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知识变现的商业逻辑与实操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8:10:14

点击下载

作者:袁荣俭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知识付费:知识变现的商业逻辑与实操指南

知识付费:知识变现的商业逻辑与实操指南试读:

前言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影响下,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各种自媒体不断涌现,知识付费应运而生。未来,知识付费不仅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及咨询服务业等,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巨大产业。

知识付费行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知识付费的平台和海量的内容,但是还存在诸如如何进入知识付费行业、如何在知识付费领域进行创业、知识付费领域内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不合理、内容同质化、版权保护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理论研究领域对知识付费相关问题的探索如火如荼,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作为知识付费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方面在积极地汲取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我认为在知识付费行业理论和实务结合方面,在体现“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方面我们还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需要一本全面、系统、具体地介绍知识付费理论及操作实务的书籍。因此,我决定撰写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偏向于实务操作的知识付费专业书籍。

本书凝聚了笔者多年在知识付费行业的付出和心血,吸收了知识付费当前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系统地介绍了知识付费的基本理论、实务操作和相关案例。本书共由三篇组成,第一篇介绍了知识付费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什么是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的市场原理和发展现状等内容。第二篇介绍了知识付费的案例与创业指南,主要包括知识付费的典型案例分析和创业指导等内容。第三篇介绍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本书旨在为知识付费领域内的研究人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为知识付费领域内的从业人员系统地介绍操作方法,并为知识付费领域内的准从业人员提供指引。

张胜松、袁鸿、张宇晨三位先生对本书的出版也做出了贡献,没有他们的参与,本书不会这么及时和读者朋友们见面。

本书借鉴了目前已经出版和发表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作者都尽力注明出处,若有疏漏未注明者,敬请谅解,并对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学识所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学者、前辈同行和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袁荣俭第一篇认识知识付费01 什么是知识付费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交易《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知识”的解释中第一词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从形成(来源)、分类及结果等方面对知识做出了权威的定义。据此,人们认为知识是人类具有的经验和理解能力,这种经验和理解能力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必须是正确的,并能据此做出判断和推理,以保证有目的的行为。显然,知识付费中的“知识”和前面所阐述的“知识”有所不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为了能够深入研究知识付费这一经济现象,本书把知识付费中的“知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以确定其在现有社会实践和经济条件下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此,知识付费中的“知识”可以看作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人们愿意共享的认知积累和认知盈余。

既然如此,广义的知识付费可以理解为基于行政或市场对知识进行配置的交易。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基于知识的交易均可看作知识付费,其主要表现在出版、教育和培训等领域。传统的出版、教育和培训等行业已蔚为大观,各种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便来自于狭义的知识付费。狭义的知识付费是利用市场,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程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以移动支付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对知识产品进行优化配置的经济现象,即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知识的市场交易行为。交易行为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媒介,通过特定载体表现出来的知识,通常称为知识产品。因此,狭义的知识付费中“知识”可以理解为“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知识付费则可以理解为“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的付费”。它是为获取特定的知识而支付费用,与传统的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一是它与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在线下通过缴纳培训费参加培训班等有偿获取知识的方式;二是它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在线上为娱乐消遣而实施的消费行为;三是它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购买知识付费平台的特定知识产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

本书主要对狭义的知识付费进行研究,探索和发掘知识付费的机制原理、商业逻辑、产品形态等基本规律。知识付费的八个特征

知识付费的产品和平台能够在免费大潮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应供求关系变化且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精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凸显和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这种对需求的满足有如下的特征。:从知识产品的生产来看,其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劳动稀缺性力及时间。首先,知识学习需要付出教育、培训等代价,甚至需要昂贵的设备、仪器等实验材料,其生产资料的获得需要大量的成本;其次,在所有的生产中,劳动力一直作为一个稀缺性资源来看待,而知识产品的工作者则是从事知识生产的特殊劳动者,其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再次,时间本身不具有稀缺性,但在支配时间从事一项工作时,必定要放弃另一项工作,这就涉及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时间成本由此也具有了稀缺性,因此,知识产品劳动者的时间具有稀缺性。所以,知识产品具有稀缺性,这也是其转化为商品获取收益的基础。:专业性是知识产品能够得到市场中消费者青睐的基本专业性要求,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就知识产品的提供者而言,他们往往是学者、律师、医生等具有专业知识的群体,或在某一方面有专业技能的个人,因此能够为知识消费者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意见。:市场中存在众多不同需求类型的消费者,或者同一类普适性型的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求知识产品类型多样,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对于知识的需求。因此,知识产品的普适性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知识付费平台对市场上所有具备知识生产能力和具有开放性消费需求的人或机构都是开放的,将信息发布的权力下沉,使每个个体充分参与到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那些原本散落在个体身上的闲置时间与知识被重新激活,得以在知识付费平台中被聚合和发掘。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付费是具有充分的开放性的,打破了固有的传授关系,重点突出了分享与参与的价值。:知识付费是一种以开放型虚拟内容社区为依托,在付共享性费的基础上,由个人面向网络大众提供在线咨询、网络课程、信息共享等内容服务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是将社会中分散、盈余的知识技能和智力资源加以整合,以付费的方式将其传递给社会大众或特定平台的一种共享传播形式。:知识付费之所以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技术性现象,正是在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支撑了知识的有偿传播和交易。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来推动知识付费的迅猛发展。:在形式上,知识付费产品和平台充分为互联网用户碎易得性片化的使用场景考虑,采用专门设计,方便大众获取、理解和分享,这就是易得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提供者可专门为某一位消费者或小个性化规模的消费群体定制解决方案。这一特点使得知识付费产品和平台能够从知识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推销给消费者,这是知识付费价值的重要体现。知识付费的四种类型

