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微管理:我的职场妈咪育儿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7:08:36

点击下载

作者:水亦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的微管理:我的职场妈咪育儿经

爱的微管理:我的职场妈咪育儿经试读:

推荐序 成长是一场没有返程的旅行

腾讯教育中小学频道主编 蔡娟

身为职场女性和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又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从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到重返职场,这其中有太多的辛酸是不为人母者无法体会的。职场妈妈给予孩子的,除了与生俱来的母爱,更多的可能是无暇顾及的愧疚。在繁忙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中,我们或许已经不知不觉地错过了孩子的诸多“第一次”。

是的,我们是职场女性,我们更是职场妈妈。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扮演好这双重角色呢?

做好职业规划,突破事业瓶颈

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我的重心全在工作上。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各种采访报道任务让我忙碌、充实而有成就感。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工作已经不能再给我这样的满足。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如何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成了我的一大挑战。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职场妈妈要认清当下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然后再制定一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阶段性目标。在新的人生阶段,职场妈妈唯有不断学习,吸取养分,才能突破事业瓶颈,寻求新的发展。

做一个自信、自我的妈妈

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但幸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们的幸福不靠运气靠实力,是自己脚踏实地创造出来的。虽然工作占用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但这也使我更加珍惜陪伴儿女的分分秒秒。我希望将来有朝一日,他们能看见妈妈拥有自己的事业、朋友、圈子——一名有魅力的女性应该是一位能在不同角色间自如转换的成功者。

不要把职场情绪带回家

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固然重要,但陪伴的质量更加重要。如果孩子与你的相处气氛是愉悦的,那么他们自会感到幸福。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在家加班是家常便饭,有时也难免把消极的工作情绪带回家。现在的我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分不清工作和家庭的界限,我的生活将会变得一团糟。孩子在与我的相处中得不到我全身心的关注,会大大影响有限时间里的陪伴质量。

现在,我尽可能在公司完成工作,如果加班也尽量选择在公司。本书作者水亦田在“踢猫效应”这篇文章中也提到,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一旦出现,就都会引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连锁反应。职场中的焦虑、消极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而这种影响一旦传递给孩子,后果往往是无法估量的。

陪养≥培养

只“培养”,你也许能让孩子获得世俗的成功;唯“陪养”,才能给予孩子终身的快乐。你对孩子的陪伴有多少,将会直接影响他性格的塑成。如果你和孩子在一起,回家后就能相聚,那么你可以陪孩子玩,寓教于乐;陪孩子学,引导好习惯;陪孩子聊,呵护童真;陪孩子阅读,让孩子爱上读书……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爱与关怀。

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职场妈妈的“微管理”育儿经,其核心就是拿捏“管”与“不管”的艺术,在距离孩子最适当的地方,守望他的成长。我们把太多的压力、私心转嫁给了孩子,忘记了他们无限的潜力和最热切的初心。要读懂孩子,就要学会蹲下身去,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不要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是不是又学了一门特长,是不是又得了更好的名次,是不是又上了名校……请记住在孩子呱呱坠地时,你只有一个心愿:给他幸福!

温暖,那些执着美好的存在;怀念,一路陪你们笑着面对;成长,是一场没有返程的旅行;盼望,你们展翅翱翔的洒脱。谨以这段话,与无数拥有职业梦想并为之奋斗的妈妈们共勉!SWOT分析法教“受气包”学会反击“SWOT分析法”即优劣势分析法,通过评价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在制定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为了帮助兜兜摆脱她在朋友圈中的“受气包”角色,我运用“SWOT分析法”,为她制定了一套“反击”策略……的一周,兜兜又被同学欺负了,小绵羊似的跟在爸爸身后,新瘪着小嘴一脸幽怨地回到家,委屈地跟我诉苦:“妈妈,中午在宿舍田田又拿我有哮喘病这件事欺负我,而且这么冷的天,她还打开窗户冻我……”

我安慰兜兜说:“那是因为宿舍有消毒水的味道,同学怕你被熏病了,所以才特意打开的吧?”

兜兜摇摇头:“不是,以前老师都是把窗户留一条小缝隙,透气就可以了。今天他们趁老师不在,把压了一肚子的气都撒在了我身上!田田把窗户全部敞开,连纱窗都打开了,北风呼呼地吹……她还骂我:‘都是因为你,要不是你有病,老师就不用每天中午都开窗户!现在把我们都冻感冒了,你赔得起吗你?我们要把乐乐换到我们宿舍,把你赶出去!’我很委屈,说我不需要开这么大的窗户,只要有一点点小缝能透气就可以了,不会把大家冻感冒的。你们开这么大窗户我也很冷,再说又不是我愿意生病的……”

听兜兜说着,我脆弱的眼泪就不争气地夺眶而出了。我猛地把兜兜紧紧地搂在怀里,真的很心痛。因为哮喘,兜兜从小受到了很多白眼和歧视,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向、胆怯、爱哭,她不满、委屈,却只会默默忍受。

我想说以德报怨,但是兜兜爸问我:“你知道以德报怨的出处吗?”

我答:“《论语》。”

兜兜爸问:“那你知道下一句吗?”

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个典故还有下一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兜兜爸轻叹一声,解释道,“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话的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他!”

我幡然醒悟!断章取义让我一直错误地教导了孩子。

如何让孩子既有礼貌、懂得谦让,又不被其他人欺负呢?家长该如何引导家中的“小绵羊”“受气包”学会适当地反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让孩子分清争执和欺负的差异。

我选取“SWOT分析法”为孩子示范。“SWOT分析法”即优劣势分析法,通过评价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在制定发展战略前对企业(孩子)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外部环境变化的可能影响。

1.小打小闹的争执,家长无需干预,自行愈合能让孩子更快地学会人际交往,适应社会。

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争执时,家长要学会冷静地分析冲突的性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孩子的争执、吵闹不涉及人格侮辱、人身伤害,仅仅是因为玩具、座位等引起的抢夺、打架事件,与本心的善恶没有关系,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必紧张。这正是孩子摸索人际交往法则,学会自我调解的好机会。家长大可放心地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试着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对长期具有攻击倾向和行为的孩子进行专项辅导,让他学会尊重他人的身心权利。

面对委屈的兜兜,我主动联系了老师。跟老师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后,我就把电话交给了兜兜。兜兜战战兢兢的像一只小鹿,我明白她怕遭到“报复”,但是我鼓励她说出事情的真相。挂断电话后,我告诉兜兜,以后不要忍气吞声,回到家里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还可以跟田田推心置腹地聊一聊,无效之后再立即采取行动——让她知道,你也有尊严,也需要尊重,而不能一直被她蔑视和欺负。

对待长期处于攻击状态的一方,家长或老师应该出面阻止并劝解、指导,让孩子懂得尊敬别人。

3.做好被攻击一方的心理疏导,帮助孩子舒缓情绪,避免过度敏感。

经常被小伙伴欺负的孩子,心里一定很委屈,他们不能理解自己为何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歧视。在孩子的心里,家是最安全的,他们渴望父母的关心,所以,当孩子被欺负了的时候,父母切忌用“你怎么这么笨”“你为什么总是受欺负”等类似的话来质问孩子,以免使孩子再次受到伤害,失去安全感与归属感。

在疏导的过程中,家长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家长轻松对待,孩子才会更容易释怀。不美好的记忆可能会造成孩子厌学、企图躲避等负面心理,所以事情一旦解决,从第二天起,家长应该绝口不提孩子被欺负的事,尽量给他们营造美好的、积极的环境,让他们学会宽容、大度地面对挫折。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孩子经常受到欺负,长期不快乐会导致他们心灵懦弱、自卑,害怕与人打交道甚至厌学、自闭,因此必须要防微杜渐。易受欺负的孩子通常分为三类:一是有某方面缺陷的孩子,二是性格焦虑、懦弱的孩子,三是缺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少有小伙伴或者小伙伴跟他们一样胆怯,所以他们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而这种孤立无援的状态,恰恰就是他们遭受欺负的背景。

1.知己知彼,分析矛盾起因,授人以渔,告诉孩子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去做。

我拿出两张小卡片,让兜兜分别列举出:兜兜的优点、缺点、被欺负的原因;田田的优点、缺点、攻击他人的原因。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非常清醒和敏感,可以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且能够理顺矛盾点和双方的优劣势。兜兜分析说,田田有很强的统治欲望,在班里组建自己的小队当老大,谁都必须听她的。“但是我认为这样不对,她说的话不一定是对的,我还有自己的思想呢,我就不加入她的小队,不听她的,所以田田就一直想孤立我、欺负我。她在其他的事情上找不到借口,所以就总拿我的身体有病说事,取笑我,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

我问兜兜:“那你的小伙伴没有帮助你吗?”

兜兜说:“他们都不敢惹田田,大家都害怕田田发火了也骂他们、孤立他们。”

找到症结后,我俩开始商量对策。

我说:“首先,必须让老师知道田田对你病情的歧视,阻止她对你心理造成伤害,这件事我们已经做了。其次,你没有随波逐流,这点非常好,你有明晰、清醒的价值观,不人云亦云,这点爸爸妈妈非常赞赏。其实,很多加入她的小队并‘听命’于她的孩子并不是没有是非观念,而只是惧怕她的威严而已,对不对?他们只是没有像你一样坚持捍卫自己的思想。那就是说,你其实有很多同情者和隐性存在的、可以交往的小伙伴,你可以争取到他们的帮助。”

兜兜豁然开朗,明媚一笑——她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

2.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对欺负做出反应,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用武力粗暴地解决问题。

这周的体育课上,女孩子们都想跳绳,但田田却“命令”她小队的所有“小妹们”都不许跳绳,必须跟着她去做“青草蛋糕”,否则就会被踢出小队。结果呢?小队员们“造反”了,她们都“投靠”了兜兜的“阵营”。

我问兜兜:“那你和大家一起做了什么呢?”

兜兜说:“我让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运动,想跳绳就跳绳,想做青草蛋糕就跟我做青草蛋糕,想玩别的就去玩别的。”“被造反”的田田眼含着泪水孤零零地站在操场上。兜兜走过去对她说:“田田,你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别人需要安慰、帮助的时候你取笑别人;别人需要平等对待的时候,你强迫命令别人做不喜欢的事;别人告老师你就不跟别人玩儿,凭什么每次都是你有理?每次都要听你的?”

