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9:09:1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鹏琴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

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试读:

前言

本书是“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之一,学派宗师彭静山教授,为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行医70余年,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耄耋之年在华佗先生“观眼识病”的启发下,集一生学术之精华,创立了眼针疗法。彭老不仅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而且传道授业也不遗余力,被公认为中医界一代宗师,薪尽火传,桃李满天下。

本书原汁原味挖掘整理彭老的代表性著作、典籍等文史资料。追踪成才足迹,简介了彭老16部著作,130余篇期刊论文,静思庐随笔及诗词等。挖掘彭氏眼针形成的历史渊源,凝练眼针疗法的学术内涵和核心思想。介绍眼针疗法的技术操作,观眼识病的内容;规范眼针疗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简介基于优势病种的科学实验;综述眼针的研究进展;分享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独特经验;选登彭老不同时期及创立眼针及发展过程的照片。“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彭老家人的鼎力支持,倾其所有提供彭老的书稿、照片、病例及遗物。最令人感动的是彭老的嫡孙彭筱山先生把彭老使用多年,离世时还放在床头的放大镜无偿捐赠给工作室,以供展示之用,并帮助回忆彭老当年的生平事迹,使全书编写人员多次受到了老中医高尚人格的感召,也深深体会了彭氏厚重朴实的家风。在此向彭老的家人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本书编写过程中研究生荆思琪、王洋、张金娜、佟阳负责整理、编辑、校对等工作,付出很多辛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们怀着对中医事业的忠诚及对宗师的敬畏,殚精竭虑,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尽职尽责完成此事,但对彭老的学术思想的总结仍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未尽彭老学术之精髓。又由于编写人员学识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漏乃至谬错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编者2015年8月17日上篇

第一章 眼针疗法创始人简介第一节 彭静山教授生平事迹

彭静山教授(1909—2003),祖籍山东省济南府历程县城北五里大槐树彭庄,生于辽宁省开原市。15岁学医,师从东北名中医马二琴先生等四位老师,22岁杏林悬壶,临证近70余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耄耋之年创立眼针疗法,被公认为中医界一代宗师。

1951年任中国医科大学讲师,组织针灸研究委员会,开设针灸室,这是西医院开展针灸最早的。1952年全国大力推广针灸,先后编著了《简易针灸疗法》、《普及针灸手册》,为开展针灸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历任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副院长等职。1986年被聘为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1987年应邀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989年被聘为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顾问。1990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名中医,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彭老一生出版著作16本,在国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静思庐随笔”100余篇,为后人留下300余万字的宝贵资料。他多次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任民革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7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满足了多年心愿。

彭老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薪尽火传,桃李满园,被公认为中医界一代宗师。一、学医经过

1909年彭静山教授生于辽宁省开原市内。1918年入开原第二小学,1922年入开原师范附属高小,1924年入兴仁医学社。那时候全东北没有一所公、私立中医学校。学习中医只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家传,彭老的先人并没有做医生的,这当然是谈不到了;二是自学,古语说:“秀才学医,罩里捉鸡”。然而,当时彭老还是不到十六周岁的孩子,文言文都看不懂,哪里比得上秀才?这条道也不通;三是师承,就是拜老师,从头学起。彭老只好走这个途径。(一)彭老的第一位老师

刘景川先生,开原老城人,是不第秀才。当时,辽宁省开原县还是个荒僻小县,进士、举人甚少,实属凤毛麟角,秀才也不多,因此不第秀才也算名流。刘老先生满腹经纶,能作诗,善制灯谜,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但文章憎命,屡试不第,只好设馆教学。

刘老先生的父亲、哥哥都是医生。老先生也研究医学,创办“兴仁医学社”,只占一间房子,南北大炕,共有二十四名学生。北炕十二名读四书五经,南炕十二名读医书。这边讲书,那边写字,彼此互不干扰,每年学费二十五枚银圆。

彭老是孤儿,十五岁时,先父彭泽霖故去,家贫穷,由叔父彭鹤田东凑西拼代交学费。一切都按照私塾的方法,讲书,念书,背书,写字,五更上学,半夜放学,除按时回家吃饭以外,没有运动时间。所安排的课程从《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叫做“四小经典”)开始,加上《四百味药性歌括》,刘先生自己编的《本草汇编》七言歌(即把《本草备要》编成歌诀,如“甘温固表生黄芪,灸温三焦壮胃脾”等等)。倒也合辙押韵,易读好记。而后再学《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所谓“四大经典”,还有《医宗金鉴》的几种《心法》、《中西汇通选读》等,两年来就读了这些医书。刘先生善写医学论文,教给学生怎样写论文,五、六百字一篇的文言文,每周写一篇。理法方药,无所不备。

读医书的第二年,开原考试中医,彼时没有卫生局,由公安局卫生科办理。彭老他们一共有六名同学去应考,只凭念会了上述有限的医书,加上会写医学论文这点本领,竟敢于一试。考试结果,他们六名同学的名字,金榜高悬。但是榜后出了一道布告,上写着他们六个人的名字,说:“查某某六人,试卷虽佳,而年龄过轻,行医未免误人,暂不发给行医执照。该生等努力为之,前途无量!”他们本来是在老师鼓舞下,身入考场,见见世面,体验一下考试的情况,自知不具备当医生的本领。但是,眼看着别人领到“行医执照”,笑容满面,他们既羡且妒,怅惘地回去向老师汇报。老师哈哈大笑,异常高兴。老师的心理是,六名学生全部高中,而且名列前茅,医社的名誉,从此身价十倍,明年的新生将要成倍增加。

然而,实际结果,适得其反。原因是这样:有一天他们的师娘抱着有病的孙女,请老师看病,同学们停下读书,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怎样看病。老师看了半天,一句话也不说,师娘急了,问:“她到底是什么病?”老师也急了,紧张而又难为情地说:“我不知道她是什么病?”

这时全体同学们愣了,互相用眼睛示意,原来老师不会看病!彭老想,我们念医书是为了将来当医生。老师不会看病,不论他讲得怎么好,文章作得怎么高,将来和他一样,也只能去教医经。所以,第三年彭老便退学了。(二)彭老的第二位老师

彭老又投到第二位老师刘景贤先生处,他也是开原老城人,他当时只有26岁。自己开设诊所,字号是“瑞霖医社”。东北的医生都备有药材,诊费药费混合在一起,没有单收诊费开方的习惯。刘先生很有名望,每天求诊者络绎不绝。他看病时口若悬河,高谈阔论,至于病情,只是简单地说几句,给病人丸散药多,开方很少。

于是彭老又产生了疑问:第一位老师,每天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结果不会看病;第二位老师,病人很多,但不谈医理,病人还很满意,据说吃药有效。那么,会讲的不会看病,会看病的不会讲,我们读了这么多书,究竟理论和临床怎样联系,还是莫名其妙。(三)彭老的第三位老师

这时候,开原城来了一位针灸专业医生唐云阁先生。他专用针灸治病,偶然也用一些药,但以针灸为主(东北针灸专业医生,解放前十余年才有,而且很少),病人很多,兼收徒弟。彭老和刘景贤先生都拜唐先生为老师。刘先生在中医方面,是彭老的老师,在针灸方面是彭老的同学。

