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俗:青少年看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04:02:13

点击下载

作者:马云飞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奇俗:青少年看世界

世界奇俗:青少年看世界试读:

前言

“广阔苍茫的山川大地,浩瀚壮阔的幽深海洋,茫茫无际的宇宙星空,这些蕴藏了多少神奇与奥秘?”当孩子用憧憬的目光期望得到你的回答时,大人似乎无法将答案告诉他们。《青少年看世界·百科系列》丛书以最全面的知识、最准确的解读,让孩子得到心目中最想要的答案,并将孩子引领进一个神奇瑰丽的科学世界中;也让孩子在阅读中慢慢了解科学的魅力,爱上科学的神奇。

在人类历经的数千年里,不论是神奇的生命、诡秘的自然,还是浩瀚的科学海洋,它们都以一种神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昨天的种种疑问已被今日先进的科学技术解读。而新的神秘和未知事物又层出不穷,它们静静地守候着那些将要到来的探索者。或许我们对某些未来还一无所知,但是请相信如今的孩子,他们将会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当你打开《青少年看世界·百科系列》丛书时,你会感觉到这套科普图书真正满足了你“读图时代”、“知识时代”的需求。该书以青少年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丰富的图片与知识的巧妙融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方便了青少年的阅读和理解。知识的融会贯通方便了孩子们全方位地摄取信息,从远古到现代、从人类的起源到发展、从历史的进步到生动的自然世界,都会让孩子们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我们也详细地描绘了各个知识点,让孩子能够充分地了解科普知识,我们坚信,《青少年看世界·百科系列》丛书必将是一套家长首选、孩子喜爱的科普丛书。编者第一章趣味盎然的各国节日秘鲁太阳节

在印第安人的印加部落里,延续着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太阳祭。这种隆重的祭祀仪式一开始起源于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从那时起一直世代相传,沿袭到现在。太阳节上,最隆重的仪式是太阳祭

每年的6月24日,当东方的太阳马上就要升起的时候,居住在秘鲁库斯科城一带的印加人就聚集在近郊的印加遗址萨克萨瓦曼城堡举行庆典,祭奉太阳神。

人们在这里顶礼膜拜,静静地等待火红的太阳慢慢升起。当仁慈的太阳神逐渐升高并移向天顶的时候,隆重的祭祀仪式就开始了。高高的祭坛上燃起了圣火,这种火是用玉米酿制的“契契酒”作为燃料的,熊熊的火柱直冲云霄。鼎沸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人们开始聆听着部族首领三番五次向太阳神唱诗般的祈祷。然后人们按顺序走近祭坛,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祭品——用玉米粉精制的圆形糕饼。当玉米酒浆从陶瓮中倾泻出来,地上燃起火堆的时候,太阳祭就达到了高潮。人们围着火堆,载歌载舞,欢声雷动,群峰震撼。等到了黄昏的时候,狂欢的人群才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满载着希望的种子返回家园。每年祭祀时,都要选出一名成年男子,打扮成印加王的模样。在秘鲁首都利马,打扮成“印加王”模样的表演者(上)参加祭神游行。玉米是太阳祭的主角,把玉米视太阳神的化身

长期以来,印第安人一直把玉米视为太阳神的化身,认为是它拯救了万物生灵,是它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传说在遥远的过去,仁慈的太阳神降临到人间,他看到荒凉的原野什么庄稼都没有,人们吃的是草籽儿和野果,披的是树叶兽皮。太阳神就从天国里带来了一袋金灿灿的种子,还赠给人们数把长长的木锄。勤劳的印第安人就用木锄刨开了沉睡的大地,撒下了金色的种子。于是,在美洲的大地上就长出了葱茏的玉米,结出硕大的果穗和晶莹如玉的籽粒。在漫长的岁月里,印第安人就依靠种植和采集太阳神赐予的玉米果穗作为食品,用它的秸秆作为柴薪,用它的苞叶编织衣物,如此这般的生活着并且世代相传,繁衍不息。玉米

传说印加帝国的古都——库斯科就是太阳神吩咐他的儿子卡巴克修建的,所以,每年的6月24日,印加人都带着玉米制作的各种供品来到库斯科的萨克萨瓦曼城堡进行祭拜。太阳神来自的的喀喀湖的传说

也有神话传说是这样描述的,库斯科印加部落是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的祖先住在库斯科雨方、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的的喀喀湖上。在这个世界上最高的淡水大湖中(海拔3812米),有一个湖心岛,传说太阳神就住在那个地方。太阳神创造的一对男女离湖创业,走遍了安第斯山的许多地方,终于找到了一块接近太阳的肥沃谷地。他俩以父亲太阳神的名义,召集人们兴建了库斯科城。于是,印加人自认是“太阳的子孙”,称自己的国家是“世界的四方”,将库斯科作为“世界的中心”。

12世纪后期,库斯科部落逐渐征服附近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16世纪初极盛时,他们的势力北及哥伦比亚,南达智利中部。那时,到了每年6月24日的太阳祭,全城臣民会全部出动,国内各部落也沿着巨石铺成的全长1.6万千米的驰道汇集,携带各种供品来到山顶广场。随后,人们将带来的佳肴和供品敬献于祭坛上,绕着祭坛载歌载舞。祭奠高潮时,人们抬着驮马投入湖中,作为敬献给太阳神的活祭品。黎明前,人们齐集在广场,赤脚恭候太阳的升起,太阳落山,祭奠活动才告结束。太阳节因为侵略者的入侵中断过400年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军窜到库斯科,被城市的华丽惊得目瞪口呆。一名头领慨叹道:“我在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见过比它更加雄伟的了!”冒险家哥伦布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黄金真是一个美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升入天堂。”事实上,当年西班牙人就是在黄金的诱惑下入侵秘鲁,殖民军用先进的火器对付刀箭,库斯科城顿时血流成河,宫殿里所有金银财宝均被洗劫一空。1531年城陷,国王率残部继续抵抗。1572年,殖民军司令皮萨罗得悉印加人还藏着一屋子金银,在俘获十三世印加王图帕克阿马鲁一世之后,允其交出一屋子黄金和两屋子白银的赎金,即可释放。但是最后他们将金银拿到手了,可国王还是被绞死了。于是,印加帝国灭亡,全体臣民也由此沦为西班牙的奴隶。

印加人不屈于殖民统治,市郊一位名叫阿塞加夫列尔孔多尔坎基的酋长,1780年11月4日在家乡举事,自称图帕克阿马鲁二世,这样来恢复印加帝国的决心。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起义队伍发展到6万多人,解放了秘鲁南部及玻利维亚、阿根廷部分地区,进军库斯科。由于没有经验,最后他们被各个击破。1781年5月18日,图帕克阿马鲁二世被押解到库斯科中央广场行刑。就义的时候,成千上万印第安人不顾殖民军的镇压,跪于街头向领袖致敬诀别。自由之火不能扑灭,1821年7月28日,秘鲁终于独立,太阳的子孙又成了自己国家的主人。

