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江怀《金融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9:14:5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凌江怀《金融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凌江怀《金融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复习笔记

一、货币概述

1.货币的起源(1)直接物物交换阶段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应运而生。初期的商品交换,都是实物性的物物交换,但是直接物物交换是一种效率低下的交易方式。(2)媒介体间接交换阶段

随着“一般等价物”——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可以表现、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特殊商品——的出现,交换过程由直接物物交换阶段过渡到通过媒介体间接交换阶段。

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时,就出现了货币形式。货币的形成,克服了传统实物交易的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货币的定义(1)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马克思在通过对货币起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把货币定义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2)西方经济学中常见的货币定义

①货币金属论。其认为货币就是贵金属,贵金属就是货币。

②货币名目论或符号论。其否认货币的商品属性和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于交换的技术工具,是由法律规定的换取财富的价值符号,是一种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其代表性观点是“货币国定论”。

③货币数量论。其认为货币价值是由货币供给的数量所决定的。其代表观点是现代货币数量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④货币职能论。从货币职能或用途来给货币下定义、解释货币本质。(3)货币的现代定义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3.货币形式及其演变(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这些特殊的商品在充当交易媒介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其缺点是值小量大、易磨损等等,故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2)金属货币

初期的金属货币以条块形态出现,称为“称量货币”,通过称重量来确定其价值。近代的金属货币则以“铸币”形态出现。金属作为币材,一般是从贱金属开始。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币材由贱金属逐步向贵金属过渡,并最后固定在金银上。(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也称“代表实质货币”,即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它往往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纸币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者兑换成金属货币。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虽然低于其面值,但它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其主要优点,一是其印刷成本远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二是便于携带和运输,节省了流通费用。(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在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它已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币相交换,因而它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

①现金形式的货币是即时的购买力,流通性极强,对市场的冲击力很大,但本身没有收益性。

②存款货币具有收益性(利息);由银行经营和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可转化成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短期证券也是信用货币的一种形式。(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货币形态。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磁信号对信用货币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与传统货币的差别:①发行机制不同;②发行主体不同;③传递方式不同;④流通的地域范围不同。

4.现代货币的发展趋势

纵观货币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货币形态、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降低交易费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因此,电子货币日益取代传统货币将是现代货币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主要职能(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价值尺度不同于价格标准,其区别主要有:

①代表的内容不同。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法定的金属重量,即货币单位。

②作用不同。价值尺度是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而价格标准则是计量金的数量。

③变动性不同。价值尺度随生产货币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它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未经国家调整不会发生变动。(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或保存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及金属器具等。(4)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成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价值的单方面的转移。(5)货币职能的内在历史及逻辑联系

货币的各个职能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在完成价值尺度职能的基础上,才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完成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且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2.关于货币职能的一些探讨

作为货币,最起码应具备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然后派生出其他职能。随着货币形态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职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流通手段职能问题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金融创新的日益发展,虚体货币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两个结算账户余额的此增彼减,而无货币运动或货币流通的现象,货币流通手段职能受到一定局限。(2)贮藏手段职能问题

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虽然有部分货币具备贮藏手段职能,但其将损失一笔利息收入;而且易受物价影响,面临贬值风险,不是价值贮藏的最佳形式。(3)世界货币职能问题

世界货币只是货币的一种形态或种类,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该职能只是上述四个职能在世界市场的延伸。

三、货币层次

1.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程度。“流动性”,也称“货币性”,指一种资产具有能够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而又不使持有人蒙受任何损失的能力。(1)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口径,在一般情况下,货币可区分以下三个层次:

①M,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包括流通中居民手中的0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即银行报表中的“流通中的货币”。

②M,即狭义货币。它等于现金与活期存款之和。其中商业银1行的活期存款是构成M的主要内容,它往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货1币政策控制和调节的主要对象。

③M,即广义货币。它是由狭义货币加准货币构成的。准货2币,也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各种可以提取的“通知放款”以及各种短期的信用工具组成。(2)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有四个层次:

①M=流通中的通货+所有存款机构的支票性存款。1

②M=M+所有存款机构的小额定期存款+所有存款机构的储蓄21存款+隔夜回购协议。

③M=M+所有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定期回购协议。32

④L=M+其他短期流动资产。3

虽然各国公布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各学派和各国都能承认的,即只有M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媒介,算作标准1的货币。而M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称为准货币,它们不能充当1直接的交易媒介。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1)它能够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有助于中央银行了解不同层次的货币领域之内的问题,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2)它有助于中央银行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动态变化。(3)它有利于中央银行的监测和调控。

四、货币制度

1.本位货币与货币的本位制度(1)本位货币

本位货币亦称主币,指一国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本位货币的特征有:

①具有无限法偿资格,即具有法定的无限的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有多大,任何人均不得拒绝接受;

②充当最后支付的工具,任何交易或债务,使用本位货币支付,对方无权要求改以他种货币支付。

与本位币相对称的是辅币,它是本位货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交易、找零之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为不足值货币。(2)货币的本位制度

货币的本位制度,简称货币制度,它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概括起来,货币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货币金属

货币金属指用于铸造本位货币的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货币金属,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国家不能滥用权力、随心所欲地任意指定一种金属作为货币材料。

②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亦称价格标准,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我国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以下为“角”、“分”等。货币的价格标准是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的等份,如人民币的元、角、分。

③本位货币和货币的铸造、发行及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货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毁,从而既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又可以保证金属本位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辅币不能自由铸造,或称“限制铸造”,即只能由国家铸造,不准公民铸造。辅币的支付能力也有限,或称“有限法偿”。

④发行准备制度

发行准备制度亦称发行保证制度或金准备制度,指国家集中黄金于国库或中央银行,其目的在于稳定货币。

2.货币制度类型的理论划分

根据货币制度的定义界定,从理论上讲,可将货币制度概括为以下两种类型:(1)金属本位制

金属本位制指以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因其所用金属不同,金属本位制又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及金银复本位制。(2)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又称信用货币本位制或不兑换本位制。它是指以没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本位货币,不与货币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路径

在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演变的主要发展趋势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本位制度,它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或条件有:①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②白银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兑换及输入与输出;③银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④银币的面值与其所含的白银价值相等。(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同时以黄金与白银为币材,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②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③都可以自由输入与输出;④都可以自由兑换等。金银复本位制的实质是价值尺度的二重化。

金银复本位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以下三种不同的形态。

①平行本位制

在平行本位制下,金币与银币同时为一国的本位货币;二者均可自由铸造与熔化;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两者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币与银币的市场价格决定。它是金银复本位制的前驱。

②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实行双本位制,可以稳定本位货币之间的比价及国与国之间的汇率,从而克服平行本位制的缺陷。但双本位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

③跛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是双本位制的变体。在这一货币制度下,金币与银币仍同为本位货币,仍按照法定比价同时流通,两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得自由铸造。(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特征主要有:以一定量的黄金计量和表示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标准;货币可自由在国内外兑换为一定数量的黄金;黄金可以自由买卖、输入与输出。

按兑换黄金的形式,金本位制又可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指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是早期的金本位制。其特征主要有:金币作为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和兑换;黄金与金币可自由输入与输出;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熔化和兑换,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金币本位制还有如下优点:

a.有利于商品流通的扩大,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b.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

c.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及汇率的稳定,从而利于促进国际贸易与资本输出的发展。

②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用于流通的货币制度。

在这一货币制度下,仍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价值标准;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国内只流通价值符号,如纸币、银行券;纸币、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才能兑换金块。

③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一货币制度下,规定金币为本位货币,但国内并不铸造、使用和流通金币,国内只流通价值符号,即纸币,但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购买外汇,即居民可按比价以本币兑换外币,再用外币兑换黄金。

金汇兑本位制的实行,对依附国与保管国双方的经济均会带来影响。就依附国而言,为筹集、保持存放国外的外汇准备基金,势必造成本国资金短缺。若向保管国借款,还会加深对它的依附,深受金本币国货币制度的影响。就保管国而言,依附国向保管国大量提取外汇存款,兑现黄金,会引起保管国大量黄金被提取或外流,从而影响其国际收支的平衡。