唐先生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因为病人很多,每天只教两小时。首先教给学生调息吐纳,每人都盘腿坐在炕上,眼睛半闭,叫做“垂帘”,看样子像老和尚打坐似的。以后就是练臂运掌,练气运指。这一套要每天早晚自己练习,不许间断。接着就是挂线循经,学习经络走行。唐先生讲经络的方法也很特殊。讲到哪一经,选一名同学,脱了衣服,把这一经的体表全都裸露出来,用织毛衣的毛线一条,以水浸泡,取出来放在经络循行线上,非常醒目,形象教学,讲得很生动。第三步就是点穴。唐先生说:“点穴要口传心授,每个穴都有特殊的取穴方法,你们不可轻易外传。”到了这一阶段就分班上课,分班的标准,不以学习成绩优劣,而按交学费多少而分。彭老没有钱,和朋友借了五元钱,遂被分在丙班,总共只教了七十个穴。最后一阶段又合在一起,讲配穴、手法,并让看病人,学习扎针。唐先生说:“穴位是主要的,很少真传。”如果续交学费,还可以升级补课。彭老心里着急,但也无可奈何。(四)彭老的第四位老师

开原别无名医,彭老叔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人托人把彭老送到沈阳去学医。

第一天去拜师,令彭老非常惊异。老师的诊所设在他寓所的外院。一进大门,古树参天,花木葱茏,满地繁花似锦;藤萝架、金鱼缸、浮水莲,点缀得幽雅清静;房后叠石为山,山旁一片平地,绿草如茵。后来才知道这是老师舞剑的场所。室内都是高级设备,沙发地毯,图书满架,古玩罗列,名人书画不少。拜见老师的时候,见老师不到四十岁,温文尔雅,举止大方。身穿串绸大衫,胸侧纽绊上悬挂半个黑大钱,当时很奇怪,以后听同学说,这是“王莽钱”,属于珍贵古玩,可值十几元大洋。彭老听了目瞪口呆,舌翘不能下。

幸运得很,这第四位老师是鼎鼎大名的马二琴先生。马老为沈阳名士、学问渊博,往来皆当时名流。马老工诗、善书,尤爱古玩。行医之暇,品茶吟诗,舞剑弹琴。他有七弦古琴一张,每当诊余,铜炉焚以檀香,窗明几净,静坐弹“平沙落雁”等古曲,悠然自得。对大鼓书素有研究,深通声韵训诂,名演员如奉派大鼓刘向霞、京韵大鼓张小轩等均受其教益,得以字正腔圆,蜚声艺坛。

马老原名英麟,字浴书,沈阳市人。因藏有一架古琴,以后又得了一架据说经过古董家鉴定系明朝严嵩之子严世蕃故物的古琴,珍爱倍至,遂自号“二琴”。

马老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东北的全体中医。在伪满时期,日本人主张废除中医。有人说中医能治病,日本人要求实际考验一下,在全东北调查名中医,只有马老声望最高,派人请马老到长春(伪满叫新京)。马老不去,日本人用势力逼去,安置在粹华医院。该院是长春最大的医院,分为十科。每科设医长一人,都是日本人,且都是医学博士。另设中医科,任马老为医长,这是摆擂台比武的形势。

过了两个多月,一名患者经外科医长确诊,为化脓性腹膜炎,决定开刀,吉凶不保。患者不同意,要求马老治疗。马老用金银花一百二十克,龙胆草十五克,佐以公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黄柏,一付痛减,二付痛止,三付痊愈。日本医长检查确属治愈,非常惊异。以后由伪民生部保健司决议保留中医,改为汉医,并改称中药为汉药。

彭老从马老先生学习二年,除了讲解过去读过而不理解的医经字句以外,又补读了《温病条辨》。马老为人谨虚诚朴,为“海内三张”之一的张寿甫先生(名锡纯)之好友(彼时张锡纯在沈阳行医)。当时统治东北三省的张作霖,常请马老看病,人多称赞。马老笑曰:“比如我开个鞋店,张大帅买了我一双鞋,并不等于我的鞋每双都特别好。这不算什么。”彭老跟马老所受的教育,除医学、文学、诗歌以外,主要是高尚的情操,端正的医德品行。马老师教导学生说:“对病人要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不要哗众取宠的开业术;更不可乘人之危斫斧头、敲竹杠。张大帅有钱,吃我的药也和卖给别人一样,八角钱就是八角钱,一元钱就是一元钱。”马老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以自勉:“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可以想见其为人。解放后,马老应中国医科大学之聘,任副教授,中医教研组主任。他传授中医学术,不遗余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二、行医时代(一)行医之始

一九三零年,彭老开始行医,时虚岁二十二。自己开不起诊所,只有在金匾高楼的大药房挂牌行医,社会上叫做“坐堂先生”。医生收诊费,药房卖药,互相合作,双方受益,彭老在沈阳一家字号叫“积盛和”的大药房里,一直干了二十多年,直到全国解放。

初起年轻,没人信,自己又没有经验,遇见重病心里也没有底。举个例子:有一家接彭老往诊,病人是个年轻的女人,一量体温39℃,本来是温热病,吃药可以好。那时候,心里没数,又想治,又怕出漏子。想和别人讲一下,证明她的病重,难保不发生变化。他家人都不在家,只好把房东老大爷找来,当面讲清,病得很重,请他作证,老大爷满口应承。彭老开方时还是战战兢兢,心里感觉不安。第二天接彭老复诊,病好了,病人笑着说:“我的病也重点,你这先生也小点,昨天你可把我吓坏了!”彭老无言可答,很觉惭愧。于是彭老给马老师写了封信:“但愿程门立雪,再侍诊十年。”老师回信说:“初行医者,莫不皆然。治病时要胆大如斗,心细如发,仔细辨证,不耻下问,平时多读一些参考书。”

谈到多读参考书,更是遗憾。彼时沈阳卖医书的只有一家“德和义”书局,一间门市,书少得可怜。那时候没有国家出版社,都是由几个书局出版,鼓楼北虽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但医书不多。买医书只好上南门脸旧书摊,有时可能遇到一些,赶巧了还有善本。

更不幸的是在彭老行医的第二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控制文化,关内的一切书刊报纸都不准卖,书店早存的也大部分不许再卖。据说“商务印书馆”用禁卖图书烧了一冬天锅炉,损失之巨,可想而知。

在伪满十四年沦陷期间,谈不到读书,只在临床治疗方面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病人日益多起来。(二)钻研针灸

全国解放以后,一九五一年彭老就任中国医科大学讲师,组织针灸研究委员会,开辟针灸室,公开对外治疗,以作研究。伪满洲医大积累了大量中医书,珍本、善本、绝版、抄本,搜罗极为丰富(此皆为伪满洲医大时代日本冈西为人、黑田原次等所遗)。

那时候,只有彭老一名中医,西医还没开始学习中医,大量中医书由陈应谦校长(陈氏以后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批准彭老随便看。彭老这时才真正进了中医学的宝库,直感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书彭老久仰大名,无缘相见,现在可随时随地阅读,有的以前连书名都不知道,读来更有兴趣。

彭老读了大量的书,温习了二十年所治过的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感觉到过去读书太少,思想境界狭窄。其间写了几十本读书心得笔记。

