏威争论一事,何妥和苏威儿子太子通事舍人苏夔争论的时候,百官都站在了苏夔一边。何妥大为愤怒,之后就上书弹劾苏威结党营私,并且揭露了苏威以前的一些劣迹。文帝知道后大怒,七月份的时候将苏威免官,同时被牵连名士多大百余人。十一月的时候上柱国韩擒虎病死,贺若弼更加自信自己能够成为宰相。谁知道到了十二月,内史令杨素代替苏威为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贺若弼知道后非常不平,认为自己的内史令和相位被杨素抢走,这样对他很不公,对杨素极为怨恨,并且常常表现出不忿的样子。贺若弼如此的表现招到了朝臣的弹劾,之后被免官。这回贺若弼更加怨恨,在之后几年,贺若弼心中的不满和愤怒日渐加深。终于有一天,不知收敛的贺若弼被隋文帝下狱。

在贺若弼下狱之后,隋文帝亲自审问他,问他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昌言此二人唯堪啖饭耳,是何意也?”其实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身为皇帝,用高颎和杨素为宰相,你却如此贬低他们,不是在变相的说我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吗?但是贺若弼早就把他父亲告诉他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对文帝说:“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贺若弼不肯认错,如此回话当真是不知死活。大臣们都上奏说贺若弼怨气太大,按罪当死,文帝说:“臣下都应该守法,你自己想想你有什么脱罪的理由。”贺若弼答道:“臣曾率领八千军队,活捉陈叔宝,希望用这个功劳顶罪。”文帝说:“这件事我已经重重的奖赏过你了,怎么还能再提。”贺若弼又答道:“虽然已经受过赏赐,但是还是希望用这个功劳来活命。”文帝想了数天,最后还是惜其往日的功劳,下圣旨将其削职为民。虽然过了几年,贺若弼又恢复了爵位。但是文帝对他的宠爱和信任早已不如从前,不再让他担任什么职务了。只不过是每次赐宴大臣的时候对贺若弼还是比较亲厚。

开皇十九年,文帝在仁寿宫宴请王公大臣,席间让贺若弼做五言诗。贺若弼做的诗中不满之意溢于言表。文帝看了之后也是宽容了他,没有追究。到了第二年春天,贺若弼又获罪而被拘禁在家。文帝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有三个太过份:嫉妒心太过份;自以为是、贬抑别人太过份;目无尊上太过份。”但不久文帝就还是释放了他。过后几天,文帝对内侍说:“贺若弼在即将讨伐陈国的时候,对高颎说:陈叔宝一定要被平灭了,陛下会不会做飞鸟灭绝、良弓收藏的事来?”高说:‘绝不会这样的。’在平陈之后,贺若弼就先后索要内史令和仆射等官职。我对高颎说:功臣是应当授以勋官的,但是不能干预朝政。“贺若弼后来对高颎说:太子和我之间,无论什么秘密,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为什么不来依靠我的势力,何必不吐实呢?”而且贺若弼早就想谋求出去镇守广陵和荆州这两地,这两地都是适于叛乱的地方。这个意图他一直没有改变。

后来突厥入朝,文帝让使者射箭,一箭命中。这个时候那个光靠长相和威仪就可以吓得突厥使者不敢说话的韩擒虎已经死去多年。文帝不由说道:“非贺若弼无能当此。”于是命令贺若弼射之。贺若弼也赶紧对文帝表忠心道:“臣若赤诚奉国者,当一发破的,如其不然,发不中也。”之后果然是一发命中。文帝非常高兴,对突厥使者说:“此人是上天赐予我的。”

仁寿二年,已经是太子的杨广问贺若弼道:“杨素、韩擒虎、史万岁皆称良将,其优劣何如?”贺若弼回答道:“杨素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斗将,非领将;史万岁骑将,非大将。”杨广问道:“然则大将谁也?”贺若弼拜道:“唯殿下所择!”其实就是说自己就是。而实际上杨广对贺若弼早就有嫌隙,现在贺若弼的这种自满和自夸更是让他非常厌恶。

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随即继位,改年号为大业。杨广虽然对高颎,贺若弼等人依然亲厚,但是大大不如文帝时期了。

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到榆林,建立了继位豪华奢侈的行宫,并且召突厥启民可汗前来会面,对其十分亲厚,赏赐了很多东西。同时又发男丁百万筑长城。为此尚书左仆射苏威,太常卿高颎,太府卿何稠,太常丞李懿等都相继进谏隋炀帝。同时高颎和贺若弼等人也经常议论。这些事情被人揭发出来之后,隋炀帝大怒,认为这是诽谤朝政。高颎、宇文弼皆被杀,苏威也被免官。贺若弼也一同被杀,同时妻女都被罚为官奴,儿子贺若怀亮也因此被罚为奴,不久亦死。可怜这个威震江南的大将军,就这样因多言被杀,死后也要祸及家门。

其实从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看出,隋文帝对贺若弼的不满由来已久,而贺若弼本人又是个不知收敛目中无人的人。这样只会让文帝对他的厌恶越来越深,贺若弼能安稳的活过文帝一朝恐怕还是因为文帝不想担上杀功臣的骂名吧。早年的贺若弼一直能谨记着慎言低调的原则,后来随着他日益的功成名就,这些原则早就让他给抛之脑后了。只能说性格如此的贺若弼就算能够忍得了一时,也不可能忍了了一世。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高颎,贺若弼都是废太子杨勇的心腹,而且同杨广都有很深的矛盾,杨广继位之后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以杨广睚眦必报的性格,说什么诽谤朝政不过也只是借口罢了。

或许真的是让自己的功劳冲昏了头脑,可怜贺若弼对文、炀帝两代皇帝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要是当时真的能够想韩擒虎一样立了大功之后也是一直谦虚谨慎,而不是向历史一样日益的飞扬跋扈,或许他的下场也会好的多。他要在是杨广当太子后能够低调谦虚的去讨好投靠,而不是张扬无比的自卖自夸,或许杨广也能够让他活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一代名将贺若弼最终还是自作自受,被自己的自傲自大,多嘴多舌所害,不但害了自己,更是连累妻儿。真可谓是悲惨无比。不知道当初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因为多言被杀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有一天因为同样的理由死于非命呢?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贺若弼的话,我想“目无余子”真的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口舌之祸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言辞不当与不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而这句名言在封建王朝中那些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我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忠良文臣,多少勇猛武将,他们不是死于鞠躬尽瘁的朝堂之上,不是死于为国尽忠的征途之中,而是倒在自己那小小的三寸之舌下。勾践与文种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共富贵;刘邦与韩信可以共建伟业却不能共享安宁。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往往也被称作是屠戮功臣的刽子手,孰是孰非?我想我们可以从隋将贺若弼的身上寻找到一部分答案。

根据《隋书》卷五十二载:“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其父敦,也是一位武将,在北周朝官至金州总管,但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被宇文护陷害致死。在他临刑前,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目的就是让贺若弼记住口舌之祸的灾难,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辙。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悲剧以及承受了肌体刺痛的贺若弼在北周朝为官时,言辞果然十分谨慎。史载,在北周朝武帝时期,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太子为国之储君,身为太子是否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北周武帝当然非常重视,于是“帝呼弼问之”,而贺若弼却诡对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他的这一回答很显然与乌丸轨的说法大相径庭。当乌丸轨责问他时,他说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此时,贺若弼牢记着其父的遗言,而且还在言语问题上摆明了自己的看法,言语要“密”才能保“身”。此时的他言辞谨慎,行事低调。武帝死后,太子即位,乌丸轨便马上被新君诛杀,而贺若弼却因言语谨慎逃过了一劫。可以这样说,口舌之祸的演绎,一直伴随着贺若弼的成长,他不但目睹了其父的悲剧,而且也经历了朋友的口舌之祸,他更应该吸取其父和其友的教训。但是随着贺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贺若弼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弹簧一样,变得随意妄言,不能停止。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贺若弼在这个新的王朝中屡立奇功,特别是在平定陈朝的过程中,连隋文帝也赞叹道:“克定三吴,公之功也。”平陈之后的贺若弼是“贵盛”一时,不但自己权势显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亲戚也一并升官加爵,成为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可以说隋文帝在物质上与地位上是给予了贺若弼极大的享受与荣誉,隋文帝的确做到了与其共富贵。但是作为大臣的贺若弼却是越来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遮拦地与另一大将韩擒虎争战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许;然后是妒忌心加剧与杨素不和,形于言色,由此种种,怨望不止。文帝一再责罚都不管用,最后将他免了官。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按理说贺若弼应该有些反省才对,但是他却是怨望愈盛,隋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来约束他了,于是干脆把他入狱,希望这样的惩处能够平息贺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颗居功自大的心。文帝时期,文帝念其旧情,常常宽恕他的言行,入狱不久就又让他恢复了官位和爵位,还经常的赏赐和宴请,希望能以恩威并施的方法来限制和尽量满足他无限膨胀的欲望。但贺若弼依旧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旧是大放怨言,甚至在一次文帝的宴会上大做怨望载道的酸诗来讥讽朝政。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昔日的功劳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财富跟自己的功劳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他要求的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俗话说言为心声,此时的贺若弼早已经将其父亲的遗言和朋友的悲剧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颗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在文帝死后,太子杨广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与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当还是位居太子位时的杨广曾经询问贺若弼:“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太子接着问:“然则大将谁也?”弼拜曰:“惟殿下所择。”虽然贺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荐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杨广的赏识,甚至还有拍马之嫌。但是他的回答却反而引起了杨广的猜忌,杨广认为“弼亦自许为大将”,显然杨广很不喜欢他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回答。于是,他怀记在心,但对此贺若弼却没有一丝察觉。在炀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约束的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是旧怨与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大账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还将贺若弼的妻子罚作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死。对于贺若弼来说,这样的结局和下场是完全不应该的。他的父亲因口舌之祸获死,他的朋友也因口舌获诛,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征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虽贺若弼倜傥英略,然贺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

这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的君主隋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残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他的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宽容,忍让,一再的警告。但他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终不顾隋文帝的屡屡警告而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铺设的万丈深渊。封建王朝中,死于口舌之祸的大臣数不胜数。如果说贺若弼没有其父的前车之鉴与引锥刺舌的警戒,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场悲剧的责任推给封建统治者的残忍和暴虐。但是贺若弼的悲剧却完全是根植于他那无限膨胀的权利名利欲望,以及那无法控制的言行之中,他的悲剧只应该由他自己负责,而他的重蹈覆辙只能说令这场悲剧更为可悲。

