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0:19:11

点击下载

作者: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试读:

中文版前言

现在距离我们完成《策略思维》之日已有十几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博弈论达到全盛时期。当初我们动笔的时候,知道博弈论的人还寥寥无几,懂得将博弈论用于实践者更是屈指可数;有关博弈论的著作充满数学公式,令人望而生畏,其应用也仅限于“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同名电影主角)这样的防务分析员。不过,从那时起,博弈论的贡献渐渐获得世人承认,先是约翰·纳什获得诺贝尔奖,然后有了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如今,在绝大多数大学,博弈论成了热门课程,在不少商学院甚至被规定为一门必修课。博弈论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拍卖金额高达几十亿美元的用于承载手机信号的电波波段,到为麦肯锡这样的顶尖咨询公司提供策略咨询服务,再到预测谁会在真人秀《幸存者》中被淘汰出局,博弈论可说无处不在。

策略思维在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人人都知道孙武和他的《孙子注1兵法》,其实在中国还有很多不那么知名的策略作者和思想家。译者王尔山在翻译本书的时候,就想到了中国历史和传说中的几个故事,意识到这些故事包含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于解释这个理论。现在,她正在考虑撰写一部以这些历史故事为基础阐述博弈论的著作;我们期待早日看到这部作品。

我们希望各位可以从本书得到一些收获。一是改变观点。我们希望你可以从别人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正确做到这一点对于确定你自己的最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从别人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总喜欢把别人看做和我们一样的人,而不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博弈论要求你设身处地,仔细分析自己若处于对方的境地,思路会有什么变化,哪怕你完全不能同意他们的见解。说不定,在你读完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美国人的见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这里说的是做出一系列行动和反行动,预计沿着你现在前进的道路走下去,最后你会到达哪里。我们听说,有一句成语的大致意思是“如果你留在目前的道路上,这就是你最后的归宿”。“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法则却告诉你,应该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找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记住,博弈论说的并不仅仅限于击败对方。这个理论同时解释了建立合作与战而胜之两方面的策略。也许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将孙武和托尔斯泰结合起来,变成《战争与和平的艺术》。

最后,我们希望各位可以从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得到许多乐趣。我们在写作本书时,感到很有乐趣。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巴里·奈尔伯夫 前 言

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用到策略思维。生意人和企业必须借助有效的竞争策略才能生存下去;政治家必须设计竞选策略,使自己得以当选,还要构思立法策略,使自己的主张得以贯彻;橄榄球教练必须制定策略,由球员在场上实施;父母若想教会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自己至少应该变成业余的策略家(而孩子是职业选手);40年来,超级大国的核策略一直主宰着人类的生死。

范畴如此广泛的好的策略思维,一直是一门艺术。不过,它的基础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的。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我们写作本书的信念在于,假如来自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了解了这些原理,他们就会变成更出色的策略家。

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称为博弈论。这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历史尚不足50年。博弈论已经为现实生活当中的策略家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启迪。不过,就像其他学科一样,博弈论也渐渐陷入了行话术语和数学符号之中。虽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但结果却将理解其基本想法变成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我们试图将其中许多重要思想翻译过来,使聪明的普通读者也能读懂。我们用描述性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证明。我们去掉了全部数学以及大部分术语。对于一切愿意思考一点算术、表格和图表的读者,读懂本书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

许多书籍已经尝试过为特定目的找出策略思维的方法。汤姆·谢林(Tom Schelling)关于核策略的著作,尤其是《冲突策略》(Strategy of Conflict)和《军备与影响》(Arms and Influence),都颇负盛名。实际上,谢林还是将博弈论大量应用到核冲突领域的先行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描绘了商业策略当中的博弈论教训,也同样有名。史蒂文·布拉姆斯(Steven Brams)也写过几本书,最有名的当数《博弈论与政治》(Game Theory and Politics)。

我们在本书中并未将整个博弈思想局限于任何一个特定场景;相反,我们用了许多不同的例子说明每一个基本原理。这么一来,具有不同背景的读者总能从中看到一些令人感到亲切的案例。他们还会看到同样的原理是如何适用于相对陌生的情况的;我们希望这样做能使他们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许多新闻或者历史事件。我们还从大多数美国读者共有的经验当中提取例子,比如来自文学、电影和体育的生动案例。严肃的科学家可能觉得这会使策略学问变得琐碎,不过,我们相信,来自电影和体育的熟悉的例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有助于传达重要的博弈概念。

就像托尔金(Tolkien)的《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一样,我们这本书也是以讲故事取胜的。它的“古代起源”是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在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和讲授的一门关于策略博弈的课程。巴里·奈尔伯夫后来也在耶鲁大学的政治科学系以及耶鲁的组织与管理学院(简称SOM)教过这门课程和另一门类似的课程。有许多学生对这些课程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贡献了许多想法,我们深表谢意。尤其需要提到的名字包括安妮·凯斯(Anne Case)、乔纳森·弗莱明(Jonathan Flemming)、希瑟·哈泽德(Heather Hazard)、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和乔纳森·希姆索尼(Jonathan Shimshoni)。和野崇(Takashi Kanno)与岛津泳一(Yuichi Shimazu)承担了将我们的论述和概念译为日语的工作,而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他们也使英文版本变得更完善。

写作一本更接近大众阅读层面而非教科书的想法来自密歇根大学的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他还在初稿阶段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想法和评价。W.W.诺顿公司的德雷克·迈克费利(Drake McFeely)是一个严格细致的编辑,非常了不起,很有眼光。正是他做了非同寻常的工作,才使我们的学术论文成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假如本书现在仍然留有教案的痕迹,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全盘接受他的建议。