我非常为兜兜骄傲。她这段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有条理。教孩子学会主动出击,并不是要教他们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鼓励他表达、沟通、剖析个中原因,学会成熟、宽容地解决问题。

我抱着兜兜亲了又亲:“兜兜,只要你是一个小太阳,就不怕乌云遮挡你的光芒!”兜兜:“大家都说我长得丑,因为我脸上有一颗小痣痣……”兜兜妈:“那你怎么说的?”兜兜:“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妈妈留给我的一个吻。他们都‘噢’的一声,然后很羡慕我!”——兜兜(3岁3个月)手表定律每个厌学的孩子都说有群讨厌的老师“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如果有两块或更多的手表,不仅无法确定时间,还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理念一定要与学校、社会整体的保持一致,让孩子始终只看到一块“手表”,从而保持阳光的心态,以及对目标的执着信念。一年级时,兜兜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每个老师都变得很“讨上厌”。

英语老师讲课太没意思,致使她根本听不进去,只能不停地削铅笔,两支新买的铅笔很快就被兜兜硬削成了铅笔头。

语文课上,兜兜觉得自己都会了,所以老师一提问她就举手,可是老师总也不点她。兜兜一气之下,干脆不听了——画画!你猜怎么着?辛辛苦苦半小时画成的作品被老师没收了,兜兜心疼不已,觉得语文老师“真讨厌”!

数学老师更“讨厌”,讲的内容她都听不懂,每天上课时只能昏昏欲睡,结果因此被老师罚站。你说兜兜烦不烦?

老师的批评成了我和兜兜爸的“每日一歌”,每天都规律地响起。兜兜只要一回家,就开始抱怨:“我快烦死了!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烦!”

我和兜兜爸想给她讲大道理,可话未出口,兜兜同学就机警地瞪圆了眼睛:“别想忽悠我,你们都是一伙的!”

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说学校有一群讨厌的老师。孩子厌学、抵触老师,家长应该怎么办?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免不了会遇到各种不适应。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急着插手:说教,他们听不进去;打骂,孩子会不服气;报辅导班,又为时尚早。我们要试着心平气和地先问孩子几个问题,蹲下身,站在孩子的视角,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跟随孩子的思维方式,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一、允许孩子描述、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算是天马行空的无稽之谈,也让他把话说完。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大部分的爸妈会习惯性地下判断:“老师都说了……你还不承认!”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一遍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就会冤枉孩子;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错,让他有机会说话,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更能甘心认错。

看着整日烦躁不安,把我和兜兜爸都划入“敌对阵营”的兜兜,我安抚她说:“孩子,你这话可不对啊!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妈妈怎么会不帮你呢?”

兜兜将信将疑地试探着问:“妈妈,你真的不打我也不骂我?”“我为什么要打你、骂你呢?”我引导兜兜说出事情的经过。“因为我上语文课画画了……”兜兜一边胆怯地小声哼唧着,一边警觉地瞥我一眼,赶紧补充说,“可是那也不能怪我啊,陈老师总是不点我回答问题,我举手举得胳膊都酸了,她就跟没看到一样!我很烦她,我再也不想上语文课了,再也不想举手了!”

事情的经过往往很简单,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只是客观事实给他们造成的主观感受不同,因而孩子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无所谓是非对错。孩子需要的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或者发泄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他们的心情就会平静很多。

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逆反的时候制止他,或者试图即时说服他,他不仅听不进去,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进大人的意见,我们就要先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等到孩子可以冷静思考的时候,再表达我们的意见也不迟。

二、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设想各种解决办法及其带来的结果,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那你说陈老师应该怎么办啊?”我明知故问,兜兜一定是希望老师一直注视着自己。“我举手了老师就应该让我回答问题啊!”兜兜回答得理直气壮。“那别的同学也举手了,怎么办呢?陈老师一定也很为难。”

兜兜皱着小眉头陷入了沉思,暗自嘀咕着:“是啊,全班有35个同学呢,每次叫谁好呢……我要是老师,我就叫我的朋友,不叫那些调皮的、打架的、欺负我的孩子!”“哦,有道理,那你是老师的好朋友吗?平时调皮捣蛋、打架迟到、上课做小动作的孩子中,有没有你?”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戏,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的、幼稚的……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让孩子自己一一尝试,寻找每个方法的后果。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都清楚地知道是自己错了,只是心有不甘,纯粹“狡辩”而已。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个别孩子情商发育比较晚,认知水平稍稍落后。这时候,家长可以跟他好好讨论,安抚情绪,适当地讲一些“道理”,让他明白现实真相,理解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兜兜,你喜欢看《甜甜私房猫》,那我们说一下小奇(片中的主人公,一只很萌的小猫咪)吧!从猫的角度看,它只是好奇盒子里有什么东西散发着香气,只是爪子痒痒就随便抓抓;但是从人的角度看,小奇的好奇心、调皮,打翻了阳平(主人家的孩子)的生日蛋糕,抓坏了爸爸最贵的牛仔裤和家里的沙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结果肯定不同,所以老师想的肯定跟你想的不一样,你觉得呢?”

兜兜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

三、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尊重孩子的决定。“妈妈,下个星期我一定会很努力地认真听讲的,但我可能还是会有点儿做不到……不过,语文课我会表现得比其他课更好一些!”兜兜忽然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地表态。“对啊,想让别人关注你、重视你,你就要先尊重别人。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你们班有35个同学,老师不可能给每个人机会。第一,你要认真听课,听明白了才知道答案,才能为自己赢得机遇。第二,如果仍没有机会回答问题,也不要紧,你要学会等待和坚持。第三,即使一直没有机会,你也不必为此自暴自弃,学习是为自己,又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不值得为了什么外在原因厌学。好了,妈妈举双手支持你的决定!”

即使孩子的决定不是家长期望的结果,只要不偏离正常轨道,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千万不能先假装征询孩子的决定,然后又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这样做,孩子以后就再也不会信任你,也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了。何况,就算孩子选择错误,他也可以从这个错误中学到宝贵的经验。

虽然我希望兜兜在每节课上都表现得专注、积极,对所有老师的付出都一视同仁地尊重,但是我也同样尊重兜兜的选择——先迈出第一步,拥有一个踏实的开始。

四、制订一张切实可行的计划表,或制作一些趣味生动的“优点卡片”,加强过程管控,让孩子学会坚持与守信。“兜兜,我们来制订一个‘蜗牛计划’吧,好不好?”“蜗牛?”兜兜一听来了精神。“咱们把家里的冰箱贴分成红、黄、蓝三队,分别代表语、数、外。你每天回家后,根据自己的表现贴一下,哪门功课上课时你专心听讲了,就放一个对应颜色的冰箱贴,三门课都专心听了,就放三个,我们看看哪一队蜗牛最先爬到终点!”“太棒了!”兜兜欢呼雀跃。“还有,你自己觉得好,但老师的看法是什么呢?妈妈觉得可以再制作一个‘优点卡片’,你可以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把自己这一天好的表现归纳、总结在一张即时贴上,第二天早晨上学时,再带去给老师核实一下,怎么样?”我担心兜兜会为了求快,每天随便贴上三个冰箱贴,所以核实老师的意见非常重要。

五、跟老师充分沟通,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为了确认兜兜的厌学是否是由“偏科”引起的,我和每个学科的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单独沟通,详细了解了兜兜每科的课堂表现。

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孩子在场,否则要么老师会顾忌孩子颜面,反映的情况不真实,要么老师如实反映,让孩子觉得难堪,自尊心受到伤害。

现在,很多学校老师的绩效薪酬仍旧与教学成绩挂钩。老师压力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对孩子也会给予过高的期望,孩子负担重,自然就容易厌学。比如一节课内,老师同时要求孩子书写正确无误、字体规范美观、坐姿端正、书本整洁,还要求速度快,那么孩子会紧张、焦虑,也是难以避免的了。

现在回忆一下,你还能记得自己刚刚看到的、我所写的那些课堂要求分别是什么吗?你已经不记得了,是吗?如果连我们都记不住,孩子怎么可能达到?

兜兜在家里做作业时,我每次只提出一个要求,然后按重要性有次序地逐步提高要求。一年级上学期,我只要求她坐姿端正,达到后,一年级下学期,我才进一步要求她书写的正确性,以此类推。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散步,我们需要格外有耐心。家长在跟老师充分沟通,了解了孩子的缺点、不足后,最好在一段时间内,只选择一个重点对孩子进行要求。达到后,请老师给予肯定,让孩子重塑自信心以及对老师的爱戴,然后再提出下一个要求。这是培养孩子与老师良好关系的重要一步。

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说学校有一群讨厌的老师。给孩子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是家长的重要功课。

昨晚,一位博友问我:“老师会答应配合你吗?她会对孩子降低期望,有这么宽容吗?”

根据最近两年的经验,我的回答是:“可以。只要把老师都混成闺蜜,还有什么不可能?”

六、做个榜样,成为让孩子自豪的家长。

为孩子做出表率,成为让孩子自豪的家长,才能真正获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把我们的“唠叨”听进去。我是这么做的:

1.在日常言行中,始终积极肯定学习的重要性,什么“读书无用论”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

2.坚持读书,保持工作和生活态度的乐观、积极,不做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避免成为手机控、Pad控。

3.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兜兜班级所有宣传栏、展板、条幅、教室布局设计都由我负责。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家长羡慕、期待的眼神,同学们的欢呼叫好声让兜兜感觉自豪、骄傲。兜兜也想像妈妈一样,拥有这么多朋友,这其中就包括她的班主任陈老师。

我对陈老师说:“我曾经也是一个慢热的孩子,一至五年级时,学习成绩都不太好,也没有出色的特长、讨喜的性格、出众的外貌,但是丑小鸭需要时间,请相信她。”

搞定兜兜“厌学”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手表定律”。

一只猴子在森林里拾到了一块手表,于是,每只猴子都向它请教确切的时间,猴群的作息也由它来规划。很快,这只猴子在猴群里建立起了威望,当上了猴王。

可是不久后,这只猴子又捡到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每块表指示的时间都不相同。再有别的猴子问它时间时,它便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没过多久,猴子们就起来造反,把这只猴子推下了猴王的宝座。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更多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时间。更多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一定要与学校、社会整体的保持一致,如果有细节的差异,也请在解决的过程中回避孩子,让孩子始终只看到一块“手表”,从而保持阳光的心态,以及对目标的执着信念。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厌学,请不要忙着责怪他,给他一点时间,为他撑起一片天空。孩子的转变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家长和他自己。经过无数挫折后,他一定会回报你不一样的惊喜。兜兜爸和兜兜妈吵架。兜兜:“妈妈,你说话的时候,不要吵架;吵架的时候,不要哭;想哭的时候,要忍住,别让眼泪流出来,明白吗?我都是这样做的!”——兜兜(3岁7个月)鱼缸法则摆平“掉进钱眼儿”里的孩子“鱼缸法则”是指给予对方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权利后,会促使对方更快发展的现象。兜兜6岁时,第一次意识到“金钱私有化”的价值,开始异常坚定地守卫压岁钱。我遵循“鱼缸法则”,为她办理了“儿童银行卡”,开启了对她的“财商”教育。前我从未想过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但是兜兜6岁那年,形势以突变,我不得不把财商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大年初一,兜兜收到压岁钱后,不再自觉地交给妈妈保管,而是自己背了一个带拉链的斜挎包,把所有红包整理得平平整整,收纳在自备的口袋里。

奶奶说:“你可仔细着,别丢了啊!给你妈帮你存着,不是一样吗?”

