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方圆处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04:50:12

点击下载

作者:刘川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低调做人,方圆处世

低调做人,方圆处世试读:

前言

中国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这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

而处事我们则应奉行方圆的原则。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新时代的人最怕的就是被眼前缤纷相呈的世界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终。那么,迷茫的你我怎样才能摆脱今日的困惑,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修养心性,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使自己的人生跨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呢?请您静心体味低调做人与方圆处世的真谛与精髓。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方圆的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总之,低调做人、方圆处世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遵循此理能使我们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赢得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实的人生。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这也是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的道理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当然也绝非我辈所能参透、所能悟出的,它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生活的历练。

本书分“低调做人”和“方圆处世”两篇,从谦卑、宽容、不争、自保、周全、忍耐等方面入手,阐述了低调和方圆的内涵,解释了做人为什么要低调,处世为什么要方圆,重点讲解了做人保持低调和处世保持方圆的方式方法。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实用性强。在你心情烦躁之时,在你不知该如何取舍之时,打开本书,或许你能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上篇

低调做人——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第一章 谦卑处世,为而不争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满招损,谦受益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没有你,地球依旧自转公转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虚已者进德之基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既不鹤立鸡群,也不鸡立鹤群 /飞扬跋扈,处世之大忌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第一章 谦卑处世,为而不争

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同时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策略。任何人都不会对骄傲与狂妄之人产生好印象,更不愿与他们交往,为此,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构建起良好的人脉。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子贡是孔子门中的恃才自傲者。他学识渊博,反应敏捷,口才出众,自以为是个全才,也非常希望像宓子贱那样,让孔子肯定自己为君子。孔子知道子贡有辩才又能尊师,认为子贡以后必成大器,但是他又看到子贡善辩而骄、多智少恕,只能称得上是一块瑚琏。瑚琏是宗庙的一种用来盛粮食的贵重华美的祭器。孔子借此比喻子贡还没有达到高级别的“器”,还需要继续加强修养。

恃才自傲者,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肆无忌惮、目中无人。只要有机会标榜自己,就会抓住不放地大吹大擂、口出狂言,常会给人一种趾高气扬、傲慢无礼的感觉,仿佛周围人都是一些鼠目寸光、酒囊饭袋之辈,全不把他们放在眼下。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狂妄”。

狂妄与骄傲不同。骄傲,通常是对自己的长处自吹自擂,自高自大。尽管骄傲也有夸大的虚假成分,即夸大自己的长处,把自己说得花好桃好,但绝不会把自己夸大到肆无忌惮、恣意妄为的程度,也绝不会达到口出狂言、放肆无礼的程度;而狂妄则是极端地骄傲,完全是目中无人,得意时忘形,不得意时照样忘形。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很有才华,但他也很狂妄。当时,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急欲招募一些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效力。求贤若渴的曹操听说祢衡有才,就想将他招为自己的属下,可祢衡却看不起曹操,不仅不肯来,还说了许多不敬的话。曹操知道后虽然十分生气,但因爱惜他的才华,就没有杀他。曹操听说祢衡会击鼓,便强令他到自己的麾下做一名鼓吏。

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就让祢衡击鼓,并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青衣小帽。当祢衡穿着一身布衣来到席间时,从官大声呵斥:“你既是鼓吏,为什么不换衣服?”

祢衡马上就明白了,这是曹操在整自己,于是不慌不忙地脱了外衣,又脱下内衣,最后就当着满堂宾客,一丝不挂地裸身而立,然后才慢慢地换上曹操为他准备的鼓吏装束,击了一通《渔阳三弄》。曹操再三容忍,始终没有发作。

曹操并没有死心,又一次备下盛宴,要召见祢衡,并准备好好款待他,可狂傲的祢衡并不领情,还手执木杖,站在营门外大骂。看到这样的情况,曹操的从官都要求曹操杀了他,曹操这一次也很生气,但为了自己的名声,只得说:“我要杀祢衡,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只是因为这个人有点虚名,我如果杀了他,天下之人定会以为我不能容他。不如把他送给刘表,看刘表怎么处置他吧?”