许多同事和朋友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早期的草稿,向我们提出了大量详细而出色的改进建议。我们要特别感谢戴维·奥斯汀-史密斯(David Austen-Smith,罗切斯特大学)、艾伦·布林德(Alan Blinder,普林斯顿大学)、塞思·马斯特斯(Seth Masters,S.Bernstein 公司)、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普林斯顿大学)、路易斯·泰勒(Louis Taylor,MITRE公司)、托马斯·特伦戴尔(Thomas Trendell,ATT-Paradyne公司)、特里·沃恩(Terry Vaughn,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以及罗伯特·威利格(Robert Willig,普林斯顿大学)。斯泰西·曼德尔鲍姆(Stacey Mandelbaum)和劳拉·康·沃德(Laura Kang Ward)作为手稿编辑,对我们的错漏之处非常宽容。各位每次阅读的时候,假如找不出一个错误,就该感谢她们的功劳。

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帮助我们确定本书书名的人。哈尔·瓦里安从一开始就建议我们用“策略思维”的书名。耶鲁SOM的学生们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们比较中意的书名包括德博拉·哈尔彭(Deborah Halpern)的“超越球场”以及威廉·巴恩斯(William Barnes)主笔的广告语:注2“策略思维——上阵时千万别忘了它”。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巴里·奈尔伯夫

作为魅力学问的博弈论

(总序)

有许多理由让我向读者们推荐博弈论,也顺便推荐本套丛书。说起博弈论,在过去的10多年里,人们对于它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为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博弈论课程,一些同事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随后,在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博弈论热潮,而这种博弈论热潮是我在1996年发表在当时很有名注3的《经济学消息报》上面的文章所准确预言了的。随后,有一些反潮流的人撰文批评这样的博弈论热,但是,我们看到,即使包括张五常这样的大家在内的批评者都没有成功地为博弈论热降温。在今天的经济学专业杂志上,包括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刊物,甚至在超出一般意义的经济学期刊,譬如管理、法律、政治学、生物学、心理学、军事科学等学术杂志上,运用博弈论方法构造数学模型的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随处可见了。

与许多学问不同,博弈论不仅仅因为它开始成为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一般性研究框架而显得重要,犹如19世纪的牛顿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而且,博弈论还是一门充满韵味且魅力十足的学问。正是由于博弈论那深刻的策略分析与对于大千世界中无所不在的复杂现象的巧妙解读,人们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而且还会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甚至在读了博弈论对于从经济管理到进化生物学一系列学术难题的精妙解读之后,禁不住会大呼过瘾,爽极!

对于许多人来说,科学的价值是能够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其实,这是实用主义者的感受。对于科学家,特别是一些大科学家来说,他们认为科学理论的价值是它无比的美感,譬如爱因斯坦、薛定谔。对于既不同于普罗大众,也不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的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玩科学的感受其实就是有趣。趣味,是使得大多数科学家埋头于学问的主要推力。这种沉迷于学问里面的无穷趣味,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甚至难以企及的境界,那可不是一般的趣味,那是“神趣”!——令人神魂颠倒、忘乎所以之意境!有如窥见上帝秘密之快感和人世间任何其他满足都难以比拟的快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问都能够如此这般地给人带来快乐,但是博弈论肯定是位列其中的。

作为研究策略性互动的学问,博弈论在解释经济行为的原因、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化、进化心理学假说的模型构建、进化生物学的数学化、市场设计与供求匹配等方面大获成功,已经成为生命体行为现象微观研究的重要方法——不仅仅是人类的经济行为。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保罗·萨缪尔森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就一定要读读博弈论。其实,读读博弈论,还不仅是让人开眼界、长见识,喜欢深刻思考的人,会发现博弈论正是你爱不释手、丢弃不了的东西。

到底博弈论有什么迷人的地方呢?随便举个信手拈来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跨地区移动通讯为什么要收取漫游费。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在收取漫游费——中国、印度和日本。为什么?在我曾经参加的听证会上,运营商说跨地区移动通讯会增加运营商的业务量,所以成本的增加使得它们通过收取漫游费来填补额外的成本。其实,收取的漫游费数量远远超出了它们购买设备处理业务的费用,这样的理由是不成立的。那么,是什么难言之隐让运营商要收取漫游费呢?博弈论让我们很容易推演出运营商难言的秘密:如果取消漫游费,那么运营商们就处于全国统一的竞争性市场中,它们之间就会打起价格战,导致大多数运营商退出,而留下极少数幸存者垄断市场。并不是所有的运营商都有这样的自信:我会是最后的幸存者。所以它们之间就达成这样的默契:通过漫游费将市场分割为各个区域性市场。漫游费是地区市场分割的壁垒,各个地区的运营商都在自己的地盘里过着垄断带来的好日子。比如,在漫游费的高墙下,你是北京的用户,想用重庆的电话,因为重庆的话费可能要便宜一些。但是,漫游费就让你用重庆的电话比用北京的电话还要贵。这样,即使重庆的电话费比北京的电话费便宜,漫游费也让你难以企及,因为加上漫游费,对你来说用重庆的电话就要比用北京的电话贵了。同样,重庆的用户也会只用重庆的电话,各个地区的用户都只用本地区的电话,全国性的统一竞争性市场就被分割成各个地区的垄断市场,而用户们也不得不支付高额的话费。在这里,博弈论所起的作用是:它预言统一市场中会出现价格战。因为如果你知道一点博弈论,就一定知道“囚徒困境”这样简单的博弈论模型,也知道两个小偷在警察面前都会相互出卖同伙的结果。竞争性市场里的企业相互杀价,进行价格战就是“囚徒困境”,而相互出卖是它们的选择。

怎么样,博弈论让你大开眼界了吧。其实,在博弈论里,这样的妙招很多,它会教你怎样识破谎言。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博弈论专家维克里就教会招标人如何识破投标人的谎言,让投标人老老实实地把真实的底价告诉招标人。

