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哲学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05:26:00

点击下载

作者:张笑恒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清华哲学课

北大清华哲学课试读:

前言

很多人都认为哲学非常高深莫测,属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文化”,但其实哲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在人生的转折处,哲学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哲学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的原则,体察他人的心情。

雨果曾说:“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的确,哲学是平凡生活浓缩的智慧,是我们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强大精神武器。那些取得过非凡成就、做出过卓著贡献的人物,都深谙这一“精神武器”的使用之道。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他们的成功,但是他们内心中的哲学理念却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研究和学习的。感悟和运用这些理念与原则,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始终充满希望,也会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哲学系的高等学府,曾在这里执教的蔡元培、胡适、宗白华、朱光潜、金岳霖、冯友兰等大师级人物,不仅在学识上推进了我国哲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也以自身的修为和言行践行着他们对于生活与人生的哲学思考,成为了一代代年轻人虚心学习的典范。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近百年过去了,但是他们的言论和思想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加熠熠生辉。

本书汇集了这些大师有关人生哲学的精要观点和思想,并撷取了他们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意图使读者看到,这些大师人物的哲学思想并非深奥难懂,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领会其中的道理,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益一生。

·学习哲学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正确看待事物,还可以使我们从品性修为、行动方法以及处世原则三方面得到提升。

·学习哲学能让我们自信、独立、保持乐观、更好地控制自己。如此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寻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学习哲学能让我们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与时俱进。如此我们才能耐得住寂寞,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走得更远。

·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淡泊名利、珍惜当下、敢于承担责任。如此我们才能珍惜人生的每一种滋味,以成就为重,而非以名利为先。

在本书的策划与创作过程中,编者得到了李少聪、李尚芳子、李成坤、胡俊、丁修山、刘曼、刘冲、徐芳、王恩聪、聂振岗、刘悦、赵会会、金东东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本书是很难面世的。

第一章 自信与独立

1.有主见,理智对待别人的言论

凡事都要独立思考。——叶企孙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物理学家、教育家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你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做出一个决定,别人用一秒钟就否定了它,然后很快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说的貌似很有道理,于是你的意志开始动摇,变得举棋不定、人云亦云。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待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有理智科学的态度。盲目自信是固执,偏听偏信是糊涂。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蒋南翔校长所坚持的“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实”,都可以说明在清华的传统深处,一直以来都蕴藏着有主见、独立思考的精神。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北大著名地质学教授李四光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典范。自19世纪以来,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的痕迹。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定论。可是,当时就任于北大地质学系的李四光却并不这样认为,原来他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已经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推导论断之后,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然而,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只是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虽然观点被权威否定,但是李四光却依旧坚持己见。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的看法,他开始了寻找冰川遗迹之旅。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之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举证说明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可划为三次冰期。至此,李四光终于推翻了国内外许多权威地质学家的判定,证实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事实。

独立思考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必要前提,翻看科学史,那些颇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大多都具有独立性的精神。因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既秉承了先人的成就,又不盲目攀附,所以才敢于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造福人类的成就。

其实,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分析、去判断、去决定。比如毕业时,是留校读研,还是出国深造?是选择独自打拼,还是去国企?实际上,如果不经过认真的独立思考,那么人生的方向就很难确定,而我们将来在工作中也难以有真正的创造性意见。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被复制,当独自去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时,有主见的人往往最容易在工作和事业上获得成就,也更易掌控自己的人生。在2011年的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体会:独立思考、善于作为。顾秉林说:“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独立、深刻的思考,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将来在研究和工作中也难以有真正的创见,更难以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当中,方方面面的不完善、不合理乃至不公平会有很多。因此,仅仅有抱怨和批评还远远不够,更不能因此嘲笑和怀疑一切,而要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的道路。”顾秉林提出,很多时候,真正去做成一件事情,比仅仅去批评它要困难得多。因此需要有坚韧与智慧,付出辛勤和汗水。而这才是清华人的底色。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顾秉林更是勉励各位同学,独立思考、善于作为,事业成功、志趣高尚,身心活泼、家庭幸福,拥有更加充实丰盈的人生。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是作为“被动人”而存在的。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往往是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完全不假思索,也不管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或者是否适用于自己。当然,如果你运气不错,或许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好处,但是跟风往往并不能让你拔得头筹。

不要做思考的懒者,多一些独立思考,不受已成观念的束缚,你定会在自己的思考领域中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2.找准定位,寻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我最适宜的工作就是教书,别的事情不会做。在任何国家教书都是很苦的,我从不考虑这个问题。——陈岱孙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儿时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和目标,想当老师、工程师、科学家,还想当歌唱家。父亲告诫他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人生道路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经过反复考虑,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这把“椅子”,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了一代著名歌唱家。要问他成功的诀窍,那就是一句话:选定一把椅子。这把椅子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世界上,人最需要了解的人就是自己。对自己没有定位的人,就像一个在黑夜里行走的人,只是在机械地行走着,终会被地上的石头绊倒,或者一头撞在树上。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才能引领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著名学者、北大教授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30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在那里,学生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胡适对这些还能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却犯了难。30多种苹果,对那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而胡适花了两个半小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分辨出了20种,这让他一筹莫展。胡适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事实证明,胡适在文学领域内可谓如鱼得水,将自身禀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文坛上占得一席之地。正如与胡适亦师亦友的顾颉刚、傅斯年对他的评价一样:“这个人古书读的不多,但他那条路子是对的。”

骏马虽能奔跑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找对位置,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否则再美味的佳肴滴在衣服上也会变成污渍。

许多人喜欢走别人成功走过的路,期待着自己能获得与前人一样的荣耀,但是走着走着,却发现一切远非愿望中的那样——别人做起来兴趣盎然的事,在自己看来兴味索然;别人能轻松跨越障碍,在自己看来如高山般难攀;别人乐此不疲,自己却一天都难以坚持下去,更遑论出人头地了。

这个世界上的路有千万条,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让李白长期在君王身边伴驾,恐怕早就尸骨难收;让魏徴去云游四方,未必就能成为一代诗仙,更不会有后来的一代名臣。朱德庸的父亲曾对他讲:“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老虎强壮,善于奔跑;猫则温顺、灵敏,虽然不能像老虎那样威风和霸气,但也具备老虎不具备的天赋与本能,它能上树,能抓老鼠。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有很多是猫,久而久之,变成了一批烂老虎。儿子,你天生对文字迟钝,但对图画却非常敏感,为什么放着优秀的猫不当,而偏要当很烂的老虎呢?我不希望你成为一只烂老虎,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只好猫!”这段话让朱德庸获益匪浅,从此他专心致志,把漫画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25岁就成为漫画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双响炮》、《涩女郎》等作品多年畅销不哀。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中有无数实例证明,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陶渊明摘掉乌纱帽归隐田园,创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丽诗篇;鲁迅弃医从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比尔·盖茨中途退出哈佛大学,创立微软;张朝阳放弃高薪工作,回国自主建立搜狐网,他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试想,他们如果只沿着自己从前的路走下去,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美好而有诗意的。”同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充满阳光与风景的。当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可以与生俱来,也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增长。做正确的事、选正确的路就是一种智慧,智慧会让你的人生充满光明。把自己定位为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渴望成功的人,这都是人生的大智慧。

每个人在认清自己的定位之前,必须先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为自己制定出正确、科学的人生规划。其次,为自己定位的一个前提就是对自己的了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梦想,了解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最后,每一个为自己定好位的人,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做出努力,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要半途而废。

3.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办人,哲学家、逻辑学家一位青年来向禅师请教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禅师并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先问他想在生命中得到什么。“对不起,您的意思是……”青年不解地问。“你想从生命中得到什么?比如幸福、财富、地位……”青年不好意思地回答道:“这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吗?”“是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少人拥有快乐、健康并且富足的原因。如果你不知道要在生命中寻找什么,你如何找到它呢?”