刘表当时正做荆州的太守,他很明白曹操的意图,就是想借他的手除掉祢衡。他也不愿落个杀才士的恶名,不得已,只好将祢衡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可不像曹操、刘表那样有心计,他的脾气很暴躁,也不图那种爱才的美名,碰到像祢衡这样的狂妄之人,自然是与他水火不容。

一次,黄祖在一艘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出言不逊,黄祖呵斥他,祢衡竟然盯着黄祖的脸说:“你整天绷着一张老脸,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你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呢?”

黄祖可没曹操那样的雅量,一气之下,便将他斩首了。这就是祢衡狂妄的最终下场。

如祢衡一般狂妄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有名的聪明人,但最终落得让曹操“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乃是“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空负聪明而无智慧;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聪明人,但他对为臣之道很不精通,缺少政治智慧,恃才放旷,最后落得功成身死的下场。

有些错误是在无知中产生的,还有些错误是由我们的骄傲自大引发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评判事物的标尺就会失衡,所以,即便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应该自鸣得意和沾沾自喜。

不论是属于意外的幸运,还是经过长期奋斗而终于取得的成功,心中充满巨大的快乐,以致一时间欣喜若狂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生中还有什么比成功更值得高兴的事情呢?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一次成功,从此就一直这么欣喜若狂,自以为高人一等,到处显耀自夸,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胜者的得意忘形和骄傲自满,人们虽然不至于说他是疯子,大概也绝不会敬佩他,而只会鄙视他。

如果自鸣得意者只是有一种优胜者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能以此感觉而不停顿地勇敢向前奋进,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可以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功。但是一般来说,不谦虚的人,很难把自己的感觉控制在这个境界。恰恰相反,他只是自以为很了不起,而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乏“狂妄”者:他对工作和学习都不怎么认真,取得的成绩当然也就比不过那些努力踏实的人,但他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总认为别人花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时间多,所以成绩比自己好,对别人取得好成绩非但不服气,反而硬要“狂妄”地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强。这种“狂妄”,是完全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狂妄”,是完全不理智也不现实的“狂妄”,其实质就是“极端盲目的自高自大”。这种“狂妄”,无论对我们的任何工作和学习,都不会有任何好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狂妄”者还确实不少,它不但给“狂妄”者自身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狂妄”者周围的人群和团体,乃至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危害。这种“狂妄”如此之危害,肯定是要不得的,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不应该有它的位置。

欲成大事,则应遇事多思考,全面地分析问题,不可自恃聪明,不可轻视每一个对手,不可错过每一个细节,不可放过每一个机会。

面向未来,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学识渊博的浮士德所大声宣称的“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就是一句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誓言。海德格尔的超越理论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他在竭力张扬“亲在”,即“人生在世”、“在世界之中”的前提下,对自我的必然被超越、自我如何被超越,做出了深刻的思辨,概括了超越的三条途径——实际上是超越的三个方面,即超越世界、超越他人、超越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我放在这样一个不断被拷问、不断被超越的境地,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比一个更美丽动人的自我”,使我们的生命总是呈现为一种全新的状态。这样,一切自鸣得意、骄傲自满和高人一等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最后使我们不得不在谦逊中找回自己的坐标。

满招损,谦受益

即使成名成家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不会理你那一套。《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

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地谦和。自我克制,审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下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你,离你远去。古代像禹、汤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尚怀自满招损的恐惧,那么普通人,德量与之相比差得更远,怎么能够不去克制自己的狂妄、自满之心呢?

