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教育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10:14:4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MPA教育方法

MPA教育方法试读:

内容提要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们已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MPA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教育方法。

序言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们已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MPA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教育方法。

MPA是Master of Public Adminstration的缩写,意为公共管理硕士,是面向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包括政党团体、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公共部门中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MPA教育起源于美国,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由于所创造的奇迹,MPA也成为“高尚品德”、“非凡能力”、“高级人才”、“巨大成功”等的代名词。MPA教育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其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色。美国目前开设MPA课程的院校有二百多所,在读学员达三万多人。这些学生毕业后主要供职于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基金会、协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等,也有一些在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工作,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部门重复交叉现象严重,造成行政人员数量过多,机构臃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采取人员下岗分流,提高工作效率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提高政府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如何加强管理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与中国的发展前途密切相关。

为了培养优秀企业和管理人才,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我们组织编写了《MPA十五日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摘取MPA精髓,从十五个方面阐释了公共管理最普遍、最适用的要义,是一切有志于在企业界和行政界谋求发展者的必备教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创新的意义

一、创新策略

1.什么是创新策略

创造就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策略,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问题的给定条件,以弥补问题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

策略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尝试与的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

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尽管提出问题的人并不一定能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和善于寻找资料的人往往能够很快的创造过程中弄清问题的本质,生成许多新颖的思路,并经过权衡以后选择一个最好的计划去执行。回顾总结使创造性的过程精益求精,也使创造者的创造经验不断丰富。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只要能把握住最初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比如说,当你已经找到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还没有足够的材料来支持你将这个问题作为解决的对象,因此你可以回到上一步再次寻找事实。再如,在产生创意时,你会发现产生的创意和最初的问题并不一致。这样,你就要回到寻找问题这一步,可能需要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

2.发散加工与收敛加工

发散加工与收敛加工是创造的心理操作,也是创造策略的横向结构。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加工与收敛加工的互补。

不可否认,在创造性思维中,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往往是通过思维的发散获得的。因此,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么,创造性思维是不是像不少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包括思维的发散加工呢?显然不是。诚然,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加工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思维敏捷,能提出种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方法,特别是能提出许多别出心裁的、出乎意料的创见。

然而,如果在创造过程中,仅仅把思维停留在发散加工阶段,那么,就会使人们面对众多的方案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

因此,在创造过程中,不仅要发散,也必须有收敛,实现发散加工和收敛加工的互补。这种互补性表现在:(1)只有收敛才有发散,创造开始于问题,而问题的最终产生往往是收敛加工的产物。所以,收敛是发散的前提和基础,收敛是为了更好地发散。(2)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收敛。在思维中,要收敛,就得有收敛的东西。只有发散了,才能为更高层次的收敛提供材料,才能在每次收敛之后产生新的成果,才能逐步地向最终问题的解决接近。

二、创新过程前期

创瓣过程前期包括提出问题、寻找资料、弄清问题、生成方案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阶段,要对结果和障碍进行发散。所谓结果,指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得到的好处;所谓障碍,指阻止解决问题的各种因素。要列出可能的结果和障碍,这样才会使你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更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法是该阶段发散加工的基本方法。可以使用下面的问题对结果和障碍进行提问。对结果的中提问:“如果……会多好?”(结果句)。对障碍的提问:“如果……会多糟?”(障碍句)。在发问时不要作出判断,让你的思绪自然流动,尽可能得到更多的问题。思路受到阻碍时,做一些休息,一会儿再回来继续提问。

列举缺点和希望点是提问法的一个变式。

列举缺点和列举希望点本来是两个独立的寻找问题的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在程序上的相似性和在应用上的相同目标性,使得两者可以融合在一起。

列举缺点即首先将问题分成若干层次,然后分析事实,尽力挑出其中缺点,并从中找出可能改进的地方。简单地说,列举缺点就是找错误。

列举希望点与列举缺点恰好相反。它通过提出对事物的希望或理想,将问题的目的聚合成焦点来加以考虑。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画家律普曼十分贫寒,画具很少,修改用的橡皮只有一小块。一天作画时,不小心出了个失误,须用橡皮把它擦掉,但找了好久他才找到橡皮,但等到擦完想继续作画时又找不到铅笔了。这使他非常生气,于是产生了拥有一只既能作画又带有橡皮的铅笔的想法。最终,他找到了满意的方法,即用一块薄铁皮,将橡皮和铅笔连接在一起。后来,律普曼借钱办理了专利申请手续,并最终由PABAR铅笔公司购买了这项专利,价钱是55万美金。

列举属性法可以看作是提问法的另一个变式。

列举属性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技术。实施该法时,首先将事物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针对各个部分找出每一个属性,然后针对各个属性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代替方案和方法。

该方法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如果事物分得越小,就越容易发现问题;各种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属性。

可能你已经提出很多问题,但部分问题也许对你毫无意义。关系收敛的意义在于,选择一个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的领域,保有这个领域中的问题,你才会觉得有解决的必要。

只有当你对一个问题能产生影响,并且有动机去解决它时,你才真正拥有这个问题。例如,你是一个管理人员,并感觉自己完全可以解决公司订单减少这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增加信息量或改变一些现有的情况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你还感觉到自己对这个问题负有责任,这就可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动机。这样,你才真正“拥有”这个问题。

善于创新的人对问题均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一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发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思考,从最平凡的小事中揭示最深邃的自然规律,这个事例最典型地说明了牛顿对问题的非凡的敏感。

可以运用三个基本的方法磨炼自己对问题的敏感度。(1)增强问题意识

将问题意识也可以称为问题的感受能力。创造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因为,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一个新问题也就不可能提出,而创造也就无从谈起。一个刚上完创造性问题解决课程的学生,老师问他有什么感受。他信心倍增地回答说:“我相信我掌握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果你给我提出一个问题,我就一定能够根据学到的方法解决它。”这个学生恰恰忘记了一点,即提出问题也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这个学生太缺乏问题意识,虽然接受了创造力训练,但仍然没有关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2)信任好奇心

真正的好奇心经常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如果你已经对某个领域了解甚深,这个领域有时似乎无端地会引发你的一些好奇心,假如你跟着这个好奇心走,常常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发现。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电的生产方法。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明确目的的指导,他突然问自己:如果让一个铜圈在马蹄形的磁铁两极之间不停地转动会发生什么现象?出乎预料,他发现铜圈上有微弱的电流生成。结果,一个更伟大的发现就这样产生了。(3)掌握问题产生的途径

掌握问题产生的常见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对问题萌芽的敏感度。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

①抓住经验事实同已有理论的矛盾

这是科学问题最常见的产生途径。每一个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以及大多数反常现象,都可能与现有的理论概念发生冲突,当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现有理论即便再修改辅助假设也难以解释这些经验事实。这个时候,新的科学问题就必然会产生。

②抓住理论的逻辑矛盾

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其内部应该是和谐的,或者就是自治的。如果一个理论的内部出现了逻辑矛盾,它就必然会推出两个互相对立的论断。所以说,抓住理论的逻辑矛盾往往是发现问题并实现理论突破的关键。爱因斯坦发现电磁学方程在伽利略变换中不具有协变性,而这就意味着电磁理论同经典时空观的矛盾,这引导爱因斯坦探求狭义相对论。

③盯住论争

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是科学史上的常事。因为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争论,所以激烈而尖锐的论争总能够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譬如,物理学中关于光是粒子还是波的论争,就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光的认识。最有意思的是,论争的两方对光的本质都只是局部的把握。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在量子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光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而是兼备粒子性质和波的性质的微观体。

④盯住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地带

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而一些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则通过注意科学中的交叉地带,找到许多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并作出开拓性的贡献。

20世纪的许多横断性科学,几乎都是从一些交叉地带产生的。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在科学哲学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叉,以及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交叉,都深化着人们对科学本性的认识。

2.寻找资料

寻找资料阶段的发散加工包括了找到与问题区有关的尽可能多的数据,然后在收敛加工中尽量找出最重要的数据。

寻找资料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到与已提出的问题有关的尽可能多的材料。但这些资料中有些与要解决的问题无关,这就需要将有关的信息与无关的信息区分开,找到对解决问题有意义的事实材料。

最忌讳的是,一找到目标,就埋头找解决方案,在实施方案时则发现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甚至根本就没有可实行的条件或完全不是对症下药。所以,一定不要忽视寻找资料的重要作用。可以将寻找资料看作提出问题的延续,通过寻找资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该阶段的发散加工,主要是收集与目标区有关的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但并不对信息进行任何评论。

该阶段的收敛加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击中事实

在收敛开始时,首先通观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对那些看起来与选择的目标有关的作出标记。这些“击中”的项目可以是你最感兴趣的,也可以是与目标有联系的。(2)寻找相关

寻找相关,就是在击中的项目中进行有目标的查找。(3)分析本质

在收敛的第三步,对相关进行分析,看哪组击中的项目代表了问题的本质。(4)判断优先

最后对发现的各种关键性问题的优先性进行分析。它们中有一些比其他的更需要尽早地得到解决,因为对它们的解决如果被延迟了,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寻找资料过程中,可以运用如下特殊技巧:(1)着眼大处

在寻找资料的时候,为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定要学会经常后退一步,用更宽阔的视野审查资料。(2)留心小事

要留心小事,因为事物发展的最关键的链条常常在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3)盯住最显而易见的部分

你很难直接看到自己的眼睫毛,因为你的眼睛已经完全做到对它们的熟视无睹。我们的思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总是忽略最显而易见的事物。(4)转移注意的焦点

我们总是习惯于注意自己已经注意的地方。结果经常这样,我们绞尽脑汁,也只能看到自己已经看到的地方,而对其他的信息视而不见。(5)多角度审视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只有一个属性,任何一个材料都不会只有一个用途。无论材料的多寡,富有创造力的解题者总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已有的材料,尤其是那些表面上关联不大,但感觉上却总是很有用的材料。(6)看看其他领域

眼睛盯着一个问题领域,这往往会阻碍自己发现更新鲜、更充分、更漂亮的材料,因为思维的惯性很容易使自己在一个特定的问题领域中做循环思索。这个时候,就需要跳出来,看一看其他领域,从别的地方寻找一些材料以启发自己。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都源于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的某些材料应用于自己的问题领域。(7)信息暴露

有时候人们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动性。譬如,在寻找材料阶段,解题者多数会赞成这样的一个观念:一份努力,一份收成。要获得必要的资料,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

大体来说,这样的观念没什么错,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信息的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许多时候,你只要将自己暴露在一个大的信息环境里,相应的信息就会随意地进入你的视野。这就是信息暴露法寻找材料的意义。(8)随意寻找设想你静静地坐在一间屋子里。突然,一个人在你背后大喊一声:“好大一只蜘蛛!”那么:你会怎样去找这个蜘蛛?再设想,这个人大喊一声:“看那只大蚂蚁!”再设想,这个人大喊一声:“蚊子!”再设想,这个人大喊一声:“大黄蜂!”在如上每一个情况中,你的眼睛似乎都知道如何有选择地寻找目标。你会查看墙壁和天花板寻找蜘蛛;你会查看地板寻找蚂蚁;你会注意在附近的空间寻找蚊子;你会扫视窗户寻找大黄蜂。并且,多数时候,你果真是毫不费力地似乎仅仅凭借着直觉就找到了这些目标。不妨说,你的眼睛,抑或你的潜意识知道从哪里寻找目标,这就是随意寻找的含义。

