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07:38:1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

2020年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试读: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B【解析】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它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恰好能得到全部补偿;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它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它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而且可以获得超额收入。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  )。

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

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

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

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答案】A【解析】B、C、D项虽然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相当于人的器官的延长和扩大。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3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关系是因为在它的形式上看不到(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B.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C.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D.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答案】D【解析】马克思明确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价值,从而产生了假象并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4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  )。

A.资本积聚

B.资本原始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垄断【答案】C【解析】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股份公司是指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5成本价格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是(  )。

A.v和m的价值总和

B.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

C.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c+v+m

D.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的差额m【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的相互关系

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

C.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

D.私人垄断资本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其获取垄断利润服务【答案】D【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是以私人垄断为基础的。

7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实质是为了(  )。

A.使受援国增强军事实力

B.帮助受援国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C.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威望

D.使社会主义国家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巩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自力更生能力的加强。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不要求任何特权。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具体体现。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答案】A【解析】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市场取向的改革决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CD三项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但不是题干中要求的“微观基础”。

9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是(  )。

A.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社会总产值的多少

B.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

C.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资的多少

D.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利润的多少【答案】B【解析】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基本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总产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

10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以(  )。

A.发展经济、基本稳定币值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B.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C.坚持货币的财政发行,避免以经济发行为目标

D.多发放贷款,尽量增加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为目标【答案】A【解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所能容许的范围内,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发展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分配货币资金,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简答题(11~1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1阐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谈谈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

a.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a.生产决定分配

首先,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产品的数量。

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生产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

b.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生产与交换

a.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分工越细,交换范围越广,交换规模越大。

b.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交换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比如,商品交换的发展,就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2)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

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目的。

③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反对和抵制有损长远利益的发展,如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以至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这些原理也说明为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

12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

答:(1)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

①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虚拟资本可以不依托于实体资本定期获得收入,还可以独立运动,在自由买卖中获益。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

②虚拟资本积累是实体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资本积累更好地发展。虚拟资本的积累必然以实体资本的积累为基础。

③虚拟资本积累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和实体资本积累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其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虚拟资本的经济影响

虚拟资本不等于虚无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商品经济已经并且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变成虚拟资本以后,货币资本所有者找到了一条直接投资、直接分享投资收益的渠道。银行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因为资本不足不能发展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虚拟资本的存在拓宽了公众的投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来分享高增长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当然也就用资本支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②虚拟资本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进程。随着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按虚拟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来运动。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虚拟化使得诸如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性质就变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

13简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阐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证明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剩余价值总量越大,平均利润也就越高。(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说明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不能仅限于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14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以下,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5简述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和产生原因。

答: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土地经营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由于仅仅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要求劣等地也参加耕作。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则经营劣等地就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只得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中去。这样,势必造成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并且一直涨到与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当经营劣等地也能得到平均利润时,资本家就会去经营劣等地。可见,在土地经营垄断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得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以不同的程度低于由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但出卖农产品时,是以统一的社会生产价格为标准,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超额利润,构成级差地租。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的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而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因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的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①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②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16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与形式。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可能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极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因素以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可能性的重要原因。(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简称“需求膨胀”,它是指如果社会总需求持续地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的情况。

需求膨胀有如下的一些表现: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信贷膨胀,严重时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社会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有如下的一些表现:经济停滞、就业水平下降、投资不足、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严重时会导致通货紧缩。

三、计算题(17~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7现有土地位置相同,但肥沃程度不同的优等、中等和劣等的三块等面积的土地,其产量正好满足市场对该农产品的需求。假设社会平均利润率为20%,投资这三块土地的资本家预付资本及其产量情况如下:

试计算:(1)每担谷物的市场价为多少?(2)级差地租Ⅰ分别是多少?

解:(1)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全部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均为: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100+100×20%=120(元)。

优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6=20(元);

中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5=24(元);

劣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4=30(元)。

在土地产量正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时,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因此每担谷物的市场价为30元。(2)级差地租Ⅰ的求解:

优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6=180(元);

中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5=150(元);

劣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4=120(元)。

而级差地租Ⅰ为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差额,因此优等地的级差地租Ⅰ=180-120=60(元);中等地的级差地租Ⅰ=150-120=30(元);劣等地的级差地租Ⅰ=120-120=0(元)。

18企业价值100000美元的重型机械,平均使用年限10年;厂房建筑物60000美元,平均使用年限20年;其他工具80000美元,平均使用年限4年。该企业生产周期为4个月。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40000美元,燃料30000美元,辅助材料20000美元。该企业雇用工人3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100美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