第三章 虞庆则

一生功过

虞庆则出身将门,也喜欢读书,还会鲜卑语,可谓文武双全。先在北周任参军,袭封爵位沁阳县公。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被北周皇帝授予将军,出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长史。

由于他“文武干略”,不久升任石州(今山西离石县)总管。隋朝建立以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进封虞庆则为大将军,历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等要职,封为彭城郡公,并担任营建新都总监。当时,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颍是朝中第一号人物,而内史监兼吏部尚书的虞庆则就成为隋朝政府第二号人物。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下诏处死了虞庆则。

东汉末年,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之下,汉廷中央统治日益衰微,各地官吏和地主豪强势力展开了割据和兼并混战,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国力大伤,边地的各少数民族势力亦乘机内犯,参与竞争,大有问鼎中原之雄心。一些民族从割据一方,到统一个大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匈奴族的一个分支铁弗部亦率先大量内迁,并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大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把这一混乱的时代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属于匈奴铁弗部的虞庆则家族,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入内地建功立业,并登上统治阶级高峰地位的。

虞庆则本是京兆栎阳人,栎阳古城在今陕西临潼境。本姓鱼,其先人曾任于赫连氏,家于灵武,故庆则亦可称为灵武人,世为北边豪杰,熟悉北方边事,而为胡人所畏。父名祥,曾任宇文周的灵武太守,故为武将世家。高颎庆则幼时,秉性雄毅,倜傥不群。及长,身高八尺,俨然是一个伟丈夫,胆气极壮,能身披重铠,带两鞬,左右骑射,箭不虚发,本州豪侠,无不敬而畏之。因久与鲜卑人相处,故善鲜卑语,殆已鲜卑化了。

初以弋猎为生,既而折节读书,深通大义,对于古人,他特别崇拜班超、傅介子,颇有立功于边疆的雄心。父曾受周封为沁源县公,因袭父爵,仕周,为释褐中外府行参军,既迁外兵参军事。宣政初授仪同大将军,除并州总管,并州也是胡人南下首当其冲的国防要区,时稽胡数为叛乱,越王盛的内史下大夫高颎讨平之。

高颎与越王盛商议,求一文武俱备而有干略者镇守边区,以遏边乱,认为虞庆则为最适当的人选,乃上表,请派庆则任石州总管。这是庆则首次受到高颎的赏识。庆则至石州任所,恩威并施,胡不敢犯,境内因而安,稽胡之慕义来归者达八千余户之多,庆则诚不负高颎付托之重。高颎既归杨坚,庆则也入杨坚幕中,为杨坚之得力将领之一。

故杨坚称帝,怂恿杨坚诛灭前朝北周宇文氏宗族,为巩固新生的隋政权立了大功,他被提升庆则为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公。新都既定,经营建筑,即由庆则任新都的工程总监。吏部尚书相当于现今的内政、考选、铨叙三部的部长,京兆尹相当于现今的首都特别市长,一身而兼三要职,其见重之深,由此可知。

隋初,突厥可汗沙钵略(名摄图)的妻子(原系北周的千金公主),对于隋文帝杨坚灭她娘家家族怀恨在心,便极力鼓动沙钵略攻打隋朝新政权,妄想恢复宇文周家族的统治,而沙钵略也早有南下的扩张野心,夫妻俩想到了一起。

开皇二年(582年),沙钵略率10多万突厥大军,分东西两路齐头并进,同时越过河南、河西地区,并从木峡吴(今宁夏固原西南)和石门关(今宁夏固原西北),向隋朝的京畿腹地进犯。一时间,“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使整个西北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对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政权构成极大的威胁。一开始,朝廷命令右仆射虞庆则率军驻防弘化(今甘肃庆阳境内),防备敌军从灵州道、原州道内犯。当两地失守后,隋文帝再命令虞庆则领兵出原州道,河间王杨弘领兵出灵州道,左仆射高领兵出宁州(今甘肃宁县),各为元帅,分别迎击来犯之敌。虞庆则军打得非常英勇,部将韩僧寿、杨洗等在鸡头山(今六盘山)和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大败来犯之敌。但是,虞庆则的部队也是伤亡惨重,仅仅因冻伤“堕指者千余人”,部将达奚长儒的骑兵两千多人骑在侧翼掩护大部队,与突厥军死战,最终击退突厥。达奚长儒伤重而死,其部下死者十之八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虞本人却因战功而升为尚书右仆射,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突厥南犯失败后,于开皇四年(584年),朝廷又派虞庆则出使突厥汗国。这时,突厥内部出现分裂,达头可汗等称雄于西部,称西突厥,并经常对摄图所据东方的东突厥进行侵犯。突厥主摄图见中朝政局,渐趋安定,乃有内附之意,但请隋方派一重臣充使者,前往谈判,这个差使又落到虞庆则身上。庆则至突厥,摄图欲与隋使分庭抗礼,庆则责以往事,摄图不服,其随使长孙晟更多方晓谕,虞庆则终于成功地说服沙钵略可汗,摄图及其弟叶护乃拜受诏命,称臣朝贡,愿永为藩附,并对庆则赠马千匹,并以其女妻之,以结盟好。并于次年率部众内迁,寄居到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部白道溪一带),对隋朝进贡不绝,使得北方摆脱了战乱,广大边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

庆则使突厥时,文帝曾命之曰:“我欲存立突厥,彼送公马,但取五三匹。”虞庆则在这次出使劝降中违背了隋高祖杨坚的“我欲存立突厥,彼送公马,但取五三匹”旨义,而庆则所受马,不仅接收赠马千余匹,过于文帝所限者二十倍;还纳可汗女儿为妻。其实这一限止受马的命令,也是多余的,赠马千匹,出于突厥的诚意,只接受五匹,反使突厥有见外之感,有激起不愉快的可能,故庆则受之不为罪,文帝亦不之罪也。

事成返国,文帝以其不辱使命,功不可没,未加深究,且升授他上柱国,晋爵鲁国公,食任城县一千户,并以彭城公授其第二子义,赏封可称优厚。虞庆则从而一跃“位居宰相,爵为上公”,满门皆有封赏,个个弹冠相庆。

1、与杨素争功让文帝起杀心平陈之后,文帝至晋王广府邸,置酒庆功,群臣毕至,向文帝称觞上寿,文帝因谓群臣曰:“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进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高颎含养功夫较深,未做一声;庆则毕竟是一个心直口快的武夫,反唇相讥曰:“杨素前出兵武牢、硖石,非至尊威德,亦无克理。”杨素不能耐,二人遂在文帝面前,互争长短,御史欲弹劾之。文帝说:“今日讨功为乐,宜不须劾。”二人始止争端,庆则进对文帝说:“臣蒙赉酒食,令尽乐。”时御史在侧,文帝恐庆则酒后失言被弹,乃赐御史领酒出饮之,其曲意周旋如此。庆则奉觞上寿,极尽欢乐。文帝因谓群臣曰:“愿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守富贵。”所谓群臣,当然包括庆则在内,这是文帝的表面文章,其内心对那些文武兼备、功高盖世的勋旧,应如何处置早已成竹在胸,而故意作抚慰之词耳。这是开皇八年的事,由是庆则与杨素不和。

2、征讨李贤只为文帝诛杀埋下伏笔开皇九年,虞庆则的官位有了变动,韩为右卫大将军,未几又韩为右武卫大将军,史未言其是否仍任尚书右仆射,实际上原官仍在,这种官上加官,并不是好意,而是作调职的准备,可是相安了一段时间,尚未实现调职,而文帝处置虞庆则的机会终于来了。

开皇十七年,岭南南宁一带的李贤,举兵反隋,文帝将发兵讨之,有二三将领自请效命,文帝皆不许,独对虞庆则加以责备说:“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实际上文帝之责虞庆则是吹毛求疵,意别有在。第一,李贤是地方的局部割据,用不到发大兵征讨,更无须宰相亲自远征。第二,虞庆则熟悉北方的边事,如果北边有乱,贼势甚强,要他亲自出征,才算合理。第三,虞庆则生长在北方的寒冷地区,而岭南是副热带地区,尤其是南宁一带已在热带范围,要他亲自率军,出征热带地区地方的割据势力,甚不合理。虞庆则在廷议之时,未有请命南征的表示,是合理的。但是,文帝既然如此对他责备,他少不得面露恐惧之色,拜谢其过。文帝乃命庆则任桂州道行军总管,率军征讨李贤。

3、他自己的错误,是要他的内弟赵什柱为随军长史。照理,内弟是至亲,应该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无行的小人,暗与庆则的爱妾相通,他常恐事发,正要设法陷害他的姐夫,因而扬言庆则本不欲行,逼于帝命,不得不然。他散布这个言,本来要使文帝知道,加罪于庆则,文帝自然很快地知道了这则消息,甚感不悦。大将出征,向帝辞行,帝照例设宴相送,以礼遣之。但是文帝既不悦于先,此礼遂不举行。至此,庆则始感怏怏不乐,颇不得志。

李贤是经不起一击的毛贼,不久事平庆则北返,至潭州临桂镇。庆则观察形势,眺览山水,认为此地险固,加上四周粮食充足,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乃命什柱赴京报告,意欲说动帝意,派一能将守之。但是什柱则捏造谎言,谓庆则谋反。

世居边陲胡人畏服

隋文帝建立的新政权,第一任的新政府人事,高颎是第一号人物,官职是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虞庆则是第二号人物,官职是内史监兼吏部尚书。他们都是凭着文武兼资的本领,建立汗马功劳而获得政治地位,并不是浪得虚名,侥幸得来的。可是他们均荣宠于前而获罪于后,不得善终。高颎之死,天下冤之,其事迹已见于《高颎传》,虞庆则死得更冤,而且他的冤狱的构成,是出于他的内亲之诬陷,毫无事实根据,真是死得窝囊透顶。隋文帝诛戮佐命元勋,与汉高祖如出一辙,称之为一代枭雄,实不为过。他自己也被杀于他的亲生儿子,报应循环,莫非真有其事不成?