兜兜坚决反对:“给她就没有了,她会偷偷花掉的!这是我的钱,我自己会管好的。”

僵持到二月二龙抬头,我本想用压岁钱给兜兜交新学期的学费,可是这个想法刚一冒泡,就被她极力遏制住了。这一次,兜兜是真的意识到金钱私有化的价值了,异常坚决地捍卫着自己的主权。我一看,既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做个放权的管理者。

我在兜兜的严密监控下清点红包,一边点数现金,一边用计算器加总。确认两遍之后,我找来一个信封把钱都封存好,并在封口处写上一行大字:兜兜压岁钱,共计5400元整。

我问兜兜:“兜兜,你想怎么花这笔压岁钱?”

兜兜好像早就打定了主意,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办一张银行卡!”

我问:“办卡干什么?你想买什么用现金不行吗?”

兜兜说:“不行,因为我觉得出去买东西刷卡很帅!”

我又问:“那你想要买什么呢?”

兜兜干脆地说:“给妈妈买一个粉色宝石的戒指。”

一气呵成,对答如流,可见兜兜思虑已久,构想成熟,我没有理由不赞同。“好,明天妈妈拿着身份证去办一张卡,但可是以我的名义哦。”“为什么?凭什么啊?这是我的钱呀,不行,必须是我的名字!”“好,那就用你的名字,妈妈答应你。另外,儿童卡存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期存款,存进去后,需要固定一年或者更长的期限才能取出来;另一种是活期存款,随时可以刷卡消费,你选哪种?”“什么意思?”兜兜显然没预料到办卡也有大学问,听得一头雾水。“简单地说,定期呢,就是你把这5000元钱借给银行1年。1年后,它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你,这钱还是你的,并且为了感谢你,银行还会多给你一些钱作为回报。5000元钱存1年,银行能多给你162元呢!”

兜兜眨巴眨巴眼睛,问道:“白给我的钱吗?不要回去了?”“对啊!因为你借给银行钱用了,所以这162元是银行给你的回报。”

兜兜又问:“162元是多少?能买什么?”一个6岁,只会20以内加减法的孩子,要理解“大额资金”真是相当困难。“比如说你现在去买大大泡泡糖,1元可以买4个,162元就能买648个!”“哇!那是一箱大大泡泡糖吗?”“不止呢,一箱200个,你可以买三箱多一点吧。”

兜兜仍旧不敢相信:“那银行为什么白给我这么多糖呢?”

兜兜皱着眉头,严肃的神情让我忍俊不禁。“这就像母鸡生蛋一样。你现在抱着一只母鸡,杀了这只鸡煮汤喝,你就只有一碗汤;但是你养着这只鸡,它就会每天给你下一枚蛋。”

兜兜半信半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嗯,好吧,那就存起来吧!”“你现在有5400元钱,你打算怎么分配它们呢?”

兜兜很有主意地说:“5000元存成定期,400元放在卡里随便花!”

2013年3月18日,兜兜同学有了人生中第一张自己名下的银行卡。

我曾经觉得孩子还小,在经济上大包大揽,收支状况“暗箱操作”,从来都不与她交流。可是现在看来,6岁的孩子已经拥有了独立理财的意识,并且具备了学习理财知识的能力,之所以没有形成财富观念,是我一直没有给她参与的机会。

在孩子金钱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这些知识学校不会教,只能依靠家庭教育,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掌握理财知识,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授人以渔”的意义远远大于简单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一、不回避金钱的问题,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

在平时和兜兜聊天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跟她谈论我和兜兜爸的工作状况、家庭经济收支情况,甚至我购买什么样的理财产品,都会与兜兜探讨一番。我尽量把晦涩难懂的利息、股息等专业术语,转化成她能听懂的儿语、故事,甚至换算成她能理解的商品数量。

二、财商培养不要重男轻女,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独立的“财能”。

兜奶奶是全职妈妈,所以兜兜爸从小就耳濡目染,固执地认为赚钱是男人的责任,女人就应该在家里操持家务,收拾细软。这样的财育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扭转。也许有人会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公每个月赚了钱都交到你手里随便花,这还不好?

从我的角度看,这当然挺好,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兜兜的表现,却让我开始反思这种观念。兜兜经常颐指气使地给兜兜爸提要求:“爸爸给我两块钱!”

兜兜爸:“为什么?”

兜兜说:“因为你是爷们儿啊,女人就应该花男人的钱!”

我告诉兜兜:“长大以后,你可以花男人的钱,但是不能丧失赚钱的能力。”

兜兜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他给我钱,我为什么还要去赚钱?”“为了平等的话语权。有几个女人能一辈子理直气壮地跟男人要钱?经济基础决定你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年轻的时候你漂亮,后来你养育孩子,辛苦操劳,再后来你年老色衰、儿女离巢。你看看爷爷对奶奶说话的语气态度,再看看爸爸妈妈对话的场景,我想以你的个性,更需要老公给你尊严,而不是钱。”“财能”不分男女,穷养儿子,富养女儿,不是说让男人学赚钱的本领,女人学花钱享受的本领。只有经济独立,可以供养自己的女人,才会拥有更强大的自信。

三、引导孩子制订赚钱的计划,让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

兜兜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日子,没有经历赚钱的辛劳,自然不知道珍惜。每次逛商场,她总是见到什么都想要,不知道所买的任何东西都需要付出金钱作为交换的代价。

办卡之后,我鼓励兜兜积少成多,兜兜好奇地问:“怎么积少成多?又不能天天过年攒压岁钱……”

我告诉兜兜:“长辈给你压岁钱,这不是常规的赚钱方式,这个社会最基本的换取金钱的方式是劳动。比如,你可以负责扫地、拖地、刷碗、洗衣服……像家政公司的阿姨一样,她们就是这样赚钱的,我觉得你也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如果以后你每个周末都负责全家大扫除,洗干净自己的内衣裤,我可以按件付费,每一项家务给你1元钱做劳务费,你愿意吗?”

1元钱,对兜兜来说就意味着4块泡泡糖啊!她非常痛快地答应下来了。

第一周,兜兜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儿,充满战斗力地赚了5元钱。可是到了第二周,她就觉得浑身酸疼,不想干了。

罢工就没有零花钱,没有零花钱就没有零食吃,兜兜慨叹道:“妈妈,你上班真辛苦!以后我每周就去一次超市,每次去商店只买一件东西,我再也不乱花钱了。”

四、要节俭,不要吝啬,教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金钱,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兜兜终于知道了赚钱的不易,我很高兴,但是很快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兜兜变得抠门了!

好朋友过生日,我要送她一件礼物。兜兜说:“妈妈,这多浪费钱啊!”

周末我带着兜兜和同学一起出游,我抢着埋单了。兜兜一撇嘴:“妈妈,你真浪费钱啊,凭什么是我们花钱啊!”

兜兜的“省钱意识”走了极端,我需要采取措施,把她从“小吝啬鬼”的角色中拯救出来。

我问兜兜:“钱的价值是什么?钱是用来消费的。钱不是省出来的。我们常说的省钱,不是不吃不喝不交朋友,而是学会合理支配金钱,最好地发挥它的价值。“你的作业本用完了,再用反面打草稿,这是节俭,是好习惯,妈妈非常赞同。但是,如果咱们每次都蹭别人的饭,收了别人的礼物不回赠,精于算计,只进不出,省下钱来不吃不喝不交朋友,那就成了小气、吝啬。花钱就如炒菜一样,盐要放得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便苦咸难咽。量入为出的度,需要我们慢慢体会,积累经验。”

兜兜听完这番话,红着笑脸点了点头。

五、制订分期存钱的计划,预算与执行灵活有序。

办好银行卡后,我开始和兜兜制订存钱计划。

兜兜已经有了第一笔存款,定期1年,利息是每年162元;如果存款期限延长至5年,利息就可以达到237.5元。我给兜兜算了这笔账,同时和她约定,从第二笔存款开始,我们将延长存款期限。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兜兜才6岁,用不到大额消费,二是把钱存成定期,更有利于防止挥霍。

起初,兜兜打扫卫生赚到零花钱后,会兴高采烈地拿去买糖。我跟兜兜商量说:“1元钱买成糖,一会儿就吃完了,还容易长蛀牙,倒不如攒起来买文具和杂志更好呢。你只要连续两周不买零食,妈妈还可以再额外奖励你2元钱,你觉得怎么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由不得孩子不动心啊!通过一年的培养,兜兜不仅养成了存钱的习惯,零食也吃得少了,饮食习惯变得更加健康。

六、明确花钱的规矩,让孩子明白钱都去哪儿了。

以前每次逛超市,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埋单环节,因为兜兜会把所有她喜欢吃的、玩的、穿的、看着好看却不实用的东西统统扔进购物车,到收银台后,再在我的劝说下,一件一件地扔出来。每当这个时候,我都需要费很多口舌,跟她讲这个不需要,那个有防腐剂,还有这些太贵了不值得购买……“智取”不成时,我难免还会采取“强攻”。

现在每次去超市,我都会让兜兜计算购物筐里商品的总价,请她分析一下本次购物开支是否合理。

于是,一切都变了:每次往购物车里装东西前,兜兜都会先看商品的单价,然后问一下:“妈妈,我的银行卡里还有多少钱?”不实用的商品,兜兜会自己主动放弃购买。除了分析自己的开支,兜兜还监督妈妈的购物行为,当起了家庭财政小主管。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强,就一定要给他更多的民主权利。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导游”,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生活的本真,和我们一同去体味成长的酸甜,而不是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只看到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这让我想到了管理学中的“鱼缸法则”。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一楼摆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里边喂养着十几条长约三寸的观赏鱼,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任何长进。

某天,董事长的儿子来找父亲。他看到长相奇特的小鱼,非常好奇,试图抓出一只来。慌乱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碎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

人们急忙把鱼捡起来,临时养在院中的喷泉里。两个月后,新的鱼缸到了,于是人们便去喷泉边捞小鱼。这时候,众人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三寸长的小鱼,竟然都疯长到了一尺,它们再也不需要鱼缸了。

为什么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生长;然而放入水池中,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人们把这种给予更大的空间后,带来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尊重孩子的家庭地位,给孩子一定的民主自由,信任和支持孩子的选择,相信我们会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木桶原理张扬“长板”还是狂补“短板”?“木桶原理”大家耳熟能详。它是指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也面临着究竟是该张扬孩子的“长板”,还是狂补他们的“短板”这一难题。其实,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还可以有很多种释义。兜学校有一项激励机制,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可以赢得1张积兜分卡,集齐5张积分卡可以兑换1张蜜蜂粘贴画,10张蜜蜂粘贴画可以兑换1张蜜蜂卡,3张蜜蜂卡就可以换取1个一级蜜蜂奖牌。

一天晚上,我和兜兜在家里整理她的卡片,她已经有两张蜜蜂卡了。

兜兜看着自己手中的卡片,对我说:“已经有三个同学集齐了3张蜜蜂卡换了一级奖牌,我才有两张蜜蜂卡,不算多呢。”