总之,金本位制的主要优点是:黄金量的增减对货币供应有自动调节的作用,使汇率及国际收支得以保持稳定和平衡。其主要缺点是:国内经济政策往往成为国际收支的牺牲品,本国不能实行独立的稳定物价及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4)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是指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而这种货币的单位价值并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其特点主要有:

①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非货币化,退出流通领域;

②纸币不能兑换金银,故也称“不兑换纸币制”;

③纸币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和充当最后支付工具的作用;

④纸币发行可以自由变动,而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金属数量的限制,故也称“自由本位制”;

⑤由于纸币与贵金属价值脱钩,为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纸币发行者必须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故也称“管理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的优点:

①采用纸币,携带方便;

②可免除高昂的铸造费用,节省金银,减轻一国财政上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具有较大的伸缩性;

④纸币不与一定量的贵金属相联系,国家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就更为灵活。

纸币本位制的缺点:

①纸币发行不受准备金限制,故其供给量弹性很大,纸币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纸币发行过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②在对外汇率方面,由各国自由调节,从而使货币的对外价值变化无常;

③纸币本位制度的管理操作依赖于有效的管理控制,其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4.我国的货币制度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是通过统一各解放区货币、禁止金银外币流通、收兑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而最终确立下来的。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为“角”和“分”。(2)人民币是一种纸币

人民币是一种纸币,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而且人民币是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3)人民币是我国惟一的合法货币

国家规定,金银不准计价流通。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出现了人民币、港币、澳元“一国三币”的特有历史现象。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而不是三种货币在同一个市场上流通,所以,不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4)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和经济发行的原则

集中,是指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统一,是指中央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经济发行,是指为适应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货币发行。(5)我国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我国的货币体制,包括货币发行、流通、外汇价格等,均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管理的。它是在总结历史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基础上,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计划这只“有形的手”来灵活有效地引导、组织货币运行的。(6)人民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

人民币的对外汇率,不与任何外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或随其升降而变动,而是独立地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以及国际金融变化而自觉地制定和调整,并规定在我国境内禁止外币流通,以保证我国货币制度的独立自主性。

五、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1.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指在世界范围内确定的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整套国际性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系列安排和惯例。

它包括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惯例和做法(非正式约束)、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国际货币关系的规章和制度(正式约束)及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起协调、监督作用的国际金融机构。(2)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

①汇率制度的确定,即确定各国货币间汇率的规定和调整机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②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以什么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需要各国认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各国政府的调节以及相互协调方式。

④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及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⑤国际货币金融的协调。(3)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自1880年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先后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管理浮动汇率体系三个发展阶段。

①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其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有三个显著特征:

a.黄金作为最终清偿手段,充当国际货币;

b.汇率体系表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c.该体系是一个松散的、无组织的体系。

主要缺陷:

a.国际间的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

b.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产量的增长。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金本位制崩溃后,1944年7月,由44国代表团出席的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产生了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a.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c.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d.调节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e.取消外汇管制,IMF协定第八条规定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账户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存在“特里芬两难”的根本缺陷。由于规定了“双挂钩”制度,而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于是美元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需有充足的美元,但这会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会影响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③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后,1978年4月1日,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正式生效。由于这个协定是在牙买加会议上通过的,所以称为《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

a.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

b.黄金非货币化;

c.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d.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e.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295亿特别提款权(SDR)增加到390亿特别提款权。

牙买加货币制度的作用:

a.它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所产生的弊端;

b.实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两难”;

c.使各个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灵活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状况;

d.牙买加货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

牙买加货币制度的弊端:

a.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条件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清偿力的增长既没有金本位条件下的自发调节机制,又没有形成国际货币基金对其全面控制;

b.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c.汇率频繁浮动,给国际贸易、投资和国际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2.区域性货币一体化(1)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概述

①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又称货币集团化,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进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

基本特征:

a.汇率的统一,即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的汇率政策,对外则逐步实现统一的汇率;

b.货币的统一,发行单一货币;

c.货币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的统一,建立一个中央货币机关,由这个机关保存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发行共同货币以及决定货币联盟的政策。

