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商业思维的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8:17:39

点击下载

作者:许毓彬,萧嘉明,程杰恒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道至简——商业思维的革命

大道至简——商业思维的革命试读:

概要

在商业管理领域中,有许多学术界与商界多年以来争论的问题,对此,读者将会从本书中找到答案,甚至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会逐渐掌握商业的核心原理,并建立相关的思维。

本书主要是根据201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The Business“MindFrame”进行编译的。作者以根本、全面及整体的方针重新定义了商业管理的知识,并确认了商业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而相关的系统。这一系统虽然看似随机杂乱而不可预见,却有着自身规律和轨迹。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里,商业从业者必须具备全面和整体的商业思维框架,才能有效发现问题所在、管理日常事务、做出理性决策,以及准确地预测商业前景。笔者真诚地期望,本书所述的思维方针能被广泛地采纳,从而提升商业决策的质量,最终促使整个经济体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随着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的出现,商业理论一直在演进。在这一进程中,大量的商业管理理论、概念、理念、技术和工具先后不断推出。然而,那些“好东西”在商业实践上似乎难以令人满意。事实证明,现今大多数的企业对环境的变化仍只能做出反应性的应对(Reactive Response),而并非前瞻性的应对(Proactive Response)。再者,在战略规划上目光短浅、在管理上不能恒常一致和在分析上的偏侧等,应对不断变化和充满未知风险的商业环境时明显是不利的因素。此外,不少MBA 毕业生在职场上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某程度上是否意味着当前管理学的教育体制需要更新和补充呢?在本书中,笔者引入一个崭新的思考方法和角度,来确切地定义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方略。本书有别于那些纯粹的学术著作,所提出的原则、系统、方法和工具都不仅仅是基于学术理论的,而更重要的是还都在现实商业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印证。

商业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事情,也是一个复杂骤变的和概念性的东西。前者的特性阻碍着商业实践者有效地管理和决策,而后者则对学生有效掌握其整体原理造成了一定障碍。试想,没有一个整体和综合的框架及工程的思维,商业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终会像构建一条跨海大桥而没有全面的蓝图一样。可惜,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一个框架提供具系统性和形象化的商业整体观,让人们能全面而简明地捕捉到商业的状况。

能否把商业事情概念化被认为是一个高层管理者在战略规划和决策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这通常是他们职业生涯上的一个瓶颈。商业概念化的挑战之一在于看清众多商业因素的本质及其之间的复杂而模糊的关系。为了把这个难题降至可接受的范围,我们采用系统性的方略,提供一个框架,借此能有效获得商业环境的全面观并把重要的商业元素逻辑有序地连接在一起,从财务状况和管理功能串联到战略市场环境以至宏观环境。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系统提供的是一个关于商业范畴上的思维框架,英文称为Business “MindFrame”,从中使用者可以更有效地因应实际商业情况进行建模,有助于做出商业决策的推算,以及为企业推导出有效的行动方略。

本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四章,希望读者通过理解我们的观点、方略和系统,获得启发和指导。第1章“背景”,我们首先希望让读者关注到商业在教育和实践上一直以来出现的问题。从我们对商业现象的深入探讨、调查及剖析,提出一些精要的评论和总结。承上的调查和总结,我们在第2章“原则”中提出了商业原理的概念框架,当中包括12个基本概念、10个基本原则、4个推理规律和4个思考维度,构成一个更有利于学习和应用商业知识的商业蓝图。然后,根据这个原则框架建构相关的系统(PVC-BQSystem),进一步定义好系统的细节,必要的商业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系统操作的基本原理,这些都收纳于第3章“系统”中。在第4章“应用”中,我们制作及采用一些应用、案例和工具来展示本系统、原则和框架的使用方法,从而使读者加深对本系统和理念的领悟。

本书的目标读者

◆ 所有商业方面的企业家和CEO

◆ 公司董事

◆ 创业者

◆在商业发展和管理岗位的主管们(特别是处于职业升迁瓶颈的中层管理者)