库斯科这个令人怀念的古都,1944年开始恢复中断了400年的太阳节活动。节日那天,城里三百余家旅店都说已经客满了。祭奠盛况跟当年一样,不过,主祭的国王、祭司和达官贵人都是假的,全由印加人后裔的艺人和学生扮演。美国的大蒜节

大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权威认证,被称为植物黄金的大蒜素,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且杀菌作用显著。大蒜被用来入药也有这悠久的历史记载,素有“地里长出的青霉素”之称。大蒜这一神奇而古老的药食两用珍品,被称作“健康保护神”。随着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保健意识的流行,全世界兴起的大蒜保健品热正日益凸显。从国际市场上最流行的天然植物提取物——人参、大蒜和银杏来看,大蒜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

但是一般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都不喜欢吃大蒜,因为这会弄得自己满嘴全是“蒜味”。不过,有个地方却把大蒜当成宝。世界大蒜之都每年举行大蒜节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大蒜之乡吉洛伊镇,这里号称“世界大蒜之都”。每年的7月29日到7月31日,来到吉洛伊小镇的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一饱蒜的“浓香”,因为那天是举行大蒜节的日子。大蒜

那里的大蒜加工业非常兴旺发达,每年1月到7月底,“到吉洛伊去,吃蒜了吗?”的电视广告铺天盖地,都是在极力宣称大蒜有百益而无一害。

来到这里的人们进入吉洛伊镇后,沿途就能够闻到飘香的蒜味,各种大蒜食品和节目叫人目不暇接。

从小河畔到公园有四个舞台,在大蒜节的这一天,人们能够听到从绿色的草坪上传来的音乐,有西部的爵士乐、摇滚乐等等,孩子们则是以玩木偶、涂画鬼脸和化妆小丑为乐。

吉洛伊镇到处都是以大蒜为主题的造型、服装和卡通画;各种泥塑的大蒜造型围着一个小土屋子,大蒜爷爷和孙子很惊奇地睁着大眼睛看着来往的人群;美丽的小姑娘穿着大蒜型的大肚白裙,头上顶着大蒜头饰,一副可爱的模样;用大蒜作装饰的花环是少妇们的最爱,将花朵和鲜花交错织就的花环戴在头上,别有一番味道;用大蒜码成的艺术品更是令人叫绝。原来大蒜不仅可以用来吃,还可以给人们带来这么多的乐趣和艺术享受。最有趣的是声势浩大的大蒜烹调盛会

大蒜节期间,十几万大蒜爱好者蜂拥而至,将由3吨新鲜大蒜烹制的菜肴——大蒜汤、大蒜派、大蒜三明治统统吃光,然后欢快地散去。这是一次向所谓文明礼仪的集体挑战——向大蒜的朝拜。食蒜席间,歌唱家们唱大蒜的咏叹调、艺术家展卖大蒜艺术品,真是一个真正的、独特的辛辣十足的狂欢节!大蒜节的日子里,狂吃大蒜无极限

不过最有趣的莫过于超级厨师当场表演烹蒜的绝技:蒜汁牛排肉中带红夹于面包中,茄汁大蒜爆鱿鱼香味扑鼻,蒜茸什锦的可口,蒜茸面包的香脆,令人食欲大振,蒜茸意大利式凉面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另外,人们会在烧鸡、烧鸭及红烧猪蹄都涂上大蒜味的香料,连熟玉米棒也涂上蒜味奶油。

市场上最多的是大蒜瓣,另有捣好的蒜茸、蒜汁、蒜粉、蒜酱、蒜盐、蒜片、糖醋蒜、蒜味奶酪、蒜味牛油等供人们享用。最耐人寻味的还是蒜味香水,可使人皮肤细嫩。

除此以外,大蒜节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大家吃好、玩好、休息好。首届大蒜节颇费了心思

节日的起源有一个真实的版本。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一个小镇号称自己是世界大蒜之都。吉洛伊大学校长米勒恩博士却对此不以为然,他相信真正的大蒜之都在吉洛伊。因为这里大蒜的产量与加工都居世界首位,于是他倡议吉洛伊举行自己的大蒜节。

据说,一开始提议受到政府官员的怠慢,米勒恩转而向种植大蒜的农夫求助,将他们堵在酒吧里,不停地游说。在多方努力之下,政府终于在1979年勉强同意了。

节日的第一天,晨雾笼罩了整个小镇,街上人迹寥寥。主办者开始怀疑可能要遭遇冷场。然而,当太阳拨开云层跳出来时,街上突然人声鼎沸。

狂欢节门票很快售完了,食物、饮料、酒品也被一抢而空。

首届大蒜节的成功使当地人对大蒜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获得了认同感。

很多年过去了,大蒜节的声势越来越浩大。

现在的吉洛伊居民更是倍感自豪:世界大蒜之都在加州吉洛伊——这是全球公认的事实!西班牙的番茄大战

西班牙的地理反差很大,有曲折的海岸线、干旱的内陆、肥沃的乡野、积雪的山峰……在这片文化汇集的土地上,有数以千计的富有表现力的节日,这些对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节日——番茄节上的“番茄大战”。

布尼奥尔的“番茄大战”始于1945年。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该城一个小乐队从市中心吹着喇叭招摇过市,领头者更是将喇叭翘到了天上。这时,一伙年轻人突发奇想,抓起西红柿向那喇叭筒里扔,并且互相比试,看看谁能把西红柿扔进去。这就是“西红柿大战”的由来,此后,每年这天都会再打一场这样的“战役”。随着时间的推移,街上的行人也加入了混战中。后来,就连世界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也加入了“战斗”。由于游客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尽情放松压抑的心情,并重新找到童年的感觉,因此这个奇特的节日在西班牙正变得越来越盛行。刚成熟的番茄“番茄大战”一般在布尼奥尔镇中心人民广场开始,“参战”和“观战”的人数达3万多人。在大战的前夜,作为“子弹”的西红柿也运到了。这十几吨西红柿都是从边远的省份运来的,因为那里的西红柿价钱非常便宜。

为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西红柿节已经发展成一个持续7天的节日。在整整一周内,布尼奥尔小镇上随处可见游行、焰火和美食。这一天晚上还要举行一个西班牙式菜肉饭的烹饪比赛,超过50名参赛者在户外点燃篝火,用垃圾桶那样巨大的锅慢慢炖着他们的美味,锅里飘出来的香味能让人垂涎三尺。美酒和美食让人们陶醉,当人们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就可以勇敢地投入战斗了。

