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18:47:42

点击下载

作者:叶新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

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叶新苗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065-9

Ⅰ. ①中… Ⅱ. ①叶… Ⅲ. ①中医伤科学-古籍-汇编 Ⅳ. ①R27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4986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

主  编:叶新苗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065-9策划编辑:马光宇责任编辑:马光宇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写说明《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借鉴高等医学院校骨伤专业系列教材《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该教材1992年为第1版,1998年10月第2版,至今未有新版教材。现许多中医院校已进行或恢复中医骨伤专业或骨伤方向的本科生的培养,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特编写本教材。

本教材为中医骨伤专业或骨外方向的基础理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中医骨伤基础理论的修养,培养学生阅读骨伤古医籍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中医骨伤方药、手法、正骨技术等的发展,以及中医骨伤的学术流派有一定的了解。

本教材分3部分选录。一是经典著作,包括《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有关骨伤理论的片段选录;二是中医古籍中有关骨伤的名篇(段)选录,从汉至清末,选录《华佗神方》、唐容川《血证论》等30部著作的有关骨伤的精华;三是古代骨伤专著篇段选录,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11部专著。选录以年代顺序排列,篇首为概述,略述著作的成书年代、主要学术思想及学术观点,并阐明其临床指导意义和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原文后,又加注释和按语,对本节主要的学术思想,及对当今理论与临床的适用性等予以概括性的总结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帮助加深理解。

本教材选录内容重点突出中医古代骨伤医籍中有特色、有疗效、论述精辟的原文,并注重文献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其学术的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如对麻醉药的研讨,选录汉代华佗麻沸散与元代危亦林用麻药法。按语中补充金代窦才睡圣散、明代李时珍草乌散等,释义宋以来的蒙汗药等;肩关节脱位唐代有椅背复位法,元代有樁杵法、架梯复位法,明代有手牵足蹬法,这些以杠杆原理设计的复位法,展示了肩关节整复的发展历程。还有自华佗开始至明清两代所形成的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的方药文献,也值得认真学习。伤科用药注重气血,用行气活血治伤至形成十三味主方一方统治的发展,是一个发展方向。但伤科用药还有注重脾肾气血,用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六味肾气丸治筋骨伤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还有结合手法,甚至结合武学技法的治伤体系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能提高理论修养,又能掌握实用技术,提高临床医技,并从古医籍中获得创新和发展的方法论指导。编 者2012年11月1 医 经 选1.1 《内经·素问》选《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应为当时医家汇集整理之作。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后又经唐宋医家的整理补充。《内经》的基本内容,一是注重整体观念,二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三是重视脏腑经络,四是重视疾病的预防,五是重视气候、社会、心理等致病因素。其中对人体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则、养生、预防,以及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等方面的论述,为中医生理学、病因病理学、诊断学、治则学、养生学、方剂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等奠定了基础。

在骨科方面,《内经》记载了肝主筋、肾主骨,人体骨度及骨生长、修复的生理病理现象;“瘀血”的概念;气痛形肿、瘀积胁下等病理学说;痈疽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内经》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历代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不重视研读此书,其学术创新大多渊源于《内经》。《内经》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有较大影响,部分内容已相继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在国外传播。1.1.1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节选)【原文】[1]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2]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3][4][5]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6][7]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8]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9][10][11][12]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13]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注释】

[1] 春秋:指年龄。《国策》:“君子春秋高而封地未动。”

[2] 失之:之,代养生之道,指违反养生原则。

[3] 其知道者:道,养生法则。指凡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4] 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阴阳,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5] 术数:此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按吐纳等。

[6] 不妄作劳:妄,不合理、出了常规的思想行为如妄动。不妄作劳意即不随便妄动而过分劳累。

[7]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活动一致,即“形神合一”的意思。形,指形体。神,指精神活动。

[8] 以酒为浆:浆,泛指用酒代替饮料,形容嗜酒无度。

[9] 以欲竭其精:因醉酒入房,纵情色欲。荒淫无度,戕伐肾气,势必导致精气衰竭。

[10] 耗散其真:耗散其真元之气。耗,《新校正》云:“《甲乙经》耗作‘好’。”好,喜好。真,天真之气,也叫元真。

[11] 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持,保持。满,精气充满。

[12] 不时御神:指不善于使用神气。时,善。御,用。

[13] 逆于生乐:逆,违背,反也。王冰云:“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按语】

本段以古今之人的不同寿命作了对比,阐发了养生保精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反之,“起居无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必然导致形神皆亏,过早衰老。因此,人寿命的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人之是否善于养生。本段提出“和于术数”,为后世华佗的五禽戏以及气功、太极拳等的渊源,它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沿用。【原文】[1][2]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3][4][5]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6][7][8]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9][10]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11][12]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13]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14]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15][16]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17]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18]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19][20]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21]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注释】