但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关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满之风。他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将军于禁,并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

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吕蒙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陆逊去看望他。两个人谈论起国事兵事,陆逊说:“关羽节节胜利,经常侵凌别人,现在他又立下了大功,就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你生了病,对我们的防范就有可能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后来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年轻的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信:“前不久您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这里任职,没有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您,故恳请指教。”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您相比。”

这些吹捧使关羽大意自满,对吴国放心了,而陆逊暗中加紧准备,条件具备后,大军到达,便立刻攻下了蜀中要地南郡,擒杀了关羽。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聪明与优越;如果你想得到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自己更聪明优越。”罗西法古毕竟是大哲学家,简单的一句话,就精确地道破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也掌握住了人们在面对别人的优势与能力时的微妙心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当自己表现得比朋友更聪明和优越时,朋友就会感到自卑和压抑;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收敛与谦虚一点,让朋友感觉到自己比较重要时,他就会对你和颜悦色,也不会对你心存嫉妒了。

亨莉小姐现在是纽约人事局最有人缘的介绍顾问,但是,她也曾经是一个让同事们羡慕、嫉妒,甚至讨厌的人。原因是,她刚到公司的时候,最喜欢吹嘘自己以前在工作方面的成绩,以及自己的每一个成功的地方。同事们对她的自我吹嘘感到非常讨厌,尽管她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此,亨莉小姐很是烦恼了一段时间。

最后,亨莉小姐甚至无法在公司里继续工作了,所以,她不得不向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请教。拿破仑·希尔在听了她的讲述之后,认真地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隐藏自己的聪明,以及你所有优越的地方。”

拿破仑·希尔继而说道:“他们之所以不喜欢你,仅仅就是因为你比他们更聪明,或者说你常常拿自己的聪明向他们展示。在他们的眼中,你的行为就是故意炫耀自己,他们心里难以接受。”亨莉小姐听后恍然大悟。

她回去后就严格按照拿破仑·希尔的话要求自己,在公司几乎不谈自己的聪明以及那些曾经的成功;相反,她非常认真地倾听公司其他人口若悬河的谈论。很快,公司的同事们就改变了对她的态度,慢慢地,她成了公司最有人缘的人。

不要让别人觉得你比他更聪明,这样,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还会减少竞争对手,避免产生与人不必要的争斗。

比如,他人和你有一样的某种特长,对方和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他人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退让,一味退让便表现不出你的真实本领,或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对你产生无足轻重的心理。

因此,你和对方比赛时,应该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得知你并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予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很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相当轻松,对你也有敬佩之心。

不过在安排破绽时,必须要自然得当,千万不要让对方看出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便感觉你这个人非常的虚伪。所面临的困境,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做让步,也是经常会出现的事。或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论在神情上、语气上还是在举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就白费心机了。

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反之,有一部分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常常是由于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所造成的,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如果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掉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常常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

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实际上,在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一个人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能够掌握真理,而谦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用谈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了,根本不值得称雄。假如你有理,却表现得十分谦逊,常常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没有你,地球依旧自转公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总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偏偏又把别人看得太轻。总以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一心想干大事、创大业;总以为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唯独自己最行。一旦失败,就会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心理容易失衡,个性往往脆弱却盛气凌人,容易变得孤立无援,停滞不前。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常常使人生表现得难以理智:总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凡间俗胎,恰似神仙降临,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总以为自己是个能工巧匠,别人不行,唯有自己最行;总以为自己的工作成绩最大,记功评奖应该放到自己头上,稍不遂意,骂爹骂娘……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容易使自己心理失衡、个性脆弱、意志薄弱;容易使自己独断骄横、跋扈傲慢、停滞不前。

看轻自己,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把自己看轻,需要淡泊的志向、旷达的胸怀、冷静的思索。

善于把自己看轻的人,总把自己看成普通的人,处处尊重别人;总觉得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始终是个小学生;即使自己贡献最大,也不居功自傲;处处委曲求全,为人谦虚和蔼。

把自己看轻,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它是光明磊落的心灵折射,它是无私心灵的反映,它是正直、坦诚心灵的流露。