番茄节的名言是“番茄汁是阁下最美丽的衣服”,游戏规则是人们只能使用番茄打人,而且要把番茄捏烂后才能出手。随着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战士”手抓熟透了的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向身旁素不相识的“敌人”的头上或者身上其他部位投掷、搓揉。每一个人都是打击的目标,连运送“子弹”的卡车司机都不能幸免。如果一个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被发现,他就立刻会成为众“柿”之的。为了躲避四面八方袭来的西红柿,大家使尽全身解数腾挪躲闪,稍有空隙,就在逃跑中急停还击。不一会儿,个个“参战者”浑身上下都是红糊糊的西红柿汁,整个街道也成了一条“番茄河”。一般来说,激烈的战斗会持续半个小时,随着从一个阳台上发出的火箭信号,“番茄大战”宣告结束了。满身西红柿汁的“战士”们马上到河边冲洗,而镇上的居民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清理已经变成红色的街道。约一个小时后,整个广场和街道被打扫得干净如初,布尼奥尔城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

节日那天对广场周围商店的老板们来说可不是个好日子,他们不得不把店铺的门窗都关严,并且用塑料布盖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对游客们来说,西红柿是不需要花钱的。不过,有一点他们可能事先没有想到: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到附近的小商店里买一件新的外套了。最古老的埃及闻风节

埃及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仅有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节日,也有各个省市规定的地方性节日。另外,这里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宗教性节日以及名目繁多的民族传统节日。乐观豪放的埃及人,在平时都会把生活搞得热气腾腾、活力无限,使大街小巷到处充满躁动和喧嚣,节日之际人们更是尽兴尽意地狂舞狂欢。但是,当开罗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在某一天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喧闹,而趋于平静的时候,对于短期滞留的外国人,也许他们会感到十分不解,而长期居住者则会与埃及人一样地兴奋欢快,因为他们和埃及人一样,在欢度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闻风节。庆祝闻风节,一名埃及小女孩在首都开罗的吉萨动物园内展示刚刚绘制完成的面部彩绘。最古老的全民节日

闻风节也称惠风节,民间老百姓还把这个节日叫做闻香节或春节。据说,这是埃及一个绝对最古老也是最盛大的全民性的传统节日。闻风节起源于公元前2700年前的古埃及法老时期,至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是当今世界上仍具有生命力的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相传古埃及人认为,闻风节的到来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现已发现埃及最早的关于闻风节庆典的壁画记载是在公元前2700年。

历史学家研究认为,闻风节是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后期成为正式节日的,以后才演变为阿拉伯语的名称“闻风节”。闻风节在阿拉伯语中叫“夏姆·纳西姆”, “夏姆”是闻、嗅的意思,“纳西姆”为微风、惠风的意思。

闻风节的确切日期每年都不固定,大约在3月中旬到5月上旬之间。这是因为基督教传入埃及以后,有一年的闻风节正好是基督教的大斋节,这里禁止人们食用鱼肉,而埃及人在闻风节时则必食一种叫做“法思赫”的咸鱼,如此只能将节日推迟,后来固定在每年复活节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复活节后的星期一。以坐标确定节日到来

有趣的是,古埃及人是以金字塔为坐标确定“闻风节”的到来和开始庆典的精确时间。当前一天黑夜渐消,闻风节黎明来临,金字塔在朦胧中依稀可见时,各种庆典活动就开始了。在历史上,大金字塔的太阳神庆典仪式十分壮观。从下午6时开始,古埃及人就聚集在大金字塔前,朝北仰望塔上空的艳丽夕阳,他们认为此刻太阳神正在塔上俯视大地与臣民。此刻,大金字塔恰好一半洒满阳光,另一半笼罩在阴影之中,似乎被居中分为两半,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几分钟后,红日从金字塔后消失了,这标志着太阳神已经离去,庆典仪式在靓丽的晚霞衬托下结束了。

时至今日,吉萨金字塔地区仍是闻风节时许多埃及老百姓向往的去处。这一天,很多人都想攀登金字塔,亲身领略闻风节那传统而古老的感觉。多年来,吉萨金字塔内部的湿度升高,损伤加剧,政府已经明令禁止游人攀登。然而,每逢闻风节,人们攀登金字塔现象屡禁不止。后来,当局干脆下令,闻风节期间金字塔只接待外国游客。埃及全民的欢乐

闻风节是埃及全民的节日,也是埃及全民的欢乐。

古埃及人过闻风节有些像中国的五月端午赛龙舟,他们把太阳舟放在装饰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的大船上,顺尼罗河而下,这个时候,祭司和士兵们在船上敲锣打鼓高歌,法老和宫臣以及众多的百姓则在岸边尽情观赏享乐,儿童们不停地跑来跑去,欢呼雀跃。闻风节节前准备装

到了闻风节这天,全国放假一天,全国大大小小的公园娱乐场所全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节日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走出家门,走向自然,到野外踏青和野餐。在春风和煦、百花盛开、处处绿肥红瘦的大自然中,人们尽情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这一天,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埃及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携带各种乐器,满载丰盛的食物,举家大小成群结队地拥向自然的怀抱,充分感受与大自然交融的气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五种食物是必需的

野餐是闻风节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彩蛋、腌鱼、大葱、生菜和青鸡豆,又是野餐中必不可少的五种食物。据说,这五种食物都有各自的含义和象征,有的出自于一段古老的传说。食物之一:鸡蛋

古埃及人把鸡蛋视为生命的起源,认为是太阳神给予了他们鸡蛋和地球生命,因此,鸡蛋孵化成小鸡,大地产生生灵。

他们一般习惯在节日的前夜把鸡蛋煮熟,染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再写上自己的祝愿和心愿,上面的这些颜色所表达的意思是春意盎然,万象更新。彩蛋做好以后,被放置在用椰枣树枝编成的篮筐里,然后再将之挂在树枝或者晾台上,等待太阳神显灵。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神灵满足人们写在彩蛋上的祝愿。

当清晨的第一线曙光照落在彩蛋上时,人们的祝愿就会被神灵所接受。在节日中互致问候时,人们会手持彩蛋相互碰撞,这也是埃及人祈求好运的一种方式,谁的鸡蛋没有破裂,就意味太阳神将满足他的祝愿。这时,人们就可以把吉祥的彩蛋剥开食用,还可以把它作为节日的礼物向亲朋好友赠送,部分情节有些像我们中国人在喜得贵子时,向前来道喜的人分发象征喜庆的红鸡蛋。食物之二:腌鱼

据说,古代的埃及人在夏天不吃鱼,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埃及国土的96%都是沙漠,气候干燥炎热,尤其夏天更是酷暑难当,没有保鲜条件的鱼在夏天会很快腐烂变质。后来,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办法,他们在冬天的时候把捕到的鱼腌制起来,装在密封的容器里,然后留到闻风节的时候启封生吃。

这就是现在埃及人每逢此节必吃的生腌鱼“法思赫”。食物之三:大葱

食用大葱则有一段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法老只有一个独生子,法老把他当做自己的掌上明珠,倍加呵护,周围的人们也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小王子染上了一种无人知晓的怪病,数年卧床不起,无法行动,医生和占卜士对他的病都束手无策。后来,法老请来了太阳神庙的祭司给小王子看病。祭司让人拿来大葱,在日落的时候把大葱放在了小王子的枕头底下,然后不停地念着咒语。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祭司把大葱折断,放在小王子的鼻子上,让他呼吸所发出来的气味,同时他还让人们把很多大葱悬挂在床边以及卧室和王宫的门框上,用来驱赶邪气。不久以后,小王子病体痊愈,能够自由地起坐玩耍,为此举国上下的人无不欢欣鼓舞。这时正值闻风节到来之际,大葱便当之无愧地成了神圣的节日食品。食物之四:生菜