◆ 专业人士

◆ 风险投资顾问

◆ 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者

◆ 政府机构的高层和管理者

◆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

◆ 企业管理、管理、经济、金融、市场营销、运筹学、市场调研方面的教授、讲师和学生

Executive Summary

Business knowledge has been evolving ever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first economic book,The Wealth of Nations,written by Adam Smith,A profound load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ies,concepts,notions,techniques and tools have been developed,However,pragmatic applications of those"good stuffs"to business in practice seem not quite satisfactory,Many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enterprises are still reactive,(nstead of proactive)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myopia in strategic planning,inconsistent in managing and bias in analyzing,Those are obviously the handicaps in the treacherously changing business environment,On the other hand,the under-Performance of MBA graduates somehow reveals that there might be a need to renovate and supplement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in management,Those problems will be well defined and addressed in this book through introducing a new approach in thinking and effective methods that can readily help resolve these problems,Unlike the pure Ivory Tower publications,our principles,systems,methods and tools are developed based upon not only academic theories,but als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being practiced and testified in numerous business cases in reality,Furthermore,our principles and systems are designed to be readily applicable to business in practice,

Business in its nature is a holistic and indivisible piece of matter,and it is also a complex,volatile and conceptual matter as well,The former characteristics hinder the business practitioners from managing and making decisions effectively while the latter ones hinder the students from acquiring the mastery of its overall rationale,Image that,without a holistic and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engineering mindset,the tasks of business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might end up like constructing a cross-sea bridge without an overall blueprint and engineer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s,Unfortunately,there is by far no such a single framework that provides a holistic view systematically and visually that allows people to concisely capture the essence of business.

Conceptualization is deemed to be one of the crucial abilities i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for senior executive level and usually becomes a bottleneck for many middle managers to move up along their career ladder,One of the challenges of conceptualizing business lies in the complexity and vagu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umerous business elements,For removing this difficulty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we take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vide the framework that holistically captures the panorama of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logically integrates the essential business elements in seamless manner,from financial status and performance to management functions to strategy to market environment to macro environment,essentially,our system serves as a frame of mind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called Business"Mind Frame",in which people can be aided in better modeling business contexts,reasoning the business decisions out,and charting the effective courses of actions rationally,

The strucdture of the book

The book is structured in four chapters in hope of guiding reader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our notions and systems,In the first chapter"Back-ground",we first draw readers"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the current business 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We exhibit our substantial study of the business phenomena and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Based on those findings,we suggest a mindset of conceptualizing business in the second chapter"Principles":12 basic concepts,?0 basic principles,? systematic rationales and 4 reasoning dimensions,forming a business Blueprint for better learning and applying business knowledge,Then,we jump into the details of the systems(PVC-BQ)with the well-defined essential elements,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rationales for operating the systems,which are all laid out in the third chapter"System".In the final chapter-"Application",some applications,cases and tools are devised based on our principles,framework and system for demonstrating their usage,

Target audience of the book

◆Entrepreneurs and CEO in all streams of business

◆Business Owners and start-ups owners

◆Executives and administrators in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ositions(in particular,the middle managerial executives who hit a bottleneck of moving up along their career ladder

◆Professionals by trade

◆Policy makers in government agencies

◆Executives and administrators in government agencies

◆Researcher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eld

◆Professors,lecturers and studen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nagement,economics,finance,marketing,operational research,market research etc.

1. 背景场景设置——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及迷思的破解

1.1 现状——走进一个死胡同?

自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及工业革命源起至今已200多年了,尽管商业领域的学者和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在商业教育和应用上一直在努力,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未能得到较完满的解答,例如:

● 为什么商业管理仍未能成为一个专业资格?

● 要成为合格的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 为什么那些没有受过正式商业培训的人能够建立及营运自己的企业?而为什么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却不一定是一位胜任的经理呢?

● 为什么管理者在一家公司能有好表现,而在另一家公司则不然?

● 为什么一些胜任的中层管理者经常被困于瓶颈,而无法突破成为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能力是天生的吗?

● 为什么有那么多MBA 毕业生,但只有少数优秀的管理者?

● 如何让现时的课程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们做好应对未来商业世界挑战的准备?

● 商业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或者两者都是?为什么?

● 为什么把商业理论运用到实践是那么困难?

● 为什么很多企业不能维持长期发展?

● 为什么超过90%的新成立的企业在三年内结业呢?

● 哪些人格特质能促使人们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 大学生们能有效地为未来在商界的挑战做准备吗?