把自己看轻,绝不是去鄙视自己,绝不是去压抑自己,绝不是去埋没自己,绝不是要你去说违心的话,绝不是要你去做违心的事,绝不是要你去理不愿理的烦恼。相反,它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把自己看轻,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也不是鄙视自己、压抑自己、埋怨自己,也不要你去说违心话,做违心事。相反,看轻自己,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布思·塔金顿,有一次应邀参加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会上,一个小女孩让布思·塔金顿签名,布思·塔金顿欣然地接受了,他想,自己这么有名,小女孩肯定会喜欢他的签名,但当小女孩看到他签的名字不是自己崇拜的明星的时候,小女孩当场就把布思·塔金顿的留言和名字擦得一干二净。布思·塔金顿当时很受打击,那一刻,他所有的自负和骄傲便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他开始时时刻刻地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或许,你所听到的那些夸赞你的话语,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中需要的一句台词而已。等游戏结束,你应该马上清醒,摆正自己。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只不过是在扮演生活中的一个角色罢了。曲终人散后,卸下所有的妆,你会发现剩下的只有满身的疲倦,所有的掌声、鲜花、微笑,都只不过是游戏中必备的道具罢了。

为人处世,不妨看轻自己,生活中就会多几分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看轻自己:在家庭中,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一言九鼎”的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与爱人和睦相处;在事业上,即使春风得意,也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众人之上的“楚霸王”,这样才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听取更多有益于事业发展的意见;在朋友圈子里,不妨看轻自己,才能结识到推心置腹的哥们儿,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总之,把自己看轻,才能成为天使,飞越坎坎坷坷,拥有和谐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有人把自己看重的地方很多,而把自己看轻的地方很少;看重自己的东西很多,而看轻自己的东西很少。

我们是不是太在意自己的感觉?譬如,你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旁人哈哈大笑。当时你一定觉得很尴尬,认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你,但是,如果你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事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插曲而已,有时甚至连插曲都算不上,他们哈哈一笑,一回头也就把这事给忘了。

在匆匆地走过的人生路途后,我们不过是路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对于自己第一次的参与、第一次的失败,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不必过多地纠缠于失落的情绪之中,你的哭泣只会提醒别人:重新注意到你曾经的失败。你笑了,别人也就忘记了。

有句话说:“20岁时,我们总想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4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不妨学会看轻你自己,轻装上阵,没有负担地踏上漫漫征程,你的人生路途或许会更通畅。

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他愁肠百结,异常苦闷。有一天,他去质问上帝:“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上帝听了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说:“你去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结果,这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他要找的东西——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上帝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却一下便省悟了:当自己还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不是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有许多人都有和这位年轻人一样的心理,觉得自己是这个单位、这个部门里最重要的人物,哪里缺了自己就不行,就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能转动了一样。因为自己很重要,所以其他人必须以他为中心,围绕着他转。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动不误。

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渊博,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捷诺的回答:当你还小,呆在家的时候肯定不会感觉到世界之大,这时你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当你长大了,因为求学来到了其他省,你就会感觉到中国好大啊!后来,当你出了国,你又会感叹世界真大啊!而知识渊博的天文学家会感叹宇宙真大啊!就是这样,你接触的知识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你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得少了。

无论是谁,他所掌握的,都只是知识海洋里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然而在现实中,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以致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克说:“从前,全希腊仅有7位智者,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当前,要找出7个自知无知的人却很不容易。”

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苏格拉底便装作无知者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说:“请问,什么是美德呢?”

那位年轻人不屑地答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继续装作不解地问:“难道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始终不紧不慢地说:“我在军队当兵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接受指挥官的命令,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出来了。请问,我的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刚才说的‘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那肯定是恶德!”

苏格拉底又说:“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了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他对生活绝望了,于是买来一把尖刀,藏在枕头下边,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在傍晚时分溜进他的卧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免于一死。请问,我的这种行为究竟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在“美德”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接受了传统的见解而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

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意思是说,人类所具有的聪明智慧,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许多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智慧。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以“智者”自居。真正有学识的人尚且觉得自己无知,更何况经历尚浅的人呢。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越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的规律。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去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知这位学生的功底,看着这位“学有所成”的学生,老师慨然道:“事实上,你才刚刚入门!”