生菜和大葱一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被埃及人作为生菜的这种蔬菜,并非我们中国常见的那种圆形生菜,而是一种类似于莴苣叶,但是又没有根茎的绿色菜,在埃及生活的中国人往往把这种菜叫做莴苣叶。古埃及的纸草医书上提到生菜可以抵御各种春季疾病的侵袭,治疗风湿、胃溃疡,以及消化、神经系统的疾病。古埃及人还把生菜作为祭品,向繁衍之神上供。后来的科学家经研究后发现,生菜里含有雄性激素的成分,这就不难解释古埃及人为什么会把它作为向繁衍之神上供的祭品了。食物之五:青鸡豆

青鸡豆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青鸡豆也叫埃及豆,它和生菜一样,都是埃及春季的应节蔬菜。据说,这种豆在春季能对各种常见的儿科疾病起到预防的作用,对肝、肾、膀胱疾病也有疗效,另外还有止血消炎、活血化淤、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美国的青蛙节

说到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一般人联想到的多半是新奥尔良的爵士乐与嘉年华会。其实,该州还有一个地方颇吸引人,那就是隶属该州的小镇莱恩。莱恩小镇每年秋天都会吸引3~5万人,这些人都是冲着青蛙来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只箭毒蛙匍匐在模拟栖息环境里被誉为世界青蛙之都

小镇莱恩被誉为世界青蛙之都。很多人不喜欢青蛙,觉得它们黏糊糊的而且叫声很吵,但在这里,青蛙却被视为“丑陋的外表之下暗藏着高贵”的生灵,受到很高的礼遇。

在莱恩的街上,四处都可看到以青蛙为主题的壁画。有的是青蛙玩乐器,有的是青蛙印报纸。总而言之,踏进这个小镇,立刻让人感到青蛙的无处不在。

说到青蛙,许多爱看童话的人都会联想到青蛙王子。当地居民对青蛙如此情有独钟,也许是受了安徒生的“蛊惑”,相信它们个个是被施了咒的王子,只需等待公主的轻轻一吻,便可以摇身一变,恢复成英气逼人的王者身。

在莱恩镇每年举办的青蛙节上,青蛙王子是没有的,青蛙公主却有很多。每年的节日里,都会有美丽的女孩排着队去亲吻一只只的青蛙,圆一圆她们玫瑰色的童话梦。有青蛙选美和青蛙赛跑的节目

1880年,新奥尔良的一位大厨开始在餐厅卖莱恩镇出产的青蛙腿,结果一炮走红,连带也使莱恩小镇跟着出名。于是当地民众开始举办青蛙节的活动,演变至今。

每年9月中旬的青蛙节已经成为莱恩镇的重大节庆,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有各式各样与青蛙有关的比赛。

青蛙节间,到处都有花车游行和乐队演出,还有各种的美味佳肴。当人们身穿青蛙图案的T恤衫,喝着当地自酿的醇香威士忌,挤在欢歌笑语的人群中蹦蹦跳跳的时候,酣畅得可以忘记一切。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原来与青蛙同乐的快乐不仅仅属于童年。蓝色青蛙——色彩的盛宴

节日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青蛙选美”。参赛者得先费一番工夫帮青蛙打扮,然后等待名次揭晓后,来自各地的评委会会根据大家的意见评选出当年的“青蛙最佳时尚大奖”。

而热闹激烈的青蛙赛跑也是不可或缺的,青蛙节的最大盛事便是“德比蛙赛”了。赛手是一身骑手装束的众青蛙,搭档便是盛装的小女孩。一声令下,青蛙脱笼而出,在女孩子们不停地鼓励下(其实只是拍打地面而已),向终点狂蹦乱跳。人们拥在跑道两旁,为自己喜爱的“赛蛙”呐喊助威,场面甚是热闹。

再看青蛙,它们个个是越战越勇。只是在地动山摇的欢呼声中,它们又仿佛纷纷迷失了方向。好在德比蛙赛不以到达终点就决定最终的胜利者,冠军往往产生于跳得最高、跳得最远的那一只——即便它可能一时得意忘形,跳上树顶,忘了回来。获胜青蛙的主人将被加冕为“青蛙女王”,受到众人的“膜拜”。

每年青蛙节的这几天里,莱恩小镇就变成青蛙的世界。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尽职的组织者当然不希望有人在青蛙节上落单。若是有人真的窘迫到养不起一只青蛙,他们会提供出租服务,而且租金低廉。青蛙逃脱不了盘中餐的命运

当然,尽管节日里风光无限,但青蛙们还是逃脱不了成为盘中餐的命运。

活动过后,莱恩小镇的街头会飘过阵阵炸青蛙腿的香味。许多人都对鲜嫩的炸蛙腿情有独钟,油炸青蛙甚至成了人们在节日里必吃的一道风味特餐。莱恩小镇的青蛙也真是命苦,它们先是做牛做马,讨人类欢心,最后还要被刀剐油煎,成为炸蛙腿。

青蛙节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消遣,它更是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涌向莱恩镇,与当地居民共同欢度这个奇趣的节日。令人捧腹的“驴节”

纵观全球,缤纷多彩的习俗节日可谓很多,可是给驴子过节,实在是新鲜事情。在我们国家,一想起驴,大家一般会想起“黔驴技穷”、“驴脾气”等字眼,这些词都有那么点贬义色彩。不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还真有这么几个地方,驴子备受宠爱,也有自己特殊的节日。墨西哥的奥通巴镇一年一度的“驴节”

墨西哥中部的奥通巴镇,经常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驴节”。

节日活动是从引人注目的“驴球比赛”开始。驴的主人手持扫帚,骑在驴背上追赶着地上的足球,听话的驴在主人的口令下熟练地左冲右突,势如破竹频频得分;而那些脾气上来的驴则伫立在场中央,任主人左蹬右踹,它却我行我素岿然不动。

最有趣的恐怕要属化妆比赛了,驴的主人头天晚上把自己的爱驴化妆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其中多数都是墨西哥的出名人物,比如著名演员或者议会议员等等。这种善意的嘲弄并没有招致政府的反感,相反,一些政客还特意跑来观看装扮成自己的驴。比利时庆祝赛驴活动