举一反三,同样基于惧怕价格战的原因,沃尔玛与麦德龙连锁店在选址上就不会十分接近。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沃尔玛与麦德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分店,通常都有足够远的距离。这样,即使居住在沃尔玛附近的消费者知道麦德龙的商品可能较沃尔玛便宜,但是较远的空间距离也让他对于放弃沃尔玛而去麦德龙购物望而却步。同样,居住在麦德龙附近的消费者也会是麦德龙的客户。沃尔玛与麦德龙之间拉开空间距离,就能够相互维护二者之间的市场细分而避免价格战对于双方的伤害。这是一种默契,也是博弈的结果。

博弈论不仅仅是学问,也不仅仅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消遣。更加重要的是,博弈论在现实中被广泛运用,从英美国家的3G手机频率拍卖,到1999年台湾“大选”中陈水扁上台,都明显或者不明显地采用了博弈论的策略。1999年,台湾“总统大选”。当时,卸任“总统”李登辉暗地想把“台独”分子陈水扁扶上台。国民党有两个候选人:连战与宋楚瑜。尽管在那个时候国民党在台湾已经有一些日薄西山,但是与新起的民进党相比,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小小的民进党是难以撼倒国民党的。但是,李登辉是经济学家,作为台湾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自然想到了运用博弈论策略对国民党使阴招,尽管他当时还是国民党的总裁。他通过媒体发表许多伤害宋楚瑜的言论,使宋楚瑜上当。因为一气之下的宋楚瑜为了与作为国民党总裁的李登辉划清界限,就贸然把他的支持者从国民党拉出去,另外成立了一个亲民党。这样,本来可以轻松击败民进党的国民党,就由于选票被国民党与亲民党两个党分散,让民进党最终取胜。可以说,李登辉在1999年是运用博弈论霍特林模型中的策略,成功分化了国民党的选票而使陈水扁登上台湾“总统”的宝座,而他对博弈论策略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的水准。在霍特林模型中,如果是两个候选人竞争,他们会使自己的政治纲领相互靠近,但是,如果是三个候选人竞争,则其中一个候选人把自己的政治纲领适当地与其他两个候选人的政治纲领拉开距离就可以取胜。由于连战与宋楚瑜之前的选民都是国民党的选民,他们俩分开后,他们的支持者之间的政治偏好是差不多的,所以,陈水扁只要把自己的政治主张适当地与他们俩区分开来,就可以分别击败他们。李登辉是通过博弈论而瞒天过海的,不仅让宋楚瑜上当,而且使整个国民党甚至选民们也被蒙在鼓里。

博弈论不仅仅是好玩,而且十分有用。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有两家销售音响产品的商店——疯狂艾迪和纽马克&路易斯。疯狂艾迪为了阻止纽马克&路易斯私下进行降价竞争,陷入价格战导致双方同归于尽,便打出了这样一个广告:凡是在疯狂艾迪购买商品的顾客,如果发现在其他商店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疯狂艾迪可以按照差价的双倍对顾客进行补偿。这样,如果纽马克&路易斯私下降价,任何人都不会去它那里买东西。因为所有人为了获得两倍差价的补偿都会去疯狂艾迪买商品。这意味着一旦纽马克&路易斯私下降价,则对方会自动降价更多,并且纽马克&路易斯的顾客还会流失。这种方式就迫使纽马克&路易斯不敢私下降价,价格战就这样避免了。

这个案例在全世界都被模仿。我在重庆的家乐福超市也看到过类似于疯狂艾迪那样的广告:谁要是在重庆主城区以比本店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本店将按照差价的三倍补偿。

更加鲜活的例子是,在2012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巨头京东试图挑起的一场大家电价格战被苏宁电器用与当年疯狂艾迪完全相同的博弈策略秒杀了!2012年8月14日,京东商城的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面声明:京东商城的所有大型家电将在未来三年里保持零毛利,“保证比苏宁、国美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苏宁立即以微博接招,宣布所有产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否则将给予消费者两倍差价赔付。于是,硝烟还没有升起,京东便偃旗息鼓了。苏宁简单搬用疯狂艾迪的策略便一招致命,击退了京东的挑战。

在政治领域,博弈论更是如鱼得水。现今的政治科学研究,大量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已经是世风。一些令人头疼的政治现象,用博弈论方法看就是直截了当的了。譬如,中东和平进程为什么受阻,就是因为目前的停滞状态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首先交还被占领土,然后才声明放弃恐怖活动;而以色列要求巴勒斯坦首先宣布放弃恐怖活动,然后它们才交还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双方都不愿意首先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如果巴勒斯坦宣布放弃恐怖活动,以色列也可以不交还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就惨了。同样,如果以色列交还了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也可以不宣布放弃恐怖活动,以色列也会吃大亏的。因此,双方都不会首先改变自己目前的策略,这就是博弈论里的纳什均衡。既然是纳什均衡,就是一种难以改变的胶着状态。

混合策略博弈是指博弈的参与人通过模糊自己的策略动机迷惑对手的博弈。在人们的生活中,谈恋爱就是一种混合策略博弈。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女孩子通常会对于男孩子的追求反应含糊。因为如果女孩子说她爱男孩子,男孩子就认为已经搞定,就不会继续狠追女孩子了,女孩子会因此失去被追的愉悦。如果女孩子说她不爱男孩子,男孩子就会放弃,女孩子就会失去继续考察男孩子的机会。所以,女孩子总是对于男孩子的追求若即若离,不轻易说她对他爱与不爱。这是混合策略的运用。

一旦引入信息不对称,博弈论就更加魅力十足了。许许多多曾经是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甚至生命现象,在信息不对称假设下就会令人感到茅塞顿开。