对于兜兜的学习成绩我还是比较放心的,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兜兜与班里表现最优异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和兜兜拿记事本罗列了一下可以赢取最初级积分卡的项目:

1.学习认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2.参加学校赛事为班级争光,例如:运动会、书画比赛、作文比赛、英语口语大赛等。

3.遵守秩序、纪律,吃饭时不挑食、不打闹,课间操列队快、静、齐,做操动作标准,在宿舍里按时洗漱,作息规律等。

4.坐姿端正,书写姿势正确。

5.书面整洁,爱惜书本,讲卫生,爱护公物。

6.有上进心,进步快。

7.乐于助人,关心同学,尊敬师长。

8.勤于思考,有独特见解。

9.坚强勇敢,不怕困难,自立自强。

显而易见,兜兜欠缺的是第一项和第三项。她上课时总忍不住做点小动作,下课后不遵守秩序,经常调皮捣蛋,时不时地惹出点乱子能让老师两天都缓不过气来,需要三天持续观察后才能确认她改过自新,解冻奖励——兜兜落败在自己的短板上可想而知。

我趁机给兜兜讲了简单的“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那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

我告诉兜兜,她的纪律问题就是那块短木板,即使她其他各项都突出,但是水面只亏不盈。

兜兜却提出一个悖论:上周学校举行班级接力赛,全班17个女生,只有两个身材比较胖的姑娘没有跑第一名,其他15个女生都跑了小组第一,但是他们班的成绩却并没有受到这两个同学的影响,依然获得了全年级总成绩第一。

兜兜的理论是,只要我们15个人的小宇宙爆发,成绩比其他班好很多很多,另外两个人的表现差强人意也不足扭转大局。

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观点,我不得不由衷赞叹!

对于孩子,不是只有优劣、好坏这种简易的评判标准,非黑即白的长处与短板难免偏颇。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其实可以有很多种释义。

一、一个倾斜木桶的储水量由它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他的木板都可以依次缩短,最短的一块木板可能还不及最长木板的一半长,但这并不影响总的容量。由这点可以推论出,孩子应该有一技之长,并且只有当这“一长”成为小范围内的制高点时,孩子才有“倾斜”的资本。

孩子的教育很难做到全面开花,更何况孩子本身是有特性的个体。对于天赋异禀的孩子,家长与其舍本逐末地求“全”,倒不如“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尊重孩子的天性,找到教育的重点。

周末的小区里鲜有玩耍的孩子。我随意问了几位同龄孩子的妈妈,她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孩子都在上特长班啊!美术、声乐、跆拳道、乒乓球、体操、舞蹈、钢琴……

兜兜的小伙伴叮当有好几门课外班要上,她偷偷地告诉我:“阿姨,我最讨厌过周末了,比上学还累!”

我问:“你喜欢学特长吗?”

叮当说:“除了唱歌我什么都不想学,可是妈妈说女孩子应该学芭蕾,这样才有气质,非逼着我学!”

我很想对她的妈妈说,与其锻造一个“哪根木板都不长不短的矮木桶”,倒不如撑起一个支点,放置一个有重心的斜木桶,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有鲜明的特点。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有特点才会有发展。

二、木板的密合度同样决定了木桶的储水量,因而孩子的团队意识不容忽视。“长板”不单单指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也指团队契合性带来的核心能力。

常听到这样一句刺耳的话,“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孩子个体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他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团队协作与配合能力。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相当于一块长木板,但是互相不建立关联,没有钉在一起,一堆散木板是难以储水的。

兜兜学校在对孩子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全班接力赛、全班绑腿跑、全班抡大绳……比赛营造的团队氛围,让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协作,激发了大家的向心力和自制力。在老师的提倡和鼓励下,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强化,每个人都开始不由自主地关注团队目标,努力地去达成目标。所以在这次接力比赛中,没有孩子去埋怨落后的两名队员,他们只是在想:我们队落后了,其他人就要更加努力才能达到第一,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三、在每块木板的长短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底面积大小及其承载力决定了储水量。由此可知,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

底面积: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没有好的“桶底”——一个优质的成长平台,那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孩子的才能很可能会被扼杀。因此,父母和师长要提供给孩子足够多的机遇,培养孩子的自信,让每个孩子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承载力:一句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孩子的潜能是天生的,而其潜能究竟能发挥多少,则大都是由情商决定的。因此,家长在不断给孩子“加班”之余,应更加重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自信乐观、积极上进、不怕困难,有“心”去承载更多的孩子,自然“储水量”更大。

四、长板和短板是具有时效性和关联对比性的,因此应当在动态比较中寻求发展。

单看一个木桶,木板有长有短。我们常常会将“长板”作为榜样,要求其他“短板”奋起直追,向长板跃进,这就是“木桶原理”的补短板理论。也就是说,在一个木桶中,作为标准的“长板”是不用继续努力增长的。可是,全是短板的大木桶也比有长板的小木桶储水量多,反之亦是。大千世界变化快,我们需要的对比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一个木桶内,而应当是动态的、全局性的。

时效性:我们不应当脱离环境的实际情况去评价孩子,离开群体特性去分析、教育孩子。兜兜入学早,年龄小,与其他孩子有1/6的年龄差距,这块短板无法忽视,短期内难以弥补。但是,我知道每过一年,这个短板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减,直到可以忽略不计。

关联对比性:在不同的阶段,孩子要补的短板是不一样的。在某一阶段,可能孩子需要均衡地提升各项能力,这时我们就不能去钻“补短板”的牛角尖。低年级的孩子都会有纪律性差、学习专注力不足或持续力不强等特点,不能这次纪律性差,就抓抓纪律,下次学习成绩差又突击学习,只抓短板和忽视长板的鲜明优势是同样不可取的。

结合“木桶原理”的多种释义综合分析后,我和兜兜一起找到了她身上更多需要张扬的长板和需要弥补的短板。兜兜还建立了自己专属的“优点本子”。为了彰显“木桶原理”,我们还创新地把优点写到即时贴上,围着饮水机的“水桶”贴了整整一圈。

兜兜常常会一边贴一边骄傲地问:“妈妈,我今天的表现怎么样?”

看着兜兜快乐的小笑脸,我深感欣慰。“木桶原理”不仅帮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更重要的是,为她不断发现更好的自己,提供了能量。兜兜妈:“兜兜,你长大后想嫁给什么样的男孩呢?”兜兜:“我嫁给爸爸就行。”兜兜妈:“是像爸爸一样的男孩吗?”兜兜:“哎呀,不是像爸爸一样,就是要嫁给爸爸!”兜兜妈:“可是爸爸已经和妈妈结婚了啊,他已经是我的老公了,怎么办?”兜兜:“和你离婚不就行了。”——兜兜(3岁10个月)零和博弈原理家长不抱怨工作,孩子才不抱怨学校“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于非合作博弈。“零和博弈”表示所有博弈方的利益之和为零或一个常数,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兜兜爸回家后抱怨工作,发泄情绪,他虽然释放了,可是兜兜却吸纳了这污浊之气,心理上积淀了沉沉的负能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嘴”中,“零和博弈”最本质的特点——损人利己已经暴露无遗了。兜爸做HR一年来压力有增无减,每天早出晚归,到家之后仍兜是心事重重,挂着一张郁郁寡欢的苦瓜脸,三句话离不开“头痛”“心累”“想睡个懒觉”。最初的两个月还好,他倾诉一下,我安慰一下,兜兜似懂非懂地兀自看着电视。

时间一长,兜兜爸这种祥林嫂似的抱怨一出口,兜兜就开始顶嘴:“我学习也很累啊,我也不想上学了!”一个不想上班,一个不愿上学,关于谁更辛苦一些,谁更应该被同情,爷俩开始了无休止的“攀比”。

兜兜爸说:“我每天得面对很多人,处理很多纠纷,办公室人来人往,我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啊!”

兜兜反击道:“我每天也要跟很多同学在一起学习。我同桌很调皮,经常跟我打架!我还得考虑带去的两本漫画书是给晨晨、乐乐呢,还是给天天、昊昊。真是忙死了,下课后我也没时间上厕所呢。”

兜兜爸又说:“我要写很多材料,要给领导汇报,还要迎接检查……”

兜兜不依不饶:“我也要写很多作业,还得准备给校长的汇报演出,天天练合唱,我们中午都不能睡午觉呢!”

兜兜爸继续加料:“我周末都得加班,休息不了呀!”

兜兜也毫不示弱:“我周末还要学古筝和国画,学完还要写作业、写周记呢,你没有吧?”

这样的争论无休无止,每天准时上演。刚开始大家觉得一家人拌嘴玩儿是一种对生活的调剂,还挺有趣的,但日积月累的小牢骚逐渐使兜兜的身心发生了一些变化。

1.兜兜开始觉得学习不再是给自己学的,而是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她的任务。

2.兜兜的心态开始变得不阳光,充满了负能量,早晨起床后也会像兜兜爸一样叹口气,抱怨道:“唉,求死day啊!”

3.兜兜对生活的不满越来越多,开始怨天尤人,而不是主动争取。我试着做各种引导,期盼兜兜尽快摈弃劣习,但却总不见成效。

一天下了晚自习后,兜兜习惯性地问道:“妈妈,爸爸回来了吗?”

当我给出的答案又是“爸爸在加班还没回来”时,兜兜若有所思,不一会儿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爸爸是上高年级的晚自习,我是上低年级的晚自习,所以爸爸总是下课比我晚。”

通过兜兜这句单纯的话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在孩子的心里,学习与工作是可以简单画等号的。

兜兜的症结找到了——她得了“传染病”,一种HR的情绪“传染病”!当兜兜爸把自己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的时候,兜兜就被这种慢性病传染了。

这就像一场“零和博弈”:兜兜爸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他释放了,舒心了;可是兜兜却吸纳了这污浊之气,心理上积淀了沉沉的负能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嘴”中,“零和博弈”最本质的特点——损人利己已经暴露无遗了。“零和博弈”必须有输赢,可是生活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完全可以避免负能量的传递,实现双赢的。既然负能量来源于兜兜爸,那么我以前对于兜兜的种种引导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斩草除根,还需要从兜兜爸入手。

晚上兜兜睡后,我和兜兜爸进行了详谈。谈话的主题就是让兜兜爸明白,他的行为已经对兜兜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我们必须尽快补救。为此,我和兜兜爸约法三章。

一、像聊天气一样轻松地聊工作。

聊天气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大不了下雨带把伞,降温穿外套,工作、学习亦是如此——改变不了就学会适应。我和兜兜爸商量,以后他烦心的事儿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就可以了,浓墨重彩地加入太多感情渲染只会让自己沉浸在失意、沮丧的旋涡中无法自拔,致使“亲者痛,仇者快”,没有任何价值。

二、把坏情绪关进冰箱:冷、静、藏。

选冰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挑制冷效果好、噪声小、存储空间大的,为什么做人做事的时候就忘了这个要求呢?“冷”,即遇事后要冷静,别慌乱。“静”即平静从容地将大小事务按重要程度排序,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藏”,不是指藏着一堆工作磨磨蹭蹭不完成,而是要做到心里有底,能经得住事儿。《周易》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要藏匿锋芒,修身养性,这样等到机会到来时,才能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三、做个“剧透帝”,把高压的工作演成一出励志剧。

为什么男人都不愿意看韩剧?因为男人讨厌哭哭啼啼的悲剧。为什么女人喜欢看韩剧?因为女人透过跌宕起伏的“狗血”剧情,从中看到了灰姑娘变公主的励志希望。

想想我们刚工作时的彷徨、茫然,十年后再回首看,往事已不再有酸楚,那么当下的压力也不过是走到下一个十年的阶梯,对吗?