节日的高潮是最后盛大的游行活动。身着华丽的马利亚奇民间乐队、色彩鲜亮的彩车、还有装扮得各有特点的驴纵队从欢呼的人群中穿过,博得人们阵阵的掌声。一些父母还把自己的孩子化妆成驴,在游行队伍中蹦蹦跳跳,十分可爱。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奥通巴镇一直是西班牙商旅中途休整的驻地,同时也是墨西哥中部著名的驴子交易市场,直到今天墨西哥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如果你要驴子,请到奥通巴。”几十年前,这里举行了第一届“驴节”,以感谢驴辛勤的劳动。如今的奥通巴镇虽然已经是汽车满街跑了,但是朴实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忠实的动物朋友,所以为它们特别举办了“驴节”。驴子是温顺的牲口,但是在“骑驴比赛”中,当你看到尚未驯化的驴子把陌生的骑手摔得人仰“驴”翻的时候,也许会改变这种想法。英国毛驴最“绅士”,拥有“毛驴周”

走进英国德文郡西部的斯佩德农场,人们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头头毛驴身穿裁剪得体的夹克,躺在草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这一场景也许会让人大跌眼镜,不过对当地人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原来斯佩德农场是当地一所有名的毛驴庇护所,这里的毛驴过着十分优越的生活。

这家毛驴庇护所的创建人是伊丽莎白·斯文顿博士。1969年,斯文顿博士买了一头母驴,取名为菲斯。出于对毛驴的热爱,她加入了“毛驴繁殖协会”。

她在市场上发现,毛驴的处境极为悲惨,许多毛驴骨瘦如柴,还常常受到主人的鞭打。于是,她开始收养这些可怜的毛驴。如今,庇护所已收养了5000头毛驴。

庇护所的毛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驴舍的设施十分现代化,地面均可加热。冬天,毛驴外出散步时,工作人员会给它们穿上厚厚的夹克。为了避免毛驴寂寞,工作人员在驴舍的走廊上,甚至他们的办公室里,都挂满了毛驴的画像。不仅如此,庇护所还有60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照料毛驴的日常生活。毛驴外出时,会有人全程陪同。就连毛驴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有人值班。一般说来,毛驴的平均寿命为28岁,但这里的毛驴平均寿命达38岁,有一头甚至已经活到了54岁的“高龄”。

每年5月,毛驴庇护所都要举办“毛驴周”。届时,全国各地的毛驴爱好者都会拥到德文郡来欢度这个节日。这些毛驴爱好者放着好端端的酒店不住,偏偏来到驴舍与毛驴“共度佳节”。他们白天陪毛驴外出遛弯,晚上就在驴舍搭一张床铺,和毛驴住在一起。不仅如此,庇护所的毛驴还扮演“爱心大使”的角色,在节日里,工作人员会牵着毛驴去慰问卧病在床的老人。而且,这个活动永远都不会愁没有资金,因为它的捐款来自毛驴爱好者的遗赠。美国:拉驴篮球友谊赛

为庆祝“美国远景农业展望周”,美国三个地区的高中举行了一次有趣的拉驴篮球友谊赛。选手们不论是运球、拦截、上篮,都必须拉着驴兄弟一块儿干,整个比赛场面令人捧腹。美国人酷爱篮球运动

人们都知道,美国人酷爱篮球运动。美国人玩篮球,玩得出神入化,而且喜欢自己制定规则,现在,美国人又想新招,拉着驴子玩篮球。

不管队员们的常规动作因为驴子的加入有多别扭,他们个个还是热火朝天地运球、投篮,可因为有了驴子的拉扯,整个比赛最抢风头的不是运动健将们,而是那些被拉来扯去的驴子们。不过即使有了这般荣耀,驴子们也还是不情愿地配合着人们运动,任由牵着的人怎么着急都没有用。整个比赛笑坏了的是场外的观众。印度:为驴举行婚礼

2002年6月,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遭受旱灾的小村庄的村民们,为了祈求印度雨神,为两头驴举行了婚礼。

在驴婚礼的那一天,这两头驴被打扮成“新郎”和“新娘”的模样,然后被护送到印度泰米尔·纳都省萨克雅纳雅卡努尔村的寺庙里。

一名当地牧师一边念祷文,一边带领这对“驴夫妻”参加祈求雨神的典礼,然后“驴夫妻”和村民们一起参加游行,婚礼最终以婚宴的形式结束。

2003年6月,印度南部港口城市马德拉斯也举行过一次这样的求雨活动。当时的马德拉斯此前一直饱受旱灾之苦,为了祈雨,马德拉斯港的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为五对驴举办一次精心准备的隆重“婚礼”,祈求上天神灵的降福。参加这次“婚礼”的五对驴全部是由泰米尔运来的,在他们喜入“洞房”之后,还将被运回还给他们的主人。整个婚礼总共花费了100美元。

他们为什么要为驴举行婚礼呢?原来,马德拉斯市有650万人口,由于近几年受印度洋弱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分配系统的不完善,马德拉斯市已经陷入了极度缺水的状态。2003年的上半年,很多马德拉斯居民一直在想办法通过郊区的蓄水池来满足基本生活用水的需要,但这一水资源也几近枯竭,人们只有期盼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上天多降点雨。马德拉斯市的人们为这一对驴儿举办了长达1个小时的当地传统风格的“婚礼”,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祈求上天拯救万物生灵。苏丹驴节有驴的宣传

苏丹红海省的驴节定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天。每逢这个节日,城乡各处均张贴有驴的宣传画和护驴标语,各家主人还将自家的驴披红挂绿地打扮一番后,牵到集镇上去参加驴子大游行。

不过,如游行当中,哪头驴被远方客人买走的话,那它就不能在这里继续过节日。比利时的民间赛驴活动别出心裁

在比利时瓦隆地区的三桥小镇,赛驴是一项当地的民间传统活动。

这里的赛驴活动最别出心裁,和赛马不一样,它比的不是速度,而是参赛者驾驭驴的技能。其中一项是参赛者牵着驴子吃胡萝卜,比赛的要求是只能自己吃,不能让驴子吃。看来真是把人和驴子的位置颠倒过来了啊!估计驴子享受了出风头这一番“被尊者”的待遇,心里也还是不美的,胡萝卜本该是它的美味的,干吗不给它吃啊?古怪奇特的蛇节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崇拜老鼠的,有崇拜牛的,也有崇拜蛇的。一提起蛇这个爬行动物,人们不禁会浑身起疙瘩,谁会崇拜这么可怕的动物呢?斯里兰卡舞蛇人

其实,人们对蛇的崇拜由来已久,而且遍布世界各地。意大利的哥酋洛每年举行游蛇节

历史悠久的意大利古镇——哥酋洛则被称为蛇城。哥酋洛位于离首都约170千米的阿布鲁齐佐地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蛇。平时,儿童总把蛇当做玩具,新婚夫妇则把蛇当做珍贵的新婚礼物。

在这个古镇上,至今仍保持着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一些神秘而古老的传统,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每年5月第一个周四所举行的多明我修会节,俗称“游蛇节”。

游蛇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自己家养的蛇放出来,让大家观赏。蛇满街爬行,路人看到若无其事。有的人手里还拿着几条蛇,以示对蛇节的祝贺。如果人们在路边遇到蛇或蛇爬到家里,就会认为是“福之将至”。