在2013年初,包括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一些在华外资汽车公司,纷纷开始推出将新购汽车的保修期延长至5年的营销策略。外资企业采用这种策略的目标是试图将中国的国产汽车公司挤出市场。以往,中国的国产汽车与外资之间在华市场的竞争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价格优势不再,外资企业依靠的是质量优势,这是国产汽车公司难以模仿的,它们由此发出高质量的信号,从而形成不对称信息中的分离均衡。

也就是说,在过去中国还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国产汽车公司与外资之间还存在竞争,这种竞争的均衡是外资的高质量与国产汽车公司的低价格之间的平衡。到了2013年,国产汽车的低价格优势由于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而逐渐式微,外资与国产汽车之间都在差不多的价格水平上进行竞争了。在这种情况下,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就更加偏好高质量的汽车。保修期越长,就可以被认为是质量越高的产品。因为只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公司,才不会因为较长的保修期而产生高昂的费用,这是由于高质量产品在即使是较长的时间里也较少出现质量问题。这样,通过较长的保修期,企业就把高质量的信号发送给了消费者,而消费者也就因此放弃购买没有发送高质量产品的企业产品,转而购买发送高质量信号的企业产品了。

生命现象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神奇、最神秘的现象。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我们说明了复杂的生命现象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正是博弈论为进化论建立起了数学模型。

生命的个体也许并不是对于许多不同的生存策略进行理性的选择,而是通过偶然的试错过程发现了最优的策略。当所有个体都完成了最优生存策略的“自然选择”之后,就达到了纳什均衡。个体因为发生突变而面对不同的生存策略,而不同的生存策略给个体带来了不同的生存适应度。只有那些带来最大适应度的策略才可以让个体生存下去,而通过遗传,那些成功地“自然”选择了最优策略的个体便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了下来,而其他物种个体便灭绝了。博弈论专家证明,这种自然选择出来的最优策略是纳什均衡策略,尽管并不假定生命个体一定是理性人——这避免了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带来的尴尬,因为心理学家经常会批评这样的假定。

在人类出现的东非大峡谷,那些高个子的人类祖先,因为生存更加困难(高个子更容易被豺狼虎豹看见,在野兽追来时更难以躲避),心脏负荷大,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处于生存劣势。因此,只有那些生存能力较强的高个子基因遗传下来了。这是一种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的信号博弈现象。高个子是发送优良基因的信号,所以人们在谈对象的时候,一般喜欢高个子,这是因为他们或许载有更加优良的基因,可以通过与他们结合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因为既然高个子生存更加困难,但是当他们还生存着时,就意味着他们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存基因。表面看起来,喜欢高个子是因为我们觉得高个子赏心悦目,是美的元素。其实,人类的美感是与生存能力联系起来的。这是所谓进化博弈论的发现。

博弈论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信号博弈。在进化博弈论里,信号博弈把过去人们认为是纯粹主观性的审美解读成进化中的生存博弈形成的策略,当然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纯粹是自然选择的策略。

信号博弈还可以解释官僚贪污现象。官员贪污腐败是忠诚的信号。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贪污腐败怎么与忠诚联系在一起?其实,政府官员贪污尽管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从历史上看,在东方要盛于西方。在东方,至少在过去,特别是东方一些完成现代化进程之前的国家,贪污甚至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或者说是老百姓看来无可奈何的现象。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历史上,东方也普遍采取专制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以至在文献上会出现“东方专制社会”的术语。

我们下面从博弈论的信号发送机制出发,说明这两个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专制社会与官员贪污腐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专制会带来贪污腐败,或者说比非专制社会更加普遍的贪污腐败现象,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因为专制社会缺乏对于官员的监督,而是因为在专制社会里,官员向其上司表忠诚,可以通过自己贪污腐败来发送忠诚的信号,以利于保护自己。

在专制社会,官员的全部命运基本上都掌握在他上司手里。上司可以决定他们的升迁,甚至掌控着他们的身家性命!

官员为了保护自己,让上司找不到任何可以灭掉自己的口实,或者让上司相信自己不会谋反,自己是完全忠诚于上司的,就需要发送这样的信号给上司——我是忠诚于您的!

但是,发送的信号必须要满足“可置信”的条件。上司怎么才会相信你的表白呢?

如果你非常清廉,这样就会有好的声誉。一旦你谋反成功,譬如谋朝篡位,你的好声望就会让人民接受你,而让想攻击你的潜在敌人感到要击败你是比较困难的。正是你的好声誉会助你谋反成功。

但是,如果你的声誉很糟糕,即使你谋反成功,人民也不会接受你,你的敌人也会利用这一点对你发起攻击,并且会得到人民的响应,你会落败的。

这样,当你具有好的声誉时,你谋反成功并且取而代之的动机就会比较强烈,相反,你的坏声誉会增加你谋反成功的难度,你的谋反动机也就比较小了。

如果你并不想谋反,同时也要向上司表明你的忠诚,你就可以采取自毁声誉的办法,增加你谋反成功的难度,同时也告诉你的上司,你是不会谋反的,因为你谋反成功的机会很小!这种信号是可置信的。

当你的上司相信你不会谋反时,你就成功地保护了自己。

当然,官员的贪污不仅仅是为了实施这样的策略,也有真正对于财富的贪婪。但是,人们对于财富的贪婪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都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在东方社会要更加普遍?这是因为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专制治理模式给这一信号发送提供了动力。所以,贪污作为信号是有一定解释力的。

当然,这种信号理论比较适合解释皇帝身边的权臣贪污,并不能解释下层官员的贪污。譬如,和珅生活在乾隆皇帝身边,但是其贪得无厌到了不能企及的程度,乾隆皇帝反而对他宠爱有加。