兜兜爸总是鄙视我这个“剧透妹”——看连续剧都没有耐心,看了开头就想看结尾,知道了结局才看过程。其实,如果把剧透的功力放到工作上也未尝不是一个自我调节的好方式:接手一份工作,先预见可能的结果,立下目标,然后再做计划,细化目标实现的步骤。

我对兜兜爸说:“做到以上三点会使你面对高压工作时更释然,也可以从源头上封杀全家的,尤其是兜兜的坏情绪。”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习惯的改变更是如此。在兜兜爸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同时,我对兜兜也做了一段时间的调理。

一、情绪不好不见面,削弱“污染源”的污染性。

兜兜爸加班、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放他出去跟朋友喝酒解闷,尽量让兜兜爸把消极情绪释放在外,不让兜兜“被污染”。我每天跟兜兜在一起聊一些开心、轻松的话题,恢复兜兜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学校、学习的饱满热忱。

二、充满自信地接受挑战,不怨天尤人。“是××上课时先跟我说话,我理他才被老师批评的!”“这道题我会,考试的时候太困了所以没做对。”……类似这样找借口的行为,其实质就是怨天尤人的负能量心态。我开始引导兜兜从自身找原因,告诉她犯错误可以改,不会可以学,但是不允许推卸责任、回避问题,要勇敢地面对挑战,自信地解决难题。

三、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语气说问题。

晚上兜兜爸加班,兜兜充满同情地说:“爸爸真可怜,又加班!”我说:“不是这样的,是因为爸爸学了很多本领,所以很多工作都离不开他呢!你也好好学习,将来很多人都敬佩你,有问题都来请教你,想想看,这样多酷啊!”“Yes,酷毙了!”听完这番话,兜兜对爸爸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人生是一场修行,教养孩子亦是一场修行,善为父母岂能不是一场修行?用心去修行,才能爱好孩子,爱好家。彼得原理为什么100分孩子更不自信?“彼得原理”是指在组织或企业的等级制度中,人会因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位置,即达到事业的“彼得高地”,反而变成组织的障碍物。当孩子被揠苗助长的教育一级一级地推进到完美100分时,你真的认为他们可以自信地胜任自己所处的位置了吗?日返校的时候,兜兜的同学明明忽然趴到妈妈怀里号啕大周哭。大家都以为明明受了欺负,一问才知道,只是因为离家时走得太急,忘了带周三美术课要用的素描纸。明明妈承诺第二天给她送来,但明明不依不饶地说不行。于是,明明妈只好打电话多方协调,找了两个朋友给明明送纸,但明明还是不踏实,仍旧大哭不止。最后,无奈的明明妈只好给明明爸打电话,让他立刻把纸送过来。

明明的号啕渐渐转为了抽泣。忽然,她看了下时间,又开始痛哭流涕。明明妈面对哭了半小时、坐立难安的明明,无可奈何地问道:“不是说好了,爸爸一会儿就把纸送过来,你怎么又哭了?”

明明哽咽地说:“上学晚了,老师布置的题我怕写不完,得不了100分,就不是第一名了……”

即便哭了半个小时,耽搁了一会儿,但这时才6点40分,仍属于返校规定时段。在返校的孩子中,不是第一名,也是名列前茅。一个刚刚8岁的孩子,哭得梨花带雨、愁容不展,仅仅是因为自己做的准备不够完美,少带了一张纸,然后又因为自己等着这一张纸,影响了可能开始的小测验……这样的多米诺式连锁反应让我觉得很不解:明明对自己的要求,为什么如此苛刻呢?

明明妈一直骄傲地力荐自己的育儿心得。她认为女儿的上进心是自己最大的骄傲。“我们每个周五放学回家后,立刻练习两小时钢琴,然后我做饭,明明做作业。吃完晚饭后,要继续练琴一小时,才能睡觉。周六上午,到语文、数学补习班学习三小时,周六下午到钢琴和声乐特长班学习两小时,晚上回家后继续做作业。周日上午学习两小时英语,下午练习一小时舞蹈,然后回家洗澡、写周记,再练两小时钢琴……”明明妈自豪地说。

我惊呆了:“这样的学习量孩子能适应吗?”

明明妈不以为然地回答:“她早就习惯了!从明明四岁半开始,我们就养成了这样规律的生活。家长嘛,就得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让她把学习和吃饭、睡觉一样,当成一种习惯。我们每个月只看一次电影,还得是英文版的,这对提高她的英语大有好处……”“四岁半……有必要这么早就开始这么严格的学习吗?”“非常有必要!让孩子提前接触,她才能更自信。就比如我们现在上的语文、数学辅导班吧,就能提前一周把下一周的课程都学完、考完,这样下周孩子上课时就都会了。老师一提问,她就能举手回答,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从课堂上再学一遍,对知识的掌握就更扎实了。”

我不得不承认,明明妈的家庭教育理念非常适应当下社会的大环境。面对应试教育,明明妈完全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老师喜欢成绩优异、听话乖巧的明明,学校也非常认同明明妈的教育方式。“明明现在上进心强,也很自律,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儿不完美。就比如学钢琴这件事吧,要是周五没练熟,周末不用老师检查,一走进琴房,明明自己就啪嗒啪嗒掉泪了,根本用不着大人去批评教育,讲什么大道理,她自己就明白,应该做得更好……”

明明妈后边说了些什么,我再也听不进脑子里,心情突然很沉重,为明明如此紧张的学习节奏捏了一把汗。

这让我想起了职场中的“彼得原理”:在组织或企业的等级制度中,人会因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位置,即达到事业的“彼得高地”,反而变成组织的障碍物。孩子的哭泣真的是因为她能够做得更好吗?或许是因为她已经尽力,但是面对父母无形的施压,无能为力吧。“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亦是如此。

我们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下课遵守秩序,做题迅速准确,还要细心检查,尊敬师长懂礼貌,乐于助人品质高,成绩得出类拔萃,还要精通几项特长……他们成为十全十美的孩子,被贴上“十佳”“三好”的标签作为榜样供人仰视。此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难达到。“你是好孩子,怎么能出错呢?”这个“紧箍咒”在明明这类好孩子头上挥之不去——每件事只能比别人好,不能让别人看笑话,不能给父母丢脸,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只能赢不能输……

从此,孩子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不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变成了一种攀比。当孩子被揠苗助长似的教育一级一级地推进到完美100分时,你真的认为孩子可以自信地胜任他所处的位置了吗?

这个学校、家长多方打造的完美角色,也许会让孩子更加不自信:他随时都在担心这个岌岌可危的高台被后来者抢去;担心自己稍有不慎,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出现瑕疵,会使老师和家长失望;甚至敏感地担心周围同学的风吹草动,都是针对自己的“敌意”……

社会教育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必须要适应才能顺利成长,但是盲目跟风追求成绩,把孩子推到一个他所达不到的高度,又不免草率。如何达到“彼得高地”却又不至于扭曲学习的本质目的呢?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分层实施,使孩子对学习保有持久的乐趣与潜力。“彼得原理”把员工分成三级:胜任、适度胜任以及不胜任。

我们对孩子也应该有个客观的评价,哪一些科目是孩子擅长的(胜任),哪一些是稍有难度,付出努力也可以完成的(适度胜任),还有哪些是难以企及的(不胜任)。

1.做擅长的事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因此目标的第一层级就是保有这种领先,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

有些家长说,兜兜的漫画已经画得很好了,不用再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擅长的事情上,应该让兜兜把这些时间利用好,省出来去学习,那肯定科科100分了。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马太效应”认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家长应该允许孩子保有并且发扬自己最擅长的一面,这将为孩子奠定正态的心理基础,助益其他方面的培养。

2.面对稍有难度的学科,老师及家长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孩子一起打持久战;同时,细分阶段性计划,分期给予孩子评价和奖励,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假想敌人。“×××家的孩子七级都考过了,你和人家一起学的,怎么才刚过五级?”类似这种话不要讲。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目标,是跟自己前一阶段做一个纵向对比:不是触手可得,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跳一下就能碰得到的目标,这样孩子才有欲望、有激情去争取。家长千万不要让与“别人家孩子”的横向对比成为孩子的负担。长期与同伴处于竞争关系,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遥不可及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应及时放弃。放弃短板,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更有方向感。没有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全才,家长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兜兜身材矮小,我能强求她在运动会短跑比赛中得第一名吗?即便是有“完美主义情节”的妈妈,又怎能要求孩子门门功课都得100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无短板?毕竟人无完人,孩子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

二、成功的阶梯永无止境,需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在纵向上,家长不应该要求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得第一名;在横向上,也不能强求孩子成为全才,在各领域都占一席之地。

针对“100分孩子更自信”这个观点,我举一个反例。

兜兜是一个97分孩子。上了两年学,她所有课程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是97分。兜兜不温不火的成绩和不疾不徐的性格让老师很无语。

这次期中考试前,班主任陈老师给兜兜做动员工作:“兜兜,做完试卷后,你能细心检查一遍吗?不用考多了,就1分,考98分,你想要什么,老师就给你买什么!”

兜兜回答说:“我很想要老师的礼物,但是我做不到98分。”

陈老师问:“为什么呢?”

兜兜认真地说:“因为我不想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结果,考完试后,兜兜很意外地考了99分。同样意外的还有明明,这个始终100分的孩子,很意外地也只考了99分。虽然同样是99分,但“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兜兜得到了想要的礼物,而明明却受到妈妈和老师的责备。

明明妈说:“你就不能细心点?考完试就不知道检查?”

老师说:“明明最近学习成绩不稳定,有些浮躁,这么简单的题不应该错。”

你觉得哪一个孩子的处境,会让他更快乐、更自信地成长呢?