毫无疑问,商界正迫切地寻求突破以帮助他们应对急速变化的环境。然而,商业管理知识和教育的发展似乎进入了几近停滞的阶段。1.1.1 商业知识的演化

商业知识的发展多少反映着环境随时间的演进,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科技各方面。在每个时代,人们发掘众多的原理和概念都是为了去理解和解决当时遭遇的问题,他们对知识的追求源于他们对当前问题的察觉、好奇、担忧和关切,这成为研究的最大驱动力。简单地说,与商业相关知识的发展往往是由市场环境驱动的。商业环境在一个看似不规则的轨道上一直变化着,影响着人们经营企业的方式。但纵观所有,只有少数的知识概念经得起环境变化的考验仍屹立不倒,成为理论,亦是中国传统  中所谓之“道”,如供求理论(这是经济学一个普遍的真理,虽然原理的背后存在很多预定的假设)、竞争态势分析等。相当一部分商业知识只能响应当时环境的要求,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有些理论被后来出现的理论或者现实的情况所驳倒。例如,菲利普斯(Alban W.H.Phillips)采用预测模型建构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逆相关。但是,这个理论却不能解释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Stagflation),尤其是当时政府推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于市场下,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两者并行的经济现象。商业知识发展的不同方略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处于不同的商业环境置设,导致建立出不同的思维倾向和对商业现象的感观看法。他们采用不同的解决方略,有些人试图分析可观察的现象以启发世人;也有些人凭感觉来想出解决的办法;有些人站在管理者的立场意图订出一套最佳范例(Best Practices)以解决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问题;有些人则建构出一些模型来解释甚至预测未来的商业事务趋势;等等。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些人选择深入研究一个狭窄的主题;然而,也有些人则倾向于制定一个通用模型来涵盖较广阔的课题。

商业研究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科学家们会应用精练而可靠的实验原理和技术来测试所有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去验证他们的理论和推理出具体结果。商业管理研究常被称为“科学与艺术”,是因为它与人类行为中的理性和感性特性有关,而自然科学只纯粹包含理性的部分,所以有不少问题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乃至运算。毕竟,商业管理是关于人类在商业和经济领域上的行为研究。所以,这些研究都会存在着不确定性的、例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部分。正如牛顿(Isaac Newton)在股票市场亏掉一大笔钱后说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对于同一个商业现象,不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并存,即使有些存在着矛盾。

不同的理论会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解决同一的问题。例如,一些微观经济学的强硬派坚持把经济衰退问题留给自由市场自行解决,然而宏观经济学则倡议政府在经济衰退或过热时做出市场干预,使经济以较快步伐恢复。再者,不同的经济学家即使从同一环境来源获得信息,却往往在经济解说中得出截然不同的评论、预测和解决方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洞悉近200多年的商业知识的演化,以下按时间顺序列出当时的经济和商业背景、问题焦点及商业的知识与技术的研究范围重点。

1.18世纪末—19世纪末

● 背景及问题:

○ 商品的稀缺

○ 工业化的启动

● 关注范围:

○ 商业经济体

○ 经济规模

○ 生产力

第一本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书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或商业学的开端。里面的一些概念如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自由市场和“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等概念沿用至今,对经济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标志着在工业化过程、制造业、运输业,甚至在生活方面的科技运用、科学方法和机械自动化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点。之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从亚当·斯密那里拾起延续的责任,出版了《经济学原理》(1890年),把抽象的数学带到经济学里,并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 Econom-ics)的发展基础。而Walras、Menger和许多其他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进一步贡献和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但到了1980年代后期,经济学的发展似乎出现了放缓状态,从那之后,影响深远的理论并不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背景:

○ 产品的稀缺

○ 需求的快速增加,供应严重缺乏

○ 各种产品和服务行业的涌现

○ 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来处理规模渐大的业务

● 关注范围:

○ 商业企业个体

○ 组织结构

○ 企业流程中的内部功能

○ 生产力

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来处理规模更大的业务量。因此,企业迫切地需要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更好地组织管理员工和各种资源。为了应对解决方法的需要,众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企业流程的功能方面,例如韦伯(Max Weber)的《官僚机构和组织等级制度》、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1911年)、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的管理功能和一些基本的商业原则及F.Gilbreth的《工业工程概念》等。1908年,福特(Henry Ford)从劳动分工中得到灵感,大规模地制造福特T型汽车和实现流水线生产(Assembly Production Line),在生产过程中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为汽车大众市场造出缺口。在教育方面,J.Duncan把一些商业事件和概念收集并总结,于1911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管理学科的大学教科书。

3.1930年代—1960年代

●背景:

○ 开始意识到员工人性化的重要性

○ 关注人的因素和生产力/绩效的关系

○ “大萧条”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

○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及战后的婴儿潮(Baby Boom)(1946—1964年)促使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激增

● 关注范围:

○ 组织结构和行为

○ 宏观经济学

○ 个性相关的研究

○ 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 动机、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在20世纪初,员工被视为社会的一分子,再加上他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单凭机械式和高度组织结构性的方法去管理员工是不够的。因此,许多研究把焦点转向个人心理和社交行为,研究者相信这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和效率,尤其是受到著名的霍索恩研究(Hawthorn Study)所启示。这股浪潮代表着一个重大转变,自此,人性的考虑较以往受到更大的关注,更多的艺术因素被纳入了管理研究范畴。在这个时期,许多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被纳入到管理学科中,如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梅奥(Elton Mayo)的霍索恩研究、巴纳德(Chester Barnard)的组织社会学理论、弗鲁姆(Vroom)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的X-Y 理论、团队建设、动机和企业文化及费德勒(Fred Fiedler)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和领导能力等,这对于员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和工业心理学等学科有很大贡献。进入21世纪,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相当一部分时尚的理论出现,如EQ (情感智商)和AQ (逆境智商),后来在商业上被广泛应用于招聘、职位配置、绩效考核等,特别应用于领导能力和表现方面的评估。

1935年,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了一本具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以应对大萧条对市场的负面影响。这本书主要专注于政府的支出、投资、失业和总生产等问题和如何将这些问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表现关联起来。他的著作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石。

然而,不同的理论和学派的思想偶会存在矛盾,例如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行为)  和凯恩斯经济理论之间的大战。凯恩斯学派(Keynesian)的理论在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被美国和英国政府采用以加速经济复苏的步伐,因此赢得了名声。他们宣称其理论比新古典理论更现实和更能概括经济状况,并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只能描述和分析“乌托邦”,在实际商业世界几乎没有用处。尤其是因为微观经济学被视为不能完整地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如贸易、经济阶段的演化、财政和货币政策等问题。然而,微观经济学者却反击和批评那些宏观经济学缺乏严谨的推理模型去进行各项分析和推论。后来,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他们存在互补的研究,试图在某些课题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比如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但至今在这方面仍没有根本性突破。尽管摩擦和冲突一直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但这两大主流学派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同时存在于所有的大学课本里。

4.1960年代—1990年代

● 背景:

○ 日益增多的企业生产同类的产品和服务,造成竞争

○ 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

○ 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更明智地消费,对优质服务有更高需求

○ 企业意识到消费者的行为和满意度、偏好和习惯对企业的重要性

○ 结合数学学科和统计学科的趋势

○ 日本经济的急速发展

○ 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

○ 企业组织的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迫切地需要内部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各国关注对进出口产品多方面的要求,例如安全性、耐久性、环保等

○ 企业对消费者信心的关注

○ 专业经理人的道德问题

● 关注范围:

○ 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 战略规划和实施

○ 营运管理

○ 数学、统计和定量方法

○ 质量控制、评核、保证、规范(Compliance)和认证

○ 公司政策和管治(Corporate Policyand Governance)

○ 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

战略规划和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直是热门的议题,企业不仅意识到它们在商业战场上面对其他竞争者,而且强烈地感觉到竞争强度在不断升级。这使市场营销  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它们开始寻求的不仅是短期的获利,还需考虑长期的发展。战略理论和相关的分析工具的研究也是为了满足管理者在这方面的需要。其中,著名的理论和概念有企业态势分析法(SWOT)、宏观环境分析法(PEST)、五力模式分析法(Five Forces)、价值链(Value Chain)、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Strategies)、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等。在这个领域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是波特(Michael Porter),他提出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五力模式分析法和基本竞争战略等理论,普遍被用作分析框架及方法以分析企业市场形势,如通用电气自1990年代以来就采用这种分析方法。其中,基本竞争战略能把企业的战略以三个因素概括起来: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和集中化(Focus)战略,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企业可以采用的策略方向。Francis Agui-lar于1967年提出的宏观环境分析法(PEST),标明了四个范畴的商业环境因素和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商业运作的,之后演化为PESTEL。这些理论建构出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框架。