很多人都说他们想要富足,但是很少有人花时间仔细去想他们到底要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于是就放任自己,随波逐流,结果成为碌碌无为的芸芸众生之一。

电影《燃情岁月》中有句著名的台词——“有些人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非常清楚,他们依循着自己的内心来行事。这些人将变得疯狂,或者成为传奇。”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必须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曾子墨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系毕业后,成功地进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工作,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金领”,并且很快成为公司最出色的分析师。但是别人的羡慕终究代替不了自己的生活,曾子墨感觉自己就像是摩根斯坦利这架运行完美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厌倦。后来她琢磨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千千万万,不一定要和别人相同,做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也许比做一只流水线上的鸡要有趣得多。于是,她毅然辞职,三个月后,她加盟了凤凰卫视,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财经女主播。很多人都对她放弃华尔街的“金领”工作而进入难混的传媒圈不理解,要知道她在凤凰卫视的收入还不及在摩根斯坦利的四分之一。每当遇到这样的提问,曾子墨总是会笑着回答:“可是,自由呢?兴趣呢?激情呢?这一切正是我想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别人赞美和羡慕的眼光中,从而淡忘了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梦想。当我们的工作不能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激情和能量时,放下既有的所得,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呢?

任何时候都得遵从你内心欢愉的本性,你要去发现能让你从心底喜悦的事物。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对我而言,最想要的是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创造什么样的生活,才觉得幸福?我渴望人生达到什么境地?人生意义何在?能带给我快乐的是什么?

美国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如果我们真正知道什么对我们极为重要,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那么你就比较清楚你现在在哪里,你之后迈出的每一步总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谭盾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拉琴,他刚到美国的时候,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到街头拉小提琴赚钱。谭盾很幸运地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一个黄金地段——一家银行门口。那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所以谭盾和黑人琴手每天都有不错的收入。然而谭盾心中始终铭记着自己最初的音乐理想,那就是在全世界面前展现自己的琴艺,他的内心追求的是世界的舞台,而不是街头那个小小的角落。于是,在街头卖艺了一段时间后,谭盾和黑人琴手道别,拿着攒下的钱进入了音乐学院进修。进入音乐学院后,谭盾拜师学艺,努力学琴,认识了许多大师和琴技高超的同学。在学校的那段时间,谭盾全心投入学琴,音乐素养和琴艺得到了巨大提升。十年后,谭盾成了一名知名的音乐家。有一次,他偶然路过以前自己卖艺的那家银行,发现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然在那拉琴。

重视你内心的想法,才能找到最合适你的方式。黑人琴手和谭盾一样努力拉琴,只是黑人琴手努力地维护自己那块赚钱的地盘,而谭盾选择了进音乐学院深造,选择了提升自己,也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宋代的大词人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其中坚忍不拔之志也表现在人的选择上,是否能够不盲目从众,是否能够遵从内心的本性,不为外界所动摇,不为艰难所恐吓,坚定地走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也许你现在一文不名,也许你现在穷困潦倒,但请相信,梦想、选择、实践的力量终究能指引你到达那片光明之地。

4.保持本色,要有勇气做自己

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朱光潜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接纳别人需要勇气,接纳自己更是如此。人之于世,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却偏偏有许多人总是活在仰慕别人的姿态里,在日复一日的羡慕和模仿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别人的生活虽令我们羡慕,但那毕竟不属于自己,只有找到自己的路才能走出一片光明的天地来。在北大学者里面,傅斯年的体胖是有名的。有一次罗家伦问他:“你这个大胖子,怎么能和人打架?”傅斯年答:“我以质量乘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可以压倒一切!”这样的话真是能给肥胖的人壮气。

唯有勇于做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展现属于你的特色。2009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否则你就会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要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做不了决定的时候,就干脆让别人拿主意。如此反复循环,久而久之,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别人的意见就会冲淡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梦想,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消极和悲观。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外在的挑战虽然严酷,但总能克服或过去,唯有内心里那个自我永远不会消失。

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要“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别人众多,而你只有一个,如果处处照顾别人的看法,必将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必须洒脱一些,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杜尚是法国艺术家,他天生“惰性”很强,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而是喜欢毫无功利地放任自己的天性。正是这种渴望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使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追寻艺术的真谛,从而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传奇。杜尚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我们总是惧怕别人的眼光,于是被动地迎合别人,依附别人,放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权利,甚至放弃自己的梦想,结果只能获得平庸的生活和卑微的艳羡!为什么不挣脱别人的束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哪怕只是引吭高歌一番?我们应该过自己的而不是别人赐给的生活!

毕淑敏在自己的作品名满天下后的选择做真我,在外人不解的目光中去做了一名心理咨询师;施瓦辛格在别人怀疑的目光中,坚持完成了由演员到加州州长的飞跃。我们不是别人的翻版,别人也不是我们的镜子,不要在别人的威胁中失去自己的尊严。

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但只要做到了保持本色,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这个世界上也许有许多人、许多事可以左右我们的行动,却都无法左右我们的思想。成功者从不过度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为自己而活着。他们坚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如何,他们都会保持本色,从不做别人的翻版。

有人说,独立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只有坚持自我,不盲目随从,脚踏实地地努力付出,才能在这大千世界中寻得那一抹属于我们自己的光彩,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披头士乐队用坚持做自我的“另类”风格引领了乐坛的全新风尚;而梭罗则用自己个性的生活铸就了瓦尔登湖畔的美丽佳篇。

每个人都必然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个人成功的经历中,保持自身的本色以及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一味地追随别人的脚步、迎合别人的口味,别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准,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呢?

