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役:扶贫开发工作正式启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7:36:09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秀伶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攻坚之役:扶贫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攻坚之役:扶贫开发工作正式启动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名2010年1月

一、决策实施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说:“开发扶贫,就是动员组织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说:“扶贫开发是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过程。”

●陈至立表示:“希望更多的民办院校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工程,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中央制定扶贫攻坚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针对一部分地区发展迟缓、一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专门扶贫开发机构,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而且对传统的扶贫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和改革,实行了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分布在18片地区。它们是:秦岭大巴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乌蒙山地区、努鲁尔虎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滇东南地区、横断山脉地区、太行山地区、吕梁山地区、桂西北地区、九万大山地区、定西干旱地区、西海固地区、西藏地区、陕北革命根据地、闽西南、闽东北老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和赣南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18片的总体格局虽然尚未打破,但地域分布上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以较大行政区域日益减少,以县为单位的贫困区逐步转变为乡、村级小区域的贫困区,并在行政区域交界地带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小流域的贫困区,行政区域交界地区带,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受到破坏的小流域相对集中。

这种地域上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表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面积贫困区域有所缩小。同时也说明,剩下的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加大。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20世纪最后几年内,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纲领。

在1994年初,国务院制定并颁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了在20世纪最后7年内,基本解决当时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一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对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和发展,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例共同富裕,为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都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3个方面:

一是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并形成稳定解决温饱、减少返贫的基础条件。

二是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和主要农贸市场、商品集散地通路、通电。

三是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态,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畴内。

为了如期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奋斗目标,国家在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奖金的管理和使用、政策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措施。

启动整村推进扶贫规划

按照中央农村扶贫规划,在2005年,我国全部592个国定贫困县,免征农业税。

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和产业扶贫三大重点的扶贫开发,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

位于山东黄河故道的马西贫困地区,2005年魏庄一个乡的扶贫投入,就增加到了800万,最主要的就是要扩大1500亩蔬菜大棚。

这个乡修20多公里的水渠,保证有水浇地,修了40多公里的路,保证蔬菜种出来,还能运出去。

不仅是山东马西这样的东部地区,在2005年,江西、云南、陕西等22个中西部省市区,超过9万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扶贫规划的编制,并陆续进入实施阶段。

在整村推进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前,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黄氏祠村,是典型的“人畜缺水喝、农民收入少、灾情年年多”的贫困村。

在2005年7月试点以来,该村实行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从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入手,修建村组公路、沼气池,发展养獭、兔、猪,发展水果种植等产业。

仪陇县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变了过去分散使用扶贫资金的做法,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说:

开发扶贫,就是动员、组织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2005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精神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林业局等10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整村推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纳入本部门和本行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步骤和责任。

具体要求有9个方面:

1、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努力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惠及到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在贫困地区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村建设。

2、教育部门要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重点县和贫困村“普九”需要。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大力开展培训工作,积极扩大贫困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规模。

3、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十一五”期间,在重点县和贫困村深入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在贫困村培养一批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4、交通部门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乡村道路建设,优先将“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列入建设范围。

5、水利部门要支持贫困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优先把项目安排到贫困村。

6、农业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纳入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规划和退牧还草项目规划,加强在贫困地区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7、卫生部门要做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把贫困村卫生室建设纳入规划;逐步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优先帮助贫困村培训乡村医生。

8、广播影视部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2131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和电影“2131工程”水平,探索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覆盖农户的农村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实现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

9、林业部门要通过工程的实施,逐步改善工程区范围内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环境,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必要保障。

从10部委联合发出的意见,可以清楚地看出:首先整村推进扶贫是一项综合性扶贫工程,是以村级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地方政府部门搞“整村推进”,要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方面。

其次,扶贫开发项目一直存在小而全的现象,扶贫资金因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

从这次10部委的工作部署来看,强调的就是合力。因此,各地也加快了组织其各自的扶贫团队和扶贫集团,把贫困村真正建设成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联合调研组到云南调研