虞庆则本是京兆栎阳人,栎阳古城在今陕西临潼境。本姓鱼,其先人曾任于赫连氏,家于灵武,故庆则亦可称为灵武人,世为北边豪杰,熟悉北方边事,而为胡人所畏。父名祥,曾任宇文周的灵武太守,故为武将世家。

庆则幼时,秉性雄毅,倜傥不群。及长,身高八尺,俨然是一个伟丈夫,胆气极壮,能身披重铠,带两鞬,左右骑射,箭不虚发,本州豪侠,无不敬而畏之。因久与鲜卑人相处,故善鲜卑语,殆已鲜卑化了。初以弋猎为生,既而折节读书,深通大义,对于古人,他特别崇拜班超、傅介子,颇有立功于边疆的雄心。父曾受周封为沁源县公,因袭父爵,仕周,为释褐中外府行参军,既迁外兵参军事。宣政初授仪同大将军,除并州总管,并州也是胡人南下首当其冲的国防要区,时稽胡数为叛乱,越王盛的内史下大夫高颎讨平之。高颎与越王盛商议,求一文武俱备而有干略者镇守边区,以遏边乱,认为虞庆则为最适当的人选,乃上表,请派庆则任石州总管。这是庆则首次受到高颎的赏识。庆则至石州任所,恩威并施,胡不敢犯,境内因而安,稽胡之慕义来归者达八千余户之多,庆则诚不负高颎付托之重。高颎既归杨坚,庆则也入杨坚幕中,为杨坚之得力将领之一。故杨坚称帝,以庆则为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新都既定,经营建筑,即由庆则任总监。吏部尚书相当于现今的内政、考选、铨叙三部的部长,京兆尹相当于现今的首都特别市长,一身而兼三要职,其见重之深,由此可知。

开皇二年冬,突厥犯北边,文帝以庆则通边事,有威望,特任为元帅以讨之。北地严寒,天下初定,冬装未备,士卒都不耐寒冻,堕指者千余人,以致部分失所。时偏将达奚长儒,率骑兵二千,别道击突厥,反为所围,其势甚急。虞庆则无法分兵援救,达奚长儒孤军奋战,士卒死者十之八九,此役实为失败,可也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故文帝亦未作处分。寻迁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同掌行政大权。文帝对虞庆则的宽厚与信任,由此足以证之。苏威建议五百家为乡正,理民间词讼,文帝颁令施行,庆则曾巡视关东郡县,见此制流弊殊深,判断不公,贿赂横行,报告于文帝,文帝因废此制,由此可知庆则之公而忘私。

虞庆则之死

虞庆则算是个明白人。作为隋初“四贵”之一,虞庆则显赫一时,他初任内史监,接着在开皇四年(584年)至开皇九年(589年)之间做过国务院二把手(右仆射),爵位也被封为公爵(鲁国公)。

天下太平以后,虞庆则眼见杨坚开始重用宗室成员,有功之臣大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虞,便“积极配合”杨坚对重臣们的打压,做起了缩头乌龟,官位也从最高时的右仆射降到开皇十七年(597)的右武侯大将军(十二禁军第六军,正三品),工作积极性也有意识地压了下来。

可是工作太不积极了似乎也不行,何时该积极,何时可以不积极,也很难把握。

开皇十七年(597)七月,桂州(广西桂林)方面继李光仕之后,又有李世贤聚众起兵。

杨坚召集重臣商议出军讨伐有关事宜。几位年轻将领纷纷主动请求出战,虞庆则仍如往常一样闭口不语。

按说这种作法是对的,免得再立新功,以至于哪天让杨坚感觉功高盖主了,那就不好玩了。

可这次杨坚也许是觉得民变一事非同小可,派没什么经验的大将前去平定,并无必胜的把握;如果一旦失利,这民变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这次还真得派猛将出马。

杨坚心仪的目标是虞庆则,在他看来,虞庆则舒服得日子过得够久了,也该为国家做些贡献了。

可虞庆则此时正在做着乌龟呢,根本没有要出征的意思,也根本没有想到杨坚会想让他出征,自然是一如既往地闭口不语。

作为皇帝,杨坚不希望大臣擅自揣测上意,可在这会儿,又希望虞庆则能够像他肚里的蛔虫一样完全洞悉他的想法,主动跳出来请求出征。

虞庆则越是一言不发,杨坚越是不高兴。

火大了的杨坚看虞庆则完全没有觉悟的意思,干脆开始直说了,盯着虞庆则道,某人官位曾高居宰相,爵位上至公爵,如今国家出现叛乱,他却无意出征,是什么缘故呢?虞庆则万万没有想到杨坚竟然希望他出征,一听此话简直吓破了胆,立刻叩头认错,说自己本想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也锻炼锻炼,其实他本人也战意甚浓,接着积极要求出征。杨坚随即任命他为行军总管,讨伐李世贤。

李世贤自然不是虞庆则的对手,虞庆则顺利平定了叛乱。

可就是这次难度系数极低的出征,却最终要了虞庆则的命。

问题出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这个人是虞庆则的小舅子赵什住。

虞庆则出征讨伐李世贤,本就有必胜的把握,为了照顾一下小舅子,虞庆则特意命赵什住担任随府长史,希望让赵什住也立些功劳。

从这件事来看,虞庆则对他的小舅子相当不赖。可赵什住对他的姐夫可就差远了,他居然给虞庆则戴了绿帽子,与虞庆则的小妾通奸了。

赵什住还希望能和她长相厮守,但又害怕事情一旦败露,虞庆则定轻饶不了他,于是恶向胆边生,决定干掉姐夫虞庆则。

而虞庆则出征一事也给了他使坏的机会,他向杨坚打了一个小报告,声称虞庆则朝堂上的一番说辞,完全是假话连篇,其实他根本无意出征。

杨坚听后大不高兴,对虞庆则的好感度大幅降低,但这个小报告也不至于让虞庆则掉了脑袋。

可虞庆则在班师途中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却最终要了他的命。

虞庆则率胜利之师行进到潭州(湖南长沙)一个叫做临桂岭的地方时,乘着高兴劲儿对着山川指点起来,说这地方可真是用兵之地,如果粮食充足,守将又是合适人选,简直牢不可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虞庆则说这些完全是职业习惯,可赵什住听后却分明感觉到这就是杀虞庆则的刀啊。

偏巧虞庆则随后又派赵什住先行回京,一来先向杨坚报告一下喜讯,二来也好探探杨坚的态度,看他是否还在生虞庆则的气。

杨坚确实还在恼火,这火本就是因赵什住而起,他先行赶回京城后还火上烧油,指控虞庆则阴谋叛变,甚至说他连起兵的地点都选好了,正在挑选得力干将呢。

杨坚一听完全坐不住了。日防夜防,终于还是没有防备住,曾经充分信任的虞庆则竟然要造反了,这还了得?杨坚即刻下令严查。

这种事情,如果皇帝已经认定嫌疑人确实要造反,调查的结果定然是印证了皇帝的想法。

开皇十七年(597年)十二月十日,查证“确实有罪”的虞庆则被砍了头,而“大义灭亲”的赵什住因举报有功,被提拔为柱国,至于他最终是否与那位小妾长相厮守,则不得而知了。

虞庆则一案的影响可想而知,不知道多少位股肱之臣分明感觉到了脖子后面屠刀的丝丝寒气,也不知道也多少个“赵什住”学会了一步登天的好办法。

第四章 李靖

大唐名将西出师

李靖开始只是长安县功曹、兵部驾部员外郎等小官,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他当上了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成为太原留守李渊的下级。李渊当时正密谋起兵造反,李靖当然有所察觉,他打算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回到了长安,不久,李渊父子攻占长安,李靖成了李渊的阶下囚。李渊为起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五子李智云惨遭杀害,祖坟被刨,一腔怒火就发泄在这些隋朝官员身上,李靖被判斩首。临刑时,他神色不变,坦然自若,他大声向李渊喊道,“你李渊起兵,本来是为天下剪除暴乱,成就大业,为什么因私怨而斩壮士呢?”李世民当时也在场,他极力为李靖求情,李渊只好顺水推舟,赦免了李壮士,当时,他可能没想到,他留下这条性命,是为自己的江山留下了无限生机,李靖得遇名主,前程万里,他即将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光华。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把李靖从李世民身边抽调出来,让李靖去征讨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冉肇则正纠集数万人马进攻夔州。李靖路上遇到萧铣的军队,被阻挡于峡州,未能及时赶到,驻守夔州的赵郡王李孝恭初战失利。萧铣是梁朝皇室后裔,趁着隋末天下大乱,控制了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带甲四十万,一时声威远播。李渊恼怒之下,又记起了与李靖的旧恨,他要新帐旧帐一起算,遂发一道密诏,要许绍将李靖处决,幸运的是,许绍是个惜才之人,他恳求李渊赦免李靖,李靖又一次死里逃生。

没过多久,唐高祖就不再记恨李靖了,因为李靖带着几百士兵突袭冉肇则的大营,又在冉肇则的退路上设置伏兵,李靖枪挑冉肇则,唐军俘敌五千人,而唐军只有区区八百人。唐高祖告诉李靖,“勿忧富贵”,要他再接再厉。还写了一道敕令,“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条计策,唐高祖当即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长史,实际上全权负责军队的指挥。李靖招来巴蜀酋长的子弟,授以官职,实际上把他们押作人质。有子弟在唐军手上,巴蜀酋长们帮助萧铣时就不得不十二分的谨慎。九月,江水猛涨,波涛险恶,李靖偏挑这个时候顺江而下。诸将建议水势减缓后再行进兵,李靖老谋深算,“兵贵神速,现在我军集结,萧铣还未察觉,我们出其不意,萧铣猝不及防,一定会被我们抓住”。

唐军二千多艘战船出发了,一路顺利,很快攻克了荆门,而荆门正是梁国首都江陵的门户。萧铣不知脑袋里转得是那根筋,在此之前,竟把主力部队解散,送到各地去屯田,现在唐军进攻,别无他法,他只有临时拼凑了几万军队,全部交给名将文士弘,让文士弘驻防清江,与唐军决一死战。

梁国的救兵纷纷赶往都城,时间紧迫,李孝恭决定马上出战。他亲自带兵攻击文士弘,却被打得大败。文士弘的部队趁机抢夺战利品,阵势混乱。李靖眼看机不可失,马上投入了驻守大营的全部兵力,奋力杀敌,李孝恭也率部回身再战,唐军反败为胜,直抵江陵城下。