5.保有自己的思想,对权威说“不”

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钱学森清华大学赴美留学生,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科学家

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十分平易近人。一次,蔡元培和学生开座谈会,问在场的学生们:“一加一等于几?”在座的学生们个个百思不得其解,以为蔡元培此问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于是都不敢贸然回答。过了很久才有一个学生鼓足勇气说:“先生,一加一等于二。”蔡元培当即大笑说:“对嘛,一加一就等于二。你们这样崇拜甚至迷信偶像,竟然连真理都不要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迷信权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迷信一位老师、一位学者的言论;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迷信一位领导、一位前辈的批示。可是事实上他们未必正确,权威不等于真理。更多时候,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对权威说“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20年代末考取清华大学赴美留学生。在美留学期间,他曾去加州理工学院旁听,主讲人正是世界力学权威、“超声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钱学森在听讲中发现冯·卡门出现一处错误,当即提了出来。冯·卡门或许感觉这个中国留学生有些“不敬”,便说:“你觉得对,那请你来讲。”钱学森便上台讲课,结果证明冯·卡门确实错了。冯·卡门当即问他来自哪个大学,并允诺:“就到我这里做研究生吧。”于是,钱学森成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生。后来,他修改了冯·卡门的著名定律,创立了“卡门—钱氏公式”,美国P-51战斗机的设计就应用了这个新公式。

我们不能迫于模式而放弃思考,不能迫于权威而不去发现,不敢质疑。即使是权威和真理,也是由上一个敢于质疑的人做出的定论。假如你可以,那么你也能建立自己的真理和权威体系,只要你敢于质疑,成功必须属于敢于说“不”的人。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谜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达尔文如果没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圣经》中的“神创论”提出质疑,就不会有“人猿同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不怀疑“地心说”,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一次指挥家大赛上,每一位参赛者都对同一支曲子进行指挥。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曲子有一段听上去很不和谐。起初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于是停下手中的指挥棒重来一次,但是仍然觉得有问题。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乐谱可能有错误。可是在场的每个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绝对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开始指挥,又到了那个别扭的地方,这一次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果断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话音一落,评委们全部起身给予了他雷鸣般的掌声。原来,乐谱确实有错,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考题。其实,很多选手也都发现了问题,但是迫于权威而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敢于质疑,所以他获得了此次指挥大赛的冠军。

质疑权威,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和能力,即使我们的质疑不正确,那也不是坏事,敢于质疑,即使错了,也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然后改正。而那些敢疑而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要想增长知识,就必须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进步。

当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全世界只有12个人能明白他的理论。而其他大多数人甚至像马赫、彭加勒等一些大科学家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但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动摇,而是继续研究下去,进一步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如果当时爱因斯坦缺乏勇气,受到讥笑打击就泄了气,那就可能前功尽弃。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凡事都跟随别人的脚步,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便自己确信是正确的,但是仍然没有胆量和“绝大多数”抗衡,这样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人们只会看到他们的智慧,却无法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气场。

每个人都必须保有自己的见解,并且适时提出,而不是总是去附和别人的想法。假如你工作能力不错,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谨慎细心,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总在应该提出建议的时候因顾虑太多,羞于表明立场和看法,并且不管别人已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或完善,都一味地去迎合。长久下来,你在上司和同事的心里就会形成“墙头草”的印象。

质疑精神,就是不轻信,不盲从,遇到事情多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我们不能盲目相信书中的观点,俗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自己也要会辨别书中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切莫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要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 宽心与德行

1.人品比才能更重要

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钱伟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科学家、教育家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来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以《君子》为题演讲。他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对清华学子寄予厚望:“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梁启超的字字箴言,后来便成了永远镌刻在清华人心中的信条。《论语》中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一个人如果有像周公那样出众的才能,但却骄傲自大并且吝啬没有气度,那他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值得再看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完美的。

由此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正如西莱·福格所说,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有一位老锁匠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青年,一段时间以后,两个青年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他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一个高超的锁匠,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有才的人需要有德,否则做成的事情越大,反而越有害。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好,能力差者尚不足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道德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将会非常大。

殷纣王和隋炀帝是历史上两位残暴的君王,备受世人唾弃和厌恶。但是据史书记载,纣王力大无比,非同寻常,能托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与野兽搏斗。不仅如此,纣王天赋聪颖,智慧超绝,才思敏捷,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由此可见,纣王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同样,隋炀帝也非等闲之辈,他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修建畅通国家命脉的大运河,此外,还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修订法律等。谁也无法否认纣及杨广的才能,但是他们的结果都亡国亡身,他们的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无才,而是因为无德。

在企业家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心术不正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员工。一个在德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很优秀,动手能力也很强。他毕业时到一家计算机公司去求职,却遭到这家公司的拒绝,原来他上学期间,乘坐公交车时有过3次逃票记录。在欧洲,每一个人都有信用记录,一旦出现借债不还,考试作弊、乘车逃票等个人信用问题,都会被记录在案,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要看应聘者个人的信用记录,如果信用记录不好,人品不行,你的学历再高,本领再大,也会被“一票否决”,没有任何协商的余地。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的条件下,是否具有好的人品,将成为影响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品的好坏决定个人发展方向,一个人人品不好,即使他有天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一个人的人品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集合,包括很多方面的品质。一个人不可能各方面人品都好,但如果一个人的基本人品有了问题,那恐怕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宋代四大家的苏、黄、米、蔡中的“蔡”,本来是蔡京,但因蔡京人品恶劣,于是,后来就改为蔡君谟了。这就是“人品”优先于能力的有力例证。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因此,不断加强人品修养、人性修炼、人格完善,是我们一生中永恒的发展主题。

2.君子善成人之美

不掩人之功,不掠人之美。——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学家

孔子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坏别人的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正相反。

一个有涵养、有德行的君子自然是乐于见到别人过得更好,因而,别人一旦有了什么好事,君子都乐于帮助并成全。1981年1月,段宝林在北大学习的时候,有一次他的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季羡林当时是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已经看到了样书。段宝林去看他时他非常高兴地对段宝林说:“谁说没有好书呢,这就是一本好书。”这给予了段宝林极大的鼓舞。1982年是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60周年,当时决定开会纪念,也是段宝林去找季羡林,季羡林一口答应、全力支持,还特意通知校长办公室在未名湖边的临湖轩开纪念会。此会由他亲自主持,师生几十人参加,开得非常隆重,季羡林还特别派车去接来了90多岁的常惠先生、钟敬文先生、杨成志先生等很多人来发言。随后段宝林的许多工作都无例外地得到季羡林的大力支持,他后来说,没有恩师季先生的支持,就没有他段宝林的今天。学会成立后,办刊物《北大民俗通讯》、举办民俗讲座都需要经费,季羡林仍然给予大量帮助,热情支持,告诉段宝林去找社会科学处吴同瑞同志,说他那里有钱,这就使北大民俗学会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有时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出国经费发生困难,就去请季羡林帮忙,总能得到热情支持,他对学生、朋友的帮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成人之美的人,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会善意的指出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危难尽力相助,成功时不居功自傲,更多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并感恩。古语说:“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这里的“天性”是指上天赋予人的美好德性,因此人们乐于为善,乐于为他人着想,促成其善愿如愿。

当齐桓公准备拜鲍叔牙为国相时,鲍叔牙却辞谢而推荐了管仲,他说:“管仲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我有几方面不及他: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齐桓公于是拜管仲为相。

鲍叔牙的荐贤是出于对管仲的了解、敬佩和对齐国的忠诚。齐国有管仲这样的贤臣,有鲍叔牙这样的荐贤良臣,国家果然得到大治。后来,人们称赞鲍叔牙“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

