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9:12:25

点击下载

作者:李占强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试读:

前言

哲理是从点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只有用心去洞悉,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成功与成长的价值。一粒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藏着一个天堂。我们微小的瞳孔映照着广阔的世界,我们有限的人生蕴涵着无限的哲理。用心去发现,将浓缩的真知化为鲜活的智慧,我们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驾轻就熟。读哲理,为学习和生活储备智慧。在故事中畅游,青少年会感到身心完全放松,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或富于智慧或充满想象、或饱含大爱或寄寓深情的故事,孩子们能看到世间的善恶,并拓宽心中的天地。许多故事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本丛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没有人拒绝微笑

单位位于闹市区,上班时间经常有小商小贩趁门卫不注意,偷偷溜进办公大楼,推销商品。有时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工作时突然有商贩敲门,有的甚至不敲门直接推门进来推销商品,打扰我们的工作,让沉浸在材料中动脑筋的我们头疼不已,十分反感。

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敲门走进我们办公室,用格式化的语言礼貌地说道:“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某某公司的驻本地代表,请问你们是否需要电脑清洁纸巾?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给你们优惠。”见多了形形色色上门推销的商贩,专心工作的我们对此很反感。一位同事说:“我们不需要你的产品,不要扰乱我们的工作秩序,上班时间不容许推销商品,请你离开好吗?”深受其扰的我们一脸不悦,给他冷冰冰的脸色。

他并没有沮丧,带着微笑温和地说:“不买也可以啊,允许我给你试一下产品好吗?”还没等我们同意,他很快拿出一包纸巾擦拭我们电脑有污垢的部位,动作十分投入、认真、娴熟,但埋头工作的我们并没有买他的账。见状后他还是礼貌地说了声:“对不起,打扰了,再见!”

片刻,他又来了,他说:“你们领导说了,需要这种产品,请你考虑考虑好吗?”一个同事开玩笑地说:“领导需要就让领导买去,我们不需要,请你还是走吧!”同事的话没有一点儿商量的余地。他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放弃可能赢得的希望,努力详细地介绍他所推销的产品的性能和好处。最终,忙于工作的我们谁也没有理睬他,在我们看来,他很自讨没趣。他使出浑身解数推销,但是,无论他怎么游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动心。最后,他还是微笑着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他又来了。还是一样的诚恳、一样的期待,我们一样的冷漠、一样的脸色,很坚决地拒绝了,并明确告诉他:如果再来打扰我们工作,我们就不客气了。让我纳闷儿的是,不论我们对他有多么讨厌、冷漠、拒绝,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没有一点儿不悦的表情微笑着进来,微笑着离开。我在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早已放弃了。

第三天他还是来了,但得到的还是同样的待遇。我们以为吃了几次闭门羹的他会放弃,第四天不会再来了。没想到的是第四天他又出现在办公楼内。考虑到单位电脑较多,我们答应买他300多元的产品,前提是他必须拿出正规有效的发票,否则不予购买。他的发票是上海市的,尽管有水印,可财务人员不在,我们不能确定发票真伪。最终我们明确告诉他不要了,请他到别处去推销。他眼里闪出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声说谢谢,微笑着告退。

第五天他仍然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带了价值300元的产品,还带了税务部门的发票鉴定证明!我们买下了他的产品。他临走时,我一改往日的冷淡,热情地问:“我真的服了你,难道你就没想到过放弃?有何秘诀?”他一脸阳光,给我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没有一块冰不被阳光融化!没有人拒绝微笑,就这么简单。谢谢,我走了。”

我愣住了,想想也是,我们给他太多冷漠冰霜,但是最终被他的执著融化了。

没有人拒绝微笑,且这种执著的微笑精神,往往是通向成功的道路。

沉默是轶

小时候,老师给我的评语是:沉默听话,是个好学生。稍大一点儿,有长辈谆谆告诫:祸从口出,切记守口如瓶。于是,我一直遵守沉默这个所谓中庸之道,将心扉紧紧锁闭,从不轻易开启。

大学毕业,我应聘到一家报社,跟着一个编辑做娱乐新闻。本来就对娱乐圈“发烧”的我显得比老编辑更能把握潮流,一个娱乐版被我做得活灵活现。

但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我很少在编辑会上说出我的想法。久而久之,我一在众人面前说话就脸红,后来就干脆不说了。遇到老编辑撤我的文章,也不说出我的编辑思想,就一味忍着。心想:反正活是我干的,不用说别人也知道。

我的顶头上司编辑部主任姓文,30多岁,是个怪人。日常生活中,他显得平易近人,可是一旦牵涉到工作,他就变得六亲不认。但由于他能力突出,不论是策划、标题制作、文字编辑、新闻敏感,甚至美术设计排版,等等,都自有一套学问,所以大家对他既尊敬又害怕。

他很关注娱乐这一块,虽然我也有被他骂得颜面无光的经历,但总的来说对于我们版面的进步他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有几次,他很亲切地让我去他办公室谈心,交流工作体会。可是每次他问我在工作上有什么需要表达的观点没有,我的心就紧张得怦怦乱跳,关于如何把娱乐版做得更好的想法差一点儿就冲口而出——但每次我都是忍住了没说,切记沉默是金,切记祸从口出。

转眼半年过去了,其他和我一起来的年轻人都做出了一些成绩,唯独我还是默默无闻。由于我总把话闷在心里,别人并不了解我的想法,我编辑的稿子总是被撤。渐渐地,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一次,文主任请我们这些年轻人吃饭,算是对我们半年来工作的一次肯定。酒过三巡,他变得激动了,敲着桌子对我说:“你的前途渺茫啊。”喧闹的饭桌一下沉寂了,大家都看着我瞧我有什么反应没有,我虽然窘迫着红了脸,却没有反驳他。“瞧,这就是你的毛病。”文主任说,“你才多大,学得这么老成,没有一点儿年轻人的锐气——你如果拍着桌子对我喊‘不要看扁我!’你就还有救!”他嘲讽地说。“其实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在想‘没必要和这种人一般见识’,对不对?”他的话确实是我心里想说的,我这才说了句实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哄堂大笑。