简单地说,随意寻找就是,听凭你的直觉的导引,寻找所需要的资料。(9)随手记录

新发现,新设想,新信息一旦出现,不要对自己说:“一会儿有纸有笔的时候我要把它们都记下来。”因为这些东西可能会转瞬即逝,等到你有纸笔的时候,它们也许已经毫无踪影了。所以一定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

3.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阶段,发散加工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实现问题的重新定义,收敛加工则尽量找出对问题的最佳定义。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定义和再定义。通过发散加工,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但这时的定义往往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对问题再定义。所谓再定义,就是重新认识问题,考虑已有的表述形式是否恰当,是否体现解决者真正的意图。

该阶段的发散加工,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工作:熟悉问题;组建问题的框架和细节;寻找问题的新表述形式;回顾问题。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的工作,你已经提出一个初步的问题。该阶段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真正搞懂这个问题的表述形式。如果有文字的表述,首先理解文字;如果没有文字表述,自己试着把问题的文字表述写出来。仔细审视琢磨每个词句,让它的意思在你脑海里逐渐清晰而鲜明。可以暂时抛开一些细节。

回顾所有寻找到的事实,并特别注意那些你认为是核心的和应优先考虑的事实,从这些材料出发写出问题。

寻找资料阶段得到的材料并不一定都有价值,在这里,要将重点放在优先考虑的材料上,并尽量从中发现描述问题的新角度。然后用“如何……”的形式写出来。

将重要的材料放在合适的位置,试着组建问题的框架。所谓问题的框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是什么,目标状态又是什么。

找出框架后,把问题的主要部分再细细地考虑几次,要逐个地考虑,并试着在不同组合中考虑。同时,分析一下问题的细节,将每个细节同其他细节联系起来考虑,审视一下每个细节在整个问题中的意义。

弄清问题的时候,须明确一点,即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止一种表述形式,它们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加以界定。实际上,你对任何给定问题的解决途径本身就反映了你的定义方式。

还有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即如果问题的定义不够清晰明确,它也就可能无法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可能是问题的定义模棱两可,也可能是问题的定义太过一般化,从而难以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

在发散的最后,再看看所有已经产生的定义,不要对这些定义进行任何的评价,而是从它们出发,再努力地想出2-3个来。

至此为止,你已经可以开始进行寻找问题阶段的收敛加工了。

弄清问题阶段,收敛加工的目的是选择出最佳的问题定义。收敛加工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预收敛

不看前面写过的问题,写出至少5个问题,这5个问题最准确地描述了你要解决的情况的特点。这个阶段看似发散,实际上是对前面发散结果的一个分析概括,因而还是收敛性的。(2)击中问题

选择最能体现你的兴趣的问题。(3)寻找相关

对选出的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相似性将选出的问题分组,这样的每个组称为一个“焦点”。(4)聚焦目标

做了什么,比做了多少更重要。解决问题的量并不重要,是否解决了正确的问题才重要。

4.生成方案

该阶段,发散加工中重要的是“渲泄”:将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所有想法用最快的速度写下来,再使用一些技巧帮助你产生更多的创意。收敛过程与上两个阶段步骤大体相似,通过击中问题、寻找相关和聚集目标,最终选择出最好的方案。

三、创新过程后期

创新过程后期包括寻找标准、选择方案、接受方案、实施方案、回顾总结五个阶段。

1.寻找标准

该阶段,发散加工的任务是找到各种可能的评论标准。收敛过程与其他几步的收敛大体相似,首先是击中标准和寻找相关,除此而外还有一寻找标准阶段所特有的过程就是使选中的标准尽可能地具地化。最终保留下那些最具体的与问题有关的标准。

寻找标准阶段的收敛加工的前三步和前面几个阶段中的收敛加工有较大的相似,都包括了击中和寻找相关。但是它还有它自身的一个特殊的过程,即标准的具体化。越明确、越实际的标准越有效果,越能帮助给下一个阶段的选择方案提供更准确的评价根据,使有价值的方案不会被删除,缺少实用性的方案不会被重用。

寻找标准的收敛加工大体包括如下三步。(1)击中标准

发现你认为与问题有关的标准。(2)寻找相关

检查所有被击中的标准,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3)具体化

如何来使标准更明确呢?这就需要大家有意识地寻找潜在的标准,使标准越细致越好。这就会更有效地使用标准指导决策。所谓使标准细致,就是让所选择的标准在最大程度上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的,而不是一种泛泛的标准。

2.选择方案

该阶段的发散加工主要有两个任务:确定筛先和改进方案的标准、减少方案数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产生一些解决方案。在收敛加工中,相应地对标准和方案进行收敛,收敛的具体过程包括筛选、精选和修改:首先是对发散中确定的标准进行收敛;其次是根据这些收敛后的标准对解决方案进行收敛。选择方案阶段,已经得到很多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很多只是一个粗略的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阶段,就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辨别,找出其中最有价值的并加以改进。

但这个阶段决不是那样简单地对方案进行严格的筛先和否定没有价值的方案,相反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更多的发现每个方案中有益的方面,努力将它们转化成现实可行的方案。生活在德国的伊朗人依拉迪·赫萨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发明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抓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由直觉产生的灵感进行判断,从而作出新的发明。有一天,他的妻子向阳台上的花卉洒杀虫剂,他见到后十分生气,心想:“难道一定要用有毒的杀虫剂吗?”他忽然想到,人体有的地方从来没有虫子叮咬,这就是耳孔。这样,要选择制造一种没有毒的杀剂,说不定可以从耳孔中的物质来着手研究。这下,凭着自己的直觉,当天他就让人在实验室里对耳垢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耳垢由120多种不同物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物质能够驱虫,甚至将虫杀死。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不含毒素的杀虫剂。直觉在他选择的关键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接受方案

接受方案阶段,发散加工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帮助和阻碍的因素,收敛加工则从中选出最重要的因素。

接受方案的第一步是自己首先接受,即让自己对找到的方案充满信心,这样你才有说服别人来接受你的方案的底气。第二步是要让别人接受,即向别人“推销”自己的方案。

接受方案的根本功能是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障碍的预测和系统分析,可帮助更轻松地应付各种问题。但接受方案不是硬来,如果克服障碍得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要考虑要不要接受自己的方案。譬如,你的方案需要一个与你有很大矛盾的成员的合作,如果你无法协调你们的关系,那么这个方案可能会永远没法实现。

刚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急于实施往往并不明智,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就行动对解决问题没有益处。这个时候,务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清楚该方案对解决问题的效果高低。(1)时间的充足性;(2)问题的重要性;(3)困难的严重性。

如果时间十分紧急,或者问题并不严重,即使不解决也没有重大影响,也许并不需要接受方案这个阶段。但若时间充足,问题十分重要,而且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颇有困难时,寻求接受就显得愈发重要。

接受方案阶段,首先是通过发散加工来发现一些“帮助”和“阻碍”,即那些会促进或妨碍实施方案的因素,然后由收敛加工先出最重要的帮助和阻碍因素。此外,还可使用“潜在问题分析”的技术使我们对方案形成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4.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制定计划,执行计划。

计划是方案的进一步细化的操作步骤。一个完整的实施计划应该对是谁、要做什么、在哪里、在什么时间、怎样做以及为什么做等要点有详细阐述。使用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像用地图指导人们的方向一样。通过上面的寻求接受阶段对方案实施的充分考虑,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一个现实的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应该包括对具体的时间、地点、执行人和方式等的详细阐述,还要考虑到责任者的动机和能力等问题。

一个完整的计划应包括三种行动:紧迫的、短期的和长期的。(1)紧迫的行动:指那些需要在当天完成的事情;(2)短期的行动:指那些计划在近期内(如一周或一个月内)要做的事情;(3)长期的行动:指那些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要进行的活动,由于时间间隔比较长,往往这些行动最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考虑长期计划进不要对它限制太多。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在韦拉克鲁斯登陆,卸下装备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船烧掉。然后他给下属们打气说:“勇士们,现在你们只有去战斗,或者去死。”他之所以烧船,就是为人排除第三条路,即向后转,回西班牙。他知道这是给失败留的一条退路,而烧船则有力地刺激了下属前进的勇气。因此,你必须得为你的设想做出牺牲,你必须学会烧掉你的船以使你自己相信已经无回路可走。

5.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一定要及时,不要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而要仔细想一想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及时总结解题的模式可以积累经验,下次再遇到这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回顾解题过程是系统化解题过程和总结解题经验的最关键阶段。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是思路清晰、洋洋洒洒、一蹴而就的,但是也有的时候是思路混乱、绕过许多弯路,甚至到了真正把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如果此时就只顾喊万幸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话,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是不是还能把问题解决就说不定了。回顾解题过程并不是在整个解题过程完成后附加的一个过程,而是本身就是解题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对解决问题进行思路回顾和总结的习惯,那么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身就存在着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也许会让你吃足意想不到的苦头。良好的回顾总结习惯不仅增加了你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会飞速提高你解决类似问题的速度,减少你因之而浪费的时间,所以是“若要继续砍柴,先花时间磨刀。”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在一个化学合成实验中得到了一种奇怪的物质。这种合成出来的白色晶体,是氰酸与氨溶液的结晶,应该称之为“氰酸铵”。按照当时的理论,当这种晶体溶于水之后,溶液应该出现氨与氰酸的特征反应。但无论维勒采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出现这种反应。维勒苦思这个结果导出的新问题,但是没有任何收获。这个问题诱使维勒对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实验,不断地对这种称为“氰酸铵”的晶体进行分析,经过4年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这种晶体的精确的化学成分比例,即氮、氢、氧和碳的百分比含量。但是,仍然不知道这种晶体到底是什么物质。一天,他想起学生时代曾经做过尿素分离实验,成功而精确地测定出尿素中氮、氢、氧和碳的成分。他找来尿素实验的记录,对比之下,发现这种所谓的“氰酸铵”的晶体事实上就是尿素。维勒激动地认识到,自己通过人工合成,制成了尿素。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结论,因为它证明了从无机物中人工制成有机物,并确定这种有机物的确与存在于动物身上的有机物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维勒不对实验结果做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壁垒也许还要经过许多年才能被打破。

四、情绪、动机调控

1.激励创造动机

创造活动是一种产生新观念、新事物的人类独特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人类动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创造者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期待、对创造结果的评价和体验,并进一步影响创造者的创造性发展和从事创造活动的积极性。

创造动机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动功能。动机是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主要功能是激发、推动创造者产生创造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创造动机总是使创造者的创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它使创造者始终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三是维护和调整功能。创造活动产生后,创造者能否坚持下去以及在以后的创造活动中作何调节和改变,同样受到创造动机的支配。(1)激发内部动机

创造性极有可能出现在内部动机之下,这是创造者本人对其创造工作内部性质作出的反应,而不是外部因素产生的动机状态。

创造性的最高形式发生在抛弃外部控制的状态下,因为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才能轻而易举地回到心灵深处的“直觉领域”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回归,是产生创造性必不可少的内部动机。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在他的后半生中,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个科学技术发明问世,最短的时间只有三天,创造了发明史上的奇迹;牛顿因全身心地投入思考而误将手表当作鸡蛋投入锅中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2)运用强化方式