人们本就应当是互助互利的,快乐本就不与利益挂钩,在君子看来,自己的做法对别人有利,成全了别人的美事,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事实上,我们在成人之美的时候,所收获的往往也不只是一点小小的赞扬,而是人性的升华和双赢的局面。1858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收到马来群岛一位博物学家华莱士的一篇题为《记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的论文,其内容跟他正准备脱稿付印的研究成果一样。这让达尔文非常为难,最终,在这个关系到谁是进化论创始人的重大问题上,达尔文决定放弃自己的荣誉,把首创权让给华莱士。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宁愿将我的全书付之一炬,而不愿华莱士或其他人认为我达尔文待人接物有市侩气。”朋友深知达尔文为了研究进化论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所以坚决不同意达尔文这样做。在朋友的坚持劝说下,达尔文才同意把自己的原稿提纲和华莱士的论文一齐送到林奈学会,让专家进行评定。当华莱士得知达尔文先于他20年就有了这项科学发现时,非常感慨地说:“这项发现本应该单独归功于达尔文,由于偶然的幸运我才荣膺了一席。”

古语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君子有成人之美。很多时候,能够不顺手或努力去帮助他人完成他们的心愿,就是考验一个人胸襟与气魄的时候了。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尤其是当这件事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我们往往难以做到成人之美。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别人的好事,这是损人利己的表现;有的人看到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只是有利于别人就不愿去做,这也是自私的表现;还有的人纯粹出于嫉妒,不愿看到别人幸福快乐,这更不可取。

安踏的创始人丁志忠曾说:“父亲曾教育我做人要像黄金分割一样,分给别人51%,自己只留49%,长此下去,你可获得他人的认可、尊重和信任。”成人之美必须是自己播种,让别人收获。如果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超俗的人。

3.多给予,少索求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华罗庚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著名数学家

耕种和收获之间,每个人都会选择收获;得到和失去之间,每个人都会选择得到,然而,没有耕种哪来的收获?没有失去哪会有人得到?如果我们不先给予别人,有什么资格去索求呢?

古人曾说,施恩莫望报,当我们打算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心存得到回报的念头,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不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要多给予而少索求。吴晗是胡适在中国公学当校长时的学生。后来吴晗到了北平,希望胡适出面斡旋,不经考试直接转入北大。对此,胡适告诉吴晗:“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果你考取了北大却无钱入学,我一定会想办法。”后来,吴晗去了清华。胡适不仅给了他40元钱,还给清华的代校长翁文灏写信,使吴晗有机会半工半读。胡适不仅给人以经济上的资助,有时一句话也能使人得到鼓舞。面对吴晗不想通过考试直接转入北大的想法,胡适用“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及时而又适度地提醒了吴晗,并承诺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不仅使其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又可无所顾虑地做学问。1920年,在美国留学的林语堂,生活费不够了,便想到了在北大教书的胡适。他深知经常资助别人的胡适并不富裕,特意在电报中注明:“能够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不久,他收到了胡适如数汇来的钱,并说钱是北大给他的“预支款”。后来,林语堂又向胡适借贷了1000美元。当林语堂回国后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致谢并确定还款日期时,才从蒋处得知,北大没有资助他,这些钱是胡适夫妇节衣缩食,东挪西借筹到的!胡适一生助人无数,从不计较回报。面对林语堂的求助,他不仅借以巨款,还为了安抚林语堂的愧疚心情,假以北大“预支款”的理由,使得林语堂能在异国安心读书。胡适的助人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为助人而助人。他就是这样一位经常雪中送炭的善人,很多人以“我的朋友胡适之”为荣也就不足为奇了。《史记·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管理人民上,给予其实就是索取。给予就是索取,这句两千多年前的治世名言今天听起来仍然很有道理。其实不仅是从政治中,在人际交往中,这句话也有它生存的空间。

当我们要求一个人为我们做什么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别人凭什么会答应我们?没有谁会因为十块钱为你工作一个月,这就是给予与索取不成比例。因此,一个成熟的人,在面对他人时,都是会做到多给予而少索取。

一块钱不算什么,但却可以帮助饥饿的人解决燃眉之急;一句原谅的话不算什么,但却可以帮助犯错误的下属重获信心。我们有谁缺少一块钱、一句话呢?因此,给予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那么我们又何必苦苦执着于它的回报呢?

给予与索求是对立的,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体的。因为,当我们无私地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对方也会回报给我们相应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主动索求回报。如果我们在帮助别人之前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们的给予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给予是不能够以物质得失来衡量的,当我们用物质去帮助他人的时候,或许他人不能用同等或更多的物质来回报我们,但是我们所给予他人的物质已经用到了该用的地方,这就是值得高兴的,我们应该为物尽其用而满意才对。

真正有品格的人从来都是只讲给予,而不讲索求的,这正是其伟大之处。佛家讲究普度众生,如果佛祖也要每一个人都回报他的话,那么佛祖也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如果我们帮助他人仅仅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大的回报的话,那么我们的品格就算不上高尚了。再者说,如果我们对索求如此热衷,一旦对方无法回报我们,我们必然会为之心神大乱,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给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有给予他人帮助的机会,而且在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举手之劳。当你每天都注意发现这样的机会,并在做出给予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所能索取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4.谦逊是赢得别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刘半农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先生曾说:“我这人一生值得批判的地方太多,学术上的观点也常引起争论和批评,有些批评确实给了我帮助。一个人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自己不说,生前别人客气,死后还是要被人说的。”

朱光潜老先生一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竟还能如此躬身自检,反思自己不足之处,着实让当今众多恃才傲物的后辈汗颜。

有道是“明者自谦,愚者自傲”,人若不能摒除傲慢陋习,那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三国时期,杨修才华横溢,灵巧机智,却因为恃才傲物,让曹操日渐痛恨、不满,最终丢了性命。人之于世,若想走得稳,走得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是一条训言。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家里每逢吃饭时饭厅里总是人头攒集。年幼的英若诚有次饭前悄悄藏进饭厅的壁橱里,准备等大家去找他时给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不料直到家人吃完饭,饭厅没有人了,仍没有一个人发现他不在。他只能灰溜溜地从壁橱里走出来。自此,英若诚明白了:一个人永远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就会大失所望。夹起尾巴的英若诚最终以谦逊的胸怀和渊博的学识跻身一代杰出表演艺术大师之列。

俗话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占上风,总高人一头。因此把自己看低一点、随和一点、自谦一点,大有好处。有了低一点的心态,方能在世上处于不败之地。

有的时候,只有放低姿态,才能平静地反思自己,才能有新发现、新收获。谦虚戒躁者才能听进大家的意见。即便你已“会当凌绝顶”,也不可张狂、傲慢,因为前头的路还很长,说不定哪天就会遇上一道碰头的门框。