文主任也笑了:“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和你很像。”他说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文主任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年轻的他连着策划一些主题文章,包括约重头稿件。但有一点,就是不善表达。

没过多久,一个提拔的机会降临在编辑部每位成员身上,杂志社要增加一个总编助理的位置。他心想,这个职位应该是非他莫属了。果然,领导找他谈话,让他说说对杂志的看法。他却做和事佬状,不愠不火地简单说了几点。他想着,没必要表达太多,反正工作都在那摆着。

没想到答案却出人意料,一个各方面能力都比他差好远的人被提拔了上去。领导当面告诉他,通过那次谈话,感觉他没什么想法,才做出这个决定的。文主任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吃了哑巴亏。

从那以后,他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以为自己的才华是谁也拿不走的,有才华一定要表达出来,要与人交流。否则,就像是一块埋在土里的金子,被厚厚的尘土埋没了光辉。”

在新的单位,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坚持自己的风格,直陈自己的想法,工作十分出色。文主任说完了他的经历,望着我说:“每一次我给你机会让你说说想法,你都不敢说,是你自己丧失了闪光的机会。”

那个夜晚,我收获了一条永远铭记在心的道理:任何一个满腹经纶、胸怀大志的人,如果只会清高地沉默,那么机遇就会在你手指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沉默很多时候是块铁,会白白葬送比金子更为可贵的机遇。

误会了50年

一对老夫妻,在她们结婚50年后,准备举行金婚纪念。就在这天吃早饭的时候,老太太想:“50年来,每天我都为丈夫着想,早餐吃面包圈时,我都把最好吃的面包圈的头让给他吃。今天,我该自己好好享受这个美味了。”于是,她切下了带奶油的面包圈的头给自己,把剩下的给丈夫。不料,她丈夫很高兴,吻了吻她的手,说:“亲爱的,你今天给了我最大的享受。50年来,我从没有吃过面包圈的底部,那是我最爱吃的,我一直想你也一定喜欢吃那个。”老太太说:“现在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不仅需要沟通,还要有好的沟通方式。沟通就是把信息传给对方的一种行为。”丈夫听了,点了点头,微笑地说道:“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美满。”

从此夫妻俩更恩爱了。

我的加拿大房东劳伦斯

我在加拿大渥太华时,租住在劳伦斯家里。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偌大一套房子,只有劳伦斯一个人住,而且房租相对低廉。

第一次见面,劳伦斯让我很吃惊。年近七旬的老人居然仍能保持身材挺拔、精神矍铄,并不像想象中那般老气横秋。他满面笑容地伸出一双有力的大手,热情地在门口迎接我:“欢迎你,年轻人,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他先领我到早已为我收拾好的卧室放下行李,然后带我把整栋房子里里外外参观了一遍,并不厌其烦地向我介绍水龙头该怎样开关、抽油烟机该怎样使用、家里哪个地方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摔跤等等许多事项。他神情专注,我不好拒绝,只得机械地跟着他。

忙乎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坐在沙发上休息休息。因为刚才劳伦斯告诉我的一切,连小孩儿都知道,所以,我忍不住问他那样做的理由。劳伦斯回答说,他当然知道这些我都明白,但他必须有话在先,这是他的职责。假如他没有事先和我打招呼,万一我在他家摔了一跤,他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我笑着说:“就算真有什么意外,我也不会去告你呀!”劳伦斯的神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我们不能因为没人起诉而置法律条规于不顾!”

此后,每天早上8时,劳伦斯都会准时收拾屋子。天天如此,雷打不动。平时我外出居多,倒也无大碍,可到了周末,想睡会儿懒觉都不成。我不止一次地对他说,我的房间自己整理,用不着他老人家亲自操劳。他对我的话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每到周末,他必会在早上8时来敲我的门,虽然声响很小,但如若我不开门,他会一直敲下去。他说这是他的工作,否则,儿子会扣他工钱的。我这才知道他是帮儿子看房子,并且会得到酬劳。后来,我和他解释了我迟迟不开门并且婉拒他收拾我房间的原因是他打搅了我的休息,没想到,他却反过来一脸迷茫地驳斥:“应该说是你影响到了我的正常工作,因为我要做清洁时你还没起床,严格上讲,这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更何况,你一来我就向你讲明了我每天的工作日程,并且得到了你的当面认同……”唉,面对这样一个倔老头儿,我实在无话可说。

然而,观念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并没有影响我和劳伦斯的交往,我从内心开始喜欢他是我到渥太华一个月以后。一天我外出办事,辗转中不慎坐错了公交车,当我发现时,车已经开出了老远。我正准备往回赶时,突然发现钱包不见了。打车返回住处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情急之下,我决定向劳伦斯求助试试看。没想到,劳伦斯一口答应下来:“就在原地别动,耐心等我来!”

足足过了一个多钟头,劳伦斯才急匆匆地从一辆公交车上走下来。见到我后,他一个劲地表示歉意,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亲自开车,只好坐公交车赶来。明明是我给他找麻烦,他却向我道歉。听他这样一说,我更为感动了。一想到他年事已高,为了帮助我这个外国房客而一路颠簸了那么长时间,我心里的感动就会奔涌。这件事使我和劳伦斯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偶尔,我不外出时,也会在家中自己动手做一些中国菜。有一天,我强烈要求他与我共进午餐,他却说什么也不同意。原来,在国外请客是要事先邀请的,被邀请者要穿正规的礼服并准备礼物。可我和劳伦斯同居一室啊,难道也需要这么麻烦?瞧瞧这个劳伦斯,真是一根筋!

接触的时间久了,我渐渐品味出,劳伦斯的较真儿其实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刻板”,而是一种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嘱咐我注意生活琐事,体现了他高度的防患和自律意识;每天准时收拾房间,是对工作恪尽职守;婉拒我的盛情款待,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礼貌。这种“刻板”或者并不现代,但却是文明的一种存在方式。这种文明,值得借鉴。

学会关心他人,处处考虑为他人提供方便,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的表现,也是沟通中最朴实的技艺。

善待别人

我好像并没有在什么地方得罪了邻居呀,可邻居却将一大袋垃圾放在我们两家门旁边的空处,只要将门一打开,就会闻到一股臭味。一周过去了,那袋垃圾还放在门外。我终于忍无可忍了,心想,你要堆垃圾在门外,那我也堆垃圾在门外好了。

那天,终于凑满了一大袋垃圾。我提着它打开了门,然后把它放在门外邻居放垃圾的地方。突然,邻居的门打开了,我还没有站直身子,于是就又一下子把我和邻居的垃圾全提了起来,我对邻居说:“这垃圾放在门口太臭了,我把它一起拿去扔了!”邻居笑着说:“不好意思,我忘了拿去扔。谢谢你了!”