求: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解:固定资本年周转总值=100000÷10+60000÷20+80000÷4=10000+3000+20000=33000(美元);

流动资本年周转总值=40000×3+30000×3+20000×3+300×100×12=630000(美元);

预付固定资本=100000+60000+80000=240000(美元);

预付流动资本=40000+30000+20000+300×100×4=210000(美元);

预付资本总值=预付固定资本+预付流动资本=240000+210000=450000(美元);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总值+流动资本年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33000+630000)/450000=1.47(次);

因此,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47次。

19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试计算:(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纸币每元贬值多少?(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1)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4000-3500+4000-2500)÷8=1500(亿元)。(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1500÷2000=0.75(元)。因此,纸币每元贬值=1-0.75=0.25(元)。(3)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G=PQ/V。(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为通货膨胀。

四、论述题(20~21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0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

答:(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物质形式来看,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就价值形式来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小,从而对雇佣劳动力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较原有基础有所扩大的再生产。以剩余产品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产生影响。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比重逐渐增大,可变资本比重不断减小,则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追加的可变资本的增长速度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构成失衡,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进行。

21运用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答:(1)社会总供求关系原理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要求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保持平衡,而且要求二者在结构上保持平衡。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②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重要条件。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主要是价值平衡。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则是从实物方面来考察的平衡。

③相对说来,总量平衡侧重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调节,而结构平衡主要涉及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问题。

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呈现新问题

①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②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4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③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④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⑤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⑥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⑦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⑧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⑨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二)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内含扩大再生产是指(  )。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B.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D.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答案】C【解析】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不依靠增加劳动力和原有生产设备的数量,而依靠技术进步,采用更先进的设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来扩大生产规模。

2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答案】B【解析】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等。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不能转移价值,后者能转移价值

B.前者能转移价值,后者能转移部分价值

C.前者能转移价值,后者能使价值增值

D.前者能转移价值,后者既能转移价值又能增值【答案】C【解析】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使价值增值。

4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答案】B【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5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  )。

A.资本积聚不受资本额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B.资本积聚不受社会能否提供追加生产资料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C.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

D.资本积聚比资本集中能更快地扩大资本规模【答案】C【解析】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区别有四点:①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则不是;②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则很少会;③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只能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④资本集中扩大资本规模的速度比资本积聚快。

6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  )。

A.被废除,不再发生任何作用

B.没有被废除,只是改变了内容

C.没有被废除,只是作用发生了变化

D.依然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主要有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的形成和规定,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表现形式。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作用的具体体现。

7国家垄断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主要途径是资本家的省吃俭用

B.主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拨款

C.全部都用于对外侵略扩张

D.最终结果完全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答案】B【解析】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使产业资本迅速扩大,并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国家掌握和控制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垄断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拨款。

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是(  )。

A.多个国家联合起来经营的大公司

B.多个国家通过协议瓜分和占领市场的垄断组织

C.不搞生产只搞国际商品流通的大型垄断企业

D.一个国家的大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广泛设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大型垄断企业【答案】D【解析】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我国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C.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经历的阶段

D.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经历的阶段【答案】B【解析】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1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B.取消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C.消除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D.消除劳动者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存在商品经济,B项是错误的。无论何种社会制度,都不可能消除专业化和社会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C项是错误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劳动者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所以D项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11~1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认识与否,它们始终按照自己的要求起作用。一旦经济条件变化了,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一切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任何社会中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消费需求上升的规律等等。这类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它们作为不同社会经济形态规律系统中的构成部分,在作用的形式上,将受到不同规律系统的制约而表现出差别。

②若干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具有某种相同经济条件的几种社会形态中共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等。这类规律表明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内在联系,但其具体效应的发挥,还是会出现差异的。

③某一特定社会形态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这是只在一个特定社会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人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规律。这类规律表明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1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区别,同种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求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需求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

a.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b.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c.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实际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成为经济调节的目标,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13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包括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品资本,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还包括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在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互为条件、互为媒介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由社会总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总和所构成的,也就是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所构成。所以,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要从分析社会总产品入手。(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土地、森林、矿藏、机器、厂房、原材料等。消费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包括人们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各种消费品。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成两个部类:第Ⅰ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只有弄清了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上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所谓价值补偿,是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部收回。

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资本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人们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从何处取得。

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14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和平均利润率下降?