知识付费参与者众多,具有一定的规模化、职业化和社会功能性特点以及明显的产业特征,本书结合目前知识付费产业的实际状况,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分类,以便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知识付费。

从产业业态来分,知识付费可以分为经营平台的企业、经营内容的企业、内容提供商、平台和内容融合经营的企业。经营平台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衍生知识产品提供基础网络环境;经营内容的企业将内容供应者提供的知识进行收集、管理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内容提供商创作适合网络环境传播的知识;平台和内容融合经营的企业同时提供基础网络环境和适合网络环境传播的知识。

知识付费的相关工具一方面是伴随着知识付费的产生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是已经存在于其他领域的工具在知识付费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为知识付费提供技术支持,如影像、录音和文字的转化工具等;二是为知识付费提供支付平台,如财付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三是为知识付费提供服务的其他服务方,如提供文章编辑功能的编辑器等。

具体来说,知识付费及工具的分类如表1-1所示:表1-1 知识付费及工具的分类

知识付费内容方面的分类并非完全独立、界限明确,而是有相互渗透的交叉区域,其目的是便于从不同维度理解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2016年以前,知识产品的传播主要以文字和视频为主;而在2016年之后,音频类产品逐渐崛起,与文字、视频构成了知识付费的三大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以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为载体的表现形式。

文字是最为古老的知识传播载体,也是最为常见的知识传播载体,大多数知识付费产品最初都是通过文字形式展现的。未来在知识付费领域中,文字仍然为主流,大多数知识付费产品的最初形态都是通过文字形式展现的,这不仅是因为文字是最传统、最成熟的传播载体,还因为大部分自媒体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输出和互动的。

目前,音频类付费产品在整个知识付费市场中占有最多的市场份额(按照收入结构划分),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传统广播的伴随性,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场景化需求和碎片化需求,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适合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有利于个人IP立体化,也适合将个人IP更有效地转化为吸引力。

视频类产品是近几年较为受欢迎的知识付费方式,通过网络传播即时观感体验或是服务于生活和工作的知识。与文字和音频类产品相比,视频类产品具有较大的用户吸引力、较深的传播影响力、较强的音影合一式观感体验等方面的特征,消费体验较好,内容展现较为丰富。

虚拟现实类产品通过模拟产生一个可交互的虚拟三维世界,给消费者提供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直观而又逼真的感受,能够激发和提高消费者知识接受程度和兴趣,并增加消费者忠诚度和黏度。虚拟现实类知识服务产品是知识付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形式的知识付费产品。影响知识付费的四个因素一、财富积累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在增加,各项细分消费的绝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人们在教育、文化及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财富积累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从而有提出教育、文化等知识需求的基础,为知识需求提供了购买力保障。

对于消费性知识需求来说,收入较低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收入较高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会逐步降低。因为消费性需求的成本支出较小,所以成本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步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也随之降低。而生产性知识需求具有明确的营利性目的,就显得比消费性知识需求更为刚性些。

针对知识产品的收入弹性,莫乎资本做了一次调研。调研对象为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随机抽取的人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因为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以及消费观念的差异,故将其分为两个群体进行调研。同时,因为消费者对知识需求的目的可以分为消费性知识需求和生产性知识需求,所以数据显示消费性知识需求和生产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具有较大差别。用e表示知识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m

城市调查对象的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0

城市调查对象的生产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达到某个临界值前后,会有不一样的数值。当收入小于临界值时,e>1;当收入m大于临界值时,e<0。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当年均可支配收入小于m临界值时,e>1,即生产性知识需求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增加,且知m识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当年均可支配收入大于临界值时,e会逐渐减少;当年均可支配收入大于临界值时,e<0。此mm时,知识的生产性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低档品,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

农村调查对象的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e=0,知识产品为m收入中档品,消费者的需求量不会因为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农村调查对象的生产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e<0,知识的生产m性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低档品,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二、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通过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在科技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的同时,生产方式的变迁也大大地改变了知识付费的生产、流通及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随时分享自己创作的知识产品。海量的知识产品和各种信息被生产出来,人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知识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了空前的发展。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正在逐渐被强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各方面都推动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三、消费文化