行为主义认为,积极的强化可以增强动机。对创造过程中的各个子目标进行适当的强化有利于创造成果的最终产生。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行为的强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中强化物的安排和分配起重要作用。(3)进行积极归因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人都会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

一个人对成败的归因为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那么他就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

如果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稳定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工作难度),那么他就不会积极地去改现状,也不会有坚持做下去的动机,也失去了对新事物的兴趣,无法激发创造的内部动机。

2.调动创造情绪

情绪与创造力犹如一对孪生子一样密不可分。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创造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尽管某些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天才给人以神经质、情绪病态的印象,但是多数心理学家的研究仍然支持积极乐观的健康情绪状态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调动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情绪状态是完全可能的,下面是一些具体策略。(1)训练幽默乐观

情绪有正性与负性之分。有些正性情绪,如兴奋、好玩、幽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负性情绪,如痛苦、焦虑、恐惧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2)寻求情感支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只有在满足爱和归属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走向自我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有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

创造活动是进行探测未知事物的过程,困难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总先于成功,失败也总多于成功,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忘记亲情、友谊和爱情的温暖和力量。

寻求情感支持是创造的一种需要,因为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创造力的保护伞。(3)培养稚趣童心

童心是一种不计成规,自然而然,怡然自足的表露式创造风格。

稚趣童心可以使人专注于创造活动而不受许多观念的限制。尽管现实生活中的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活动是一件严肃科学的事情,但稚趣童心却是发散性思维的助长剂。

五、个性调控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中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在与外界环境的长期到动中,逐渐形成性格,而且在生活经验中一经巩固就成为个体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我们不可否认,大凡创造者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过去有许多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各类创造人物的性格特征,这里所谓的性格特征,其实就是生组行为的归类。我们必须通过一个人的一组经常发生的类似行为来判断该人的性格特征。

创造性解决问题包括提出和弄清问题,生成和选择思路,执行计划,回顾反馈等过程,每一过程都需要一组共同与特殊的行为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1.培养开放性

英语中有一个“open mind”的说法,意思是“开放的心”。开放性是创造者必备的人格特征。开放性是乐于接受新颖观念,而不是故步自封的态度;是一种求变的思维方式。(1)养成刻意去另想主意的习惯

遇到一个问题无法用已知方法解决时,问问自己:有什么别的方法?换个主意如何?别人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2)培养立意创新的习惯

一个问题即使能够得到解决,这时,不要忘记再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有没有一种新颖别致的解决办法?换了别人这个问题会怎样解决?(3)养成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事物的习惯

遇到问题时,我们脑子里所闪出的第一个主意往往是最熟悉、最通俗、最合乎逻辑或最受以前经验影响的主意。当一个很想买一个照相机的人看到减价的广告后,便想去买等待已久的名牌相机。他当时的主意便受到广告的影响。他没有想到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别家商店的同类相机更便宜?是否有别的名牌更质优价廉?是否将有新功能的产品问世?是否可以不买?

2.重视独立性

大凡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名人,如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弗洛依德等,都是非常具有独立性格特征的人,有的甚至给人以孤僻的印象。他们中很少有从众的性格,虽然他们也遵守社会规范,但他们在创造性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拒绝从众的思维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创造性格活动以求新、求变的思维活动为基础,对人的独立性相应要求较高。下面是培养独立性的一些策略。(1)克制从众心理

在团体讨论中克制自己的从众心理。问一问自己:与大家不一致的意见的主意中,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是不是一定要同意大家的意见?我反对的理由是什么?(2)敢于面对权威

在面对权威的时候,不要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问自己,我是否完全理解了权威理论?这个权威理论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我能不能改进这个理论?我能不能干脆放弃它另辟蹊径?(3)不要轻易放弃

一旦选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后,不要因为外界的压力轻易放弃。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的工作虽一时不被人理解,但迟早会展示出自己工作的价值。1924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各种葡萄球菌变种时,突然发现培养皿边沿生长一堆奇特的霉菌,同时又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已经死亡。这两个现象在50年前就曾被日本科学家古在由真发现过,但他认同了当时常规的思路,把它看作是污染霉菌的迅速繁衍消耗了培养皿中的养分,使周围的葡萄球菌失去生存的营养条件而死亡。弗莱明没有从众,独立进行了深入思索和研究,设想出另一种可能性,即这种奇特的霉菌也许具有吞噬葡萄球菌的本领,经过反复实验终于证实了这一新的设想。

3.保持严谨性

创造既需要异想天开的思维,又需要脚踏实地,不失严谨的作风。某些人认为天才与疯子在异想天开上没有区别,但天才却善于把自己异想天开的想法付诸实践,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惊世杰作。

如果说开放性性格特征促进发散思维的发挥,那么严谨性性格特征就是收敛思维的温床。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成果才会最终产生。

下面是如何培养严谨性格的具体策略:(1)力求完美

在选择思路,制定计划之后,就必须以追求完美的心态去执行计划,创造出自己满意的完美杰作。我国古代诗人贾岛有“三句两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感慨,皮日休有“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之说,足见精益求精、踏实严谨对创造者的重要性。(2)训练耐心和毅力

有意寻找一些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练习书法、练习某种乐器、徒步登山、长跑等,向自己的毅力和耐力极限挑战。(3)寻找严师益友

寻找一位具有严谨作风的老师或朋友,经常与他一起工作,你会被他的严谨作风所感染,久而久之也会养成严谨的作风,所谓“近朱者赤”正是如此。

严谨性是创造格性的另一只翅膀,只有拥有它,你的创造活动才能展翅高飞!

六、认知障碍及其克服

认知障碍包括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结构僵化、想象力缺乏、负迁移、信息饱和等几方面,下面就每一种障碍及其克服方法作一介绍。

1.思维定势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对可资利用的信息的某一部分过分敏感,而对某余部分比较迟钝。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屡屡不假思索地用同一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这种习惯性倾向就是思维定势。尽管思维定势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是,有时它并不能很好地为我们服务,反而会成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障碍。

破除思维定势的一个可行办法就是把问题暂时搁置。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在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他们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办法。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H·Poincare,1929)报告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就是一例。这时我集中注意来研究某些算术问题,显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成功,而且也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跟我以前的研究有什么联系。对自己的失败感到恼火,我就来到海边住几天,并且想些别的问题。一天早晨我正在悬崖绝壁上行走时,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简明扼要,突如其来,立刻感到确定不移。认为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术转换式跟非欧几何上的转换式是相同的。解决问题时的酝酿过程十分重要。假如你的解决某一重大问题时不给自己充裕的时间以形成酝酿过程,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计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应当学会放松自己,这也很重要。当你精神上放松时,强迫症就不那么严重,在你的头脑中就更容易形成一些看似“荒诞的”思想组合。如果你根本不会放松自己,你的头脑对一些无谓的琐事过于敏感,那就会严重地妨碍你进行灵活敏捷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定势往往阻碍人的创造发挥。你可以自己设计出一些妙招来,转移注意角度,让自己意念一新。一个简单的训练办法是,把书打开,把你的手随意地指向书页的一个字词,然后把这个字词用在你寻找的一个观念过程里。

2.功能固着及其克服

功能固着是指个人在知觉上受到问题情境中经验功能的局限,而不能发现其可能或潜在的功能,以至于不能解决问题。

创造性问题的解答往往取决于问题解决者在问题情境中用新的方式来表征物体的能力,即发现物体新的功用的能力。

功能固着完全可能通过列举答案和列举属性(即列单子)来解决。

人们常以列单子帮助记忆(购物单,效率单)。但是,列单子作为思维的辅助就不那么常见。列单子的作用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它撩动了我们多数人的进取心,使我们的思维极为丰富有效。为了使你进一步认识到单子的作用,请你做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明的“砖块用途”测试练习。假设你给一家制砖厂当顾问,该厂生产红色建筑用砖,目前陷于财政困难。厂长对开发产品的新用途很感兴趣,他请你提一些建议。取一张白纸,用4分钟时间将你所能想出的砖的所有用途列在纸上。切记争取做到思维敏捷和灵活,不要陷入过早下结论或循规蹈矩的俗套。如果你所列的用途单上只有“修筑墙壁,修建壁炉,铺砌室外餐厅地面,修建鞋店,修建五金商店,修建服装店,修建蔬菜店”,等等,那么你的思维或许还称得上敏捷,但对砖厂主来说却未必有用,因为他对这些用答案可能早已熟知。所以,思路的灵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你列举的用途包括储水,冬夜烘暖被褥,压盖尘土,雕刻用材,儿童游东场的游艺室,新田径项目(推砖)器材,则表明你能够发现砖块的传统使用范围以外的用途。

3.结构僵化及其克服

结构僵化即个体凭经验对事物形成一个基本看法,并在此基本看法上认识新问题。关键是,当问题情境和认识结构完全一致时,新问题会顺利地解决,但是当问题情境有变化超过认识结构的范围时,个体就会感到困难,险非他改变僵化的认知结构,否则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解决结构僵的方法是如何适当扩大问题解决界定的范围。问题所限定的范围越宽松,思维创新的天地就越广阔。

如果要求您设计一扇好的门,您可能会产生一个带有较链和把手的长方形厚板的想法。这就是所要设计的吗?

或许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穿过墙壁的好方法?所要寻求的是穿过墙壁的好方法,明确了这一点,便使人摆脱了那种旋转的或滑动的长方形厚板的思维局限。

如果是您在回答这一问题,相信您将找出所有墙壁通道的几种形状的式样(弹性隔板,机械阀门,门帘以及精制的旋转和折叠机械装置)。这达到了要求吗?或许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将其纳入声学、视觉或环境的解决范围?如果简单地将问题定为“设计一扇更好的门”,那就绝不可能由此产生一种多功能的充气门帘,它既可以自由出入,又可以贮藏热量或者防止热气进入冷却设备。

如果你雇用一名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或律师来解决一个问题。而你又过于严格地限定了这个问题(如“这是一项设计楼板和电梯的计划”——请设计出来),结果往往不能发挥他的专长。因为对问题限定得过于狭窄会抑制创造力。如果一个人既要找出问题又要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人的创造力会比较容易就得以发挥。

4.想象力缺乏及其克服

想象力障碍的人主要是缺乏视觉思维或视觉表象。视觉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许多情况下都使用视觉思维,例如,视觉表象在梦中出现极其频繁。有人向我们问起某人的相貌或某地的风光时,我们也经常用视觉表象。但是有时出乎你的意料,思维也使用视觉表象。

视觉想象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得以提高,下面是一些提高您的视觉想象的建议:(1)把你周围看到的事物画下来,不仅要很好地观察,而且需要想象和绘画;(2)经常练习想象周围事物,要尽可能清晰,如:朋友的面孔、你的厨房、你的自行车等;(3)平时可以用图形表达思想的地方要尽可能使用图形来表达,养成习惯,长期坚持。著名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话表明,在没有什么视觉意象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高度想象性和创见性的思维。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经常是一个贫于视觉意象的人,即使是意味很深的诗句也不能在我心目中引起图像,在睡意蒙胧之际也没有产生过催眠式的视觉,当时我记忆也不能提供事物的鲜明视象。经过意志的努力,我能对昨天下午发生的事情产生一种非常不鲜明的意象……但这种意象很不扎实,也绝对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和可见的实物的关系,就像荷马诗篇中的鬼魂与血肉之人的关系一样,它们在阴影下与人们会晤。只有当我发高烧时,我的意象才独立活动,对那些视觉能力强的人来说,我的内心世界一定会显得异常单调、狭窄而乏味。康内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尼斯尔(U.Neisser)对赫胥黎的这段话作了如下评论:这段话的本身是值得注意的。赫胥黎在发高烧时有过鲜明的意象,足以证明他知道什么是意象,因此,当他说自己没有意象的时候,一定是可信的。但他既然能够把自己的内心生活作出如此生动的一段描写,那就很难设想他的内心生活是“乏味的”。如果他说缺乏意象的话,但他却绝不能缺乏想象力。