萧铣手中无兵,只能收缩战线,放弃了江陵的外城和水城,唐军一下子缴获了水城中的大批舰船,兴高采烈。此时,李靖要求大家把梁军舰船统统放进长江里,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李靖告诉大家,“江陵一时半刻难以攻下,而梁国的救兵马上就要赶到,那时唐军腹背受敌,处境就十分危险,想逃走都不容易。我们让梁军的战船在长江里顺流而下,下游来的梁国援兵看见这么多无人的空船,一定以为江陵已被攻下,萧铣已经完蛋,马上就会丧失斗志,这时招降他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众人击节赞叹,马上依计而行。萧铣的援军看见大批的无人舰船后果然上当,放慢了急驰如飞的脚步,唐军加紧围攻江陵,萧铣的末日来临了。

江陵的求援使者没能冲出唐军的包围圈,无法向外界传递消息,萧铣盼不来援军,终于绝望了,开城向唐军投降。萧铣被送到长安,最终无法逃脱斩首的命运。胜利之后,唐军将士渴望大肆劫掠,想要没收梁军将士的家产,被李孝恭和李靖坚决阻止,“王者之师,是仁义之师,双方各为其主,梁军将士不是罪人,不能这样对待他们。现在还有很多地区尚未归附,我们如果不能宽大为怀,梁军就会放下投降的念头,与我们死战到底,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在李靖的严格约束下,唐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江陵的人心安定了,梁军余部纷纷归降,唐军兵不血刃,控制了梁国的全部领地。李靖成就大功,被封为上柱国和永康郡公,任命为岭南抚慰大使,拥有“承制拜封”的特权。他采用怀柔政策,尽力招抚,共得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岭南地区归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李靖成为检校桂州(今广西桂林)总管,为朝廷镇守岭南地区。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江淮地区的农民军领袖辅公祏再次反唐,自封为宋国皇帝,以丹阳(今江苏南京)为都城,举兵直指海州、寿阳。李渊再度任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发兵围剿辅公祏的江淮军。辅公祏自守丹阳,辅公祏的部将冯慧亮、陈正通驻守博望山和青林山,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战。唐军诸将提议,绕道进攻丹阳,只要丹阳城破,冯慧亮等人必然不战自溃。李靖否决了这一提议,“丹阳城防坚固,如果我们不能一举拿下,冯慧亮等人再从背后进攻我们,唐军腹背受敌就很危险了”,李靖说出了破敌之策,马上被李孝恭采纳。唐军派出老弱士卒上门挑战,被江淮军打得抱头鼠窜。江淮军眼见唐军如此没用,大喜过望,赶紧发兵追赶,很快落入了唐军的埋伏,江淮军损失惨重,一败涂地,博望、青林相继失陷。李靖乘胜进攻丹阳,辅公祏弃城而逃,路上被属下出卖,在浙江武康镇被献给了唐军。辅公祏在丹阳被斩首,江淮平定了,唐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这中间,长江流域归入大唐版图,李靖居功至伟。他被唐高宗升为兵部尚书,担任扬州都督府长史,和李孝恭一起出镇江南,这时,他已经成为李渊父子眼中的战神。

武德八年(公元265年),突厥进攻太原,李靖率领一万江淮精兵北上,驻守太谷,与突厥人展开血战。此次参战的其它唐军部队损兵折将,唯独李靖所部得胜而还,以后,得以全面参加反击突厥的战争。武德九年,突厥进攻灵州,李靖率部在青铜峡附近与颉利可汗血战一日,打退了颉利可汗。李靖担任了灵州大都督,抗起了北方防御的千斤重担。此时,秦王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的权利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李建成处心积虑地要扳倒这个功勋卓著的弟弟,李世民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武德九年六月,太白金星两次在白天划过天空,玄武门之变爆发了,李世民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不久,唐高祖让位给李世民,成为太上皇,李世民成了唐太宗。在兵变发生之前,李世民曾派人去征求李靖的意见,李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表示了中立的态度。军人不干政,这本是一位将军应有的操守,李世民是位杰出的帝王,当然理解李靖的所作所为,他即位后,马上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后又代理中书令,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领十几万大军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带领3000精锐骑兵,夜袭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可汗以为来得是大唐倾国之兵,慌忙逃跑,一直跑到今天的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定襄落入了李靖手中。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十分欣慰,“当年李陵以5000步卒血战匈奴,虽败犹荣,今天李靖以3000骑兵就威振北方,实在是闻所未闻,当年渭水之盟的耻辱一战而雪”。

颉利可汗审时度势,决定向唐朝求和,并且愿意自为人质,李世民表示同意,派出唐俭作为出使东突厥的外交使节。李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悄悄跟在唐俭后面,在唐俭和颉利可汗握手言欢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唐军所向披靡,斩首一万多级,俘虏突厥男女老少十八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被唐军所杀,颉利可汗拼命逃窜,却逃不出李靖的手掌心,贞观四年三月,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获,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灭亡了。大唐威振四方,万国景仰。在庆功宴上,李世民亲自起舞,李渊用琵琶为之伴奏,举国欢腾,共同庆祝大唐帝国的旭日东升。

李靖却陷入了麻烦之中,御史大夫弹劾他纵兵掳掠,把突厥珍物一抢而空。在唐太宗面前,李靖没有为自己辩解,诚恳谢罪。唐太宗喜欢名将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奖其功,赦其过。不久,唐太宗了解了更多的情况,知道李靖并没有染指突厥珍物,就坦率地向李靖认错,“以前有人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我偏听偏信,现在我知道那些都是小人的谗言,请你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他赐绢二千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参与国家大政。

熟读史书的李靖当然知道,在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面前,恪守君君臣臣的那一套最为保险,在朝堂之上,他“恂恂然似不能言”,从不乱发意见,老成持重,博得了“一代楷模”的赞誉。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靖以足疾请辞宰相之位,获得恩准,但唐太宗仍然请求他每隔几日去参加宰相会议。

不久,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起兵犯边,64岁的李靖又一次披挂出征。唐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五路大军数万人马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不敢与李靖硬拼,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慕容伏允逃进沙漠,以为唐军不会追击,李靖采纳侯君集的建议,决定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他们兵分两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李靖部在曼头山(今青海湖南日月山)和赤水源(曼头山西)大败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被迫逃往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以西)。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唐军会师于大非川,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李靖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太宗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李靖大获全胜,班师回朝。

麻烦又来了,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在讨伐吐谷浑的战争中,延误军期,被李靖以军法处分。回朝之后,竟然诬告李靖拥兵谋反。李世民虽然不信,但也详细调查了一番,最后,以诬告罪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朝廷指派到李靖家里学习兵法的侯君集向唐太宗抱怨,说李靖只传授一些基本的东西,高深的兵法却不肯倾囊相授,这是对朝廷有贰心的表现。唐太宗把李靖叫来责问,李靖坦然相告,“我教给侯君集的兵法已经足以安帮定国”。后来侯君集打算拥立皇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明正典刑,可见李靖的先见之明。李靖的一个儿子也因为与李承乾关系友善,卷入宫廷斗争,本来是要流放岭南,因为李靖的原故,流放到吴郡。

贞观十一年,李靖改封卫国公,贞观十四年,李靖的妻子去世了,李世民降诏哀悼。为了表彰李靖平灭东突厥、扫荡吐谷浑的战功,让李靖的陵墓筑成突厥的铁山和吐谷浑的积石山形状,与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一样,名垂千古,光耀后世。

平定江南

在平定江南之前,武德三年,李靖参与唐军与王世充的战斗,初立战功。于是,李靖被派往南方参与平定江南的战斗。路上,李靖协助当时的庐江王李瑗消灭了一股蛮贼,而之前,李瑗数次被这股蛮贼所打败,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江南还很不安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唐朝很缺军事人才。

李靖到达硖州后就与当时江南萧铣的军队形成对峙,进展缓慢。这时候,唐高祖李渊就以此为借口又想杀李靖,他暗中命令当时的硖州都督许绍杀李靖。而许绍却对李靖很赏识,为他求情,李靖再一次幸免于难。这也说明李靖的军事才能受到了当时广泛的认可。

恰逢当时的赵郡王李孝恭与开州冉肇则的战斗不利,李靖率兵八百,袭击敌军,然后又在险要地段埋伏,斩了冉肇则,俘获五千多人,打了个不小的胜仗。这下唐高祖很是高兴,对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李靖就这样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让当时的皇帝想杀他都不得。

武德四年,李靖详细陈述了他平定江南的方案,得到了唐高祖的认可。这次,李靖被委任为行军总管,兼摄李孝恭行军长史,实际负责军事行动。八月,李靖的军队在夔州集结。当时正值长江水涨,萧铣认为李靖不可能进军,就放松了戒备。九月,李靖决定进军,当时李靖手下的将领主张水退后再进军,而李靖却认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趁着萧铣戒备松懈之际,顺流而下,以疾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兵临城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就搞定了。李孝恭也同意李靖的意见,于是,唐军迅速进军至夷陵,遭遇的是萧铣手下的猛将文士弘和他率领的数万精兵。

李孝恭主张主动出击,李靖反对,他认为文士弘是一员猛将,而他所率领的又是精锐部队,不如等到对方士气低落后再出击,但是,李孝恭还是出击了,结果如李靖所料。对方在打败唐军后,大肆掠夺物资,这时,留守营寨的李靖果断出击,大破文士弘部队,然后,率领一支军队趁胜追击,顺流而下,包围江陵。

萧铣情急之下,赶紧在江南征兵,但为时已晚。而李孝恭大部队也赶了上来,与此同时,李靖又打败了对方杨君茂、郑文秀等人率领的军队。大兵压境,萧铣投降。

李靖又主张严肃军纪,严禁杀戮,于是,江南一带迅速摆平。接着,李靖又迅速平定了岭南地区。

武德六年,辅公祏在丹阳谋反,于是,李靖又作为李孝恭的副手出征,当然,李靖还是实际的主帅,同时,李勣、任瑰、张镇州、黄君汉等七总管都受他的节度。

唐军到达舒州,当时对方的情况是:冯惠亮率水师三万屯当涂,陈正通、徐绍宗领步骑二万屯青林山,在梁山连铁锁阻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与冯惠亮为犄角之势。