②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演进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a.1960~1968年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已有英镑区、法郎区以及黄金集团。

b.1969~1998年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第二阶段,表现为黄金集团的解体,而代之以西欧货币的联合浮动,以及后来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

c.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启动表明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入了第三阶段,也即高级阶段,是指区域内实行单一货币,设立一个区域中央银行,各成员国放弃独立货币政策。

③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意义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增强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改变了世界范围内各经济力量的对比,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对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它将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方面。(2)欧洲货币一体化

①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欧共体各成员国议会于1993年10月底通过了欧共体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同年的《马德里决议》将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EURO)。

②欧元的启动

1998年欧盟15国首脑确认11个国家于1999年1月1日成为欧元创始国。随后,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并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制定并执行欧元区11国的统一的货币政策。至此,欧元开始正式启动。

③欧元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

a.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能力的挑战;

b.对国际储备体系的挑战;

c.挑战目前的“非体系”,为世界货币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3)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

①阿拉伯地区于1977年成立了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成立后积极推行本地区金融一体化,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建立阿拉伯货币合作模式、推广阿拉伯第纳尔的用途、矫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等8个方面。

②中非国家银行是中非货币联盟的标志,成立于1972年12月,是中非6国的中央银行。中非货币联盟不仅通行统一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还实行统一的贴现率。

③西非6国于1962年成立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组成西非货币联盟,发行自由流通货币——CFA法郎,联盟决定成员国的信贷规模,协调成员国利率,促进了本地区货币经济一体化。

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先后成立了一系列机构,说明拉丁美洲地区货币一体化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加强了货币金融合作,加快了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货币一体化的步伐。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重要概念

1.货币

答: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其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尺度

答: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惟一表现形式。通过货币,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比较了。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一定的货币量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是通过货币量(即价格)的变化来表现的。商品价值量大,表现的货币量就大,价格就高;商品价值量小,表现的货币量就少,价格就低。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价格的高低变化来区分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不是说价格在任何时候都能和商品价值保持一致,价格常常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是市场供求因素影响的结果。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因此,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并在供求影响下形成的。

3.流通手段

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由货币出现前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从而使商品交换分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买、卖两环节时空上的分离容易引起买卖脱节,使得社会分工形成的生产者相互依赖的链条有中断的可能,从而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当然,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生产者的联系十分紧密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

4.储藏手段

答: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或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及贵金属器具等。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能起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数量的作用,即“蓄水池”功能。因为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时,货币购买力下降,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被贮藏起来;而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不足时,货币的购买力增加.贮藏的金属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这样,由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自发地得到调节,并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需要量相适应。

5.支付手段

答: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里,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成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W-G-W)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如偿还债务,支付工资、租金,借贷,纳税等行为。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是建立在信用产生的前提之上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加大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赊购赊销的信用交易中,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都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从而形成债务链。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履约付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债务人不能按期付款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一些商品生产者因无力清偿债务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

6.世界货币

答: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的职能,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①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指最后的支付手段,即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支付手段。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援助、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以贵金属的条块形态出现。但当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实际上也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7.实物货币

答: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它本身既是商品,同时又发挥着货币的作用。

实物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朴素的商品货币,以其自然物理形态作为货币;第二个阶段是贵金属货币。前者充当货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等缺点。贵金属则更适合充当货币,它的主要特点是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贵金属货币需要铸造。其局限性在于流通成本比较高,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

8.金属货币

答:金属货币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初期的金属货币以条块形态出现,称为“称量货币”,即通过检验成色、称重量来确定其价值。近代的金属货币,则以“铸币”形态出现。铸币,是指经过国家证明,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如铜币、银币、金币。

金属作为币材,一般是从贱金属开始。最普遍、使用时间最久的是铜钱。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为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的提高、数量的扩大,币材由贱金属(铁、铜)逐步向贵金属(银、金)过渡,并最后固定在金银上。

9.纸币

答:纸币是以纸张为币材,印成一定形状、标明一定面额的货币,它是国家强制发行的、作为法定的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它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据考证,我国北宋的“交子”,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西方纸币的发行比我国大约晚700年。

纸币又可区分为兑换纸币与不兑换纸币。前者指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其效力与金属货币相同。而后者则是不可以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成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现代社会中各国流通的纸币都属于不兑换纸币。