过去二十年行医中虽然也用针灸,但只是作为救急及补充疗法,主要以方脉为主。现在专搞针灸,回忆起经络学说,多半忘记。因此,在博览群书中,以针灸作为重点之一,以《甲乙经》、《铜人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为主要学习材料。先把经络原文复习熟了,按着经络体外循行,一穴一穴地自己摸索。唐老师点过的七十个穴,都很准确,回忆起来,容易掌握。其他的穴只好读分寸歌,写在小本上,有工夫就念。治病之暇,边喝茶边读,在车上、在厕中,看电影开演之前,甚至于和亲友会面时,也边谈边看,晚上在枕上默诵经脉篇和分寸歌,往往在默诵中睡去,醒了还接着背,这种功夫虽然很苦,却能收到良效。

双手各持一针,练习直刺、斜刺、横刺、反刺、倒刺、浅刺、深刺、重刺、轻刺等手法。读书的时候把练针枕推到旁边,手里还拿着针,边念边捻。有的同志说彭老搞针灸是科班出身,其实,彭老也是半路出家,通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地有了一些体会。下面是彭老的几点体会。

首先,针灸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像某些人曾认为的那样“十天八天就可学会”。它除了首先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做基础以外,还必须另做一些基本功夫。彭老主张把三百六十经穴弄得纯熟,至于经外奇穴除了肯定有效的如印堂、膝眼、十宣、四缝之类以外,彭老认为没有必要层出不穷地找什么新穴。因为,距离经穴周围一寸五分以内还是经穴范畴,无所谓新穴。

其次,无痛扎针有许多方法。彭老的方法是十二个字:“准确找穴,躲开毛孔,迅速刺入”。找穴一要“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二要找病穴,即有压痛或以指压穴时指下有坚硬、虚软、条索状、小包、硬节等感觉,谓之病穴。如不是病穴,应该更换。穴取得准确,要躲开毛孔。皮肤上有若干星罗棋布的冷点、温点、痛点,躲开痛点就可以避免针刺疼痛。痛点无法辨认,经过长期体验,凡属痛点多和毛孔一致,针时要在几个汗毛孔的中间进针就可以不痛,还应迅速。《难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要发挥左手的作用,左手在针灸时作用大于右手:一可以找穴按压掐穴留痕作为针刺的记号,消毒后手指不必再去摸穴;二用长针时可以挟持针体配合右手;三如病人体位移动即可用左手矫正;四针前可用左手四个指头比齐在穴的上下切循,使经络流通以增强疗效。至于使用补泻手法和起针也都需要左手协作。三、创立眼针疗法(一)眼针疗法的缘起

由于特殊的原因彭老右耳全聋,左耳听力下降到90分贝。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用眼睛察看病人的形态、表情、面色、舌苔,用耳朵听病人的呼吸、声音,询问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和发病过程,最后切脉。由于耳聋,病人讲话听不清,失去了闻、问两项,不仅成了“二诊”医生,而且无法量血压,听心肺。病者慕名而来,纷至沓来。则因失去两诊,徒唤奈何!为了恪尽一个医生的天职,解除病患的疾苦,于是便想在视力方面创新路,设想以望、切二诊之长,弥补闻、问二诊之短。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翻阅劫后余书,终于发现了线索。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里载有华佗关于人生了病在眼的白睛上有形色丝络显现,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的一段话。虽然全文仅108个字,彭老却如获至宝。经昼夜把玩,冥思苦索,终于拟出“观眼识病”的设想。由华佗提的五轮设想用八卦划分眼睛为八区,内联五脏六腑,外察形色丝络,试对病人先观眼后切脉,或先诊脉后看眼,互相参照。日里应诊,晚间总结,摸索前进,经验日丰,准确率逐渐提高,给诊疗以莫大便利。到了1974年,观眼识病积累了一万多病例,准确率达到90%,把望诊向前推进了一步。

1974年,有一位胆道蛔虫患者疼痛不可忍受。彭老正在写处方,患者家属凑在他左耳旁说:“开方、抓药要很长时间,再回家煎药,病人实在受不了了!大夫,有能尽快止疼的办法吗?”此证用针刺胆俞穴,15分钟可以止疼。彭老忽然想到,此患者眼睛的胆区丝络鲜红,如果在胆区扎一针能否也奏效呢?于是取了一支短针,在病人右眼胆区扎了进去。这本是大胆的尝试,然而竟针入痛止成为奇迹。病人欢喜而去,彭老由此产生了研究眼针的兴趣。尔后试验治疗痛苦最大、服药无效的12例病人,均奏奇效。于是眼针作为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在临床中显现了它的端倪。

既之,彭老又主管针灸科,于是就大力开展在眼区定穴针刺,对凡属针灸适应证的疾病,都用眼针。从此,眼针的临床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医疗的奇迹也就层出迭见,颇令人欣慰。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一少妇做人工流产后小腹疼痛不能忍受。伏在诊查床上呻吟。问明原因,以眼针针其下焦区,针入痛止,欣欢而去。

伍某,女,19岁。每次例假即发生痛经,疼痛难忍,用眼针刺其双下焦区即愈。

刘某,男,50岁。患重症肌无力,不能睁眼,走路时须用手指扒开眼皮,否则就不能迈步,用眼针三次治愈。

有一位颈椎骨折的病人,骨折治愈后忽然右腿不能迈步,但可以屈伸,亦不疼痛,只好每日屈着右腿,架着双拐走路,已患病8个月苦恼万分,听说眼针有奇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院求治。诊察其面色微黄,舌无苔,六脉沉细,左尺尤甚,看眼右眼下焦区络脉浅淡。原于骨折,肾主骨,肾阳已虚,失其矫健动力,导致不能迈步。让其仰卧,直腿抬高试验,左腿抬85cm,右腿不能抬起。针其两下焦区后,左腿抬90cm,右腿抬10cm。二诊时,右腿感觉轻快,架单拐行走。针下焦区后,左腿抬高90cm,右腿抬高30cm。第三次来时,还架一拐,当手杖使用。针下焦区后,左腿抬95cm,右腿抬70cm。病人欢喜异常,鞠躬致谢,扛起单拐,行动自如地走下楼去。

由此例想到,下焦区可使瘫腿恢复,则上焦区对瘫臂或亦有效。试治中风偏瘫,竟出乎意外的成功,从此眼针竟以治中风偏瘫而受到病人的欢迎。

在贵阳开针灸手法研究会时,水利电力部驻贵阳某单位的一位老同志患中风一年,下肢能够走路,一只左臂不能抬起,多方治疗不效。贵阳医学院邀会诊,检查其上肢无肌肉萎缩,肩肘关节亦正常,只是怎么也抬不起来。于是用眼针刺其上焦区,针才刺入左眼上焦区,左臂立即抬起。病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沈阳政法学校副教授李某的父亲突患中风,左侧偏瘫,不能动转。在左眼上、下焦区针刺,左手足应针而动。又治疗5次,竟获痊愈。

辽宁省公安厅一位主任,由于搬东西扭伤,脊柱不能前俯后仰,亦不能左右侧弯,但四肢活动如常,仍可走路,唯脊柱强直难动。诊脉两尺无力,看眼下焦区络脉鲜红曲张。针其两眼下焦区,用框内点刺法在两眼下焦各点刺3下,立即可以弯腰仰背左摇右晃,欢喜而去。