据说张良在跟随刘邦进入京城的时候,便叫家丁们到街上去打砸抢。这样的自毁声誉与贪污行为其实都是保护自己的策略,两者异曲同工。

博弈论看起来深刻奥妙,有一些玄乎。其实,博弈论就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无所不在。2013年春,朝鲜三次核爆,单方面宣布《朝鲜停战协定》无效,大肆反美,令全世界都为朝鲜捏了一把汗。其实,如果从博弈策略的角度分析,朝鲜是有充分的自信的。朝鲜知道,美国其实是不会打击朝鲜的。如果美国对朝鲜进行核打击,则东北亚会出现核污染,会伤及驻日本和韩国的美军。美国政府在选民的压力下不得不从东北亚撤出。这样,美国在东北亚核战争中不仅一无所得,而且还会遭到全世界的责骂,并且灰溜溜地从长期盘踞的东北亚撤出。如果美国用高科技常规武器打击朝鲜,朝鲜会用核武器反击,美军大败,加上东北亚的核污染,导致美国同样会从东北亚撤出,朝鲜会崛起,统一半岛。所以,美国人并不会对朝鲜进行打击,无论是用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判断是存在先例的。1969年,当时因为中国与苏联在珍宝岛的冲突,苏联打算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被美国的尼克松总统干预制止了。尼克松并不是要帮中国的忙,而是怕中国与苏联的核战争污染了驻日本和韩国的美军,导致美军不得不撤出东北亚。由此,朝鲜核爆反美是它的占优策略——这是博弈论的术语,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策略。

因此,朝鲜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反美,不断进行核爆挑衅,并不担心美国会拿它怎么样。我们看到,在朝鲜不断升级的挑衅下,美国人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因为一方面是朝鲜猜透了美国人的想法——他们不敢动真格;另一方面,美国人也猜出了朝鲜的想法,知道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博弈论——你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的……这就是博弈!

既然是这样,双方都是在演戏,那么,朝鲜演这出戏是给谁看呢?答案是:演给朝鲜的老百姓看。这样,新上台的领导会树立威信——瞧瞧,咱弄得美国佬都拿咱没有办法!——还行吧!其实,在朝鲜核爆的背后存在好几个博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朝鲜雄起的时候,美国只有处于守势,而给定美国处于守势,朝鲜当然会选择攻势——这是众所周知的胆小鬼博弈,或者叫做斗鸡博弈。而且,朝鲜玩的是边缘博弈,并且,朝鲜越是疯狂,其实是表面上看起来是疯狂,越是脱离中国或者俄罗斯的管束,边缘博弈的威慑作用就越大,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出了这一点!

好了,我们看到,潜藏在博弈论精深的数学模型背后的故事是多么地精彩!每一个博弈论模型都有着一个好听的故事。本套丛书就为大家提供了更多更加好听的故事,赶快去读读吧……蒲勇健2013年3月20日重庆渝中区瑞天路雍江苑序 言什么是策略行为?

人们在社会当中应该怎样举止行事?

我们将要给出的答案与道德或礼节无关。我们也不打算与哲学家、注4传道者或埃米莉·波斯特(Emily Post)一争高下。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虽然没有道德或礼节那么宏大,却同样反映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本书是讲述策略行为的。不管我们是否乐意,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策略家。既然这样,当一个出色的策略家总比当一个蹩脚的策略家更好一点吧。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改善在开发和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面的技巧。

工作,即便只是社交生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选总统,等等,这些都只不过是重大决策的几个例子。上述情况存在一个共同的条件,即你不是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的身边全是和你一样主动的决策制定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将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伐木工人的决策和一个将军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当伐木工人考虑怎样砍伐树木的时候,他不必担心木头可能跳起来进行反击。他的工作环境是中立的,没有对抗。不过,当一名将军打算消灭敌方军队的时候,他的每一步计划都会引来抵抗,他必须设法克服这种抵抗。和这位将军一样,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虽然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但他们当中同样包含你潜在的同盟者。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将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发挥合作的效力。类似的互动决定就具有策略性,与之相适应的行动计划称为一个策略。本书将帮助你策略地思考,然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在社会科学当中,研究策略性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支称为博弈论,原意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很广,从象棋到孩子抚养,从网球到企业兼并,从广告到军备控制,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匈牙利幽默大师乔治·米克斯(George Mikes)描述的那样,“许多欧洲人认为生活是一场游戏;英国人认为板球才是一场游戏”。我们则认为双方说得都不错。

玩这些游戏需要用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技巧。其中一种是基本技巧,比如打篮球不能缺少的投篮能力,在法律界工作不能缺少的判例知识,乃至打扑克不能缺少的一副不动声色的面孔。策略思维则是另外一种技巧。策略思维从你的基本技巧开始,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比如,你了解法律,就要确定为自己的委托人辩护的策略;你了解你的橄榄球队传球或带球突破的本事有多大,而对手防御的能力又有多好,那么,你作为一个教练,就要决定本队到底是应该传球还是带球突破。有些时候,比如几个超级大国处心积虑构想一个大胆的计划,其中包含触发一场核战争的危险,那么,策略思维还意味着懂得适可而止。

我们的目标在于提高你的策略IQ。不过,我们并不打算提供一本策略大全。我们建立了策略思维的概念和原理,假如你想将它们运用于自己面临的某一个具体情况,并且想找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你还得再做一些工作。这是因为,在一些关键方面,各种情况的具体条件都不尽相同,我们即便开出用于指导行动的通用处方,到头来很可能只是误导了你,弄巧成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要将我们讨论过的好的策略的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结合起来,一并进行考虑。你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而且,假如这些因素相互冲突,还要权衡各种不同因素的分量。我们并不能承诺我们可以解决你遇到的一切问题。实际上,博弈论这门科学远未达到完美佳境,而策略思维在某些方面看来仍然属于一门艺术。