纸币流通规律作为货币流通规律的派生形式,是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其内容指纸币发行量决定于商品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金属量。它体现的是纸币与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10.存款货币

答:存款货币指客户存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在西方国家,活期存款的存户可随时开出支票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执行货币的职能。由于存款货币以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为基础,根据支票的授受,将银行账户上所记存户的债权加以转移,故亦称“银行货币”。在现代工商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存款货币占据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这种货币为媒介进行的。

11.电子货币

答:电子货币,目前理论界尚存在争议,但共识性定义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它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这里的“储值”,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中用来支付的价值。“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它们由二进制数据(位流)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12.信用货币

答: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信用卡、电子货币等。

信用货币量直接与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相关,信用货币具有较强的弹性。通过信用规模的调整,可以影响经济的规模,所以调节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维持适度的信用货币量是任何国家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

13.货币制度

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本位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②确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③确定纸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④规定金准备制度和外汇准备制度。总结世界各国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等阶段。

14.本位货币

答:本位货币亦称主币,指一国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货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铸造的铸币,其面值与实际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在表征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货币依附于其发行基础——金属货币,表征货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在当代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已成为独立的本位货币,由该国货币制度所确定,是流通中商品价值的符号,比如人民币、美元等。

本位货币的特征有二:其一,具有无限法偿资格,即具有法定的无限的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有多大,任何人均不得拒绝接受;其二,充当最后支付的工具,任何交易或债务,使用本位货币支付,对方无权要求改以他种货币支付。

15.价格标准

答:价格标准,是指含有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镑”均是作为价格标准的货币单位。价格标准不同于价值尺度,其区别主要有:(1)代表的内容不同。价格标准是法定的金属重量,即货币单位,而价值尺度则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2)作用不同。价格标准是计量金的数量,而价值尺度则是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变为想像的金量。(3)变动性不同。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它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未经国家调整不会发生变动,而价值尺度则随生产货币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

16.金本位制

答: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特征主要有:①以一定量的黄金计量和表示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标准;②货币可自由在国内外兑换为一定数量的黄金;③黄金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输入与输出。按兑换黄金的形式,金本位制又可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金币本位制,指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是早期的金本位制;②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一货币制度下,规定金币为本位货币,但国内并不铸造、使用和流通金币,国内只流通价值符号,即纸币,但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购买外汇,即居民可按比价以本币兑换外币,再用外币兑换黄金。

17.金属本位制

答:金属本位制指以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因其所用金属不同,金属本位制又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及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又因兑换黄金的形式,可再区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三种。从理论上讲,银本位制也可区分为银币本位制、银块本位制与银汇兑本位制三种。而金银复本位制按两种金属货币的相互关系及比较地位,也可区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及跛行本位制三种类型。

18.银本位制

答:银本位制指是指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银两本位是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银币本位则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并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白银或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19.金银复本位制

答: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本身价值稳定,本身价值不稳定的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会造成交易紊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但是,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0.纸币本位制

答:纸币本位制又称信用货币本位制或不兑换本位制。它是指以没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本位货币,不与货币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

21.格雷欣法则

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现实中,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要高的金属货币即良币,将逐渐减少,即良币退藏;而市场比价较法定比价要低的金属货币即劣币,将逐渐增加,即劣币充斥。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早是由16世纪英国理财家汤姆斯·格雷欣所发现的,故后人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22.国际货币体系

答:国际货币体系指在世界范围内确定的、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整套国际性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系列安排和惯例。它旨在提供一种货币秩序,以利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23.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答: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又称货币集团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进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一体化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典范。

二、复习思考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认识货币的本质特征?

答:(1)货币的产生过程

货币是在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其中,货币只不过是一种高级的价值表现形式而已。这就是货币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由萌芽到形成的全部历史过程。

①简单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它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

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一般价值形式,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只在某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它是货币形式的基础。

④货币的产生。一般等价物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很自然地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将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使其成为长期固定的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在通过对货币起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并把货币定义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其本质特征包括以下要点:

①货币是商品。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其他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②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一方面,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而普通商品则没有这种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具有直接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这也是普通商品所没有的。

③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市场范围内长期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而在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在局部范围内临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但它们都不是货币。

④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货币本身无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2.何谓信用货币?它有哪些职能?