浅薄的人总以为自己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和有成就的人都会认为学海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曾有感于此,他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

自认为学识丰富的人,由于对自己盲目自信,大多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处于领导岗位的人,他们往往强迫别人接受自己错误的判断,或擅自做决定。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随着知识含量的增加,你必须要更加谦虚。即使谈到自己认为很有把握的事,也要以谦和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切勿太武断。若想说服别人,就先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没有真才实学,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故意卖弄学问,用和周围的人同样的方式说话。不要刻意去修饰措辞,只要纯粹地表达内容即可。绝对不可让自己显得有多么的了不起,或比周围的人更有学问。因为你周围那些说自己无知的人,很可能就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他们面前卖弄学问只会自取其辱。

虚已者进德之基

做人不可没有骨气,但是绝对不要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是一种可怕的不幸。现实中总有些傲气十足、自以为是的人,他们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最终往往被现实的井壁碰得焦头烂额。

生活中,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就不可能正确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难以服从领导的意志;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就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就必须不居功自傲,加强自我约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与学习。在克服骄傲自大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田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尊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的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财势。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要退,必先学会忍。事实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有效、更有力。退是为了以后再进,忍住一时的欲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这种退实际上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咄咄逼人的处世方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光自己要懂得适当地忍耐,也要善于接受对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请求。对方提出诚恳的请求,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硬拼,由于他可能做最后的反击,用尽全力和你拼命,那么即使你能取胜,代价也会相当大,因此,适当的“忍耐”和接受对方的忍耐,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维持现状或争取时间,做积极地准备,准备再次的较量。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自下而上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时,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如果能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忍,是东方智慧的精髓。志趣高洁,生性淡泊,方能做到“忍”;慎独自律,自控自强,方能体现“忍”。总之,生活中,你只有忍住心中的傲气,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有时候,尽管你力量不济,用骨气——仅仅是骨气,就能挫败蔑视你的狂妄的对手。其实我们平常不大注意的是,骨气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它能让一个弱小者霎时变得高大起来。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谦逊的人使人觉得有教养,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你不可能包打一切。就平常人来说,你的能力和家底,大家平常都看在眼里,自吹自擂、高傲自大只会惹人厌烦,所以,一个人尽他的能力,诚恳地去干他本分以内的工作,尽他的智力,去研究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绝不夸张,因为他知道,他的所得和成就和过去别人的所得与成就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这样积极的、谦逊的人,才是人群中最高尚、最可钦佩的人。

然而,真的谦逊是很难得的,因而成了一种宝贵的东西,也就出现了一些假冒的东西,而这些假冒的东西,正是大家最不喜欢的“虚伪”!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竭力攻击人类的装腔作势,用假的优胜来弥补他们的缺点,用虚伪的自尊来掩饰他们的卑劣。所以,他对于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穷人面前摆架子的学生,会叱责其行为的荒谬;相反,一个富有而且心里也以富有为荣的人,却在穷人面前装出一副穷酸相来,他也要叱骂他的虚伪。

虚伪的谦逊,其卑劣比自夸更为厉害,因为自夸是自私自利的直觉,而虚伪的谦逊者的卑劣行为,他还自认是一种“美德”!

如何判断虚伪的谦逊?起码有一点,拒绝帮助别人的谦虚必定是虚伪的,比如,你和别人在儿童时期犯了行为上的错误,你因此抑郁不快,感觉惭愧。而当别人长大成人之后,谈过恋爱,结过婚,把儿童时的事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你却无法从罪过中自拔并为此自责不已,你就不敢走到人群社会里去。如果有人希望你在一桩慈善事业上帮一点忙,你也会摇着双手拒绝,因为你自以为这种高尚的事业是不配你参加的,无论别人如何恳请,都不能使你动摇,改变你的决定。

你的这种做法貌似谦逊,实是虚伪,不过是拒绝和社会合作的一种掩饰罢了。你本可以伸出手为社会做一点好事,可是你情愿在“谦逊”中过着寂寞的生活,因为你要避免你不体面的回忆再现,这样,你就心安理得,觉得自己很高尚。然而,你的谦逊不过是表示了你的虚荣、利己、不合作的心理罢了,于社会于自己毫无好处。

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谦逊到甚至不能帮助他人的程度的,如果有,便是虚伪的谦逊,是需要放弃的虚伪。