届时,这里会有游蛇活动。这个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颇具特色,当属意大利最出名的活动之一。在通往广场的街道上,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一群捕蛇的猎人,他们毕恭毕敬地将一条长长的毒蛇用双手高高托起。这些参加活动的毒蛇,是猎人们趁其冬眠的时候捕捉回来的,蛇的毒牙早已被拔掉了。接着,当地居民所崇敬的圣像被抬出来,小小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捕蛇人将蛇挂在圣像上,而一条条蛇顺从地由着捕蛇人恣意摆弄,盘绕在塑像身上。这时,整个活动到了高潮,被蛇缠绕的圣像被人群抬过了头顶,沿着镇里的各条小道游行。一直到游行结束,这些节日的主角——蛇才会被放生,重新获得自由。

据说,当年该地区以蛇满为患,这里经常有恶狼出没,于是庄稼人便将一切歉收、疾病、痛苦归罪于这些看上去阴险可怕的动物上。不过,古代的百姓们是向意大利蒙难女神——安吉齐娃求助,将捕获的毒蛇奉献给她。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活动演变成对能医治猛兽毒蛇咬伤的师父的崇拜。印度蛇节的玩蛇人印度极其崇拜蛇,蛇节花样更多

在印度,蛇极受崇拜。印度有许多寺庙供奉着蛇,许多节日专门为蛇而设,有的神的塑像的脖子上也缠着蛇。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每

年都要过一个盛大的蛇节。节日到来之际,男女盛装,向置于湿婆像前的眼镜蛇奉献贡品并顶礼膜拜。

走进任何一个有名的印度旅游景点,人们都会发现戴头巾的舞蛇人在吹着木笛,柳篮中的眼镜王蛇则闻乐起舞。舞蛇是印度许多人祖传的职业,人们世代就靠它为生。

自古以来,印度人对舞蛇人一直是心存敬畏的。舞蛇人戴着与众不同的琥珀耳环和珠链,被尊奉为印度神话中的“瑜伽修行者”或圣人。

在距孟买160千米的雪拉村,每年的蛇节在8月8日举行。节前,妇女们沐浴更衣,打扫庭院,虔诚祈祷,而男人们则去田野捕蛇。节日的早晨,人们高擎着旌旗,吹响螺号,敲锣打鼓,向庙宇进发。在庙宇前的空地上,人们把带来的野蛇从瓦罐里放出来。妇女们用满盘牛奶和米饭供奉“蛇”神,并用鲜花轻拂蛇头,将彩色香粉撒在蛇的身上,其余的人有的向蛇磕头跪拜,有的对蛇号啕大哭,有的与蛇“窃窃私语”。说来也怪,每到此时,野蛇凶残的本性便荡然无存,而是温顺地任人抚摸摆弄。蛇节结束,这些蛇被一一放生,又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生活习惯。

逢年过节,人们都要蒸一种盘着面塑小蛇的枣糕馍,将它的嘴巴处塞上一枚硬币,名曰“神虫”,意为“招财进宝”。尼泊尔人点灯求平安“灯节”是尼泊尔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敬奉乌鸦、狗、黄牛等动物,以取悦神灵、礼赞生命、庆祝丰收、祈求富裕和光明的喜庆节日。而如今,在战乱不止的尼泊尔,人们希望通过灯节寄寓对和平的渴望。“灯节”在尼历的每年8月15日开始,为期5天。请乌鸦吃大米“灯节”源自一则古老的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国王,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听从巫师的建议,每天通宵达旦地点油灯祈求安康。死神化身成毒蛇把油灯弄灭了,王后知道自己的丈夫马上就要死去,就不顾一切地向死神苦苦哀求。王后的深情终于感动了死神,换得国王一时的寿命。于是,国王颁布法令,以后每年全国都要点灯过节。灯节

节日第一天的活动是敬乌鸦。届时,人们会往地上撒大米请乌鸦吃。乌鸦在印度教中被视为“死神的信使”。乌鸦一年到头从事“清道夫”工作,只有节日这天才能休息,接受人们的供奉。据说,如果有人对乌鸦不敬,乌鸦就会通报坏消息,让他在未来的一年里不得安生。狗是死神的看门人

在节日这天,有时候,大街上的流浪狗也能得到人们的优待。有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而且在尼泊尔,狗还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死神的看门人”。人们相信,狗能保证亡者的灵魂到达天堂。敬财神“拉克希米”

这天也是灯节里最重要的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把屋子打扫干净,有的人甚至还要重新粉刷墙壁,因为人们相信财神喜欢去最干净的房子。同时,人们还要敬母黄牛,给它洗澡,在它头上点朱砂,给它戴花环,在牛尾巴处系上从祭司那里求来的圣线。

晚上,家家户户都点上灯,有电灯、油灯,也有蜡烛。房门前,台阶上,甚至屋顶上,人们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屋子变得亮堂起来,以吸引财神的注意。如果那天碰巧是星期六,店铺都一改往日不营业的规定,张灯结彩,大开店门,欢迎财神的光临。整个加德满都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这时,孩子们也不闲着,他们三五成群地前往邻居门前唱祝福歌,要求主人施舍金钱或美食,否则他们会搞恶作剧进行“报复”。由于近来尼泊尔的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少年在组织这类活动时,必须到警察局备案或提前通知准备去拜访的人,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至于受到惊吓。

按照传统习俗,当晚人们还要放鞭炮庆祝,但因为尼泊尔反政府武装分子经常在首都袭击政府官员,所以政府2006年下令节日期间禁放鞭炮,以免枪声与鞭炮声混淆难辨。灯节放鞭炮庆祝姐妹兄弟“点红”日

在这天,家里的兄弟都要前往姐妹的住所接受多种颜色的“点红”、花环和祝福,增进兄妹间的感情。没有姐妹或姐妹不在身边的人,可请邻居的姐妹赐予祝福。多数人选择前往加德满都市中心的王妃池,在那里拜神并接受祝福。

王妃池位于王宫大道南300米处,池中心是一座白色的印度庙,周围是一个很大的水池,有一座长桥与庙相接。该庙一年只开放一天,人们争先恐后地进入王妃池,本来空间狭小的印度庙变得拥挤不堪。在庙的一侧,两位身着红色纱丽的妇女正在给前来朝拜的男人“点红”。芬兰大学生戴帽节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提起哈维斯·阿曼达无人不知。她是矗立在市中心南码头广场上圆形喷池中的一尊少女青铜塑像。她面向大海,一手托腮,静静地凝望着芬兰湾,被人们誉为“大海女神”。据说,阿曼达是20世纪初芬兰著名雕塑家维莱·瓦尔格伦在巴黎创作的。