商业运作变得规模更大和更复杂,上述管理理论可助企业进行理性思考,但这些理论较偏重市场管理方面,并不能有效地协助企业处理商业的其他功能,如生产、财务、人事等事务,也欠缺具体的管理工具,更不能应付全局而复杂的问题。为了补足这方面  的不足,一些综合性的工具、方法和系统应运而生以解决这些商业问题,全面质量管理(TQM)、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战略地图(Strategy Map)、六西格玛(Six Sigma)等在20世纪90年代带来了管理创新的另一个浪潮。这些综合商业系统的目标是把生产过程标准化、优化内部流程,更重要的是把内部流程链与客户的满意度衔接。它们提出管理方法和提供工具以协助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并提供足够的指引,以帮助一些对策方案的实施。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管理概念和方法的出现与日本经济的崛起同步,如及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零库存(Zero Inventory)等,强调通过在工作流程中节约时间和成本,来达到优化生产过程的目标,最终使利润最大化。然而,有另一观点却对精益生产和零库存抱持保留态度,该观点认为商业流程的回弹恢复力(Resilience)水平也应受到高度关注,以为有效的应急措施保留空间,应对高度复杂和多变难测的环境。

自1980年代末开始,信息和通信科技(ICT)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且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加快交易过程自动化,包括MRP (制造资源规划)、ERP (企业资源规划)、SCM (供应链管理)和CRM (客户关系管理)。从那时起,这些科技大大地改变了商业营运的生态系统。

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协助找出商业流程中的问题,将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紧密联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和预测趋势。这些方法非常需要计算机系统的协助来运算、储存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研究主流:

● 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决策理论和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

●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普遍应用于市场调查。

● 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全面质量控制(TQC)。

● 六西格码(Six Sigma)和DMADV (Define,Measure,Analyze,Design,Veri-fy)方法

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Game Theories)的研究于20世纪中期开始加快步伐,它试图捕捉一些问题的策略状况及决策行为的关键,定义好问题并以逻辑来推断出最优的结果。而这些定义好的问题通常涉及一些变量及决定性的选择。近年来博弈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社会、经济以至军事层面上,解决一些对策性的问题,用以列出可能的决策并找出最优的结果。但博弈论能处理的问题远较商业的现实问题简单,而且目标单一。换句话说,利用博弈论建立的情境在实际的商业案例中是过于简化的,真正的商业案例涉及大量繁复而不断变化的因素,并涉及多目标的问题。概括来说,博弈论善于处理一些清晰而特定的问题以协助做出重要决策,却不能提供商业决策的整体观。

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已被视为常规,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都影响着企业的营运,它们开始意识到应变的必要性。一些管理学派把焦点投放到企业组织和员工上,以及如何帮助组织应对这些变化。领导相关的理论和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变革管理主要是用于处理人们对改变的恐惧和帮助管理层了解问题和寻找应对问题的方式。另外,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亦发展起来,它强调世上没有任何单一的、最好的管理和领导模式,倡议因应环境变化而采取适时适度的管理手法才为上算;并且批评一些理论,例如韦伯(Weber)的官僚作风(Bureaucracy)和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认为这些普适的管理模式都忽视了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的突发情况,这些都会减少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有效性。

除了一些学术出版物外,一些作者著作的内容较贴合实际的商业世界,他们总结了经验和升华了他们的想法以达致原理的层次,并不依赖太多的量化数据分析。例如,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为应用管理知识编写了一些著作,如《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犕犪n犪犵犲犿犲n狋:犜犪狊犽狊,犚犲狊狆狅n狊犻犫犻犾犻狋狔,犘狉犪犮狋犻犮犲狊)等。他是第一个关注管理的学者,被称为“管理学之父”。他的理论广泛启发了商界和学界,对目前管理学科的实践和发展做出莫大的奉献。然而,他的著作主要集中于解答“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较少阐述具体解决“如何”的问题。尤其是他的研究在商业财务操作方面没有明确的解说,这大大减低了其理论的实用性。5.1990年代到现在

● 背景:

○ 信息和通信科技(ICT)的出现提供了巨大的通信和计算能力,以传递、处理和分析复杂而庞大的数据

○ 社交网站的兴起

○ 在线服务的兴起

○ 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 技术专利引发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诉讼

○ 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使人们更明智地消费,对性价比有更高要求

○ 企业深知消费者的行为和满意度、偏好和习惯对企业的重要性

○ 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

○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

○ 企业收购和合并

○ 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对可持续性和风险日益关注

● 关注范围:

○ 系统和商业流程的优化和整合

○ 数据分析方法,如数据挖掘、大数据科技等

○ 信息和通信平台的整合

○ 工业自动化以至智能化

○ 商业流程和产品的工业标准化

○ 决策理论和决策支援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 从产品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以至客户导向

○ 风险管理

○ 绩效管理

○ 战略协同

在1990年代初,商业生态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互联网普及化。由于其深远的影响,不少人将其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互联网的使用由以往只局限于专家用户延伸至一般用户。信息和通信科技(ICT)进而大幅提高,不但网络基建不断升级,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在线服务的提供更趋多元化,加上信息和通信的费用不断大幅下降,使得信息和通信科技的应用渗透至日常生活当中。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倒了过去曾掌控市场信息的大型企业,如IBM、Dun&Bradstreet、PwC等。当时,商业机构要获取这些信息必须支付可观的费用,这使小公司难以承担。现在,小公司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服务。通过谷歌和雅虎等搜索引擎,便能便捷地找到市场信息、竞争动向和分析报告等。因此,这种类型的顾问公司正面临着一个不利的情况,再不能像以前一样,可以向公司收取高昂的市场信息费用。现在它们只可以收取合理的咨询服务的费用。管理信息系统(如MRP、SCM、CRM 等)的应用由只局限于企业内部逐渐延伸至群众用户,使人们达到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这些变化为新经济的企业创  造了巨大商机条件。踏入2000年,整个经济环境更强调已进入数据主导的年代,尤其是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已变成企业战略部署的重要因素。另外,这一时期亦强调整合平台,如B2C、B2B、G2C等,借助互联网的强大沟通功能把商业上不同的主要持份者无缝地连接起来。在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更是未来商业战略和营运上无可抵挡的趋势。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也一度受到关注,涉及如何有效地、结构地、理性地管理、储存、传递信息,以达到信息的最优战略价值。这些领域曾被视为可把现今经济带到另一个高峰的灵丹妙药。

另外,以下方法被运用于测试、监控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和生产过程,设立定义好的准则以测量商业流程的性能表现,希望能达到有效的评核和改进措施,对功能性流程和产品/服务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 ISO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

● 基准评价(Benchmarking)。

● 六西格码(Six Sigma)。

●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 内部审计和控制。

以下是一些优化企业流程的方法,这些方法尤其需要依赖ICT的协助:

●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 工作流管理(Workflow Management)。1.1.2 商业知识的发展——理论、原理、概念和时尚

从以上商业知识发展的论述中,我们找出一些论据和发现,概括如下:

● 概括来说,几近所有的商业知识的目标是实现或者帮助实现当时商业领域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

● 商业环境所带来的问题正是商业知识研究方向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同一时期的商业知识研究都集中在类似的问题上。尤其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几乎总是出现在经济的重要转折点上,例如工业革命、大萧条时期等。

● 不少商业理论和概念往往源自于以不同的观点去理解相同的商业问题。新的概念往往只是尝试以不同的观点角度来阐述和解决同样的问题,有些是推翻旧的,有些是新旧并存,尽管它们当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矛盾。

● 商业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从某些观点描述商业和经济的现象;启发人们如何理解商业问题;提供给商业世界一些指引和准则;制定工具、框架、系统优化商业流程和功能以解决商业问题。

● 有一些商业概念只是时尚的产物,而非历久不衰。它们容易被其他理论推翻或被  现实否定,或当商业环境转变后就会随即消散。

● 学术界中充斥着大量的专注而狭窄的研究课题,但以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商业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却不多。

很多商业理论都是通过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做出决策来体现其价值的。因此,那些商业理论不可避免地被放进实践中接受挑战。如图1—1所示,商业知识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 对商业环境及其现象的调查和观察。

● 把所观察到或测试到的事件、现象概括及归纳为知识,有些经过验证步骤以确保其真确性。

● 基于一些原则和理论衍生出来的框架、模型、系统、概念或应用工具。

● 这些工具或概念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经历实践应用。

● 获取反馈,评估结果,确认它们的有效性。

● 决定这个知识能否通过测试,或者需要调整以至废弃。  图1—1 商业知识的发展时尚(FAD)