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我国著名化学家朱清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在我老家,小时候种水稻不施化肥,单产四五百斤;后来实施科学耕种,开始上化肥,单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几年之后,产量就不再增长,并且一些土地由于施肥过度而土壤板结,不能再种水稻了。”

孩子就像一块未开垦的田地,施肥要总体有度、循序渐进,过早对孩子施压,进入中学阶段后难免会后继无力。

三、关注孩子考试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

明明考试总是得100分,但她并不是一个“满分孩子”。

上体育课,老师组织大家接力跳绳。别人跳不过去时,明明总是轻蔑一笑;而她自己跳不过去时,却哇哇大哭找老师:“×××故意拿绳子绊我!”这是孩子推卸责任、嫉妒心强的表现。

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聚在一起玩。明明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抓住一个同学的手,哭喊着要把她拖走:“你们抢走我的朋友,我去告老师!”这是孩子不能融入群体的表现。

上课回答错了问题,明明会低头恶狠狠地扫视周围同学看她的表情。如果有人在笑,她就会找机会报复——下一次这个同学回答错了,她一定变本加厉。这是孩子心理压力大,抵御挫折能力差的表现。

100分的孩子总是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期待和负担,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期许,容不得自己有半点闪失。相反,没有受到那么多关注的97分孩子,家庭与学校空间相对宽松。他们不害怕犯错,并且能够宽容地面对别人的错误。这些品质比100分的荣耀更加持久,也更加实用。

四、全方位检视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彼得反转原理”很有意思:下属的不胜任很多时候是由于上司的不胜任引发的。在家庭教育中,一个家长的不恰当要求与评判,势必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轨迹。

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父母遗传基因的独特个体。比如乐乐,她身手敏捷,体能、耐力都很好,每次都是运动会上的小明星。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乐乐妈妈就是运动员。

孩子在继承父母优点的同时,也会继承我们的缺点。虽然不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那么绝对,但是遗传基因和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抗拒,更难逆转。

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弥补自己的“短板”。可是,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做到呢?“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愿望可以实现,但是,强多少,强在哪,还需要家长厘清现实后,做出合理的取舍。否则,一股脑儿地强加给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不是强压的过程,而是动态适应的过程。跟随孩子内在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将长辈的“拉动”与孩子自我的“推动”有效结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补充恰到好处的正能量。兜兜踩着椅子费力地爬到电视上面说:“我上电视了!”——兜兜(4岁6个月)洛克忠告匹诺曹为什么要撒谎?“洛克忠告”认为,适当的规定得到严格的执行,才是成功的保证。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矩时,如果标准过于苛刻,惩戒过于严厉,或者监管不到位,孩子的执行情况往往会非常堪忧。为了逃避规矩,孩子可能还会变身匹诺曹,对大人撒谎……上兜兜在书房练琴。按照规矩,她需要把新学的古筝曲《浏晚阳河》完整地弹十遍,我在一旁画“正”字监督完成情况,并录制视频发给老师,指点兜兜的练习。但是夏天骤然降临,每日洗衣服的工作量陡增,我只好“委任”毫无原则惯孩子的兜兜爸去做监督工作,自己在隔壁洗漱间给父女俩洗脏衣服。

起初几天还好,兜兜弹完一遍就高呼:“妈妈,第一遍弹完!”之后“第二遍弹完!”“第三遍弹完!”……可渐渐地,我发现兜兜练琴的时间越来越短。我怀疑兜兜偷工减料,但一直苦于没有证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每遍少弹了两行,还是没有弹够十遍?

看着每天两个“正”号,逼问护犊子的兜兜爸又未果,我只好自己观察。一天晚上,我竖起耳朵,开始“偷听”兜兜练琴。

如往常一样,兜兜弹一遍就喊:“妈妈,第一遍弹完!”“第二遍弹完!”“第三遍弹完!”在我即将丧失警惕之际,我听到“第四遍弹完!”紧接着兜兜就对爸爸说:“爸爸,我该弹第七遍了,是不是?”“是什么?是匹诺曹有个说谎的爸爸!”我的突然现身让父女俩始料不及。俩人相视一笑,兜兜叹口气,吐吐舌头:“骗人骗大发了,悲剧了……”

孩子说谎不外乎以下几个理由:

1.做错事情心生恐惧,想要逃避惩罚。

2.较强的表现欲,希望引起长辈的关注。

3.把理想说成现实,变相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4.长辈或电视中的人物出现了欺骗行为,但没有受到惩罚,孩子有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行为。

5.理解力不够,误解了他人的话或者行为。

有意思的是,以上这些说谎理由,兜兜一条都不满足。她说谎另有原因:一次耍小聪明未得到管制,尝到了谎言的甜蜜,是长辈的纵容助长了谎言的滋生、蔓延。

我和兜兜平心静气地交流,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兜兜一一作答。

1.你觉得什么是说谎?你为什么说谎?

兜兜答:不是真的发生的事情就是说谎。我说谎是因为妈妈不在啊,而且爸爸又不管。

2.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你的期望是什么?

兜兜答:说谎的目的是想赶紧糊弄完了,用iPad看动画片,期望是少弹一会就能多看一会儿呗。

3.除了说谎,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式达成目标?

兜兜答:除了说谎,就只能跟妈妈商量了,可是妈妈不如爸爸好说话啊!

4.你说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实现预期目标了吗?

兜兜答:说谎的结果啊?是爸爸跟我一起看片儿了啊,我实现了目标。

因为每次说谎都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并且达成目的,所以兜兜自然而然不愿意绕弯子跟妈妈说实话。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适当的规定得到严格的执行,才是成功的保证。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明智的管理者会利用监督这把“利剑”,促使员工们既心有紧迫感,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便是管理学中的“洛克忠告”。

将“洛克忠告”投射到亲子教育中,可以推导出这样几点。

一、家庭教育需要“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但是白脸也要有原则。

兜兜第一次说谎时一定是忐忑不安的,仅试探性地跳报了一个数,侥幸蒙混过关后也不免心虚。我们可以把这一次当作小调皮的恶作剧,兜兜爸也许正兀自玩着手机,也确实没有发觉。

但是这一次之后,兜兜尝到了说谎的甜头,萌发了再进一步说谎的欲望,开始每次跳一个数,渐渐增加到跳两个数,胆子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兜兜爸应该会有所察觉了,但是爱子心切的爸爸并没有及时地纠正兜兜的行为,而是姑息纵容,和兜兜一起欺骗妈妈。

慢慢地,没有受到惩罚的兜兜发觉大人“不过如此”“很好骗”,是非观、羞耻心越来越薄弱,直至被我抓到从“四”直接跳到“七”,才意识到自己胆大妄为,惹祸上身了。规定要是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那效果就会比没有规定还差。

二、重奖少罚,灵活调控对孩子的要求和标准。

对孩子的要求、标准制定得越繁多、越苛刻,孩子顶风作案的概率就会越大。比如让孩子学琴,你最在意的是孩子每天练习的效果,还是练习的时长?如果兜兜心不在焉,甚至是心猿意马地练琴一小时,我认为还不如事先跟她商量好,可以只练习半小时,但得保证专心致志地练。强扭的瓜不甜,想保持孩子对特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得先保证孩子始终兴趣盎然。

家长在意的,应该不是给孩子制定了多少规矩,或者惩戒多么厉害,而是立下规矩,就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孩子100%执行一项规矩,远胜过十项规矩只执行五项。

三、重视品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告诉兜兜:“古筝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一定要买回家非学不可的,老师也是你自己从三个老师中,挑选了最喜欢的那个,对不对?现在妈妈再给你一次选择权,你还想学古筝吗?不想学可以放弃,这样每天晚上你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看动画片;同时,放弃的后果你也很清楚,以后学校举办联欢会,你将不会再有演奏古筝的机会,因为你没有付出。”

兜兜显然不会放弃,她的一时偷懒不过只是小孩心性。她一听我问是否放弃古筝,才意识到“说谎事件”的严重性。“你很清楚付出后才会有收获,对不对?说谎是能帮你骗到更多看动画片的时间,但是你这样做,不仅仅失去了诚信的品质,还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你告诉妈妈,你说谎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片儿,但这只是短期目标。你这一辈子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呢?是看一辈子动画片吗?是靠躺在床上看动画片来赚钱养活自己吗?这样的一生,是不是太没有价值了?其实你骗的不是我,是你自己。妈妈也可以跟爸爸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不会有任何损失。我们没有说谎,吃得香睡得着,没心事儿,不心虚。但是你呢,说谎了就怕被妈妈戳穿,提心吊胆也不踏实,而且没有学到任何本领,是不是有点儿亏呀?”

这番话一下戳中了兜兜“心虚”的小心事儿,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四、防微杜渐,关联分析,杜绝连锁反应。

如果孩子说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长应该审视一下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不能仅仅就事论事,抓住一次批评一次,没看见的就错过。孩子做题的时候,我们都会要求他们举一反三。做坏事的时候,他们脑子一转,也是能举一反三的!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说谎的惯性,不妨全面修正,关联分析孩子近期各方面的表现,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否则难见其效。

五、善意的谎言也需要正确的理解和领悟。

上周,因为我们工作繁忙,兜姥姥和兜姥爷过来帮忙照顾兜兜。周末,老两口不辞辛苦地忙碌了两个小时,摆满了一桌佳肴。带着疲惫的笑容,老人依旧是把鱼、虾、螃蟹摆在我们面前。兜姥姥说:“真不愿意吃螃蟹,没多少肉,吃起来还麻烦,你们吃吧!”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了,怎么舍得独自享用美味?我一刻不停地忙着给兜兜剥虾、剥螃蟹……把鱼中间最好的肉都挑放进兜兜的碗里。看着兜兜吃得狼吞虎咽,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

兜兜望着堆积如山,怎么吃也不减少的海鲜开始疑惑:“妈妈,你自己怎么不吃,怎么都给我了?”

我说:“剥这么半天,看都看饱了,不想吃了。”

兜兜质疑地问道:“妈妈,你肯定是觉得不好吃,才不吃的,你不想吃还一个劲儿给我,真坏!”

兜姥姥笑了:“傻孩子,谁不知道鱼肉好吃?你以为是你妈妈愿意在旁边捡鱼刺吃吗?妈妈是舍不得吃,把好的都给你了。你们一代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你妈妈小的时候,物质匮乏,我们舍不得吃,现在就算家里有再多好东西,当妈的也还是一样舍不得吃,先记着孩子,生怕自己吃完了孩子不够了,这就是当妈的心啊……”

谁没有对孩子说过谎?善意的谎言都会脱口而出。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都是最真挚的爱意。但是,谎言也要有个界限,舐犊情深虽好,但也要注意方式。像兜兜爸这样,帮助兜兜一起撒谎逃避责任,往往会让孩子认为“撒谎也没啥大不了”。这颗种子一埋,说谎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后患无穷。只有家长身正为范,才能培养出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不是吗?兜兜爸睡醒后习惯性地亲吻兜兜,兜兜一巴掌把爸爸扇到一边:“你一个男人随便亲一个女人,你丢不丢人!”——兜兜(5岁4个月)情绪ABC理论让孩子接受那些他并不满意的现实“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其实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这启示我们,在引导孩子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时,只有先疏通他们对“不完美事件”的负面理解,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才能帮助他们避免沮丧和哭闹,变得更加淡定。期《爸爸去哪儿》播出时,我们一家三口都会不约而同地聚每在电视机前,一边看一边“品头论足”。

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三期,大家给Kimi过生日。

Kimi惦念着爸爸曾经许诺的奥特曼的蛋,一直魂不守舍地反复念叨“奥特蛋”。可是,因为节目组没有事先做好沟通,不了解情况的村长最后送给小Kimi的是一把吉他。Kimi哭闹的样子一度让现场很尴尬,可是林志颖非常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意外的失控场面——他一如既往地微笑着抱着Kimi,很坚定地告诉Kimi:“奥特曼蛋已经送到北京了,我们回去就可以看到了!”