虚伪的谦逊,是人们的一种恶习,他借此可以逃避一切义务和责任,推托一切合作;真正的谦逊,用不着过多的表白,是从他的力量和成就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何不撕开那一层虚伪的面纱,露出真实的自己——虽然可能有阵痛,但这样可以活得轻松而有意义。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绝非虚伪,低调不是自卑。难怪英国文学评论家艾迪生说:“谦逊不仅可以增添光彩,也可以维护美德。”而法国小说家勒纳尔则大声疾呼道:“谦逊吧!它是一种最不能冒犯别人的骄傲。”

既不鹤立鸡群,也不鸡立鹤群

年长的人总忘不了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以忠告: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把自己看轻些。这忠告,尽管包含了几缕沧桑,但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而是清醒中的一种苦心地经营。

谁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夺目之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该是必然的规律。只是每个人虽都有良好的愿望,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为它还取决于自我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做出的应有的姿态。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与成绩;一个沉湎于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与繁华。只有把自己看轻些,才会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才会在挑战面前,自信沉着,冷静对待;才会在挫折面前,一笑了之,屡败屡战。当阳光驱散最后一丝阴云,你会发现,看轻自己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的境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来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爆发后的几个星期,乔治·华盛顿被提名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并获大陆议会投票通过。然而,年仅34岁的华盛顿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

是啊,华盛顿获得提名后,并没有陶醉于荣誉中,相反,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与大陆军总司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别人在背后议论、指指点点等。这就使他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处,看轻自己,为他以后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届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

诗人鲁藜曾说道:“如果在一个群体里,老把自己当做主角,别人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嘲笑你。”把自己看轻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胆怯懦弱。看轻自己,你的谦逊必能为大家所折服。你越看轻自己,就越能被人看重。

有一位省长,在他三十多岁担任矿务局局长时,有一段时间,被派去监督工人劳动,可工人们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他们说:“看你不是坏人,将来国家要用你。”这何不令他感激涕零?道理自然明显,他能获取普通工人这份最真诚的关爱,自是一直以来放低自己的位置,把工人看重的结果。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每年总是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换代,以改善工人的安全条件。他每年都去看望他们。他说:“我不考虑继任者怎么评论我,关键是老百姓怎么评论我。”这肺腑之言,不是为看轻自我作了最生动的注解么?

看轻自我的人总不轻易放弃。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功是上天的安排,然而,是否去追求成功却在于自我的努力。

看轻自我的人总是不知足,对于成功总是低调却执著地追求。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进,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看轻自我的人,总是把过去的成功抛之脑后,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向更高的平台;看轻自我,是把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心静如水,勇敢地去迎接;看轻自我,是全身心地去展现自我,乐观、自信、充满活力。

所以,努力去做一个看轻自我的人,即使面临的将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也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其实是一种福分。

飞扬跋扈,处世之大忌

年轻人可能都认为个性很重要。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梵·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特殊的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个性,那么喜欢张扬个性呢?我们先探讨一下年轻人所张扬的个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他们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而为所欲为的愿望。年轻人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所以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年轻人非常喜欢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警察就会来干涉你,会罚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横冲直撞的话,还有可能出车祸。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的借口。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巴顿将军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围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能打仗,否则他也会因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会的排斥。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但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越是有成就的人,态度越谦虚;相反,只有那些浅薄的、自以为有所成就的人才会骄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说过:“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觉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一失足,就会前功尽弃,切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竞争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

当时,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车后安放了一门礼炮,每到一站,就鸣炮30响,加上乐队奏乐,气派不凡,声势很大。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面对这种情形,一点也不泄气,他照样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发表了这样的竞选演说:“有许多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其实我只有1个妻子和3个儿子,不过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1张、椅子3把,墙角还有1个大书架,书架上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读。我自己既穷又瘦,脸也很长,又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你们。”

选举结果大出道格拉斯所料,竟然是林肯获胜,当选为美国总统。

聪明人总是把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而走上通向成功的大道。大智若愚既可以保护自己不受猜忌和伤害,又可以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创造条件,使自己一鸣惊人。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陶俑1000多尊,除这尊跪射俑外,其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这尊跪射俑保存得最完整,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这尊跪射俑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导游解释说,这得益于他的低姿态,或者说是他的“低调”。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