2005年11月12日至17日,为进一步推动特困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特困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尽快帮助特困少数民族的群众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会同云南省政府,组成联合调研组,赴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对拉祜族的贫困情况,进行了实地的调研。

调研组成员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司长葛忠兴,教育科技司副司长赫英杰,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副司长江烈、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赵卫等同志组成。

调研组深入到镇沅县4个乡、10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48家农户、5所乡村中小学校,采取实地考察,与县乡村干部座谈,与村民谈话等方式,了解到拉祜族苦聪人的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等生产、生活上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早在198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苦聪人归属为拉祜族称谓,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和红河州金平县等地。

镇沅县有苦聪人1.5万多人,约占全省苦聪人总数的一半,占全县总人口7.4%。

镇沅县苦聪人主要聚居在者东、九甲、和平、三章田4个乡,有28个村委会、344个村民小组。

拉祜族苦聪人居住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边缘,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气候冷凉,生存条件极为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苦聪人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生活中仍然保留和沿袭了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社会发育水平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直是当地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多年来,镇沅县委、县政府对拉祜族苦聪人,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苦聪人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状况有所缓解。

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苦聪人聚居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绝大多数苦聪群众仍未解决温饱问题。

调研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许多苦聪人居住的房屋极为简陋,在山寨中,一些群众还居住在茅草房、闪片房、竹瓦房、竹笆房、杈杈房,墙体有的是用土夯实而成,有的用木棍、竹片编起来,糊上泥巴,有的用竹笆来遮风避雨。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洋芋、苦荞为主。由于没有高稳产田地,苦聪人基本上靠天吃饭。

有些少年儿童读不起书,上不了学,甚至有的孩子不想读书,从而使得苦聪人的受教育程度很低。

有部分村寨仍然不通路、不通电、饮水卫生不达标,由于交通不便和家庭贫困,有的群众生病,只是自己找点草药,不能到医院检查治疗。

经过细致深入的调研之后,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研究促进拉祜族苦聪人脱贫和发展的政策及具体措施,帮助苦聪人尽快解决温饱,脱贫致富。

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在对镇沅县苦聪人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入村到户调研后,由国家民委安排100万元,省民委配套安排50万元,将镇沅县者东镇帮海村小户南自然村和和平乡丫口行政村大红毛树自然村,纳入了创建“苦聪人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开始打响扶贫攻坚战

针对全县苦聪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云南省镇沅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总目标,即:

前两年集中力量,重点解决温饱,后3年巩固温饱,提高收入。

镇沅县委、县政府,把苦聪人的脱贫发展工作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推进,计划用5年的时间,帮助该县聚居的3个乡镇、28个村委会的苦聪人摆脱贫困。

镇沅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县领导主抓村委会,各部门负责自然村,抽调工作队员驻扎项目点。

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专门领导机构;县处级任实职的领导,每人定点挂钩一个村民委员会或易地安置点;每个部门及其主要领导,定点挂钩一个自然村;抽调熟悉农村工作、年富力强的工作队员,驻扎到各项目点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做到项目实施任务全部细化、量化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并签定扶贫责任书。把单位、个人定点挂钩工作开展的好坏,纳入考核单位领导政绩、公务员年度考评的主要依据。

二是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

对苦聪人村寨实行整合力量、连片开发、集中攻坚。

整合各类对口帮扶资金、项目,集中人力、物力,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实施好一个村民小组的项目再集中力量,对另一个村民小组进行帮扶。

同时在基础设施、基本产业、人口素质方面,增加投入,力争解决制约贫困的瓶颈。

三是职能部门切实履职,项目接受社会监督。

专项扶贫资金由县、乡财政部门开设专户专账管理,封闭运行,实行报账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公告制,接受监察、审计和群众监督,严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是全县一盘棋,弹好协奏曲。

采取的方法是:

1、协调好劳动力紧张矛盾,一方面教育项目受益群众既不误春耕生产,又积极投工投劳搞好项目建设,做到两不误;另一方面从非项目实施地区,组织施工队和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

2、协调好大宗物资,如水泥、砖、瓦、木材等政府统一采购调运,节约了成本,保证了施工需要。

3、协调将县财政局、农业局等单位的1000多亩林果基地收回,无偿划拨给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易地安置点的苦聪移民,使得乔迁新居的苦聪移民,一出来就有了现成的产业和稳定的增收渠道。

4、协调53个挂钩部门筹集资金55万元投入苦聪人脱贫项目建设。

5、解决好当前苦聪人的实际困难,筹集猪肉、大米、衣裤、被子等生活物质送到苦聪山寨解决贫困群众过冬、过年等问题。

五是劲往一处使,合力助脱贫。采取的方法是:

1、形成部门联动态势。如镇沅县农村信用社,适时推出小额农贷政府贴息担保苦聪搬迁户联保贷款业务,政府贴息资金每户支持2万元,联保贷款以每3至5户苦聪人,户均2至3万元的金额发放,受到广大苦聪群众的欢迎。

思茅市科技局及时启动苦聪人科技培训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培训苦聪人4000人,使广大青壮年苦聪人至少掌握一至两门先进实用技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人。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县确定了一批重点培育的龙头公司,涉及茶叶、桑蚕、核桃、烤烟等产业,同时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帮助企业发展与苦聪人扶贫开发密切关联的产业,使之更好地带动苦聪人脱贫致富。

3、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入到帮扶苦聪人的行动中。如上海市及普陀区共投入苦聪人帮扶资金1207万元,实施整村推进7个项目,易地安置项目一个。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不懈地努力,镇沅县苦聪山寨的扶贫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也使苦聪山寨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各省、区分别制定了1994年至2000年扶贫攻坚计划。

在1994年,全国各省、区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总体要求,在对本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省、区1994年至2000年扶贫攻坚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了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把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切实落到了实处。

各有关省、区,特别是贫困面较大的省、区,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把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

这就为实现各地区的扶贫攻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为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在1996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要在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区、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区、市”。

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

贫困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县的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并要求各地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任务。

在湖南境内的雪峰山北麓,一衣带水的资江,有一个群山环抱、满目青山、碧水蓝天的安化山城。

这里的青山绿水,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每个人都心旷神怡。

有人惊叹这里是一座绿色银行,有人赞叹这里是一处天然氧吧,更有人说,这里是一个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是安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地提出“生态立县,再造安化秀美山”的宏伟规划的具体体现。

在2005年4月,安化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此后,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一直致力于全县的国土绿化工作。

通过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造林绿化工程项目管理终身制”,“技术服务承包制”、“领导干部办点示范制”、“严格规范奖罚制度”等七大措施,安化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县委书记彭建忠更是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在全县6大产业的分工中,彭建忠亲自分管竹木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彭建忠特别注重退耕还林和楠竹低改工作,对未完成退耕还林和楠竹低改工作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个别谈话,并给予相应处理。

彭建忠还率领乡、镇一把手及县直有关局的领导,到浙江安吉考察学习,目的就是要把全县的楠竹,作为一大产业做大、做强。

彭建忠在他所在的扶贫点羊角塘镇高毛村,首先扶的就是楠竹生产。

同时,彭建忠还在滔溪乡斗山村,办起了120亩楠竹造林绿化示范点。

通过彭建忠的以点带面,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视,同时也解决了造林绿化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了安化造林绿化事业,向持续、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县委、县政府把以工代赈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库区开发资金等农林部分资金,捆绑使用,主要用于山地绿化开发;并要求银行信贷部门每年解决一部分贷款支持造林绿化;鼓励个体、企事业单位参与绿化开发。

安化共建成租赁、承包、联营等形式的开发林场52个,面积达10万亩以上。

同时,还按照“统筹规划,各负其责,各负其费,各受其益,限期完成”的原则,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已完成“民兵林”、“三八林”、“青年林”近万亩。