[1] 材力尽邪:精力耗竭。材力,张景岳:“精力也。”尽,竭。邪,同“耶”。

[2] 天数:人体生长衰老的自然限数。

[3] 七岁:古人根据男女两性不同的发育过程而总结出来的大约数字。“二七”即十四岁,“二八”即十六岁。余可类推。

[4] 齿更发长:齿更,更换乳齿。发长,头发开始茂盛。

[5] 天癸:为肾精中的一部分,具有促进和维持生殖功能的作用。

[6]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循腹上行,在女子有妊育胎儿的作用,故主胞胎。

[7] 太冲脉:王冰注:“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故曰太冲。”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上行循脊里,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故冲脉有“十二经脉之海”与“血海“之称,主女子月经。

[8] 月事:指月经。

[9] 平均:张景岳注:“充满之谓。”此指肾气充盛。

[10] 真牙生而长极:真牙,又名智齿。长极,即发育完全、成熟。

[11] 阳明脉衰:指手足阳明之脉,两脉上行于头面发际。经气衰,则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而出现面部憔悴、头发脱落的症状。

[12] 焦:通“憔”,即憔悴。

[13] 三阳脉衰:三阳指手足太阳、阳明、少阳六条阳经。因三阳之脉都循行头面,故三阳脉衰,则面部憔悴,发鬓斑白。

[14] 地道不通:此处比喻女子月经停止来潮。

[15] 精气溢泻:肾中生殖之精盈满而外泄。溢,满溢。泻,泄出。

[16] 阴阳和:男女交合。

[17] 阳气衰竭于上:《甲乙经》无“竭”字,较恰当。

[18] 发鬓颁白:鬓,两颊旁的头发。颁同“斑”,颁白,黑白相杂。

[19] 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原在“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下,今据丹波元简《素问绍识》之说移此。形体皆极,指全身各部分都衰败疲乏。

[20] 肾者主水:此指肾脏藏精的功能。水,作“精”解。

[21] 解堕:同“懈堕”。【按语】

本文分别叙述了男女从幼至老的生理变化规律,强调肾气的盛衰对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和生殖过程方面的重要作用,总结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指出了肾藏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反过来,肾气的盛衰,又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体现了先后天之精的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肾主骨、肝主筋的论述,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内容,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又关于天癸迟来、早衰的描述,对后世滋阴学派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1.1.2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节选)【原文】[1][2]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3][4]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5][6][7]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长,短为拘,长[8]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注释】

[1] 因于寒,欲如运枢:张志聪注:“因于寒,而吾身之阳气当如运枢以外应。”《说文》:“枢,户枢也。”亦即门轴。寒邪侵犯人体时,阳气好像户枢开合一样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2]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起居勿急,否则阳气扰动外泄,神气不安于内而浮越于外,因之邪容易侵袭。惊,王冰注:“暴卒也。”浮,浮越于外。

[3] 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烦,烦躁不安。张志聪注:“气分之邪热,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也。”静,与烦相对而言,则神昏嗜卧。张介宾注:“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烦则喘喝为阳实,静则多言为阴虚,《伤寒论》“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之论与此同义。

[4] 体若燔炭:身体像燃烧的炭火一样发热。燔,燃烧的意思。

[5] 首如裹:形容头部沉重不爽,有如被物蒙裹一样。

[6] 攘:除。

[7] 大筋短,小筋长:,音“软”,缩也。,同“弛”,松弛。朱震亨云:“大筋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