从此,眼针治疗中风的名声传扬出去,病人来的很多。至1982年据167例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总有效162例,达97%。病程3个月以内的病例,针一次后可走路者23人,举手过头者7人,能说话者2人;针两次后可走路者18人,举手过头者3人,能说话者1人;3个月以上的病例,针一次后可走路者3人,针两次后可走路者1人。(二)眼针疗法的验证

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适应证与针灸疗法相同,对经络病候的主要疾病如中风偏瘫、急性扭伤、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胆绞痛及各种疼痛证候均有迅速而良好的疗效。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进一步改进和确定了眼穴方案。辽宁省卫生厅于1982年邀请专家鉴定,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眼针疗法作为微针疗法的一种终于诞生。

1983年新华社记者王勤学同志首先采访,写了《妙手银针除病患》的报道,发表于《健康报》,引起国内针灸同行的关注。

1984年《光明日报》科技开发公司筹备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会后即举办北京市眼针学习班。计有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协和医院、三零一医院等12所著名医院的14位针灸医生学会了眼针疗法。他们将眼针运用于临床,均取得很好的疗效,有的已发表了眼针方面的论文多篇。《光明日报》科技开发公司同我又在当年9月与云南中医学院在昆明举办了眼针学习班。学员来自云南、广西、四川、陕西计150人。病人也来自上述四省(区),每天超过100人次,以中风偏瘫为最多。一位昆明的武术家患中风偏瘫,行走困难,经过眼针治疗一次,即手足灵活地表演了八卦拳。云南中医学院电教室有录像,颇为生动。1986年辽宁中医学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在京联合举办眼针学习班,学员来自18个省。以后彭老又利用各种针灸会议的机会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长沙、哈尔滨、合肥以及华佗的故乡安徽亳县等地讲授眼针疗法并做临床表演。经过几年的传布,眼针疗法终于在国内逐步得到推广。

1985年彭老在深圳的“辽宁深圳疑难病治疗中心”应用眼针,引起香港针灸界的很大兴趣。1986年新华社记者姜敏同志采访后,把眼针疗法列入国际要闻向国外播发,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有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国针灸学者、临床医生先后来沈阳对眼针疗法进行考察、学习,亦有国外病人专来求治。1987年10月,以日本健康之友会为首,国际技术者联合会、日本针灸师会、《医道日本》社等十几个单位邀请彭老访日讲授眼针疗法。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针联第一次针灸学术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代表,听彭老讲了眼针疗法。1988年4月日本富士电视台专程来沈阳为眼针疗法临床录像。6月应邀第二次访日,以东京、大阪为中心,在大阪首次讲授眼针疗法,受到大阪针灸医生的热烈欢迎。同年8月有美国针灸医师、日本几个针灸学术团体50余人来学习眼针疗法。可以说,眼针疗法业已走向世界。(注:以上选编自《眼针疗法》一书序言)第二节 学术成就一、16部著作简介

彭老自1954年编著《简易针灸疗法》,一生著书15部,仙逝后,由其曾外孙王春月整理出版第16部。16部书记载了彭老的学术思想和主张,反映彭老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水平及学术贡献。为各个时期的针灸或中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简易针灸疗法》

1954年,全国推行针灸疗法,苦于没有白话文针灸书籍。彭老将其在中国医科大学时的教学笔记进行修订,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平装一册。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学习针灸的工具书。彼时每次印刷三千册,这本书积累发行十六万册,对初期推广针灸起到一定作用。(二)《妇科病中药疗法》

1954年,编著《妇科病中药疗法》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平装一册。本书是彭老为沈阳市开业医务人员学习会所编写的讲义,经过修订整理成书。采用中西对照形式。计分月经疾患、带下疾患、胎前疾患、产后疾患、不妊症、乳房疾患、前阴疾患、妇人杂病、验方选浆、妇人病单方等十一章。全书对妇人病之症治,均作重点提出,书末并附载“处方篇”,以利检查。适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之用。(三)《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

1955年《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1956年为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平装一册。本书以临床常见的神经衰弱、肺结核、风湿性多发性关节炎和慢性胃肠炎等四种慢性病研究用中药及针灸的治疗方法。书中对四种病的分类、病因等引用一部分巴甫洛夫神经活动学说;但仍着重说明祖国医学对该四种病的认识。中药疗法则是总结已往的经验,采取古今有效处方、验方、秘方等;针灸疗法是利用数十穴位,简单扼要,以实用为目的。本书旨在研究发掘祖国医药疗效,以供临床医师的参考应用。(四)《普及针灸手册》

1959年,编著《普及针灸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平装一册。辽宁省决定在1959年“十一”前,在全省卫生人员中普及针灸。彭老受辽宁省卫生教育所的委托而写成此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单明确,不用教师讲授,自己就能学会和掌握。内容计有七个部分:什么叫针灸;经络和穴位;针灸主要穴位;针灸的基本知识;治疗选穴;针和灸的操作方法;针灸时的注意事项。作为初学针灸的入门向导,使针灸疗法普及起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五)《普及针灸手册》增订本

1966年,彭老编著《普及针灸手册》增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平装一册。彭老将参加我省首批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体会到广大劳动人民热烈欢迎针灸疗法。在农村用针灸治疗许多病,参加了朝阳专区举办的三期针灸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从而在《普及针灸手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增订,共分六个部分:针灸简介;针和灸的操作方法;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有关问题;针灸主要穴位;农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找穴配穴歌。选用了47个穴,灵活选取运用能治疗四种常见疾病,便于赤脚医生的自学针灸的参考。(六)点评《内照法》

1981年,[汉]华佗元化撰,彭静山点评《内照法》,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最早提出《中藏经》和《内照法》是华佗遗书的是《华佗别传》。葛荫春《古今名医言行录》谓:“是书久失传,清光绪六年(1880年)上虞徐舜山先生沛,得于沪上旧书摊。徐君因而校证讹错,序刊于上海。”《华佗别传》:“邓思,乃邓处中次子,幼从佗游南北。邓处中好道,隐于少室山。颇知医,不欲以医显。鉴于先生之祸,便绝口不谈医。又恐先生久,颇得其心传。乃与吴普等,集先生遗方三卷,内照法一卷,合以中藏经论四十八篇,共分八卷,刊以问世。”《华佗别传》所云有可信处,处中自称为先生外孙,其子思幼从先生游,符合“华佗年且百岁”之说。但汉时无印刷术,“刊以问世”又不合当时情况,或“抄以问世”之讹误。唐高宗第六子李贤,召集诸儒共注《后汉书》,华佗传注中引证《华佗别传》凡四次,占全注三分之二。是《华佗别传》在唐以前即已流行,“刊以问世”为讹误无疑。

清•阮元(乾隆进士,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历官中外。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著述甚多,精于鉴别古书)称《中藏经》为六朝时物。观王叔和著《脉经》已引《内照法》中语。而不言其出自佗可证也。《中藏经》为孙星衍收入《平津馆丛书》。光绪辛卯周学海又收入《周氏医学丛书》,并附有《附方》一卷,《内照法》谓:“原刻讹脱,不可读。今检内经诸书,略为厘正如右。而差错仍多,无书可据,未敢串改。钱塘胡氏《百名家书》,《格致丛书》,两书中有《华佗先生内照法》、《内照法》各一卷,愧未得见也。”