5.负迁移及其克服

迁移,一般是指以往的经验或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受后来的学习的影响。影响有好有坏,迁移亦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是指过的经验对未来学习呈促进行作用;反之,若起干扰、阻碍作用则是负迁移。

会骑自行车的经验,对于学骑摩托车起着促进作用,即谓正迁移;而对学骑三轮车则有副作用,阻碍着学习的进展,甚至不如既不会骑自行车又不会骑三轮的人学习进展快,此即负迁移。

如何使我们的学习尽可能少地出现负迁移,而呈正迁移呢?建议:(1)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将学到的知识活化。所谓活化,即尽量将新知识内容与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有层次、有秩序的档案库,以备调用时能迅速提取并加以应用;(2)为避免先后学习内容的相互干扰,应当即时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在比较正确理解并较扎实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后,再开始学习更新的知识内容,以免生吞活剥,在解决问题时死搬硬套。

6.信息饱和及其克服

信息饱和在所有感觉形式中都会发生。如果所有输入的信息都是贮藏的大脑中随时可供使用的,那么,我们的有意识的大脑就会被塞得满满当当。许多极为常见的输入信息并不是存在于大脑意识之中而招之即来的。1950年,一位德国心理学家戴维·卡茨(David Katz)曾经研究过一些多余的刺激,对解决问题所引起的干扰。卡茨给几组学校儿童出一些简单的算术题目——加法和减法。有几组作一些无名称的算术题目(例如10.50加13.25加6.89等)。另几组则作一些有熟悉名称的算术题(例如10.50美元加13.25美元加6.89美元等),及其他一些带有瑞典的货币名称的算术题,(例如10.50克朗加13.25克朗加6.89克朗等)。

首先,卡茨发现加上了货币的名称,便增加了计算的困难;其次,一旦用外币的名称,则因难更大。卡茨用成人重作这个实验的一部分,还发现了有名称的数字在加法上须增加12%的时间。很明显,把一些不相关的或不熟悉的特点,加在一项简单和的熟悉的工作(如加法和减法)上,就足以引起卡茨所说的“心理上的眩惑”。

获取正确信息,滤除多余的信息对克服信息饱和障碍极其重要。

七、情绪、动机障碍及其克服

情绪、动机障碍包括怕担风险、缺乏挑战精神和情绪急躁、容不得“混乱”、创造动机不强、创造动机过头等五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其克服方法。

1.怕担风险及其克服

怕犯错误,怕失败或者说怕担风险,这恐怕是影响创造力最基本、最常见的情感障碍了。我们若能“正确地”回答问题便受到奖励,一旦犯了错误就要受惩罚,大多数人都是在这种训诲的熏陶下成长的。遭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令别人(经常是我们所爱的人)伤心沮丧。

克服怕担风险障碍有如下两种方法:(1)估计创新带来的后果

正如有时人家会问你,“你认为最坏的结局是什么?”假如你有个改进车锁的好主意,你打算辞退工作去找一家生产锁头的小企业,而那里有生产这种锁头相配套的生产线,那么你就要冒较大的风险(除非你有一大笔钱,或者你在商业界有重要的关系)。(2)估计创新行为的后果

当你提出一种创新意见的时候,其潜在的消极后果一般并非那么严重。假如你有个似乎要冒些风险的想法,你就要花点时间对可能产生的后果做一翻调查研究。这时你就要将“最坏的结局”考虑在内(假设一切进展得不顺利),然后看一看结果。这样做,你就知道你是否打算去冒这个险了。

2.缺乏挑战精神和情绪急躁及其克服

“缺乏挑战精神”与“情绪急躁”都不好,尽管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的。缺乏某种刺激,你干起工作来就不会全力以赴。如果做某项工作干得好就可以赚钱,将来的工作也有保障,他或多或少就会因此而受到激励。人至少应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挑战,才能有所前进。

另一方面,急于求成也会妨碍创造过程。龟兔赛跑寓言中的结局比比皆是。想出简单易行的办法的人往往获得成功,尽管他可能花费了更多时间。就像在龟兔比赛中那样,乌龟因兔子不能善始善终而获胜。假如兔子不肯花时间去思考,总是按头脑中的第一个念头行事,那么它将一事无成。

缺乏挑战精神和情绪急躁的克服方法如下:(1)经常参加一些你感觉趣又具有极强竞争力的活动,提高你的好胜心;(2)经常给自己制定一些需要付出一定的努才能达到目标的计划,然后尽力去完成它,体会成功者的征服感;(3)在执行计划之前要充分考虑执行这个计划的困难所在,给自己一个较为宽松的时间去执行计划,不要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毫无思考的时间。

3.容不得“混乱”及其克服

怕犯错误当然是出于不安全感,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情感障碍——“不能忍受不确定的、存在多种可能的状态,过分渴求秩序,容不得混乱”——的起因。这一障碍中的某些因素同样具有合理成分。我们并不主张为了自己的创见就抛弃一切秩序,生活毫无章法。我们要讲的是那种大事小事都一味追求秩序的心理。

容不得“混乱”的克服方法如下:(1)允许自己有一些混乱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是一个平时特别爱整洁的人,那么,不妨拿出一段时间来决不收拾你的房间,为自己制造一点“混乱”;(2)在你进行创造性思考时,特别是在极力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请先不要考虑这些方法是否会带来法混乱的结果,也就是说,需要你延缓判断的容忍态度;(3)不要立刻去批评别人的“奇怪的或者异想天开”的想法很混乱,想一想这些想法有没有能够给你带来启发的地方,如果有,你还应该感谢你的朋友而不是批评他。

4.创造动机不强及其克服

创造运机不强是许多具有创造潜力的人毫无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创造是需要动力的,没有创造动机的人无法在创造过程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增强动机的方法在于行动。为了找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的发明项目,就必须明确社会的某种需求,确定或找出这样一种需求的方法之一是寻访。例如,你可以去附近的一家医院,向医务人员了解他们需求什么?另一种方法是从某一个消费领域考虑。假设你是一位卡车司机,那你能否想出你需要什么东西。大概更简便的是第三种方法,即自己作为消费者,你一定需要一些其他人也需要的东西,你不妨弄清这些需求,发明某些东西让大家共同受益。

5.创造动机过头及其克服

创造动机还会过头?是的,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动机过头也会给人的创造活动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动机太强不仅会导致紧张,也会使解决问题的效率减少。

创造动机过头的克服方法如下:(1)停止做事,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动机过头的原因。有时是因为外在的压力过大;有时是因为结果的需要太强或期望太高;(2)动机过头往往伴随情绪的激动,这时,千万不要急于作出任何决定,最好给自己一些冷静思考的时间;(3)不要像那只黑猩猩一样在动机过强时只注意到了眼前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身后的事物,也就是说,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的动机就不算是过头了。

八、文化环境障碍及其克服

文化环境障碍包括文化禁忌、从众心理、家庭阻挠等三方面,其克服方法如下。

1.文化禁忌及其克服

文化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潜能的发掘,受到文化的制约。印第安落中的任何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儿童,其发展结果只能是一个优秀的捕猎者,而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或者艺术家。

阻碍人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阻力来自人们自己和社会两个方面,沉闷、保守的社会文化使它的社会成员思维僵化、不敢创新;外部的压力,习惯势力的阻力,束缚着人们创造的心灵火花。

禁忌是一种观念上的障碍。我们并非反对一切禁忌,禁忌通常禁止那些可能会给社会大部分成员带来不愉快的行为,因此它发挥着积极的文化用。然而,那些被禁忌的行为只是在实施时才会冒犯他人。一种想象的而非实际实施的行为不会损害任何人。因此,当你私下里思考一个问题时,不必担心是否会触犯禁忌。

2.从众心理及其克服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的信念与大众的信念发生冲突时,虽然明明知道自己没有错,但由于自己没有信心,或不敢有违众意而采取与大众一致的观念。现代社会,从众心理已经扩大到盲目地服从权威、顺从众意、人云亦云等盲从行为。1956年,心理学家阿西进行了一个名叫“三垂线实验”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5人,但是其中只有一个人是被试,其余4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实验进行时,全组成员坐成一排,阿西教授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阿西教授要求5个小组成员判断X与A、B、C三条直线中哪一条等长。每一次实验,阿西教授总是把那个真实的被试安排在最后回答问题,并且事先要求前4个合作者都说直线X与A等长,而实际上直线C明显地与X等长。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以借此观察哪个真实被试是否发生从众行为。我国的心理学家做过相同的实验,发现我国大学生中44%有从众行为。

如何克服从众行为,使你在创造过程中不受到从压力的威胁呢?

惟一的方法便是保持你质疑的态度!

一个人富于创造力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具有质疑的态度,因为他们必须在几年之内吸收消化大量的信息知识。

例如,从出生到6岁之间自然汲取的知识远远超过成人有意传播给他们的知识。他们通过观察,提出疑问而获得大量知识。

3.家庭阻挠及其克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儿童施展创造才华的重要场所。家庭对我们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没有任何别的因素所能替代的。创造力在儿童的早期,很可能遭到无知的父母或遵守惯例的大人们的阻断。一位20岁的年轻人谈到了他的经历:在他的经历中,从小到大,父母对他想做的任何事都说:“你能做得了吗?”这位年轻人因此而变得非常迟疑,造成了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害怕输给别人的性格。

家庭阻挠的克服方法如下:(1)关注孩子

父母的关注在于鼓励,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某些表现较差,父母也能依然提供各种机会,并加以鼓励,促进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的事实和研究都表明: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可以促进孩子朝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3)家庭民主

家庭的教育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压制型、溺爱型、民主型。压制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养成依赖、顺从的性格,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创造力较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则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事务,激发孩子强烈的创造动机。

第二章 说“观察”

一、直接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直接观察

对自然的直接观察,指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时,只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进行观察,是观察者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的工具。

面对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自然世界,人们希望知道它的真实面目,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提出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之后,人们首先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去触摸。

直接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了解自然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也是科学工作者搜集科学事实、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形成和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神农尝百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最好的例证。神农用自己的眼睛、鼻子和舌头对自然界的各种野草进行观察,了解了它们各种各样的特性,并将它们的形状、色泽、味道和药效详细地记录下来,告诉后人,为后代的农业和医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60年代初,我国香榧(一种干果)的年产量只有5000斤,科研人员于是进行了一次直接观察。他们通过对开花、结实和不结实的三株香榧的观察,发现授粉是结实与否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雄榧,或虽有而没有授粉,雌榧都不能结实。其他如地形土壤都是次要因素。这样就找到了香榧产量低的原因,通过进行人工授粉,大大提高了产量,达到了78000多斤。