在商业世界里不时涌现一些时尚的概念和术语,带出一些管理理念,这些概念会引起商业管理者一时的好奇心,有些概念确实能够启发管理者在管理和决策上的思考,例如精益生产概念(Lean Manufacturing)、零库存管理(Zero Inventory)、巡视式管理概念(Management-by-walking-around)、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360度反馈管理(360-Degree Feedback)和长尾理论(Long-tailed Theory)等。有些研究确实带来一些令人振奋的想法,但在商业实践中能带来多大贡献呢?有经济学家批评那些商业著作缺乏创新点,而且在那些流行的商务杂志和书籍中很难找到创新的思维想法。当中不少只是重新包装一下现有的想法,跟着创造一些时髦的词汇放进商业字典里,但都是旧  酒装新瓶,以“重新包装”和“混合搭配”的手法“创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他们精心地造出本质不变却看起来不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欠缺重要的突破观点。更糟的是,一些概念对人们在理解商业问题上没有根本性的帮助,反而通过一些动听的观点来混淆读者的思想。例如, 《蓝海战略》一书中以蓝海代表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定位,而这早已是一些成熟的商业概念。畅销书(Best Sellers)

这些管理理论就像服装行业中的时尚一样,只能时兴一个季节而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渐渐地没落。此外,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书籍热衷于追随新的流行概念,并且为了吸引读者把那些时尚的流行语放到标题上。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生产企业提出的质量管理理论就扩展到JIT和ERP的应用。很多书店的书架上充斥着这种相似标题的书,好像这些词就是销售保证的标签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商(EQ)和逆境智商(AQ)也有相似的效应。另外,一些更强而有力、更具持久性的流行语,如战略、竞争力、核心能力等也有同样的情况。

不少“非学术性”的商业著作也大行其道,很多畅销书如《从优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和《执行力》(Execution)采集一些成功的公司和人物案例,并总结出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有趣的是,《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曾经列出十大畅销书,当中只有两本是出自学者的手笔,其中一本是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写的,而他并没有博士学位。他们通过对商业现象的细心观察、分析从而总结经验,创建一些术语和概念,例如“奥运后效应” (Post-Olympics Effect)、“长尾理论” (Long-tailed Theory)、“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裙长理论”(Hemline Theory)等。当中有些确实能够提高人们对某些商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商业现象。然而,有一些概念使商业现象的含义更加复杂和混乱,读者们在阅读时虽感受到书中传达的内容很丰富,但当他们尝试应用这些概念于特定工作场所时却感到无助。那些书只叙述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在特定的商业设置中,这些概念和技术在应用方面很少被具体细致地描述出来。学术和非学术的方针

在众多著作和文章当中,有不少是由一些商业实践者所写的,他们分享自己在商业上的经验和做法。虽然当中有些著作可以在其研究的问题上揭示提供实践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们只覆盖了一些特定商业案例的零碎东西。读者可以在这些商业案例中获得一些见解,甚至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具体的管理和处事方法,但是这种类型的著作不太符合严谨的研究规格和惯例,而且它们所分享的经验内容多半对于基础思维的建立没有多大价值。再者,它们的经验之谈大多未经学术验证,亦未能达到学术规范,难以纳入学术知识体系内。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相对于那些非学术类的写作,学术研究的方法采取更严格的规范和程序。一项学术研究通常需要经历广泛而全面的相关知识领域的文献回顾、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或观察、数据收集和抽样等步骤,然后才可深入讨论和分析特定的问题、做出结论及建议。一些比较正规的文章更需要有相关的评审组织去保证其正确性、有效性及可靠性。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概括来可以分为两类:定量(Quantitative)和定性(Qualita-tive)的方法。实际上,很多研究都会采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互补。定量方法主要以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经验方法(Empirical Methodology)作为指导方向。在操作层面上,定量方法采用了统计学和采样方法,通过观察及研究,调查人员尝试找出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去量化那些因素,并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一些定量研究的目标是制定一个模型,用以分析和解释一些现象或行为,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规范的建议,甚至做出一些预测。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反之,定性方法则擅长处理一些宏观或更深入的问题。这种方法需要优秀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深厚的知识背景,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并推导出对将来的预见。

商业研究中学术和非学术方法之间的差别概述如下:

● 学术方法:

○ 调查研究必须符合相应学科学术机构认可的严谨规范、程序和方法

○ 通常需要建立明确清晰的理论模型(Conceptual Model)以解释及预测所观察到的现象

○ 研究成果通常会刊载于学术论坛、会议或期刊,一般都必须经过编辑委员会的审查○ 研究主题通常是非常聚焦和深入的

○ 这些研究注重学术价值多于应用价值

○ 以寻求无懈可击的研究结果作为主要目的

○ 研究主题通常滞后于社会现状问题

● 非学术方法:

○ 没有特定的方法论去遵循,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和经验去分析和解释问题

○ 通常很少设置严谨的模型,主要是凭着个人经验做综合性推论

○ 著作通过商业书籍或杂志出版,经出版社的编辑部门审阅

○ 研究主题是较普及的和具启发性的

○ 关注其商业价值多于应用价值

○ 以寻求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作为主要目的

○ 研究主题比较追贴社会现状的问题,甚至有时候是时尚的

此外,学者们经常致力于制定理论,倾向于追求漂亮和完美的模型去详述商业上的  问题,通过设定的制约条件和基本假设去设置他们的小“沙盘”,把大部分的环境因素隔离,但这种做法却往往降低其应用性。他们阐述的“沙盘”境况在现实商业世界里不容易配对,有时这些“沙盘”的设置更偏离现实。然而,企业面临的事实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过度简约只会使其概念的应用不切实际。有时候,在研究过程中,有些“沙盘”的设置只是为了避开太多因素的复杂性而试图模拟实况的手段而已。商业知识的不断发展

只要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延伸,商业知识的创造就会不断演进和改革。新现象不断出现→收集商业案例→分析和解释→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即创作商业知识的过程。然而,这些知识为商学院的学生、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应用真正创造了多少价值呢?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这能帮助人们理清多少根本的概念让他们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呢?1.1.3 商业教育的发展商业教育发展简史

最早的商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而商业学科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则首次出现于1819年的法国,在此之前只有科学学科在大学推行。在19世纪初,商业理论和概念开始发展。在1819年,ESCPEwzope在法国成立了第一所商业学校,并把一些同类的商业知识包装起来成为各学科的教材。此后,不少商学院在欧美陆续成立。1910年,哈佛商学院提供第一个MBA 学位课程,而芝加哥大学则是第一所提供博士学位课程和EMBA 课程的学校。由此可见,除商业知识的研究进展神速外,世界各地提供相关课程的数量也同步增长。在美国,过去十年间,商学院的毕业生约占所有大学毕业生的21%。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2年的三十余年间,MBA 的毕业生占所有硕士毕业生的份额从11%跃升到25% ,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0000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中国,已有众多MBA 合办课程,更不用说远程教育课程及几乎每所大学都提供的工商管理课程了。在1990年代的欧洲,超过1000所商业学校崛起。这些数据清晰表明商业教育的快速增加,但是当商业世界正在快速变化的同时, “质量”却似乎没有显著地同步提升。课程和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中商业行政和管理已经开展一个世纪了。情况显示,在过去几十年间,课程的结构和商业管理课程还没有重大的变化,反观计算机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却无论在速度与幅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从商业管理课程中的主要科目分支来看,金融管  理和会计、经济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等仍然是当今的核心科目分支。随着环境的变迁,其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除了核心科目的内容不断做出有限的更新外,个别科目的涵盖范围亦有所调整,并采用新的名字使其更切合新包装的内容,例如:人事管理被改名为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已经变成了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等。

此外,为迎合商业营运上的新元素,课程加入不少选修科目,如国际商业、营运管理、投资和银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等,希望让学生的学识能在现今的商业社会中与时俱进。

凡此种种的改变,为的是对应现实的商业社会需求,在与社会发展互动下不断演进。在课程中,管理学科的内容是从相关商业管理知识、概念和理论编译整理出来的。

这些材料能跟得上商业世界的发展吗?事实上,除了一些核心不变的理论概念外,从大学教育中得到的知识通常落后于变化迅猛的商业世界。此外,在工商管理的教学大纲中,那些商业相关的主题虽然是按照教学需要来设置和教授的,却没有系统地组织成一个整体框架,让学生们能总览整个商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建构教与学的路线图。综合学科的本质

商业管理在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学术与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从其他学科借用大量的理论和概念来解决商业世界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因为社会科学和管理学都是涉及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所以商业管理把重点放在人和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行为。除此之外,商业管理还依赖着其他学科的知识:

● 心理学和社会学: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心理学。

● 数学与统计:计量经济学和市场调查。

● 信息科技和计算机科学:运营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决策支持系统(DSS)。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