在战前会议上,大多数将领都主张避开冯惠亮部、陈正通部而直捣辅公祏的丹阳巢穴。李靖反对,他认为丹阳巢穴同样有重兵把守,如果贸然前往,一时攻克不了,冯惠亮部、陈正通部回师救援,就会陷于对方的夹击之下。当前之计强攻冯惠亮部、陈正通部反而是出乎对方意料之外的上策。

唐军开始的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但是,击败冯惠亮部、陈正通部后的情况又在李靖的意料之中。唐军击败冯惠亮部、陈正通部后,李靖率轻兵快速进军到丹阳,很快搞定了辅公祏,江南悉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李靖所平定的南方地区为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就户口而言,当时武德年间为二百万左右,对比之下也说明李靖的战功确实显赫。历来在介绍唐初统一战争时,强调的都是李世民在北方中原地区的经营,其实,李靖的功绩决不逊于李世民。当然,人家李世民是唐太宗嘛,后人总是更给他面子。

深具韬略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长安,灭隋建唐。李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幕府,从此追随李世民,为统一中国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李靖在多年征战生涯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配合李孝恭平定萧铣,之后到岭南桂州(今桂林),招抚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以功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派遣宗室赵郡王李孝恭、行军总管李靖率领大军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下,进攻萧铣。萧铣盘踞两湖,于隋朝末年在巴陵(今湖南岳阳)称帝,定国号为梁,后迁都江陵。李靖献“图铣十策”。而萧铣认为,唐军此时“必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李靖看准这一战机,果断率兵东进,越过三峡天险,直捣萧铣的老巢江陵。李靖运用“行间”谋略,包围江陵城后,下令将俘获的船只400多艘全部丢弃在江中,让它们顺水漂流东下。因为他事先已经秘密派遣间谍,探知萧铣正在征召江南的兵马,于是使用这招“弃舟舰塞江而下”的谋略。果然,萧铣的援兵见到满江漂下的舟舰,以为江陵已被攻破,不敢进军增援萧铣。萧铣措手不及,节节败退,最终投降。

萧铣投降后,李孝恭接受李靖的建议,对萧铣部属从宽处理,使汉江一带割据势力纷纷接受唐中央政府的管辖,为解决原归附于萧铣的岭南诸州问题奠定了基础。

为统一岭南,李孝恭派李靖等一方面分头招抚愿意归顺的岭南各少数民族首领,一方面继续对不愿归顺的少数民族地区用兵。此后钦州宁长真、高州冯盎、贵州(治今贵港市南)李光度等表示归附,而高法澄、冼宝彻、冼智臣以及邕州、严州(治今来宾)僚人等也被唐朝大军降服。李靖按照朝廷的制度一一授予他们相应的官爵,岭南60余万户归于唐朝,唐中央政府确立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此次平定岭南,是唐王朝统一全国的重要军事政治行动。

唐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见到从桂州进贡来的、上面书写有“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的瑞石,对李靖说:“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迹之乡。观此瑞文,如符所兆,公可一巡乎?”李靖乐于受命。于是,李靖被任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此后,李靖坐镇桂州,分道派人访民疾苦,安抚首领,对巩固唐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靖在广西期间,曾多次视察藤县、苍梧等地。他关心百姓疾苦,每到一处都对百姓嘘寒问暖。藤县百姓敬重和思念李靖,曾在东山上建李卫公祠,后建八贤祠,将其并入祀奉。南宋绍兴丙辰(1136年)秋,有人刻李靖的《上西岳书》于李卫公祠内,世称“国公碑”:

布衣李靖,不揆狂简,献书西岳大王阁下:靖闻上清下浊,爰分天地之仪,昼明夜昏,乃著神人之道,又闻聪明正直,依人而行,至诚感人,信不虚矣。伏惟大王嵯峨擅德,肃爽凝威,为灵术制百神,配位名雄四岳……捧忠义之心,身倾济世志吐肝胆于阶下,惟神鉴之。愿告进退之机得遂平生之志。有赛得之时,终陈击鼓,若三问不对,亦何神之有灵?然后即靖斩大王头,焚其庙,建纵横之略,亦未晚也。惟神裁之。

此碑文字龙飞凤舞,多为达官贵人和地方名士拓印收藏,视为宝物。

据邝露《赤雅》记载:“李卫国公少年愤隋乱,上书西岳,义愤激昂豪迈,具见本色。后为桂州行军总管时,刻于勾漏。”如今留在北流市勾漏洞口的《上西岳书》,其实是清朝人按照拓本复刻出来的。历代官民敬仰李靖,吟咏甚多。清人霍鋐就写有《登东山李卫国公祠》,颂扬他:

自古英雄有几人?千秋庙食古镡津。上书壮气摇山岳,拔剑灵威泣鬼神。碑在未教风雨蚀,花香不减物华新。荒凉台榭知多少?惟有名祠亿万春。

李靖到广西后,得知瑞石出自普陀山石林(现桂林七星公园内),就在山上修建“庆林观”,上报皇上。皇上高兴之余,亲笔题写了观名。

李靖在广西期间,为加强防守,派人修筑了桂州子城,后来又增修外城、夹城。这是见于文献的桂林最早的筑城记录。

平定萧铣当年,唐朝统治者改始安郡为桂州,仍设桂州总管府,桂州成为唐朝在今广西地区北部的统治中心。武德七年(624年),改桂州总管府为桂州都督府;唐开耀元年(681年),改置桂州经略使,治所均设在桂州。为加强统治和方便经济文化交流,唐统治者从高祖武德四年至僖宗光启四年(621~887年)的260余年间,对桂州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建设和拓展。

李靖修筑桂州城,城池周长“三里十八步”,城墙高“一丈二尺”,有东门(“东江”)、西门、南门(“滕仙”,今古南门)、西南门(“顺庆”)四门。城址位于独秀峰东南,漓江西岸,中心在今解放路与正阳路交汇处。李靖所筑城称“子城”,因为是官府衙署所在,故又称“衙城”。

此外,他还在桂州城北面修筑临源县城(在今兴安镇中学内)。

李靖在广西留下不少传说,他在傩戏中尤其有着极高的地位。在中国傩文化中,桂林傩文化占有特殊地位。在临桂、灵川、全州、兴安一带,“令公”和“武婆”是傩戏中的主角。桂林傩戏中的“武婆”是武则天,“令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靖。“令公”有着三副面孔——武相、文相、兽相。李靖一生南征北战,他的身份自然是武将了,所以用红面“武相”作为他的本相;李靖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期间,对广西百姓很和气,做了不少善事,所以用白面的“文相”作为他的善相;那时候的广西山高林密,传说妖魔多、鬼怪恶,李靖曾化作三头六臂的神斩妖除魔,所以用金面的“兽相”作为他的凶相。

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在他的著名兵书《备论》中赞誉李靖:“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诏令枢密院对《李靖兵法》进行分类解释,好让人们读得透、看得懂。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又诏令何去非校订《孙子》、《李靖兵法》等7部兵书,把它们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史称《武经七书》。在《武经七书》中,除《李靖兵法》外,其余6部都是先秦的作品。

天下英雄谁敌手

消灭各路反王后,唐朝的天下并没有太平,北方的突厥在定襄城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天子,声称为隋朝复辟,不断对唐发动进攻,严重威胁着唐朝的统治,甚至让李渊害怕到要放弃长安避难。武德八年,突厥大举进攻太原,李靖就在此时奉命帅江淮精兵一万人北上参战。由于突厥战斗力太强,这次参战的各路唐军多有损伤,甚至连督战的中书侍郎温彦博都不幸被俘。只有李靖所部保持不败,得以全军而还。由于李靖在对付突厥时表现优异,李渊任命李靖担任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线防御突厥。九年四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进犯,李靖帅部在灵州与颉利血战一日,迫使颉利退兵。因为这次战功,李靖调任灵州大都督。

九年六月,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政治斗争达到顶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控制了唐朝军政大权。事发之前,李世民的心腹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鼓动他发动兵变,李仍犹豫未绝。为争取更多同志,李世民派人去“征求”李靖和李世绩的意见,这二李是当时最优秀的大将,自然是李世民重点拉拢对象。不料二李竟然均拒绝响应,对太子之争采取中立态度。李世绩也就罢了,李靖曾受李世民救命之恩(见上篇),却在关键时刻不站在李世民一边,可能是他的个人道德心超过了他对李世民的感恩心,毕竟挑唆人家兄弟相残不是什么有光彩的事;也可能是他认为太子党和秦王党势力相当,不知该下注给谁,索性保持中立;也许他认为自己只是军人,不该参与政治斗争。总之,李世民的上台,李靖并无拥戴之功,连摇旗呐喊的功劳都没有。

不过,李世民上台后,李靖还是服从其领导的,李世民也没有因为他不参与兵变而歧视他。李世民甚至认为李靖和李世绩不参加兵变密谋是有,守的表现,上台以后对二李好生敬重。分析李世民的心态,排除为收买二李拉拢人心的成分后,可能还是有些真实性在内,长孙无忌等人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要对自己负责;而二李是国家的大将,所以只对国家负责,这种拒绝参加政治斗争的大将是最让统治者放心的,可以视为国家栋梁,当然必须加以珍重。

八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可能是为了给李世民一个纪念,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倾国之兵南下,直打到长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摆了空城计,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和谈,侥幸将颉利吓住,双方结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刚称帝就遭了突厥这么个下马威,其愤怒可想而知,从此日夜练兵,图谋报复。

不用多久,报复突厥的机会就来了。仿佛天亡突厥,李世民上台后突厥地方连年灾害,牲畜战马损失极大,颉利可汗又不善于内政,弄得突厥人心离散,连当年一起进攻长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动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下令发动进攻。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只带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认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正统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隋朝傀儡“皇帝”,以此与唐朝抗衡,杨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没有料到唐军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发动进攻,这次奇袭非常成功,定襄被一举攻克,杨政道被俘虏。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必定以倾国兵力进犯,不然李靖这种大将不会出现,草木皆兵之下,颉利不敢迎战,主动向北撤退。李靖发现了颉利的判断失误,索性就冒充唐军主力的样子在后追击(当然只能虚张声势,不敢真的追上),同时派人恐吓收买突厥各路小诸侯小可汗,令他们投降唐朝,弄得颉利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万部队。李世民评价李靖此战说,当年李陵以五千人进攻匈奴,即使是战败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进攻突厥,而且还大获全胜,这个功劳“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颉利可汗眼看已无力与唐朝为敌,于是遣使求和,愿意举国内附,甚至同意自己亲自到长安朝见(和当人质差不多),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纳,派李靖带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俭做外交使节去颉利那里“抚慰”他。当时颉利手下还有数万战士,这数万人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狼狈逃亡之下还能留在身边没开小差的自然是忠臣),其战斗力仍不可忽视,应该还没到穷途末路要主动投降的地步。可能颉利的所谓求和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当年高丽就多次用假求和麻痹了隋炀帝,使隋军多次错过取胜良机,大概颉利也想用这招对付李世民。