简单、方便是直接观察最大的优点。直接观察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只需要观察直接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受各观条件限制较少,可随时随地进行。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利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对植物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他只身一人,不辞辛苦,深入实际,“采访四方”,靠着自己的感觉器官,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对成千上万种药用植物进行了直接观察,搜集标本和药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写下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虽然已经过去数百年,今天的医学家们仍然不得不惊叹李时珍在当时观察的准确、细致。

直接观察的适用范围非常广,不仅在医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基本的经验认识方法。

通过对植物的外貌、结构的详细观察,人们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植物分类体系,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步直接观察的手段,了解人体各系统的信息,把握疾病的部位和状况,为进一步对症下药服务。

因此,了解和掌握直接观察的方法和原则,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2.直接观察的策略分析

在进行直接观察前,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观察的目的。

因观察对象的不同,在确定观察目的时可采用两种方式:粗略式、系统式。(1)粗略确定

当我们对观察对象不太了解,只有大致的观察方向时,观察的目的就比较粗略。并且这个目的还会随着观察的进程而有所变化。例如,我们对一个原始森林进行考察时,我们只是粗略地知道自己对森林中的动植物感兴趣,但对具体的对象并不明确。如果在考察过程中,突然发现了某种稀有的植物,那么,观察目的就可以明确下来。

在粗略的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可以进行初步的观察。获得以往没有得到的感性的知识,然后,就可能在此基础上,确定更为明确的观察目标。(2)系统确定

对于我们事先有所了解的事物,我们想进一步进行观察时,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目的。我们知道自己希望了解这个事物的哪些方面。例如上面提到,如果我们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种稀有的植物,我们就可以提出观察这棵植物的较为系统的目的,如观察它的干、叶、花、果的形态以及生长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再如我们想观察大熊猫,我们就会希望系统地了解它的出生、成长、死亡过程以及环境、食物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观察。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但实际中,有许多物质和现象是不适合观察的,或者说观察它们是比较困难的。

观察对象的选择是最初的工作,但有时候显得非常重要。在通常情况下,符合特定观察目的和要求的事物对象数量常常很多。受各种条件限制,观察者不可能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对象逐一观察,必须在众多的对象中进行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挑选那些比较典型的、单纯的、外露的、较少干扰的、能够直接显示属性的观察对象;尽量避免选择那些非典型的、复杂的、隐蔽的、间接表现其属性的观察对象。德国医生博蒙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位左肋受枪伤的猎人,在他的伤口处看到一个大的胃瘘管,通过这个瘘管,人们可以看到里面的脏器。博蒙特医生于是就雇佣了这位猎人。通过他的胃瘘管,他能够非常方便、清楚地看到内脏的消化情况。如果没有这位特殊的观察对象,人们就很难直接地对胃进行观察。

自然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一个观察对象往往有很多特性可以观察,但有一些是主要的,有一些是次要的,有一些是无关的。事先若没有选定观察的变量,就很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结果一无所获。确定观察变量的目的就是为了简化观察对象,把可变因素尽可能的减少,突出主要因素,便于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孟德尔进行性植物杂交的遗传研究时,将豌豆的种子颜色、种子表面的形状、花色、蔓高、未成熟豆荚颜色、豆荚形状和花的部位等七个特性作为观察的变量,每次只观察一个变量的变化。当一个简单特性的行为被确定以后,继而同时研究两个特性。这样,通过计算杂交种子中每个类型的个体数目,将遗传规律建立在可计算的数量基础之上。由于选择了正确、方便的变量,使得他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间接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间接观察

对自然界的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一定的仪器为中介,对自然界的观察对象实施观察的过程。与直接观察所不同的是,间接观察法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多了观察工具这一中介因素。

间接观察法是直接观察法的深入和扩展,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渐渐发现直接观察存在许多局限性,因而希望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来帮助自己对自然进行间接观察。所谓间接,是指我们的感官不是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而是通过某种仪器设备间接地作用于观察对象,从而获关于对象特点的知识。

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间引进一个中介物——观察工具,观察者不再用感官直接接触观察对象,而是通过观察工具去间接地感知被观察事物。北京古观像台上保存有古代的8架天文仪器,它们是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此外,我国还有浑仪和简仪等,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为了扩展自己的观测能力而发明的,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历法学之所以能够如此发达,是与这些观测仪器的发明密不可分的。

间接观察由于观察仪器的介入,克服了直接观察的缺点。它具有以下优点。(1)扩大观察范围

科学仪器使人的感官得以延伸,使观察者的视野由宏观世界扩展到宇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把人的感官不能直接观察的对象转化为可以观察的对象。18世纪荷兰的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是人类观察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人类观察能力的一次巨大的飞跃,通过一片小小的凸透镜,人们能够看到平时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细菌,从而发现了新的生物王国——微生物。后来,显微镜又从显微镜发展到电子显微镜,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观察从细胞水平扩展到分子水平。(2)提高观察精确性

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仪器的分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各种仪器的分辨精度不断提高,为人们提供越来越精确的量化的数据。宇宙飞船上的光学偏振测量仪能够聚焦在太阳细部,摄下分辨率为400公里的高清晰度照片,使天文学家能够从照片上对太阳表面的细节进行分析。(3)提高观察速度

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人们能够观察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快速运动。-23例如,用高速探测仪,物理学家能够观察到存在时间只有10秒的粒子,这使得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对各种存在时间极短的粒子进行观测。(4)能够克服人的感官造成的某些错觉

前面提到,人的感官很容易产生各种错觉,如冷热错觉、位移错觉和干扰错觉等等。而仪器则没有人的感官的这些缺点,使用一些仪器就很容易地消除掉各种错觉。例如,用简单的测量仪器(照相机、摄像机、红外线探测仪等等)就很容易排除视觉造成的一些错觉。(5)能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

人们可能通过仪器将不易观察到的感觉形式转化为容易观察到的感觉形式。例如,我们用触觉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大致冷热情况,但是不能够加以量化,而且利用触觉进行感知容易产生错觉。而如果使用温度计,则可以将冷热的触觉转化为视觉形式。经过这种转化,可以比皮肤更精确、明了地用数字来反映实际的温度大小,可以对较为接近的温度进行比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观察仪器必将出现,从而克服人类自身感知的局限性,不断深化、扩展人类的认识范围,加深对人本身和世界的认识。

2.间接观察的策略分析

利用间接观察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我们应掌握如下策略:(1)提出观察假设

间接观察目的的提出与直接观察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间接观察的目的可以更为广泛,可以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提供的条件提出观察目的,也可以根据以往的研究提出进行某种观察的可能性,然后设计相应的仪器,最后通过新的仪器达到观察的目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是一个出色的观察家,他用了30年的时间,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但是他缺乏理论头脑。1600年,第谷请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观察技术不如第谷,但是他却很有理论才华。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开始假设太阳围绕地球转,但与观察结果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结果仍不理想,最后他大胆设想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有了这个假设,再进行精确的观测,所得结果与设想十分相符。(2)选择观察对象

由于各种观察仪器的发明,我们可以观察的对象大大增加了,仪器的使用减少了对观察对象的限制。

但是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尽量选择适合于仪器操作的观察对象。

有时候,如果观察对象不适合直接用仪器进行观察,就需要我们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加工,使其适合被仪器进行观察。例如,我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细胞时,就需要将观察对象加工成大小厚薄适度的切片以后,才能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3)选择观察环境

进行间接观察还要选择适宜良好的观察环境。任何观察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好的观察环境对观察有促进的作用。不良的观察环境对观察起到妨碍的作用。如果对观察对象的干扰太大、太强烈,即使观察对象很典型,也常常会导致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天文学家将天文台建在远离大城市的高山上,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观察环境。因为在高山上,没有城市灯光及烟尘的污染,也没有高层建筑的阻挡,天空的能见度比在城市中要好得多。中国的紫金山天文台就是因为所在地南京的灯光污染过于严重而不得不准备迁移到他处。近几十年来,天文工作者们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太阳光学探测资料,发现在开阔的水面上大气宁静度最好,观察结果最佳。因此,一些观察太阳的光学仪器又纷纷在水面上安家。例如,北京天文台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就安装在北京怀柔水库岸边。(4)选择观察工具

在许多观察过程中,观察仪器必不可少,仪器的好坏往往决定了观察的成功与否。仪器能够扩大人的视野,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们对海底世界基本上还是一无所知。为了能够观察神秘的水下世界,法国的海军军官古斯托花费了毕生的精力研制了各种水下观测仪器,为人们认识海底、研究海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他设计了潜水员用的水肺;第一次将一架摄影机放在一只用衣扣来封口的防水箱里,拍摄了第一部水底记录片《在水下18米邀游》;他研制了现在普遍采用的捆绑式压缩空气潜水瓶;发明了能潜到水下350米的潜水器。这些观察仪器的发明,使人们能够突破海水的禁区,深入到水下,进行各种观察活动,极大地开拓了人们观察海底的视野。

三、实验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实验观察

随着人类观察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设想,对观察对象进行控制,“纯化”所观察的对象,排除偶然、次要、外在的种种干扰因素,使它在实验条件下再现它最本质的方面。如果我们观察到自己骑的马摇摇晃晃走不动路,我们只是观察到这种现象,并不知道马为什么走不动。于是我们会提出各种设想,马可能是饿了走不动,也可能是病了走不动。假设提出之后,需要我们来加以验证。于是,我们先给马喂一些饲料,如果马吃了饲料以后,精神抖擞起来,那么就说明我们的设想是正确的,我们通过尝试让马吃饲料,发现了马走不动的原因是由于饥饿;但如果吃了饲料以后,马还是老样子,那么,说明不是由于饥饿的原因,而是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生病了。

实验观察具有以下优点:(1)纯化观察对象

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对象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往往很难观察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西方关于生命的起源有一种学说叫“生命自然发生论”,其依据就是人们观察到,在放置时间过久的肉汤里会长出各种虫子来。这个现象的发生是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后面的原因是否这样简单呢?科学家巴斯德认为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可能对肉汤产生了某种干扰。为了排除这种干扰,需要纯化观察条件,于是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制作了一种长而细的曲颈瓶,将肉汤放在这种瓶子当中,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没发现肉汤内长出任何东西来。其原因,现在看来是因为又长又细的瓶颈将空气中的微生物挡住了,微生物不能进入肉汤内,自然也就不能发生各种繁殖活动。巴斯德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纯化了观察条件,排除了不利的影响因素,有力地驳斥了自然发生论。(2)强化观察条件

实验可以强化某些观察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变化,寻找各种科学的规律,而这些特殊条件在自然状态下是很难产生或做到的。人们可制造出超高温、超高压、超真空、超导电性和超磁场等实验条件,并观察在这些条件下,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和反应,以发现在一般条件下不能发现的对象。(3)具有可重复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观察中得到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些观察,往往较难进行重复。哈雷慧星的出现周期为76年,科学家很难在一生中对它进行两次观察。然而实验方法能够使人们反复重复实验过程,再现实验结果,检验观察论断的可靠性。例如物理学上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证明实验粒子具有波粒两向性的电子衍射等。

2.实验观察的策略分析

进行任何实验观察,都有一定的目的。

一般来说,实验观察都建立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解决自然观察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实验观察的目的。在家里听收音机时,收音机突然不响了,我们通过自然观察往往不能发现问题所在,这时候我们会尝试寻找收音机不工作的原因,这就产生了实验观察的目的。