在很多时候,有内涵、有修养、有本事、有资本的人,更敢于向别人低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实力,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从不会认为自己一低头,就等于低人一等。真正一点都不肯低头,觉得低头就是受到侮辱的人,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显示出了深深的不自信。懂得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其实不一定就是真的低。古往今来,凡大人物,见识越高,人格越高,姿态越低。1982年5月,应吉首大学的热情邀请,白发苍苍的沈从文先生登上了故乡最高学府的讲台。他面对千余名师生,笑容可掬地说:“谢谢各位,我实际算不上什么作家,说我是考古专家,也不是的。”当有人提起先生的成就时,沈从文无比谦逊地说:“我是毫无成就的,我到北京时连标点符号也不晓得。去那里是想摆脱原来的环境,实际上打算很小,想卖卖报纸、读读书。一到北京才晓得卖报纸没有机会,卖报纸是分区分股的,卖报不行。后来发现,连讨饭也不行,北京讨饭规定很严。”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至于说到做文章,做学问,我这个人就糟糕透了,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字认不得。不仅当时不懂得标点文法,现在还是不懂。我是假知识分子……”然而,正是这个“假知识分子”用他的《边城》、《湘行散记》等名篇倾倒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正是这个“假知识分子”,用一部重达九磅的大书,填补了中华民族服饰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有人说:“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领导者过于骄横,就不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员工下属过于骄傲就会不服从领导;做晚辈的过于骄矜,目无尊长,自然更谈不上孝顺。当今之世,骄矜之气盛行,而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能够自我约束,放低自己的姿态。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低也是一种境界,面对种种压力和诱惑,应当学会适当取舍,拼搏而不为虚荣所累,既融入社会又超脱社会,既会工作又会生活,既敢于拼博又懂得享受,低唱浅斟,安乐自适。这是一种得失随缘,拿得起又放得下的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降低自己的姿态,看似自己吃了亏,可是最后得益的却还是自己。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对别人多感恩一点,这在生活中,也许就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古人云:“大智若愚。”拳头只有收回来再挥出去,才会更有力量,我们只有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只有韬光养晦、适当地降低自己的姿态,才能积蓄更多的力量。

5.原谅别人就是解脱自己

只有肚里能撑船的人才能做宰相。——张建君北京大学教授,企业管理专家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面对他人对自己的各种伤害,我们一般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否则岂不便宜了犯错的一方。然而念念不忘过去的伤害,是伤痛的延续,并不能把我们从伤害的阴影中解救出来,而痛苦却像魔鬼一样和我们如影随形。而避免痛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宽恕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一次,一个销售经理和他的好哥们儿一起去拜访一位大客户,几乎谈成一单大生意。已经有了初步的意向,只等第二天签合同。结果当晚,他哥们儿竟趁他烂醉如泥的时候,提前签成那单生意,并因此升了职。之后,他和好哥们儿彻底绝交,拒绝去一切有他的场合。虽然好哥们儿多次找到他,跟他道歉,可他始终不能够原谅这个人。然而,他自己也并不快乐,同在一个公司,哪怕再小心翼翼,也难免会不期而遇。每到这时,他就会把头扭向一边,脸色铁青,哪怕一秒钟前他还在捧腹大笑。他不明白,犯错的是别人,要受到心灵惩罚的,也应该是对方,怎么到最后,痛苦的竟成了自己?有人告诉他,因为你有了太多的恨。如果一个人心中被仇恨占满了,快乐放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试着原谅对方呢?你原谅他曾经的过错,其实对于你,也是一种解脱。终于,他极不情愿地试着跟他的那个哥们儿交流了一下。结果,多年的积怨一扫而光,他们再次成了朋友。因为不必刻意回避一个同事,所以他们的业务做得一帆风顺,并再次升了职。他说,他的那个哥们儿,好像并不像他一直想的那样卑鄙。几年前,也许的确是因为他喝多了,也许的确是因为他的哥们儿年少无知,但不管怎样,他决定原谅他。他说,他的目的并不高尚——原谅了他,就等于解脱了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胸怀。”冤冤相报何时了?对于那些所谓的仇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种多么痛苦的选择,这只会让我们坠入仇恨的深渊,循环往复,永无宁日。

热带海洋中有一种奇异的鱼,名叫紫斑鱼。紫斑鱼的奇异就在于它遍布全身的毒刺上。在它攻击其他鱼类时,它越是“愤怒”,越是满怀“仇恨”,它身上的毒刺就越坚硬,毒性就越大,对受攻击的鱼类伤害也就越深。但同时它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深,因为它心中的“怒火”在烧毁别人的同时,也在烧毁自己,使自己五脏俱焚,一命呜呼。

世间万物,被自己所伤的,自己败给自己的,又岂止是紫斑鱼呢?那些总是满怀仇恨的人,仇恨之火不也在伤害他们自己、毁灭他们自己吗?

面对你的爱人,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邻居,甚至你在路上遇见的一个陌生人,当他们伤害了你,当看到他们犯下错误时,你怒不可遏地面对他们,这只能让你满肚子怨气。但如果当你用平和的语气,真挚的言语,微笑对待他们的过失时,你就拥有了一颗豁达、开阔的心。当你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的过错时,你内心的伤痕也将慢慢抚平,你会得到一种真情般的快乐。

原谅别人的过错是不易的,但有时你计较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只有宽容对待,才能将自己受伤的心缝补,不去计较才能坦然面对,因为事以至此,再怎么仇视愤恨也无济于事,只有宽容才是让你重新释怀的路径。

宽容绝不意味着放纵,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偏袒与迁就。宽容错误决不是纵容对方犯错,更不是对对方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其正确的引导,给予其改过的勇气与机会。

三毛曾说:“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了,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代表着爱与宽恕,魔鬼则是仇恨与报复的象征。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坚称“性恶论”。每个人对宽恕和仇恨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却是不约而同地坚信:只有懂得宽恕,才能让丑陋的心灵重拾美丽阳光。

第三章 自控与失控

1.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控

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弱者让情绪控制行为。——张岱年清华大学教授、思想文化所所长,当代著名哲学家

情绪是个很奇特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它,但总受到它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情绪失控的那一刻,完全丧失了驾驭自己的能力。那些心态平和时不可能说的话,竟脱口而出,不可能动手的情况竟轻易出手,把本来有希望化解的问题搞得一团糟。

清朝初叶有一位李绂,著有《穆堂类稿》,内有一篇《无怒轩记》,他说:“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忿泪而已,因以‘无怒’名轩。”成熟的人应该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对待事务和困扰,而不是不良情绪的奴隶。1831年6月,小波利亚把自己的论文《绝对空间的科学》寄给大数学家高斯,以征求高斯的意见。但不幸的是,论文在途中被遗失了。1832年1月,小波利亚又寄去了一份,高斯收到信和附录后非常吃惊。同年2月14日,高斯给老波利亚回信说,小波利亚具有极高的天赋,但他又说:“因为大多数人对这方面所讨论的问题抱着不正确的态度,我认为目前不能发表。”许久不见高斯的回应,这令小波利亚感到极其失望。更加悲惨的是,小波利亚始终被蒙在鼓里,他对高斯所做的一切毫不知情。尽管高斯并没有发表关于非欧几何的论文,但他仍然认为,高斯这位“贪心的巨人”已经有意无意地剽窃了他的成果,剥夺了他创立非欧几何的优先权。一位堂堂的数学大师竟然如此的卑劣,小波利亚悲愤交加、痛心疾首、郁郁寡欢。这无论对他的身体还是他的心理都是极大的打击,使他的身心受到损害,严重地阻碍了他进一步研究的精力与欲望。1848年,小波利亚看到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于1840年用德文写的、载有非欧几何成果的小册子《关于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之后,他更加恼怒,怀疑人人都与他作对,决定抛弃所有关于数学方面的研究,发誓不再发表任何数学论文。在挫折、悲愤、贫困之中,小波利亚于1860年1月27日由于肺炎发作在马洛斯发沙黑利悄然去世了。一颗新星就此过早地陨落了!