周氏,胡氏皆为清末著名藏书家,精选名著,收入丛书。迄今《内照法》一百余年无单行本矣。彭老于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善本《周氏医学丛书》中见之,甚为欣喜,当即复印,而加点评,以供研究华佗学术之参考。(七)点校《华佗神医秘传》

1982年,彭静山点校《华佗神医秘传》,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平装。《华佗神医秘传》,原题“古代真本”,[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全书共二十二卷:卷一华佗论病理秘传,叙诊断之奥秘;卷二华佗临证秘传,明治疗之心法;卷三华佗神方秘传,收麻沸散、神膏等许多为其他医书所未载的原方;卷四至十九,分述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科、鼻科、齿科、喉科、皮肤科、伤科、结毒科、急救法、治奇症法、兽医科等药方一千一百余方;卷二十为附华佗注《仓公传》。对研究祖国医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据一九二二年古书保存会藏版、上海大陆图书公司排印本校点,订正诬误,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八)《药笼小品》

1983年,彭静山编著《药笼小品》,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平装。本书共收载有关中药知识方面的文章30篇,其中介绍辽东人参中药收藏知识1篇、中药配伍禁忌知识2篇,常用中药六陈、白术、茯苓、甘草、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大黄、槟榔、雄黄、乌梅、桃仁、荷花、菊花、附子、红山栀、决明子、黄精、石膏、杏仁、李子、黄瓜、牡丹皮等中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27篇。书中除介绍中药知识外,还引用了有关的神话故事、典故及名人的诗词、歌赋等,可供中医药人员学习参考。(九)点校《医学摘粹》

1983年,清•庆云阁著,彭静山点校《医学摘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儒书,因母病几为庸医所误,因思“为人子不可不知医”。所编著《医学摘粹》研究三十六年,出版五次,愈出愈精,由北京而甘肃而沈阳,为当时最畅销之医书。本书重点在于“古为今用”即使用经方,以《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为基础。辨证施治可以适用于一切病疾,为此,首先对《伤寒论》原文加以考证。本书是以黄元御《伤寒悬解》为蓝本,在点校时为了考证《伤寒论》原文而采用了三种不同版本。以明•赵开美翻刻林亿校本及宋•成无己注释本为主,以其他十一种为勘校参考资料。(十)校注《脉度运行考》

1985年,彭静山校注《脉度运行考》,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脉度运行考》据光绪戊戌(1898年)孟夏滇省刊版本校注。本书根据《内经》的理论,对十二经气血流注,进行了重新考定,提出了每一经的长短和在某时某刻某分与某经相交接的问题。其看法有独到之处,为研究子午流注,提供了新的参考。这是一本稀有的孤本、珍本、善本书,仅云南图书馆藏此一册。不但书是孤本,其内容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不同于经脉循行十二经气血流注即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传统老套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戌包络,亥三子胆丑肝通。”根据《难经•一难》的理论:“故五十度会复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这本书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定时取穴针法提出了新的课题。(十一)《针灸秘验》

1985年,彭静山,费久治著《针灸秘验》,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载彭老一生的针灸临床经验及心得感悟。彭老在前言中写到:“针灸疗法的优点很多。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可以医治疾病,也可以增强体力,预防疾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药物配合。它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在工厂还是在田间,在车船上还是在飞机里,都可以用针灸治疗突然发生的疾病,随时随地为人民解除痛苦。它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只需几根银针,一盒酒精棉球,就可用来治病。它容易学习。针灸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并非神秘莫测,只要下工夫用心学习是不难学会的。本书是我和费久治医师合著的,主要是总结我们多年的临床治疗实践经验。我们各有自己的经验,各有自己的心得。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心得体会加在一起就比较丰富了。这也就是本书的特点吧!”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针灸要旨,包括:针灸六要,选穴准则,配穴纲要,针刺手技,灸法要诀,针具妙用,鼻针疗法。下卷为针灸秘验,包括:病位分部针灸疗法,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每一种疾病均附有典型病例,临床可操作性极强,已成为针灸临床的工具书,屡试屡验。(十二)《华佗先生内照图浅解》

1985年,彭静山著《华佗先生内照图浅解》,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华佗先生内照图》共二卷。第一卷,解剖画出了人体五脏六腑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并论述了生理病理;简明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第二卷,即《内照图》。从脉息节要、五脏之病、五脏相入、脏腑相入、脏腑应五脏药名、脏腑成败等六个方面,论述了疾病的辨证施治问题。在第二卷末,后人还加入了元代名医郭之才所著《产育》、《小儿秘方》及禹益之《运气要诀》等内容。本书根据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华佗先生内照图》手抄本进行点校浅析。(十三)《针灸十绝招》

1986年,彭静山著《针灸十绝招》,大方广出版社出版。彭老自序如下:中医原来不分科,所谓“一人而兼十三科”若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认为是不可能的。然而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不论哪一科其诊断方法、辨证程序、处方规律都是一样的。所以中医治病观察病人的整体,对哪一科的病都可以适用。针灸是治病的手段,使用各种针具,根据经穴或经外奇穴,选用恰当,能够手到病除。正如《百症赋》最末一段话:“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里之玄,始达妙中之妙。”我临床60多年,以针药并举而取效,有时只用药不用针,这是中医普遍的治疗手段。有时单用针不用药,甚至只扎一针而针到病除,谓之“针灸十绝招”。在这本书里发表的不只是“十种方法”,因为“十”是整数,说来顺口。就像《百症赋》治疗96种疾病,如果说《九十六症赋》感觉有些拗口,所以名为《百症赋》。因此,本书介绍了18种治疗某些常见病的绝招,这些绝招均是笔者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十四)《经络功法》

1990年,彭静山著《经络功法》,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彭老在书前的开场白写到:我生于1909年,今年八十一岁。在中医专家门诊,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病人第一次慕名前来求诊,看我顶多过花甲,往往以祝愿的口吻说:“祝您老活八十岁!”意思是,你还能给病人治病二十年,你还不高兴吗?我的回答却出乎病人意外。“我今年已经八十一岁,如果照你的话来说,去年我就完了!”病人立即改口说:“一百岁,一百岁!”并且表现出十分抱歉的神色。出现这样的场面,无非是因为我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头发不白,脸上没有皱纹,身子骨笔直,走路飞快,从早上七时半就上班,有时一口气工作到十二点半或下午一点,诊治五六十位病人,毫无倦容,写字手不颤,看新五号字的书报也不戴花镜,走十里二十里路毫不疲倦,这哪里像八十一岁的老人呢!1988年,我两次应邀赴日本讲学,用《辽宁日报》海外版记者窦志坚先生采访报道的话来说:“被日本同行称誉,日本《朝日新闻》和富士电视台为此大加宣传,一时间,求诊者如潮,赞誉声四起,‘眼针’热潮,风靡日本。”我发明的“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往往针扎下去,病人立即离床行走。日本记者纷纷来访,他们进入我所应诊的诊室往往奇怪地说:“这屋里哪有八十岁的老人呢?”说我不像八十岁的老人,这还只是从外表来看。我的健康检查结果,心电图正常,血压不高,心肺无病,脊柱正直,消化系统良好。我个人的生活日程:早六时起床,洗脸刷牙,收拾床铺,擦抹写字台,坐在软椅子上读书,六时半或七时早饭后上班,从家走到医院需要五分钟,这是我散步的时间。进入诊室,经常把早已候诊的五六十位病人一口气看完,午饭后,睡一小时,精神焕发。下午在家读书、看报,阅读大量来信,接待来访客人。晚饭后写回信,读书或写文章,电视如有好节目,看半小时左右。唯一的嗜好是读书,不读书则心情不愉快。晚十一时练功十五分钟,洗澡,十二时卧床,五分钟后入睡,神清梦稳。如此生活,数十年如一日,逢年过节,星期假日,雷打不动。近三十年来没有生过大病。有人问:“你是医生,是不是常吃抗老延年的药物呢?”我爽快地回答说:“不吃药。”又问:“那么你练气功吗?”我说:“不练。”人以为奇,我自己却得力于“晚十一时练功十五分钟”。这种功法要从头细说。