阿曼达塑像前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每年4月30日的大学生戴帽节。这一天,阿曼达成了万人瞩目的中心。据说,20世纪初,一个五一节的前夕,一群大学生在阿曼达塑像附近的凯沃霍恩饭店里聚餐并彻夜狂欢。欢庆之余,他们突然想到伫立在寒夜中孤独的阿曼达,学生们立即从饭店买来一块台布披在阿曼达身上。一位小伙子灵机一动,从头上取下只有大学生才有资格戴的白色圆顶黑檐帽,戴在了阿曼达头上。从此之后,每年五一前夕的深夜里,总有大学生给阿曼达戴白帽,久而久之,便成了每年一度的固定节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维持社会治安,在芬兰警方的建议下,戴帽活动改在每年4月30日的下午进行。届时,赫尔辛基市中心南码头广场上,会聚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大学生。人群中也有在不久的将来准备考大学的少年。一些风度翩翩的老者尤为引人注目,从他们随身携带的那顶洗得发旧、发黄的大学生帽可以看出来,他们曾经也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小乐队分散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吹奏着欢乐的乐曲,成串成串鲜艳夺目的彩色气球高高地飘荡在半空中,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整个广场和附近的街道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芬兰大学生戴帽节

在这一天,会有一辆乳白色的大吊车已经伸出长长的吊臂,准备为给阿曼达戴帽的大学生“架桥铺路”。以往大学生都是跳进喷水池中用水桶、长柄板刷为阿曼达洗身,然后再爬上塑像为阿曼达戴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保护这尊“大海女神”的铜像,人们启用了现代化的大型吊车来运载大学生为阿曼达净身戴帽。下午6点整,会有8名身穿鲜艳运动装的男女大学生围成一个圆环被吊车徐徐吊起,缓缓移送到阿曼达塑像上方。他们每人手提一只带长绳的小桶,从喷水池中打起一桶桶清水泼洒在阿曼达身上。

此时,广场上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8名大学生刚刚离去的时候,会有一名手持白帽、神气十足的小伙子被吊车送到阿曼达身边。他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白色大学生帽向人们致意,就在他庄重地把白帽戴在阿曼达头上的一瞬间,广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刻将手中的白帽戴在了头上。顿时,广场上会奇迹般地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与此同时,人群中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欢呼声。

这时候的人们异常兴奋,他们会纷纷打开早已经准备好的香槟酒,开瓶声犹如爆竹般响成一片,喷洒而出的醇香酒液好似阵阵雨点洒向人群。人们举起酒杯互相祝愿,开怀畅饮,开始了每年一度的彻夜狂欢。

戴帽节的欢庆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拉美人新年吃十二颗葡萄反穿内衣

世界上各民族庆祝新年的活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拉丁美洲是个多姿多彩的大陆,那里许多国家的节庆活动都别具一格。在辞旧迎新之际,拉美许多国家都有“吃12颗葡萄”的习俗。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会争相吞下一粒粒象征美好愿望的葡萄,对新的一年寄予新的希望。

在庆祝新年时,拉美许多国家的人都会在深夜到大街上去散步,他们手里还要提着一个空旅行箱,意味着要把好运和财富都装进去。有些国家还有一个在新年穿上亚麻质地、色彩鲜艳的内衣的习惯。当地人认为,黄色的内衣尤其象征着好兆头,或许能给自己带来财富。

巴拿马的女士甚至有在元旦前夜反穿内衣的习惯,这可不是什么怪癖,而是巴拿马人迎接新年的古老习俗。在秘鲁等国,人们习惯用焚烧旧家具和旧衣服来迎接新的一年。古巴人的习惯是往街道上泼一桶水,这意味着把过去一年所有的晦气都泼出去。智利人有一个看似古怪的迎新方式,那就是一家老小在墓地吃晚餐。在伊基克和塔尔卡地区,人们会在元旦前夜,把餐桌搬到亲人的墓碑旁,陪伴故去的亲人共同度过新年。不要以为这样的新年气氛就是严肃的,事实上,这里与其他地方的新年活动别无二致,这里依然有音乐和舞蹈。此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喝一种由咖啡、牛奶、甘蔗酒、桂皮和糖制成的饮料。拉美人庆祝新年

也许世界上最浪漫和最富有诗意的新年庆祝方式当属于居住在海边的巴西人。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白色的衣服,夜晚时来到沙滩,在沙子上放些木薯粉和油,举行祭祀活动。随后,人们走向大海,接受海浪的拍打,同时向大海中撒玫瑰花瓣。玻利维亚人会在12月31日爬梯子,意味着“节节高升”。如果在新年这一天有人在厄瓜多尔开车,那么被“敲诈”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从12月31日下午起,就有成千上万的男人装扮成寡妇的模样走上街头,在马路上拉起一条条绳索,以此来收取“过路费”。过路的司机都要留下些“施舍物”,让这些“寡妇”能够支付“亡夫”的“葬礼”费用。

而乌拉圭人和阿根廷人则会在12月31日的晚上把纸片或挂历扔出窗外。世界各国女性独享的节日摩洛哥新娘节

摩洛哥艾特·哈迪柏柏尔部族具有特色的新娘节,也叫穆塞姆节,在每年9月份举行,将持续3天。摩洛哥艾特·哈迪柏柏尔部族具有特色的新娘节,也叫穆塞姆节,在每年9月份举行,持续3天。

节日期间,待嫁少女身着白衣,外披绣有部族标志的花格羊毛披衣,在亲人的陪伴下,一排排地坐在集市的祠堂前面,等待自己白马王子的到来。求婚的小伙子们则头缠整洁的白毛巾,在知己朋友的陪同下,穿梭于待嫁姑娘群中,当他们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时,便伸出右手。姑娘如果拒不握手,就是表示拒绝,如果眼前的这个小伙子也是自己心仪的白马王子时,她们就会伸出手表示同意,则说“你掳走了我的肝”(柏柏尔人认为健康的肝脏能给家庭带来幸福和美满),然后即商定婚期。年复一年,这个新娘节成全了许许多多的美满姻缘。日本女孩节

在日本,每年的3月3日是女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日本传统的“女孩节”。

女孩节又叫“桃花节”。因为过去女孩节是在农历三月三日(比公历3月3日约晚1个月),正值桃花盛开之时,故此得名。日本女孩节上的日本女孩

在家中摆设偶人架是女孩节的传统庆祝方式。这天,凡是有女孩子的家庭都会在客厅里设置一个阶梯状的偶人架,在上面摆放各种穿着日本和服的小偶人(玩具娃娃),以庆祝女孩健康成长。

这些小偶人,有自己制作的,也有买的。日本人家只要有女孩降生,父母、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就都会送她一套精致漂亮的小偶人。一套偶人一般为15个,有皇帝和皇后,3位宫廷贵妇人,5名乐师,2位大臣和3个卫兵。这些小偶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今天的日本女孩,平时是不穿和服(日本的传统服装)的。但在女孩节这天,她们却都会穿起漂亮的和服,并且邀来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大家围坐在偶人架前,尽情地说笑、玩耍,愉快地欢度节日。瑞士妇女的掌权日