我提着垃圾下了楼,边走边想,什么忘了,不想提垃圾就算了吧。这人真是懒,连垃圾都懒得去扔。这次算你走运,下次,我还得扔垃圾在门外。

几天后,又凑满一大袋垃圾了,我又把它放在了邻居放垃圾的地方。这次还好,邻居还没放垃圾,也许是还没凑够一大袋垃圾吧。

那天下午,我开门的时候,发现邻居提着两袋垃圾正下楼。一看门外我放的垃圾,没了,是邻居提了。我大声对邻居说:“我正要提垃圾去扔,你倒提了,谢谢你!”邻居笑着说:“没啥,没啥,上次你还帮我提垃圾去扔呢!”这回邻居可真是好心,并不是装模作样,并不是像我上次那样见人开门才提的垃圾,而是在我还没开门的时候就提了垃圾。

从此,我不再在门外放垃圾了,邻居也没再放垃圾在门外。门外变得干干净净。

我庆幸那次邻居及时开门,庆幸我提走了邻居的那袋垃圾,是我先无意地善待了他,他才善待于我。

美好的生活,是从善待别人开始的。一个人,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首先就得怎样对待别人。美好的生活,是从善待别人开始的。

把阳光投射给别人

克雷格是我的好朋友。我告诉他,我的老师对我一直冷淡,似乎很不喜欢我。

克雷格说:“也许是因为你担心他轻视你,你不敢与他接触;他以为你不喜欢他,所以对你不友好。你应该去主动与他打招呼。”于是,我热情地向老师打招呼,边走边谈,原先的冷漠一扫而光。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加拿大,车厢里有一个人,说话舌头打卷吐字不清,没人愿意与他讲话。我主动与他交谈,得知他两年前患了中风,不久前才康复。

他曾是我们乘的这条铁路线的工程师,对这条线路所经地段的地理、历史、风俗和文化了如指掌。

在我们分手时,他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一路上听我唠叨,许多人不愿意费这个神。”

其实我从他那儿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在一家嘈杂的咖啡馆,有一家外地人向我打听这座城市的情况,我热情地作了介绍。

我得知他们来自澳大利亚偏僻的西北岸,那里有一种咸水鳄鱼,其后背如车篷一样宽大。

每认识一个人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

克雷格显然知道这样做的美妙:首先喜欢别人,然后主动提问。如果你将阳光投射给别人,那么会有更多的阳光折射给你!

保住自己的“裤头”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提出“致良知”一说,强调“心明即是天理”,倡导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王阳明早年因反对朝廷宦官,一度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在此任上,他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平时明火执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受审时,他很爽快地对王阳明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任你怎么处置,只请你不要和我谈道德良知。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谈这个的,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王阳明当即就说:“好的,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强盗头目原先是被捆绑着的,脱外衣意味着松绑。于是,赶紧说:“好!好!脱外衣。”脱去外衣后,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就脱内衣。这时,王阳明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强盗头目也说好……庭上庭下两人身上都只剩下一件裤头。而此时王阳明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一听说连裤头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当即来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儿羞耻感。而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种表现呢?一个新生儿是决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为此,强盗头目心服口服,在王阳明所标举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全盘将自己的种种罪行一一如实供出……

这个小故事,提示人们在做人和处世中,哪怕是一个十足的坏人,是一个不屑于“道德良知”的自暴自弃者,但从人性角度看,他仍然可能尚未泯灭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那么一点儿“良知”(当然,这世上也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是彻头彻尾的人面兽心)。虽然“他”很坏,坏到头上生疮,脚底流脓,全身各部位简直一无是处,但倘若“他”还是不愿脱去自己身上最后仅剩的那片“裤头”,那么,“他”最后还是保留了一分自救、自赎的可能性,或者说在沉沉黑夜中尚有那么一丝微弱的亮色,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一丁点儿昭示。哪怕这一丝“亮色”可能微弱到几乎可忽略不计,但有这一丝“亮色”,就会有逆转的希望。

当推销大师碰到老和尚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27岁时进入保险公司开始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中餐都吃不起,并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改造自己?”“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考虑自己?认识自己?”“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这是我们一生中要努力追寻的目标。哪一种事情适合自己干?如何让周围的朋友喜欢自己?可以说这是你事业成功的关键。如入推销行列,首先便是推销自己——你的形象、你的修养、你的气质、你的人格。

给别人一把钥匙

19世纪早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坐落着一个由石墙围起的古老教堂,里面有精美的雕刻、彩绘玻璃和一架华美的管风琴。管风琴向来以宽广的音域和饱满的音色被赋予“乐器之王”的美称。

这一天,教堂里正在干活的一位老管理员,忽然听到教堂避难所的橡木门上传来敲门声。他打开门,看到一位穿军装的士兵站在台阶上。“先生,您可以帮我一个忙吗?”士兵说,“请允许我弹一个小时的管风琴好吗?”“很抱歉,年轻人,”管理员回答说,“除了我们自己的管风琴演奏者外,不允许外人弹奏它。”“但是先生,贵教堂的管风琴闻名遐迩,我远道而来,只为了能亲眼见到它、弹奏它,仅一个小时!”