[8] 四维相代:四肢相继浮肿。四维,即四肢。相代,相继的意思。【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六淫之邪均能伤害阳气,导致阳失卫外,以致形成多种病症。寒邪侵袭肌表,阳气应而外浮;感受暑邪之后,则腠理开泄,阳加于阴,迫津外出而多汗,甚者暑热内扰心神;肺气壅遏,则烦躁喘喝,静止时多言语,如有高热的,还可因汗出而散。伤于湿邪,湿困清阳,头重如裹,如果湿热不除,热伤血不能养筋,则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如临床上急性滑膜炎,多因伤后迅速积瘀积液,湿热相搏,使膝关节发热胀痛,热灼筋肉而拘挛。关节屈伸不能的病症,亦属伤湿之类。总之,外邪感人,首犯卫阳。如卫阳强盛,则能御邪而不发病。若平素养生不慎,思欲过度,砍伐卫阳,成为阳虚体质,卫阳相应虚弱,外邪则易乘虚侵入而为病。1.1.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原文】[1][2]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3][4][5][6]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注释】

[1] 天地之道: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规律。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2] 纲纪:《说文解字》说:“总持为纲。分系为纪。如网罟,大绳其纲也,网目其纪也。”意即网的总绳曰纲,网之目曰纪。因此纲和纪都是归纳事物的主要工具。

[3] 变化之父母:父母,此处作“起源”或“根源”解。朱熹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所谓之父母。”

[4] 生杀之本始:生,生长。杀,毁灭。本,根本。始,开始。李中梓说:“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莫不以阴阳为本始也。”

[5] 神明之府:变化莫测为“神”;事物昭著为“明”。《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府,物聚积之处。神明是阴阳变化的处所,故阴阳谓神明之府。

[6]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就是寻找发病的根源,认识疾病的本质。本,即阴阳,吴崑注:“天地万物,变化生而神明者,皆本乎阴阳,则阴阳为病之本可知。故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按语】

本段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指出阴阳学说是关于自然界的总看法,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均可用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运动来阐述。阴阳学说,应用到医学,还可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方面。所以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诊治原则。”【原文】[1][2]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3][4][5]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6][7]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注释】

[1]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两者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即阳不亢,阴不虚,阴不盛,阳不衰。若阴气偏旺,则见阳气亏损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故阴胜损阳则阳病,阳胜损阴则阴病。

[2]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主热,阴主寒。所以发热则是病理性阳亢的表现,恶寒则是病理性阴盛的反映。

[3]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积累的意思,引申为逐渐发展,以达极点。张景岳注:“此极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而此错认,则死生反掌。”

[4] 寒伤形,热伤气:寒为阴邪,阴寒之邪入侵,凝滞血脉而形伤,故寒伤形。热为阳邪,热邪入侵,灼阴而伤气,故热伤气。

[5] 气伤痛,形伤肿:李中梓注:“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

[6]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指气病则郁滞不畅而作痛,郁而化热而伤形而为肿。马莳注:“先有是痛而后发肿者,盖以气先受伤而形亦受伤,谓之气伤形。”

[7]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形伤则血脉凝滞,故先肿,血瘀则气亦被阻不畅,故先肿而后痛。马莳注:“先肿而后为痛者,盖以形先受伤,而气亦受伤,谓之形伤气也。”【按语】

阴阳在正常状况下,是相互平衡的。如一方偏胜可导致另一方面偏衰,则易发如阳胜而阴精耗伤、阴胜而阳气亏损之证。文中所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阐明了阳邪盛、阴邪盛的病理特征。寒热在发展过程中,因于一定的条件,又可以相互转化,形成“重热则寒,重寒则热”的病理。至于肿痛之症,有单病和兼病两种,又有先后之别,治法各异。先痛后肿,是气伤形。先肿后痛,痛因于肿,是形伤气。无论气病及形,或形病及气,均应据其病理机制,追溯其因,而后施治。“气伤痛,形伤肿”后成为骨科软组织损伤辨别伤气或伤血的主要依据。1.1.4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原文】[1][2]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3][4][5]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6][7]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8][9]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10][11]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12][13]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14],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15][16][17][18],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19]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20][21]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注释】

[1] 生之本:生,指生命。本,即根本。高士宗注:“心为身之主,故为生之本。”

[2] 神之变:《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处,居处也。即心主藏神。

[3] 阳中之太阳:前一“阳”指部位,如胸为阳,腹为阴。太,盛大的意思。太阳,是以五脏分阴阳,心处上焦阳位,其功能又以阳气为主,故曰“阳中之太阳”。

[4] 通于夏气:夏为火之气,心为火脏,夏气通于心气,是同气相求。这是机体内脏活动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关系。其他脏仿此。