有了坏情绪就要及时地疏泻,尽快转移,这非常重要。生气最忌讳的就是压抑与强化,而小波利亚正好犯了这个忌讳。

古罗马哲学家马克·奥瑞利阿斯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上存在吗?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须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使之发而中节。佛家把“嗔”列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麦金利在任美国总统的时候,总是以宽容来对待自己的反对者。有一次,他任命了一个税务官员。但当时许多政客都表示反对,他们还派遣代表进谏总统,要求麦金利给出理由。一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开口就对总统一顿漫骂。面对来者的无礼行为,麦金利却似乎没有看见,也不发表辩解,等那位议员发泄完了之后,他才用极温和的口气说:“你的怒气现在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骂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地解释给你听。”刚才还不可一世、气焰嚣张的议员没想到总统会是这样的反应,只好尴尬地听他开始解释任命理由。

感情用事的人,容易凭主观、凭自己的直觉去判断问题、处理问题,而缺乏冷静合理地思考分析。感情用事,头脑发热,会让人对眼前的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采取错误的行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听信了谗言的奥赛罗意气用事,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后来他才查明,原来这都是伊阿古在陷害他们,他冤枉了自己的妻子。明白真相的奥赛罗悲痛不已,自刎向妻子谢罪。

如果奥赛罗在发怒时能冷静一下,查明真相再作定论,恐怕也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惨剧了。过于感情用事,让奥赛罗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使他后悔莫及。虽然这只是一出戏剧,却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回想一下现实生活,我们是不是也曾因为感情用事而犯过很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呢?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尊重情绪变化的规律。没有谁能24小时都精力充沛,情绪变化也不仅仅是外界事物的影响。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塞伊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精力往往在一天之始处于高峰,而在午后则有所下降。也就是说,一件坏事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你烦心,常常会在你精力最差的时候影响你。

2.禁得激,抑得怒

成熟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蔑视,而是他们能够将他人的蔑视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变蔑视为肯定。——黄侃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有一个人下夜班开车回家,开到一个路口时,马路上突然杀出一个醉汉拦住了他的车,非说被他给撞了并让他下车道歉。如果是换在以前,他一定会上去和醉汉理论,如果理论不过说不定还会大打出手,然而这一次他却没有。他想了想就下了车,和颜悦色地对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那位醉汉拍了拍他肩膀说:“哥们儿,冲你这句话,走人!”

在面对挑衅的时候,忍常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当对方挑衅的背后如果另有所图时,你一时的冲动就正中了对方的圈套。

冲动,可以争一时之气,却可能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忍耐虽然可能会使人一时不爽,但却可以免去很多灾祸。成熟的人能够在现实的实惠和内心的冲动面前做出合理的选择。北大校长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形容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五四运动”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元培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语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这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元培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

郑板桥有句诗叫“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挑衅就是其中一种,面对别人的挑衅,最好的办法就是如郑板桥先生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么青山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字——忍。

忍耐,尤其是面对挑衅时的忍耐,实际上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做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或者不必要的争吵,还可以为你树立良好的气度和形象。在一次酒会上,一个女政客高举酒杯走向丘吉尔,并指了指丘吉尔的酒杯,说:“我恨你,如果我是你的夫人,我一定会在你的酒里投毒!”显然,这是一句满怀仇恨的挑衅,但丘吉尔笑了笑,友好地说:“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饮而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丘吉尔在大选中落选了。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不好了,丘吉尔先生,您落选了!”不料,丘吉尔听了却爽朗地一笑说:“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朋友,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该上来了。”“小不忍则乱大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是这样。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就怒说“老子不干了”,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严苛的老板很多,也许你的下一个老板也是这样。而你辞职,又有谁在乎呢?只能落得个重新开始的下场。

和客户约好的时间,你准时到达,可是客户临时有事却迟到了,要你等,你应该如何?如果忍不住心头的怒气,和客户在电话里就吵起来,那你必然要失去这个客户。

如果有人侮辱你,激怒你,而你在冲动之下就拿起了刀子伤害了对方,那你坐了牢,毁了一生,倒霉受苦的还是你自己。

当一个人养成一种放纵自己情绪的习惯,遇到问题就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往往会给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那些你得罪过的人,即使当时不说,他们日后也有可能伺机报复。

当然,我们所说的忍耐也不是憋气,不是“打落牙和血吞”,而是从心里就排斥生气,淡定、沉着地面对挑衅,真正做到“八风微不动”,不让怒气涌入内心,影响判断力,进而在行为上对对方做出忍让,体现一个忍的气度。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不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以自勉吗?汉代韩信深知“包羞忍耻是男儿”,大庭广众之下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这自然是奇耻大辱,但若不是这么做,会有日后的封侯拜将吗?种种和忍耐有关的故事之中,凝聚的不正是主人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又有谁说他们懦弱可欺呢?

忍耐,其实是一种高明的处世策略,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处事艺术。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忍耐的树,虽然它的根很苦,可是果实一定是甜的。在忍耐时期,你要努力把根扎得很深很深,汲取养料,你的树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你将得到甘甜的果实。

3.心烦意乱不如静下心来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当代学者,散文家、作家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我们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因此,当我们心烦意乱,无法控制自己的烦乱情绪时,不妨让自己静下来。冯友兰先生于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5年,在他40岁时,曾被当时的民国政府视为“赤化分子”,还被特务戴上手铐押上闷子车。对这场迫害他不怕、不急、不怒,依然保持着平静的心态,被人们评价为“蒲轮高车不羡,鼎镬刀锯不惧”。解放以后,冯先生曾被当作唯心主义的典型遭到批判。可是他面对批判总是平和而坦然,不怕否定自己,也能保持平静。有一次召开批判他的会议,有同事趁中午休息时想去安慰他,发现他竟能安然入睡,可见他非凡的平静心境。冯先生的晚年又接连遭遇到亡妻丧子之痛。1977年他已82岁高龄,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伴突然去世。他把悲痛埋在心里,只对女儿说:“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了。”1982年,他在87岁高龄又失去了有才华、有建树、在航空事业上担负重任的爱子,他曾写道:“能娴科技,能娴文艺,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晚年丧失亲人对老人是沉重的打击,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但冯先生平静地从悲痛中走出来了,继续坚持他的哲学事业,抚平内心的精神创伤。

无论什么情况引起的心烦气躁,都会严重影响一个人对事情作出的判断。就像射击,你若是不能令自己静下来,你永远无法打出10环的好成绩。只有心静,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才能高水平发挥。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只要你的心不静,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利。问问自己能不能安下心来做事,如果不能,找出自己烦躁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烦意乱,找不到原因,也无法消除,结果在心烦意乱中,慌不择路。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会令事情越来越槽。很多人在办错事后会说“当时我烦得很,顾不上那么多”,或者“我脑子里乱极了,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在做些什么”。可见,心烦意乱时,人往往会失去方向,我们不如保持静默,拭去心灵的浮躁,也许出路就在面前。几个老矿工终日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矿灯突然熄灭了,他们顿时惊慌失措,开始胡乱地寻找出路。一阵混乱摸索后,几个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好像死亡即将来临。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烦躁地走动着。这时,一个平时处事冷静的老矿工开口说话了:“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大家听了他的话似乎看到了希望,都稳稳地坐了下来。刚开始没有一点感觉,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心思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到阵阵微弱的风轻抚在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了出路。