在2005年春,安化有近30万人参加了全民义务植树,共植树、栽竹260万株,占任务的120.4%。

在基层,还涌现了一大批热心造林绿化,积极投资造林的造林绿化先进典型。

田庄乡廖家村胡吉主、夏秀桃夫妇,从1963年以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到2003年共造林1.3万余亩,全村人均造林120多亩。

在1991年,国家人事部、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联合授予胡吉主“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称号。在2002年,夏秀桃又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

小淹镇扬石村丁朱生,从1987年至2000年,租赁承包荒山,投资5万多元,造林1051亩。

同时,丁朱生还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和种苗,发动周围村民造林1400多亩。在2000年,丁朱生荣获“全国绿化奖章”。

正是由于全民动员,行政领导作表率,安化的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作,才得到了蓬勃发展。

一些经济型林木的种植,也让当地的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中央部门借优势助开发

在扶贫开发中,中央国家机关,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要求,有关部门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大局,以及贫困地区的实行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支援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具体政策。

早在1987年,为依靠科教进步振兴大别山经济,国家科委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大别山重点贫困县经济开发的试行办法》,制定了包括技术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子女就业在内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到大别山区开展科技服务。

在1994年,根据“八七计划”要求,计划、贸易、农林水、科教、工交、劳动、民政、民委、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资金、物资、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贡献。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明确规定:

对贫困农户的小额贷款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实行信用放贷。

铁道部提出:

对贫困地区的煤炭、粮食、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的运输实行倾斜政策,对捐赠给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救灾物资,积极搞好运输工作。

其他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解决温饱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既是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特点。

中国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层次。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

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扶贫开发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对所有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按照农业税条例有的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有:

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大的财务和支持。

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3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中央有关部门,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国家的扶贫开发战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2006年8月23至28日,国务院扶贫办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第一期全国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文明新村专题研究班。

部分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党政领导、扶贫办主任,以及各省、区、市扶贫办负责同志,参加了研究班。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出席了开班式并发表讲话。

这次研究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考察、案例交流与研究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各地在推进“一体两翼”和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研究加强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

高鸿宾在讲话中指出:

扶贫开发是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相对于过去,目前现有的贫困人口扶持难度更大。

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鸿宾强调指出:

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性质、对象、手段和目标方面,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所不同,扶贫工作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力的建设,培养贫困人口自立自强的精神;对象是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人群;手段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和全体人民一道,参与发展的过程,共享发展的成果,是让贫困群众在政府的支持下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并获得尊严和自信。

今后扶贫工作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

高鸿宾强调:

各地要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高鸿宾说:

从全局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贫困地区,坚持扶贫开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果我们能坚持以村为基础的扶贫规划的实施,扎扎实实地作好整村推进工作,就是实实在在地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鸿宾最后说:

各地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要在目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调整;要领导重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要强调服务组织的作用;要重视和研究完成规划实施的村的后续管理问题。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指示精神,全国各地把握住扶贫工作的方向,将已取得的扶贫成果继续向前推进。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坚持“开发式”、“参与式”的扶贫方针,以扶贫项目为依托,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县投入扶贫资金4700多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00多万元,扶贫贴息贷款1097万元,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2007年底,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52万人减少到3.5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4.14万人减少到2.44万人。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2002年以来,已在52个贫困村实施了新村扶贫工程,新修整治、硬化村道325公里,解决了15.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新修整治山坪塘175口,新增蓄水量35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8500亩,新修人饮蓄水池55口,供水站21个,解决了3.86万人和3.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农户“五改三建”352户,改善了贫困农户的居住条件,52个贫困村都已通电、通邮、通路、通电话、通闭路,贫困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从2002年以来,全县搬迁、安置移民325户1428人,全部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宝石水库淹没区搬迁到交通方便,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达到了“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此外,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县实施了油橄榄、银杏、蚕桑、优质生猪等产业扶贫项目,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16个,植油橄榄5000亩,银杏1250亩,蚕桑1300亩,发放优质二杂母猪764头,商品仔猪677头,用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贫困农户,为贫困地区建立了支柱产业,使3.5万名贫困群众,有了一个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