确定实验观察的目的后,通常并不立即着手设计实验,而是首先要明确须根据什么原理来达到实验目的,以提出实验所依据的假设。

这种理论假设不是凭空产生,它必然是建立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种假设必须是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切实可行,而不是脱离现有条件的空想。

因此,研究者应当明确采用什么方法、途径、沿什么方向去达到实验的预定目标。没有这个环节,就难以从实验目的过渡到具体的实验设计。

原则上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实验的对象,但由于每个实验的假设不同,通常选择能使实验条件尽量简化的实验对象。孟德尔进行植物杂交遗传研究时,将豌豆的种子颜色、种子表面的形状、花色、蔓高、未成熟豆荚颜色、豆荚形状和花的部位等七个特性作为观察的变量。他选择豆荚作为观察对象的原因是因为豆荚的基因外显特征十分显著、多样,且易于观察。如果选择一种矮小的小草来做观察对象的话,由于小草的各种性状不易观察,观察就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错误,很难有什么发现。

如果我们进行的是有对照组的实验,那就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处理。

所谓随机化,是指实验对象的选择分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分组的结果完全不能预料。随机化分组是实验观察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我们要将40只老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怎样分呢?如果我们用手去抓,先抓到的20只放在实验组,后抓到的20只放在对照组,那么,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不符合随机化的过程。按照这样的区分方法,实验组的老鼠很可能都是年老体弱的,因此被首先抓到;而对照组的老鼠很可能是年轻力壮的。这样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正确的方法是根据随机数字表,每次抓出来的老鼠如果是单数,就放在实验组,如果是偶数就放在对照组,这样就保证了分组的科学性。

四、实地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实地观察

所谓实地观察,是观察者不带事先的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搜集资料,然后依靠观察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方法。实地观察是社会观察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人们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的可靠来源,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实地观察与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观察和亲身体验本身没有大的区别,也是依靠观察和参与。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被动的,实地观察则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而且更加系统、全面;观察者必须具备一些实践经验和技能;观察结束后还需要对观察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思维加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实地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观察社会的方法,是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有效方法。我国老一辈的社会学家严景耀教授在解放前曾对犯人的生活进行过一次实地观察。他在取得当局的同意后,装扮成犯人,进入监狱中与犯人一起生活。因而一般犯人对他毫无戒心,常主动将入狱的原因、家庭的生活情况以及所受待遇向他倾诉。通过这种方式,他获得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状况的材料。

实地观察具有以下优点:(1)直观性和可靠性强“百闻不如一见”,实地观察使观察者能够直接感知客观对象,他所获得的是直接的、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认识,要比仅仅依靠看别人现成的资料来得实在,来得深切,能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文献调查等间接调查方法等不能比拟的。(2)能了解真实情况

在实地观察中,观察者亲身经历观察现场,直接观察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被观察者很难做假,即使有人为的痕迹也很容易被识破。詹承绪等1963年用了一年的时间对云南纳西族的婚姻家庭状况做了实地观察。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在搜集了大量材料和数据以后,观察人员得出如下结论:纳西族在1956年民主改革时还保留着母系、母系父系并存、父系三种家庭形态和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正式结婚三种形式。澄清了以往比较模糊的认识。(3)观察深入

实地观察有利于直接了解被观察者。实地观察一般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可在共同的活动中与被观察者建立感情、培植友谊,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观察者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这是其他观察方法所不能做到的。(4)简便、易行

实地观察简便、易行,灵活性大,观察人员、时间、场地、程序都可灵活变动,也不需要过于复杂的仪器设备。

2.实地观察的策略分析

利用实地观察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我们应掌握如下策略:(1)提出观察设想

问卷调查和实验观察开始前的设计非常重要,一脚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研究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变更设计方案。

但是实地观察预先并没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也很难找到通过其他方法(如问卷法)获得的资料。一般来说,观察者开始观察前,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研究假设或计划,并且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或者改动,观察的方向和过程变更的余地很大。

实地观察更多的是以发现为目的,而不是以阐述个人观点为目的。观察者旨在发现被观察对象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定义情境以及情境对于被观察对象所具有的意义,如何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被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因此,与其他观察方法不同的是,实地观察对事先的假设并没有很高、很严格的要求。(2)选择观察对象

观察者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

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一般要选择典型的对象作为观察对象。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观察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从而使观察结果更具有典型的意义。观察环境治理的状况,不仅要看一般的大街、小巷、学校,还要看工厂的“三废”处理和居民区的公共厕所。观察居民的生活状况,不能光看收入高的阶层,还要到收入较低的居民家中进行观察。只有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作为观察的重点,才能收到“以小见大”的观察效果。(3)选择观察环境

对于实地观察来说,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和时间非常重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观察,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可遵循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①尽量选择资料丰富的观察点

我们能观察到的资料越多,观察也就越详实,越能说明问题。对少数民族进行观察,就要选择该民族聚集较密集的地区,选择一些较大的镇、村。如果选择散在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很可能不具有典型意义,所获得的资料也会相应较少。

②尽量选择自己不熟悉的观察点

观察者应该尽量将自己的观察力保持敏锐,对有意义的事物高度敏感,这样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不会遗漏有用的信息。一般来说,我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早已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从而失去了敏锐的观察力。而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则会比较敏感。

③适当的时间和场合相结合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注意选择最佳的观察时间和观察场合。要观察政府部门工作者上班迟到、早退的现象,最佳的时间应该是上班时间后半个到一个小时以内,下班时间前一个小时以内;最佳的观察地点应该是政府各部委门前。如果观察者在上午上班时间到了一个小时以后再去观察,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对于实地观察来说另外还要选择观察身份。

由于实地观察要求观察者深入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因此,选择恰当的身份非常重要。在实地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往往会对被观察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观察者的身份选择不当,就会影响被观察者,使他们产生紧张、惶恐或好奇、羞涩等心理,他们的行为就会与平时的表现不一致。如果正在上课的学生们发现校长正从教室外观察他们,他们就会变得非常紧张,一些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就会变得认真起来,这样就影响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实地观察的人员需要与被观察者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发现问题。

五、测评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测评观察

对社会行为的测评观察与实地观察方法十分接近,所不同的是测评根据的是已经成熟的理论,用量化的方法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估,而实地观察则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进行。

测评观察具有以下优点:(1)直观、可靠

观察者直接观察、感知客观对象,他所获得的是直接的、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能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文献调查等间接调查方法等不能比拟的。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由于被观察者不知道观察的具体内容,因此很难作假设,观察结果比较客观。我们如果要观察营业员对顾客使用微笑的频率,就可以在隐蔽的地方用望远镜或摄像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分。这样,既不会影响营业员正常的工作,也不会让营业员知道而做出非自然的表现。(2)全面、准确

测评观察可以取得被不愿意或没有能够报告的行为数据,并且在行为发生的当时作即时记录,因此观察数据比较客观、全面和准确;

观察过程中的评分一般都是在事先准备好的评分表上进行,不会遗漏信息,比较准确;

同时,测评观察是在行为发生和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有较多的“时间信息”,可以知道行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3)便于记录分析

观察的内容经过标准化处理,记录非常方便,便于较多的观察人员同时进行观察,也便于分析时的编码和量化。

我们对人和社会进行测评观察时,还应注意测评观察的适用范围:(1)寻找事物的特征例如城市的环境,企业或机构的标志、徽章、标语口号,家庭的陈设等等。通过对这些标志项目的评分,我们可以判断城市文明程度,企业的管理意识水平或家庭主人的社会地位等等。(2)观察人的行为

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倾向、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等等。记录某人在一定的观察时间里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则大致可以判断此人缺乏合作精神。记录冲突的次数和种类就可以进行量化的判断。(3)测评人的态度

态度即指某一事件出现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取向。人们面对事件时,总会做出一个判断:或肯定、或否定、或不置可否。通过观察了解人们的态度可以了解他对事物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考察一个部门的主管在遇到挑战情境下决策的取向,并加以量化评分,来判断他决策的倾向性。(4)观察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指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交往或相互作用过程。人际互动常反映出入的动机和价值规范。家庭中父母亲与孩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母亲的行为会造成父亲的情绪反应,父亲的情绪反应又可能影响孩子的行为。这些都不是用简单的询问或问卷的方法能够观察了解到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好”、“一般”

与“差”,就会遗漏大量有意义的信息。这就需要旁观的专业人员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定位和分类,最后量化记分。

2.测评观察的策略分析

利用测评观察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我们应掌握以下策略:(1)提出观察设想

正确的结构观察必须在观察之前建立比较具体的观察框架。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中的系统性观察类似。观察者在实施观察之前不仅要有一个大体的设想,还要在此基础上准备一个观察用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个框架,观察者事先确定需要观察哪些现象,这些需要观察的内容经过这一框架被有机地组合了起来,即有了某种结构。要观察一个人的侵犯性行为,就要事先明确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侵犯性行为,分为哪几类,每一类的具体行为是什么,每一类行为代表的侵犯性的程度有多大。有了这样一个具体的框架之后,才可以开始后面的工作。(2)选择观察对象

对社会的结构性观察能够涉及的对象是相当广泛的,进行这种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单个的人,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小组、一个部门、一个团体或机构,甚至可以是某个社区或某个社区或某个地区的人、事或物,观察的对象根据的目的不同而不同。(3)选择观察环境

对不同的观察目标,要选择不同的观察环境。主要有室内观察、室外观察两种。

①选择室外观察

室内虽然是非自然环境,但容易减少和控制各种干扰因素,而且能够很方便地利用一些仪器设备,如录音、录像设备。当为了了解人们某些具体的、细微的行为特征,或者观察主要在室内进行的活动时,适合在室内中进行观察。国外许多大型企业采用的结构式观察及训练方法,就是让多个员工在一间房间里进行某项群体活动,如模拟会议等。观察评估人员在房间外通过电视摄像观察每一位应聘者在群体中的行为反映,同时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量化指标进行评分。找出每个人的不足之处,再加以纠正。

室内观察还适用于心理学家对家庭行为的观察。观察者可以在征得家庭同意的条件下,在家庭的某个空间,如会客室或餐厅放置录音或录像设备,对家庭内的行为进行观察,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家庭内对他们的某个活动,如进餐进行观察。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有效。适用于那些观察指标比较隐蔽,不易为被观察者猜测到的调查研究。

②选择室外观察

观察者进入自然的社会环境中,而且处于隐蔽的部位或角色,被观察者不能意识到正在受到观察,所以,也被形象地称为“冷眼旁观法”。这种方法能够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为的非自然的影响,保证被观察者在一种非常自然的、不受观察人员干扰的环境中行动。70年代美国曾经针对经常光顾淫秽书刊商店的成人进行了一次观察。观察者在书店的外面设立了一些非常隐蔽的观察点,然后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指标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婚姻状况。每一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化的指标,如以服装来确定社会阶层,以是否戴结婚戒指来确定婚姻状况。(4)确定观察变量

确定观察变量就是根据研究的假设,确定所要观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确定观察变量还要对观察内容进行标准化。这是对社会行为的测评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要观察儿童依赖性行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要观察这两个变量:儿童依赖性行为和解决问题能力。可是,怎样才能将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具体观察的可以具体观察的指标呢?需要相当明确而不含糊的做出规定,或者叫做对所观察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这是观察者的一项基本任务。