答:(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而,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总价值中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递减,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部分则递增。

②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

③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值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

①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②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③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15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在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如下变化:(1)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传递和控制的多层级的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的结构。删除、减少中间管理层,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组织结构扁平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已在许多企业中实现。在这种企业中,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横向交流和跨级交流来实现的。(2)企业组织小型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与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多样化要求相适应的是企业规模的小型化。面对市场竞争,许多大公司正在通过分离、剥离或授权的方式使自己的经营实体小型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许多大公司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再造进行“减肥”,压缩组织层次、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到创造较高价值、拥有独特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了降低成本,大公司通过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来减少雇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来降低自己的投入和减少涉足的领域。在未来经济中,与拥有多层级、多功能、涉及多领域的大企业相比,规模小的、专业化高的小企业反而有竞争力。(3)虚拟企业的出现。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16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创新型国家是指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一国可以通过引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科技力量,但是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②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③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④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⑤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⑥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计算题(17~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20万美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100美元。本周追加资本8万美元,资本有机构成由原来的4:1提高到现在的9:1,工人工资不变。

试计算: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是多少?有多少工人失业?

解:原预付资本总额为20万美元,当资本有机构成为4:1时,资本构成为160000c:40000v,可变资本4万美元可雇用工人=40000÷100=400(名)。

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9:1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构成变为180000c:20000v。

当追加资本80000美元,按9: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构成变为72000c:8000v。

那么,本周总可变资本=20000+8000=28000(美元);

本周可雇用的工人=28000÷100=280(名);

本周失业人数=400-280=120(名)。

所以,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是280名,有120名工人失业。

182016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0元,2017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8000件,而社会需要12000件;同时,该国货币价值下降了20%。试计算:(1)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多少?

解:(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当2017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时:商品价值=10/(1+25%)=8元。

社会需要的价值量=8×12000=96000元;

不考虑货币供应变化的价格=96000/8000=12元;

货币贬值下单位产品价格=12/(1-20%)=15元。(2)由(1)可知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5元,单位商品的价值为8元,则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偏离是:价格-价值=15-8=7元。

19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11.5万元;吸收存款10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除银行业务开支5000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息率为5%。银行资本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张发行股票,按股息6%向外抛售。试计算:(1)银行利润是多少?(2)银行利润率是百分之多少?(3)每张股票价格是多少?(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多少创业利润?

解:(1)由于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业务费。则:银行利润=(115000+1000000-5000)×5%-1000000×3%-5000=20500(元)。(2)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自有资本总额=20500/115000=17.8%。(3)每张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股票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100×6%/3%=200(元)。(4)由于抛售股票取得的创业利润额=抛售额/票面额×(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额)。则:抛售股票取得的创业利润额=(20500/100)×(200-100)=20500(元)。

四、论述题(20~21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0论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答:(1)虚拟经济的含义

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增值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

虚拟经济按其资本的虚拟化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①货币信用化。②实体经济产权化、证券化、票据化。③资产证券化。④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虚拟经济具有正、负两种效应。(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虚拟经济的正效应是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工具。在现代企业中,资本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优势企业的扩张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如果股票、债券不能流动,不能投机,也就没有人来购买股票和债券,社会也就失去了这种可以在瞬间依靠市场筹集巨额资本的有效工具。

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资本的证券化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经常存在着进行并购之类的重组以及通过资本流动进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但仅仅借助于实体资本形式是很难实现这种重组和结构调整的。资本证券化后,通过股票的交易就能迅速以较低成本实现这种重组和结构调整。

③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有价证券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实际上是向实体经济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风险规避机制,股东通过“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来及时规避投资的风险。人们可以通过转嫁、分解、控制等风险管理策略,来从整体上降低金融、经济体系中的风险。

④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虚拟经济市场活跃、预期收益率高,预示着财富的增加,会带动实体经济的活跃,扩大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如果虚拟经济市场过冷,会影响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3)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虚拟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上。比如:因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引起的股票、房地产价格上涨而形成的泡沫经济。在股票、债券以及衍生证券等虚拟资本交易规模不断膨胀的条件下,货币供应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另一部分用作股票等虚拟资本的交易。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用于虚拟资本交易的货币量越多,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越少,购买实际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越少。总需求越少,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就越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越低,表示货币购买力越强。由于货币购买力是某种货币汇率的基础,所以长期来看,虚拟资本越膨胀,其货币购买力越高,其汇率越被高估;相反,如果虚拟资本大幅度缩水,货币就会从虚拟资本交易中流出,如果不是流向国外,就会流向实体经济系统,引起物价上涨、货币汇率贬值。更为严重的是,当虚拟资本过度膨胀、价格上涨预期逆转,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时,就会引发严重的债务问题,使金融领域坏账、呆账大幅度增加,引起信用紧缩,导致经济衰退。

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副产品,如果调控不力,就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防止泡沫经济的微观基础,因而也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要求。防止泡沫经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2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答:(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2)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