我们倒是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你将想法变成行动。第1章举了几个例子,解释了在一系列不同的决定下策略问题是怎样出现的。我们指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及一些不那么行之有效的策略,甚至提到了一些完全错误的策略。接下来的章节则把这些例子变成一个思考体系或一个思考框架。而在最后几章,我们阐述了几个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策略的情况,比如边缘政策、投票选举、激励机制以及讨价还价,你将看到有关原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本书运用的例子既有人们熟悉的、琐碎的或有趣的类型——通常取材于文学作品、体育比赛或者电影,也有令人畏惧的类型,比如核对峙。前者只是一个用来阐述博弈论概念的赏心悦目的工具;至于后者,有些读者一度可能觉得核战争这个话题实在太吓人,不会有理性分析的空间。不过,随着冷战的阴云渐渐消散,大家都相信世界会进入一种更加安定的局面。我们希望,在排除军备竞赛以及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情绪化内容干扰之后,我们可以重新检讨其中的博弈层面包含的策略逻辑。

这些章节以实例作为重要内容,不过,这些例子主要用于建立或描述正在讨论的某个特定原理,至于具体用到的这个例子,其在现实当中的许多细节都会忽略不计。在每章结尾,我们都提供了一个“案例分析”,这就跟你在商学院上课时可能遇到的情形差不多。每个案例都具备一系列特定条件,由你负责运用该章讨论的原理,确定这一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策略。有些案例没有标准答案,不过,这也正是人生的一大特点。许多时候,并不存在完全正确的解决方案,只能用并不完美的方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我们的讨论之前,请仔细思考每一个案例,这将比简单地读无数遍课文更有助于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路。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我们在最后一章收录了23个案例,大致按照越往后就越难的顺序排列。

读完本书,我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经理人、谈判者、运动员、政治家或更高明的父母。我们提醒你,一些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的好策略,不一定会为你赢得被你击败的对手的敬意。假如你想公平竞争,那就告诉他们,你有这么一本书。第1部分第1章10个策略故事

我们从10个来自生活不同方面的策略故事开始,提供一些怎样才能发挥最佳水准的初步概念。许多读者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而且,通过一些思考或尝试,犯过一些错误后,也找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读者,这里的一些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过,让读者感到惊讶不是我们提出这些例子的根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指出,类似这样的情形普遍存在,而且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把这些故事当做主菜之前的开胃菜,它们的作用是增进你的食欲,而不是马上把你撑饱。1.妙手传说

运动员究竟有没有一朝命中、百发百中的“妙手”这一说?有时候,乍看上去,篮球明星拉里·伯德(Larry Bird)、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或是足球明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真的是百发百中,永不落空。体育比赛解说员们看到这种长期存在、永不落空的成功事迹,就会宣称这名运动员具有出神入化的妙手。不过,按照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罗伯特·瓦隆(Robert Vallone)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的说法,这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误解。[1]他们指出,假如你抛硬币抛上足够长的时间,你也会遇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是抛出同一面的情况。这几位心理学家怀疑体育解说员们其实是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只好从一个漫长的赛季中寻找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跟长时间抛硬币得出的结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加严格的测试。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他们只看一个运动员投篮命中的数据,据此考察这名运动员下一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他们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名运动员在这次出手没有命中却在下一次出手命中的情形。比较命中一次之后再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与这次没有命中而再次出手命中的概率,假如前者高于后者,那就表明妙手一说不无道理。

他们选择美国NBA费城76人队(Philadelphia 76ers)进行测试,结果与妙手一说发生矛盾:一名运动员投篮命中之后,下一次出手就不大可能命中了;假如他在上一次出手没有命中,再出手时反倒更可能命中。就连拥有“得分机器”称号的安德鲁·托尼(Andrew Toney)也不例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射频观测器之手”,因为运动员的水准有起有伏,就跟射频观测器的灯光忽明忽暗一样?

博弈论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尽管统计数据否定了一朝命中、百发百中之说,却没有驳倒一个“鸿运当头”的运动员很可能在比赛当中通过其他方式热身,渐入佳境。“得分机器”之所以会不同于“妙手”,原因在于攻方和守方的策略会相互影响。比如,假设安德鲁·托尼真有那么一只妙手,对手们一定会对他实施围追堵截,从而降低他的投篮命中率。

事实还不仅如此。当防守一方集中力量对付托尼的时候,他的某个队友就无人看管,更有机会投篮得分。换句话说,托尼的妙手大大改善了76人队的团队表现,尽管托尼自己的个人表现可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也许应该通过考察团队合作连续得分的数据来测试妙手一说。

许多其他团队项目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在一支橄榄球队里,一个出色的助攻后卫将大大改善全队的传球质量,而一个拥有优异的接球才能的运动员则有助于提高全队的攻击力,因为对方被迫将大部分防守资源用于看管这些明星。在1986年的世界杯足球决赛上,阿根廷队的超级明星迭戈·马拉多纳自己一个球也没有进,不过,全靠他从一群联邦德国后卫当中把球传出来,阿根廷队两次射门得分。明星的价值不能单凭他的得分表现来衡量;他对其他队友的贡献更为至关重要,而助攻数据有助于衡量这种贡献的大小。冰球项目排列个人表现名次的时候,助攻次数和射门得分次数占有同等分量。

一个运动员甚至可能通过一只妙手带动另一只手热身,进而变成妙手,帮助他自己提高个人表现水准。比如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明星拉里·伯德,他喜欢用右手投篮,虽然他的左手投篮技术同样远在大多数人之上。防守一方知道伯德通常用右手投篮,自然会不惜集中一切兵力防他的右手。不过,他们的这一计划不能完全奏效,因为伯德的左手投篮技术亦实在了得,他们不敢大意,非得同样派人看守不可。

假如伯德在两个赛季之间苦练左手投篮技术,又会怎样呢?防守一方的反应就是增派兵力阻止他用左手投篮,结果却让他更容易用右手投篮得分。左手投篮得分提高了,右手投篮得分也会提高。在这个案例当中,左手不仅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而且帮了大忙。