每年1月1日至4日,是瑞士一些地方的妇女掌权日。在为期4天的节日里,家庭大权由妇女掌握,男人甘愿什么都听自己妻子的。英国的“追逐奶酪节”

英国的“奶酪追逐节”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这是一项保存着的危险的传统。当节日到来的时候,来自全世界的参赛者会从一个山顶上跑下,追逐一个重达0.35千克的奶酪,谁先追到这个奶酪,这个奶酪就是谁的。神奇的奶酪节

追逐奶酪节是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库珀山举办的,每年5月底,几十位“奶酪勇士”就会聚集在库珀山顶,追赶一块从山顶滚下的1.5千克重的双层格洛斯特干酪,这块奶酪要一路连滚带爬狂奔200米,下到45度斜坡的底部。由于山坡太陡,下冲时奶酪的速度很快,很多选手便像奶酪一样“滚”下了山,不少人为了这块奶酪竟搞得骨折或擦伤。作为奖励,最先抓住奶酪的人可以赢得那块奶酪,亚军将获得5英镑的奖励,季军则收获3枚响当当的硬币。追逐奶酪节的比赛 -规则

追逐奶酪节比赛开始时,由主持人将巨型奶酪从山顶推下,同时发出起跑的口令。此时,数十名参赛者,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争先恐后地奋力追逐奶酪,最先追到者获胜,或许在这个节日里奖品是次要的,人们只是为了继承这个悠久的传统。西班牙的跨婴儿节

跨婴儿节是西班牙的一个节日,在那一天,成年男子会扮成魔鬼的样子,在新生婴儿父母的同意下,从新生婴儿身上跳过。扮演魔鬼的人要穿上可怕服饰,还要挥着鞭子和棍子以“净化”婴儿。

跨婴儿节是基督圣体节的俗称,它是天主教的庆典,成年男人从婴儿身上跳跃过去,目的是试图扫除婴儿身上的邪恶。这种节日从1620年开始延续到现在,旁观者等到男人们跨越结束以后,还需口念咒语,来送走这个节日。

根据传统,越是漫不经心地从婴儿身上跳过,驱除魔鬼的效果越好。在圣体节后的第一个周日,整个活动将达到高潮。在这座小镇上,从1620年起就开始了这项传统,但这个节日的起源至今还是个无法追溯的谜。巴西狂欢节

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有“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之称。每年二月的中旬或下旬举行三天,在巴西的狂欢节上,每个人都不愿表现自我,而是想成全别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拥有女性的一些特征;而有的平时内向的女人,在那天会大跳狂热的舞蹈,尽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动作。巴西狂欢节对女性化的狂热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在巴西的狂欢节中,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会。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一年一度的巴西狂欢节在巴西各地拉开帷幕。巴西狂欢节的起源

相传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始于19世纪中叶。最初,狂欢节的规模不大,仅限于贵族举行的一些室内化妆舞会,在那一天,人们会戴上从巴黎购买的面具,尽情地欢乐。1852年,葡萄牙人阿泽维多指挥的乐队开始加入了狂欢节,走上了街头。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了起来,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阿泽维多的这一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狂欢节成了大众的节日。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最早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巴伊亚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于狂欢节一般都是在盛夏的时候来临,此时正值炎热的天气,游行活动全都在夜晚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学校建议在市内修建一座桑巴舞赛场,用于狂欢节活动。1983年,在著名工程师奥斯卡·涅梅耶尔亲自设计和6万名建设者的齐心协力下,人们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纳数万观众的桑巴舞赛场。从此,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就有了固定的场所。巴西狂欢节的活动内容

巴西狂欢节每年都在2月中、下旬举行,桑巴舞是狂欢节上的主旋律。最著名的要数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每年都吸引全世界将近10万观众前往观看。

在狂欢节上,人们全都放下往日的矜持,随同狂欢队伍热舞。此外,“易装癖”也是狂欢节上的一大特色,男人们穿着女人服装跳着热辣、激情的舞蹈,女人们则穿着男装,学着男人的粗犷……人们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尽情释放着自己。场面盛大的桑巴舞大赛

桑巴舞大赛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一项重大的活动。赛场占地8.5万平方米,两侧是看台,中间是桑巴舞队伍行进的通道。每年狂欢节期间,人们要在这个赛场上举行5场桑巴舞活动,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动最为精彩。在这两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个桑巴舞学校要在这里一决雌雄,评出当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还要再进行一场表演。

每个桑巴舞学校上场参赛的人数为3800~4000人,分成32个方队,方队之间还设有8辆彩车。参赛内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节,全队服饰都要根据表演情节设计。每年各校编排的故事情节内容极其丰富,有表现印第安人历史的,有表现巴西足球的,有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亚马孙丛林里的狂欢节

帕林廷斯是亚马孙河边一个人口只有9万的巴西小城市,这里的狂欢节更具特色,因为这里具有浓烈亚马孙风情的狂欢节——博伊蹦巴。

在当地的土语中,“博伊”是“牛”的意思,博伊蹦巴就是“牛之祭”的意思。博伊蹦巴最早是在马瑙斯地区橡胶业繁荣的年代由西欧移民带入巴西的,后来加入了原住民族文化因素,并结合了亚马孙流域的诸多传说,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纷至沓来的狂欢节。狂欢时间一般是6月最后一个周末的3天。亚马孙丛林里的狂欢节

博伊蹦巴起源于一个完整的民间传说:在17世纪的一个农场里,一头人见人爱的牛被放牛的黑人奴隶弗朗西斯科大爹偷着杀了,因为他怀孕的妻子卡迪蕾娜想吃牛舌头。庄园主把大爹抓来审问,大爹没有办法,只能坦白了事情的经过。

这个传说也会在狂欢节上表演出来:只见庄园主暴跳如雷,放牛人洋相百出,观众惋惜而无奈,场面的气氛十分紧张。正当观众为放牛人的命运担心的时候,在巫师们的强力祈祷下,被杀的牛竟然死而复生,此时,场面的气氛又一下子欢腾起来,人们全都皆大欢喜,载歌载舞。

类似于博伊蹦巴的狂欢节在巴西许多地方都存在,但以帕林廷斯的最为著名,一方面是因为它融入了许多印第安特色,另一方面也因为帕林廷斯的博伊蹦巴已经演变成了歌舞竞技比赛。在3天时间里,所有参与者分成红蓝两组,整个城镇都被染成红蓝两色,人们沉浸在一片疯狂的兴奋之中。

人们将额头上带着星星标志的黑牛叫做卡普里首索,代表蓝队;额头上带着心型标志的白牛叫做卡朗奇多,代表红队。两队的舞台布景和演员服饰的制作都十分讲究。每天晚上,红蓝两队会分成上下两个半场,在帕林廷斯特意为博伊蹦巴修建的竞技场斗舞。台下都有双方各自的支持者,他们分别占据竞技场的一半看台,在本队表演的时候随着乐队敲出的节奏舞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