与此同时,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外出务工技能得到培训。

自2002年以来,全县在贫困村共举办农村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56期,共培训5.34万人次。

从2004年以来,在开江县职业中学、农广校、达州市神鹰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厨师、机械制造、电工、保安、缝纫等10多个专业的非农技术,举办农民工非农技术培训10期。

经过培训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2000多名农民工掌握了一门以上非农技术,实现了稳定就业,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扶贫办实施雨露计划

国务院扶贫办实施了贫困农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雨露计划”,将财政扶贫资金的10%用于培训,力争经过5年时间,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劳动力经过培训实现转移和就业。

同时,在全国认定了近800家扶贫培训基地,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网络,培训了几百万贫困农户劳动力。

在2006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启动“雨露计划”即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贫困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贫困农民工就业和创业。

石狮服装设计学院,是国务院扶贫办实施“雨露计划”的示范基地。

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的发展,拥有4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的石狮,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服装生产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性及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亟需劳动力,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紧缺。

依托石狮市及以其为核心的闽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石狮市成为贫困地区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中转站。

石狮服装设计学院由于具备了这样的地理和产业优势,在培训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工种培训。企业又可以提供培训设备和原材料,节省培训成本,缩短培训周期,避免二次培训。

在2006年,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到石狮服装设计学院进行短期培训的高达8000人,并都顺利在石狮及周边地区就业,就业率达到100%。“雨露计划”的核心,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转移劳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福建省作为扶贫西藏的对口支援地区,国务院扶贫办领导还特别指示,要求石狮方面妥善安置好藏胞学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在2006年12月8日,来自豫、冀、藏等地的“雨露计划”首批学员,到达石狮后,应企业要求,直接到厦门夏新电子、石狮富贵鸟公司等企业务工。

2006年12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石狮示范基地接受的第二批国家“雨露计划”农民工学员,开始正式上学。

石狮服装设计学院,投入了巨大的物资、师资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也因此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庆七一“雨露”杯成绩突出单位。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国务院扶贫办培训中心主任欧青平,在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莫雁诗和培训中心主任黄东河陪同下,率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到百色市“雨露计划”示范基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期间,调研组到田东县职业学校、扶贫龙头企业田东县金荣纸业有限公司,实地了解了群众参加培训和就业情况,并听取该校廖承军院长汇报“雨露计划”项目实施情况。

欧青平对百色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百色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开设扶贫大中专学生教育建设,为百色革命老区培养更多合格实用型人才。

百色职业学院,是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广西唯一一所开展“雨露计划”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示范基地。

自2005年到2009年6月底,圆满完成国务院和自治区扶贫办下达培训的任务,其中培训在校学历生1400人,农村复退军人400人,短期农民工5000多人。

经过培训转移就业5000多人,占短期农民工培训人数的95.1%。“雨露计划”的实施,为农民工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受到了接受培训人员普遍的欢迎。

启动民办院校教育扶贫

2006年9月28日9时30分,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启动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说: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今天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启动仪式正式开始了。我代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向各位发自内心的表示感谢。

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首先得到了中央和全国政协的支持。

……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问询准备会议准备情况,总书记作了批示,吴邦国作了批示,温家宝作了批示。

……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大家的努力下,扶贫开发协会的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轨。

我们感觉到,能取得这些成绩,离开党中央、国务院是根本不行的,离开各部门的支持也是不行的。

胡富国指出:

教育是根本的扶贫,一万户牵扯多少人?还有给他身边的穷孩子看到光明。

民办学校拿出你的爱心,发出你的善心,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穷人的孩子能够上学。

民办学校大部分都是有钱的学生,有钱的孩子能够上学,无钱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学校上不起。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苦一个孩子不止苦一个,是苦一家,穷一家,影响整个社会。

胡富国最后强调说:

现在我们国家还有24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问题。

……

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各级民办教育协会大家团结起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中央总的教育方针,把孩子培养好好的,把他培养成人才,使我们国家强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此前的9月27日,陈至立为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启动致贺信。

贺信的内容如下:

值此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暨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之际,谨表示热烈祝贺!