再进一步,我们会在第7章说明左手越厉害,用到的机会反而可能越少。许多读者大约在打网球的时候已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假如你的反手不如正手,你的对手渐渐就会看出这一点,进而专攻你的反手。最后,多亏了这样频繁的反手练习,你的反手技术大有改善。等到你的正反手技术几乎不分上下,你的对手再也不能靠攻击你的弱势反手占便宜时,他们攻击你的正手和反手的机会渐渐持平,而这可能就是你通过改善自己的反手技术得到的真正好处。2.领先还是不领先

1983年美洲杯帆船赛决赛前4轮结束之后,丹尼斯·康纳(Dennis Conner)的“自由号”在这项共有7轮比赛的重要赛事当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首位。那天早上,第五轮比赛即将开始,“整箱整箱的香槟送到‘自由号’的甲板。而在他们的观礼船上,船员们的妻子全都穿着美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背心和短裤,迫不及待要在她们的丈夫夺取美国人失落132年之久的奖杯之后参加合影。”[2]可惜事与愿违。

比赛一开始,由于“澳大利亚二号”抢在发令枪响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点线后再次起步,这使“自由号”获得了37秒的优势。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John Bertrand)打算转到赛道左边,满心希望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留在赛道右边。这一回,伯特兰大胆押宝押对了,因为风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亚人的心愿偏转了5,“澳大利亚二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再赛两轮之后,“澳大利亚二号”赢得了决赛桂冠。

帆船比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观察“跟随领头羊”策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反例。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都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航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做不误。实际上,即便成绩尾随的船只采用一种显然非常低劣的策略时,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样模仿。为什么?因为帆船比赛与在舞厅里跳舞不同,在这里,成绩接近是没有用的,只有最后胜出才有意义。假如你成绩领先了,那么,维持领先地位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见别注5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

股市分析员和经济预测员也会受这种模仿策略的感染。业绩领先的预测员总是想方设法随大流,制造出一个跟其他人差不多的预测结果。这么一来,大家就不容易改变对这些预测员的能力的看法。另一方面,初出茅庐者则会采取一种冒险的策略:他们喜欢预言市场会出现繁荣或崩溃。通常他们都会说错,以后再也没人听信他们,不过,偶尔也会有人做出正确的预测,一夜成名,跻身名家行列。

产业和技术竞争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个人电脑市场,IBM的创新能力远不如将标准化的技术批量生产、推向大众市场的本事那么闻名。新概念更多是来自苹果电脑、太阳电脑和其他新近创立的公司。冒险性的创新是这些公司脱颖而出夺取市场份额的最佳策略,大约也是唯一途径。这一点不仅在高科技产品领域成立。宝洁作为尿布行业的IBM,也会模仿金佰利(Kimberly Clark)发明的可再贴尿布粘合带,以再度夺回市场统治地位。

跟在别人后面第二个出手有两种办法。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赛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与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通常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市场上的领头羊们,只有当它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 。3.直奔牢房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的是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有一位乐队指挥坐火车前往下一个演出地点,正在车上翻看当晚将要指挥演奏的作品的乐谱。两名克格勃军官看见他在读着什么,错把乐谱当成某种密码,立即将他作为间谍逮捕了。他争辩说那只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却无济于事。在他被投入牢房的第二天,审问者自鸣得意地走进来,说:“我看你最好还是老实招了吧。我们已经抓住你的朋友柴可夫斯基了,他这会儿正向我们招供呢。”

这个笑话成了介绍囚徒困境的开场白,而囚徒困境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博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如何导出符合逻辑的结果:假设克格勃真的逮捕了某人,而此人的唯一罪名就是取了“柴可夫斯基”这么一个名字,而且克格勃将乐队指挥和他分开进行审问。如果这两名无辜者否认克格勃指控的罪名,那么,他们将分别被判处3年徒刑。注6如果乐队指挥昧着良心承认罪名,其中还牵涉到那位素不相识的所谓“同谋”,柴可夫斯基却仍然否认罪名,那么,乐队指挥可以在1年之后获得自由(以及克格勃的赞赏之情),而柴可夫斯基则会因拒不认罪而遭到严厉惩罚,被判处25年徒刑。当然了,假如乐队指挥与柴可夫斯基调换一下,乐队指挥拒不认罪,柴可夫斯基不但屈从认罪,还把他供了出来,那么,两人的下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如两人同时认罪,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这一罪名的标准刑罚——10注7年徒刑。

现在设想乐队指挥的思路。他知道柴可夫斯基要么招供,要么拒不认罪。假如柴可夫斯基招供,乐队指挥若是拒不认罪或招供,与之对应,他会被判处25年或10年徒刑,相比之下,对他来说招供的下场显然略胜一筹。假如柴可夫斯基拒不认罪,乐队指挥若是同样拒不认罪或招供,与之对应,他会被判处3年或1年徒刑,相比之下,对他来说招供的下场仍然略胜一筹。由此可见,招供显然是乐队指挥的最佳做法。

而在捷尔任斯基广场(Dzerzhinsky Square)另一个单人牢房里,柴可夫斯基也在做同样的盘算,得出同样的结论。当然了,结果是两个人同时招供。之后,当他们在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流放地见面,说出各自的经历后,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吃亏了。因为,假如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他们两人的刑期都会大大缩短,早日重获自由。

假如他们在接受审问之前有机会见面好好谈清楚,那该有多好,他们一定会同意拒不认罪。不过,接下来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无论如何,那样一个协定也不见得管用。一旦他们被分开,审问开始,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种企图通过出卖别人而换取一个更好判决的想法就会变得非常强烈。这么一来,他们还是逃脱不了最终在古拉格相遇的命运,大概还会在那里好好算一账,看看谁欠谁更多。这两个人究竟有没有可能取得足够的相互信任,从而达成双方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呢?