[5] 魄:精神活动。《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6] 阳中之太阴:《新校正》云:“按‘太阴’《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肺为阳中之少阴。”

[7] 蛰:虫类伏藏为蛰。此有闭藏的意思。

[8]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藏精,宜固密不宜妄泄,故称“封藏之本”。张景岳注:“肾者胃之关也,位居于亥子,开窍二阴而司约束,故为主蛰封藏之本;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精之处也。”

[9] 阴中之少阴:《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少阴’作‘太阴’,当作‘太阴’。肾在十二经虽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10] 罢(pí疲)极之本:罢极,倦怠之意。肝主筋,人的运动由于筋力疲劳,所以疲劳乏力,责之于肝。罢,音义同疲。罢极,疲劳困乏过甚。吴崑注:“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

[11] 魂:人体精神活动之一。《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12] 以生血气:张景岳:“肝属木,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

[13] 其味酸,其色苍:根据林校,此六字及下文“其味甘,其色黄”六字,并当去之。

[14] 阳中之少阳:《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并《甲乙经》、《太素》作‘阴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肝为阴中之少阳。”

[15] 仓廪之本:仓廪,藏谷之处为仓,贮米之地为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这是用以形容六腑的容纳、消化、吸收、排泄饮食物的功能,如仓库容纳谷物一样。

[16] 营之居:王冰注:“营起于中焦,中焦为脾胃之位,故云营之居也。”

[17] 器:吴崑注:“盛贮水谷,犹夫器物,故名器。”指六腑为水谷精气糟粕升降出入之器。

[18] 转味而入出:是指六腑对水谷精气糟粕升降出入而言。

[19] 唇四白:即口唇。

[20] 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极,最。至阴,为阴之盛大之意。通于土气,脾主长夏,(农历六月)居中属土,暑令多雨多湿,与脾土相应。

[21]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十一脏功能的正常发挥,皆取决于肝胆升发之气是否正常。【按语】

本节纲领性地论述了藏象学说的内容,为中医基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人体各个局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内脏的活动,必须与外界自然气候相适应,才能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状态,这也体现了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征象能够于相应的外部反映出来,临床根据这些征象来了解脏腑的病变情况,作为辨证中定位、定性的依据。即以肝的“其充在筋”而言,说明在生理上与肝关系密切。如临床上见肢体震颤、麻木、筋脉拘急等病变,大多与肝阴不足有关。1.1.5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原文】[1]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2][3]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4]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注释】

[1]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为肾之外廓,两肾在腰部,附于十四椎两旁,各开寸半,故腰为肾之府。张志聪注:“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府。”转摇不能,是指腰部疼痛剧烈不能自由转侧。此因肾脏亏虚,府失充养,为肾将惫的症状。惫,吴崑注:“惫与败同,坏也。”

[2]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膝,指膝关节部,为筋之聚处。张志聪说:“筋会阳陵泉,膝乃筋之会府也。”偻附,吴崑注:“偻,曲其身也,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也。”

[3] 骨者,髓之府:张景岳:“髓充于骨,故骨为髓之府。”

[4] 振掉:震颤抖动。【按语】

本条说明腰、膝、骨为肾、筋、髓之府。是对藏象学说的补充,也是脏居于内而形见于外观念的体现。诊断上可依据腰、膝的体态变化来推测肾、筋的病理改变。同理也可反证,如肾虚者易致腰部扭闪和劳损等,而出现腰酸背痛,腰脊不能俯仰等证候。1.1.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节选)【原文】[1]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2][3]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盛,以水为事,太阳气衰,[4][5]肾脂枯不长,—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栗者,肝一阳也,心二

[6][7][8]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9]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注释】

[1] 冻栗(lì立);冻,即冷。栗,战栗,浑身发抖。冻栗,指寒冷而发抖害怕。

[2] 素肾气盛:马莳说:“平素肾气颇盛,恃其盛而未以水为事”;也作素体阳虚寒盛解。

[3] 以水为事:事,职业。以水为事,指时常在水中作业。

[4] 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张琦注:“肾得水寒,则肾中阳衰,太阳之气亦衰,肾主骨生髓,而髓之生长惟持平气,寒湿在内,反消其阳,肾气既衰,则脂枯不长。”

[5] 一水不能胜两火:高士宗注:“七字在下,误重于此,衍文也。”