这时候的Kimi虽然没有拿到奥特蛋,但已经心满意足,心里踏实了。他立刻停止了哭闹,欣然接受了小吉他,跟爸爸快乐地回到帐篷休息。他一定在想:“哦,原来我想要的已经得到了!除此之外我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礼物——吉他呢!”

孩子的心思澄澈,一个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将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他,帮他化解不满情绪,营造理想、美好、愉悦的心灵世界。这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其实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从前因到结果,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这周,兜兜遭遇了一次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事件。我不得不面临和小志一样的处境,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帮他接受不如意的现实,重拾信心。

兜兜的英语成绩有目共睹,口语标准、流畅,从5岁开始就是参赛的种子选手。比赛的流程是这样的:先经过市级初赛,通过后进入省级决赛,然后由省级决赛筛选出最终晋级国家总决赛的选手。

以往的比赛,初赛一般会淘汰30%的选手,剩余70%的选手参加省级决赛。兜兜为此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提前一周就拿着点读笔在书山中悉心搜寻自己要讲的故事和要表演的歌舞。

经过精心的筛选,兜兜挑中了一个最适宜冬天的故事——《雪人很冷》。她听、背了无数遍,烂熟于心,每天睡前还会给我和兜兜爸表演两遍英文自我介绍,讲一遍英文故事,整整一周从未间断。

看到孩子坚韧的努力,作为家长,我们除了欣慰,更多的是赞许和感动。我相信兜兜一定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圆满的成绩。

比赛当天,兜兜自信、坚定地踏上赛场。候场期间,她还独自跟周围的老师交流了一番,给老师预演了一遍,顺畅、流利的语音让老师不由得赞叹。老师对兜兜说:“你准备得太充分了!要是讲故事的时候能把你的小狸背包放下,自己上台就更好了,这样你的手就不用总是扶着它,可以加上一些动作了。”

那是上场前的五分钟,我心想:“已经来不及完善、改变了,顺其自然吧,目前已经非常好了。”

不曾想,轮到兜兜上场的时候,她非常镇定地站起身,褪下最心爱的小狸斜背包,放在椅子上。上场后,她放缓了语速,加上了肢体动作,表现得几近完美。相比其他小A组选手,兜兜的表现非常突出。我真心替她骄傲,她自己也非常满意这次表现。

可是公布成绩的时候,非常奇妙的比赛结果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参赛者一同晋级,没有选拔的成分——证书是早就写好握在评委手里的。即使是忘词的孩子、不会表演的孩子,也都一同晋级。

当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拿着晋级证书,到前台交费准备参加决赛时,我才明白,这次比赛掺杂了太多的商业成分——更多的人进决赛,组织方就可以收取更多的参赛费。

兜兜很失望地扔掉晋级证书,怏怏不乐,一句话也不说。我明白她心里有委屈,但我没有办法说出大道理宽慰她,但又不能陪着她一起垂头丧气、抱怨不公,我需要让她接受这个并不令人满意的现实。我应该怎么办?怎么说?

一、第一时间给予孩子信任与尊重,发自内心地赏识她的闪光点。

我装作毫不知情地紧紧抱住兜兜,亲了又亲,夸赞道:“兜兜,你今天表现得太棒了,妈妈觉得太骄傲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克服了自己害羞、离不开小狸这一点点的不足,表现得非常完美!”

兜兜终于忍不住吐露心声:“完美有什么用?还不是跟别人一样!”

二、倾听、接纳、认同孩子的委屈心理,宽容与理解他的情绪。“我再也不要参加任何比赛了!”兜兜信誓旦旦地说。

兜兜是个要强、敏感的孩子,她期待付出就有回报的公平待遇,只可惜这种理想化的、美好的、愉悦的“自我世界”是不现实的。我能体会她内心的愤怒、无助,以及对成人世界产生的不信任,但是我没有打断她的话,没有讲大道理——我知道,正在气头上的兜兜是听不进去劝慰的。我只是耐心地倾听她对于不公平待遇的委屈控诉,任她发脾气、宣泄,并且一直抱着她,等待她情绪平复。

三、家长不要跟孩子一起抨击现实,渲染负面情绪,应巧妙地化解矛盾。

情绪稳定之后,兜兜停止了抱怨,开始跟我平静地讨论整件事情。

在就事论事的阶段,兜兜说:“妈妈,××一上台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出来,全都忘词了,为什么他也选上了?为什么我表现得这么好,证书跟他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次比赛没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别?”

我说:“就赛场的表现来说,××确实表现得不够好。不过,你们是同学啊,你很了解他,他平常英语也很棒的。可能是他上台后太紧张了,也可能是他妈妈忙着照顾小妹妹,没有时间帮他准备比赛,所以他这次没有发挥好。老师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再给他一次机会的,对吧?”

我很欣慰,兜兜是个识大体、宽容大度的孩子,她认同我对客观现实的分析,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道:“你看他什么都记不住了,他妈妈都急得在台下大喊了,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比赛,还是很勇敢地面对这次挫折,坚持表演了一个节目,对吧?你想想看,他是不是很坚强?我们都知道他当时面临的情况非常尴尬或者说难堪,但是他没有放弃。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对吧?”

对待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父母一定要冷静。倾听孩子的委屈是一门艺术:既不能讲大道理让孩子反感,也不能跟随孩子的脾气冲动地抨击他人和社会,以防引起孩子更大的情绪波动。“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家长应该从小就引导孩子从每一次的挫折中,挖掘出值得肯定的价值,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保持心态的平衡。

四、帮助孩子学会接纳他人,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并且告诉孩子:妈妈的爱没有任何条件。

我和兜兜在一个小屋子里安安静静地单独聊了几分钟,兜兜欣然接受了这个并不完美的现实,很振奋地宣布:“那就决赛见吧,我才是森林之王!”

我对兜兜说:“加油,宝贝儿!妈妈不在意你是不是第一名,妈妈会永远爱你,因为你是妈妈唯一的宝宝啊!”

为了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坚强,家长需要让孩子尽早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有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教会孩子不苛求完美,也不抱怨现有的不完美。

五、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事先告诉孩子事情可能的发展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多给孩子几次实践的机会,但千万不要提出太多的要求,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也不要对未知的结果做出承诺,以免不能履行而对孩子造成欺骗。

经历了这次海选风波,兜兜又成熟了一些,对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也学会了谦虚地听取别人的建议,变得更加坚定、自信了。

如何让孩子接受那些他并不满意的现实,是所有家长早晚都会面临的难题。“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先梳通孩子的情绪,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才能让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完美时,避免哭闹和纠缠,变得更加淡定。兜兜:“姥爷,你最爱我还是妈妈?”兜姥爷:“你们两个我都爱,一个是我的大宝宝,一个是我的小宝宝。”兜兜哇哇大哭:“姥爷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可以爱着我的时候还爱别人!”——兜兜(5岁6个月)酒与污水定律异地亲子比异地恋更有杀伤力“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我疏于一个母亲的职责,就像是孩子生活中的那一匙污水,补给再多的美好都无济于事。当我领悟到这一点后,便下定决心,调整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天跟闺蜜姗姗聊起我的异地恋和异地亲子经历,姗姗感慨地昨说:“你真了不起,异地恋很难维持的!”可我最想说的是,比异地恋更难维持的,是四年的异地亲子生活。

我和兜兜爸原本就是异地恋。有了兜兜之后,我也没有辞职将自己的下半生寄托于家庭的想法,自然也就没有能力独自抚养兜兜。

不得已,在兜兜一岁半的时候,我将她送去兜姥姥家寄养。我们一家三口也正式开始了三地分居的生活,闲时一周一见,忙时一月一见。渐渐地,我觉得孩子怎样都会长大,不会成为我的拖油瓶,甚至还为此感到庆幸。

不得不承认,没有了家庭的负担,也不用为婆婆妈妈的事情分心,在放手干工作的日子里,我的事业蒸蒸日上,如鱼得水。

与此同时,四年的时光中,我错过了兜兜所有的幼儿园活动:亲子运动会是兜姥爷和兜兜组队的,上下学接送是兜姥姥负责的,儿童节演出也是兜姥姥出席的,家长会还是兜姥姥代理参加的……

兜姥姥本身就是20世纪50年代大干、快干式的工作狂,生怕我工作分心,连兜兜生病都很少向我提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兜兜的性格越来越独立,思想的成熟度也远远超出了同龄孩子,而我却没有丝毫察觉。

3岁时的一天凌晨,兜兜又一次哮喘发作,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昏睡了过去。在主任医师办公室打了一个小时点滴后,兜兜终于苏醒了。她意外地发现,这一次在她身边的竟然是妈妈!

兜兜感动得热泪盈眶,微弱地喘息着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能陪着我!我好了,不难受了,你去上班吧!”