如今,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一种工具了,还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人们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消费文化。在当前的网络消费文化里,人们的真实身份被抽象成了一个个虚拟的ID,面对面交流场景下,人们的身份背景、身高、体重、穿着、语言、谈吐等差异被淡化。在网络舆论导向、使用共同的社交软件及功能、大数据精准推送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知识付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趋同性。例如,许多网站和独立软件都有“热搜”这一功能,又细分为“今日热搜”“一周热搜”“本月热搜”等,包含特定时期内大多数人都在关心的内容。在“热搜”的环境下,人们的知识付费行为很容易受到社会主流消费行为的影响。据统计,63%的具有消费性知识需求的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软件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是通过平台推荐、付费排行榜及用户评论等方式选择需要购买的内容。四、政府引导

政府对消费性知识付费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消费和促进知识产品供给两方面。政府通过树立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知识消费氛围、培育正确的知识消费观念、提升知识消费能力等方式,促进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提高;通过制度保护、财税政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等方式,增加知识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在生产性知识付费方面,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来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在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的生产、再生产及传播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付费不等于内容付费一、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的联系

互联网环境下,广义的内容付费是指基于消费者购买网络信息的行为而产生的网络信息商品的生产、交易、消费、分配所形成的产业,包括了诸多内容提供商、内容交易服务商的生产行为、消费者的内容付费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第三方支付行为、网络运营商行为、网站维护、软件提供等。狭义的内容付费是指互联网用户通过付费的方式,有偿使用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信息的消费行为。在狭义的内容付费行为里,至少包含几个要素:互联网用户、网络、上网设备(如电脑、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网络信息,付费行为。

由此可见,内容付费的交易和消费全部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这和知识付费在形式上是相通的,都是通过互联网有偿使用网络信息商品。二、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的区别

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最大的差别在于消费内容和消费目的不一样。

消费内容方面,内容付费的消费内容是指在互联网上生产、消费的全部信息商品,包含娱乐性信息商品和知识性信息商品;知识付费的消费内容主要是指知识型信息商品。娱乐性信息商品是指电视剧、电影、音乐、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具有娱乐性质的互联网信息产品,知识性信息商品是指专业信息咨询、在线知识问答、网络课堂等具有学习性质的在线产品或服务。因此,知识付费所消费的知识是内容付费所消费的内容的子集。

消费目的方面,内容付费的消费目的既包含娱乐性的,又包含学习性的。娱乐性内容消费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特别是短视频类的内容付费,消费者都是观看平台推送的短视频内容,或者观看热搜内容。而知识付费具有明确的目的,用户基于工作、生活对某个领域或某类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因此,内容付费的消费目的更加宽泛,知识付费的消费目的相对纯粹。

如图1-1所示,知识付费属于内容付费的子集,是学习性的内容付费,并不包括诸如音乐、网络小说等娱乐性内容付费,这正是本书所讨论的知识付费的理论范围。但在实务中,知识付费或内容付费均具有多样性,两者的产品表现形式具有相似性,因此,本书在研究知识付费的同时难免涉及内容付费。图1-1 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的关系02 经济学怎么说知识付费知识付费是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就是要通过生产、交换、消费及分配等手段,不断地改变稀缺资源的分布,纠正资源分布与人们需求的错配问题,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资源利用和配置的侧重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作为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争夺和利用的关键资源,关乎国家的兴衰、企业的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和未来。

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刺激知识资源的生产,为知识资源的充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让渴望学到知识的人能够更加方便、更加便捷地学到更多知识。

知识付费是优化配置稀缺知识资源的有效方式。知识付费通过价格调动了社会资源,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合理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解决了生产什么样的知识产品,生产多少知识产品,怎样生产这些知识产品,以及这些知识产品交换产生的利润该怎样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及分配,因为价格既能够反映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又能指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产品的流通和要素的流动最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消费者需要什么一、知识需求的分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分类,人类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对生存的需求,而其余的需求都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当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无视或者将其他所有需求都推到后面去。

人们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四种精神需求及部分细分需求对应的知识产品示例见表2-1。表2-1 四种精神需求及部分细分需求对应的知识产品(续)

为了进一步分析消费者在知识付费中的市场行为,本书对以上四种精神需求进行了重新分类——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消费性知识需求和生产性知识需求(见表2-2)。

消费性知识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猎奇、身心健康、生活居家、情感交流等目的对知识产品进行最终消费的需求。例如,励志人物的传记可以帮助阅读者重建信心。

生产性知识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引发的对相关知识产品进行消费的需求。例如,生产车间的工人学习机器操作知识,是为了高效率地生产产品。表2-2 两类知识需求的内容分类及示例(续)

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时候并不能将二者完全割离开来。生产性需求是为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没有了经济利益便不会有生产性需求,但是消费性需求却依然存在。学习者基于兴趣爱好而对某一个行业进行研究学习可算作是消费性需求,但是学习完成后却提升了学习者的工作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又可算作是生产性需求。二、个人知识需求(一)个人消费者的身份及偏好分析

1.身份特征

统计结果显示,在性别分布上,消费性知识需求中女性平均占比大于男性,而生产性知识需求中男性平均占比大于女性。

如表2-3所示,知识需求的性别分布反映出当前我国男性在家庭经济活动中依然起着支撑性作用,他们比女性更为关注生产性知识需求。女性消费者更为关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及美妆穿戴类的知识,而男性消费者比较关注历史、军事、科普、法律等兴趣爱好类的知识。