老人犹豫了一下,悲伤地摇了摇头。“好吗?”士兵请求道,“我的指挥官只允许我请假24小时。过几天我们将开拔到另外一个省,在那里将有一场残酷的战斗。恐怕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弹奏管风琴的机会了。”

老管理员不情愿地点点头。他打开门,招手让士兵进来,然后从衣袋里取出一把钥匙递给他:“管风琴锁着呢,这是钥匙。”

士兵用钥匙打开管风琴华丽的琴盖,然后弹奏起来,宏伟的音符如一排排波浪从管风琴金色的音管中翻腾而出。老管理员震撼了,他的眼中闪动着泪花,在门口的长椅上坐下来。

不到几分钟,教堂门口已经聚满了附近教区的村民,他们朝里窥视,纷纷摘下帽子踏进避难所来倾听,优美的旋律在避难所回荡了一个小时。拥有天才手指的风琴弹奏者完成最后一个音符后,双手从键盘上抬起。

士兵放下琴盖锁好,当他站起转过身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教堂里坐满了人,村民们是暂停手中的活儿来听他演奏的。那个士兵谦逊地接受着人们的称赞,然后从过道中央走过,把钥匙归还老管理员。“谢谢。”年轻人感激地说。

老人起身接过钥匙,“谢谢你!”他一边回答,一边握住年轻士兵的双手,“这是我年迈的双耳听到过的最动听的曲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费利克斯,”士兵回答道,“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老管理员听到这个名字时,眼睛睁大了。眼前的这个士兵,20岁以前就已经是享誉欧洲大陆最著名的作曲家了。老人注视着这个士兵离开教堂消失在村庄的小路上,他喃喃自语道:“我差一点儿因为没有给他钥匙而错过这支美妙的乐曲!”

给别人一把钥匙,就是为自己的心灵开启了一扇门。常常给予别人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你将获得震撼心灵的回报。

一瓶啤酒的内涵

公司成立之初,一位退休的老专家加入了公司的创业行列。正是因为他一手撑起了公司技术开发的蓝天,公司的产品才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公司利润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于是,如何表达对这位专家的尊重和爱戴,竟成了公司首届董事会的一个难题。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稍经推敲都毫无例外地被否定。最后,才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思路,从老专家的为人处事来看,他并不是那种贪图名利和享受的人,他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真诚,因此,只要能表达大家对他的诚意就行。

大家议来议去,才想起老专家有喝酒的嗜好,于是会上决定每天午餐给老专家准备一瓶啤酒,并把这作为公司的制度坚持了下来。

5年过去了,这个规矩从没有被打破,相反,因为一瓶啤酒,还引发了一些故事。

一个南方大老板慕名来到公司找这位老专家,开出年薪30万的条件请他加盟,结果被老专家婉拒了。问其原因,老专家坦言道:“就为了一瓶啤酒!”

那位老板听说了一瓶啤酒的来历后,不屑一顾地说:“我可以给你十瓶、百瓶啤酒啊!”老专家严肃地说:“你连一瓶啤酒的内涵都不懂,我就更不能接受你的聘请了。”最后,那位老板带着无奈和困惑悻悻离开了。

此后几年,又发生了几件类似的事情,却都因一瓶啤酒的缘故,老专家从未动摇过立足本公司的信心和决心。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并能够千方百计地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去做好一件事,往往都不是奔着名利和享受的诱惑,而是出自于一种个人爱好、追求,工作中彼此之间的一份理解、信任、尊重和真诚。

生活中,我们在乎的并不是奢华的享受、丰厚的物质条件,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

信任他人也是一种美德

今年暑假,我想勤工俭学,赚点儿生活费。正好一个高中同学在广州,说能给我找到短期工作。我一放假就奔向广州。到了火车站,恰巧同学有事脱不开身,无法来接我,刚下火车的我,面对这块陌生的土地和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还是有些茫然。“你去哪?”一个粗犷的声音把我从彷徨中唤醒。得知我的去向后,他说:“恰好我们顺路,一起走吧,我可以送你去你朋友那儿。”我打量着他;我们只不过坐在同一列南下的火车上,凑巧位置相邻,一路上交谈并不多;而朋友一再叮嘱我,在这里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相信陌生人。

他看出了我的犹豫,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放心吧,小兄弟,我不是骗子,我只是真的想帮帮你。不信的话你可以看我的身份证……”

我并没有看他的身份证,只是无法拒绝这份憨厚与善良。一路上,他讲述了他当年从新疆到内地求学的往事:“那是我第一次单独出远门。我出门时,村里人一再嘱咐我,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但,在颠簸的火车上,当我呕吐时,有人给我送来了晕车药;晚上睡觉时,好心人给我披上了大衣;我下车后,有热心人给我带路……正是这些善良的举动,把我心中那些关于‘人心险恶’的念头冲洗得干干净净。从此以后,当别人给予我帮助时,我都会充分地信任他,接受他的馈赠。因为我觉得,信任他人也是一种美德!”

是啊,我们总是抱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充满了欺诈,没有了诚信。也许我们原本都是善良的,愿意为他人付出,却总被对方的不信任而弄得心灰意冷;有时候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却总是因为不信任,而拒人于千里之外。我们何不敞开心扉,信任他人,欣然接受他人的帮助。有的时候,信任他人也是一种美德。

信任是一种生命的感觉,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作为对他人的一种肯定,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哪怕是一个信任的眼神,也能在关键时刻激发人的斗志。

友谊之旅

克特和我的深厚友谊,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幸经历的,所有关于同伴的真正意义——信赖、关心、冒险,以及其他所有在我们仓促熙攘一生中,友谊所能拥抱的事物,都在克特和我的深刻友谊中具体展现。

我们的友谊开始于多年前。当时我们就读于不同的高中,是因为体育竞赛而认识的,我们对彼此的运动技巧都很欣赏。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克特在我的婚礼上担任伴郎;几年后,他和我妹妹的室友结婚时,我也当他的伴郎;他还是我儿子尼古拉斯的教父。不过,最能展现我们的友情,巩固我们友谊的那件事,发生至今已经超过25年。当时我们都才20岁出头,还都是无忧无虑的年轻小伙子。

那次我和克特一起去参加一个当地“游泳球类俱乐部”举办的赌彩金比赛。克特赢得门票对号奖,获得一只美丽的新表。我们两人一面开着各种有关这次赌赛的玩笑,一面走向我们的车子,克特突然转身对我说:“史蒂夫,你刚才喝了几杯鸡尾酒,车子还是我来开好了。”起先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但我们两个比起来,克特一向比较聪明,我还是尊重他清醒的判断。“好主意!”我说着把钥匙递给他。