答:(1)信用货币的定义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信用货币本身已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它本身也不能与金属货币相交换,因而它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它不但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

信用货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国家信用凭证(纸币和政府短期限债券)、银行信用凭证(活期、定期等各类存款)和高级别的商业信用凭证(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而狭义信用货币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具有普遍接受性。(2)信用货币的职能

按照五分法的观点,信用货币的职能包括:

①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指用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如“标价”或“价签”,而无需现实的货币存在。

②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或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及贵金属器具等。

④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里,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成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如偿还债务,支付工资、租金,借贷,纳税等行为。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的职能。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以贵金属的条块形态出现。但当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实际上也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3.什么是货币?简述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答:(1)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货币主要代表性定义有三种:①常指通货,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范围过于狭窄;②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同义语,这种理解过于宽泛;③把货币等同于收入。(2)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马克思在通过对货币起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并把货币定义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其定义包括以下要点:

①货币是商品。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其他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②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一方面,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而普通商品则没有这种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具有直接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这也是普通商品所没有的。

③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市场范围内长期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而在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在局部范围内临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但它们都不是货币。

④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货币本身无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认识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货币职能的界定上,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五分法和四分法。五分法即马克思按照货币职能产生、形成的历史顺序,先后阐述了货币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四分法认为世界货币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世界货币只是货币的一种形态或种类。

货币的各个职能之间存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概括起来,货币职能的内在历史及逻辑联系为: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发展了,才会出现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不仅是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而世界货币的职能,则显然是以货币的前四个职能在国内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5.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何在?

答: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与现实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求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因此,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能够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有助于中央银行了解不同层次的货币领域之内的问题,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其次,它有助于中央银行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动态变化。因为经济活动的任何变化总是最先反映在市场供求和物价变化上,而市场供求和物价变化又都集中表现在货币流通状况上。因此,通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和观察,可以掌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变化,摸清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脉搏,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

此外,在中国,由于金融管理比较严格,金融工具不仅种类较少而且也较少变动,从而各层次货币供给问的界限也比较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似乎更有利于中央银行的监测和调控。

6.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货币制度经过怎样的演变历程?

答:(1)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它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对于其国家法定的本位货币的名称及价格标准予以规定,并以此本位货币为中心,规定其他各种货币与本位货币平价流通的关系。概括起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货币金属

货币金属指确定铸造本位货币的金属,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货币金属,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如用金、用银或金银并用,就构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

②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亦称价格标准,它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比如,英国的货币名称为“英镑”,其本位单位为“镑”,镑以下为“便士”、“先令”等;我国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以下为“角”、“分”等。

③本位货币和货币的铸造、发行及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货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毁,从而既可以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必要量保持一致,又可以保证金属本位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在当代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是由国家垄断发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各国货币制度一般都规定,辅币不能自由铸造,或称“限制铸造”,即只能由国家铸造,不准公民铸造。

④发行准备制度

发行准备制度亦称发行保证制度或金准备制度,指国家集中黄金于国库或中央银行,其目的在于稳定货币。这也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2)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

在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演变的主要发展趋势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下面按顺序逐一分析。

①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本位制度,它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或条件有:a.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即作为货币单位及价格标准;b.白银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兑换及输入与输出;c.银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d.银币的面值与其所含的白银价值相等。

②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同时以黄金与白银为币材,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a.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b.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c.都可以自由输入与输出;d.都可以自由兑换等。金银复本位制的实质是价值尺度的二重化。

③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特征主要有:a.以一定量的黄金计量和表示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标准;b.货币可自由在国内外兑换为一定数量的黄金;c.黄金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输入与输出。按兑换黄金的形式,金本位制又可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④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是指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而这种货币的单位价值并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非货币化,退出流通领域;b.纸币不能兑换金银,故也称不兑换纸币制;c.纸币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和充当最后支付工具;d.纸币发行可以自由变动,而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金属数量的限制,故也称自由本位制;e.由于纸币与贵金属价值脱钩,为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纸币发行者必须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故也把纸币本位制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

7.阐述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的人民币制度是通过统一各解放区货币、禁止金银外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