从年龄结构来看,知识需求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占据了知识需求的绝大部分,约为90%的比例(见图2-1)。表2-3 个人消费者的性别分布图2-1 知识需求消费者的年龄分布

消费性知识需求中,20~40岁之间的消费者占比87.6%,其中26~30岁占比最高,约为32.8%(见图2-2)。图2-2 生产性知识需求消费者年龄分布

生产性知识需求同样集中在20~40岁的年龄段,合计占比90.2%。

从消费者的收入和学历来看,2017年,知识付费消费者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超过30%;个人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占比已经超过20%。与此同时,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从5年前的6000多万人增长到8000多万人,占比63%,增长超过了30%。由此可见,知识付费的消费者构成正向着中等收入和高学历转变。

2.付费意愿及偏好分析

据莫乎资本团队调研发现,消费性知识需求用户的平均付费转化率仅为30%,而生产性知识需求的用户平均付费转化率为60%,知识需求的整体付费转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大部分消费性知识需求如职业发展、生活质量、兴趣爱好等付费转化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见图2-3)。图2-3 消费性知识需求付费转化率

生产性知识需求付费转化率整体高于消费性知识需求,原因在于前者专业性强,可替代品较少(见图2-4)。图2-4 生产性知识需求付费转化率(二)个人消费性知识需求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随之相应提高,带来了消费规模扩张和消费升级。人们的消费与生活也在发生重大改变。新消费升级下,学习提升成为核心主题,人们的消费结构从“衣、食、住、行”向着“精神消费”升级。调研结果显示,在这轮消费升级中,学习提升排在第一位,超过半数的中等收入人群过去一年用于学习提升方面的开支显著增加。

中等收入人群在消费升级中,增加的知识消费最多的领域是子女的教育,其次是兴趣爱好、养老健康及旅游知识等。从知识消费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消费性知识需求,也就是说,消费升级促进了消费性知识需求(见图2-5)。图2-5 2017年中等收入人群消费升级的知识消费内容及所占比例(三)个人生产性知识需求

从收入和消费能力来说,中等收入家庭是介于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之间的群体。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称中等收入家庭的人们为中等收入人群。由于中等收入人群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最为旺盛,其知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且中等收入人群对社会的生产贡献较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逐步加剧,中等收入人群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现象,焦虑源自于自身或者家庭安全感的缺乏。中等收入人群的焦虑感激发了自我知识需求,也刺激了中等收入人群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需求。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及互联网和第三方支付的技术支持使得知识在线传播更加便捷,进一步地促进了中等收入人群父母对子女在线教育的需求。三、企业知识需求

企业的生产性知识需求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取经济利益,知识产品被当作一种中间产品或者生产要素,此时的知识产品被称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存量知识会增强劳动力素质,从而提升劳动力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知识存量会在研究人员的劳动过程中增加新的知识,从而扩大现有知识存量的规模。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新知识的产生都能够改变生产函数中劳动力和知识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进而增加社会商品的生产量。

企业对知识产权、品牌资本、人力资本及结构性资本等知识资本的需求,多数是通过线下交易完成的,而随着网络知识产品和服务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通过在线知识付费的方式进行企业知识的获取。企业的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可以分为在线咨询和在线培训两大类。

企业在线咨询内容可以分为企业发展咨询、企业运营咨询及财务分析三类(见表2-4)。表2-4 企业在线咨询内容分类(续)

在线培训主要是企业为员工购买的在线培训,是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最终会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见表2-5)。表2-5 企业在线培训内容分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E-learning(网络化学习)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开始从线下向线上转变,企业员工的学习也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变得更加碎片化。供应者提供什么一、供应者行为

根据供应者的不同身份及不同目的,知识产品的供应者可以分为四大类:政府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知识产品或服务的直接供应商以及个人。政府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主要处于知识产品供应过程的产品生产环节,知识产品或服务的直接供应商和个人主要处于产品流通环节。

知识产品的供应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知识产品的生产环节,人脑通过智力活动形成知识,再脑外化形成知识产品。在这一环节中,知识产品的供应者通常是知识产品的原创者或者在他人知识产品基础上创新形成新知识产品的创作者。在知识产品的流通环节中,出现了众多追求利润的知识产品流通企业和个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知识的原创者,而仅仅是提供一个知识产品流通和交易的平台。知识最终被用于满足人们的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以及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消费性知识需求是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生产性知识需求则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尤其是工业企业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对知识质量的要求较高。消费后的反馈信息会直接或者间接返回到人脑的智力活动中,进一步促进知识质量的提升和进步(见图2-6)。图2-6 知识产品供应过程

知识产品的供应包含原创性生产、改良性生产及复制性流通。知识产品的原创性生产是指知识产品的初次创作或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改变或里程碑式的创新。例如爱因斯坦开创了相对论力学,属于原创性知识生产;牛顿在伽利略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定律,是里程碑式的创新,也属于知识产品的原创性生产。知识的原创性生产对生产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般主要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完成。