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她需要我的时候留在她身边,这是一个母亲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职责,可是她竟然对我说“谢谢”……

可是,当年只有二十多岁的我,还不能停下奋进事业的步伐——我一心想着早日跟兜兜爸团聚,我必须努力奔向那个有他的城市。我再一次狠心地放下兜兜,像陀螺一样,继续马不停蹄地旋转、奋进。

兜兜五岁半时,我已经来到了兜兜爸的城市。初来乍到,没有站稳脚跟的我,依旧忙碌,生怕在工作中出半点马虎。

5月的一个下午,我晕头转向地开了三个小时的会议后,回到办公室才发现没有拿手机,而手机中有五个未接来电,全部都是兜兜幼儿园的号码。

我焦虑不安地回拨过去,那端却无人接听——幼儿园放学了。心神不宁的我拨通了兜兜班主任的手机。

电话接通后,老师说:“周末是母亲节,今天幼儿园组织全体同学排队给妈妈打电话,让每个孩子亲口说出对妈妈的祝福。兜兜想了很多话要对您说,就抢在了第一位。可是拨了两次您都没有接,同学们等不及了,不让她再打了。兜兜自我解嘲,说‘你们先打吧,我还没想好呢’,又排在队伍最后继续等。她想您一会儿回来了她再打一遍,您就能接到了。可是等所有同学都打完了,兜兜又试了三次,您还是没有接……”“兜兜哭了没有?有没有对妈妈很失望?”“没有,兜兜说‘妈妈一定是在工作,妈妈很忙,等妈妈周末回家,我再跟妈妈说’,说完就走了……”

挂上电话之后,我一个人躲在厕所,泣不成声……

这些冷静的宽容、体谅、支持,不应该是一个5岁孩子的童年,毁掉兜兜一切童年纯真的,就是我自私的工作!虽然隔代亲,姥姥和姥爷都对兜兜竭尽所能地付出了自己的爱与陪伴,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谁都无法替代的。

直到这一天,我才理解兜兜的心:她一直在善解人意地替我考虑,尽力融入我们已经设定好的生活方式,不给我们制造麻烦,迎合我、哄我开心,哪怕有时候她一失手演砸了,还会被大人训斥……

我们总以为自己很懂孩子,把孩子研究得很透彻;其实我们没有发现,孩子也在努力地理解我们,用他们的方式竭尽全力地爱我们,哄我们开心。爱是相互的,父母不要再说自己多么伟大,只在意付出,其实,孩子也在为我们付出。

管理学上有一个深刻的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桶或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就都成了污水。

我疏于一个母亲的职责,就像是孩子生活中的那一匙污水,补给再多的美好都无济于事。从那天开始,我下定决心,调整工作和生活的重心。

我想告诉所有年轻的妈妈们:工作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业务永远没有精湛的尽头,公司离开谁都一样转,但是孩子只有一个妈妈,无以替代,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有,失去了就无法弥补。

6岁生日那一天,兜兜终于被爸爸妈妈接到同一个城市生活。周日的早晨,兜兜早早醒来,轻柔地抚摸着妈妈的脸庞,我睁开眼睛,兜兜紧张地问:“妈妈,你要走吗?”

我说:“不走。”

兜兜又问:“那我又要跟姥姥回家了吗?”“你也不走了。”“明天才走吗?”兜兜还是不敢相信。“永远不走了,兜兜,在这里,有爸爸妈妈和兜兜的家。我们永远不分开了,好不好?”“真的吗?”兜兜忽然哭了,眼泪顺着眼角滑落的那一刻,我紧紧地将她抱住。“是的,妈妈答应你,以后你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你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都会陪在你身边,咱们永远不分开!”

不管话说得多么简单、坚定,让孩子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进入新的角色,却没有那么轻松。

连续两个冬天,兜兜频发哮喘。每天中午午睡时间,就会有校医给我打电话:“兜兜又犯哮喘了,你多长时间能过来把她接回去?”“40分钟。”

每次我都会斩钉截铁地保证,40分钟后一定到达,从来不问病情是否严重到不可控的地步。

元旦节时,我问兜兜:“2013年是你完整地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第一个整年,对于这一年,你有什么话要说?总结一下可以吗?”

兜兜说:“今年我总算相信你是我亲妈了!以前我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你和爸爸过好几天才回去看我一次,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至少不是亲爸亲妈。今年你每天都在,我打电话你就会来陪我,我就相信你肯定是我亲妈了!我觉得很开心、很幸福,总结完毕!”

我问:“你是因为想看看妈妈管不管你,所以才总给妈妈打电话的,是吗?”

兜兜说:“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我就想看看妈妈在不在,管不管我。幸好你每次接了电话后,很快就来了,我觉得你一定是我亲妈,因为你很关心我,能陪我这么久!”

被人依赖着、纠缠着、耽搁着,为人疲惫着、揪心着、奔波着,原来是这么甜蜜的幸福感受!

过去的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亲人、同事、师长的离世,还有几位朋友查出难以治愈的疾病。我问每一个人,这一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他们都说了同一句话:“我后悔没有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人之将死才道出善言?为什么我们明明意识到自己的疏于职责会像污水一样给生活带来无以弥补的瑕疵,仍旧要纵容这种情况的蔓延?新的一年,我会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不再让亲子陪伴像奢侈品一样被束之高阁,不再让留守成为孩子成长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下雨了,兜兜说:“妈妈,你背着我吧?”兜兜妈:“你是不是累了?”兜兜:“妈妈你背着我,我爬在你背上就可以帮你挡雨了。”——兜兜(5岁7个月)踢猫效应生二胎何止钱的问题?“踢猫效应”告诉我们,每件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一旦出现,就会引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连锁反应——更何况生孩子这件事,不仅仅在于生的一阵子,更在于养的一辈子,它会引发多少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啊!二胎新政策出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断地收到短信——亲戚从朋友们纷纷祝我早日好“孕”。婆婆当然更希望我生个大胖小子,凑成一个“好”字,也圆了她一辈子的心愿——抱个孙子。

是的,我也知道多生一个孩子好处多多。比如孩子能有个伴儿,长大后可以相互照应;我们以后养老,多个孩子,老大的责任和压力就能减轻些;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家庭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观念……

但是,权衡利弊后,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昨天一个博友说:“生二胎,经济上拮据几年就过去了。”可是我想说:“生二胎,何止钱的问题这么简单啊!”

一、会不会失去工作?

夏天,我的同学慧慧百感交集地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她生了白白胖胖的小公主嘟嘟;可是到了冬天,就在这周,她忽然发现自己也只能当妈妈了。因为在她休产假期间,她的职位已经落入了竞争对手的囊中。

尽管慧慧在学校期间品学兼优,进职场十年叱咤风云,得到领导一致好评,并且在产假中,她仍坚持学习,考出了高级职称。但是,从保胎到产假结束这一年的时间里,物是人非,她再也回不去了。

当下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一份安定的工作可遇不可求,怎么能忍心拱手让人?她咽不下这口气——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自己人生价值被认可的心理诉求。她不服气、不认输,却不得不换份工作,重振旗鼓。

二、谁来照顾新生的孩子?

生兜兜的时候,我还不到25岁,兜姥姥和兜姥爷都是52岁,我们三个人年富力强,不知疲倦地围着兜兜团团转:我24小时专职照顾孩子,他们照顾我,给我们娘俩买菜、做饭、洗衣服……

现在七年过去了,两位老人已近花甲,更长的一辈人——兜兜的太姥姥和祖奶奶都已是耄耋之寿,完全离不开子女的照顾。我怎么忍心再给父母徒增烦扰,让兜姥姥本就因为胰腺炎消瘦的身体雪上加霜?

况且,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照顾一个孩子这么简单了——兜兜和新生的婴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只靠我一个人,很明显是摆不平的。

三、你能搞定随时擦枪走火的婆媳关系吗?

同事Y某因为生了一个女孩,她婆婆便怂恿自己的儿子跟她离婚。两口子刚开始还坚如磐石的感情,却没能经住几次三番的口舌。油盐酱醋的鸡毛蒜皮听多了,夫妻俩的感情就有了嫌隙,Y的老公渐渐地不愿回家了——是啊,在外奔波操劳一天,谁还愿意回家做夹心饼干?

时间一久,Y的老公有了外遇,小三生了儿子,随后Y被扫地出门……同事的血泪史,让我一直心有余悸。

很多人都劝我说:“爸爸妈妈不能来,让婆婆来嘛!”我试探性地问了婆婆一句:“如果再生个女孩怎么办?兜兜可是想要一个妹妹的。”

婆婆一剑封喉:“生之前都得吃药调节内分泌,差不了!”

婆媳矛盾始终占据着社会十大矛盾的榜首,化解它的大道理人人都懂,什么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尊重、让老公做好沟通的桥梁……但是最关键、最本质的,其实就是一条:避免正面冲突,维持亲密有间的“一碗粥的距离”。

所以婆婆的好意,我心领了。

四、产假减半,你的身体是否可以承受?

第一胎顺产五个月产假,剖宫产六个月产假,可是第二胎的产假一律都是三个月。

生兜兜时我年轻力壮。孩子一过百天,我就被领导提前喊回去上班。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和岗位,我毅然决然地扔下嗷嗷待哺的兜兜,每天早出晚归地“奔前程”。

即使年终过节,我也在所不辞地加班到夜里12点;即使有一次意外怀孕做流产,我也因为单位要突击新系统上线,没有休一天假。这么拼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二十几岁就心脏早搏、心律不齐、心电轴左偏,低血压、低血糖、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这些职业病更是久治不愈。

现在,如果再生二胎,我的身体还能扛得住吗?三个月的产假能否恢复?每晚两小时一次的起夜搭配白天全日制工作的操劳,我还能不能胜任?……这些都是职场妈妈不能逃避的难题!

五、老大谁来教育?时间、精力如何分配?

生二胎给老大带来的心理影响不再赘述,我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了该怎么做:开导老大的失落,培养两个孩子的感情等。但这些都只是短期内要做的心理疏导,从长期来看,职场妈妈的时间、精力有限,怎么兼顾两个孩子的教育,是个大问题。

试想一下,兜兜上到四五年级,即将面临小升初的时候,她压力巨大,需要妈妈答疑解惑,届时她也正值青春期,同样离不开妈妈的陪伴和疏导。可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我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后还要洗衣做饭,哺喂小二,给他讲婴儿绘本……我哪还有时间好好地辅导兜兜?哪还有时间读书、写文,提升自己?哪还有时间听听老公积压了一天的心事?哪还有时间给爸妈、姥姥打电话,聊聊彼此的新鲜事?

我不能接受“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轰”的凑合思想——生了孩子就得养,而养育哪是让孩子吃饱喝足就能万事大吉的?况且,生活不是只有爱孩子,还有爱自己,爱家庭。我能力有限,我怕生了二胎后,自己难以平衡,最后一个都爱不好……

六、最俗的,钱的问题怎么办?

我和我老公都是全职。我们现在养活兜兜一个孩子,都需要有计划地支出,我很难接受再养一个孩子后的拮据生活。

我算了一笔账:

兜兜每月学习古筝500元+国画500元+儿童色彩基础400元+学校学费、餐费2000元+哮喘病医药费1500元=4900元。

我无法保证再生一个孩子后,我们有经济实力让他们俩都能享有这样的生活质量。如果为了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我要拼了命地赚钱,不顾自己早搏的心脏,我做不到,因为现在的我很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要为此降低兜兜的生活水准,对不起,我更做不到——我不能让还没出生的小二,给老大带来任何可以预知的损失。如果两个孩子的教育经费都得减半,我都培养不好,那不如集中精力,把一个培养好。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踢猫效应”。

公司老总因为一大早和老婆吵了架,所以极不耐烦地批评了前来汇报的项目主管:“这点事都解决不了,我要你们干吗!”主管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办公室后,又迁怒于前来请示的下属:“这种事情还来找我解决?你们自己怎么不多动动脑子?”这位下属下班后很沮丧地回到家,无缘无故地批评了儿子。儿子被爸爸的无名火搞得很郁闷,冲着小猫就是一脚:“讨厌,叫什么叫?一边去!”猫逃到大马路上,此时正好有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结果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踢猫效应”告诉我们,每件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一旦出现,就会引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连锁反应——更何况生孩子这件事,不仅仅在于生的一阵子,更在于养的一辈子,它会引发多少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啊!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还是很纠结,二胎到底是生,还是不生?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