教育扶贫是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民办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一道,为一些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帮助,为扶贫事业增添了新的力量,值得称道和提倡。

希望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能够使更多家庭贫困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成就人生。希望更多的民办院校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工程,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陈至立名2006年9月27日“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的启动,旨在通过动员国内民办院校,为贫困学生提供(减)免费教育,为更多的贫困地区青年提供学习的机会。

积极开辟就业扶贫之路

在2006年10月,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板角村村民肖光胜等600多名贫困农民,在该市举办的“万名招工扶贫光彩大行动”招聘会上,分别与广州、深圳等地的2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

进入21世纪以来,该市先后有几万名贫困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走上了脱贫之路。

常宁市有部分农民,由于自然条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该市把农村招工扶贫,作为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和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来抓。

常宁市以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和市农业广播学校为基地,先后免费开设了驾驶、保安、电脑、电工、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模具、建筑、电焊等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先后培训贫困农民7000余人。

全市23个乡镇,也以农民技术学校为阵地,免费培训贫困农民。通过培训,95%以上的贫困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能,并找到了就业岗位。

市领导采用上门、电话、书信、开会等形式,为贫困农民联系招工单位。

为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常宁市还给每个外出务工的贫困农民,发放《劳动维权跟踪服务证》,对他们做出7项劳动维权跟踪服务承诺。

持证人及其家属,到市劳动部门求职时,免收职业介绍服务费。

务工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如发生工伤等事故,或用工单位违反劳动法规,侵害其合法权益,市劳动部门及时派人协助处理。

蓬塘乡一名姓李的贫困农民,在广东东莞市一家公司务工。在2006年6月,在工作中不幸受伤致残。

这位贫困农民与公司,在赔偿金额上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发生了争执。

蓬塘乡劳动管理服务站闻讯后,派两位工作人员赶赴东莞,为这位农民维权。

在当地劳动部门帮助下,两名工作人员经过不懈地努力,为这位农民依法争取赔偿3万多元。

招工扶贫这一举措,加快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到2006年9月底,常宁市外出务工的1.1万多名贫困农民中,一些人在积累了一定技术和资金后,返回家乡创办企业。

与此同时,为当地新增了就业岗位,从而让更多的农民进入企业工作,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

严格实施以工代赈计划

中央政府专项的扶贫资金,分为三类,即: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

在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各类不同性质扶贫资金的扶持对象、条件、标准以及使用程序、权力和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特别强调,各项扶贫资金要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是: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修田造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和修建乡村道路。

扶贫贷款主要用于有助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

同时,要求各级扶贫工作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检查、监督。

审计部门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工代赈计划,是一项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扶贫计划。该计划在1984年开始实施。

在1995年以前,以工代赈计划的执行方式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利用农闲季节投入劳动,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中央政府以库存积压较多的粮食、棉花、布匹、日用工业品等实物,对劳动者进行补贴。

从1996年开始,以工代赈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直接向劳动者支付货币,不再投入实物。

以工代赈计划将修建公路、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为农闲季节的农民,提供了短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安徽省太湖县,位于长江流域中下游,皖西南边陲,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水库淹没区和省内边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辖5乡10镇,174个行政村,56.35万人。而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寒山区和花凉亭水库淹没区人口,达26.3万人,占总人口41%,是“十五”以工代赈扶贫攻坚的主体对象。

在“十五”期间,在国家扶贫政策指引下,在省、市各级关怀下,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带领全县人民精心组织了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县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