知识产品的改良性生产是指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变的情况下,对知识内容进行部分创新、改进或添加个性化的理解,或是改变原有的知识产品的表现形式,如由文字改为音频、视频等。知识产品的改良性生产依然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下进行的,并没有对知识进行质的改变或提升,工作难度比原创性生产要小得多。知识的改良性生产的参与者是知识产品或服务的直接供应商及个人,是在线知识付费的主要供应方,主要出现在知识产品的流通环节。

知识产品的复制性流通是指出版、印刷或者复制知识产品,以供人们学习和交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知识产品的复制性流通变得越来越便捷,流通成本也大大降低。知识产品的复制性流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二、供应者成本及利润

经营平台的企业只有在一个较高的产量水平上才能实现盈利,较高的产量水平意味着更大的总不变成本的投入,以及更高的用户规模及市场份额。对于进入知识付费行业时间不长的平台型企业来说,快速达到较大的用户规模和抢占市场是生存的关键。因为在消费者整体付费意愿较低的情况下,只有突破一定的规模,经营平台的企业才有较大的盈利可能。

内容提供商、运营内容的企业及个人都是直接给平台供应知识产品,与经营平台的企业相比,其总不变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总不变成本主要是研发人员和运营人员的薪资,是一种轻资产的经营模式。

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内容的企业的收益来自于B2B、B2C的销售收入、平台分成收入及广告收入。B2B和B2C的销售收入分别来源于将知识产品出售给平台的销售收入和知识付费消费者支付的费用,平台分成收入是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内容的企业在平台上销售知识产品后与平台的分成收入,广告收入来自于内容提供商在知识产品中植入广告或者在平台界面中植入广告获得的广告商支付的费用。只要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内容的企业的总成本大于研发和运营员工的总薪资,即可盈利,这也是持续供应知识产品的基本条件。

对于网络大V[1]和专业人才来说,内容提供的投入更多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去衡量,因为知识产品的写作或录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本身并不是高昂的花费,但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其他的普通个人供应者也一样,机会成本才是衡量其供应知识产品所付出的最大代价。因此,当个人供应者供应知识产品的收入大于机会成本时,才算真正实现了盈利。知识产品如何定价

由于消费性知识产品和生产性知识产品在生产难度、可替代程度及需求的价格弹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二者具有不一样的价格形成过程(见表2-6)。表2-6 消费性知识产品和生产性知识产品的价格形成

一般来说,消费者对消费性知识产品价格的主导作用强于供应者,而供应者具有更多的生产性知识产品的价格决定权。

消费性知识产品的价格由两部分构成:。其中,P是消费性知识产品的价格,是同类型知识产品的平均价格,m是供应者获得的个性化红利,即与其他同类型知识产品相比,知识产品供应者提供的知识产品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带来的超额价值。

生产性知识产品价格由其价值及生产者预期的经济收益决定。生产者预期经济收益是通过生产和出售工业产品获取的,生产者根据该项知识产品所生产的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来给该知识产品定价。[1] 指在知名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03 知识付费产业画像

通过基本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知识付费是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体现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为了把握知识付费的基本运行规律,推动其更好地为用户服务,需要弄清楚知识付费的发展现状。一、知识付费产业概述(一)知识付费的兴起与发展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又被称为“知识变现之年”,各类知识付费平台和内容在这一年呈井喷之势发展,带来了一大批知识付费产品抢占资本市场。知识付费由此被认为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的新风口。

2016年以前可以看作是知识付费产业的基础建设阶段,众多的互联网信息产品供应商完成了平台搭建、品牌建设以及用户体验度的不断提升,为内容收费打下了基础。内容提供方的积极参与以及网民付费意识的普遍提高,使得知识付费产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当然,在2016年以前,互联网信息产品收费也有所尝试,主要体现在在线视频细分领域。乐视网、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逐步推出优质视频付费观看,这是内容收费比较有成效的尝试。

2016年开始,互联网音频、视频、在线阅读等细分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逐步开始对内容收费,知识付费产业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了较高的增长。

2016年前后,知识付费产业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成长期初期三个阶段。2016年之前,知识付费产业处于萌芽期和探索期,2016年以后进入了成长期的初期(见表3-1)。表3-1 知识付费产业发展阶段(二)知识付费产业链分析

知识付费产业链主要包括知识产品提供、在线知识平台运营及用户消费等环节。知识产品提供方将书本知识、信息咨询及某领域的专业知识等结合自身的认知加以创新,并通过知识付费平台将其加工和打包成知识付费产品出售给在线用户(见图3-1)。图3-1 知识付费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的知识产品提供几乎是全民可参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人人都可以参与知识付费的知识产品制作。不管是深度知识,如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是生活中常见的手工技巧、厨艺、普通话发音等,都能成为知识付费的内容。只要对工作、学习、生活有指导作用,能被用户接受且支付费用,就可以作为知识付费内容被传播出去。知识的广泛性特征造就了内容提供者的庞大群体,专业的生产者如专业知识生产机构提供各类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专家学者提供某一领域的深度知识,网红明星提供其所擅长的技艺或独特的见解,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平台位于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大众化平台、垂直化平台、社交化平台等几个类别。知识付费平台是知识付费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不同的内容产品和运营模式是各知识付费平台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付费用户位于产业链下游,平台通过直接向用户推送和社交媒体两种方式进行推广。其中,社交媒体推广方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自媒体,是个人或某个组织通过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发布信息的一种新媒体。目前,自媒体是进行商业推广、获取资讯的重要力量。二、知识付费产业规模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1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