[6] 肝一阳也,心二阳也:高士宗注:“肾水生肝木,肝为阴中之阳,故为一阳:少阴合心火,心为阳中之阳,故为二阳。”

[7] 孤脏:孤,孤独,张琦注:“肝为相火,心为君火,肾孤脏也,犹言一水。”

[8] 水不能胜二火:张景岳注:“水已竭,二火犹存,是阴气已虚于中,而浮阳独胜于外,故身骨虽寒,而不致冻栗,病名骨痹。”

[9] 挛节:骨节拘挛。【按语】

本段指出骨痹的成因是“素肾气盛”即平素肾阳虚而寒水之气盛,再“以水为事”易被寒湿之气所感,而形成此病。正如张志聪所说:“肾气胜者,肾水之气胜也。以水为事者,膀胱之水胜也。谓其素体水寒之气偏胜,水寒偏胜,则太阳气衰。”其病机主要责之肾阳虚衰,阴不胜阳,阳虚外寒所致。因阳虚生寒故身冷骨寒,得暖不减;寒性收引则骨节拘挛;由于本病只因肾阳虚未及心肝之阳,所以不发冻栗。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原文】[1]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2][3][4]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5][6]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注释】

[1] 苛:张景岳:“苛,顽木沉重之谓。”

[2] 荣气虚,卫气实:实指充实、充足。荣为阴,主滋养肌肉,卫为阳,主功能活动。如荣气虚,则为血少,血少则肌肉失养,故麻木不仁。卫气实,即卫气正常,卫气常能运气于肌体,故举动如常。

[3] 不仁:指不知痛痒冷热。

[4] 不用:不能随意运动。

[5] 肉如故也:《太素》作“肉如苛”。杨上善注:“若荣卫俱虚,则不仁之甚,故肉如苛。”

[6] 人身与志不相有:人身,形体。志,意志,意识。是指来自身形的刺激、意识不觉,而意识也不能使人体四肢活动。王冰注:“身用志不应,志为身不亲,两者似不相有也。”【按语】

本节指出“肉苛”也是营卫失调所产生的病变之一。“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为治疗肌肤顽麻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1.1.7 痹论篇第四十三(节选)【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1][2][3]

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4]著痹也。[5]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6]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7][8]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注释】

[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闭塞不通,杂至,即错杂而至的意思。痹证其主要原因为外在的风寒湿三气,乘虚杂合侵入人体,壅塞经脉,凝滞气血,而发病。

[2] 行痹:以肢体酸痛游走而无定处的痹证称行痹。高士宗注:“一邪之中,复有偏胜,其风气胜者,风无定体,故为行痹。”

[3] 痛痹:疼痛较剧,固定不移为痛痹。

[4] 著痹:著,重著,留着难去之意。著痹,即以肢体沉重或顽麻不仁为主的痹证。

[5] 骨痹:此因风寒湿一气侵入人体的季节不同,根据五脏合五时五体而命名,如筋痹、脉痹、肌痹、皮痹。正如楼英《医学纲目》所说:“皆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6] 至阴:此处指五时中的长夏。

[7] 舍:作“稽留”解,即病邪侵入机体,稽留于体内。

[8] 五脏皆有合:指五脏都有与其相联系的五体。《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也,肝之合筋也,脾之合肉也,肾之合骨也。”即指此。【按语】

本节指出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其机制是风寒湿气侵袭机体后,引起机体内部气血逆乱、闭阻不通而发生痹证。临床表现根据感邪的性质特点及病邪的偏胜,分成风痹、着痹、痛痹三种,即“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此外,不同季节发生的痹证,还予以不同的名称。这是因为不同的季节,病邪有轻重的不同,加之四季五时与五脏相应,五脏与五体相合,若在某一季节为邪气所伤,必伤及相应五体,而成五体痹。如冬感三气因时令与肾相应,肾与骨相合,故为骨痹,其他筋、肉、皮、脉部发生的痹证其理相同。

五体痹不已,复感于邪,体痹内传与之相合的内脏则成五脏痹。正如马莳所说:“所谓五脏之痹,各以其所主之时重感风寒湿三气,故使之入于脏也”。启示后人,既病之后必须防病邪传变,以免病情加重。