我在驾驶座旁边的椅子上坐定,克特也坐上驾驶座。他说:“我可要靠你帮忙了,因为我不太确定从这里到你家要怎么走。”“没问题。”我说。

克特发动车子,我们顺利上路。车子照旧先颤动着颠了一阵子,不时还熄火得重新发动。接下来的10公里路,我指点方向——现在左转、慢下来、右边很快就到、加速,等等。克特开着车,走起来仿佛有百里长,不过重要的是,那天晚上我们平安到家。

十年后,克特在我的婚礼上诉说我们的坚定友谊,同时透露那晚我们开车回家的事情,令四位宾客的眼里全都充满了泪水。这个故事有什么稀奇呢?我们明白自己不该开车时,都会把钥匙交给别人——至少我希望如此。但我的朋友克特是个盲人,他一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而且那天晚上以前,他从来没有坐过驾驶座。

如今克特是纽约通用公司的顶级主管,而我在全国各地旅行,教导业务员如何和客户培养长期稳固的情分与友谊。我们两人对彼此的信赖及甘为对方冒险的情谊,一直持续在我们的友谊之旅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义与喜悦。

我们两人对彼此的信赖及甘为对方冒险的情谊,一直持续在我们的友谊之旅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义与喜悦。

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

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皮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举着寻物牌,来回走动。写着“一万元悬赏,捡到棕色皮包内票据”的牌子像巨大的聚光镜,把游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她以为重赏之下定会催生出奇迹。

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

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她又急又上火,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而脏乱,神情漠然。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整天在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儿皮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

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意因此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曲解他的好意。

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辩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她走上前去,缓缓地蹲下身子,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姐也谢谢你。

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薄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蹿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买断”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人心险恶,我真后悔把包给了他。所以,当今天下午我又捡到包时,我就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倘若你也诬赖我,我就干脆让那些单据从你眼前消失。

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给了我人世间的温暖。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泪流满面,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

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爱原本就是无求的付出,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激、感恩。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斯帕克斯是纽约的一家标志性餐厅,许多富翁、权贵和名人都经常光顾这里。这天晚上,光临这里的最耀眼的一位人物是王牌大律师大卫·伯依斯,他刚代表美国司法部就控告微软违反托拉斯案做过精彩辩论,在业界广聚影响。伯依斯到来后径直走向了凯文所在的餐桌前,他和凯文因为以前的案子而相互熟悉。

伯依斯加入到了凯文和汤姆的行列,三个人一起品酒聊天。几分钟后,凯文站起身来,到外面接电话去了。餐桌前只剩下伯依斯和汤姆两人,两人以前从未见过面,彼此都非常陌生,但伯依斯并没有离开,而是整整和汤姆聊了半个小时!汤姆后来对我说:“伯依斯先生真的是大家风范。他和我素昧平生,而且又是红透半边天的大牌律师。他根本不需要陪我聊那么长时间。实话实说,我并不是为他过人的智慧、尖锐的言辞或者吸引人的轶闻趣事所折服,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问一个问题,都在静心地等待我的回答。他不只是在听,他还使我觉得,整个餐厅似乎只有我一个人!”

汤姆的最后一句话极其完美地描述了倾听和听的差别。当凯文因故离开后,伯依斯留了下来,并给汤姆留下了长久的良好印象。尽管他们两个都是律师,但名气、资历、影响力都相差甚远,将来有一天汤姆能帮上伯依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很显然,伯依斯的目的并不在此。他显示兴趣,询问问题,毫不分心地倾听,这一切,只是表明,伯依斯在与人们交往中具备了一种可贵的能力或者技巧——倾听。

我不太明白,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并不总是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当事情对我们很重要的时候,我们是能够做到倾听的。和成功人士相比,唯一的差别在于,我们不能始终如一地运用这个能力,但他们能。对成功人士而言,倾听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习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他们的脑子里没有礼貌性地听一下、入神地聆听这种转换开关,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

倾听技能的90%在于听,我们最需要训练的也正是这90%——如何做到集中精力。所以,我发明了一种简单地训练我的客户倾听技巧的方法。闭上你的眼睛,慢慢地从1数到50,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不能让任何别的想法侵入你的脑中,你必须将精力完全集中在数数上。

这个测试听起来很简单,但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一半以上的客户做不到这一点。常常在数到20或者30的时候,那些杂七杂八的想法便侵入了脑中。要么是工作上的问题,要么是孩子的问题,甚至是昨晚吃了多少饭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试想,一个人连听自己数到50都做不到,他又怎么能做到倾听别人的谈话呢?

如同别的训练一样,只要坚持训练,你很快就能通过这个简单的数数测验。一旦你能做到不受任何侵扰地数到50,那么你已经具备了倾听的最重要的素质——集中精力。接下来就是剩余的10%的问题了。当你再一次与人交往的时候,无论这个人是你的配偶、同事,还是一个陌生人,你都要像对待摆在你面前的你最喜欢的东西一样。同时,要借助使用这样一些小技巧:专心听,别打断;不要去完成别人的句子;不要说“我知道”;如果他称赞你,只需说“谢谢你”就可以了,不要说“我不行”、“但是”、“然而”等等;不要让你的眼光转移到别的地方;提出的问题要让说话人感觉到你用心听了他所说的话。

倘若,你能让谈话人觉得,他很受你的关注和尊重,而且他很乐于和你交谈,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初步具备倾听这个能力了。接下来的问题只是将它发扬下去,使之最终成为你的习惯、你的下意识行为。

500公里的友情

刘宏光从深圳去厦门,一个人,骑自行车。

刘宏光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提前两个月就扬言,五一期间他将踩单车去厦门鼓浪屿,问办公室有无志同道合者愿风雨兼程。遗憾,无人响应此壮举。接着,为增强体质,刘宏光坚持每天上班舍电梯而走楼梯。最后,刘宏光真跑去买了一辆山地车。