许多人,许多企业,乃至许多国家,都曾经吃过囚徒困境之苦。看看生死攸关的核军备控制问题吧。每个超级大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都是另一个超级大国销毁核武器,而它自己则继续保留核武器,以防万一。最糟糕的结果莫过于自己销毁核武器,而别人却依旧全副武装。因此,无论另一方怎么做,自己一方仍然倾向于保留核武器。不过,它们双方也有可能一致认为,双方同时销毁核武器的结果会比一方销毁而另一方不销毁的结果更好。现在的问题在于决策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双方一致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在各方都选择各自比较糟糕的策略的时候。假如各方都有很明确的想法,打算突破有关协定,私底下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还有没有可能达成各方一致希望看到的结果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其中一方来一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才能推动世界回到裁减核军备的轨道上去。

本着为自己的舒适生活、安全乃至生命着想,我们都有必要了解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在第4章,我们还会探讨一些类似的方法,看看这些方法什么时候可能有效,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囚徒困境的故事还体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经济的、政治的或社会的博弈游戏都跟类似橄榄球或扑克这样的博弈游戏不同。橄榄球和扑克是零和博弈:一个人的得就是另一个人的失。但在囚徒困境里,有可能出现共同利益,也有可能出现利益冲突;不招供的结果对两个囚徒都是有利的,而不是相反。与此相仿,在劳资双方的讨价还价中,虽然存在利益冲突,一方希望降低工资,而另一方要求提高工资,不过,大家都知道,假如谈判破裂而导致罢工,双方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任何一个关于博弈的有用的分析,都应该考虑到怎样处理冲突与利益同时存在的情形。我们通常将博弈游戏的参加者称为“对立者”,不过,你也要记住,有时候,策略可能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变成一条绳上相互依存的两只蚂蚱。4.我将坚持到底

天主教会要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开悔过,收回他抨击教皇及其顾问班子的主张。他拒绝公开认错:“我不会收回任何一点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既不正确,也不安全。”而且他也不打算寻求妥协:“我将坚持到底,我不能屈服。”[3]路德拒不让步的态度是以他自己的立场的神学性为基础的。在确定什么才是正确的问题上,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长期来看,他的坚定立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抨击最后引发了新教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世纪的天主教

注8会。

与此相仿,查尔斯·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也借助拒不妥协的力量,在国际关系竞技场上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参与者。正如他的传记作者唐·库克(Don Cook)描述的那样,“(戴高乐)单凭自己的正直、智[慧、人格和使命感就能创造力量”4]。不过,说到底,他的力量是“拒不妥协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从一个战败且被占领的国家逃亡出来的自封的领导人,在与罗斯福(Roosevelt)和丘吉尔(Churchill)的谈判中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总统说出的“不!”迫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多次按照法国的意愿修改决策。

在讨价还价当中,他的拒不妥协态度究竟是怎样赋予他力量的呢?一旦戴高乐下定决心坚守一个立场,其他各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比如,他曾经单方面宣布要将英国拒于欧共体之外,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68年;其他国家不得不从接受戴高乐的否决票和分裂欧共体两条出路当中做出选择。当然,戴高乐非常谨慎地衡量过自己的立场,以确保这一立场会被接受。不过,他这么做往往使法国独占了大部分战利品,很不公平。戴高乐的拒不妥协剥夺了另一方重新考虑整个局面、提出一个可被接受的相反建议的机会。

在实践中,“坚持到底,拒不妥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由有二。第一个理由在于,讨价还价通常会将今天谈判桌上的议题以外的事项牵扯进来。大家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因此以后不大愿意跟你进行谈判。又或者,下一次他们可能采取一种更加坚定的态度,力求挽回他们认为自己将要输掉的东西。在个人层面上,一次不公平的胜利很可能破坏商业关系,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实际上,传记作者戴维·舍恩布伦(David Schoenbrun)这样批评戴高乐的盲目的爱国主义:“在人际关系当中,不愿给予爱的人不会得到爱;不愿做别人朋友的人到头来会一个朋友也没有。戴高乐拒绝建立友谊,最后受伤的还是法国。”[5]一个短期妥协可能从长期来看会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第二个理由在于达到必要程度的拒不妥协并不容易。路德和戴高乐通过他们的个性做到了这一点。不过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一种顽固死硬的个性可不是你想有就有,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尽管有些时候顽固死硬的个性可能拖垮一个对立者,迫使他做出让步,但同样可能使小损失变成大灾难。

费迪南德·德雷赛布(Ferdinand de Lesseps)是一个能力中等的工程师,具有非同寻常的远见和决心。他由于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建成了苏伊士运河而名噪一时。他并不认同不可能的说法,因此完成了这一伟业。后来,他照搬同样的思路,试图建设巴拿马运河,注9结果演变成一场大灾难。尽管尼罗河的沙子让他备感得心应手,热带瘴气却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德雷赛布的问题在于他顽固死硬的个性不允许他承认失败,哪怕战役早已输掉。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选择的顽固死硬呢?虽然我们没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却有几个办法可以帮助达成约定,并且维持下去;这是第6章将要谈到的内容。5.给猫拴个铃铛

童话故事里有一个给猫拴铃铛的故事,大意是这样:老鼠们意识到,假如可以在猫脖子上拴一个铃铛,那么,它们的小命就会大有保障。问题在于,谁会愿意冒赔掉小命的风险给猫拴上铃铛呢?

这个问题同样摆在老鼠和人类面前。占据支配地位的党派或独裁暴君怎样才能通过规模相对较小的军队长期控制数目很大的一个人群呢?整架飞机的众多乘客为什么只要出现一个持枪劫机者就会显得无计可施,束手就擒?在这两个例子里,只要大多数人同时采取行动,就很容易取得成功。不过,统一行动少不了沟通与合作,偏偏沟通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