六、集体访谈的策略

1.什么是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又称座谈会。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开调查会进行社会观察的方法。观察者邀请若干被观察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集体访谈采用的是无结构的访谈方法,即事先一般不准备系统的全面的问题,而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调查范围,根据这个范围了解情况。

集体访谈是直接访谈法的一种扩展形式。集体访谈法同个人访谈一样,都是以被调查者作为观察了解的对象,都是进行直接的口头调查。集体访谈法的特点在于,它所访问的不是一个一个的被调查者,而是同时访问的若干个被调查者;它不是通过与个别被调查者的个别交谈来了解社会情况,而是通过与若干个被调查者之间的集体交谈来了解情况。

集体访谈是了解社会问题和群众问题的有效方法。

集体访谈具有以下优点:

集体访谈突出的优点是了解情况快,工作效率高,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想了解的信息;可以迅速的收集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人们对该问题认识的差异性。集体访谈能够较快地获得社会状况的有关情况。某个企业出了问题,调查组进行调查时,最快了解情况的方法就是组织召开由各部门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这样,往往1-2个小时就能够了解到各方面的意见和态度,为迅速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集体访谈不是没有方向的闲聊会。集体访谈一般由调查者主持,对访谈过程进行指导,讨论的内容是有方向性的,以防过于松散。调查的组织人员对讨论的主题、讨论的形式、讨论的步骤、过程、讨论的时间都须很好地加以控制。

了解范围广

集体访谈另一个优点是可了解广泛的信息。

其原因:一是由于参加调查的人的数量多于对单个人的调查。集体访谈适合于各种类型的人群,而且集体访谈参加的人员较多,提供的信息广。

二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参加者之间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核对、互相修正。

集体访谈的适用范围

集体访谈主要适用于对企业、社区、各种团体进行快速的信息收集,了解各方面的观点和意见,调查或验证集体行为与群体关系的倾向。我们可以把对集体的这种观察是对个体观察的扩展,也可以在实地观察时将这种方法作为辅助的方法采用。

2.集体访谈的策略分析

进行集体访谈的主要原则就是在会议进行时,能够调动所有参加会议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会议在充满积极的、创造性的气氛中进行。(1)提出访谈主题

集体访谈会的主题要简明、集中,最好一个会议只有一个主题。如果会议主题含混不清,或者牵涉问题过多,被调查者就很难发表意见,或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始终不能形成议论的中心。(2)选择观察对象

集体访谈前,要对参加座谈会的人进行选择,目的是为了使参加座谈的人具有各方面的代表性,以便通过他们能得到所需要的资料。可参照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观察对象。

①参加者的结构

参加者应该是某一地区、某一组织中的各层人员。如果你调查的是一个社区,那么,参加者就应该包括这个社区中各种职业的人;如果调查的是一家企业,那么参加者就应该包含各个部门的人员;如果调查的是一个部门,那么参加者就应该有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层次的职责。

②参加者的特点

参加调查会的人应根据观察目的不同而做不同的选择,但一般应是具有代表性,了解情况,敢于发言,并且最好是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的人。有些平时就不爱讲话、沉默寡言或胆小怕事的人就不适合参加座谈会。

特别注意物色寻找与调查内容直接相关的当事人、主管人和知情人参加会议。为了使参加的人增加共识感、减少疑虑,还可以采取对不同类型的人召开不同会议的办法,分别进行调查。

③参加者的人数

调查会的规模,取决于调查内容的客观需要和调查者驾驭会议的能力。一般来说,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5-7人比较合适。

由于每次会议时间有限,人多了就难以使每个与会者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有时甚至会出现“开陪会”的现象;反之,人数太少,又难以到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但如果观察者有丰富的组织座谈会的经验,人数可以适当多一些。

如出于调查需要,要较多的人参加调查会时,可以考虑用增加会议次数的方式,多开几次相同主题的会议,以便收集更多的信息。(3)选择访谈环境

访谈的地点应该比较适当、方便,使与会者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如果随意选择一个人多、嘈杂的地方,显然会影响人们发言、讨论的情绪。

访谈的时间应该较充裕,使多数与会者感到适合,但一般不宜超过2个小时,否则就会使人有疲劳感,影响会议后期的效果。

七、问卷调查的策略

1.什么是问卷调查

所谓问卷观察法就是用统一设计的问卷,用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查,请被调查者进行书面回答或通过访问员代为填写,以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问卷观察法常用来探察、描述或解释社会行为、社会态度或社会现象。

问卷观察法是一种间接观察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观察方法。它实质上是访问法的延伸。与访问观察法不同的是问卷观察法有三个特点:标准化、间接性和书面化。

问卷调查具有以下优点:(1)高效、节约

问卷调查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大范围内,对众多的人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次全国范围的报刊问卷调查能够调查上千甚至上万的个体,如果这项任务通过个人谈话的方式来完成,那就会显得过于费时、费力。(2)匿名

匿名是问卷调查的另一大优点。由于调查的对象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情感,不同的调查方法必然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引起他们不同的反应。在面对面的访问调查中,人们往往难于同陌生人谈论有关个人隐私、社会禁忌或其敏感的话题。但在问卷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没有其他人在场,问卷本身又不需要署名,能够大大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负担,从而便于他们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

因此,问卷调查更能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更能收集到真实的社会信息。(3)减少误差

在问卷调查中每个被调查者所得一的是完全相同的问卷,无论在问题的表达、问题的先后次序,还是在答案的类型、回答的方式等方面,都有高度的一致性。每个被调查者受到刺激和影响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说的标准化。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避免由于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各种偏误,如措辞、记忆、记录等等造成的误差,提高调查资料中的信度,更真实地反映出不同被调查者的不同情况。(4)便于统计

问卷中的问题都有具体的回答范畴,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被规范在这些回答范畴之内,所以,不管问卷调查的范围有多大,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都同样便利。

做好问卷调查还应注意以上几个方面:(1)了解人们的基本情况

这是问卷最基本的功能,通过问卷,我们可以了解人们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状况、子女状况、职业等等。通常没有仅仅想了解这些基本信息的问卷调查,往往要结合其他的内容,但这些基本信息在所有的问卷调查中又是必不可少的。(2)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

对人的行为的观察是观察的一大主题,通过问卷可以向人们访问他们行为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观察人的消费行为,了解人们经常购买哪些物品及选择物品的标准,市场调研人员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分析与把握市场的走向;我们可以观察人们的工作行为,了解个人一贯的工作方式;我们可以观察人们的娱乐行为,了解人们业余时间喜欢进行的娱乐活动的方式;我们还可以观察父母在家里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了解有那些不恰当的方式。(3)观察人们的态度、观点和信念

问卷调查非常适合询问人们对一某些事物的态度、观点和信念政府部门可以用问卷来了解人们对国家政策的看法,用以辅助决策过程;社会工作者可以用问卷来了解人们对恋爱、婚姻的观念或是对某宗教、思想的信念;企业领导可以通过问卷来了解员工对工作满意的程度等等。(4)调查人们的知识水平

通过问卷,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拥有的知识水平、程度。

例如,对国家新的基本法律、法规的认识,对儿童教育方式的知识,对特区地理、历史的了解程序等等。(5)进行研究性观察

问卷研究是常用的一种科研方法。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利用问卷调查,检测某些变量,通过对问题的量化的分析来发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问卷调查的策略分析

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观察时,我们应掌握以下策略:(1)确定观察问题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问卷观察的范围也相当的广泛,上面提到的5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观察的问题提出来。当我们对某种社会现象感兴趣,就可以进行问卷观察。

一旦设立了观察的目的,我们就可以从观察目的出发,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点,深入下去,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向有关专家咨询或与了解情况的人交谈、讨论,了解情况,建立假设。(2)选择观察对象

问卷调查主要利用抽样的方法选择观察对象。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由于时间、人力和财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有关的被调查对象都包含进去。要研究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全国大约有3000万中学生,是一个范围极为广大的群体,要对这些学生逐个进行问卷调查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们只能选取一定数量的人进行调查,这就是抽样的过程,抽取的样本可以是人、学校和组织,样本必须从总体中抽取。

抽样必须合理,否则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下面是一个抽样不合理,造成调查结论错误的例子:1936年是美国的选举年,民主党的竞选人是连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共和党的竞选人则是来自堪萨斯州的阿尔弗·兰登。为了预测谁将会在选举中获胜,美国的《文摘》杂志进行了一次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意测验,他们调查了240万美国人的选举倾向。根据调查结果,《文摘》杂志宣布,兰登将以57%对43%击败罗斯福。而实际的选举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罗斯福以62%对38%的绝对优势大获全胜,击败了兰登。那么,《文摘》杂志的错误发生在哪一个环节上呢?结果发现,就是在“抽样”的环节上发生了问题。《文摘》杂志总共寄出了1000万份调查表,地址大都取自电话簿和汽车俱乐部会员的名单。但是在1936年的美国,大多数美国人的家中没有安装电话,很多人也没有汽车。这样大多数经济收入较低的选民就被排斥在调查之外。而正是这部分选民支持了罗斯福,从而造成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抽样误差”。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如下四类。

①便利抽样

顾名思义,便利抽样法是指调查者选择用对于自己来说最方便的方法来选取样本,如在街头路口、商场、剧院、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随便选择某些行人、顾客、观众、旅客作为抽样对象进行访问调查。某个大学老师要进行某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那么他所教课的班级中的学生自然成了他选择调查的最便利的样本,他可以很容易地说服学生们接受调查,很容易地分发和收回问卷。再例如在一些商场中,有时我们会遇到对顾客进行关于商品的问卷调查,这也是一种便利调查。

②简单随机抽样

按照随机原则直接抽取调查样本,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抽选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三种。

③等距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接着,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样本间隔;然后在第一个抽样间隔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单位;最后按抽样距离作等距抽样,直到抽取最后一个样本为止。要从某居民新村1000户居民中抽取50户调查收入情况,可以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A.将1000户居民按一定标志(如居民楼)加以排列,编上1-1000的序号;B.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出抽样间隔,1000/50=20;C.在第一个抽样间隔即1-20号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假定是7;D.依照间隔距离依次确定样本单位,即27,37,47,57……等,直到第50个样本为止。

另外,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避免抽样间隔与样本的周期性特点相重合。对某企业职工做出勤率调查,如果抽取的第一个样本是星期五,由于一般企业职工星期五的出勤率都比较低,其调查结果就会产生系统的误差。调查结果就会缺乏代表性。因此,在做这种抽样之前,要仔细了解情况,避免产生类似的抽样误差。

④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各种类型(或叫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与总体单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层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照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我们要了解某城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对家庭作业负担的看法。我们首先要进行分层,分层的标准按照学校的性质来划会,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该城市中重点中学初一学生的数量占全市初一学生总数的20%,普通中学初一学生占80%。如果我们计划抽取100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那么,根据比例,我们将从重点中学中随机抽取20名初一学生,从普通中学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进行调查。这样全部调查学生中,重点学校学生与非重点学校学生的比例与全市总体学生的比例相一致。