理论上说,颉利用这种缓兵之计是可行的,汉族皇帝的天朝大国思想总是会及时发作,“你看那些蛮夷已经同意归顺了,我们作为文明人再去坚持赶尽杀绝未免太粗鲁了”,李世民也确实同意了和谈,应该说颉利求和的目的是达到了。不过遗憾的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其实要了自己的命,本来唐军在前线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谈这段时间,唐军的主力在李世绩的带领下终于赶到,与李靖汇合了。如果颉利不和谈而继续逃跑,李靖兵少绝对不赶穷追,颉利一和谈,倒把唐军主力给等来了。

二李合兵后,决定利用颉利自以为得计防御懈怠之时,以精骑突袭颉利大帐。李靖的部将张公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两位大将再发动进攻就有自作主张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节正在突厥处,如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威胁使节的安全。李靖答复说,这一战是立千秋功业的良机,时不可失,至于那个外交使节唐俭“何足惜也”。李靖这话的确没错,一个大将看到可以消灭敌人的良机,哪里还会顾虑那么多。当然了,这对倒霉的外交官来说是太不公平,他在毫不知情下就被李靖舍弃了,即使要当烈士,也该是自愿才动人,被自己人拥戴为烈士就很无趣了。而且这个唐俭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劳是揭发李渊的表弟独孤怀恩密谋造反,当时李渊正要动身去独孤怀恩营中视察,唐俭的密报及时赶到,真正是有救驾之功。虽然李渊已经倒台,唐俭的地位已没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实在是担了很大的风险。

大器晚成的李靖

人们了解李靖多是通过他和红拂女的故事,在故事中李靖是个年轻的帅哥,而且,少年得志,得到当时的唐高祖李渊,以及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得以建功立业。

李靖是个帅哥倒是不假,但是,并不是少年得志,而是大器晚成。贞观二十三年,李靖七十九岁,贞观共二十三年,之前是武德,共九年,而李靖主要的军事生涯开始于武德年间,当时,李靖已经是五十出头的老帅哥了。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祖父李崇义,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亲李诠,隋赵郡守;舅舅就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李靖经常与他的舅舅谈论兵法,并且得到赞赏,韩擒虎曾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此外,当时的隋朝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对李靖很赏识。杨素甚至指着自己的坐榻说:“卿终当坐此。”

这些都说明李靖出身当时的贵族,所以,他与当时的那些上层政治人物才会有交往。当然,韩擒虎、杨素的话完全有可能是后人出于对李靖的褒扬而事后添加,不必太过确信。但是,这些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李靖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军事天分。

李靖是个帅哥,“姿貌瑰伟”,并且文武双全,男人又帅又有才就很容易说些大话,李靖也不能免俗,他就曾扬言:“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这有点像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仲、乐毅,看来古今的政治风云人物都好这一口。

李靖开始当的官并不大,他先后当过隋朝的长安县功曹、驾部员外郎、马邑郡丞。分别相当于长安县人事局局长、中央交通部干部、马邑市副市长。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可以说是对李靖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在塞外与突厥打仗,而李靖就觉得李渊有谋反的意向,于是就去当时隋炀帝所在的江都告密,因为道路堵塞而没有去成,当李渊攻克长安后,知道了李靖的意图,就要杀李靖,这时候李靖大叫起来:“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唐高祖觉得李靖的话充满豪情壮志,也很感动,而且,李世民又坚持替李靖求情,于是,李渊就放了李靖,李世民把李靖召入了他的幕府。

唐高祖李渊想杀李靖,李靖大叫后又被释放的情节很像张守珪要杀安禄山,安禄山大叫“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而被释放。所以,这件事情渲染的嫌疑很重。

这件事情的合理的解释大概是这样:李靖的确对李渊的图谋有所察觉,这当然因为李靖本人也是个政治风云人物,也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作为隋朝贵族成员,当然反对李渊。而李渊、李世民之所以对李靖网开一面是因为一方面创业之初需要争取前朝贵族的支持,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李渊、李世民对李靖也有所耳闻,否则李世民也不会让李靖进自己的幕府。

在这之后,李靖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李靖的军事生涯,唐太宗概括为“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分别为平定江南,击溃东突厥,打败吐谷浑。

战神传奇

从水里打到陆上,从内乱打到外患,从突厥打到吐谷浑,一直打到65岁,让四夷八方那些大大小小的政权,都心甘情愿地臣服在李世民的脚下,他才脱了战袍,进了朝堂,成为李世民的宰相。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战无不胜的大将,唯独李靖成就了传奇——没有“不许将军见白头”,没有“狡兔死、走狗烹”,名将们的悲剧他全部免疫。李世民对他的信任简直可以叫历代将军们嫉妒。

最后,年近八十的李靖老迈而终时,悲伤过度的李世民,模仿卫青墓的“阴山”和霍去病墓的“祁连山”,一口气把突厥铁山和吐谷浑积石山,双双“搬”到了李靖的陵墓上,让它们永远屹立在自己的昭陵里,向后人讲述他心爱的战神的故事……

你一定能坐上宰相位子

李靖的武艺,是有家学渊源的。

隋末的陇西李家,声名赫赫。李靖在祖、父两辈的影响下,从小文武双修。但最严格的教练,是他的舅舅——活捉陈后主、名满天下的韩擒虎。舅舅的操练方法很有创意:往自己两只耳朵上挂着小铁环、光头上放一枚铜钱,要李靖跑马而来、枪挑双环、回马刺钱。

如果枪挑不准呢?

那当然是要了舅舅的命。

小李靖不敢怠慢,苦练三个月,操枪跃马,闪电之间,已经连出三枪,挑下了双环和铜钱。韩擒虎大喜,“将来可与我讨论孙子兵法的人,唯有李靖了。”

从此李靖年纪虽轻,已名声在外。就连隋炀帝的权臣、当朝宰相杨素,都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阁下他年必能坐上我的位子。”

李靖果然“坐”到了。只不过,那已经不是隋朝宰相宝座,而是唐朝尚书左仆射的位子。而他和唐朝的缘分竟是从刑场上开始的——

隋炀帝统治下的第12年,李靖以而立之年,驻守马邑。无巧不成历史,他正是太原留守李渊的下级。精于军事的李靖,自然嗅到了空气里不寻常的味道,他打算回江都,向隋炀帝告发李渊。后来不知何故,他滞留在长安。李渊攻下长安,便欲杀他而后快。危急之时,李靖坦然大呼:“明公不想成就大业吗?为什么斩杀壮士!”

这句话,是李靖为唐朝效力的表白。

在李世民的求情下,李渊刀下留人。他可能没有想到,此举为唐朝留下了万里前程。4年以后,当辽阔的北方平原成为二公子李世民驰骋的天地,南方的水乡泽国就是李靖一个人奇光绽放的舞台。

起于中原地区的李唐政权,要想完成统一,势必南下作战。当时,萧铣以梁朝皇族后裔的身份,趁着隋末乱世,已经控制了长江流域大片土地,定都江陵,仗着水势与李渊对抗。

谁说北人就不擅水战?灭萧铣之战就是李靖献给唐朝的见面礼,也是最有趣的一次战争,步步兵行妙棋。

第一步,李靖将巴蜀酋长的子弟都招来做官,形同人质,在萧铣的后方釜底抽薪;第二步,力排众议,在长江汛期发兵,水势汹涌,突袭江陵,打一个措手不及;第三步,将缴获的舰船全部“扔”到长江中,使萧铣的援军误认为江陵已破,在长江上迟疑观望,是为攻心之战;第四步,拿下江陵之后,严令唐军不许劫掠,收拢民心,一个月之内,就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萧铣政权的全部领地。

喜讯传来,李渊对李靖又封又赏,浑不是当年要杀他时的态度了。

让李世民拥有异族联军

从李世民刑场求情的那一刻起,李靖就注定要和李世民的雄心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登基后,国家的注意力由内转向外,首当其冲的便是不时来找麻烦的草原民族——突厥。

贞观四年正月,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兵部尚书李靖,带着三千精骑,奔进了孤寂的苍穹里。出马邑,袭定襄,夜攻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大帐……剪灭东突厥的序幕拉开了。

慌乱中的颉利,简直是自己吓唬自己。他以为李靖出动了倾国之兵,于是仓皇北逃。等他逃得够远了,又自作聪明玩起了“请降”之计,以求喘息时间。

于是,远隔千里,一个在宫廷、一个在塞外的君臣,开始了一次默契的战略配合。李世民派来了议和的使者唐俭,也暗中派来了李世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就在唐俭和颉利握手言欢之时,李靖抓住了突厥人一瞬间的松懈,铁山之侧,突然出袭,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灭亡了。

一月出征,四月凯旋,仗就这样结束了,迅速得惊人,又让人激动得无法自持。还有什么可以庆祝贞观朝的大喜呢?凌烟阁里灯火通明,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了琵琶,皇帝李世民站了起来,当着同样沉浸在欢乐之中的群臣贵戚的面,在父亲的琴声中,翩然起舞……

这是李世民时代一次登峰造极的胜利。就是从那个绚丽的夜晚开始,李世民被推举为四夷宾服的“天可汗”。这不只是个虚荣的头衔,而是宣告着,大唐可以组建“天可汗”联军了。

李靖,理所当然是第一位“天可汗”联军统帅。

贞观八年,他受命率领由汉族、突厥、契等各族将士组建而成的军队,出兵攻打吐谷浑。李靖迎来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行军。吐谷浑盘踞于青海,在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仗着天时地利,曾经三次令唐朝军队无功而返。