经络功法,有人称为“彭氏功法”,实际并不是我发明。它是古代秘传,鲜为人知,待我从头说起。我幼年身体单薄,可以用“弱不禁风”来形容。七八岁的时候,上街遇见大风,我顶风走就张口喘气,前面必须有人给挡风,姐姐常作为主要的挡风人,至今不能忘怀。以后身体逐渐好转,但比正常的儿童还差,由于不爱运动,身体发育不良。十六岁学医,体质虽弱,记忆颇好。二十二岁行医,直到五十岁,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吃饭不香,身体不胖,动作迟缓,反应很慢,伤风感冒是经常的。幸喜生平不知烟酒味,基本上不挑食,高粱米粥、苞米面饼子吃得蛮香,豆腐更觉可口。二十二岁以后在药房坐堂行医,对于盛情招待的美味佳肴,也从不进食多量,因此,身体从不发胖。只是除了治病、看书以外,一无所能,简直就是个书呆子,形容清瘦,好似病夫。

那么,我老当益壮的后劲是哪里来的呢?这话要从三年灾荒开始。20世纪60年代初,连续三年灾荒,人人消瘦,自不待言。记得有一次到中国医科大学出席学术会议,我上台讲话,忽然上气不接下气,勉强讲下去有气无力,没精打采。以后著名外科教授陈淑珍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看你完啦!”可见消瘦得令人吃惊。有一天我上省政协去开会,秘书处长郑平同志惊讶地说:“彭委员!你怎这么瘦哇?”我说:“现在有谁不瘦?”郑平说:“不,你瘦得特别厉害,都吓人!”我无可奈何地说:“那有什么办法?”郑平说:“有办法。政协正组织常委上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编者注)疗养,你虽不是常委,也让你去。”谁料这一去,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学会了以“床上运动”为主的练功法,经过逐步发展补充,现在统称为“经络功法”。

本书八种功法都和经络学说息息相关,深入浅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学会,可无师自通。功法最长的15分钟,最短只需3分钟,节省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不费钱,不用药,去病防病,益寿延年。(十五)《眼针疗法》

1990年,《眼针疗法》,彭静山著,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本书阐述了眼针的理论依据,眼区的划分及白睛络脉形色的变化;眼针穴位、针法、适应证及配穴原则、注意事项,眼针八区十三穴的研究,眼针治疗常见病的临床资料等。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眼针的著述,对针灸教学、医疗、科研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十六)《彭静山医文养生集》

2012年,彭静山著,王春月整理《彭静山医文养生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近代辽沈名医遗珍之一。本书包括杏林钩沉、医理探讨、临证实录、药笼小品、静思庐随笔、养生心法。杏林钩沉介绍了一些中医名家的轶事。医理探讨与中医发展介绍了彭老对中医的研究;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沈阳中医概况。临证实录介绍了常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简单易学。药笼小品介绍了数十种中药的临床应用及趣味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其中引用古文献的药物剂量,均维持原状,未换算成今制。静思庐随笔等介绍了半个世纪前的中医药知识和人生的哲理,语言风趣、诙谐,耐人寻味。养生心法介绍了长寿中医彭静山的锻炼方法,包括古代健身法,经络健身法等。二、130余篇论文简介

彭老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下面从7个方面整理如下:(一)医理研究

中医学习讲“理、法、方、药”,以“理”为先,对中医医理的掌握为学医的基础,彭老15岁学医,熟读中医经典,加之数十年临床经验对中医医理理解透彻,尤其在辨证方面更是有独到见解。在《病人之气血与辨生死》一文中,彭老强调了气血在辨证当中的重要性,人之气血可分为八宗,卫气、宗气、元气、中气;荣血、血液、血脉、精血,气血运行于经络,经络联系人的脏腑与肢节,所以无论外感内伤疾病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另外又列举了临床上的一些危重证候,在《内照法》中归纳为五脏死、五证死、五色死、五声死、五体死、五竭死、五不称死与五视死。在辨证过程中当以阴阳为纲,继以外感与内伤相辅,从八法中确定治法,处以适当方剂,其中经络理论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非局限于针灸科医生掌握,经络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气将形体的“身”与精神的“心”相联系,在人整个病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二)针灸经络研究

彭老为当代针灸大家,对针灸经络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对于《难经》中经络及经络循行的记载,研究得出左右对称的十二经加之督脉、任脉、阴阳跷脉共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经脉长短相接,二十八脉行身一周五十度,并且纠正了难经中一日夜呼吸总数的错误,同时又参阅古籍探讨出三焦经与督脉的起止穴的不同记载。在文章发表后,对于读者的疑问彭老也发文细心加以讲解。对于经络本质与经络测定仪临床应用的的研究,彭老采用辨证前后以经络测定仪测定原穴气血的方法研究100例患者,结果示经络测定仪与四诊虚实的对照符合率可达到86%,为临床对于经络辨证诊治疾病提供参考。对于经络理论在指导针灸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彭老予以高度肯定,根据经络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其作用可用“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来概括,即运用测定经络来预测病人生死,运用经络辨证施治,对于经络不平而出现的疾病可通过调整经络来治疗。经络理论中有一些理论表述不清的,彭老也会用心加以思考,如各经病证的相互联系导致了经络在循行路线上的交叉,《内经》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导致了经络表里相互连贯上出现问题,提出根据《内经》把足大趾定为脾经,足次趾厉兑穴内侧改为大敦,上行与行间相接;足中趾爪甲根中间改为厉兑,上行与内庭相接的设想,探讨了以脐边或脐中测量穴位位置的骨度法,对于任脉经别的问题,参考古籍提出“尾翳”为“屏翳”之误的看法。对于第十椎下的中枢穴,历代描述众说纷纭,彭老参考各针灸大家著作,仔细分析,得出中枢穴为督脉别络,故各针灸古籍大多为将其纳入督脉穴位之中。在针灸的临床应用当中,取穴非常重要,彭老在1980年全国针灸学术会议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循经取穴八法,即辨证循经取穴法、首尾循经取穴法、两端循经取穴法、远端循经取穴法、原络循经取穴法、募穴循经配穴法、郄穴循经配穴法,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于针刺后留针问题,彭老根据自己经验提出应因病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留针二十分钟。彭老虽为针灸大家,但仍然虚心学习,在接触了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理论之后,对其进行完善推广,应用于临床。另外彭老也积极推广针灸的临床应用,并发表文章解答大众对针灸安全性、有效性的疑虑。彭老晚年提出“经络领域学说”,认为十四经为周身划分的十四个领域,是在经络理论上创新。