据易观智库统计的2017年1月至10月各主要知识付费平台用户规模及其他公开资料显示,当前主要的六大知识付费平台喜马拉雅、知乎、豆瓣、得到、分答及千聊的月均用户分别是3444.58万人、1321.73万人、413.97万人、263.63万人、23.48及20万人。根据各平台的产品收费标准和用户付费行为,假定付费用户月均消费30元,用户付费转化率为10%。不考虑广告收入和其他收入来源,只计算用户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和会员费用,保守估计2017年知识付费市场规模不低于19.94亿元(见图3-2)。图3-2 2017年1—10月各主要知识付费平台用户规模资料来源:易观智库

按“用户群体规模×付费转化率×年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来测算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估算2017年知识付费人群基数为1.87亿人,市场规模为37亿元。2020年,知识付费人群基数将达到2.43亿人,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在77.76亿~291.6亿元。三、知识付费产业竞争格局(一)经营平台的企业间的竞争

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进入知识付费领域,竞争进一步加剧。根据知识内容和产品形式,知识付费平台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大众化平台、垂直化平台及社交化的平台(见表3-2)。表3-2 知识付费平台的分类

初步统计,当前仅大众熟知的参与知识付费的平台就有38家,其中大众化平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1家,垂直化平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0家,社交化平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7家。各平台之间相互模仿,在产品形式和运营模式上具有趋同化的倾向,采用同一内容产品化方式的平台较多,可替代性强,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各平台在和自身相似的机构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开拓业务,向着大众化综合型平台方向发展,致力于实现全产品类别,如主推付费专栏的喜马拉雅也开通了问答功能,主推问答和Live的知乎也有订阅专栏。

众多的知识付费平台供应大量的在线知识产品,各知识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一些差别,但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也较为明显。平台通过购买知识版权、聘请行业专家等手段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同时,由于平台数量众多,各产品提供者不仅在一个平台上提供产品,而且在多个平台同时供应产品,消费者和供应者选择平台的门槛较低,各平台之间的替代性较强。

因此,当前知识付费平台之间的竞争呈现垄断竞争的特点,没有一家或几家平台能够做到完全垄断,而是大大小小的平台共同瓜分市场。由于各平台进入时期的早晚以及运营能力、策略的不同,因此各自的影响力、盈利能力所占的市场份额有较明显的差别,形成了头部、腰部、尾部竞争平台共存的垄断竞争格局,分别是以喜马拉雅、知乎、蜻蜓FM三大平台为第一梯队的头部竞争平台,以得到、知识星球、小鹅通、分答等为第二梯队的腰部竞争平台,和以百度问咖、千聊、大弓、三节课等为第三梯队的尾部竞争平台。

以用户规模为例,头部平台用户规模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以喜马拉雅用户基数最大、最吸引用户,其次是知乎、蜻蜓FM。据统计,2017下半年,月活跃用户数最多的是喜马拉雅,为7563万人;排名第二的是知乎,为5278万人(知乎Live缺少数据);蜻蜓FM以3296万人排在第三。头部竞争平台用户规模和收入均占据了市场40%以上的份额(见图3-3)。图3-3 部分知识付费平台月活跃用户数

处于第二梯队的腰部平台,虽然不及头部平台那么高体量的收入和用户规模,但其纷纷模仿头部三大平台的运营模式和产品形式,在市场上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影响力较强,随时都有赶超三大头部平台的势头。

相对来说,处于尾部的第三梯队平台的用户规模无论是在活跃度上,还是在用户打开次数和使用时间上,较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都有很大差距。但是尾部平台数量众多,相对较分散,合计占有近40%的市场份额,随时都有新的平台加入瓜分市场。它们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深耕,凭借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产品质量来满足小众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在知识付费的蓝海里占有一席之地。(二)内容提供商、经营内容的企业及个人间的竞争

与知识付费平台相比,消费者对内容生产者的黏性远远大于对平台的黏性。消费者切换一个平台经过下载、注册、充值等几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完成,但由于每个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内容偏好不同,因此消费者会更加依赖与自己偏好相符的内容供应者。

从当前的用户习惯调查可以看出,知识生产者在知识付费的整个产业链中占有主动地位,知名的知识生产者往往会给平台带来较高的人气。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变现的动力来源于粉丝和流量,生产者大多为知识付费领域的人气明星或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学者,消费者对IP的认可度较强,而且这部分有能力变现的知识生产者较为稀缺;二是平台较多,相互之间替代性强,知识生产者对单个平台的依赖程度低(见表3-3)。表3-3 部分知识生产人气明星给平台带来较大影响力(续)