车行老板深知吹牛不缴税,将车的质量吹得天花乱坠,称即便骑到非洲撒哈拉沙漠都没问题。刘宏光的志向当然没那么远大,他希望屁股下的坐骑能平安无事地抵达厦门就够了。

刘宏光出发了,过惠州,才进入汕尾境内,山地车就老掉链子。是真的掉链子,加速踩几脚,“咔”,链条造反了。就地取材,在路边找根棍子将链条弄回工作岗位,继续前进。用劲踩,想快跑几步,“咔”,链条又蹦出来了。掉了N次后,链条彻底残疾,断了。

当时刘宏光想打道回府,可一想回到深圳,势必遭受公司男女同胞们的嘲讽,便毅然铁下心来,继续奔向未来。

刘宏光站在路边招手。80%的司机大佬视而不见,也有3个大巴车司机仁心一闪,停了车,斩钉截铁地说:“扔了你的破自行车。”自行车要占3个人的空间,横在车厢中间,还阻碍乘客上下,司机不愿意。刘宏光不干,他还指望带着这破车回深圳索赔呢。

运气不算太坏,有辆货车愿载刘宏光去厦门。司机的大脑袋出现在车窗外:“300块,到厦门。”刘宏光差点儿跳起来了,恨不能当场赠送货车司机一个大耳刮子。从深圳坐豪华大巴去厦门,才160元呢。刘宏光咆哮:“你这不是拦路抢劫嘛!”想到自己在深圳买衣服的丰富经验,刘宏光果断地挥刀砍去报价的三分之二还多,“80元。”

司机将一个手掌伸出车窗,不满:“这里到厦门,500公里呢,80块钱,你打发乞丐哪。”

刘宏光读书时,数学常不及格,但他的加减法还是过得了关的。深圳到厦门,总共才500余公里,自己甩着膀子踩了近200里路。他愤怒道:“100元!”“200块,不走拉倒。”司机按喇叭,发动汽车,准备走了。刘宏光涨红了脸,急喊:“算了,成交。”

破自行车扔进货车厢内,人钻进驾驶室和司机平起平坐,刘宏光将一颗悬到半空的心放回原处。

刘宏光问:“老板,你贵姓?”

司机懒得理他,目不斜视,专心开车。车开得快,好似载了军火撒开脚丫子奔前线。

刘宏光不罢休,问:“老板,你是哪里人?”

司机闭着嘴巴,摁喇叭,一只狗横穿公路,夹起尾巴快些逃跑了。

刘宏光叫苦不迭,撞上一个闷葫芦啊,这一路上,乏味。

沉默,沉默,沉默。

刘宏光打起瞌睡来。一个急刹车,刘宏光的身子往前一倾,脑门差点儿与挡风玻璃来一番亲密接触。睁眼,恼火,又是一只狗,毛茸茸的白色京巴狗,吓得屁滚尿流地溜之大吉。一个肥胖的女人,指着车,嘴唇飞快地开、关,肯定是在破口大骂。

情不自禁的,刘宏光叹口气:“唉,你们当司机的,不容易……”

刘宏光没料到,就是这句话,竟敲开了司机紧锁的牙关。刘宏光更没料到,司机的嘴巴一旦开了闸,就如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

司机说,有回不小心轧死一只野猫,被一帮路人围住,硬是敲诈去900元。说该猫是世界名猫,更“不幸”的是,它的肚子里怀着一群名猫。

还有一回车开得好好的,一旁冲出一辆歪瓜裂枣的烂车,故意靠过来,擦了,高价索赔。

司机说,路边扬手搭便车的人多,可没准那人上了车,就摸出一把刀。

司机说,开车这一行,难混,起早摸黑,又累又苦,家里人跟着提心吊胆,哪天回家晚了,拼命压制,却又拼命往车祸上联想。

司机说……

司机越往后说,刘宏光的脑海里就越像洪湖水,浪打浪。接下来,竟有点儿肃然起敬了。到最后,在心里却又隐隐约约生出些厌倦了。

车到汕头,停车吃饭,司机继续他的长篇大论。听司机上下嘴唇没休息地翻飞,刘宏光不停点头、附和。以往热衷于在他人面前逞口舌威风的刘宏光,第一回“虔诚”地当起听众来。

吃饱喝足,刘宏光有心建议采取AA制,还没说出来,司机去卫生间放了一泡水,顺便将账结了。

重新出发,司机自告奋勇开始了个人的“忆苦思甜会”。司机姓肖,陕西汉中人,14岁开始学开车,高歌猛进,一下子,开了18年还没歇手。翻过车、撞死过一头不守规矩在马路上散步的猪、遭遇过抢劫犯、帮人偷运过走私的摩托车零件……现在在福建泉州,承包了一位亲戚的朋友开的货运公司的一辆货车。讲到开心处,又放开嗓门,哈哈笑;讲到伤心处,肖司机唉声叹气。刘宏光跟着笑,跟着叹气——坦白说,刘宏光是在无奈地演出自己的欢笑与感慨。刘宏光对司机说的所见所闻所想愈来愈不感兴趣了,可又不敢断然拒绝,请司机闭上嘴,因为他担心司机将他赶下车去。半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他唯有干瞪眼。

到厦门,已是傍晚,司机没顾得上卸货,又领着刘宏光进了饭馆。

饭桌上,刘宏光掏出200元,递给肖司机。肖司机瞪眼,推开刘宏光的手。刘宏光再次叫苦不迭,惨了,司机要涨价了。不料肖司机吼他:“你这不是埋汰我嘛,你把我当什么人了?”“起初我要收你路费,是因为我和你是陌生人,不认识;现在,我们是朋友,哪能收你钱……一路上痛快,好痛快,到福建来足足4年了,就今天一路上说了个痛痛快快!从没人耐心听我这么一路聒噪不休哩,四周的人全都脚步匆匆,忙啊,忙!即便是谁有闲时听我瞎摆龙门阵,他们也没兴趣哩;即便有人有兴趣听我的故事,我也未必愿意。我一个乡下人,你们城里人,哪个不是敬而远之的,我知道……你这人,够朋友,看得起人,一路上都没皱眉头,竖起耳朵听。”