针灸为治疗技术,其目的是应用临床,彭老在丰富的理论指导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对于《内经》中记载的缪刺,彭老应用于临床,以交经缪刺即:局部缪刺法、循经缪刺法、前后缪刺法治疗膝痛、面瘫、胸痛;以循经取穴即:首尾循经取穴法、两端循经取穴法、远端循经取穴法治疗疔毒、足痛、肩痛均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出了针灸的七方十剂和“一点二穴三线四面”的方法。而其中更是发现了一些奇异刺法,可起随手起效的作用,如结根疗法治疗乳房肿块、痛点缪刺等。在临床中,有些穴位治疗特定疾病有特效,但位置紧要,解剖复杂,不少医生望而却步,如球后、人迎诸穴,对于这种情况,彭老详细讲解了这些穴位的进针手法,并提出针灸医生要有过硬的操作手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量。在针灸治疗的同时,也积极尝试推广其他治疗方法,如用火罐治疗外感病、痹证、咳嗽痰多等;以床上运动疗法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等。

另外在建国早期,快速推行针灸技术以医治百姓疾患,彭老提出学习针灸规划刍议,制定计划,学习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分专科与速成学习穴位,掌握针灸处方与操作手法,并结合辨证论治,为针灸技术的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经络实验研究

为研究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描述指标,彭老指导学生开展经穴声信息传导的实验研究,以健康人与家兔为研究对象,健康者激发大肠经原穴合谷,分别在同经下廉、曲池、臂臑、肩髃、迎香等穴处检测,并在检测穴位的内、外各旁开2cm处对照检测,观察“经穴声信息”的传导特性和阻断血流对“经穴声信息”传导的影响。肩周炎患者在合谷穴激发,曲池穴检测。观察臂丛麻醉对“经穴声信息”传导的影响。家兔实验激发点在其后肢二、三趾间处,检测点在膝上2cm外1cm处,分别观察切断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环切皮肤,环切全部软组织后对其“经穴声信息”传导的影响。实验结果示:在同一经线的不同穴位处大都可以检测到“经穴声信息”传导,“经穴声信息”传导在经穴与非经非穴具有明显差异,提示“经穴声信息”传导似有循经特性。并且“经穴声信息传导”是可以激发的,此种传导也不受神经、血流的影响。(四)中药研究

中医讲究针药并用,彭老长于针灸,对中药亦有深入研究,其发表的“药笼小品”系列文章,将文学与科学相结合,极富科学性与趣味性,该系列共有文章27篇,共记载中药29味,内容包括药物名称由来,药物的生物学特性,历代医学文献中的记载,文学文献中的描述,药物的医学特性(包括性味归经、鉴别、功效主治、方剂、验方、使用禁忌等),现代医学对其的研究等。既能普及中药知识,又可拓宽视野。对于临床常用而又易于混淆的生地与熟地,彭老从性状、成分、效能、主治等方面加以区别,使人一目了然,并且列举了民间验方。对临床常用之人参加以详细讲解。除“药笼小品”系列之外,彭老又单独介绍了几类药物,包括驱虫剂(使君子、槟榔、雷丸、苦楝皮)、滋补强壮剂,分别包括命名、基源、产地、形态、气味、成分效能、种类、鉴别、主治、用法、用量、效方、验方。(五)临床经验总结

彭老22岁行医,临证七十余年,经验丰富,临床诊治每有会意便加以整理总结,共发表经验总结类文章17篇,实为后辈临床借鉴的宝库,现将其整理如下:

风湿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西医治疗效果较差,中医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彭老将其治法进行总结,汤剂可采用古方黄柏苍术汤或身痛逐瘀汤,但两方临床疗效不算稳定。丸剂,彭老的经验方痹痛和合丸,对于各种肢体疼痛都很有效验。发表丸配合舒筋丸也可缓解关节疼痛。另外平时可多食对风湿有治疗作用的药食对治疗有益。针灸疗法:可取巨骨、曲池、肾俞、次髎、环跳、风市、阳陵泉、地机、中封。针刺时可采用置针术、刺激法、乱刺术、单刺法。另外也可采用火罐治疗。

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采用针灸治疗,可取百会、风府、风池、大椎、陶道、天柱、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合谷、大陵、手三里、胸椎点刺、十宣放血、手法上可用震颤术、点刺法、半刺法、屋漏术。

对于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瘰疬,彭老采用火针法或截根疗法,收效甚佳,另外截根疗法也可应用于青年痤疮、疖肿反复发生、乳腺增生、发际疮、皮肤瘙痒、小部位囊肿等症,均有特效。

对于小儿麻痹,彭老用梅花针叩刺治疗,首先针刺患者背部脊柱两侧,上肢麻痹,以五脏腧穴的直线为重点进行叩刺,下肢麻痹,以六腑腧穴的直线为重点进行叩刺。隔日治疗一次,七次为一疗程,经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6.8%。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病势缠绵,可发生在全身各个关节,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彭老将针灸治疗痹证方法加以整理,膝关节炎可于膝上压痛点进针平补平泻,或膝眼、鹤顶、髌底围刺。关节炎可针刺压痛点或小海穴或采用缪刺法。肩胛痛可采用肩三针,即肩髃加腋前纹头上3cm,腋后纹头上6cm;缪刺法;针刺胛缝或针刺同侧条口或悬钟。手指关节炎可针刺八邪,或按压以别针复缠胶布治疗。腰痛者可针刺夹脊穴;肾俞、志室配委中;腹部刺或委中放血。髂关节炎可针刺环跳,配合阳陵泉透刺阴陵泉。一侧手足或上下肢均痛可针刺曲池、合谷、环跳、阳陵,同时配合灸法。

对于脱发患者,彭老采用五苓散治疗,因脱发为肌表经络之证,五苓散利湿,同时入膀胱经,湿去则利于血液循环,使血荣于发,故治脱发屡试皆验。同时也可配合桑叶、白矾煎汤外洗。

对风热头痛,彭老用一味元参煎浓汤饮而见奇效。

对于癔病性拒食症,彭老辨证为脾胃阳衰,治疗上针药并用,针刺四缝,配合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效果突出。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辨证为肾虚、心肝脾阴虚,以十全大补汤治疗,同时牛脊髓炒菜适量加入,以期“以髓补髓”之功。彭老对脏腑辨证理解透彻,对于遗尿症患者2例,以脏腑辨证,一位诊断为膀胱失约,以茯苓甘草汤治疗,六剂而痊愈。一位诊断为肾虚,以肾经原穴太溪行呼吸补法,行针三次而愈。