消费者对内容供应者本身及内容质量的重视,使得内容提供商、运营内容的企业及个人之间的竞争更加分散化。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没有哪一个或者哪几个供应者能够垄断整个供应市场;另一方面,内容供应者往往不是仅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内容,通常还在多渠道、多平台同时供应。所以,知识生产领域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第二篇知识付费实操指南

如前文所述,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国内知

识付费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在知识付费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正喜马拉雅、知乎等大型的知识平台,同时还涌现出了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等一大批成功的知识付费创业者。但整体来看,知识付费市场目前仍处于成长期的初期阶段,知识付费市场当前的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知识付费需求,大量的创业机会仍然等待被发掘,而对知识付费的案例进行解剖和归纳总结显然是发掘机会的途径之一。

在“知识付费案例与创业指南”部分,本书先选取了十四家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付费企业,就其基本情况、用户特征、产品类型及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并根据不同的案例特点为创业者提供建议和启发。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对知识付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了具备一定普适性和通用性的规律性特点。最后,本书为知识付费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实操指南,以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创业梦想。

从实务出发,根据知识付费的行业特点和企业核心能力的不同,可将经营知识付费的企业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经营平台的企业,主要为提供付费内容的企业/个人和消费者搭建交易场所和平台,如喜马拉雅、知乎、小鹅通等。

第二类是运营内容的企业,一方面生产和加工知识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运营、推广、营销等方式,扩大用户规模,建立自有品牌,如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等。

第三类是内容提供商,主要通过与平台或其他内容运营商合作来输出知识,如北大金融学教授唐涯、声音教练徐洁等。

然而,这三类企业的界限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清晰独立的。在实务中,经营知识付费的企业可能兼具平台经营和内容运营的特点。例如,得到App既为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搭建平台,又深度参与知识内容的开发、运营。

同时,三类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迹象。例如,内容提供商在推出一款成功的付费节目专栏后,会利用平台资源聚集粉丝、建立品牌,逐步向运营内容的企业发展和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与理论上内容付费与知识付费的严格划分不同,在实际案例中,从事知识付费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并不一定全是与知识付费有关的产品,而可能也有一部分属于知识付费之外的内容付费产品范畴。04 经营平台的企业案例

针对经营平台的企业,本章共选取了知乎、喜马拉雅和小鹅通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又分为五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企业简介、用户分析、产品分析、盈利模式和创业建议。案例一 知乎——综合性知识分享社群一、知乎简介

知乎创立于2011年,是综合性的互联网知识社交平台,是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知乎创始人周源提道,自创立伊始,知乎的宗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生产、传播、分享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成为知乎的使命。

如今,知乎已建立了专业、全面和友善的网络社区氛围,聚集了各行各业的用户,其中不乏各领域的专业人士,用户在其中既可以创造和分享内容,又可以学习和汲取他人提供的知识见解。内容的创造和分享主要通过问答等形式产生,通过知乎,大量具有专长的用户寻找到了个人价值的变现机会。

知乎的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平台,面向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和广大网友。属于知乎大V的专业人士作为回答者发表观点和看法,通过提问者点赞和支持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物质上的奖励。而广大网友作为提问者和围观者,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或作为娱乐消遣的读物。

用户可以通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登录和访问知乎。

2018年5月19日,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在第五届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上公布,知乎的注册用户数已达1.6亿,年增长率达到95.12%。知乎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知识分享平台之一,并且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二、知乎用户:新兴中等收入群体是主流

围绕知乎的核心问答功能,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用户可以分为三类,即提问者、回答者和围观者,这三类用户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一)知乎用户——提问者

提问者的核心需求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满意的回复。(二)知乎用户——回答者

回答者本质上是内容提供者,这一类用户的需求较为多元化,例如分享知识或见解、通过他人认同获得心理满足感、打造个人品牌等。

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回答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各行业意见领袖,他们主要输出专业知识、见解或经验,见表4-1。表4-1 行业意见领袖的回答数和粉丝数(续)

另一类则是具备某些特长、某些领域的深度爱好者,或是能满足阅读者好奇心需求的内容创造者,他们创造的内容既包括其擅长领域的知识,又包括用户喜闻乐见的消遣类娱乐读物(见表4-2)。表4-2 深度爱好者/消遣娱乐内容创造者的回答数和粉丝数

从表4-1和表4-2的数据不难看出,知乎大V的粉丝数少的几万,多的上百万,也就是说,在知乎成为一个大V或KOL(关键意见领袖),通常需要积累几万名以上的粉丝。(三)知乎用户—围观者

围观者的需求一方面是获取相关专业问题的答案或知识,另一方面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作为娱乐消遣或满足好奇心。

在知乎的每一个问题下,提问者只有一人,而回答者可以有很多。另外,在每一个回答下会有更多的围观者进行浏览、点赞和评论,因此围观者本质上构成了知乎的流量基础。从内容付费创业的角度来看,围观者其实就是未来潜在的消费者。

根据驱动中国网站统计,知乎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大多是娱乐消遣类或生活类,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受众相对偏少(见表4-3)。表4-3 知乎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四)知乎用户小结