刘宏光哭笑不得,朋友原来还可以这么结交!毫无声张地,肖司机又一次悄悄付账,算是再次请刘宏光吃喝了一顿。

何等幸福的时光,没掏一分钱,还白吃白喝两餐美味,刘宏光一路顺风,抵达厦门。

末了,肖司机拍拍刘宏光的肩膀,说声谢谢,说声再见,走了。他还得赶时间回泉州,手机一响再响,有人咋咋呼呼吆喝他,一车佛香等着他运往浙江温州。瞅着肖司机的货车扬长而去,刘宏光忽然觉得自己挺无耻,因为自己一路上担任的并非真诚的听众,而是迫于无奈。这陕西司机,只知姓肖,名还未打听到哩。

刘宏光从厦门回深圳,没弄虚作假,吹自己果真勇敢地骑车,光荣抵达厦门,而是坦白交代,搭了顺风车。刘宏光又格外得意,宣布自己的厦门之行,最大的收获并非看到了鼓浪屿风光,而是拦路截取了将近6小时,长达500公里的友谊。

刘宏光用自己铁的事实总结出两条真理:其一,聆听值千金,聆听者比一个擅长滔滔不绝的演讲者更易获得厚重的情谊;其二,某时偶尔遇到的,只有一段路程的友谊,带给人的欢喜,带给人的思考,比半辈子或一辈子的友谊,可能更有分量。

我最需要的电话号码

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听邻居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父亲对于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

父亲开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却从未从他那里得到过像同学们那样多的零花钱。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无论我怎样央求,他从来不肯让我搭他的便车,我总是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去上学。为此,我在心里很瞧不起父亲,有时甚至恨得咬牙切齿。我将母亲的病逝全部怪罪在了父亲的头上,母亲肯定是受不了父亲的虐待而死的。而父亲一直单身的原因,则是因为没有哪个女人受得了他的脾气!

18岁的我就要离开美国去新西兰求学了。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去一个那么远的地方,也是第一次离开父亲这么远。但我对父亲却没有多少留恋,甚至很多次我都希望早点儿离开他,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家。

临行前,我将所有在新西兰求学的同学电话号码都调了出来,存在手机里。我觉得不保险,因为手机也有丢失的可能。于是我又将所有的电话号码全都记在笔记本上,可我还担心笔记本也不安全:如果笔记本也丢失了,我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新西兰该如何是好?最终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电话号码都记在新买的皮鞋里、帽子里、风衣里……这样,即使我遗失了其中一样东西,也可以在其他东西上找到我需要的电话号码。也许正是因为我从小养成的独立习惯,我也懂得出门只能靠自己,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疏忽,但同学们的电话号码是不能丢的。

在机场,父亲破例为我送行。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还从没送我去过什么地方,就是去学校报到,也是我独自去的。所以对于父亲送行时的沉默无语,我已习以为常。旁边几对父母流着眼泪来送他们的子女的场面,也没对我的情绪产生丝毫影响。到达新西兰后,我急急忙忙地翻起了电话本,首先是手机。可手机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竟然是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再细看时,号码后面竟是父亲的名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从来没有给父亲打过电话,甚至连他的电话号码都不认识。很显然,父亲动过我的手机。我又打开笔记本,在笔记本的第一页显眼地写着父亲的电话号码,是父亲的笔迹!我迫不及待地又翻出了其他的东西,皮鞋、帽子、风衣,我一一地将它们翻了个底朝天。凡是我写过电话号码的地方,父亲都在第一行加上了他的电话号码!一向粗心而专横的父亲竟然有如此细腻的心思,他是让我在外面遇到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我在学校里安顿好以后,习惯性地上网收取同学们的信件,我收到的第一封邮件居然也是父亲的:

弗朗科,我的孩子,你现在终于长大了,我等这一天可是等了18年啊。

你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我答应过她要将你抚养成人的。看到今天的你这样自立自信,我真的很高兴。我想,你的母亲在天堂里也会为你而高兴的。但是,当我看到你的电话本上没有记下我的电话号码时,我惊呆了!一个孩子在外遇到了困难,首先要找的应该是他的父亲才对,可是你没有。我想,是不是我对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对你太严格了?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不管怎样,爸爸永远都是爱着你的……

我压抑了18年的眼泪一下子汹涌而出。

提醒“劣等生”

日本东京的府立四中是一所名牌中学,以狠抓智育而出名。

有一个孩子,他在府立四中上学的时候,曾经作为后进生被分到“劣等生组”。这里全部是被学校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他们不爱学习,成绩很糟糕,经常结伙去干一些不好的事。他们抽烟喝酒,有许多不良的习惯。他们对学校十分不满,整天想着如何在学校里造反。

有一天,这个孩子和“劣等生组”的几个同学,进行了一起“破坏学校”的事件:他们在军训课之后,用军训的步枪当棍棒,把学校里一间进行礼节教学的教室,从拉门到玻璃全部毁坏。现在看上去,教室的样子非常狼狈可怕。

这件事闹得非常大,当这个孩子冷静下来后,感到自己闯下了大祸,他做好了退学的思想准备。

当他垂头丧气地走回家,坐在母亲面前,硬着头皮等着挨骂的时候,母亲却没有骂他。

母亲说:“已经做了错事,再后悔也没有用。对这件事,你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只是,恐怕你不能再上学了,今后怎么办?你要好好想一想。”

出乎他的意料,母亲没有指责他,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但这句话却比任何严厉的训斥都更能打动这个孩子,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晚,他在日记里写道:“今后无论怎样,决不再做让母亲为难的事情。”

后来,这个孩子用心读书,不再在学校胡闹,终于成为日本杰出的教育家,他就是多湖辉。

自己做错的事情想想怎么承担,自己的未来怎么面对。母亲寥寥数句,却像警钟在孩子心里长鸣,让孩手羞愧于自己的行为,在自省中改变错误。

妈妈的心就这么高

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关于“非典”疫情的播报,那一个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尽管我们这儿风平浪静,没发现一例,但我还是挺怕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惊惧。这个时候,肖医生给我打来电话,她问我:“明天的采访,你怎么安排?”肖医生是澳大利亚弗雷德·霍洛基金会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国项目部的经理。按照一个星期前的安排,明天我将随同她到乡下跟踪采访。我顿了一下,说:“还是去吧!‘非典’不会影响我们的进程!”