痹证之论,一直指导着临床。至于五体痹、五脏痹的讨论,指出痹证不已,必向内传,并入于脏腑,也属精辟之论。但五脏、五体、五季对应的病理演变比较机械,临床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原文】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1]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2]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3][4]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5]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6][7]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8]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9]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10]胜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11]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注释】

[1] 洒陈:散布的意思。

[2] 慓(piāo漂)疾滑利:慓,动作敏疾。慓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急疾而流利。

[3] 肓膜:即体腔内脏之膜。张景岳注:“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膜,筋膜也”。

[4] 散:《甲乙经》作“骤”。但似以散为是。

[5] 其气:指营卫二气。

[6] 踈:空虚。

[7] 不通:《太素》、《甲乙经》均作“不痛”。

[8] 与病相益:益,有增加、助长的意思。人体阳气少而阴气盛,阴盛则寒,复感寒邪,两寒相加,故为寒甚。

[9] 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遭,《甲乙经》作“乘”。乘,战而胜之。言患者素质阳盛阴虚,受邪后,阴不胜阳,化而为热,故为痹热。

[10] 两气相感;指人体内之阴气盛与外来湿气相感。高士宗注:“其痹之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气之甚也。其人身亦阳气少,阴气盛。湿,阴类也。阴气盛而逢湿,是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湿也。”

[11] 逢寒则虫:虫,《太素》、《甲乙经》均作“急”,急,拘急,与下句“纵”字对应。【按语】

本段经文指出营卫之气为水谷所化,分别由脉之内外运输于周身。发挥温分肉、充皮肤、实腠理作用。若营卫失调,复感风寒湿邪,则痹成矣。充分体现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观点。

在痹证发生之后,风寒湿之邪与人身阴阳之气相结合。若人体阳衰阴盛,复感寒邪,则病寒痹,若阴不制阳,阴虚阳亢,复感寒邪,郁而化热,则病热痹;若阳虚而寒湿盛,复感湿邪,则湿更盛,阳益虚,则病湿痹,说明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生变化的。1.1.8 痿论篇第四十四(节选)【原文】[1][2]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3][4]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5]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6][7]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8]

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9][10]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11][12]《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13][14]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15]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16]逢大热而渴,渴则阴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17]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注释】

[1] 肺者,脏之长也:长,即首的意思。肺位居人体内脏之上部,主一身之气化,朝百脉司五脏气,故肺为五脏之长。

[2] 心之盖:李中梓注:“肺位至高,故为之长;复于心上,故谓之盖。”

[3] 失亡:指不如意的事情。

[4] 肺鸣:呼吸喘息有声。

[5] 此之谓也:《甲乙经》无此四字。

[6] 胞络绝:胞络,《新校正》云:“胞络之胞,俱当作‘包’。”今从之。杨上善注:“胞络者,心主包络之脉。”绝,即阻绝之意。

[7] 心下崩:崩,大量出血。姚上庵注:“包络所以卫心,悲哀太甚,则气急迫而胞络伤,络伤则心病。盖心属火而主血,心痛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溺也。”

[8]《本病》:古代医书名。

[9] 宗筋弛纵:宗筋,此处指男子前阴。《素问·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弛纵,松弛不用,而为阳痿。

[10] 白淫:马莳注:“在男子为滑精,在女子为白带”。

[11] 使内也:杨上善注:“使内者,亦入房。”

[12] 有渐于湿:张景岳注:“渐,有由来也。”即逐渐感受了湿邪的侵袭。

[13] 相湿:《甲乙经》作“伤湿”。

[14] 濡渍:濡,沾湿之意。渍,浸泡。意即肌肉受到了湿邪的侵袭。

[15] 肉痿:张景岳注:“脾主肌肉而恶湿,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故肌肉顽痹而为肉痿。”

[16] 伐,攻伐。

[17] 足不任身:两足软弱无力,不能支持身体。【按语】

指出“肺热叶焦”为痿躄的主要病机。因肺为诸脏之华盖。朝会百脉主敷布津液以行营卫阴阳。若情志所伤,则气郁化热,津液被耗,肺热叶焦,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常,四肢不禀水谷精微之气,而发痿躄。

痿证的发生还关系到悲哀思虑、天时气候、居处相湿、远行劳倦、房室内伤等不同因素,并有不同的病理演变,其论病因虽然不一,但在病机上,五脏有热津液耗伤,则是一致的。【原文】[1]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2][3]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4]冲脉者,经脉之海也,注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