知乎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的《知乎用户刻画及媒体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知乎的主流用户为中等收入群体和影响力人士。

1)性别:男性用户占比53.3%,女性用户占比46.7%,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2)年龄:36~40岁占比14%,25~35岁占比61%,24岁以下占比22%,这表明80后和90后是知乎的核心使用群体。

3)地域分布: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为41.4%。

4)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0.1%,用户受教育程度较高。

5)职业:大学生、企业白领、互联网从业者、城市中等收入人群居多。

6)收入水平:高收入人群和小康人群占比76%。

7)使用时长:用户单次使用时长11.2分钟、用户单日使用时长35.8分钟、用户平均总使用时长160.6分钟,高于全网其他的社区交友类平台和新闻资讯类平台。

8)使用目的:渴望通过知乎学习知识与自我提升的用户占比最多,达70.6%,还有65.5%的用户使用知乎提问和查找专业领域知识,浏览和搜索话题内容是他们的主要行为。

知乎的用户特点总结如下:

从整体来看,知乎的大部分用户具有不错的收入和学历,属于都市中等收入人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知乎的目的既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又是为了满足自己日常的娱乐休闲需要。

从内容创造者来看,知乎上的内容创造者(即回答者)不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普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准,这也保证了知乎上始终有高质量的回答来吸引流量。

对于充满好奇心,访问知乎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的网友(围观者、提问者)来说,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触及的生活是神秘的,他们希望了解但是现实中没有机会,通过知乎他们能够了解未知的世界,满足自身的好奇心,获得满足感。

对于一些想要获取专业知识的读者(围观者、提问者),可以在知乎搜索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们的做法及意见。

总体来看,作为知识付费创业者,要想在知乎上获得粉丝的关注和赞赏,由于面对的用户普遍素质较高,因此不管是幽默风趣,还是输出专业知识,都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行。三、知乎产品:问答为主,逐步开展知识付费

在多次版本更新后,知乎的功能目前已经越来越全面,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包含基础的问答功能、知乎专栏、知乎文章、知乎想法、知乎圆桌等,以及付费功能版块的知乎Live、付费咨询、知乎书店、知乎私家课。本书的分析重点将放在知乎的基础问答模式以及付费模式上。(一)基础问答模式

基于知识平台的基础问答模式可以分为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两个阶段。

1.内容的生产

知乎自身并不创造内容,只是提供了内容分享的平台。在知乎上,内容的生产离不开两类用户:一类是提问者,一类是回答者(内容提供者)。

在提问时,提问者需要输入问题标题、问题描述以及添加话题标签。添加话题标签的目的是使问题更精准地匹配相应领域的回答者,以提高回答的质量。例如,在问题标签中标注“股权投资”,知乎就会将该问题推送给具备同样标签的用户,邀请其回答。

问题提出后,由回答者对问题进行回答。回答者首先需要发现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在知乎里,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回答者与问题之间的精准匹配。

第一种是邀请制,即知乎会根据问题的标签,以及回答者曾经回答的问题和擅长的领域,主动向回答者推送邀请;或是其他用户主动邀请回答者进行回答。

第二种是用户主动回答,即用户在浏览知乎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选择适合的问题回答。对于每一个用户而言,知乎都会根据其曾经的浏览记录和行为特征,在利用大数据算法进行分析后,向其推荐热门或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在基于算法推荐的条件下,回答者浏览的内容大部分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有可能回答的,因此也能提高回答者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度和准确性,保证回答质量。

回答者可以选择使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进行回答,在完成上述环节后,一个完整的问答内容就诞生了。

2.内容的传播

知乎里优质内容的传播非常依赖于围观者用户的选择,围观者可以对任何回答选择进行赞同、不赞同、评论、分享、收藏、感谢、分享、没有帮助或是举报等操作。优质的内容往往具备更多的获赞数和评论数。

这些操作可以让系统通过数据精确判断回答的质量,知道该回答是否优质,是否违反规定以及是否答非所问。在用户登录知乎后,系统会根据算法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问题+回答,而用户在首页看到的回答往往是获赞数和评论数较高的,这样就给了优质内容更高的曝光率,促进了优质内容的传播;而作为回答者,也会因为优秀的回答而收获更多的粉丝关注。

此外,优质内容也可以通过知乎大V的关注、赞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如果知乎大V对一项回答点赞后,该大V的粉丝就可以在首页看到大V的动态,从而浏览到该内容。

优质内容达到一定的曝光率后,除了在站内传播外,还可以被知乎日报、知乎精选、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媒体平台进行转载和传播。对外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即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用户,是否能够享受到内容不断被消费、被传播所带来的利益。

知乎的问答基本模式目前主要是建立了流量入口,吸引了大量的优质用户,在此基础上,知乎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付费型知识产品,进军知识付费领域。(二)知乎Live

知乎Live是知乎推出的实时语音问答产品。主讲人针对某个主题分享知识、经验或见解,听众可以实时提问并获得解答。

主讲人,即内容创作者,可以创建一个Live,它会出现在关注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