佛家讲人生静如禅,讲无尘心。其实这“尘”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痛苦、麻烦、焦虑和不快乐,是我们心的一部分。通过控制和纯净我们的心,我们可以一次或永远制止这些感觉。

忘记烦恼,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常常能令我们获得平静。比如阅读,当一个人全身心地去阅读诗歌或小说,那他就能获得平静。忙碌也是一个好办法。当你无聊烦闷的时候,不妨努力做些家事或者去做些其他事情,让自己从心烦意乱中脱离出来,那你很快就能感到舒适。如果你的心中只有湛蓝的天空,那么即便身处闹市,那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就会渐渐隐去,只留下一片宁静的空间。

4.为冲动穿上理智的外衣

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梁实秋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散文家、翻译家

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应聘一家公司的产品营销职位,公司提出试用三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没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于是,他一怒之下提出辞职。公司的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抱怨的话。于是对方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实公司不但已经决定正式聘用他,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的副主任。他这么一闹,公司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用他了。这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自己的不理智而白白丧失了一个绝好的工作机会。

当一个人冲动时,其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致他冲动的这件事情上,对于诸如后果之类的问题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因此有人说,冲动是魔鬼。无数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再向众人诠释了这句话。在2006年足球世界杯决赛中,法国大师级球星齐达内在加时赛的最后10分钟用头冲撞对方球员,用一张红牌为自己的世界杯经历画上了句号,并导致整个球队把冠军拱手让给了意大利队。齐达内为什么用头撞对方球员,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意大利球员马特拉齐先辱骂了齐达内,故意激怒他,本性好斗的齐达内立刻情绪失控,冲动地做出了违规行为,被裁判红牌罚下。结果可想而知,齐达内的离场,让法国队失去了灵魂支柱,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关键时刻,齐达内会出现这种冲动的行为,队员心绪不稳,气场也弱了很多,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在某些容易引人生气的特殊情况下,不可意气用事,不要冲动。因为在缺乏周详考虑的情况下,头脑一热,做事不加思考,极容易出事端,草率地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

理性处事,是为人的高素质的体现,也是情感睿智的反映。就像韩信肯受胯下之辱,非但不是因为怯懦,而是体现了他过人的理性。而刘邦与项羽决战在即,要韩信出兵相助之时,韩信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要求封为假齐王。然而经张良提醒,刘邦马上恢复冷静,转而向韩信骂道:“大丈夫要当王须当个真王,怎么可以要求封为假齐王?”随后,立即封韩信为齐王,从而使韩信能出奇兵,最终打败了强敌项羽,夺得了天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势,那天下最终归谁所有,便不是个定数了。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以成熟、冷静的头脑为人处世。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减少伤害朋友、同事的感情,就需要理智的头脑,需要自己掌控尺度,言谈举止以理智为中心,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5.临危不惧,处乱不惊

多少年以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到了现在,自己已经90多岁了,离人生的尽头,不会太远了。我在这时候,根据座右铭的精神,处之泰然,随遇而安。我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季羡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遭危机是考察一个人定力的时候,在别人因为害怕而慌乱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处乱不惊,头脑清醒冷静,说明你具有相当的定力,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北大校长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有人以为他待人接物“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的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元培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元培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元培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尔和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若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危机”之所以称为危机,是因为其会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降低这种负面影响。所以,当危机降临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否则在危机的进攻之下,我们原本正在进行的事情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待危机发生作用,已经是一败涂地了。无论危机来得多么突然、多么强烈,只要我们能够心境平和,谨守自己,那么它就不能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流传了近千年,每个人都对司马光非常赞赏。当伙伴落水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全都惊慌失措,四散而跑,只有司马光能够沉着冷静,砸破了水缸,救出了伙伴。危机的降临总是难以预测的,它的突然到来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但是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保持冷静,否则危机就会乘虚而入,让我们一败涂地。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任何小的危机都能够杀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而如果我们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那么任何大的危机也不能撼动我们分毫。

面对危机的时候,心境的平和是至关重要的,这正是“以不变应万变”中的“不变”,只有保持心境平和,才能不被瞬息万变的紧张局势所吓倒,才能拟出良策进行应对。“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处世哲学。世事风云变幻,难以捉摸,如果不懂得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必然会在变化中失去重心,成为无根之萍,四处飘荡,最终将无立足之地。不仅时势的变化要求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人生的坎坷也要求我们必须如此。

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充满了各种诱惑,艰难险阻可能会让我们望而却步,诱惑可能会让我们驻足不前。这些外在的变化之所以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是因为它会造成我们内心的变化,让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内心的原则,无论外面是狂风暴雨,还是春暖花开,都不为所动,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迷失方向。

人的一生不可能波澜不惊,高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面对风浪,我们不能随之摇摆不定,而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气定神闲地渡过危机,穿过荣耀,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6.学会等待,才能从容不迫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梁启超民国初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话语总是响在我们的耳边,勉励我们只争朝夕。但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立马去做的,因为事物有它自身的规律和周期,急于求成可能会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我们需要的是等待,等待时机的成熟。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便是满腹经轮、济世之才。把他称为千里马并不过分。可千里马并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伯乐”。但诸葛亮却从未自暴自弃,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等待给人以憧憬,等待给人以希望,等待给人以慰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太过于浮躁,太急于求成,太见花求果,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要学会等待的。

懂得等待的人具有深沉的耐力,懂得等待的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懂得等待的人行事不会仓促,懂得等待的人不会为情绪左右。学会等待的人往往会受到命运的垂青,反之,不懂等待的人会被命运捉弄。一位小伙子与姑娘约会,因为他来得太早,却又缺乏等待的耐心,以至于无心欣赏明媚的阳光、迷人的春色和骄艳的花姿,站在那儿急躁不安,长吁短叹。这时,一位老者出现在他眼前,“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老者说,“戴上这块表,在你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只需将时针转上一圈,你就能跃过时间,要多长远有多长远”。小伙子喜笑颜开,戴上老人给他的表。他试着将时针扭了一圈,果然他的情人出现在眼前了,他想了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该多好,于是他又转了一圈表针,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宴就在眼前,他与身穿雪白婚纱的美丽新娘一同接受着亲友的祝福。之后,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豪华的别墅、健康的孩子、昂贵的车,他急不可待,将表针转了一圈又一圈,他没来得及思索后果,生命就这样从他身边飞快地掠过了,最后,他发现自己老了,衰卧病榻,唯一能做的便是等待死神的降临,他弥留之际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等待的意义。《论语》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成功并无一步登天的捷径。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奥秘,可有谁知道,他十多年的探索之路既孤寂又漫长,他反复地将豌豆进行杂交、测交,他的实验次数已不能用千、万去计算。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让他在等待中学会忍耐、学会坚持,最终他成功地研究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见,等待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在等待中奋斗不息,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女神的垂青。