保持谦虚态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处处受人欢迎,做起事来别人也愿意帮忙,因为在人际交往的世界里,人们大多喜欢聪明、谦让而豁达的人,讨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这些愚蠢的人,最终会使自己在交往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当然,我们提倡谦卑做人,并非要你做“老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相反,要求我们在原则面前去掉怯懦的“老好人”性格,摒弃庸俗的作风,成为一名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人。提倡低调做人,也绝不意味着低沉,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要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工作。自豪而不自满、低调而不低沉,这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人格境界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如何的重要标准。一个人在物质方面追求太多,追求享受超出了自己所需,必然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境界;而有较高人格境界的人,一般不会对物质生活过分讲究。虽然并不是说要有较高的人生境界,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到超然物外,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如何。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怎样,与他的人格境界关系不大,至少可以说没有必然联系,人格境界也不决定于物质生活是否豪奢。我们看到的却是:由于降低了人格,貌似聪明,实际上却十分愚蠢。如果想使自己有较高的人格境界,首先就要从对物质生活上的“低姿态”做起。

第二章 难得糊涂,淡泊名利

大智如愚,方能成事 /该清醒时绝不继续麻醉 /看透输赢贵在“糊涂” /做个难得糊涂的有福之人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 /人生须得三分清明七分醉意 /糊涂可以险中求胜 /难得糊涂是一种美德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 /糊涂是大愚中的大智大悟 /第二章 难得糊涂,淡泊名利

要做到难得糊涂,必须要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绝不糊涂”。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所以,掌握了难得糊涂,会使你恍然顿悟,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会让你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大智如愚,方能成事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曾刻有一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其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历史上,真正达到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意境的还是大有人在,如苏东坡,他本是一个博学正直的乐天派,可偏偏不为当权派所容,一辈子被贬谪再被贬谪。东坡居士有首名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那是因为他对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这恐怕也只是无奈的难得糊涂!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一定的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

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似乎也不失掉,当事人问到了,坦诚地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就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难得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将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直截了当,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涂战术。确实,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庆皇帝登位后,对前代留下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了解决,还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做过贡献却被奸臣排挤、打击的官员。但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历代尚无先例,群臣反应不一。嘉庆拿不定主意,便问老臣纪昀。纪昀沉吟良久,说:“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数十年了。从政,从未有人敢以重金贿赂我;为了撰文著述,我也不收厚礼,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不谋私、不贪财。但是有一样例外,若是亲友有丧,要求老臣为之点主或作墓志铭时,对于他们所馈赠的礼金,不论多少厚薄,老臣是从不拒绝的。”

嘉庆听完纪昀一席话后感到莫名其妙,进而想一想,才点头称许,于是下决心破格提拔这批官员。

其中是何原因?原来纪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赞成皇上应该放下包袱、大胆去做的建议。纪昀的这番话听起来言不及义,但细究起来里面大有文章。既然为官清廉,何以对亲友之丧事点主、作铭所得的礼金概不拒绝呢?为祖宗推恩无所顾忌之故也。您嘉庆皇帝破格提拔曾为先帝做过突出贡献的官员,本来也是为祖宗推恩,弘扬先帝的德化,还有什么顾忌的呢?这不正和我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不推却馈赠,好让死者的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一样吗?嘉庆皇帝聪慧,哪能悟不出纪昀的话中话呢?

纪昀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于两种考虑:其一,虽然建议破格提拔这些官员,但没明说,此意见倘若被采纳,是成是败,名义上自己都没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着把柄;其二,嘉庆皇帝秉性聪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张的特性。不说吧,自己的意见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会不高兴;倘若说白了,恐有教导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讳,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让皇帝自己“悟”出道理来,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张的秉性。纪昀此举,真是一次一举两得的糊涂。“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如果自己无能,那就只好举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有不平哪有我”,专拣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时,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该清醒时绝不继续麻醉

该糊涂时糊涂,该清醒时清醒,这句话里面可有大学问。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是无关紧要的事就不必计较、不卖弄学问、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在中国古代,像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楚庄王刚刚继位,就整天不理朝政,每天只知田猎消遣,酒色欢谑,与宫女日夜歌舞作乐,还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上面写着:“有敢谏者,死无赦!”朝臣都不敢做声。这样三年过去了。