李靖的策略是:不做正面进攻。

几十万唐军,硬是从青海甘肃交界的狭窄小路上穿越过去,在吐谷浑身后发起了进攻。半年的时间里,李靖横行青藏高原五六千里,最终在积石山恶战一场,吐谷浑可汗被杀,其国土尽归唐朝。他创下了贞观时期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为自己的出征划上了完美的句号。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驰马纵横的主帅,已是65岁的老人了……

回想盛年时的长江之战,令人感叹:还有哪一种环境、哪一种战术,是李靖所不能的?!“李天王”进了封神榜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靖不仅仅是一个战神。

当年,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水火不容时,李靖正手握重兵,驻防边塞。李世民派人去征求他的意见,想在兄弟之争中得到他的支持。李靖只是无言。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中,面对有恩于己的李世民,他选择了中立。正是这个姿态,赢得了李世民对李靖政治操守的信任——毕竟大臣当以朝廷安稳为重,这也体现了李靖政治上持重的一面。

大胜突厥后,御史大夫弹劾李靖治军不严、纵兵掳掠、私占珍宝,李靖没有辩解,只心平气和地听着。李世民知道李靖的委屈,亲自向他道歉。大胜吐谷浑,又有人诬告李靖拥兵谋反,李世民把肇事者流放了。最后,当跟着李靖学兵法的侯君集抱怨他不肯教最高深的兵法,是对朝廷有造反之心时,李靖总算回敬了一句:“这是因为侯君集自己想谋反。”不久,侯君集果然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夺位之事,成为贞观朝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李靖就是这样坐在宰相位子上,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沉稳、谨慎的口碑。年近八十的时候,他老迈的身体,终于不能再为贞观朝操劳了。退休之后,皇帝的书信频频捎来:“可有日夜照顾你的老看护?你的生活起居都怎么样了?”一个手握兵权、功高震主的名将,能获得如此真挚的君臣情谊,在历史上何等罕见。

不过,才貌双全的卫国公李靖,到了民间故事里,便是另一种传奇了。神话中的托塔天王,不知何时与李靖挂上了钩,也不知经过怎样的演化,硬是把李天王弄到了陈塘关,成了《封神榜》里的将军不说,还有了个名叫“哪吒”的儿子。就像尉迟敬德和秦琼慢慢变成了门神一样,几百年后,李靖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战神。

更有甚者,佳人如红拂,愿和李靖私奔;英雄如虬髯客,愿与李靖相交。他们并称为“风尘三侠”,成就了一篇浪漫多情的小说《虬髯客传》。有趣的是,贞观十四年,李靖的妻子去世,李世民曾降诏以示哀悼,可惜这位夫人的名姓无可稽考,不能为传奇添上最后一抹动人的色彩。

直到1300年后的今天,在西安的唐太宗昭陵里,李靖的陵墓依然那么显眼。那是铁山和积石山的身影,在风霜雪雨中,讲述着属于李靖的骄傲——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兵法传世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仅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和《弓诀》等,可惜后世都失传了。今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李卫公问对》)系宋人所撰,盗用李靖之名,不足为据。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有关李靖的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都有所记载。

李靖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不避亲疏与仇雠,以惩恶劝善,激励将士。《卫公兵法》说:“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饰、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他欣赏诸葛亮斩马谡的军法严明,又称道曹操因违犯军纪而割发示众。为了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李靖申明了二十四条法令:如漏泄军事斩之,背军逃走斩之,或说道释、祈祷鬼神、阴阳卜筮、灾祥,讹言以动众心,并与其往还言议者斩之,吏士所经历侵略者斩之,奸人妻女及将妇人入营斩之,吏士破敌滥行戮杀、发冢焚庐、践稼穑、伐树木者斩之……。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支战斗力强、军纪严明、深得民心的军队。在对敌作战方面,李靖特别主张善于因势利导。《卫公兵法》说:“凡事有形同而势异者,亦有势同而形别者。若顺其可,则一举而功济;如从未可,则暂动而必败。故孙膑曰:‘计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认为:“如我方士卒已齐,号令已行,奇正已设,布阵已定,誓众已毕,上下已怒,天时已应,地利已据,鼓角已震,风势已顺,敌人虽众其奈我哉?”他还比喻说,面对张牙舞爪的猛虎,头有利角的凶兕,自己手无寸铁,身无蔽护,却要与之搏斗,势不可能,其道理也是非常明白的。他总结出:“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如果将勇轻敌,士卒乐战,三军之众,“志励青云,气等飘风,声如雷霆,此所谓气势也”;如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道如“龙蛇盘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如果因敌怠慢,劳役饥渴,“风波惊扰,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营未济,此所谓因势也。”善于因势利导,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在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的时代,李靖认为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是至关重要的。《卫公兵法》说:“军志》云:‘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矣’。”他指出,要根据双方的地利条件,及时决定自己的战略战术。比如:彼此都具有有利的地形,这时就要采取“让而设伏,趋其所爰而傍袭之”的战术;如彼此地形都不利,则采用“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的战术;如在平旷的地方,适用骑兵冲杀,则要“率骑而与阵”;在地势险隘之处,则适于步兵作战。他还指出几点指挥者禁忌的地方:在阴暗的沼泽之地,“沮洳幽秽、垣埳沟渎,此车之害地也”。在有进无出之地,“大阜深谷,洿泥堑泽,此骑之败地也”。他善于利用地物,在“深林盛薄”之地,可以使用矛铤杀敌;在“芦苇深草”之地,则必用风火。他总结说:“凡战之道,以地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地也。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尽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

李靖认为,为了战胜敌人,使用反间计,促使对方相互猜忌,上下离心离德,这是瓦解敌人,战而胜之的策略。《卫公兵法》说:“夫战之取胜,此岂求之于天地,在乎因人而成之。历观古人用间,其妙非一也。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他还进而指出了行使反间计的方法:“且间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潜伺察而致词焉;有因其事,故泄虚假,令告示焉;有因敌人之使,矫使其事而返之焉;有审择贤能,觇彼向背虚实而归说之焉;有佯缓罪戾,微漏我伪情浮计使亡报之焉。”要更好地使用反间计,达到预期的目的,“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李靖还进一步指出,在我方使用反间计的时候,还要提高警惕,严防自己中敌人的反间计。他说:“且夫用间以间人,人亦用间以间己,己以密往,人以密来,理须独察于心,参会于事,则不失矣。”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如果只考虑用反间计,却不提防对方也会使用反间计,以离间我方,就可能出现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危险了。《卫公兵法》还列举了将帅不善于统兵作战的十大失败因素:“军中有贤能而不能用者败;上下不相亲而各谈己长者败;赏罚不当而兵士多怨者败;知而不敢击,不知而击之者败;地利不得,而卒多战阨者败;劳逸无别,不晓车骑之用者败;觇候不审而轻敌懈怠者败;行于险道,而不知深沟绝间者败;阵无选锋,而奇正不分者败。”之所以会导致这十败,是因指挥者不善于用人抚士,不知己知彼,不懂地理,不懂阵法等所造成的。因此他结论说:“凡此十败,非天之殃,将之过也。”李靖对下营安寨及斥候也有一套理论。《卫公兵法》说:在平原广袤、无险可守之地扎营,要作方营,即把军队分为七军,“中军在中央,六军总管在四畔,象六出花。”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必须放哨警戒,安排好斥候,哨兵“须择勇敢之夫,选明察之士,兼使向导,潜历山原,密其声,晦其迹”,哨兵必须精明强干,见微而知著,“见水迹则可以测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可以辨来寇之驱驰也”。

出将入相得善终

李世民召来李靖,让李靖对此作出解释。李靖说:“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尽臣之术,非反而何?”

李靖之所以不将兵法精要传授给侯君集,是因为他看出侯君集才疏而志大,早已心存不轨。让这样的人精通兵法,实乃唐朝之祸。故而李靖只粗略教了侯君集一点兵法皮毛。这样,一旦边境有事,让侯君集带兵出征也就足够了。

而侯君集却恶人先告状,认为李靖在教他时留了几手是想谋反,真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侯君集说李靖谋反,李靖说侯君集谋反,李世民一时倒真不知谁是谁非了。

江夏王李道宗对李世民说:“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

李世民心中有数,但表面上不动声色。

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果然联合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被杀。

萧、高甑生、侯君集三次诬陷李靖,与李靖两次险遭杀身之祸相比,只不过是他在政治漩涡中遇到的小麻烦而已。

交兵权,闭门谢客,晚年明哲保身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世民是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对李靖这样的功臣尚不能完全信任,又何况昏君、暴君呢?

李世民驾驭功臣手段便是恩威并用。他并没有像李渊那样对李靖动过杀机,只是想通过别人对李靖的弹劾,稍稍警告一下李靖,让李靖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李靖很明白李世民的心思,所以在萧弹劾他之后,便写了一份《乞解职表》,以“疴疾日侵,腰脚疼疲”为由请求退休。全文如下:

臣闻宰臣程材樗散,无栋梁之用;陶冶成器,满盈有倾覆之忧。是以量力著于鲁史,招损陈于夏载。臣固庸流,无阶贵仕,短翮慕侣,顾榆枋而自得;骀足追群,瞻燕越而绝思。幸属光华启旦,管库无遗,录其丹赤,弃其瑕滓,假宫商于庸音,披丹漆于朽质。虽复南临徼外,北践沙场,敌必倒戈,人怀尚义。以此为效,实贪天功。而上赏亟行,鸿恩罔已,锡爵胙土,连衡寇邓,腰金鸣玉,方轨崔卢,木石有心,岂不增愧?自滥端副,待罪文昌,颜疚心,屡移星。画一之誉,无纪明时;维鹈之讥,日闻朝听。遂使化洽阴阳,或亏于玉烛,德勋辰纬,时爽于珠联。求其所繇,并臣之咎,加以年事西夕,疴疾日侵,腰脚疼疲,筋力衰竭,虽欲勉励,非复全人。臣犹知之,况于他人!之所祈本陈情,实非敢追踪疏傅,继迹留侯,妄自矫饰,求兹虚誉。若使尸素重任,无损国猷。亦当黾俯匪服,甘受身累,抚事论心,无一而可。乞解所职,养病私门,伏愿暂屏冤旒,曲鉴丹恳,辍天威于雨露,回阳光于葵霍。则寻章载穆,品物咸亨,臣未申投报,方违轩陛,伏纸惭恋,预怀罔极!