足球运动员的成长、出名总是由替补开始的,平时艰苦地训练,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练就一身本领,只为有朝一日替补出场时能一鸣惊人。显然,如果平时只会埋怨教练不给自己机会,而使性子不好好训练,那么即使有一天让他上场,他也不可能有上佳表现,所以不想等待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等待时认真地准备、踏实地工作。

生活是由无数个目标组成的,生活也是由无数个对目标的等待组成的。每样东西都不会一下子来临,等待是必然的。当你缺乏耐心的时候,目标也就离你而去。虽然生活中的等待不像“等待戈多”一样无聊,但也是痛苦难熬的。要想成功,你就得等待,而且要学会等待,善于等待。

其实等待也是一种美,在等待的过程中能锻炼你的耐心和毅力。期待成功的过程也就是脚踏实地、勤奋耐劳的过程。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等待才能获得成功,要想东山再起,从失败中崛起,就要耐心等待,就要埋头苦干,当你蓄足了能量,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的成功就降临了。

第四章 舍弃与得到

1.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鲁迅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朱熹有言:“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古人的经验之谈,昭示着一个道理:干事业,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唯其如此,才能终有所为。

每时每刻,我们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等待着做出抉择。可以确切地说,不为与有为两者,是我们一直以来无可避免的一对矛盾,也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选择难题。我们应坚持的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著名作家毕淑敏在触手可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之际,于众人诧异的眼光中毅然选择了放弃。心理学博士无疑是很多人耗费无数光阴渴望拥有的学位。然而,一番郑重的思虑过后,她给出的答复是“不值得”。这是毕淑敏的“有所不为”。放弃争取博士学位的她,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的方式,对他人施以援助之手。这一次,她给出的见解是,这是有价值的事,值得她为之付出。这是毕淑敏的“有所为”。正是因为希望通过自己对心理学的了解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毕淑敏才辛苦付出多年,埋头于刻苦的学习中,但也恰恰是因为她意识到,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士学位这样一个虚名而浪费精力于无谓的考试对己毫无意义,她才义无反顾地选择踏上舍弃的道路,另辟蹊径,投身于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心理咨询工作。“鱼与熊掌”向来不可兼得,面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抉择,我们要懂得把握取舍,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当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适当地舍弃,不等同于一味地放弃。正如毕淑敏,她看似放弃了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大好机会,但却换取了更为宝贵的时间;她看似置证明自己学业成果的一纸文凭于不顾,然而她却是身体力行将所学付之于实践中去;她看似令人惋惜不已的举动,却换来了更多的赞许。

地位、职权的虚名,无疑是不值得一味地执著追求的,应当不为。而对那些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则是值得坚持下去的,应当为之。

班超投笔从戎,以满腔热血为国家征战沙场;鲁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弃医从文,意在用笔杆唤醒中国的觉醒;谭盾放弃赚钱的卖艺生活,选择进修音乐素养。他们无疑都诠释了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专注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所以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是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在2008年北大毕业生典礼上给学弟和学妹们的一条忠告。从百度创立一路走来,在门户、电子商务、网游等业务的种种诱惑中,李彦宏依然执著于中文搜索的事业。在创业初期,搜索在中国并不是炙手可热的。当时最热的是门户概念、电子商务,以及后来在中国火起来的无线、网游等。2001年,有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找到李彦宏,很认真地说公司应该做网上购物,结果被他拒绝了,那位工程师因此离开了百度。百度上市后,也有一些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先后离开了百度去尝试其他的业务。李彦宏有他坚守优势战略的考虑,他更相信企业不能完全成为利润的奴仆。“企业家做到一定程度,对财富的渴望都不那么强烈了,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用技术改变生活是我的梦想,而‘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是百度的使命。因此,我们会坚持专注下去。”专注的结果就是百度在搜索领域越做越好,在今天,百度从后台走向前台,运营着东半球最大的网站,让我们看到了百度辉煌的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在某些事上做出成绩,就必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那么在其他的事情上也就必然会减少精力。什么事都想干的人往往什么事都干不好。正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有所不为体现的是一种决绝的决心。项羽破釜沉舟而败秦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留下千古名篇,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终成一代伟大的诗人……以拒绝显示自己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和困难,当你拥有这种决心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2.什么都想要,结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财富和荣誉其实是道美丽的风景,只能欣赏。只要是出于面子做的事,几乎都会失败。——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老子曰:“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话也常说“知足者常乐”。不懂得适可而止,一味地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不可自拔。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的已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事实往往是贪求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一位老禅师想从两个弟子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一天,老禅师对两个弟子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叶子。”两个徒弟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禅师一片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叶子。”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是空手而归,他对禅师说:“我看到了许多树叶,但总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禅师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终往往是两手空空。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了许多机会,这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灵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焦虑,甚至不快,是因为迷失和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我们经常把思绪搞得一团糟,却很少有人能平心静气地进行自我调节,换句话说,我们什么都想要,但结果却往往是什么也得不到。

我们有太多的愿望想要达成:想做一个高贵的音乐演奏家,在万人瞩目的殿堂里手执一根指挥棒指挥众多音乐人士演奏美妙的音乐;要做一个自由的画家,背上画板,行走于田间小路,收天地万物于缤纷油彩之下,一幅信手涂鸦,就能令世人惊叹;想做个荣耀光鲜的大富翁,开宝马住别墅,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有个做网站做得很成功的站长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心得。刚开始做网站,我想着使站内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频道都有:论坛、视频、博客、新闻、人才频道、交友频道、美食频道等,给人感觉是一个很综合、很大型的网站。但是后来发现访问量很低,网站成了摆设,就是因为没有鲜明的主题吸引网民。有些站长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弄得支离破碎,一口气建了几十个网站,以为这是买彩票,买得越多中彩的机会就越大。但是经营得也是好不惨淡。后来我吸取教训,开始重做。别人做得很好的内容我就不去做了,人家做得又好又专业,我们再做这些内容就显得多余,不如把更多精力花在发展自己的强项上。于是我开始专职打理一个卖莲子的网站,每月竟然有3万元的营业额。事实证明,这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其实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几件事情都不会做得很好。而如果每次只专心地做好一件事,精力也就自然而然能集中,必定有所收益。

很多时候,有舍才有得,那些雄心勃勃想拥有一切的人,最终可能什么都没有,还不如放弃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脚踏实地做好其中一件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定能从中获取更宝贵的财富。

西方经典《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里巴巴的哥哥高西木进了四十大盗的藏宝洞,万分欣喜,攫宝不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却忘了回家,结果强盗回来,把他砍死。

有一支去淘金的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少。”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的少一点就可以了。

人们以为金钱越多越好,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你永不满足自己现有的金钱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结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还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苦恼的恶性循环,失去人生的快乐。

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可以放弃一切名利纷争,让自己处在无欲无求的超凡境界。而我们这些在世间忙碌的凡夫俗子,怕是个个都怀揣着满满的欲望,因为,只知道获取的我们并不懂得放弃,让这些太多不必要的包袱压得无处遁形。

大凡成功人士,无不专注于一个目标: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令人尊敬的总统之一;伊斯特曼致力于柯达相机的研究,这为他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我们不要让思维转移了方向,选择最重要的,把其他的事暂放一边。做得少一点,做得好一点,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收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