痛证可发生于全身各处,针灸治疗痛证效果很好,其中尤以缪刺最妙。缪刺,即针刺健侧的一种针法,是“以痛为腧”的发展,彭老以此法治疗偏头痛、腿痛疗效显著。

临证治病,彭老强调认清标本,对于一例心动过缓,久服补血安神,养心定志之品而不效的患者,彭老经过仔细检查分析,得出病标在心而根本在肾阳虚的结论,治疗采取补肾为主兼养其心的治则,以枸杞子、炒枣仁、五味子代茶饮,三剂而效,此病例体现出了认清标本的重要性。(六)中医古文献研究“勤求古训”一直是成为名中医的必要条件,彭老一生一直坚持从前人处汲取知识,其对华佗的学术思想理解尤为深刻,并且对华佗古籍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华佗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汉以前医学可以用“内扁外华”来概括,与扁鹊齐名可见华佗医学地位之高,但由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原因,后世医家对其流传于世的著作有着很大的争议。第一,现今流传于世的带有华佗名字的医书均为后人委托,原因为《汉书》等史书中记载有曹操杀华佗,而华佗医书未能流传的记载,然华佗也有弟子,弟子也有将其学术思想及著作收藏整理的可能,而成现在传世的《中藏经》等古籍。第二,华佗作为中医外科的鼻祖,其外科著作《青囊书》已被烧毁。第三,认为华佗著作《中藏经》、《内照法》为不值一读的伪书。第四,华佗的著作虽误抄、删减,但仍流传于世,其中仍然有供后世学习之处。《随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中共记载华佗有关著作8部,但大部分到现在均已失传,现在可见的有《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内照法》、《华佗先生内照图》。《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后世多认为此书为后人伪托,但根据其文笔,又像六朝人所做,因此也有为华佗弟子根据华氏遗意辑录,编撰而成的可能。《华佗神医秘传》由古书保存会负责人沈骧发现与华佗故乡安徽亳县藏书家姚氏墨海楼中,该书共载内外妇儿养生等各类秘方1103首,应用于临床每多效验。《内照法》曾被王叔和所引用,但未言出自华佗。《华佗先生内照图》载有脏腑图,画工精美,使人如见脏腑,脏腑不能隔着皮肉而见,须通过五脏的声色臭味以察知,脏腑有表里关系,知脏病即与腑病有关,并绘图以显示脏腑形象。《华佗神医秘传》为彭老所整理,其书前附序三篇,分别为孙思邈、徐大椿、沈骧所做,徐大椿生卒年与此书不符,该序显为伪作,孙思邈生卒年虽与此书相符,但又没有佐证孙思邈曾整理此书。该书内容丰富,22卷,23万余言,除收录《中藏经》医理内容外,载有方剂一千余首,此外对仓公医案进行指正,颇能引人深思。另外书中记载的华佗按摩神术,为导引养生之方法,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对于《华佗神医秘传》的问世,也引起了不少学术争论,第一麻沸散问题讨论颇多,前人医书中虽有类似麻药的记载,但均未直名“麻沸散”,该书此方的出现实为令人惊异的发现。第二为人工呼吸《千金方》中亦有记载,所以此法是否为华佗所创仍需考证。第三该书中部分方剂与《普济方》中记载雷同,但基本上还按照古医书的原貌,并非杜撰,错漏也甚少,仍有借鉴价值,并且该书出版后被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疗效。《中藏经》虽然后人对其作者是否为华佗而争议颇多,然其精华在于卷上卷中的四十九篇论文,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详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法,诊脉辨证,言简意精。

对于医圣张仲景及《伤寒论》彭老亦有深入研究,对于张仲景之名,根据《伤寒论》非汉朝之体格,而《后汉书》亦无张仲景之传,故可知仲景之名为王叔和所伪托,然而历代记录张仲景的文献很多,又像确有这样一位大名医了。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也争议很多,史书并无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描述,故猜测可能仲景曾短期代理长沙太守。《伤寒论》的卷数问题,自序中记载为十六卷,然现存十卷,盖伤寒六经为六卷,后附三章为一卷,金匮要略九卷,二书共合恰得十六卷,这可作为解决这一周全的初步结论,《伤寒论》一书是以古代伊尹汤液论为蓝本进行补充编辑的。而其原稿已经遗失。其中“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的说法经过研究也存在错误,实为“一百一十二方,三百九十二法”。对伤寒的注释则以方友执、喻嘉言、程郊倩、陈修园、唐容川、王肯堂较好。张仲景首创辨证论治的中医诊治体系,被后世称为“医圣”。《伤寒论》中虽以方剂治疗为主,但其中不乏针灸治疗的记载,而且辨证准确,针灸遣方得当,由此可见仲景非但懂得针灸,而且善能用针灸抢救各种误治,实为辨证针灸治疗的大师。《伤寒论》虽然名为治伤寒之方,而六经的开、阖、枢,互相关联,由表达里,实际包括表里、脏腑、经络、气血、虚实、寒热、阴阳各证。彭老以五苓散治脱发,甘草干姜汤治遗尿,炙甘草汤治风心病临床效果显著。《医宗金鉴》集前人医学精萃,汇中医百科全书,彭老对其编纂过程内容考证及评价加以介绍。

明代王肯堂好读书,精于医,学识渊博,有民族气节,其所著《证治准绳》,内容丰富而精当,能够名垂青史,可见其具有实用价值。该书成于1597~1598年间,四科都以证治为主,故总称“证治准绳”因证论治,于寒温攻补,无所偏主,是辨证施治的标准,比如匠人的绳墨。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加以赞扬为“详而备,王肯堂。”王肯堂对整理继承扬明以前的祖国医学遗产有相当大的贡献。

汪昂为清代名医,其作品《汤头歌诀》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为旧时学医者入学必读之书,其书广为流传因有如下特点:第一歌诀虽不限于平仄,但音律悉按《诗韵》。第二高度概括,一两句便能包含方药与药味,第三歌诀后面有详细注释。

虢太子尸厥为中医著名案例,扁鹊取外三阳五会针灸而苏醒。但“三阳五会”具体解释众说纷纭。第一《素问》中记载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五会为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第二认为“三阳五会”均为百会别名。第三《难经》载八会,即府会大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五会可取八会中的五个。

导引为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但其文难懂,很难被大众所掌握,故彭老对《导引却病歌》注释,使人一目了然。

清朝时名医辈出,以叶天士、薛雪、徐灵胎为代表,几位大家的行医趣事也广为流传,彭老也撰文对其予以介绍。三、“静思庐”随笔100余篇简介

彭老晚年把自己的书房兼卧室称为“静思庐”,自称“静思庐主”,是生活、写作、会客等的场所,装扮得古朴而典雅。墙壁挂着字画或摆满书籍,因藏书量大,便于查阅,所有书籍都有登记,像图书馆一样分类、编号,形成目录册。进入“静思庐”就能闻到缕缕书香。彭老有两本最珍贵的笔记本,一本为“静思庐诊余随笔”,一本为“静思庐诗集”,记录和剪贴着彭老写作的随笔和诗歌,为后人研究彭静山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资料。四、学术影响和社会兼职

历任中国医科大学针灸讲师,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暨附属医院副院长,沈阳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及沈阳市政协委员,辽宁中医学院副教授、医院技术顾问,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曾被卫生部邀请任《针灸学词典》编审委员、《中医词典》针灸分册审定人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