李靖在表中表现得极为谦虚,说自己留在朝中没有一点用处,不如请李世民恩准他闭门养病。李世民对此非常满意,连口头上挽留一下也没有,立即批准了。

李世民还特意下诏表扬李靖激流勇退的气度,诏书说:“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

对于官场中人来说,做官是其一生的职业与追求,一旦没有官做了,那滋味可谓生不如死。这与专制社会中做官可以得到的巨大利益是分不开的。所以,李世民说自古以来官僚们都是生命不息,官欲不止,象李靖这样知足常乐的达观之人,实在是太少了!

李世民“成全”了李靖,授之以检校特进衔,加赐灵寿杖,让李靖离职休养。

其实李靖主动引退,并非是因为身体原因,而是鉴于自古功臣不得善终的惨痛教训所作出的明智选择。

敌国已亡,英雄已无用武之地,还执掌重兵做什么?智虑深远者,不用等到皇帝产生疑忌之心,便会自解兵权,以图自我保全。

本来,李世民以为,国内太平,边境安然,不会再有大的战事了,也用不着李靖了。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国难思良将。”吐谷浑的入侵,又使李世民想起了这位百战百胜的老将。

由于李世民刚刚同意李靖退休,现在大敌当前,又想用人家,不禁觉得难以开口。正为难间,李靖得知此事,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李世民大喜,遂将平定吐谷浑的重任交给了李靖。

李靖再显神威,迅速平定吐谷浑,功成还朝,还没等他主动辞职,高甑生的诬告信便已经送到李世民那儿了。

虽说经过有关部门的审理,最终了李靖一个清白。但李靖从此更加谨慎,辞去行军大总管之职,“阖门自守,宾客亲戚一谢遣。”

李世民也顺水推舟,改封李靖为卫国公,准其回家怡养天年。

当初张良为了免受刘邦的疑忌,也是自称身体不好,曾一年多闭门不出。李靖是大军事家,当然明白张子房的用意。他虽然在给李世民的表中说明自己并非是为求功成身退之“虚誉”而学张良,其实正是在学张良,“虚誉”倒是谈不上,明哲保身是其主要目的。

李靖做得也很彻底,不仅不再参政议政,连亲朋故旧也不见,以免再让小人说自己结党营私。

虽然李靖这么做让李世民非常放心、不再疑心他会谋反,从而使李靖远离了人生的激流险滩,但必竟是让人感到可悲可叹的事。

李靖在家,又与红拂女度过了五年的平静生活。红拂女于贞观十四年一病不起,安然长逝。

令人不解的是,红拂女应在长安去世,其墓却在湖南。莫非李靖解职后与红拂女来到了湖南隐居?

史载红拂女去世后,李世民曾降诏表示哀悼,并允许李靖建墓时,仿照卫青、霍去病墓的样子,筑阙以象征突厥的铁山和吐谷浑的积石山,以表彰李靖的功绩。照此说来,可能是李靖将红拂墓址选在了湖南醴陵西山,也有可能是当地民众由于仰慕红拂女这个奇女子而修的空冢。

现在的红拂墓则是由当地乡绅于1925年重修的。据周明道先生所著《中国历代名人墓冢志》载,红拂墓在湖南醴陵西山,墓为八方形,呈半圆拱起,墓顶有四方碑台,上立一汉白玉石碑,书“红拂之墓”四个大字,后人有联云:“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女去世后,李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四年后,李世民欲伐高丽(今朝鲜和韩国),不由又想起了李靖。

李靖闻知李世民有意用他平定高丽,不顾年老多病,慷慨表示愿意为国出征。但李世民看到李靖衰老的样子,不禁心生怜悯,只好决定亲自出征高丽。

李世民即位以来,这是第一次御驾亲征。如果李靖身体健康的话,他是用不着亲征的。没有李靖带兵,用别人,李世民不放心。

征高丽前,李世民曾历数手下名将,对人道:“于今名将惟世、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看来李世民对此三人都不是很满意。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征了。

李世民也堪称著名军事家,在平定隋末群雄的战役中所向披靡。但这一次因没有采纳李道宗乘虚直捣高丽国都平壤之建议,以至在高丽的安市兵困坚城之下,大受挫折,最后无功而还。

回长安后,李世民对此次出征失利大惑不解,曾召李靖问道:“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李靖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对唐军失利的原因洞若观火。但他又不好对李世民妄加批评,便回答说:“此道宗所解。”意思是让李世民去问李道宗,李道宗知道东征失败的原因。

李靖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李世民没有采纳李道宗的正确建议。李世民忙去问李道宗,李道宗又说了一遍曾向李世民提出过的关于乘虚进击平壤的建议,李世民恍然大悟,说:“当时匆匆,吾不忆也。”意思是当时出征匆忙,已经忘了李道宗的建议。

如果换了李靖出征,也许战事要顺利得多,甚至象灭突厥、吐谷浑那样将高丽收归中国版图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批亢捣虚、临机制变,正是李靖的拿手好戏。

李靖故居

是唐代大将军卫国公李靖的府第,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故居又称“李氏园”、“唐园”、“半耕园”、“杨虎城花园”等。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5公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村,据园内涵碧池石刻记载,部分园林建于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修葺。清末回民起义时将此园烧毁过半,和尚明经质慧重修,后辗转归于东里堡刘氏,刘氏后裔刘季昭又重新修葺,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修竹务花,“半耕半读”,并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微篆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使唐园成为渭北驰名的古园林。

1918年,园主人家业衰败,将此园卖给靖国军,遂改名“靖国公园”。靖国军司令部就设在此园,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为园林大门题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门额为“靖国公园”。1930年,杨虎城主持陕政时曾拨款修葺,并在此居住,故又名杨虎城花园。1937年2月为稳定“西安事变”后的全国政局,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临此园与杨虎城将军会谈,共商抗日大计。

李靖故居占地48亩,园内主要建筑有读书堂、妙香亭、观稼楼、挂云楼、溢清阁、八角亭、假山、鱼池、石舫、莲花池、关中八景缩影等,而且布局合理,风格别致。有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之奇巧,兼具中国古代园林“南秀北雄”之特点。亭台楼阁、溢光流彩,奇花异草,四时芬芳,翠竹成林,假山蜿蜓,鱼池、古建、竹林、垂柳及名贵花卉、稀有古树,把整座园林点缀得异常美丽。

李靖故居园内东南处安葬着西北革命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史可轩烈士,烈士陵前建有纪念亭,亭下立有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史可轩烈士之墓”石碑。每逢清明节,全县中小学生来此园进行悼念活动,被市、县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李靖故居的维修管护,曾多次拨款进行维修,先后对读书堂、妙香亭、溢清阁、挂云楼、石舫、鱼池等进行了修缮。2002年省文物局又拨专款对该园进行了重新规划、修缮。该园还珍藏有于右任先生为杨虎城夫人罗佩兰题写的墓志铭、半耕园记等石刻。省内外影视单位也多次在此园拍摄电影、电视剧、风光片。该故居以观光游览,赏花垂钓,爱国主义教育等成为三原县又一热点旅游景区。

第五章 李勣

基本信息

李勣(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徙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父盖,家豪富。

世绩十七岁时,从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大业十二年(616)李密加入瓦岗军后,世绩与王伯当劝说翟让推李密为主。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以世绩为右武卫大将军,封东海郡公。

在瓦岗军破隋将张须陀、王世充诸战役中,世绩皆有功。同年,李密采纳了他的建议攻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开仓赈济饥民,人心归附,壮大了起义队伍。武德元年(618)世绩随李密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此后数年间,他从秦王李世民平定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起义军,又主持和参加镇压兖州(今属山东)徐圆朗、江淮辅公祏起义军诸战役。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贞观三年(629),李绩与李靖分道击溃东突厥颉利可汗之众;次年,平定东突厥,从而安定了北方。兵还,任并州都督府长史。十一年,改封英国公。他在并州共十六年,号为称职。十五年,迁兵部尚书。十七年,以特进、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贬他为叠州都督,又嘱咐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继位后委李绩以重任,以便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高宗即位,立即将他召还,任命他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务。后累进尚书左仆射、司空。总章二年(669)卒。

李绩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他与人一起筹划时,凡有可取者,立即采纳;告捷之时,归功于下。因此部下都乐于效力,所向克捷。后世论唐代名将,必称“英、卫(李靖封卫国公)”。他饱经世故,善于趋避,左迁叠州都督时,奉诏即付,竟不还家。高宗欲立武昭仪(见武则天)为皇后,大臣多反对,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因此,李绩礼遇隆重,一生没有遭到挫折。李绩孙徐敬业,嗣圣元年(684)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被杀,因此被武则天剥夺姓李权利,又名徐勣,后被李显平反。

北朝至唐代曹州离狐人。家道豪富,隋大业(605—618年)末,投翟让军。武德(618—626年)初降唐,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赐姓李。后又避太宗讳,改名李勣。贞观三年,任通漠道行军总管,败突厥军,诏拜光禄大夫,领并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十七年,授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宗立,迁尚书左仆射,诏得乘小马出入宫禁。以太子太师致仕。总章二年卒,时七十六岁,谥“忠武”。李勣兼通医学,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大行于世。李勣曾自撰《脉经》一卷,已佚。

才能杰出

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李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李勣自17岁参军,到76岁去世,在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中,他南征北战,东伐西讨,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所在之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家才干。

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王朝的稳定、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唐太宗曾多次称赞他,认为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封元年(666),李勣以73岁高龄,挂帅东征高句丽,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到总章元年(668),高句丽王高藏投降。终于“高句丽悉平”。(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解除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也告慰了在九泉之下、生前曾经多次出兵高句丽、但却一直未能取得全胜的唐太宗李世民。

故史称:“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临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或问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李勣的成功,还得益于他杰出的政治才能。

在翟让起义之初,“离狐徐世勣(即后来的李勣,下同)家于卫南,年十七,有勇略,说让曰:‘东郡于公与勣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让然之,引众人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聚徒至万余人。”(见《资治通鉴·隋纪七·炀皇帝下》)为后来的瓦岗义军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李密上瓦岗寨以后,李勣见李密才识皆过翟让,又与王伯当等人劝翟让让位于李密。617年夏,“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炀帝诏开黎阳仓赈之,吏不时给,死者日数万人。徐世勣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密遣世勣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降密。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见《资治通鉴·隋纪八·恭皇帝下》)为瓦岗寨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归唐后,他镇守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宾服,号为称职。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