八、个体问卷访谈的策略

1.什么是个体问卷访谈

个体问卷访谈法是一种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社会观察方法。

这是一种间接观察方法,观察者通过与单个被调查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或者是有关各种社会信息。通过个体访谈法可了解人们的态度、看法、感受和意见,从而对他们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活动进行研究。

个体问卷访谈具有以下优点:(1)回答率较高

个体访谈调查常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回答率,一般都达到80%以上。这是因为,人们一般不太容易拒绝一位面目和善的访问者,而不像邮递问卷调查,随手将问卷扔在垃圾桶里。(2)控制性强

个体访谈法对场面的控制性强,能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可大大减少“不知道、不回答”这一类回答。

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提问的次序和谈话的节奏。对于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可以随机应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3)了解信息量大

个体访谈法能了解较多的信息。由于访谈时存在两个人的相互作用,一般访谈可维持较长的时间。(4)适用范围广

个体访谈采用的是最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因此,适用范围很广。一般来说,只要没有口头语言表达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被作为访谈的对象,包括文盲、半文盲或没有视觉的人。

个体问卷访谈还应注意适用范围:(1)当问卷中问题难度较大,或者涉及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访谈员边问边做解释,以帮助被调查者理解并给出确切的回答。做心理学情绪方面的调查时,需要问到被调查者一周内不愉快的时间有多少,如果将这个问题直接写在问卷上,很可能不准确,必须由受过训练的访谈员进行询问才能比较准确。(2)当其他调查方法无法获得满意的问卷回收率时,就要用个体访谈法。某企业希望了解消费者对他们产品的意见。如果通过邮递法或报刊法进行问卷调查,很可能由于参与者少而了解不到什么情况。如果采取个体问卷访谈的方式,根据销售时维修记录上的地址,进行登门访谈了解情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问卷中有较多或较重要的开放式问题时,访谈员可以帮助被调查者正确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了解更多的信息。问题是“您觉得我们的产品还有哪些问题?”时,在其他情况下,许多回答者往往会草草回答或干脆写没有,以图省事。而在访谈时,一般很难拒绝访谈员的问题,而且在访谈员的访谈问题的引导下,还会一步步谈出较多的内容,反映真实的想法。

2.个体问卷访谈的策略分析

个人问卷访谈法的最主要的原则是与被访问者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使他们能够反映真实的信息。(1)确定访谈目的

同问卷调查。(2)选择访谈员

访谈员是访谈调查的主要执行者,要完成与被调查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选择合适的访谈员要有一定的标准。国外调查机构对调查中的选择与训练十分重视。英国社会调查协会选择调查员要经过4个阶段的筛选,在报考人员中,第一阶段(审查)淘汰24%;第二阶段(初试)淘汰38%;第三阶段(复试)再淘汰22%;最后录取16%。(3)培训访谈员

对访谈员进行正规的访谈培训非常必要。

较短期的个别调研项目的访谈员,培训内容一般是访谈注意事项、访谈表内容、访谈技巧与具体要求。培训的时间1-3天。

较长时间使用的访谈员,其培训时间较长,培训内容更为广泛。

①集中介绍

一般讲解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范围、内容、方法以及调查实施过程的具体安排,如调查对象的数量、如何取样、如何联系、每人的工作量、调查的步骤以及每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付给多少报酬,共需工作多长时间等问题。

②阅读和讨论

访谈员必须对问卷十分熟悉,绝不能给访问对象留下生疏的感觉,否则访问对象就会对访谈员产生不信任。因此,设计好的调查方案、表格、提纲、问卷及其及调查指南先由调查者仔细阅读,然后由组织者逐条对上述文件进行讲解和提示,使调查者明确每个项目内容,回答类别及如何记录答案,明确访问中每一步工作及其对他们的要求。例如,调查地区有许多人是穆斯林,如果在访谈过程中触犯了他们不食猪肉的禁忌,可能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而拒绝调查。

③示范和模拟

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不仅应该讲解和阅读,而且还应该组织一些示范活动。例如:如何填写表格、卡片、访问问卷等等。可以请调查工作的设计者做示范性的填写。

④集体讨论

结合模拟调查,全体调查员与指导者再次逐一复习和讨论问卷中所有的问题,并将每一个问题的提法,要点和注意点加以明确,并强调今后的工作中易犯的错误和怎样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⑤现场实习

现场实习即调查人员在调查区域对真实的被调查者进行实习性调查。现场实习与角色扮演不同,调查者所处的是客观真实的社会环境,面对的是真实的被调查者,具有“实战”的性质,是模拟调查不能替代的。

⑥监督管理

为了保证整个访谈过程的科学性,应该建立监督管理的方法。监督方法包括将调查范围和访问对象进行分配建立相互联络和互相帮助的方式、制订出检查每天工作进展、资料可靠度的方法。

访谈员的培训对访谈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越成熟的访谈员效果越好。国外曾经作过如下实验:对比职业的访谈员与未受过训练的大学生做访谈的效果,结果如所示:职业访谈员与大学生访谈员访谈效果比较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出,职业访谈员访问的成功率大大高于非职业的访谈员,而被访问者拒绝访问和不在家的比例大大低于非职业的访谈员。

九、社会实验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社会实验观察

对人与社会的实验是观察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简单地说,实验就是我们有意识、人为地改变某种因素,然后把改变以后的结果与以前的结果相比较的过程。

实验观察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

实验调查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事件活动,有计划地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然后对改变的结果进行调查。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对我们假设的变化的原因进行变化,就不适合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例如,有人设想,高学历的人的收入比低学历的人的收入高。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学历的层次,因此,这个设想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

实验观察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确立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观察、研究和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最好方法。

实验者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社会现象的发生以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积极主动地改变某些社会条件,在控制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施加某种特定的影响,使实验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我们设想人的心理紧张会导致多抽烟。在控制了无关的因素之后,我们要求被观察者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比较难的数学题,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的状态,然后观察他们抽烟的数量,最后再与不紧张时的抽烟数量进行比较,如果我们发现在紧张状态下,他们抽烟的数量的确多于不紧张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紧张状态是导致抽烟多的一个原因。(2)可重复检验

如果实验的结果是可靠的话,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可以被反复重复的,这是实验观察非常重要的原则。有人认为观看暴力影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为了证实他的假设,他在给实验者看了一部暴力片之后,观察他们行为暴力倾向,发现高于这些人平时的暴力倾向。从而用实验论证了他的假设。但是如果另一位观察者做了相同的实验,却没有发现这样的差别。这时我们就要分析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原因,结果发现是由于两次参加实验的人中性别比例不同,造成了这一差异。因此,对两次实验结果的解释范围就要做一些限制。例如,我们只能说:“给男孩看暴力影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3)对条件的控制力强

在实地观察时,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实验观察时,实验者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条件等都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对象的控制,可以减少的排除外部因素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各种误差的产生。同时,它通过对自变量和环境的控制,使结果的可信程度大大提高。以上面提到看暴力电影的实验为例,我们可以控制看电影的人的性别、电影暴力的程度、看完电影和进行行为观察之间的时间等等。而这些因素不加控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4)节省费用

与实地观察和某些问卷观察相比较,实验观察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观察的对象较少,观察的时间也比较短,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2.社会实验观察的策略分析

实施实验观察的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实验设计能够合理地控制非原因变量。(1)提出实验假设

①实验观察的最初阶段,需要确定观察目的。这是一切实验的来源。

②提出理论假设

提出实验假设后,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实验理论假设。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大多数人在受到表扬之后,情绪就特别高涨,做事效率也大大提高。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初步的观点和设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初步的设想提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假设:如果我们鼓励一个人,他的情绪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这是一个因果性的假设,原因刺激是受到他人的鼓励,结果是被鼓励者情绪状态变好,工作效率提高。

③提出工作假设

仅仅有理论假设是不够的,我们想知道由谁来完成这个鼓励?怎样鼓励?鼓励谁?最后什么得到了提高?我们要提高这个假设的可行性。

所谓工作假设,就是将理论假设中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个体的概念。工作假设是一个适合于做实验的假设,是一个能够进行检验的假设。(2)选择变量

实验的中心问题是发现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检验原因变量(X)对结果变量(Y)的影响。工作假设就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因果模型,下面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模型具体化。X——Y

选择变量的过程就是将工作假设中表达出的因果关系用具体的变量标也出来。

每个实验中,需要选择的变量必然有两种: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如老师对学生每周进行一次鼓励性的讲话,时间为半小时;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后将给前5名的学生颁发纪念品并给家长写一封表扬信。再如,在老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鼓励之后,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这就是结果变量。这里我们可以用学生该门课的学期的平均成绩来表示结果变量;另一个结果变量是情绪指标,可通过情绪量表来进行测量。(3)控制无关变量

除了原因变量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学生以往的成绩、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学生父母的教育状况、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等等。这些无关变量都可能直接或间拉影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对于实验者来说,为了确保老师的鼓励是学生成绩变化的惟一的原因,必须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以控制和排除。(4)选择实验对象

要选择的实验对象,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①有意挑选

当实验对象的总体个体单位较少且差异较大,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情况了解较多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要求,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弱智儿童,就不能有正常儿童的实验对象混在里面;观察长跑运动员,就不能把不是长跑运动员当成实验对象。此外,还要具体限定规定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发育和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教育状况、职业和特殊训练情况等条件。

②随机抽样挑选

当实验对象的总体中个体较多、个体之间差异较少、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时候,可以取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实验对象中抽取实验对象。

③分层抽样挑选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应该进行分层抽样,即选择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进行实验。在企业工资改革中,选择的实验对象就既应该有大型企业,也应该有中、小型企业,既有效益好的企业,也有效益差的企业。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和同地都选择一些企业进行实验。

第三章 具体谈“沟通”

一、沟通基础

我们已被淹没于信息之中。过去几页的日报现在已变成几十页,甚至是几百页;过去单调乏味的报亭已堆满五花八门的杂志;书籍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影碟随处可见;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人们带着呼机、手机;见面就问“昨天晚上有没有上网”?所有的这些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开创了沟通的新时代。信息革命实质上就是沟通革命。

1.沟通的定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沟通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什么是沟通,可能说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一般意义上讲,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

沟通包含着意义的传递,如果信息没有传递到既定对象,那么,也就没有发生沟通。也就是说,如果演讲者没有听众或者写作者没有读者,那么就无法构成沟通。(2)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

完美的沟通,如果它存在的话,那么经过传递后,接收者所感知到的信息应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而不是信息本身。有一次,法国作家大仲马去德国一家餐馆吃饭,他想尝尝有名的德国蘑菇,可是服务员听不懂法语,而他又不会讲德语,大仲马灵机一动,拿来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蘑菇图,然后交给了服务员。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马上飞奔出去。大仲马拈须微笑,心想总算让服务员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谁知一刻钟后,服务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递给他一把雨伞。(3)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到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沟通双方能否达成一致意见,对方是否接受你的观点,往往并不是沟通有效与否这个因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到双方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相似等其他关键因素。(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沟通的目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在于结果。如果预期结果并未产生,接收者并未对你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那么就也没有达成沟通。“那么,你就该把你真正想一刀两断的态度直截了当地以具体的语言,向他表达出来,这样不就完了吗?”海尔继续说。“有呀”,艾丽丝忙不迭地辩解道,“我最近一反常态,对他冷冷淡淡,不理不睬,这样表达难道还不够充分说明我态度坚定的明显性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