肖医生说:“我等的就是你这一句话。”

放下电话,母亲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她说:“外面‘非典’乱,还是不要去吧!”我反驳道:“这个不去做,那个不去做,吃饭靠什么?”

母亲一脸平静,淡淡地回答:“好的吃不上,咱吃差点。”

我讥笑她:“你的心呀,就这么高!”

第二天,我随肖医生来到高安县农村,寻找白内障患者。在这之前,项目部在眼科普查中,已发现很多白内障患者,然而,真正到中澳复明工程定点医院做手术的并不多。需要说明的是,定点医院一例手术的费用不及正常收费的五分之一,才五百元。我们这次深入村寨,就是来动员患者去做手术。来到一个临山倚水的小山村,肖医生找到一对患白内障的母子俩。母亲近八十岁,双眼只有一点儿光感,几乎全瞎,儿子五十多岁,左眼视力不及0.1,右眼失明。肖医生和他们交流,县医院的医生在旁边当翻译。

肖医生问:“我们查出了你们得了白内障,为什么不去医院做手术?”

那个母亲说:“没钱啊!”肖医生说:“一个人才五百块钱,不贵呀?”

那个儿子回答:“没那么多钱。”

走进母子俩住的屋子,又黑又脏,农具家什摆得乱七八糟,简直不敢相信这里还能住人。确信这是一特困户,肖医生决定给这位年迈的母亲免费治疗。她说:“老人家,我们给你免费做手术,还给你出50块钱路费,你去吗?”这位母亲摇摇头,坚决地说:“不去!”

肖医生第一次碰到拒绝免费手术的患者,惊讶地问:“为什么不去呢?”

这位母亲说:“还是让我儿子去吧!我这么大年纪看不见不要紧,只要儿子能看得清东西,就心满意足了!”她儿子说:“妈,你还是去吧!”

母亲说:“我的心只有这么高,我不去!”

肖医生被这位老母亲感动了,在签免费手术单的时候,把母子俩的名字一起写上去了。

在回程的路上,肖医生讲起了国外白内障患者的事来,她说:“国外的患者,一旦看东西有点儿模糊,还没等白内障成熟,就闹着要做手术,他们要享受生活。可中国的患者,总怕花钱,老替儿女着想,就像刚才那位老太太,心只有那么高,对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想法。”

蓦地,我想起反驳母亲的那句话:“你的心呀,就这么高。”的确,天地间,妈妈的心就这么高,不图荣华富贵,只求粗茶淡饭,甚至不羡光明,安于黑暗,对生活的追求之心降至最低点,企图把世界的痛苦都收进自己的口袋,让剩下的全部快乐都围绕在儿女身边。父母不求儿女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们平平安安;不在乎自己体弱力衰,只祈求孩子健健康康。这颗“不高”的心包含了他们对孩子无限的疼惜与呵护。

过度关心也是一种伤害

刘嘉大学毕业后凭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一家外企谋得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留在了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经过6年的打拼,手头不仅有了一定的积蓄,还与一位漂亮的女孩建立了恋爱关系,准备年底结婚。

上周三,刘嘉通过按揭购买的新房发了钥匙,他特别兴奋。熬了两个通宵设计出了一套房子的装修方案,一下班就拿着方案和效果图匆匆赶往女友家,想和女友商量后尽快施工。“刘嘉!”快到女友家住的公寓楼时,刘嘉突然听到有人呼喊自己的名字,循声回头一看,是自己公司的同事许路,于是赶忙迎过去。“你这是去哪儿?”许路问。刘嘉兴高采烈地说明了缘由。“走,我帮你参谋参谋去!”刘嘉话音刚落,许路就不容拒绝地表明了态度。看着许路一片好意的热情,刘嘉不好推脱,于是两人一起走进了女友家。

一进门刘嘉先把女友介绍给许路,大家寒暄了几句,刘嘉就拿出设计方案和效果图,认真地跟女友讲解起来。讲解完后问女友:“怎么样?是否体现了你的设想?满不满意?”刘嘉的女友看着设计效果图沉思着,许路却立马指着图开了腔:“刘嘉,一进门玄关的墙上不应该挂油画,应该放一面镜子,放镜子的好处是……”“客厅的吊顶……”“还有卧室……”

许路说得很细心,几乎面面俱到,不时还要强调一遍。但他没有发现,刘嘉脸上已不像刚才那么自然,时不时还会撇一下嘴。等到他说得有些口干舌燥时,才发觉一直只有自己在说话,气氛怪怪的。

其实,刘嘉心里早就对许路有看法,只是因为年长几岁的许路,在自己进公司的时候对自己帮助不少,所以才一直没表露出来。

刘嘉刚进公司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面对工作和比学校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经常不知如何处理是好。当时,早进公司几年的许路十分热情地给了他很多帮助,比如工作计划如何制订、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注意什么等等,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帮刘嘉出主意、作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嘉对许路一直心存感激,认定了他就是自己在公司里最好的朋友。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刘嘉逐渐成熟起来,逐步适应了办公室的精彩生活,而许路还把他当成初出茅庐的“生瓜蛋子”时,他对许路的感觉也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许路将“帮助”刘嘉当成了一种习惯,不论什么事情,只要碰到,总要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知识或意见直接讲出来,口气也常常“确定”得有点儿过火,这让刘嘉觉得很不舒服。特别是领导和同事在场的时候,刘嘉对许路的这种“指导”更是十分反感。

就像今天这件事,刘嘉真的感到很窝火:难道我自己房子的装修也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办?看着许路一张一合的嘴巴,刘嘉一个字都听不进耳朵里,只是强忍着,没让喉咙里打滚儿的那句话冲出口——“你是不是觉得我什么都不懂?”

刘嘉为了维持与许路的友谊,一直努力避免和他产生正面冲突,他知道,今天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他也知道许路并无恶意,但自己到底还能忍受多久,刘嘉也说不清楚。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我们播种善意的种子,未必每一次都能收获美好的果实,对朋友过度的关心其实也是一种伤害,这种因善意产生的伤害,虽不尖锐,但却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如不注意,久而久之必将影响朋友间的友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