忽然有一天,有人要见庄王,此人名叫成公贾。庄王问道:“你来干什么?是要喝酒,还是听音乐呢?”成公贾正色回答说:“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是来给你说说隐语,为你解闷的。”

接着,成公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刚才无事去郊外闲走,有人对我说了这样一个隐语,我不明白,想请大王明示。那隐语说:有只大鸟,身披五色花纹,栖息在楚国的高坡上已有3年,只是它总是不动,不知这是什么鸟?”庄王回答说:“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3年不动,是在暗下决心;3年不飞,是在等丰满羽翼、积蓄力量;3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庄王其实很聪明,听懂了成公贾的意思。他的回答,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朝政还很混乱,他自己年纪很轻,没有威慑力。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又名子仪)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结伙作乱,蠢蠢欲动。庄王即位后,他们假派王命,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同舒人作战,而当子孔、潘崇出征后,他们又将子孔、潘崇两家的财产分掉,并派人刺杀子孔。当阴谋败露后,斗克和公子燮挟持庄王出逃。庄王在庐地获救后才回到国都亲政。在这种形势下,庄王龟缩潜伏,如今羽翼已逐渐丰满,所以,庄王接着对成公贾说:“我知道做什么了,你等着吧。”

第二天,庄王突然上朝理政,接连甩出大手笔,提拔了5个有才德的官吏,还惩办了10名为非作歹的赃官,百姓拍手称快。接着,庄王下诏,派郑公子归伐宋,派蒍贾进攻晋军,以解救郑国所处的危难。结果,纷纷告捷:郑公子归战胜了宋人,抓获了宋国的执政人华元,还打败了晋军,俘虏了晋军的将领解扬。

从这以后,在庄公的治理下,楚国日益强大,庄王准备逐鹿中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养精蓄锐的谋略。养精蓄锐就是积蓄力量、从容应变。养精蓄锐者大都胸怀开创自己事业的大志,可是又缺乏展示宏图大志的充分条件,于是,采取暗自积蓄实力、蓄养精神的谋略。而一旦时机成熟,便全力出动,“一鸣”而众人惊,“一飞”而冲云霄。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说这个人明白利害冲突,孰重孰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一些情况下,需要我们糊涂,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利益,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就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展现自己,同时也不要计较那么多。左右逢源,必能游刃有余于人际之间。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看透输赢贵在“糊涂”

人生犹如一个大赌局,在这场赌局中,谁也不能成为永远的赢家,谁也不可能永远做输家。人生总是要历经众多的大风大浪、大磨难,然而这样的经历虽然成就了一批人,但也同样葬送了一批人。为何这样说呢?

据《坛经》记载,五祖弘忍禅师曾告诫六祖惠能要迅速向南逃往,且佛法“不宜速说,佛法难起”,目的自然是在保护惠能之余,让他承受一些失败与痛苦,磨炼他的意志。五祖弘忍也认为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了。

有的人由于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或失败,于是当他们遇到一些经济上的、生活上的或名誉上的挫折、失败时,思想就崩溃了,这些人都是一些经不起失败或挫折考验的人,亦是失败命运的拥有者。

输是什么?失败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赢是什么?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往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一位教授,正在考虑明天给学生们上一节哲学课,却因为总想不到一个好的讲题而很着急,并且,他六岁的儿子总是隔一会儿就跑到他的书房里去,要这要那,弄得他心烦意乱。

教授为了安抚他的儿子不让他来捣乱,情急之下,从书桌上的一本杂志里找出一张世界地图的夹页,随手撕了下来并将其撕碎了,递给儿子说:“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你回自己房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好,我就给你一美元。”

儿子出去后,教授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哈,这下可以清静了。”

谁知没过几分钟儿子又跑来了,并告诉他图已拼好了。教授大吃一惊,急忙到儿子房间去看,果然那张撕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儿子你真棒,不过怎么会这样快?”教授吃惊地望着儿子,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